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2024-08-26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共13篇)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1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李勇

回顾这一年来本人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努力做好自己所担任的教学工作,现将这学期自己做过的一些工作总结、反思如下:

一、搞好教学教改。

这一年来开展“双效”活动,始终把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学生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1、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本学期开始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研素养、理论水平。

2、加强教研工作、追求实效。

深入学习高效课堂理念,大胆采用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升华。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同学科老师一起讨论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特别是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案和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素质

本学期自始之终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当自己的事情与集体发生冲突时首先服从集体。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随着教学改革,自己越来越感到跟不上教学新理念的要求。这一年来,自己加强了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学习,真正明确了以课堂为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活,少讲多学,改变了原有的旧理念。一年来加强了对新课标学习和研究,撰写了学习笔记和心

得体会,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2、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组织和课堂水平

一年来自己始终抓住了课堂这一主渠道,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首先从备课入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研究教学内容,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并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活动。做到了无备课不进课堂。其二,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研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作为重中之重,培养了学生能力。自己所担任的九年级数学科在中考中,一班及格率80.77%,优秀率69.32%,100分以上12人。二班及格率90.32%,优秀率74.19%,100分以上17人的好成绩,这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和实效有直接的关系。

3、重视对特殊生的培养

为发展学生特长,自己把优生优培工作贯彻在始终。学期开始在摸底的基础上找资料进行辅导和指导自学,并把星号题、思考题让他们钻研,教师加以指导,并从心理上进行帮助和指导,使他们既看到成绩,又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不懈努力,王超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中考两班100分以上有29人,达到了50%以上。

为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建立了后进生档案,分析每一位后进的原因,制定了辅导计划及措施。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采用“一帮一”,教师从后进生的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持续不断帮扶,逐渐缩小了差距。如冯强、王金、郭增飞、杨志鹏等中考成绩达到了80分以上,张钱、马学民也达到了及格。

4、单元过关考试是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好方法。这一年来,每上完一

个单元都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并进行针对性练习,杜绝了漏洞。对每次测试进行质量分析,平日教学从课堂教学、总体评价、改进思路都进行一次反思。扬长避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总之,对于一个50多岁的老年教师,凭着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凭着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放过每一个发光点,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在初中三年中各求所得,顺利实现人生的第一次跨越。把每一个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能考入理想的高中,尽自己所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学年里,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学校的要求还差的很远,教改的力度还不够,学法指导还是今后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自主学习习惯是工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努力工作,把教育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2

1. 生产化

社会工作高等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之一部分, 本应有社会定力的作用, 应当培养完整意义的人, 但与后物欲时代对应的当今大学教育最大的特征在于其日渐地成为服务站, 成为服务于生产的工具, 并以此作为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这种背景下, 社会工作的教育也有偏离人文教育的取向的迹象, 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 大学也丧失了其培养完整意义人的目标和使命, 成为生产性服务的工具。

2. 科学化

社会工作与其说是科学, 不如说是学科。1959年, 剑桥大学的施诺指出, 学术文化已经形成两个壁垒森严, 互不沟通的世界, 一个是人文的, 一个是科学的。在今天, 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社会工作在社会科学整体科学化的背景下已经日益地成为一门科学, 而不是学科。作为科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更加重视的是教育及专业本身的科学性, 因此也更为重视将之在学科设置、教育取向上更大程度上看起来“更科学”, 实证、量化等这些特征充分地体现出来。在研究和方法取向上更加重视的是作为科学体系的东西, 而不是学科性的东西。技术取向代替了人文取向, 因此, 这种导向更多地将社会工作引致为一种技术和方法, 剥离了其人文学科的本质取向。

3. 实务化

科学化的主要直接后果之一是社会工作的实践挂帅。这一特征当然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西方社会工作缘起于实践领域, 实务性可以说是其第一性。具体到中国, 由于缺少了实践环节的实践背景, 直接作为专业设置在了高校, 因此, 多少有些先天不足, 这使得在美国得以大力发展的社会工作到了我们国家更加的突显出实践实务的重要性。结果就是, 在当今的大学里, 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教育甚至超越了纯理论教育的位置, 或者至少等量齐观了。这使得大量学子、专业人士的理论基础极为薄弱, 无法适应实际生活中的专业价值冲突应对, 忽视了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价值实践、道德实践的本质含义, 重视了实践, 但因为一味的重视实践而忽视了实践的主要内容和内涵,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的本土化理论发展的困境可能因此而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解决, 受此教育理念影响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事实上也已经失去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本来意味, 沦为纯粹的技术手段。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已经明显表现出职业教育的强烈取向, 不能不令人担忧。

