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管理规章制度

2024-08-12

农村管理规章制度(精选9篇)

农村管理规章制度 篇1

为进一步强化农村垃圾处理和长效保洁工作,切实加强对保洁员、清运工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保洁员、清运工基本条件

1、思想素质好,遵纪守法,工作认真负责。

2、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胜任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

3、服从指挥,要有足够的时间开展保洁工作。

二、保洁员、清运工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责

1、卫生保洁员负责包干范围内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

2、负责村内道路、河道、塘、公共场所的日常保洁,每日早晚各清扫1-2次,确保路面无垃圾、无积水、无堆积物,渠道畅通无淤塞。

3、负责垃圾池、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清洁、管理,管好、用好、爱护好所配备的各种卫生保洁工具。

4、清运工负责对包干区内所有垃圾桶、垃圾池中的垃圾清运,做到每日清运1次,无积存垃圾。

5、利用保洁时间经常性地对农村居民开展卫生保洁宣传教育,提高居民保洁意识;

三、管理制度

1、对拟聘用的保洁员、清运工,各村要与其签订劳务合约,明确各自责任和权益。合约一式三份,保洁员或清运工、村委会、镇美好乡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执一份。

2、保洁员、清运工上岗前需上交本人照片,在村委会的村务公开栏上张贴,使保洁员制度更加公开、透明,便于接受群众监督。

3、保洁员、清运工的工资来源主要为县、镇、村组三级筹措,对上报签约的保洁员、清运工工资由村级负责核发。

4、镇美好乡村建设检查小组不定期对各村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同时核查各村保洁员工作落实情况。对三次检查均发现保洁员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的村,停发该村保洁员、清运工的工资。

5、如需更换保洁员、清运工的,应及时以文字资料,经村委会盖章,上报镇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6、各村要加强对保洁员、清的管理,对未能履行工作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洁员,予以解聘。

(1)工作不负责任,无故不清扫垃圾的;

(2)身体状况不能胜任保洁工作的;

(3)不接受村民正当监督,经常与农户发生矛盾的。

农村管理规章制度 篇2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明确规定土地改革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一)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 首先是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即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和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劳动互助, 它使农民组织起来, 把农民的一部分分散劳动变成了集中劳动。在初级合作社的形式下, 农民对土地仍有私有权, 土地使用权则转归合作社, 由合作社对土地统一经营,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二) 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阶段

高级合作社是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 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和按劳分配。入社农民私有的土地无偿收归合作社集体所有, 并取消了土地分红。1958年, 中国农村掀起了公社化运动, 将其合并升级, 建立起规模更大的人民公社, 实行土地的公社所有, “一大二公”, “社政合一”, 实行高度的集中和高度的平均主义。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1978年11月24日,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 掀开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篇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 改变了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体制, 建立起土地集体所有, 家庭承包经营,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

二、贵州省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一) 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

2007年底, 贵州省耕地面积4487.45千公顷, 比上年减少416千公顷, 其中常用耕地2505.93千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中有效灌溉的面积是779.7千公顷。总人口为3985.0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为3346.09万人, 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耕地不仅面积小, 且质量不高, 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二) 土地流转现状

一是土地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劳动力转移农户将自己无力耕种的土地通过流转的形式转移出去, 这样既可以放心在外打工, 也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流转收入。二是在贵州省的土地流转形式中, 农户利用最多的流转方式还是转包, 其中2007年转包就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52%。出租方式进行流转的土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2007年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4.46%。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则呈现平缓的变动趋势, 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是逐渐下降的。三是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有促进关系。2007年, 贵州省的外出劳动力达到570万人, 与此同时, 全省的土地流转规模也扩大到了历史最高855503亩。

(三) 土地投入现状

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区别之一在于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这也是目前金融危机下, 虽然农民的边际消费弹性大于城镇居民, 但仍不适合给予大量补贴的重要原因, 即农民的收入中有相当部分要用于再生产投入。

2001-2007年贵州省农业生产中各项投入逐年增加, 其中, 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由2001年的72.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9.67亿元, 增长173.6%,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入也由2001年的58.2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32亿元, 增长43.13%。每亩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 每亩耕地用电量, 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等农业生产投入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 土地产出现状

一是土地主要农作物的单产分析。贵州省的主要的农产品的单产都是在逐年增加, 除了棉花、甜菜等较为特殊, 有下降的趋势, 这其中可能有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农业产值的分析。从产值上来看, 2001-2007年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业增加值从998元增加到1699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业增加值也是递增的, 也说明贵州省劳动力生产率在逐年提高。

