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

2024-10-16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通用8篇)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 篇1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职责

一、帮扶单位职责。

1.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县、乡(镇)直部门要派驻“四双”帮扶工作队,选派单位优秀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担任工作队队长、队员,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开展干部驻村包户(人)的帮扶工作。工作队与原工作岗位脱钩,常驻到村开展帮扶工作,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定期、分批到包保户开展帮扶工作,每年不少于6次。建立作战体系、帮扶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切实履行驻村帮扶工作中领导联村、工作队驻村、干部职工包户责任,实现帮扶村贫困人口包保全覆盖。签订单位与工作队、工作队与村、包户干部与贫困户帮扶责任书,落实帮扶责任人,对工作队“四双”帮扶和干部包户(人)工作进行责任制考核。

2.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按照“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同步小康、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结合所驻村和所包保户实际,制定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脱贫措施,按照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的时间节点,保证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对村出列、户销号抽查验收达标,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目标。

3.积极支持帮扶工作。帮扶单位要将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主要领导定期听取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汇报,深入帮扶村开展调查研究,指导督导和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协调解决驻村帮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所驻村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支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4.主动关心驻村干部。单位党组织把关心驻村干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驻村工作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途径,优先考虑驻村干部在提拔重用、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政治待遇。定期看望、慰问驻村干部,关心身心健康,配备必须的办公设备,解决基本的生活条件,确保驻村干部扎根农村,安心工作。

二、工作队职责。

1.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队原则上由2-3人组成,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工作队实行派出单位党组织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接受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的检查督办、监督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任期原则上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撤离。确需调整,报组织部门、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审批。

2.宣传扶贫政策。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广泛宣传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专项扶贫政策以及教育扶智、转移就业、医疗救助、保障兜底等行业扶贫政策,做到政策公开、家喻户晓,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3.调查贫困状况。通过“大走访”、“大核查”、“五看五定”活动,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状况、贫困户基本情况,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对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档案,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信息化管理。

4.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调查摸底情况,认真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进行科学分类,建档立卡,为制定脱贫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5.制定脱贫规划。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对照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逐户研究确定脱贫项目和扶持政策,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和脱贫明白卡。

6.明确帮扶措施。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分类分户明确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的精选“五个一批”、“十个到户到人”,做到因村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引进帮扶企业,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动员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领办经济实体,成立亲友协会、扶贫协会,通过土地流转、打工收益等措施,构建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7.协调项目资金。协助村“两委”积极争取各类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信贷扶贫资金、部门对口帮扶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市场融入资金及各类涉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负责到村到户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投入及时足额到村到户到项目。

8.组织项目实施。全程参与村级项目和到户项目的实施,协助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参与项目验收、后续管理的各项工作。

9.完成脱贫任务。负责本单位干部包户工作,组织包户干部向贫困户公开承诺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张贴脱贫明白卡,分解落实脱贫任务,做到脱贫对象到户到人,确保如期完成减贫目标确保验收合格。

10.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协助村“两委”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打造素质优良的村组干部队伍。

11.开展“村企共建”。动员和协调帮扶企业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劳务输出,开展技能培训,参与民生工程等途径,多渠道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实现村企互利双赢。

12.兴建合作组织。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因村制宜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规模经营,集约发展。13.开展科技服务。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协调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科技成果,领办科技基地、培训乡土人才、创办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等工作。

14.调处信访维稳。及时掌握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精准扶贫等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

15.推广典型做法。重点总结工作队在驻村帮扶过程中呈现出的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先进做法、取得的效果,在全乡、全县乃至全市以上范围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

三、包户干部职责。

1.增强致富信心。通过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一人。

2.加强帮扶协作。包户干部每月到贫困户开展帮扶活动不少于1次,明白卡张贴上墙,做到建档立卡,不错一档。

3.制定到户规划。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与贫困户商定脱贫路径,有针对性地制定到户到人脱贫规划和脱贫措施,制定帮扶明白卡(明白袋),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承诺书,做到制定方案,不失一策。

4.协调到户政策。为所包扶的贫困户对接产业发展、小额信贷、扶贫搬迁、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资金,因户制宜,协调医疗救助、教育扶智、转移培训、社会保障等政策落实到户到人,确保项目支持和政策保障,做到落实政策,不少一户。

5.组织项目实施。协助所包保贫困户按规划项目组织实施,提供手续代办、政策咨询、科技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确保贫困户脱贫项目顺利实施,做到如期脱贫,不落一人,并通过销号验收。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 篇2

1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贫困现状

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依照该《规划》, 到2017年, 我市将力争完成4个市级重点区县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基本脱贫的任务, 全市现有农村贫困人口48.2万户, 169.5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改革开发以来, 按照国家2 300元的新贫困标准, 全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降低到2014年底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为8.5%。目前, 重庆市贫困发生率为7.1%;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五县” 黔江、石柱、秀山、彭水、酉阳、武隆均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一二三产业占比为13.5:45.7:40.8, 现有贫困人口11.9万户, 44.2万人。其中因病致贫占17.1%、因上学致贫占24.9%、因缺资致贫占15.2%、因缺技术致贫占15%、因灾害致贫占4.2%、因残致贫占3.1%、因缺劳动能力致贫占7.9%、因缺土地匮乏致贫占2.1%、因缺水致贫占0.95%、因交通致贫占3.5%、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致贫占1.6%, 贫困发生率为13.6%, 60%以上分布在边远高寒山区, 贫困程度深。

2 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扶贫工作缺乏责任考核、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

