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蒲公英的童话

2024-07-17

诗歌:蒲公英的童话(共11篇)

诗歌:蒲公英的童话 篇1

有一株可爱的蒲公英长得非常茂盛,她叫蜜蜜。蜜蜜的妈妈提议让她去旅行。

蜜蜜背着包袱,踏上了旅行之路。蜜蜜看见不远处有一片花田,高兴地跑过去。各种各样的花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玫瑰花满不在乎地说:“这个丑八怪怎么可能比得上我!”小雏菊心满意足地说:“我终于见到偶像了!”

蜜蜜安心地在这儿住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蜜蜜伤心地离开了。原来,玫瑰故意把蜜蜜的所有东西弄丢了,蜜蜜也不是半途而废的人,她空着手走了。

蜜蜜来到了地洞里。地洞里生存着一些美味的食物,蜜蜜忍不住想狮子大开口,突然,食物说话了:“请不要吃我,等我生了许多幼崽,再供你享用。”“好吧。再见!”蜜蜜不喜欢打扰他人的生活,惨当当地离去了。

风姑娘想去大海边玩,蜜蜜请求风姑娘也带她去。风姑娘害怕独处,爽快地答应了。风姑娘飞啊飞,飞到了大海边,一个患了忧郁症的画家也来到了海边,他看见了可爱的蒲公英,把蜜蜜画在了画布上。

只是,蜜蜜很饿,刚好,食物来找她了。蜜蜜仿佛看见了生命的希望,狼吞虎咽地吃掉了食物。蜜蜜又跑到了花田,大家都开始喜欢蜜蜜了。因为蜜蜜的妈妈来找蜜蜜了,大家很尊敬蜜蜜的妈妈,听过蜜蜜的妈妈说蜜蜜的优点之后,大家一起和蜜蜜玩,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花田里。

“妈妈,我又想出去旅游了。”蜜蜜扯着妈妈的.衣襟,蜜蜜的妈妈叹了口气,不得不同意了。蜜蜜又要上路了,接下来请期待《蒲公英旅行记2》!

诗歌:蒲公英的童话 篇2

1.拟人逻辑, 即从儿童物我不分的观念出发, 把除人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 以及非物质的意识形态, 都当成能思考、会说话的活生生的人来写。因着要把“物”当成人来写, 所以童话中的拟人形象, 就必须符合物性与人性统一的要求。顾城像个孩子似的热爱着自然万物, 他向往自然, 沉醉自然, 但他的诗歌中, 从不临摹自然。他的笔下, 自然被分解, 他在自然中选取象征体, 并且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辐射到这些意象上, 于是他的诗歌里, 自然万物都拥有了人的鲜活生命和跳动的思想。而拟人逻辑的广泛运用, 也使得顾城诗歌中那些感情色彩、思想质地蕴含完全不同的意象群构成了多重的意象空间, 从而达到了了对比、烘托或突出强调的效果, 营造出具有丰富蕴含的审美意境。而这意境又不缺乏童话的天真烂漫。

《海的图案》是顾城滤去尘世的喧嚣与嘈杂后, 所画下的安然宁静的海。诗人用简单的意象和干净的语言述说着与海的亲密相伴。海充满无限的温情, “用光托住黑暗/在一束光中生活多久/是什么落在地上……空楼板在南方上空响着”, 空楼板的声音暗示了安宁的短暂, 奔雷电火后, 谁都无法逃脱被焚烧的厄运。“太平洋上的蜂群始终存在, 从这一岸到那一岸”, 它们没有什么可以长久的停靠, 停靠属于他们自己的海岸永远只是梦想而己。人的一生都在被愿望和梦想所照耀, 而生命也正是在对愿望的渴求中悄然逝去。诗里说“椰子就喜欢海水”“我看见椰子壳在海上漂/我剖开过椰子/我渴望被海剖开/我流着新鲜洁白的汁液”, 诗人渴望海能给予他像鸟一样自由生活。现实中的痛苦与梦想中的愿望相互纠缠, 顾城顺应心灵感受, 借助“海”的意象来传达他对“海”的多重体验。一方面。海的纯净开阔是顾城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的满足, 那里充满童话世界的浪漫神奇, 是诗人唯美的人生与唯美的艺术之境的象征;另一方面, 诗歌中的自然童趣与自在的童话生活也反衬出现实生活的脏污罪恶, 诗人的感伤情绪也油然而生, 这里又充满隐隐的忧伤和幽幽的绝望, 吐露的是理想失落后的无限怅惘与迷惘之情。童话的意境不再只是儿童的无忧无虑, 更多了几分难以名状的落寞感伤。而《笨蝗的好意》更是借“蝗”的笨表达了不为人理解的痛苦心境。诗歌里“蝗”的善意感叹, 引人发笑又充满儿童的天真稚气, 诗歌意境如童话般神奇。然而仔细品读该诗, 我们又会不禁去感慨大雁无人理解的悲哀。拟人逻辑的运用丰富了诗的情趣, 也丰富了诗的旨趣。

