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

2024-10-10

河南方言(精选9篇)

河南方言 篇1

南阳古称宛,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南阳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 属河南方言小片数种方言中的一种。南阳为周秦之际经济文化重镇, 秦统一了六国文字, 实行“书同文”的政策, 因而许多古音古字古词得以保留于民间至今。南阳又是华中与南楚相沟通之地, 文人墨客云集, 故而使得相当一部分古词汇在当地民间得以保留, 方言中既有浓郁的荆楚风味, 也有鲜活的儒学色彩, 其生活用语、歇后语、民谣的幽默风趣以及所体现的远古文化的质朴,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南阳方言的历史地位及发展概况

南阳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 南阳属于夏代文化, 《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南阳, 夏人之居也”的记述,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也在南阳发现了多处夏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和地方实物材料还证明, 南阳是商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它承担着商代文化向东转移的桥梁作用。夏商时期, 南阳作为夏文化腹地, 其方言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代表性语言。西周时期的南阳境内设封了许多小国以维护统治, 方言分歧从此开始, 但差别不是很大。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急剧变革的大动荡时期, 这种变革, 在古代的南阳, 表现得特别突出。南阳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交接的战略要地, 南方楚国崛起的锋芒直指中原, 以图王室。这一时期, 南阳地方诸国先后为楚所灭, 沦为楚地。这样, 列国中的吴、越、楚诸国的语言与中原各国的语言有了交融的机会。南方吴楚语言与中原语言本已具有巨大的差异, 在交融的过程中南阳本地方言难免不受外语之影响。战国时代, 南阳为楚、秦、韩争夺之地。秦昭王三十五年 (前272年) , 秦尽占南阳全境, 并在宛地设置南阳郡, 自此南阳的文化进入了历史上鼎盛时期。后秦统一中国, 设郡36个, 南阳居其一。至东汉, 由于刘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多出自南阳, 其在国内经济文化的地位更加显赫。东汉末年的封侯置国, 造成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 南阳曾一度被瓜分, 从而造成了南阳方言千差万别的分歧局面。唐代以后,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北移, 导致语言发展中全民族共同语不断加强, 方言分化差异逐步削弱, 仅仅表现在南言和北音的差异上。南阳居于中原腹地, 河北江南过渡地带文化心理积淀的丰厚性使得南阳方言一直在北方方言中处于重要地位, 并与北方方言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

南阳方言分布在南阳辖区内的各个角落, 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 它带有华北方言普遍的语音特征。首先, 在声母方面, 塞音、塞擦音多存在清音不送气与清音送气之分而无清音浊音之分。大致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平声字读为送气清声母。其次, 在韵母方面, 能充当韵尾的辅音较少。古塞音韵尾-p、-t、-k逐渐消失, 古鼻音韵尾-m、-n、-只保留-n、-而没有-m。第三, 声调方面, 调类数目比较少, 没有入声。古平、上、去、入四声中, 平、上、去三个声调发展变化情形大致为:古平声字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仍归上声, 全浊声母字则合并到去声中去, 古去声字仍是去声。古入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 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 古清声母入声字则分派到平、上、去各调类中去。

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 南阳方言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尤其是语音和词汇的差别方面。语法的差别不大。目前南阳的13个县市区中, 根据其方言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可分为三个方言区, 即东部区、西部区和中部区。东部区主要指南阳东南部的桐柏、唐河等县, 以桐柏为中心, 山地多, 平川少, 南与湖北接壤, 东与信阳比邻, 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人口约140万, 其中有汉、蒙、回、藏、维、苗、壮、侗、瑶、白、土家等17个民族。西部区主要包括西峡、淅川、内乡三县及镇平、邓州西部, 属浅山丘陵地区, 南接湖北, 西接陕西, 面积约8600平方公里, 人口约170万, 此区以内乡为中心。中部区主要包括宛城、卧龙、方城、社旗、南召、新野、唐河西部、镇平、邓州东部等, 此区以平原为主, 南与湖北接壤, 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 人口约700万, 此区以南阳市城区为中心。以上三个区的语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

二、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差异比较

南阳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地位, 决定了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错综复杂的关系。南阳方言词汇丰富多彩, 表情达意准确生动, 是南阳历史、文化、民俗的活化石, 极富表现力。有许多南阳方言词在古书中就能找到。如“不识厌儿” (不知足, 贪得无厌的意思) , 从《左传》中即可找到。如《左传》隐公元年:“ (祭仲)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厌, 就是足的意思, 本句话的意思是姜氏有什么可以感到满足的?即姜氏得寸进尺, 贪得无厌。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稍有差异, 具体表现为同实异名、同名异实、义项交叉三种情况。

1. 同实异名

同实异名同一种客观事项或对象, 南阳方言与别的地方的说法存在着不同。例如, 薯:红薯 (南阳) 、白薯 (北京) 、红苕 (四川) 、蕃薯 (广东) 、地瓜 (山东) 等。南阳、北京、四川着眼于薯的颜色, 故分别叫做红薯、白薯、红苕。广东着眼于薯的来源, 故有蕃薯之称。山东着眼于薯生长的地方及其形状, 故称其为地瓜。

2. 同名异实

在南阳方言与别的地方话语比较中, 同一名词概括反映的客观事物不同的情形是存在的。例如, “炒面”一词, 在南阳方言中指炒熟的面粉, 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则指面条的一种做法, 大致相当于炒面条。炒面——炒熟的面粉, 常常是南阳民间远行所不可缺少的干粮, 至今还流行着这么一句歇后语:“刮大风喃炒面——张不开嘴。”该歇后语的意思是不好意思开口、难为情或有口难辩。此语到外地人耳中则可能产生不理解:刮大风照样可以吃炒面, 有什么张不开嘴的?岂不知这个炒面不是炒面条, 而是指炒的面粉。把面粉炒成黄褐色, 香气四溢, 色香味俱全, 便于贮藏和携带。但由于是粉状, 食用时, 出口气就可能吹得炒面飞扬, 更不用说刮着大风吃炒面了, 所以才会有此说。再如油馍, 南阳民间一般是指把面团加油盐后烙成的圆饼, 多用未发酵的面做成。这是旧时南阳民间广泛食用的一种食品, 因为当时民众生活比较艰苦, 来客人时, 没有现成的白面馒头, 只好临时和面, 因来不及发酵, 所以多用死面。而现在城市称做油条的食品, 油炸, 发面, 条状, 在南阳民间亦叫油馍, 虽然二者因制作方法和制作材料不同而在南阳民间不会混淆, 这说明南阳方言有同名异实这一特征存在。

3. 义项交叉

在南阳方言中义项交叉的现象也普通存在。与普通话相比, 有些方言词义项多, 除了具有普通话词语所有的义项之外, 还有另外的义项。有些方言词义项少, 普通话有若干个义项, 而方言词只有其中部分义项。例如, 甜, 它除了具有“像糖或蜜的味道, 幸福舒适”的义项外, 还有一个与“咸”相对的义项:盐含量少。南阳民间若有人说这饭太甜了, 不是指糖放得多了, 而是指盐放得太少了。

南阳方言中还有些特别的词语, 在其他地方的词语中是没有可直接对释的, 同为南阳方言中的某些词汇包含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例如, 南阳方言中的“没腔”一词, 普通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可进行对释, 只能解释为“没意思”“尴尬”等。但这种解释又失去了南阳方言“没腔”的口气、语调、情味等。“瓦”在南阳方言中, 除了名词表示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动词表示盖瓦之类的工作活动之外, 还表示跑的姿势, “他瓦着腰跑”, 身体前倾, 腿脚也极力朝前, 腰部微曲, 其状如瓦的形体。它可以和其他词如“开”组合在一起成为“瓦开”一词。“瓦开”既指跑的形象神态, 又指跑的速度, 透露出跑者的神态、速度、形象等信息。普通话中就没有与此相对应的解释。该方言广泛存在于南阳地区的西部邓州、淅川等地。“就窝儿”也是南阳方言中使用得较多的一个词汇, 它具有“顺便”“直接”和“马上”的含义。例如, “如果你来南阳, 就窝儿 (顺便) 到卧龙岗玩玩。”又如, “他一接到通知, 就窝儿 (马上) 去报道了。”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是没有合适词汇与之对释的。

三、南阳方言的特点

南阳的方言俚语属北方方言的一种地域分支, 虽然大部分已融入北方方言语系, 但至今仍保留着它独具的特色。其主要特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趣味性强, 幽默风趣, 耐人寻味

例如:把开玩笑说成是“打渣子”, 把滑稽说成是“焦毛”, 把顽皮说成是“溜光”, 把爱耍心眼的精明人说成是“猴跳”, 把故作风情、卖弄之态说成是“浪摆”, 把有点说成是“叫起溜儿”等等。

