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邮局工作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5篇)
《在邮局工作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1
《在邮局工作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主题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认识邮政设施,了解邮政的主要业务及寄信的一般常识,明白邮政工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在邮局工作的人从事的工作及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体验邮政人员工作的辛苦,懂得尊重邮政人员的劳动,并在生活中注意规范自己的相关行为,养成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习惯。
二、资源材料:
1、教师准备:拍摄邮局里的工作人员从事邮政业务的相关图片。
2、学生准备:调查访问邮局有哪些邮政业务,了解在邮局里工作的人员的基本情况。
三、教材分析:
《在邮局工作的人》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题。教材通过主人公“我”与“爸爸”两个人物,把整个活动串联起来。教材首先设置了一个家庭中的对话情景,引出本主题的活动内容。然后是“我”与“爸爸”去邮局寄信,“我”在邮局的见闻,以及写信封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过程,最后让学生写出活动收获。整个活动过程完整、连接自然。
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县城郊区的农村,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民家庭,由于近几年通讯手段的增加,学生仅仅限于手机和电话的通讯方式,对于写信学生比较陌生,至于邮局有哪些业务、怎样写信封等学生更加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做好调查与访问工作,让学生在课前对邮局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五、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什么办法与远方的亲人取得联系?
生:发短信给亲人。
生:打一个电话给他.
生:寄贺卡给亲人。
生:写信给亲人。
生:如果家里有电脑,可以用电脑发一封邮件。
师:那叫发一个E-mail或电子邮件。但是,如果生活在农村,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方法都实用吗?怎样才能表达对亲人的祝福呢?
生:给亲人写一封祝贺生日的信或者是贺卡,让邮递员叔叔送给他。
生:这个方法好!
师:老师也认为通过邮局里的叔叔、阿姨,把对亲人的祝福带给亲人的方法比较好,既经济又实用。那么大家了解邮局里的叔叔、阿姨是怎样工作的吗?
(二)交流生活经验,理顺要了解的问题。
师:在邮局里工作的人日常都做哪些工作,是怎样工作的,你们都了解多少,谁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邮局里有邮递员,邮递员叔叔是专管送信和送报纸的。
生:我知道有邮政储蓄,和银行差不多。
生:在邮局还可以打电话。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是邮局的部分业务,其实邮局里的.业务远不止这些。对于邮局的业务,大家还想了解哪些呢?
生:我想知道他们怎样把信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的?
生:我想知道邮局里的叔叔、阿姨除了送信和报纸,他们还干什么工作?
生:我想知道邮局里的叔叔阿姨还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三)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们每个小组在课前都做了调查,每个人肯定都有很大的收获,在汇报时,小组成员七嘴八舌的交流可以吗?
生:不可以,那样会乱的,大家也听不清楚。
师:怎样才能做到有序的汇报呢?
生:要听组长的安排。
生:一个人先说,有漏的大家补充。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先在小组里汇报,汇报时要注意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方法。
生:在邮局里可以寄信、寄明信片和贺卡,还可以寄衣服、书、食品、药品等物品,但是不能寄小动物;邮局里还可以为大家办理特快专递,就是寄东西非常快,而且不容易丢。
生:我们还知道寄信可以寄一般的信,也可以寄快一点儿的信。
师:你说的是信的两种邮寄方法,一种是不挂号的一般信件叫平信,一种是挂号信,挂号信的速度、准确性和安全性比平信要优越一些。
生:邮局里的叔叔说,人们一般把信投到邮筒里,邮递员叔叔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打开每个邮筒,把大家投到邮筒里的信收起来,集中到一起。然后邮局里的叔叔、阿姨先要检查每封信的邮资够不够,然后在每封信上盖上邮戳,再开始分信,他们根据信的邮政编码和地址,把同一个地方的信放到一起,装进一个邮袋中。装好邮袋后,邮局里的叔叔、阿姨再把这些装好信的邮袋送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码头,让这些信坐汽车、火车、飞机或轮船到达它们要去的地方,然后收信地址邮局里的叔叔、阿姨再把邮袋打开,把里面的信再分一次,把同一个镇的或者同一个村的信件放在一起,然后由邮递员叔叔挨个送到收信人手中。这样才完成了送信的过程。
师:通过你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了一封信是怎样被送到收信人手中的。
生:邮局里的一位阿姨告诉我们,邮局里的叔叔、阿姨们有负责送信和报纸,有负责分拣信件的,有负责汇款的,有负责寄包裹的,有办理邮政储蓄的,有负责订报刊杂志的。
师:听了大家的交流,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
(四)学习写信封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调查和交流,我们对邮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邮局我们可以与相隔遥远的人们进行沟通和交往。那么,你想运用其中的哪种方法与外地的朋友或者亲人进行联系和交流?
