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在电影中的作用(精选12篇)
话音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1
摘要:服饰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有助于提升影片的视觉表现力,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演员理解人物内心,更快进入情绪,全面塑造角色。同时通过服饰的恰当运用,还能够体现电影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彰显主题。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几部电影服饰的举例介绍,简要分析服饰对电影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服饰,电影,作用
电影是结合了表演艺术、视觉艺术以及听觉艺术的一种综合型艺术,同时包括音乐、服饰、美术、影视技术、摄影等诸多元素在电影中有所运用。服饰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将人物情感、性格、地位展现给观众,同时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特征,传递民族传统文化,凸显电影主题,可以说服饰在电影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入围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韩国电影《小姐》中的服饰可谓惊艳,二十多套古典服饰完美呈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感觉,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同时烘托出时代背景。电影中女主角在其奢华府邸晚宴上穿着的宫廷风金色礼服裙,完美展现了其高贵冷艳的气质(服饰对人物身份的定位作用);在林间散步时轻盈的白纱连衣裙,又展现出女主角在放松环境下稚嫩和单纯的本质(服饰体现了人物性格);女主角在读书时穿着颜色艳丽的传统日本和服并辅以日本发髻,与听书者黑色系的服装以及昏暗压抑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到最后,曾经高贵的女主角终于褪去华服,冲破束缚找寻到真我,使主题得到升华。
随着女主角服饰的变化,影片想要呈献给观众的不仅是这位“小姐”身份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帮助女主角表达不同阶段的内心,随着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外形也随着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化而转变,将抽象的人物情感转化成具体的外在形象,从而更好的促进剧情发展并潜移默化的表达出电影主题。
电影《传奇女王伊丽莎白》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它的化妆、摄影和华丽的服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电影中的服装完美展现了都铎王朝时期服饰的古典优雅,凸显了时代背景。通过服饰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将伊丽莎白从纯真浪漫、智慧聪敏的少女转变到阴郁深沉、独断果敢的女王,使观众更清楚认识了这位对英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君主,影片这种利用视觉感受产生强烈对比的效果,流露出胜过语言的表现力。
另一部更受戛纳电影节青睐的电影《霸王别姬》,不仅通过服饰向观众展示了时代背景的变化、人物生存状态的转变,以及对国粹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致敬,其中多个片段更是通过主角与配角服饰的极大反差及变化来表达对历史的控诉,以及对人性的思考与领悟。影片中男主角程蝶衣与段小楼在舞台上风光无限,演出的戏服更是手工刺绣精美无比。“文革”期间,段小楼和程蝶衣身穿霸王和虞姬的戏服与周围红卫兵的服装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戏服在火中化为灰烬,这样的转变推动了整部电影情节的发展,使人物所有的情绪到达一个最高点而后倾泻而出,影片更是通过这样的细节处理让观众对影片、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知。
服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帮助导演、演员以及观众连贯电影情节。众所周知,在电影中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在真实的拍摄情况下可能是要分为多次完成的,而每次拍摄可能会时隔几天甚至是几个月,在这种情况下,服饰不仅需要在影片中呈现出连贯性,更是可以帮助演员更快回忆起故事情节并找回之前拍摄时的情绪、状态,比如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该片不仅辗转亚、美、欧三大洲八个城市进行拍摄,其中还出现了多次空间转换,这就需要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把控住故事的连续性,而服饰正是使电影完整连续的重要因素之一。
电影中的服饰不仅仅是用来提供外在的视觉享受,也不只像平日服装那样起到蔽体、保暖的作用,它是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发挥着在电影中的作用,向观众传达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的时代背景、电影的主题思想等,同时电影服饰通过对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思想碰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别服饰的风格样式存在差异,但是电影借助服饰所要传播的主题思想是相通的,希望通过电影服饰这一具象的艺术元素,可以更深层次地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真正实现电影产业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邓伍英.试论服饰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视觉表现[J].艺苑纵横,2006,(1):116-118.
[3]丁玉玲.浅谈服饰在影视中的定位作用[EB].http://www.cnki.Net,1994-2008.
[4]李川.角色的雕琢——关于电影服饰对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的探究[J].电影评介,2007,(24):26-27.
话音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2
来源: 王晓艳的日志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
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影片中。白色的运用很是荒诞,特别是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人物也一律穿着白上衣,只有人的头发和武书记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表现主题的作用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电影中,色彩同样是导演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为表现抗日时期的艰苦环境,采用了灰暗色基调,在视觉感受上几近于黑白片,导演强烈排斥着色彩的鲜艳明亮。又如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大面积的黄色块的运用,不出现一点绿色或者蓝色,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渲染影片主题。
为了充分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全片应保持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拍摄的一部带迷幻色彩的爱情电影,导演在表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时,无论在具有符号意义的古城墙上,还是在民间的胡同小巷里,都把这个城市的构成元素赋予了一层暗红的色彩,甚至连电影里的树都看不出绿色的原色,这使得古老的北京城,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四合院都显得那么凝重与深远,这样的色彩对故事的荒诞情节起了“如来佛手”的作用,使之无论宝贝(周迅饰)穿着任何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也让她飞不出传统下的北京城。
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黎明和王菲主演),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现代情感戏。影片里的城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浅绿,这种颜色在天空,建筑、花园、里弄中隐现出来。因着剧情使上海这个“大城”却始终处于一片静谧之中,绿色在色彩里是中性颜色。温和、放松是其感情属性,于是电影里的上海,不再繁杂、不再忙碌、不再像现实里的高楼大厦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凸显“小事”,一片浅绿滤镜下的大上海变的安静祥和。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电影画面总的色彩倾向。要求镜头画面内部的色彩保持协调,一部电影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明快,或悲情,或低沉,或浪漫等。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具体体现为在一部影片中或影片的一个小段落中,以一种或几种近似的色彩为主导,构成和谐的色彩倾向,加深观众的印象。一些喜剧片、爱情片多用暖色调来烘托喜剧气氛,表达爱情的浓烈。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了接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给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快乐。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冷色调来烘托气氛。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影片的基调则运用了绿蓝色。选择这种基调色彩的运作,主要目的在于使它们的摄制近似于记录片和纪实性手法,使波涛汹涌。气势悲壮的一幅幅画面更具真实性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当黑与红奠定了《夜宴》的主色调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阴郁感油然而生。
