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岗位无悔的追求

2024-06-28

平凡的岗位无悔的追求(精选9篇)

平凡的岗位无悔的追求 篇1

2011年6月29日上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 山东省高密市供电公司举行了由300多名党员干部员工参加的冯子刚事迹报告会, 号召公司全体员工向冯子刚同志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高密市供电公司拒城河供电所副所长兼检修工区副主任、电工高级技师冯子刚, 在电工领域不断求索, 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普通农电工的无悔追求。2005年以来, 他先后被授予高密市、潍坊市“技术能手”、“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优秀农电工”、“首席技师”及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运检岗位技术能手”、“农电工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勤奋, 打开希望之门

今年35岁的冯子刚毕业于高密市技工学校, 2002年经考试被高密市供电公司聘为农电工。

3个月后, 由于技术出众、勤奋好学, 他由一名包村农电工被安排到公司检修工区继电保护班工作, 从此成为工作在检修工区的一名农电工。

冯子刚所从事的继电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活,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 弥补专业知识、学历上的欠缺, 他“搜罗”了几十本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有时为了购买一本自己喜爱的专业书, 还专门跑过青岛、潍坊等城市。晚上, 当别人娱乐或沉浸在梦乡之中时, 他却埋头灯下学习电工知识。正是由于这种执著和勤奋, 让冯子刚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快速提高, 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继电保护原理, 并能熟练操作。

在春防秋检中, 冯子刚发现各变电站使用的电磁操作机构, 在运行过程中多次发生合闸线圈烧坏事故, 不但减少了供电能量, 还影响了供电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工作之余, 他查阅了大量资料, 对合闸线圈烧毁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多次现场试验, 他成功发明了合闸线圈保护器, 攻克了合闸线圈容易烧坏的技术难题。该保护器应用于变电站后, 每年为公司节省资金10多万元。他还参与了临时保护装置的制作, 为公司创收300多万元。

拼搏, 摘取成功桂冠

在高密市供电公司, 冯子刚是有名的比赛“能手”。2005年, 他在高密市“菲达杯”电工、电焊工技能大赛中获得电工技能职工组一等奖;2006年, 获得潍坊市电工、钳工技能大赛电工技能组一等奖;2007年, 获得山东省首届特种作业安全技能大赛电工特种作业团体第一名;2007, 2008和2009年, 由他担任教练的公司代表队, 分别获得高密市、潍坊市职工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2008年8月, 他更是以精湛的技艺一举夺得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农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配电运检专业个人第一名、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岗位知识和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配电运检项目个人全能第五名的好成绩, 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运检岗位技术能手”称号。同时, 这些年在冯子刚的辅导下, 高密市供电公司先后有60多人次在各级电工技能大赛中获奖, 其中有16人取得技师资格。

感恩, 无私回报企业

鉴于冯子刚突出的工作业绩, 2009年3月, 高密市供电公司破格提拔他为拒城河供电所副所长兼检修工区副主任, 成为高密电业史上第一位农电工身份的中层干部。

走上管理岗位的冯子刚总在思考如何打造工区的学习文化。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 工区先后成立了“金技”和“蓝盾”两个“QC小组”, 他亲自担任组长, 带领小组成员研究技术、探索创新, 取得了1项国家专利, 4项QC成果获得省、市级奖励。

“技术上有什么问题, 可以随时去问冯子刚, 只要他知道的, 一定会告诉你!”检修工区的同事们都这样说。李文磊是两年前分配进检修工区继电保护班的大学生, 刚来时, 他的操作技术很生疏, 是冯子刚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技术, 包括一些他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绝招”, 手把手地把他教出来的。经过两年多的传、帮、带, 现在的小李已成为继电保护班里技术过硬的中坚力量。

因为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 2007年以来, 冯子刚先后被高密市供公司、潍坊市供电公司、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农电培训中心聘为讲师, 多次参与各级单位举办的农电技术培训班, 开展专业技术授课1 500多人次。在讲授中, 为了将抽象难懂、学员难以理解的电工原理变得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Flash和3D动画制作, 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 以便于学员理解, 加深记忆。他还利用上学时喜欢漫画的基础, 把电工操作安全规程制成动漫课件, 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2011-12-20收稿

平凡的岗位无悔的追求 篇2

女:今天/我们在这平凡的土地里/播下了不平凡的/人格与情操,尊严与责任的种子。

男:让这个过程/演变的像枫叶那样,当我们/把整个热情/献给太阳以后/就会

具有了/太阳的光彩。

女:有人说/中国人寿财险的工作/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谁都能干,可是/只有真

正干上这一行的人/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责任和荣耀。

男:每当/人们沉睡在/甜美的/睡梦中的时候,我们已经/以星空为伍,急/客

户之所急,为客户的利益/而奔波。

女:当/家家团圆举杯欢庆时,我们还奋斗在/这三尺工作台之上,为每一位

客户/送上我们真挚的祝福/和贴心的服务。

男:我们的成就/来自于各级领导/对我们亲切的关怀和支持、同事之间的/团

结协作、荣辱与共。

女:我们的成就/更来自于广大客户/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男: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如果/你讨厌这份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

