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辩论赛 重庆交通大学(精选5篇)
人肉搜索辩论赛 重庆交通大学 篇1
立
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铜须门虐猫门门门关注,华南虎天价头事事惊心。众多人肉搜索事件涌入人们的视线,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就“人肉搜索应不应该被禁止”进行一番讨论。下面让我们明确几个概念,即在网络虚拟社区里提出一个问题,由在线网民参与解答,利用更多的人工参与、提纯来获取机器自动计算无法获得的结果的一种寻找方式、途径。例如搜狗问问等。它是强调人与人互动搜集的一个新的形式。禁止,不许可。主要强调了不被国家、社会、人民同意使用,严格制约。而不禁止不等同于任其自由发展,虽有让其发展的意思,却重在积极的引导,规范使其得到优化,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下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首先,人肉搜索体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即你可以用除关键字外的模糊琐碎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来提出问题,其提供的答案也并非单纯的网络信息采集方式,而是成百上千具有智慧的网民以自己的知识提供解答。这种途径能更全面的发布、获取信息,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知识面。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感知、认识世界。
其次,人肉搜索具有互动性,它提高了各阶层对时事的参与和关注度,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大众化。其互动性,它可以称为一种自力救济方式,不仅可以搜索人得到帮助,还可以使不当行为揭开了神秘的的面纱接受公众的监督、道德的谴责与法律的追究,从而使大家的
安全与权力得到保证!这样不仅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还更好的促进了社会的民主、自由、平等。此外,人肉所搜亦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
最后,人肉搜索更加人性化,其信息的发布和提取都是由人直接参与的,而非通过机器算法获得,不单纯依赖冰冷的机器,而使我们的搜索更有活力绽放青春光彩!人肉搜索发挥了网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满足和监督。并且人肉搜索既更好地解决了问题使提问者被雪中送炭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支援,还能使回答者大展拳脚,各尽其能。从而为社会营造了一个需有所帮,人尽其能,物有所值,大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古有夸父追日,愚公移山,今有爱迪生发明电灯,}
人肉搜索的伦理反思
郑根成 《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5期 2011-05-18
近年来,“人肉搜索”风行于网络,这种搜索方式通过人工智能参与、过滤搜索引擎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得到想要的答案。在谷歌信息世界,“人肉搜索”被界定为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信息搜索为人找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之所以被贴上“人肉”的标签,是因为它乃是在搜索引擎搜索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人工参与的方式提纯搜索引擎经机器自动算法所获得的信息,参与搜索的网民之间的技术与道德或文化互动是人肉搜索区别于传统搜索方式的最大特色。这种互动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收集效率,而且搜索及其结果也大多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
一、人肉搜索的类型界分
最早有影响的“人肉搜索”案例是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当时有网友在网上贴出美女照,并声称该美女是自己的女友。但细心的网友却发现,该美女其实是微软公司的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陈自瑶的部分资料以资佐证。随后,更多陈自瑶的资料被公布出来。在这一事件中,最初贴出陈自瑶的资料仅属论坛灌水而非人肉搜索,后期的发展才使得事件真正具有了公众互动参与、信息集中、影响强劲等“人肉搜索”的典型特点。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让世人感受到网络人肉搜索的迅捷与威力的事件是2006年的虐猫事件。事件中,网友仅根据虐猫视频背景中的极少量信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就把参与虐猫事件的所有人员的详实资料一一挖出并予以公布。这次事件被许多网友定性为“人肉搜索”的里程碑式事件,因为这次事件之后,人肉搜索的主题摆脱了最初的戏谑、娱乐等狭隘主题,而注入了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秩序维护和构建等积极内容。人肉搜索正式进入法律程序的案件是被网民与媒体热炒的“王菲案”。2007年12月29日,王菲的妻子姜岩从24楼的家中跳楼自杀。随后,姜岩生前的博客被网友大量点击,上面记载了她因“老公出轨”而经历的煎熬。针对王菲的“人肉搜索”
就此展开,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王菲与“第三者”的真实姓名、住址、照片、王菲工作单位等信息尽被披露,甚至王菲家人的相关信息也被公开。根据王菲后来在起诉书里的说法,他的生活从此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不断收到恐吓邮件、失去工作、父母住宅门口经常被涂满各种标语„„2008年3月28日,不堪其扰的王菲以名誉权受损为由,将披露其信息的相关网站及网站管理员告上法庭并要求赔偿,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并予以审理。
