电影中的方言

2024-11-07

电影中的方言(精选5篇)

电影中的方言 篇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产电影中开始频繁出现方言, 方言打破了普通话在国产电影中一统天下的局面, 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鲜气息, 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特殊的“方言化现象”。各大导演开始纷纷把视角转向方言电影, 如贾樟柯的山西方言电影《小武》, 宁浩的重庆方言电影《疯狂的石头》, 冯小刚的河南方言电影《一九四二》, 这些方言电影, 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上, 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成为了国产电影的翘楚。

一、方言电影的现状

2006 年, 宁浩的一部低成本、高票房的《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 几乎红遍大江南北, 让人们深深感受到方言电影的独特魅力。在这部影片中, 老包的重庆话、道哥经典的保定话、助理四眼的成都话、倒霉蛋黑皮的青岛话, 多种方言的混杂增加了这部电影的幽默性和戏剧性, 掀起了方言电影的热潮。由于《疯狂的石头》的成功, 方言电影开始大量涌现, 如顾长卫的《最爱》、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李玉的《红颜》。2011 年, 导演姜文将《让子弹飞》推出了方言版和普通话版两个版本, 又将方言电影推到了另一个顶峰。

纵览方言电影的发展状况, 可谓是良莠不齐, 风格百出。方言电影所独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更能体现城市中的底层人物的生活, 当这些小人物用他们亲切的方言讲述着自己的生活时, 能传达出文字与画面无法触及的情感, 让人们感受到电影中真挚情感的流露。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制造噱头的烂片, 毫无实际内容, 得不到观众的认可。

二、电影中方言的运用

(一) 在电影中方言能够有效地塑造人物性格

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 少不了塑造人物的真实感, 方言相比普通话而言更能够体现人物的真实感。例如一些历史题材的电影, 在《我的法兰西岁月》中, 邓小平同志的扮演者用四川方言表演, 不仅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 也令观众更加怀念领袖人物。方言除了能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 还能增加影片小人物形象的亲切感, 同时使观众认同小人物角色的身份。如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中, 傻根说着一口浓郁的河北方言, 虽然有点傻里傻气, 但又纯朴善良。如果在影片中傻根说着标准的普通话, 那这一憨厚老实的经典形象就不会塑造出来, 更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二) 方言能够还原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

在一部方言电影中, 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电影主题有着很大的联系, 方言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标记, 它往往能有效地凸显镜头所无法表达的民俗风情和人文风貌, 为人物提供更加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运用了山西方言, 真实地展现了三峡的变迁, 一部分人发迹, 大部分人沦为移民, 他们的生活无奈又悲凉, 牺牲掉的物质同精神上的暂时伤痕, 需要时间来填充。

(三) 方言增加喜剧效果

《疯狂的石头》的热卖, 方言的运用功不可没, 而其中大量的幽默搞笑点正是影片中人物使用的方言。如大盗麦克在偷翡翠时, 因为绳子不够长, 悬在半空而够不着翡翠, 如此尴尬的境遇令他感慨道:“这奸商, 我顶你个肺”, 这句话一时成为经典。又如谢小盟告诉道哥送给他的女朋友的翡翠是真货时, 道哥忍不住骂道:“你先侮辱了我的人格, 现在还来侮辱我的智商。”这些经典的台词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而导演在影片中运用方言的目的也是最大化地突出喜剧效果。总之方言取得了普通话无法表达的艺术魅力。

三、方言电影的未来发展

如今方言电影在电影市场的兴盛, 反映了方言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方言的地域性、民俗性、喜剧性, 增加了方言的看点与卖点, 但是一部电影是否卖座, 是否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并不是因为方言的使用, 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电影的文本内容和叙事模式, 方言仅仅是电影表达的一种手段。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只是在电影中进行方言的堆积与卖弄, 便会毫无实际内容, 毫无看点。所以国内的导演和各方面电影从业人员要提高方言电影的拍摄质量。一部优质的方言电影, 不仅能够打动观众, 更能带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从而激活中国电影市场。

如今方言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越来越受到导演们的青睐, 无论是贾樟柯还是冯小刚, 都把视角转向了方言电影。但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们应该多一些思考, 国内的导演们应该真正拍出适合老百姓看, 且能够得到老百姓认可的优质方言电影, 这才能使方言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可.方言电影:文化意识的苏醒与深化[J].观察与思考, 2006 (18) .

[2]葛玮华.“方言电影”的兴起及未来发展[J].中国电影市场, 2012 (03) .