女:人/活在世上/要有目标和方向,否则/就失去了谋生的依托/和人生的价值,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我们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毫不保留的/献给这份/庄严的事业。

男:就像/鱼儿爱大海。

女:就像/蜜蜂/爱鲜花。

男:如何才能/体现这份爱。

女:如何/才能表达这份情。

男:我们会义无反顾的选择

合:爱岗敬业

女:雷锋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男: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女: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男: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工作的岗位上?

女:有句口号说的好,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三尺工作台,涌动的车流/就是我们/平凡的生活。

男:我们/细心解答/客户的询问。

女:我们/热心地帮助客户/解决困难。

合:这,就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女:面对这些我们兢兢业业。

男:面对这些我们无怨无悔。

女: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

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爱岗,这/就是敬业。

男:诚心诚意、尽职尽责,这就是/平凡岗位的/动力所在。

女:爱岗/使我们平凡的事业/变的伟大而神圣,敬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

/而多彩。

男:每当、我们读取中国人寿财险、保费收入的时候,这一切都会让人读得

振奋、读得骄傲、更让人读得激昂、读得自豪。

女: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奉献是我们崇高而真挚的追求。

男:在无数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你我爱岗敬业,奉献

真诚/和感恩,定能实现/公司的兴旺发达,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

女:在中国人寿财险/这个大队伍中,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份子,无论/是曾经的艰辛/还是/现在的辉煌,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让我们/精诚合作,把我们的财险队伍/筑成钢铁长城。

男:以/最优质的服务/铸就,源于平凡的伟大。

女:以/不怕辛劳的精神/创造,源于平凡的辉煌。

男:既然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女:既然/以投身于这光荣事业。

男:就应该/不辜负时代的重托。

女:就应该/不辜负事业的期望。

男:当我们/再次回首,就会为这份/我们所追求的奉献精神,感到无比自豪。女:感到无上荣光。

女:亲爱的伙伴们。

平凡的岗位无悔的追求 篇3

舍小家抗洪救灾义无反顾

自从当上农电工后, 张小朝就一心扑在工作上, 每天早出晚归, 兢兢业业。

2010年7月24日, 栾川县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灾, 短短的几个小时, 通信中断, 道路中断, 供电所辖区多处发生倒杆断线事故, 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及早恢复供电, 在供电所的安排下, 张小朝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全班人员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他顾不上自己受灾的家, 只能把照顾母亲和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妻子一人身上。他和班组成员舍小家、顾大家, 冒酷暑、踏泥泞, 吃住在工地上, 加班加点抢修受灾线路, 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新线路架好了, 乡亲们用上了电, 他们才撤离工作现场。当张小朝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时, 妻子和母亲都哭了。当看到满院子的泥泞和被淤泥冲刷过岌岌可危的墙体时, 他心中感到无比的后怕和愧疚, 假如暴雨洪水再大一点儿, 后果将不堪设想。想到这些, 他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践承诺服务“三农”为客户

在平凡的农电岗位上, 张小朝始终以“始于客户需求, 终于客户满意”作为衡量供电优质服务工作的标准, 处处以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在“三夏”麦场, 在抗旱保电现场, 都能看到他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身影。针对去冬今春的干旱天气, 在栾川县电业局农电中心和合峪供电所的组织下, 张小朝带领抗旱保电红马甲服务队, 优化、简化业扩报装手续, 深入田间地头, 为乡亲们提供现场申请、报装、勘察、确定施工方案、装表接电、竣工验收“一条龙服务”。安装抗旱保电电能表15块, 水泵17台, 并来回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抗旱浇地排忧解难, 得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十余年来, 张小朝牢记职责, 践行承诺。辖区内哪家电灯坏了, 电线断了, 谁的用电设施、农电设备出现故障, 他知道后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及时抢修。为了更好地服务特困户和孤寡老人, 他每月总要自己掏钱买电料, 为他们解决实际用电困难, 并坚持定期为一些特殊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得到当地百姓的一致称赞。

强素质带领团队共进步

营抄班是供电所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 也是供电所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营抄班人员素质的高低, 最能体现和反映出供电所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营抄班建设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供电所的形象和效益。

张小朝接任合峪供电所营抄二班班长后, 带领全班农电工, 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 认真学习专业化管理文件。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后, 他又把参加各级竞赛所积累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全班人员, 使大家统一认识、齐心协力, 营造“人人爱学习、人人讲安全、人人争当先进”的文化氛围, 认真做好安全、营销、供用电管理等本职工作。在张小朝的努力下, 营抄二班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安全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成为了一个月月有计划、有总结, 周周有安排, 天天有活干的先进供电班。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追求 篇4