2. 言简意赅, 朴实明快

例如:“烧哩”是指出风头、炫耀自己;“烹了”表示大事不好;“蹬啦”表示关系破裂;“膘人”表示欺骗;“宾”指装得一本正经;“一崩子”指一阵子;“没吁故”指没注意;“夜儿黑”指昨天晚上, “嘶气”指变质发酸等等。

3. 具有一字 (词) 多用的特性

常常同是一个字或词, 使用时由于场合、角度、对象、语气不同而含义各异。例如“摆治”二字, “有病得摆治”, 是指治病;“这主儿 (人) 摆治人”, 意思是说捉弄人。再如“不美气”, 说“人不美气啦”指的是有病;说谁“过得可美气”, 指小日子过得舒坦如意;“这事没办美气”, 是说交办的工作办得不妥。夜壶本是夜间使用的便壶, 可与人的品质连在一起时, 意思就变了, 比如说“这人真夜壶”, 是说这人处事不在乎, 心中无数, 靠不住。南阳人常常把“整”字挂在嘴边, 随时会脱口而出。南阳的方言里, “整”可不是“整洁”“整齐”“整个”的意思了。说“给那事整整”, 是指令下属或某人去办某件事情;说“整他”, 意指揭发人或算计人;说“不知成天整啥哩”, 指不知每天干什么, 是以不满的口吻批评人;说“那货 (人) 整得很美”, 是赞扬人会过日子或是会钻营。由此看出, 使用方言时的口气和用法不同, 可反映出褒与贬的不同含义。

四、结语

方言不仅能体现各地文化发展历程上的差异, 而且还能反映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般而言, 说同一种方言的人, 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有一致之处。在此意义上论之, 研究南阳方言不仅对于了解民俗具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为民俗文化研究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南阳方言是一个宝库, 我们要研究整理南阳方言, 为南阳民俗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河南方言词汇的内部差异 篇2

关键词:方言 词汇 差异

河南方言词汇的内部差异主要体现在“同实异名”、“同形异实”、“词缀差异”、“语音差异”等方面。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讨论。

一.同实异名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方言点说法不一样,叫同实异名,也就是义同形异。例如:做馒头用来发酵的面团,南阳、驻马店叫做“酵子”,许昌、洛阳叫做“面扎头”;用于取暖的炉子,南阳和普通话一样叫“炉子”,而洛阳、驻马店等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叫“煤火”;“吃晚饭”信阳和普通话一致,其他方言点多说喝汤,这大概和以前生活贫困有关,晚上只能喝稀的,没有稠的可吃。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喝茶”,“喝茶”是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但在许昌、漯河等地都是白开水就是“喝茶”,而在信阳是沏茶叶的茶,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那个时候的生活贫困;多数方言点对玉米的称呼和普通话一样,但是南阳叫“包谷”,洛阳叫“玉谷”,焦作叫“玉菱”,商丘叫“棒得”;“手纸”在河南各个方言点称说均与普通话不同,多叫“擦包纸”,洛阳叫“擦屁股纸”,商丘叫“擦腚纸”;“胡同”许昌叫“过道”,洛阳叫“街”,南阳叫“夹道儿”,驻马店叫“道儿”,灵宝叫“巷”;“知了”灵宝和洛阳称“知了”,而许昌、驻马店、南阳叫“蚂叽妞”,信阳叫“叽油子”,商丘叫“知了得”;“帮忙”在灵宝称为“相忙”,在许昌、南阳、驻马店叫“撺忙”;“荡秋千”灵宝、焦作、信阳叫“打秋儿”,许昌叫“骑秋”,南阳叫“坐秋”,驻马店叫“坐游儿”,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各个地方命名角度不一样;“光背”焦作叫“泻脊梁”,南阳、驻马店叫“光脊梁”,信阳叫“打净肚子”;生小孩儿其他地方多事摆满月酒,而在河南很多地方小孩儿生下来几天后就摆酒席请客人,许昌、焦作、灵宝都叫“吃面条”,南阳叫“喝喜面条”,商丘叫“吃喜面”,洛阳叫“吃面”,虽然在风俗上喜宴都要上面条,但各地叫法不一样;表示时间刚刚过去的“刚”,灵宝说“才”,焦作叫“将才”,许昌、洛阳说“将将儿”,南阳、商丘说“将”;“谈天”焦作叫“拉今”,许昌、驻马店叫“喷诓儿”、南阳叫“拍话儿”,洛阳叫“排排”,商丘叫“拉呱儿”;对儿子的称呼,焦作、信阳都叫“儿”,许昌、驻马店叫“孩儿”,南阳叫“娃儿”,商丘叫“儿得”,洛阳叫“娃的”;“涎布”焦作、许昌、驻马店都叫“围嘴儿”,许昌还叫“兜兜”,驻马店还叫“肚兜儿”,南阳叫“泔水帕儿”,洛阳叫“拍拍儿”、“涎水拍儿”,信阳叫“围嘴子”等等。

二.同形异实

同形异实是指各个方言点词形一样的词语其所指的实际对象不一样。例如:“婆婆”在灵宝、焦作是指外祖母,而在许昌却是儿媳对丈夫母亲的称呼。“娘”在驻马店、商丘是对母亲的称呼,而在许昌、焦作、洛阳是对自己伯母的称呼。“小舅子”在河南多数地区都指的是男人对自己爱人弟弟的称呼,而在驻马店方言点的部分地方主要的是自己舅舅中最小的那一个。“公公”在河南大多数方言点都和普通话一样,但是在焦作却是指外祖父。“孩儿”在许昌、驻马店、洛阳指的是男孩,其他地方指小孩。“奶”在洛阳、信阳、驻马店指的是祖母,而在灵宝、焦作、许昌指的是乳房。“客儿”在南阳、商丘指的是女婿,在许昌、驻马店、洛阳、焦作都指的是客人。“电灯”在许昌、洛阳、驻马店指的是手电筒,而在灵宝、焦作、驻马店指的是照明灯。“汤”在洛阳、焦作指的是粥,而在其他方言点只要是饭里能喝的水、汁、汤都叫“汤”,比如“菜汤”是指菜叶里面的汁。“长虫”在许昌、驻马店、商丘等地指的是蛇,而在信阳指的是体形长的虫子。“芋头”在洛阳是指马铃薯,而在信阳等河南其他方言点指的都是香芋。

三.词缀差异

词缀差异应该属于同实异名中的一部分,但是在河南方言内部个别词缀表现非常突出,是许多方言点差异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单独讨论。

其他方言点是“子”尾或普通话是“子”尾的,商丘方言都是“得”尾,在所调查的词语当中商丘方言只有“冷子”、“土包子”、“败家子”、“石子儿”、“日子”、“裙子”、“骗子”等几个词语词尾有“子”,其中“土包子”、“日子”、“裙子”、“骗子”中的“子”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缀,其他词语中的“子”都有实在的意义。

在其他各个方言点中,“子”做词缀非常常见,但是有的方言点“子”尾词所占比例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比如信阳的“子”尾词就比较多,许昌的“子”尾词就比较少。而且各个方言点表示同一事物的词语有的带“子”尾,有的不带,有的儿化了。也就是说,各个方言点带“子”尾的词语不尽相同。比如“沙”在许昌、信阳称为“沙子”,在洛阳、灵宝、焦作等都称为“沙”;“孙子”在灵宝、洛阳、信阳称为“孙子”,在河南其他方言点除商丘外都称为“孙儿”;“脖子”在焦作称为“脖”,在洛阳、信阳、驻马店等方言点称为“脖子”;“胡子”在焦作、灵宝称为“胡”,在其他大多方言点称为“胡子”;“鸡毛掸子”在灵宝称为“鸡毛掸”,在焦作称为“鸡毛掸儿”,在许昌、南阳、驻马店等多数方言点称为“鸡毛掸子”等等。

四.城乡和年龄差异

有些词语在城市和乡村的说法不一样,老年人和年轻人说法不一样。比如“去卫生间”农村人常说“去茅厕”,城里人说的就比较文雅,叫“去洗手间”;农村人叫女孩一般叫“妞”,而城里叫“姑娘”;老年人称自己的父亲叫“爹”或“大”,而年轻人叫“爸”。还有一些物品,比如“自行车”,年轻人就叫“自行车”,老年人就叫“洋车”。这种差异是普通话推广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影响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小,农村人或老年人的叫法必将被普通话的汹涌大潮所淹没。

五.总结

对河南方言内部差异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的文化差异和风俗差异,也可以对方言内部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更进一步可以发现,原属于晋语汾河片的焦作方言有趋同中原官话之势,另外蔡鲁片也有与郑曹片趋同之势。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C].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甘于恩《方言于文化趣谈》[C].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易中天《大话方言》[C].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4.钱曾怡著《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J].方言.2003年01期

河南商城方言“儿”字研究 篇3

一、词根语素“儿”