试想一下如果在以上的电影事例中,将色彩全部抹掉,即便是角色动作表演再出色,场景环境再精细,剧情结构再完美,摄影技术再高超,恐怕也无法调动观众的情绪,无法将故事主人的情感变化准确的传达出来,无法将故事主题表现到位。此刻色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彩色而美妙的画面,而是直接参与了剧情情绪的渲染和深化,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解读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音乐;电影;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当今电影中艺术表达和体现的一种重要方式。相较于电影来说,音乐所表现的艺术形式没有电影那么形象、具体,它更多的是一种听觉艺术和抽象艺术,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有着其他艺术难以达到的效果;电影则是通过拍摄在胶片上的活动物象投射在银幕上,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听觉艺术,可以更加直接更加形象地表达电影内容。电影,不仅具有视觉、听觉等艺术特征,而且可以将各种艺术形式体现其中。因此,在电影这一独特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艺术相结合,衍生除了各种综合艺术,电影音乐便是其中之一。
音乐的本质功能是审美,是听觉审美也是感官审美,音乐可以调动人的情感,揭露人的内心真实世界,还能给予人们自然生动的印象,使得电影画面更加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
一、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深化电影主题
不同的电影音乐代表着电影人物的不同情感,能够让观众对电影画面有更深刻的印象,让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有更深的认识。音乐在电影中还具有贯穿与突出主题的作用。如,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通过极具印度风情的嘻哈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来表达主题,彰显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同时,其主题曲更加强调影片中主人公在逆境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主题,同时也抒发着男女主人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人爱情故事,让人意犹未尽。一般情况下,音乐在电影中的深化主题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电影音乐创造情感体验,二是电影音乐参与叙事进程。
电影音乐,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二台词”,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当音乐出现在电影中,与其中的人物行为相结合,可以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内心世界,电影画面的外在行为变成人物的外在形象,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电影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其情节可以跨越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般情况下电影的叙事进程都不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的,而是从电影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方面出发,按照情感历程的变化进行叙事的。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这就需要跳跃一些不必要的时间环节,但由于单独的画面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候就要借助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了,将音乐和画面跳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侧面烘托电影的主题,为其深入发展埋下伏笔。
2.烘托场景氛围
音乐在电影中可以通过与电影画面的不同组合,为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为影片故事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的表现进行烘托,以产生特定的效果,深化观众的视觉效果以及增强听觉感受的作用,使得电影的画面形象更加生动。音乐在电影中的烘托和渲染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对电影中修饰环境造型有着突出的表现;二是在电影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具有描绘性的效果;三是可以渲染故事情节,深化观众的内心感受。
电影音乐作为对电影画面的补充和陪衬,能够为影片中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也可以与电影画面形成对比关系,以此来反映更加深刻的内涵,让观众看完影片仍然意犹未尽。电影音乐除了在人物定位方面有着一定的烘托作用,还可以为后续情节创造氛围,起到提示情节转折的作用,即“音乐转场”。
在电影中,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结合必须达到“音画同步”的效果,这也是电影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电影画面中,每一个任务的出场,或者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会用特定的音乐背景进行预告,让观众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官效果,让观众对影片画面的出现更加期待,这时候音乐也就成了影片中人、事物发展的标签了。例如,在影片中,阴谋家或者是坏蛋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十分诡异的声音;优雅公主的出场则是以优美的旋律开场。这样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就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电影通常以音乐节奏的变换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内心感受,让观众的情绪也随着电影中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或紧张或轻松,这样就使得观众的内心更加容易与电影人物产生共鸣,从而对电影故事情节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
3.刻画人物性格
音乐的本质功能是听觉审美功能,虽然它不是视觉表现,但是可以将现实世界中有形的个体进行一定的把握,并且还可以对电影中人物的内在感受和心理世界进行微妙的阐释和表达。通过电影音乐,人物的内心情感得到抒发,观众对其的性格特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电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形象的塑造,一个是内在形象的衬托。其中,外在形象的塑造一般依靠电影画面进行具象的表现。内在形象的衬托则可以通过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得到很好的衬托。影片中可以通过音乐的不断变化,或者节奏的变换,配合电影画面的外在行为,更加形象深刻地表现人物形象,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思想,从而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4.提高艺术审美
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音乐可以表达出那些用视觉感受不到的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和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影中,音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更具有渲染性。电影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情感变化以及人物对过去的回忆或对未来的幻想,都可以通过音乐得到更加自然生动的表现效果。
普通音乐的创造一般是以个人情感作为基础,集中体现了音乐创作者的情感表现,不仅包括创造者个人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然而,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创造并不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集中表现,而是以电影故事情节发展为基础,配合故事情节的展开,以电影主题为线索进行创作的。电影音乐的主题不仅要跟电影画面保持同步,更要贴切地表现出画面任务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引发观众对影片中人物的共鸣。总的来说,电影音乐的表现内容具有唯一性,它因电影的存在而存在,为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支持,为电影艺术特征的表现增添色彩。
nlc202309032346
二、《唐山大地震》中的电影音乐
《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是1976年地震中,母亲与女儿、儿子三人之间纠结的故事,当时的营救,母亲只能在儿子和女儿中二选一,母亲最终选择了儿子,但女儿却奇迹般生还,并在32年后意外重逢,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误会与理解,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时代。
1.双簧管与圆号交替
双簧管作为一种特殊的乐器,有时候能够起到震慑人心的效果,这在《唐山大地震》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地震过后,面对眼前一片废墟,面对亲人的离去,人们的情绪各种复杂和无奈,整个世界似乎都静止了,这时候影片中只有双簧管和圆号在交替歌唱;又如,地震过后,元妮为了把丈夫救出来,不停的扒土,但是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丈夫再也出不来了,所有的努力只是让元妮更加无奈和痛苦,伴随着她的呐喊,影片中响彻的是圆号的独奏声。双簧管的音色很美妙,穿透力很强,圆号则能够表达出人的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存的渴望。影片中双簧管与圆号交替歌唱旨在唤起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渴望。
2.大调式的音乐的使用
在音乐表达方面有两种,一是小调式;二是大调式。前者一般用于表达比较细腻的感情变化;后者则用于坚强意念的表达,同时还可以为电影剧情的发展渲染特定的氛围。例如,《唐山大地震》影片中,当儿子喊出妈妈的瞬间,大调式音乐便响起来,这时候观众便与音乐自然而然产生共鸣,对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也就是说,这种大调式音乐旋法的适用,烘托出影片故事情节的场景氛围,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3.小段落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段音乐的合理安排也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唐山大地震》影片中,母亲给第一次出远门的儿子送行时的那种纠结的情绪,既希望儿子独立出去闯荡,又担心地震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这种情绪很难单纯用电影画面去表达清楚,画面和文字在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小段式音乐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情感,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秒时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休止也是一种美
