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小学生电子学籍

2024-08-11

浙江中小学生电子学籍(通用9篇)

浙江中小学生电子学籍 篇1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电子学籍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教基〔2008〕107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经研究,现将《浙江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电子学籍系统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浙江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电子学籍系统管理办法(试行)(修改稿)

浙江省教育厅 二〇〇八年五月六日 附件:

浙江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电子学籍系统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籍管理,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试行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学前儿童入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教基[2004]172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学籍电子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浙教基[2004]228号)和教育部《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教基厅[2007]1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幼儿园。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学生电子学籍信息,包括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升学、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考试、奖励、处分等学生信息,以及主管单位、学校、班级信息等。

第四条 省教育厅负责全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学籍电子化的管理工作,由基础教育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和对“浙江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以下简称“学籍系统”)的管理。各市、县(市、区)教育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学籍电子化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为促进全省范围内学籍管理信息的共享,全省统一采用由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监制,浙江容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浙江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以下简称《学籍系统》)。浙江容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培训、安装、维护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用户需向公司缴纳软件研发和维护费用。

第二章 主管单位和学校信息

第六条 学校和幼儿园上级主管单位一般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单位。

第七条 学校和幼儿园上级主管单位信息包括单位代码、单位名称、所在地行政区划码、单位地址、所在地区类别、所在地经济属性、所在地民族属性、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信箱、主页地址。

第八条 学校信息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和教师信息。学校基本信息包括学校施教区范围、学校代码、所属主管单位、学校名称、学校地址、所在地行政区划码、校长姓名、建校年月、学校办别、学校类别、所在地区类别、所在地经济属性、所在地民族属性、主教学语言、辅教学语言、班级总数、各年级班级数、本年毕业生数、本年招生数、在校学生总数、各年级学生数、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图书数量、计算机数量、实验器材达标情况、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信箱、主页地址。

幼儿园基本信息包括幼儿园注册编号、许可证号、审批单位、所属主管单位、幼儿园名称、幼儿园地址、所在地行政区划码、园长姓名、举办人姓名(或单位)、建园时间、办园性质、办园形式、幼儿园等级、所在地区类别、所在地经济属性、所在地民族属性、主教学语言、辅教学语言、班级数、幼儿数、幼儿年龄、教职工数量、专任教师数、行政人员数、保育员数、工勤人员数、外聘兼职教师数、教职工待遇政策、教职工收入状况、园舍场地、设施设备、办园经费、收费标准、所获荣誉、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信箱、主页地址。

幼儿园教师信息包括园长及专任教师的姓名、年龄、性别、职务、职称、民族、党派、参加工作时间、学历、专业、任职资格、编制等。

第三章 班级和学生信息

第九条 中小学班级信息包括学校代码、班级代码、班级名称、建班年月、学制、班级类型、班主任姓名。

第十条 中小学学生信息包括学生个人、学生简历、监护人、家庭成员、注册、在校考试、奖惩、入学、结业和学籍异动等信息。

学生个人信息包括班级代码、学籍号、学号、姓名、姓名拼音、曾用名、入学年月、学生类别、身份证号、性别、血型、出生年月、出生地、独生子女、籍贯、民族、港澳台侨、健康状况、政治面貌、现住址、户口所在地、流动人口状况、国别、联系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主页地址、照片。

学生简历信息包括起始时间、结束时间、所在学校名称、担任职务、证明人、备注。

监护人信息包括姓名、关系、联系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电子信箱。

家庭成员信息包括关系、姓名、单位名称、联系电话、民族、婚姻状况、侨居地。

注册信息包括注册班级代码、注册状况、要求最晚注册时间、实际注册时间、未按时注册原因。

在校考试信息包括考试时间、课程名称、考试方式、考试类别、分数类考试成绩、等级类考试成绩、学期评语。

奖惩信息包括奖励名称、奖励级别、奖励类别、奖励原因、奖励金额、奖励文件文号、奖励年月、奖励单位、处分名称、处分原因、处分日期、处分撤销日期。

入学信息包括原学校代码、入学年月、入学方式、来源地区、学生来源、就读方式、经济困难受资助情况。

结业信息包括毕业学校代码、结束学业年月、结束学业原因说明、毕业评语。学籍异动信息包括变动类别、变动日期、变动原因、审批日期、审批文号、原就读学校代码、现就读学校代码、原学籍号、现学籍号、处理状态、处理结果;以及发生学生死亡时的死亡日期、死亡原因、学校责任、审核意见。

第十一条 幼儿园班级信息包括学校代码、班级代码、班级名称、建班年月、班主任姓名。

第十二条 幼儿信息包括幼儿个人信息、监护人、家庭成员、注册、入园与离园、幼儿异动等信息。

幼儿个人信息包括幼儿姓名、姓名拼音、曾用名、入园年月、幼儿类别、身份证号、性别、血型、出生年月、出生地、独生子女、籍贯、民族、港澳台侨、健康状况、现住址、户口所在地、流动人口状况、国别、联系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照片。

