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阅读题答案

2024-08-04

向日葵阅读题答案(共11篇)

向日葵阅读题答案 篇1

1、作者在天山脚下意外发现了不向阳的向日葵,由此引发了自己的反思。(2分)

2、秘密:向日葵不向阳;弥天大谎:向日葵向阳(2分,每一点1分。)

3、独立特行,敢于坚持自我。(4分。说出个性给分2分,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给2分。)

4、不设统一答案。(4分,有明确的中心,语言流畅,给4分;中心明确语言但语言不流畅给3分;语言流畅但中心不很明确给2分;文不对题则不给分。)

5、不设统一答案。(4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与文本内容联系密切,语言简明给4分;与短文有联系,中心较明确,语言较流畅给3分;与短文联系不密切,有一定的中心,语言尚可给2分;文不对题不给分。)参考答案:盲从会使人更加远离真理;任何事物都有特殊和例外;要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只有亲身体验才会了解事物的真谛等。

向日葵阅读题答案 篇2

一、1、B 2、A 3、C 4、玛雅人创造的文明涉及的领域多、水平高、成就大, 遍及的地域也广, 玛雅文明同古希腊人创造的欧洲文明一样, 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二、5、有三处伏笔“新婚不久”、“高级的音响特别显眼”、“只是对我笑着点点头”为下文哑妻怀孕、胎教以及这对夫妇听不到各种声音原来是聋哑人的情节作铺垫。6、以音响进行胎教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用小提琴培养儿子做生活强者。7、“心灵发出的悠扬乐音”是成功的喜悦感, 获得人们称赞的幸福感, 生活美满的快乐感。8、只要抓住聋哑夫妇身上表现出的是乐观、进取、坚强、慈爱的性格答,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三、9、B (视事:施政务) 10、A (A竟然/于是, B动词做, C坚决, D没有用来) 11、A ( (3) 不肯受官职, (5) 有意疏远宾客想退官, (2) (6) 表现了为官清谨, (1) (4) 表现了予民恩惠) 12、B (“百姓们都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错, “民称之不容口”是说“百姓对王志赞不绝口”) 13、 (1) 王志九岁时, 住在家乡的亲生母亲去世了, 他满脸愁容, 因哀伤过度而消瘦, 他的内外亲戚对此感到惊异。 (2) 王志怜悯那个寡妇的情义, 用自己的俸禄替她还债。 (3) 王志的门客曾经偷了他的车卖掉了, 王志知道这件事却不追问, 像当初那样对待那个盗车人。四、14、焉/焉/焉/焉/焉/知其恶/者/15、要想治理好家族, 关键就在于须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五、16、“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匆忙交替, 促引了“客路之人”的思乡之情;“日”与“春”象征了新生的美好事物, 并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的景物、时令蕴含一种旧去新来的自然理趣,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漂泊、思乡之情。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表现出了飘泊羁旅之情, 尾联的“乡书”、“归雁”传达的是思乡念亲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的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孤独乡思愁绪。18、此题的答案可以有三种:第一种:“倚”字更好。“倚”, 倚靠, 背依之义, “倚清秋”是说词人登上“西楼”清冷秋景相伴随。从整首词的词意看, “秋”一句双关, 既实指自然的秋天, 也暗示祖国山河破碎的萧条气象。“倚”字既展示了广阔的进令背景, 也抒写了词人对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感叹, 而“锁”字局限在“深院”之中, 较多表现的是词人失去帝位后的惆怅, 意境没“倚”高远。第二种:“锁”字更好。“锁”, 关住, 郁结之义。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后被宋幽禁在汴京一座深院中而写的。“锁”字语义丰富而含蓄, 一方面写出实景, 在词人眼中, 似乎所有的萧瑟的秋意都集中浓缩在寂寞的深院之中;另一方面表现了词人的心境, 万千愁绪凝聚在心, 无法排遣, 而“倚”字仅表现词人在清秋时节独倚西楼的情状, 重在景象的描写, 没“锁”字的意味深厚。第三种:若答两个字各有其妙, 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命题者提供)

本期阅读题参考答案 篇3

1.shú chī bó qiè huī 2.(1)B(2)A(3)C 3.略。4.插叙。同卖瓜妇女形成类比,说明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在乎”付出的辛劳。5.D

