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2024-11-0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1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思念家乡的课文《小桥流水人家》,出示课题,齐读。

2、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说)你们说的都很美,3、其实,这个题目来自于一首古诗词?谁知道(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这首词写出了一位远在他乡的人那种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美丽的江南水乡。

4、那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谈谈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师总结:同学们谈的非常好,课文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对,是对家乡的思念、爱恋之情。

2、分段落:

本文课题为“小桥流水人家”那么文章哪些段落在写到了小桥?哪些段落写到了流水?写人家的又是哪几小节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思考指名回答。)

1、2自然段写流水,第3、4自然段写小桥,第5、6自然段写人家)

三、读悟交融 顺学而导 领悟写法

1、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爱乡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在相应的地方圈画批注。)

2、生自读自悟,师走下讲台当“顾问”,了解学情,随时帮助学生排忧解疑。

3、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要求注意倾听,互评互学。

4、全班交流。师顺学而导,或点拨偏差、或引发讨论、或指导朗读、或归纳方法等。

预设如下:(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体会得较“到位”,师不必作过多的引导。)

(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乡的景色写得很美丽,从中可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

A、出示第一自然段。

B、通过描写家乡的美景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样的抒情方式叫作什么?(“间接抒情”)

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我们只有深入研读,才能体会得到。再读读课文,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情感?

C、引导学生从 “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等来体会家乡景色的美,从而看出作者是多么的爱家乡!

D、师点明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E、师动情地描述:“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环绕着村庄,婀娜的垂柳画着粼粼的波纹,水鸟婉啭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

F、出示课文插图1,这么美的景色谁不喜欢呢?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再一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图画”中吧!(配乐朗读)。

(2)从第五自然段的“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这几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

A、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体会。

B、出示插图2,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清风;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都是美的。让我们迎着“凉爽的清风”,透过东窗,来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吧!(感情朗读)

(3)“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从这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家乡。

A、“我爱我的老家”、“但我非常爱它”,这样的抒情方式是什么?(“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作者的情感。

B、但是,如果说家乡的美丽景色使作者十分爱恋,这好理解,可“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这样简陋的房子会让人喜欢吗?可作者却“非常爱它”,你是怎么理解?

C、真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呀!不管景色美不美、条件好不好,只要是家乡的,作者都喜欢。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什么?(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爱它不须任何理由!)

D、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恋之情读读这几句话吧!

(4)第二自然段的“„„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童年时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记得这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念着家乡、深爱着家乡。

A、课文中哪些片断也是描写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

B、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第四自然段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

C、读读以上几个片断,作者都是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

D、间接抒情的句子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想像去补充。请选择你最感兴趣或熟悉的一个片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让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

E、“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与作者共享欢乐。

F、寻找小鱼、小虾,丢野花,摘茶叶„„都是那么的快乐有趣。家乡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作者怎能不爱它念它呢?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读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5)“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一直爱恋着家乡!

A、多少的思念、多少的眷恋,使作者油然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通过这节课的读书交流,现在,你知道“那段日子”,是指什么样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吗?

B、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那段日子”,指的是童年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那些美好的印象”,一指家乡美好的景色,二指童年玩耍的情景,三指家乡人们的太平生活。)

C、美丽的家乡景色、快乐的家乡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感情引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四、回归整体 小结学法 积累延伸

1、师生共同总结课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小结学法。书是读懂的,但要有恰当的读书方法。这节课,大家都用了哪些读书方法?(学生简要举例说明,如“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灵活运用各种读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4、积累语言:(1)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2)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5、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抓住重点词句 联系生活体验 展开想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2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4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掌握课后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2、理解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切入画面,情境导入。

1、引导欣赏投影画面,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描绘出自己想到的画面。

2、板书课题,让学生美读课题后说说:读了课题,自己都读懂了什么?

