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运用

2024-09-29

方言运用(精选11篇)

方言运用 篇1

前言:

方言是一种地区性的语言, 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码, 在使用过程中, 包含了大量的民间用语, 具有地域文化特点, 在文学写作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方言的运用, 能够展现出人物的独特性, 对传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文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相对突出, 并且被民间的作家所采用。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 精心的使用了方言, 展现出了方言的魅力。

一、精心的选择突出人物形象

小说《白鹿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 主要对人和事物进行描述, 对于方言的使用, 采用了精挑细选的方式, 保障了语言与文章内容的合理性和适当性, 确保了文章的生动性。在作者看来, 写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特色, 方便读者进行阅读。因此, 在创作过程中, 注重对语言的运用, 保障读者能够理解小说的内涵, 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受到太多的语言障碍, 能够顺利完成阅读和审美过程。《白鹿原》中的语言都是作者经过精挑细选的关中语言, 语言自身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语言障碍感不强, 表现出了较强的语言意味。小说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刻画, 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在《白鹿原》中, 鹿贺氏是里面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 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白眨白眨”在小说中是对鹿贺氏的经典描述, 白眨白眨一词展现出了关中方言的特点, 翻译为现代语言, 是指眼睛无神的眨巴眨巴, 该词的运用刻画出了鹿贺氏的心理状态, 实现了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描写, 对这个女人的痴傻和愚钝表现得淋漓尽致[1]。

二、方言语气词创造出方言腔调

语气词的使用也是《白鹿原》写作中独具的特色, 表现出了小说里面人物的神气和口气。由于地域差异的影响, 各地区人们进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有着不同的话语习惯。在小说《白鹿原》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 提升了人物形象的鲜明性, 其主要的语气词主要有:喀、哩、嘛、哎和喽等。其中“喀”在小说中主要是指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 在运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语气感, 但是去掉后也不影响句子的本意。例如:嘉轩仍然像说到麦子包谷谷子一样的口气说:罂粟喀!本句就是对喀字的典型运用, 展现出了人物的语气感, 表现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单个的语气词使用外, 小说中还运用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气词, 例如:哩嘛、嗬呀、哈呀和呃呀等。表现出了人物的情绪特点, 针对事情的不同, 展现出人物强烈的心理变态, 多个语气词的使用, 能够将单调的语言表达形式丰富起来。在小说《白鹿原》中大量运用关中语气词, 展现出了关中语言的魅力, 体现出了较强的地域文化和地域习惯[2]。

三、高密度排比句式的方言风格

小说《白鹿原》中主要是以写实为主的写作手法, 描写的主要内容是生活中发生的各项事情, 语言风格具有厚重深沉的特点, 作者选取了高密度式的语言形式, 在小说中, 为了展现人物特点和人物动作, 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例如:那五个女人掐她拧她扣她抓她撕她打她捶她都温柔地接受了。该句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 对人物的描写更具丰富性, 表现了人物强烈的心理特点和情绪反应。情绪是由客观的事物形成的, 展现出了人物对一件事情的心理状态。作家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实现对语言的运用, 能够通过排比句的使用来实现对人物情绪的调整。作者在进行创作过程中, 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实现对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映, 小说里面蕴含了作者大量的内心情绪, 小说写作成功的关键是主要在于作者情绪的表达。小说《白鹿原》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发展秘史, 主要是通过对当时的人物进行描写, 突出人物的个体, 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 充分表达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思想[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的写作过程中, 实现了对方言的良好运用, 实现了对方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促进了写作方法的创新, 使原本就晦涩难懂的语言变得更加具体, 并且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站在了读者的角度进行创作, 打破了关中方言与汉语语言之间的关系, 消除了读者的语言障碍。

摘要:小说《白鹿原》在写作手法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 在方言运用中是中国文学的典范。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 该方言是一种古老的方言, 对于现代人来说, 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 但是《白鹿原》中的关中方言, 并没有为读者带来太多的语言障碍, 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理解, 关中方言在运用过程中, 展现了语文文学的继承性和创造性, 将难懂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实现了方言运用在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方言,形象,腔调,风格

参考文献

[1]尹威.试论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语的集结运用对文本意义生成的影响——解读《白鹿原》文本语言[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92-96.

[2]景倜然.从《白鹿原》看方言词语在小说中的表现作用[J].青春岁月, 2012, 24:63.

[3]赵孝悌.《白鹿原》关中方言人体词语的运用[J].唐都学刊, 2014, 04:75-80.

方言运用 篇2

本词典在方言保存上做了四项工作:

1.记录了使用蛮话的方言点,详细到了村一级。过去的方言认定不要进行到乡镇这一级别,而本词典详细到了村一级。确定蛮话在苍南钱库、金乡、龙港三镇共186个行政村中使用。对于濒危方言,确定到村一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完整地记录了蛮话的完整音系和详细的词汇。本词典除了收录了8000余条词,还提供了一份蛮话完整的同音字表。

3.记录了蛮话的内部差异。本词典的音系部分主要以钱库作为标准,同时还比较了其与北乡腔(缪家桥)、南乡腔(括山)的区别。

4.本书作者对词典中涉及的所有词汇进行了录音。音频文件对于保存方言具有更加直观、重要的作用。

浅谈方言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方言电影汉语

事实上,我国的方言电影由来已久,上世纪60年代就有以四川方言拍摄的《抓壮丁》,后来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在电影银幕上几乎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方言在电视小品中显现的幽默效果使得大众再次对方言发生兴趣。于是,从第五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以方言为主要对白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疯狂成长起来。

贾樟柯的重庆方言片《三峡好人》前不久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小制作影片《疯狂的石头》中混杂的各地方言居然也获得认可,票房可观,甚至有人借此提出“方言可能拯救中国电影”的说法。

近些年来,从贺岁片《手机》、《天下无贼》、甚至再早一些的《秋菊打官司》,方言电影似乎突破了语言的限制,成为一种通行的时尚。

方言门槛被第六代导演突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中只有领袖才可以说方言。到了第五代导演,除了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中使用方言,其他人并不像后来的第六代一样为方言“疯狂”。

方言的扩张运动是如此迅猛,以至于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年底特意为方言下了一道行政通知,该通知要求,电视不得播放用地方方言译制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与其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电影却越来越多地使用方言这一元素。

第六代电影导演嗜好方言

每一代导演都有表达自己主张的表现手法,新一代的导演由于受到全球化传播的影响,思维中更多地受到西方一些写实主义流派的影响。

方言土语具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普通话难以比拟的。第六代导演们的镜头喜欢对准当代的城市社会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当这些“小人物”们操着各自不同地方的语言在电影中对话时,那种边缘人物的表述便会一一体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人们追求自我的表现,和现在日益流行的地下电影、纪实纪录片中表现原生态的倾向是一致的。方言是草根气质、身份的标志,是抵抗大众主流文化的普遍心态。那一纸公文无非是大大地刺激了大家的神经。

中国方言电影的大面积流行期是从‘文革’时候就已经显现,代表作就是当时流行的昆剧、样板戏等等,都有浓郁的当地文化背景,只是由于改革开放了,高科技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大众传播显现的日益商业化,每个人都有可能充当制作者,这种方言电影在一定群体内产生了共鸣,才让方言电影市场显得如此热火。

方言不可能拯救中国电影

即便方言电影有了充分流行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但专家认为这种形式仍然不能大面积在全球流行。

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因为他使用的是突出视觉效果的唯美等艺术表现手法,不需要语言上的解码。更容易走向世界。而冯小刚等导演却是在用特定的地域文化招揽生意。现在流行的方言片中精彩的口语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不是一种所谓的特定的文化意识的苏醒和深化,现阶段充其量只是一种标新立异。

方言电影只是迎合了一部分人的需求而已,它仍然还是底层的大众草根文化。说方言电影登堂入室了似乎还言过其实。说方言电影将拯救中国电影更是不可思议。

在现在特定的意识背景文化下,方言似乎不太可能突破普通话的大一统局面。因为大家现在接受的还是快餐盒饭似的文化一锅炖,评判标准价值体系几乎雷同,很难标新立异。只是人们寻找个性的途径太雷同。使得方言电影暂时有了繁荣的市场。

方言的作用

方言是见证者

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贾樟柯导演的《世界》是他的又一部山西方言电影。生于山西汾阳的赵小涛每天晚上都在世界公园跳舞,一旦脱下这身装扮,她就恢复了平时的身份:一个在中国首都艰难谋生的盲流。地方方言标志着落后的、非现代的、与虚假的现实世界不可通约的贫穷。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山西方言同样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促使观众成为其见证者。