不平凡的追求

----记楼东京、陈炯轶老师的日常教学两三事

十六年励精图治,十六年沧桑巨变。三小人用十六年时间在办学规模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从“收”到“放”的战略转变;在教育模式上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办学格局,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教育优质、全面发展的慈溪名校。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背后的源动力是学校优良的师德师风所造就的良好社会声誉,三小的师德师风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品牌力量。我校在历年的办学中涌现了一大批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正是这些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不平凡的追求,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楼东京、陈炯轶老师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今天我们挖掘和学习这两位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上具体的优秀事例,就是要弘扬三小人进取、奉献的优良传统,并以此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多的发现和挖掘我们身边人的优秀品质。

一、善于观察、善于学习。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注重传承。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同行的优秀点、闪光点。

楼东京老师是一个刚入行不足六年的年轻教师。她的成长得益于她有颗细致敏感的心,她边看边想边做,总能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是一句牢骚都会成为她思考的源泉。别人怎么备课、怎么研究教材、怎么辅导学生、别人为什么那样教育学生,这其中蕴藏怎样的教育规律,体现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等等,都是她关注、思考的问题,并努力借鉴落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注重合作、顾全大局。

学生的成长是全面发展的结果,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上,我们要注重学科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学科教师能够通力合作,顾全大局。

楼东京老师是一个受任课老师称赞的好班主任:作业整理课,午间自习时间,她总先让搭班的数学、英语老师自由地选择辅导时间,选剩下才轮到自己。用她的话说:你们一个人有2个班3个班难协调,我反正只有这一个班级没有关系的。搭班老师忙不过来了请她帮忙监考学生考试,没问题;生病了请她帮助代为上课,没问题;有突击性的任务,请她督促帮助班级相关学生完成作业,没问题;上公开课了,请她帮忙做下课件,没问题。她怀孕期间,就算是挺着大肚子,还是学校里早到晚走的教师中的一个,请产假还不足两月,听说代课老师因为家里有急事忽然离开,她也是没说二话,放弃理应享受的产假,决然回到了学校为孩子们上课。

陈炯轶不是班主任,却胜似班主任。当学生忘记挂红领巾、穿校服的时候,她总要耐心教育,教室里吵的时候她总会进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语文、英语教学不属于她,可是如果哪个学生只做数学作业,而不做语文、英语作业的话,她也要管。她对学生们说:“你光做数学我不欢迎”。

面对困难,楼东京、陈炯轶老师还善于形成统一战线。(1)遇到特殊的家长,他们会联合起来沟通,当孩子和家长面对两个态度一样、观点一致的老师的时候,家长就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正确的方式方法了。(2)当楼东京老师严厉批评完一个孩子以后,陈炯轶老师会和颜悦色地找孩子谈话,然后拉孩子来跟楼东京老师道歉,请求楼老师给孩子一次改正的机会,于是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让孩子更好的理解班主任老师的用苦良心。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注重言传身教的方法和策略很重要。由于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往往只注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世界中,很少会去关注别人的一言一行,所以我们在“身教”之后,更要“言传”,高调的把“身教”的过程展示出来,把“身教”的目的明确,而不是默默无闻的“身教”,也不是单单纯纯的“言传”。

陈炯轶老师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她每做一件事都要在学生面前“炫耀一番”。

(1)比如她在教室门口把一个废纸团捡起来的时候,她会高高地举起那个纸团,对着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看,我发现了什么?一个废纸团!”然后在孩子们惊异的眼光的注视下,走到垃圾桶旁,扔进去。

语文教育:终生无悔的追求 篇5

镜里朱颜无计驻,

为伊心上留春住。

句中的“伊”是人称代词, 但我的本意并不指人, 而是指向我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一个寄托, 那就是我所钟爱的语文教学。在1957年到1976年那些困顿屈辱的日子里, 只要仍给我上讲台的机会, 为什么我始终痴心不改地在求索之路上寻寻觅觅?为什么哪怕衣带渐宽, 哪怕消得人憔悴, 我始终无怨无悔?就因为心上有了“伊”——我钟爱的语文教学, 永远的精神支柱!我唱着:“心头自有春无限, 扑面何妨料峭风”;我唱着:“镜中白发三千丈, 眼底红英十万枝”, 一路磕磕绊绊却又踏踏实实地走到了春光明媚的今天。