李渔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之上, 把宾白的地位空前提高, 他指出, 在戏曲创作过程中, 常常会因为一句好的宾白, 而引发创作曲词的无限灵感;同样的, 也常常因为一个好的曲词而衍生出绝妙的宾白。重视宾白的创作对于戏曲创作来讲, 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因此, “宾白一道, 当与曲文等视, 有最得意之曲文, 即当有最得意之宾白, 但使笔酣墨饱, 其势自能相生。”[19]

2. 拟物逻辑, 与拟人逻辑相反, 不是赋予事物以精神情感, 当作人来写, 而是将那些无形的的某些抽象事物或纯属难于捉摸把握的精神现象当成占有一定时空方位的具体事物来描写。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晦涩难解的概念变得清楚明了, 另一方面以童话的方式展开幻想描写, 又能营造出充满童真谐趣的童话意境。

比如在顾城的笔下, 生活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 在他的诗里, 生活是看得见的浩瀚的海洋, 他可以将梦想“束缚在岩石上”;幻想和梦有了形体, 他们可以被“放在狭长的贝壳里”;名字有了形体, 他们可以被固定为标本;甚至《夜航》里的“责备”都有“银色的圆的”外形;在《穷, 有个凉凉的鼻尖》里, “穷“更是被艺术化为确切的身体感受, 穷的本质是脆弱, 脆弱的像田鼠落进灰里, 抽象的概念被具体化, 感官化;“五十步笑百步”只是一个讽刺他人的成语, 而在顾城的诗里, 他却像童话剧一样上演, 讽刺了现实, 也使读者更清楚了解这一概念;再有《悬虚的价值》也同样将“悬虚”以故事的形式复现。总之, 不管是一句脏话一条成语, 抑或是作为人的某种性格气质, 都是抽象无形而难于用手触摸的, 但顾城却通过拟物逻辑这一媒介的参与, 将其活化并质变为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意境。

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 顾城通过拟物的逻辑演绎, 企图“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图画里满是令人困惑的悖论:眼睛不可能永远不流泪;羽毛和树叶不可能永远浪漫的飘零在空中;更没有没有痛苦的爱情。儿童般的自言自语, 用“永远”和“绝不会”昭示了诗人对于永恒爱情既憧憬又不信任的矛盾心理。而儿童画式的可爱画面和情节, 充满童趣, 但却也透出对美终究会消逝的不安与失落。而在《雪的微笑》一诗中, 顾城在前几节诗中对童话家园做了许多美好的描绘, “静静的, 临近幸福的土地”;“我像蒲公英一样布满河岸/凝望着红屋顶”;“属于土地的人们/仰望着天空/相信太阳/相信太阳留下的色彩”诗歌营造出一个宁静祥和的诗的意境, 传达的更是拳拳的对土地的真情。但在最后一节, 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拟物逻辑, 在那个洁净无邪的童话意境里用“信念/在春天的夜晚”“没有任何预谋”的“融化”来表达诗人意识深处对于美好终会消逝的怅惘和恐惧。而拟物逻辑的运用也使得各种意象都能够和谐的统一在特有的情感色调和氛围里, 给人以回味和联想, 具有特定的童话的意境美感即神秘。