4. 专业化

忽视通识教育, 专业化口径狭窄。今天的大学在知识爆炸与学术专门化下, 学科与学系越来越精细。在这个意义上很多高校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定性与定位偏向于专科教育。一个突出的例子在于, 当前专业课程的设置, 专业主修仍然是主要的修学取向, 主修课程占到全部课程的至少一半, 通识课程所占的比例通常不到40%, 甚至更少。更重要的是, 这些通识课程中, 又以国家规定的政治必修课程为绝对主导。但是当今的社会工作领域工作对综合素养及专业修养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了。通识课程的安排, 可以使学生跳出狭窄的一技一能的专家式的思维与观点, 而能养成一种多知识角度的观点, 也能更使得学生在培养独立判断, 选择重要价值并爱之、好之、乐之, 坚持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培养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 才能真正实现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

二、现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后果

1. 大学教育本质的异化

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征。这虽然不是说大学要跟随时尚, 但却要求大学有时要基于所信的价值, 成为社会风尚的定力, 成为文化的指针。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日渐地成为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场地, 失去了社会风尚定力的作用, 使得个体难以应对后物欲时代所带来的多重考验。大学到底出什么问题了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

2. 专业社会工作本身的异化

专业社会工作是对人的学科。重视的是价值及价值的实践。要求专业工作者具备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敏锐的问题意识, 能够在比较宽泛的知识视野里寻求理解和沟通的途径和方法。它本质上是人文取向而不是技术取向的。当前高校存在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几种特征逐渐成为一种主导, 这样的结果是使得专业社会工作成为一个没有目标和价值的异化体。

3.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异化

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后物欲时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 理性成为人们生活抉择重要的依据, 工作将不再是生活中的最主要内容。物质不再是人们满足炫耀与刺激的有力手段。人类将进入艺术的时代, 人们将通过艺术, 而不是物质, 来寻求身份的识别。同时, 由于生活的舒适安逸, 空虚、无聊必然成为未来人们遭遇的精神危机。不幸的是当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生产化、专业化和非人文化的取向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自身都无法应对休闲与工作的平衡, 更多的精神上的困顿将使得其日渐丧失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在后物欲时代的价值体系下沉沦或逐渐消解, 成为被消费和符号所操纵的工具人。当然也日渐成为马尔库赛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后物欲时代的这一特征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日益被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符号所殖民, 生活世界也日益体现出符号化的特征, 个体难以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成长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试图通过专业自律来解决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的助人工作, 应当围绕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和“学理化”展开工作。

首先, 规范课程体系设置。包括课程设置的依据、内容、层次、逻辑、评估等一套规范性的程序。社会工作专业设置应包含三个层次:第一, 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社会工作教育首先是一个人的培养问题, 然后才是专业知识的技能和训练。第二, 基本知识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传授: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主体部分。专业目标的实现是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和手段的。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就不可能实现专业目标。要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只有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者, 不断地总结经验, 促进专业理论的发展, 研究新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以实现专业的发展。第三, 训练基本思维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的课程。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有赖于工作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而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或事。所以, 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程式化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 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创造性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的一项基本要求。

其次, 通过教材建设实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办好专业和督促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 但这仅仅只是一种奠基性的工作。在确定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如何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 使师生既具备理论知识, 又具备实践知识, 成为教育者思考的主要问题。为此, 许多教育者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来抓。翻译教材和编写教材相结合。注重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大纲建设, 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写作中深入社会, 了解社会, 把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写进教材。为实现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 许多系科要求各位教师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研究需要, 预选课程, 并统一安排, 尽可能实现授课的连续性, 保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和科学性。近年来, 社会工作专业教材虽仍显落后, 但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但是在本土专业性教材上仍然有很大的空白, 抓住这个机遇, 对于许多开设此专业和课程的院校来说, 无疑是专业和师资发展的良机。

再次, 特色专业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较, 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 即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的实践性。这就为许多专业建设者提出了如何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 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结合办学院校及地区实际,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进行教学的问题, 最终实现回馈社会的预期。

最后, 实现体验式教学也很重要, 使学生能够在对外交流学习中自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比较成熟地区体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的真实感。

2. 重视人文取向和理论实践结合研究

同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等社会科学不同的是, 作为应用性学科, 社会工作更不仅应重视社会学相关原理的理论指导作用, 重视理论和学理层面的研究;更要重视应用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注重理论的效度, 完成对实务操作的经验性研究, 拓宽社会工作研究的广度深度, 形成自己的学科研究载体和阵地, 同时又能合理地指导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讲, 所谓社会工作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是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创新成果。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应当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专业系统。