三、贵州省土地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及产权不全。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 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 产权内容不明确, 致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难以确保和增加。因此, 要以土地产权清晰为着眼点, 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

第二, 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稳定性。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不完整的产权, 农民有了土地的收益权、使用权和一定程度的占有权, 但土地的处置权并没有真正赋予农民, 虽然《农业法》中规定了农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 允许其有偿转让, 但在转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却没有给出, 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三, 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从贵州省土地的流转规模可以看出, 土地的流转数量在纵向的时间上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 但是横向比较, 无论是流转规模还是流转面积比重上都是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而且土地的流转机制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过程中缺乏激励作用。土地得不到合理的流转,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土地的抛荒。

第四, 农地的细碎化形成小生产状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单个农户的土地经营取代了生产队集体统一经营。一方面, 虽然这一制度变迁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 也使得农地划分细碎、使用分散, 再次回到了农地的细碎化经营状态, 土地不能规模经营, 达不到经济效益, 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界定农地产权的着力点应放在强化农户自主权上, 除了农地规划权、农地农转非权、农地最终所有权及部分收益权外, 其余各种权利大都可以交给农户。科学界定产权的根本要求是要在农地的产权关系上做到“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 即在农地财产权利的划分上要“归属清晰”、在财产权利运用过程中要“权责明确”、在维护产权关系上要“保护严格”、在财产权利配置上要“流转顺畅”。

第二,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要着力扩大家庭经营规模, 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要求。二是要促进农户联产与集约经营的有机融合, 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三是要促进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双向互促互动, 以保障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三,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土地流转必须在土地延包30年不变政策前提下进行, 对有些地方搞三五年就调整或打乱重新分配的做法要纠正, 以保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二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 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一切围绕农民发展, 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三是要坚持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民。当前, 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 农民增收困难, 各地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 一定要将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中截留、扣缴收益, 不许与民争利,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土地流转要规范操作与管理, 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即使办理合同变更、解除、签证工作, 积极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 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发展。

第四,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配套制度的建设。一是要强化法制化建设, 制定详尽的市场规则, 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 保护其合法权益。二是要积极开展土地评定和评估工作, 为政府加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要积极培育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四是要加强合同纠纷的调节工作, 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要积极建立土地流转的交易信息网络。六是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土地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障制度。七是要加速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过程, 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7) .

[2].杨守玉.“三农”视角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2) .

[3].戴岳明.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概说[J].谈天说地, 2010 (7) .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流转;产权

一、土地制度变迁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土地改革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首先是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即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和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劳动互助,它使农民组织起来,把农民的一部分分散劳动变成了集中劳动。在初级合作社的形式下,农民对土地仍有私有权,土地使用权则转归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土地统一经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二)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阶段

高级合作社是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和按劳分配。入社农民私有的土地无偿收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并取消了土地分红。1958年,中国农村掀起了公社化运动,将其合并升级,建立起规模更大的人民公社,实行土地的公社所有,“一大二公”,“社政合一”,实行高度的集中和高度的平均主义。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掀开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篇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了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体制,建立起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

二、贵州省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一)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

2007年底,贵州省耕地面积4487.4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16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2505.93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中有效灌溉的面积是779.7千公顷。总人口为3985.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346.09万人,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二)土地流转现状

一是土地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转移农户将自己无力耕种的土地通过流转的形式转移出去,这样既可以放心在外打工,也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流转收入。二是在贵州省的土地流转形式中,农户利用最多的流转方式还是转包,其中2007年转包就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52%。出租方式进行流转的土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2007年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4.46%。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则呈现平缓的变动趋势,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是逐渐下降的。三是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有促进关系。2007年,贵州省的外出劳动力达到570万人,与此同时,全省的土地流转规模也扩大到了历史最高855503亩。

(三)土地投入现状

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区别之一在于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也是目前金融危机下,虽然农民的边际消费弹性大于城镇居民,但仍不适合给予大量补贴的重要原因,即农民的收入中有相当部分要用于再生产投入。

2001-2007年贵州省农业生产中各项投入逐年增加,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由2001年的72.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9.67亿元,增长173.6%,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入也由2001年的58.2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32亿元,增长43.13%。每亩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每亩耕地用电量,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等农业生产投入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土地产出现状

一是土地主要农作物的单产分析。贵州省的主要的农产品的单产都是在逐年增加,除了棉花、甜菜等较为特殊,有下降的趋势,这其中可能有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农业产值的分析。从产值上来看,2001-2007年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业增加值从998元增加到1699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业增加值也是递增的,也说明贵州省劳动力生产率在逐年提高。

