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起源

2024-11-0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鸟类的起源(通用8篇)

鸟类的起源 篇1

鸟类的起源

1.鸟类的起源----

最早的鸟是怎样来呢?树有根,水有源,同样,鸟类也有它的起源。和其他生物的发展和进程相类似,鸟类也是则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现代,经过漫长的过程,进化而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的原始爬行类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类,最后出现人类。鸟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哺乳类还要晚一点,它是由中生代爬行类分化出来,并向空中发展的一个特殊分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适应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板石采石场的石灰岩中发现第一具有羽毛古鸟化石骨架,它的上下颌有牙齿;头骨如同蜥蜴,有1条由20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前肢有3只细长的指骨等。这些都说明它与爬行类极为相似。然而,它已具有羽毛,爬行类是没有羽毛的,只有鸟类才有羽毛。显然这具化骨架已不是爬行动物而是鸟类了。这具带羽毛的骨架化石被英国自然博物馆收购。后来命名始祖鸟。这具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标本,至今还保存在英国,成了历史的见证。

始祖鸟出现在一亿四千百万年前的中生代晚侏罗纪,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类。其身体与乌鸦差不多大小,它既象爬行类,又有鸟类的特征。始祖鸟飞行能力很差,可能主要是滑翔。始祖鸟是如何从陆生的祖先那里获得飞翔能力的呢?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从奔跑开始的。在奔跑时,它可能振动带有羽毛的前肢来加快速度,以致“快跑如飞”;另一种解释认为鸟类的祖先是树栖的,它凭借带羽毛前肢的帮助,经常在树木和地面之间上下滑翔,日久天长,由于翅膀的不断强化完善,最后获得飞翔能力。

始祖鸟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是人类探索鸟类起源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研究生物进化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它有力地支持了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名著《物种起源》,有力地证明了鸟类确是起源于爬行类,是由爬行类演化而来。

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鸟类,经过亿万年漫长的历史变迁、演化和发展,由少数低级的种类逐渐形成许多复杂、高级的种类。它们在体形、羽毛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而多种多样的变化。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它们的分布遍及全球。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极边缘;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茫茫无际的海洋;深山丛林;不见天日的山洞;荒无人烟的沙漠;以及人口稠密的城市;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鸟类的踪影。

2鸟类的主要特征.----如果有人问你如何识别一只鸟时,你会不假思索地说:“只要一看到长着羽毛的动物,就知道它是鸟儿。”的确,羽毛是鸟类特有的、最显目、最主要的特征。可以说,凡是生长有羽毛的动物就一定是鸟类,也只有鸟才有羽毛。

羽毛是由鸟类的皮肤特化长出来的角质物。质地轻盈,光滑而坚韧,对鸟类的飞行起着重要作用。色彩和图案多样的羽毛不仅保护着鸟儿敏感薄嫩的皮肤,还能有效地调节器体温,具有很好的防寒保温作用。南极洲的企鹅如果没有披上一身厚厚的羽衣,早被刺骨严寒冻僵而淘汰了。

不过,除了羽毛之外,鸟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特征。所有鸟类都以产蛋方式繁殖,但有些哺乳动物,如澳洲的鸭嘴兽也会生蛋。一般认为雏鸟出壳都要有一个亲鸟来孵化的过程,而动物大多却不是如此。鸟类类不仅同一些鱼类那样,需要父母在旁看护,而且还要借助于父母的体温,这是由于鸟类的蛋需要有相当高的恒温才能发育之故。

鸟类的身体基本结构适应于飞翔:鸟类的前肢从不用于行走,它们已演化为翅膀;它们的骨骼大部分是中空的;外形呈流水线型,从整体看来形成梭形;其喙在前,飞行时能将空气辟开;胸部肌肉特别发达,两翅能有力地扇动;扁平型的尾部如舵。

鸟类是真正的恒温动物。它的心脏四腔,完全双循环,动脉和静脉完全分开,大大提高了鸟类的新陈代谢水平,使生命力旺盛,产生大量的热量,加上鸟具有良好的保温结构,因此能维持高而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0-44.6℃之间,这样鸟类就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从而扩大了在地球上的生活和分布区,特别是获得了在夜间和高寒地区生活的能力。

鸟类的活动也有其特点。据统计,世界上约有8600种鸟类。但它们在人们眼前出现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动物,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而且范围多变,不管遇到什么危险也从不躲藏起来。它们不仅能在地上活泼地跳跃和行走,在天空中展翅飞翔,在树丛时窜飞自如;而且有些鸟类能在水面上漂浮,或在芦苇丛间钻来钻去;大多还具有极强的飞逃本领,这就不必象兽类一样躲藏,或经常竖起耳朵四面张望。

3.鸟类的生态类群----一般人凭经验就能知道一种动物是不是鸟类,但要认出是哪一种鸟并不简单。这就需要了望一些鸟类的分类知识,并对鸟类的身体外部结构、声音、巢结构、孵育及其它行为等特征要有所认识。

鸟类和鱼类、哺乳类一样,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大家族,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鸟类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中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类群。

根据鸟类的生态习性及形态特点,可将其大致分为鸣禽、攀禽、陆禽、猛禽、涉禽和游禽等各种不同的生态类型。各个类群的鸟类在外形和构造方面也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变化。

鸣禽类:其喉部下方有鸣管,由鸣腔和鸣膜组成,鸣管和鸣肌特别发达。一般体形较小,体态轻捷,活泼灵巧,善于鸣叫和歌唱,且巧于筑巢,如百灵鸟。鸣禽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占世界鸟类数的3/5。

攀禽类:其嘴、脚和尾的构造都很特殊,善于在树上攀缘,如啄木鸟,嘴尖利如凿,脚强健有用,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于攀树,尾羽轴坚韧,尾羽起支撑体重作用。陆禽类:体格结实,嘴坚硬,脚强而有力,适于挖土,多在地面活动觅食。一般雌雄羽色有明显的差别,雄鸟羽色更为华丽,如孔雀等。

猛禽类:具有弯曲如钩的锐利嘴和爪,翅膀强大有力,能在天空翱翔或滑翔,捕食空中或地下活的猎物。如鹰。

涉禽类:嘴、颈和脚都比较长,脚趾也很长,适于涉水行进,不会游泳,常用长嘴插入水底或地面取食。如鹭。

游禽类:具有遍阔或尖的嘴,脚趾间有蹼膜,走路和游泳向后伸,善于游泳、潜水和在水中获取食物。不善于在陆地上行走,但飞翔迅速,多生活在水上。如鸥等。

由于鸟类新陈代谢特别旺盛,不仅食量大,而且食物种类繁多,按其食物又分为三大类群。

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鸟类:有猛禽以肉为食,又叫食肉鸟类,食野鼠等到动物性食物。食鱼鸟类大多是水域栖息者,如翠鸟,在大海、湖泊、河流等水域捕食鱼、虾等到小型动物。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鸟类:主要以野生植物种子、植物根茎、嫩枝、叶芽、花蜜或农作物种子为食。

杂食性鸟类:食物较杂,吃昆虫、小型动物,也吃野生植物种子、果实等。其食物可随季节和地域不同而变化。如八哥、山雀等。

4.鸟类的飞行----自古以来,人们就很羡慕鸟儿的飞行本领,并且从中得到启示,传说早在大约2000年前,我国西汉王莽时代,有一位勇敢的人用大鸟的羽毛做成人工翅膀,把它绑在身上,头上也插上一些羽毛,模仿鸟类儿扇动两翅,试图实现飞上天空的理想,据说飞了几百步就落了下来。

但鸟类为什么可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呢?原来鸟儿具有与飞行十分适应的体形构造和生理机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鸟类的身体呈流水线型、头部小而前方尖形,这就有利于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鸟类身体表面密披向后倒轻而顺滑的羽毛,这不仅能减少飞行的阻力,而且有很好的隔热和保温作用,因为羽毛是热的不良导体;鸟类尾羽毛对飞行员有重要的意义,起着舵的作用,具有变换和控制飞行方向,控制平衡的功能;前肢成了前缘厚、后缘薄的翅膀,翅膀上分布着排列整齐的飞羽,通过不地扇动两翅,利用飞羽鼓动气流,把空气压向身体后下方,产生了举力,而利用这种举力,可使鸟类翱翔。