监护人信息包括姓名、关系、联系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电子信箱。

家庭成员信息包括关系、姓名、单位名称、联系电话、民族、婚姻状况、侨居地。

注册信息包括注册班级代码、注册状况、要求最晚注册时间、实际注册时间、未按时注册原因。

入园与离园信息包括幼儿园代码、入园年月、来源地区、就读方式、离园年月、离园原因说明。

幼儿异动信息包括变动类别、变动日期、变动原因、处理状态、处理结果;以及发生幼儿死亡时的死亡日期、死亡原因、幼儿园责任、审核意见。

第四章 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第十三条 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记录在“学籍系统”中,并形成高校招生所需的学生电子档案。综合高中普高类学生参照执行。

第十四条 学生成长记录信息包括课程修习、综合实践活动和素质发展等信息。高中学生第十条中的在校考试信息合并在此记录。

课程修习记录信息包括修习的国家课程的模块名称、学时、考试成绩、学分和高中会考成绩,以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名称、学时、考试成绩、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信息包括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名称、成员组成、课题成果、承担任务、评价结果;社区服务的内容、地点、时间、评价结果;社会实践的内容、地点、时间、评价结果。

素质发展记录信息包括品德与素养的写实定性描述,以及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四个维度的测评成绩。

第十五条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包括综合评语、课程修习与学业评价和项目测评等信息。

综合评语信息主要是对学生高中阶段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

课程修习与学业评价信息包括课程修习状况、学分、高中会考成绩。由“学籍系统”汇总成长记录生成。

项目测评信息包括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四个项目的测评成绩。由“学籍系统”汇总成长记录生成。

第五章 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

第十六条 “学籍系统”用户分为教育行政部门用户和学校用户两类。教育行政部门用户具有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数据维护和查询统计功能,学校用户具有对本校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数据维护和查询统计功能。

第十七条 “学籍系统”采取分级分配管理权限的方式,进行信息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用户的管理权限分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种。学校用户的管理权限分为管理员、普通用户和学生用户三种。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员的权限是主管单位信息录入、数据审核、数据维护、数据统计、开设普通用户账号,以及根据需要开设中心校(中心幼儿园或类似幼教机构)管理员账号,授权管理一所或多所学校(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员一般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负责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籍管理人员担任。教育行政部门普通用户的权限是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学校管理员的权限是学校信息和学籍异动信息录入、数据审核、数据维护、数据统计、开设普通用户和学生用户账号,以及根据需要开设学校年级管理员和班级管理员账号,授权管理一个或多个班级。学校管理员一般由学校教务部门的学籍管理人员担任。年级管理员和班级管理员的权限是班级、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等信息录入、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年级管理员和班级管理员一般分别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担任。学校普通用户的权限是学生信息录入、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学校普通用户一般由任课教师担任。

学校学生用户的权限是学生本人信息查询。第十八条 学生电子学籍信息采用分级录入和本级核对的方式。学校主管单位信息由中心校(中心幼儿园)管理员或学校管理员录入,本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员核对;学校信息和学籍异动信息由学校管理员录入,校领导核对;班级信息由班级管理员录入,年级管理员核对;学生信息由学校普通用户和班级管理员录入,年级管理员核对。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由班级管理员和年级管理员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核对。学生可从学校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到浙江省中小学学生成长网上查询与核对本人信息。

第十九条 在初始使用“学籍系统”时,学校应及时录入当前所有在校学生的电子学籍信息。新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学校应在9月31日之前完成新生电子学籍信息的录入与核对工作。

学校应根据日常教学活动,及时录入和核对所需信息,每学期末检查核实一次。发生学籍异动时,学校应在7个工作日内登记申请信息;省内转学时,转出学校需开具转学证明,转入学校需通过网上招生方式转入转学学生电子档案。在每年的7月30日之前,应完成学生的毕(结)业信息录入和核对。

第二十条 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审核学校上报的学生电子学籍信息。接到学校有关学籍异动信息申请时,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由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员办理,其中学生死亡信息办理完毕后,“学籍系统”将该信息自动上报到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器与省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器之间的数据报送由系统自动完成。

第二十一条 每年的8月1日,“学籍系统”从上学年的下学期升级到新学年的上学期,所有在校生的年级自动升一级。

第二十二条 学生的学籍信息采用“到期即锁”的方式进行锁定管理。新入学学生信息中的学生个人、学生简历、监护人、家庭成员、入学等信息,从当年9月31日起即被锁定直至毕业;学生的注册信息分别于每年的9月31日和3月31日锁定;学生信息中的在校考试、奖惩和学籍异动等信息以及班级信息,由学校进行日常数据维护,每年的8月1日“学籍系统”学期升级后,上学年的上述信息即被锁定;毕业年级学生的毕(结)业信息在每年的7月30日锁定。信息锁定后,如需更改信息,学校必须提出申请,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员进行更改。

第二十三条 高中学生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学校应在7月31日前完成检查、核实和报送工作;高三年级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在5月30日前完成检查、核实和报送工作。报送后,如需更改信息,学校必须提出申请,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员进行更改。

第二十四条 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检查核实辖区内高中学校学生的学年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于9月31日前统一报送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三年级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于6月10日前统一报送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后,如需更改信息,必须由学校提出申请,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员进行更改。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为“学籍系统”配置专用计算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配置专用服务器,并设置好外网IP,保证服务器的24小时开通。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指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做好“学籍系统”服务器和网络维护工作,以及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等系统安全工作。用户要管理好自己的账号和密码。

第二十六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完整保留学生的全部电子学籍信息,为学历认证等提供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服务器中的学生电子学籍信息进行异地异机数据备份,避免数据丢失。