三、贵州省土地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及产权不全。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致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难以确保和增加。因此,要以土地产权清晰为着眼点,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

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稳定性。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不完整的产权,农民有了土地的收益权、使用权和一定程度的占有权,但土地的处置权并没有真正赋予农民,虽然《农业法》中规定了农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允许其有偿转让,但在转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却没有给出,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三,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从贵州省土地的流转规模可以看出,土地的流转数量在纵向的时间上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但是横向比较,无论是流转规模还是流转面积比重上都是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而且土地的流转机制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过程中缺乏激励作用。土地得不到合理的流转,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土地的抛荒。

第四,农地的细碎化形成小生产状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单个农户的土地经营取代了生产队集体统一经营。一方面,虽然这一制度变迁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使得农地划分细碎、使用分散,再次回到了农地的细碎化经营状态,土地不能规模经营,达不到经济效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界定农地产权的着力点应放在强化农户自主权上,除了农地规划权、农地农转非权、农地最终所有权及部分收益权外,其余各种权利大都可以交给农户。科学界定产权的根本要求是要在农地的产权关系上做到 “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即在农地财产权利的划分上要“归属清晰”、在财产权利运用过程中要“权责明确”、在维护产权关系上要“保护严格”、在财产权利配置上要“流转顺畅”。

第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要着力扩大家庭经营规模,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要求。二是要促进农户联产与集约经营的有机融合,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三是要促进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双向互促互动,以保障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土地流转必须在土地延包30年不变政策前提下进行,对有些地方搞三五年就调整或打乱重新分配的做法要纠正,以保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二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一切围绕农民发展,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三是要坚持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民。当前,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各地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一定要将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中截留、扣缴收益,不许与民争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土地流转要规范操作与管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即使办理合同变更、解除、签证工作,积极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发展。

第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配套制度的建设。一是要强化法制化建设,制定详尽的市场规则,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二是要积极开展土地评定和评估工作,为政府加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要积极培育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四是要加强合同纠纷的调节工作,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要积极建立土地流转的交易信息网络。六是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土地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障制度。七是要加速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过程,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2.杨守玉.“三农”视角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3.戴岳明.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概说[J].谈天说地,2010(7).

4.扈映.经济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实验的观察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2).

*本文受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资助;贵州大学西南山地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规划项目资助;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农村三资管理制度 篇4

1、村级一切收入必须全额及时缴入会计服务中心为各村开设的账户,统一管理。具体包括:上级补助收入、扶贫资金收入、各项捐赠收入、一事一议资金、村级集体资产出租或承包收入以及村级其他零星收入。

2、收入行为一经发生,必须在5日内缴入账户,坚持先收后支,严禁以收抵支。所有收入在规定时间内未入帐的,由经手人承担相应的纪律和法律责任.。

3、收入票据必须使用各县农经局统一要求的票据。其中“一事一议”要附有村民代表会议记录复印件,任何村和个人不得自制、自购其他收款收据。

4、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严禁村级负债发生,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负债的,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报镇政府批准。

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村级经济活动中,村民委员会负责按支出计划,提前

作出用款预算,经村两委审核,报会计服务中心审批后支出。

2、村财务支出实行联签制,必须使用“山西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支出审批单”。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经村两委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报会计服务中心审核后方可入账(或报账)。

3、涉及财务收支的事项应当每月按时结算。未按时记结的,由直接责任人向民主理财小组报告,审议通过的,填写未结算事项报告单,按程序记结。对审议未通过的支出事项,不予登记并由责任人自行处理。

4、村“两委”主要干部在离任或财务结账(决算)前,要认真清理任期内发生的经济收支事项,按程序及时入账。

财务公开管理制度

1、财务公开的形式:各村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财务公开栏,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明白卡”、民主听证会等其他有效形式公开。

2、财务公开的内容:

财务计划:包括财务收支计划;固定资产购建计划;农田基本建设计划;兴办企业及资源开发投资计划;收益分配计划等。

各项收入: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土地补偿费;救济、扶贫款;罚没款物等其他收入情况。

各项支出:包括生产性建设支出(包括购建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公益福利事业支出(包括购建公益性固定资产支出);村干部补助及奖励;集体统一经营支出;救济、扶贫专项支出;村办公经费等明细项目支出;五保户供养支出;罚没款物等其他支出情况。

各项财产: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收支情况;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资源及项目发包、租赁情况;其他财产。