鸟类的胸肌非常发达,如鸽子胸肌中其体重的1/4-1/5,胸部隆起一团厚厚的肌肉,附在大片胸骨上,发达的大片肌骨还这可作翅膀的基座。依靠胸肌的收缩、舒张,带动翅膀上下扇动。通过胸肌的活动,能产生足以支持并超过鸟类体重的动力,胸肌成了鸟儿的天然发动机;鸟类的骨骼系统也与飞行相适应,骨成份内的无机盐较多,使全身骨骼坚而轻,以减轻体重。

鸟类的呼吸系统与飞行配合得更巧妙,它除了进行呼吸之外,还有由支气管末端粘膜膨大而成的气囊-颈气囊、锁骨气囊、前胸气囊和腹气囊等参与呼吸。鸟类气囊中充满气体,增加了体内的空气容量。并且鸟类进行的是双重呼吸。鸟飞得越快,呼吸作用就越强,氧的供应也就越多。所以鸟类在激烈的运动和高空飞行时,不会因缺氧而窒息。气囊的妙用还不仅仅在于此,它还有很好的散热作用。

鸟类血液中的红血球数目较多,氧的放出机能十分旺盛,使用权鸟类的新陈代谢加强;鸟类的生殖器官一侧退化;鸟类没有膀胱,尿不能贮存在体内;鸟类的直肠特别的短,不能贮积粪便。这些都有利于飞行时减轻负重。

人们经过对鸟类飞行的长期观察以及对鸟类内部结构、生理机能和飞行原理的研究,揭开了鸟儿展翅高飞的奥秘,从鸟儿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启示。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模仿鸟类翅膀,终于成功了。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人造“飞鸟”——飞机终于飞上了蓝天,实现了人类飞上天空的愿望和理想。

5.鸟类的巢区和筑巢----

大多数鸟类在出生后一年便可达到性的成熟,多数鸣禽及鸭类不足一岁就达到了性成熟,鸥类性成熟需用3年以上。鸟类在性成熟后就可以开始繁殖了。首先,鸟类会选定巢区并进行筑巢。

鸟类在繁殖期间交配、筑巢和育雏等大多有一定的活动区域,称为巢区。当雄鸟类来到繁殖地点后,首先选择一块合适的地方作为巢区。以后便整天呆在这个区域里,且常鸣叫着,这种鸣叫是招引雌鸟和拒绝同种的其他雄鸟进入巢区的信号,但一旦有雄鸟侵入,便进行顽强的斗争,以保卫巢区。这是有生物科学意义的,它能使营巢鸟类在距巢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和其它鸟类活动的干扰等。巢区的大小取决于鸟类的种类及食性、食物丰富程度和取食方式。

鸟类选定巢区后,便开始筑巢。鸟巢具有以下功能:(1)使卵不滚散,能同时被亲鸟类所孵化;(2)保温;

(3)使成鸟、卵及雏鸟免受天敌伤害。

一般鸟类都会筑巢,唯独杜鹃不营巢,而是将卵产在别的鸟巢内,由别种鸟类代为孵育。鸟巢可分为独巢和群巢两类。大多数鸟巢为独巢或成散的群巢。群巢在岛屿及人迹罕至的地区最为常见。群巢是有原因的:首先,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其次,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最后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开发,适宜巢区的进一步减少,集群营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鸟巢按结构特点,可分以下几种:

(1)浅巢:一般在地上或树干间的窝内,由草和枯枝等做成,如夜鹰的巢。

(2)泥巢:如家燕的巢,雌鸟和雄鸟轮流从水田等处啄取湿泥、稻草和草根,堆砌而成,大多数在房檐或横梁上。

(3)树洞巢:如鹦鹉在天然树洞里做巢,它们在洞底用干草,窝中垫以亲鸟胸腹部脱下的绒羽毛。

(4)洞巢:不少鸟类利用山岩间的裂隙及建筑物的小洞作巢。如翠鸟常营巢于田野堤基的砂土隧道中,有时还用废弃的兔洞作巢。

(5)枝架巢:以树枝架成。比较简单的象鸠鸽类的巢,仅仅用几条粗的小树枝架搭,成平盘状的台巢,从巢的底下可以望得见巢内的卵。

(6)纺织巢:这一类巢往往比较精致,主要由草茎和叶构成,巢外被有毛,内垫有细的草茎、兽毛、羽毛片和植物毛等。并且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如杯状巢、颈瓶状巢、吊巢和浮巢等。

(7)缝叶巢:如缝叶莺用大形叶片的植物,将一或两片下垂的树叶缝成囊袋形,有时还用草叶将叶囊的叶柄系于茎枝上,以免叶柄脱落时叶巢落地。

(8)燕窝:如金丝燕在海边的悬崖峭壁上用唾液夹杂着海藻胶凝固成杯状窝。

筑巢一般由雌鸟承担,雄鸟只稍帮忙或完全不管,不过有一些却是“男耕女织”,一起营造安乐窝。

6.鸟类的求偶和交配----“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多情”,青年男女到一定年龄阶级,便会互相爱慕,这是人之常情。殊不知,鸟类也会显得“情意绵绵”,也会使尽各种方法向“意中鸟”吐露“爱慕之情”。

鸟语花香是大自然春天的象征,叫声是鸟儿招引异性最常用的方法。大多数鸟类在春天繁殖期间,改变了冬天的叫声,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有的婉转清扬,有的呢喃喁喁,有的高吭豪放,实际上都是求偶的鸣声,并且大都发自雄鸟。

还有些鸟类,以羽色炫耀取悦雌鸟,或以特殊动作来表示爱意。如孔雀开屏和画眉的健斗等。这些行为使繁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异性的性活动,同时对异性的辨认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鸟类在筑巢前已交配,但有的种类如绿燕嘴雀,虽然已经配对,而交配在到巢筑好后。鸽在交配前,双方必以嗉囊中的半消化物互相喂食。交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地上,也有的在空中飞翔交配。

鸟类大多是一雌一雄配对。有的配偶持续好几年,甚至白头偕老;有的在一年中或一个繁殖季节里相守不离;有的相守到一窝出雏,下一窝换对象的;一雄多雌的现象多见于鸵,一雌多雄的鸟类较少;还有混杂交配的。

在人类生活中,爱情是最美好和最神圣的,忠贞的爱情总是受到人们的想往和赞颂。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诗人、画家、作家,以鸟类为题材反映和歌颂真挚的爱情,把它们当作爱情的象征。

“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人们赞美鸳鸯是一夫一妻制的表率。相传雄者为鸳,雌者为鸯。它们一旦结为夫妻,便成为终生伴侣,永不分离。如果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往往终身不“嫁”或不“娶”,而孤单地度过凄凉的岁月。不过,据科学工作者观察,在自然界,鸳鸯只是在交配期双双成对,形影不离,但交配以后,雄鸟就会转身而去。同时,鸳鸯也会另找新欢,配偶并非终生不变。

相思鸟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情有意的鸟。相思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笼养观赏鸟,而且著称于国外,有些国家把它称为爱鸟,喜欢用精制的小笼子,装上1对相思鸟,作为结婚喜事的装饰或礼品,表示恩爱吉祥。同鸳鸯的传说一样,如果一只相思鸟死去,另一只会因失偶而感到寂寞孤独,以至忧郁而死。这一传说,虽然对相思鸟的配偶习惯有夸张,不过也说明人们对相思鸟的喜爱与崇拜,对忠贞爱情的想往和赞颂。

7.鸟类的产卵和孵化----鸟类在筑巢结束后,就开始产卵并加以孵化。不同种类的卵,在大小、形状、颜色和纹理上都各不一样。

非洲鸵鸟的卵最大,长约有15厘米,宽约11-12厘米,重约1.5千克。以身体相对的大小来说,杜鹃卵最小。一般说来,早成性鸟类的卵较晚成性鸟类的大。

大多数鸟类产的卵为椭圆形,但也有圆形、陀螺形和圆锥形等。卵的颜色也因种类而异,洞巢鸟类的卵产在土中,外面不易发现,是纯白色的。但大多数鸟卵上有各种斑纹,如点斑、块斑、环斑或条纹斑等,形成保护色,不易被“敌人”发现,如鸥在海滨沙滩产卵,卵大都有白底褐斑;而苇莺的卵则绿白相间,还点缀有红棕色斑点。