3. 夸张逻辑, 即为突出事物某一特征而不惜予以非常规常态的尽情夸张。如《副上帝的提案》描写的是“天国”改组, “副上帝”提出新提案:要“改造盐碱”。整首诗都充满了夸张的逻辑:提案“装满了所有仓库/在车站堆积/收废纸的/老太太/简直顾不上喘气”;“会议准时开始”是在开会“铃响了/三年以后”;提案里的解决方式是用“蚁酸”在水里“酸碱中和”;提案得到圣母玛利亚赞许, “掌声如雷/引起了/一场大雨”;还确定了“下一次会议的议题”:是否扩建撑死鬼的地狱。为了显示艺术的真实性, 诗歌在夸张演绎时也不忘将诗歌情节前后照应, 诗歌像童话剧一样充满了荒诞, 变形, 而夸张的运用, 也使诗歌用童话方式反讽现实的力量得以加强。而《无尽的快乐》中, 说有个人“思想单调”竟然是因为“脑袋太小”, 而他单调的程度竟然只会“使用两个词汇“今天, 最好”。顾城很多诗歌都运用如此非常规的艺术夸张, 一下子便把诗歌的童真童趣烘托出来, 将读者带进一个超越时空, 亦真亦幻的神秘世界中, 并且使得诗歌的意境既富童话色彩, 又不失反讽现实的力量, 既表达了对天国里真善美的向往, 又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假恶丑的痛恨。

4. 变化逻辑, 即用一事物蜕变为另一事物的演化过程来展示童话的烂漫想象。纵观古今中外的各类儿童文学读物, 用变化逻辑展开有趣情节的例子不胜枚举。《聊斋》里有善变多情的狐魅, 《西游记》里有变化多端的神猴异兽。这些奇异的想象为中国古典名著增添了浪漫的一笔。而在西方, 古希腊神话对变化逻辑的运用更是广泛的影响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童话的创作。变化逻辑不但展示了事物的万千变化, 如在顾城的《眨眼》里, 彩虹、时钟、红花, 这些象征美好、安宁和光荣的事物, 都会在一眨眼的瞬间变成蛇影、深井和血腥。变化发生的如此快, 如此的不可思议, 诗人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 真实的感觉和错觉相互交叠, 变戏法似的展现了那个动乱的现实里一代人经历的浩劫, 尤其表现了动乱中人们精神状态的紧张。变化逻辑的应用, 使得心里的真实与客观的真实达到了统一, 从而使诗歌的童话的诡异意境得到了彰显;而《常谈》中蜘蛛网发生了各种变化, 最终却难以变化为本身的悲哀, 更是仿佛一个寓言故事般讲述着智者见智的道理, 展现了含蓄美的童话意境。。

童话变化逻辑有时也表现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所形成的奇妙组合。顾城后期诗作如梦呓般变幻莫测, 他主要是运用想象去组合直觉和表象的东西, 然后抛开作为现实的客观物象完全以错觉或幻觉去感受知觉中的表象。如《我不知道怎样爱你》中:“我还在叫/制造着回声/在软土中闪耀/风在途中叹气/扁蜗牛在舔泪迹”原本抽象的事物变成了客观的存在, 而这种杂糅有效地减少了客体的限制, 以新奇、生动的感性画面诉诸直觉, 收到更主动的意象效果, 各个意象虽然看似毫无联系, 然而这一个个浸润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却组合成动人心弦的完整形象, 情在象中, 意在境中, 这种奇妙的组合, 既显示了诗人儿童式的奇思异想, 也增加了诗歌童话意境的蕴味。

5. 幻觉逻辑, 利用人在特殊环境下瞬间产生的幻觉去进行超乎常态的荒诞描写。“顾城是个喜欢走极端的梦幻型诗人。”这使得他总是力图通过做梦这一途径来反抗对现实的不满, 以舒缓他与现实的紧张关系。顾城深深地沉迷于外观的幻觉, 如理想的仙境、美妙的幻想和飘渺的憧憬, 并试图以真善美的去掩盖人生的悲伤, 将人生当成梦境去体验。做梦是顾城感受世界的方式, 在梦的幻觉中, 生命的各种机制都可以出现, 包含各种心理图式的元素在梦中都可以随意化合。在充满戏剧性、荒诞性的黑色舞台里, 人被长久压抑的能量得以释放, 人的本性在瞬间获得自由。顾城在梦的幻觉里, 曲折地表达了内心深处最隐蔽的欲求。顾城的幻觉逻辑为他的童话世界蒙上了神秘的温情面纱。