一是缺乏有效的扶贫责任落实、监督和考核机制。因国家缺少对省以下贫困人口的分布统计, 县乡的贫困人口都是由各级政府自己上报的, 导致地方统计减贫效果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扶贫工作的开展效果。二是对扶贫资金的管理, 缺乏对扶贫对象的激励机制。在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行动中, 较大程度上存在着把扶贫开发与救济相混淆的现象, 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 而是助长懒惰依赖的思想。同时, 因政府补助建设项目的产权不明晰、缺乏项目建设后期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也滋长了部分贫困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扶贫资金的投入、管理及使用上缺乏与效果挂钩的机制。在政府扶贫资金分配上, 没有与各扶贫区县的扶贫任务完成的好坏、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贫困群众得到实惠的多少挂钩,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开展脱贫工作效果好的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2.2 扶贫开发体系建设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扶贫工作人员不足。重庆市169.5万贫困人口, 分布在18个重点区县和15个非重点区县, 1919个贫困村, 县乡两级扶贫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特别是非重点区县, 县级扶贫机构往往只有几个工作人员, 在乡镇也未配备扶贫专干, 不能很好地适应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二是扶贫机构统筹能力不够。相关主管部门职能分工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 导致扶持重点难以突出, 各部门安排到贫困地区各种资源形不成合力, 资源分散、项目重复、多头申报、各行其是等问题时有影响扶贫资源的整体效益, 难以形成系统整体合力, 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三是部分扶贫干部开放创新意识不够。个别扶贫干部还局限于就扶贫抓扶贫, 缺乏用市场思维、改革创新、科技转化、产业发展等办法破解扶贫开发难题的能力。

2.3 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制定落实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存在部门政策有效衔接不够。尽管部门之间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制定了相应政策, 但仍存在各自为政、政策重复、衔接不到位的现象。二是缺乏持续稳定的开发性工作措施。贫困人口与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利益链接机制还不够完善, 农民资产性生产要素稳定收益发展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缺乏一套完善的开发式扶贫工作模式。三是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还不足。激励贫困人口脱贫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识不强, 参与项目决策的积极性不够高。

2.4 统筹城乡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与精准扶贫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现行扶贫开发体制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影响, 原来的城乡分割扶贫政策不能很好适应城乡统筹发展新常态。二是相对扶贫机制研究滞后。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 各级干部还存在完成短期任务的思想, 对扶贫工作未来发展方向不清、任务不明, 缺乏扶贫攻坚的前瞻性。三是扶贫法制建设滞后。至今全国尚无统一的扶贫法律法规, 大多依照部门规章开展工作, 缺乏建立依法扶贫的长效机制和法制建设。

3 加快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扶贫攻坚制度建设, 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渝鄂湘黔省 (市) 政府联合争取国家设立和增加武陵山区产业发展基金、生态补偿基金、少数民族发展基金及扩大信贷规模等扶持, 重点支持武陵山区生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工、民俗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争取国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争取中央财政对武陵山生态保护发展区、长防林、天然林、石漠化治理区抚育等生态保护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 逐年提高补偿额度;争取国家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专项, 在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对武陵山贫困地区生态旅游产生的税收全部留存地方使用, 逐步取消专项资金项目地方配套要求。争取国家支持在武陵山片区各区县 (自治县) 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一定年限全免政策, 在国家政策没有下达之前, 可先由省 (市) 级财政进行补贴, 在武陵山片区形成招商引资洼地, 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产业发展, 提高地区经济发展造血功能效果。三是整合扶贫项目资源,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树立点上开发, 面上保护的思想, 将市级财政、发改、交通、扶贫、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民族等部门出资金集中设立“渝东南产业发展基金”, 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粘合计”和杠杆作用, 专门用于该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奖励、企业银行贷款贴息、改政府项目投入资金为扶贫项目所在贫困村 (户) 入股分红, 企业和贫困村 (户) 分别占51%和49%的股权, 调动企业和贫困村双边的积极性, 撬动社会资金的投资, 促进旅游、种植、养殖、加工四大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 做到产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建设产业化。四是建立贫困村返贫监测、考核机制, 确保扶贫工作实效。建立和完善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农村贫困温饱监测制度和相关机构, 以保证贫困监测统计信息客观、公正性。

3.2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有效转移和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是结合扶贫攻坚实际, 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土地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差等实际, 建议各级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市、小城镇改造, 完善城市功能, 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 特别是要提高区县、乡镇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的前瞻性, 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效率。二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障碍, 保障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法律法规政策, 修改并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取消农业和非农户口在我国城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待遇上的差距和歧视规定, 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门槛, 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三是优化产业布局,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二三产业, 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在自然条件较好农村, 从国家供给侧改革入手, 通过流转农村土地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适度规模化经营, 降低土地、劳动力及物化成本, 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在农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一技之长, 逐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非农岗位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加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 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管理体系, 包括因缺少劳动力和收入造成的生活困难家庭, 因病灾及残疾致贫的家庭和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和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 通过对这部分人实施社会保障, 使之逐步脱离贫困, 同时, 对在一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下极易返贫的贫困户, 政府要加大对他们的社会保障扶持力度, 防止他们再度陷入贫困。