第二十七条 学生电子学籍信息只能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不得用作其他用途。对于学生的某些敏感信息,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好查询权限。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8年 月 日起施行。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职成教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浙江中小学生电子学籍 篇2

从今年开始, 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将全面统一实行新版电子学籍。与旧版相比, 新版电子学籍增加了身份证号验证, 将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择校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按照部署, 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信息均要纳入新版系统, 一生一号, 实行省、市、县、校四级学生学籍网络化管理。全省实行学籍与电子化联动管理, 小学新生信息必须录入学籍管理系统, 方可取得小学学籍。小学毕业生电子信息转入初中后, 方可取得初中学籍。严禁先入学后补办学籍手续或办理学籍异动的行为。

(《楚天都市报》20112011年1010月8日)

电子学籍助推学籍管理方式变革 篇3

关键词:电子学籍管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管理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4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55-03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因此学籍管理就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中最庞大的工程之一。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数量众多,并且分布不均。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加剧,跨省份和跨地区转学、升学问题使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以地方主管方式的学籍管理不仅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难以解决跨省份、跨地区转学、升学等方面的学籍管理问题,最终导致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难、升学难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因此,传统的学籍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一、传统学籍管理受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

我国学籍管理办法一直受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1]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主要强调地方主管,相应的学籍管理也是由各省自行制定并开展相应管理。在各省主导的学籍管理体制下,不同省的学籍具有不同的数据内容和数据标准,统计数据难以整合。由于缺乏有效的统计数据支持,教育主管部门也难以制定更准确的教育决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流动人口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转学和升学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传统以省市主管的学籍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电子学籍管理实现学籍管理方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教育的学籍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我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配套实施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基础教育学籍的全国统一管理,努力解决当前由于学籍管理混乱所产生的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的学籍管理全面地记录每个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包括:①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②学籍信息证明材料;③综合素质发展报告;④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⑤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⑥享受资助信息。[3]为了有效地实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育部从2010年就开始启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籍注册、学籍异动、升学、转学等信息化管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实时监控与管理。[4]

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电子学籍管理方式,实现了传统学籍管理方式的变革。所谓电子学籍,是指采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式全程管理的学生学籍。在电子学籍中,学籍号是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它是以学生的身份证号为基础,在学生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就进行初次采集,录入到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中,并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阶段中使用。电子学籍的特点是每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籍号,记录学生的所有学籍信息,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全国联网,所有的业务管理流程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将建设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系统中核心的学籍管理和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功能,采用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籍和营养改善计划;二期将建设校车管理、成绩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查询统计分析和办公等业务管理功能,促进学校综合管理的信息化。[5]

三、电子学籍管理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优势

实施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学籍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之一。相对于传统各省孤立的学籍管理而言,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打通了各省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学籍管理联网,它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基础教育决策、变革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1.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择校、高考移民等已经成为导致基础教育不公平的重要问题。在传统学籍管理模式下,由于不同省份具有不同的学籍管理办法,建立的学籍管理系统仅局限在本地区范围内运行,地区与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因此流动人口子女跨省转学非常困难。既使双边的教育主管部门同意转学,传统学籍管理也需要学生家长在两地往返办理转学手续,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成本上都给学生家长增添了许多负担。

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采用电子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方式,实现了学生学籍管理全国联网,跨省转学的申请和审批功能都在网上操作完成,从而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随迁子女跨省转学难的问题。中小学生转学学籍管理流程是由转入学校发起转学申请,经转入学校主管教育局审核、转出学校审核、转出学校主管教育局审核并判断是否外地就读之后完成转学。[6]在管理制度上,《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为已接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等都将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的责任。[3]因此,我国实施电子学籍管理方式将努力从管理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上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跨省转学难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公平。2014年1月10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开始联网试运行,办理跨省转学等学籍管理工作。[7]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正式步入网络化电子学籍管理时代。endprint

2.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基础教育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营养改善计划方面。从国家的层面看,传统学籍管理不仅学籍数据分散、采集困难,而且各省之间的学籍数据难以整合,无法及时动态地把握全国基础教育的学籍信息,从而影响了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和教学设备等重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不仅能够管理中小学生的学籍信息,而且能够及时地从整体上反映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分布和教育资源分配情况,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和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动态地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营养改善计划为例,我国国务院从2011年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亿元,惠及全国680个县2600万学生。为了保证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不被非法占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可以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供详细的学生数据,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位,保障项目所覆盖的每一个农村学生都能吃上营养午餐。

3.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优化基础教育决策

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优化基础教育决策。以我国中西部地区“撤点并校”政策为例,近年来,由“撤点并校”政策引发的负面效应已经突显,农村适龄儿童辍学率进一步上升,农村中小学校车事故频发,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硬件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农村文化盲区不断增加。为了解决盲目“撤点并校”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2]如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信息化时代,教育决策离不开教育统计数据的支持。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运行,将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仓库,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取基础教育的统计数据,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促进教育公共政策更加合理。

4.电子学籍管理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变革

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还相对落后。从整体上看,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的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主要用来发布信息,远没有达到开展网络化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于中小学校而言,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建立了学校主页,发布相关教育信息,然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都没有建设学校主页,更不用说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建设开启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信息化的先河,使信息化管理理念深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心中,使农村中小学校长对信息化管理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验,为今后进一步转变基础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学籍管理和营养计划管理,而且将进一步扩展到中小学校校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常规业务管理等,从而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是我国教育部自上而下设计的,在纵向上实现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学校五级贯通,在横向上实现了省与省之间的对接,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今后加入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之后,将为基础教育的教育统计和教育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四、开展电子学籍管理的保障措施