鸟类产卵数量也各有不同。最少的只产一个,如海燕。有的产2枚,大多数鸣噙如莺等产3-5个,平均4个。在地面上产卵的环颈雉、秧鸡等危险较多,一次产卵都在10个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卵可以保全下来。鸟类产卵的多少,还与食物多少有关。许多种类在一年内不止产一窝卵,而是两窝,有时还产三窝以上,如麻雀。

鸟巢内如果说被拿掉一个卵,很多种鸟都会补生一个。在全窝死亡的情况下,如生殖腺还没有萎缩,很多鸟类就会接着产出第二窝。利用这种特征,可使鸟多产卵。有人实验,每天偷取野鸟巢中一卵,使其达不到满窝,结果山鹑产了28个,麻雀产了57个,潜鸭产了46个。鸭类第一窝卵被取去后,仍然可重新产卵。家养的鸡、鸭产卵多也是起源于这种习性,于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蛋。

鸟类的孵化通常由雌鸟担任,但很多种类如三趾鹑是由雄鸟来承担的。还有由两性协同担任的,如山雀。一般性别不明显的鸟类,两性都参加孵化工作。鸟类中也有自己不孵化的,如杜鹃,它把卵产在雀形目鸟类的巢内,由义亲来孵。幼雏孵出早,出壳后的雏鸟将巢内义亲的卵和雏抛出巢外,而独受义亲的养育。

有的鸟类还会“想出”一些奇妙的办法,利用外界环境孵卵,如营冢鸟就算是这样一种聪明的鸟类。不同种类营冢鸟还有不同的孵卵方法:有的把卵产在火山附近,让熔岩的余热孵卵;有的把卵产在河滩上,利用太阳晒热的沙滩孵卵;有的则利用树叶霉烂时产生的热量孵卵。现在人们进行禽类的人工孵化,要说还正是从营冢鸟那里得到启发,从鸟类那里学来的呢。鸟类的孵化时间一般与鸟类的大小有关。小型鸟类为13-15天。中型为3-4星期,大型鸟类时间还要长。孵化期末,鸟类的胚胎的上嘴尖端生出一个角质的突起鸟齿,将壳啄破而出。

8.鸟类的育雏----

刚破壳而出的鸟叫雏鸟,按照雏鸟发育的类型,鸟又可以分为早成鸟类和晚成鸟类。

早成鸟类出壳时已经充分发育,眼张开,腿脚有力,全身披着丰富的绒羽,在干燥后,就能随亲鸟觅食,它们大多数是地栖鸟或游禽,如鸭类。

晚成鸟类初孵出的小鸟还没有充分发育,身体裸露或有小簇绒羽毛,眼还没有张开,不能独立取食,由亲鸟喂养,因此在巢内还要停留相当时间,出飞后则由亲鸟教给雏鸟取食方式。如一些猛增禽等。

亲鸟对幼雏的喂养,并非雌雄平均分担,或许经过孵卵阶级,太辛苦了,做了妈妈的雌鸟这时便开始以“功臣”自居。山雀最初由雄鸟带食物喂雏,有时还带食物给在巢抱雏的母鸟。3-5天后,雌雄才齐心协力育雏,但主要还是由雄鸟育雏。猛禽类的母鸟类在雏鸟孵出的头几天不出巢觅食,后来育雏活动也不如雄鸟类勤。亲鸟带食物回巢时,雏鸟就仰头开口,躁动急叫,一直到喂饱,才休声偃息。

在育雏阶段,亲鸟是十分紧张和辛苦的。每天喂食活动要用16-19个小时,每天往返很多次。如伯劳这种鸟为70-100次,斑啄木鸟达120次。雏鸟留巢的时间,在鸣禽类几乎和孵化期限相同,一般在15-17天离巢,雏鸟离巢后仍需亲鸟喂食,至第28天左右方能独立生活。离巢的雏鸟,嘴几乎达到了全长,体重已接近于成年雌鸟,体色也和雌鸟相似,但仍保留一些幼鸟的特征,嘴角为黄色、尾较短、羽色较深暗等,又常结成小群,鸣叫也较为尖细。这时,亲鸟劳动每天达到116-19个小时。因此,许多益鸟类在育雏期间,消灭大量害虫,对农业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鸟类抚育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性行为。有的亲鸟抚育仅认定原巢,而不管巢内有无幼鸟。如将人造雏鸟放在巢中,亲鸟照样喂它。许多幼鸟的口腔或嘴边有特别鲜明的颜色,如红或黄色,这种颜色是一种信号,可刺激亲鸟喂食。在巢内不张嘴的雏鸟,亲鸟是不给食的。在银鸥中,当母鸟停息在巢边时,雏鸟去啄母鸟嘴上的红点,这才引起母鸟反吐食物。母鸟嘴上的红点也是一种引起雏鸟产生剥啄的信号。

亲鸟喂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经过食物刺激训练,人们也能教鸟儿重复一些简单动作。如让鸟儿从一叠纸条中啄出一张纸条,再喂给它食物,多次后,当它一看到食物,就会去啄纸。有些人利用这种这一点,先在纸条上写好一些凶吉祸福之类的话,然后让经过训练的小鸟啄出,给人算命,其实是骗人的把戏。行为学家认为,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都有是无意识的,我们不能把这一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行为看成为鸟类有“灵性”,进而加上一些迷信色彩。

9.鸟类的迁徙----到了秋天,许多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带着幼鸟成群结队的飞往南方过冬,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产卵育雏。鸟类的这种由于季节周期性的更替,而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所进行的一年两次的移居现象,称为迁徙。其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

根据迁徙的性质,可把鸟类分成留鸟和候鸟。留鸟是终年栖居在繁殖地区而不迁徙的鸟类,如麻雀。候鸟是随时季节不同,沿着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移居的鸟类。对一个地区来说,夏季迁来繁殖,秋季飞到南方越冬的鸟类称为夏候鸟,如杜鹃;冬天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为冬候鸟,如鸭;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只在春秋季节南北往来时,路过本地的鸟类称为旅鸟,如柳莺。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相差悬殊,有些鸟类,在我国北方是夏候鸟,在南方则是冬候鸟,故候鸟的划分,随地区而有不同,并非固定不变。

鸟类的迁徙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候鸟迁徙的距离,有的仅在我国南北之间或我国与周围邻国之间,有的则需飞行很远的路程,飞越高山,远渡重洋。迁徙时飞行的高度,一般在900米左右。迁徙时飞行的速度,一般在每小时40-80公里,夜间比白天快,春季比秋季快。迁徙时飞行距离较短的鸟类,一天的旅程不超过100公里,长距离飞行的鸟类日程为150-200公里。

鸟类迁徙的原因可从生态因素、生理因素、历史因素三个方面来考虑。鸟类的形成是其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外界季节性的条件变化起着信号作用,这种信号通过内部的神经体液调节而起作用。

鸟类迁徙的路程很长,但飞行路线固定不变,也不迷失方向。关于鸟类的空间定向和导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人提出鸟类能根据地球的磁场定向,近些年来又有人提出鸟类可以根据地太阳和星辰的位置定向,人们正在使用现代技术对迁徙的定向导航问题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对鸟类的研究,最常用的是环志法,就是在捕获的鸟脚上套以非常轻而有一定标记的金属环,然后再放飞。当这些鸟类再度被捕获时,将鸟类环志回收,比较两次捕获的时间和地点,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候鸟迁徙的时间和路线,获得候鸟生活史的完整资料。

10.会“说话”的鸟----人们常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那么,鸟类真的会说话吗?还有“鹦鹉学舌”这一成语,鹦鹉又是如何学舌的呢?

