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的论文

2024-05-31

天文学的论文(精选8篇)

天文学的论文 篇1

有关天文学的论文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通过论文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摘要:《崇祯历书》是由徐光启等人历时五年编撰而成,是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文学著作。《崇祯历书》分为基本五目和节次六目两部分。基本五目主要介绍欧洲天文学中的天文仪器、天文数学和天文学相关理论,节次六目主要介绍历法方面的知识。本文将对《崇祯历书》中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基础进行探讨。

关键词:《崇祯历书》;数学基础;天文学基础

《崇祯历书》中采用了几何算法和天体系统,清晰地引入了地球与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同时采用了西方的计量单位,对欧洲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天文学仪器和必要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我国较为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的著作,对天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测量全义》作为《崇祯历书》的基础文献,记载了西方球面天文学和三角学的相关知识,是《崇祯历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一、《崇祯历书》的天文学基础

(一)崇祯改历与天文学知识

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天文学逐渐出现改革。在封建社会里,历法的作用不仅在于告知民众时间,更是王权得以确立的条件。在明朝末期,由于钦天监采用的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的《大统历》进行的日食推测,屡次不能够得到验证,使明朝官员对《大统历》中的天文学知识产生质疑,因而上书请博访知历人员对天文学知识进行改革。徐光启通过崇祯二年发生的日食现象,将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与《大统历》预推的时间与食分进行比较,得到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比较精准,而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预推结果则出现偏差。长期参与历法编纂工作的钦天监五官正戈如实将情况汇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这才同意了改历的申请,并命令徐光启、李天经和李之藻等人以及入华的耶稣会天文学家进行西法改历的工作。在徐光启、李天经等人的支持下,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中西学者共同努力编译了长达137卷的长篇巨著《崇祯历书》,促使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渐趋高潮。

《崇祯历书》中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学基本理论,包括球面天文学原理;法数,即天文数表,附有使用说明;法算,即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学几何学;法器,天文仪器知识;会通,指中国传统方法和西历度量单位的换算。六次指的是:日躔历、恒星历、月离历、日月交会历、五纬星历、五星交会历六种。包括日月五星运动,恒星方位,日月交食,节气,朔望等的中西换算。徐光启为了介绍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理论,还特意在基本五目中设立了法原一目,在法原中着重介绍了哥白尼和第谷的天文学体系,还涉及到更早一些的托勒密体系的内容。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采取了科学传教的策略,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输入中国。在《崇祯历书》的天文学知识部分有大量与开普勒天文学相关的内容。在改历的过程中,欧洲传教士金妮阁曾奉命返回欧洲搜集与天文学相关的研究著作和寻找西方优秀的天文学家,最终其带回了七千多部著作回到中国,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开普勒在《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中与中国的传教士进行过大量的书信往来,详细回答了邓玉函在编纂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崇祯历书》中的天文学思想

《崇祯历书》中开普勒对天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天体机械运动现象进行描述,并通过机械运动的知识来对天体运动现象进行解释,之后分析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数学假设解释天体物理运动的本质。在《崇祯历书》中的观点认为天文学与物理知识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例如,书中认为天体实际的薄厚实际上是天体之间的距离,而脱离的距离及无法表述其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在开普勒天文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主流天文学的思想,即认为数学天文学与物理天文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崇祯历书》系列历法采用的是第谷体系,这一点很多文献已经证明。《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日躔也是参考了第谷的理论。《崇祯历书》中强调了太阳在天体中的中心位置,认为太阳是万光之源,其他所有的天体都在或多或少地接受太阳的光源,太阳的地位就像君主在群臣中的地位一样。这样的观点与托勒密在《至大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以及开普勒在《天文光学》中所阐述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然而,在具体的论述中托勒密、哥白尼与开普勒对太阳中心位置的具体论述是不尽相同的。托勒密在论述中采用midpart一词,强调太阳是在天体的中间部分,而哥白尼则是采用nearcenter一词,强调太阳是在中心位置附近,这两位天文学家都是在数学意义上强调太阳的`中心位置,而开普勒不仅认识到了太阳在天体中数学上的中心位置,而且认识到太阳在天体中物理上的中心位置。他阐述,太阳是天体光与热的直接来源。

从物理力源的角度强调了太阳是天体运动的中心,认为太阳为天体的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并提出天体的运动是由于太阳的旋转,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吸引天体围绕其运动。《崇祯历书》融入了欧洲天文学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开普勒的天文学物理思想,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崇祯历书》与天文仪器

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拓宗教事业。同时将欧洲科学和技术传入中国,导致某些中国科技领域一定程度上的欧洲化。其中,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6前后,耶酥会士利玛窦,在肇庆、南昌、南京等地传教期间,经常在他的住所展示天球仪、象限仪、罗盘、日晷、地球仪、星盘、等天文仪器,并以此作为礼物送给当地政府官员。1629年起,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应徐光启的邀请供职皇家天文机构,在《崇祯历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17世纪初以前的欧洲天文学和天文仪器。这本书中既解说了发明不久的新仪器,又描述了若干已经或即将被淘汰的古典仪器,内容包括仪器的几何学理论、基本构造、安装和使用方法等。

传教士所造仪器与同时期的欧洲产品相比是落伍的,但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未能广泛传播,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属于新知识,有些技术仅停留在书本描绘阶段,有些仪器只是御用品,也没能在天象观测上得到较好地应用。