方言是质朴的传统社会

2003年岁末上映的《手机》的主题是语言、交流、监视和婚姻不忠。电影的最后一个段落从地球村北京跳到严守一儿时生活过的前现代村庄。少年严守一呼喊堂嫂吕桂花的声音回荡在银幕上,让人们不由想起从前的质朴社会。其时,当地社群内还存在一种传说中的有力联系。结尾由此在视觉上和主题上都与序幕吻合。

方言是对全球化的批评

冯小刚的2005贺岁片《天下无贼》的基本主题是金钱、欲望、技术和语言。电影最有趣最特别的人物是一个年轻的男性农民,傻根。在内地那疯狂、忙碌的消费社会中,一般人对于撒谎、盗窃早已习以为常。在这个堕落的、充满拜金主义和窃贼的世界中,傻根注定是一个补救形象。在举国盲目地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闷声不吭、操一口难听的河北方言的傻根构成了对精明的城市人的一次批评。

浅谈江西方言在客家音乐中的运用 篇4

江西境内的方言主要是由赣本地话和客家方言组成。江西的民歌主要是客家方言唱的客家音乐。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包为主, 流行到全省大部分地区, 并和闽、粤客家地区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江西客家民歌体现了整个客家民系民歌的精华。

客家语言千差万别, 主要是因为先民来自北方广大地域, 加上一部分经往他处再行南迁组成闽南客家, 广州客家, 台湾客家, 不断的迁徙﹑杂居, 受多方面因素的渗透融合。客家方言同我国南方各地是“五里不同声, 十里不同风”也就是说各个地方的音调都不同。就拿最普通的“什么”一词为例, 有什么、甚格、嘛格、知格、底格、些什等。客家话是北方古汉语结合本地原住民土语又吸收了周边民系的各种方言, 因素演化而成的。经过语言学家的比较, 客家话与赣语最为接近。

二、客家方言在音乐中的运用

客家方言在民歌的运用中, 主要是语气词。在音乐做衬腔、拖腔。这是由于客家民歌的产生是由于赣南地区客家百姓在山野间即兴形成的民歌。它包含着江西客家人的内心世界, 也是对生活经历的真实感受, 也是他们生活含辛茹苦、创家立业的见证。, 在这块贫瘠的红土地上孕育了这样题材广泛、形式自由、风格简朴的山歌音乐。山歌音乐中的方言, 主要是吆喝﹑感叹﹑吼叫等引起注意的语气词。主要的口头禅就是“哎呀嘞”。“哎呀嘞”三个字的是语气助词, 不同的语气音调表示不同的意思, 有的激动豪放、有的温柔婉转、有的深沉、有的惊叹, 而且一首歌当中反复的唱这句词语“哎呀嘞”这种句的反复重叠, 体现了赣南民间语言的反复美。给人想象, 通过反复, 使歌词的主题、形象、意境等方面得到渲染、强调, 是的步步深、步步高和步步新。如《打着山歌过横排》的第一句“哎呀嘞”, 音符mi-mi-do-re–mi, 旋律是在小字二组上构成, 音域比较高亢,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 表示激动豪放。旋律是二度加三度的来回反复。音高组织方式是2+4的近距离的徘徊, 来衬托语气。重复了三个mi, 也就是语气词“哎”, 这是打招呼的提示。mi-mido-re–mi这五个音符是全曲的引子, 又是全曲的一个音乐动机, 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此曲就是五声音阶徵调式结构, 多用do-re–mi这种主干音构成, 之后旋律上受客家方言声调的影响, 一字一音, 大多用颤音和滑音, 这就符合了客家语调的特征。

还有一首《盼望红军回家中》用语气词“哎呀嘞呃”做开头, 也是表示它以高音开场。其后就是紧缩成一字一音, 也是表示非常高兴的语气词语。之后里面出现了“就来”“你又几晓得捱”“噢嗬嗬”都是赣南地曲的口头禅, 在乐曲中也是占很大的作用。第五小节的“就来”, la-re纯四度的上行是为了强调后面的“回家”, 也是中国曲式中的“起承转合”中的“起”之后的第六小节的“喂”和“哎呀嘞呃”是re-la纯四度下行, 代表着“转”又接着是“同志哥”表示着“合”。语气词都表示着歌曲中的“起承转合”丰富了歌曲的曲调。表现了客家山歌的高亢又忧郁的特点。语气词“同志格”, 并使用前使用了前倚音来修饰, 词曲结合贴切, “同志格”也变现了赣南人民对红军的亲切的称呼。使听者感到亲切, 又提示一段山歌的结束。

三、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

赣南客家山歌有一般山歌的风格特点, 节奏比较自由, 音调高扬, 声音绵长。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赣南、闽西这片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术语丘陵, 生活比较艰苦, 语言有兼北方话和南方口音和当地土话的要素。演唱风格较为委婉相比, 起伏不大, 但与江南民歌的秀丽委婉相比又没那么甜美。反应在旋律上, 是音区较高, 音域相对窄点, 旋律级近较多, 跳音较少, 大跳就更少。节奏自由, 节拍多样, 一首山歌中会出现混合节拍。而根据演唱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又会在同一首上中有些变化, 不是那么固定, 而且比较灵活运用, 甚至即兴编曲的情况都有。所以造就了客家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特点。归纳起来, 主要有一下三种特点:

1. 大本嗓真声演唱的特点

客家人喜欢用一种大声响气的大本嗓来讲话, 甚至吊几个高腔唱几句山歌, 一来个给自己壮胆子, 惊吓野兽, 二来也能呼唤在另个地方耕作的对方得到照应。比如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

2. 假声或真假声吟唱的特点

这种假声唱法, 从歌唱方法上是降主要是指气息震动声带边缘发出的声音。典型的是江西的“哭嫁歌”又唱又哭又诉, 运用真假声吟唱发别具一格, 声声字字充满情谊。

3. 高腔山歌假唱真唱的特点

客家人生活在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大自然环境中, 为了把声音传到远处, 就必须提高腔调, 在高声区假声又不够洪亮, 于是练就了一种假声真唱的本领。主要是男歌手演唱较多。因为男人在山间农作, 高唱一声, 给家人报平安。像江西上犹的高山腔《高山滴水高飘飘》。声音不失阳刚之气反而更高亢和明亮, 昂扬激越。

所以客家山歌是各家话基础上产生的民歌, 演唱时多注意内心情感的自我抒发。女声演唱分细嗓和本嗓, 细嗓要细致、自然、宁静;本嗓要激情、泼辣、声音透亮, 对用于对歌。男生有高腔和本嗓两种, 高腔要粗犷、激越, 穿透力强;本嗓润腔较平、拖腔短, 下滑时略带有忧伤, 这个跟客家人的坎坷经历有关。

赣南客家山歌是主要就是与这些带有赣南语言特色的方言衬词来代表江西红色音乐和客家音乐。开端以“哎呀嘞”营造气氛, 结束以“同志格、心肝格”, 增加亲切感, 中间有“里个”“介子个”“哎呀”来做铺垫, 彰显了客家语言的特色。

我们通过了解客家语言的特色在客家民歌中的重要作用, 来宣传江西红色音乐特色, 使江西客家音乐文化推广, 如《十送红军》《映山红》《红军照我去战斗》等等。这些方言在音乐中, 表现了江西人民积极向上, 爱党、拥党的精神面貌。这些方言在新的音乐创作如新红歌《哎呀嘞》《那一片红》彰显了江西特有的生活特色和红色文化艺术内涵, 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方言运用 篇5

半生蜡熟——半生不熟 半死半活——半死不活 扒头控耳——挠头抓耳

报鸡城狗——照顾一人,引起众人追逐,喻指牵一发动全身 放刁吹鳖——威胁恐吓。同“放刁拳比”差不多 捧碗甩筷——甩碗扔筷子。饱狗占屎——喻指贪得无厌

变面变孔——脸色说变就变。喻指喜怒无常 拼死拼活——拼老命做事 盘山过岭——翻山越岭

盘屎过瓮——把事情重新做一遍。形容越弄越糟糕,毫无意义的重复

笨脚笨手——形容手脚不灵活

傍神福绿——靠神获取福绿,指乘机沾点好处 傍官靠势——依仗官势。

搬嘴搬舌——四处传话,挑拨离间

搬嘴小姑——像小姑仔爱学舌,指爱搬弄是非 撇手掠脚——捋袖挥拳,摆出打架姿势 歹款歹制——性格暴躁,性格偏僻 歹心毒幸——心地阴险,手段残忍 歹声歹嗽——声音严肃,说话严厉带有责备之义 歹铜旧锡——破铜烂铁