《生命的舞鞋》

1.因为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是永不可或缺和漠视的。2.示例: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收藏在橱格里呢?为什么不把它们遗弃了呢?放在那里不会触痛自己的心灵吗?3.示例:第一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顺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眷顾,让自己能享受生命带来的芬芳;第二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逆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锤炼,让自己收获人生更丰厚的美和价值。4.同意。因为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倒,而是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努力拓展着自己另一番异常开阔的人生境界。5.“鞋子”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者着力描写鞋子,突出了残疾人士的坚强,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感动与崇敬。6.示例一: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战胜挫折,才会走向成熟。示例二: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磨炼心灵的熔炉,无论幸运还是厄运,我们都要做自己命运的开拓者。

《瞄准》

1.瞄准 打中 2.交代猎人神准的枪法为下文作铺垫,是为了说明猎人完全可以捕杀他已经瞄准的东方白鹳,且他打掉了这只东方白鹳的金属夹是故意放走这只东方白鹳的。3.重视这次捕杀东方白鹳行动,首先动作小心谨慎,其次为了不引起东方白鹳的警觉,还特意装上了以前都不用的消音器。他最后放走了这只已被瞄准的东方白鹳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他罪恶的猎枪瞄准了东方白鹳的金属鸟夹,让受伤的东方白鹳重新振翅飞翔。4.这是一处环境描写,他衬托了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优美姿态。5.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个文明的国家,国民应该具有博爱意识,应该保护动物,尤其是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珍奇动物,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地生存,自觉地尊重动物,真诚地关爱动物,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共处。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1.(1)xiè (2)jiě 2.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3.“拽”、“摁”、“塞”,借助这些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同学们关心他的自觉和自主,呈现了一幅热情助人的感人画面。4.对于一位自卑内向又有尊严的农村孩子来说,总是白白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感受到的除了愧疚,更多的是不快乐。然而,老师深谙此理,她所说的“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不仅仅帮助了他人,而更难得的是,她让接受帮助的人更快乐,更心安理得,而不用背上不必要的人情债。5.答案不唯一,注意用第一人称。

《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1.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2.钱先生并不为之心动,他用幽默的话语明确地表示拒绝。3.是从反面论证“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观点。4.不能删掉,因为用它修饰“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能更有效地说明“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5.①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易卜生②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③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感悲哀。——托尔斯泰④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6.答案略。注意观点正确鲜明,语言简洁。

《用分享打开交际的大门》

1.学会与别人分享是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意思相近即可)2.从反面证明论点,“不懂得与人分享的人难以融入集体,难以获得成功”。3.创建者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普通大众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4.摆事实、讲道理。5.①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因为这是新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②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人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不完满才是人生》

1.如第五段。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或者被人踩了一下;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这样的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读者读来有亲切感,仿佛文中所举之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般。季老就这样用浅显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不完满才是人生”的道理。2.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依次以皇帝、封建臣子、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等类人为例,有力地论证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能体现出正确的人生观即可。示例: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自己。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时,应该豁达处世,以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自己,面对现实,重整旗鼓,重新上阵,向自己挑战,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读书使人优美》

1.(1)读书可以使人谦逊而神采倍添。(2)读书可以使人学会微笑。(3)读书可以使人学会自知而不狂妄。2.(1)本意是挑起战争,用武力解决问题。文中指人们为了美丽而动用医刀整容的残酷、可怕的事实。(2)掀开书页,露出微笑。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指读者与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英明与穿透产生共鸣而无比愉悦。3.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欢笑,这其实是一种释放心灵,陶冶情感的方式。它能让我们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哀愁,置身另外一个自由、美好的天地。即使哭泣,也是一种灵魂的舒展与宣泄,所以,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意对即可)4.(1)举例论证。如“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具体论证了人们为了美丽而使出了万千手段,更有说服力。(2)比喻论证。如“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读书使人优美”的论点。5.结合生活体验,言之有理即可。如:真诚善良、奉献爱心、勇敢坚强、谦虚礼貌等都可以使我们变得优美。

《“杞人忧天”与哥本哈根》

1.环境保护、节能减排。2.①毫无根据的担忧。②我们的生存环境恶劣了,连一块净土都难觅了,人类该有忧患意识了。(意思相近即可)3.因为当今最危害我们生存的因素可能已经不再是战争,而是环境遭到破坏后产生的灾难。4.节能减排的理想与现实仍然矛盾重重。(意思相近即可)5.①作为发达国家应当毫不犹豫地负起道义的责任,不仅要承担主要的减排任务,还应当资助那些贫困的国家,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和负担。②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有一定的具体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承诺,并把保护环境纳入国民的行为和生活准则中。(言之有理即可)

《低碳旅游》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2.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碳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3.游客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4.举例子,具体说明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5.不能,因为“之一”表明旅游业是绿色行业的一种,删去后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6.示例: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习惯更有利于减排。