债权债务:包括内部往来;外部单位和个人往来;银行(信用社)贷款;其他债权债务。

收益分配及其他事项:包括公积公益金的提取和使用收支情况;年终收益分配。

3、财务公开的程序: 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布的财务账目必须真实可靠,公开前必须经过民主理财小组的审核,公开榜必须由村委主任、乡会计服务中心总会计、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加盖民主理财审核印章后,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名义公布,公布的材料必须存档。村纪检监督小组负责对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时限进行监督。

4、财务公开时间:全面详细的财务情况每年固定公开两次,一次是本年的7月15日,另一次是次年的3月25日。一般的财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事项较多的村和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

5、财务公开要求:

(1)村级财务公开表,要统一格式,必须有电脑生成打印的公开榜;

(2)重要事项,事前、事后双公开;

(3)常规事项,按月或按季定期公开;

(4)特殊事项,随时发生随时公开;

(5)跨事项,当年按进展情况公开,结束时一次性公开;

(6)张榜公布的财务资料要求保留15天以上。

财务预决算制度

1、各村应编制村级财务预算,并经村民会议审议通过后,报乡会计服务中心备案,作为其当年

资金开支的依据。

2、终了时,乡会计服务中心根据该年各村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编制决算报告,送各村村民会议审议。

3、预算编制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各项收入、支出全部纳入预算。

4、预算编制的支出预算主要是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支出。预算支出要分四部分,即:“一事一议”项目专项支出,干部工资、办公经费和“五保户”支出,其它生产公益事业项目支出,其它支出。

5、预决算编制程序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初编制财务预算方案,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审批。年终编制决算报表,需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通过。预算编制的收入预算要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取得的各项收入。预算收入要分四部分做出,即:“一事一议”专项收入,转移支付补助,集体经营收入,其它收入。

6、预算一经批准,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分解落实预算,保证预算顺利实施。编制相关报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时、真实、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定期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根据预算实施情况,执行中确因增加支出或者收入减少,可按照规定程序作必要的补充或调整。

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

1、村集体资产可以实行承包、租赁、拍卖、联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2、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应当采取招标、投标或其他公开方式,按市场原则确定经营者;

3、实行股份制经营的,应当按照稳健经营、确保收益的原则,建立并落实股权代表人制度;

4、实行自主经营的,应当制定村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经营目标,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接受村民监督;

5、土地及荒地等资源性资产的经营方式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6、资产经营方式不得改变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性质;

7、有条件的村应积极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

资产经营管理制度

1、村内的集体企业、鱼塘、铺位、山地、荒坡等集体资产的承包和水利设施、道路、学校等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的发包,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实行公开招标发包。

2、各村对需要招标的建设项目委托乡镇会计服务中心依照《长治市村集体招投标制度》开展工作。

3、村两委干部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不法手段取得经营权或承包权,不得利用职权指定承包单位或个人。

4、村组织要加强承包合同的管理,承包合同须到乡镇司法所进行鉴证,指定专人负责抓好承包合同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并对承包项目、承包量和金额指标等,实行造册登记。每年在承包合同到期前的一个月内,认真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及时清收到期的承包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纠纷。

5、对承包方不按期缴交或拒交承包款以及未经发包方同意擅自转包他人的行为,要及时终止合同或向司法机关申诉。

6、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统一建集体资产备查簿、资源性资产备查簿和闲置资产登记簿。所有使用集体资产的单位和人,都要与资产所有者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对集体资产的增减变化、检查考核等情况实行定期公开张榜,接受群众监督。

资产清查制度

1、资产清查是通过实地盘点、核对、查询,确定各种资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的实际结

存数。并与帐存数核对,以保证帐实相符。

2、清查范围包括:固定资产(包括租入和租出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专项存款、银行借款、有价证券,债权、债务等各种往来结算款项。

3、资产清查的方法:

(1)查明每种实物的名称、规格,要以资产目录上所规定的名称和规格为准,不得任意变更。

(2)对于固定资产、专项物资等要逐一盘点来确定其实物数量。

(3)对于无法逐一清点的大宗散置物品,如煤炭、矿砂等,可通过技术测定来确定其数量。

(4)对于各种实物的盘点要填制“盘存单”;填明各种物资的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盘存单上要有盘点工作人员和原来的实物保管人共同签章。

(5)会计服务中心应根据盘存单上所记录的各种物资的盘点数量,及时与帐面上的结存数量进行核对,并编制“帐存实存对比表”,作为调整帐簿记录的原始依据,分析帐实存在差异的原因,查明责任。