从2001年至今,人肉搜索已从最初单纯的民间娱乐型自助活动发展成为从形式到内容的多样态信息方式,根据其动机、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人肉搜索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社会监督型。主要针对公务员或政府职能机构的行为及相关事件的处理进行监督,“最牛房产局长”事件、“躲猫猫”事件及最近的“香艳日记”事件等是其中的代表。人肉搜索参与社会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民主化及管理的透明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全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参与精神,这种积极作用应当得到倡扬。
2.惩恶型。主要指由网民发起的对某一社会败德或违法行为及其主体的信息搜索,以最快的速度揭露其败德或违法行为,并推动、监督相关职能部门的惩治行动。在现实生活中,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对伤害公众利益和情感的事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这体现了一种责任心。而且网民的广泛参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把对事件的探讨推向纵深,这多少算是对当前大众媒介普遍以娱乐为重、不关注深度事件报道的纠偏。
3.挟私攻击型。主要是指由于利益或人际冲突引起的网络上的攻讦行为,即把他人的隐私信息恶意公布于网络社区,导致其日常生活受到干扰,甚至伤及他人人格等。这种攻击类似于社区间的人际攻讦,只不过这种行为的主场所在网络,并由于信息散播的广域与快速而会导致对被攻击者更大的不利影响;受攻击者也可能进行类似的报复行为,但攻击的双方都不可能成为赢家,赢家只可能是网络或者说网络运营商。
4.娱乐、恶搞型。这种人肉搜索纯粹出于发起人的娱乐旨趣,恶搞为上;既不刻意攻击他人,也不刻意谋取利益或进行相关的道德诉求。这种信息搜索往往会造就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如冏、槑、雷人雷语等,并可能涉及现实生活。
5.公益型。这种人肉搜索是热心的网民发起的非盈利性活动,主要针对病症援助、弱势群体援助、灾害支援等。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各大搜索引擎和网站纷纷创建寻亲平台并不间断地发布各种信息,许多离散的亲人得以团聚。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弱势群体的人们在遭遇各种困境的时候,一经媒体报道,热心的网友对其开展“人肉支援”,积极呼吁社会救助。目前,这种公益型的人肉搜索越来越多,让人们感受到了网络人性与温情的一面,同时,它也反映了人肉网民的良好道德情怀与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6.商业型。这种人肉搜索方式尚未普及,但利用人肉搜索进行广告发布、商业服务等谋利操作已初见端倪,“最美清洁工”、“兰董姐姐”等都已被证实为某些公司的炒作或网络营销行为。
二、人肉搜索的法律争歧与反思
从目前的情况看,人们在人肉搜索问题上的争歧主要集中在法律与伦理道德方面。法律争歧的焦点在于隐私权问题。
关于人肉搜索的法律争歧的焦点在于人肉行为是否侵犯了人们的隐私权。尽管隐私权的合法性已有逾百年的历史①,但是在“人肉搜索”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权问题上,仍存有较大争歧。第一,人肉搜索中公开的信息是否都属于“受保护的隐私”?有人提出,并非所有人的所有隐私都是不可公开的。首先,公众人物的隐私并非都不可公开。在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许多前援判例中,涉及公众人物的信息披露,很多情况下都不认为构成侵权。其次,行为是否侵权与其是否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相关。有些信息如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与人格尊严并没有直接关系,尽管这些信息具有个人属性,但公开这类信息并不一定直接侵害到主体的人格尊严或精神利益。再次,只有滥用或商业性利用个人信息才真正构成侵权——商业利用会侵害到个人的名誉权等权益,而滥用则会侵害主体的其他权益,如利用手机号码进行电话骚扰、恐吓或发送垃圾短信的行为会侵害主体的通信自由而非隐私权;知道某人家庭住址后往其家门上泼墨水等行为,会侵害到他人的物权而非隐私权等。[1]最后,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一种行为危及社会公益,尽管这种行为属于个体行为,尽管行为主体不愿意公开这种信息,但信息公开也不能说是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如果主体行为危及国家安全时,其隐私
更不在受保护之列。第二,有人提出,在人肉搜索中,相关个人隐私信息的公开不一定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王菲案”中的被告律师就辩称:一个人的名誉是和他的言行相符的,原告因婚外情导致妻子自杀,本来就是违背道德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给他带来了负面社会评价,不能被看作是名誉受损,名誉权受侵犯只适用于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案例。如果被公开的信息属真实信息,而且针对的是不道德行为,即便语言有些偏激,也不必定构成侵权。[2]