电子学籍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学籍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电子学籍管理,除了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以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同时建立学籍信息的保密制度,从人员和制度上保障电子学籍管理顺利开展。

1.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人。电子学籍管理对于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是一个新事物。为了保障电子学籍管理的实施,还必须加强中小学校的校长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通过培训,一方面是要确保学籍信息及时、准确地采集,另一方面是要确保学籍信息被安全地使用。

2.建立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权限,确保学籍信息的安全。然而为了进一步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对于违反学籍管理方法的行为,特别是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档案、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等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学籍信息的采集和修改都必须经过家长审核后签字,保留原始数据,一旦有不实情况,可以逐级核查。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问责机制,才能真正确保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维护学生的利益不受损害。

五、小结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融入了中小学课堂教学,而且正逐步融入基础教育的管理领域。为了解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跨省转学和升学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我国出台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配套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进入电子学籍管理时代。电子学籍管理是信息时代学校管理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在学生上幼儿园或小学时一次性采集,以身份证为基础,实行学生一人一号,并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终身使用。电子学籍管理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跨省转学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有助于促进基础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深刻变革,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加强教育监管和支持教育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电子学籍管理仅仅是基础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的一个开始,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融入基础教育管理领域,大数据分析和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将进一步融入到基础教育管理中,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管理提供更加高效、迅捷的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杨靖.电子学籍:保障教育公平[N].科技日报,2013-8-27(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2014-3-25.

[3]教育部教基一[2013]7号文件.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Z].

[4]保障教育公平——聚焦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EB/OL]. http://www.gov.cn/jrzg/2013-08/25/content_2473364.htm.

[5]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简介[J].基础教育参考, 2013(19):8-9.

[6]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手册(学校级)[Z].2012.11.

[7]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联网试运行[N].中国教育报,2014-1-8(1).

小学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平台 篇4

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学校施素质教育,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规范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要求

1、建立全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对在籍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籍变更情况、学业成绩考评情况、毕业情况等实行网络管理,实现小学学籍与初中、小学学生成长记录的衔接。

2、利用计算机等电子信息网络录入学生信息,实现快捷、公开、统一的目的,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二、新生注册

1、新生报到后进行电子注册,统一编排新生学籍号,并建立电子学籍,并建立与镇中心小学的联网。

2、新生电子注册后,学校应及时组织学生拍摄数码相片,及时前将相片上传。数码相片的规格为13Ox90(mm),每一张相片的存储文件名必须是该生的学籍号。

3、建立小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后,学生纸质档案将逐步取消。学生毕业或转学(转到外市),由学校根据需要通过信息网打印学生学籍表(用8K纸打印)。

7、逐步控制班额。小学生每班不超过45人(本学区内生源过多、学校办学条件不足的,经县局批准可适当放宽,但不能超过56人的班额)。

8、小学学生入学年龄为7周岁。电子档案建立学籍。

9、依法执行小学升初中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规定。鉴别“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10、新生学籍号编排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学籍号,按以下办法编排: 小学:十位数字

从左到右顺序,第一、二位数字表示入学年份(取后两位数字);学籍号一经编写,除少数转学学生需要变更学籍号外,一直使用到该学段毕业。

三、学籍变更

1、转学

学生有下列理由之一者,可以申请转学:户口及家庭住址迁移,路途较远,不能就近入学的学生;到我村来投资的外(客)商子女、转业军人子女等政策允许的。

a:学生市内转学网上操作流程如下:

学生个人向学校书面申请→转出学校同意之后在电子学籍网上填写转学学生的信息→接收学校审查→转出学校通知学生到转入学校。

转出学校负责通知转学学生复印转学证明材料。

b:学生县内转学网上操作流程如下:

学生个人向学校书面申请→转出学校同意之后在电子学籍网上填写转学学生的信息→接受学校审查→转出学校通知学生到新校报到。

c:学生转出本市操作流程如下(人工操作):

学生个人凭对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接收证明,向原就读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转出学校同意后,网上打印出学籍表,手工开据转学证并签字盖章→学生(或家长)凭转学材料在网上注销该学生电子学籍。

d:学生转入本县操作流程如下(人工操作):

转学学生持有关材料到接收学校签署接收意见→接收学校为转学学生拍摄数码相片并上传市教育局。

2、休(复)学:

在校学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一个月以上不能坚持学习,可以申请休学。

①小学学生休(复)学,均由县局最终审定。

②学生休学期间保留电子学籍,休学期限为一年。

③网上操作流程如下:

休(复)学学生家长持相关申请证明材料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同意后填写学生的相关信息→县局核实证明材料后审批。

浙江中小学生电子学籍 篇5

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长春出席会议时表示,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将在今年年底全国联网,2014年正式实现开通,今后中央在一些经费支持方面,将与电子学籍的建设情况挂钩。

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9月1日起,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获终身唯一学籍号。统一建成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

据悉,该系统将对学生学籍注册、档案管理、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记录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有效解决虚假注册、重复学籍等问题,同时满足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的需要。