《海洋——未来的粮仓》

1.引出本文话题,激发读者兴趣。2.利用回升流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从而获取蛋白质。3.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对比,说明海洋粮仓的潜力很大。4.例如“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一句中的“大抵”,用得就非常准确,说明绝大多数渔场都在近海,但也有极少数不在近海。5.海洋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子孙的口粮。

《你的植物会生气》

1.连续使用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及阅读兴趣,促使读者向下阅读文章。2.测谎仪的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3.不能删去。“几乎”表不肯定语气,能体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说话就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4.维克多发现,当试验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试验者处于不安的情绪中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倘若试验者万分悲伤,植物便会沮丧地耷拉下叶子。5.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琴在呜咽,还有一些原来“叫声”很难听的植物,受到温暖适宜的阳光照射后,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则

《卖蒜老叟》:1.(1)断绝(2)这样(3)接近(4)放2.(1)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背起蒜慢慢地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A4.杨二相公自恃“精于拳术”,而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5.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强中自有强中手;《卖油翁》。6.经过这次教训,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也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此,我遍访名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

《三患五耻》:1.(1)实践(2)官职;职位(3)以……为耻(4)已经2.(1)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2)老百姓平均分东西,每人得一份,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感到可耻。3.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4.B(都是宾语“之”前置)5.(1)担心知识或道理不能付诸实践。(2)对自己“多吃多占”感到可耻。6.勤奋好学,言行一致,名实相符,忧国忧民,有治国安邦之策并贯彻始终。7.略。

参考译文: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自己没有听到过的知识或道理,担心不能听到。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已经学到手了,(又)担心不能实行。君子有五种认为是耻辱的事:担任一定的职位,却不能拿出自己的意见,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光有见解,却不去实行,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已经实行了却半途而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土地很多,百姓却缺衣少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大家都平均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

刘梅花向日葵阅读答案 篇4

(2)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传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3)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剜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

(4)我也催着让爹快些剜坑。货郎跑得那么快,不是腿脚好,是因为后面被狗撵着。

(5)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明亮的,青灰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肥,在地里撒了一层,像落了霜。让水随便冲好啦,怎么冲,肥水还都在自家的田里。

(6)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7)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8)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9)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10)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美咧!”

(11)我汗流满面地打杈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

(12)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咴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

(13)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

(14)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15)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16)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17)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18)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19)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20)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21)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上学迟了。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22)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23)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摘自《文学报》5月8日)

【思考题】

16.“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通读全文,说说向日葵经历了怎样的一生。(4分)

17.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2分)

(1)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2)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

18.从结构和内容的两方面说说“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这句话的作用。(4分)

19.阅读全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70字以内)。(4分)

【阅读答案】

16.(4分)浇水追肥后全部开花;花谢,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花盘都被割下;葵花秆肃穆,庄严地朝着东方。

17.(2分)(1)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葵花盛开时壮大的气势和美丽,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2)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葵花秆整齐肃穆的精神状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

18.(4分)在结构上,与前文葵花轰轰烈烈盛开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引出下文对葵花秆的描写和议论。(2分)内容上,写出了葵花无论处于怎样的状态,哪怕只剩下光秆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方向和坚持。(2分)

《阳光中的向日葵》阅读答案 篇5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他,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

你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的生命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

你走近它你顿时就会觉得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你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太阳与向日葵的象征意义。

(2)赏析画线诗句。

参考答案

(1)太阳象征宿命的支配者主宰者。阳光下的.向日葵昂首挺立怒视太阳光芒闪耀即使付出血的代价也要奋战到底。象征虽处在外在力量的奴役之中但勇于抗争追求平等自由独立自我意识觉醒的人。(4分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父亲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 篇6

父亲

①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②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上来,目光凝视着远方……

③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进屋,看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④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在城里念书,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了纽扣,拉顺了衣服……

⑤我的眼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嘴角抽动了半天,也没有吐出一个字。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嚼,衣服不太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哟!”

⑥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我,似乎要说出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⑦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糊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吆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

⑧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⑨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茶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

⑩父亲忽然怔住了,嘴角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哭了。

⑩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那黑瘦的身体,我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⑩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对“我”的希望及关爱的几件事,请概括出其中的三件。(3分)

(1)

(2)

(3)

2、阅读文段,联系全文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4分)

(1)第③段“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一句中的 “希望”是指什么?