动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特别是模仿能力比较高级一些的鸣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与它们所模仿的声音条件、地点、时间及不同的个体有关。它们甚至于能学人说话,尤其鹦鹉学说话可以说是十分聪明的。例如曾经有一只鹦鹉,当它看到主人把水瓶拿起来时,就学着水流的“哗啦”之声;当它看到一只蜜蜂飞到房里,就发出蜂的“嗡嗡”之声;当听到敲门声时,会大喊:“请进来”。这是不是说这只就会说话了呢?其实不然,鹦鹉对这些事都是无意识产生的,是看见一件东西后,就起一定声音的反射。例如人们在训练一只鹦鹉时,把敲门与“请进来”二者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刺激鹦鹉,鹦鹉便把这些信号储存起来,经过反复刺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只要当它听到敲门声,接着就会大喊:“请进来”。但有时外面在敲木板,它也会大喊:“请进来”。

由此可见,如果说这就是鹦鹉在讲话,那就不确切了。因为人类的讲话是从后天中学得的而鸟类的生活姿态、鸣叫、表情基本上都有是一致的,从先天而得。它们会学舌,也只有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教和训练才能学会,而且还是无意识的。

除了鹦鹉之外,百灵、八哥和鹩哥等也能学人说话,下面就让我们一一认识它们吧。

鹦鹉在鸟类学中鹦鹉属于鹦形目,鹦鹉科。鹦鹉种类很多,世界上已知有300多种。鹦鹉有短而强的嘴,其上嘴弯如钩,钩内有锉状构造,最适合用于钳破种子。而八哥和鹩哥是表兄弟,在鸟分类上同属于雀形目,椋鸟科的成员。

八哥全身羽毛黑色,两翅和尾端点缀白色,展翅飞行时,从下面看,两面的翅刚好象八字,故得名八哥。八哥鸣声嘹亮,略具音韵,有时会变得粗厉。在野外喜欢结群觅食,爱吃昆虫和野果,是农业益鸟,也是分布华南和西南一带最觉的留鸟,遍布平原村庄、田园和山林。八哥食性杂,不畏人,容易养,又会学舌,爱唱歌,是江南一带人民喜欢养的笼鸟。

总以为巧嘴学舌的仅是八哥和鹦鹉,实际上,鹩哥才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一只年轻的鹩哥,只需要一星期就能学会一句话。同时,它也是出色的歌唱家,鸣声嘹亮而且富具音韵,能发出各种有旋律和音调的声音,从低而粗的咯咯声,至轻快如铃的吹哨声。它还能模仿杜鹃的叫声。它不但会学声,还会学调。如它学尖脆的女声和浑厚男声时,口齿清楚,惟妙惟肖。诗人白居易赞它:“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11.鸟类的鸣叫----

当你漫步林中,时而会听到小鸟悦耳的叫声,如果你仔细聆听,会发现那是鸟儿在歌唱。

那么,鸟儿为什么能鸣叫呢?原来,一些会鸣叫的鸟,多半在气管到分枝处生有发育良好的肌纤维束,可以说,就是这些肌纤维能发出变化多端的鸣声。这种肌束不是硬实的结构,而是按需要可能胀缩,从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婉啭鸣声。

鸟儿的鸣叫有什么意义吗?鸟类的鸣声和发出的各种音响信号都是禽鸟兴奋的一种表现,也是为着与同种个体间的联系,不同的种类其鸣声是有区别的,同族个体也一定会懂得各种鸣叫的含义。

大多数鸣禽的歌声都有是先天就有的,由人工养的幼稚鸟,当它长大后虽然从来都有没有见过同类,也从来没有听到过同在的叫,但大多数都能发出与野外自由生活的同类一样好听的鸣叫,可见单独生活的鸟,它们的鸣叫并不是对其同类的或者外来刺激有什么意识,只是兴奋性的一种表露,而它们的同类听到后就有所感受。好多鸟类在笼养成或野外自由生活时,都有能把陌生的声音编到自己的歌曲里来,而幼稚鸟阶级这种模仿能力最强。许多鸟在模仿声音时是无意识的,在歌唱时也是毫无意义的排着顺序唱下去。

鸟类有一半是鸣禽,它们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其中有一些还是出色的歌手呢,下面就让我们认识它们吧。

金丝雀是一种受人宠爱的观赏鸟,同时也是著名的小歌手。它是雀形目,雀科中的成员,体形比麻雀还小。原产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岛。野生的金丝雀原是黄色或暗灰色,羽毛并不那么出众,歌声也并不那么动人。后来,经人们不断的驯养,选取育出许多优良的品种。

有金嗓子之称的画眉也是出色的歌手。它同金丝雀是近亲,同属于雀形目,但画眉是翁科。画眉的羽毛并不华丽,身披朴素的黄裼色羽衣,眼具白色羽毛眉圈和眉纹。人们喜欢它,不仅是它的眼睛漂亮迷人,还因它有婉转动听的歌喉。

鸟类中要评选歌星的话,那就非百灵鸟莫属了。百灵鸟是珍贵的鸣禽,同画眉和金丝雀一样,也是的雀形目成员,不过百灵鸟是百灵科。看来,鸟类歌手都来自同一大家族呢。百灵鸟的体形、体色和外貌牲都与麻雀相近,但较麻雀大。较为明显的就是有一明显的白眉和黑色项圈。百灵鸟以它的聪明伶俐、婉转多变的音韵、宽广的音域和悦耳的歌声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生活在草原上,极善于在草原上奔驰、歌唱,飞行快速,载歌载舞。难怪人们给它以“歌星”的美称。

12.国鸟知多少----国鸟,是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鸟。因此,那些选定为国鸟的一定是为这个国家人民所喜爱的、珍贵稀有的特产鸟类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鸟。

由于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不少鸟类数量日趋减少,有的甚至绝灭或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国际鸟类保护会议呼吁各国都有选出自己国家的国鸟,以在国民中普及保护鸟类的思想。

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选定了自己的国鸟,你知道多少呢?

美国国鸟——白头海雕:这种鸟仅分布在北美沿海,是北美洲的特产,所以又叫美洲雕。1782年,美国国会将它为国鸟类,并把它作为美国国徽的图案。

危地马拉国鸟——凤尾绿咬鹃:又名爱沙尔克鸟,是咬鹃目中羽毛最美丽的一种。1872年,危地马拉人民把美丽的爱沙尔克鸟定为国鸟。

阿根廷——棕灶鸟:在阿根廷分布极为普遍,其巢非常独特,象有个面包烤炉,故有“面包师”之美名,深受阿根廷人民喜爱。

联邦德国——白鹳:体态优美,风姿态迷人,性情温和,又容易驯养,同时,它又是一种稀有的珍禽,受联邦德国和不少国家的保护。

比利时——红隼:分布广,遍布世界,是农林益鸟。比利时人特别喜欢,把它定为国鸟加以保护。

瑞典——乌鸫:顾名思义,全身羽毛乌黑色。鸣声婉转动听,还能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有“百舌”的美名。

荷兰——白琵鹭:嘴极象琵琶,故得名。分布在欧洲南部到亚洲,少数妥布于非洲。但在欧洲的繁殖地,仅限于荷兰和西班牙。

英国——红胸鸲:又名知更鸟,它是所有鸟类中,英国人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小鸟。

卢森堡——戴菊:分布广泛,歌声动听,体态轻巧,让人喜爱。丹麦——云雀:它飞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

奥地利——家燕:最喜欢与人类伴住,是人们最熟悉、最受欢迎的益鸟。挪威——河鸟:多栖息在海拔较高的山地河谷和山间溪流。冰岛——矛隼:冰岛有白色型矛隼,数量极少,非常珍贵。

萨尔瓦多和爱尔兰国鸟——蛎鹬:栖息在海边,生活的范围仅限于海洋、海岸地区,人们又称之为海喜鹊。

澳大利亚——琴鸟:尾巴顶部弯曲如琴,犹如古代的竖琴。

新西兰——几维鸟:是新西兰人民最喜欢的鸟,他们甚至把自己叫作几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蜂鸟:拉丁美洲人认为,蜂鸟有快乐和倔强的性格,有不畏强暴的精神,把蜂鸟作为自由和幸福的象征。