4、对资产清查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认真处理。

(1)在资产清查中确定的资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应进一步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分别处理。

(2)属于定额之内或自然原因引起的盘盈、盘亏,可根据规定手续及时转帐。(3)属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应会同有关部门或报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4)对清查中发现的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报经审批后,应及时调出、出售或作其他处理。

资产台账管理制度

1、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资产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本集体账内外资产的现状、价值和变动情

况,加强对各项资产的管理。

2、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定期进行清产核资,依法界定资产所有权,对未入账资产,要按照规定及时补充登记入账,做到账实相符。

3、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对固定资产变动进行跟踪,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购建时间、原始积累、累计折旧、减值、清理、使用状况、收益情况等项目,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租入和租出的固定资产租金,记录租金收付计划、租金的收付情况,对租金的收付及时作账务处理。

4、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有价证券台账,详细记录各项有价证券的名称、券别、购买日期、号码、数量和金额等项目,加强对有价证券的管理。

5、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流动资产台账,详细记录各项流动资产的取得时间、经办人、增减金额、结余等项目,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

6、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台账,并根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建立林地、山岭、荒地、滩涂、水面等明细台账,详细记录各项资源性资产的面积、平面图、界限等项目,加强对资源性资产的管理。

7、有土地补偿费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土地补偿费专项台账,详细记录被征地面积、所在地域、土地补偿费的应收金额、实收金额、使用情况、留存情况等,加强对土地补偿费的管理。

以上各类资产、资源明细要同时录入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以加强对“三资”的网络化管理。

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

1、村级集体资源的有偿使用必须依法签订书面承包或租赁合同。

2、合同文本要使用乡会计服务中心统一印制的制式合同。

3、合同签订后,应及时将相关资料上报乡、村级集体资源管理办公室进行鉴证、备案。

4、所有村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合同必须纳入档案管理,明确专人负责,专盒、专柜存放。合同保存要达到“四防”要求,即防火、防潮、防虫、防盗。

5、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将纳入管理的合同资料,按要求进行收集、整理、登记、归档管理,防止资料的散失和损毁。

6、合同的变更、转包、转让,必须经村委会同意,农民关注度高、涉及资金数额较大的重要合同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否则视为无效。

7、村委会换届或合同保管人员变动,必须在5天内办理合同档案移交手续。

8、未经村委会批准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查阅、借阅合同原件。

9、发生合同丢失、损毁事故,要追究合同保管人的责任。

民主决策制度

1、民主决策的范围: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工作人员聘用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村民自治所涉及重要政策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它事项。

2、民主决策的程序: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程序议决。即:支委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公开、执行过程和结果公开。

3、民主决策的实施及监督:

(1)凡涉及到需要民主决策的事项一律按民主决策的程序进行,并报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备案。

(2)村纪检监督小组要对民主决策事项进行监督并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进行通报和接受群众质询。

(3)坚持群众监督,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评议会议,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满意度测评,提出意见和建议,测评结果上报乡党委政府,对违反民主决策程序的事项,乡镇和会计服务中心有权否决,并严肃追究责任。

责任追究制度

1、任何单位或个人侵占、挪用、私分、损坏等非法动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的,县乡人民政府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变更与处置村集体的土地、企业、设备、设施等,均属无效,造成不良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对拒不改正的,是村党支部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是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的,依法予以罢免;构成危害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工程项目建设未经民主决策程序讨论、未采取招投标的,所签合同无效;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负责人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4、乡人民政府和其他部门以任何名义挪用、支配、截留村集体资金、资产,变相命令和干涉村集体资产、资金的开支使用,非法动用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县级人民政府、纪检监察、农经等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要领导的刑事责任。

工程招投标制度

1、村级工程在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纳入本办法规定的招标范围。招标投标的全过程应在乡

镇政府及乡镇会计服务中心监督下进行。

2、村级工程招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招投标,任何组织不得私自建设,私自发包。禁止任何部门以专业为理由,强行承接工程项目。

3、招标范围主要是指:财政和集体资金投资以及省、市、区有关部门下拨专项资金的建筑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道路、农田水利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的公益事业项目设施等建设工程施工项目。

4、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应具备下列条件:

(1)建设项目立项批准文件或村两委研究经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同意实施的项目;

(2)具备招标所需的图纸等工程有关资料;

(3)建设资金已落实;

(4)招标项目的管理人员已落实。

5、村组织同一工程项目应整体招标,不得以分割标段等为借口肢解工程,规避招标。

6、村级工程招标方式主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公开招标的建设项目可由乡镇会计服务中心通过张贴招标公告或通过媒体公开发布招标公告。