1993年, 我办了退休手续, 但我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语文教育的今天和明天。1998年由语文教学的圈外人发动的对语文教学的猛烈批判, 使我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我从那些过激的言词中, 确实看到了在应试体制下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病——大量刻板的字、词、句操练,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把我们的青少年培养成了只会按照标准答案做题的“考试机器”!遗憾的是, 这场由语文教育圈外人发难的大讨论, 并没有在语文教育圈内造成真正的震撼。为什么?主要原因恐怕并不如有的人所说的“语文教师患了集体失语症”, 而是由于:一、这场讨论错误地把第一线语文教师当成了批判的对象, 批判者完全不理解语文教师在“应试”重压下不得不违心而教的苦衷;批判者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言过其实的措词, 也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反感。二、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 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 语文教师们心知其非, 但回天无力, 只能在惯性支配下沿着培养“考试机器”的旧路艰难跋涉。

语文“新课标”的制订, 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曾参加过“语文教学大纲”的审订, 深感“新课标”与“大纲”相比, 立足点更高, 视野更开阔, 更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可以视为对1998年那场批判的一个积极的回应。“新课标”提出了不少新理念、新概念, 如“语文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平等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 它们对新课程的实施, 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 有着无疑的导向作用, 为此, 我一直在认真地寻求着它们的确切涵义, 想尽快弄清楚它们究竟对语文教育实践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我从来是一名第一线教师, 退休后虽然已经离开了教学第一线, 但仍习惯于从第一线的立场看待一切教育新理念;而几十年第一线教学潮涨潮落的“历史经验”, 使我不能不用冷静的头脑思考改革中的一切“热点”。有人说我对新课程缺乏热情, 是的, 我确实缺少那种一看到“新课标”就振臂高呼的狂热, 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吃够了“矫枉必须过正”“一哄而上、一嗡而下”等头脑发热的苦头。再说, “新课标”毕竟还是一个“实验本”, 它本身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即使以后变成了“正式本”, 从语文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看, 它也不是发展的“终点”。因此, 我的态度是:应试模式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改得越快越彻底越好;但我又真诚地希望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多一点理性的思考, 尽可能减少一点矫枉过正的偏差。

有朋友规劝我:吹皱一池春水, 干卿底事?

对语文教学痴心不改的我当然不会接受朋友的这一份好心。因为从我跨出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起, 就已下定决心做一名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告诫过自己:你的脚下没有终点, 正如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改革永远不会有终点一样。

平凡的岗位无悔的追求 篇6

要说开封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就必须从这场改革的发起者、策划者和践行者——孙庚白老师说起。

一、孙老师与学校体育的不解之缘

孙庚白老师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叶县一个普通人家, 1952年考取开封市实验中学。由于身体素质出色, 经常代表学校参加体育比赛。高三时主攻跨栏跑, 曾先后打破当时的开封市与河南省的纪录, 1958年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时, 为响应国家支边号召, 他来到黑龙江省铁力县一中工作, 成为当时铁力县唯一的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孙老师在铁力一中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 体育教学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但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比较活跃, 这使得孙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策划、编排、组织体育竞赛的工作经验。1978年, 国家各项事业在文革后逐渐恢复正常, 人事制度更加灵活, 孙老师调回开封市高级中学工作。开封高中文化传承悠久, 教研氛围浓厚, 体育教学规范, 加上1979年我国扬州会议的召开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孙老师更是如鱼得水, 从此结下了他与学校体育的不解之缘, 开始了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懈追求。

二、困惑与对策——开高体育课改的起步

上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教学执行的是国家《体育教学大纲》。当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繁杂, 每项内容的教学时数相对较少, 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浅尝辄止, 很难形成运动专长。再加上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所以, 本应出勤率最高的体育课反而成了学生逃课率较高的学科, 这些现象使孙老师感到非常困惑。面对尴尬局面, 他和体育教研组的同事经过研讨, 决定打破原有《体育教学大纲》的束缚和行政班授课的组织形式, 实行体育课按选项分班教学, 并增加运动专项的学习课时, 用兴趣把学生吸引到体育课堂上来。1983年, 孙老师担任着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 在他的发动和提议下, 开封高中体育教研组向当时的开封市教育委员会递交了关于“开封高中申请实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报告”。申请报告得到开封市教委的批准, 自此, 开高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了它长达28年的发展历程。

三、跨过三个坎儿, 持续二十八年

据孙老师自己讲, 开高的体育课程改革曾跨过了三个“坎儿”, 也就是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

1. 打破行政教学班级界限, 实行按运动专项分班教学

第一次突破解决了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使体育课变得好上了。

他们实行体育课程改革最初的做法是, 根据学校体育场地、师资等实际情况, 设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艺术体操等几个运动专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或特长, 自愿报名参与某个项目的学习, 然后根据报名情况打乱原有的行政教学班, 按运动专项重新分班进行体育教学, 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根据兴趣所选择的运动专项。实行体育课选项教学后, 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热情大大提高, 体育教师普遍感到体育课比以前好上多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使孙老师意识到, 要全面增强学生体能和增进健康, 使学生形成运动专长, 仅仅依赖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兴趣可以把学生暂时吸引到体育课堂上来, 但学生运动兴趣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仅靠兴趣很难持久地吸引学生刻苦锻炼、掌握技能, 以及形成运动专长。还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课学习内容, 形成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教材内容结构, 不能把体育教学搞成“单打一”。于是, 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引发了开高体育课改的第二次突破。