电影音乐,应该按照电影的主旋律来确定音乐的风格和设置,然后将电影画面的呈现于音乐进行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每一段电影音乐的起止,以及画面布置和故事的发展关系,才更够更好地达到对电影的渲染作用。例如,在《唐山大地震》影片中,当女儿在母亲的病榻前,母亲养育儿女的种种心酸画面历历在目,在观众内心触动之时,女儿喊出了“妈妈,对不起”,这时候观众的情绪如同电影中母亲的情绪一样复杂,甚至不忍多看画面,有的甚至眼泪悄然而下。这时候,影片中没有用任何音乐作为陪衬,一切都是无声无息的,让观众尽情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刘玉山.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漫析[J].电影评介,2007(3).
[2]卢冰谈.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J].作家,2008(4).
[3]刘普.浅谈电影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5)
[4]王在畅.电影音乐审美特征简论[J].电影评介,2007.(10).
[5]刘乘麟.论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对位关系[J].音乐天地,2006(8)
[6]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7]吉平.当代影视经典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张宏森.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启示与思考——兼答《当代电影》记者问[J].当代电影, 2010(8).
[9]付龙.浅议电影音乐的接受美学[J].电影文学,2010(6).
作者简介:于雯洁,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社文系教师。
浅谈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4
关键词:音乐,电影,基本作用
在古老的洪荒时代, 人类还没有产生自己语言但人类却知道利用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人们通过敲打石器、木器、竹器产生出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声音, 以表达喜悦、欢乐、悲伤等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感情, 这便是最原始音乐的音乐雏形。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 也就成了社会的分工之一, 成为专业的种类而存在。随后, 声音不断地衍化和发展, 具备表达丰富感情的功能并广泛用于各类活动之中, 直至最后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史中诞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一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和抽象概括艺术的结合体。它所表现的艺术思想没有视觉那样具体、准确、鲜明, 但它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 却是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力不能及的。
电影是人类将可以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在胶片上, 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这种被称为“第七艺术”的艺术, 已成为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综合艺术。电影兼具视觉、听觉的视听艺术特性, 又兼具时间、空间的时空艺术特性。在电影发展进程中, 又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融于自身。因此, 在发展中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又衍生出了多类的综合艺术形式, 电影音乐也包括其中。
电影音乐是指专门为影片创作的音乐, 它在影片中的艺术作用包括:抒情、塑造人物形象、解释影片主题思想、参与剧作、确定影片风格、说明时间和环境等。根据电影画面的特定环境、特定生活场景的需要, 把握住具体事物、人物、场景、音响的特征为画面提供声音造型, 并对画面的动作效果及影片的时代气氛、民族色彩、民间风格作出补充与阐释。
根据音乐的本质可以定义, 音乐的本质功能便是审美功能, 它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在艺术上起着作用还能让画面带给人们生动自然的印象。电影音乐给予画面以气氛, 并使画面仿佛具有第三度空间。可以从音乐在电影中的特质入手来探讨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 深化电影主题作用
1.1 电影音乐创造情感体验
电影音乐被公认为电影的"第二台词", 它特定地属于某个电影。一个音乐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或事件, 当主题第一次出现就能够将主题辩认出来, 使音乐和画面人物或事件相结合。这种方法的运用, 使影片以变奏式有机地数次出现在故事情节中, 起到首尾贯穿、音乐主题显现突出的作用。音乐是一种细腻和丰富的艺术形式, 抒情是其最突出的功能体现。许多电影中, 常常在人物感情世界发生剧烈变化或剧中情节可能会给观众带来强烈情感冲击的时侯, 更会使用音乐来随之渲染。
1.2 电影音乐参与叙事进程
电影是一种浓缩的艺术, 有些电影情节已经跨越了几年或者几十年。因而, 在几个小时里不可能按时间顺序来毫无取舍地去表现这些内容。在不影响叙事的前提下, 需要跳跃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段, 或者忽略不重要的情节。然而, 单独的画面很难实现这样的目的, 这就需要借助电影音乐了。声画完美结合的前提是基调的一致和节奏相符。电影音乐通过节奏、格调等元素可以为时空转换所创造有利的条件, 从而实现电影情节在各个板块的过渡。
2 场景氛围的烘托作用
2.1 电影音乐对电影中修饰环境造型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 增强画面的感染力。现代的音乐作为画面的填充和陪衬, 有时与画面的形成对立来反映画面所没有的更深刻的内涵。除过用来给人物定位外, 音乐还可以用于预告后事, 即所谓的"音乐转场"。音乐类型的对置性突然转换, 往往预示着随之而来的画面与情节的转折。此外, 音乐还充当一般意义上的声音背景, 营造一些特定的环境氛围、时代氛围、地方色彩、民族特点等背景的氛围。
2.2 电影音乐在传达过程中具有描绘性效果
"音画同步"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音乐描绘手法。他们将电影中每一个或一类人物的出场, 以用特定的音乐主题给予以宣告, 以描绘出不同的人物角色。如:美丽的女主角出场伴之以优雅的小提琴;阴谋家的出现则响起诡异怪诞的音乐;诸如此类, 音乐成为了人物身份的标签。
3 刻画人物性格作用
3.1 音乐有助于对性格个体的理解
音乐就其本质讲最不善于表现在视觉上, 但可以把握现实世界中有形的个体。它最大长处在于高度地概括了人物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及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用音乐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便是电影借助音乐的主要目的。
3.2 音乐对电影中的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形象的衬托起着关键作用
电影人物的形象需要从视听两个方面展示给观众, 但音乐在对电影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形象衬托中的作用是不可撼动的。正是在一些不停变换的音乐声音和画面中, 才能感受到电影人物的思想、故事情节、以及人物之间的感情纠纷及爱、恨、情、仇。其人物在内容、思想、艺术、情节、策划等方面上都发挥到极致。
4 提高艺术审美作用
4.1 电影音乐对人物的内心情感具有渲染性效果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视觉难以观察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却易于通过音乐传导诉诸着人的听觉。音乐可以高度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过程体验和丰富的情感体现。并且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是影视音乐中重要的美学功能所能体现在影视画面之中的。人物的特定情绪类型、情绪转换、情感的高潮和低谷、人物内心的记忆闪回与幻觉等, 都可借助音乐达到得以完美的表现。
4.2 电影音乐的表现内容具有唯一性
普通音乐的创作, 常常是创作者个人某种的情感表现。它表现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受, 这是音乐创作中最普遍的创作形式。而电影音乐就不能单独的是个人的情感表现, 它必须配合情节的发展、故事的展开其所受画面的制约。电影的背景音乐, 必须跟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内心的情感, 才能与观众的情感而相符。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音乐较之纯、且音乐更好懂, 这是因为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 伴随着内容具体的画面浮现, 音乐的内容也才会有明确、具体的依据。
总之, 音乐为观众提供无意识的支持, 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为电影整体艺术的表现提色、添彩, 这也是音乐创作者的最高追求。好的音乐耐人回味, 能够让画面在大脑中定格, 就像好的电影作品中的精彩画面一样, 随着岁月的流逝依然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我们在细微品味音乐、欣赏电影的同时, 脑海里依然会浮出着熟悉的故事情节和背景的联想, 内心也随着影片里悲喜阴晴中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刘玉山.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漫析[J].电影评介, 2007, 3.
[2]卢冰谈.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J].作家, 2008, 4.
话音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5
高一(6)班 影视音乐探究 研究性学习小组
课题组成员:李绪浩、李锐宏、谢平华、黄少烁、林钰淇、梁俊佳、杜浩阳、陈昂博 课题组长:李绪浩
指导老师:李克
一、课题的确定
影视自发明以来,给我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音乐,这一人们表达感情的最原始而又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基于声音技术在影视中得以运用以后,使影视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视觉表达,在视听上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决定对影视音乐进行探究,以便更好的感受它。
