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英雄,青春无悔

2024-07-25

平凡英雄,青春无悔(共11篇)

平凡英雄,青春无悔 篇1

平凡英雄 青春无悔

有人说,梦想就像一颗小树苗,只有扎根现实,才能生根发芽,只有沉淀岁月,才能枝繁叶茂。我出生在湖南,是听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故事长大的,从小我的梦想,就是成为像他们一样顶天立地的英雄。2014年,我作为百万国考大军的幸运儿,怀揣着英雄的梦想,来到了八桂大地,我这个踌躇满志的湖南伢子忍不住想骄傲的喊出声来:国税,我来哒!可报到那天,迎接我的是挤满了纳税人的办税大厅,看着同事们一刻不歇地埋首在前台开发票、用沙哑的嗓音重复回答着纳税人提出的各种税务咨询,刚刚踏进国税的激情悄然退却了,我不禁问自己,在如此平凡的土壤里,梦想的花朵能够尽情绽放吗?

过去的一年,国税这片热土,给了我最好的答案。来到我们国税局,还没进门,您就能听到龚姐爽朗的笑声,算起来,龚姐在大厅已经二十五年,她二十五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笑声爽朗嗓门大的她,工作中特别细致贴心,是纳税人公认的服务之星,也是我们青年人打心底里佩服的岗位能手。记得有一回来办税的人特别多,龚姐怕纳税人来回跑太折腾,就中午加班办理业务,一天下来没顾上喝一口水,把龚姐累的呀,嘹亮的大嗓门足足哑了三天。

过去的一年,国税这片热土,给了我心灵的依靠。有段时间我的思想产生了一些波动:我要把大好青春就耗在这里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时,刚好有一个从小一块长大的好朋友愿意出资金和我一起创业,我真的心动了……师傅梁哥一直都非常关心我,他看出了我的徘徊,特意与我谈心“嘉欣啊,我知道多挣点钱当然好,我也知道咱们的工作很平凡很琐碎,但我们不能忘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使命呀!”师傅的话,语重心长,我看着年纪如我父亲般的师傅,从他坚定的眼神里,我仿佛看到了20年前他在偏远乡下的税所,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在平凡的岗位上,他重复着单调枯燥的征税工作,就拿着几十块钱工资,他们这一代人从来不会与组织讨价还价,他那甘于平凡的理想让我的心定了下来,在师傅的带领下,纳税大厅的每一个岗位我都能胜任了。

过去的一年,国税这片热土,给了我前行的榜样。一代代南宁国税人的英雄之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潜能、展现才华。在我的身边就有着许多优秀的青年榜样,有国税季度之星赵哥,有青年岗位能手房姐,有“市杰出青年卫士”李哥。脚踏实地的国税人用青春、用智慧、用汗水谱写出壮丽的诗篇。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一种坚持,这更是一种信仰!一年过去了,我当初关于英雄梦想的问句,早已有了答案,谁是英雄?乐于清贫、甘于寂寞、坚守岗位、自强不息的国税人都是英雄。我们爱祖国、我们爱人民,我们爱脚下的土地,我们爱肩上的责任,让我们放声告诉全世界:平凡英雄、青春无悔!

平凡英雄,青春无悔 篇2

(一)《百合花》的故事概要

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这篇小说以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与一位十九岁的通讯员之间的故事。小通讯员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却朴实善良,他为了掩护几名抬担架员而壮烈牺牲,而与他结婚才三天的新媳妇用自己的“枣红底上面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为他送了葬。

(二)《百合花》的创作背景

《百合花》是战争时代的产物,是茹志鹃对当时的战争环境的感触,根据茹志鹃后来的回忆,这篇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等人物虽然是虚构出来的,但是茹志鹃本人却实实在在的参与了战争,而借被子事件也是茹志鹃本人亲身经历过的。可见,《百合花》虽然是虚的,却无不透露着真实的影子,虚中有实,假中有真。

二、《百合花》中的军民骨肉情

《百合花》中的主要人物有两个:一是质朴英勇的通讯员,二是淳朴善良的新媳妇。两者之间表现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情感如同一朵纯洁的百合花,这可谓是“小感情”,然而其中表现出来的军民骨肉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大情怀”。

(一)质朴英勇的通讯员

年仅十九岁的小通讯员质朴善良,却又英勇无比。一方面,当小通讯员得知好不容易借来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就“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要送回去,听了“我” 的话后,又说“用了给她好好洗洗”,这反映出小通讯员的纯真善良,他对百姓群众十分关心和体贴;另一方面,小通讯员在战场上为救担架员而英勇牺牲,担架员的强烈的负罪感以及请求“我”尽力救治通讯员,则表现了小通讯员敢于为人民群众牺牲的骨肉亲情以及强烈震撼的军民骨肉情。

(二)淳朴善良的新媳妇

《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是广大农村妇女的代表,她美丽羞涩,淳朴善良。新媳妇从最初的不借被子,到后来的借被子,再到后来的到战勤帮忙,最后把自己的新被子给了牺牲的小通讯员,每一次的变化都是新媳妇对抗战的理解的加深,每一次的变化都体现出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三、“百合花”缘何永开不败?