商城方言“儿”字词语中, 有一小部分词语, 其“儿”字是有实际意义的, 且独立成一个音节, 它可以作为词根语素与其它词根语素相结合, 共同组合成词, 例如:

老鼠儿、狗儿、猫儿、鸡儿、麻雀儿儿

爷儿两个、娘儿俩、哥儿俩、老儿、干儿

此类词语中, “儿”字多表示幼崽、幼子的意思, 通常用于有生命的名词语素中, “儿”在其中表示实词意义, 必不可少, 少则不成词语, 非常重要。这类词语虽然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此类词语一直从古沿用至今。

二、词缀语素“儿”

吕叔湘先生在其《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到, “虚语素和实语素的分别是程度问题, 我们把虚语素称之为典型的前缀后缀, 此外还有一些较实在的语素, 在复合词中有广泛的结合能力, 这一类我们也称之为前缀后缀”;“汉语里的后缀是虚语素, 多数是轻声, 出现在词的末了, 表示这个词的语法功能, 但仍有一些词的末了一个语素意义不太虚, 一般也称为后缀”。与前面作为词根语素的“儿”字不同, 商城方言中绝大部分“儿”字都是作为词缀语素而存在的。这些“儿”缀语素并不单成音节, 根据其虚化的程度, 大致将这些带“儿”缀的词语分为两类, 一类为较为实在的“儿”缀词语, “儿”缀可以改变原有词语的词性、词义, 或可以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另一类为典型的“儿”缀词语, “儿”缀只表示一个卷舌动作, 加上或去掉, 对原词词性、词义、感情色彩没有任何影响。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 较为实在的“儿”缀词语

1.块儿 (体型) 、生儿 (生日) 、场儿 (酒席) 、沿儿 (靠边上的地方) 、抹儿 (麻将用语) 、条儿 (苗条) 、回头儿 (过些时候) 、上路儿 (形容做事有礼数, 接受东西快) 、花心儿 (花蕊) 、一趟儿 (一起)

2.天儿 (天气) 、小儿的 (小三儿) 、仙儿 (中医中医术高明、资历长的医生) 、头儿 (头目) 、麻点儿 (小雨点) 、隔墙儿 (隔壁邻居) 、老爷儿 (对父亲的他称) 、锅巴儿 (一种袋装的工业制成零食) 、小头儿 (整体中的小部分) 、把把儿 (圆形发髻) 、裤腿儿 (猪腿肉) 、吃头儿、喝头儿、看头儿、苦头儿、甜头儿、奔头儿

3.坳儿、凼儿、毛毛儿雨、土堆儿、山包儿、水坑儿、小路儿、小葱儿、牛犊儿、羊羔儿、小狗儿、小猫儿、小鸡儿、小鸭儿、小老鼠儿、小猪娃儿、小子鸡儿、小针儿、针尖儿、针眼儿、小孩儿、小名儿、扣眼儿、小菜儿、小炒儿、小磨儿油、小账儿

以上三组“儿”缀词语, 第一组词性、词义都改变, 第二组只改变了词性或词义中的一方面, 第三组词性、词义在儿化前后都未发生改变, 只是增添了表示“小、喜爱”的感情色彩, 通常这类“儿”缀词语都会进入“小”字格。这三类儿缀词语, “儿”字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去掉以后, 或词性、词义发生改变, 或词语便不存在了, 所以, 此三类词语中, “儿”字不可或缺。需要注意的是, 其中, 表示小动物的“儿”缀词语, 例如:“老鼠儿、小狗儿、小猫儿、小鸡儿”等, 与前面在词根语素里提到的相比, 两者在构词上是一致的, 但却很不相同, 这里“儿”在音节上只表示卷舌动作, 而前者独立成音节, 在意义上, 这里只表示一定的感情色彩, 而前者带有实词意义。

(二) 典型的“儿”缀词语

此类词语在“儿”缀词中占着非常大的比例, 这里的“儿”字只表示一个卷舌动作, 对原词词性、词义、感情色彩没有任何影响。从原有词语的词性来分析, 其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儿化现象, 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等儿化的现象也很多。很多词语必须儿化才能成词, 还有一些自由的独立词, “儿”字则可有可无。对“儿”的有无问题, 一部分可以从构词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另一部就只能认为是口语习惯及约定俗成性。下面将从儿化前的词性对其进行分类, 每类又以“儿”字是否必须存在为依据, 分为两小类对其进行细致分析。

1.名词的儿化

(1) 普通名词语素儿化

A.村儿、湾儿、俦儿 (禽类的笼子) 、风口儿、霉毛儿、树桠儿、落生儿、蝴蝶儿、作料儿、白事儿、老来俏儿等

B.疤儿、山脚儿、荷叶儿、水猴儿、温兜儿水、竹床儿、汗毛儿、鞋底儿、老话儿、气股水儿、肉眼泡儿、浪包儿等

(2) 时间名词语素儿化

A.后儿个、昨儿个、前儿个、大后儿个、大前儿个、年初儿、年把儿、年把儿两年、天儿把、天把儿两天儿、个把儿天、清早儿、晌乎儿、正当儿晌乎儿、晚上儿、夜黑儿的、时候儿、清明儿、五当儿五儿、三月三儿、七月半儿

B.今儿个、明儿个、年头儿、年尾儿、天麻乎儿亮儿、小年儿、开春儿、三十儿晚上、百天儿

(3) 地点、方位名词语素的儿化

A.村儿里面、阴凉儿底下、大畈儿、河边儿、上沿儿、上座儿、左边儿、右边儿、当中儿、外边儿、对面儿、路边儿、东头儿、西头儿、大门口儿、门旮旯儿、街当中儿、窗户儿外头

B. (无)

(4) 称谓名词语素儿化

A.妗儿、老太儿、老太巴儿、小老高儿、妯儿伙儿的、干佬儿、表婶儿、嫂儿、姨老太儿、孙儿、外孙儿、重孙儿、外甥儿、兄媳妇儿、弟媳妇儿、侄媳妇儿

B. (无)

以上四组名词语素儿化词, A类均为必有“儿”字词, B类为可有可无类词。从分析情况来看, 普通名词语素所占比例最大, 且A、B两类词各半;其他的, 如时间名词语素儿化词、地点方位名词语素的儿化词、称谓名词语素儿化词, “儿”字为其必不可少的构词成分, B类词很少, 甚至不存在。

2.形容词儿化

A.风凉儿风凉儿的、凉悠悠儿的、风凉凉儿的、好天儿、得劲儿、好笑儿、算数儿、拽文儿、拐文儿、随便儿、兴头儿上、讨巧儿、碍事儿、懂事儿、省事儿、病怏怏儿的、小巧巧儿的、不咋样儿、不靠谱儿、不□闲儿、死心眼儿、嘻嘻哈儿哈儿、轻飘飘儿、多嘴多豆儿、嫩揪儿揪儿的、有板有眼儿、滴滴拉拉儿、娘娘腔儿

B.空手儿、讲究儿、省劲儿、费劲儿、扎眼儿、辣乎儿乎儿的、热乎儿的、顺当儿、凉冰冰儿的、人来疯儿、睁眼瞎儿、难说话儿、像模儿像样儿、紧绷儿绷儿、脆崩崩儿、干崩崩儿、满满当儿当儿、婆婆妈儿妈儿、黏黏糊儿糊儿、紧紧巴儿巴儿、大大方方儿、糊糊涂涂儿、稀里糊涂儿、虎头虎脑儿、清汤刮水儿、香喷儿喷儿、裹糊搂儿、滴滴答答儿

3.动词儿化

A.透风儿、凉风儿、上坡儿、摸黑儿、放亮儿、插亮儿、结疤儿、滚边儿、锁眼儿、摆摊儿、摸瞎儿、禁=悠=儿悠=儿 (荡秋千) 、踢砸儿、叫魂儿、串门儿、要价儿、躲猫儿、翻叉儿、搭腔儿、打赤泼儿 (光膀子)