生:写信。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学习一些小常识。我们来一起学习写信封。
师:信封上要写的内容有谁知道?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知道要写邮政编码。
生:还要写收信人的姓名。
生:信封上还要贴邮票。
生:还要写收信人的地址。
师:的确,寄信时在信封上要写明收信人的地址、邮政编码和姓名,不仅这些,还要写清寄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呢,还要贴足够邮票,这样一封信才能送出去。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一些邮寄过的信封,大家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看看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内容都写在信封的什么位置上?
生:在信封的左上角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
生:在信封中间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再下一行写收信人的名字。
生:在信封的右上角贴邮票。
生:在信封的右下角写寄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
师:(师用投影展示一个标准信封。)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在信封的左上角方格内写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在信封中间的第一条横线上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清省、市、镇、村、门牌号等;再下一行要写清收信人的姓名;而信封的右下角要写清寄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最后要贴邮票了。不贴邮票信就寄不出去,贴的邮票的钱数少,信也寄不出去。大家知道一封普通的信要贴多少钱的邮票吗?
生:一元二角。
师:下面大家就根据自己要给谁写信,填好信封。
(学生写信封,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把信写完了,要送到哪里才能寄出去?
生:可以送到邮局里。
生:我们放到邮筒里也可以。
(五)直观感悟,尊重他人。
师:我们的信投递完了。谁能说说我们的信是怎样到达收信人的手中的?
生:邮局里的叔叔先把信从邮筒里收起来集中到一起,然后在每封信上盖上邮戳,再开始分信,把同一个地方的信放到一起,装进一个邮袋中,再把装好信的邮袋送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码头,让这些信坐汽车、火车、飞机或轮船到达他们要去的地方,然后那个地方邮局里的叔叔、阿姨再把邮袋打开,把里面的信再分一次,把同一个镇的或者同一个村的信件放在一起,然后邮递员叔叔再把信送到收信人手中。
师:说得真好!通过一封信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
生:叔叔、阿姨,你们辛苦啦。
生:以前我不知道叔叔、阿姨每天有这么多工作,今天我知道了叔叔、阿姨太辛苦了。
师:我们不仅要向叔叔阿姨表示感谢,我们还要通过我们规范的写信和寄信行为,不给他们添麻烦才对。那么,你们想一想,我们怎样做才能使信件顺利送给收信人而不给邮政人员添麻烦呢?
生: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地址和姓名要写正确。
生: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地址和姓名还要写清楚,不能让叔叔阿姨看不清。
生:要贴好邮票。
师:不给邮局里的工作人员添麻烦,按要求去做,是我们尊重邮局工作人员的最好表现。
(六) 检查整理,收获积累。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不能给邮局里的叔叔、阿姨添麻烦。
生:我知道邮局里的叔叔阿姨工作也非常辛苦。
生:我知道怎样写信封了。
生:我知道信封上要贴八角的邮票。
生:我知道可以把信投到邮筒里。
师:我希望大家课后把你的收获继续记录在收获卡中,同时希望我们的收获卡越积越多。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比较长,一节课完成任务很重,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得调查工,首先获得对于邮局的第一手资料,否则本课的任务难以完成。我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是充分地让学生进行汇报与交流,而且是有组织有顺序地进行交流,利用学生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引导与推动作用,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于写信封还只是表面的认识,写信封没有做过多的进行指导与纠正。
《在邮局工作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2
1.研读文本。“百数表”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出现的,也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数多,直接观察,学生不易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因此需要对百数表进行解构,让学生在解构和建构中,不断深化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抓核心词。如何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百以内数的顺序的表象,在探索百数表的规律中加深理解数的意义呢?我抓了3个关键词:局部、发现、整体。
3.提大问题。以往“做个百数表”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目标定位在认识百数表、发现并描述其规律上。然而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况,依据学情来制作百数表,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形成数的顺序的清晰表象,发现并理解数的顺序及其中的规律,最终用这种整体的表象巩固充实现阶段数的概念的学习。
(1)如何填写百数表?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你会运用你的发现吗?