二、开题报告
确定了课题,接下来就是开题报告了。我们全组讨论再讨论,理清方法、步骤后,才写了开题报告。
1.简要背景说明。
题目是由学校提供的参考课题中选出的,课题组成员都是对此课题感兴趣而分到同一组共同研究这一课题。
2.目的与意义:
了解影视音乐的发展、特征和作用
3.与课题相关学科:
历史、音乐
4.任务分工。
第一阶段:到图书馆查阅关于影视音乐的发展、特点等方面的资料。主要是上网搜索有关信息。
第二阶段:针对初步资料,进行整理。
第三阶段:集合资料,分类,达到共识,完成最终报告。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1.实施步骤
(1)部析研究对象,确立研究路线。
(2)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影视音乐。
(3)总结。对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和整合,完成论文。
2.资料收集与整理
收集资料时,我们分为几组,一组去书店或图书馆查找,一组搜集各类杂志的有关内容,一组上网查找。
然后资料整理,分析过程。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提取信息。
3.能力培养
在这次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难题,但在我们的努力下,再难也总可以想出解决的办法。这次的研究,我们领悟到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处用到电脑,这过程全是我们组员自己动手的完成。这次,我们的信息操作能力也有长进。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教给了我们怎样动手,怎样与人交流沟通,1
我们的收获的确不少。
四、研究成果
谈片头和片尾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6
2、片头和片尾的作用
片头和片尾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1 片头对影片的作用
电影的片种可分为:故事片、记录片、美术片和科教片等,电影的片头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片头和片尾蕴涵着丰富的语义特质。通过二者跌宕起伏的反差,从开场至结尾,描摹出和谐统一的气氛。以电影《北方旅馆》的开场为例,画面从跨越巴黎圣马丁运河的天桥全景镜头,到一对情侣走下天桥, 再到他们因绝望而决定殉情……而这一切都为影片的片尾――主人翁重新寻回幸福的场景,作了细细铺垫。使得起与落,始与末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完成了作者的意图,即片头为电影叙事描述搭建了平衡的阶梯。
2.1.1 在故事片中的作用
故事片是电影艺术中数量多,社会影响广泛的主要片种,片头可分为:
2.1.1.1 介绍故事背景的片头
许多电影为了能够让观众尽快明白故事的缘由,通常采用介绍故事背景的片头。这类片头迅速展现主题的脉络,引导观众快速进入影片的角色。使整部影片展开紧凑,事半功倍。如电影《投名状》的片头,一开始就清楚地告诉观众时间、地点、人物,随之便切入历史背景场面,溶入到影片的角色之中:伴随众多官兵厮打着,损伤着……进入影片主题。
2.1.1.2 引入故事主题的片头
引入故事主题的片头,大多是与整部影片相联系的,为了把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整部影片而采用的快速入戏方法。在电影《战争之王》里,片头的目的明确。以子弹为第一视觉,从一颗子弹在子弹加工厂的加工流程,到运输过程,再到子弹从枪膛打出去,最后射进一个小男孩的头部。每一过程都和影片主题环环相扣。它潜意识地告知观众影片主题的同时,又展示出片头的吸引力,起到吸引观众,把观众带入影片的作用。
2.1.1.3 快速介绍整部电影出场人物的片头
有些电影的片头通常采用把每个出场人物先行显现出来,让观众明白片头里面出现的人物和后面的故事关联。例如在电影《罗拉快跑》里,片头中,随着镜头的快速摇移,几个出场人物相继在人群中出现,他们的出现又和后面的故事情节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这种快速介绍出场人物的片头,不单单只是为介绍影片人物,而且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使影片自然地进入高潮。
2.1.1.4 运用某种道具并贯穿电影始终,承上启下的片头
这类电影常在片头部分以一些道具为媒介,引入影片正题。整个影片会以片头里的道具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它在整部影片中的作用会更明显。如电影《集结号》,在片头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军号,主人翁的悲欢离合都与这把军号息息相关。这种手法,宛如坦荡平原上的秀山,异峰凸起。使得片头道具一下就抓住了观众,激发了情感,烘托出气氛。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影片的故事更曲折,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2.1.1.5 以倒叙手法展开故事情节的片头
倒叙手法的片头,通常先把影片故事的结局部分告诉大家,然后再从故事发展的开始去追述,这种方法会让观众带着疑问咀嚼影片细节,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很快地投入到情节中去。影片《记忆碎片》的片头,就是用这种倒叙手法展开故事的,从男主角击毙杀害他妻子的同谋,开始追忆故事的缘由。又如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以女儿阅读母亲的信件开始,展开了对母亲青春年华的回忆。这种以倒叙手法展开故事情节的片头,在整部影片中的作用更具磁性,引人入胜,使观众带着兴趣欣赏电影。
2.1.2.在科教片中的作用
科教片,旨在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日益重要。其片头分为:
2.1.2.1 以醒目标题开场的片头
2.1.2.2 片头多以旁白讲述为主
这些片头总体来说都是为增强科教片宣传效果的。其中:①以醒目标题为片头的科教片,警示观众或引起观众的注意,达到普及科教知识的目的,起到教育作用。②片头以旁白讲述来表现主题。通过音乐、歌曲和语言调动观众,配合视觉画面内容。
2.1.3 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记录片是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和日常生活等作完整、准确的实录与报道的纪实片。
记录片的片头多以记录历史背景和故事缘由开始,接下来引入正题。如记录片《南京大屠杀》,片头就以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开始,向观众陈述事件。这样,记录片就更具有客观真实性,引起观众的共鸣。
2.1.4 在美术片中的作用
片头的艺术性是实现烘托影片主题,展示片头魅力的技术支撑。在美术片《花木兰》的片头中,用水墨的效果慢慢勾画出影片场景的手法就很有艺术特点,同时又交代出故事的背景。产生这种艺术片头的效果,是在以数码技术为平台的条件下制作的,它运用三维软件如3DSMAX,Softimage XSI等,还运用AE,Premiere Pro 1.5等后期软件制作。
2.2 片尾对影片的作用
一部完整的电影需要好的片头,也需要精彩的片尾与之呼应。在许多影片中,片尾通过回顾和渲染,升华了影片主题。影片《蝴蝶效应》中,片头和整个故事也许会令观众茫然,而通过片尾诠释了缘由,把电影的主题推向高潮,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还有许多影片的片尾喜欢用NG画面来结束,这大多以喜剧片为主。还有一些影片的片尾,是以黑场出字幕的方式结束整部影片的。如影片《狮子王》的片尾,片尾的字幕就出现了近十分钟之久。可见,电影的片尾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其角色更加重要。片尾的种类呈多样化趋势,许多电影着意在片尾字幕部分增加艺术效果。
2.3 片头和片尾的相互作用
片头和片尾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作用,共同为整部影片服务。片头通常以引出影片主题开始,把观众带进故事。片尾则以回顾渲染影片主题结束,回应影片的片头,引发观众的想象。
2.3.1 片头故意含糊而片尾才令观众恍然大悟
这种类型的片头和片尾多以悬疑片为主。再回到影片《蝴蝶效应》中,影片的开场片头阐述了一个混沌理论:据说一些像蝴蝶振翅的小事能引起横扫半个地球的风暴。随之,在紧张的音乐节拍伴随下,男主角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个片头开场似乎会令人难解其中的含义。但是等看到影片片尾结束之时,人们会恍然大悟。片头所描摹情景,最后方真相大白,体现出故事的戏剧性。
2.3.2 片头和片尾相互呼应来烘托整部电影的主题
在许多影片中,片头和片尾通过前后呼应,烘托主题。影片《阿甘正传》的片头,以一根洁白的羽毛飘来开始故事,片尾又以这根羽毛飘去结束故事。这种艺术手法使影片首尾呼应,同时又点明整部电影的寓意和中心思想。正如影片主人翁阿甘所说,“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这分明是在告诉观众:由于一根小小的羽毛的缘故,带来了一段看似平凡实不平凡的故事,使得影片主题突出了。
3、片头和片尾的地位及意义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的片头和片尾在整部影片中所占的时间呈上升趋势,观众对片头和片尾的要求越来越高。
3.1 片头片尾的时长在整部电影的比重增大
过去的电影,一部影片的片头和片尾所占的时间大多都在2-3分钟以内。随着数字技术在影片中的广泛应用,许多电影的片头和片尾,在整部影片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影片的片头和片尾质量,也越来越注意片头和片尾的艺术性。(下图为笔者对1995年-2000年以来,片头和片尾在影片中所占时长的调查表)
从图得知,1995年以来影片片头和片尾所占的时长呈上升趋势。表明人们正逐渐认知片头和片尾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3.2 从观众心理角度看片头和片尾的重要性
对观众的心理状况分析,可以从人们文化程度的不同层面进行,也可以从文化宏观传播效应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电影的欣赏心理。一般来说,观众接受电影有三个阶段性的心理需求:
3.2.1 接受前的期待心理
接受前的期待心理比较复杂,比如好奇,娱乐,价值认同和寻求刺激等。针对这些心理需求,一个好的片名和片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勾起观众欲望观赏该部电影。另外,加强电影的前期宣传,做好新片公映前的广告策划,有助于增强观众的期待心理需求。
3.2.2 接受中的共鸣心理
在电影院,会发现一些影片刚刚开映或没到结尾,许多观众就纷纷离,。大多是因为这些影片的开场片头或结束片尾缺乏吸引力,不能产生共鸣,不能调动观众的欣赏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即“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把感受、思考、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作品上。因此,一部影片有好的片头和片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把观众很自然地带入影片,使观众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3.2.3 接受后的回味心理这主要是靠影片中的哲理内核来创造的一种心理现象。片头和片尾,通过相互影响,或者相互配合,或者以离奇的片尾结束整部影片,引起观众的思索和遐想,使他们慢慢回味。不同的片头和片尾,以不同方式开始和结束,为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影片主旨服务,也必然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回味心理。
3.3 片头和片尾在创新中发展