(一)独特的取材——新视角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取材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成败。回归到《百合花》的创作年代而言,当时的文坛主要从正面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如《红岩》、《红日》等,此时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倾向于“高、大、全”,而《百合花》 却另辟蹊径,从小人物、小视角出发,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独特的取材必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清新感。

其实,茹志鹃的《百合花》虽然从小视角取材,但却能够反映出大问题。不知名的小通讯员是平平凡凡抗战人士中的一员,正是有了他们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才会有抗战的胜利;而新媳妇则是普通农村民众中的一员,她对于抗战士兵的认识转变过程实际代表了我国广大农民对革命以及共产党的认识过程。

(二)朴实的叙述——接地气

在《百合花》中,我们似乎难以找到多么华丽的辞藻, 然而朴实的叙述却如同一记重锤深深印在我们心间。《百合花》中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多么伟大的人物形象, 有的只是一个拖毛竹的年轻人和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 然而朴实的叙述却显得人物形象无比高大。如,得知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 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如此波澜不惊的叙述却深刻的表现出了通讯员的歉疚以及对群众的关爱。几句简单的话为我们勾勒出了浓厚的家乡中秋节氛围。

朴实的叙述是茹志鹃的写作特色,而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原生态”最接地气,感动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三)细腻的描写——情趣多

《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很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实际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思考过的,细腻的描写对于故事情节的开展起着推动作用。

如小说中反复出现小通讯员肩膀上的那个破洞,这一细节描写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刚开始时,小通讯员“绷了脸”、 “垂着眼皮”去接被子,慌慌张张中衣服勾破了,而“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通讯员却高低不肯”; 当新媳妇看到牺牲了的通讯员的时候,“他安详地合着眼, 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一细节描写让人感觉非常辛酸;最后,新媳妇“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则将情节推向高潮,此时,新媳妇的感情已经彻底爆发,表现出了浓厚的军民情怀。

(四)精致的结尾——品余香

小说最后,“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简简单单的叙述却掀起了我们内心的波澜,战士的勇敢、生命的易逝、战争的残酷……各种复杂的情感深深触动着我们, 引发我们的思考:多少不知名的“小通讯员”牺牲在炮火中? 多少默默奉献的“新媳妇”支撑着我们的抗战?

四、结束语

“香心淡染清华,似花还似非花”。洒满百合花的被子带走的是平凡的英雄的躯体,却带不走他那勇于牺牲的精神, 更带不走浓厚的军民鱼水情!读来《百合花》,留得一袭香!

摘要: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和美好,成为我国文坛史上永开不败的百合花!本文主要在深入研读《百合花》的基础上,从通讯员以及新媳妇两个关键人物身上分析了《百合花》中透露出的军民骨柔情,并从《百合花》的取材、语言、内容、结尾四个方面研究了茹志鹃的小说特色。

英雄精神代代传,平凡家庭不平凡 篇3

和老人一家接触过的人,都说这家人待人平易、热心有礼。只有少数共同生活过几十年的老街坊,才知道这个工人家庭背后不平凡的家世——他们是著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后人,方秀云是将军唯一的儿媳。

方秀云一家“知名度”不高,源于他们作为英雄后人长期以来的严于自律——“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是这家人几十年来代代传承的家教家风。

这种家教家风使他们始终以将军舍身为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要求自己,却从不借英雄的知名度炫耀于外、捞取利益。他们流淌着英雄的血脉,却甘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寻常的百姓生活中体味责任,品味知足。

平凡中严要求平淡中懂知足

方秀云老人的家位于一座老式居民楼里,不足80平方米,简朴而整洁。

老人的爱人,即杨靖宇将军唯一的儿子马从云,50年前就已去世,从那以后,方秀云独自拉扯着5个儿女,将他们一一养大。

老人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对公公杨靖宇的事迹知之甚详,她说,很多事她都是从丈夫那儿听说的。丈夫去世后,她又将公公的英雄事迹一件件、一桩桩讲给了子女。

方秀云从未见过公公。当年杨靖宇将军离家参加革命时,马从云不过2岁,妹妹马锦云才出生5天,家中也没有留下杨靖宇的任何遗物,除了几张翻拍的老照片,和几本有关将军的传记、资料书。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他的名字是离开河南省确山县老家到东北后改的。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环境中与侵华日军血战8年,1940年2月23日孤身被围,战至最后,壮烈殉国。1950年1月,杨靖宇的战友杨一辰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纪念杨靖宇的文章,儿子马从云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多年。

此前,马从云甚至不知道自己杳无音信20余年的父亲就是杨靖宇。得知自己是英雄后代后,他和家人没有声张,更没向组织伸手求助。后来,是组织上主动出面把马从云安排到郑州铁路局当了一名火车司机。

1953年冬天,马从云夫妇到哈尔滨参加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他们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靖宇——那是装进一只玻璃瓶子中的头颅标本。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将他的头颅割了下来,作为战绩炫耀。马从云夫妇跪倒在父亲的遗骸前失声痛哭。

离开哈尔滨之前,马从云又一次来到纪念馆那只装着父亲头颅的玻璃瓶子前面,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三个头,说:“放心吧,爸爸,我们不会给您丢脸的!”