《滴的里滴》便成功地运用了幻觉逻辑。顾城自己在讲述本诗的创作时, 也坦言他在“努力保持常态”。整首诗都是在一个声音的引导下展开, “滴”这个声音使得所有文字意象都脱离了常态的轨道:“鱼把树带到空中”, 树开始冒烟, 世界发生了变异:“机器露出了水晶鼻子”在最后一声“滴的里滴”之后, “整个下午都是季风/你是水池中唯一跃出的水滴/一滴”。世界安静了, 在幻觉中, 诗人成了一滴水滴, 他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形式, 灵魂也有了依附。这时的世界在现实中也离诗人远了, 诗人用一滴水滴跃出水池, 表达了世界“跟自己没有关系”。梦呓般的诗的语言、奇特的幻想, 使《滴的里滴》的童话意境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更加富有哲思, 诗人的愿望表达也更加含蓄朦胧, 兴味有余。

童话逻辑的运用使得顾城在诗歌里虚构的童话故事都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发展, 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真实性。但是, 童话逻辑的运用却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 作者和读者都仅仅只是在自己臆造的童话世界里寻求些许的心灵安慰。诗人不愿走出自己构建的美丽童话, 于是顾城的人生童话注定是悲伤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韦苇.儿童文学辞典[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

[2]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四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顾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4.

[4]顾城:《顾城精选集》,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5

[5]顾城:《别有天地》, 哈尔滨:北京文艺出版社, 2005.6

顾城诗歌意境的童话色彩 篇3

【关键词】童话诗人 朦胧诗 浪漫主义

一、顾城概况及诗作

顾城,男,北京市人,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著作主要有《黑眼睛》、《英子》、《灵台独语》、《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顾城旧体诗、寓言诗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顧城新诗自选集》。

二、顾城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一个童真的孩子

顾城以“童话诗人”著称于世,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

在诗人的童话世界里,有一个爱幻想的“任性”的孩子。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用它寻找光明。他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的蜡笔那样美丽”。他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于光明”。他还“画下了东方民族的渴望”。最后,他还想“把自己也画上纸角上”,再“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唯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静静的树枝上”。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和孩子眼睛一样蓝的天空,天空中飞着风筝和小鸟。大地上还长满了“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和狗尾草。大地长麦子/也长诗人。在这个童话世界里,“露水能看见微笑/爱情没有痛苦”,“爱人没有见过阴云”。在这里,“幻影的梦”可以放在狭长的贝壳里,心可以放在金黄色的麦秸织成的摇篮里,“让时间拖着/去访问世界”。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处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三、诗歌中的意境——一个孩子眼里幻美的艺术空间

(一)诗歌中独特的意象

根据江晓敏的研究,顾城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2)。诗人童年、少年的人生经历中分布着太多的心理阴影,形成顾城少年时期的忧郁情结。《昆虫记》中有百万种昆虫,构成了一个无限神奇的世界。金龟子身上黄金的光辉,知了背上黑陶的色泽,瓢虫和蛱蝶身上怪诞的图案,每夜都在我的梦中浮动……对昆虫世界的理解,实际上却是顾城和他所面临的人生现实进行了一次无意识的对话。这是诗人被践踏的灵魂在自己无意识中本能的呼救。因此,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大都是写大自然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表达了诗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热切愿望。

(二)诗歌中幻美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诸如他在《生命幻想曲》中这样写: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并且合起来提示了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意象。”的确更妙地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得更强壮这么一种健康的情调。

(三)梦幻破灭后的生之痛与死之悲

诗人别无选择,必须从社会现实中撤离出来,像陶渊明一样,被迫撤退到现实生活的边缘,自己去开辟一个隐退的“田园”,而在诗歌里也相应地创造一个能寄存自己灵魂的童话世界。诗人《一代》这首只有两行的诗艺术地概括了生命的这种悲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喜欢构筑自己理想国的“乌托邦”。在生活中,他的“乌托邦”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园”:鸡犬之声相闻,不知外有秦汉。专心写诗,而不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顾城精心构筑的“乌托邦”瞬间片甲无存,他把这一切归罪于他的妻子。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却举起了斧头,踉成了人间惨剧。

