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坳村精准扶贫调查报告

2024-06-15

卢家坳村精准扶贫调查报告(精选4篇)

卢家坳村精准扶贫调查报告 篇1

卢家坳村扶贫工作调查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工作组对卢家坳村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卢家坳村全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328户1200人。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42名,全村劳动力总人数450人,外出务工210人,人均收人,3890元。耕地面积934亩,是典型的土多田少,人多地少的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山村。

一、村组织建设情况

1、村基层党组织较为健全。党支部有3名支委,其中书记1名,按照地域划分为4个党小组。党小组长均为老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党小组长有分工,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但卢家坳地域面积宽、群众居住分山上山下两片,给党组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党支部作用发挥较好。支部一班人解决基层农村社会矛盾能力较强、较为深刻地了解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在群众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村民有困难、对政策有疑问时,首先想到和村支部沟通,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较好。干部能够身体力行为村集体、群众服务,积极筹措资金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

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花生等作物,饲养牛、山羊、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小组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以上,有6个村民小组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1所。2014年底,卢家坳村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3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0%;劳务输出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从产业比重看,卢家坳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务工。养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卢家坳村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水稻600余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另种植少量油菜、花生约200亩。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约50头,羊存栏约80只;猪存栏约100头。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8个村民小组318户全部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四个小组居住在海拔400余米的山上,另四个小组在“318”国道两旁,山上村民饮水来自自建饮水池,山下均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有线电视覆盖全村;全村300余户均自建砖混结构住房,10户计划易地搬迁进扶贫安置点,3户享受危房改造政策,1户享受进镇购房安置。

5、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建筑面积110平方米,配套村级卫生所,其他办公阵地及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贫困现状:2014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贫困户71户,人口214人,贫困面居全镇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11户20人,享受残疾人生活补助4人。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30余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领取养老金。

三、卢家坳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地理条件、生存环境及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卢家坳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上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的现象比较突出,种植业经济效益微薄。群众养牛多为耕役用,黄牛品质差,黄牛养殖以散养居多,饲养方式比较粗放,年出栏量偏少,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

二是群众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村域经济的健康向前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少部分农户已通过发展养牛、羊、家禽等产业自力更生,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大部分群众目前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卢家坳村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升产业。根据该村实际,从基本方面对群众生活生产现状进行加固和提升,从而为脱贫致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要提倡和推广养牛、羊产业,真正做到科学养殖,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二要加强村内道路建设,俗话说: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和外界交通连接建设,提升外出劳动力技能素质,拓宽家庭收入来源。三要加强村卫生所、文化广场等建设,通过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用德才兼并的村医,配备专业的农业技能书籍、配备全面的信息传播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医治,知识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学习,信息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真正达到改善该村农户生存环境,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通过旅游业以片带面,以面促点,整片整村推进,以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统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培训转移、环境卫生等项目建设,避免各自为政,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整体素质,实现小康生活。一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入党的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同时加大对村上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要持之以恒的把培训农户、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把简单的需输血变为能造血。二要通过谈心、交友等方式,向农户讲解知识的重要性和读书学习的必要性,使农户转变观念,重视学校教育,从长远上提高农户家庭整体素质,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长期改善打好基础。三要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各行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为农户发展多种增收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供智力支撑。

卢家坳村精准扶贫调查报告 篇2

江西省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辖17个乡(镇、场、管委会),105个行政村(社区),16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丘陵多、耕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赣南山区县,也是苏区县。

一、龙南县扶贫开发基本情况

龙南县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格局。

(一)专项扶贫基本情况

中央、省、市不断加大专项扶贫力度,仅2012年 -2014年,上级投入龙南的专项扶贫资金就达1.6亿元,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尤其是龙南县开展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试点工作以来,累计搬迁近1.2万人,建设了“金塘花苑”、“东江新圳花苑”、“黄沙新岭地质灾害安置点”等高标准安置区,彻底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行业扶贫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2年以来,每年有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26个部门开展行业扶贫,给予贫困乡村倾斜支持,三年累计帮扶资金达3.89亿元,为扶贫开发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社会扶贫基本情况