【课堂回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玩游戏,好吗?在玩游戏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朋友,看!这是一个表格,你知道什么是行和列吗?(手势表示)
生:行就是横着看,列就是竖着看。(边做边说)
师:这是个10行10列的表格。今天,我们就在这个表格里和数字宝宝们玩游戏,做个百数表(板书),准备好了吗?
【分析】游戏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表格的先引入,再次认识行与列,建立了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悄无声息地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游戏开始,初步感悟
师:数字宝宝们想在这个表格里安家,看,谁的动作快!你知道第一行里还能住哪些数字宝宝吗?为什么?
生:2、4、6、8、10,它们是按1~10的顺序排列的。
师:再看,又住进来一些数字宝宝了。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51、61、71、81、91。
师:又有一队有意思的数字宝宝住进来了,快看!
生:哦,两个数字相同。
师:能说得准确点吗?两个数字相同是什么意思?
生:它们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相同。
师:这些数字宝宝是怎样在这里安家的?有感觉了吗?
师:好,不着急分享,请带着这样的思考,继续找你们的感觉,并完成课本中的百数表。
【分析】课本中的百数表,只给予斜着经过中心的两行数列,大部分学生比较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数在排列中会出现很多规律,有些规律是交叉进行的,学生在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时,难以找到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重制百数表,引导学生先局部认识百数表,通过这些局部的认识,学生有了感觉,但教师不急于揭示,而是引起学生关注,静待花开。同时,学生自主发现奥秘,更能促进学习的自然发生。
三、游戏升级,发现规律
1. 给定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猜34应在哪个格子。
师:刚才的游戏都太简单了,现在游戏升级,你知道34住在哪个格子里吗?
生:从31开始数,就知道34在哪了。
师:你怎么知道从31开始数呢?
生:它们的十位都是3,在同一行。
师:你们听懂了吗?也就是说数的位置跟数位有点关系,是吗?
师:那我要找十位数字是8的数在哪找呢?十位是5的呢?
师:看来数的位置和十位有关系,那个位呢?
生:老师,我发现了也可以看个位,34和4在同一列。
师:确定?在你的百数表里找找看。你现在有什么想法了吗?
生:要看它在哪,可以看十位或者个位再去找。
生:十位上的数字相同的数在同一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在同一列。
师:哇,多棒的发现!你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吗?现在有2个数字宝宝在争辩,需要我们帮忙。47和74都想住这里,你觉得谁对?
师:虽然这两个数都有数字4和7,但数位不一样,一个4代表4个十,一个代表4个一,所以给数找位置的时候要看清楚个位和十位,不同数位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说出几个数,让它们能站成笔直的一队吗?
师:多棒的思考呀!这是横着站成一队了。还有谁可以继续超越?
【分析】在游戏的促动下,强化学生对行与列中所蕴含的规律的感觉,让孩子们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领悟慢的孩子在大家的启发下也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感觉。
2. 隐藏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找23和45的位置。
师:游戏再次升级,你能找到23和45的位置吗?(2人小组合作)
生:我是先找到21和41,然后再找23和45的。
生:我可以找3和5,然后往下数就能找到23和45了。
师:真棒,学以致用!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3个位和十位的数字都比34少1,所以23应该在这。(在PPT上指出)
师:能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吗?
生:2比3少1,就在上面,3比4少1,在左边,就在这里了。(边说边比划)
生:有顺序的,按1、2、3……9排列的。
师:每一个数都有它固定的行与列,通过行与列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帮数字宝宝找它们的位置。
【分析】没有了显性的位置标志,学生就“被迫”去寻找另外的参照物。通过行与列的关系,就可以找到位置了,初步感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对某些学生来说,隐藏的数还是会在脑海里呈现,此时百数表已在学生的头脑初步建构了。
3. 描述规律(把百数表完成地展示出来)。
师:观察这个百数表,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表中有趣的排列规律描述出来吗?(静观3分钟,给予学生整理的时间)
【分析】在此学生的发现会有很多,尽管孩子语言不精准,不全面,但这都是孩子们自己感受得来的,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把自己的感觉总结描述出来。
4. 解构百数表。
师:百数表里藏着很多秘密,你会运用你找到的规律吗?(完成课本的想一想,填一填)
【分析】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加深学生对数的顺序的理解,最终使百数表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完整表象,使之成为百以内数的学习工具。百数表中不仅存在数与数之间的顺序关系,还有数与数的运算关系,而数与数的关系和规律是摸不着的,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百数表,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模型的思考,让学生慢慢地有感觉,在感觉中发现、总结,这样学生就自主地建立了百数表的整体表象,强化感受数的概念。
四、层次练习,深化巩固
1. 在填好的百数表上涂一涂,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把个位上的数是“0”的涂上绿色;
(2)把个位上的数是“7”的涂上蓝色;
(3)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涂上黄色;
(4)把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1的涂上红色。
2. 填一填,说一说。
(3)小于50的数在哪边?大于60的呢?