事实上,从目前情况看,讨论人肉搜索是否违法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来规范之尚不具备太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针对人肉搜索的立法是完全滞后的:2008年朱志刚委员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刑法修正案草案时提出有必要追究“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建议在刑法中予以规范;秦希燕代表则提出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追究违法“人肉搜索”的法律责任。然而,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中,尽管增加了严打泄露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相关规定,但争议很大的“人肉搜索”并未在刑法修正案中入罪。2009年1月18日,《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经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后,曾一度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因为相关报道认为这一条例提出了限制人肉搜索的规定;但事实上,该条例仅作了“未经允许,擅自散布他人隐私,或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最多可罚款5000元”等规定。
现实情况是:人肉搜索已经被演绎成为网络社区乃至现实生活中一个聚讼极繁的焦点。认同者把它赞美成正义的化身、道德的卫士。在这些人看来,人肉搜索已经强势为制度外维护社会正义与道德威权的强大力量,这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的民主建设。尤为重要的是,在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道德失范的态势下,人肉搜索以道德卫士的身份维持着道德并为重塑社会道德指明了新的可能性机制。还有人把人肉搜索看成是网民言路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重要乃至几乎唯一的通道。这有利于上呈民意,并通过有效宣泄而部分地消解社会危机。然而,另一些人则把人肉搜索定性为网络恐怖与暴力,它不但以极为暴力的方式侵犯了人们的隐私,而且还将所有的人都置于随时可能成为人肉对象的恐慌境地。
很显然,对于人肉搜索来说,简单地偏执一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一种信息搜索方式,人肉搜索的正当性直接与人们“为何运用”以及“如何运用”相关。一方面,人肉搜索固然体现了技术与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约束机制,人肉搜索更容易受个体主观性的影响,并因此造成了负面的社会效应。因此,加强对人肉搜索的伦理道德的引导与法律规范势在必行。但这首先需要明确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的伦理危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引导的应然价值方向。其次,相关立法势在必行,但立法既需要对现实的全面考察,也需要足够的伦理的价值与标准的支持。
三、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的伦理危机
(一)“人肉暴力”可能危及人们的生活并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构
在许多人看来,人肉搜索介入当事人的生活就是一种暴力。首先,有针对性的人肉行为介入当事人的生活从来就不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其次,一旦个人信息被暴力搜索并被公开,这种暴力对相关者的影响就不只局限于网络社区,而是经常直接介入到其现实生活,演变成真实的暴力。更为可怕的是,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随时都处于被“人肉”的暴力与恐吓之下,这种情况在恶搞型及商业型的人肉搜索中尤为明显。因为恶搞型人肉搜索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展开对任何人的人肉行动;商业型人肉搜索则为了商业利益可以为任何理由而展开对任何人的人肉行动。在当前态势下,两个方面的因素还使得人们面临的恐惧威胁有日趋严重的倾向:其一,人肉搜索对人们生活的暴力介入极为便利——网络的便捷性与匿名性还使得这种暴力行为的成本极为低廉,几乎就是支付网络在线费用及休闲时间与业余劳动付出;其二,法律的滞后与无力使得发起、参与人肉行动者都愈加肆无忌惮,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人肉搜索。事实上,在有些事件中,人肉行动还因被人肉者的反击而升级,暴力在抵抗中被强化,这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毫无疑问,人肉搜索对被人肉者的这种暴力侵犯是极不道德的,如果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时刻为自己是否被人肉暴力侵袭而担心不已,他就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这无助于社会公益的实现。这种情况持续发展还可能培育出一种暴戾的社会氛围,因为如果施暴者知道自己不会因自己的行为而受到相应的惩罚,他就可能变本加厉;而被侵犯者则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采取报复性
行为。从社会建构的角度看,这种情况还可能直接威胁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为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体因社会安全而得的内心宁静在这种环境中都无法真正实现。
(二)离轨放大对社会道德重建的负面影响
英国学者莱斯利·威尔金斯因大众传播媒介经常夸大现实世界里的真实事件而把它看作是“离轨放大器”,“离轨放大”描述的是一种传播效果,即受虚构的“离轨”或非虚构描写的集中“反馈”,使得人们以为社会离轨事件呈增长趋势并进而导致明显的生活不安全感[3]。人肉搜索的许多案例中,败德或违法行为都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种信息经网络集中而强势的发布,可能会让公众对自己所处社区的道德环境产生不够正确、全面的印象,并进而产生不安全感。媒体的这种离轨放大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以美国洛杉矶市为例,统计表明,1988年到1996年间,洛杉矶市的犯罪率本已有所下降,但是《洛杉矶时报》的一项调查却表明,几乎3/4的人相信犯罪情况并没有好转,相反,他们认为情况变得越来越糟了。