当前,龙南县社会扶贫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省、市领导带队的“四个一”组合式扶贫,2014年累计帮扶资金1321万元。二是县直单位定点扶贫。结合“三送”活动,龙南县每年都安排县直、驻县单位定点扶贫57个贫困村,2014年帮扶资金392.6万元。三是干部结对帮扶。2014年有2220多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帮扶资金达276.5万元。四是社会捐赠。2014年累计接受社会捐赠556.3万元,比较突出的有“光彩事业”、“希望工程”、“育贤爱心基金”等。社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有益补充,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龙南县贫困现状及成因分析

尽管龙南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三农”建设首要任务来推进,贫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扶贫产业和转移就业深入发展。但严峻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龙南县仍有贫困户9197户2412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观条件影响脱贫。一是人均耕地不足。人均耕地只有0.54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同时又有相当一部分山被封为公益林,难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导致农民长期的积贫积弱。二是道路交通落后。57个贫困村还有100.8公里道路没有硬化,公路路面硬化率仅有56.7%;同时,已硬化的农村公路中45% 的村道为等外公路。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50-70年代,农田设施老化严重,防御干旱、洪涝灾害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贫困农民的增产、增收。四是生活配套设施落后。农村饮水难、用电难、电压偏低现象长期存在,如饮水不安全人口龙南县还有4.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8.2%。

(二)主观因素阻碍脱贫。一是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占总数的64%,是贫困的主因,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也是致贫的重要成因。二是贫困户文化素质较低。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技能特长,只能从事简单传统耕作和出卖苦力,增收门路狭窄。三是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由于长期的贫困导致部分贫困户思想不平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走上了“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死循环之路,这类人在“等、靠、要”的同时,有些还变成了农村的泼皮无赖,影响了农村和谐。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矢志追求的目标。只有因地、因户、因人制宜,“一户一策、一户多策”的精准发力扶贫到户,才能加快改善苏区人民生活。

龙南县桃江乡无土栽培蔬菜基地,目前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已带动 50 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依托“三送”,帮扶到户

发挥“三送”工作双向全覆盖的“管网”优势,开展单位定点、干部“543”结对帮扶、村“两委”干部“1对1”结对帮扶活动,定点、定人、定责,实现57个贫困村、9197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从帮发展产业、帮就业创业、帮完善保障、帮改善条件、帮提升后劲入手,做到“一村一套帮扶措施、一户一套帮扶办法”,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1. 着力解决就医难问题。一是增加县外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参合农民就医人次较多的广州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列为县外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住院报账比例由35% 提高至50%,起付线由800元降至600元。二是适度提高县级公立医院报账比例。将县级公立医院新农合报账比例由80% 提高至85%,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三是开展大病保险工作。贫困群众全年累计可报费用中自付部分达到起付线1.5万元以上的,由大病保险按50%-70% 的比例进行再次补偿,年补偿最高金额达到25万元 / 人。四是扩大救治病种范围和提高相关病种的报账比例。在全市统一15种重大疾病的基础上,新增4种重大疾病纳入救治范围;在原有19种慢性病的基础上,新增3种常见慢性疾病纳入新农合报账范围,进一步提高报账比例和补偿封顶线;新增14种临床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药物为新农合目录内药物。对扶贫对象慢性肾衰透析、癌症放化疗等不设起付线。五是提升乡村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利用农村老村部、村小等改建为乡村医疗一体化场所,逐步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六是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将支出型贫困家庭大病患者的个人自付救助比例由50% 提高到60%;城乡低保非常补对象的救助比例由80% 提高到90%。同时积极推进“救急难”工作,对因病、因残等致贫家庭给予临时救助。

2. 着力解决就业难问题。一是提升扶贫对象就业技能。整合“金蓝领工程”、“雨露计划”等资源,实施就业扶贫培训工程,落实扶贫对象培训及生活补助政策,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二是完善就业补贴政策。对吸纳贫困人员连续就业一年以上,贫困人口劳务收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给予每人每月300-350元扶贫岗位补贴。三是创新就业扶贫方式。创办公益性龙南县就业扶贫福利厂,并在乡级设立外发加工点,在中心村建设扶贫车间,提供充足的简易手工产品生产岗位。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农村公路养护、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加大贫困人员就业扶持力度。