3.3 创新扶贫长效措施, 促进贫困村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保障机制。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 准确把握城乡适龄人口及中小学在校生规模变化情况, 规划留足城乡教育用地, 在大、中、小城镇建设中, 按照城乡发展规划,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推进城乡教育“捆绑发展”, 确保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享受当地城市学生同等教育, 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二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权利。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灾害救援、社会保障等权利是他们生存中最基本的需求, 从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 他们一方面需要有稳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则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物质之外需求的社会环境, 政府组织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因此, 只有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农村贫困人口的需要, 才有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 政府通过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其他转户居民的自主创业, 并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兴业指导、跟踪服务等扶持, 确保户籍制度改革获实效。三是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 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 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对企业新招用的农民工, 开展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 以区县 (自治县) 为单位, 政府为其建立农民工创业园, 提供免费培训、基础设施、厂房建设等前期投入, 拓宽转户人员就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相关高校、农科院及相关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优势, 整合农业科技队伍, 加强种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政府投入资金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加大山地农机研发力度, 完善逐年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加强现代农业中机耕、机插、机播、机收等技能培训,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为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4 完善特色效益农业保障机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及市委四届三次会议提出“五大功能区”划分的核心内容, 对渝东南的发展定好位。根据重庆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渝东南各区县“十三五”发展规划、武陵山片区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等, 抓住渝东南地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突出依托企业、产品研发、深度加工、循环利用等方面内容, 研究编制提升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同时, 也包括整村移民搬迁后生态恢复及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在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发展机遇, 根据武陵山旅游产业开发规划, 联合渝鄂湘黔四省 (市) 政府给国家提供武陵山片区交通发展规划建议, 增加交通建设投入, 在加快区域内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投资的同时, 打通旅游环线的断头路、过境路、旅游景点连接公路, 提升公路等级, 提高运输能力;整治乌江航道, 提高武隆、彭水、龚滩等港口的通航能力, 完善黔江机场功能配套, 构建渝东南交通枢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整治工作, 解决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三是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整合乡镇现有农技、林业、水利、畜牧等公益性职能, 充分发挥其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现有农产品流通企业, 拓展农超对接方式, 支持特色农产品批发、储运龙头企业向农村延伸, 推进电商物流业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土地流转、劳动力、物流、生产的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农村综合信息发布服务, 创新政府为特色农作物及养殖牲畜保险提供保费资金补贴服务和农产品供求信息, 实现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对接服务等,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降低农产品生产、销售风险, 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3.5 拓宽融资渠道, 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 篇3

王东明说,各地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不能停留在层层传达、层层表态上,关键是要层层抓好落实。要把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标明确到年、安排到月,任务具体到县到乡到村、落实到户到人。要把工作举措落到实处,细化量化帮扶措施,切实抓好“五个一批”和“十项重点工作”落实。要把支持政策落到实处,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强化资金使用监督管理。要把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驻村帮扶机制,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王东明强调,要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谋划和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王东明说,要努力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水平。要加快推进土地确权颁证,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总结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金融服务“三农”方面探索新路。

同时,要深入推进依法治理,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大力推进公正司法,持续深化“法律七进”,以村规民约为载体开展基层法治创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用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 篇4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向县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工作进展情况

经过建档立卡动态调整,XX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34692户,115076人,省定经济薄弱村58个。XX年,经过一系列精准举措,全县脱贫6326户、27774人,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两年累计实现10972户、47387人脱贫,32个经济薄弱村增收达标。

1.全力推进低收入人口脱贫。开展动态调整推动识别更精准。对审计反馈、阳光扶贫等发现的存疑数据进行逐条核实,全县移除不符合条件农户2675户8131人;同时按法定程序,将新增纳入范围农户1147户,确定27户因困返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实施“菜单”项目促增收。优化扶贫“菜单”,投入资金3803.58万元,实施特色种养、光伏扶贫、“股份+”等七大类项目1.01万个,实现一般低收入农户全覆盖。实施“家门口”项目促增收。整合各类帮扶资源,推动“三来一加”项目建设,方便农户就近就业,全年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59个,带动 245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月定期组织“扶贫走访”,全县11013名县乡干部、371名扶贫志愿者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常态开展“送项目、送岗位、送政策、送温暖”的“四送”活动,以及“聊家常、送温暖、促脱贫”走访慰问。

2.聚力攻坚经济薄弱村增收。引导村集体创业。探索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新模式,围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对26个经济薄弱村进行扶持,投入资金2512万元,实施扶持项目26个。其中省扶持资金1472万元,县配套资金1040万元。深化“联村共建”活动。58家县直机关、58个民营企业,与58个经济薄弱村结对,进行“联村共建”,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54个,其中产业类增收项目77个,增加经济薄弱村收入190余万元。策应“五方挂钩”帮扶。积极策应省“五方挂钩”帮扶和“南北共建”帮扶,不断争取省后方单位和苏南对口帮扶镇村加大扶持投入力度,XX-XX年累计争取帮扶资金3657.97万元,实施项目104个;其中XX年到账2313万元,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120余万元。

3.不断加大重点片区帮扶力度。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省道267、成子湖旅游扶贫项目等关键性工程,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新改建村级公路280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100%。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成子湖片区大力发展 乡村旅游和特色水产,涟沭结合部片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生态稻米产业,产业带动增收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40%以上。聚焦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按照先配套、再建设以及“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完善村居“8+2”公共服务配套,推动镇村公交、站点优化、污水处置等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垃圾、河道淤塞、零星坟墓等“三清”整治,不断提升村庄配套服务能力。

4.深入落实各类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产业引领脱贫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19个单品连片XX亩高效农业基地;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在经济薄弱村新建一批300-500亩左右的示范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务工增收。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出台《XX县创业引导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扶持385名低收入农户创业资金201.8万元。全年免费培训4832人次,其中专项技能培训1086人次,补贴237.05万元。落实教育助力脱贫政策。出台《XX县贫困家庭子女扶贫助学实施方案》,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882人次,投入资金3746.96万元。开展“群”众助学活动,发放助学金261.2万元,帮助1508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落实健康援助脱贫政策。出台《XX县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发放健康扶贫卡1.27万张,签约服务8.33万人,设立扶贫床位350张,落实“四免两减”政策,11267名低收入病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累计减免费用95.81 万元。

5.扎实推动改革创新迈向深入。明确改革试验的具体内容、进度安排和责任部门,所有项目常态有序推进:“三项制度”落实方面,扶贫助学活动募集资金359.87万元;新建11个残疾人之家;大病补充保险赔付692人,114.69万元。扶贫资产管理方面,出台《XX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县“三资”管理系统中增加扶贫资产管理模块,正在进行资产盘点、清理和录入工作。电商扶贫方面,58个经济薄弱村已建成38个“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达标率达65%;涌现出一批月销量数十万元的电商带头人。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域内流转收益扶贫试点方面,通过省市交易平台成功交易增减挂钩节余指标405亩,收益资金重点投向两大片区和经济薄弱村,用于扶贫项目建设。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方面,开展扶贫小额贷款“提标扩面”试点,加快推动各类产权入市交易,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8398万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艰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不容忽视,还需要在各项工作的精度、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一是对象识别方面还留有死角。习总书记要求精准扶贫脱贫必须做到“不落一户”,但从目前看,新发生的因病、因灾、因残情况不能及时反应,很难立即进入帮扶系统; 扶贫开发和低保救助两项制度衔接方面还有死角,少数“夹心层”人员未能享受扶持政策。