B.片儿 (把…切成片) 、抽筋儿、搭帐儿、对面儿闯、发话儿、逮子儿、出风头儿、凑热闹儿、开房间儿、争个赢儿、寻死觅活儿、动手动脚儿

4.副词儿化

A.平常儿、末了儿、有点儿、差点儿、顺便儿、压根儿、从小儿、专门儿、先头儿、马会儿、一天到晚儿、一个个儿、差不多儿、好不气儿的、刚好儿、正好儿、正正好儿

B.一天到黑儿、一年到头儿、趁早儿、当面儿、刚好儿、幸好儿、整个儿、起码儿、没日没夜儿、明儿下回、面对面儿

5.代词的儿化

A.这点儿、那点儿、这边儿、那边儿、哪边儿、这会儿、那时候儿、啥时候儿、哪地方儿、啥地方儿、哪样儿

B.这嗨儿、那嗨儿、哪嗨儿、这些儿、那些儿、哪些儿、这块儿、那块儿、哪块儿、这两年儿、多少儿、这样儿、那样儿、这个理儿

6.量词的儿化

A.叶儿、片儿、码儿、卷儿、伙儿、拨儿、瓣儿、半儿、撮儿、圈儿、勺儿、盅儿、点儿

B.块儿、本儿、家儿、桌儿、身儿、件儿、行儿、段儿、盘儿、门儿、沓儿、串儿、拃儿、打儿、手儿、盒儿、包儿、袋儿、瓶儿、罐儿、碟儿

除名词外, 其他类儿化词, 如形容词、动词、副词、代词、量词等, 都存在着大量的A、B两类词, 且所占比例均不相上下。在结构分类上, 这些儿化词的分类, 没有规律可循, 有些语素既可以独立成词, 也可以进入“儿”字结构儿化成词, 而有些语素却不能独立成词, 必须儿化以后才能成词, 例如:时间语素儿化词“昨儿个、明 (儿) 个”, 形容词“嫩揪儿揪儿的、紧绷 (儿) 绷 (儿) ”, 动词“要价儿、搭帐 (儿) ”, 副词“一天到晚儿、一天到黑 (儿) ”代词“哪地方儿、哪块 (儿) ”, 量词“勺儿、盘 (儿) ”。虽无规律可循, 但其中具有很强的习惯性和约定俗成性。

三、“儿”字的特殊结构

“儿”字在商城方言词里所处的位置很灵活, 不仅可以出现在词尾或词中, 还可以在一个词里连用,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儿字词。此处, 我们将词根“儿”记为“儿1”, 较为实在的“儿”记为“儿2”, 典型的词缀“儿”记为“儿3”, 对商城方言“儿”字词语进行如下分析。

1.单“儿”字词

词首

儿1-儿童节、儿子、儿孙

词尾

儿1-老儿、女儿、干儿、侄儿、隔儿、老鼠儿、鸡儿、鸭儿、狗儿、猫儿、猪儿

儿2-天儿、抹儿、条儿、麻点儿、隔墙儿、老爷儿、小路儿、小葱儿、牛犊儿、羊羔儿等

儿3-村儿、湾儿、树桠儿、落生儿、老来俏儿、西头儿、大门口儿、门旮旯儿、妗儿、老太儿、拽文儿、拐文儿、随便儿、透风儿、上坡儿、末了儿、差点儿、顺便儿、压根儿、专门儿、马会儿、这嗨儿、这些儿、哪些儿、本儿、家儿、桌儿、身儿等

词中

儿1-侄儿侄女、胳儿□、托儿所、幼儿园、爷儿两个、娘儿两个、娘儿俩、哥儿俩

儿2-小儿的、毛毛儿雨

儿3-后儿个、昨儿个、前儿个、年把儿两年、天儿把、夜黑儿的、今儿个、明儿个、三十儿晚上、明儿下会、桌儿布、妯儿伙的、凉儿鞋、晌儿饭、本儿钱、温兜儿水、蜂窝儿煤、樱桃儿树、落生儿米、娃娃儿菜、相好儿的、惹事儿精、唾沫儿星子、高跟儿鞋、迎面儿闯、凉悠悠儿的、手捧盖儿花等

2.双“儿”字词

儿1儿3-幼儿班儿、爷儿俩儿、

儿3儿1-麻雀儿儿

儿3儿3-

(1) 擦儿黑儿、风凉儿风凉儿的、五当儿五儿、喇叭儿花儿、、嘎更儿更儿、作文儿本儿、禁悠儿悠儿、一眨眼儿功夫儿、嘻嘻哈儿哈儿、嘎更儿更儿、嫩揪儿揪儿的

(2) 辣乎儿乎儿的、满满当儿当儿、婆婆妈儿妈儿、黏黏糊儿糊儿、紧紧巴儿巴儿、香喷儿喷儿、紧绷儿绷儿、天把儿两天儿

(3) 反文儿旁儿、折文儿旁儿、提手儿旁儿、喇叭儿花儿、癞蛤儿蟆儿

(4) 长筒儿袜儿、气鸣儿心儿、乘法儿口诀、像模儿像样儿、天麻乎儿亮儿、天麻麻儿亮儿、擦儿黑儿、心口儿窝儿、长筒儿袜

在双“儿”字组词语中, 儿1儿3、儿3儿1组词为词根、词缀相互结合构词, 且后组为“儿”字重叠连用法。儿3儿3类型的词语所占的比例最大, 后面具体又分为四小类, (1) 组为两个“儿”字都必须存在词, (2) 为两个“儿”字都可有可无型词, (3) 为第一个“儿”字必须存在才能成词, 后一个可有可无的类型, (4) 为第一个“儿”字可有可无, 而第二个必须存在的类型。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商城方言存在着大量的“儿”字词语, 这些“儿”或可以充当词根语素, 或可以充当词缀语素。这两种功能相互重叠, 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的词语。“儿”字的位置灵活多变, 不仅可以出现在词尾或词中, 还可以在一个词里连用。在儿化的使用中, 不仅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儿化现象, 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等儿化的现象也很多。很多词语必须儿化才能成词, 还有一些不儿化也能成词的词, 也可以儿化,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多加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著.吕叔湘, 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5.

[2]祁永敏.河南罗山方言的“儿”字结构[J].天中学刊, 2007.6, VOL22 (3) .

河南方言 篇4

经过一年多的制作打磨,昨日,反映河南农村题材的电影《乡村守望的女人》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映。

影片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影视演员:李艳秋、柏青、梁丽、许文广等,特别是侯耀华和巩汉林的加盟,为影片增加了几分喜剧色彩。

该片根据周口项城作家王子群的同名小说《乡村守望的女人》改编,由项城市委宣传部、北京李艳秋文化艺术工作室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影片通过描写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村女人的故事来折射大社会背景中的普遍现象,力图展现给观众一个逼近现实的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景。

河南方言 篇5

关键词:确山方言;带“不”形容词;语义特点;语法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5-02

确山县隶属河南省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确山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蔡鲁片。

在确山方言中有一类带“不”的形容词比较特殊,跟普通话中的形容词相比,它们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着特别之处,该类词中的“不”并非形容词的否定形式,而是作为构词成分存在,它们没有相应的肯定形式。

一、按音节数量分类

1.双音节形容词

(1)不赖:形容人或事处在一种让人勉强接受的状态,比“好”的程度稍微低一点儿,有时还含有“庆幸”的意思。如:①他出了恁大的车祸还能走路,不赖。(他出了很严重的车祸,却还能走路,挺幸运的。)②他这个人,可不赖。(他是个好人。)

(2)不忿儿:因不服气而恼羞成怒的样子。如:咋啦?不忿儿是白?

(3)不攘:形容份量足,有实力。如:①三十多斤,称一点儿也不攘。②他家买了恁好个车,不攘啊。

2.三音节形容词

带“不”的三音节形容词有两种情况,一类“不”位于词语前面,构成“不XY”式。如:

(4)不随活儿:多形容年纪大的人肢体不灵便或因患有肢体方面的病症而行动不便。如:我镇在儿老了,腿脚有点儿不随活儿。(我现在老了,有点行动不便。)

(5)不活到:多用来指人心眼儿实在的人行事固执,爱钻牛角尖。如:你办事咋嫩不活到?(你办事儿怎么那么死板?)

(6)不当能:因一时迷糊做了不合常理的事情。如:我发现你这会儿有点儿不当能。

(7)不当铁:软弱。如:他这个人不当铁。

(8)不粘弦:无能或技术不熟练。比“不当铁”所表示的程度更深。如:他不粘弦,换个人儿。

(9)不时闲儿:忙,闲不住。如:我这几个月不时闲儿,快累死了。

(10)不当多:少。如:这不当多,你再给我点儿。

第二类“不”位于词语中间,构成“X不Y”式,这类形容词里的“不”可视为中缀。

(11)甜不嗦:形容没脸没皮地笑,笑中带点痞气;也指不该带甜味儿的食物,带有主观色彩。如:①你看你,笑哩甜不嗦哩脸!②番茄炒鸡蛋你还放糖?这甜不嗦哩,啥吃头儿啊!

(12)二不斗:形容人智商低下,也可指(手工的)东西不精巧。如:①这家伙有点儿二不斗,白跟他一样儿。(这个人有点儿傻,别跟他一般见识。)②你瞅瞅你擀那二不斗哩面条子!

(13)灰不出:指不令人满意或颜色不太正的灰。如:我不待见这颜色,灰不出哩!(我不喜欢这颜色,灰得不好看。)

(14)黄不噘:不太正常的黄色。如:这件衣裳洗哩黄不噘哩,我不想穿了。

(15)平不塌:一般,不出色,可指物体表面太平整,也可指人平庸。如:①他鼻子长得平不塌,真难看。②我这一辈子过得平不塌,唉!