龙南县乡村就业扶贫车间

3. 着力解决就学难问题。一是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基本实现城区每5万人口1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1所中心公办幼儿园,较大行政村1所村级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同时,对在园特困幼儿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切实解决适龄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是加大高中阶段助学力度。对普高和中职在校贫困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补助;设立优秀贫困学生奖学金制度,每年对品学兼优的100名贫困学生给予每人1000元的奖励。三是保障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取消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办理限制条件,做到“应贷尽贷”;在上级对当年考上全日制大专院校以上的贫困家庭大学新生专项资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人一次性2000元的资助,确保特困大学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四是设立圆梦助学基金。设立政府圆梦助学基金,通过广泛募集并积极整合各类社会助学资源,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

4. 着力解决住房难问题。一是加大县级层面保障房建设力度。对在建的3个项目6334套保障性住房,除了低价出售外,贫困群众连续在城区务工半年以上的,政府优先供应公租房,切实减轻进城贫困农民生活负担。二是加大乡级层面统建保障房力度。集中力量在圩镇或中心村统建一批50平方米左右的保障房,免费提供给贫困对象居住。同时,组织“三送”单位给予每户不低于3000元的物资帮扶。三是加大贫困对象原址改建帮扶力度。对坚持留在原址或就近异地改建的贫困户,加大差别化扶持力度。对实行差别化补助后仍存在建房资金缺口的特困户,可申请贷款2万元,并给予为期两年的贷款贴息扶持。

5. 着力解决增收难问题。一是实施产业奖补政策。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发展油茶、脐橙、生猪等优势农业产业,根据产业品种及规模分别给予贫困户4005000元不等的产业奖补。二是实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贫困户养殖母猪、生猪和种植水稻、林木等由政府整合资金投保,增强贫困户防灾、抗灾能力。三是实施产业帮带奖补。整合“惠农信贷通”、小额就业贴息贷款等专项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产业能人大户采取“公司 + 基地(合作社)+ 贫困户”的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尽快脱贫致富。四是扶持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每年实施一批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扶持一批贫困户能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类生产经营项目。

(三)建立机制,长效管理

1. 拓展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建立龙南县社会扶贫信息网、开展“扶贫济困月”活动、成立扶贫爱心基金等方式,广泛汇聚扶贫开发攻坚的磅礴力量,实现扶贫需求与社会扶贫资源的无缝对接。同时,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企业优先给予“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

2. 完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对上级涉农补助资金进行整合,精准投入,把扶贫资金用在最急需、最实用的地方。

白马滩精准扶贫调查 篇3

2016年初,地处延安革命老区的黄龙县在延安市率先实现整体脱贫。但是,对黄龙县白马滩镇的干部来说,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016年12月12日,记者第二次来到陕西省黄龙县白马滩镇河西坡村南湾组采访。上一次采访是在半年前,那时,村民韦武德承包的鱼池刚刚投放鱼苗不久。鱼池里养的是当地从未养过的冷水鱼和大闸蟹,这在当地还是个新鲜事。

不过,对姜飞来说,已记不清到过这个鱼池有多少次了。姜飞是白马滩镇副镇长,也是与韦武德结成对子的帮扶干部。黄龙县2016年初实现整体脱贫之前,还有贫困人口1576户3009人,其中就包括韦武德一家。

“长得着急了点”

“我这个人长得着急了点,因此经常有60后、70后的人和我称兄道弟。”1986年出生的姜飞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他幽默地说,“实际上,我们镇的班子成员年龄都不大,书记80年的,包括镇长在内86年的有四个人,82年和84年的各一位,78年和79年就算最大的了,可以算‘准80后的’。”

姜飞是2015年7月当上副镇长的。这一年4月,黄龙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启动。黄龙县的目标是2015年底实现整体脱贫,到2020年实现小康。县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人对人”、“点对点”、“面对面”地全覆盖,帮扶贫困户脱贫。“我们县有个‘4321的帮扶制度’,即:处级领导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后备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姜飞说,“按照这个要求,我要负责两户贫困户脱贫。除了韦武德,还有神峪村的五保户冯中堂老人,也是我的帮扶对象。”

冯中堂是个64岁的老人,前些年儿子夭亡,老人独自居住,患有脑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属于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对于这类贫困户,政府采取直补到户的“兜底”式扶贫,即政府承担特殊贫困人口的医疗、养老等开支,除享受国家政策补助、大病医疗救助等有关政策补助外,还会给予临时困难救助。