(2)第四段“父亲老了!”这一句子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父亲” 的性格特点。(4分)

4、联系现实,用一段话写出你品读了本文后的感受。(50字以内)(3分)

答案:

1、(1)读小学时,“父亲”常在家中等我放学,“鉴赏…‘我”的作业;(2)上了中学,“父亲”进城给“我”买衣服,叫“我”试穿衣服;(3)读中学,“父亲”常来学校,给“我”送钱;(4)放假后,“父亲”因为“我”获奖而高兴,因为“我”买茶叶而生气、内疚。(3分,视考生整体概括的程度酌情给分)

2、(1)“父亲”希望“我”好好学习,好好做人。(2分,意思对即可)(2)体现了“我”为“父亲”过度辛劳、日渐衰老油然而生的心酸及敬爱之情,并决心努力学习,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答“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也可)(2分)淳朴憨厚、勤俭耐劳,细心关爱儿子(2分,答对其中两点性格即可得满分)

4.开放性试题,能联系实际、谈出感受,语句顺畅即可。(3分,联系实际1分,谈感受合情合理2分)

提示:可谈文中“父亲”关爱儿子给你的感受,或者谈现实中你对父亲给你关爱的感受;或者可谈你如何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关爱之恩。

向日葵阅读题答案 篇7

首先, 我们要为“游离”的答案进行正名。答案真的“游离”了吗?真的与所学内容和题目的材料信息没有关系吗?持“答案‘游离’说”的人经常引证2007年全国卷Ⅰ第15题和2008年全国卷Ⅰ第37题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下面, 就对这两道题目进行分析。

2007年全国卷Ⅰ第15题:

1920年,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 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答案:C

该题的答案并没有“游离”。我们姑且不用排除法进行选项的排除 (A选项不符合事实, 1920年, 随着西方思想的广泛传入、辛亥革命的冲击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所遇到的阻力要较以前相对减少了。B选项不符合“猖獗”的内涵表述, D选项不符合客观事实) , 仅从题干信息和所学的知识就能够分析出正确的答案是C。20世纪2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自然科学迅猛发展, 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技术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 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 它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在教材中有一些表述。如,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 (旧教材) 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节中, 在叙述战争的进程时呈现了一幅图片, 并加了标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首次出现了坦克”, 在今天看来, 这也是杀伤力比较强的一种武器, 在当时的威力可想而知。这应是“一战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吧。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内燃机的应用和钢铁工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新发展、新发明被迅速地使用到战争中, 坦克的出现和使用就是科研成果在当时进行应用的一个例证。文中“猖獗”一词, 是个贬义词, 指的就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 梁启超的立论依据发生在1920年以前, “欧游”一词涉及的也是欧洲, 这是“一战”的主要战争发生地, 我们自然就可以联想到这是暗指“一战”中坦克的使用对人类文明所造成的灾难性毁坏。而在2007年, 全国卷的考生所使用的就是这个版本的教材, 应该说是将试题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我们再看2008年高考卷Ⅰ第37题第 (3) 小题。题目材料是:“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 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 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问题是: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答案是:经济规模扩大, 社会分工更为复杂, 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老师们纷纷认为该答案远离了材料、教材和学生的思维水平, 是万万不能被接受的。

该题的答案也没有“游离”。在试题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出, 文官应该具有广博、完备的知识结构, 包含文学、数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以及法学 (国际法) 等领域的知识, 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和法学制度, 这是加强科学管理的需要, 也是提高文官管理能力的必备素质。此外, 教材中在叙述“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提到, 工业革命开创了“工业化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模式, 促进了“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这样,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为了更好地加强生产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 就需要有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进行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以提高“工厂”的管理水平, 现代管理模式的雏形开始出现。负责专门化、正规化、科学化管理的文官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是工业革命催生出的必然结果。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是能够分析出答案的。这样的答案也不需要学生“碰运气”, 乱答一气, 而是有作答基础和思考依据的。

其次, 这是高考命题的一种正确导向。长久以来, 我们一直习惯于高考历史试题的答案要么直接出自教材中的现成“表述”, 要么直接出自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 对于这种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分析得出相应历史结论的试题很不适应, 答案只要脱离“教材”和“材料”就束手无策了。随着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高考试题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命题的依据由“教材”转向“课程标准”, 能力立意由“简单地提炼材料信息”转向“释读、运用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历史问题”, 突出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层面的考查, 不仅要准确地提炼材料信息, 还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价值判断和串联运用, 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而不是停留在对材料信息进行提炼的层面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和“教学目标观”, 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 要树立“提炼信息不是目的”而“运用信息独立解决问题才是目的”的教学观念。