浙江中小学生电子学籍 篇6

学籍指学生录取后,按规定的时间报到注册并经过入学资格复核后取得的合法资格,学籍信息库是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信息分析的基础数据来源。技校学籍管理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过程,它包括学生入学资格审核、报到注册、课程操行成绩考核、学籍异动处理、毕业资格审查、学历证书办理等,关系到学生学习资格、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果的认定,是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学籍管理工作的发展

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依靠手工填写纸质文档。庞大的学生学籍资料收集、整理及分类分析会使学籍管理工作者难以招架,学籍管理人员很难保证在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中万无一失。随着教学班级和学生人数不断扩大,学校设置的专业门类、课程科目随社会的需求逐年调整,传统的学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学校教育的需要。落后的学籍管理手段成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技工学校学籍管理工作领域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实行学籍电子注册。学籍电子注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计算机网络注册管理的方法,实行国家、省、市、学校四级管理,是传统学籍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2007年11月15-16日,原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组织召开了技工院校电子注册与统计软件使用研讨会,提出“劳动保障部门对其管理的技工学校实行电子注册”的要求,并统筹做好技工学校学生电子注册工作,组织开发了《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和统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并投入使用。统一使用技校管理软件对于规范全国技工院校学籍管理、及时掌握技工院校数据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全国技校相应数据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汇总。

第二,实行学籍和学历统一管理。2008年起,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要求各市属技校的学籍管理部门利用广州市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对当年录取的新生进行网上数据核准工作,各市属技工院校必须登录广州市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将核对无误的学籍信息上传,经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两级审核通过后,才算完成新生的学籍注册。学籍学历管理系统对规范技校的学籍管理起到了监督检查的作用。只有学籍管理工作做到准确无误,才能确保学历证书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学历证书办理过程的重复劳动以及在重复劳动中可能出现的纰漏,以维护学历证书的权威性。

二、技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技工院校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技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自2005年以来,各技工院校学生人数急速增加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传统的学籍管理手段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变大,管理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公正性、合理性、实效性很难保证。现阶段技校学籍管理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籍管理工作不规范

大部分技校学籍管理工作依靠学籍管理人员个人处理,缺乏指导和培训。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技校学生流动性大,且各校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及激励措施不得力,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异动处理不够严谨、统计信息不够及时等。此外,对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不够,导致新生入学时学生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全面。

(二)学籍管理手段落后

没有应用与上级主管部门电子注册数据兼容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重复

性劳动繁多,如果校内没有较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就无法实现各班、系与学校的无缝对接,也更谈不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两级管理。工作过于集中在学籍管理人员一身,造成准确度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三)学籍档案材料信息量少

纸质学籍档案的整理不规范,传递不方便,管理较为混乱,档案材料记载和整理工作滞后或没有完整记录,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纸质档案记录的信息需人工核对,增加了工作量,且容易产生错误和遗漏。

三、以学籍学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学生动态电子学籍档案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技工学校以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电子注册所要求的内容为导向,以上级部门学籍学历管理系统为蓝本,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开发校园信息平台,其中必须包含“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子模块。该系统模块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必须达到和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与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市学籍学历管理系统数据兼容,减少数据整理的工作量。第二,可以实现学生上网查询与修改功能,建立动态的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第三,应具备班、系、校三级管理功能,实现数据共享,分散工作强度,达到分工明确、集散合理、强化数据精确度。

(一)电子学籍档案的功能

动态电子学籍档案是把学生的个人信息输入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每人一条记录,每个输入的字段都可以作为检索查询的入口,通过查询能直接在网络上调阅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在校表现情况,从而能核实、确认在校学生情况或毕业证书的真伪,便于统计各类学籍信息,保证学籍异动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

动态电子学籍档案应具备以下功能:

1、查询在校基本信息、学生课程成绩及操行成绩,以便为学校领导和老师提供所需的各项统计数据。

2、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及毕业证书查询,以便于对学生毕业资格的审核及对学生毕业证书真假的检验。

3、对学籍异动及学生奖惩情况的查询。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数据的更新维护,保证对学生在校期间档案信息的准确、完整,并在学生毕业后将每个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输出转交给档案室保管。

(二)电子学籍档案的内容

电子学籍档案应尽可能完整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情况,记录学生的思想、学习、体质、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和变化过程。学生学籍档案内容有: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表、学生成绩册、在校学生花名册、学生异动情况(插班、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生奖惩情况(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先进班级、违纪处分等)。这些信息都应录入或导入到学生电子学籍档案,也是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电子注册工作的依据。

三、建立、完善学生动态电子学籍档案

根据学籍档案的内容和所要实现的功能,以学籍学历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为基础设计学生动态学籍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学生基本信息库必须在新生入学之日起开始建立,它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电子相片、系、专业、班级、政治面貌、家庭地址、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情况、主要学习经历、联系方式、在校期间奖惩情况、学籍异动情况等。可通过以下的四个步骤完成学生基本信息库的建立:

1、直接利用第二代身份证阅读器读取新生的电子信息,这样可以免去对学生个人信息的录入工作,大大减少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可以从招生部门调取新生的其他信息,进一步完善学生基本信息库。

2、入学后组织学生在校园网上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填写或修改本人的学籍表信息,并导入个人电子相片,确认无误后提交。这样使电子档案更加完整,完成入学初的学生电子档案建设。将电子学籍表输出打印建立纸质学籍册。