印度——蓝孔雀:印度人民把蓝孔雀看成是吉祥物,定为国鸟加以保护。斯里兰卡——黑尾原鸡:是斯里兰卡特有的一种鸟而被定为国鸟 日本——绿雉:产地仅限于日本,有不少关于它的动人故事在日本民间流传,1947年定为国鸟。

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民最引以自豪的就是极乐鸟,它们认为极乐鸟是来自天堂的神鸟,又名“天堂鸟”。

鸟类的起源 篇2

白鹭公园是我国较早成立的红树林保护区之一, 位于我国的热带地区三亚市, 其广阔的滩涂和茂密的红树林成为许多鸟类的理想觅食地和越冬点, 每年春季和冬季都有许多迁徙鸟类在此觅食和越冬, 因此, 开展白鹭公园鸟类的研究, 对掌握鸟类在白鹭公园湿地中的地位、对白鹭公园湿地的保护及生态管理意义重大, 对三亚市的环境保护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 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位于北纬18°09′-18°37′、东经108°56′-109°48′之间。白鹭公园位于三亚市东部的临春河畔, 与三亚市图书馆相邻, 向东与市区最高点凤凰岭相连, 向西隔河与三亚市中心相望, 总规划面积为25.7公顷。公园分为椰林风情区、绿岛锦簇区、镜湖银波区、海天一色区、红树迷园区和闲得茗香区等几大区。公园中心约9万平方米的小湖称之为“白鹭湖”。白鹭公园拥有大面积的水上红树林, 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尤其适合一些水鸟的栖息。园中的红树林内生活着大量的白鹭, 在公园内红树林的滩涂、浅水觅食。

1.2 调查方法

为了更全面了解三亚白鹭公园的动物资源状况, 于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对白鹭公园鸟类资源进行调查, 利用20-60倍望远镜对白鹭公园的鸟类每周进行一次调查, 于每天的7:00-10:30和16:00-18:30两个时间段, 采用步行调查, 调查路线沿着三亚市图书馆进入白鹭公园开始以1km/h的速度绕白鹭公园行走一圈。直接记数白鹭公园鸟的种类和数量, 记数方法以精确记数为主, 估算为辅, 并结合“集团统计法”推算白鹭公园鸟的总数以及群体中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比[5], 数量占所记录到鸟类总数的10%以上的鸟种为优势种, 占1%~9.9%的鸟种为常见种, 占1%以下的鸟种为罕见种。种分类系统依据《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6]。

1.3 数据分析方法

鸟类多样性分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即H′=–∑Piln Pi, Pi为某一样地中第i种鸟的个体数量占该样地所有鸟类个体数量的百分比。

均匀度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J=H′/Hmax=H′/ln S, S为该样地中的种数, Hmax为最大多样性值, Hmax=ln S。

2 结果与分析

2.1 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

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9种, 隶属于4目15科20属 (见表1) 。其中以雀形目鸟类最多, 有17种, 占58.6%;其次是鹳形目鸟类, 有7种, 占25.6%;接着是鸻形目鸟类, 有3种, 占16.9%;佛法僧目数量最少, 只有两种, 占整个调查记录到的鸟类0.6%;鸟类的多样性为2.61, 均匀度为0.77。

在所记录到的鸟类中, 留鸟21种, 占72.4%;冬候鸟7种, 占24.1%, 而夏候鸟只有一种, 占3.5%。可见留鸟是三亚市白鹭公园鸟类群落的主要成员, 迁徙鸟类中以冬候鸟为主, 夏候鸟所占的比例较少, 这可能与三亚市得天独厚的地理及自然条件息息相关。

2.2 优势种

依据鸟的总数以及群体中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比, 数量占所记录到鸟类总数的10%以上的鸟种为优势种, 占1%~9.9%的鸟种为常见种, 占1%以下的鸟种为罕见种。本次调查的鸟类优势种主要为小白鹭, 家燕和灰背椋鸟, 分别占所调查鸟类个体总数的15.9%、14.4%和14.1%。常见鸟类有12种, 分别为八哥、白头鹎、青脚鹬、大白鹭、鹊鸲、林鹬、矶鹬、暗绿绣眼、家八哥、中白鹭、池鹭、和丝光椋鸟, 罕见鸟类有黄苇鳽、戴胜、灰眶雀鹛、牛背鹭和麻雀等。

小白鹭在白鹭公园拥有较多的数量, 白鹭公园拥有大面积的水上红树林, 良好的生态环境, 白鹭晚上可以栖息在红树林保护区中部的红海榄树上, 白天则在红树林滩涂、浅水觅食, 也到周边的河岸、水塘觅食, 为白鹭提供了极佳的生境, 同时白鹭公园也拥有较大的植被覆盖率, 吸引了大群的灰背椋鸟在树上休憩、取食。白鹭公园拥有的大面积浅水湖泊, 滩涂, 且昆虫种类多而丰富, 给家燕也带来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湖面经常可以看见家燕掠过得身影。湖边的滩涂、灌木等也常常可以看见白头鹎和鹊鸲等常见鸟的驻留。

3 讨论

3.1 白鹭公园鸟类资源的评价

与海南省东寨港、青梅港等地方的红树林湿地的比较:2003年至2009年冬季, 李仕林等连续8次通过对三亚市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的调查, 共发现有鸟类11目23科50种[7];1997年12月至1998年10月, 邹发生等通过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湿地鸟类的调查, 共发现有鸟类78种, 隶属于26个科, 12个目[8];笔者在三亚白鹭公园红树林保护区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共记录到鸟类4目15科20属29种, 以上可见白鹭公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海南省东寨港、青梅港等地方的红树林鸟类资源相比较差别明显, 说明白鹭公园的鸟类资源多样性丰富度在海南省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其可能的原因是:

1) 由于白鹭公园位于海南省的三亚市, 地处热带地区, 属热带季风气候, 季相明显, 全年可以分为两个季节:干凉旱季、湿热雨季。夏半年在西南季风来临后, 容易生成种种滞留锋, 常有海洋生成的热带气旋来袭, 也就是台风, 由于台风的影响, 会使得乔木毁坏, 影响鸟类的数量。

2) 由于个人野外调查经验不足、调查时间的选择不恰当以及调查的次数不够多等因素, 造成发现鸟类数据可能与白鹭公园实际鸟类种数有所出入。

3) 由于鸟类的居留型不同, 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4)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影响鸟类的数量, 在白鹭公园活动锻炼的人数很多, 而且走动频繁, 会对鸟类的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加之一些市民在白鹭公园的湖面上撒网捕鱼, 对白鹭公园的水鸟捕食和休憩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5) 由于潮汐的影响, 涨潮落潮对白鹭公园湖水水位的影响导致白鹭公园裸露滩涂面积大小的不同, 这给白鹭公园水鸟的觅食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了白鹭公园的鸟类数量。

3.2 白鹭公园鸟类资源的保护

研究鸟类的多样性, 分析其原因, 不仅是资源保护的需要而且也是对环境的变动及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 以及对生态平衡从理论上做出指示, 在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中, 如何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那些特殊的栖息地和微栖息地的保护, 这对于维持本地区鸟类多样性甚至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海南正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生态环境的保护必不可少, 而城市公园鸟类资源的丰富与否与城市环境的好坏有很大关联。

白鹭公园红树林保护区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区的动植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管理机构尚不健全, 一些市民对鸟类的保护观念也很薄弱, 加之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 如在三亚市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 大量游客的涌入及大规模基础工程的建设, 都对当地的生态和鸟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 因此, 白鹭公园鸟类的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希望有关部门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白鹭公园的鸟类进行保护:

1) 进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在保护区内尽量避免大型工程的建设, 同时加大对白鹭公园红树林的保护力度, 避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根据白鹭公园的鸟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再划定鸟类保护小区, 限制游客或市民的出入, 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 为白鹭公园的鸟类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2) 尽管近年来, 三亚市政府加强了对红树林的保护, 也建立了许多红树林的保护区, 可由于有部分市民对红树林湿地、鸟类的认识尚且不足, 因此, 应该加大“爱鸟护林”的宣传力度, 如利用每年3月份的植树节、爱鸟周、4月份的野生动物保护月、10月份的世界动物日等时间, 通过向群众介绍播放濒危鸟类和植物的视频, 发放宣传册等活动向周边市民普及爱鸟知识和红树林保护知识, 提高市民对鸟类的保护意识。

3) 鸟类处于营养级的较高位, 一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到鸟类身上, 而白鹭公园湖水与三亚河相通, 三亚河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鹭公园的水质, 因此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 加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 尽力避免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排放, 减少水域的污染。

摘要: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 利用样线法, 每周两次对三亚市白鹭公园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 共记录到鸟类4目15科20属29种, 其中雀形目鸟类17种, 占58.6%;非雀形目12种, 占41.4%。留鸟21种, 占72.4%;冬候鸟7种, 占24.1%, 而夏候鸟只有一种, 占3.5%。其中优势种鸟主要为小白鹭, 家燕和灰背椋鸟, 分别占所调查鸟类个体总数15.9%、14.4%和14.1%。鸟类多样性分析表明, ShannonWiener指数为2.61, Pielou指数为0.77, 最大多样性值为3.36。

关键词:三亚市,白鹭公园,鸟类,调查

参考文献

[1]Blewett C M, Marzluff J M.Effects of urban sprawl onsnags and the abundance and productivity of cavity-nesting birds[J].Condor, 2005, 107 (3) :678-693.

