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1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习,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大全二
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liuxue86.com,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看来学习这种情景交融的美文,可以没有图片、没有音乐,但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融入作者的世界,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2
一、人教版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
新编教材在编写体例和行文中, 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 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比如:模块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通过渗透现象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 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2) 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3) 如果玻璃纸内外均为清水结果如何?通过启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讨论、总结物质跨膜运输发生渗透的条件: (1) 有半透膜; (2) 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从而为本节主体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 激发学生从宏观角度 (白菜加盐渗水、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微观的角度 (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及成熟的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细胞形态的变化) 去认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学生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学习新知识。
2. 不足。
(1) 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课后习题的要求不一致, 课后习题的难度偏高, 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学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编者可能对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状况不太了解 (大多数地区初中没认真地教与学生物) , 所以教材编写的起点较高, 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章涉及的知识点太多, 大多数学生很茫然。 (3) 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上有待调整, 如: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一章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最难学的蛋白质部分放在一章的开始, 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 学生没有一定的有关细胞结构的知识怎么去学?在本节中还出现了许多新名词, 如:腐生、寄生、染色质等。 (4) 每节内容开始的讨论题语言不够简练、好多处的说法有点不知所云。 (5) 教辅资料与教材不配套, 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使教师汲取新知识和教研的时间大大减少, 不利于教师的尽快提高和成长。
二、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老师只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教学改革的亮点。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方法的恰当把握。
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 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 多种形式并举,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编教材的使用上, 教学方法应多采取启发式,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教学地位, 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 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会学知识, 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考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
2. 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在实验课上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当的时候教师予以指正即可。教师要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验中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3. 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 完善教学手段, 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建议
1. 依赖教材、囿于教材, 不能对教材进行精加工, 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作为教师应研究编写者的意图, 研究新教材的变化, 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 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扩大课改的影响, 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 发扬合作教学的精神。
2. 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流于形式, 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深广度, 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了, 应减少一些低思维量的问题。
3. 一定要深刻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为
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确定的活动, 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为活动而活动。
4. 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关系, 仍然要注重双基教学, 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及有关西部的诗歌,养成积累的习惯。5.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分享丛书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奠定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
训练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明确写作顺序。
2、品读优美语言感悟表达方法(草原的第一段)
3、积累背诵优美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检查交流
1、听写词语,即时纠错。
2、多音字复习
二、品读体验,随文得法
1、理清课文脉络,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草原美景、远方迎客、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总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即:想想课文写了几件事,概括出来;再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加上自己的读书感受,就获得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他的所感。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浏览课文,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浏览课文,寻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段,体会“人美”,感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表达方法。(1、远方迎客
2、热情款待
3、联欢话别)
6、初到草原,它不仅仅感受到了“草原人美”,同时也感受到了草原景美。请同学们速读第一段,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那草原的美写出来呢?请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
(空气清、天空明、颜色美、线条柔。)语言训练:仿写和造句
仿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造句:“既„„又„„既„„又„„”
三、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用上述方法自主阅读《丝绸之路》,完成下面的提示: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学会这篇课文的?
1、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细读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1)《丝绸之路》这篇略读课文描绘了公元115年,中国与()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中国使者的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3)这两段话分别在课文那一部分,在全篇又怎样的作用?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 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4)学生汇报。
四、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5
教师:王忠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过程与方法
1、学会并理解文中字词句。
2、通过读议与交流,掌握文章的描写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教学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 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 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 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三、作业。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6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明显地感受到观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在教《沉与浮》这节课时,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 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 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如教《日食和月食》这课中,我刚开始想从学生那知道一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神化传话,以致提高学生学习的热忱。但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没有学生知道,看到这方面的空白,我马上对教案进行了补充。在课前自己准备了一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传说,也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最后学生从资料中学习到了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日食和月食,他们不惜千里奔波,甚至冒者生命危险去探测的精神。为后续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兴趣。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们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们主要进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在以上四个方面,笔者认为对材料和探究小组的反思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两者决定着科学课的成败。另外教学反思不一定是反思缺点,对于课堂中精彩的生成,机智的处理等也可以进行“返思”,以便在日后重现。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变、才能通、才能久。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7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8
科目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畫”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9
从走上教育岗位到现在已经七年有余了,时间如流水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七年,让我从一个完全不懂教学法的大学毕业生沉淀成现如今的一名教书教得比较顺手的青年教师,一名年轻的乡村英语教师。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总结,我做了以下反思:
反思
一、词汇教学
《新目标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教学单词?