3. 在百数表上找一找。
(1)在第6行第5列的数是?
(2)78在第几行和第几列?
五、全课总结,完善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百数表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好工具,它里面蕴藏了好多的秘密,非常有意思,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回家做一个百数表吗?
师:期待看到你们精心设计的百数表,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
百数表突出了数的定位、数行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渗透两维坐标思想。
1. 重制百数表,给予学生做题的感觉。
教师用书将此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2)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提高探究的乐趣,发展推理能力。
2. 使百数表成为突破百以内数概念学习的有效工具。
最后的回归能使学生巩固和扩展现阶段数的概念,使百数表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3. 在探索规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力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3
[关键词]力 教学 分析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72
一、教材、学情分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认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四年级孩子整体上还是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从直观现象进行研究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如何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四年级学生对力的名称有一定的了解,对重力、地球引力、摩擦力等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力的三要素没有过多的了解,知道力有大小,但不知道力有方向。而作用点也很重要,这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四年级学生没有学过受力分析,也不会画受力分析图。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可以迁移到本课来促进学生学习测力计的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道力是无形的,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形状;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2.通过玩气球游戏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力的三要素。3.激发学生对力研究的兴趣,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二、教学过程
1.课前积累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这有一个气球,请大家拍打气球不让它掉地上。请前排的一位同学发球!
生:玩游戏。(在教室里把气球推来推去)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之所以全班共拍一个气球而非每组一个,是为了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多球相互影响。]
2.引入课题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有哪些用到力的地方?
生:压缩的空气有弹力。
师:真棒!这是我们四年级上册研究空气的性质时学过的。
生:气球往上飞的时候用到了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力?(刚才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生:搬桌子时用到力。
生:拿书时也要用力。
生:扔铅球也要用到力。
生:我还知道地心引力。
师:是谁首先发现的呢?
生:牛顿。
师:真的了不起,看来你很喜欢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
师:看来,力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力相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学情,进一步唤醒旧知,将新知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同时补充牛顿生平介绍。]
3.核心过程推进
(1)力是无形的。
师:力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知道力的存在?(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停顿,是不是力不存在了?(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生:做家务时能感觉到力的存在。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生:手能感觉到,因为用力才能拖干净地。
生:手上用力的时候,就会看见青筋爆出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搬液化气钢瓶上楼时我看见的。师:你真善于观察。
师:看来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体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设计意图:力是无形的,如何将无形的力显性化,这就需要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体现,引导学生回忆力产生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理解。]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讲台上有一个气球,它现在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吗?(生齐说:是的)那它为什么还静止不动呢?
生:讲台阻止不让它下落。
师:看来讲台似乎是给了气球一个不让它下落的力。如果给静止的气球施加一个力,气球会怎样?
生:气球就会动起来。
师:那力对物体(气球)运动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再来玩一次气球。
(全班玩气球)
师:谁来说说力对气球运动有什么影响?
生:捏紧它,它会变形。
师:看来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改变形状)
生:往哪里拍,气球就往哪里走。(师:我如果要让气球往右边走,你准备往那边拍?
生:往右边拍。
师:往左走呢?往上走呢?……
生:用力大,飞得远,用力小,飞得近。
师:你来试试。(生将球打出去了)
师:我也打球,为什么球没有飞出去?生:老师,你没有打到球上。
师:我们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叫做作用点。
师(小结):看来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怎么影响,学生很难回答。于是换一个角度,以气球受力后的状态为出发点让学生尝试向不同的方向用力,让学生总结出向不同的方向用力,气球就会向不同的方向运动。用力大小不同,气球就会有远有近,相机提出力作用在气球上的点叫作用点。将力对气球运动的影响和力的三要素结合起来,连成知识的网络。]
(3)学习使用弹簧秤。
师:力有大小,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力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来认识精确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秤。(出示弹簧秤)弹簧秤有哪几部分组成?怎么使用弹簧秤?小组观察并记录。
生:弹簧秤上有刻度。
生:上面有圆环。
师:它叫提环,使用时用食指提起提环,刻度板朝向自己。
生:有红色的指针,下面还有钩子。
师:下面的钩子做什么用的?