高考试题的答案一般说来有三个来源:一是教材中的直接叙述, 二是题目中提供的材料信息, 三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性理解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新情景、新问题进行独立分析时所生成的知识。前两个“来源”是浅层次上的, 第三个“来源”属于高层次的要求。过去, 我们的教师只关注第一个层次, 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性的理解、复述和记忆。现在, 随着课程与高考内容的改革, 大家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第二个层次上, 即重视对题目中材料信息的提炼上, 甚至给学生归纳一些提炼史料信息的特殊技巧, 以应对高考的需要。为此, 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 而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渗透。在课堂教学结构中, 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 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是:先由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结构, 教师进行检查、纠正 (有时候教师还主动帮助学生进行整理) , 然后进行大量的题目训练,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纠正。在某些时候, 这种机械式训练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高考试题中确有一些答案信息直接来自材料和教材中, 但一遇到类似于上述所列的两个问题时就无能为力了。而现今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是, 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材料信息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思维方法深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即上述第三层次的要求, 这不是简单复述教材内容和机械性的题目训练所能达到的。如, 2009年江苏高考的第4题: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选C。如果仅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和机械性理解是无法准确回答该题目的。事后了解, 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采用“排除法”最后将答案选定为C的 (否则就没有答案可选了) , 但他们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选这个答案。因为教材中没有这样叙述,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在江苏省内所使用的两个版本教材中, 仅提到“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 (人教版) , “分散了相权” (人民版) , 而根本没有提到“有效制衡”这个说法。旧教材也没有提到。当学生看到“制衡”的字样, 由于没有正确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特别是没有对唐朝“三省”之间的权力运作程序和运作机制进行科学的理解, 答案C是首先要被排除掉的。这就是死记硬背和对教材内容僵化理解的结果, 是“教教材”和“学教材”的具体表现。但该题目的答案并没有“游离”于教材之外, 只不过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性理解而已。从行政权力的运作程序来看, “三省”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有效的制衡关系, 这种安排和设计, 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行政决策的失误。当然, 最后的决定结果还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在本质上, 与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有所不同。我们不去管它, 仅从权力的运作过程和方式来看, 二者又是类似的, 都体现出了相互制约、监督的特征, 即“制约与平衡”, 这种特征和运作模式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不仅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使用, 封建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使用。因此, 要培养学生能够客观、历史地分析问题, 而不能简单地“贴标签”, 认为“制衡”就是近代民主的特定产物, 就是与古代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在以往的听课中发现, 教师们普遍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对“三省”之间的权力运作关系进行描述, 然后对教材中的“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按照教材的叙述进行理解和记忆, 学生的思维到此停止, 而根本没有引导学生从“三省”之间的权力运作程序的层面进行深刻分析和评价。该题目所考查的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所述内容进行深刻理解的能力和水平, 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照教材的叙述进行简单、重复性的理解, 这不仅不是“高考命题的失败”, 而且还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再次, 所谓答案的“游离”, 考量的是教师独立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这既是意识的问题, 也是能力的问题, 但首要的是意识问题。毋庸讳言,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 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独立开发、补充的史料很少;教学内容是从“结论”到“结论”, 从“史实”到“史实”, 而没有关注这些“结论”和“史实”的来源, 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尽管有的老师也通过一些练习题目来补充一些史料, 但这仅是为了“做题”的需要, 是为了训练学生提炼材料信息的技巧, 而没有从根本上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关注。因此, 当答案不能直接从教材或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获得的时候, 他们就手足无措了, 就将该答案视为“游离”性答案, 然后就对试题大加指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围绕“结论”和“史实”多开发一些“史料”, 让学生遵循“从史料到史实、到结论”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仍以上述英国的文官制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有的老师在讲解“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时, 仅将目光集中在教材中的叙述上, 尽管教材中也有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化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并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模式, 促进了“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教师却没有能够引导学生将其上升到管理的层面上来深入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 人口流动性增强, 打破了原来的教区划分。工业化带来经济多样化和社会问题复杂化, 复杂的事物需要专门的机构去管理, 如工业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 会产生卫生问题、供水问题、清除垃圾问题、小孩上学问题、大人失业问题、救济穷人问题以及开路筑桥、建造房屋、公共照明、城市交通等问题。这就要求加强政府功能, 解决这些社会需求。国家管理的专业化被提上议事日程。”[2]同时, 随着生产力飞速发展, “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使政府的职能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传统的政治职能日益下降, 而管理工业、商业、交通、科技、文化等社会问题的职能则日益上升。行政工作的重点已逐步由统治开始转向管理和服务。可见, 政府机构发生相应的改变, 对文官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时代的需要”。19世纪初, 工业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要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保守势力, “工业资产阶级从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 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廉价政府, 既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也能节约开支”[3], 文官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由于文官一般都具备比较丰富的基础知识及相当强的业务能力, ……就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4]