二、《崇祯历书》的数学基础

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持,《崇祯历书》采用了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几何学计算方法,将几何学、三角学用于天文学预测与研究中。其中《测量全义》是《崇祯历书》中的基础,汇集了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相关知识以及测绘仪器的制造等知识,其内容丰富,是当时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知识的总结。《测量全义》详细讲述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球面三角以及球面天文等数学知识。

在平面几何相关知识中主要对直线三角形、面上、面下、线上和线下等公式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定理进行阐述和证明。具体方式都是通过文字论述。例如在论证圆面积计算公式中,通过先给出命题,之后以解曰为标志将抽象的命题以具体的题目的方式将其具体化,然后通过论曰、再论曰等词汇,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的论证。《测量全义》中公式与理论的论证体现了西方数学中所蕴含的严格的逻辑性和确定性,在论证的过程中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这与我国传统数学中寓理于注和注重算法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开拓了中国数学家的思维。立体几何主要论述了柱、台、球和锥的一些性质以及其计算公式。《测量全义》对例题几何的论述,其内容较为零碎、讨论也不尽充分,但其完善了我国数学家的几何体系,对我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圆锥曲线、球面三角和球面天文部分对圆锥、球面以及球面与天文的知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丰富了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内容。

三、总结

徐光启以翻译求会通,以会通求超胜为目的编译了《崇祯历书》,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崇祯历书》的编纂对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中国学者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另一方面,将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与西方知识相融合,并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推动了中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李天经、汤若望等,《浑天仪说》,徐光启.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M].潘鼐,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张伯春.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2).

[3]邓可卉.《测量全义》在中国[C].//第四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83-84.

[4]王国强,孙小淳.《崇祯历书》中的开普勒物理天文学思想[J].中国科技史杂志,,29(1):42-53.

[5]胡开泰.《崇祯历书》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以《测量全义》为中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6]褚龙飞,石云里.《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太阳运动理论[J].自然科学史研究,.4(31).

天文学的论文 篇2

天文学是建立在坚实的观测基础和严密的数理逻辑之上的一门科学,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宇宙之美, 还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这是创新的原始推动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 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他就是受到一本天文科普读物的启蒙才踏上了探索自然的征程[1], 而且他在近90岁高龄时仍然保持着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并在前沿科学领域进行着创新性研究———这也许是天文科普教育激发人类创造热情的最杰出的例子。大学生, 朝气蓬勃, 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生力军, 如果在他们当中适当开展天文学科普教育, 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对于他们快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是非常有益的。本着这一目的, 我们在中国民航大学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现代天文学》选修课程 (自然科学类) ———这填补了中国民航大学没有天文选修课的历史空白。自2012年开课以来, 深得学生们欢迎, 课程评教数据[2]如下:2012-2013学年评教结果:95.066 (参评学生人数:168;有效参评学生人数:152) ;2013-2014学年评教结果:96.592 (参评学生人数:395;有效参评学生人数:355) ;2014-2015学年评教结果:96.825 (参评学生人数:189;有效参评学生人数:171) 。

在第二和第三部分, 我们将分别从宏观 (总课程) 和微观 (一节课) 两个不同尺度来阐述《现代天文学》的教学设计。第四部分是总结。

二、宏观 (总课程) 设计

首先分析一下教学背景: (1) 学生情况分析:中国民航大学综合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不同学科[3], 由于存在较大专业跨度, 全校本科生的数理基础是参差不齐的 (有些专业对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不做要求, 比如外语专业) , 因此作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自然科学类) , 《现代天文学》应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为教学目标; (2) 教材内容分析:我们主要借鉴了南京大学罗新炼 (个人通信交流) 、中国科技大学向守平[4]、南开大学苏宜[5]等老师的教学材料, 为了反映最新天文前沿成果, 我们还结合了最新的天文新闻报道, 这也体现了《现代天文学》课程的现代性和前沿性。

考虑到上述教学背景, 我们制定了《现代天文学》的课程任务:通过对天文学总揽式的了解和对天文学前沿课题的追踪, 让学生们在领略宇宙之美的同时, 激发他们的原创精神和探索热情, 并让他们认清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使命,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当前国人在太空中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逐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具体地, 《现代天文学》共36学时, 以理论教学为主, 还包括了一些简单的天文实测项目, 例如观测月球、太阳黑子等。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拥有4架星特朗天文望远镜 (3架80EQ, 1架127SLT) , 可以满足基本的近地实测要求。2014年10月8日晚, 我们带领学生观测了月全食这一奇妙天象, 图1为当晚“红月亮”过后杨明同学 (学号:110641127) 利用星特朗127SLT望远镜拍摄到的月球图像。天文实测项目的上课时间视天气和天象情况而定。

为了调动对天文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在选课系统中发布了精心设计的选课“广告”:小时候有没有想过星座是什么?天上有没有外星人?星星为什么眨眼睛?宇宙是怎么起源的?这些有趣的问题都能在《现代天文学》中找到答案。在本课程中, 我们将结合最新的观测星图, 开启探险的历程, 一起搜寻宇宙的宝藏。本课程只需要你带着一颗好奇心就够了, 还等什么呢?