另一次民意调查表明,80%的人认为媒介的报道增加了他们对犯罪的恐惧;美国广播公司在1997年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也发现,从全国的情况看,半数美国人对犯罪的恐惧比犯罪情况更为严重的1992年还有所增加。[4]人肉搜索往往也会产生这种离轨放大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尽管人肉搜索能搜集到行为人的大量信息,但通过网络所得到的信息毕竟不完全,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真实地反映了行为人的真实特点或人品。严格地说,公布在网络上的信息其实是关于当事人的“真相碎片”,根据这些“真相碎片”,人们往往会形成对他(她)的片面印象,而且多数是放大了其恶的一面。另一方面,集中而强势地发布“离轨”事件很容易给人们造成社会的危机假相。关于传播效果的几种理论也证实了这种离轨放大的可能性:“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从而形成、强化群体认同。网络技术使网民不断接触和强化接近性信息,网络上看似多样化的信息在网络互动中形成了一个“回音壁”,危机在这里被不断强化和放大。“沉默的螺旋”理论也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甚至可能招致社会制裁的危险。这就是说,一旦网络信息“统计”出了社会危机的结论,反对这一结论的声音便很难在网络上形成相抗衡的影响。人肉搜索这种突出危机等社会负面信息的行为还有可能误导公共政策。美国学者富兰克林·吉列姆就指出,如果观众看到的犯罪新闻比反映校园问题的新闻多,他们就可能得出结论,认为应该把纳税人的钱更多地投入到修建监狱上,而不是改善学校条件和雇佣好老师上[5]。
与离轨放大所导致的不安全感并存的是人们的道德恐慌。所谓道德恐慌,根据英国学者斯坦利·科恩的解读,是指这样一些偶发性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会使得人们对价值产生担忧,以至于社会所支持的原则也会受到怀疑,整个社会由此而陷入到一种道德恐慌的境地[6]。真实情况是,这种恐慌所引起的恐惧本身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公害。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夸大、扭曲疫情,曾一度引起公众的极大恐慌。针对这种情况,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撰文指出,“我们在经历一场令人恐怖的与非典有关的公共健康危机,这是一场由媒体传播开来的恐怖”,“新媒体技术正在加速公众对于病毒的焦虑情绪,这种对病毒的焦虑情绪增长的速度超过新医学技术对付病毒的速度”[7]。
从伦理的维度考察,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的离轨放大与道德恐慌不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因为它使得社会公众普遍对道德整合持悲观的态度,这无疑加大了社会道德失范的惯性,并使得当前社会道德重建变得尤为艰难。事实上,人肉搜索及部分媒体对那些非道德甚至反道德材料的嗜好,已经使得社会公众普遍生活于一种道德危机的压力之下,并进而导致公众对普遍道德原则的构建与社会整合丧失信心。众所周知,道德重建乃是要重建为社会公众所一致认可并共同执守的道德价值体系,但如果社会公众普遍对道德原则丧失信心,道德重建无疑会变得极为艰难。
(三)道德冲动下的非理性倾向
在立法不足或法制效力有限的情况下,道德时常被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在许多人肉搜索事件中,由于法律不能及时提供有效支持,人们大多借助道德审判、道德谴责甚至不正当的人身攻击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或寻求问题的解决。这当然反映了事件参与者的激情与道义担当,无论如何,这种出于激情与道
义担当的行为总要好于对败德行为或违法行为的漠不关心。但是当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最终演绎成网络乃至现实中大规模的道德讨伐时,一些原本应当理性对待的问题却被暴躁的“道德评判者”推进到非理性的境地。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发动人肉搜索时,就已经在特定的道德价值立场上形成了基本的道德判断,许多当事人在一开始就已经被贴上“道德恶”的标签,并在舆论的促推下被裹挟进入到强势的道德法庭成为道德审判对象,最近的最疯狂敛财校长事件就是明证。如果当事人确实存在败德或违法行为,这种道德审判尽管有处置不当的嫌疑,但仍属可接受的范围。但事实上,在实践操作中,许多网民由于过于愤懑而经常把问题引向非理性的境地,造成攻击者与被攻击者的双重困境。其一,道德审判中的先验道德判断忽视了对事件本身的考察,有些问题原本不属于道德问题,而属于制度性缺失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等,但在道德审判的强大声势下,往往也被解读为道德问题,并试图通过道德审判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这种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好的,但方向与手段明显不当。其二,过于愤懑还使得人们忽视了许多更为实质的问题或问题更为实质的方面。如在“Die豹事件”中,某高校网名为“Die豹”的学生因发文称汶川地震不够强烈且死的人不够多而遭人肉搜索,来自网络、现实等的各方围攻使得她最后不堪重负而被迫休学。事件中,Die豹不成熟的个人言论固有不当之处,但她所受的攻击却也明显有处置不当之嫌。更需深刻反思的是,事件中最需反思的当代中国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Die豹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产品,她的问题无疑就是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因此,教育问题才最需要反思,如应当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以及如何培养?等等。但又有多少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三,在实际的人肉行动中,人们还普遍存在一种以道德审判干预甚至取代法律审判的非理性倾向。在针对败德行为或违法行为的人肉搜索中,人们在发起人肉搜索时,其实也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审判开庭的时候。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有的人开始有意无意地干预法律审判,试图通过舆论力量影响案件的审判。更有人还自觉不自觉地试图以道德审判取代法律审判自行“终结”问题。但事实上,这种以民间道德审判干预或取代法律审判的现象极不可取,因为它不但直接影响了法律的程序正义,而且无助于社会法制精神的健康成长。