3、师:是啊,这课题、这画面让我们浮想联翩,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谢冰莹一起去她的故乡,看着她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本,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本,要求读准语音、读通课本。

2、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度,新词。

3、围绕课题,在文中找找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三处景物。思考: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认生字词,并交流不理解的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读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

四、品读课本,体会美景

1、生快速浏览课文,挑出自己喜欢的部分细读,品味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爱乡之情。

2、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自己是从课本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思乡爱乡之情的。

3、学生交流、汇报、师小结、指导朗读。

生:我从课本第一自然段读出了作者的故乡很美,美是美在清澈见底的小溪。美在垂柳那啊娜的舞姿,美在水鸟那悦耳的歌声。

师:(相机出示课件)说得真棒,谁还喜欢这一段,快把你的发现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生:我特别喜欢作者所描写的垂柳,象一位少女跳着轻柔的舞蹈,是那么的赏心悦目。

生:……

师: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婀娜的垂柳,小鸟的悦耳的叫声,潺潺的流水,简直像诗一样,像画一样。这样美的景色谁不喜欢呢?让我们伴着优美的乐曲再一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图画吧!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还有美的地方吗?

生:品读第四自然段第三句:“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黄色的野菌”。

生:品读第五自然段第五、六、七句:清晨,可以看到……依依多情的杨柳。

师指导朗读

师:家乡的美景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不仅仅是因为给了她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她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谁来说说你从文中所感受到的快乐!

生:品读第二自然段:“即使天早……而是美在玻璃瓶里玩儿”。童年的事至今记得那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恋着家乡,深爱着家乡。

生:品读第三自然段“我喜欢过桥,更喜欢……”。

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中的乐趣。

生:品读第四自然段:“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

师:指导学生看课件,结合课本相应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把自己对家乡的爱通过景色描写,通过童年快乐生活间接的抒发了出来,作者仅仅是为了描写家乡的美景吗?仅仅是为了讲述童年的趣事吗?她更想表达的是对故乡浓浓的爱。

生汇报品读:“我爱我的老家,……但我非常爱它”。“大家过着……的太平生活。

师引读:“这是多么宁静、平淡、令人向往的生活啊!大家过着……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爱;印;那段日子;好些美好的印象。体味作者直接抒发对家乡的爱恋礼之情。

五、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1、结合课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2、课件出示元曲《天净沙秋思》,生自由读,体会作者借元曲中的一名作题的精妙所在:既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美景,又道尽了作者思乡、恋乡的情愫。

六、师生根据板书共同总结全文,渲染作者思乡,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

七、配乐朗读全文

八、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或段落,背背喜欢的部分;

2、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带回家,撷取生活中的美把它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8 小桥流水人家

景:如诗如画

美 事:甜美似蜜 怀念

人:恬淡太平

附:课后反思

《小桥流水人家》行文优美,以“爱”贯穿始终。在教学时,我做适度的有效指导,让学生通过品读、赏读,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感悟、读中想象,交流,读中积累,内化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激起情感,体验和共鸣,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作者家乡的美,从而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5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思路:

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赏梅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称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理解重点段落,体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五、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2、把文中体会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我们了解了梅花,了解了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骨气,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顶天立地,应该像外祖父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年级上册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继续开展“浓农乡情”的活动。

【学习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学习准备】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梅花三弄》,引出“梅花”与“魂”。

(自由评说自己的感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初读提示”,组织学生按照初读提示来自学课文:自读课文,字字入目,句句入脑,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或者来解决,把课文读正确。)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幽香”、中“幽”,“衰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注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三、交流反馈,体会情感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

(自行解答,留做思考,下个环节解答。)

2、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能够梳理课文大致内容的问题,老师提出:

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能不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谁先写完谁站起来读给大家欣赏。

(学生静静地写,老师巡视。)

3、学生读话,多种形式评价:

(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导怎样写得既简单又明了。)

四、回顾课堂,再次记忆

1、接上一环节,依照学生理解,再次总结课文大意。

2、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但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还得接受一翻挑战。挑战成功,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⑴ 吐字归音关:

正确读字词。

⑵ 书法比式关:

正确书写字词。

⑶ 收藏展示关:

摘抄感动句段。

第二课时

一、歌曲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送歌曲:

上节课大家表现非凡,个个闯关成功,恭喜进入下个环节学习。为了祝贺与鼓励,老师带来这首歌──《故乡的云》。

2、回顾课文: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歌中这样唱道,与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呢?上节学的什么呢?