二是低收入农户增收内生动力不足。由于“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很重,加之文明乡风尚未形成,赌博风气较重,部分低收入农户对政府介绍的培训和工作岗位以各种理由推脱,有的因伤残体弱等原因,无法适应工厂流水线生产操作要求,自我发展又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无门路,自主脱贫难度大。

三是大部分村集体欠缺自主经营能力。大多数村组干部缺项目、缺资金、缺知识,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减。大部分村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技术类人才,即使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和进行资产运作,也因欠缺自主经营能力而影响效果。

四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成熟。当前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方式主要是土地租金收益、就业薪金收益,能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致富的项目很少,产业示范引领作用难以发挥。经营主体存在“怕费事”心理,以及农户无法共担风险,导致农业项目带动发展效果不佳。

三、下一步打算

2018年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将按照总书记四川调研扶贫时指出的“六个坚持”和“八条要求”,始终保持“两个清醒认识”,扎实提高脱贫质量,年内1.5 万低收入人口、12个经济薄弱村脱贫。为此,我们将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低收入农户脱贫的精准性问题。一是实现识别更精准。探索建立贫困申报制度,严格按照省条例规定的程序,做好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通过村组评议,精准找到支出型贫困农户,切实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二是实现增收更精准。围绕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项目招引和主体培育,实现产业带动增收。进一步调优扶贫“菜单”项目,建设60个“家门口”就业项目,设置公益性岗位项目,促进XX名低收入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实现保障更精准。全面落实“产业引领、就业创业、教育助力、健康援助、金融助力、基础支撑、国土支持、企业帮村”八项精准扶贫政策,着力化解低收入农户支出型贫困问题。四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对想干事创业或者就业的低收入农户,优先安排“家门口”就业和公益性岗位,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2.经济薄弱村增收的路径问题。一是加强农业招商,把产业发展起来。、加大桃果、蔬菜、水产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大力招引集团型农业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培育XX本地特色优势品牌,逐步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现代农业产业的跨越发 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把项目建设起来。积极策应省级“五方挂钩”后方单位帮扶,确保更多资金和项目投向经济薄弱村。同时强化社会化“联村共建”帮扶,主要是调动挂钩民营企业积极性,协调资金投入厂房、高炮、机库等物业资产建设,实现资产收益。三是加强土地股份合作,把农户组织起来。扩大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范围,通过土地入股,释放农村劳动力空间,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鼓励财务、管理、技术等方面人才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村集体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能力。2018年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覆盖面不低于40%。四是强化政策激励,让村支两委动起来。探索对村集体和村干部的政策激励,在税收返还到村方面进行尝试,特别是将一部分税收用于村组干部的工作奖励,使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同时,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村级集体发展的资金难题。

3.两个片区整体帮扶的落实问题。今年将继续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求突破,不断提升帮扶效果,并通过任务落实,放大帮扶效果。一是落实到乡镇需求上。县挂钩帮扶和责任牵头部门强化与片区乡镇的对接,由乡镇提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项目需求清单;帮扶单位提供政策清单,打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分散实施的局面,实现资源要素的深度整合。二是落实到村居发展上。围绕县乡特色农业产业布局,财政支持基础设施 和产业发展项目向经济薄弱村的经营主体倾斜,叠加投入到项目区,增加村集体土地租金、入股分红资金和土地流转服务收入。三是落实到农户增收上。完善涉农财政扶持项目竞争性立项试点,明确享受中央、省财政扶持的片区内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入股、务工、返租等方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对带动效果显著的在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四是落实到民生实事上。相关责任部门要统筹完善“十三五”帮扶计划,做到科学安排、分步推进,确保片区乡镇、经济薄弱村在医疗、教育、养老、助残、住房、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民生事业水平有显著提升。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洪泽湖和淮沭河周边生态治理和修复,推进片区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 篇5

这次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和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座谈会、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相互交流学习,查找差距不足,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实在的行动,全力以赴推进扶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真正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现阶段最艰巨的使命、最重大的任务、最紧迫的工作来抓

中央和省、市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的以来,对扶贫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确立了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3月30日至31日,省委王三运书记来我市专题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到扶贫攻坚这个当前的最大任务上,着力抓好领导精力、项目布局、基础设施、用人导向等“十大要件”。4月2日和5月6日,省委先后召开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座谈会、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提出了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精力再集中、精准再具体、精髓再彰显的明确要求。6月9日至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号召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决打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决战。各级各部门要真正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实现新一轮扶贫纲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上来,真正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要从协调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认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实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对我们平凉这样一个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来说,深化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与贯彻“四个全面”有着很强的工作关联性和契合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最大任务”,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全面深化改革是“最大动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需要用改革的办法突破和推动,同时,扶贫相关领域改革的推进也直接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全面依法治国是“最大重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需要法治营造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有力可靠的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最大政绩”,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是推动扶贫攻坚的根本保证,需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场上实践检验。从这些意义上讲,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关系,而且是战略与行动生动体现的关系。

二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扶贫开发重要思想中明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硬性要求。党的以来,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重视和关心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涵盖了扶贫开发的重要地位、科学规律、实现途径、工作机制、具体要求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精准扶贫明确提出,要“瞄准特困地区、贫困群体、特困家庭,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要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到2020年,如果贫困地区面貌改变不大,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说不出口的”等等;6月18日,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这些指示要求为我们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省委王三运书记强调,“能不能集中精力抓好扶贫工作,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政治的考验、责任的考验、能力的考验、感情的考验。”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工作的紧迫性和主动性,深刻认识到抓好扶贫攻坚工作,是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实际行动,是落实视察甘肃时提出的“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这一深情嘱托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立场、政治品格、政治觉悟的应有体现。