四、人肉搜索立法的伦理考察
要彻底、有效地规范与引导人肉搜索,健全的立法必不可少:立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明确框定网络中的行为责任,并通过增加“网络宣泄”的成本等方式引导、规范人肉搜索。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关于新闻传播、人肉搜索等传媒活动的立法明显滞后,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导致了媒体运营、受众参与、媒介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加强传媒立法势在必行。事实上,相关机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相关传媒立法工作,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一部新闻立法至今尚未完成。需要强调的是,立法前的伦理维度的考察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伦理的参与能明确权利主体的义务原则
这里所说的权利主体的义务原则,一是指公众民主监督的义务;二是指政府职能部门完善机制建设、解决现实问题的义务。公民民主监督主要关乎民众的公民意识与参与精神,在这里民众的道德素养是讨论的焦点。一方面,公民意识与参与精神应得到肯定,并培育相应的舆论环境与制度机制。从立法的角度看,就是要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规范公众的社会参与。另一方面,道德能力的加强更应受到重视。这里的道德能力一是指对问题的道德意义的正确认识与把握;二是指践行道德的能力,即有效地、道德地思考与行动,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政府职能部门完善机制建设、解决现实问题则主要关乎社会建设与职能部门的责任履行问题,相关的制度建设则是这一层面讨论的焦点。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制度建设与完善应是出于自觉的权利主体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行为。换句话说,制度建设与完善应该在主动的态势下进行,而不是每每在受到监督后的亡羊补牢。即使没有公众监督,仍需采取行动完成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工作。在一些人肉搜索案例中,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监督固然反映了监督的效果与相关部门纠错的勇气,但是如果纠错行动大多只是在受到监督后才展开,或只有在受到监督后才展开,那么,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便成为更值得反思的事情。在公益型的人肉搜索中,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许多原本应当在制度框架内得到解决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地借助人肉搜索这种民间手段来寻求帮助,这本身也说明了当前我国的制度建设仍任重而道远。毫无疑问,伦理考察为人肉搜索立法所提出的这种权利主体的义务原则很有意义,因为这种权利主体的义务
原则更多地强调主体性、自觉性,强调在这一权利主体义务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相应的内部自律机制。没有这种自律机制,即便有足够的立法,法律的实践机制与实际效力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在对人肉搜索立法之前,伦理的参与能明确相应的价值基础,确立相应的价值标准
对媒体来说,这种价值基础与标准同样重要,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媒体应当成为何种媒体,也决定了媒体应当行进的价值方向。与之相关的是,媒体应当为当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何种价值指引,有关人肉搜索的立法精神也应当在这个框架中得到正确的解读与处置。从伦理的角度看,传媒立法公正与否,与其是否认同并内在地包含了一些基本的伦理价值标准直接相关,这些基本的伦理价值及标准包括传媒自由、主体平等、内容真实、价值导向合理而健康等。当且仅当传媒立法内在地包含了基本的伦理价值标准时,它才可能有利于建设公正有效的传媒运行秩序,并进而保障公众利益的实现。从这个角度看,针对人肉搜索的立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取消人肉搜索,也不仅在于约制人肉搜索;而是要通过立法着重培养全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参与精神,以法律手段保护正当的参与,并及时有效地惩治不合理的、违法的人肉行为。当然,反过来看,传媒立法还能为传媒伦理的某些价值及其实现提出合理且合法的限定,并为其规范功能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这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针对人肉搜索立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人肉搜索”与女大学生之死 篇2
2009年3月3日的第一次庭审中,原告的代理人说“被告犯罪并非一时义愤杀人,而是经过缜密的预谋…手段残忍毒辣,行为恶劣,社会危害极大,应当判决死刑立即执行。”此外,死者生前所在大学学生也联名呼吁,认为被告人应当适用死刑,并立即执行。
两个小时后,合议庭宣布闭庭。戴着脚镣的林明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个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追悔莫及。
案犯连说“对不起”
当天林明一直在哭,嚎啕大哭。