[2]Valiela I, Martinetto P.Changes in bird abundance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Urban sprawl and global footprint?[J].BioScience, 2007, 57 (4) :360-370.

[3]陈水华, 丁平, 郑光美.城市化对杭州市湿地水鸟群落的影响研究[J].动物学研究, 2000, 21 (4) :279-285.

[4]李慧, 洪永密, 邹发生.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鸟类多样性及季节动态[J].动物学研究, 2008, 29 (2) :203-211.

[5]H.owes T, Bakewell D.Shorebird Studies Manual.KualaLumpur[M].AWB Publication, 1989:143-147.

[6]郑光美.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7]李仕宁, 苏文拔, 林贵生.三亚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鸟类资源调查[J].热带林业, 2011 (12) .

探索鸟类起源的秘密 篇3

鸟类起源的三种假说

鸟类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小型恐龙。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论点的是1868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赫胥黎,他认为始祖鸟的大小、全身骨骼和与它共生的美颌龙很相似,但由于证据不多,加上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故未得到公认。1973年,美国著名的恐龙专家奥斯特罗姆教授在研究恐爪龙时,仔细分析它与鸟类的关系,从而较全面论述鸟类应起源于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此外,1986年美国的高锡尔从分支系统学也得出鸟类应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结论,从而使这一假说复活了。

另一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槽齿类。这是1913年南非的布罗姆在研究一假鳄类化石时提出的。这一假说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许多教科书都引用这一论点。美国著名的鸟类专家费杜西亚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表了《鸟类时代》和《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成为反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三种假说认为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中的鳄类,197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瓦尔克提出鸟类和鳄类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系列群。尽管瓦尔克在1985年放弃这一假说,但美国著名的古鸟类学家马丁还是支持这一假说。

以上的争论表明,引起争论的主要是两大派,恐龙专家大多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说,而鸟类专家大多支持槽齿类说,其主要依据是:①恐龙胸前不具有鸟类特有的叉骨(叉骨是由锁骨愈合而成);②恐龙腰臂部的骨骼、牙齿、趾骨等虽与鸟类有些相似,但不具有同源关系,如恐龙和鸟虽都是3个指骨,但恐龙是由5个指骨中的第4和第5指骨退化,而保留1至3的指骨,而鸟类是1和5指骨退化而保留2至4的指骨,两者明显不同;③小型兽脚类恐龙都比较特化,而且出现的年代晚于始祖鸟,所以它们不可能进化为鸟类。由于找到的化石很少,所以找不出太多的证明或反驳的理由,更没想到日后能找到长毛和长羽毛的恐龙。

“地牺”与“树栖”之争

鸟类绝大多数是靠飞行而生的,而恐龙或槽齿类都是以陆地为生的,它们要进化出飞行能力谈何容易。会飞就意味着捕食范围的扩大和逃生机会的增多,但也将为克服强大的地心引力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不管是恐龙还是槽齿类,它们都是先进化为会滑翔,后再变成会飞的。它们是从快速奔跑中开始会滑翔呢?还是从树上滑翔至另一地方,进而会飞的?这也引起很多争论。恐龙假说支持者都是倾向于地栖型,而槽齿类支持者则倾向于树栖型。

最早提出地栖型的是美国恐龙专家威利斯基,他在1879年就指出恐龙在快速奔跑中学会了短距离滑翔;1907年匈牙利的诺普乔也认为恐龙在奔跑中,扇动其前肢以增加其速度,进而由皮肤的鳞状逐渐进化为羽毛,从而使其能飞上天;美国的奥斯特罗姆也竭力主张地栖说。而提出树栖假说的是美国的波克,他是国际鸟类协会的主席。这种观点认为某些树上生活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可逐步发展出在树枝间或向地面滑翔的能力,直到最后成为会飞的鸟。

但是,随着来自于中国的化石发现越来越多,这两派界线已越来越不清了。

化石的证据

1996年在辽西北票地区发现了中华龙鸟,它身长60多厘米,外形像鸡,但尾巴很长,而且嘴内长锯齿状尖牙,特别是身披尚未进化为羽毛的丝状毛。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认为它是最原始的鸟类,后经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及外国学者的仔细研究,认为其全身骨骼特征极像与德国始祖鸟共生的美颌龙,而身上的毛只是皮下纤维,所以它应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美颌龙类。

1997年在该地区又发现新的长毛恐龙,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专家徐星为其命名北票龙,它属较特化的镰刀龙类,身上的细毛为皮肤衍生物,与羽毛更接近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同年季强和姬书安在该地区竟发现了长羽毛的恐龙!它与发现于中亚和北美的兽脚类恐龙——驰龙类相似。不过最初认为它是鸟类,故命名为原始祖鸟,而且至今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它确实是失去飞行能力的真正鸟类,就像现在的鸵鸟。

1998年徐星等人在发现中华龙鸟附近地方又发现新的长毛恐龙,被命名为中国鸟龙。属驰龙类的中国鸟龙非常接近鸟类,其头后骨形态已与大多数恐龙很不同,而具有早期鸟类特征,特别是它具有鸟类的叉骨及许多前所未知的鸟类特征,它身上的毛也更接近鸟类的羽毛,故为羽毛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鸟龙虽然还不能飞行,但其骨骼系统已经完全具备了拍打前肢的能力。

1998年季强、姬书安和美国及加拿大的科学家在辽西新发现了又一种长羽毛的恐龙——尾羽龙,它与原始祖鸟一样都具有与鸟类完全相同的羽毛,即羽毛轴两侧的羽毛具有和鸟类完全一样的不对称结构从而导致翼面的形成,保证鸟类飞行所需的升力。不仅如此,它还和鸟类一样,第一脚趾退化了,牙齿也退化了,但它与鸟类显著不同是前肢很短,而鸟类的前肢,即翅膀很长。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2000年徐星、周忠和及汪筱林在辽西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恐龙——赵氏小盗龙,它全长仅39厘米,属于驰龙科,与迅猛龙是近亲,但它的脚趾位置,趾节长度、末端趾节的形态,以及后脚的结构都与善于奔跑的其他驰龙类不同,而是具备爬树的能力。2002年徐星等人在对一些小盗龙标本进行仔细研究时,发现一种长有和鸟类一样的羽毛,尤其是有些个体的后肢竟长在臀窝处,而且后肢和前肢一样长有长的羽毛,成为四个翅膀的“怪兽”。它们后肢的爪子像鸟类能握着树枝,显然它们是生活在树上,而且能短距离飞翔,所以把这一类称为顾氏小盗龙(图2)。这一奇特的发现让见多识广的古生物

学家也惊诧不已。

从以上发现的许多长毛、长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中,不难得出它们与鸟类的界线已越来越难以区分了。正如徐星所指出的“过去认为叉骨、胸骨、中空的骨骼,很长的前臂和能够侧收的腕部是鸟类的骨骼学特征。但是现在这类小型兽脚恐龙也具备这些特征了:过去认为只有鸟类具有孵卵行为,照顾幼雏,而现在小型兽脚恐龙也具有这些特性;过去认为是鸟类特有的羽毛,现在这些恐龙也有了。”此外,过去认为鸟类的脚趾是1和5趾退化,而现在有些恐龙也有这现象……这些都充分表明鸟类确实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