在一幅中国古戏楼的楹联中,上联写道,“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下联写道,“须看完了去,好结果总在后头”。这副对联准确地阐明开头与结尾在一部作品里的地位和作用。时代在创新中前进,电影业也在创新中发展。如何给电影片头和片尾不断地赋予新意,使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是我们数码影视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创造出更多更新更美的作品,奉献给大众。
4、结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文精神不断进步的新时代,电影业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而片头和片尾在电影中的作用,尤为不可低估。纵观当今电影业发展趋势,电影的片头和片尾更加注重其艺术效果,它们在体现现代电影技术水平的同时,又展现出烘云托月,升华主题的作用。
1.《当代电影分析》 作者(法)雅克·奥蒙 (法)米歇尔·马利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1
2.《中外电影文化》 作者 张朝丽 徐美恒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10.1
网络在电影整合营销中的作用 篇7
1 网络逐渐成为电影主要受众生活的一部分
在2007年北京涵泰嘉业广告公司有关电影受众年龄分析报告表明:电影观众以青年人为主,平均年龄为29.2岁,中位数为28岁。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出中间用户大,两头小的趋势,即:以20-30岁的人为主,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二 (63.5%) 。而在《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相关市场分析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以青年为主。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中19-25岁年龄段比例为46.4%, 26-30岁年龄段比例为25.4%,31-35岁比例为11.3%。由此可见,占据电影受众主要领域的20-30岁的人群,同样在网络中占有主要的比例。这些受众群,也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进行网络交流,开博客等网络的互动活动。
2 商业电影与网络营销的必然联系
当今,几乎没有哪部商业影片只在电影院放映,却没有利用网络来进行营销推广。与电影营销中其它的媒体渠道相比(如报纸和电视),网络营销具有制作成本低,传播范围广,持久性强和互动性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符合商业电影营销的要求:
2.1 制作成本低
对于商业电影来说票房永远是评定其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而中国网络年轻化说明了娱乐是许多网民关心的内容。有效的利用网络来挖掘潜在的电影受众是商业电影营销中的重要环节。许多公司都发现投资10万块钱建立的影片网站与花费上千万甚至更多来通过现实的传统媒体 (如, 报纸、电视等) 所做的宣传营销相比, 网站的成本根本是微不足道的。因此, 国内的许多商业片都依托于大型的门户网站 (如新浪和搜狐) 在影片上映前就建立了有关影片的专题网站, 并与门户网站联合建立影片的官方网站。例如:影片《赤壁》 (www.http://chibi.sina.com.cn/, http://yule.sohu.com/s2007/chibi/index.shtml) 《无极》 (http://ent.sina.com.cn/f/thepromise/index.shtml) 《投名状》 (www.http://ent.sina.com.cn/f/m/cima/index.shtml) 《集结号》《功夫之王》 (http://ent.sina.com.cn/f/m/gongfuzhiwang/index.shtml) 等。这些对于片方几乎是无制作成本的影片专题页面, 却是许多受众获取影片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另外,制作精美的官方网站使得喜爱影片的观众可以在享受官网营造的影片氛围的同时,了解到影片的更全面信息。让我们再看看由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的官方网站(www.kungfupanda.com):从网址就可以看出,影片官网没有借助任何门户网站,完全独立制作。“熊猫”网站链接速度较快,内容及其丰富,图片清晰,进入网站后让人有再次置身于影片的全新感觉。这种感觉,想必是任何传统营销模式不能给予的。只是一个网站,却确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功夫熊猫的氛围。
2.2 传播范围广
网站的联动效应,链接效应使其在极端的时间内能够实现最大范围内的传播。这一点正恰恰符合了影片宣传的需要。对于一部新的影片,在上映前让更多的人知道影片,追求更多的覆盖人群并对有关影片内容的话题进行广泛的讨论,正是影片公司所需要的效果。例如:影片《疯狂的石头》就是成功的利用网络来进行口碑传播营销的实例。影片公映之前,制片方就提前组织对媒体和影评人的专场放映,并且在新浪网上通过填写报名表的形式选取了几百名观众,请他们在北京华星国际影城免费观看《疯狂的石头》,全国免费场次近10场。同时,为了配合此次宣传活动,新浪调动了众多优势资源为此推波助澜。这些核心的“意见领袖们”充分利用电影论坛、MSN及博客等形式对影片进行宣传,而对于一些相对专业的影迷来说以上这些网络渠道就是他们获取电影信息的重要渠道。结果,影片在公映之前首先吸引了大量的专业影迷,加上有扎实的影片质量作保证,最终收到了很好的网络口碑效果。这部投资不超过三百万元的国产电影获得了近2200万元的票房收入。由此可见,对于一部成本低,大牌少而质量高的影片来说,有效的利用网络口碑来广泛宣传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持久性强
在报纸或者电视上进行推广,维持时间很有限,很快就会被其它信息覆盖,而网站则会持久的进行宣传。影片的网站不仅可以在影片上线之前和放映期间树立人们对电影、导演以及演员的认识,而且一旦大量的媒体广告停止和影片下线到辅助市场后,影片网站依旧可以进行持续的宣传。这样一个持久、稳定的营销平台有助于电影公司、导演、演员行业地位的巩固或营造。利用GOOGLE,百度的搜索引擎的优化还可以更加有效延长影片影响的生命周期。
4) 互动性强
娱乐的本质是互动。而网络营销区别于传统营销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网络互动性,满足消费者自主、独立的购物心理。现在国外的很多影片网站都有丰富的信息获取量和互动性,用户不仅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影片在各个城市的放映时间,还可以订阅电子报;参与专门针对影片设计的各种互动的游戏以及在网上购买与影片相关的VCD和DVD和其他衍生产品。例如在sony的影片“黑衣人 (Man in Black) ”的网站(www.meninblack.com)一直在促销影片DVD和VCD,提供由此片衍生出来的动画系列的网上链接,视频游戏和有意思的杂志。影片《辛普森一家》(www.simpsonsmovie.com/)的官网上放了一个小游戏,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人物,颜色和各种各样的眼睛、鼻子、嘴、发型等将自己变成卡通里的形象。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加深用户对辛普森卡通形象的认识[1]。在影片《功夫熊猫》的网站上互动内容更加丰富,仅游戏种类就不下8种,其中包括可下载的手机游戏,对打游戏,练眼力游戏等等。这些游戏设计的难度都不高,所有内容都是与影片紧密相连,适合大众普及。另外,要是用户喜欢影片里面的卡通形象,还可以下载免费提供的PDF文件并打印,可下载的内容包括:折纸人物、背包贴、七巧板、纸巾盒,甚至还有十字绣......。所有这些互动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户需亲自参与。浏览者只要进入网站,就如同进入了个大游乐园,就很难轻易关闭推出页面。
3 电影网络营销开展的步骤
一个完整的电影网络营销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 整体构思
整体构思阶段的任务是确定电影开展网络营销的目标,制定网络营销的可行性计划。基本步骤包括:
a) 根据影片故事及自身特点,明确界定电影网络营销的任务。首先把目标客户确定,再根据目标客户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或倾向。
b) 根据营销任务,确定营销活动的内容(包括官网建立,门户网站的专题合作,网络推广活动,互动内容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论坛开设与否)和营销预算。
c) 确定网络营销系统建设的进度:网络宣传和相关网络互动活动开展的时间。
2) 设计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包括建立影片的网站或网页,设计网络营销的具体流程。基本步骤如下:
a) 选择网络媒体链接,创建全面反映营销活动内容的网站或网页:导航系统(有关电影和人物介绍、幕后主创以及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的下载等)、网站色彩、互动内容以及论坛等内容。
b) 与其它企业联姻合作:影片出品方,根据影片内容与个别产品或者网络游戏进行联姻合作,在以此来扩大对受众影响。例如,08年完美时空公司依托《赤壁》发行的网游作品《赤壁》;蜗牛公司旗下第一虚拟交友社区《街舞区》与电影《精舞门》的深度合作。两部影片都是将影片的内容植入到了网络游戏当中,令人印象深刻。
c) 设计营销过程的具体流程:专题网站、官网建立的时间;相关网络活动的时间以及互动内容的开展时间。
3) 实施阶段
这是网络营销的具体开展阶段,包括的步骤较多:
a) 发掘有关影片的所有信息资源,将受众最感兴趣的信息及时放到网络中(演员、影片部分内容以及必要炒作等)。
b) 通过网络收集有关影片的必要信息反馈。
c) 在网上开展电影相关活动(赠送电影票等),推销与影片相关的延伸产品。
d) 将上述信息反馈给相关电影公司。
4 结束语
面对拥有2.1亿网民的中国市场,影片公司怎样根据自己影片的个性特点通过网络营销让受众获取影片的更多相关信息,并使之对影片产生兴趣,是网络在电影营销中的关键。相对于一些国外成功的电影网络营销的案例,目前国内的电影网络营销在内容上还流于形式,导航系统基本雷同,没有自己的网络营销特色以及互动感不强。许多影片公司还没有把网络营销作为宣传的重点,网站缺乏新意,形式过于简单。但是网络是一种崭新的媒体,也是一个全新的营销空间,互联网所表现出来的便利性和开放性,会使得电影营销作用越来越强化。
摘要:网络是一种崭新的媒体, 也是一个全新的营销空间, 越来越多的电影将网络营销作为电影宣传与盈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全球网络化的背景下, 网络上拥有大量的电影主要受众。互联网所表现出来的便利性和开放性, 使得电影营销作用越来越强化。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看到目前国内的电影网络营销在内容上还流于形式, 网站缺乏新意, 形式过于简单。
关键词:电影,网络营销,网站,宣传
参考文献
话音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8