姜飞说,作为帮扶干部,自己是冯中堂老人的第一责任人。他像老人的儿子一样,除了逢年过节去看望,平时至少每个月到老人家去一次。每次去的时候,他会给老人带点米面油或水果糕点等生活用品,有时还帮着老人干点活,陪老人一起吃顿饭。“但我不会给他钱的,老人有钱也没有地方花,他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和照顾。”

姜飞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老人以及村上的干部,老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或生病住院,总是第一时间和他联系。有一次,冯中堂在晚上突然发病了,给姜飞打电话,姜飞当时还在县城,距白马滩有50多公里。他急忙安排人就近将老人送到相邻的韩城市医院抢救,自己又连夜赶到医院。

前不久,冯中堂老人因病去世,姜飞的帮扶对象只有韦武德一户了。

“韦武德家有五口人,他两口子、父母以及刚刚考上大学的女儿。但韦武德的父母年纪都大了,母亲78岁,父亲81岁,妻子腰椎有问题,不能干重活。54岁的韦武德身体也不好,没法到外地打工,家里除了七畝地,再没有别的经济收入。”姜飞介绍说,“我们县按照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将这一类划分为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

根据韦武德家的实际情况,姜飞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并與韦武德反复沟通协商,认为搞养殖是一条不错的路子。姜飞打听到与韦武德同村的王乃林家的鱼塘要转包,就鼓励韦武德承包。“韦武德曾做过大队干部,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干别的都不合适,搞养殖很适合他,他只是缺资金和技术而已。”

记者了解到,结合县域实际,黄龙县的精准扶贫着力推行庭院养殖、就业扶持、产业提升、生态旅游带动、土地扶贫、金融扶贫、企业带动、教育资助、搬迁扶贫、兜底保障等十种扶贫模式。对于这类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方针,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限期实现脱贫。

冷水鱼和大闸蟹

记者上一次来这里采访时,韦武德说,要不是镇上出面,他根本承包不起这个鱼塘。这个鱼塘的主人、58岁的王乃林也证实了韦武德的说法。王乃林说:“当时还有人想承包鱼塘,根本轮不到他(韦武德)。他一没有资金,二没有经验,要不是姜镇长找了几次,咋可能把鱼塘承包给他呢?”

韦武德承包的这个鱼塘过去一直由王乃林的父亲王迁运经营。王乃林说,由于父亲年事已高,经营不了鱼塘,自己也顾不上,于是就想把鱼塘租出去。姜飞知道此事后,多次找到王迁运老人和他的儿子王乃林,请求王家把鱼塘让韦武德承包。王乃林告诉记者,父亲1947年入党,是一名老游击队员,解放后在村上当了二十五年队长(组长),今年已97岁。看到镇上领导为帮助韦武德脱贫致富,亲自出面担保,王迁运同意以每年6000元的价格将鱼塘租给韦武德,与韦武德签了租期十年的合同。

姜飞向记者介绍说,韦武德的鱼塘养殖,不仅仅是个扶贫项目,还是一项跨地区的科研项目和两地党建互动项目。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经过考察和调研,认为白马滩镇的水质很好,适合养殖冷水鱼、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这些水产对环境要求很高,尤其是冷水鱼,不仅要在流动水中养殖,而且要求水质纯净,不能有污染,水温常年须保持在摄氏5度到19.2度之间,水温太高、太低都不行。专家考察发现黄龙县的林草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当地的澽水河在流经白马滩镇这一段,环境优美,极少受到污染,非常适宜冷水鱼、大闸蟹的生长。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与黄龙县白马滩镇党委结成了党组织结对共建关系,将韦武德承包的鱼塘列为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在资金上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帮助韦武德发展冷水鱼养殖。

韦武德承包的鱼塘就在澽水河岸边。这是一个直径约10米、水深2至3米的圆形鱼塘,泉水从入口不断流入,从另一端排出,形成活水。鱼塘的池壁和池底用白色的瓷砖铺成,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池里一大群游来游去的鱼儿,给冬日的河边平添了不少生机。姜飞告诉记者,建这个鱼塘已累计投入13万元,如果没有政府支持,韦武德一个人是建不起来的。

nlc202309090036

韦武德养的冷水鱼也称作鳟鱼,俗称金鳟和红鳟两种,市场上售价比普通鱼要高出很多。姜飞说,刚建成时,共投放了684斤鱼苗,一条鱼只有几两重,现在最小的也有两斤多重了。