设计思路:以歌曲制造声势,营造思乡氛围,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品味语言,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课文,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用什么来书写“魂”,哪些“魂”感动了你?

2、朗读句段,展示“梅花魂”:

学生反馈“找”的结果,师生共同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方法。

(此环节结合上节课内容,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

3、铭心思考,书写“梅花魂”:

“梅花魂”中的“魂”到底是什么?用笔写出你的心声。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设计思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因此,不便于详细设计,只是设计了大致的环节。在实施以上各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运用评价功能,多方面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肯定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文本。

三、阅读链接,拓展理解“魂”

1、读一读,读通读顺。

2、说一说,你读到什么?

3、想一想,这里有没有魂?

设计思路:将阅读延伸,将思绪延展,进一步理解感悟梅花魂。

四、总结全文,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课文所写的关于梅花魂的段落分五部分朗读。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友情提示:

⑴ 允许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思考完成。

⑵ 可以参照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所查到的资料(诗歌、音乐、图片)以及生活经历。

⑶ 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小结。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通过分段朗诵,来回味文本,同时也是为下个环节进行文字资料与情感渲染做铺垫。也一定得落实好评价功能,允许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阐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梅花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策略与方法: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 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 : 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 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 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 : 临别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

3、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课件出示)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理解"清白""玷污"

b、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b、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C、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

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教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 思念祖国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而落泪 爱国之心

4、送墨梅图

5、递梅花手绢

五年级上册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3、教师小结归类:

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梅花具有什么品性?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自学,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学。

3、小组汇报。

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相关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2、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附: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以故乡的梅花开了,引起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怀念,通过五个小故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跃然纸上。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渗透过文字的躯干,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梅花魂》是篇思乡爱国的文章,整篇课文设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同时,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体现人文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

感情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1、勾画重点句段,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以点带面。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大家见过梅花吗?(出示一组梅花图片)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梅花有魂吗?这里的“魂”是什么意思?(理解题目字面意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扣题质疑。出示对理解课文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缕缕幽芳 颇负盛名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玷污

大抵 欺凌 训斥 秉性 眷恋 衰老 手绢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概括初读收获)

三、感悟探究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外祖父心中的梅花是什么样的?(出示第13自然段“这梅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指名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也可以自己想。)

(2)这多么像中华民族的精神啊!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我们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略述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梅花精神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子弟兵战士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抗击非典等(出示图片),此时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板书:民族魂)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通过哪几个小故事,表白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3、师朗诵课文,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

由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外公为什么落泪?

b、读到这些思乡诗句,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c、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从中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语体会到爱惜墨梅图?

c、为什么这样爱惜一枝画梅?

d、怎样读老人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四、积累练习

把最受感动的语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板书设计】

22、梅花魂

民族魂

中国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志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设()渠()瞻()

译()投()距()檐()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5、再写天安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天安门的布置。画出天安门的示意图。

3、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安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4、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1)写天安门人多的词语: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2)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3)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擎、提、直奔、赶。

五、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午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重点词语: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 找出你认为最为感动的句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7

当前, 语文教学正处于转型期, 语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上逐渐趋于准确、理性和科学。但如何体现语文学科教育的双重性——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 并落实在操作层面, 仍然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聆听了福建省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鲸》一课后, 笔者被她化育于无形的语言训练所深深折服。

一、立足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汉字文化

上课伊始,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了鲸, 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几个生字写在鲸的相应部位上。其中一名学生写错了“肺”字, 右半部分写成了“市”, 教师并没有指责学生写错了, 而是引导学生:“‘︱’ (竖) 相当于总气管, 承担着运输气体的任务。”学生立刻恍然大悟:“上下同气, 呼吸顺利。”接着林老师领着学生齐读了两遍“上下同气, 呼吸顺利”。经过这样一番学习经历, 她的学生以后肯定再也不会写错“肺”字了。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腭、肺、肚、胎”在鲸身体上的部位, 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汉字识字方法:“肉月旁”;既帮助学生记住了“肺”的写法, 又使得他们深入地理解了字义。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了中华汉字文化的魅力。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空洞说教, 她从汉字本身的特点——音、形、义的统一体——出发, 从汉字自身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因素出发, 在教学中挖掘这种丰富的文化因子, 让学生在轻松却又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悟成长。这就是最深刻、最具体、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汉字就是爱祖国。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也获得了民族文化的浸润, 语言训练中天然地蕴含了人文性。

二、立足语言, 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 在语言运用上, 特别强调准确和简明。学习说明文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

但是如何让将枯燥乏味的说明文课上得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如何在轻松欢乐中演绎出浓浓的语文味?林莘老师是下了大功夫的。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特点——很大, 形容鲸的大, 有很多词, 你还能用哪些词形容?