歹囝浪荡——浪荡公子,行为不检 扶脚蒱手——扶手抬脚

骗请害饿——说要请客让人饿肚子空等 鼻流澜滴——鼻涕口水任随流淌。同“鼻流汁滴” 欲吃唔做——光吃不做 欲长倒短——同”想长倒短 欲死欲活——要死要活

无影无迹——同“无影无只”形容没有根据的事 无闲无工——没有闲工夫 无暝无日——没日没夜

无嘴无舌——不会讲话,形容不善交际 无即无或——没这没那

无眠损神——缺少睡眠有损精力 无闲切切——忙着做事 无头无面——面目不清 无鼻无目——事情未清楚 无大无细——不讲礼貌

无声无说——没人说话,没有声音。喻指音信全无 无性无块——没有性子,好脾气 无拍无算——毫无打算,缺乏计划 无天无地——无法无天 无相输赢——不相上下 无顾体面——不顾面子 无囝无儿——没儿子也没女儿 无空倘钻——无孔可钻,无懈可击 目白舌吐——目瞪口呆

目淆无扣——不识时务,不知道危险 名声透屎——臭名远扬 卖龟买鳖——徒劳无益

掠龟走鳖——顾得了东顾不了西 面忧面Q——愁眉苦脸 袂晓抽退——不知闪退

大牛惜力——牛虽大但不肯使力 大脚大手——花钱大方,不懂得节俭

大箍作菜——虽然身材粗壮,实际是小菜一碟 当头对面——面对面的意思 直肠直肚——说话不会拐弯抹角 猪欠狗债——有前因必有后果 缠脚镇手——碍手碍脚 鼎里涂溜——瓮中之鳖

跺脚顿蹄——怒气冲天,乱蹬乱跳 雕花刻柳——精雕细刻 天落红雨——指事情不可能发生 头烧耳热——身体发热,体温升高 头晕目暗——头晕眼花

头毛试火——指执意蛮干,自取灭亡 头目精鸟——机灵透顶 吐气吹哼——唉声叹气

吐血吐沱——焦急烦恼,连血都吐出来 宰鸡教猴——杀鸡吓猴 贪长短到——同贪吃屎漏 添头贴尾——增添补足 添脚添手——画蛇添足 脱裤放屁——多此一举 人来客去——亲戚朋友往来 年冬月节——逢年过节

老马展鬃——年纪虽大,不服老 你甘我愿——彼此甘愿 软索牵猪——以柔克刚 软涂深掘——弱肉强食 离头什仙——头发散乱

犁头戴鼎——埋头苦干,毫无二话 鹿脚马枪——狐群狗党 路鳗狗鲨—— 一丘之貉 雷弹切掣——电闪雷鸣 路家散宅——家破人亡 十手五爪——七手八脚

上四袂摄——人到了四十就精力衰退 水流破布——做事拖拖拉拉,说话拉东扯西 汁流汁滴——形容做事拖泥带水,效果很差 尖脚幼手——手脚细嫩

咀死绝咒——发重誓以求让人相信 吃饱换饿——工作没有成效,白花力气

吃便领现——吃的领的都是现成的,指悠闲安乐 七横八直——形容乱七八糟

七创八创——随便做事,不按规矩来 吵家闹宅——吵得家庭不得安宁 伸脚出手——动手动脚

抢年抢节——年关节日抢购货物。借着年节趁机捞钱 青暝怨壁——寻找借口,掩饰过失 青暝穿针——瞎干一场

差牛缉马——以牛追马。形容方法不对,无济以事 臭头烂耳——毛病很多

臭脚撑底——骨子里如屁股一样臭,本质有毛病 粗嘴野斗——粗言野语 钝刀利手——刀钝方显快刀手 撞门弄户——撞击门户,形容气势汹汹 天乌地暗——天昏地暗

贪俗买贵——贪一多便宜结果买得更贵

劳气着力——费口舌要花力气。喻做事要看值不值得 钱咸淆粘——形容很小气

贼头贼面——从外到里都是贼样子 柴空米尽——形容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聘贼顾更——引狼入室 贼仔贼孙——鼠窃狗盗之辈 秤锤拖尾——形容人老珠黄

插嘴插舌——爱插话。指不懂得尊重人 嘴饱目饿——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嘴干喉刮——口干舌燥

嘴尖舌利——话语尖刻,贫嘴薄舌 嘴笑目笑——满脸笑容

三脚花跳——像动物一样跳跃。形容连蹦带跳 三尖六角——高低不平,凹凸不正 三请五催——反复多次催请

三人五目——形容多人过目,事实真切 三不五时——经常的意思

三更半暝——三更半夜。同“三更暝半” 心狂火着——热得心中起火,心急火燎 双头落力——两头使劲,双管齐下 生空生缝——专出坏点子

想空想缝——专想挖空子,挖空心思 生脚生手——添手添脚。喻指无中生有

生头发尾——浑身上下生疮发脓,喻指毛病很多 四九日乌——春日阴雨绵绵,喻指缺乏热情冷落冰霜 四脚拔直——手脚僵硬,形容人死的状态 四箍遴转——四面八方,四周围 四四角角——四四方方 死坐活吃——吃白饭不干活

死猪镇坫——死猪占板位。占着茅坑不拉屎 辛苦病痛——拖磨过度得病 相教相学——互教互学

屎激开学——大便急了才要建厕所。喻指紧急的事情到眼前才匆忙处理(学:公厕)瘦人厚膏——身材瘦体质强

数佛做粿——喻指办事有计划。也指做事不灵活 见拍见赢——百战百胜

近街避巷——近闹市又避居小巷近庙欺神——在庙附近却瞧不起神。鸡角身坯——像公鸡一样。指好斗成性 拣精拣肥——喻指过分挑剔 狗兄狗弟——难兄难弟 规头面汗——满头大汗 骨折肉裂——粉身碎骨

拳头坫坯——喜好斗殴打架,但拳术又不到家 紧脚捷手——手脚麻利

家私伙头——家具或专业用的工具 假肖六颠——装疯卖傻 纠肠纠肚——牵肠挂肚 割肠割肚——心如刀割 俭肠俭肚——省吃俭用

举箸遮鼻——喻指要知足,不要多占便宜

烧山炎日——阳光灼热似热火烧山。形容暑气逼人 估不而将——不得已而为之

乞吃假仙—— 喻指冒名顶替。鱼目混珠 可怜可代——十分可怜 轻声细说——形容态度和蔼 牵声拨调——故意拉长声调 起脚动手——动手动脚

起鼎动灶——烧锅做饭。喻指待人热情 起早摸暗——起早摸黑 哭爸哭母——叫苦连天

勘头勘面——头脑缺根弦,目无尊长乱发脾气 脚瘸手折——手足残废 脚浮手掣——手脚颤抖

瘸脚破相——脚瘸,脸上有毛病。喻指残废 五花十色——五颜六色火烧目眉——火烧眉毛 好脚好手——手脚都好使,喻指身体健康 好名好声——名声很好

好锣好鼓——锣鼓敲得动听。形容说话投缘 好来好去——双方感情很好。交往密切 好声好哨——喻指态度柔和

合字恶写——合字难写。喻指凡事合作不容易 欢头喜面—— 一脸的欢喜。形容春风满面 血流血滴——血淋淋,伤势惨重

雨淡水滴——下雨天到处湿漉漉。喻指行动不方便 鱼虾水卒——虾兵蟹将

胸肌瘦细——形容身材瘦小细弱 引鬼入宅——引狼入室

王哥柳哥——随意称兄道弟。喻指不务正业的人或三教九流之辈

乌篮血迹——摇篮之地。喻指故乡

乌青激血——皮肤青肿淤血。喻指伤势严重 乌噜白噜——胡说八道。同“七吐八吐” 乌天暗地——天昏地暗 无做无声——没有作声。喻指不露声色

唔知头天——不知头上天有多高。喻指不知内情乱说 唔知天地——不知天地在哪里。喻指晕头转向 唔知头尾——不知道来龙去脉

红面赤须——形容人满脸通红,也指脸色红润 红膏赤蟹——像煮熟的蟹膏一样红

有嘴无澜——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口舌,劝说良苦 有头无尾——有始无终

有空无笋——形容做事不周全,或不可思议 有七无八——形容乱七八糟

有耳无嘴——劝人只管听,不要乱插嘴。或指不要对外传话 有嘹有拍——符合旋律节拍。形容做事有板有眼 有空倘钻——有机可乘

会算袂除——只懂加不懂除。喻指只知利润不知成本 应嘴应舌——乱顶嘴,不懂礼貌

学嘴学舌——四处乱传话。喻指搬弄是非 弯街僻巷——喻指偏僻的角落

饿饥失顿——三餐吃不饱。形容经济困难 歪膏市斜——歪歪斜斜。也指行为不正 歪嘴斜目——眼斜嘴歪。喻指五官不正 冤家量债——冤家对头,争吵不休 鸭仔听雷——不知所云 鸭仔趁阵——盲目跟从。喻指随大流 恶人无胆——凶恶的人也最胆小 憨头愚面——傻头傻脑