得益于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对星空的好奇, 选修《现代天文学》课程的人数众多, 有时甚至超过千人, 但由于教室容量和个人精力所限, 只能满足部分同学需求, 课程容量通常设定为160~200人。

下面谈一谈《现代天文学》课程的特色: (1) 体现天文的现代化和前沿化。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各种先进的观测手段, 而这将带给我们许多新奇的天文现象和知识。国内外近几年在建或者建成使用的大型观测设备层出不穷, 国内的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郭守敬望远镜, 该望远镜是目前国际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王-苏反射式施密特望远镜——这使得中国在光纤光谱的大规模观测领域居于世界前列[6]。而正在建设中的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 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其灵敏度和分辨率都将刷新单天线射电望远镜的世界纪录, 可以预期, 未来FAST投入使用, 将使我们在相关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7]。国外的如NASA于2008年6月发射的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 该望远镜自发射以来在伽马射线天文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8], 开阔了人类的视野; (2) 受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罗新炼老师启发, 我们在《现代天文学》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们自由组队针对某一个课题调研讨论并上台进行展示, 而团队间相互竞争———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们的团队创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具体地, 就是让学生们自己找合作者并组成团队, 每组至多10人 (由一个队长负责该团队的管理, 而总结性发言由组员推选, 报告共同署名, 最好写清楚各自贡献) 。在课程开始的前几周, 组长们陆续将名单交上。而在课程的后几周, 老师留给学生们几节课进行团队展示比赛 (每组展示10分钟左右) , 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团队的成果进行现场点评并指出其中的不足 (课后老师结合学生们的评价给出各个团队最终的分数) ———通过成果展示和教师点评可以点燃学生们的探索热情。

我们在《现代天文学》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如下评价标准:个人分数由团队报告得分和个人出勤率共同决定。不参加组队展示者, 交一篇纸质论文 (按照期刊论文格式) 也可以, 但是分数相对低。

以下为《现代天文学》论文参考题目 (不局限于这些题目) :

1.民航和天文的关系?

2.设计一种新型空间射电望远镜方案?

3.如何在月球或近地行星上建立天文台?

4.一种新型的测距技术?

5.如何探测黑洞?

6.人类起源和天文的关系?

7.中国天文学简史及筹划中国天文学的未来?

8.一种新的月球形成模型?

9.地外文明存在么?

10.宇宙这个概念有意义么?

11.用WWT软件制作一部太阳系方面的作品?

12.设计一种新型星际旅行方案?

13.星座神话和天文的关系?

14.文学与天文的关系?

15.如何探测和预言地震?

16.南极天文台及如果提高远程传输和维修?

三、微观 (一节课) 设计

要讲好一门课, 除了要从宏观 (总课程) 尺度上做好规划之外, 更要紧的是要优化微观设计———也就是要下功夫准备每节课。那么如何讲好一节《现代天文学》课呢?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总结了一些教学心得, 下面我们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总结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1.教学方法:a.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并加强互动讨论, 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趣而开放的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b.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精美的天文图片和有趣的天文视频。高健和张文昭 (2013年) 介绍了在天文选修课中引入一些优秀的天文科普记录片的心得[9], 这也给我们一些启发;c.在讲授一些比较抽象的天文概念时, 可以适当运用类比方法。

2.教学过程:a.引入主题:为了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 在引入主题时尽量使用一些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天文图片;b. 说文:中外相关文化介绍并进行科学批判;c.谈天:介绍相关的现代观测并给出可能的理论解释。

3.教学总结:a.让学生们用简短的话语总结和评价一节课的内容, 并给出建议;b.最后老师进行点评, 列出参考文献,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

下面, 我们通过“火星”这一节课来展示《现代天文学》的微观教学设计:

1.引入“火星”主题 (10分钟) 。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震撼的银河系图像, 并指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慢慢放大太阳系图像至整个画面, 鼓励学生们自己寻找这堂课的主角“火星”, 鼓励学生们谈一下对火星的认识?询问他们小时候有没有想象过“火星人”是什么样子?人类可以去火星上生活么?

2.说文 (15分钟) ———介绍中外与“火星”相关的文化并进行科学批判。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星”———因为火星亮度变, 而且相对地球的轨道有时很诡异——用现代天文学解释这两个现象。讲述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八“星外来客”篇章———这是关于“火星人”预言三国归晋的故事[10]———或许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记载”人类与外星人接触的科幻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火星在西方文化故事里属于“战神”, 而梅西则是足球界的“战神” (起到一点活跃气氛的作用) 。

3.谈天 (20分钟) :“火星”的现代观测并给出可能的理论解释。介绍人类向火星发射的各种探测器, 并展示火星最新的观测图像。鼓励学生们根据火星探测数据 (表面温度、空气成分等环境数据) 想象火星生命的形式和样子 (如果存在的话) 。鼓励学生想办法改造火星, 使之变成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4.以小纸条的形式, 让学生们用简短的话语总结和评价这节课的内容 (4分钟) 。

5.最后老师列出参考文献,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 (1分钟) 。

利用上述教学设计方案讲授的《现代天文学》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较高评价。例如刘畅同学 (学号:110542119) 评价说:老师的课生动, 画面真实感强, 讲的透彻易懂, 具有吸引力, 能把复杂的问题兴趣化, 幽默风趣。胡润同学 (学号:101044306) 写道:老师的课让人容易接受, 幽默诙谐, 知识全面。刘霏霏同学 (学号:110641414) 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注重与现实结合, 与同学互动, 注重吸引同学学习兴趣、积极性。吕珂珗同学 (学号:100741117) 说:老师讲的内容比较有趣易懂, 还联系了生活实际。陈昕尧同学 (学号:100441504) 道:老师的课通俗易懂, 因为没有太过专业的知识要求, 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适合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学生学习。姜安同学 (学号:101143310) 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老师讲的比较通俗, 可以让我们这些非理科专业的人能对天文学产生兴趣, 而我们选择这门课能有兴趣学一些东西就足够了。