3. 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

社会工作教育要真正走出当前异化的误区, 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制度化建设才是关键和根本。国家和区域应当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而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初推动者, 教育界人士应当通过社会实习路径不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完善, 推动社会工作岗位的专业化。

摘要: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其专业教育目标、功能都未能到位。考察社会工作理论教学的脉络发展, 在学科建设的同时注意专业化、职业化的经营是解决社会工作教育瓶颈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学科建设,专业自律,高校

参考文献

[1]佛兰斯纳.大学:美国、英国、德国[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1930:3-5.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3

关键词: 水彩画教学 学前教育 教学方式

水彩画教学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色彩的主要科目;水彩画工具简便,利于普及,适合作为美术学科的色彩基础课,是一门技法技巧性较强的学科,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表现色彩的能力;然而,近几年受“高中热”的影响,我校生源素质急剧下降,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厌学情绪十分严重。美术在学生心里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加之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正规上过水彩画课,导致学生对水彩画缺乏认识,美术基本功很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水彩画很难很刻苦,不愿上水彩画课;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不妥,不能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内容过难,要求过高,不易理解,甚至受到教师过分的指责、批评、挖苦,导致学生对水彩画学习失去信心,逐渐产生逆反心理,使水彩画教学无法进行,甚至搁浅。针对学生这种现状,如何做好水彩画教学呢?经过实践探索,我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结合实际,给学生创造“学来容易”之感

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水彩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控制难度,调整节奏;先从了解色彩基础知识,掌握水彩颜料的特性入手。通过练习把颜色涂平、加水逐渐变淡、重叠产生混合色,颜料多加水会自然渗化等内容,学生在轻松状态下了解水彩颜料的透明特性和加水渗化的特性,同时初步掌握水彩画的关键是时间和水分的把握;然后练习素描淡彩,就是利用铅笔或钢笔在画好素描稿的基础上根据色彩变化规律略施淡彩;最后过渡到水彩画单个物体、多个物体练习,先临摹再写生,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水彩画不好学,那么难,不会画了,学生能在自觉不自觉中独立完成较好的作业,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增强了自信心,感觉到学画容易了。

二、选择练习,给学生创造“画来顺手”之感

课堂练习中,设计几套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接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练习,这样画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之后再适当增加习题难度,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感到画起来顺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加强美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途径,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选材,参考幼儿读物或儿童连环画等材料,进行色彩临摹,经过大量临摹练习,学生收获很大,不但提高了水彩画表现技法,还提高了色彩感受能力和色彩造型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和幼儿园环境设计布置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

三、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学来愉快”之感

根据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把作画当成一种快乐的追求和精神上的享受。如色彩渗化这一节课中,由于不同颜色在纸面上在水的作用下会自然融合在一起,产生绝妙的变化,色彩鲜艳,趣味无穷;教师只演示基本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及绘制要点,通过语言和画面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时并能积极投入到练习中,在练中学生会有成功感,同时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可以尝试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实验、练习,每个学生都不厌其烦地画了好多张、好多遍,最后选取几张自己满意的并裁好粘贴在画面上,在剪贴中,学生又进行画面形式美术探究,有的剪成圆形、有的剪成花朵形、有的剪成棱形的等,形式多样,千变万化;能体现出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的愉悦心情。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愉悦环境下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增强信心,让学生有“喜获成功”之感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免在学习中出现挫折,特别是后进生,总认为自己没有美术方面的天赋,怎么学也不会画,画不好就产生自卑感,所以,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增强信心,经常以“再画一张试试”、“下一张一定能成功”、“你一定行”、“一定能成功”等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水彩画技法“撒盐法”一课中,崔凯同学美术基础较差,做了两张均没有撒盐的特殊效果,这时他有些灰心,于是我鼓励他“再画一张试试”,结果第三张画果然成功了,并得了95分,他心里非常高兴,获得了成功感;其他同学发现自己的作业不够理想,也纷纷重画,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学生有了成功感,对学习美术增加了动力,增强了信心。

“画无定法”,教学也无固定方法,只要不违反教学原则,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机智,把美育渗透、能力培养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到知识、练就技能、提高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天祥,赵友萍,著.写生色彩学浅谈[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罗猛省.中韩师范美术教育比较谈[J].中国美术教育,1999.5.