3、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成绩管理。运用学籍管理系统及时处理学籍异动,同时更新学籍异动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由班主任负责将学生平时的操行评定及各类奖惩情况填入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学籍管理系统与教务部门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兼容,使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与电子学籍档案相连接。

4、学生通过毕业资格审核后,经有关责任人确认无误,将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导出、打印形成文本档案,与学生电子学籍档案数据刻录光盘一同交给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

浙江中小学生电子学籍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学校开始建设数字档案室。对于目前中小学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情况,有同志说:“一些学校已建立起数字档案室”,[1]也有同志说:“大多数学校已建立起数字档案室”[2],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对建设数字档案室已经成为学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学校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是提高学校综合档案室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工作措施,是实现档案室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档案室建设对于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丰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已经形成共识。

“校园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教育,给学校档案室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个机遇的核心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档案信息快速地向数 字化方向发展 ,使档案信息成为可有效利用和共享的重要的数字资源,成为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为此,一些学校建立了学校档案室主页、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学生档案数据库、科研成果 数据库、教师 科技档案数 据库、全文档案 数据库等,使学校档案工作从传统模式逐步转向现代的数字化模式。

同时,学校数字档案室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多种系统难以“互联互通”。目前,各个学校都同时使用着多种不同的信息系统,如属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于收发传输文件的办公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招生考试信息系统、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学评价评估系统、教师人事管理系统、学校资产管理系统等。“由于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研制来自各上级部门,建立运行的时间先后不一,它们开发设计的公司也不同,导致其应用平台结构不尽相同,造成了数据冗余、相互关联程度低,大量的信息孤岛出现。有时在对数字信息资源利用时,只能通过逐个地进入每一个平台系统进行检索,读取自己需要的信息。”[5]这样做即费时又费力。要实现这多种系统的“互联互通”,仅凭各个学校的能力难以实现。

教育部2013年8月11日印发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9月4日印发的《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基于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中小学数字档案室。

二、基于电子学籍系统中小学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学校数字档案室建设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多种系统的“互联互通”。从目前情况看,试图从硬件或软件上入手实现“互联互通”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实现。唯一现实的作法是统一数据标准,且在全国范围内应用。问题是学籍档案不是学校全部档案,基于电子学籍系统建设中小学数字档案室是否行的通?笔者个人认为是可行的。理由有四:

1、学籍档案是中小学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籍档案虽然不是学校档案的全部,但却是学位档案中年增量最大、涉及项目最多、内容变化最快,“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6]伴随学生一生。这一点在《办法》中有着充分体现。

从学籍档案的建立看,《办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明确规定了学籍档案的建档时限。这样明确划定建档时限的在中小学档案管理实践中并不多见,而且将时间严格限定在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学学籍档案建档的重视,足见学籍档案在学校档案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学籍档案的内容上看,《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详细规定了学生学籍档案应包括: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学籍信息证明材料 (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享受资助信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等七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学籍档案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许多目前学校使用的其他系统中的信息。就是说目前学校中使用的一些系统中的信息,是可以归入电子学籍系统和学籍档案之中的。

从学籍档案与电子学籍的关系及管理模式上看,《办法》第八条的第一款不仅明确学籍档案分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还规定了电子档案纳入电子学籍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由学校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明确了学籍档案的管理责任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档案均由学校档案管理员统一管理不同,提出了同一档案不同载体分别由不同人员进行保管的方式。这种统一标准分别管理的模式或许就是学校数字档案室今后的管理模式之一。第八条第二款逐步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在肯定了学籍档案电子与纸质双套制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肯定了学校其他档案应当实行电子与纸质双套制管理的模式。

从学籍档案的流转与保管方式、保管期限上看,《办法》第九条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第一款:学生转学或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时,学籍档案应当转至转入学校或升入学校,转出学校或毕业学校应保留电子档案备份,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复印件。学生最后终止学业的学校应当归档永久保存学生的学籍档案,或按相关规定办理。第二款:学校合并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并入的学校管理。第三款:学校撤销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管理。

中小学档案一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规范与要求,《办法》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有关中小学学籍及学籍档案管理的部门规章。仅此我们就应当将学籍档案视为中小学档案中最主要的内容。

2、数据标准统一

《规范》定义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中涉及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升级、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考试、奖励、处分等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信息,包括:主管单位信息、学校信息、班级信息和学生信息等。这些信息中涉及学校所在地区类别、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属性、学校办别、学生类别、班级类型、血型、港澳台侨外、考试方式、考试类别、奖励级别、学生获奖类别、处分名称、入学方式、学生来源、就读方式、教育结果、学籍异动类别、等级分数、流动人口状况、独生子女状况、民族自治县状况、学生注册状况、学籍变动处理状态共23类151项的代码设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学籍密切相关的主管单位信息模型、学校信息模型、班级信息模型和学生信息模型,并且规定了这些信息模型中数据的多值性、约束性和数据类型等属性。为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服务工作水平,促进全国范围内学籍管理信息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籍档案的数据统一问题,也为学校数字档案室数据标准统一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对增量电子档案实现统一管理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

3、全国范围内应用

虽然《规范》2007年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其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但为进一步明确加快建设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服务工作水平。2013年教育部又以部门规章的方式颁布了《办法》。《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我国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第三条规定: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这两条不仅横向涵盖了我国所有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纵向还涵盖了国家、省、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上第三条所规定的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和确定的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基本原则及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均为实现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学籍数据标准提供了规章性依据。