如果我们能够开发出这些材料, 将工业革命的影响上升到企业和社会管理的层面上进行分析, 学生自然就明了“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的文官制度”这个道理了, 也不难分析出题目中“经济规模扩大, 社会分工更为复杂, 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这个答案了。

再如, 在学习中国的科举制时, 我们不能不关注科举制对世界各国选官制度尤其是英、美等国家的影响。如果能引用下列材料, 也一样能够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科举制被誉为中国贡献于世界的“第五大发明”, “17世纪以来, 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兴起, 随着西方学者、商人、传教士和官员的东来,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增进, 具有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特点和优点的中国考试制度, 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主张相近, 因而, 为西方学者所关注和推崇, 并通过撰文著书向国内介绍。据统计, 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不下70余种。1588年出版的拉丁文《印度史》里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考试方法, 认为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制度”。普鲁士、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科举考试的原则, 摒弃其落后成分, 通过公开考试, 按照一定标准, 选拔录用第一流人才, 建立了文官制度[5]。这里, 描述的是中国的科举制对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影响, 也能够体现出英国文官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具有“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特征。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却简单地“就事论事”, 没有将科举制的影响进行拓展和有效的资源开发, 更没有深化对科举制的理解。为了避免试题答案的所谓“游离”问题, 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围绕有关的历史“结论”、“事实”等, 有意识地开发出一些支撑性或拓展性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 而不是引导学生简单地复述、记忆和机械性理解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和史实了。

参考文献

[1]李明海.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五种关系.历史教学, 2009 (3上) .

[2]刘正涛.现代文官制度在英国的诞生.历史教学, 2008 (11上) .

[3]王铭.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辽宁大学学报, 1989 (6) .

[4]刘祚昌, 光任洪, 韩承文.世界通史 (近代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一道物理题的答案 篇8

一位物理导师想给他的一个学生答的一道物理题打零分,而他的学生则声称他应该得满分。这位学生认为,如果这种测验制度不和学生作对,他一定要争取满分。导师和学生同意将这件事委托给一个公平无私的仲裁人。试题是:“试证明怎么能够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栋高楼的高度。”

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高楼顶部,用一根长绳子系住气压计,然后把气压计从楼顶向楼下坠,直到坠到地面为止;然后把气压计拉上楼顶,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这长度即为楼的高度。”

这是一个有趣的答案,但是这学生应该获得称赞吗?被请去的仲裁人指出,这位学生应该得到高度评价,因为他的答案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如果高度评价这个学生,就可以给他物理课程的考试打高分;而高分就证明这个学生知道一些物理学知识,但他的回答又不能证明这一点……

于是,仲裁人让这个学生用6分钟回答同一问题,但必须在回答中表现出他懂得一些物理学知识……在最后一分钟里,他赶忙写出他的答案,它们是:把气压计拿到楼顶,让它斜靠在屋顶有边缘处。让气压计从屋顶落下,让停表记下它落下的时间,然后用落下的距离等于重力加速度乘下落时间的平方的一半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看了这答案之后,仲裁人问物理老师他是否让步。老师让步了,于是仲裁人给了这个学生几乎是最高的评价。正当仲裁人要离开老师的办公室时,那个学生说他还有另外一个答案:“利用气压计测出一栋建筑物的高度有许多办法。例如,你可以在有太阳的日子在楼顶记下气压表上的高度和它影子的长度,又测出建筑物影子的高、长度,就可以利用简单的比例关系,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很好。”仲裁人说,“还有什么答案?”

“有呀。”那个学生说,“还有一个你会喜欢的最基本的测量方法。你拿着气压表,从一楼登梯而上,当你登楼时,用符号标出气压表上的水银高度,这样你可以用气压表的单位得到这栋楼的高度。这个方法最直截了当。”

电子时代的阅读阅读题答案 篇9

19. (4分)示例①: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1分)。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了(1分)电视阅读容易使我们的头脑失去理智的特点(1分)。

示例②: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1分)。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可信的(1分)说明了电视与人类交流的特点(1分)。

《风筝》阅读题答案 篇10

2、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和经营。

3、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

4、用“惊惶” “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过与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5、不行。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6、我只感到一阵抽心的疼痛,我辛苦制作的风筝就这样被毁了,所有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伤心难过全涌上心头,几乎使我站立不稳,但我能说什么呢,我什么也不能说,那是我的兄长,可是哥哥,我心里的痛苦你能明白吗?

7、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

8、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痛心情。

9、“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向日葵阅读题答案 篇11

1. (1)(2)树状图如图1.两位女生同时当选的概率是.