学生们是该套教学设计方案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 能得到学生的肯定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四、总结

我们从宏观 (总课程) 和微观 (一节课) 两个不同尺度介绍了《现代天文学》的教学设计。从逐年增长的课程评教分数[2]和学生们对课程的较高评价来看, 我们的方案设计合理、成效显著。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该套方案, 期望该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摘要:《现代天文学》是中国民航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 该课程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 自2012年开课以来, 深得学生们的欢迎。本文从宏观 (总课程) 和微观 (一节课) 两个不同尺度介绍了《现代天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宏观设计上, 我们分析了课程的教学背景, 并着重介绍了课程任务、课时设置、课程特色及课程的评价标准。在微观设计上, 我们则结合“火星”这一具体章节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总结三个方面谈了如何上好一节天文课。从教学效果来看, 我们的方案设计合理、成效显著,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积极性。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这套方案, 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现代天文学,选修课,教学设计,宏观设计,微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苗, 董旭明.杨振宁浙大演讲, 两小时没喝一口水[N].钱江晚报, 2014-04-15:A0016.

[2]中国民航大学.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 (2012-2013学年, 2013-2014学年, 2014-2015学年) [DB/OL].[2015-07-12].http://jwgl.cauc.edu.cn/.

[3]中国民航大学学校简介[DB/OL]. (数据截止至2015年5月) [2015-07-12].http://www.cauc.edu.cn/zh/1.html.

[4]向守平.天体物理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

[5]苏宜.文科天文[M].科学出版社, 2010.

[6]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主页[DB/OL]. (数据截止至2015年7月) [2015-07-12日].http://www.lamost.org/.

[7]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FAST主页[DB/OL]. (数据截止至2015年7月) [2015-07-12日].http://fast.bao.ac.cn.

[8]NASA.费米太空望远镜主页[OL], (数据截止至2015年7月) [2015-07-12].http://fermi.gsfc.nasa.gov/ssc/.

[9]高健, 张文昭.科普纪录片在天文通识课程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 2013, 32 (7) :55-5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篇3

天文学和数学、农学、医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观测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有些数据更是我国所独有。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方天文学在16世纪以前发展较缓慢,只是在近几百年随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西方天文学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国外天文学著作。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星象观测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叫做天文志,其中就包括星象观测的方法、观测的仪器和星象观测的记录。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各个功用也不相同,主要有用来计时的工具、用来观测星象的工具、用来制定历法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

除此以外,古代中国人还设计了地平经纬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等许多仪器进行天文观测。在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天文仪器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也为我国天文学历法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立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在天文理论方面,我国古代人民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两汉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进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无边无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中,曾为“宣夜说”专设一节,盛赞这种宇宙模型,认为这种宇宙观非常进步,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而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在我国古籍《周髀算经》中,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这种模型提出了大地与天相距80,000里;大地中央有高大的柱形物;日月星辰在天上环绕北极作平面圆周运动等9个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弄清楚人与宇宙的关系,还提出了各种假说,每种假说都不乏支持者。从公元前100年开始直到唐代,人们为了探究宇宙奥秘,围绕这些假说进行了持续的争论,其中有不少我们所熟悉的古代科学家为自己支持的观点著书立说。同时,人们还探讨了日食,月食,太阳和地球的距离等很多问题。如我们熟知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其中就表达了古代人对太阳与地球关系的思考。由于“浑天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月食的现象,所以历代很多天文学家都去努力思考,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猜想,其中以张衡在《灵宪》和朱熹在《朱子全书》中的猜想最具代表性。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星象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形成了中国古代很具特色的占星学。占星学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昭示天命及其变化,为当权者的统治提供理论基础。天命如果有所改变,就会通过天象昭示天下。所以古代帝王非常重视天象的变化,尧帝“历象日月,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舜帝“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舜典》)都被作为重大事件记录在册。

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我国古籍中已经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详细的记载。我国古代文献中保留了大量世界独有的天文记录,但是在20世纪以前,对我国古代天文学资料的研究并不充分。

对于中国古代天文资料的研究,早期主要由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进行,他们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许多介绍中外天文学的期刊,使中国天文学资料的研究逐步专业化,并形成了天文史学这一新的研究学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文史学的研究终于走上正轨,出现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天文史学家,他们著书立说,考证许多中国古人杰出的天文学贡献,所以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如此辉煌的天文学成就。

有关天文学科普的书籍推荐 篇4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 沈良照 / 黄润乾

出版年: 20xx-4-1

本书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质量转移、致密X射线以及地外文明的知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科普佳作。作者鲁道夫・基彭哈恩,德国天体物理学家,1965-1974年任哥延根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教授,后任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他的著作还有《等离子体物理基础》、《来自宇宙边缘的光线 》。

★ X射线天文学

★ 著名的天文学张衡

★ 我爱上了天文学四年级作文

★ 望远镜发明前的天文学

★ 当托福听力遇到天文学

天文学的论文 篇5

教学难点:地球重力加速度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地球重力加速度

问题一:在地球上是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还是两极的加速度大?