虽然只是铁路局的一名普通职工,马从云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很严格,工作勤恳敬业,任劳任怨,生前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他的孩子们也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从上学到工作,从没对周围人说过他们是杨靖宇的后代。

丈夫去世后,方秀云老人继续传递着这种家风。她常常告诫子女,绝对不允许以抗日英雄后代借口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她常说:“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要低调做人。”

方秀云老人的5个孩子都在郑州市铁路系统工作,都是普通职工。小儿媳王晓芳进门一年多,才知道自己嫁的丈夫是著名抗日英雄的后代。

“爷爷是我们的骄傲,但不是我们的资本。”这是五兄妹共同的心声。他们名字当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这是爷爷一位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给起的。和别的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从小就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他们用这种责任指引着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努力奉献,告慰着爷爷的英灵。

一块桦树皮成为“传家宝”

方秀云老人的柜子里一直珍藏着一块桦树皮,那是1958年从杨靖宇将军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

那年,马从云带着妻子和长子马继光来到东北为父亲扫墓。杨靖宇的老战友送给他一块桦树皮,对他说:“你父亲当年就是吃这个和敌人打仗的。”

从此,这块桦树皮成了马家的传家宝。1964年,马从云在镇江因公牺牲,年仅37岁。他的遗骨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而这时,小儿子马继民在方秀云的腹中才三个月。

二儿子马继志跟着母亲见了父亲最后一面。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是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

马从云去世后,方秀云一个人艰难地抚养着5个孩子。她没有工作,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刚强的她靠纳鞋底、剪猪鬃、轧手套、当保姆维持着生计,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由于没有钱治病,最大的孩子马继光高烧后成了残疾人。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方秀云仍谨记着丈夫的遗言,从没向组织上提过要求。大女儿继先记得:“每次过年过节郑州铁路局领导到家里慰问俺妈,问有什么困难时,俺妈总说没有困难,现在比解放前生活幸福太多了。”

而那块桦树皮,成了方秀云教育孩子的“神灵之物”。马继民小时候,曾经有一次对母亲大发牢骚:“我们家为什么总吃白菜呀?我要吃肉!”这时,方秀云就高高地举起那块桦树皮,对他说:“二毛(马继民的小名),我再说一遍,你是他的后人!”

在马继民少年时代的记忆中,那块桦树皮和“你是杨靖宇的后人”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农村出身的方秀云没什么文化,但这种特殊而质朴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

马继志18岁时参军入伍,在随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至今腰上还留着当年负伤留下的伤疤。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是杨靖宇的孙子。服役期满后,他回到父亲工作过的铁路上做了工人。

1982年,马继民高中毕业,踏着哥哥的足迹参军,来到南海舰队。临行前,方秀云对他说:“二毛,还是那句话,记住爷爷,是在心里记。千万不要说出口,四处张扬。你说了,人家肯定要照顾你,那样的话,你就不是爷爷的好孙子了,你就是不孝。”在部队四年,没有人知道马继民的身份。结果,他和二哥一样,悄无声息地回家做了一名工人,在郑州铁路采购中心工作。

nlc202309041509

近年来,郑州、北京等地有很多商家找到马继民,提出只要他以杨靖宇孙子的名义露露面,那他立刻可以结束工人的生活,挣不少的钱,还有房子、车子。对此,马继民断然拒绝,他说:“正因为我是杨靖宇的孙子,所以我才不能接受这个。”

而方秀云老人前几年还曾被附近学校请去做过报告。给孩子们宣讲杨靖宇的事迹,她总是随身带着那块桦树皮。她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直到现在,老人偶尔还会把桦树皮拿出来,掰下一小块,放在嘴里慢慢地咂摸味道,像是在回味将军公公当年干革命的不易,也像是在回味她这么多年走过的人生岁月。

作为英雄后代不能给爷爷抹黑

5个兄妹家中都有关于爷爷杨靖宇的传记和资料书。爷爷为数不多的珍贵照片,五兄妹也人手翻拍一套,那是他们血脉相连的共同的精神财富。

继志像父亲,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出了业绩,从最初货车上的一名司炉,成长为一名司机长。继志的荣誉簿上清晰地记录着:郑州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郑州铁路局先进司机、郑州北机务段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北机务段安全先进生产者……

继志所跑的郑州-安阳段是全国最不好跑的货车线路之一,沿途客车多,路况复杂,而继志已安全行车上百万公里。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英雄的后代也许不能做到像先人那么伟大,但有一点:“绝不能给爷爷抹黑。”

继民几年前由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变成了吉林省靖宇县的一位县长助理,曾经引发过社会关注,也一度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

其实,继民当时是有顾虑的。他担心干不好,辜负了当地的期望,也怕引起社会上一些人的误会——爷爷的名声,素来被家人看成是神圣的象征。后来,靖宇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多次打来电话,请他利用特殊的身份,在县长助理这个位置上协助县长的工作,发展当地的红色旅游。他把情况告诉了母亲。

方秀云专门召集全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她说,如果是商业行为,就是给爷爷抹黑,决不能去。如果只是为当地人谋福利——这是爷爷当年为之奋斗、牺牲的地方啊,作为后人应该尽这份力。但前提是不要一分钱的工资,不要任何待遇。

马继民上任临走的时候,方秀云送出门外,只说了一句话:“孩子,到那边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当时他的眼泪就下来了。他知道80多岁的老母惦记着什么,珍视着什么。他只能一遍遍向母亲保证:“放心,我绝不给爷爷抹黑!”