至于是由树栖型还是地栖型的兽脚恐龙进化而来,大量资料表明,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如尾羽龙、鸟龙和中国猎龙都可能在快速奔跑中进行短距离滑翔,尤其是猎龙身长不足1米,身上也长羽毛,前肢像鸟翅膀一样会侧向收拢和张开,后肢修长,极适于奔跑,显然是属于地栖型。而顾氏小盗龙、赵氏小盗龙以及始祖鸟(有人认为它80%是

未解之谜尚存

鸟类起源于恐龙,但起源于那类恐龙?辽西地区发现的3种长毛恐龙——中华龙鸟、北票龙、中国鸟龙及4种长羽毛恐龙——尾羽龙、原始祖鸟、小盗龙、中国猎龙等分别属于美颌龙类,镰刀龙类、窃蛋龙类、驰龙类、疾走龙等,最早的鸟类是属于那一类?还需要研究鸟类的演化系列才能揭开这一谜团。

众所周知,鸟类形成的化石很少。不过幸运的是我国发现的鸟类化石很多。我国著名的古鸟类学家侯连海在他的专著中就指出,我国北方古鸟类不仅化石种类多,全世界发现的古鸟类种类加起来的总和也不及我国多。仅以古鸟(初鸟)亚纲而论,目前仅发现4属,其中3个在中国,仅始祖鸟1属在德国。而且我国北方中生代各个时期的古鸟类化石序列非常完整,仅距今1.45亿的晚侏罗世至距今1亿年的早白垩世就可以分出3个不同类别的鸟类动物群,它们属种数量几乎占全世界这一时期发现属种数量的2/3;距今1亿年至6500万年的晚白垩世的古鸟类也是世界上最多的;不仅如此,新生代古鸟类也是世界最多的,特别是距今6500万至6000万年新生代初期,那时正是恐龙大灭绝之后古鸟类最匮乏时期,我国北方还是发现不少古鸟类。所以我国北方可称世界古鸟类之乡,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尚未找到最早的鸟类和更早的长羽毛恐龙。

世界最早的“鸟类”是美国距今约2.23亿年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的原鸟,但多数学者都不承认它是鸟类;其次是德国的始祖鸟,但由于过于特化,而且数量极少,所以它不太可能是鸟类祖先。我国辽西在1996年发现了孔子鸟(图3),它与始祖鸟有些相近,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挠骨长,翅膀上长有3个爪等,其个体与鸡相近,嘴内无牙,为角质喙,尾脊椎骨退化,尾巴很短,胸骨发育。从进化的角度,它比始祖鸟进步,时代距今1.4亿年,比始祖鸟稍晚,故不足以作为鸟类的祖先,尽管它化石数量极多且保存好。

2003年季强等人在辽西发现吉祥鸟,它与孔子鸟很接近,且年代比孔子鸟略早。2005年该小组又在河北丰宁县发现了更原始的鸟类——华美金风鸟,并认为它可能是鸟类的祖先。

更令人振奋的是徐星等人近期在东北地区发现了一种新的长满羽毛的恐龙,他们称其为“赫氏近鸟龙”,可依稀看出它长有4个翅膀,全身布满羽毛,连脚都有,特别是其羽毛可分两种,一种为“恐龙绒毛”,长在头部和颈部,另一种跟现代鸟类羽毛结构相似,有许多细毛从羽干长出来,而且每个前肢上长有约24根羽干,小腿和脚部也生长着相似数量的羽毛。此前发现长羽毛的恐龙,其羽毛一般长在前肢,而它却长在后肢腕关节上,而且腿部和脚部的羽毛相互覆盖,便其具更强的飞行能力,显然它是属树栖型的。特别重要的是它的年代是距今1.51亿年至1.6亿年,这比始祖鸟和金风鸟都老,这就完全解决了最早鸟类反而比进化为它的长羽毛恐龙年代更早的“时间倒置”问题,也就是说由年代老的近鸟龙再进化年代较新的始祖鸟、金风鸟才是顺理成章的。

我国北方中生代的陆相地层很发育,分布很广,地层系列完整,完全有可能找到老的鸟类特别是更老的长羽毛的恐龙,为解决这一难题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鸟类的成语 篇4

【风声鹤唳】形容人心惶惶,自相惊扰.

【焚琴煮鹤】指不解风雅,大杀风景的行为.

【闲云野鹤】形容超然脱俗,与世无争,可以用在隐士,或是退休在家,生活闲逸无忧的人.

【鸡皮鹤发】粗皮肤和白头发,形容老人白发苍苍,满脸皱纹.

【鹤立鸡群】比喻才能出众.或用以形容人身材特别高大.

【鹤发童颜】比喻年老而健康.

【鹤长凫短】形容异类难谐.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

【鱼沈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

【雁足传书】比喻互相联络,音信不断.

【雁行失序】悼兄弟之丧.

【雁行折翼】失去兄弟.

【鱼雁往返】指书信往返.

【千里鹅毛】远道送礼物,礼轻情意重.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所有.

【鹑衣百结】比喻衣服破旧,满是补钉.

【鹪鹩一枝】用以劝人寡欲,今多说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2)或比喻栖身之所,多用于托人求职时.

【鸾翔凤集】比喻贤才之聚集.

【凤毛麟角】形容世间少有.

【凤凰于飞】比喻夫妇唱和相乐;多用为婚礼之祝词.

【鸢飞鱼跃】比喻放任于自然之乐.

【鸦雀无声】比喻原本吵吵闹闹的人群安静下来.

【鸿鹄之志】比喻志向远大,与“青云之志”义同.

【鹏程万里】祝福别人前程远大,如鹏飞万里.

【莺声燕语】用以形容鸟鸣.或比喻女子声音宛转流利.

【莺莺燕燕】比喻女郎众多.

【鹣鲽情深】比喻夫妇恩爱逾恒,与“伉俪情深”义同.

描写鸟类外貌的片段 篇5

2) 耀花眼的云雀。从树上飞起,像陀螺打转转,往朝霞万里的高空飞旋。

3) 那雪白的羽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咏,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4) 燕子啾啾的叫着。在天空里飞来飞去,寻找吃的东西,完了又停在房檐,用嘴壳刷洗它们的毛羽。

5) 鹤鹰平稳地在旷野上面翱翔,常常在一个地方停留下来,很快地拍着翅膀,把尾巴展开成扇子形。

6) 一只灰色的苍牙在浅绿色的河面上低翔,拖着长长的细腿,离水面只有一支矛那么高,每次扑翅,都在水面引起一片涟漪。

7) 一只远来的鹰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来,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忽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天空。

8) 成群的白鹤从远处河岸向上飞冲,灌木丛生的荒原上奔腾着一阵阵方向不定的狂风。

9)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篇6

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初中生

2、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的实验器材,包括:培养皿,解剖刀,镊子,放大镜,鸡蛋等。(2)预习课本鸟的生殖过程发育过程、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

3、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课题:本节课题是鸟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们培养爱鸟护鸟的情感目标,锻炼学生科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描述鸟的生殖结构和发育过程。

2.观察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于陆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鸡卵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鸟类、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题显示本节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但实际上整节课的安排是以鸟类繁殖的“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过程为主线的。通过观察鸡蛋结构的实验,结合课本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讨论并明确各部分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接着利用两种鸟类的对比说出鸟的发育过程有早成雏和晚成雏之分,亲鸟的筑巢、孵卵、育雏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鸟卵的结构。

2、难点 探究鸟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鸟的繁殖行为视频

探究实验材料:解剖剪、镊子、烧杯(内有40℃~50℃的温水)、培养皿,放大镜,鸡蛋,鸭蛋,鹌鹑蛋

学生:收集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资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自主互助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配乐诗朗诵:《钱塘湖春行》

在学生被诗中的意境所感染时,再请学生分析:诗中提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述的是鸟类的什么行为? 点评:利用学生已知的古诗导入,既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可借此提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特殊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点燃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热情。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到鸟的繁殖的过程: 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这就是鸟儿生息繁衍的全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才有了莺歌燕舞的风景。……我们人类是喜欢鸟的。请看:

1、展示鸟巢奥运会馆图片,漂亮吗?它表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大家再看,鸟巢又像一个孕育着新的生命摇篮。

2、那么你见过哪些鸟的鸟巢呢?(收集鸟巢的信息及鸟巢的作用)学生回答:麻雀、燕子等等。展示几种鸟的鸟巢,通过观察,思考:鸟巢的作用是什么呢? 保温,育雏、保护……除此之外还有吸引异性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鸟巢”入手,结合实例联系到真正的鸟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筑巢)观看视频(鸟的求偶视频):

这只雄鸟买力地展示它的优美的舞姿是为了……?(为了求偶。博得雌鸟的欢心。)

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你还知道哪些鸟儿不同的求偶方式?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企鹅求偶…… 她们用独特的方式求得配偶。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观察、收集、分析能力。

4、视频播放。

请学生思考:它这种受精方式叫什么?(体内受精)体内受精有什么好处?