“我想死一回,想在生命的边缘寻找去看一看凋谢的玫瑰”黑夜给了顾城黑色的眼睛,但他并没有用他寻找到光明,他只看到了凋谢的玫瑰。

参考文献:

[1]顾城《一代人》

[2]《作品与争鸣》.1982年第3期.《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顾工

[3]顾城《我想唱自己的歌》

[4]王安忆回忆:《岛上的顾城》,《新西兰精华摘要》于2001年6月27日

[5]顾城《剪接的自传》P41

[6]江晓敏《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中国写作与研究》)

描写蒲公英的童话故事作文 篇4

蒲公英妈妈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当她望着自己的儿女们日益长大时,猛地想起了自己的“遗产”,其实是自己还未送出的礼物时,竟发起了愁。

“怎么办呢?孩子们会不会喜欢我送它们的礼物?会不会嫌弃那把伞?”蒲公英妈妈在心里嘀咕着。

许久,蒲公英妈妈把它所有的孩子叫醒,对它们说:“孩子们,妈妈快不行了,趁现在还有一口气,把你们应得的礼物送给你们。”

“礼物?什么东西呀?肯定是铠甲,苍耳妈妈送给它们的孩子的礼物是就铠甲。”大儿子抢着发话。“不过,应该是衣裳,蝴蝶妈妈送的是衣裳。”二女儿也不甘示弱。“你们说的都不对,是珠宝,花妈妈送的是珠宝。”三女儿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都不是,是伞,那伞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传家宝,它饱含着妈妈对你们的爱,对你们的希望和梦想。”蒲公英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二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三女儿也学着姐姐的样子。只有小儿子像大博士一样对所有的兄弟姐妹说:“妈妈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自己去拼搏,自己去闯荡。”

诗歌:蒲公英的童话 篇5

一个“小伞兵”飞到了山谷里。这个山谷到处是一片荒凉,没有绿树,没有水,腐烂的生物遍地可见。这颗蒲公英的种子落到这里成了这儿唯一的生命。

有一天,一只小鸟飞来了。它是为了躲避猎人的捕捉,逃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它把家安在了蒲公英的旁边。蒲公英开始还不认识小鸟,当它日益长大时,对小鸟渐渐熟悉了,感觉小鸟既勤劳又可爱。

小鸟发现自己家旁边有一棵绿色的小生命,又惊又喜,决心要好好地跟它做朋友。每天它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觅食、喝水,都要带一些水来浇灌蒲公英。蒲公英喝到清凉的水,长得更健壮了。从此,它们成了相依为命的好朋友。

它们经常一起歌唱,一起舞蹈,小鸟给蒲公英讲山谷外的所所见所闻和美丽天地,蒲公英也给小鸟讲自己的妈妈,兄弟姐妹,及过去的有趣故事。

蒲公英逐渐成熟了,开出了散发出淡淡清香的`黄花儿。它自豪地告诉小鸟,我的黄花儿将会成为洁白美丽的小绒球,那就是我的孩子们。一旦它们落在地上,就会生根发芽,成长得像我一样。

小鸟听了以后很惊喜,心想,太好了,那样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朋友了。它开始筹划怎样留住这些朋友们。它找来了一些树枝做成篱笆,围了一个大大的圆圈。经过多次寻找,终于觅到一个小小的弹弓。当蒲公英的种子成熟时,小鸟就用弹弓把种子轻轻地发射到篱笆内。

蒲公英的诗歌 篇6

习惯了走走停停,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一路徒劳,只为发现另一个自己!

每个人,从一出生;便有了自己的人生!

从牙牙学语到豆蔻年华,直至期颐!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想法,见解;

他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感性的个体!

有的人喜欢学习,有的人喜欢旅行,有的人喜欢探索;

这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基因;加上家人,学校,社会等等外围因素的影响;

从而改变了一个人的成长,甚至理想!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格;

有什么样的人格,才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正如那随风飞舞的蒲公英,看似自由,其实却身不由己!

又有多少人像蒲公英一样乐观,积极,恬淡?

站在对立的天平两端,试着从对方的思想角度出发;

唯有真正懂得取舍,懂得感恩;才能真真正正的体谅!

若想包容,理解对方;必然要站在对方的情绪,立场!

走过高山,涉过险水;徒步于田野,惆怅于街巷!