现在马继民一半时间在郑州,一半时间在靖宇县。除了协助副县长进行红色旅游的组织、宣传工作,他还致力于搜集抗联文化,整理抗联史料。他们成立了“东北抗联暨杨靖宇爱国主义精神研究会”,每三个月都会出版一本抗联文化杂志,就是为了把抗联的事迹、文化宣传出去。

这种责任感也传到了再下一代。五兄妹几乎都带着孩子来东北祭拜过杨靖宇将军。他们告诉孩子,数十年前的战火硝烟不能忘却……每到祭日,也都会领着孩子到郑州市烈士陵园祭扫,看望长眠的父亲,遥祭爷爷。

将军留给世人的是光照千秋的浩然正气。在和平年代,将军的后代就以这么一种朴素的情怀继承着将军遗志。他们在方秀云这个老家长的带领下,勤俭持家、邻里友爱、乐观上进,用踏实、宁静、火热的心灵,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岁月和智慧。

〔编辑:潘金瑞〕

平凡的英雄作文 篇4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不甘平庸,为自己赢得掌声。常言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英雄,是奉献自己的生命,燃烧自我生命的人。英雄将自己置于危险,而置他人于安全,他们不惧火海,荆棘,怒涛,他们值得我们为他们鼓掌。正如董振堂将军一般,用自己的生命,为红军撤退争取时间,我们应该为这样的英雄鼓掌。我们又为何不去成为这样的人呢?正如鲁迅一般,为人民做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成为英雄,拥抱属于自己的掌声,让掌声成为奉献的动力与回报。不甘平凡,成为英雄。

树立理想的标杆,想远大的理想迈进。人要立鸿鹄志。理想是成为英雄必不可少的。因为理想犹如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为迷失方向的船只指明道路。理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让嫩绿的小草顶开透顶的巨大石块,只为迎接生命的第一缕阳光;它让平凡的蚕蛹挣脱茧的束缚,只为开启生命的第一次飞行;他让生命短暂的夏蝉鸣叫一夏,只为创造生命中第一次辉煌。英雄需要伟大理想的支撑,才能在人生路中不迷,不惑。让远大的理想扎根心中,扬帆远航。

成为英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磨炼。没用任何的掌声会无端给予你,成功的背后是艰苦的磨难。勾践忍受亡国之痛,在吴国三年伺候吴王,但他未放弃复仇之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柴草,不时会尝苦胆,让自己不忘耻辱,终在艰难过后,团结民众,灭亡吴国,重振越郭。勾践的坚持与刻苦造就了他的英雄形象。成为英雄,需要千锤万炼。

不甘平凡,成为英雄。新时代下,更需要英雄重振民族。我们不能对营销吝惜自己的掌声,但我们要成为英雄,去引导更多的成为英雄,只有这样,民族才能振兴,江山代有才人出。

平凡英雄的故事作文 篇5

——题记

河南的大暴雨之中,面对意外,许多普通人在暴雨之中互助互救搭起了一座“桥梁”,让无数人得以获救,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大爱。

桥下,洪水淹没公路,只有一个低矮的石台依然矗立于水面之上,承载着庞大的避洪人群。忽然,一个人从远方被洪水冲来,桥下却无一人动弹——大家皆因洪水的恐怖而不敢去救人。这时,一位中年男子却一跃跳入水中,冒着生命危险,向那个已被洪水冲跨的人游去,并将他拉到了石台之上。

暴雨之初,许多人开车奔向其它地区,马路上,积水已有半人之深。一口圆井的井盖被水冲走,若汽车陷井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危险。一位女子将两辆自行车支于井边,自己撑着雨伞站在一旁,向汽车招手示意……

高速路上,无数人水粮皆绝。一位农村妇女召集一伙人带着面包矿泉水、牛奶……在高速路旁支起红幅:“大家可以免费来这里拿食物与水!不收费。”

无处不在温暖而有力的双手,无处不在扶危解难的力量……人们面对死亡这两个字,却依然选择去拯救他人。“怕,当然怕啦,但是眼看着人就要不行了,实在不能不管。”

观《平凡英雄》心得体会 篇6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辛……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兄弟,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这首歌词送予前往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的英雄们,伟大的逆行者,加油,等你们平安归来!