(16)咸不哝:指咸得不太正常或不该有咸味儿的食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这饼干咸不哝哩,我不待见这味儿。

(17)木不粗:胳膊或手因血液不流通产生的麻木感,也可指心情不好时不自然的面部表情。如:①我哩手木不粗哩,不得劲儿。②我刚才看见她脸木不粗哩,谁又招她了?

(18)笑不呲:皮笑肉不笑的样子。如:天天笑不呲个脸,看见你斗烦!

(19)值不当:小,少。如:白哭了,值不当哩事儿。

(20)啥不啥:(做事情)没有做出一点儿成绩。如:你这五年了,还混得啥不啥,该加把劲儿了。

(21)冒不出:意料之外,毫无准备的状态。如:你冒不出来这么一下,他肯定也不知道该咋办了。

3.多音节形容词

“不”位于词语中间,也可视为中缀。

(22)倔不啦叽:固执,倔强,爱使小性子的人或形容手指脚趾不灵活。如:①这小孩倔不啦叽哩,难管。②快点给我暖暖,我手冻哩倔不啦叽哩。

(24)肉不啦叽:形容人性格软弱,也可指人办事不利索,拖沓。如:①我天天咋吵你,你都肉不啦叽哩,没一点反应啊?②肉不啦叽哩,都一晚上了,东西还没收拾东西好?

(25)傻不愣登:形容人从外貌上看起来有点傻。如:你看他傻不愣登哩样儿。

(26)咸不唧唧:食物(多指粥、汤等)有点过咸。如:这汤咸不唧唧哩,我再重做吧。

(27)黄不啦叽:脸色蜡黄的不健康状态。如:你脸黄不啦叽哩,得多吃点青菜。

(28)灰不啦叽:不太令人满意的灰色。如:这颜色灰不啦叽哩,不太适合我。

(29)潮不叽叽:因某种天气现象造成室内地面潮湿的状态。如:这几天老是下雨,屋里潮不叽叽哩。

(30)待理不理:外表冷漠、不热情。如:你给她说话,她待理不理哩。

(31)半生子不拉熟:夹生,饭没熟。如:这干饭火候不够,半生子不拉熟哩。

二、确山方言中带“不”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1.多用于负面评价

根据词义,我们把带“不”形容词分为以下几种:

表肖像表情:甜不嗦、笑不呲、平不塌、黑不出(肤色偏黑)、黄不啦叽、憨不墩哩(表情呆滞,不苟言笑的样子)、黑不愣墩(又黑又胖)

表身体特征:不随活儿、倔不啦叽、瘦不啦叽(身材过瘦的不健康状态)

表性格特征:二不斗、不当能、不当铁、不活到、肉不啦叽、倔不啦叽、傻不愣登

表颜色:灰不出、红不出、黄不噘、灰不啦叽

表味道:咸不哝、甜不嗦、苦不啦叽、涩不啦叽、咸不唧唧、辣不唧唧、酸不啦叽、甜不呲哩

表感觉:不赖、不忿儿、木不粗、冒不出、待理不理、倔不啦叽

表状态:不攘、不粘弦、不当多、不时闲儿、平不塌、值不当、啥不啥、潮不叽叽、待理不理、半生子不拉熟

以上各类带“不”形容词在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时,多倾向于负面评价。在表肖像表情时,“平不塌、黑不出(肤色偏黑)、憨不墩哩(表情呆滞,不苟言笑的样子)、黑不愣墩(又黑又胖)”等词表示令人不太满意的长相;“甜不嗦、笑不呲”等表示令人不舒服的面部表情;“黄不啦叽”表示不健康的肤色。表性格特征时,“二不斗、不当能、傻不愣登”等词跟“傻”意思相近;“不活到、倔不啦叽”等词表示人固执;“肉不啦叽”表示人性格软弱或行为拖沓。表味道时,多带有不满情绪,如“咸不唧唧”表示过咸;“辣不唧唧”表示过辣,但这种所谓的咸和辣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因人的饮食习惯而异,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表义独特丰富,多含主观评价义

确山方言中有很多形容词,它们在普通话中很少能有意义相同的词直接与之对应,而且,在表义时,除了字面义,还具备引申义。如“二不斗”,普通话是“傻”的意思,但是方言词“二不斗”除了指人傻,还表示手工做的东西不精巧;“不赖”,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义的词,它指人或事处在一种让人勉强接受的状态,比“好”的程度稍微低一点儿,有时还含有“庆幸”的意思。如“倔不啦叽”,普通话中类似“倔强”义,形容固执或爱使小性子的人,也指人手指脚趾因受外部刺激而不灵活的状态;“肉不啦叽”,该词表示的意义与“肉”并无直接关系,一方面形容人性格软弱,另一方面还指人比较拖沓,做事磨蹭。此类形容词和普通话相比,表义就更加细致,因而在词义上更加丰富。

三、确山方言中带“不”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大多不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就目前搜集到的语料来看,只有“不赖”和“不忿儿”两个词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如:“他出了嫩严重的车祸还能恢复嫩好,很不赖。”一句中表示“庆幸”的程度加深;“你是不是很不忿儿啊?”一句中表示听话人“恼羞成怒”的程度已经加深,说话人一方甚至含有“挑衅”的意味。

2.不受否定副词“不”修饰

“不二不斗”、“不甜不嗦”、“不咸不唧唧”等说法在确山方言中并未出现,因此,在该类形容词前加“不”并不能表达否定意义,由此可推断,确山方言中的带“不”形容词都不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

3.不能重叠

这类带“不”形容词不能重叠。如“木不粗”意为血液不流通的“麻木”状态,“不当多”意为“少”;“不时闲儿”意为“忙碌”;“半生子不拉熟”意为食物“夹生”等,这些词本身已经能表示“麻木”、“少”“忙碌”、“夹生”等特定的状态或程度,因此不能再用重叠形式表示程度加深。

4.多数能作谓语

带“不”形容词也属于形容词的一个小类,因此多数也能在句子中作谓语,构成形容词谓语句。如“他这个人不当铁。”中的“不当铁”在该句中作谓语成份,“他不粘弦,换个人儿。”中的“不粘弦”也作谓语,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如“二不斗”、“咸不哝”“咸不唧唧”、“黄不啦叽”等。

5.多数能作定语

如:“你看你,笑哩甜不嗦哩脸!”中的“甜不嗦”在该句中作定语,表示痞气的面部表情;“白哭了,值不当哩事儿。”中的“值不当”也作该句的定语,表示事情很小,不值得哭。类似用法的词有“傻不愣登”、“黄不啦叽”、“灰不啦叽”等。

6.少数可以作状语和补语

如:“你冒不出来这么一下,他肯定也不知道该咋办了。”中的“冒不出”在该句中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出人意料。

“你这五年了,还混得啥不啥,该加把劲儿了。”中的“啥不啥”在该句中作补语,表示“混”的程度。类似的词还有“平不塌”、“不当多”、“甜不嗦”、“倔不啦叽”等。

从以上语法特征来看,确山方言中带“不”形容词应归为状态形容词。

参考文献:

[1]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04).

[2]王靖,正阳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河南方言文字的图形化设计 篇6

一、文字图形化的发展过程

对文字元素进行图形化的创意设计, 自古以来就是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所谓“书画同源”其实讲的就是文字图形化, 最初的象形文字即是文字图形化的体现, 上古时期的甲骨文, 每个文字的造字形态都宛如一幅创意十足的图画。在世界各地的文字系统中不乏以图表意的象形文字, 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所以说, 要从文字中发现可组成图形的因素并非难事且古已有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艺术中, 许多创作思想和方法都与今天的图形创意非常相似, 它们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灵感。古时不同的族群会把一些和自己有关联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作为自己的祖先或是保护神, 并将它们图形化记录下来, 相信其能够保护自己的族人, 并且能够给予族人神奇的力量。于是某种动物、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图腾。中国最初的姓氏文化其实也是以图腾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例如李姓图腾: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就是虎, 又可以写作“狸”“理”, 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 其中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 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 子代表鸟卵, 象征着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史载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 食李果充饥得救, 因得“李”姓。

在民间艺术中, 还经常通过共生同构的形式对文字加以组合。如“招财进宝”图, 将招、财、进、宝四个字通过部首的巧妙共生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字, 将“宝”字放于中间, “宝”字在“招”和“进”的环绕下“辶” (走) 到面前, 寓意带给人财富。汉代民间的“吉语钱”—“唯吾知足”图, 将图形画成内圆外方的铜钱形状, 中间方形即“口字型”为共生偏旁部首, 右、上、左、下分别印有“隹、五、矢、止”四个字, 将这四个字和“口”字进行逆时针组合, 其实也就是利用了现代图形创意方法中的“共生同构”生成了“唯吾知足”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图形。上述这些利用文字组合成新的字符图的形式, 其目的都是为了传达人们对幸福、吉祥、快乐的渴望。这些字符图形的作品, 是当时人们将吉祥的愿望寄予文字当中进行图形转化的结果, 是意义与形体和谐共生的典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文字图形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成熟。成熟期文字图形化的特点是, 文字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 文字的视觉图形化被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服装、建筑、包装、书籍、招贴等各个领域, 成为一种独具艺术价值的视觉传达形式。