憨人厚福——不精明的人更有福分 淹山淹海——大水淹没一切。

方言运用 篇6

摘要:清末以来,以山东移民为主的大量移民迁入东北,山东方言也随着人口的迁移对东北方言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东北方言词汇与山东方言词汇的联系是这一影响的结果,也是其佐证。通过对两种方言的典型代表——济南方言与哈尔滨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并辅以田野调查,整理出了两种方言形同义同、形同义近词汇表。这些方言词汇为山东、东北方言所独有,且其中的核心词、常用词占有较高比例,成为两方言联系的有力证明。另外,一些东北方言词汇出现了引申义、附加义和义项增减现象,这一现象表明,东北方言词汇体系保留了山东方言词汇的影响,同时也受东北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

关键词:移民;山东方言;东北方言;方言词汇

东北地区是一个多地区、多民族移民涌入的区域。在以“闯关东”为代表的几次移民潮中,山东移民始终是移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流动导致了其所负载语言的空间流动,东北方言由此受到了山东方言的影响和渗透。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的词汇联系是这种影响和渗透较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一、山东移民与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形成

人口的迁徙会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人口是语言的基础和载体,人口在空间的流动,实质上就是他们所负载的语言文化在空间的流动。”[1]因此,地区方言的传播、变化与发展都会受到移民的深刻影响。东北地区由于多次接收各地区、各民族移民,其方言词汇系统受移民的影响更为显著。清末民初,以山东人、河南人、河北人为主的大批移民掀起了“闯关东”热潮,迁往东北谋生,这直接影响到了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这也是“清末民初是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构成的重要时期”[2]的原因所在。其中,由山东迁入东北地区的移民占比最多,高达70%至80%[3],这意味着山东方言词汇更多地流入东北地区,对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影响最大。多地区移民的迁入极大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方言词汇系统,其中,大部分方言词汇来自于以山东人为主的关中北方各省移民,导致东北方言词汇与山东方言词汇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这体现在两种方言词汇间现存的联系与流变中,成为两地区密切联系的一个有力证明。

二、研究方法

(一)以方言词典为基础的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本论文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作为参考词典。所选方言词典记录了41个方言点的方言词汇,方言点选取较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由于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方言词典数量少,且缺少整本的山东方言词典,因此,选取了代表东北方言的《哈尔滨方言词典》和代表山东方言的《济南方言词典》作为基础,并排查了《牟平方言词典》、《太原方言词典》、《洛阳方言词典》以及《西安方言词典》,筛除了其中与哈尔滨方言、济南方言两地区相近的词汇。

在此基础上,参考斯瓦迪士核心词表、李保亚200词表和《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并结合使用频率和日常生活,划分出了核心词、常用词和一般词,并把前两者作为研究的重点词目。

此外,进行了田野调查,对由词典检索而得的词汇提供现实验证,弥补了词典语料的滞后性。

研究主要运用了比较法、统计法、演绎归纳法、历时描写和共时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采集同时推进等研究方法。

(二)词汇选取的词形、词义标准

“汉语方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构成的。词汇是一种语言所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5]本论文探究的东北和山东方言词汇包括了两地方言所用的词和短语。由于两地语言习惯略有不同,同样一个词汇在两地的表达形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论文中所指的“形同”包含有别字、词缀不同、儿化等字形上略有区别的词汇。“义同”是指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词汇,表现为义项数量和义项含义的完全一致。“义近”是指词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义项数量不变、义项数量增加、义项数量减少(以山东方言为上位,东北方言为下位作比较)三大类。

三、山东方言词汇与东北方言词汇间的具体联系

经过严密的词典比对整理,总结得出的词条数量较多,核心词、常用词占比较大,可为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词汇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这一观点提供切实的语料证明。具体词条分析如下。

(一)形同义同词汇

形同义同词表中列举的是山东方言和东北方言中含义完全一致的词汇,共计95词。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占比较大,共计45词,约占47%。形同义同词汇是山东方言词汇进入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并保留至今的词汇,在排除其他北方方言区的相同词汇后,这部分形同义同词汇的存在,以及核心词和常用词所占比例足以说明两地区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具体例证见表1)

此外,两地区在一般词的使用上,也有大量相同的词汇。这部分词汇虽然在词汇系统中地位较低,受共时层面上的语言接触影响较大,但在某种程度上和两地区相似的风俗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这部分词汇也可为两方言区间词汇和文化交流的联系程度提供语料支持。(具体例证见表2)

两地方言间形同义同词的存在,是两地区间历史移民的结果;反之,现存的形同义同词也是两地区方言间联系密切的有力佐证。

(二)形同义近词汇

“词的基本义应该是它的概念义,比较方言词义首先要比较概念义。”[6]因此,当两方言词汇的概念义相近,其语法义、引申义和附加义略有不同,且词形一致时,认为是形同义近词。其词义变化是山东方言词汇进入东北方言词汇系统后,受到不同程度的东北特色地域文化、语言习惯和外来语的影响造成的。

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形同义近词汇共计94词,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共计50词,占比约53%。这部分词汇不仅可以反映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的联系,更突显出方言词汇的流变性,是研究方言间联系和流变的重要语料。

(三)义项数量相同词汇

1.词汇概念义有细微差别

此类词汇概念义大致相同,其具体区别体现在:一是描述特征不同,如“锃明瓦亮的”,其意义大致相近,但在山东方言中特征为明亮,在东北方言中特征则为平滑;二是概念义所指范围缩小,如“胰子”在山东方言中的香皂义在东北方言中已经变得模糊;三是概念义所指范围扩大,如“顾拥”在山东方言中的蠕动这一意义在东北方言中泛化,转变为形式上更为宽泛的“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移动”。(具体例证见表3)

2.词汇语法义有区别

此类词概念义相近,但词性有差异,即出现了语法义的变化。

其变化多为:一是由动词变为名词,如“双身子”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怀孕”,在东北方言中则发生语法义的变化,转变为名词“怀孕的人”;二是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如“过房”在山东方言中意为“过继的儿子”,在东北方言中为动词“过继”;三是由形容词转变为名词,如“面兜兜儿的”在山东方言中为“食物软、性格平和”等形容词义,而在东北方言中则为“很甜的面瓜、软弱可欺的人”等名词义。(具体例证见表4)

3.词汇附加义有区别

“附加义主要是附加在概念义以外的褒贬义、风格义。”[7]此类词汇词义均在感情色彩上有变化,如“逞强”一词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显示自己能力强”,在东北方言中则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再如“烂乎乎的”一词,褒贬义完全相反,在山东方言中表示褒义“烂烂的”,在东北方言中则表示贬义“稠”。(具体例证见表5)

4.东北方言词汇出现引申义

“概念义是词的基本义,而引申义都从概念义引申而来,许多有方言特色的义项都表现在引申义上。”[8]此类东北方言的词汇相较山东方言词汇都出现了引申义。如“上劲儿”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有了劲头,开始吃劲儿”,在东北方言中则衍生出了具体的“用劲儿拧发条”之意;再如“稀溜”,在山东方言中指“水分多”,在东北方言中则失去了概念义,出现了引申义,即具体到表示“粥、汤等很稀的样子”。(具体例证见表6)

(四)义项数量减少

1.东北方言词汇仅保留概念义

此类词中,东北方言词汇的义项数量少于山东方言词汇,仅保留了词汇的概念义,失去了原有的引申义。如“挤巴”一词在山东方言中除了概念义“挤”,还有引申义“狭窄,不宽绰”,但在东北方言中只保留了概念义“挤”;再如“唵”一词,在山东方言中有“将粉末状食物或药品一下按进嘴里”、“大口吃饭”两种意义,但在东北方言中仅保留了“将粉末状食物或药品一下按进嘴里”的概念义,而失去了“大口吃饭”这一引申义。(具体例证见表7)

出现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考证,推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词汇在从山东迁往东北的过程中,引申义逐渐消失;二是词汇在随山东移民迁往东北时,这类词汇只有基本义,而日后由于两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导致山东方言自身又衍生出了新的含义,而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丰富,不需要衍生词汇来表达另一个意义。