2020年伊始,春风还未吹遍祖国大地,有一种叫作“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却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成了不速之客。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肺炎,起初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病毒之前从未在人体中被发现,它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因此做好自我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远离那些有呼吸道症状的感染人群。但是,那些白衣天使却顶风而上,不畏被感染的风险,成为逆行者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望着他们义无反顾的背影,向他们致敬,愿他们早日打胜这场战役,早日平安回到亲人身边。

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天波府走出报国将。浙大一院的重症医学专家――郑霞医生,就是这些逆行的英雄中的一员,她从医15年,中共党员,医技精湛,在疫情来临时主动提出去武汉支援。她“丢下”了年迈的父母,做好了长期在武汉“战斗”的心理准备,带上行囊,带着伟大的背影,进入了疫情最核心的病房,开始武汉抗疫之战。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专家们在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工作,必须“全副武装”,防护服密闭闷热,穿着一个小时就会感到不适,而他们一穿就是整整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还要对着患者开展医疗和护理,经常汗流浃背,不吃不喝一整天。在这阴雨连绵的冬天,千家万户因为他们的守护而温暖,在这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他们离别家人,穿上战衣,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战无不胜的信心迎险而上,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最伟大的背影,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而平安归来!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观《平凡英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2020年新春之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本应在二月初就该开学进入高考备战的我们,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严重情况不得不延期开学,学校开展了停学不停课老师网上授课的教学方式。为何我们在后方会有一个如此安静的学习环境呢?那是前方一线人员为我们撑起来的一片港湾,对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在疫情蔓延时,已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出征,再度回到了公众视野,他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自己身患渐冻症,仍然奋战前线30余天;全国各地的医护志愿者明明知道前线的风险,还是义无反顾奔赴重灾区,他们选择了担当,选择了直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些逆风而行,迎风而战,义无反顾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的英雄们用生命捍卫生命,以牺牲阻拦牺牲。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应该学习英雄们的担当精神,努力学习为高考备战,在这特殊环境下,我们要放平心态,不急不躁,做到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课程安排,认真学好每一节网课,掌握好所学每科知识。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与时间赛跑,用知识充实自己,用自律管好自己。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逆行而上。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生于非典,考于肺炎。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将来的我们可能会面临和他们一样的难题,现在我们有钟南山,可未来除了靠我们自己还能靠谁呢?我们说,一线有白衣天使在。可哪有所谓的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高三的我们现如今不能和“逆行”的英雄们一样,但我们也要拥有那份精神,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努力挺身而出,为国家做贡献。

抗疫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硬仗、这是一场总体战阻击战、这是一场人民战争。《曹刿论战》曰:“夫战,勇气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科学防治就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

观《平凡英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抗击武汉疫情,要战在一线,“疫”不容辞。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强调,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本位主义严重,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将严肃追责问责。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局势,党员干部当充分发挥率带作用,叫响“跟我上”,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经受初心使命的“试金石”考验,以靠前指挥、战在一线做到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疫”不容辞,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击武汉疫情,要冲往前线,“疫”无反顾。“疫”战打响,虽无硝烟,却也是生死较量,前线战事吃紧,九千多万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叫响“我先上”,让党性在疫情斗争中得到锤炼。主动请缨求一战,是年过七旬还坚守在路口劝返集镇赶场的老党员,是不舍昼夜奔波在乡村道路巡查的党员先锋队,是义务为村落消毒、充当流动小喇叭、制作手工口罩捐献的无数普通党员,战“疫”一线党旗红,九千多万颗炽热的心,映红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疫”无反顾,为践行入党时那句庄严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舍命不惜。

抗击武汉疫情,要守住战线,“疫”战成名。疫情迅猛蔓延席卷,守住战线,就是守好百姓生命的防线。广大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战,以扎实工作坚守足下这片厚土,用血肉之躯堵住战线蔓延的势头,为身后百姓稳筑健康长城。是天寒地冻,守在村道口的劝导员;是不辞辛苦,挨家挨户的基层干部;是每日两次,按时上门体检的乡村医生……是无数英姿飒爽的身影死守战线,将病魔拒之门外。“疫”战成名,为了人民请战的英雄,人民也将永远铭记你。

观《平凡英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在2020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到,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守护者每一位病人。

”如果需要组织抗击疫情的志愿者,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自愿坚守在抗击病毒第一线...”1月27日,我的爸爸——一名医生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递交到了医院防控疫情中心。

--“一定要去吗?难道你不害怕吗?”

--“我也害怕,可穿上了一身白大褂就有这个责任。”

过年,本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合家欢乐的日子,医院却是灯火通明,各种医疗设备物资连夜飞赴各地,支援抗击疫情。在这之前,我爸爸刚值班回来,还未来及休息又赶回了医院。妈妈对此似乎习以为常,对我讲述爸爸曾经的经历—

“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他曾去援藏,一去就是一年...”

“非典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亲赴前线,直到疫情缓解...”

“他啊...总是如此。”

爸爸似乎总是这样,曾记得有一次晚上回家途中,爸爸接到一个病人的电话便立刻赶到火车站前往石家庄,直到夜深才回来。

此次疫情也同样如此。面对疫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他选择了“不退”。还有许多其他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下忘我工作上的医护工作者,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到15名医务人员确诊被病毒感染,再到梁武东医生的牺牲...他们不论生死,在我们和疾病之间筑起高墙,在看不见的战场冲锋陷阵。此刻,他们就是一个个战士、一个个英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相反的方向坚定地走去,当人民群众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他们用生命诠释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想最美逆行者学习、致敬!