二、方言文字图形化的方法

在现代图形创意设计的方法中, 最常用的手法是将现实中多个不同的元素形态进行重构组合, 通过原始元素象征意义的交叉形成新元素的复合性意义。这种组合形式不是元素间简单的相加、罗列, 而是通过设计中解构、重构的方法形成新的元素, 这些新的元素具有视觉上的合理性, 创新性, 但又是非现实存在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图形创意的组合形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 超现实组合

将现实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元素, 根据一定目的进行打散重构, 组合成一个既保留原有元素特征, 又在新的重构组合方式下融为一体的超现实图形形象。这种造型方式的难点在于既保留原有元素的特征, 同时又能够保证结构组织的合理性、新图形的趣味性。超现实的组合方法有拼置同构、置换同构、置入同构、肖形同构、显异同构、异影同构等。

(二) 技巧性整合

技巧性整合的图形就元素组合的形式而言也是超现实存在的, 其在表现形式上更具一定的巧妙性, 新图形的创作会借助于原有元素形态上的巧合, 从视觉上而言有更强的趣味性。这类组合方式是有一定难度的, 有时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特别需要设计者有丰富的形态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创作方法主要为共生同构、正负形同构、延异图形、隐歧图形等。

(三) 图形中的空间转换

这类组合方式对创作者来说更具挑战性, 因为它强调一定的空间感, 特别需要设计者有丰富的形态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空间转换是指将以二维形式表现的图形, 通过空间关系的转换, 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之中, 通过想象空间的创造性表达, 营造出一种空间错乱的趣味感。在图形中空间转换的常用设计方法主要有混维图形、矛盾空间图形、虚画图形等。

三、河南方言文字的视觉趣味创作

(一) 长虫:“长虫”是北方地区的土语, 就是蛇的意思, 在唐山、保定、石家庄及河南这一带比较常用, 尤其是在农村的土话里多有保留。 (图1) 通过拼置同构的手法对“长虫”一词进行文字的组合变形, 选取“白娘子”的造型和具有惊悚感的“人体解剖图”相结合, 在幽默地点明“长虫”含义的同时, 突显了其带给人的惊悚效果。

(二) (图2) 日头:河南方言的意思为太阳。图中采用了置换同构的手法, 巧妙运用和太阳相关的元素对文字进行置换。

长虫:长虫同上图, 在河南的方言中是蛇的意思。采用了材质异化的手法, 把“长虫”两字缠绕在木桩上的蛇形元素异化, 生动而贴切。

墩儿:在河南方言中是板凳、椅子的意思。图中用了材质异化和置换同构相结合的手法, 表达“墩儿”的含义。

得劲儿:河南方言中的意思为“痛快”、“舒服”, 图形视觉转化中采用了肖形同构的手法, 通过一些娱乐游玩项目进行元素的叠加, 从图形的角度解释“得劲儿”的含义。

(三) 河南话微信聊天窗口设计:马路边骨蹲着—马路边蹲着;洗觉 (jue) —洗脚;你爪类—你在干什么;木事啊—没事啊。通过各种简单有趣的图形堆积组合, 用肖形同构来演绎河南方言。 (图3)

(四) 咋呼:河南方言里“吆喝, 叫喊、大声说话”的意思。图4中以漫画的形式来解释咋呼, 通过图形创意中的肖形同构来模拟出来口气变化的文字图形, 创意十足且通俗易懂。

四、结语

从设计学角度保存方言是有效保护、传承河南方言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通过方言文化元素和视觉图形的趣味组合, 并以新媒体的形式对其加以传播, 能够促进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活态式的传承, 并且这种方式通俗易懂, 趣味性强, 能够达到较好的普及效应。

参考文献

[1]江明.图形创意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谢书民.河南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5) :134-137.

河南清丰方言单字调音高实验研究 篇7

清丰古称“顿丘”, 位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 在河南省的东北部, 为濮阳市下辖的一个县。按照贺巍《中原官话分区》 (2005) 以及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 清丰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有关郑开片的方言研究多集中在郑州和开封两大地区。

清丰县所属的濮阳地区, 由于偏于河南省东北一隅且濮阳的地级市建制形成时间不长, 方言在听感上除了调值不同, 与普通话相差无几, 因此以往方言研究对该地区的关注较少。《河南省志·方言志》只是指出该地区的方言归属, 并没有系统描写。《河南方音概况》 (1982) 描写了该方言所属的郑开片的声韵系统, 虽然对濮阳地区的特殊语音现象也有一些零星说明, 但终究不成系统。进入新世纪以来, 出现了一些研究濮阳地区方言的文章和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包含濮阳音系研究。但多是运用传统的方言调查方法对濮阳地区方言的声韵调或是中古音的的分合规律进行客观的描写和说明。如翟富生《濮阳方言声韵调系统记略》系统描写了整个濮阳地区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 (2010) 整理出了方言同音字汇以及音变现象。范凤青《河南濮阳尖团音初探》 (2011) 探寻了濮阳方言中所存尖团音的中古来源。直接研究清丰方言音系的是王永刚的《简记河南清丰方言声韵调系统》 (2012) , 他同样是运用传统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 有关清丰方言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并均采用传统研究方法, 就笔者目力所及, 尚未见实验研究清丰方言的文献。因此, 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清丰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可以同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分析, 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地描写和阐释清丰方言语音系统;二是可以为方言志的编写提供语料参考;三是可将南师大语音实验室较为成熟的声调实验方法应用到方言研究的实践中, 同时也通过研究实践完善之。

二、清丰方言声调实验说明

(1) 录音时间和地点

录音时间:2015年2月25日至2015年3月3日

地点:清丰县清丰县城关镇 (县政府驻地) 及其辖区内, 选择相对安静的室内。

(2) 录音工具及录音技术指标

录音工具:HP笔记本电脑、Sony话筒、Creative SounddBlaster Live外置声卡。

技术指标:采样率为44100Hz, 单声道。

(3) 实验软件以及发音人

Adobe Audition录音软件、Praat语音分析软件、Excel2007。

发音人选择的是世代居住于清丰县城关镇 (县政府驻地) 及其辖区内, 无长期外出经历, 且身体健康、口齿清晰的人。具体情况如下:

(4) 录音字表

三、单字调实验

10位发音人的单字调基频值见附录。

由于每个人的发音情况都带自身的独特印记, 且发音时所处的环境、氛围的不同, 即使不考虑外部条件的差异, 两个人读出同样的实验材料, 在声学语图中必定会呈现或大或小的不同。此外, 在声调实验中, 男女发声的对比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 使得他们之间的可比性有局限。基频归一, 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尽可能地消除外在条件及内在因素对基频数据的影响, 增强人际之间可对比性, 使得实验结论更加接近人们的听觉感知。

经过对清丰方言单字调基频的数据进行归一, 我们得到了10位发音人的单字调T值。接着, 我们将运用刘俐李提出的“界域”和“斜差”理论对声调格局进行规整, 以使得实验结果更加符合方言的实际情况, 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界域”策略是确定声调五度值时相对于“界线”规定的一种柔性处理办法。“界域”策略认为每种五度值的边界有|±0.1|的浮动区域。“界域”策略把T值转化为五度值的区间定义为:

“斜差”策略是用于定义声调的曲拱形状, 对同区异拱和异区同拱现象能够较为合理地进行规整。斜率计算公式为:k=yw-ys。

公式中的yw、ys为指定的声调曲线首点 (ys) 和尾点 (yw) 的T值。该公式表明声调曲线的斜率为首尾测量点T值的差。“当声调曲线为凹凸角拱时, 分别以凹点、凸点和拐点为界分割成两条曲线进行计算。k值为正值时, 曲线上升;k值为负值时, 曲线下降。k值的大小和正负决定曲拱的形态。”①这一策略确定了k值为|0.5|作为语言学意义上区分平拱和凹凸拱的临界值, 并规定了在同一层五度音区内, 如果声调曲拱两端点的斜差均超过|0.5|, 则定为凹/凸拱;反之, 如果声调曲线在相邻音区的五度边界, 其斜差在|0.5|以内, 则定为平拱。

我们运用“界域”和“斜差”策略同时结合实际听感, 对上述10位发音人的清丰方言单字调T值进行声调格局规整, 得到了10位清丰方言发音人的单字调实验五度值。如下表所示。其中M1、M2、M3、M4、F1、F2的年龄区间为[65-75], M5、M6、M7、F3的年龄区间为[30-40]。此外, M代表男性, F代表女性。文中T1、T2、T3、T4分别指代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石锋先生认为“在声调格局图中, 调型曲线是依据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得出的, 应该看做为一条带状包络的中线或主线。每一声调所占据的是一条带状的空间。”②由于10位发音人的基频曲线走势大致相同, 所以, 我们将其T值平均, 最终确定单字调的五度值。下表为清丰方言10位发音人单字调的T值均值图:

我们同样运用“界域”和“斜差”策略对单字调T值的均值进行规整, 得出如下结果:

现将实验结果与前述已有研究文献比较。下表前两行是位于濮阳市区南部的濮阳县方言声调;后两行是位于濮阳市区北部的清丰县方言声调:第三行是传统研究的结果, 第四行是本文研究结果。

上表显示,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在调类与调型上一致, 不同的只是各调具体调值。

首先比较清丰方言的声调结论, 阴平和上声调值同王永刚的调查结果一致, 阳平与去声曲拱相同只是音区略异。阳平实验值51与王文的42都是高降调, 起点与终点各差一度。去声实验值214与王文的312都属于低凹拱, 只是起始的下降和拐点后上升的幅度微异, 正如发音人M4的324和发音人F3的323, 虽然调值有异, 但是在调型曲线走势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从实际听感上来说, 可以归入同一个调类。实验结果印证了王永刚田野调查的结果。

再与濮阳县方言声调比较。本文实验结果同翟富生研究成果相比较, 四个调类的主体走势虽然相近或相同, 但在调值方面仍有微异。程相晋文除了阴平调值同王永刚的研究成果略有出入外, 其余三个调类的调值则完全相同。位于濮阳市区北部的清丰方言与濮阳市区南部的濮阳县方言在调值方面的微小差异, 进一步证明了濮阳地区郑开片方言在南北方向上, 内部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此外, 濮阳不同地区的调类中, 去声调值的区别相对较大, 这样的差异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仍需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四、结语

1. 清丰方言单字调的音高, 内部虽然存在差异, 但我们认为在主体基频走势大致相同, 且听感差异较小的情况下, 这些单字调调值的差别, 只是相同声调调型之间, 音高的不同, 在调类上仍然属于同一类。

2. 清丰方言单字调系统:

摘要:本文运用“T值法”归一10位发音人的基频, 辅以“界域”和“斜差”策略确定其五度值, 最终计算出清丰方言单字调系统:阴平24、阳平51、上声55、去声214。

关键词:清丰方言,单字调,T值法

参考文献

[1]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栗华益.绩溪华阳话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刘俐李等.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和折度分析[M].成都.巴蜀书社, 2007.

[4]石锋.《实验音系学与汉语语音分析》[J].天津.南开语言学刊, 2006.

[5]石锋.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6]王永刚.简记河南清丰方言声韵调系统[J].文学教育, 2012.

河南方言 篇8

一、研究载体、研究方法

选取Glo Wb E语料库为研究载体, 该语料库语料选自包括亚洲方言区国家在内的19个国家的英语网页, 亚洲国家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

以“河南”以及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检索词 (鉴于是地名, 均以汉语拼音进行检索) , 统计这些词在各个英语方言区国家网页中的出现频数, 结合语境共现, 分析提到这些地名时涉及的内容有哪些, 呈现出消极、积极还是中性倾向, 据此判断这些国家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二、亚洲英语方言区国家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一) 印度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印度网页中的河南:在《世界10大最疯狂高速公路》一文中, 提到河南新乡太行山的郭亮洞;河南富士康罢工事件;李克强曾在河南主政;河南一名环卫工人死亡;河南省实验中学;河南红星矿业机械有限公司;河南郑州一家酒店门前横幅拒绝接待不孝之人、作风不良之人、公款消费之人;释延明, 少林寺第34代武僧, 出生在河南驻马店;河南电视台鉴宝节目, 一位成都老人请求鉴定自己在20多年前花30000块买的乾隆玉;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商丘的全国劳模王泽林创办的孤儿院, 有多名受助孤儿考取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 成为大学生摇篮;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印度网页中的郑州:郑州一家HDF板厂;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CSR加强与河南合作;郑州新区有很多宏伟建筑, 尽管被称为“鬼城”;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第五届国际黄河论坛会议;富士康罢工事件, 有3000~4000人参与;介绍王泽林, 提到他在郑州的一次经历;专家汇集郑州, 讨论玉加工产业。

印度网页中的洛阳:唐代初期的敦煌, 提到洛阳寺庙;中国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洛阳盆地;提到释延明出生在驻马店;商丘在印度网页中出现2次, 提到王泽林孤儿院。

(二) 斯里兰卡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斯里兰卡网页中的河南:表演团体在郑州西亚斯进行为期一周的演出, 2011年6月6日, 在河南百花大剧院进行告别演出;介绍洛阳独特的地理环境, 洛阳地处河南西部;洛阳交通便利, 焦枝线连接湖北和河南大部分城市;河南豪华长途大巴;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南红星矿业机械有限公司;河南世界上最高大佛;河南红星工业。

斯里兰卡网页中的郑州:敦煌旅游, 提到与河南相关的铁路、公路以及航运情况;郑州高新产业园区。

斯里兰卡网页中的洛阳: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独特地理位置;孟津是黄河重要渡口;13朝在洛阳建都;古代洛阳不但佛教盛行, 还是很多古代发明的诞生地;洛阳北郊机场;洛阳是新欧亚大陆桥重要中途停靠点;洛阳交通发达, 很多省道、国道在这里汇集;洛阳的两个火车站;洛阳长途汽车站;洛阳公交, 票价在1~1.5元;洛阳有数量庞大的出租车。

斯里兰卡网页中的安阳、焦作、许昌、开封均是在介绍列车时间表时提及。

(三) 巴基斯坦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巴基斯坦网页中的河南: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指出, 在中国有不少女性伊玛目领导清真寺;1975年, 河南驻马店石漫滩水库大坝决口,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河南红星机械生产的雷蒙德研磨机;李克强曾在河南主政;河南几起盗窃案件;在《世界上10大危险道路》一文中, 提到河南太行山深处郭亮公路。

巴基斯坦网页中的郑州:郑东新区公安局抓捕行动;郑州交通学院两名学生因打牌引起摩擦, 其中一方将对方刺死, 死者家长在学院门口高举“还我儿子”的牌子。

巴基斯坦网页中的开封:开封犹太人;周口 (Zhoukou) 在巴基斯坦网页中出现2次, 提到周口太康县。

(四) 孟加拉国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孟加拉国网页中的河南:河南少林寺、少林功夫;介绍中国人口密度, 提到河南;河南红星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孟加拉国网页中的郑州:1985年, 郑州等25个城市被列为中国的中等城市;郑州书画院举行的会议;郑州富士康罢工事件;郑州红星公司;孟加拉国网页中的洛阳;玄奘曾在洛阳居住;1985年, 洛阳被列入中国中等规模城市之一;竹林七贤, 提到洛阳;洛阳杜康。

孟加拉国网页中的开封:提到一个叫Meng Huang的人, 在开封生活长大。

(五) 新加坡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新加坡网页中与河南相关内容:河南汝州汝窑瓷器;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物流业发展;河南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新加坡凯德购物中心河南有分店;介绍《三国演义》, 提到河南;新加坡Fabchem在中国有分公司, 产品销往河南;中国足球联赛, 提到河南;河南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提到夏、商、周;竹林七贤, 居住在河南洛阳附近;两名嫌犯因贩卖婴儿被判死缓, 提到河南;1942年河南大饥荒;河南洛阳杜康酒业;河南郑州一家机构的报告称, 70000名毕业生中, 只有15000名找到工作, 而就业岗位多达90000个, 说明很多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差。

新加坡网页中的郑州:新加坡凯德购物广场在郑州的二期工程;竹林七贤, 提到郑州;郑州苹果手机生产基地;郑州到徐州高铁线路;郑州商品交易所, 小麦价格创新高;一名毕业于郑州大学的学生, 在丹麦读博后, 入职微软公司。

新加坡网页中的开封:开封铁塔;北宋历史;开封府;开封鼓楼。焦作在新加坡网页中出现6次, 介绍竹林七贤, 提到焦作修武。

周口在新加坡网页中出现3次, 周口是河南四五酒业所在地。

许昌在新加坡网页中出现2次, 关于曹操。

新乡 (Xinxiang) 在新加坡网页中出现2次, 关于竹林七贤。

(六) 马来西亚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马来西亚网页中与河南相关内容:河南红星矿业机械有限公司;提到河南嵩阳书院;河南洛阳洛宁县历史;河南古代瓷器;河南进京上访者被非法拘留;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河南业余网球队教练。

马来西亚网页中的郑州:艾美酒店将在郑州开店;郑州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马来西亚网页中的洛阳。洛阳市公安局调查一起撞车事故。