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1、有的学生认为:地球上的加速度是不变化的.

2、有的学生认为: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

3、也有的的学生认为: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

出现以上问题是因为:学生可能没有考虑到地球是椭球形的,也有不记得公式的等.

教师板书并讲解:

在质量为 、半径为 的地球表面上,如果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质量为 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可以认为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由此式可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决定的.而又因为地球是椭球的赤道的半径大,两极的.半径小,所以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也可让学生发挥得:离地球表面的距离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小.

问题二: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这个问题有学生回答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课堂练习:

1、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 和地球质量 .之比 ,火星的半径 和地球半径 之比 ,那么离火星表面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 和离地球表面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 . 之比等于多少?

解:因物体的重力来自万有引力,所以:

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所以:

2、若在相距甚远的两颗行星 和 的表面附近,各发射一颗卫星 和 ,测得卫星 绕行星 的周期为 ,卫星 绕行星 的周期为 ,求这两颗行星密度之比 是多大?

解:设运动半径为 ,行星质量为 ,卫星质量为 .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

3、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 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

A、10米 B、15米 C、90米 D、360米

解得:(A)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编写相关论文,可以参考下列题目:

1、月球有自转吗?(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来,但是关于月球的自转情况却不一定很清楚,教师可以加以引伸,比如月球自转周期,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

2、观察月亮

天文学的论文 篇6

何小孔

编号:

第四节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能应用这个定律进行计算一些比较简单的天体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讲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如何?公式如何表示?

二、引入新课: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是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三、讲授新课:

1、太阳和行星的质量: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计算太阳和行星的质量,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具体如下:

设M为太阳(或某一天体)的质量,m是行星(或某一卫星)的质量, r是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T是行星(或卫星)绕太阳(或天体)公转的周期.那么太阳(或这个天体)对行星(或卫星)的引力就是行星(或卫星)绕太阳(或天体)运动的向心力:

GmM/r2=ma=4π2mr/T2

由上式可得太阳(或天体)的质量为:

M=4π2r3/GT2

测出r和T,就可以算出太阳(或天体)质量M的大小.例如: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r=1.49×1011m,T=3.16×107s, 所以太阳的质量为:

M=1.96×1030kg.同理根据月球绕地球运动的r和T,可以计算地球的质量:

M=5.98×1024kg

2、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共2页

第1页

新沂市瓦窑中学

何小孔

编号:

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进一步地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显示了它对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四、小结、巩固练习:

例一.当通讯卫星以3.1km/s的速率在离地面3.6×104km的高空轨道上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可与地球自转同步.试求地球的质量.地球的半径取6.4×103km.例二.两颗靠得很近的恒星称为双星,这两颗星必须各以一定速率绕某一中心转动,才不致于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吸引在一起.已知两恒星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星相距为L.求这两星转动的中心位置和这两星的转动周期.例三.已知火星的半径是地球的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是地球的质量的1/10.如果在地球上质量为60kg的人到火星上去,问:

⑴在火星表面上人的质量多大?重量多少?

⑵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多大?

⑶设此人在地面上能跳起的高度为1.6m,则他在火星上能跳多高?

⑷这个人在地面上能举起质量为60kg的物体, 他在火星上可举多重的物体?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2.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分析:

共2页

刍议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教育 篇7

关键词:英语文学,课程建设,素质教育

文学课在英语专业学生中是一个薄弱环节, 本科四年仅有一个学期的《英语国家文学作品选读》, 而且不作为必修课;与此同时,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与调查, 对文学有兴趣、要求增加这方面教学内容的学生还是很多的。尤其在当前学校教育已经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候, 开出有分量的英语文学课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措施。

关于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

应该说, 在不少师生中间也存在忽视文学课的倾向, 这可能与对素质教育的更具功利性的理解有关。一般在提到素质教育时, 都很强调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广博的知识面等等, 因此, 常常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学生学了就能用的教育, 或者空谈一些“文化素质”。那么, 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素质教育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 在此提出以下四个观点, 并且结合开设文学课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供大家参考、讨论。

1. 处理好素质与知识的关系

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两点误区, 一是把素质与知识对立起来, 认为素质是非知识的东西, 特指能力等等;再就是将素质狭隘地理解为文化素质, 诸如能写会画之类。笔者认为, 要更好地理解素质这个概念, 首先是把知识纳入素质范畴, 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优良素质的构成要素。很难想象, 一个不具备知识的人会有多好的素质, 比如, 我们根本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建筑知识的人具有建筑设计能力。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优良素质, 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上好课, 学好专业知识, 这是谈论素质教育的前提。其次, 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简单地理解为经验的积累, 而把学习知识简单地理解为了解和记忆。但是, 一方面知识本身在不断更新, 一方面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 必须把知识看成是开放的、活的东西。这样, 就不能把学习过程简化为封闭的应试教育, 而应该是培养多元思维与创新观念的过程, 视开放性、创新性为学习的灵魂。再次, 较宽的知识面固然重要, 但当今时代知识“爆炸”, 不可能培养通才已成共识, 因此, 更重要的是培养获取、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也与创新、开放观念是一致的。

英语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出能说会写、真正掌握了外语的学生。学习语言需要接触大量语言材料, 这已经为众多教师、学者所公认。这样, 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包括在实际场合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而以文学作品作为学习语言的材料, 完全符合上文对知识与素质关系的论述。