4、电子学籍系统的扩展性

虽然电子学籍系统解决了数据标准统一、全国范围内应用、学籍档案与电子学籍管理等问题,但学籍档案并不是中小学档案的全部。电子学籍系统也没有囊括学校全部档案,以目前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直接替代已有的全部信息管理系统,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需要通过对电子学籍系统进行必要的扩展,从而逐步实现对中小学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规范》没有对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进行定义,为使用不同数据库管理标准化数据留下了空间。再者《规范》将信息模型中数据的约束性 (对于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数据来说,是否提供对这些数据元素的支持,支持到什么程度,称为对该数据元素的约束性。)分为必须的(意味着学籍管理系统必须要支持这个数据元素)、可选的(意味着某个学籍管理系统的实现可以不支持这个数据元素)、扩展的(本规范不描述扩展的数据元素,某个学籍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系统应用需要扩展一些数据元素) 三个层次。这里的扩展性就为某一个学校在其学籍管理系统中根据本学校的系统应用需要扩展一些数据元素预留了可能,各个中小学校,或一定区域内的全部中小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目前已经使用中的系统中的数据(电子档案)纳入(导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当中。

三、结语

小学电子学籍管理制度 篇8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中小学学生学籍规范化管理,推进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入学和建档:小学、初中、高中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市统一的电子学籍管理软件系统建立班级和学生学籍档案。

第三条 班级建档。新生入学后,学校学籍管理员根据学生实际分班情况,按系统要求正确建立新生班级信息,班级编码由系统自动生成。

第四条 新生建档。学校务必按系统要求,建立全部就读新生的基本信息档案,包括姓名、出生日、证号、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关系、职业等信息。F.学生照片上传。每个新生建立文字档案后,必须给该生上传一张近期免冠登记电子数码照片。

第五条 贫困生的认定与取消,由学校管理员提出认定或取消申请,审批机构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六条 学生流失由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对学籍变动提交申请,注明流失原因,审批部门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七条 转出转入学校都在本市的,由转出学校学籍管理员按有关程序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提交转学申请,指定转入学校及班级,转入学校在电子学籍系统中同意接收后,经学籍异动审批部门审核通过,该学生的电子学籍自动进入转入学校。

第八条 由其它省市转入,由于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没有该学生的电子档案,只能按新生为其新建电子学籍档案。

第九条 由本市转至外省市,由于转入学校及班级在系统中不可见,只能按流失处理,选择流失原因为“转至市外”,并在备注栏目注明“转出至。。省或市”,上级审批部门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十条 参见前述学生类型,将学生的类型更改为借读生。

第十二条 按流失处理,记录正确的流失原因。

第十三条 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落后的学生,由学校根据留、跳级的相关规定,在学生电子档案中对学籍变动提交申请,审批部门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十四条 在电子学籍系统中建有档案的流失学生,重返学校继续学习时,均应按复学情况进行处理,无需再为其建立新的电子档案。由需复学的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向原就读学校提出复学申请,学校同意后,将该生电子档案中对学籍变动提交申请,审批部门审核后自动生效。复学后到其他学校就读的,按前述转学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学生因伤病或其它原因连续缺课达3个月以上,可办理休手续,由学校向休学审批部门提交申请,经审核后自动生效。

第十六条学生死亡,由学校管理员在学生流失栏中注明。

第十七条 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期满,成绩符合毕业规定,由学校管理员在学籍管理系统中提交毕业申请,并填写正确的毕业证书编号,审批机构审核后自动生效。第十八条 有电子学籍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学校后无需再为其重新建立电子学籍档案。

1.小学将已毕业的班级直接设置为已毕业状态即可。2.初中学校根据招生情况,新建需要的班级。3.初中学校按招生规定将属于在本校就读的学生选定,指定正确的班级后,学籍管理系统自动完成新生电子档案录入。4.初中升高中,由另外的中考考试与招生系统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学生基本信息发生变动或初始建档时发生错误(如重新分班、学生依法更改姓名或信息录入错误)时,学校必须及时进行修改,保证系统中信息的准确性。

第二十条 学生法定临护人的信息发生变化时,学校学籍管理员必须及时在系统中予以修改更新,正确反映监护人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 学生照片的更新上传。照片与文字信息不符,如果能够置换学生照片来更新,应先分别在系统里下载学生的照片保存后,重新上传覆盖,使文字信息和照片一一对应。如果找不到与文字信息对应的照片,要及时上报并补照后上传。

第二十二条 班级的毕业和解散。现有班级因为毕业、重新分班合并等原因发生变化时,学校管理员应及时进行修改或更新。

第二十三条 转入学生的接收确认。转出学校提出转学申请后,转入学校必须进行接收确认后,县区级管理员才对审批通过。学校管理员应及时查看转入学生的接收确认工作,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确认。

第二十四条 小学高年级整班转学。因教学的调整,乡镇内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升级就读高年级时,需整体转入某个中心小学,乡镇学籍管理员须正确的进行整班转学的操作。

第二十五条管理员要有安全和保密意识,禁止泄露自己的密码(或口令)给他人,并杜绝共用同一账号的情况(可据需要在系统中新建用户)。所有用户在系统中的任何录入和修改更新,系统将自动记录用户名和时间等信息。

第二十六条 各授权用户,不得在系统中任意篡改数据,严格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第二十七条管理员应严格按照此管理办法录入、修改、审核相关数据。

电子学籍管理工作发言稿 篇9

大家上午好!