(一) 服装的色彩款式以及配饰都可以在剧中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在电影《乱世佳人》中, 郝思嘉的服装最为明显。在战争开始之前, 郝思嘉作为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 她的服装颜色主要是白色与绿色。影片开头, 郝思嘉身穿白色多褶裙坐在家门口与塔尔顿两兄弟聊天, 乳白色的裙子衬托着郝思嘉木兰般白皙的皮肤和乌黑上翘的眼角。 白裙子不仅象征着郝思嘉在异性眼中纯洁高贵的模样, 同时也说明了思嘉对外界发生的一切并不了解。当两兄弟兴致勃勃地讨论战争问题时, 她说:“只要你再说一声战争, 我就进屋去, 把门关上,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对战争这个词这么讨厌。”1此时的郝思嘉更像是一位傲慢的公主。郝思嘉参加十二橡树舞会时穿着“苹果绿碎花波纹绸裙”, 绿色的绸裙衬托着她那双淡绿色的双眸, 而绿色也象征着郝思嘉追求自我世界的鲜明个性。当得知美兰与卫希礼将要订婚的消息, 郝思嘉立马向卫希礼表白, 将内心的爱统统倾诉出来。 当卫希礼拒绝了郝思嘉的心意时, 郝思嘉不带半点犹豫的巴掌, 代表了她心中所有的愤怒和委屈, 这样一种率真、自我的行为通过绿色的服饰间接性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二) 服装对人物的情绪起伏和情感活动有着直接、准确的描绘。2服装是反映人物心情的“晴雨表”。影片中, 郝思嘉经历了两次丧夫, 而那件黑纱丧服则从侧面反映了郝思嘉内心的失落, 黑色是她对自己青春的叹息, 泪水更是她情感的发泄。而在影片中另一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服装是郝思嘉的绿色天鹅绒礼服, 战争结束后, 郝思嘉身穿“绿色天鹅绒礼服”前往监狱里看望白瑞德。这里的绿色与前面在十二橡树里穿的淡绿色礼服不同, 如果说前面的绿色代表着郝思嘉对自我感情世界的追求, 那么此时身穿苔绿色礼服的思嘉在经历了丧夫、战争、土地课税问题之后, 她从一位清高的公主向独立的女人转变, 此时的绿色象征着郝思嘉在生活的困顿中乐观率真的态度。
(三) 服装样式的变化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有着直接关系, 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2由于战争的爆发、物资匮乏, 郝思嘉的服装由华丽转为朴素。在战争中, 最为朴素的便是土黄色布料所制成的长裙, 郝思嘉为了美兰的病去找医生, 镜头中昏黄的救助站、漫天飞扬的尘土与郝思嘉那土黄的长裙融为一体。
二、道具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 影视道具能烘托环境的时代气息, 展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2影片中, 郝思嘉屋内的手枪反映了战争结束后南北环境的动荡以及南北人民紧张的关系。战争结束伊始, 北方的逃兵闯入郝思嘉的住宅, 她在紧张与害怕中开枪打死了这个北方逃兵。此时的手枪深刻而准确地反映了南北社会环境的混乱。同样反映战争动乱的道具是白瑞德从军营里偷来的马和马车, 孱弱的马和摇摇欲坠的马车, 显示出南方军队的战争实力已经非常虚弱。
(二) 影视道具具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无论是睹物思人, 还是以物传情, 都反映了道具在影片中承载着人物的感情。 2影片中, 婚后白瑞德和郝思嘉的最大感情危机起源于卫希礼的照片, 郝思嘉在生完孩子之后, 坐在化妆台前拿出了卫希礼的照片, 她用手抚摸着相片, 内心还在想她无法得到的卫希礼。而这一道具作为媒介传达信息, 为后来两人的情感冲突做了铺垫。此时白瑞德到卧室, 无意间发现了这张照片, 误解了郝思嘉不想再生孩子的原因是因为还在挂念着卫希礼。由此可见, 如果没有这一道具, 剧情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郝思嘉和白瑞德情感矛盾的激发点也无法点燃。
(三) 影视道具是起到剧作结构作用的串联工具。2也就是说, 串联工具不仅与影视的情节主线紧密相关, 并且为剧情的人物动作展开起到推波助澜、穿针引线的作用。郝思嘉各式各样的帽子作为剧中道具, 就具有这样的作用, 白瑞德从法国带回来的“绿色绸纹帽”为两人关系的更一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还是道具, 它们在影视中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要服从于电影的特征, 在银幕上展现, 以创造剧中人物形象和外部功能为目的。所以, 在分析影片的时候, 我们应善于捕捉影视服装、道具在剧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导演真正想表达的内涵。
注释
11玛格丽特·米歇尔著, 范希春译.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英文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一、营造生动真实语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促进语感养成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普遍较弱, 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感到困难, 对学习英语有畏惧心理。而一部优秀的影片, 都有多种媒体共同组成:音乐、音效、图片、色彩、语言、人物、故事等等, 高度集中了艺术性与趣味性, 对年轻学子有很强的吸引力。英语影片把一个真实的英语语境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 通过听觉视觉肢体多种途径对学生的感官造成刺激,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并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同时, 教师还可以把一些对教学有用的精彩片段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截取下来, 通过自动重播、特效处理、穿插点评、学生讨论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印象、加强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 学习一门语言, 最重要的“语境”的有效营造, 只有让学生在一个英语环境中, 耳朵里听的是英语、眼睛里看的是英语、生活中用的是英语、书写的也是英语, 增加接触英语与使用英语的机会, 英语的感觉自然而然会被学生吸收内化, 成为他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才能培养出英语语感。学生形成一定语感之后, 会发现英语也不陌生, 并不难学, 有时一些简单的句子单词甚至可以脱口而出, 这样他的听力与口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定的提高了, 这就是英语电影语境营造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深入欧美地区异域生活, 体会中外社会文化以及观念差异
英语原声电影作为英美国家的名片, 里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的很多信息,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可以不出国门就近距离观摩英语国家的文化、礼仪、宗教、思想、价值观等等内容, 让我们可以从中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 减少误读误判导致交流障碍的发生机会。另外原声英语电影中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刻画也给我们提供了熟悉西方处事交际的方式的有效途径, 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接触到英语国家人们的普遍价值观与思维习惯和独特风俗民情,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与语意的把握。例如, 英国著名影星休·格兰特 (Hugh Grant) 主演的《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 就用幽默含蓄而又无所不敢嘲讽, 经常让人产生具有回味的大笑, 影片通过对英国年青男女的几对婚姻, 以及人生意外出现的死亡葬礼, 探讨了当今英国社会上青年人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以及对宗教人生的看法, 影片中的葬礼致辞经典片段值得学生反复回味:This is actually what I want to say:"Stop all the clocks, cut off the telephone.Prevent the dog from barking with a juicy bone.Silence the pianos and with muffled drum, Bring out the coffin...let the mourners come.Let aeroplanes circle, moaning overhead, Scribbling on the sky the message:He is Dead.Put crepe bows'round the necks of public doves, Let traffic policemen wear black, cotton gloves.观摩这部优秀影片, 让学生深入接触到同代人的思维模式与灵魂内在, 了解差异产生共鸣, 能进一步领会英语的内在含义, 加深对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
三、接触真实语言开拓学生视野, 掌握英语特有的常用结构
在现行的高职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是非常有限的, 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最广泛的语言, 随着环境变迁与时代演变, 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惯用语与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 这些都需要学生们平时注意积累与学习。因为很多英语语句从字面上翻译与真实的语意天差地别, 不注意会造成天大的误会, 造成交流沟通不畅, 甚至导致误会的发生。今年春晚相声里说到的“How are you”理解成“怎么是你”, 而“How old are you”理解成“怎么老是你”一样, 这虽然是个笑话, 但在真实交际中,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英语习惯用语与俚语, 致使双方语意传达不到位引起的误会比比皆是。例如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著名演员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作品《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经典幽默对白:In that case, I'd say this is an excellent mission, sir, with an extremely valuable objective, sir.Worthy of my best efforts, sir.Moreover, I feel heartfelt sorrow for the mother of Private James Ryan and am willing to lay down the lives of me and my men--especially you, Reiben--to ease her suffering.这段话表面赞扬任务的伟大光荣, 但是其实是充满幽默的自讽与嘲笑, 很形象地表达了接收到不合理任务又无可奈何发牢骚的这种心情, 使得上尉形象深得人心。因此通过大量观摩英美国家拍摄的原滋原味的英语电影, 可以让我们的高职学生不出国门就大量地接触真实的英语, 学到教材里没有的词语、句型、俚语与固定用法, 减少交流中误读误判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 随着国门的打开与信息时代的进步, 我们已经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传播、音像制品发行获得大量的原声影片,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甑选优秀影片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教材, 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海青.论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2, (10) .