一年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多方面阅读;通过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此外,加强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上好课,我们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认真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少而精。

3、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优势,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4、组内成员互相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英语期末工作总结及教学反思 篇5

一、本学期采取“一三六”课堂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已能较好地将新的课堂模式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大部分学生也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更全面的发展了自己。但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总是偏向于更能表现的优生,未能很好的调动差生的课堂积极性,对差生的关注度不够。从成绩上来进行逆向分析,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相反,课堂参与程度不高的学生学习成绩总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好的关注后进生,让优生带后进生,想办法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习题的训练不够,到本学期最后一个月,教学进度有点赶。晚自习不准老师讲课后,练习总是不能及时的讲解,以先批改学科组长的,然后学科组长批改本组的模式,在执行中遇到了些问题。个别学科组长不能快速完成并给我面批,同时,部分学科组长不能及时批改组员的作业,没能及时跟我反馈信息,并在批改中帮助后进生,导致部分后进生不能及时的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其次,课堂上有较少有练习课,且“一三六”练习课的上法还不够成熟,课堂容量不大,导致学生在解题速度、方法上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因此,要加强学科组长的培训,让学科组长能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的前提下在本组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单词的听写和课文的背诵没有落实到位。光课堂上的抽测及偶尔的听写没能很好地督促学生把单词记好。导致在期末复习时,学生单词的掌握是个大问题。且学生对英语课文的背诵不够重视,未能培养大多数同学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下学期应从学期开始就抓紧单词的听写及课文的背诵。

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6

李德云

回顾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本人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总结检验教训,以期今后的进教学工作能更上一层楼。现将具体工作总结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一、本学年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本学学校坚持推行课堂改革,由于经验欠缺,教学计划中的一些设想没有具体实施或者执行的很仓促,但整体上基本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任务。本学年知识性教学主要侧重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能够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并能区别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专业性知识。情感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信念、爱国情操、个人修养等品质。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拓展知识面,同时联系实际生活和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课堂氛围也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学生学习情况

知识性学习方面,学生整体上能把握教材基本的知识结构,大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顺利完成相应的拓展知识训练。能力性学习方面,本学期侧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每天的背诵书写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情感方面,通过综合拓展训练与写作练习,学生基本能形成自己的认知,通过自我感知,选材分析,能够达到基本的写作表达能力,形成自我独立的见解。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多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注重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思考讨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

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名家名作,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五、注重人文教育 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人文教育是传统价值观的最好承载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

问题反思:

一、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采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进行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缺乏生动。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量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阅览名家名作,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亟待提高加强

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文章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老王》一文中提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老王帮助杨绛的事,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作文教学蜻蜓点水

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难情绪,有时并不能完全怪学生。本学年我的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在作文方面有欠缺。老师的作文教学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总是写一篇就讲一篇,根本没有写作的指导思想。在讲析作文时,一味的贪大求全,结果讲不到位,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针对此种情况,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要加强作文的片段训练和写作能力的某一方面专项指导。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四、改进措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堂课都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反思也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1.理论与实际存在的差距。设计的教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完全实施,因此,在今后备课时,留出足够的变通环节,教案设计更应灵活,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使教案更好的适应与教学。

2.课堂氛围对教学工作开展的影响。良好课堂氛围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这个度,甚至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这就要求在以后教学中,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7

简单的讲,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这三个问题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 农村问题的侧重点是“农民”问题的居住地方面所表现的矛盾, 对于农业、农民来说, 可以理解为是环境方面内容;农业问题是指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的农业问题是相对于工业来说的, 农业产业化太低, 其生产带有自然性, 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配置来完成农业资本的流通, 换句话说, 就是农民所生产商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利润, 农民收入过低, 同时这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问题本质上就是农民的行业问题, 农民从事的这个行业不能产生丰厚的利益, 使城市化差距、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化;农民问题是指农民的素质、负担、就业、社会福利等各方面与城市居民差距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 农民问题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一方面制约农民自身的发展, 阻碍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实施, 从而也束缚了国家整体的发展。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主题的矛盾。“三农”问题就是在农村的生活环境下, 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矛盾。

2“三农”问题的由来

2.1 城市化、工业化、市场经济资本化与农村、农业、自然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结果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 中国这种小农经济持续了很长时间, 除了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力的提高, 转变了生产关系, 到现在也没有脱离小农经济或者是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 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的农民几乎没有高产高收入阶层, 农业生产劳动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 在自然面前农民、农业还是十分脆弱。但是为什么以前没有“三农”问题, 最起码改革开放以前“三农”问题没那么明显。就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太快, 市场经济资本化改革, 使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在市场经济下难以资本化, 所以农业基本没有发展, 农村也难以城市化。在一个整体内, 一方面发展太快, 一方面发展太慢, 就会出现不协调, 就会相互制约着对方的发展, 显而易见, 矛盾就激化, 越是强调城市化、工业化发展, “三农”问题也就越严重;