三要在研究分析市情实际中增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意识。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全市共有312个村摘掉了贫困帽子,农村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80.3万人减少到40.12万人,贫困面由41.54%下降到20.7%。但根据国家新印发试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测算,20xx年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5.56%,比全国低12.5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将近3个百分点,特别是目前剩余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山塬区、关山林缘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四大贫困片带,自然条件严酷,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以往粗放式扶贫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扶贫攻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并且事倍功半,加快转变扶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是大势所趋、任务所系、民心所向。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向和要求,带着强烈的责任,带着深厚的感情,集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二、准确把握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开发的部署要求,市上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在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和县(区)重点工作督查总结会上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前一阶段,我和市上分管领导分头对各县(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调研,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又组织了认真学习,按照省上“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经过市委会、征求各方面意见座谈会和相关专题会议的多轮讨论,最终形成了“2+19”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今天会上正式印发了两个《意见》和19个专

项方案的讨论稿,可以说,这套文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集成了各方面的智慧和成果,总体上体现了上级精神、市情实际和群众期盼。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学习、深刻理解、整体把握,聚焦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内涵要义领会好,把推进工作的思路举措谋划好,把各自的目标任务明确好、完成好。 1.紧盯目标节点,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间表”。精准扶贫需要精准对标。全市各级要对照国家新一轮扶贫纲要提出的12个方面的任务指标、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涉及农村的主要指标以及省上提出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指标体系,认真分析研判,区分清楚应当达到的、能够达到的、难以达到的,算好时间账、任务账、进度账,精确设计好年度目标。按照省上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脱贫目标和脱贫时序,分两步走,今年到2017年集中攻坚、到2020年巩固提高。具体就是今年全市减贫8万人,崆峒区基本脱贫,明年减贫8.5万人,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四县脱贫,2017年减贫8万人,庄浪、静宁两县脱贫,到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所有县(区)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崆峒区今年要实现基本脱贫,任务很艰巨,区上一定要作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市直各部门要全力支持、重点倾斜;其它县都要按照市上确定的目标全力抓好推进和落实,基础较好的要争取把步子迈得快一些,目标要定得高一些,为全市多做贡献,条件比较差的,要紧盯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力争早日脱贫。从当前的时间节点上看,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针对底数不清的问题,各县(区)要对各自的工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紧扣贫困识别的真实、建档立卡的规范、动态变化的调整,认真开展一次“回头看”。“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这项工作是基础、是关键、是重点,要借鉴静宁的做法,健全完善公开公示和逐级审核制度,让群众评议、让群众监督,让老百姓说了算,真正让该进的要进来,该出的要出去,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实行挂图作战,有力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实。

2.聚焦发力重点,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突破口”。抓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扭住扶贫攻坚的关键点,坚持硬件强化、软件提升并重,缺什么就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一是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以路、水、电、房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要抢抓“6873”交通突破行动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建制村通畅、“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三大工程”,用三年时间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2351公里,优先安排产业发展急需和人口较多的贫困村的公路项目,打通断头路、对接出境路,到2017年确保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县有等级站、乡有汽车站、村有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目标。水利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贫困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启动和建设静宁甘渭河调水、引洮供水二期静宁受水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展贫困村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大饮水安全、农田灌溉、河堤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电改造方面,要用两年时间全面解决尚未通动力电的贫困村动力电覆盖问题。危房改造方面,从起,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74090户,到2017年底,基本消除全市农村贫困户危房。大力整治偏远村、贫困村的环境卫生,加快配套排水排污设施和垃圾处理工程,加强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二是精准培育富民产业。持续实施好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坚持牛果菜发展不动摇,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以“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养生休闲度假等新业态,挖掘乡村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增收潜力,帮助贫困户多栽一亩果、多养一头牛、多种一棚菜、多学一门技术、多输转一名劳务,让每一户扶贫对象都有一项增收技能,有一项种植、养殖、加工等增收项目。全力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引进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到2017年各县(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比20xx年增长40%,2020年实现翻番;大力扶持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到2017年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产业合作组织和1个资金互助协会,每个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每个贫困县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最近,我们组团赴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就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进行了学习考察。油用牡丹是我国一种木本油料作物,可观赏、可入药、可发展新型加工,产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平凉是全国油用牡丹适生区域之一,在我市推广油用牡丹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区域布局优势。各县(区)要认真学习借鉴两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把发展油用牡丹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协调解决问题,优质高效服务,积极稳妥推进,使油用牡丹产业在平凉发展壮大,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三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填补贫困乡村在公共保障服务方面的“空白点”。教育扶贫方面,要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科学合理布局完全小学和幼儿园,实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初中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力争到20xx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65%以上,到2017年,全市有办园需求的贫困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扩大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覆盖面,对贫困家庭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专科)院校学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并给中职学生每年发放2000元助学金,到2020年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毕业生接受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40%。加大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劳务培训力度,推行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今年各县(区)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培训平台,每年培训贫困人口5万人以上。卫生扶贫方面,要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疾病防控体系,加快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2017年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到2020年,建立引导医疗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机制,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全科医生达到5名。社会救助方面,要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低保补差发放办法,一、二类低保户保障水平达到贫困线以上。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从今年起,对全市贫困参合人员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从20xx年起,将贫困人口大病报销起付线由5000元降到3000元,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文化扶贫方面,要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乡村舞台建设,实施一批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到2017年实现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文化中心全覆盖。四是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研究谋划、加快跟踪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倾斜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对上级各部门下达的扶贫资金要统筹使用。按照省上部署,探索建立贫困户风险补偿基金,从今年开始,按照贷款数量的3%左右,由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按7:3的比例逐年建立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到2017年,各县(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确保那些真正有意愿贷、有能力干而贷不到、贷不起的贫困户能够贷到款。同时,要积极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像静宁县协调融资3000万元在司桥唐岔、界石铺崔岔等10村开展的金融扶贫试点,新增互助资金社28个560万元,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提供了资金保障,值得各县(区)学习借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平台,加快建立电商扶贫推进、网店服务、网货供应监管、网络物流、人才培训、考核评价等“六大体系”,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争取到2020年实现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三有一能”目标。

