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1探月卫星

2025-01-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嫦娥1探月卫星(共5篇)

嫦娥1探月卫星 篇1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期间太阳活动现象监测

为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保障其在空间环境运行的安全和国家载人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云南天文台全日面Hα色球望远镜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实时提供太阳活动数据资料,协作完成特殊时期空间环境监测任务.

作 者:赵世清 李琼英 陶金萍 刘子忠 ZHAO Shi-qing LI Qiong-ying TAO Jin-ping LIU Zi-zho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云南,昆明650011刊 名: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 PKU英文刊名:ASTRONOMICAL RESEARCH & TECHONOLGY-PUBLICATIONS OF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OF CHINA年,卷(期):20085(1)分类号:P182.5关键词:太阳色球 嫦娥一号 太阳活动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解读 篇2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专家介绍,“嫦娥一号”卫星两米见方,太阳翼展开后,最长可达18米,起飞重量为2350公斤,卫星需要10~12天可以飞到月球附近。“嫦娥一号”设计寿命为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已于2007年10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后,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它将完成四大科学任务,首要目的便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此外,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会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7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2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预计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57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链接: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一期工程为“绕”,即被命名为“嫦娥工程”的绕月探测工程,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卫星绕月飞行,并进行遥测,已于2007年10月发射。

二期工程为“落”,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一个“月球车”,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

嫦娥1探月卫星 篇3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参加嫦娥二号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大力支持和热情关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探月工程实施的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向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实施探月工程,是我们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嫦娥二号任务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工程领导小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做到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科学组织、科学管理,承担工程任务的各单位大力协作、集智攻关,各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这项光荣任务。

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这一重大成就,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引领我国科技创新,对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嫦娥二号任务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的实现,不仅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而且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深入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交叉融合,进一步形成和积累了中国特色重大科技工程管理方式和经验,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这对深入开展深空探测活动、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重大意义。

参加嫦娥二号任务的全体同志,面对困难和风险,面对压力和挑战,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牢记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始终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始终大力协同、团结奋战;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讲科学、重实践、鼓实劲、求实效,始终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坚持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保成功的目标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始终勇于探索、勇于超越、勇于奉献。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率先垂范、淡泊名利、言传身教,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奋发有为、脱颖而出、竭诚奉献。这种高尚精神和优良作风,值得在全社会发扬光大。同志们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感谢你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团结奋斗。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积累了重要经验。

——必须大力推动科学发展。在组织实施嫦娥二号任务过程中,同志们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从我国国情和航天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把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协调,精心组织,确保了工程任务顺利实施和圆满成功。这再一次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立场、树立科学观点、运用科学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要求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嫦娥二号任务工程规模宏大、参与单位众多,全国几十所高校、上百家科研院所、上千家协作配套单位和数万名科技人员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观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意识、科学事业高于一切的敬业精神,有效实现了全国大协作,最大限度发挥了各方面资源的整体优势。这再一次表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紧密团结,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更加自觉地运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确保国家安全,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月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推进不仅实现了我国航天研发、制造、应用能力和水平的跃升,而且带动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等学科发展和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应用。这再一次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营造鼓励创新、鼓励探索、鼓励超越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更加自觉地运用科技力量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嫦娥二号任务实施推进过程中,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担当重任,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这再一次表明,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更加自觉地通过造就和积聚各方面人才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同志们!

发展深空探测技术,和平开发利用太空,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太空,深化航天领域和其他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宇宙空间奥秘无限,航天事业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迈出了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重要一步,但后续工作更为繁重、任务更具挑战、使命更加光荣。工程领导小组要组织带领各有关方面再接再厉,推进后续工程任务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努力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担当重任,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嫦娥”探月有三“骄” 篇4

第一个,极地轨道特別值得骄傲。近50年来,俄、美、日等航天强国发射的探月卫星近百颗,但大多数采用赤道轨道环绕月球,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却采用了难度很大的极地轨道(如上图),这样做的一大好处是,能够侦察清楚月亮的“脑瓜顶”和“下巴颏”,也就是便于搞清月球南北两极的情况。国外已经查明,南北两极有着很深的陨星坑和盆地,其局部阳光照射不到,始终处于低温,可能有冰的存在,一旦从冰中分解出氢和氧,就能帮助解决燃料和呼吸问题,难怪美国宣布,未来的月球基地要首选南极。那么,我们能甘于入后吗?