《卡片游戏与概率》“即学即练”

1. P (欢欢或迎迎) = . 2. P (京京)==.

《概率》检测题

1. D2. C3. B4. A5. C6. A7. A8. B

9. 10.11. 12. 13. 14. 15.

16. (1)小玲摸到C棋的概率等于. (2)小玲在这一轮中胜小军的概率是. (3)①若小玲摸到A棋,小玲胜小军的概率是;②若小玲摸到B棋,小玲胜小军的概率是;③若小玲摸到C棋,小玲胜小军的概率是;④若小玲摸到D棋,小玲胜小军的概率是.由此可见,小玲摸到B棋胜小军的概率最大.

17. (1)毽子踢到小华处的概率是.

列树状图说明如图2.

列表法说明如表1.

(2)小王.理由:若从小王开始踢,3次踢毽后,毽子踢到小王处的概率是,踢到其他两人处的概率都是,因此,毽子踢到小王处的可能性是最小.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和三边关系》“即学即练”

1. D2. D3. A4. 20 < x < 1205. 26. 5个,分别为△ACD、△BCD、△ACE、△BED、△ECD.

7. 3.

8. 设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a、2a,第三边长为x,则a < x < 3a.所以最短边为a,所以周长P的范围为4a < x + 3a < 6a,即4a < P < 6a.

9. 10 < p < 50.10. 27个.

《探究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即时即练”

1. C2. C3. A4. C5. 65°、25°6.80°

7. 因为∠C = 2(∠A + ∠B),所以∠A + ∠B = ∠C.又因为∠A + ∠B + ∠C = 180°,所以∠C + ∠C = 180° ,所以∠C = 120°.

8.∠ACE = ∠ABD.理由如下,因为BD⊥AC,所以∠ADB = 90°.在△ABD中,∠ADB + ∠ABD + ∠A = 180°.所以∠ABD + ∠A = 90°.因为CE⊥AB,所以∠AEC = 90°.在△AEC中,∠ACE + ∠AEC + ∠A = 180°.所以∠ACE+∠A = 90°.所以∠ACE=∠ABD.

9. 直线AB、CD互相平行.理由如下:因为直线AD、BC相交于点O,所以∠AOB = ∠COD.因为∠A + ∠B + ∠AOB = 180°,∠A = ∠B,所以∠A = (180° - ∠AOB).同理可得∠D = (180° - ∠COD).所以∠A = ∠D.所以AB∥CD.

10. 在 BC上任取一点D,过点D作DE∥AC交于点E,DF∥AB交AC于点F.因为DE∥AC,所以∠2 = ∠C,∠4 = 3.因为DF∥AB,所以∠1 = ∠B,∠4 = ∠A.所以∠3 = ∠A.所以∠A + ∠B + ∠C = ∠1 + ∠2 + ∠3 = 180°.

《感悟三角形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概念》“即学即练”

1􀆰 A2􀆰 C3􀆰 C4􀆰 65°提示:∠BDC = 180° --= (∠ABC + ∠ACB) = (180° - ∠A) = 90° - ∠A

5􀆰 射线 线段6􀆰 4

7􀆰 因为△ABC的周长为 9,所以AB + AC + BC = 9􀆰①

因为△ABD的周长为 8,所以AB + AD + BD = 8􀆰②

因为△ACD的周长为 7,所以AC + AD + CD = 7􀆰③

由② + ③,得(AB + AD + BD) + (AC + AD + CD) = 15􀆰

所以AB + AC + (BD + CD) + (AD + CD) = 15,即(AB + AC + BC) + 2AD = 15􀆰 故9 + 2AD = 15,即AD = 3􀆰

8􀆰 方案(1):如图3,在BC边上取三点,使BE = DE = DF = CF,分别连接AE、AD、AF,则S△ABE = S△AED = S△ADF = S△ACF.

方案(2):如图4,取边BC的中点D,连接AD,再取AD的中点E,连接BE、CE,则S△ABE = S△ACE = S△BDE = S△CDE.