观《平凡英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发端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做出防控部署,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这时,钟南山院士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18日傍晚,84岁的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年初一接到组派医疗队驰援湖北的通知,河南大学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有的延迟婚期,千里赴武汉;有的瞒着家人,偷偷赶往救援,24小时内,52名医护人员集结完毕,整装待发。其中有一个人最让我为之感动,他就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走起路高低不平,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妻子,也不幸被感染,而他拖着病体,坚守在抗议一线30多天,甚至忙得顾不上看妻子一眼,他说过一句话:“我必须跑的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上抢回更多病人。”他的这种精神很让我敬佩。截至1月28日,共有30支医疗队,4130人已经到达湖北展开医护工作。

疫情就是战斗,通知即为号角。疫情发生后,武汉各大医院全力以赴地抗击冠状病毒,10万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他们以血肉之躯,匹敌无形病毒,筑城守护家园,保卫武汉的长城堡垒。

平凡英雄,青春无悔 篇7

沈祥, 男, 1985年10月出生, 2007年入党, 2009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 同年7月在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这位平凡的年轻人身上, 记者看到了刚毅与坚强, 踏实与稳健, 热情与执着。他立足工作岗位、刻苦钻研业务、勇挑工作重担、贴心服务学生, 脚踏实地做好日常工作, 被河南就业工作者们誉为就业工作战线上的“小黄牛”。每年年终考核均为优秀等次, 并多次荣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青年”等荣誉称号。

——讲学习, 积极上进。上班三年多的时间, 沈祥把坚持不懈地学习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第一要务, 作为勇挑工作重担的重要基础。在坚持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的同时, 他还勤奋学习国家关于教育事业发展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线、方针、政策, 特别是能够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对《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及规划纲要》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等进行重点学习, 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文秘工作特点, 他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 深入调查研究, 注重围绕就业工作热点、难点, 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言献策, 每年分季度撰写《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形势分析》, 上报相关部门, 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讲奉献, 忘我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大而且繁杂, 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花费很多的时间。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 沈祥有着甘于奉献、甘于清苦的高尚情操, 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他时常以单位为家, 夜深人静时, 他依旧在单位伏案写作, 并经常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 完成突击性的工作任务, 保质保量、有条不紊地做好本职工作。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 毕业生基数庞大,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又相对缺乏。面对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匮乏的双重压力, 该同志能够结合自己所学所思和一线工作体会, 提出了不少可行性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先后起草多篇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政策文件, 并先后对上级或相关部门有关政策文件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 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讲实干, 勇于创新。沈祥主要负责宣传和文秘工作。为扎实做好工作, 每逢重大活动, 他及时整理新闻通稿, 报送政府部门、媒体等宣传平台。在策划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活动时, 及时引入毕业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 并将毕业生关心的房价、经济环境作为宣传内容, 大大增强就业宣传效果。他策划了毕业生就业专题访谈文案, 邀请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亲自做客河南广播电台早8点强档《政府在线》栏目为广大毕业生答疑释惑。通过扎实有效的就业宣传, 全社会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讲服务, 以人为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关系着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工作中, 他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 干工作、谋事业始终以毕业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了方便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 他主笔修订汇编了《业务办理流程》, 细化了工作程序, 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提高了工作效率。身为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团支部宣传委员的他, 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高峰期, 牵头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 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减排、优质服务等倡议, 营造了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在日常工作中, 该同志还经常深入高校学生群体当中, 直接倾听毕业生就业诉求, 为毕业生作专题就业指导讲座,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念, 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

——讲廉洁, 严于律己。沈祥坚持从自身做起, 确保自己在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自觉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 积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 克服爱慕虚荣的不良作风, 克服怕吃苦、得过且过的错误思想,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年轻人的朝气, 能够时刻从工作大局出发, 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私事与工作的关系,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从不向任何领导和同志叫苦叫累, 从不向组织要荣誉、要待遇。工作上勇挑重担, 冲锋在前, 排除一切干扰, 不计时间地全身心投入工作, 努力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作风上坦荡、真诚、正派、廉洁, 从不做贪小利、违法损公之事;生活上主动关心同事, 帮助同事, 增强工作凝聚力和向心力, 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发展。

雷锋:平凡而伟大时代英雄 篇8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父辈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到年关,地主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泽东当年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1938年被抓伕,遭到国民党的毒打,造成内伤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1944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第二年秋天就死去了。哥哥雷正德,12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人。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没几天,由于过于贫穷,父母没能力抚养,就把她送进长沙一家育婴堂,简家塘一个姓杨的妇女把她抱回家抚养,6岁时把她送给雷家做了童养媳。后来,雷锋的母亲遭地主唐四滚子凌辱而自尽。

雷锋还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然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3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9岁的小雷锋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雷锋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1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雷锋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4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晋升为班长,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因公殉职

雷锋于1959年12月入伍,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4班当汽车兵。入伍不到1年,他勤奋学习和工作,努力争先创优,曾多次立功。1960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牢记入党《誓词》,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做为人民服务的表率。

根据雷锋入伍后的突出表现,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雷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信念,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雷锋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雷锋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雷锋成了英模之后有些人不服气。卸车时,有人指着装满200斤高粱米的麻袋让他扛。雷锋心里很不好受,事后却心平气和地说:“我虽然扛不动200斤的麻袋,但我能干好能干的工作,并且比别人干得更出色。”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感动。