2009年3月3日上午9时,身穿囚服的林明蹒跚步入庭审现场,除了他戴的脚镣拖得“叮当”响,现场还有他的哭声。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内一阵骚动,直到审判长~声喝止,现场才得以安静下来。
案情并不复杂2008年10月21日,林明从上海赶到新乡,在一家小店买了一把水果刀,跑到河南科技学院寻找自己的前女友——该校大一新生周春梅。
第二天晚7时30分,在校园里转了大半圈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林明把一束玫瑰花送到周春梅面前。周春梅接过花顺手便扔在了地上,非常坚决地对他说“你走吧,我们已不可能了。”
这时,陪同周春梅的女同学就听见一声大叫,大家冲上去一看——周春梅倒在血泊里,胸口还插着一把水果刀,一旁的林明浑身是血,呆呆地站着。距离他们三四米处,一束红玫瑰格外醒目。
5分钟内,接到报案的刑警赶到现场。先前赶到的120急救人员已经查看了女孩的伤,颈部动脉全都断了,背上一刀,脖子上三四刀,就连脸上也被划了两三刀。他们对警察摇了摇头说:“已经断气了。”
林明没有跑,当时就呆在那。办案人员说:“后来他说自己有‘心魔’,自私。当时就觉得无路可走,她太好了,自己不能离开她,只有这一个办法能让她留在身边。”
跟许多情杀案一样,杀人者与受害人有个甜蜜的开始:2004年中考过后,安徽的林明和四川内江的周春梅通过网络相识,尽管在现实中没有见过面,但两人很快开始了网恋。2005年高一暑假两个人相约上海,第一次现实世界的见面便确定了恋爱关系。此后的三年,他们每年最多只能见面两次,但林明认为自己和周春梅的感情越来越深。
2008年的高考后,名薄孙山的林明到上海打工,周春梅则考上了位于新乡的河南科技学院服装表演系。这不止是他们事业的转折点,也是爱情的丧钟。
1.76米的周春梅高挑身材、皮肤白皙,加上大学生的光环,她觉得很难跟林明继续发展感情。她换了手机号码,原来的QQ也废弃了。但让人吃惊的是,林明竟然通过“人肉搜索”找到了她。
10月20日,林明踏上从上海到新乡的火车,再也没有回头。
办案警察说,林明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能重新选择,自己不会那样冲动。林明说:“后悔带来的伤害不仅是我们俩,还有两个家庭和所有与我们有关的人。如果有机会,我愿意给她的父母当牛做马。”
在法庭上,原告代理人向被告林明提出包括丧葬费、误工费、交通食宿费以及死亡赔偿金等共计320041元的民事赔偿要求。对于这一赔偿要求,林明哭着说“无异议”,并表示:“如有生的希望,会全力向周家赎罪。”
在最后陈述阶段,林明无法控制失声痛哭,当庭向周父双膝跪下,他说:“除了对不起,还是对不起。请求给我一次重生的机会,重新向两个家庭弥补自己的过错。”
“人肉搜索”是幕后帮凶
此时,在忏悔的除了主犯,还有一群幕后帮凶——参与“人肉搜索”的诸多网友。河南科技学院的学生说,在案发现场,曾经看见外地网友丢下的鲜花。而更多人在默默忏悔,其中一个叫“天行者”的网友说:“对周春梅的死我深表歉意,应该忏悔,我们是帮凶,也是凶手!如果不是我们在帮倒忙,事情也许不会发展成这样。”
2008年8月,周春梅收到了河南科技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主动和林明疏远,到河南来上大学后,她把自己的手机号和QQ号等联系方式全换了。
当时,林明想尽一切办法找周春梅,但始终联系不上。他向周父讨要周春梅的联系方式,周父没有给他。此后一个月里,林明先后向周父发了50多条恐吓短信,周春梅仍然杳无音讯。人海茫茫,想找到周春梅不啻于大海捞针。林明那段时间寝食难安,他说,当时就觉得自己的精神支柱倒了,精神世界崩溃了。
为了找到周春梅,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2008年10月初,林明在某知名论坛发帖,编织了一个凄美的谎言:四川女孩周春梅因家境贫困、无力上学,安徽打工仔林明身兼数职供她读书,不料,她考入河南新乡某大学后,忘恩负义,非但知恩不报,还四处散布谣言,说林对她心怀不轨。现今,林已身患白血病,恳求网友热心相助使其在生命最后一刻见这个美丽却没有良心的女孩一面。
这个没有经过任何考证的帖子出炉后,刹那间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义愤填膺跟帖慰问林明,痛骂周春梅的不仁不义,她也被众多网友称为“史上最不义的女大学生”。
百口莫辩。周春梅在学校顷刻间成了众矢之的,甚至和她同一寝室的同学都以此为辱,不但朝她吐口水,就连她的饭盒都会出现用过的餐巾纸。一名和周春梅同年进校的学生说:“我在学校听过传言,也有周围的同学说周不是那样的人,但当时正在军训,我们了解也不深,也是将信将疑。”
周春梅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承担了多少屈辱,她已经永远不能告诉我们了。她的父亲说,女儿已经在电话里跟他说过,但他认为这是林明一时的气话,也许过段时间就好了。他除了提醒女儿小心,也没有其他办法。
“人肉搜索”的能量不止于此。文章发表几天后,周春梅的各项详细信息均被河南与四川的“热心”网友公布出来,她的详细学校、家庭住址、照片、手机号、QQ号、寝室号、亲朋好友的个人资料等都曝光于网上。
周春梅的室友丽丽(化名)说:“也许是她的中学同学,或者是小学同学,也许是大学同学,也许是邻居,甚至有可能是我们周围的人……太可怕了,周春梅的所有信息都被公布,而她自己竟然不知道躲在幕后的是谁。”
林明的目的已经达到,顺利找到了周春梅的下落,他开始在电话里无休止地骚扰对方。而在许多无知网友的帮助下,他还掌握了周春梅在学校的一举一动,甚至她跟别的男生开始交往的事情都被网友透露给林明。
10月19日晚上,林明看到周春梅给另外一个男孩子在QQ空间里“暖昧”留言,他认定对方“背叛”了自己,怒火中烧。10月20日,林明坐上从上海到新乡的火车,两天后他用一把水果刀扎进了昔日恋人的身体,现场的一名目击者说:“刀把都断了。”
帮凶的忏悔
命案发生后,真相才水落石出。对曾参与过对周春梅进行人肉搜索的网友来说,剧情出现了惊天逆转,“太意外,意外得不可想象。”当初义愤填膺的网友这才发现,自己成为一起命案的帮凶。
一名网友说:“如果没有我们在网上公布的信息,其男友可能不会这么快找到她。我们被居心不良者利用了,人肉搜索成了他挟私报复的工具,最终酿成大祸。”
周春梅死后,许多曾参与人肉搜索的网友到她遇害的地方吊唁;周父带着她的骨灰回四川时,有许多曾在网上辱骂周春梅的网友前往车站送行。
直到第一次庭审结束,许多人都无法释怀,网友“我想睡觉”发帖忏悔道:“如果不是那些热心网友的鲁莽相助、推波助谰,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前男友会慢慢淡忘这件事,重新寻找到属于他的幸福,她也可以在美丽的T台上尽情挥洒她的青春之梦。可是,不明是非的网友、可恶的人肉搜索却间接地充当了无形杀手。”
“20岁,多么美好的年华,多么绚丽的梦想,但她却在如花的季节里用自己最珍贵的生命做了人肉搜索的祭品!”