2.东北方言词汇失去概念义

此类词表现为东北方言词汇义项数量少于山东方言,且东北方言失去了词汇原有的概念义。

具体表现为:一是东北方言词汇只保留了和山东方言词汇相同的引申义,如东北方言中的“滋润”,失去了概念义“含水分多的”,保留了与山东词汇相同的引申义“舒适”;二是东北方言词汇演变出了与山东方言词汇的引申义不同但相近的意义,如“大发”在东北失去了“蒸的馒头等面发得大,大,宽松”的意义,而引申出了“超过了适当限度”义。(具体例证见表8)

(五)义项数量增加

1.东北方言词汇增加新的语法义

此类词在东北方言中义项数量增加,出现了新的语法义。

主要表现为山东方言词汇中表示人或事物的词汇,在东北方言词汇中借代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如“二五眼”在山东方言中指“办不明事理的人”,在东北则以此为基础增加了形容词义“某人能力差”;再如,“瘫巴”在山东方言中是“瘫痪的人”名词义,在东北则又引申出了“瘫痪”这一状态的意义。(具体例证见表9)

2.东北方言词汇增加非语法方面的引申义

此类词汇义项数量增加,增加了非语法方面的引申义,即东北方言词汇在山东方言词汇基础上出现了非词性方面的变化。

如,“?”在山东方言中意为“从一端掀起”,而在东北方言中则多了“揭露,将酒盅、杯子或碗等容器里的酒一次喝掉”等引申义,虽东北词义相较山东词义更加饱满,但未发生词性变化,类似的还有“拨拉”、“不禁不离儿”、“脆生”等。(具体例证见表10)

四、结论

综上,山东方言和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区的两种次方言,在词汇上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相同相近词汇,共计189例,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也占据着相当比重,占比约50%。这在北方方言区相对一致性较高的大环境下已十分罕见,体现出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历史因素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历史上“闯关东”等移民潮中山东人占比高达70%以上,致使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联系,同时,山东方言也会受到东北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已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本文仅从词汇方面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语料支持和例证,为两地区方言间联系提供切实证明。

更值得关注的是,方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蕴含着多元的民族地域文化,保护方言实际上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此前,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方言的生存环境日益紧迫,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成为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东北地区由于复杂的人口迁移和多民族聚居等历史因素,其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特色地域文化,更包含着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种宝贵资料,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间的联系也成为东北方言中最显著的特色,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光杰,崔秀兰.论清末民初为东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J].学术交流,2015(02).

[2]数据经孙红艳(2009),李铭娜(2012).李光杰(2015).崔秀兰(2015).考查计算得出:

孙红艳.《广韵》日母字在东北方言中的语音演变及成因探析——山东移民“闯关东”对东北方言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孙红艳.“闯关东”对辽宁方言成因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李铭娜.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分析——以吉林方言语音、特征词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李光杰,崔秀兰.论清末民初为东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J].学术交流,2015(02).

[3]苏光宇.“闯关东”之东北移民及其文化初探[D].山东大学,2010.

[4]黄景湖.汉语方言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地市县电视台采访中的方言运用 篇7

1.1 传播范围的局域性

随着卫星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央视和省台卫视由于普遍采用了这些技术, 因而其传播范围具有向上扩张的特点。也就是说, 中国中央

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太网的数据信号的基础上调制到另一个频段, 让数据信号和有线电视的信号在一根同轴电缆中传输而并不互相影响, 然后将信号通过有线电视将网络输送到用户, 并在用户端利用分离器将电视信号与数据信号相分离, 最后接入到相应的终端设备中;EPON+LAN是通过五类线入户来实现接入的。因为电视和数据信号是通过两张网络来传输的, 所以, 不存在的数据信号是分两张网传输的, 数据信号在电缆中传输时的汇集噪声和均衡问题就不存在。此方案具有带宽大、成本较低、运营商也不用承担用户的终端的投入, 这就为网络以后的升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如, 已布线的小区需要重新铺设五类线, 这将会对小区的用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而只能在用户的支持下, 以及施工人员的素质较高时, 才能够有效地进行, 比较适合于新区。EPON组网模型如图2:

2.3 FTTB+LAN技术方案分析

FTTB+LAN, 即光纤到户, 就是在进行组网时, 全部利用光纤进行连接, 电视台的节目不但可以覆盖全国, 而且可以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各省台的卫视节目不仅能够覆盖本省, 也可以覆盖全国甚至国外部分地区。作为信息的发现、采制和传播方的媒体, 就应该研究和应对这种新变化。例如, 传播范围的向上扩张, 必然导致收视对象的级数增

光网络单元主要安装在住宅用户或企业用户处, 而且成本也特别高, 在用户业务中的推广比较困难, 因而, 该技术方案投入到实际运用中的可能性不大。FTTB+LAN接入方式如图3所示: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要

求的越来越高, 有线电视想要为自己寻找到很好的发展环境, 在市场上占有一长。这就意味着, 央视和省台卫视的节目, 在采制时不但要考虑本国和本省观众的收视需求, 也要考虑到收视范围内的所有观众。

而地市县电视台则不具备这一特点, 因为它的传播范围是向下收缩的。也就是说, 它的节目只能覆盖本地区甚

席之地, 就必须加大对双向网络技术的发展, 不断进行网络技术的推广, 逐步实现有线电视的网络改造, 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杨敬东.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模式选定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 2012

[2]刘涛, 李航, 刘佳等.浅谈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C].第九届全国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17-220.

[3]唐明光.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技术选择[J].中国有线电视, 2007

[4]张锋.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模型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5]朱军.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建设、改造方案技术分析和选择[J].江苏科技信息, 2011 (4) :37-39.

(贵州省松桃县大兴镇科技宣教文化消息服务中心, 贵州松桃554111) 至本地区内的部分区域。与传播范围的收缩性相对应的, 是受众群体的有限性。因此, 地市县电视台应着力研究本区域内受众的收视特点和收视需求, 以提高节目的针对性, 这样才能达到喜闻乐见的宣传效果。

1.2 文化背景的相似性

我们知道, 文化包括三个层面, 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 人们的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的特点。比如, 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 民风民俗是基本相似的, 人们使用同一个语音体系, 受到相同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观念的规范, 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 等等。

这种文化背景的相似性, 是地市县电视台做好节目的一大优势。虽然他们在设备、技术等方面赶不上央视和省台卫视, 但是他们在节目的贴近性上更容易把握。因此, 地市县电视台应当对节目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定向, 使电视节目的文化建构和受众的文化背景达成契合。

1.3 收视需求的一致性

地市县电视台节目传播范围的局域性、收视群体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必然导致受众收视需求的一致性。一条河流的治污可能是一个县民众的关注焦点;一种传染病的流行可能是一个市市民的共同话题;一项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可能影响到一个地区人们的切身利益。电视记者只有深入到这种一致性当中, 真切了解到受众的收视需求, 真心实意地和采访对象交朋友, 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 从而反映出采访对象的真实心态, 开掘出新闻的应有深度。

2 方言采访的必要性及优势

长期以来, 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认为, 电视记者应使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进行采访。事实上, 绝大多数电视记者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个观念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具有导向功能的电视台应当尽到提倡和推广普通话的义务。

电视记者的采访有别于电视播音员的播音。电视播音员的播音是一种公众交流, 这种交流要求播音员必须使用普通话 (现在, 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出现了方言新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说明, 方言交流有它的优势) ;记者的采访则属于个体 (采访者) 与个体 (采访对象) 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是否有必要强求使用普通话呢?