1962年2月19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在沈阳召开,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参加,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同时,为了进一步搞好雷锋事迹的宣传和学习,会议安排雷锋作了题为《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报告,报告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引起了到会500多名代表和近千名旁听者的强烈反响。2月27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全体通过了《给军区全体共青团员的一封信》,号召军区部队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要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神枪手”雷凯等先进人物为榜样,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和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连队车场,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去洗车。当时,战士们在路边栽了一排约2米高的晒衣服的木杆,顶上用8号铁丝拉着。雷锋让乔安山开车,自己下车引导,指挥乔安山倒车转弯。汽车的前轮过去了,但后轮胎外侧将木杆从根部挤压断。受顶部铁丝的作用,木杆反弹过来,正好击中雷锋的右太阳穴,当场就打出血来,雷锋昏倒在地。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副连长又开车飞速赶到沈阳202医院请来医疗专家。但由于颅骨损伤,脑颅出血,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不幸去世,年仅22岁。

雷锋因事故不幸殉职,他所在部队首长迅速做出决定:雷锋因公殉职,举行追悼会。两天后,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近10万普通市民自发地护送雷锋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很多人泣不成声。

雷锋精神

雷锋被人们称为共产主义战士,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他的价值,在于他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雷锋当年被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在沈阳军区是模范人物,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经常出现在报纸、电台等媒体上。

由于雷锋成了一位“名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专栏,要将雷锋作为“先进楷模、学习典型”好好总结和宣传,让雷锋成为战士们学习的好榜样,派了2位摄影家搜集和整理雷锋的生平图片,并对雷锋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图片一一进行了补拍,雷锋后来的很多照片、影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其中,雷锋生前战友、摄影家季增拍摄并珍藏了40幅雷锋的珍贵照片。季增1957年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队任摄影员。在和雷锋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季增平均每4天就为雷锋拍摄一张照片,成为名副其实的“为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人”。

nlc202309012221

另一位是张峻,在解放军沈阳军区任宣传报道助理员。雷锋为人民公社和辽阳捐款后,再加上之前做过的好人好事,在抚顺已经小有名气。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上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文章,部队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的模范事迹,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作出了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十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并于1962年2月初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筹办展览的班子。因此,张峻先后9次为雷锋拍摄照片,共拍下了雷锋生前活动的照片222张。在雷锋军旅生活中的951天时间里,留给世人的300多帧照片中,很多照片均由张峻和季增二人拍摄,人们在参观雷锋事迹展览或看到《雷锋》画报、画册的众多照片,都出自他们之手。

再有一位是周军,他是在1961年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在没有见到雷锋之前,已从报纸上和广播里,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并为其精神所感动,一心想有机会见到、采访雷锋,和雷锋交朋友。1961年冬,沈阳军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听说雷锋也来参加,编辑部决定邀请雷锋写一篇文章,拍摄一张雷锋的照片作为封面,这个任务交给周军来完成。周军于1958年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东北民兵》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后调沈阳日报社。在雷锋留世的众多照片中,周军拍摄的一张雷锋头戴一顶长耳皮毛军帽,双手紧握冲锋枪,端庄站在松树前的照片,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此照片曾入选国际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的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1998年,加拿大一家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出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其中中国入选2张:一张是雷锋握枪站岗的照片;另一张是毛泽东主席于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的照片)。

雷锋出名了,但在荣誉面前,他始终谦虚谨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

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他干一行爱一行,入伍时由于身小臂力弱,投手榴弹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悄悄地出去练习,终于在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他教唱歌、办墙报样样都行,参加战士演出队,因湖南口音太重影响演出效果,主动提出换下自己。

有关雷锋做好事的故事,多少年来脍炙人口,他的名字成了做好事的象征。有一次,雷锋因腹痛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当鞍山市第二建筑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好事,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有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他自己却非常节俭,袜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一次,雷锋外出搭车时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把车票和钱弄丢了,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便在群众中流传开来。

在部队里,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给小周病重的父亲写信寄钱;为小韩缝补棉裤。每逢年节,雷锋想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最忙,便叫上同班战友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帮着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曾受到一些人在背后非议。不少同学不解,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朴实地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雷锋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此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此后,每年3月5日便成为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粮食紧缺、棉花减产,苏联又撤走专家的状况。内忧外患的中国,迫切寻求一股巩固政权、对党忠诚的力量,希望凭借这种精神渡过难关。就在这个历史时代的背景下,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激励着当代人奋发脱贫的决心。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雷锋离世已经50年,这50年,社会发生了巨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变。5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学雷锋”?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心态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才能把好事做得更持久。雷锋精神是一面旗帜,永远闪耀着盖不灭的光辉。精神是可以变成强大的民心力量的。正是雷锋精神这不灭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少年,勇往直前,成为道德的模范。雷锋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生动反映,也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在极“左”时期,有人将雷锋“神化”;商品经济时期,又有人竭力将他贬低。但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锋不仅仅属于一代人,雷锋精神穿越了时空。雷锋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英雄,雷锋精神穿越了国界,就连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也将雷锋作为杰出军人典型代表悬挂其像于展厅,供军校学员参观和学习。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形式,弘扬先进文化的生动载体。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

在广泛持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全军各部队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学习雷锋好榜样》雄壮有力的旋律回响在中国大地,回响在世界和平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天空……