2.2“三农”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发展必然是落后的

2.2.1 农村的特点

农村作为农民的居住地, 其形态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变化, 都市以村落为单位, 以户组成村落, 多村为一乡, 多乡为一县, 都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这种形态是根据农业与农民的自身特点所形成的, 农民要耕种土地, 就要有可耕作的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 这些就注定了农民要居住在院落式的房屋内。农村的家族形态要决定了不能像城市那样高楼林立, 对面不识君。再者, 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要把农产品拿去交换, 这就形成了农村的集市, 而在城市中就不能满足农产品的商品化。这种种特点就注定农村不可能简单的城市化, 至少不会那么顺利。

2.2.2 农业问题

首先, 中国的农业可利用土地总量很多, 但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作为人口大国, 人均耕地数量却十分有限, 在这种现状下形成了所谓的小农经济, 即农业生产规模小, 劳动成本投入也少, 当然产出利润也小, 在这种人口压力的前提下, 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其次, 农业作为一种自然生产基础上的生产, 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 虽然人的劳动积极性很重要, 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 人类还是显得很弱小, 这就使自然经济的特点;最后, 中国农业经济只是一种商品经济, 只能在市场经济低层次中生存, 很难资本产业化, 这就造成了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综上所述, 农民增加收入不可能单纯的发展农业, 必须综合其他行业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

2.2.3 农民特点

第一, 中国的农民数量庞大, 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 其压力和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第二, 是农民自身素质有限, 这就决定了农民这个阶层不会有革命的欲望, 或者是创新的动力, 追求生活的稳定是这个基层的特点。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所以一些改革的措施很难在农民那里得到好的效果;第三, 作为小农经济的主体, 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有限, 一方面他们收入低, 只有在保证生活状况而且有剩余的前提下, 他们才敢尝试新的东西;特别是在现阶段, 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与农村、农业差距越来越大, 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收入的增长与支出的增长不成正比, 所以中国的农民是一个不敢发展的群体。

2.3 中国工业化的政策倾斜使工业与农业发展不平衡

自中国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体三翼”化改革, 无论从政策还是物质各方面都大力支持工业化发展, 那么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农业对工业化建设的付出是最多的, 到现阶段, 几十年的时间里, 工业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 而在这几十年中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就处在放任不管的状态, 所以, 农业基本上是没有发展的。当然这不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却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加剧了“三农”的矛盾。在另一个角度来讲, 农业一直是工业倾销其产品的市场, 这种现象自中国建国之初的“三改一化”就开始了,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工业刚刚开始起步发展, 由于中国工业市场不成熟, 只有将目标对准农业, 把农业产品“卖给”农业, 甚至是“强行”买卖。一直到现在, 农用机械费用高, 农资肥料价格贵的现象依然存在, 多年来农业作为工业产品的市场, 支撑着工业的发展, 为许多工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3“三农”问题面临的现状

3.1“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实验性、探索性的现状

中国的“三农”问题虽然不是独有的, 但是绝对是有自己特点的, 农民人数多、城乡差距大、城市化发展程度不高, 农业生产力低、农业经济落后,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情况大不相同, 中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的“三农”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等许多问题都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外有类似的情况, 也有解决的成功模式, 但是我们只能借鉴一下,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没有历史经验可循, 所以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是要一步一步实验、探索着前进, 可能避免不了走弯路。

3.2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但缺乏必要的力度和可行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 中国在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再回过头来发展农村、农业,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这是对的, 也是可行的, 其实在本质上讲, 这是国家在宏观上实行收入二次分配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农村现在的医疗合作、社会保险等一系类制度在不断完善,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缺乏力度, 且缺乏管理和存在制度的漏洞。在另个角度上看, 这些措施虽然给农民带来了好处, 但是也无形的将一些经济问题转化在了农民身上,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还是农民在为城市人服务。