[3]田建华.中国电影方言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电影中的方言 篇2

经过一年多的制作打磨,昨日,反映河南农村题材的电影《乡村守望的女人》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映。

影片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影视演员:李艳秋、柏青、梁丽、许文广等,特别是侯耀华和巩汉林的加盟,为影片增加了几分喜剧色彩。

该片根据周口项城作家王子群的同名小说《乡村守望的女人》改编,由项城市委宣传部、北京李艳秋文化艺术工作室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影片通过描写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村女人的故事来折射大社会背景中的普遍现象,力图展现给观众一个逼近现实的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景。

方言电影 小心水土不服 篇3

《桃姐》带动方言电影受热宠

6850万,这个成绩在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之中算不上亮眼,但是对于《桃姐》这样一部源自香港地区的文艺电影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但比起这个票房成绩更加难得的,还是《桃姐》所带来的方言电影的回潮。尽管这一次博纳影业只是把《桃姐》的粤语版本作为试水之作,小范围地在部分城市的部分影厅进行投放,但是观众的反响出奇地好,平均8成以上的上座率不仅远胜《桃姐》的普通话版本,而且也让方言电影,这一基本已经淡出中国电影历史舞台的专有名词,重新回到了台面上来。

而紧随着《桃姐》的热卖,另一部主打方言的电影《春娇与志明》也在大陆顺利开画。与《桃姐》的纯正“港产风味”不同,彭浩翔这一次在自己的《春娇与志明》中烹调出了一道别具风味的“南北大餐”,将京腔京韵的北京文化与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情结合到了一起,再加上前一部电影《志明与春娇》的良好口碑,《春娇与志明》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大量年轻影迷的追捧,尽管同档期之中《诸神之怒》这样的好莱坞卖座大片卷走了不少票房,但是精妙地融合了“南腔”与“北调”的《春娇与志明》还是获得了不少粉丝的关注,从而拿下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

热度之下仍有悬念

方言电影真的火起来了?

但是,《桃姐》和《春娇与志明》的火热,却并不能预示着方言电影,这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久矣的片种再次回温。纵观近几年的电影市场,方言电影在市场中依然没有太好的收成,2008年阿甘推出的《高兴》,算得上是国产方言电影的一个尝试,扎实的剧情和优异的表演让不少影评人对这部电影赞赏有加,但是陕西方言的隔阂还是阻碍了这部电影在市场上有大的作为,更多地,还是沦为了电影市场化的一个牺牲品。

而今年大热的《桃姐》和《春娇与志明》,虽然有着方言这一特别噱头去招徕观众,但是真正让人去电影院买票观看的,还是影片本身过硬的素质。从去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就开始一路飘红的《桃姐》一直拿奖拿到手软,电影协会、金马奖、金像奖齐齐拿下,而质朴的情怀也让电影观众十分受用,热卖本在情理之中。而原本有着很强的年轻观众基础的《春娇与志明》再加上彭浩翔的独特笑料,能够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也丝毫让人不奇怪。加上两部电影成功的口碑营销模式,电影最终的热卖,似乎与说方言这回事,没有太大的干系。

方言电影热度存疑

电影制作人不敢贸然行事

尽管这两部电影的大火,让不少人看到了方言电影重新回温的希望,但是不少业内人士依然对方言电影的未来不看好。很多人认为这一次的方言电影大火只是一时之势,无法支撑太久,电影制作仍然得以普通话为主。

在记者的采访中,有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方言电影在制作上属于完全不同的一种范畴,无法为其专门制作,只能有规律地推出一些像《让子弹飞》四川话版本这样的方言版本。在拍摄时,普通话依然会成为电影的主体。而且,在电影投放之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性问题,不少电影人依然会为了保险起见,而选择以普通话版本为主的投放方式。

而且,相比较于投放普通话版本而言更重要的是,纯粹的方言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依然属于最小众、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那一个群体,因此电影人、尤其是拍摄商业电影的私营企业,都不敢贸然地去制作一部商业化的纯方言电影。对他们而言,像《春娇与志明》这样,在普通话中糅杂着一定的粤语方言,已经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极限了。对他们来说,《桃姐》的粤语版只能放置在少部分电影厅当中,主流观众们,还是期待着看到一部用普通话来进行演绎的电影。