(学生纷纷说:庞然大物、非常大、无比大……)

师:反正一个字, 大、大、大!课文是这样写的吗?其实这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说鲸大, 用各种办法写鲸大。再读读书,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它要是张开嘴, 人站在它的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 还显得很宽敞。

师:孩子们, 如果让你们四个人去鲸的嘴里看书, 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那鲸要是合上嘴怎么办?那不就没命了吗?

(学生笑)

师:所以我是不会让你们白白送命的, 也舍不得让你们去, 我心疼, 作者也不会同意的, 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要是。

师:看出不是真的去, 而是假的去, 用的是……

生:假设。

师:假设不是常用的说明方法, 但用在这里给人以想象, 非常富有情趣。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有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你们发现这个句子的特点了吗?

生:有许多数字。

师:你们把这些数字拎出来。

生:“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四万公斤”“十七米”……

师:数字, 数字, 还是数字!面对这些数字, 你想说什么?

生:作者想用数字让我们感觉到鲸的大。

(板书:列数字)

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 应该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 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 即课文“怎么说”。但是理解并不是主要目标,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林老师抓住说明文的特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上。纵观这一教学过程, 教师并没有刻意指出文中出现的各种说明方法, 而是巧妙地创设了各种形式的对话情境——假设学生坐在鲸的嘴里看书、拎数字串等,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明白了原来鲸的嘴里不能去, 作者是用假设的方法饶有趣味地说明鲸的大, 数字串则能让读者准确地感受到鲸的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 亲身体会到灵活地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能够使文章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过程, 使语言训练、方法渗透、情感调动融为一体。

(投影出示一段话, 与原文对比, 丢了4个词)

师:请读读这段话, 发现了什么?

(四名学生分别说出丢掉了“很长很长”“整个”“完全”“渐渐”4个词)

师:去掉这些词语句子也完整、通顺, 但是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 绝对不能去掉?

生:“渐渐”不能去掉, 用上“渐渐”才能感觉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变, 而不是一下子。

生:“完全”不能去掉, 去掉了就不能知道后肢一点儿影子都找不到了, 小脚丫、脚指甲也都不见了。

生:用上“整个”就能表示从头到尾, 每个部位。

师:是啊!开始我们认为这些词好像是可有可无的, 后来经过仔细地读、认真地揣摩, 却发现这些词一个也不能少!为什么?

生:用上这些词, 句子表达得更加准确了。

(板书:语言表达准确)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出示这段话, 在重点词语上加上着重号, 让学生说说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什么用处, 好在哪里, 然后教师领着学生逐词揣摩、比较、感悟。但林老师没有这样做, 她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 看似不经意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去掉这些词语句子也完整、通顺, 但是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 绝对不能去掉?”这一环节, 妙就妙在这个“最”字, 小学生争强好胜, 都希望自己选的词成为班级之最, 结果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 讨论的最终结果是都重要, 自然而然地说明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仍立足语言文字“整个、很长很长、渐渐、完全”, 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等认识活动中, 进一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与科学性。

三、立足语言, 开启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教师把学生分为齿鲸队和须鲸队)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4—7自然段, “须鲸”们把描写须鲸的句子画下来, “齿鲸”们也画下描写齿鲸的句子, 用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己的绝技, 等会儿才能“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圈画、批注)

师:我是本场辩论赛的主持人兼裁判, 辩论前有三点要求:1.双方应有根有据, 即根据课文内容, 不可胡言乱语。2.在强调自己优势的同时, 可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辩论。3.同伴陈述后, 请为队员呐喊助威。

(学生辩论, 但辩论内容始终围绕“凶猛”这一鲸的性情, 并且开始信马由缰)

师 (打断学生的辩论) :第一, 话题没有充分展开。第二, 要紧紧围绕课文内容。

(学生继续辩论, 辩论内容转向了鲸的“食物”)

师 (再次打断) :齿鲸们、须鲸们, 你们能抓住课文语言辩论很好, 但是难道你们忘了喷水啊、睡眠啊、孩子啊……”

(学生继续辩论, 很激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论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

开辟 收获 榨油 体面 可惜 居然 爱慕 茅亭

2、板书:21 毛主席在花山。

3、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情?