2. 构建合理的教材结构,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突出专长, 受益终身

第二次突破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1985年, 专项教学已经实行了几个学期。他们通过达标测试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 不少学生虽然专项技能水平和专项素质有所提高, 但肺活量、胸围、耐力素质等指标却低于河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 主要是实行体育专项教学后, 体育课缺失了那些增强身体素质效果良好的田径、体操等基础性体育教学内容, 造成了学生身体发展的不均衡。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和突出高中体育课程的基础性, 他们及时把田径、体操、武术等内容列为体育课必修教材, 保证耐久跑、单双杠等教材的教学时数, 使选项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比例控制在6∶4左右, 这与2001年修订的全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比例建议基本一致。同时他们还设计制订了校本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 确定了体能和技能的考核项目及标准, 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均衡发展, 满足体育文化传承的需要。此后的20多年中, 他们曾四次对教学内容结构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 使之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还于1991年、1996年、2002年和2009年先后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测试数据表明, 开高绝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能指标高于河南省和全国同年龄组的平均水平, 证明体育教学改革的举措和选项加必修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 促进了学生课内、课外体育锻炼的结合, 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能素质。

3. 在坚持和放弃中抉择

第三次突破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 这是一次坚持改革还是放弃改革的抉择。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 教师上课开始计算工作量了, 有课时费了, 这引起了其他学科教师的质疑:同样多的课时费我们得教60多名学生, 体育教师由于按专项重新分班, 只教40多名学生, 课时多了, 课时费也多了, 这不公平。在部分学校领导中也出现同样议论。孙老师坚持认为, 体育教学以技能学习为主要内容, 上课学生人数不宜过多, 现在的做法要比传统做法在教学效果上好得多, 必须坚持改革不动摇。学校领导经过深入研究讨论, 认为教育不是现代工业生产, 其效用是隐性的, 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育人, 体育课程改革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 应该坚持下去。就这样, 他们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跨过了改革之路上的第三个坎儿, 一直坚持到如今。

孙老师的不懈追求和学校体育课改的成功, 助推了孙老师在事业上的不断发展进步。1992年, 孙老师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1996年, 又光荣地被评为中学体育学科特级教师, 成为开封市乃至河南省中学体育学科的带头人。孙老师在开高工作期间, 多次参加《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材》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等书籍编写, 为全省体育教师培训班讲课等活动, 为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工作做出了贡献。

四、发挥余热, 为学校体育发展尽责尽力

孙老师退休后曾在一所高中继续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后被开封高中返聘, 担任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 继续发挥余热一直坚持到2010年。孙老师担任学校体育督导时, 已是年近70的老人, 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短短几年中, 整理了大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资料, 规范了许多学校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他从早到晚审阅批改青年教师教案, 观察点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 与青年教师交流谈心, 指导业务。他把对青年体育教师的殷切期望化成了一丝不苟的严厉, 这种“寓爱于严”的态度曾让一些青年教师感到有压力甚至吃不消, 有个青年教师甚至夜里睡觉还梦见孙老师在看他的体育课, 以至于从梦中惊醒。但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这段成长经历, 青年教师们都为自己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和业务上的不断进步而感到欣慰和快乐, 衷心感谢孙老师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心血。他们说, 孙老师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辛勤劳动, 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贡献着虽然微薄但却感人的力量。

2008年, 河南省普通高中进入课改。当孙老师发现开高的体育课改革思路和做法与全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谋而合后, 除了感到欣慰之外, 立即开始了新的举措。他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 理解课程新理念, 及时引入模块教学概念, 调整编写新的教学计划, 完善必修与选修内容结构, 改进考核评价制度等。经过认真思考, 他们认为高中阶段只有田径一个模块作为实践课的必修教材过于狭窄和薄弱, 不能体现高中体育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也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因此, 他们坚持把田径、体操、武术 (男) 、舞蹈 (女) 等都列为必修教材, 保证高中阶段体育课有3~4个模块的实践课必修教材。同时还坚持学生选项一选三年, 除个别调整外基本不再重新选项, 以保证学生在某个项目上有足够的学习时数, 从而促进运动专长的形成。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1+X”模式, 这是一种建立在大体育课程观基础上的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思路, 即形成以体育教学为中心, 带动俱乐部、体育社团、课余训练、运动竞赛、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协同发展, 形成“人人参与、各有所长、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孙老师说, 这种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是他的毕生追求和最大愿望。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坚持 篇7

一位平凡的女子, 一种不平凡的坚持。她, 就是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供电公司员工姬忠霞, 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国家电网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情怀。