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记者采访的首要任务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让采访对象迅速、准确地理解采访意图, 给采访对象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对地市县电视台记者而言, 他们的采访对象多是当地人, 受众范围可以说就是这个地域内的观众。这样, 它的收视群是相对狭小的, 在这个地域内的观众对这个地域的文化有着一种潜在的文化认同的心理, 而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通过言说的方式传递着自身的文化潜质, 影响着这个地域内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 运用方言进行采访, 有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方言采访具有如下优势:

2.1 有利于拉近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获得真实信息

许多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采访对象, 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的采访对象在初次接受采访时, 往往有一种紧张感或镜头感, 从而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心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除去采访对象个人的性格、表达能力和思想负担等因素外, 采访环境与采访对象生活常态的错位, 从而导致采访对象的陌生、拘谨心理, 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此时, 如果记者再使用普通话进行提问, 势必增加谈话的庄重氛围, 不利于放松采访对象的心理压力。反之, 如改用采访对象所熟悉的方言进行提问, 则可释放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 拉近采访对象与采访者的心理距离, 从而为采访营造一个平等、亲切的谈话氛围, 使采访易于进行。解放初期, 许多外地干部到广州任职, 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元帅, 要求这些外地干部尽快学会当地方言, 和群众交流时尽量用当地话, 其实就是为了拉近外地干部与当地群众的心理距离。

2.2 有利于传情达意, 帮助采访对象迅速理解采访意图

普通话规范而严谨, 但要论起生动性来, 各地方言更有它的魅力和群众基础。

“忽悠”这个词是一个方言中的词汇, 原指物体的晃动, 后来小品演员赵本山对这个词的含义进行了拓展, 表示用花言巧语迷惑对方, 让其思维产生“晃动”, 于是“忽悠”一词立刻变成了流行词汇, 这其实体现了方言的长处。方言具有生动、形象、简明等特点, 它不像普通话那样规范, 但用方言描述一个事物时, 往往更鲜活、更贴切, 常常能“一步到位”, 具有普通话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电视采访时使用方言, 能使记者的问题显得生动和形象。而生动形象的提问, 不但有助于让采访对象迅速、准确地理解采访意图, 也更容易激发采访对象的谈话欲望, 甚至能激起旁观者的参与热情, 从而使采访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2.3 有利于增强节目的地域特色, 提高节目的接近性

地市县电视台的节目是否受本地观众的欢迎, 关键在于节目本身是否具有地域特色。

笔者认为, 电视节目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地域文化特色, 电视节目的接近性, 实际上是它的文化接近性。如前所述, 电视节目的文化建构应和受众的文化背景达成契合。这种契合是多方位的, 语言和语音上的契合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而使用方言进行采访, 就是在语音体系上与受众进行贴近, 是实现这种契合的有效途径。

从受众的角度分析, 记者和采访对象间你来我往的方言交流, 给人一种“身边人评身边事”的亲切感, 不但使节目真实可信, 也使整个节目变得生动起来, 从而提高了节目的接近性。

综上所述, 笔者提倡地市县电视记者在采访时运用方言。但具体情况应当具体分析, 有些情况下, 比如在采访外地人员、重要嘉宾及庄重场合下, 还应当以使用普通话为宜。总之, 采访中是否使用方言, 应视采访环境而定。

州221300)

摘要:地市县电视台是我国电视传媒机构中的基层单位。与央视和省台卫视相比, 地市县电视台在节目传播和受众收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方言是一种地域化的文化, 它承载着一部分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方言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特别能够引发文化和情感的共鸣。作为地市县电视台, 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那就是地域上的接近感, 更加熟悉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 更容易贴近自己周围的受众群体。这些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的运行机制和节目采制应有别于央视和省台卫视。例如, 在处于其主体和骨干地位的新闻节目中, 运用方言进行采访, 就是开掘新闻深度、增强新闻接近性的有效途径。

方言运用 篇8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 根据性质, 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 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文为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 而这里的“乡音”指代的就是方言。而对于我们来说, 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恰恰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验证了一个铁律:“丰富多彩永远比整齐划一要更贴近世俗生活。”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共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其中, 各色文化包罗万象, 风土人情迥然各异, 地域方言不胜枚举, 透过无数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 唯有“兼容并蓄”才是最好的“大同”之道。

1958年,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 诞生在天津712厂。同年5月1日,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而在当时, 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 开播后只有唯一的一档节目, 而且每周只有四次播出时间。到了1983年, 由香港拍摄的电视剧《霍元甲》在广东电视台首播, 成为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 之后在祖国各地电视台逐步播放, 该电视剧播出时万人空巷, 在创造了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收视神话的同时, 也使得大陆学习粤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 《尖叫红不让》、《超级星期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港台娱乐节目出现在国人的面前, 正所谓“爱屋及乌”, 出于对于明星艺人的喜爱、追捧和模仿, “港台腔”开始迅速地在内地蔓延开来, 港台节目突出的娱乐性和互动性深受大众的青睐, 内地的节目主持人为了迎合受众的偏好, 也开始仿效着港台的发音、舶来的语法结构和时髦的新鲜词汇。

对于这种“甚嚣尘上”的现象, 国内的很多主流媒体和文化专家多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 “港台腔”被年青一代当做是时尚的符号,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普通话的传播,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05年9月10日, 国家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 (厅)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出《广电总局关于批转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的通知》, 《通知》说, 按照《广播电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实施方案》和《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对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 制定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 这将为进一步提高播音员主持人队伍职业素质, 规范播音员主持人队伍职业行为发挥积极作用。其中的第十条明确规定:除特殊需要外, 一律使用普通话, 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 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 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 不模仿港台话及其表达方式。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 此后几年的结果却并非如此, 依然有很多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继续使用着“港台腔”或者地方方言, 而且日趋自然, 日臻成熟。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客观地来看, 港台地区的娱乐节目内容确实夸张, 语言风格实在独特, 但对于今天的受众来说, 当年那种使命单一、内容单调的时代早已终结,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还是要在很大程度上贴近百姓, 同时符合市场需求。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生活中, 大多数人观看电视的目的都是很直接的:释放压力, 缓解疲劳。因此, 只要能让大众融入气氛、放松身心、舒缓心灵的节目, 便是美好的。正如黑格尔所言,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在广大受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完成了愉悦的审美享受之后, 还有谁在乎主持人用的什么腔调、什么语法呢?

方言是地域文化客观存在的事实表现, 杂糅方言的电视节目, 深受受众喜爱自然是在情理之中。颇具东北特色的《本山快乐营》, 海派清口的代表之作《壹周立波秀》, 湖南台的《天天向上》, 等等优秀的电视节目中, 都存在着方言的运用, 而事实证明, 这些节目的传播效果尤为良好。

真正的“大同”, 正是“和而不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城市为核心的地区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日趋显著, 植根于这种经济、社会、文化氛围下的电视节目, 必将日益显现出它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 而这种特色也正是各地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 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 便是这个道理。

摘要:在如今的电视节目中, 主持人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运用方言的情况屡见不鲜, 此前曾经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对这种现象提出过质疑和否定, 但是, 在笔者看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 多元的文化百花齐放, 成员中语音面貌上存在迥异实属正常, 所以, 我们应该满怀包容, 正确看待对待方言在节目中的运用, 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百家争鸣。

韩国的方言及方言特色 篇9

一般来讲, 除了济州话以外, 其他方言韩国人都能听懂, 只是在语气、词汇、韵律、刚柔、粗细、松紧、声调方面略有出入而已。像中国的长江以北的话, 东北人和山东人都能沟通一样。但是在韩国, 济州话是例外, 和标准韩国语和其他方言截然不同, 其他地方的人是听不懂的, 就像东北人听不懂上海话一样。

1 方言的划分

总的来讲, 可做如下划分:

1.1 标准方言

●首尔方言 () :是标准韩国语和朝鲜文化语的基础方言, 在韩国的首尔特别市, 仁川广域市和京畿道, 以及位于朝鲜的开城使用。

●平安道方言:即是标准朝鲜语, 它在朝鲜的平壤直辖市, 平安道和慈江道, 以及在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朝鲜族部落使用。

1.2韩国其他地区的方言

●咸镜道方言:在朝鲜的咸镜道 (关北和关南) 地区和两江道, 以及位于中国东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在吉林省) 使用。

●黄海道方言:在朝鲜的黄海道 (海西) 使用。

●江原道方言:在朝鲜的江原道和韩国的江原道使用。

●忠清道方言:在韩国的忠清道 (河西) (包括大田广域市) 使用。

●庆尚道方言:在韩国的庆尚道 (岭南, 包括釜山广域市、大邱广域市和蔚山广域市) 使用。这个方言是唯一仍然保留声调的朝鲜语方言。

●全罗道方言:在韩国的全罗道 (湖南, 包括光州广域市) 使用。

●济州岛方言:在位于韩国西南部海域的济州岛使用。

另外, 朝鲜语中有时也会把以上九种方言简化分成六类, 其中的黄海道方言、江原道方言和忠清道方言都被归纳成与标准韩国语一样的韩语方言区 (中部方言) 。

朝鲜半岛以外

●高丽语 (原名:, 标准韩国语:) , 通常被认定为咸镜道方言的分支, 使用者为高丽人, 也就是移居前苏联的朝鲜族。它是由一些韩语的基础词汇组成, 不过它从俄语和属于突厥语族的语言输入了很多外来语和转译词。