2. 重视对学生人格结构的培养

在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 我们当然不能对学生的人格结构视而不见, 具体地说, 如果学生在人格结构方面出了问题 (产生了某种障碍) , 那会对专业学习产生极大影响。影响学生的人格结构, 这方面的教育可能就是人生观教育;体现在文学教学中的人生观教育可能更有影响力、说服力。我们在上面谈到的责任心、生活态度、应付挫折的能力等等, 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无以数计、感动人心的事例。即使在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中, 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个人道德观念方面的强调, 也能够让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而且, 由于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同, 西方文学尤其英美文学相对来说更少说教的内容, 更多人性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更具有说服力。

3. 重视情感教育

对情感教育的加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学生社团活动, 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氛围, 提供更多机会;深入开展人文教育, 并且加强感性, 杜绝说教;从个人来说, 除了日常生活诸方面的自觉,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阅读中体验、思考、领悟, 也不失为一种训练情感、提高“情商”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审美性、情感性, 阅读文学作品, 不但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上更多的东西, 开拓我们的视野, 还能帮助我们探索人类心理的奥秘, 让我们在阅读中体验各种情感, 满足审美需求。由于文学作品尤其外国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更多的引导与帮助, 我们可以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这也更说明了英语专业教学中加强文学内容的重要性。

4. 注重协作精神的培养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 不可能培养“通才”, 而更多的是培养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才。

到了社会上, 不论公司企业还是科研机构, 都需要这些各有专长的人共同工作, 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某种意义上, 合作关系可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把协作精神、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列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不仅能教育我们树立合作的观念, 更能养成一个人优良的气质, 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为良好合作打下基础。

总之,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增加文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开设有分量的文学课, 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也体现了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加强英语文学课程建设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更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教学的需要。在我们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也确实要求开设一学年甚至更多的英美文学课, 让他们能够接触到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周东明:素质细化与细化教育,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2]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 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 中国高教研究, 2001 (3)

文学的,太文学的 篇8

李浩自述师承:“一方面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另一方面,甚至更重的方面,是来自于他们的译笔。”“他们的译笔”,主要指西方现代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李浩经常在小说中仿写、改造他后一师承中的作品,并写有诸多研探的随笔,以至于生成了一个庞大繁复的李浩文学系谱。在这系谱的每一个点上,李浩几乎都有完善的思考等待着你。不熟知这个系谱,对李浩的阅读将是困难的,因为他早就声称,他的写作就是要面向那“无限的少数”。这些人要有差不多跟他齐平的阅读量,并跟他的系谱大略一致,这才能够领会他作品中的迷藏和博弈游戏,识别出他对系谱中文本的变形、衍生和沉默,并别有会心。

试图跟上李浩这样一个热情、诚恳、勤奋的阅读者,本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更何况,他的阅读路线在不断变化,系谱也不停改写——你哪里会追得上一个不断转向的人了?然而,不管李浩的系谱如何浩繁,他自己的解说如何精密雄辩,你在阅读中总是会怀疑,他的小说,是不是缺了点什么?

那么,用李浩熟悉的比喻,我们不妨在他庞大的系谱旁树起一面镜子,来照一照,看这系谱有什么秘密。这镜子,大概跟李浩的“魔镜”相似,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比如,这面镜子就先行拥有了李浩的另一方师承,即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面向,甚或西方某些古典的面向,它要以自己清晰的存在,对李浩的西方系谱进行“格义”——《高僧传》卷四《竺法雅传》:“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2

《镜子里的父亲》“飞走的粗布褥单”章,姑姑随褥单上升而去。叙述者承认:“《百年孤独》,第十二章,马尔克斯笔下俏姑娘雷梅苔丝的离开也是如此,我将她的情节借用过来,形成互文,有意给我的姑姑制造幻美……不止如此,不止这一次,之前和之后我都还有诸多的化用,它们来自于马特·斯特兰德,米兰·昆德拉,纳博科夫,拉什迪,巴尔加斯·略萨,君特·格拉斯,王小波,杨显惠,卡尔维诺,赫拉巴尔,鲁迅,罗素,钱理群,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熟悉李浩的人当然知道,这就是他前述师承的展开。这个名单当然不够全面,即使从这本长篇里,你也会较为容易地辨认出柏拉图,《圣经》,浮士德,卡夫卡,舒尔茨,博尔赫斯……

学过中国书画的李浩当然会确认,先要摹写得像,然后才有变形和改造。摹写是学艺,变形和改造则是为了撕开这些优秀作品的缝隙,从而填塞进属于李浩自己的发现。在上述名单之后不远,李浩写道:“要有光……在没有光,光亮显得不够或者光亮过于炫目的时候,要有火,要让火焰燃烧,成为另一个变动的核心,和有光与没光的世界对抗……我四叔就是这样做的,从他很小的时候。”《圣经》中上帝自觉的开辟气魄(光),渐渐向人间的创造过渡(火),然后调子继续降低,落实到四叔的具体行动。不易觉察中,“要有光”在随后的叙事中出现,全然消去了神圣的色彩,变为艰难年代玩火的自发顽劣(反抗?),最终由卑微的偷盗取代。如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撑着阳伞来到人间,李浩把从《圣经》里盗取的光,凭技艺遮挡,用于自己的创世——艰难的,琐碎的,无奈的创世。或许,这就是小说的创世之秘?