话音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10
1 英语听力教学实际情况
1.1 学生教材与现实生活脱离
学生所学英语听力教材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 教材中的内容非常单调乏味。基本上千篇一律, 都是一个形式, 接触起来感觉非常的枯燥, 学生所接触的教材知识, 在现实中基本用不到。教材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 没有实用性。教材中的听力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无论是其中英语语调、语速、语气以及所用到的各种措辞、结构都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有很大的差距。
1.2 听力教学阶段衔接性不强
学生在进入校门接受教育之后, 地域不同, 教育资源不同, 所接受的英语教育就必然不同, 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学生所接受的英语教学的音标是英国式的。教师也习惯运用英式的语言进行教学, 所以学生所接触的各种关于英语的材料以及听力磁带等都是非常标准的英式英语。到大学后, 周围所接触的关于英语的知识教材、杂志、报刊, 甚至是教学中的听力磁带都是美国式的英语, 所以会感觉很难适应, 尤其是英语偏科的学生在接触起来感觉异常的困难。由于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的语言形式衔接性不强, 导致学生一时很难转换学习模式, 在对英语听力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1.3 教师上听力课方式的缺陷
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 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对英语听力技巧的实践, 但在方式上却有着很大的缺陷, 所以学习的效果也不明显。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教师大都是采用一个模式, 给学生放一段听力题, 然后让学生听完之后进行选择, 进而再对答案, 然后分析试题。这种模式就导致教师一直在讲台上播放试题, 学生不停地听, 然后选择。这种听力实践实际上就是一个变相的考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处于紧张的应付考试的状态, 教师则处于批改试卷的状态。这种听力教学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 学生没办法积极投入的现象时有发生, 过于枯燥、单调, 扼杀了学生对听力学习的欲望, 久而久之, 还会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学生所学习到的只是一个听力试题的正确答案, 并不是听懂了而且掌握住了发音的技巧, 以及英语听力的一些口语化表达方式, 所以这种形式的听力教学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2 听力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2.1 学生的听力能力非常薄弱
大学生在入学前,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所接触的英语都是非常基础的层面, 对英语的学习也仅仅只是限于初级知识, 平常考试对英语听力都不是非常注重, 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还从来没听过听力, 就更别提在平常进行听力能力的训练。中学教师在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的升学成绩能有一个高分, 在讲课时大多都是分析试卷中的语法词汇知识, 强调做题技巧, 很少对学生的听力困难进行分析梳理, 而且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很少让学生听关于英语的磁带。在紧张忙碌的中学生涯是根本没机会在课堂接受英语电影熏陶的, 学的“哑巴”是英语, “聋子”英语。由此可见,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听力习惯。教师有意识的想去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都是非常困难的。高职公外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听力素质相对于读写译素质还是最差的。
2.2 应试性学习过于严重
当代的大学生也避免不了各种英语考试, 例如:期中、期末、三级、四级、六级考试。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听力时, 目标很明确, 但是相对来说也是非常的狭隘, 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求, 所以导致学生在听力时过于专注考试点, 对别的一点儿都不注重学习和实践。学生都有一种普遍的“考试只求不挂科”的心态, 所以如果考试通过, 学生就会放下对英语听力的学习, 觉得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甚至还浪费时间。由于过于功利的学习, 导致学生平日在练习英语听力时, 忽视了很多实用性的知识, 再加上考试后的过于松懈, 对英语听力学习的不重视, 致使教师在英语听力的教学中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2.3 教材的弊端阻碍了听力教学
大学英语教材五花八门, 良莠不齐, 知识体系、结构, 实践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阅读应试能力培养偏重。在英语听力这一教学板块中并没有放在一个明显的、重要的位置。对于英语听力的练习大都是放在了课后练习的这一板块中, 很多大学生对其重视度不高。再加上书本中的英语听力练习大都是分散型, 大多是以一个个分散的试题和几篇议论性的文章或者记叙性的文章, 过于枯燥, 趣味性不强, 难度掌握不好, 无论是其中英语语调、语速、语气以及所用到的各种措辞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有很大的差距。导致教师在授课中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没办法进行突破, 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很多教师都感觉英语听力教学非常的困难, 很多学生也对英语听力没有兴趣, 甚至还会出现对听力课的学习非常厌倦、害怕的现象。
3 英语电影在听力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英语电影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艺术和教学的完美结合。每一部电影都凝聚了许许多多的智慧和劳动, 电影中的场面和语言, 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鲜活教材, 有助于学生真正的学习运用地道英语, 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了解西方的人文、历史、风俗、地理、经济、政治、文化, 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等知识, 英语电影在大学生的听力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习兴趣
英语电影引入课堂进行听力教学的这一行动, 促使学生听课非常的专注, 而且积极性都非常的强, 课堂的气氛异常的活跃, 学生通过观看, 对电影中的英语情景口语理解力也有所提升。英语电影是视和听的结合, 学生在观看时都全神贯注, 充分的调动了自己的感觉器官, 进而捕捉了大量的英语信息。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 使得自己的记忆能力也有所提升, 也提升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例如, 在让学生观看《冰河世纪》 (Ice Age) 时, 里面非常优美的动画环境与一些震撼人心的场面让学生在课堂观看中兴趣大增, 还时不时的模仿剧中人物的发音, 提高自身的艺术赏析水平。
3.2 帮助学生掌握听力的技巧
在特定的电影场景中, 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中地道的英语发音, 男女演员的不同话语的语气、音调等都对学生感受英语听力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英语重读技巧、意群技巧、语调技巧、连读技巧等, 这些技巧对学生的听力有着重大的作用。例如:在英语电影中《战争之王》 (Lord of War) , gonna=going to口语习惯表达;《金赛博士》 (Kingsey) 中, “How about Dicks?”学生不满教授的说教, 用Dick这个双关语予以讥讽, 因为Dick既可以表示人名也指阴茎。演员的不同的语调在不同的场景同样的话就有不同的意思, 学生们通过观看也掌握了很多听力辨别的技巧。
3.3 有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
英语电影中有着海量的新词汇, 观看英语电影可以扩大词汇量, 掌握一些常用的口语词汇。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英语表达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里边会经常用到“Ditto”一词, 其实就是“Me too”的意思。《辛德勒名单》 (Schindler’s list) 里的一个短语表达get stuck on names指德国军官示意辛德勒不必花这么大的代价来换取犹太人, 并且这将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里影片的主题“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短语cold fish指态度冷淡的人, con指囚犯, pinch a loaf指go to the toilet等等, 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英语口语和习惯用语、俚语等, 进而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
3.4 有助于学生掌握肢体语言
观看英语电影可以了解丰富的肢体语言。如《憨豆先生》 (Mr.Bean) 男主角频繁地使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和口语语言互相辅助的。肢体语言通过表情、姿态、手势、身体的动作结合口语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在看电影时有时会听不懂, 但从演员的肢体语言可以理解其意思。这对英语交流及听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黑客帝国》中, 剧中Smith:Surprised to see me?Neo:No.Smith:Then you are aware of it.Neo:Of what?两句经典的对白, 说话时的动作也是非常的形象, 学生在观看时不仅能够学习口语表达, 也可以从肢体动作猜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5 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学生通过对英语电影的观看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感受一些各国家的风俗文化, 以免在日后的交流中出现信仰以及习惯的冲突。通过对演员在电影中的语言的解读, 进而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例如:介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新木马屠城记》 (Helen of Troy) , 《凯撒大帝》 (Julius Caesr) 等影片语言优美, 文化现象突出;反映种族问题, 揭露因种族歧视所导致的人性的迷失的《紫色》 (The Color Purple) , 《宠儿》 (Beloved) ;还有西方人在用餐时的礼仪, 他们喜欢在晚上款待客人等。只有陶醉在经典电影的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语言文化的理解, 进而才能实现地道的英语沟通与交流。提高听力交际能力。
4 总结
英语电影在对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 起到了积极的正能量效果, 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学习兴趣大增, 课堂的气氛也比旧式听力教学时活跃很多, 而且学生通过观看英语电影也了解到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在英语电影的观看中, 学生通过对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以及台词的视听, 轻松的培养了英语素质, 而且学生在课堂45分钟往往还意犹未尽, 课外主动深入实践, 查阅大量的感兴趣的相关信息:主题歌、歌手、导演、美丽的女主角、帅气的男主角、经典的台词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学生的听力能力也显著上升。研究表明, 学生通过听可以掌握住15%的信息, 通过观看可以掌握住25%的信息, 但是在边听边看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掌握住高于64%的信息。英语电影在教学中的创造性使用, 恰当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英文环境, 提供了快速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 可以轻松高效的掌握住很多英语常识, 要比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味讲解知识的效果好很多。所以在对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要注重对英语电影的引入, 欣慰的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提出的建议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所接受, 让大家受益良多,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进看电影学英语一定能推动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大发展。
摘要:早在20世纪上半叶, 林语堂先生就提出通过看电影来学习英语, 并提出这么做的诸多理由。当代大学生所接触的是海量的信息, 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校园里也涌动着看英语电影的热潮, 电影不但能娱乐生活, 也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影片对话是地道的口语, 学生还能锻炼听力, 模仿精彩对话, 提升自身的听力水平, 减少因为听错而误解的情况。毋庸置疑英语是当今世界运用最广泛的语言, 学好英语是每个学生的使命。只有听懂英语才能使用英语跟世界交流。该文结合英语听力在大学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进而探讨英语电影在大学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电影,听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敏.利用英语电影进行听力教学之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0) .