在鱼塘上游二三十米处,有两片很湿润的草地。姜飞说,草地深处有两眼泉水,常年不干,冬季不结冰,水温最高不超过摄氏21度。韦武德养冷水鱼用的就是这里的水。

记者注意到,在养冷水鱼的鱼塘上游,还有两个水塘。姜飞说,中间这个是韦武德新建的鱼塘,靠上游的是王乃林建的。这两个鱼塘主要养殖大闸蟹,以及混合养殖草鱼和小龙虾。韦武德养的冷水鱼和大闸蟹主要销往邻近的韩城、渭南以及黄龙县城少数几个高档酒店。但就整体来说,黄龙县的冷水鱼和大闸蟹还不被外界认可,许多当地人也不知道。

姜飞还告诉记者,黄龙县本地生产的大闸蟹在上海的一个水产博览会上连续两年获得大奖:2015年,一只5两6的公蟹摘得“蟹王”奖。2016年,一只3两7的母蟹又获得“蟹后”奖。据说,母蟹能长到3两多就很难得了。

扶贫还在路上

韦武德到西安给爱人看病去了,记者这次采访未能见到他。

姜飞说,早在2015年底,经过严格的考核验收,黄龙县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6946元,并且人均纯收入最低的贫困户,人均收入也超过了省市确定的贫困标准,黄龙因此取得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在延安市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这其中就包括韦武德一家的成功脱贫”。

据姜飞介绍,2015年底考核统计时,韦武德一家年人均收入约3900元。2016年,韦武德仅大闸蟹一项收入就达到8600元,初步估算,全年收入会远远超过2015年。尽管韦武德已经实现脱贫,但因病致贫多年,家底薄,加上女儿又考上大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松。

姜飞说,县上规定“不脱贫,不脱钩”,无特殊情况,三年内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不再调整,用铁的纪律保证和促使帮扶干部、驻村队员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确保帮扶队形不变,帮扶队伍不散。因此,他現在与韦武德一家仍然是帮扶关系,经常就养殖方面的事情与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交流沟通,还要为韦武德联系销路。另外,姜飞每月还自己拿出100元資助韦武德的女儿。现在,韦武德的女儿差不多每个月都会与姜飞通一次话,姜飞说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姜飞以前曾经做过十三年村官,在另一个乡镇界头庙镇做村支部书记助理。但做村官其实并不是他的初衷。姜飞说,他大学学的是建筑经济管理,毕业时监理师资格证也拿到了。2008年,正赶上全国公开招考村官,他跟着同学一起报了名,当时只想着再体验一次“国考”,根本没有想到会被录取。他于是跟父亲商量,父亲说,考上“村官”是好事,并且让他不要到外地去了,就回到黄龙,因为这里的情况他都熟悉,容易开展工作,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工作起来吃力,父母也照顾不到。

交谈中记者得知,姜飞的父亲是渭南市临渭区人,当兵后转业到了黄龙县。“我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是农村人,我又出生在黄龙,因此我回到县里为村民服务,和农民打交道没有任何障碍,我不光骨子里是个农民,长得也像农民,对吧?”姜飞风趣地说。

“其实,扶贫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谈及自己的扶贫感悟时,姜飞很平淡地说,“这只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再说我就是黄龙本地人,对这个地方有感情。我这个人心比较软,见不得人受恓惶。”

姜飞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他才上幼儿园的儿子有一天对他说:“爸爸,给我50块钱。”他问儿子干啥用,儿子说:“我要捐钱,救小朋友。”原来是儿子在电视里看到有失学儿童需要救助,自己想帮帮他们。姜飞说他很受感动,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帮助别人,自己做的这点事情,实在算不上什么。

天色不早,当记者要离开韦武德承包的鱼塘时,临时替韦武德照看鱼塘的王乃林对姜飞说:“想办法联系人,再卖点鱼吧。好长时间没有收入了。”显然,姜飞短时间内与扶贫是脱不了“钩”了。正如他们的县委书记所言,扶贫永远在路上。

卢家坳村精准扶贫调查报告 篇4

一、产业扶贫是山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是从 “输血式扶贫”到 “造血式扶贫”转变的重要路径。