只有经历过他人的艰辛,才能明白幸福的源泉,是多么甘甜!

地球上永远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但却可以找到相对互补的两个人!

一半一半终究会成为一块!

有多少风景,需要去感受;有多少流年,需要去缅怀!

有些人,穷其一生去寻找;始终没有等到彼岸花开!

有些人,却可以轻松愉快的;享有那份温馨的甜蜜!

有时候,思想的豁达,理想的崇高;终究会成为唯心世界的憧憬!

有时候,单纯的见解,恬淡的生活态度;随时随地都能光临幸福!

太阳的升起,始终伴随着月亮的谢幕;

只有在阴差阳错的不期而遇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半!

缘分,这种东西;

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的!

但拥有缘分的人,必定是幸福的.!

蒲公英,我向往的生活;

于日月更替中辗转,于雨落风起间微笑!

让广褒的大地做自己的镜子,飞舞在苍茫的山川河流;

让风起云涌的天空指明未来的航向,寻找那花开花落的天堂!

喜欢大自然的秀美山川;

喜欢故人文采飞扬的诗卷;

喜欢单纯唯美的恬淡生活!

无论风吹雨打,始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蒲公英诗歌 篇7

鸿雁飞来等不到你锦书半张

踏破冰河

饮马关山寻不了你红袖盈香

坐看云起

氤氲霞光不见你如菊笑靥依然

犹记得

你说,你是蓝色

蒲公英

复径

一叠光阴温润着无瑕的流白

指腹可以轻轻触碰一茎草意了吧

那蒲絮从三月一路擎举

花意伴着锦袍

从不曾孤寂

我的指尖捧起一缕逐风的蒲团

家在哪里

跟着灵魂的足履

拂臂

一捻风尘盛开绝世的姿容

谁将逗留在我的生命里

于一径光阴里徙步

草尖噙着雨后的露珠

清凝一瞳莹烁的端望

念,应是无声

红尘痴情深深几许

织锦着绚烂的年华

谁的岚影路过青春的柳廊

摘取一枚一枚清淡的畅想

我看见九月的田野蒲絮依旧琳琅

任季节吹落一地风霜

梦的翅膀飞向天堂

沐落尘起辗转秋桩

蒲公英依旧守候最初的梦想

絮白落落,盈盈风香

陌上穿起最纯美的衣裳

烟霞灼灼,流光皎皎

诗歌欣赏:蒲公英 篇8

空气中传来远处的野花香,

走过草地走过懵懂的初恋,

走过青春也走过叛逆和幻想。

夏天黄色的蒲公英开遍山岗,

我们轻轻采下它们心中的渴望,

顺风吹开一个个洁白的小伞,

看着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十七岁阳光下蒲公英绽放,

我们和它们一起放飞梦想,

蓝天白云河流森林和大地,

哪里是它们未来生命的方向。

为了生活人们每天都在奔忙,

在人海和车流中我看不到希望,

走过无奈走过心灵的创伤,

走过坎坷也走过人世的沧桑。

喧嚣的城市陌生的目光,

这里不是我梦中的故乡,

爱情的缠绵让谁受了伤,

又让谁在成长的日子里念念不忘。

蒲公英开放时那个纯真的少女,

岁月改变了她情窦初开的模样,

我再也找不到蒲公英开遍的山岗,

顾城诗歌的童话性 篇9

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为他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称。诗人舒婷为顾城写过这样的诗歌:“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的确,顾城在诗歌的国度里为自己建起了理想的城堡,在那里,“阳光、沙滩、松树、淡紫色的风、蛐蛐。”都有了主角,都有了生命,他们可以与诗人对话,一起嬉戏玩耍。那是一个远离尘世,和谐,美好的世界。也只有在童话故事里我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顾城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领悟力。童年时期随父亲下放农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记忆,固执地停留在他的脑海中,诗人无比留恋向往那些儿时的日子。所以在顾城的很多诗中,我们都有可以感受到他孩童般的心理和大自然的身影,《水乡》一诗中这样写到“清明/淡紫色的风/颤动着----/溶去了繁杂、喧嚷······我走来/轻轻的/带着湿润的影子/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小鹅/偷藏起/我的脚印。”淡紫色的风,湿润的影子,偷藏起我的脚印的蒲公英与小鹅,这是多么天真、可爱的孩童口吻。在诗人的眼中动植物不仅有了生命而且还是那么的顽皮和可爱。同样的在《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中也有体现,“就是这样/一阵风,温和地/偷走了我们的桨/墨绿色的湖水,玩笑地闪光/走吧,别再找了,在找了出发的地方/”用天真、童稚的语言描写了孩子眼里的大自然和天地间自由的孩子。