[2]赵丹丹.论英语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才智, 2011 (26) .
[3]高兰凤.探究英语电影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12) .
[4]党玉卿.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华章, 2011 (34) .
[5]龚好玲.英语电影——英语教学的优质媒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7) .
浅析陌生化手法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陌生化 表现形式 作用
电影的陌生化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叙事结构的陌生化,人物角色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等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电影的魅力不断地迸发出来。虽然陌生化更多强调的是创新,但是在电影创作中,如果我们过于先锋,过于艺术,电影的表现形式超过受众的接受范围,那我们也必将被大众所抛弃。所以我们的陌生化应该基于大众的认知程度,只有合理地运用,才会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一、“陌生化”的概念以及意义
“陌生化”理论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所创造,他认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的手法,艺术能够更新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日常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人们因习以为常而失去新鲜感,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有这样一段的名言:“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二、叙事结构的陌生化
在《大话西游》中,它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通过时间与空间不断的跳跃与转换,撑起了整个电影故事。用月光宝盒这个道具来实现时空穿越的可行性,让影片时间跨度从500年前到500年后之间随意穿插。让人感觉天马行空,无所不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以及至尊宝悲情式的爱情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时空跳跃的“陌生化”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跳出剧情,在自己脑海里重新编排正常的时间顺序。在大脑中进行想象性的加工后,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
三、角色的陌生化
我们印象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个武功高强、桀骜不驯、能消灭一切妖魔鬼怪的完美英雄形象。然而在电影《大话西游》里却是落入凡尘、打架劫财的小混混头目至尊宝。在他身上了表现出了凡人所有的七情六欲。在遇到白晶晶之后才逐渐走上寻找自我的道路,期间还与紫霞仙子发生了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经历痛苦挣扎后,毅然斩断情丝,变成孙悟空,踏上了取经之路。就是这样一个凡人蜕变的形象把我们心目中高大、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拉到我们平民身份的视角,从而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延长了观众的心理预期,增加了审美难度。而唐僧被塑造成一个啰里啰嗦、喋喋不休的烦人角色,甚至还唱出了歌曲《Only you》,彻底颠覆了传统唐僧里一心向佛、一本正经的形象,令人哭笑不得,印象深刻。这种用陌生化手法来颠覆传统人物也成就了角色的经典,使《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和唐僧成为观众最津津乐道的角色。
四、语言的陌生化
电影中的语言和台词是一个电影或剧本的基石,是创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冯小刚电影多用现实中的小人物视角来表现一种平民生活,而语言上多用调侃方式来突出诙谐幽默并且智慧的特点,令观众津津乐道,嚼头十足。冯小刚这种对电影台词的把握使观众摆脱现实生活中语言交流的无味和苍白。通过对语言台词的陌生化的加工,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一件小事上的大道理。如《天下无贼》中地方方言的运用,傻根王宝强通篇讲的一口河北家乡话,这样反而让人更能感受人物身份的真实,观众也在欣赏过程中对于陌生的地方方言产生很大的兴趣空间,这种陌生化方式的呈现使得电影观念更加多元化、大众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什克洛夫的论述虽是对文学而言,但是对于靠感觉与体验的电影艺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更为重要。在电影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那些令观众叫好、成为传世经典的电影都有一个共通的属性,就是敢于创新,运用新颖的表现形式。这可能也是经典电影难以复制的原因。而在实践中,从受众对于陌生化东西的认知来看,这是一个从质疑,到认可,再到普及,最后摒弃的过程,而它也应了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发生、发展、高潮到衰落的特点,所以,陌生化手法是电影创作的根本与永动力。陌生化理论的运用更是一种思维,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带来新的欣赏方式,使观众在熟悉的日常的事物里获得新的审美共鸣,并满足其在心理上的需要和刺激。但是,在电影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应考虑到大众的接受能力和范围,不可曲高和寡,过度使用,电影变得过于晦涩难懂将被大众所遗弃,并失去其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应记住:电影的本质是大众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蒋晓晓.冯氏幽默语言——谈冯小刚贺岁片的喜剧因子[J].电影文学,2009(01).
[3]车玉琴.“陌生化” 理论与文学翻译[J].考试周刊,2008(19).
浅析陌生化手法在电影中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陌生化,表现形式,作用
电影的陌生化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主要包括叙事结构的陌生化, 人物角色的陌生化, 语言的陌生化, 等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电影的魅力不断地迸发出来。虽然陌生化更多强调的是创新, 但是在电影创作中, 如果我们过于先锋, 过于艺术, 电影的表现形式超过受众的接受范围, 那我们也必将被大众所抛弃。所以我们的陌生化应该基于大众的认知程度, 只有合理地运用, 才会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一、“陌生化”的概念以及意义
“陌生化”理论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所创造, 他认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 是复杂化的手法, 艺术能够更新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日常感觉。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事物人们因习以为常而失去新鲜感, 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有这样一段的名言:“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事物, 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是审美目的, 必须设法延长。”
二、叙事结构的陌生化
在《大话西游》中, 它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 通过时间与空间不断的跳跃与转换, 撑起了整个电影故事。用月光宝盒这个道具来实现时空穿越的可行性, 让影片时间跨度从500 年前到500年后之间随意穿插。让人感觉天马行空, 无所不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以及至尊宝悲情式的爱情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时空跳跃的“陌生化”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跳出剧情, 在自己脑海里重新编排正常的时间顺序。在大脑中进行想象性的加工后, 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
三、角色的陌生化
我们印象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个武功高强、桀骜不驯、能消灭一切妖魔鬼怪的完美英雄形象。然而在电影《大话西游》里却是落入凡尘、打架劫财的小混混头目至尊宝。在他身上了表现出了凡人所有的七情六欲。在遇到白晶晶之后才逐渐走上寻找自我的道路, 期间还与紫霞仙子发生了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经历痛苦挣扎后, 毅然斩断情丝, 变成孙悟空, 踏上了取经之路。就是这样一个凡人蜕变的形象把我们心目中高大、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拉到我们平民身份的视角, 从而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延长了观众的心理预期, 增加了审美难度。而唐僧被塑造成一个啰里啰嗦、喋喋不休的烦人角色, 甚至还唱出了歌曲《Only you》, 彻底颠覆了传统唐僧里一心向佛、一本正经的形象, 令人哭笑不得, 印象深刻。这种用陌生化手法来颠覆传统人物也成就了角色的经典, 使《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和唐僧成为观众最津津乐道的角色。
四、语言的陌生化
电影中的语言和台词是一个电影或剧本的基石, 是创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冯小刚电影多用现实中的小人物视角来表现一种平民生活, 而语言上多用调侃方式来突出诙谐幽默并且智慧的特点, 令观众津津乐道, 嚼头十足。冯小刚这种对电影台词的把握使观众摆脱现实生活中语言交流的无味和苍白。通过对语言台词的陌生化的加工,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一件小事上的大道理。如《天下无贼》中地方方言的运用, 傻根王宝强通篇讲的一口河北家乡话, 这样反而让人更能感受人物身份的真实, 观众也在欣赏过程中对于陌生的地方方言产生很大的兴趣空间, 这种陌生化方式的呈现使得电影观念更加多元化、大众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得出什克洛夫的论述虽是对文学而言, 但是对于靠感觉与体验的电影艺术, 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更为重要。在电影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发现那些令观众叫好、成为传世经典的电影都有一个共通的属性, 就是敢于创新, 运用新颖的表现形式。这可能也是经典电影难以复制的原因。而在实践中, 从受众对于陌生化东西的认知来看, 这是一个从质疑, 到认可, 再到普及, 最后摒弃的过程, 而它也应了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发生、发展、高潮到衰落的特点, 所以, 陌生化手法是电影创作的根本与永动力。陌生化理论的运用更是一种思维, 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新鲜血液, 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带来新的欣赏方式, 使观众在熟悉的日常的事物里获得新的审美共鸣, 并满足其在心理上的需要和刺激。但是, 在电影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应考虑到大众的接受能力和范围, 不可曲高和寡, 过度使用, 电影变得过于晦涩难懂将被大众所遗弃, 并失去其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应记住:电影的本质是大众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蒋晓晓.冯氏幽默语言——谈冯小刚贺岁片的喜剧因子[J].电影文学, 2009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