因为责任全心全力付出

身体瘦弱却神采焕发, 笑容甜美不掩干练作风。这是记者第一次在长清区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见到姬忠霞时的感觉。

2005年2月, 该公司95598客户服务班成立, 姬忠霞按照公司安排担任班长, 领着5个女员工从零开始, 扛起了擦亮“窗口”的重任。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 客户对热线不熟悉、不认可, 话务量较小, 姬忠霞心里着急, 打定主意, 从自身做起, 从每件小事做起。为了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她组织班里人员成立了公司第一支“女子彩虹党员服务队”, 印制了几千份宣传材料, 每个公休日都去走村串巷地发材料、搞宣传。“镇上村里不少人知道供电公司有个姬忠霞和女子服务队。”万德镇党委书记赵博说。

由于身体虚弱, 姬忠霞时常有胸闷、乏力的感觉, 但为了不影响工作, 她隔三差五地吃中药, 却没请过一次假。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身体不好, 我很怕她吃不消。可她却总说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自己小毛病不算啥。”

终于, 在度过了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的半年时间, 在耐心接听了无数责问甚至谩骂的客户电话, 在为解决客户问题亲自跑遍了长清几乎所有的村庄之后, 从2005年下半年起, 姬忠霞及其团队的努力开始得到回报:客户对95598由陌生到熟悉, 由漠视到信任———打来的电话, 质疑少了, 求助多了;谩骂少了, 感谢多了……

因为信念无怨执著坚持

95598热线品牌在长清叫响了, 姬忠霞感觉责任更重了。市民的信任给了她动力, 也让她更加明白“电力窗口”的意义。“我和班组, 代表的不是我们自己, 是整个供电企业的形象, 我们肩头扛的是千万百姓的信任和期望。”姬忠霞说。

“95598平时两人一班, 工作连续24 h歇两天。照说, 姬忠霞应该和班员们一样。但是, 她主动放弃了连休, 不仅照常上24 h的轮班, 还坚持每天8 h的长白班。过年了, 班员轮着休息, 而她每年都坚持值班。”营销党支部书记郭红说。

2009年除夕, 长清区一小区因燃放烟花造成线路烧损停电, 不了解情况的居民将耽误过年的不满情绪倾向95598客服电话, 抱怨、责骂、投诉, 塞满了电话线路……

姬忠霞和一位值班同事一边耐心疏导客户情绪, 一边快速做工单传给供电所, 询问原因、安排抢修。然后按照来电显示号码一一回访, 解释原因并道歉安抚。从晚上7时到第二天凌晨3时, 伴着窗外喜庆烟花鞭炮, 她一秒不停, 共接打电话100多个, 丈夫送来的年夜饺子没顾上吃, 水也没顾上喝一口。

8年间, 姬忠霞平均每年接打电话2 500余个, 从未休过公休, 每个春节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不少客户慕名而来寻求帮助。

因为有爱深情回馈社会

2012年8月2日一早, 姬忠霞拿着一沓钱走进了长清区供电公司党委书记陈德胜的办公室:“书记, 这个钱我不能要, 我想把它以公司的名义捐出去。”

姬忠霞手中拿的是长清区委奖励她的8 000元劳模奖金。2012年5月, 姬忠霞因工作成绩突出, 被推举为“济南市五一劳动模范”, 并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8月1日, 区里把8 000元奖金发到她的手中, 可她却在第二天就把钱交到了公司党委。

经过研究, 长清区供电公司党委决定以姬忠霞的名字成立“爱心扶贫基金”, 把她的捐款作为启动资金, 设立专用账户, 用于帮助重大疾病患者、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孤寡老人, 并在公司驻村帮扶的偏远山村万德镇房庄村村委举办了扶贫基金启动仪式。

姬忠霞将奖金捐出的义举绝非偶然。2010年3月, 姬忠霞带着女子彩虹服务队在归德镇归南村小学开展安全用电服务活动时, 无意中听说四年级一班学生李冉的爸爸在一次车祸中双腿残疾, 一家人靠妈妈外出打工赚钱维持生计。姬忠霞恳请老师带她认识了李冉。从那以后, 她有时间就会给李冉打电话, 聊天聊学习, 还带着儿子一起去看望李冉和她的爸爸, 送钱、送物, 李冉也在她的帮助下变得开朗起来。“阿姨对我特别好,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 她就是我的妈妈。”李冉说。

为了给更多人提供帮助, 姬忠霞不仅在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劳模工作室”, 还在公司帮扶的房庄村东房小学设立了第一个“电力爱心教室”, 每个月定期去学校教孩子们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知识。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奉献 篇8