3.激发改革活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牵引点”。明确指出,要“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事项往前排”,对我们来讲,扶贫开发就是具有这些叠加效应的重大工作,全市各级必须把扶贫领域的改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涉及扶贫的改革要优先研究、优先部署、优先实施,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去思考、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破解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面临的体制瓶颈、机制障碍和深层矛盾,切实发挥改革对扶贫开发的牵引作用。制定改革举措要重点倾斜扶贫,扶贫开发同财政、交通、水利、卫生、教育、社保等部门工作密不可分,也同产业培育、资源配置、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改革工作密切相关。今后,无论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领域制定出台改革方案,不仅要根据实际把扶贫工作纳入进来,而且要切实体现出应有的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形成各方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要鼓励先行先试,“2+19”精准扶贫方案中,有很多措施本身就是改革内容,对已经确定的改革事项,有关方面要坚决有力地落到实处,方案中提出的一些原则性和目标性的要求,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改革性的举措,比如土地流转、资金整合、产权抵押等问题都很重大,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要在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框架内,大胆探索和实践,争取创造一些改革和扶贫相融合的好经验好模式。

4.着眼工作全局,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扶贫攻坚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综合性很强的工程,但我们的一些基层同志一谈到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就农业说农业、就农村说农村,始终在农村工作的小范围内找门道,工业的理念不强、市场的机制不熟、创新的措施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统筹兼顾的方法,坚持用全局的思维和统筹的眼光谋划工作,坚持把扶贫攻坚同落实“四个全面”统筹起来考虑,同全市各项重点工作联动起来协调推进。一是把精准扶贫同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按照“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要求,紧扣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主题,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向西开发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多元富民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积极培育各类产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真正实现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二是把精准扶贫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新型城镇化是深化扶贫攻坚的重要机遇,推动贫困人口向城镇聚集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有效渠道。目前,全市还有9.5多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林缘区、深山区,必须用移民搬迁的办法来解决和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各县(区)要坚持把易地搬迁同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在中心村镇落户定居,积极协调解决好搬迁安置过程中土地调整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搬迁后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细化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妥善处理好搬迁群众和迁入地原住户之间的关系,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把精准扶贫同双联行动结合起来。双联行动开展三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六大任务”,全力为贫困村、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凝聚了助推“三农”发展的合力,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推进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度融合,借助各级联村单位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优势,切实做好联系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保障。要加快双联力量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加大内引外联力度,积极争取市内外、省内外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者、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与双联村结对帮扶,壮大帮扶力量,确保每一个贫困村都有单位帮扶。突出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联系村党组织互促互建,促进双联行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更大效应。四是把精准扶贫与用好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政策结合起来。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反复强调,要采取特殊的政策、给予特殊的支持、体现特殊的力度,全力以赴把老区的事情办好。经过多年努力,全市7县(区)已全部纳入革命老区政策扶持范围,这是我们争取国家和省上扶持、赢得各界支持的一个特殊政策,是我们加快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一个重大机遇。各县(区)、市直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都要树立老区意识,注重打好老区牌,精研老区政策、谋划对接项目,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和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真正做到围绕老区争、围绕老区跑,用老区这张牌争取更多的倾斜支持,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办更多的事。要不折不扣落实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态度上一定要更积极一点,动作上一定要更快捷一些,真正把难得的政策机遇转化为具体的发展项目,转化为实际的发展成果。

5.树立鲜明导向,用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挥棒”。省委明确提出,要把考核和用人引导到扶贫攻坚上来,建立激励机制,树立良好导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我们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省上的《意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制定了市上的《意见》和《考核办法》,对精准扶贫的激励约束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今后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规定要求,充分运用好选人用人这一“指挥棒”,在全市上下树立起“干得好受表彰奖励、干不好受警示惩戒”的鲜明导向,严格兑现奖罚,鼓励大家在扶贫攻坚的实践中展现作为。一是正向激励要认真兑现。把重要岗位的指标和额度腾出来,每年从扶贫工作先进地区优秀干部中提拔重用一批靠实干实绩比选出来的干部,哪一个县(区)、乡镇脱贫的贫困村多、贫困户多、贫困人口多,谁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就优先提拔谁,予以重用,接任者原则上优先从原有班子中选拔产生;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市、县直部门各级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同时要建立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资金分配与贫困发生率、减贫人口、扶贫绩效和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二是惩戒约束要严格执行。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县(区)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那些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要进行问责,完不成任务的,该惩戒的要坚决惩戒,年度任务完不成的要做出调整,特别是对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严重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严重浪费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记录在案,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三是“逢提必下”要完善实施。“逢提必下”是保证干部接地气,真正参与扶贫攻坚的好措施,也是检验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的好办法。这次《意见》中明确,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已经提拔的要补课,拟提拔的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每年要从市、县(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45岁以下,基层工作经历不满两年或经历单一的科级优秀干部和副县级后备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对新考录没有基层经验的公务员,要全部安排到贫困乡村挂职锻炼;对完不成扶贫任务、考核不合格的干部,一律不提拔、不重用。