3.3 农村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过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农村城市化发展, 农业朝着产业化、信息化发展, 而主要措施就是将农民赶进楼里, 土地集中, 形成规模生产。且不说这条路对与否, 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种变相的掠夺农民手中土地的做法, 农民没了土地, 这个阶层肯定就会不稳定, 中国几亿农民失去了土地, 变成了剩余劳动力, 很可能变成工业化的附庸, 当剩余劳动力增加时, 经济的压力也会增加。在另一个角度来讲, 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和现代化发展、农民的文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农业、农民、农村自身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后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 并不是现在人为主观的借助外力强行改变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 急功近利的利用“兴奋剂”催促其发展。从现在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大规模实现城市化、农业现在化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3.4 现在的“三农”改革正在减小农业、农村、农民对中国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第一, 中国的发展需要农业、农民、农村的支撑, 农民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 看看我们城市建设中那些农民工就知道了;农业为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无论什么时候, 人还是要吃饭的, 如果没有农业, 就谈不上什么城市化、工业化, 更别说粮食安全问题了;农村作为工业化的市场, 很多工业产品的市场靠农村市场才能顺利变成资本。第二, 农业、农村、农民还可以为中国发展提供保障,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保护垫的作用。当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经济危机时或者劳动力过剩时, 一般就会把这些问题转嫁到农业和农村上, 让农业消化经济泡沫, 让农村、农民养活一部分城市人口, 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说明解决“三农”问题, 不能简单的使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城市人口, 把农村消灭。如果贸贸然进行“三农”改革, 大规模的农场式经营那么会导致粮食安全和工业产品市场减小等问题;大规模农村城市化会导致农村可利用资源的浪费以及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来进行农村城市化等。这些改革措施都预示着农民、农村、农业对中国发展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在减弱。

4 结语

中国的“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 并非可以简单的用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就可以将几亿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给个方法似乎总是朝着消灭农业和农业人口的方向进行, 这种理念是错误的。对于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做好三点:第一, 改变工作观念, 改变简单地将农民变为城市人口的机械理念, 应该从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入手;第二, 改变现在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方式, 最起码不能照搬某一模式, 应该具体地域具体分析, 不能以偏概全;第三, 制定相应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配套措施, 使其有具体的方法思路可寻, 否则容易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摘要:“三农”问题已经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阶段性问题, “三农”问题如果能解决得好, 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将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 另一个层次, 甚至不夸张地说世界可能进入中国时代。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有自己的产生原因和国情特点, 我们必须立足于实际, 不断反思解决“三农”问题所面临的现状, 以不断改进解决“三农”工作的不足。

《折扣》教学及反思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第97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折率”的含义。

2.应用“折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场吗?你知道人们一般喜欢到什么样的商场购物吗?商业要追求利润,而利润主要是从销售的商品中获得。如今许多商场都采取了一些促销手段,你见过哪些促销手段?

(出示教科书第97页含促销广告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这里的电器打九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现在价钱是原价的百分之九十。)

师:其他商品打八五折是什么意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

二、 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1.理解折率。

(说明:折扣问题中的折数可以转化成百分率,我们可以把折数称为折率。)

(1)回答下面各题。

①师:如果打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

②师:一件商品如果按原价的75%出售,你知道打了几折吗?你是怎样想的?

(2)填表。

(3)集体讨论。

①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

②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③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降价的钱数不同。)

2.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第97页例4(1)。

①要求:自主解答。

②课堂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少花了多少元?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97页例4(2)。

①要求:自主解答。

试着用线段图说明对应关系。

②课堂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打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原价是单位“1”,单位“1”已知,要求便宜了多少元,就是求原价的(1-9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60×(1-90%)=16元。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3.比较原价、现价、折率,你发现了什么?

生: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

三、 巩固练习,夯实认知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逆向解题。

小明家要买一辆小汽车,小明的父亲发现一款车打九六折出售,可以少花2400元。请你算一算这款车现价多少元?

师:你认为这道题与前面的题的主要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生:单位“1”都是原价,这道题的单位“1”未知,条件给出的是单位“1”的(1-96%)是2400,也就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所以要先用除法(或方程)求出单位“1”是多少。

四、 拓展提高,解决问题

1.综合应用。

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每袋降价15%,乙商店“买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尝试解答。

甲商店:甲商店每袋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85%;乙商店:乙商店“买四送一”,也就是用原来4袋的钱,现在就可以买5袋,那么4÷5=80%,也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丙商店: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也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8%;因为:88%>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

师:还可怎样想?

2.请你策划。

一套服装进价50元,标价300元,想获得40元利润。请你想一想这套服装会做怎样的广告?