他最后呼吁:“但愿周春梅的死能唤回我们众多网友的良知与理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是非难辨、扑朔迷离的帖子时,我们是否该少一份鲁莽,多一份冷静?少一份冲动,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盲从,多一份睿智?”
很快,有网友自发地制定了8条《人肉搜索自律公约》,其中就有“以网络道德为准绳,尽量不参与搜索他人隐私”、“以公正、互助的原则,多进行利他性的知识性人肉搜索”等。
除了网友,当初热炒那篇“人肉搜索”文章的网站也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如今,所有关于“史上最不义女太学生”的文章已经被彻底删除。
人肉搜索模式的商业价值 篇3
正如《搜索》中频繁闪现的搜索引擎,人肉搜索可以是最普通、最微小的一个动作,你可能也做过:在某个无聊的晚上,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自己的名字,找找同名同姓之人;在职场社交网站扒一扒单位薪资待遇、人事情况;在人人网、开心网打听久未联系的同学或前任;在问问、知乎、天涯上发帖求最好的旅游路线;潜在猫扑、水木里跟帖起哄,爆料点评范跑跑、郭美美……
人肉搜索可以是网络通缉令,也可以是网络求助帖,凡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在社会化媒体上的提问,其他网民利用人工参与来挖掘、提炼、汇总、提交、反馈答案的行为,都可以算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可以是私人化的小圈子事件,也可能是区域化、社会化的集体事件,但其所有的发生源、话题制造者和幕后推手,都是以人为中心。
那么,人肉搜索从网络生态到社会议题再到商业契机的发展路径如何?对青年人来说,他们如何看待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又如何为人肉搜索对象支招呢?
腾讯搜搜(www.soso.com)作为中国青年网民最喜爱的搜索引擎之一,长期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本次腾讯搜搜与零点E动营销共同打造的“搜搜更懂你,在壁橱社区讨论时下最IN话题”年度活动中(4月至3月),通过每月发现年轻人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壁橱社区(www.51bichu.com)开展针对热点话题的青年人交流、讨论、投票和分享活动,洞察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消费行为等趋势变化。
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
针对今年上半年互联网上发生的12组典型人肉搜索事件:白血病女孩鲁若晴、干爹和小短裙事件、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和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等,壁橱社区和腾讯搜搜数据研究中心发现,总体来说,青年男性(80后、90后)对人肉搜索的关注程度高于女性(57.2%、42.8%);其中,男性对见义勇为和道德争议性话题(如干爹、小短裙事件)的搜索兴趣更浓,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的人肉搜索关键词中,公众搜索和讨论正向积极事件(68.3%)的比例高于负面事件(31.8%)。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托举哥周冲三个事件为代表,6月有近12万青年网友在不断关注与热议。不过,90后对娱乐八卦、道德规范层面备受争议的话题关注度高于80后。
人肉搜索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历史,经过了潜伏和萌芽的初期阶段,期间主要是个别社区论坛和少数网民,通过BBS针对一些文化娱乐、音乐电影主题开展讨论,但信息搜索仍以网络数据为主,人际传递为辅;随着网民网络舆论群体行为的不断参与和公民话语权觉醒,人肉搜索在几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热点事件推动下空前爆发,甚至出现万人追缉、全民追踪的态势。期间,方舟子的《新语丝》电子杂志在学术圈小范围开展的学术打假已经具备人肉搜索雏形,但并未在社会公众范围有更大的影响。直至前后,“虐猫事件”、“铜须门”、“姜岩死亡博客”、“真假华南虎”、“地震辽宁女”等极具社会争议、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接二连三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传统主流媒体相继参与进来,甚至司法部门也介入进来。从此,人肉搜索成为中国互联网生态中最为特别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积极方面,它发出正义的号令,为弱小鸣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让普通人把握话语权的麦克风,扩展了公众知情权,促进了社会参与式民主的发展,维护公共道德。