二、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2)“碾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毛主席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4)毛主席“夜以继日的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5)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同学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按自学思考题逐题讨论。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2、“碾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毛主席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

3、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

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他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指出老人还没有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干部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三、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课文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

四、通过对“毛主席在花山”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9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是学生阅读过程与体验的一种呈现。

本案例中所教学的《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友好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度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如何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人物内心、人物特质呢?这就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章,让学生走进文字与文章对话、与人物对话,批注式阅读就十分适宜本篇文章的学习。

二、案例描述

(1)初解“好汉”,导入课题。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如行侠仗义、抱打不平、见义勇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板书:好汉】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自称好汉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查理。课题质疑,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本文的主要问题。1一开始,查理是个好汉吗?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3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前导读,说说学习方法。请生说。【想想课文中的小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同学交流对课文中的人物的看法;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那就让我们走进文章去认识认识这个好汉查理吧。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自由读,小老师读,齐读。师:你发现彬彬有礼、恋恋不舍有什么特点?(AABC的词语。)师:你积累过这样的词吗?请生说。师补充【依依不舍、惺惺相惜、津津有味、夸夸其谈】3整体感知。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品读体会,圈圈点点。△学习第1自然段。查理一开始是好汉吗?师:查理开始也说自己是好汉,是个怎样的好汉?自己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一节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交流。【板书:调皮、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镇上的人会怎么叫他呢?那些大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所以查理有没有朋友,只好搞恶作剧自娱自乐。【板书:好汉】这样就可以了吗?(加上“”,是冒牌的好汉。)△品读3———13自然段,学写批注。读悟交流:后来查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批注。】生默读课文画句子写批注并交流。【教师示范批注】生:“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随意乱拿)。说声:“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你真礼貌)。生:“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刀挂回墙上。(心地善良)师:查理喜欢这把刀吗?从哪里看出来。(恋恋不舍)你们有过“恋恋不舍”的经历吗?既然这么喜欢,那就继续玩吧,别管杰西的请求了。但是他这么做了吗? 生:“当然可以。”(爽快,乐意助人)。生: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守信,有爱心,时间长)。师:杰西快乐吗?是谁带给她的?查理快乐吗?是谁带给他的?总结查理的改变(读板书批注)(彬彬有礼、遵守诺言、诚实自信、有爱心的查理)师:现在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了。【板书:好汉】我们为查理的改变而高兴,一起再读读13自然段。△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提出问题,品读句子,交流感想,写上批注】。那我们也用这个方法来找找查理变化的原因。

师相机引导:1杰西怎么称呼查理的?查理听到杰西叫他好汉查理,心里会怎么想?2杰西又是怎么对待这个不速之客———坏小子查理的?用横线画一画句子写批注。指生朗读杰西的话,想象杰西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内心活动。读读有关杰西的内容,想想是什么使查理发生了变化?(杰西的尊重、理解、信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罗伯特先生的夸奖)

(4)交流想法,定义“好汉”。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5)交流经历,凸显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当我们献出爱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会像查理一样得到快乐。现在让我们跟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这样的经历。生交流。

三、案例思考

对于像《好汉查理》这种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本案例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章语句中感受查理的变化,然后重点去研读杰西的话语,从中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写感想做批注的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始的导题让学生理解好汉形象,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教授写批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3-13自然段,找找查理是好汉的证据(即杰西相信查理的凭据),并写上批注,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有效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升华了情感。最后再回到课题“好汉”,怎么样的人才是好汉。通过交流生活经验,感悟文章主题。最后作业关注文章分行式写法,让学生自主练习。

上一篇:高中志愿者申请范文下一篇: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及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