院线犯难

方言电影地域问题难回避

而方言电影对于一般的电影院来说,是一个极为头疼的问题。不少影院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到,尽管当时《桃姐》和《春娇与志明》的粤语版在观众中间算得上是大受欢迎,但是在排片时,他们依然会选择1:9或者是2:8的比例,为的就是保证电影票房不被地域性问题所过多稀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线经理这样对记者说道:“《桃姐》火了,那只是一时。这么些年来,好多电影都死在了方言上,就算是制片商敢冒这个险,电影院也不敢冒这个险去大量排片啊!”很多纯粹的方言电影在上映之时就遇到了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困难,为了保障电影票房的最大化,影院经理们也只能选择最为保险稳妥的普通话版本。

中国又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地方,随处都可以看到不同地域的人民,当然也可以听到来自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方言。彼此之间文化的不共通和语言上的无法融合就造成了方言电影无法在全国范围完整地铺开来。在北方大受欢迎的东北赵家班喜剧电影,一旦跨过长江的界线,就只有沦为电影市场上的牺牲品;而纯正粤语制造的港式佳作,如果没有普通话版本的配音,在北方地区,也基本上只有死路一条。无数的好电影都因为语言上的不通之处而死在了起跑线了,成为了市场洪流之中的炮灰。

沧州方言中的儿化 篇4

关键词:沧州方言 儿化 文化内涵

沧州位于河北省中部,其方言属于冀鲁官话的一种次方言,沧州方言和多数北方方言一样都有儿化现象。儿化既是一种语音现象,也是一种词汇现象和修辞现象。在北方方言中,儿化出现的频率高,涵盖的范围也很广,作用非常重要。儿化是北方方言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人文信息,应该进一步的发掘和整理,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和传承。

大多数学者认为,儿化是由儿尾演化而来的,是后缀“儿”化进了词根语素。但是从现代汉语来看,儿尾和儿化是不同性质的,儿尾除了个别的有固定的构词之外,例如“花儿”,“孩儿”,一般都是做临时后缀,就在诗歌语体中表示爱称。方言中确实有分离式儿化,以儿尾替代儿化的现象,沧州方言中一些当地的居民会把“梨”说成“梨儿”。儿尾是一个单音节词双音化,与儿化不同。

沧州方言儿化的名词化范围很大,例如动词“走”可以说成“瞧他那两步走儿”,临时变为名词。很多动词形容词是在词里儿化,例如“服软儿、找齐儿、撒欢儿、吃蹭儿”,其中的“软儿、齐儿、欢儿、蹭儿”单独成词都站不住脚,但作为语素也名词化了。词性和语素性质的转变必然引起意义的转变,儿化可以讲复杂的不易表达的意义以简单的形式变现出来,例如上面说到的“软儿”是指“软弱的态度或语言”,“蹭儿”是指“不花钱跟着别人吃的饭菜”。

沧州方言的儿化词,绝大多数都是儿化音节在词的末尾,只有极少数的在词的中间,例如“眼儿热、事儿妈,玩儿闹”。这类词其实是可以看做“半截儿化词”由于儿化发音的卷舌动作较大,因此连续两个儿化音节的现象也不多见。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连续两个阴平儿化,一般都可以将前一个不儿化,例如“漂漂亮儿亮儿”也可以说成是“漂漂亮亮儿”。儿化的这种词尾效应也使它成为词化标志,因此沧州方言在认定一个双音节或三音节组合成词的时候,也往往用儿化加以确认,例如“脸盆儿、书架儿。里屋儿四合院儿”。

儿化的小称

儿化的表小,或者说小称作用是重要的表义功能。带“小”儿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前面加“小”,后面必儿化,加“大”则不儿化,例如“小鸡儿” 和“大鸡”一种是无论加不加“小”, 后面都儿化, 例如“小圈儿” “大圈儿”。将儿化区分为带小儿化和自然儿化其实未必妥当, 因为很多词本身就是带有“小”的,词义中有“小”,后面儿化是自然的,这正说明儿化有小称作用,才与“小”和谐一致。至于有些词加了“大”后面也儿化, 那是因为有些语素本身就已先行儿化,与规则不符。

儿化的小称作用形成了语言心理,便对沧州方言词汇中儿化词的分布造成潜在的影响。在方言里,儿化词虽然很多,但是在表示长辈的亲属称谓名词中却极为少见。例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爷、大妈、舅舅、姑姑……”这体现了尊卑有序、长者为大的伦理观念。特殊的只有“老家儿( 家长) 、姨儿、叔儿”等有限的几个,其原因可能与表爱因素有关。晚辈中儿化就多起来了,像“侄儿、外甥女儿、孙女儿、重孙女儿”。还有一种就是成人可以用“小+姓氏”称呼比自己年龄小且关系比较好的人,例如“小王儿,小张儿,小李儿”等。儿化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风俗,它集中反映了北方人的幽默、诙谐的性格特征。