生:用来挂重物的。
师:那如何使用弹簧秤呢?请大家打开科学书,翻到第41页,仔细阅读使用方法。(学生阅读使用方法)
师:谁来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
生:①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③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师:如何确保被测的力不超过标定的最大数值呢?
生:慢慢提,如果刻度已经到了4牛顿,物体还没有提起来,那就要换更大测量范围的弹簧秤。
师:请小组长从抽屉里拿出材料盒(弹簧秤、木块一个,钩码2个,记录纸一张),请大家测量提起木块需要多少牛顿的力。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生: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从如何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切入,引出弹簧秤的使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弹簧秤的构造、作用等。老师再规范讲解如何移动面板;如何用食指提环与视线平齐;如何估计提起物体的所用力的大小等,充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延伸
师:(出示图片)箱子后面的人如果推或拉,箱子的移动可能会怎么样?
生:如果后面的人推箱子,箱子可能向前,也可能推不动。
生:如果后面的人向后拉箱子,箱子可能会向后。
生:我补充,虽然后面有人往后拉箱子,但当前面的人用力较大时箱子也可能向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下课。
[设计意图:箱子由前后不同的人来推,从前后两方面进行讨论,从力的大小、方向等进行综合思考,综合应用知识。]
三、自我反思和专家点评
反思:(1)捕捉和提升资源的能力不足,如讨论力存在的现象时,学生答“用力的时候青筋爆出”,教师没有及时捕捉精彩发言并进行提升,且缺少必要的评价。2.知识的建构要有趣味性。课堂知识的建构还不够有趣,在讨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还可以采用玩弹珠等活动,既有趣味性,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
点评:(1)注重生活体验,气球的功能用到极致,是活动有效开展的支撑。(2)学生的认知目标与教学问题一一对应,精炼得当,每个问题指向明确,自成体系。(3)小组交流很充分,全班交流很有价值,交流充分、民主。(4)知识点有序列的建构,形成了有效的知识结构。(5)测量方法规范,指出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实用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4
在进行《故都的秋》教学准备过程中, 我的设计理念就是简化课文, 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解读:⑴散文是反映“自我”的镜子, 郁达夫在文中是通过“情景”到底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⑵课文故都的秋味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⑶作者在文中所谓的“悲凉”应如何理解, 为什么文中秋景都带有如此浓重的“清、静、悲凉”特点。前二者作为课堂学习过程中解读文本的核心,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本, 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恋之情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方式;第三题作为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郁达夫的其它作品, 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的引子。
【课堂再现】
师:美学家曾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无疑自然、人文风情的描绘是散文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一个重要依托, 而《故都的秋》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你读本文的第一感受是怎么样的, 你觉得郁达夫在文中通过“情景”到底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呢? (板书:自我;师范读, 学生感知全文。)
生:我觉得应该是细腻的自我。如作者对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的描写, 只有细腻的自我, 用心细腻地体会, 然后细腻地抒写, 才能有如此细腻的笔触。
生:是敏感的。依据也是课文的第四段, 我觉得只有作者感受到, 他才能写出来。
生:作者很“悲”。如在课文的第一段中, 就感到北国的秋“来得悲凉”, 作者自己就感觉很悲凉啊。 (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示同意该生的观点)
生:我不能同意。如果作者感到“悲”, 为什么还要不远千里去饱尝故都的秋呢?
生:我也不同意, 我倒感觉作者对故都的秋是非常依恋的, 以至于“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去享受。
生:我觉得有些“悲”。文段中写到“……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在领略秋的过程中, 是不适合的”, 而且在写到秋雨时, 作者所写到“青衣”、一二个“闲人”、“桥头”看上去就很悲凉呀。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否相似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生:好像是。 (周围有学生反对, 但都无法言之成理。)
师:那我们不妨把课文的这几处读一读。
范读第一段及课文秋雨部分。突出“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唉, 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然后, 就这几处稍作改动, “可是,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静, 悲凉”, “天可真凉”, “就是”,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体味其中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回顾骆宾王的《咏蝉》与课文第五段进行对比。
生:多几个感叹词似乎就有多了几分闲情, 感觉作者柔情脉脉, 非常细腻、闲适。
生:看来相同的景致, 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的作用多少会有不同。郁达夫的“桥头树底的闲人”写要表现的更应该是北京人的闲情, 而蝉声要道出的是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师:由此, 请大家结合课文第三段的色彩, 看看这些色彩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故都秋色?