学生课堂交流(略)。

五、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第1~3小题。

教学反思: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第一,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第二,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你是怎样想的?第三,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这几个问题之间较好地顺承了学生的认知,沟通了折率与原价(单仿“1”)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具备了自主解答的认识基础后,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第97页例4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每袋降价15%,乙商店 ‘买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因为88%>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小学英语考试总结及教学反思 篇9

随着期中考试的结束,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漏洞以及不足。逐题看过学生的试卷后,综观学生答题情况,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做以下分析及教学反思: 这套试卷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词汇测试,第二部分为单项能力测试,第三部分为阅读测试,第四部分为作文。

本套试卷着重考查了词汇、日常交际用语、阅读能力和重点句型及语法。如:形容词比较级的正确运用;动词一般过去式的正确运用;名词单复数的正确运用;代词的主格、宾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正确运用;实义动词have,has与be动词的用法,所涉及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等;第三人称单数的正确使用,以及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的句式结构

该试卷充分体现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命题原则,坚持依据于课本但避免教材的机械操作,灵活迁移。在试卷设计上增加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重点句型及书面写作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的积累运用,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不足之处:本卷就整体而言,题目类型太活,变化太多,太难,如第6题句型转换,综合能力测试中的第1题仔细阅读短文,完成选择题,使短文通顺、连贯,第3题中的小练笔,要求学生写整段话,对于眼高手低的学生来说,束手无策,并且缺少对学生进行听力的检测。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力不强,反映在书面写作中,错单词特多,这给我们反馈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学生边学边忘,掌握不牢。学生掌握句子的困难程度,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练得太少,或者说学生除了课堂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学英语。

这次考试实考98人,最高分99,最低分16,平均分70、优秀率为34%,及格率为70%,原因之一是题目比较难,题型太活,主要原因还是老师的教学工作没做到位。

在这次期中考试,学生的成绩提高不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点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继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着眼点,让同学们能够在学案的指导下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都能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中学。1.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要求人人过关。

2.为了给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做好与中学的学习衔接准备,教学中仍应注意各种词类转换的归纳性训练和运用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总结及反思 篇10

一:知识的掌握:

1、教学生活中的数,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从数铅笔、数书本、数桌椅、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

2、在认识数的基础上的,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来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从建立了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的概念,学会了比较事物,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问题。

3、在加减法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摆小棒、红花、以及其他的学习用具,让学生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学会使用“gt;、lt;、=”符号,在这两单元的学习中还让学生明白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了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学生能够准确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0这个数,明白了0的意义,会计算有0参与的加减法,更进一步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两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了连加、连减的意义,并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

4、分类的教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也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分类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通过位置与顺序的教学,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并逐步养成了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好习惯;能过“你“你说我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在学习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6、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和图形,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知道了它们的名称,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平面图形的认识中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区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反复的练习还是有少数同学区别不好。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11

关键词:试卷命题;考查;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13-01

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这个时期重点应该放在知识的巩固,作业质量的落实。为了让学生不要在题海中迷失方向,要有全局意识,学会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提升,不仅要看到具体的树木,也要看到森林,因此我们年段决定举行“中考试题命题比赛”,使得学生了解中考考试的题型与出卷的模式,在中考中争取能做到不轻视简单题,稳住中档题,顺利破解难题的题眼,使我们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新的突破。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一、本次试卷命题比赛的要求:

1、命题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厦门市2012,2013年数学中考试卷

(3)厦门市2012,2013年各区质检卷

2、命题内容

(1)全面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部分的内容

(2)课题学习的考试内容: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为载体考查数学知识的应用,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试卷结构

1、总题量26题,其中选择题7题,每题3分;填空题10分,每题4分;解答题共89分。18题共3小题,每题7分;19题共3小题,每题6分;20~24题每题1问,每题6分;25~26每题2问,每题10分。

2、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部分内容的分支比约为4.6:4.2:1.2

3、应用题约占总分的20%。

4、试卷满分150分。

试卷命题要求:

要求每个学生认真阅读厦门市2012,2013年数学中考试卷;厦门市2012,2013年各区质检卷,找出中考数学的考试重点和难点,并熟悉中考考试的题型。试卷中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分值比大概为7:2:1所出的试卷严格按照试卷结构中的题量及分值试卷可以来缘于全国其他各地的中考题,平时练习考试的原题及改编题,改编题和创新题需占一定的比例,不允许所有的题目全由网上下载。

试卷提交的形式:

试卷统一设计成8K的形式,字号与样卷一致,以电子稿的形式发送到邮箱wq_cow@126.com有条件的同学一并上交打印稿

三、本次试卷命题比赛出现的问题

1、试题缺少层次感,在初中三年数学的学习中应该有重要的单元或内容,要突出重点内容,而有的试卷是每个单元内容都平分秋色。

2、试卷的创造性低,一份好的试卷应该有自己的亮点。它的亮点体现在原创性上。学生出的大部分题都是来自成题,只有个别的学生由做修改,修改基本上局限在数字层面。

3、题型与中考的题型还不是很接近,中考的新定义题目在大多数的学生试卷中有出现,举反例的题目则几乎没有出现,个别学生代数与几何题目的分值没有把握好,造成几何题偏多,或者一个知识点重复考查。