36年来, 我从农机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成为一名即将退役的老兵。那三尺见长的办公桌是我坚守的岗位, 农村广阔的田野是我驰骋的战场, 农机化科技论文是我谱写的华章, 我的工作虽然平凡, 但我拥有当一名优秀的农机科技工作者的强烈愿望, 追求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一年的365天, 天天都在忙碌, 把百分之七十的精力献给了农村, 百分之三十的精力留给了家庭;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献给了农民, 百分之三十的时间留给了自己。春天, 冒着绵绵细雨在崎岖泥泞的田间小道上奔走;夏季, 顶着烈日, 踏着热浪, 活跃在田间地头;秋季, 迎着秋风, 带着落叶, 走进千家万户;冬季, 顶着雪霜的扫荡, 巡回农村。坚持不懈地向农民宣传党和国家的农机化方针政策, 向农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 面对面、手把手的向农民传授农机操作技术, 散发农机技术资料, 讲解农机安全生产知识, 指导诊断排除农机具故障。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晒得黝黑的皮肤成为田野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看, 一台台水稻插秧机在平整如镜的水田里穿梭, 一台台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浪中驰骋……农机种田种出了粮川、油海, 种出了农民幸福的憧憬, 种出了鲜花盛开的村庄。现在农村处处是“耕田用铁牛, 插秧不弯腰, 割禾用袋装, 开沟不用锹, 抽水抗旱都用油和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新景象。农机种田, 提高了作业功效, 减轻了劳动强度, 缩短了农忙时间。现在许多农民用一个月的时间过年, 一个月时间种田, 十个月时间赚钱, 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村中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 屋顶上矗立着太阳能热水器, 墙壁上挂着空调机、液晶电视, 房屋里放着电脑、冰箱, 农民上街当圩, 西装革履, 骑着崭新的摩托车, 腰上挂着手机……看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心无限欣慰。

我是一名农机科技工作者, 不羡慕夏凉冬暖的日子, 不羡慕锦衣玉食的生活, 我的胸腔中跳动着一颗诚实、善良、质朴的心,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对生活、工作、事业不屈的追求和向往。36年来我心中始终燃着一盏明灯, 对人宽容, 对已克制, 对物爱惜, 对事尽责, 含辛茹苦, 辛勤工作, 付出了许多努力和汗水, 为农机化事业竭尽微薄之力, 默默无闻地创造自我价值。在圆满完成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之余, 伏案疾笔, 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总结, 撰写农机化宣传、农机科普技术、农机科技论文等1500多篇, 同时, 参加了农业部、省农机局、市农机局组织的4部农机技术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电视上有我辛勤工作的图像, 报纸上有我鞠躬尽瘁的剪影和我的文章, 每年的农机先进榜上有我的名字, 在农家小院里有我的身影, 在田间小道上有我的脚印, 在农机技术培训班上有我宏亮的声音。我把知识献给了农村, 把爱心献给了农民, 把汗水献给了田野, 农业增效有我的喜悦, 农民增收有我的奉献, 我可以骄傲的说, 我是一名优秀的农机科技工作者。

平凡的岗位无悔的追求 篇9

1980年的夏天, 18岁的俞步龙背起师傅施正文的药包, 跟在师傅后面学徒。3个月后, 在师傅面前, 他拿起劁猪刀独立劁了第一窝猪, 从此西湖镇多了一名乡村兽医。没想到, 这劁猪刀一拿就是35年。35年的光阴使一个18岁的毛头小伙变成了50多岁的沧桑老汉;35年来, 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在最基层的兽医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35年来, 他把兽医站当作自己的家, 白天在基层奔走防疫, 全心全意为养殖户服务;35年来, 晚上在屠宰点检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行在养殖场、市场、屠宰场之间, 把守着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关口, 为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他35年如一日的坚守, 辛勤耕耘, 扎实苦干, 以高度的责任感, 换来的是老百姓的口碑和领导的肯定。

1 勤学苦练成标兵

动物检疫工作涉及到行政执法, 具有较强的法律性、专业性, 这个工作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必须要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此俞步龙十分注重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同时他积极参加动物检疫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 苦练技能, 他用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岗位技能, 曾多次代表全区参加市动物检疫技术比武,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市、区各项检查中都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彰, 2006年他被评为区动物防疫先进个人;2010年被市畜牧兽医站授予2009~2010年度“扬州市畜牧兽医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市“乾元浩杯”采样能手称号。新形势下对动物检疫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电子出证、电子耳标识读器、动物防疫信息系统等新的电子化信息化手段层出不穷, 工作电子信息化要求不断提高, 早已过了知天命年纪的俞步龙同志坚持与时俱进, 刻苦钻研,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工作水平, 独立建立了完备的电子档案, 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交出了一份份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2 全天候服务心贴心