然而,人肉搜索也有着魔鬼的一面。“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当被搜索对象的生活社交圈子、联系方式等各种隐私被赤裸裸暴露在网民面前,或被恶搞围攻,或被现实骚扰,公民的隐私权、人身自由、生活质量和心理都受到严重伤害。这些在正义的旗帜下偏离方向的激进、盲从和无理的群体行为,将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划上等号。还远不止这些,网络信息的繁杂难辨也让人肉搜索有可能沦为不良动机和某些圈套的帮凶,既愚弄大众,又给当事人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人肉搜索辩论赛 重庆交通大学 篇4
每年的4月1日,GOOGLE的愚人节整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节目,病毒营销能做到这一地步,也是一个顶尖级的案例了。
今年GOOGLE推出了不少整蛊项目:
日本出品:Google Dajare——搜索全世界的笑声
Google Docs:放飞机
澳大利亚出品:gDay——可搜索未来的互联网
中国出品:GOOGLE人肉搜索
相对于其他,GOOGLE人肉搜索今年的表现相当强悍,也是一个强悍的病毒营销,用GOOGLE搜一下“GOOGLE人肉搜索”,有一百万个条目。更重要的反应是,GOOGLE中国的自下而上创新正在形成。此前,跟李开复聊过这个话题,他说在中国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刚开始要80的创新是自上而下,慢慢做到50%自下而上,再做到70%-80%的自下而上创新。
GOOGLE黑板报上记录了一些国外同事的反应:美国同事“啊,有点恐怖”。第一次听到这个反应的时候我们真是吃了一惊,怎么会恐怖呢?想了很久,终于明白,原来翻译的时候用了“flesh search”,那怎么能不吓人呢?让美国朋友误以为真的是“人”“肉”搜索了呢?直到解释给大家听这是“Grassroots search”(草根搜索)后美国同事们在放下心来,
GOOGLE式病毒营销有两个关键词:1、一个异想天开、打破常规的大创意;2、充分引爆一个“自下而上”的传播。
GOOGLE历史上几个大病毒:
1、GMAIL:地球人都知道,不嗦了。
2、怪诞的招聘广告:9月,开车经过美国加州硅谷心脏地带的101号公路南行车道旁,或经过波士顿哈佛大学广场,都可以看到一幅巨大的户外广告,白底黑字,上面的信息很简单,只有一行字:
{e重复出现的第一个十位数质数}.com
3、将广告打到月球:愚人节,有一个消息广为传播,为了成为有史以来宣传范围最大的广告推广活动,Google日前决定将公司“logo”放到月球表面上。这样,人们在地球上的任一角落都可以看到Google。
人肉搜索辩论赛 重庆交通大学 篇5
洪素珠被网友人肉搜索 父亲:回家说话没人要理她
洪素珠向老荣民道歉,说明前自己先报警。(图/东森新闻)据台湾媒体报道,自称公民记者的女子洪素珠,在高雄228纪念公园专挑老荣民辱骂“中国难民”、“不要脸”引发众怒。对此,被指洪是成员之一的台湾民政府紧急发布声明稿“切割”;先前工作的旅行社也喊冤“洪素珠跟我们没关系”;就连自己的老父亲也摇头,“她讲话太偏激,家里也没有人要理她!”录影怒呛老荣民的洪素珠,夸张的行径遭网友起底,洪素珠在参与台湾民众府的5、6年间,曾多次呛老荣民,此外,还曾在国小教室演讲时直指“全世界最笨的是台湾人,拿金钱技术养大敌人”。对此,高雄市新闻局长丁允恭也紧急出面切割,澄清当时是志工的临时演讲,学校也有制止不当发言。对于洪素珠被指是成员之一,台湾民政府也连续发布2次声明,指称“我们并无所谓的公民记者,其言行也与我们无关”。此外,台湾民政府也提到,洪自称是公视招收的公民记者,若再将她视为台湾民政府的公民记者,将保留法律追诉权。除此之外,还有网友爆料洪素珠曾在旅行社工作,害业者电话被打爆,只好无奈澄清“由于她常发表政治性言论,跟客人吵架,早在6年前就已经离职了,而旅行社事后也已经更名、换老板了,跟我们真的没有关系!”人肉搜索洪素珠!最衰的旅行社电话被打爆。(图/东森新闻)洪素珠政治言论太过偏激,就连家人也受不了。对于政治狂女儿,老父受访时也摇头表示,“她回来都不会跟我们谈政治,因为只要一讲到这个,没有人会理她啦!”洪素珠老父受访时表示,“她回家谈政治都没人要理她”偏激言论犯众怒!洪素珠10日面对媒体时表示,是荣民伯伯先挑衅“骂我是台独,还笑“台湾人好笨”,我被激怒后才会口无遮拦发生争执!”洪素珠强调,这是台湾社会问题,请媒体不要散播谣言,并态度放软表示“看能不能把那个伯伯找出来,我当面跟他说对不起啊!”对于洪素珠偏激言论引发社会争议,高雄检方10日晚间也发布声明,将于13日列分他案进行侦办,希望各界能将3名老荣民身份及联络资料提供,将派员了解实际情况,并询问有无要行使其法律上提出刑事告诉的合法权利,以保障法定权益。(编译:冯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