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讲解和机械操练掌握词汇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当前中、小学英语脱节,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下列几点:
1、重示范。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2、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新旧贯通”或叫“相互迁移”。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
法pen----pencil-----pencil-box--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 等等。
4、重趣味。英国著名语言家c.e 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我们在单词教学中不能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如采用儿歌、猜谜语、简笔画等形式。
5、重运用。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unit3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带全家照来学校,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人,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单词与句型。
反思
二、任务设计
《 新目标英语 》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设计任务?
1、任务要真实。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教授八年级上册unit5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某同学生日要举行一个晚会,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你是接受还是拒绝,用英语又如何表示?班级要召开新年晚会,你如何邀请科任老师?
2、任务要可完成。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
3、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如教授八年级上unit4时,我们可先设计一个这样的任务:
who how how long 然后设计这样的任务:
who how how far how long
4、要注意 任务的合作性。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反思
三、阅读教学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 新目标英语 》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那么,在何时精要地讲呢?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反思
四、音标教学
《 新目标英语 》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音标教学。那么,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教学音标?
我认为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这里所说的集中,即首先运用3个左右的学时集中识记26个字母,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内容基本上跟教材相符;其次,用2-3周的时间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的教学,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过发音、拼读开口关。同时,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可以是生词表上部分单词,特别是一些有读音规律的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即按照教材所编的教学任务施教。以达到在教学中进一步分散巩固前面所学的字母、音素和音标,确实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单音部分的其它学习内容。
反思
五、语法教学
《 新目标英语 》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这套教材图文并茂、实用性强,交际性强。如八年级(上)中的unit6重点是讲授形容词的比较级,教材中除了少数的几个例句,根本没有提到任何语法规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要不要教学语法?语法教学应受到多大的重视?
人教版《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篇10
1、《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交代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并且提示学生联系毛泽东写的《长征》这首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长征。
2、《金色的鱼钩》篇幅较长,故事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大概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再要求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印度”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1
“印度”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三节,教材从印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在阐述印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所在。印度是中国的邻国,和中国一样都是文明古国,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印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习印度有利于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印度的发展。国家的学习总是相同的课程结构:位置、环境、工农业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国家,是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联系生活;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印度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录像等资料,利用合作学习、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自主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自然环境,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辨证看待印度的发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种图片、音乐和数字资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总结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古老的印度音乐,展示一组独具特色的印度图片(服饰、舞蹈、蛇表演等),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
(课件播放)出示本节课标题——印度。
(提问)你知道印度吗?是否能说出一些你所了解的印度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从图片和音乐,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领略它的风采。
(进一步了解)展示多幅印度人生活等方面的图片。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讲台,将收集的关于印度传统服饰——纱丽、世界奇迹——泰姬陵的故事和资料,介绍给大家。
印度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提问)出示世界地图,答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回答印度主要的邻国有哪些?它们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引导学生读图回答,提醒学生——邻国分为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两类)
(教师总结)印度位于亚欧大陆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南到印度洋。陆上西临巴基斯坦,北临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邻孟加拉国和缅甸,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印度与巴基斯坦共同控制克什米尔地区,其在北部和东北部两处与中国陆地接壤。
点睛:学生在学习邻国时,容易忽略或忘记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通过此处的活动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比较找到的7个邻国,可以轻松地得出结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形和河流
(提问)读图回答印度有哪几种地形?各类地形是怎样分布的?
(教师总结)印度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分3个主要的地形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与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学生活动)印度附近的主要河流有几条?请学生在地图上描出其流向。
(教师总结)印度附近的河流有两条:恒河——发源地在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印度河——发源地在西藏自治区,流经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
(知识补充)展示恒河的图片(教徒沐浴),介绍印度圣河;简单介绍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地区。
(知识巩固)检验学生对第一部分知识学习的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地形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从中国西南边陲进入印度,你将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与线路?
点睛: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限制,轮船是理想的交通方式。路线: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
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
(导入)印度的国土面积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七。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科技队伍,其软件业发展迅速,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其经济要迅速步入现代化社会,还有着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障碍?