在诗人另一首诗《化石》中更是明显表达自己”拒绝长大“的思想,希望永远是一个孩子,诗中这样道:“我厌恶/我长久地睡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只有我,不会萌芽/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诗人希望永远呆在自己的童话王国,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童话的梦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彩色斑斓的梦的世界,当一个孩子失去了这双梦的翅膀,不再在梦里飞翔的时候,他就已经长大成人了。“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拒绝长大”的顾城一生都不曾离开“幻想妈妈”温暖的怀抱。在“幻想妈妈”温暖的臂膀里,顾城快乐地享受着生活,他永远是“幻想妈妈”的孩子,梦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成了一个母题。多数的诗歌都有梦有关,当在现实中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时,顾城会在梦中寻找满足,“梦见自己的愿望/象星星一样,在燧石中闪烁/梦见自己在撞击的瞬间挣扎出来。变成火焰”,(《闪的梦》)。“把我的幻影的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抓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帆了”,(《生命幻想曲》)。这些美丽的梦为顾城编织理想的孩童世界。

顾城作为一个“孩子”创造的诗歌用的也都是孩童般的稚嫩语言。他的诗大多句式简短,文字纯净、空灵,看似儿童稚语,读后却极易为之感动。如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色的夜晚和苹果”这些儿时的梦想,用看似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来,其震撼力却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问问我们成人都为孩子们创造了什么? 在诗人“孩子“般诗歌语言中,有时显露出“任性”的一面,“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顾城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25岁了,可是他对爱情、对女人的态度依然如一个孩子般,也只有孩子才会对母亲有“忽然掉过头去”的担忧,才会对母亲提出“永远看着我“的要求,在这里顾城想象自己以后的爱人,用非常孩童般的语言,可看出顾城的“孩子”心理和任性。

在诗人童话般的诗歌中,也有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的愉快的声音。”诗人用孩子的口吻,用孩子纯真的感情,表达了对正义和光明的渴望,对民族未来命运的关注,这些诗能唤醒人们心底对光明的渴望,对幸福的追寻。

酒家*诗歌浮尘 -燃烧的童话 篇10

红土地紧锁的流年

遮掩,无风的日月

白云身后,有谁?

羞红了脸

那安然的世界,尽是歌舞

和,寥落的季节

且走且吟

一地的回眸

潋起万丈红尘中遗漏无数

梦中的那个童话,终于

行走在零落的风雨中

星星泉的歌声,或者

仙踪森林的`剧毒,再也迷失不了我的心

只有,萤火林的那片绿光

和那双飞的候鸟

看见我走后的回眸和迟疑的奔跑

我是被你遗弃的那只喷火鸟

舞动在如梦的王国里不知疲倦

梦若浮尘,舞似点燃的歌喉

谱下最后一章音符

我注以祷告

祈求上苍为我留下最后一抹痕迹

终于,在那沙漠之丘的绿洲腹地

遗落一根羽毛,成为那片最耀眼的火焰

以及,我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笔

荧绿的夜,恬香

渗进夜的皮肤

月光前奏

抚慰着精灵受伤的羽翼,安眠

夜是我的

扎着辫子的童话

我是夜里

无往而不胜的童话诗歌 篇11

结束了,假期即将结束,结束……

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沉重的压力吗?

不,我错了……

等待我的,是大好的前途!

用心地体会压力中的.轻松、痛苦中的快乐。

这样会很好很好……

六年级其实并不可怕

主要是需要战胜自己的内心。。。

把自己变得勇敢、给内心增加勇气!

一切都会完美……

我们都是一个奇迹,世界唯一的奇迹。

有自己的长处、短处

爱好、容貌。

但是,

奇迹中的奇迹,是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勇气就像一扇指纹能打开的门,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像指纹一样,

那该多好……

冲啊!加油吧!跨越最后一道铁门,

上一篇:学校四防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运动会口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