1.山区丰富的特色资源是产业扶贫的基础

山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茂密的森林等而具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如中药材、高山蔬菜、特色种养殖及其生态旅游等。山区的精准扶贫必须从山区实际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平武县属于秦巴山区贫困县,贫困量大面宽,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11.13%。平武县具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包括茶叶、蚕桑、核桃、果梅、板栗等经济林木,中药材、食用菌等林副产品,这些特色资源为平武县扶贫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产业扶贫是把 “绿水青山” 变成 “金山银山”的有效手段

要实现山区贫困户的“摘帽”,增强其自主“造血”功能,根本着力点在于建立在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生态经济化,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以桅杆村为例,该村因地制宜,依托果梅这一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果梅产业,发展复合型乡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2015年桅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573.1元。

3.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发展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都能完成。通过产业扶贫,能有效吸纳这些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产业的发展主要采取 “公司+ 农户”或者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这对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村民利益,带动并辐射周边乡村创业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查的三个村中有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仙坪村的养猪合作社、垭头坪村的蘑菇种植、桅杆村的乡村旅游都有效地分流了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

4.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以特色优势资源为基础的产业扶贫主要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这些产业大多是无烟产业,具有污染小、排放少的特点,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仙坪村发展的养蜂产业提高了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品质,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起了重要作用。桅杆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入社道路改扩建和村落民居改造,美化了村容村貌,有利于环境保护。

二、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

1.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不准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产业的精准定位。但目前山区扶贫开发中还存在产业定位趋同的现象,如都笼统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而忽略了本村的实际情况。产业扶贫的精准定位在于摸清贫困的原因和贫困户的现状,因为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劳动者的体力素质和智力素质。贫困山区农村的医疗条件较差,农民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虽然农民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报销有严格的规定,对于大病的报销也有最高限额的规定,〔1〕因此农民一旦生了大病就会陷入极度贫困状态。这种因病致贫对产业的发展是极大的限制。以垭头坪村为例,全村36户建档贫困户中户主年龄在60岁以上占55.55%(表1),而且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占63.89% (表2),同时垭头坪村还因为道路交通不便,水源短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而 “苦在路上、难在水上、困在病上、差在文化科技上”。正是如此,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愿不是很强,整个村有积极意愿主动脱贫的贫困户有17户,占整个贫困户的47.2%,有主动脱贫意愿的贫困户有些因缺乏技术指导、公司支持和市场信息而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此外,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社会支持力度不大。在调查中有农户表示想发展养殖业,但缺乏启动资金。

资料来源:贫困户入户调查。

资料来源:贫困户入户调查。

2.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不准

贫困村在产业发展有了精准定位后,需要产业发展政策的精准支持。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是产业精准扶贫的保障。目前国家、省、市、县层面都制定了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体现 “高精准度”的细化的市场发展政策却未曾具体落实。〔2〕以仙坪村为例,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协调下,邀请了上百位企业家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在征询本地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了仙坪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中蜂养殖为基础打造蜜蜂小院院、、山山间间野野地地嬉嬉猴猴、、河河里里木木耙耙漂漂流流发发展展乡乡村村旅旅游游,,种植中药材和饲养生态黑猪。但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规划,精准度高的具体实施政策还未出台,针对某个产业或某个企业的政策更是少之又少。以生态黑猪为例,当地村民有意愿发展生态黑猪,政府也在积极联系养殖企业,但是尚未落实具体的政策,如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针对猪肉价格波动特点的市场稳定政策等还需进一步细化等。

3.脱贫后政府面临的两难处境

精准扶贫到了后期,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贫困户 “摘帽”后出现 “民富村穷”现象,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却是空白甚至负债。同时发展到后期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生态环境恶化,大量游客导致交通拥堵、垃圾成堆等问题。政府也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巩固扶贫效果;另一方面要承担如秩序维护、垃圾清运等 “公共产品”的成本。要发展山区经济,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加强规范和引导,这就会增加各农户的 “私人成本”,甚至会出现农户与村镇干部的对立,影响干群关系和社会和谐稳定。以桅杆村为例,在政府支持下,对村社道路进行了改扩建,依托原有的果梅资源发展果梅产业,短短两三年时间就让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村内发展了二十几家农家乐,最高的年纯收入达二十多万。但这种各自为阵的分散经营模式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缺乏统一规范和引导,高峰时期要出动村镇干部及相关部门维持秩序、每天需清运垃圾两次,政府还要对景区进行宣传,这都无形中增加了政府成本。这种 “脱贫悖论”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也是扶贫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从产业发展一开始就应该加强规范和引导。