●在日朝鲜语是由在日韩国人使用的韩语方言, 它强烈受到日语影响。

●而中国朝鲜语则是用一个与朝鲜的咸镜道方言近乎完全相似的韩语方言, 但两者之间仍然有差异, 前者有很多来自中文的现代术语。

根据行政区域可以分做6种:

西部方言:今天标准朝鲜语就建立在该方言的平壤话之上。通行区域在朝鲜的平壤市、平安北道、平安南道以及慈江道大部。也称平安道方言。

东部方言:通行区域在朝鲜的两江道、咸镜北道、咸镜南道大部以及慈江道东面的一小部分地区。也称咸镜道方言。

中部方言:通行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今天标准韩国语就建立在该方言的汉城话之上。在朝鲜, 通行区域包括开城市、黄海北道、黄海南道、江原道、咸镜南道南面的部分地区;在韩国, 通行区域包括首尔市 (汉城) 、仁川市、京畿道、忠清南道、忠清北道、江原道以及全罗北道西北面的一小部分地区。

西南方言:通行区域包括韩国的光州市、全罗南道以及全罗北道大部。也称全罗道方言。

东南方言:通行区域包括韩国的釜山市、大邱市、庆尚南道以及庆尚北道。是朝鲜语6种方言中唯一仍存留声调的方言。也称庆尚道方言。

济州方言:通行区域在韩国的济州道。该方言同其他5种方言差别极大, 无法跟5种方言区域的人们通话。

六镇方言:分布于朝鲜靠近中国边境的稳城等郡, 是古代朝鲜王朝驻边人员的后裔通用的方言, 由于该地区与外界交流不畅, 因此在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语词。

2 方言的成因

根据方言的形成原因, 可以将方言分为两大类, 一类做称作地方方言, 一类称作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 是受到地域方面的影响而形成, 社会方言就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韩国地域方言是由于山脉、江河、森林、海岸等阻隔地域间的来往, 而自然产生的, 由于距离上的不便, 从而形成了地域的方言。

另外, 即使距离不算遥远, 但是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 经济圈的不同。来往贫乏, 即使是使用同一语源, 也会在长期的不来往中形成差异, 促使方言的产生。

有些小的村落, 被群山包围, 往来不便, 那么长期的隔绝之下, 也会形成自己村落的语言。

以上这些都是地域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

社会方言的形成, 是非地理因素而形成的, 这其中最大的影响来自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由于社会上的身份, 现代社会中职位、职业、收入, 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阶层,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而在语言上形成了很大的不同。在韩国, 历史上, 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现代韩国的农民和渔民, 他们在语言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另外, 社会方言的形成并非只是阶级上的不同而造成的, 还有时代别, 性别, 以及宗教方面的影响, 老年人和青年人所说的话不同, 男人和女人之间说的也多多少少有些不同。

3 方言的特色

3.1 东南方言

特点, 听起来富有攻击性且粗犷。

3.2 西南方言

特点, 像唱歌一样带有韵律且很柔和。

3.3 中部方言

由于方言区域较广, 发音类似, 各地之间仍有不同。例如:

江原道

特点, 声音像从喉咙里飘出来一样, 清脆委婉, 有一定韵律。

京畿道

特点, 清音带有韵律, 非常柔和, 和标准韩国语最接近。

忠清道

特点是语速非常慢。

以上三种方言都属中部方言, 但相互间仍有区别存在。

3.4 东部方言

特点, 初音节发音比较强, 说话的速度比其他方言要快。

3.5 西部方言

特点, 发音较重, 语气激昂, 说话多使用传统韩语词。

3.6 济州岛方言

特点是柔和, 但一顿一顿。

地区别方言例:

1) 方言

2) 标准语

京畿道

江原道

忠清道

全罗道

庆尚道

济州道

黄海道, 平安道地方 (朝鲜)

方言主持之东北方言主持 篇10

日前,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随着大众需求的不断细分,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各媒体可谓是屡出奇招,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栏目,吸引观众眼球。此刻,方言电视节目便应运而生了。为大众熟知的方言电视节目有《江湖客栈》、《外来媳妇本地郎》、《本山快乐营》等。其中,《本山快乐营》就是优秀的方言电视节目之一,这档节目创办得非常成功,不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还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文将以《本山快乐营》这一方言节目为例,分析国内方言电视节目诞生的原因和遇到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方言电视节目的优势

(一)方言电视节目的亲和力

方言电视节目的方言特色所具备的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本土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心理需求。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而当地语言就是这种文化特色的表现之一。电视节目体现出当地的方言特色,让当地的受众更有一种心理趋同感,对节目更有认同感,自然而然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了节目对当地观众的亲和力。《本山快乐营》就是一档使用东北方言,带有浓厚东北乡土气息的电视节目。除了笑料百出的节目内容之外,剧中的人物全部使用当地东北方言,再现生活情景,体现出当地独特的东北风味儿,这也是其取得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

(二)方言电视节目的特点鲜明

在电视节目语言趋同化的今天,方言特色电视节目独树一帜、特点鲜明,让观众眼前一亮。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电视节目语言都是千篇一律的普通话。对于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观众难以找到心灵的契合点。此时,如果以方言作为电视节目的卖点,必能抢夺观众眼球,让观众眼前一亮。《本山快乐营》也正是抓住了这一时机,顺势推出这一以东北方言为主打特色的电视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

(三)方言电视节目丰富了主持人的语感

方言的使用可以赋予节目主持人更加丰富、灵动的语感。有些词汇、语言难以用普通话表达出来,即使勉强表达出来也很难体现出当地的特色。这些词汇、语言只有通过当地方言的形式才能表达到位。《本山快乐营》中,主持人使用“粗鄙”、“土气”的方言,将当时的情景表达到位,观众更有一种心理认同感。

(四)方言电视节目的真实性

方言节目更贴近生活,更真实地将生活表现出来。《本山快乐营》中,围绕象牙山个性鲜明的村民们展开一系列笑料百出的情节,只有通过方言才能将这些剧情表达到位,才能更贴近生活。若全部换成普通话,相信剧中的味道会荡然无存。

(五)方言电视节目顺应了民众内心诉求

方言电视节目还顺应了当今社会背景下观众对于多元文化的内心诉求,让观众心理得到满足。自我国大力普及普通话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几乎全部都是普通话,使得广播电视节目长时间呈现出单一的纯普通话声屏世界,观众对此也感到枯燥无味。如今,在现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背后,观众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节目时刻都是纯普通话,时刻都透露出严肃高雅的气息,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轻松、流行、时尚、刺激的电视节目。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观众希望看到的是能给他们提供娱乐消遣、缓解压力的电视娱乐节目。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很自然地顺应了大家对于多元文化的内心诉求,也很自然地为大家所接受。透着娱乐和生活气息的《本山快乐营》正是如此,顺应了大众对于多元文化的内心诉求。

三、方言电视节目的弊端和局限性

(一)方言电视节目会阻碍普通话的推广

方言电视节目以本地方言作为节目的语言表现形式,从而排除了普通话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人们在收看方言电视节目的同时,接受得更多的是方言下的语言环境,这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我们国家为了规范语言文字的应用,早在2000年10月30日就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方言本不是规范的电视语言,方言电视节目的热播与推广不符合此条法律法规,会影响到普通话的推广,其不利于大众,尤其是不利于青少年对语言的学习。同时,如果大量使用方言播报新闻,对普通话的推广也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方言电视节目的受众面太小,不利于节目自身的发展

方言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定位,就决定了它所选择的受众群是本土的观众,只有在了解本土方言和文化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观看此类电视节目。如果超出本土的范围,就不可能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而对本地方言和文化了解的人,大多数是当地的群众,这就决定了观看方言电视节目的观众基本都是本地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方言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不利于节目本身的发展。

(三)方言电视节目内容过于低俗

方言电视节目大多数以笑料为卖点,以娱乐为目的。为营造轻松搞笑的情境氛围,很多方言节目的内容过于低俗。低俗的笑点、低俗的节目内容,造成节目质量不高,也不利于节目自身的发展。

四、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遵守国家在电视节目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播音用语”不单单是指播音员的用语,也是指广播电视向受众传播的所有用语。因此,方言节目的过度发展和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基本国策会有矛盾和冲突。我国是法治国家,人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行事。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呢?首先,国家要加强对方言电视节目的审核,严把质量和数量关。其次,必须把普通话电视节目放在主导地位,方言电视节目只是辅助,坚持以推广普通话为主。最后,方言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场景加强地域特色,语言还是以普通话为主,可以选取一两个角色来讲述方言,使节目中众人的语言能够恰当地搭配。

(二)方言电视节目要进一步发展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加受众,就必须扩大受众面,增强影响力