7、各村对需要招标的建设项目,根据工程造价情况,委托乡会计服务中心负责进行并报送下列材料:

(1)项目建设方案(或初步设计)及批准文件;(2)村两委和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会议复印件;

(3)建设资金落实证明;

(4)招投标委托书;

(5)有关部门(单位)要求的其他材料。

乡会计服务中心应审查工程招标申请并签署意见。发现村组织提供上述材料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在收到上述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责令村组织改正。

8、会计服务中心收到村招投标委托书后,应成立相应的评标委员会,按照相应的招标方式程序进行招投标。

9、评标委员会应按照招标文件中所确定的评标办法确定中标候选人并进行中标公示。中标公示须在村务公开栏内发布。不同途径发布的公示内容必须一致。

10、村组织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价为中标人的投标报价。村组织和中标人不得另行签订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篇5

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使流动党员能及时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和制度,结合我村实际,制度本制度。

(一)党支部对党员的外出原因、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党费交纳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对党员进行外出前教育,并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党支部负责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适当方式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三)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详细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与原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或不交党费的,按党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五)外出前须向所在党支部说明事由,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六)流动党员原则上应按月向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七)外出期间应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半年向原所在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接到原所在党支部要求参加换届选举、民主评议等重要活动的通知后,原则上应按时返回参加。因特殊情况不能返回的,应及时向原所在党支部说明原因,并履行请假手续。正式党员应在其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行使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八)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

(九)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农村信息交流管理制度 篇6

2、意见交流。在工作中,要畅通意见和建议的沟通渠道,对于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切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信息交流沟通的顺利通畅。

3、思想交流。在研究部署简报的撰写与制作、宣传培训制度的建设、各类方案通知文件的制定、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学习实践活动的氛围营造、学习实践活动的学习培训等工作时,都要及时进行思想交流,经常研究学习实践活动的形势变化、战略构想、政策走向、工作规律等,做到研究工作时思想见面,提高工作的思想性、预见性、超前性和战略性。

4、感情交流。要十分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情感激励功能,增强工作中的人情味,及时进行感情沟通,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增进团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现代农村小学管理制度的思考 篇7

一、树立校本管理新理念,转变管理职能

国家推行新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方案,深化教育改革,其实质是要求学校管理以体制改革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然而,农村中小学管理观念陈旧, 理念滞后,管理者官本位思想意识浓厚, 缺乏服务意识, 缺乏正确的教育管理观。突出表现为以“分”为本,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辅之以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以罚治校,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因此没有了立足之地。因此,学校管理应当树立人本意识,尊重学生个性和教师尊严;应树立竞争意识, 增强效率质量观念, 以适应激烈的教育竞争;摒弃随意裁量观念, 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做到程序合法、职权分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精细化管理

学校的发展所需要的新活力就来源于管理机制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管理评价机制的创新。综观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学校管理的创新内涵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方面来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的教育体制、学校的育人观念;从主观方面来看,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学校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而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制约,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积极实施细节管理,必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精细化管理要注重细节管理落实,做到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将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责任具体化、管理任务明确化;抓基础重平时,抓常规重措施,抓过程重实效,抓规范促提高;做到岗位责任明确,层层管理要求有制度、有检查、有评价、有反馈、有总结,构建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网络化平台。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谐却不失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

三、强化开放互动意识,实行公开、公正、透明管理

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不但要求学校管理思想开放、管理模式开放,还要学校增强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许多农村中小学管理习惯以随意性大、透明度低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 “暗箱工作”、“随意裁决”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不当利益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 损害了学校管理的效能,挫伤了学校教职工的情感。因此,学校的管理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四、革新督查考评机制,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

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长期以来, 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评估基本为表格式或图表式的评估模式。这种评估方式占主导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有其规范统一的一面, 但评估内容的陈旧性、不客观性和不准确性,只停留于一种粗略的教学状态的评估,缺少时效性, 反馈不及时;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与建设, 不利于教学意识的增强与竞争机制的引入, 与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监控的不匹配性和滞后性等诸多弊端逐渐显露。

农村管理规章制度 篇8

关键词: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地区

在农村地区,土地管理制度往往是决定农村地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重要基础性的制度内容,所以,对农村地区土改管理制度予以深化是目前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土改和我国亿万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形成一定影响。