兽医临床诊疗服务工作中, 他坚持“急性病不隔午, 慢性病不隔日”, 早晨忙完屠宰场检疫后, 只要群众求诊, 随喊随到。常年来, 俞步龙同志走村串户, 登门踏圈, 不畏风雪严寒, 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2015年4月5日, 农历乙未年清明。阴雨连绵, 春寒料峭, 气温骤降, 寒风冷冽。清晨7点, 俞步龙收拾好东西, 挎上检疫箱, 套好雨衣, 推出摩托车, 像平常的每一个清晨一样, 准备从屠宰点下班。突然, 电话响了, 原来养殖户秦德全的求援电话, 他立即骑摩托车赶到秦德全家, 发现母猪因胎位不正, 已卧地不起, 呼吸急促, 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尽管天寒地冻, 但他二话没说, 立即脱去棉衣, 进行胎位矫正手术, 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 母猪得救了, 顺利产下了15头猪崽, 而他已是满身汗、浑身血。回来的路太滑, 俞步龙还摔了一跤, 裤子都跌破了, 到家都已12点钟了。像这样的加班, 俞步龙已记不清有多少回, 他把自己全天候、全身心地融入到工作中。2006年7月, 多地爆发猪“高热病”, 俞步龙起早贪黑帮养猪户诊治, 在他看来, 能救活一头猪, 为老百姓挽回不必要的损失, 就是他工作的责任。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他诊治救好了900多头猪, 百姓对他交口称赞。

防疫工作在俞步龙心中从来都是重中之重。俞步龙片区的防疫任务很重, 但他都严格按照免疫程序, 一针不漏。每年春秋两季集中防疫, 他都提前摸清畜禽存栏情况, 制定好详细的工作方案。近些年, 好多散养户都在外面打工, 有的跑四五趟都见不到人, 俞步龙就跟邻居找来电话号码, 先联系好, 利用早晚来防疫。一大早或者晚上家禽进窝, 他就去为他们的畜禽打疫苗, 早饭、晚饭赶不上点不说, 经常一天下来忙的水都喝不上一口, 三餐并作一顿是常事, 有时饿得头昏眼花也得坚持。遇到困难俞步龙都会乐观面对, 有些散养农户对畜禽防疫不重视, 以为几只家禽没有多大经济价值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所以不愿配合, 遇到这些难题, 俞步龙都会耐心细致的给他们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讲解畜禽免疫的重要性, 直到他们接受为止。对于规模户的防疫, 他更加重视, 主动送苗上门帮助防疫。养殖户刘龙扣以前是闭门自己搞养蛋鸭, 俞步龙多次上门打防疫针都不让进, 态度相当冷淡。2005年6月, 养殖户刘龙扣饲养的蛋鸭大量发病, 俞步龙不计前嫌主动帮助诊断, 指导用药, 最终治好, 挽回了损失, 从那之后, 刘龙扣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 对俞步龙信任了, 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积极请教, 防疫日期一到就打电话, 主动要求防疫。多年来, 俞步龙服务的片区从未发生过重大动物疫病, 畜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他也赢得了养殖户的信赖和赞誉。

3 披星戴月为检疫

在动物防治工作的同时, 俞步龙还承担着屠宰检疫的重任。从1996年西湖镇辖区有生猪屠宰场起, 屠宰检疫一直是工作的重点, 他每天都半夜起床, 凌晨1点就到岗上班, 当人们还正在香甜的梦乡中时, 俞步龙已经站在了屠宰检疫的工作岗位上。二十年来, 从严寒到酷暑, 风里来雨里去, 二十年如一日, 天天如此;千家万户欢度佳节之时, 他都坚守岗位, 尽职尽责。俞步龙家中父母双亲均已年逾八十, 老人体弱多病, 俞步龙经常医院、屠宰点、养殖场三点一线, 来回奔波, 床前床后, 忙里忙外。有几次, 极度疲倦的他竟在医院的走廊里睡着了。20年的检疫工作, 他共检疫87万多头的生猪, 从没让一头病害肉品从手中溜过, 没让一两一钱的问题肉品上市, 他的默默付出, 保证了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产地检疫工作量大、流动性强一直是动物检疫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俞步龙同志充分发挥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作用, 对畜禽的动态、流向进行详细的记录, 严格实行“先报后检、有报必检、登门踏圈检疫”, 对检出的病死畜禽坚决作无害化处理, 不让病死畜禽流入市场。在检疫过程, 俞步龙同志严格按照检疫规程规范检疫, 从不滚人情花, 从不开人情证, 对检疫不合格的肉品, 坚决作无害化处理。有一次接群众举报, 有人在家中屠宰病猪, 他到现场后, 当场依法要对病死猪肉进行无害化处理, 但遭到几位屠工和不明真象的群众的围攻。在耐心说服的同时, 并举例说明销售病死猪肉的危害性和违法行为, 终于取得群众的支持和屠工的理解, 从而避免了一起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恶性事件。

上一篇:公民教育创新性研究下一篇:压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