加强学籍管理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学校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前提。2009年以来我校的电子学籍管理工作在教育局及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安徽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的规定》,以严谨的态度,规范的管理,创新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籍管理质量,确保学籍管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把今后的工作继续做好,下面谈谈我校学籍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恳请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落实责任,强化义务教育就学管理。学籍管理是义务教育就学管理的内容之一,也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涉及到义保经费的拨付,免费教材的发放,学生营养餐的配备,事业统计工作等多个方面。为了把这项工作抓实在,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省、市、县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学籍管理工作细则,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定了管理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同时,我们也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学籍管理的有关要求,为我校有效地做好“控辍”、“控流”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

班主任是执行学籍管理的重要责任人。学校加强了班主任学籍管理常识的学习,落实“控辍”、“控流”目标,从而保证了我校多年的100%的巩固率、升学率和入学率。在学籍管理上,我校坚持校长主管、学籍管理员具体负责、校长审核制,保证了学籍管理工作高标准、高要求。

二、从严求实,对学籍工作进一步细化。我校上学年在校学生人,有个教学班。为了做好新生入学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开展了新一年级的招生做好宣传工作,还在学区内张贴了招生启示,从而使学区内的适龄儿童都能顺利入学。

主要的工作是:

1、利用电子学籍系统,把好学区内适龄儿童入学关,凡不足六周岁一律不能入学。

2、要求班主任在开学初就要录入完整的学生基本信息,作为学生电子档案。

3、学生的身份证号码收集工作,难度大,时间长,录入时要求不能出错。录入后的电子稿由校长亲自核实,确保无误后,上报中心校,统一导入学籍系统。

4、采集录入学生照片,做到一个不漏,一个不错。

5、若要修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主要项目必须提交户籍有效证明,报教育局审批。

6、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规定,杜绝所谓的“留级”现象。

7、学籍变更(转入、转出)方面,学籍变更方面要求学校严格按照《颍上县电子学籍管理规定》的各种操作手续完成,8、对于无故离校30日的学生,暂时申请取消学籍。如今后返校复校,再申请恢复学籍,从而做到了生籍一致,一生一籍。

9、做好学生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做到不泄露,不扩散,不丢失。

近几年来,我们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义务教育法和市教育局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措施还需完善。如有个别的转出学生,家长不办理转学手续,造成管理的不便;今后我校将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二是在管理上加大力度,强化管理。三是学籍系统的学校用户细化到自然校,由班主任负责操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减少中间环节。总之,我们决心在教育局和中心校的领导下,创学籍管理一流水平,再上新台阶。

关于切实加强全镇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通知

为了切实加强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电子学籍规范化管理,推进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根据西教发(2011)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规范化管理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各中小学要切实加强学生电子学籍管理,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镇中、城北两所中学要明确一名副校长分管,其他中小学校长要亲自管。各中小学要为电子学籍管理提供必备的办公条件,配备电脑、打印机、网络等,确保电子学籍管理员能按电子学籍管理流程顺畅地操作。

二、加强对学籍管理员的管理,稳定管理员队伍。各中小学根据本校实际,对已选报的电子学籍管理员要加强管理,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各学校电子学籍管理工作量的大小,给管理员分别记一定的工作量,镇中、城北每周按6课时核算,镇小、东方、春桥、天河坪、佘家湾小学每周按4课时核算,寺沟中学、四堰坪、秦家、王家坪、红庙、乾兴寺、寺沟小学每周按3课时核算。各学校上报的学籍管理员及其基本信息(姓名、手机、电子信箱、QQ号等),不得随意更换,特殊情况必须更改的,须报上级经批准后方可更换。

三、明确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根据《郧西县义务教育阶段电子学籍管理规定》,中心学校制定了《城关镇电子学籍管理员职责》(附件1)。中心学校将对各学校的电子学籍管理工作进行抽查和定期考核,其结果与学校年终综合考核挂钩,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哪个学校的学籍管理出了问题,要追究校长、分管副校长及学籍管理员的责任。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学籍管理员的工作实效,在核定的课时基础上适当增减其工作量,以示奖惩,并且与学校教职工考核、职称评定、评先彰优挂钩。

郧西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附件1:《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员职责》

附件2:《城关镇义务教育阶段电子学籍管理员登记表》

附件1:

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员职责

一、认真学习电子学籍有关规程,熟练操作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二、定期进入中小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打开本校的主页面,查看是否有待办事宜(每周至少两次),加入QQ群(城关电子学籍管理群:144304572,教育局电子学籍管理群:123507828),定时登录QQ(每周至少两次),及时接收上级信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交流学籍管理经验,咨询疑难问题。

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生学籍的注册(信息填写要完整、正确)和升级任务。

四、及时进行学生信息维护,规范办理学生的正常异动手续。

五、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

六、增强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意识,不得将学生信息泄露给他人;不得在网上散播或上传黄、赌、毒图片、信息以及消极、不健康言论。

七、经常保持电子学籍与实际在校学生一致。

城关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计划下一篇:学习应靠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