三、切实强化推进措施,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任务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是省、市委确定的“工作落实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工作落实年”的重点内容,大力弘扬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促进各项任务按进度、按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认真对接细化。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含金量高、覆盖面广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这次省上出台的“1+17”工作方案和市上印发的“2+19”工作方案,内容丰富、惠及面广、配套程度高、支撑力度强,在扶贫开发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认真研究政策,吃透精神实质,敏锐把握政策中蕴含的机遇,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加强对扶贫攻坚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研究,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项规划和部署。要对照省市方案要求,主动认领任务,积极履行职责,该支持的全力支持,该争取的合力争取,抓紧做好细化目标、细化任务、细化举措、细化责任的工作,进一步制定完善好各自的工作方案,努力将原则性的要求细化为操作性的措施,将概括性的内容细化为精准性的办法,做到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实现什么目标,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要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关键是要加深资源聚集的程度、加大资源倾斜的力度、提高资源使用的精度,形成扶贫开发合力,具体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首先,要处理好资金争取与资金整合的关系。省上要求今后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市级按1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并且各级财政都要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这么大规模地增加扶贫投入是空前的。各县(区)各部门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上的倾斜支持,积极筹措市内资金、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尽可能地扩大扶贫资金总量。要统筹安排使用扶贫专项资金与双联帮扶资金,有效整合扶贫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使用效益最大化。省上今年整合了389亿元,市上也要集中整合一批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各县(区)各职能部门要细化工作责任,落实建设任务,做到投资一批见效一批。其次,要处理好重大项目与到户项目的关系。省上明确要求要把各类资源优先向贫困地区摆布,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各类生产基地、示范基地要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带动致富能力。在到户项目上,要根据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精确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多元增收产业,形成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项目走的产业扶贫格局。再次,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配置使用好政府资源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创新举措,探索市场化扶贫新机制,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模式,加大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把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植入扶贫开发,放大扶贫资源效应。第四,要处理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整合外部力量的关系。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是重点。一方面,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引导贫困群众充分认识到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整合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抓好双联行动和对口帮扶工作,寻求更多的扶贫“帮手”和资源,不断充实扶贫力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三要强化保障措施。重点在五个方面抓落实:精力要再集中,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省委的整体部署,市县两级要全力抓落实,以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要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全面落到实处。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抓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既要自己重视也要抓好压力传导,既要指挥部署也要亲临一线作战,一级抓好一级,一把手抓好一把手。要亲自进村入户,亲自调查研究,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抓扶贫攻坚上,对每个贫困村的贫困特点、成因、解决措施和办法都要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把工作要求体现在思想行动上、组织领导上、时间安排上、决策部署上和脱贫效果上。合力要再聚集,各级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的目标任务,细化靠实责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加大倾斜、合力推进”的工作体制。各级各部门都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组织实施好本部门的扶贫攻坚项目,确保将精准扶贫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扶贫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保障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要从县级以上单位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双联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常驻干部,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要切实发挥好作用,重点帮助贫困村落实“六个精准”、协调实施扶贫项目、监督扶贫资金使用、宣传各项惠农政策、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宣传要再强化,新闻宣传部门要牢牢把握精准扶贫舆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地宣传我市精准扶贫政策、先进典型等方面情况,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典型培育工作,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干部,要认真加以总结,形成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培育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督导要再严格,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委农工办、市扶贫办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落实年”的核心内容,通过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等方式,重点督查各级党委政府是否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攻坚上、扶贫政策和资金是否得到严格落实、扶贫措施和办法是否精准到位、扶贫成效评价是否科学有力、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是否满意,以严格的督查确保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作风要再改进,坚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深入查找扶贫开发方面“不严不实”的问题,用精准扶贫的实际行动来检验落实“三严三实”的实际成效。要以专题教育成果助推精准扶贫,引导各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抓实见效、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沉下身子、深入一线、久久为功,切实推动精准扶贫任务全面落实。要加强廉洁自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的各项规定,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也是“高压线”,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严格资金监管,对扶贫资金绝不能截留挪用、更不能中饱私囊,对扶贫项目绝不能暗箱操作、粗制滥造,一定要管理好、使用好、建设好。审计、监察和财政等部门每年都要进行专项审计和随机抽查,对在扶贫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实行零容忍,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 篇6

xx 村地处三镇交界处,西与五里镇陈池村接壤、西南与拾桥镇的刘店村相交。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53户1038人,耕地面积1675亩,全村共有党员34个,截止目前村级负债40余万元。

我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有207户782人,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比例分别为81 8%和75 3%,其中低保户43户163人,分散供养五保户3户3人。2014年已脱贫87户357人,今年我们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82户304人作为脱贫对象,同时对困难较大的38户作为2016年和2017年重点脱贫对象。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报告 篇7

一、“十二五”生态建设保护情况和“十三五”发展方向目标

(一)“十二五”生态建设及保护情况

“十二五”期间,宁夏区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及自治区五大生态工程,全面加强资源管护,全面封山禁牧,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圆满完成“十二五”林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全区完成营造林6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17万亩,封山育林268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450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310万亩,枸杞、葡萄等经济林面积达43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000余万株。全区林地保有量增加到27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森林蓄积量增加到835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林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全区山川面貌不断美化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靓丽名片。

(二)“十三五”生态建设与保护发展方向及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区生态建设与保护主要目标是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宁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保护优先,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把宁夏区建成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1.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两屏两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遵循全区降雨线分布和不同区域水资源分布规律,大力推进精准造林,开展国土绿化造林,大幅提升全区绿量绿效绿质。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加快实施生态修复、防沙治沙、灌区绿网、城乡增绿、湿地保护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大六盘、防沙治沙、平原防护林和城镇绿化美化四大生态安全体系。六盘山区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分片推进六盘山土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综合治理,构建六盘山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屏障;贺兰山东麓以加快生态防护林和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构建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中部干旱带以封育为主,综合整治荒漠化沙化土地,构建中部防沙治沙带;北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水源涵养为主,加强湿地、灌区农田和城市绿地的保护与建设,推进退化防护林改造及交通主干道、主要灌溉渠系绿化,构建平原绿洲生态带。城镇乡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加强城市、乡村及工业园区等人口聚居地绿化美化,构建城镇乡村绿化美化体系。到2020年,新增营造林面积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8%,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名片更加靓丽,人居环境质量在全国排名靠前。