第二个,三体定向特别值得骄傲,为了完成探日任务,“嫦娥一号”的“眼睛”——探测系统,必须位于前下方,盯住日面,“嘴巴”——通讯系统,必须位于顶部。对准地球老家,保持遥控,传输信号,“耳朵”——供电系统,必须位于两侧,对准太阳,让电池板发电(如左图),可是,日,地、月三个物体时刻在运动呀!所以,必须随时调整“眼”“嘴”“耳”的姿态,达到三体定向,你想像一下“五官分家”的情景,难度多么大呀,但咱们的“嫦娥”做到了。

“嫦娥一号”探月专题演练 篇5

人民网快讯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西昌发射中心发表讲话,转达了胡锦涛总书对“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祝贺。曾培炎表达,“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biao zhì着探月工程迈出关键的一步。航天战线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载人中国伟大fú x I'ng的史册。他同时向工程各环节、系统提出了工作要求,并期待大家通过努力奋斗,做好后续工程的开发,取得新的成就。

□ □ □ □

2对对子。请为下面的上联对一个下联

上联:嫦娥飞天五洲四海皆瞩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下面的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并回答问题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当“嫦娥一号”卫星经过漫漫旅程到达38万公里之遥的月境,将有32首歌曲与“嫦娥”一起,萦绕在千年梦想之地的轨道上。这30首曲目是:《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二泉映月》《黄河颂》《青藏高原》《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高山流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里山姑娘》《贵妃醉酒》《难忘今宵》《歌声与微笑》《春天序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游园惊梦》《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良宵》《十二木卡姆选曲》《东方之珠》《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是中国人》《但愿人长久》。除这30首曲目外,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还有两首“特别选用曲目”:《国歌》《东方红》。

①标题:______________

②“嫦娥一号”将在达到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一组来自太空的中国天籁之音,届时,您最想听到哪首歌?并说出理由。

410月24日晚,许多网友纷纷发帖寄语,祝贺“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

网友精彩寄语

帖子一网友昵称[小桥流水]发帖时间[2007-10-24 20:02]

内容:科技腾飞惊世梦,吴刚当捧桂花酒。

帖子二 网友昵称[喜刷刷]发帖时间[2007-10-24 20:11]

内容:梦想成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帖子三 你的昵称[]发帖时间[2007-10-24 21:16]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大洋测控嫦娥入轨

当长征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从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直冲苍穹时,那片古老而静谧的大地上的震动。仅用了20余分钟,便“传递”到万里之外的南太平洋上。

已提前抵达这里的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正悄然划破洋面,静候着嫦娥一号卫星的飞临。

甲板上。2个直径10余米的乳白色“雷达锅”稳固矗立,紧紧“咬”着火箭经过时的方位点;船舱内,各机房数不清的红绿点交相辉映,一排排彩色显示屏幕上不断变更着各种信息画面及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化。

“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测控主操作手张志宝。身体贴着监控台,右手稳握操纵杆,左手轻搭天线控制板,双眼紧紧盯着监视屏……

突然,一个绿点闯入屏幕,杂乱地跳跃着。张志宝扫了一眼显示数据,眉头一松。右手熟练地转动操纵杆。稳稳地把绿点锁定在示波器中心——所有动作一气呵成。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北京时间24日18时25分50秒。

“长江三号双捕完成!”——北京时间24日18时26分10秒。

调度员坚定清晰的报告声,打破了船舱内那逼人的沉寂,划破了太平洋上的沉沉黑夜。“火箭三级二次关机,末速修正开始!”——北京时间24日18时28分00秒。“火箭末速修正关机,火箭调姿到位!”——北京时间24日18时28分37秒。“星箭分离!”——卫星正常入轨!北京时间24日18时29分。

“哗——”期待许久的热烈掌声,瞬时激活了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出快乐的笑容,大家相互示意和祝福。

(摘自2007年10月25日《扬子晚报》)