马来西亚网页中的开封:开封犹太人;嵩阳书院。

商丘在马来西亚网页中出现1次, 提到商丘应天府书院。

濮阳在马来西亚网页中出现2次, 提到濮阳杂技艺术学校。

(七) 菲律宾网页中的河南形象

菲律宾网页中与河南相关内容:河南是人口最多省份;电影《1942》;东周定都洛阳;河南红星矿业机械有限公司;老子曾在今天河南一带生活;河南艾滋病人因医院拒绝治疗进京上访;河南等中部省份GDP排在全国前十;河南中原经济区。

菲律宾网页中的郑州:郑州一个家庭因孩子跟父亲姓还是母亲姓, 产生争吵;郑州红星公司。

菲律宾网页中的洛阳:东周建都洛阳;洛阳古代青铜器。

菲律宾网页中的安阳:安阳殷墟妇好墓;安阳滑县公安局;安阳县电力系统。

菲律宾网页中的开封:开封是北宋都城, 当时叫汴梁;提到北宋殿试。

三门峡 (Sanmenxia) 在菲律宾网页中出现2次, 三门峡报纸报道山体滑坡, 连霍高速三门峡段塌方。

驻马店在菲律宾网页中出现1次, 提到驻马店上蔡县。

三、亚洲英语方言区国家英语网页中的河南形象概述

亚洲英语方言区国家网页中与河南相关的内容多为中性信息, 这说明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 民众了解他国地区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 也证明了软性传播、民间传播的重要性。在这些英语国家网页中, 省会郑州、古都洛阳、开封、安阳是被提到较多的河南地级市, 可见河南地方外宣还任重道远。提升河南形象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要扩宽形象塑造的主体, 改变传播方式, 以文化对外传播带动形象提升, 从而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参考文献

[1]曹德春.跨文化视域下河南省的国际形象:现状与构建策略——基于世界大国主流媒体的报道[J].中州学刊, 2012 (4) :68-70.

[2]李莉文, 陈滢, 张雨苓.河南国际形象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 2012 (6) :57-59.

[3]王绚.中原经济区在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 2012 (2) :33-34.

[4]张军, 孙余骁.中原经济区对外传播现状和策略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12) :96-99.

河南方言 篇9

关键词:河南方言;有声档案;统一标准;协同机制

引言

河南古为豫州,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之南,因此被称为河南。河南方言主要为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焦作、新乡等地市为豫北晋语。河南方言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有许多一致性,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细微;但河南方言也存在许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语音方面:普通话中尖团音不分,如:“修=休”、“想=响”,河南方言普遍区分尖团音,如:“修≠休”、“想≠响”。“脚、削、确、略”等古“见系字”在河南方言中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同。河南方言也不是匀质体,其内部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方言虽然可以相互通话,但语言之间的不同非常容易察觉。建设河南方言有声档案有利于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存河南方言。建设河南方言档案是发掘中原文化、维系中原情感的有效手段,还可以为刑侦等专业提供技术支持。

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是综合语言学和档案学两个学科的实践工程。语言学认为有声方言档案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语言,主要为保护濒危语言;通常在语言学理论下按照语言规律对特定目的地进行方言调查、采集、整理,形成语言差异丰富的方言有声语料库。档案学认为有声方言档案是档案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地方方言志的补充材料,通常以行政地区为单位,组织档案系统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选定老派、正宗的发音合作人进行语音收集和整理,形成音档保存。方言调查和方言语音归档自身性质决定了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语言学和档案学需要构建合理的协同机制才能保证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说,应当根据语言学规律和基本的语言理论进行方言语料的收集,根据档案学的要求进行音档的规整、保存与利用。方言档案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方言分区、统一标准、方言利用等层面因素。

1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要统一标准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是全国有声档案建设的一部分,是全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应当有统一标准,应当与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保持一致。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任务要求,由教育部、国家语委2015年组织启动的语言有声档案建设工程,协调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1]。从2008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即有计划地开始全国语言有声档案建设,先后在江苏、上海、北京等8省份开展了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其中,江苏、北京、上海三地的语言资源调查、整理已经完成,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并探索出一套“政府主导、学者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专家团队运作及项目管理办法,完善了方言有声资源库的建设方案。技术层面,“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技术规范与平台研发”在2014年得到了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2015年国家依托当地高校启动对山西、浙江、重庆、福建四省市的方言调查,同时采用聘请专家组成调查团队的方式对濒危语言进行调查,充分整合资源,健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平台,并按计划启动不同省份的语言保护工作。

虽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通过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不断地将濒危语言和方言纳入语言保护的行列,但我国还没有对方言调查建档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虽然各个方言调查区都采用语言学中的调查内容,但在数据格式、调查内容、操作流程等方面还存在差异。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作为后启动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应充分考虑语音档案的标准问题,在之前项目的基础上,借鉴我国对濒危语言田野调查的操作规范和国际开放语档联盟OLAC(Open Languages Archives Community)的音档规范,制定统一标准。[2]

2 河南方言档案建设要注意区域划分

河南省辖18个地市,共159个县(市、区),总人口10722万人。据《中国方言地图集》河南方言大部分属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和晋语的邯新片。河南省内部的中原官话又分为郑曹、洛徐、蔡鲁、信蚌等四个区域。贺巍《中原官话的分区(稿)》将河南的中原官话分为郑开片、兖菏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等8个方言片[3],各个片区之间的语言差异细微。档案学理论下的方言有声档案建设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极少考虑方言本体的分片,缺少各县(市、区)方言之间的共性整合。语言学框架下的方言有声档案建设虽然一般也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考察,但是除了地域问题之外,语言学更多关注各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个方言区的界限和过渡地带研究。语言学框架下的方言有声档案建设容易构建系统的调查体系,但同时也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不容易发现各方言片区之间的新差异。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可以分批次进行,首先根据已有的方言研究成果挑选研究基础丰富、方言特点明显、方言变化较快的地区进行方言调查和整理归档,形成河南濒危方言语音档案进行保存,完成第一阶段成果。其次按照档案学传统,对各个县(市、区)进行方言调查和整理,遵循方言调查的基本原则和语音档案的基本要求整理为第二阶段的成果。第三阶段选取各方言片区的交界毗邻地区进行方言调查和材料收集,探求方言片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通过三阶段的调查研究形成资料全面充分、重点突出、界限清晰的河南方言有声档案。

3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要有连续性

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和保留下来的可被查阅的语言、图表、声音及各种记录[4]。档案具有历史性,同时具有连续性,不同时期的档案通常可以组成档案联,成为研究某一议题最重要、最真实的材料。方言研究一般只关注共时层面的研究,主要课题集中在当今某一地域的方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上的特点,只有寻求对语言特点的解释时才探求方言的历史来源。古代汉语研究,特别是古代汉语的语音研究由于没有保留语音档案,只能通过构拟的方法进行。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是档案学范畴,因此方言档案也应当有连续性。但方言有声档案建设作为语言学的问题又有其自身特点,相较于其他档案,方言的变化缓慢,不同年龄层的方言才会表现出不同。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应当是一个连续工程。连续工程首先表现在方言音档可以每十年进行一次调查整理,反映十年间同一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化。连续的河南方言档案也应当可以在共时层面得到体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在方言上也必然表现出差异。选择方言发音合作人时注意年龄层次,不但要选择最地道、最正宗、最老派的发音合作者,也应当分别选取中年、青年两个层次的发音合作者,三者的年龄差异在二十岁为宜。老派的方言合作者按照方言调查的基本要求,必须符合诸如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没有离开过本地等条件,对中青年发音合作者则可以不做这样的要求,以反映真实的方言面貌。

4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要有实用性

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的同时要考虑自身的实用性。语言学意义的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其次方言有声档案建设可以为方言研究提供语料,为进一步确定方言分区,发现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更深层次地发现语言变化的规律等。语言学意义下的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是为语言资源库贡献语料,对有声档案的利用则主要是选取语料。档案学意义下的方言有声档案建设要将方言语料数字化,并通过不同介质保存归档,需要设计程序完善的检索和利用。语言学背景下的方言有声档案建设是从“语料”来到“语料”去的过程,对方言有声档案的利用处于表面层次;档案学背景下的方言有声档案在建设初期偏向语料收集和整理,在中期偏向归档和保存,后期的方言有声档案则偏向综合信息的检索和利用。

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的成果不只是服务于方言学和档案学,它同时可以为人类学、文学、民俗学、艺术学、文化学提供有益的材料,也可以为信息处理、自动翻译提供思路,还能够为刑侦提供辅助性的手段。因此,在方言有声档案建设中要将语料和档案区分开来,同时,在档案建设初期应当预见后期的档案利用,在收集语料时有所偏向。河南方言有声档案建设在完成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发掘新材料,包括词汇、民俗、民谣、文化等因素的收集。为了充分利用方言档案,可以建设网络数据库提供在线服务,为各类研究提供材料。

5 结论

上一篇:跨国营销下一篇:信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