儿化的爱称和蔑称

儿化的爱称作用和小称是有关联的,年幼的人或小动物、小植物往往被人们喜爱怜惜,外型小巧的器物也常被人们欣赏把玩。例如“小孩儿、小猫儿、京叭儿、金鱼儿、小草儿、小玩意儿、戒指儿”。当心理形成定势,儿化便产生爱称作用, 例如“鲜花儿、美人儿、帅哥儿、香饽饽儿、小曲儿、小吃儿、拼盘儿、豆汁儿、焦圈儿、糖瓜儿、马褂儿、坎肩儿、上身儿(上衣) ”,这些儿化词或多或少表现出喜爱或亲切的色彩,若去除儿化,则爱意消失或减弱,韵味全无。

汉语人名的姓和名都有儿化现象。上文说过的“小+ 姓”的儿化除了有小称作用外, 很大程度上是表示喜爱亲热。沧州方言人名用字的儿化,并非所有的人名用字都能够儿化。

男性人名常儿化的有:

宝儿、贵儿、福儿、禄儿、寿儿、顺儿、

山儿、林儿、全儿、平儿、庆儿、明儿、

女性人名常儿化的有:

珍儿、花儿、芬儿、英儿、珠儿、翠儿、兰儿、

平儿、凤儿、春儿、秀儿、明儿、玲儿、燕儿

儿化表情作用的复杂性,还不止是存在这种喜爱但又不够尊重的现象,在沧州方言的农村地区,儿化由小称转而变成轻蔑甚至鄙视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例如:

光棍儿、浑球儿、傻冒儿、小流氓儿、讨厌鬼儿、败家子儿

刺儿头、败家子儿、开小差儿、病根儿、走后门儿、抠门儿

面对这种复杂现象,有人可能会质疑儿化本身的表情作用,认为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是词义内容决定的。当然,任何词的词义内容都会直接决定词的感情色彩,但是儿化首先是能够和词义协调,并且在此基础上增添色彩,这就是它的作用了。在上面所举的词例中,有些词如果去除了儿化,或者词本身也站不住,或者词义完全就不同了。例如“混混儿、小菜碟儿、坏水儿”。

沧州方言儿化现象所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尽管我们运用了各种术语概念来说明,也无法概括儿化的全部作用。儿化相对于没有儿化的词来说有标记形式,内涵也就更为复杂。儿化据保守估算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在北方方言中的遗留痕迹很多,是语言考古的重要线索。儿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可低估的,仍需大力发掘。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参考注释:

[1]周一民.北京话的轻音和语法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5(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阎红生.从北京的人文背景中看北京话的发展[J].琼州大学学报,1999(3).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 篇5

关键词:方言 网络 语音 现代语言学理论

网络语言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有些与地域有关,有些与时间有关,有些与创造者的教育程度有关,但都容易打上方言的烙印,值得我们从普通语音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去认真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借词、符号、方言等诸因素进行研究,从中可以发现语言演变规律,可以看出社会对语言的巨大影响,极大地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

一、从方言词汇到网络词汇

网络上的词汇或多或少与其方言有关,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音,都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来。如网络词语“冷松”就是西北方言,意为“竭尽”的意思;网络上把“我”说成“偶”,也是与西北方言有关,今陕北人就是这样说的,是典型的方音词汇。但一经创制,因其具有新奇、趣味的特点,而迅速风行于网络之中。那么网络上为什么把“喜欢”叫成“稀饭”?这也与方言因素有关。在四川、重庆等地区的方音中,f、h不分是很常见的,如把“菜花”说成cai fua;把“开会”说成kai fei,那么把“欢”说成“饭”(fan)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在始创者看来,这样说还有点创新和戏谑的味道,别有情趣。

网络语言“木油”表示“没有”,来自于南方方言,南方方言中“木”与“没”都是入声字,甚至两个字是同音字,在很多入声方言中两个字完全同音,所以不可能产生于北方方言之中;网络语言“色友”的结构相当于“驴友”,其谐音是“摄友”,既然用“色”谐“摄”,应是无卷舌声母地区之人所为,决非华北或东北人所为;网络语言“好康”一词的意思是“好处”,源自闽南话,在台湾的综艺节目中经常出现这个词语。

