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2024-12-30

基于ArcGIS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通用2篇)

基于ArcGIS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篇1

基于ArcGIS的南川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技术研究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规范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简要地介绍了项目区概况,概略分析了项目区的建库技术流程.重点对建库过程中数学基础的建立、矢量化的方法选择、拓扑成面细碎多边形的处理、质量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作 者:张涛 赵克会 陈静 Zhang Tao Zhao KeHui Chen Jing 作者单位:张涛,Zhang Tao(蚌埠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安徽,蚌埠,233000)

赵克会,Zhao KeHui(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陈静,Chen Jing(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城市勘测英文刊名: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年,卷(期):2009“”(3)分类号:P208关键词:土地利用 ArcGIS 建库

基于ArcGIS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篇2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 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 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 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广东省于2003年全面启动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到2008年3月, 全省123个县级成果全部通过省级验收, 各县 (市、区) 均建立了县级区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二次调查要充分利用更新调查的数据库成果, 在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2、数据库建设程序

就作业流程来说, 数据库建设有先完成外业调查后进行内业数据库建设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原来没有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 仅有一些纸质图件资料的地区。也有先进行前期内业部分处理, 然后开展外业调查, 最后又转入后期数据库建设的, 该方法适用于已经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地区, 广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采用该方法, 对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补充和完善, 形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2.1 前期内业处理阶段

在外业调查前, 对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检查和分析, 提取有用的图形数据, 按《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1016-2007) (以下简称《标准》) 的要求转换属性数据, 打印外业调查底图和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图斑、线状地物) 。

2.2 外业调查阶段

根据前期内业处理后得到的外业调查底图和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图斑、线状地物) 进行权属、地类、线状地物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全野外调查。

2.3 后期内业整理和建库阶段

外业调查完成后, 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图形和属性数据, 并建立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3、技术方法

3.1 前期内业处理

3.1.1 检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

对照《标准》对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内容、数学基础和矢量精度进行检查, 摸清和完善工作基础。

(1) 内容检查

检查分层数据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重点检查线状地物、图斑线以及各级界线标识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作业方法可以是打印所有分幅图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 把错误和缺失的矢量线标注在分幅图上, 交由建库单位进行数据库的修改和完善, 也可以直接由建库单位人员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检查进行修改。

(2) 数学基础检查

检查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坐标系、高程系统、投影方式和比例尺。

(3) 矢量数据精度检查

检查矢量数据的精度, 查清矢量数据与影像相同地物的空间点位误差情况。方法是抽取一定比例的标准分幅图的范围, 把矢量线与调查用的影像在计算机上进行套合显示, 量测相同地物点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值, 并计算两者的差值 (误差) , 每个标准分幅图内, 取10~20个相同地物点。计算平均误差值和离差值来评价土地利用数据库矢量数据精度。

3.1.2 坐标系和投影转换

如果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的坐标系和投影不符合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建库要求, 则须对原数据进行坐标系和投影转换。这主要是利用GIS软件中坐标系变换功能和投影方式变换功能进行转换, 从而得到符合建库要求的坐标系和投影。

3.1.3 分层提取图形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是分层管理模式, 因此, 可统一定制一个参数定义表, 所有的作业人员均按该表上规定的每一要素的分层定义分层提取原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要素, 如乡镇界、村界、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沟渠等线状地物、一般地类界线, 并分文件进行存放。

3.1.4 属性数据的转换和部分录入

《标准》与《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土地利用分类 (过渡期适用) 》之间有相同和相通的部分, 可对原数据库的部分属性内容如权属代码、权属名称、地类代码和名称等予以保留, 对地类代码和名称根据对应关系进行整体转换, 详细的对应关系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 中的附录A和《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 D/T1014—2007) 中的附录B。

3.1.5 外业调查资料准备

利用数据库输出功能套合行政界线、线状地物、地物界线、属性、编号和注记等打印外业用调查底图供外业调查人员使用。

3.2 外业调查

根据前期内业处理后得到的调查底图和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进行全野外调查, 外业调查主要采用综合调绘法, 即到实地对内业标绘的地类、界线等内容进行逐一核实、修正和补充调查;对内业不确定或无法解译的影像部分做重点调查;对影像上没有的新增地物进行补测, 并将核实、补测的内容及属性标绘在调查底图和记录在《手簿》中, 以此作为后期内业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3.3 后期内业数据处理

3.3.1 修改各类界线和线状地物

根据外业调查底图的成果, 确认和修改各类界线。包括输入新增变更线, 删除错误的遥感判读解译矢量线, 对有坐标值的各类图形边界采用坐标输入法录入。

由于作业方法限制, 通常一个县域范围内的数据由多个作业人员进行矢量化和属性数据录入, 为构成一个完整县域范围的数据库, 要对各作业员所做的分幅或分区域数据进行接边处理。接边要求按以下原则进行:两相邻图形数据, 当明显对应要素间距离小于图上0.6mm和不明显对应要素间距离小于图上2.0mm时, 直接按照影像进行接边, 否则应实地核实后接边, 街边后两相同要素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应保持一致。

3.3.2 属性结构的建立和属性数据的录入

(1) 属性结构的建立

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建立各分层要素的属性结构。

(2) 属性数据的录入

属性数据的录入包括利用空间关系赋值、根据外业调查手簿内容赋值、根据某一类图形数据特征统一赋值和GIS软件自动计算得到属性值等方法。

根据某一类图形数据特征来赋值是人为判断某一类图形的特征, 然后利用GIS软件的查询功能查询出这类图形, 批量录入属性。

还有一部分属性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功能获得, 如行政区、地类图斑的面积字段属性、线状地物长度和面积字段属性等。

3.3.3 数据检查

由于数据采集和录入过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 通过数据质量误差传递进入数据库系统, 因此, 数据入库前, 要对数据成果质量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并记录检查结果, 对错误进行及时修正。

3.4 数据入库

3.4.1 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的建立

(1)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在数据管理是为了数据的规范性、高效性和可维护性, 将土地利用数据中的相关属性字段名和字段值以及数据描述等以统一规定的形式进行定义并建立定义数据库。

(2) 数据索引

数据索引是在空间数据管理时为了提高数据检索的效率建立的空间数据索引, 主要包括分幅索引图数据和行政区索引图数据。

3.4.2 图形和属性数据库的挂接

将外部的属性数据表格通过一定方式导入GIS软件中, 通过软件自身提供的图形数据连接功能完成图形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初步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3.4.3 数据检查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数据检查采用国家二调办开发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进行全面检查, 以保证数据质量符合国家和省的要求。

4、结语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内外业三个步骤, 只有合理地安排作业流程, 确定合适的作业方法, 才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事半功倍的完成建库工作。

本文介绍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法, 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时建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基础上, 先进行数据处理, 然后进行外业调查, 最后再进行数据库全面建设, 各部分可独立作业, 也可穿插进行, 从而保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保质按时完成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

[2]广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资料汇编

[3]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 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广东省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及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工作实用手册

上一篇:通防述职报告下一篇:管理顾问公司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