《感悟三角形的高》“即学即练”

1􀆰 C2􀆰 B3􀆰 27° 48°4􀆰 外部5􀆰 4

6􀆰 BD和CE一定相等􀆰理由如下:因为BD⊥AC,所以S△ABC = AC·BD􀆰因为CE⊥AB,所以S△ABC = CE·AB􀆰因为AB = AC,所以BD = CE􀆰

7􀆰 ∠BOD和∠EOC相等􀆰理由如下:因为∠BAC + ∠ABC + ∠ACB = 180°,所以∠ACB = 180° - (∠BAC + ∠ABC)􀆰因为CO平分∠ACB,所以∠OCB = ∠ACB = 90° - (∠BAC + ∠ABC)􀆰因为OA平分∠BAC,所以∠BAO = ∠BAC􀆰因为BO平分∠ABC,所以∠ABO = ∠ABC􀆰所以∠OCB = 90° - (∠BAO + ∠ABO)􀆰所以∠EOC = 90° - ∠OCB = 90°-[90° - (∠BAO + ∠ABO)] = ∠BAO + ∠ABO􀆰又因为∠BOD = ∠BAO + ∠ABO,所以∠EOC = ∠BOD􀆰

8􀆰 如图5,MG + MF - ME = AD􀆰理由如下:分别过点M作ME⊥BC,MG⊥AC,MF⊥AB,垂足分别为E、G、F.连接MA、MB、MC,所以S△AMC = MG·AC,S△AMB = MF·AB,S△BMC = ME·BC,S△ABC = AD·BC􀆰又因为S△AMC + S△AMB - S△BMC = S△ABC,所以MG·AC + MF·AB - ME·BC = AD·BC􀆰已知AB = AC = BC,所以MG + MF - ME = AD􀆰

《欣赏图形的全等》“即学即练”

1. 是 不是2. A3. C

4. (1)和(10)、(2)和(12)、(4)和(8)、(5)和(9)是全等图形.

5. 如图 6.

6. 如图7.

7. 如图8.

8. 略.

9. 共有 3 组全等的正方形.第 1 组:长方形被分成的 12 个小正方形都是全等正方形.第 2 组:左上角的 4 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上两行中间的 4 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右上角的 4 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左下角的 4 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下两行中间的 4 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右下角的 4 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都是全等正方形.第 3 组:左边 9 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和右边 9 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也是全等正方形.

变式一:如图 9,答案不唯一. 变式二:如图 10,答案不唯一.

《由少到多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学即练”

1. 稳定性2. (3)3. AB = DC或∠ACB = ∠DBC4. AB∥CD、∠A=∠D或∠B=∠C5. B6. D7. B8. A9. △CAB△DAB, △CAE△DAE,△CEB△DEB.证明略.10. 连接AD,证△ABD△ACD.

《找准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诀窍》“即学即练”

1. C2. 7 5 12°3. 95° 84. 65° 5 cm5. B6. C7. C

8. △ABP△ACE,∠CAE = 40°,∠E = 110°,∠BAE = 100°.

9.∠EAC = 60°,∠DFB = 85°,∠DGB = 60°.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即学即练”

1. E 站应建在距 A 站6 km处.

2.因为AC = AB,DC = DB,AD = AD,根据“SSS”可证明△ADC△ADB,所以∠ADB = ∠ADC = 90°,即BC⊥DA.因DE处于垂直位置,故BC 处于水平位置.

3. 由△A′OA △BOB′,可得AA′ = BB′.

4. 若C为圆心,则过A、B作直径,另两个端点D、E之间的距离等于A、B之间的距离. 若C为另外一点,连接AC、BC并延长使AC = CD,BC = CE,则DE = AB.

《直角三角形全等面面观》“即学即练”

1. D2. B3. D4. D5. C6. D

7. (1)因为 BF = EC,所以BF + FC = EC + FC,即BC = EF.又AB⊥BE,DE⊥BE,所以∠B = ∠E = 90°.又AB = DE, 所以△ABC△DEF.

(2)因为△ABC△DEF,所以∠ACB = ∠DFE.所以GF = GC.

8. 原题图中△ABE △ADF.因为AC平分∠BCD,AE⊥BC,AF⊥CD,所以AE = AF.又AB = AD,所以Rt△ABERt△ADF.

9. 因为AD是△ABC的中线,所以BD = DC,又因为DE⊥AB于点E,DF⊥AC于点F,BE = CF,所以Rt△BDE Rt△CDF.所以DE = DF.

在Rt△ADE和Rt△ADF中,AD = AD,DE = DF,所以Rt△ADERt△ADF.所以∠BAD = ∠CAD,即AD是∠BAC的平分线.

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题

1. 22. -8ab3. 30°4. <5. 2 006

6. 平行;答案不惟一,如∠1 = ∠B等7. (n + 1)2 - n2 = 2n + 1

8. C9. D10. D11. D12. C13. C14. B15. B

16. (1)-4x - 5.(2)x4 - x2y2 + y4.17. 19.18. 略.19. ab.20. 略.

21. (1)m n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a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互补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a 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以上答案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试卷下一篇:秋游700字作文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