一、当前阶段农村土改制度所面对的弊端

1.土地产权的主体比较模糊

在农村地区,土地产权尚且还没能构建相对完善的土地档案,这可能会直接导致其土地产权不够明确。有的时候还会发生一些严重的关于土地产权的纠纷,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使用土地权利以及使用之后需要完成的义务非常模糊,很多农村居民都不能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2.农村地区土地征用以及补偿制度都不是非常完善

尽管在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当中有比较明确的相关规定,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地区进行土地征用制度的过程当中都没有规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差异,而且补偿程度也非常不明确,经常导致纠纷的出现。

3.农村地区土地承包和经营权的流转不够规范化

一些农村地区的管委会把土地流转到房产事业当中,而且是在违背农民的主观意愿前提下,这样的土地流转形式,对农民切身利益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对农村地区实行土改基本思路分析

1.务求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当前农村地区客观现实所需要的,同时也会在较大程度上进一步提升土地整体质量水平,避免农民掠夺式经营现有的土地资源,而且能够满足农户需求,促进农村地区的综合生产力。首先,需要采用适当的措施来确保农村地区的基本耕地面积,确定粮田面积。其次,需要妥善处理家庭承包经营以及适度规模化经营之间的联系。就长远发展趋势而言,土地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属于农业现代化基本发展方向。因此处理家庭承包经营以及适度规模化经营关系的过程当中,需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实现土地的合理化流转。

2.提升农村地区的土地管理立法水平

针对不同的法律性质的流转关系,目前法律规范以及法律保护措施都不是非常完善,再加上基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立法也相对比较滞后。因此,想要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所有权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做的就是构建并完善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消农村地区的土地管理制度当中所存在的一些规范矛盾,确保土地所有权归属。对于该问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也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即提升农村居民在土地的增值收益当中分配比例,将产权明晰、节约集约、市场调配以及科学调控等作为基本原则,并由此探索一条能够满足农村地区土地管理新道路。

3.提升土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及使用方面的改革

我国农村地区的配套设施大多都是国家拨款,或者是农户通过贷款或者自行出资购买,国家财政下拨较为缓慢,农户对贷款心存疑虑、出资比较困难等,都不利于土地的配套设施提升使用效率,配套设施建设和更新速度都非常缓慢。利益驱动性相对比较匮乏,对于土地配套设施进行建设的投资力度也不甚积极,很难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对此,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来进行改善,其一,使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利用转向更高度的盈利性,对现有土地配套设施予以产权界定,确定产权的主体,同时在国家政策上继续予以适当的倾斜,允许并鼓励构建起和土地配套设施有关的公司,针对当前已有的配套设施,可以将其转给公司或者个人进行经营。其二,针对土地配套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予以适当的贷款上的支持,并以财政拨款作为辅助。必须要保证的就是要提升资金实际使用的效益,降低浪费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还需要适当地计划使用农业发展方面的基金,将资金更多地使用在开发技术上。

4.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发展

现代农业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规模化经营,同时也是提升土地的耕作效益、令城镇化更好发展的一项必然性的要求。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耕地面积不大,人口多,因此实行小规模化的家庭经营,这也是我国的目前生产力水平直接决定的。作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积极为规模化土地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其一,需要尽量提升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令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一方面是要提升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一方面就是要鼓励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全面发展;其二,需要构建并完善农村地区的就业以及社保制度,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户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农业生產的活动,不过依然不愿意放弃承包土地,这也是他们应对非农产业可能带来的失业风险以及破产隐患的措施之一。所以,想要扩大土地经营的实际规模,需要构建并完善农村地区的就业制度以及社保制度。

三、结语

对农村地区来说,其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工作属于比较艰巨且路途遥远的系统性工程,尽管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改革道路上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思考,不过也会多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展开改革,辩证看待问题,寻找到解决措施,使土地制度改革得以更好地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地区稳定和社会整体和谐。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顾海英.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科学发展,2014(02).

[2]马春莹,孔晓霞,朱素晶.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J].工业c,2015(38).