化用必有其来源,也幻化出诸种可能。然而,有来源就必有限制,不化除来源,来自天廷的普罗米修斯就难免会被宙斯送上悬崖。《庄子·寓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野心勃勃地要“尽可能地触及人与上帝的那层关系”的李浩,已经有了他庞大的“有自也而可”,因而化除来源的“有自也而不可”尤其显得重要。在小说里优游创世的的他,是不是需要逆向回返到人间的创造,进而体认到圣经的开辟气魄呢?到那时,忍饥挨饿、偷盗成性的四叔,是不是能在某种意义上化除艰难,得到更为体贴的安慰,并进而给予写作者本人更大的安顿力量呢?

3

李浩说:“我的写作,从来都不只依附于一个完全的‘个人’呈现,我更愿意和我的阅读者一起反思、打量我写下的这个个人,从这个人的身上找到我们共通的影子。”这么说的李浩,在小说中摒弃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也不以鲜活地勾勒出人物为能事,甚至,他不止一次强调:“模糊叙事是我的有意。”李浩企图在这个模糊里,含纳更多的可能,更多的不确定,更多的存在,更多的发现,甚而至于人性更广阔浩瀚的内容。

康德说过,“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或许是因为对人身上共通的影子的体察,李浩的小说里,没有任何笔直的东西——小说里的人物——主要是“父亲”,多的是专横,怯懦,自私,虚荣,盲从,告密,以失败者自居……所有在现代以来出现过的人性难题,都聚合在李浩复数的“父亲”身上,并由此勾连起“爷爷”和“我”——“父亲的一部分来自于我的姥爷,他是一个非常老实有些木讷笨拙的农民”,“在我的小说中,父亲连接着我个人的血脉,他也是我,交集着我对自己的爱恨,对世界的爱恨”。

李浩小说里的人物,几乎都有这种因复合而来的模糊,在模糊里有着时代的面影,社会的样态。深入以观,你会对这模糊有些微的遗憾,因为所有的爱恨,都因模糊而带着点冷漠,与人世和人心,略微有点隔离,少了点动人的东西。当然,李浩说过,他写小说并不是为了打动人,而是为了会心,似乎冷漠也是有意而为——我不确定是否如此,只觉得,复合在一个具体人身上的“所有人”,理想状态是,合起来是一个具体的人,活灵活现,穿衣吃饭;仔细琢磨,却七凹八凸,百手千头,每一个凹凸,每一个头手,都又是一个具体的人,也照样担水耕田。

对我来说,好的共通性,便如帝释天之宝珠:“网之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一散为一切,一切归于一,当我们见到那重重帝网,宝珠无尽,便自不会有两歧的模糊和清晰,会心和动人——它们在帝网结处,交相辉映。

4

李浩的模糊,却并非因为他的小说忽视细节,相反,李浩的细节,我倒觉得是我称谓意义上的细节——比通常所谓的细节多出一点什么。李浩善于把一个细节展开,停顿,议论,思考,比对,解说,仿佛不如此,蕴含在普通称谓的细节中的能量就不能提取出来,给不出一个全息的世界景象。

nlc202309040310

还是《镜子里的父亲》,饥饿中的二伯患了肺炎,弥留之际终于喝上一碗粥,却病体不支,全吐了出来。奶奶起身准备打扫,一旁的姑姑却把二伯吐出的“米和汤,以及一些黄黄绿绿的不明液体,都舔了一遍”,直到踪迹全无。即便只看这细节,李浩写饥饿的能力,也可以得到赞许。而在二伯吐出之后,姑姑舔食之前,李浩有一段很长的饶舌——我所谓多出的一点什么:“之后的细节颇让我感到犹豫,是否把它落在纸上……涉及我的姑姑,隐身人,娇小,柔弱,一个女孩儿,习惯在暗处躲藏,喜欢一些透明的、易碎的事物……镜子里的细节会让她……要不要写出来……在我父亲的简史之中这段文字无关宏旨,也许可以忽略,但,这个细节……是不是可以交给镍币决定,一元和牡丹的一面代表讲述,而另一面,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1992则表示我可以使用橡皮,把这段细节抹去……抛掷的结果,是一元和牡丹战胜,那我说吧,简略,零度,打扮一下,尽可能减少这一细节的污渍感。”

现代小说不是嗜好人性黑暗和悲惨事件?为什么娴于这一系谱的李浩写到姑姑的舔食如此犹豫?写出来还要“简略,零度,打扮一下”?这个看起来多余的饶舌比直接写出多了点什么?——多了点对柔弱女性的心疼,多了点对人心暗面挖掘的审慎,多了点体谅和同情,多了点,对,小说的美德:因为小说不只是发掘人性黑暗的竞技场。

可是——讨厌的可是又来了。即便李浩的饶舌避免了小说对人心暗面探测的肆心,可仍然把一个细节折为两橛,虽让人看到了小说写作者的谨慎和宽厚,却也因说明而让细节失去了一击而中的力量,未能轻采毛发而深极骨髓。我想起南泉普愿的话:“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有力的细节,不用旁逸斜出,就在这一株花上隐含所有的花,隐含所有对此花的关爱,怜悯,痛疼,爱惜,时人见此,如对梦寐;而在看见的这一刻,此花也不再能够拆解,而是显现为这一株具体的花,天然灵动,娇艳欲滴,动人心魄。

5

米兰·昆德拉是李浩引用最多的作家之一,其中一句,引述更多:“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小说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的精神中诞生的。”李浩自己也写过《幽默ABC》——那就来谈李浩的幽默。

按之李浩的性情,验之李浩的小说,他即使写到目不识丁的人,也会用上一种特别的大腔圣调,叙事中带出他特有的庄重。这样的叙事方式,几乎很难有放松的时刻,更难以容纳幽默和反讽。在惯常该使用反讽、展示幽默的地方,李浩出现的往往是憨笑或反思(当然,李浩并不缺乏反讽的能力),难道他无意中背叛了自己信赖的昆德拉的嘱托?