生:“碧绿的天空”、槐树地下缕缕的阳光、牵牛花的蓝、白色就色彩而言都属于冷色, 但应该偏中性, 不能归入绝对的冷色, 而且前二者本来就是秋天的颜色, 而作者对于牵牛花颜色的蓝、白二色偏好也很接近于秋的颜色, 说明作者喜好的是故都之秋的“清”和“静”。 (教室安静)
师:很好。从大家的沉默中, 我感受到是大家对他的认同。现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的文眼句。
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师:郁达夫在文中所展现的“秋花”、“秋树”、“秋声”、“秋雨”、“秋果”其实是中国北方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 如果不是作者如此细腻、敏感的体会和描写, 甚至不能称其为“景物”, 那么课文的秋韵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 (静, 但有人言语“不能改”)
众生:“故都”和“北平”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体现出的是“故”。
师:那么, 这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北京是古城, 不同于苏州上海杭州, 也不同于厦门香港广州, 生活不是混混沌沌的, 是闲适的, 是“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 看蓝天, 听驯鸽飞声的惬意。
生:作者文中所写的“秋花”之类的, 其中还带有很浓的人情味, 如民居、扫帚的扫痕、闲人处处都充满生活气息, 而且这一份心情似乎是别处没有的。
生:故都, 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之中, 因为别处没有的不是芦花而是陶然亭。虽然将这些一笔带过, 但引起的思古幽情是难免的。当然历史的悠远、深沉也不仅仅积淀在名胜上, 毕竟连北京的胡同都都有其独特的“胡同文化”嘛。
众生:对啊。
生:“故”当然包含“古”、“旧”的意思。北京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精华所在, 但在近代的风风雨雨中, 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颓败, 这也可以看作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写照……
生:故都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眷恋。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文中的故都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书写, 更着重于生活情景中流露出的对故都人文情调的眷恋。
【教后反思】
1.对问题设计的分析
任何一篇文章, 都能从不同的角度, 激发起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提出具体问题。这些角度可以是文本的矛盾处, 可以是文本的反常处, 也可以是文本的强调处, 还可以是比喻与概念处。同时我认为我们还能从一些普遍性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对于现当代散文而言, 展现“自我”、张扬“个性”, 抒写出作者的真性情, 这些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也是引起读者共鸣的核心。而在实际教学中, 情感却是最难讲解的, 所以在散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更愿意注重对文本所描写对象、文本语言进行分析, 以此带动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这样当然能对学生的理解文本、积累语言知识起到一定的帮助, 但却可能使学生忽视对作者、对文本的认识。因此, 在课堂一开始, 我提出了“文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 以一个普遍性、一般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在心中快速地勾勒出作者的形象。在随后围绕一个“自我”的讨论中, 学生在谈心中的作者形象时, 不仅谈对作者的理解, 涉及到作品是如何表现“自我”的, 即文本“情景”描写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 这使学生深入到作者创设的意境, 多层次、多角度地谈出自己的理解。而在讨论后一个问题“课文故都的秋味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时, 则能促成学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解读, 领悟其中“情境”的“清、静、悲凉”的特色, 而这对于理解作者情感亦起到了帮助。
2.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分析。
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其自身的感悟, 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本身会问、善问, 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学生为创设整体阅读的氛围, 引导其明确学习要点, 质疑问难之外, 学生从自身角度对文本展开解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解读更能以自己和学生都适应的方式展开, 不墨守陈规, 不易为外界因素所束缚, 更容易开放地对待文本, 便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 以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 在关键处重锤敲击, 制造矛盾, 引起争议。在争论当中, 发现疑点, 引爆出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和深入揣摸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的自我领悟能力。
3.问题教学的效果及本课教学不足的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反应真的有些出乎意料, 虽然有过几次的“静默”, 但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的, 这样“静化”了课堂, 避免了很多无意义的喧哗。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时, 能畅所欲言, 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 也激发了学生展开了阅读作品、解读作品的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是带着一种喜悦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并在课后也对郁达夫作品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 在一定范围里形成了“郁达夫作品热”。同时学生能渐渐学会了自己找解读文本突破口, 这在之后篇目的自读学习课程中得到了体现。
《在邮局工作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5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平凡生活中感受至真至纯的亲情;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和瞬间的特写镜头展示亲情。
【教学难点】运用细节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体现真挚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亲情导入
师:同学们, 假如今天就是你的生日, 请你设想一下, 这个生日会怎么过呢?