4.题目难度把握不是太好,有的题目偏难有的题目偏简单。试卷格式也不够规范。

三、通过学生交上来的卷子,从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应该给学生一份完成的模板,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格式不规范的问题。2、在比赛之前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2012,2013这两份试卷从中记录所考查的知识点,把题型给学生做相应的归纳。3、在教学中应多注意题目的变式训练,很多学生出的题目都没有加进自己的想法。4、限时间限地点完成比赛,避免学生大面积从网上抄袭现成的题目。5、要求学生跟自己审卷一样,先把题目自己做一遍,这样在难度的把握上会比较准确。

阅读教学反思及应对策略 篇12

一、要重视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 激励思维的原则, 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激励学生思维。阅读教学离不开抽象思维, 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总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开启学生思维。

二、要重视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 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 以情动人, 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 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 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 褒贬之义,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

三、要重视联系实际, 激励学生学习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 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要重视教师的口语艺术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 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 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语言应当活泼新颖, 富有情感和魅力, 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 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美的熏陶。罗丹说, “在艺术中, 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 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教师必须重视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 讲究口语艺术,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以上是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的探讨,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13

长龙小学张益明

转眼间,一学年就过去了。与这班孩子们相处的一学年,可以说是忧喜参半。刚接手的时候就发现这个班在语文方面理解方面有所欠缺,书写也较差,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少数同学虽然学习较努力,但是因为语文基础差,对文本理解能力不足,导致他们时有不及格的现像。另个有十多个同学也由于自身的原因成绩也只停留在70多分,我根据他们的学情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对于那些不及格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多关注之外,还在课后留下来补习。对于70分左右的那部分学生,我则采取课堂上多关注多提问的方式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尽可能利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来辅导两批不同学生。尽力让不及格的那部分学生能保持在及格的水平,而那部分在70分徘徊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拉到80分左右。在批改作业方面,我也尽力做到一对一的复批,不但让其把错的能改过来,还得问你做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你是怎样考虑这问题然后写出正确答案的。这样做可以避免他们只抄正确的答案而欠缺该有反思错误过程。经过上半学期的努力,成效还是显著的。晓文、翠山同学都能及格,而且都较为稳定。其中晓文的进步是明显,由原来做阅读题毫无章法,到后来的有条不紊。至于70多分的同学也有大部分能考到85分以上。可以说第一学期的方法是对头的,因而他们进步非常明显。考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二学期,我也沿用了第一学期的辅导方式,由于上学期的辅垫,下学期学生们做事都自觉了许多,那部分后进的学生也能保持在及格的水平了。而那70多分的那部分学生就时好时坏。为了确保本班所有学生在毕业考时都能以及格的成绩升中。在复习后期我主要把精力投到了那几名及格水平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一部分中下的学生。结果在毕业考时,优生率跟镇的水平相差较远,全班有十个学生不是优生,其中8个都是八十多分。如果说当时能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这批学生,可能他们中的一些同学还是可以上去的。另外在复习最后的那段时间里,本人太注意对知识性辅导而忽视了部分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在考语文前那段时间,部分学生心思不集中,老是想着玩,结果有漏题看错题等这样低级的错误。面对这次毕业考不如理想的成绩,本人也做了及时的反思,通过反思找问题,通过问题找方法。

一、及格是基础,优生是关键。决定班班级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本班的优生人数。因为不是优生的机率要比不及格的机率高,只要有少部分同学不是优生,优生率就会相差甚远,所以在日后教学中,辅导方向上也得有所侧重。

二、落实复批,严格把关复批工作要继续落实,做得要更细致。复批时要把重点放在中下的学生身上,不放过任何一次他们犯错后不订正的机会。在一对一面面授时做到有方法讲方法,有思路讲思路,严格把关。

三、激趣阅读,有的放矢。要改变以后叫他们自己买课外书的做法,规定班上的同学一齐看某一本书,这本书是大部分同学都比

较感兴趣的(下学期打算先从侦探类的书籍先入手)。在阅读之前先抛给他们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课外书时自己找答案,然后安排时间集体交流心得。

四、双辅齐下,提高成绩。学生在做题时认真与否是直接影响其成绩的好坏的。所以在考前应该在辅导其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得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以平静心去迎接考试。

上一篇:材料堆放下一篇:大学体育协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