光靠方言节目先天性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方言电视节目在节目内容、形式、包装、主持人各方面都要进一步提高,以获得更多观众的青睐。首先,方言电视节目需要一个强大的主持团队。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还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驾驭方言的能力,使节目恰如其分地体现当地的民俗民风。其次,丰富节目内容。当今社会很多方言节目为了吸引受众,偏爱选用一些车祸、自杀、家庭纠纷等素材作为节目的主体内容。虽然这些题材是人们所喜欢的,也是最贴近民生的,但是除了这些现实性题材以外,社会中还有更多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如当地文化等。最后,通过电视方言节目的教化功能来向观众传达一种正面的信息。这可以提升节目的档次,增强节目的可观性,也可以降低节目的难度。为了方便人们收看方言节目,可以为方言节目制作后期字幕,以此减少辐射人群观看节目的难度。并且在一些方言节目中,还可以运用普通话做一些简单的旁白,向人们介绍一下这个短剧或者是新闻中的背景等。

(三)方言电视节目的形式要多元化

方言节目要想获得良好的收视率,还要在节目形式上加以创新,只有丰富的节目形式,才能吸引更多年龄层和不同文化层的受众。例如,《本山快乐营》是一档融合了东北二人转、喜剧小品、电视剧的全新娱乐栏目剧,创办得很成功,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是方言电视节目中的典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使方言电视节目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如开播探索节目、反转剧、音乐节目等。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古老文化,文化的传承除了语言交流,还可以用音乐来传达,打造一档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节目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让老一辈人回味,也可以让年轻人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曲调。目前,国内的方言节目形式比较少,恰当地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拓思路,就能增加方言节目的形式,并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四)方言电视节目应该尽量避免内容低俗化

方言电视节目代表了本土的文化,既然是本土就免不了它“俗”的一面。俗,可以是民俗,可以是通俗,也可以是低俗。现在有很多方言电视节目以低俗的内容为卖点,用低级趣味迎合观众。方言电视节目应该尽量避开低俗无趣的节目内容,避免哗众取宠。可以通俗,但不能低俗。方言电视节目通俗易懂能够让它拥有更多的受众,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它,这是它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内容上就是粗俗和低俗的。方言电视节目要想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通俗而高雅,通俗但不低俗。开办方言电视节目要摒弃低俗无聊的东西,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创造本土节目品牌,走向更大的市场。

摘要:日前,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随着大众需求的不断细分,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各媒体可谓是屡出奇招,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栏目,吸引观众眼球。此刻,方言电视节目便应运而生了。为大众熟知的方言电视节目有《江湖客栈》、《外来媳妇本地郎》、《本山快乐营》等。其中,《本山快乐营》就是优秀的方言电视节目之一,这档节目创办得非常成功,不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还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文将以《本山快乐营》这一方言节目为例,分析国内方言电视节目诞生的原因和遇到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方言,电视节目,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徐瑶,任金州.探讨电视节目本土化主持之路[J].当代电视,2015(02):102-103.

从方言节目看方言的现状和发展 篇11

方言, 俗称地方话, 是某一区域内人们使用的交际工具。语言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而方言正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在各种方言之上有民族共同语作为各地域人们共同的交际工具。因此共同语和方言在一段时间或长时间内将共同存在。就我国的方言来说, 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七大方言。方言之间语音差异较大, 有的方言之间到了彼此听不懂的程度, 词汇与语法上的差异略小。

方言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 是每一地域内各种文化的集中体现, 也是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之后呈献给世人最丰富多彩的一面。因此, 方言不仅是我们了解地域文化最可贵的资料, 也是了解语言历史面貌的“活化石”。

方言有着共同语无法代替的独特魅力, 既有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 又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多样化的时代, 方言类节目也逐渐兴起, 并取得不错的收视率。例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生化麻辣烫》是较早的方言类节目, 至今仍受到当地人甚至其他地域内人们的喜爱, 四川的《天府食坊》《胖姐帮忙》, 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 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 上海东方卫视的《文化追追追》和《老娘舅》等, 都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其中《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等更获得“全国百佳栏目”的称号等。究其原因, 方言是最生动的民间文化的载体, 最能体现地域内民众的集体情感, 并以生动熟悉的语音、诙谐幽默的用语、地道的表达方式, 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更容易表达感情, 传递信息。而方言节目的内容多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方言节目在出现之后, 受到热烈欢迎并很快拥有了大量固定的观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方言也与经济、文化一起走出当地, 走进各地人们的视野, 越来越多的方言出现在电影或电视剧中。

二、对方言节目的辩证思考

方言节目的兴起有利于方言和地域文化的传播, 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但对于普通话的推广, 却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方言节目的流行会淡化民众的普通话意识。普通话的推广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作, 若民众的普通话意识较高, 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而方言节目的兴起会让一部分民众从心理上更加倾向于方言, 会主动学习、模仿、使用方言。现实中, 幼儿园入学的孩子大部分普通话都不标准, 有的甚至一口地道的方言, 老师或同学都听不懂。其中方言类节目起到的消极作用不可忽视。方言是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 不少都是历史文化的精髓, 但也有糟粕的部分, 这些不应该被学习和模仿, 而这些糟粕的内容却成为部分人们专门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方言节目的兴起不利于大众媒体发挥语言示范作用。大众媒体既要给大众树立语言规范, 也向外界传递规范的语言。而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会让民众对普通话产生懈怠的心理, 同时容易造成民众对方言“唯我独尊”“一方独大”的心理。曾经粤方言在全国大范围的盛行就带给广东人极强的优越感。某一方言若长时间处于“优越“的位置, 并不利于各地域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感情的发展。因此, 对方言节目的兴起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 应正确处理好方言和共同语之间的关系。

三、窥探方言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是方言节目的兴起和发展, 另一方面却是方言现状的窘迫。随着普通话政策的推广, 越来也多的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都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普通话, 而逐渐放弃使用方言, 久而久之, 方言便慢慢淡出了他们的生活。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方言本身风格独特、内涵丰富,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无法取代的地位。也正因为本身浓厚的地方色彩, 方言才“困住”了自己, 不可能在全国大范围内流行和使用。普通话的推行是为了让操不同方言或语言的人之间的交流、交际可以顺利进行, 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普通话的推行并没有排挤方言, 在公众场合, 使用普通话, 在私下里, 仍可以自由地使用方言。因此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并不是有此无彼、有彼无此的对立关系。而无法回避的现实却是说方言和学习方言的人逐渐减少, 尤其是孩子们中间, 将方言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越来越少。若方言一旦失去了传承, 则会逐渐消失。尤其是对于难学难懂的方言来说, 更是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难题。方言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四、重视方言, 推广普通话

透过方言, 我们既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 也可以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 甚至通过方言我们可以实现和古人的“对话”。可以说方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财富。不同的方言具有不同的特征, 例如北方方言的爽快、吴方言的温婉、湘方言的火辣、粤方言的“绅士”等, 实际上方言也反应了当地人的性格特征。方言给普通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普通话中的一部分音、词、声调等都来自于方言, 他们极大程度地丰富的完善了普通话。方言的存在对保留当地特有的文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地方戏的传承就需要当地的方言作为物质载体, 京剧使用北京话, 川剧使用四川话, 黄梅戏使用安庆话;越剧以浙江北部的吴方言为载体, 秦腔以陕西话为载体, 东北二人转以东北话为载体等, 若都改用普通话表演的话, 则起不到原有的效果, 民众从心里上也无法接受。在一些特殊的领域, 如军事、商业谈判中等, 方言能更好的传递信息, 并防止信息外泄。对在异地学习和工作的人来说, 若能学会当地的方言也大大有利于在当地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方言的存在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是不可逆转的, 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普通话, 而且普通话也是汉语走向世界的标准语, 不仅中国人需要学习, 外国人也需要学习。在这样的“浪潮”中, 方言如何站稳脚跟, 继续保持原貌甚至更加完善,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既不能让方言阻碍普通话的推广, 更不能让方言在推广普通话的“浪潮”中失去原有的地位甚至消失, 就必须处理好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方言不能凌驾于普通话之上,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传播, 但方方言类节目不能过多过滥, 也应该经过规范, 祛除一些粗俗糟粕的部分, 传播精髓的内容。另外, 在进一步推广普通话的同时, 应该重视方言的发展和拯救, 对于学习和使用人口较少的方言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记录, 在有条件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可以开设一些有特色的方言课, 以保证方言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游汝杰.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修辞学习, 2006 (6) .

[2]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5.1.

上一篇:健康运动下一篇:手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