生:妈妈会为我买来蛋糕, 做上一大桌好吃的。
…………
师:是的, 每当我们的生日, 父母总会买来蛋糕, 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 为我们庆祝, 满足我们若干个小小的愿望。我们也许一直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可是, 你是否想过, 这一天曾经是母亲的受难日?你是否因为母亲所承受的痛苦而对她说过一声“谢谢”。
生:很惭愧, 从未有过。
师:父母的爱就是如此平凡。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河流。那么, 父母就是生命的发源地。他们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一路陪伴我们穿过礁石, 越过险滩, 直到他们最后枯竭。可是, 这条河流却常常给我们以平静的感觉, 这河流底下的世界到底有多深?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 也走进父母生命的河流, 去探求其中的欢歌与泪水…… (板书:静水深流。)
(设计意图:以生日话题导出主题, 平淡却又真实, 先“隐藏”意图, 让学生明白平凡的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为下一个板块作铺垫, 在此基础上把生命比作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 给学生展示子女与父母这两条生命之流的轨迹, 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二、探寻生命源头
师:民间有句老话“儿奔生, 娘奔死”。为了我们的降生, 母亲将承受怎样的痛苦与危险呢?下面, 请看一组剖腹产的图片。 (出示幻灯片) 此刻, 你的心情如何呢?
生:惊讶, 母亲竟然忍受了如此的痛苦生下了我, 她付出太多!
…………
师:我也是做了剖腹产手术才生下我儿子的, 这是我写给他的一首小诗 (师朗读诗歌《世界上最爱你, 我的宝贝》) 。这是一个母亲的真实感受。那么, 你呢?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 以“我的生日, 妈妈, 那是您的受难日……”开头, 说出此刻你的内心感受。然后小组推荐, 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交流。)
…………
(设计意图:音乐与图片唤醒了学生内心最柔弱的部分, 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学生被图片震撼的同时, 教师的下水诗歌又是一次对学生灵魂的洗礼, 于是, 学生就会自然道出对母爱的真实理解, 体现了作文课的“语文味”。)
师:人们常说:“母爱似水, 父爱如山。”父亲和母亲, 就像大地上的长江与黄河, 是我们生命中的动脉和静脉。他们的肩上担着自己的苦楚, 担着我们的生命。
三、捕捉亲情点滴
师:在这些幸福的细节之中, 我们一天天长大,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然后, 请说出哪一幅图片中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学生观看一组体现父爱母爱的图片。)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母亲背起残疾女儿的那张图片, 腰背弯曲的母亲奋力背起瘫痪的女儿, 她很小心, 生怕把女儿摔了, 在她的心目中女儿就是整个世界。
…………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地震后的废墟里跪寻女儿的悲痛父亲那张图片。这是一个地震中许多父亲的一个缩影。骨肉之亲, 感天动地!
师:汶川地震后, 一位英籍华人写了一首诗《路茫茫》, 我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想听你唱山歌, 多想看你读书忙;多想骂你睡懒觉, 多想让你背爹娘。为何回家多艰险?为何天地变荒唐?只要再喊一声爸, 老爹此生无愿望。很多父亲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父爱, 什么才是最平凡的英雄父亲。那么, 我们该如何运用我们的文字, 来表达这世界上至真至纯的爱呢?
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历来被誉为描写父爱之经典, 接下来就让我们齐读望父买橘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这个片段中, 作者是如何展示至真父爱, 并思索父亲的爱为何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生齐读《背影》片段。)
生:我认为朱自清先生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 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很出色, 如“攀、缩、微倾”,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步履蹒跚, 却满含深爱的父亲形象。
…………
师:同学们, 感谢你们用睿智的头脑、充满爱的心灵, 再次重温经典, 你们的答案就代表着你们对爱的理解, 小结一下细节描写技巧:
真实:细致观察, 尊重客观实际;
典型:精心剪裁, 凸显人物个性;
生动:精雕细刻, 留下传神片段。
(设计意图: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 交流各自的困惑并进行讨论。学生在写讨论笔记的同时, 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拿出来, 全班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先质疑, 再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在这一过程中使写作技巧一步步清晰。)
师:接下来,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如果要你续写下面这两个片段, 来表现真挚的父爱或母爱, 你会对人物进行哪些具体的描写?