2.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优化生态布局,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和管制,保护和恢复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湖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典型自然景观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森林蓄积量达到995万立方米,天然草原改良1000万亩,草原围栏3093万亩,全区湿地面积稳定在310万亩。

3. 加快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

在先行实施全域封禁管护的基础上,坚持生态效益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封造管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土地类型,合理布局各类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生态移民区修复面积达到1272万亩,其中人工修复380万亩。

二、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效

(一)退耕还林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000年,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工程区主要分布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和宁南山区,退耕区涉及32.3万农户、153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3%,占全区农村人口的50%。2000—2014年中央补助宁夏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共计98.75亿元,通过“一卡通”直接兑付退耕农户政策性补助71.01亿元,年均补助4.7亿元。退耕农民人均直接收益4641元,占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19元的51%。林业退耕还林补助是普惠的、无偿的、持续的政策,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单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从种植业中解脱出来,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林业改革建设加快国有林场职工脱贫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全区98个国有林场的6879名职工“五险”全部纳入工程政策性补助,解决了国有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2015年末国家已正式批复宁夏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2016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国有林场改革启动会,进行安排部署。通过改革和政策支持,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盘活森林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化解林场债务,提供生态产品,加快林场发展,确保国有林场不拖全区脱贫的后腿。

(三)林业发展持续加快全区精准脱贫

造林的地域性决定了边远贫困地区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林业特色优势产业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当地农民从育苗、造林、抚育取得收入或聘为护林员。据统计,全区森林管护聘用属地农民为护林员或其他方式的生态保护人员近3000人,人均年管护收入约7000—18 000元。特色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枸杞、葡萄“红色”“紫色”产业名片叫响全国,走向世界。2015年林业产业产值154亿元,成为促农增收的主要渠道。

2015年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63万亩,建设任务主要安排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受益人口约367万。2016年国家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退耕农户每亩现金补助1200元,种苗造林费每亩补助300元,工程区农民将通过种植苗木、劳务等获得更多收入。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并扩大规模,可直接增加退耕农户现金收入,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加快了全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十三五”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和举措

(一)开展生态治理脱贫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争取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加快实施进度。2016年全区在具体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保工程任务时,重点向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倾斜,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工程建设,通过劳务增加收入,充分发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扶贫作用,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二)加强生态保护脱贫

依托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支持贫困县设立生态公益岗位。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将生态移民迁出区的遗留户和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或其他方式的生态保护人员,帮助他们参与生态保护,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生态补偿精准脱贫。

按照《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和自治区政府关于“十三五我区58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解决1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宁夏林业厅按照自治区和国家林业局关于林业精准脱贫要求编制《生态护林员扶贫方案》,将全区天保工程区9个扶贫县(区)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实现生态保护脱贫。目前,林业厅与自治区扶贫办协商,依据全区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库有关信息及森林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精准选择落实贫困人员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工作试点,现已在隆德县山河乡开展试点工作。按照生态护林员管护面积与当地实际森林资源面积和贫困人员实际情况相结合,生态护林员的最低工资与家庭年收入相结合,保证护林员全家脱贫。鼓励探索以生态护林员为基础成立护林合作组织,在不损害森林资源前提下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增加护林员收入,对一定范围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统一管护和抚育,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3万户、58.12万人,依据试点贫困人口和全区森林资源匹配测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转化为生态护林员11 500人,可直接带动4万多贫困人口脱贫。

(三)培育绿色产业脱贫

加快实施全区林业“1235”工程,大力推动枸杞产业生产环节绿色化、基地建设标准化、链条拓展生态化、加工转化精细化、营销流通网络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助农增收常态化,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十产区”新格局。对枸杞产业基础研究、良种繁育、标准化建设、社会化服务、文化宣传环节实行以奖代补直接扶持,对基础建设、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环节实行贷款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引导基金、农业保险等金融扶持,集中力量再造枸杞产业新优势。

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 篇8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项工程,着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衔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确保到2018年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象范围

—按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2014年不变价)的标准,认定全省农村70.8万户176.5万人为相对贫困人口。

—按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2014年不变价)、相对贫困人口占全村户籍人口5%的标准,认定全省2277条村为相对贫困村。

目标任务

到2018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省“十三五”规划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7%)的目标相衔接,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5%(7365元),符合政策的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确保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9820元),确保全部出列。

按年度分三步走:到2016年底,50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17年底,60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18年底,66.5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部相对贫困村出列。

基本原则

—党委领导,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新时期扶贫开发基本方略,把精准的要求贯穿扶贫开发各领域各环节,准确甄别,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贫困人口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实行精准化帮扶,确保脱贫攻坚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立足发展,社保兜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扶贫开发的立足点放在推动发展上,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坚持底线思维,把处于我省低保线下的贫困人口、符合政策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点面结合,全员覆盖。坚持共享发展、包容性发展,对所有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一视同仁,既集中点上突破,着力帮扶贫困村内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又注重面上推进,同步帮扶贫困村外分散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使帮扶资源、帮扶举措、帮扶责任覆盖全部贫困人口,做到全员受益、全员脱贫,不落一人。

—群众主体,自力更生。坚持扶贫先扶志,突出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树立战胜贫穷的信心和斗志,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依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多方共济,凝聚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倾斜配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合力攻坚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重点支持原中央苏区、欠发达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对接和落实中央关于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帮扶三类地区加快发展的专门文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帮扶措施。落实省级财政对三类地区的转移支付政策,中央和省对三类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和民生项目给予支持。省“十三五”产业项目优先向三类地区倾斜布局。积极有序开发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生态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红色旅游、民族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林业、特色文化等产业。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三类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化解部分镇、村公益性债务。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足额落实“五老”人员(老堡垒户、老游击队员、老苏区干部、老交通员、老党员)的定期补助,提高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标准。广泛动员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积极支持三类地区建设。

上一篇:临时用水用电施工方案下一篇:有趣的鞋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