据普通语言学理论,方言中的词汇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而可能进入通语词汇系统,就像北方话的“忒”;西南官话的“搞”、“啥子”;粤方言的“垃圾”等词语一样进入了汉语普通话词汇体系。网络语言有部分来自于方言,但它更多的是猎奇,追求的是刺激与幽默,这与网络主体是年轻人有关。

二、方言语音的简略形式

网络语言当中有很多简略形式,即用拼音字母来表达一定的内容,虽然很简略,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方言成分。如在网络上用bs/BS来表示“鄙视”,从方言上来看,应该是北京及东北方言区的人所为,因为在南方很多方言中甚至在西南官话中“鄙”字读送气音声母p,而不是不送气声母b;但是如果是说成“B4”,那就不是北方方言区的人的所为了,因为把“视”(shi4)讲成4(si)肯定没有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

三、数字网络语言的方音成分

关于数字网络语言,我们一般是很难看出其方言语音成分的,但是也有很多阿拉伯数字只是用来表音的,如438(死三八)、56(无聊)等等;当然也有只用来表意的,如:286表示反应慢,现在很少说了。很多数字网络语言一般是谐音,例如9494表示应和的“就是、就是”。这种情况除了重庆等少数地区以外都有可能,因为重庆把“就是”发成dou si,而非jiu si;数字网络语言7456谐音“气死我了”,不管是南方没有卷舌声母还是北方有卷舌声母的地方人都可以这样说,因为数字“四”与动词“死”都不卷舌;847表示“别生气”应该就是来自于南方没有卷舌声母的方言区域,因为它用4(s)来表示生(sh);而987表示“就不去”之类用7谐音“去”的应该产生于南方方言或西南官话,他们把“去”读为qie,与7的读音qi接近。再如748(去死吧)、874(不去死)、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也是产生于南方方言,因为南方方言包括西南官话一般都没有卷舌声母,所以才用3表示“生”,用4表示“世”。

四、外文网络语言的方音成分

网络语言中有很多来自于西方语言文字,我们可以从其翻译的语音看出译者的方言成分,也可以从使用的场合看出其方言成分,如英语Gay指的是“男同性恋”,也有人写为“基”。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用“基”来表示男同性恋的首创者一定是个粤方言区的人,至今广东方言还把“基”读为gei。其实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很多来自于西方语言的词汇进入汉语都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e-mail),又如上世纪早期广东人把英语词语handsome译为“咸水妹”,就说明其方言中“咸”不读xian而读han,没有卷舌声母(用“水”译s)等。

五、活用汉字的网络语言

网络上有一些对汉字的拆借或者借用而形成的流行词语,我们也可以从中分析其方言成分,追溯其来源。网络上从本世纪开始出现对汉字进行拆解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其作用应该与表达婉转有关,如把“好”叫作“女子”;把“强”叫作“弓虽”,这应该与汉语的双音节化有关,如果只说一个字,既不美观,也不响亮,达不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当然,这样拆开有时还可以表达反讽,显得比较含蓄。

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是“宅女”、“宅男”之类的词语,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在关爱的目光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由于刚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舞台,比较封闭,一个人在网络世界里自娱自乐,因此才产生这样的词汇,成了这部分人群的代言词。最初产生的是“宅女”,随后,由于国人的二元对立观念而产生“宅男”一词,并迅速传播开来。这两个词语也是来自于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等区域一般都不说“宅”了。

“山寨”一词老是让我们想到假冒、仿真,出现的形象是深山和村寨,它来自于广东方言,是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由于是源自于偏远的山区小寨,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其主要形式是: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广泛涉及通信产品、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山寨”一词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而且十分受群众们的喜爱,传播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网络词语“雷人”这几年风靡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被雷到”的现象出现,其最初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讲的是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的代名词。

有些网络语言还与事件有关,当社会上发生某个事件时,其中的人、事、语就有可能成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如“打酱油”一词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当被问及对艳照门的看法时,受访人的回答是:“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现在在网上一般用它来代替“路过”的意思。

网络语言追求的是新奇、形象,因此有些网络词汇淘汰得很快,比如前几年使用频率很大的“菜鸟”等词现在很少使用了。而在网络语言中,因为符号具有比较简单、便于操作、可迅速回复的特点而使用频率校大,受很多网民的喜爱。

上一篇:提高对策下一篇:教师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