片段一:那个秋风萧瑟的傍晚, 看到同学们都拿着高分的试卷跑回家时, 我失落地看着自己手中那近乎不及格的试卷, 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似。我拖着颤抖着的身体回到家, 脑海中妈妈那期待的目光刺痛了我的心, 妈妈对我是满怀期待, 可我却考出这样的成绩来, 怎么对得起妈妈呢?想着, 泪水悄无声息地划过我的脸颊, 推开门, 妈妈……
片段二:七八岁的一天, 爸爸骑着摩托车带我去外婆家。在一个转弯角, 刹车突然失灵了。在车子摔倒的瞬间, 爸爸……
(每组讨论推荐出写得最好的一篇在全班展示, 但小组要说明推荐的理由。展示后要进行评价, 评价的标准是:①是否捕捉最典型的亲情细节, 描写是否生动;②是否运用多种描写相结合, 运用哪几种描写;③是否抒写内心的感动。采取作者自评、小组评、其他同学评、老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评价作文的用意有以下几点:其一, 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提高分享与合作、借鉴与学习的能力。其二, 教师对每篇例文的点评, 扣住本课教学目标, 做到重点突出, 使学生学有收获。最后, 营造一种民主合作的氛围,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且行且思且惜
师:请同学们观看影片《美丽人生》片段。儿子小约书亚从铁箱子里爬了出来, 高兴地投进妈妈的怀抱举起双手说“:我们赢了!”父亲圭多却为了自己心爱的人死去了, 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依旧幸福和快乐, 因为他把爱永久的植入儿子心田。 (播放背景音乐) 看着日渐老去的父母, 我亲爱的同学们, 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呢?请思考半分钟, 然后用一两句深情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生:昨天, 看着奶奶哆嗦着手吃饭, 我站在她的身后, 摩挲着她的满头白发, 捏捏她瘦削的肩膀。我在想, 父亲、母亲也会有这样一天, 我舍不得你们就这样老去啊。
…………
师:同学们, 老师为你们骄傲, 因为我看到, 你们长大了。养儿方知父母苦, 面对日渐衰老的父母, 我真想握住他们的手, 对他们说:“爸爸妈妈, 真想下辈子给你们做一回父亲、母亲。让我也尝尝你们的艰辛, 让我也像你们爱我一样爱你们;让我天天做好饭好菜给你们吃;让我保护你们, 谁也甭想欺负你们。”但是, 我知道, 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父母的每一份牵挂, 珍惜父母在世的每一天, 珍惜父母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命。 (小结:静, 就是挚爱的完满;水, 就是生命的本源;流, 就是挚爱的体现;深, 就是生命的蕴集。)
师:同学们, 今天, 我们徜徉在父母生命的河流中, 我们用真情去体悟真情, 用真情去写我真心。你说出的和写下的这些文字, 无论是长还是短, 我相信, 那都是你最真心的话。把它们连起来, 稍加修改, 我相信, 那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晚上回去, 读给爸爸妈妈听, 好吗?我希望, 在你们爸爸妈妈生日那天, 也为他们送上蛋糕, 点燃蜡烛, 对他们说一声“:生日快乐!谢谢你们, 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本节课教学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学生活动充分, 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 课堂参与度高。)
【反思】
记得北大教授曹文轩曾说过:“中国的教育纬度中缺少一个重要的纬度, 就是情感纬度。”刚踏上工作岗位时, 一位老教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真正的作文是不教技巧的。”所以, 我才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一、情景相融, 把握生命中的美好
以水为喻, 通过“探寻生命源头———捕捉亲情点滴———且行且思且珍惜”三个环节, 把触发学生去感悟亲情和学习作文的细节描写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节课教学力求重点鲜明, 有所突破。从学生脸上流淌的泪水及笔下深情的文字中, 我们可以看出启发性的课堂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途, 德育、阅读、写作三结合的语文课才是最有实效的语文课。
二、作文教学需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
结束授课后, 个人觉得如果在细节描写技巧的归纳上, 对“写真:选身边事, 抒心中情;写实:抓动情点, 以小见大;写细:鲜活细节, 凸显人物”再进行扩展, 对修辞、句式、语言诗意化等知识进一步点拨, 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来说, 会更有帮助。
【《在邮局工作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推荐阅读:
工大邮局工作细则09-29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认识邮局》含反思08-25
邮局上班感言10-19
企业邮局托管/租用协议06-27
邮局作风整顿活动的总结09-08
邮局支局长竞聘演讲稿11-18
申办新疆班少年邮局可行性报告06-03
邮局党支部副书记党课大讲堂交流发言材料05-30
《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及反思06-21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