提出问题:不同的鸟产的卵相同吗? 展示几种不同的常见的鸟卵。

让学生得出:不同的鸟卵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5、以鸡卵为例观察鸟卵的结构。

展示鸡卵的观察步骤和方法:

一、观 鸡卵的外形 思考这种形状有什么意义? 生:鸡蛋是椭圆形的。

师:鸡蛋的形状为什么不是球形的?这种形状有什么好处吗?请同学们用手拨动鸡蛋,看看它的移动状态。

生:我用手拨动鸡蛋。它向前滚动一段距离,又基本返回原来的地方。这样可以防止蛋从窝内滚出来。

二、摸 让学生单手均匀用力握鸡卵,看会不会轻易捏碎,理解卵壳作用。生:蛋壳比较硬,它起保护作用。

三、探 鸟卵的内部结构展示鸡卵的结构图

学生四人一组,按照要求逐一找到卵的各个结构(及时巡视指导)学生分组汇报他们看到的结构

展示鸡卵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逐一指出卵的内部结构

6、大家知道了卵的结构,知道各结构的功能吗? 讨论:

1、卵壳有什么功能?

2、卵壳膜有什么功能?

3、卵白有什么功能?

4、卵黄有什么功能?

5、胚盘有什么功能?

6、卵细胞是由谁组成的?

7、气室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分组回答:

7、探究气室的作用:

(1)、观察:大家都看到了,气室容积很小,那么如何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氧气?(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卵壳)

(2)、检测:启发学生利用桌上的物品设计探究方案,并且用温水浸泡法来探究一下气孔是否存在

[设计意图]实物观察时注意到细节的指导,就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利于学生实验步骤的优化和观察的实效,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大显身手(略):

三.随堂检测:

四、知识小结: 教学反思:

鸟类趣谈 篇7

有羽毛的鱼———企鹅

企鹅,鸟纲企鹅目所有种类的通称。我们都知道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但它们的翅膀已慢慢演化成为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1620年法国的Beaulier船长在非洲南端首度惊见会潜游捕食的企鹅时,称其为“有羽 毛的鱼”。

善于比赛的鸽子———赛鸽

赛鸽,也被称为“竞翔鸽”,是专用于比赛的鸽子,人们在养鸽的过程中发现,鸽子从关养到放养的过程中,其有认巢的特性。人们依据鸽子的这一特性,有意识地把鸽子带到乙地并使之再飞回到甲地,这样就产生了通信鸽。当看到鸽子们陆续归巢的景象,人们惊叹于鸽子的神奇本领之余,又萌发了用鸽子竞翔取乐的想法,从而发展成为竞翔这一高尚的体育的活动。人们为了夺取比赛的胜利,各自在繁殖、饲养和训练上潜心研究探索,不断设法改进,终于形成了赛鸽这一个新的品种。我国早在明代中叶时期,就已经开始用鸽子竞翔取乐,还组织了相应的“放鸽之会”团体。

鹦鹉学舌的本领

鹦鹉是鹦形目,是鸟纲最大的科之一,主要分布于热带森林中。鹦鹉学舌是因为它们懂得人类的语言吗? 事实上,鹦鹉的“口技”在鸟类中的确是十分超群的。但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模仿而已。这种仿效行为在科学上也叫效鸣。由于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因而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

鸟儿睡觉

鸟儿当然也要睡觉,不仅要睡觉,而且有的鸟还是一只脚站着睡。更令人惊奇的是,人似乎可以向鸟儿施行“催眠术”,按照你的意思让它睡。只要在鸟笼上盖一块毯子,人为制造出一个黑暗的小环境,鸟儿很快就会入睡。最有趣的是,雨燕在飞翔中也能以这种方式睡觉。不过,涉禽类的海鸟,它们睡觉不是按照太阳升落的规律,而是依据潮汐节律。

吉祥的使者———喜鹊

喜鹊又名客鹊、神女,是鸟纲雀形目鸦科鹊属的一种。喜鹊是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此外,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每年的七夕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鹊桥,引来分离的牛郎和织女相会,因而在中华文化中鹊桥也成为男女情缘的象征。为什么喜鹊会如此受到人们的追捧呢? 原来在《本草刚目》中喜鹊有两个含义: 一是“鹊鸣”,故谓之“鹊”,形容其委婉清脆的叫声; 二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古书《禽经》中也有记载: “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古人这么多关于喜鹊的记载,难怪现在的人们这么钟爱于这位吉祥的使者———喜鹊。

花开富贵的象征———孔雀

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属鸡形目,雉科,又名越鸟、南客。孔雀因其能开屏而闻名于世。但是能够自然开屏的只有雄孔雀,这是因为雄孔雀身体内的生殖腺能够分泌性激素,刺激大脑,促使开尾屏。因此,雄孔雀的尾上覆羽特别发达,平时收拢在身后,开屏时伸展开来长约1米左右。这些羽毛绚丽多彩,羽支细长。绿孔雀的尾羽犹如金绿色丝绒,其末端还具有众多由紫、蓝、黄、红等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真真鲜艳夺目。由于人们喜爱孔雀开屏的美丽景象,认为此景象犹如花朵绽放一般绚丽多彩,因此又“孔雀开屏花开富贵”的说法。

鸟类的“换脑术” 篇8

大脑移植可分两类,一类是同一物种之间的移植;另一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移植。可想而知,后一类大脑移植更为困难。

1988年,一位加拿大科学家把小鸡的脑细胞移植到正在孵化的鹌鹑胚胎中。等到鹌鹑孵化出来后,这种杂合的鹌鹑已经具有了某些鸡的习性,譬如它的叫声就特别像鸡叫。

鸡和鹌鹑不论亲缘关系还是脑容量,都基本相近,所以移植起来可能比较容易,而要在鹌鹑和斑马雀之间施行“换脑术”,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但最近美国研究人员还是做了一番尝试。

斑马雀和鹌鹑是两类很不相同的物种。比如,斑马雀像人类一样,一生下来是全身光溜无毛的;而小鹌鹑刚生下来身上就有绒毛。还有,斑马雀的大脑发育较为缓慢,但发育完成后,脑容量比较大;而鹌鹑的大脑发育很快,但成熟之后,脑容量较小。

研究人员把正在孵化的鹌鹑胚胎中左半球前脑的脑细胞部分剔除后,把斑马雀胚胎中前脑的脑细胞移植进去。过了16天之后,他们发现这些移植的脑细胞已经与鹌鹑自己剩余的脑细胞成功“接轨”,也就是说连在一起了。不过遗憾的是,这些鹌鹑终究没有孵化出来。研究人员怀疑,很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大脑无法启动鹌鹑的呼吸系统所致。他们正准备重新试验,让更多的斑马雀前脑细胞移植到鹌鹑胚胎中,看看结果能否有所改进。

研究人员还有个重要发现:斑马雀的脑细胞移植后,在鹌鹑身上发育要快,这说明,移植之后的斑马雀脑细胞,其发育是受鹌鹑身体控制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工资集体合同的期限下一篇:经济学专业认识 职业规划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