平凡英雄电影观后感 篇9

电影开始了,开头讲一个7岁的小孩子非常的天真可爱。

可有一天他和他哥哥一起去工地,不小心把胳膊给轧断了,小男孩的妈妈被吓得晕了过去。

他的哥哥做了理智的决定,带他着去乌鲁木齐医治。可是他们没赶上飞机,而且座位已经满了。

管理人和各个工作人员都在焦急地联系机长,还有人主动让出自己的座让位这位可怜的孩子座,小男孩终于坐上了飞机。

为了不让他睡着,全飞机人都在给他唱歌加油;

这位小男孩也很勇敢,断胳膊这么痛他都没有笑一声;

空姐更是在尽心尽责的照顾他;

机长为了能提前到几分钟,抢救他的生命,联系空军,开直行道。

最终到达乌鲁木齐节省了十七分钟,对于平常人来说十七分钟不算什么。而对他们来说,一分钟可以抢救回一条性命。

到达医院后,经过医生们的尽力的医治和小男孩的坚持,他的命终于抢救回来了。

我们要学习小男孩的不怕困难的精神,平时我们抽个血打个针有时都害怕,更何况他是整个胳膊都断了。

平凡英雄电影观后感 篇10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一群平凡的人聚在一起,完成了一次生命接力。

影片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用最真实的画面将一场救援行动记录下来。全程环环相扣,一直揪心,每遇到一个困难,都会有一群“平凡英雄”挺身而出,有的指挥交通,有的提供帮助,正是这群平凡人,才完成了一个爱的接力。印象最深的是李冰冰饰演的乘务长周燕,作为乘务长的她即使具有面对任何突发情况的心里素质,却也忍不住落泪。比起一个乘务长,她更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在任何规则里面,人性才是最真的。八个小时的生命奇迹,拯救的不仅是一个小朋友的断臂,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体现人性最美的一面。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就是英雄。

从平凡人到真英雄 篇11

【关键词】平凡人 英雄 英雄主义

一、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电影《阿甘正传》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演等六项大奖。不同于其它影片中的超级英雄,阿甘只是一个智商为75的平凡人,但是心理上却坚忍不拔。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阿甘正传》映射出的美国文化,即每一个美国人都相信通过个人奋斗能获得成功。阿甘奇迹般的一生让每个人回忆起自己人生历程中遇到的坎坷,也圆了观众的英雄梦。在西方文明中,对人类英雄界定主要有两大思想来源:希腊传说和圣经故事。他们要么骁勇善战,要么隐忍超然。因此英雄被盖上了神秘的面纱,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但是阿甘完成了从普通人到真英雄的转变,完成了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平凡人的愿望。

二、从平凡人到英雄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生理上和心智上都有缺陷,这样一个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人可能无法在战场上亦或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寻找传统的英雄梦。生理上的缺陷让他在学校里常常被同学们戏弄,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在学校里,阿甘与珍妮相遇,从此,在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他用奔跑来摆脱各种囧境。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史诗是解读历史和表达文化的崇高形式,《伊利亚特》和《奥迪赛》是西方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史诗精品,其历史背景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特洛伊战争。作者精彩的描写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和味荣誉、尊严而战,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传统的英雄形象应该是具有出身高贵、仪表堂堂、英勇善战、胆识过人等等这些品质。

然而不同于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阿甘正传》的主人公出生平凡,相貌普通,毫无计谋,甚至比普通人是智力还低,可以说与英雄形象是背道而驰。但是母亲和珍妮的鼓励让他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被一个大学的橄榄球教练看中,就这样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在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这一切可能都是一个弱智者难以做到的,阿甘的母亲和珍妮就是他的上帝和《圣经》,有她们的指引,无论路向何方,他都不再害怕。

阿甘从来都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为自己的缺陷感到自卑,在这一切成功之后,他并没有沾沾自喜,没有狂妄自大。“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战争英雄,明星球员。跑着前进是一种精神,面对命运,他从没担心过自己的智商只有75,他所做的,所关注的,只是做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事。阿甘只是在做好真实的自我,最好的自我。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但是这些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心中记挂的只是珍妮,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悄然离去。阿甘决定开始奔跑,之前所有的“跑”都是在别人的指挥下,只有这次是自己一个人的决定。就像成为真正的英雄一样,在“神明”的引导下,告别空虚、懦弱,不屈不饶的迎接挑战。正是在失去珍妮的痛苦中,阿甘把自己造就成硬汉和英雄。阿甘的奔跑带领了越来越多人的跟随,他跑了整整三年两个月14天又16个小时。

三、结束语

荷马史诗中的传统英雄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阿甘的行为是对英雄主义的重新界定。一个现代的“非英雄”的形重塑了史诗中英雄崇尚的价值,英雄不再是天神般的巨人通过建立奇功伟业来彰显自己的才能,而是能够在精神、行为上影响更多其他人,能够有足够的勇气正视正视自己的脆弱、缺陷,并且能够克服自己的怯懦的人。世界上最多的是普通人和普通事,最煽动人心的是普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性”中的真诚和真情,所以阿甘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参考文献:

[1]荷马.伊利亚特[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孟玲.从平凡人到真英雄——解读《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英雄主义[J].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上一篇:给未来的自己的范文下一篇:关于高技能人才办理入户广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