三、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对策

1.精准选择扶贫产业

(1)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平武县属于山区,很多地方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平武县摆脱贫困的瓶颈在基础设施建设,要加速村组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畅通 “小静脉”、对接大通道。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3月15日发布 《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贫困地区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也提出了地方配套的要求,但是贫困地区县财力薄弱无力、村无村集体经济、农户无自筹能力的 “三无”情况导致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农户自筹难以实现。目前除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四到县”外,其它涉农、民生项目资金均由国家和省级直接 “戴帽”下达,规定用途、部门垂直安排,尤其是涉农补贴类资金占比较大,大部分涉农专项资金都明确了使用方向,市、县自主整合难度较大,且要求地方匹配的资金较多,致使财政压力巨大,政府性债务沉重,一些乡村甚至过度负债。因此笔者建议从县级层面整合各项资金,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建设单位行业补助标准,并根据 “山区、深丘、浅丘、平坝”地理条件分类制定 “农村公共基础和服务等设施建设分区补助标准”,取消贫困地区各级地方财政配套(贫困县无配套财力)及农户自筹(贫困村无集体经济、 贫困农户无自筹能力) 规定、 按100%比例进行财政补助,降低重大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县配套比例。

(2)多方参与,让产业定位精准到户。每个贫困村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自身特点,每户贫困户也是如此,他们的人力、土地、资源等情况不同,而如前所述,贫困户由于自身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仅靠他们自身进行产业的精准定位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此外专业合作社、专家和咨询机构、贫困农户都是产业精准定位的主要力量,形成扶贫产业定位的 “五力模型”(图1)。

政府在产业规划制定中起主导作用,对其他四种力量进行引导。龙头企业是农户与市场联系的纽带,龙头企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3〕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大部分是当地的致富能人、养殖或种植大户以及致富返乡的能人,通过能人带头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以能人为中心开展各种业务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头效应。由于能人就来于当地的农民当中,能得到农民的信任,易得到农民的接纳,由他们所建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覆盖率高,农民的参加率高,可以快速带动周围的农户走向致富的道路。专家和咨询机构是站在第三方独立的立场,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产业的精准定位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贫困农户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人。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如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

2.不断完善产业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

(1)细化宏观政策。宏观政策包括土地、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在有了精准的产业扶贫项目后有些项目往往因为没有用地指标而得不到落实,所以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上应该向山区倾斜,支持在推进“两化”过程中,盘活存量土地,先行先试,进一步理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应扩大地方统筹使用扶贫资金的权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推动金融创新,根据贫困户的需求,适当调高有能力、有潜力的贫困户的贷款额度,不搞“一刀切”,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逐步把扶贫产业纳入商业保险,增强贫困户产业发展的信心。

(2)完善贫困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应该是利益共同体,但在实际运作中如何真正把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还遇到许多问题。龙头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实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可能在某些时候会损害农户的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双方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龙头企业在已经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的基础上,要适当 “让利”于民。同时政府应加强贫困农户的能力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和诚信意识,彻底消除其小农意识,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与脱贫致富能力。

3.绿色发展与产业扶贫协同推进确保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

(1)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扶贫的全过程。山区具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具有绿色发展的良好基础。山区从产业的选择、实施、到后期产业的升级都必须要坚持绿色的理念。绿色发展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绿色发展不能为了实现短期脱贫的目标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产业发展一开始就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这样也减少了后期治理的难度。

(2)建立绿色发展与产业扶贫协同推进机制。各自为阵的分散经营是典型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产业发展初期收到了很好的扶贫效果,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没有统一规范经营和难以形成品牌,这势必影响到这些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到后期应建立绿色发展与产业扶贫协同推进机制,可以通过项目化运作,公司化经营来集中统一开发、集中管理,这样既避免了单打独斗无序竞争的短视行为,利于规范管理形成品牌,又避免了很多矛盾,村镇干部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服务群众,密切干群关系,同时也给村镇的集体经济带来收益,可以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婕,毕玉辉.贫困农村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研究---以河北省贫困农村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10).

[2]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上一篇:勉谕儿辈文言文翻译下一篇:西寨寓居,西寨寓居徐夤,西寨寓居的意思,西寨寓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