1.人口
(课件播放)图片“印度众多的人口”。
(提问)读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回答问题: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10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约2倍)③从1950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增长数越来越多)读表7.1,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活动)①比较印度和中国人口对经济发展压力的差异。②印度人对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持有不同的意见,你对此有何看法?将全班分为两大阵营:印度组和中国组,根据各自意见,展开小组辩论。
点睛:培养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发展。
2.水旱灾害
(联系生活)你是否了解印度的饮食?你能说出印度的哪些著名的菜名?(咖喱饭等)印度的传统服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纱丽,轻、薄等)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吃咖喱等香料,妇女喜欢穿纱丽?这和当地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印度的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
(复习应用)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①印度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②印度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全年高温,旱季炎热干旱,雨季高温多雨)
(教师总结)印度这样炎热的天气,会令人食欲大减,也会令食物变坏及滋生细菌。在食物中加入咖喱这样的香料,既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也能促进胃液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时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适合印度的天气。
点睛: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是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所在。地理知识中关于气候的内容令很多学生都头疼,如果能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会欣然接受。
(学生活动)读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表1。
(知识迁移)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帮助学生分析并总结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2)。
(教师总结)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异常的影响,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导致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出示印度的水利工程图片)。但是,严重的水旱灾害还是成为了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 篇12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取向, 体现高段学习特点。在品评语句中体会科学精神;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 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做到读中有思考。
2. 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 通过与本单元其余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了解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特点。
4.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亮出观点、梳理脉络
1. 默读全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2. 梳理脉络, 呈现课文脉络图:
3. 作者在文中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再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来说明, 最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 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板块二:研读事例、感悟精神
1. 这三个事例中, 哪个事例让你感受最深?找到这个事例仔细研读, 可以把深有感触的句子画下来,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 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自主交流感受, 感悟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板块三:比较阅读、探求文体
(一) 研读相同点
1. 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 就三个事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书中列举的三件事, 来自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人物, 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 但是却有相同之处。读一篇文章, 还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快速浏览三个事例, 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 你们的观点和课文第2段不谋而合, 在这三个事例中, “?”和“!”各指什么呢?
3. 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 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 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波义耳, 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 发明了石蕊试纸, 也一定会自豪地对自己说 (引读第2段) ;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 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你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 (引读第2段) 。
4. 科学史上, 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为什么不一一列举完呢?
5. 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 为什么要写三个, 写一个或者两个行不行?
(二) 研读不同点
1. 这篇课文和本单元的其余三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快速浏览整组课文, 同桌讨论, 完成合作学习单。
2. 像本课这样, 先提出鲜明的观点, 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文章, 属于议论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一篇议论文? (先找到论点, 再看看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
(三) 拓展阅读
请你阅读以下片段, 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完成短文结构图。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 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 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 开拓精神, 也是冒险精神, 献身精神。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 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 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 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 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 突然一道闪光掠过, 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 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 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 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节选自郝铭鉴的《“挑战者”号追思》
(四) 学法引导
祝贺大家已经跨进了议论文阅读的门槛。其实, 科学并不神秘, 关键在于见微知著, 追根溯源;议论文也并不难读, 关键在于找到论点, 想想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当然, 作为一篇议论文, 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 往往在文章末尾会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得出结论。这就是课文的7、8自然段, 我们下节课再学!
【教后反思】
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 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 应在形式上多用力, 只阅不够, 要好好地读。——夏丐尊《怎样阅读》
一、因文而异:站在文体角度解读文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内容上看属于“科学精神”主题单元, 从形式上看, 属于小学阶段仅有的两篇议论文中的一篇, 具有典型的文体色彩。歌德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把握文章“科学精神”的主题, 更应厘清不同选文的文体逻辑, 因为相比语言、文字、段落和篇章, 文体是调和一切的最高级的形式, 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本设计根据文体特色选择了适当的审美方法, 着力将议论文这种文体背后隐藏的“道”, 即表达的逻辑揭示出来, 让学生形成议论文的阅读图示, 汲取“议论文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二、因异而教:站在文体角度设计教学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吃准目标”, 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 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 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 不缺位, 不越位;“指导学习”, 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 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 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 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 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阅读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走向关注形式, 议论文的教学更需要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 努力走向文字的背后, 走向文章的深处, 进而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 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看上去”到“好好看”, 一起抵达学习的更深处。但是, 这种转变只能是“悄悄的”“艺术的”, 切不可是“喧闹的”“生硬的”, 而是引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一)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议论文文体的表达形式
比较阅读可更好地消除或减少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单篇课文的枯燥情绪,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既然有比较, 便必然有探究, 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的潜能, 诱发学生的思考本能, 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更多主动学习的因素, 自然地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 开阔阅读视野, 培养阅读中的多维思考能力, 进而学以致用。在本课中, 通过三个事例的比较阅读, 通过本课和其余课文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 揣摩议论文的表达方法。
(二) 在互文阅读中习得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策略
学生学习课本中范文的意义在于其“范”的作用, 即阅读别人的文章, 在思想中形成一种认识:语言可以这样表达, 感情可以这样抒发, 文章可以这样描写等, 要学习的是范文的字词句及写法、表达方式等。本课努力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点出发, 集聚、整合一批议论文文本, 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期待, 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 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扇独特视角的窗户, 引领他们在语文阅读中, 领略与以往不同的独特风景。
【人教版草原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草原教学反思10-21
人教版草原的教学设计08-08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草原教学设计10-01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设计07-17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12-27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 册第1课《草原》教案05-29
《草原》教学反思01-19
人教版大风车教学反思07-29
人教版《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1-2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