[3]苏斌.对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点体会[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4]张露露.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12).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篇9

1.为加强财务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体系,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2.基本任务和方法:做好各项财务收支计划,对生产和经营过程进行控制、监督、核算、分析和评价工作,管好用好资金,保证资金和财产的安全,有效利用企业的各项资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3.要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公司经营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

财务人员管理

1.财务人员应当保持公司的商业秘密和财务信息。除法律规定或总经理同意外,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公司的财务信息。

2.财务人员调动工作,必须与公司指定的接替人员进行财务移交,且要一切手续完备,财务清楚后,方可调职。移交人员在办理移交的,须编制移交清单,交接完备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在移交清单上签名或盖章。

3.财务人员要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如实反映和严格监督各项经济活动。记账、算账、报账必须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账。

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1.公司必须按照规定正确使用会计凭证,合理设置会计账簿,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公司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时,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

2.公司必须使用财务局统一监制的会计凭证、会计账本、会计报表,保持统一和规范。

3.财务人员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必须严肃认真、正确及时,做到内容完整、数字正确,摘要简明,字迹整洁,不得潦草、模糊;发现差错应及时查明,并按规定进行更正,不得任意涂改,更换销毁凭证账册。

4.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必须用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写,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画线、改错、冲账时可用红墨水笔。

5.记账凭证和账簿上的会计科目和子细目,以及往来账户名称,必须用全称,不得随意简化或用代号。

6.制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各种原始凭证必须内容真实、手续完备、数字准确。对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

7.各种空白支票、发票、收据,都应指定专人保管,并设立登记簿,登记领用日期、数量及起讫号码,并由领用人合适签收,防止丢失。

8.公司必须设置总账、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并根据业务和管理的需要,设置备种辅助或备查簿。

9.启用会计账簿要在会计账簿行上写明公司名称和账簿所属年度,账簿内的“账簿起用表”要填写齐全。

10.登账必须根据经过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进行登记,每一笔账都要记明记账凭证的日期、凭证号码和经济事项的摘要。登记账簿应按日期和编号的顺序记账,不能前后颠倒、不得跳行、隔行。

11.各种账簿在记账完毕后,必须结出余额,按月进行核对,保证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

12.记账凭证及账簿,都必须定期按日期及编号顺序装订成册,加上封面,记账凭证上注明年度、月份、起讫、号数、分册号数及财务主管人员,逐册编号,交由专人登记会计档案目录簿。

13.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是公司的重要档案,必须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做到完整无缺、便于调阅,无关人员未经财务经理及公司总经理同意,不准任意查阅会计档案。未经财务部经理批准,不准擅自复印或外借。

流动资金的核算

1.经管债权(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账目的财务人员经常清理各账户款项,定期与有关单位核对余额,经常向部门主管汇报债权清理情况,督促经办人员及时结清和收回债权。

2.公司应按当年未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应收款项的余额计提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纳入管理费用。

3.公司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确认坏账损失,即: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和担保人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部分。其次,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仍然不能收回的账款。

4.严格坏账损失的控制及审批程序。公司若发生坏账损失时,应先书面报告公司财务部初审、财务部经理复审,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同意后方可冲账。如因个人责任造成坏账的责任者要视情节分别给予经理、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5.存货的计价方法规定执行。

收入、成本费用

1.按下述规定收入的实现:

⑴商品或产品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同时收讫款或取得收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⑵在交款提供方式的情况下,如货款已收到,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已经交买方,无论商品、产品是否发出,都作为收入的实现。

⑶采用预收货款销售的商品和产品,在商品、产品发出时作为收入的买现。

⑷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产品,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后作为收入的实现。

⑸在采用承付结算方式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情况下,应当在商品、产品已经发出,劳务已经将发票账单提交银行办委托收手续后作为收入的实现。

⑹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产品,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的实现。

⑺公司出口销售的商品、产品、陆运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运单、海运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以取得空运单,并实行办理出口交单后作为收入的实现。

2.实现的销售收入,应按实际价款记账,当期发生的销售退回,不论是属于本期还是以前期间销售的,都应冲减当期的收入和成本。销售商品发生的销售折让(折扣)支出,应冲减当期的销售收入。

3.当月实现的收入应全部记入当月账内,并按配比原则计算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税金。这些成本、税金费用应单独核算,在财务报表上单独反映,不得低减销售收入。

4.公司应按会计核算的规定设生产成本,工程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对成本和费用进行归集和核算。

5.公司应根据产品种类建立产品成本明细台账,做到记录完整、核算准确、资料齐全。同时,要分析成本、费用的升降原因,采取必要措施,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6.公司要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格定额管理,做到精打细算,厉行节约,降低成本。

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

1.月报、季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管理费用明细表、销售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

2.年报:企业除报送月报、季报所列表式外,还需加报:现金流量表。

3.公司在报送年度会计报表时,应附送财务分析报告。

主要说明:

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利润完成情况;

资金使用及周转情况;

债权债务变动情况;

各类资产增减变动情况;

主要税项交纳情况;

成本、费用升降情况;

其他财务会计方面需要说明的问题包括:

上一篇:读《呼啸山庄》心得体会下一篇:基础工程作业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