(1)阅读全文,用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北京时间并且精确到秒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请从文中选出一例,圈出有关动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了解的科学常识,思考回答:远望三号测量船为什么要到万里之外的南太平洋上进行测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谁送“嫦娥”奔向月 千年之梦今日圆

张显峰

①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五千年来,中国人对月球歌之咏之,祭之拜之。今晚,这个演绎了“飞天”传说与“奔月”神话的浪漫国度,终于圆了自己的梦。

②沉寂了几十年的月球不寂寞。中国人描绘了几千年的美丽“嫦娥”将再次带去地球人的“问候”。

③只要在这个“万姓仰头”的日子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托起“嫦娥”的人们。他们不是明星,却是辉映这皎皎明月的科技之星;他们不迷信神话,却将美丽神话变成了动人的现实。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不该忘却他们,是他们数十年默默奉献,架起了“嫦娥”38万里迢迢奔月路,拉近了中国人与太空的距离。

④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在月亮上存有诸多故事的中国人开始设想自己的登月梦想。发射中国人自己的月球探测器,成为几代中国航天人的追求。几十年来,他们为“嫦娥”的冲天一飞埋首钻研省力攻关。几代人的智慧几十年的光阴,今晚终于梦圆。

⑤成功来源于积累。我国科学家在跟踪研究中,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也因此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本研究队伍,载人航天工程虽然搁浅过,但中国学者对于月球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

⑥成功来源于追求。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再到“探月工程”,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飞天”与“奔月”的梦想。个中缘由许不言自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航天桥,离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

的薪水却相差很多;很多科研人员可谓功成名就,国内外很多单位都想高薪来“挖”,但他们的选择是一样的:留下来。因为他们有这样的追求:“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⑦成功源于默默奉献。一颗卫星、一架飞船发射成功。被人们熟悉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但是背后是数以万计的航天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几十年来,正是他们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手中接过托起中国航天事业的使命,我们才可能有自己的长征火箭101次成功发射,才有了今天送“嫦娥”奔向月的能量。这种不懈追求,敢于创新,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最值得我们在万众欢呼的时候冷静反思。当今的学术界有诸多现象为人诟病,一边是浮躁浮夸的风气使科技界很多人以不端的形象频频成为视觉中心、舆论焦点,一边是中国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匮乏。毛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科技界需要弘扬航天人的这种精神,惟有这种精神,才能真正迈向创新型国家,才能托起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

(2007年10月24日人民网)

1文章第②段中“嫦娥”、“问候”两个词语为何要加上引号?

2第③段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本文最后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什么?

4请简要说说您您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5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与“月”相关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6学校邀请“嫦娥”总设计师叶培建来作专题报告,请你积极参加下列实践活动。

“嫦娥”总设计师

叶培建:1945年1月生于江苏泰兴胡庄镇。1962年毕业于湖州中学。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留学。198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8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1989年以来,先后担任院计算机应用副总师、总师,1993年之后,先后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平台首席专家、月球探测卫星技术负责人。2000年被国防科工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由他担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请你为学生会拟写一个欢迎标语。

(2)在活动期间给你一次向“嫦娥”总设计师叶培建提问的机会,你将问什么问题?

(3)如果你是个航天迷,很想与总设计师合个影,到时你将怎么说?

参考答案

一、1标志复兴2示例:国人圆梦十亿神州齐翘首3(1)嫦娥一号卫星搭载32首歌曲奔向月球。 (2)可任选一首,言之有理即可。 4昵称要富有个性;帖子内容示例:拓土开疆究瀚海,奔月待发探天梯;中华儿女几代梦化做今晚桂花香。

5(一)1大洋测控嫦娥入轨2表现航天科技人员的精湛技术和高度负责精神。 3任举一例。作用:精妙动词的运用,可以把事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把人物性格表现得传神尽致,会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4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二)1“嫦娥”、“问候”中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2不该忘却数十年默默奉献的嫦娥一号卫星的科研人员。3成功来源于积累:成功来源于追求;成功来源于默默奉献。4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与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分不开的,我们要弘扬航天人的不懈追求,敢于创新,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大意相同即可)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古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6语言得体,符合要求即可。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描写课余生活的范文下一篇:游船码头规划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