《乡村诗人札记》里,“我”讨厌陈傻子,因此希望他倒霉。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想象“陈傻子戴着高帽游街,脖子上挂着一双破球鞋——就挂豆子的那双。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发现有谁的鞋会比豆子的那双更臭,陈傻子挂上这双鞋,他肯定就不想喘气了,从村东游到村西,不喘气的陈傻子就被憋死啦”。这是较为典型的李浩式的幽默,或者,不能称其为幽默,因为通常的幽默作用于机智(wit),而李浩的笑意里有一种拙朴。这样的拙朴,也不能说是天真,嗯,或者说,是一种经思考却不世故的天真之气,一种宅心仁厚的人才有的气息。在这个意义上,李浩不是忘记了昆德拉的嘱托,而是结合自身的朴厚性情,写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幽默——就像写姑姑的舔食,内中也含着他的宽厚,那是属于他自己的,特有的不忍。

在前面对李浩说“但是”的地方,让我来给昆德拉一个——小说真的是从幽默的精神中诞生的?昆德拉说这句话的时候,举的全是欧洲近代以来的例子,他可能忘记了,欧洲的小说,另有一个更远的源头,那就是古希腊。公元二世纪的希腊作家郎戈斯在他(后世也称为小说的)《达夫尼斯和赫洛亚》的“卷头语”中就表示,他写这作品的目的就是施教,教育人们认识灵魂与爱欲的关系。这样的说明,显然不是来自什么幽默,而是源于严肃。当昆德拉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与菲尔丁、斯特恩、歌德、拉克洛对立起来的时候,他大概迷醉于自己的幽默精神,忘记了在某种意义上,以上诸位一起拉开了相对主义的大幕;也没有区分,小说中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好——在他们之前,早有“每种技艺和探究……都以某种好为目的”的训诫。即使不区分这其中的高下,一个以小说为志业的人,还是知道这另一个更远的源头为好。

扯远了,还是回到幽默。在我看来,最好的幽默该是一种不得不然,一种因太过认真而来的不得不然。就像善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庄子,他不是喜欢如此,当然也不是因为什么荒诞精神或幽默精神,而是“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所有来自幽默精神的幽默,我几乎要说,都不太值得关注。

6

“镜子在我的写作中的确是一个‘核心意象’,它是我对文学的部分理解,我把文学看成是放置在我侧面的镜子,我愿意用一种夸张、幻想、彼岸、左右相反的方式将自我‘照见’……”没错,李浩深爱镜子意象,集其大成的《镜子里的父亲》,更是在普通的镜子之外,使用了哈哈镜、三棱镜、魔镜,力图以此展示他磅礴的虚构野心。

凭借对这些镜子的不断调整,李浩展示了他出色的小说技艺,把他对社会的洞见,对时代的思考,对小说本身的认知,对未知的发现,对可能性的预见,对世界缺陷和这缺陷的超越……所有他想到的,只能用小说表达的那些,李浩都在尝试着做,也做得用心。

借助镜子,叙述从父亲出生前就开始了。在凝重的叙事中,父亲慢慢长大,阅读者也逐渐意识到,父亲的性格习与性成,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伸展可能,不会呈现为唯一的形状;在不同的环境下,父亲将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那个遵循物理时间长大的父亲,如果身经的时代不是如此,他将是另外一个不同的人。这个放置在不同镜子中的父亲,虽然一直带着他不可更改的缺点,绝少变动的性情,却让人相信,他会根据环境变化,有各种各样的展开,如同可以生活在平行宇宙之中。而在过往的历史中,父亲却只能如此显示。是的,我要说,李浩居然在一个结结实实的过往中暗示了另外多种可能——他几乎在虚构中创造了现实及其必然后果。

但是,读过李浩小说的人都会承认,镜子中的映像及其创造的现实,对焦老是不太准确,仿佛镜子的某些功能出了问题。或许有人会怀疑李浩的镜子不够明亮,而在我看来,问题出在李浩本身。李浩对镜子充当小说支点的热情,让镜子受到了限制,失去了来去自如的本性,变得粘滞而有所私爱,难免劳神而不够清晰。

写到这里,我约略有些明白了,李浩小说让人觉得缺少的一点东西,竟然是因为他对文学过多的热情。这过多的热情,让李浩成了优秀的小说写作者,却也同时让他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因而只看到镜子里文学的那一面。可那些镜子,那无数面镜子,照出的,可不只是文学世界。如果非得用镜子来结束这篇文章,那么,我想说,用力把这文学的镜子打碎,它的后面,或许另有一面更辽阔的镜子——“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或者,所有的镜子都不过是比方,不妨试着全部打碎?要知道,南泉普愿的那株花,透过迢递的时空,一直就在我们眼前。

(责任编辑:李璐)

上一篇:妈我在这儿呢现代诗歌下一篇:不学礼 无以立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