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开题报的告范文

2024-11-20

金融学开题报的告范文(共9篇)

金融学开题报的告范文 篇1

金融学开题报告论文

一、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20xx年8月,高风险抵押贷款引发了金融领域的危机。这场危机是一次周期性危机,更是一场体制的危机。当今的危机标志着美国从20xx年开始的一个经济周期的结束。也就是说,与任何危机一样,此次危机有其周期性的一面,但它也宣告了更长的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经历了二至三次的经济循环,其间政府的经济政策是以低利率和促进资本的流动性为主要标志的。当前,我们面对的1987年以来因经济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而发生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一些作者称之为“金融体系危机”。这次危机严重程度之所以高,是因为在纳斯达克股市发生暴跌后,美国又一次成为震源,而且其银行体系处在此次地震的震中。在世界范围的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进程中,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这一过程随着1992年到1994年美国投资的推动开始,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告结。

这一在更高层次调整再生产出的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基本矛盾真正成为全球性的。过度积累和生产过剩成为世界经济范围的特征;二是与大量货币资本“自主”积累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以不稳定的金融构建某种宏观经济的努力,必然要依靠大量的负债,从而必然产生大量虚拟资产。证劵——债券和股票给了人们参与分享企业利润或通过公债攫取税收得来的公共收入的权利。商业银行证劵投资业务是创作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银行使经济主体掌握的钱大大超出了实际储蓄的数目。银行靠收取利息向企业提供货币,这使企业得以等待应交付给它们的支付款,也可以在创造机制和超额价值的投资活动中得到补充金。为此,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对商业银行证劵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的进行研究。

(二) 研究价值与意义

金融全球化过程本身无论由于全球化的形式还是向金融市场的过渡,都削弱了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体系。金融市场制度再次使证券市场占据了中心地位,这种制度的恢复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特有的运转方式孕育的特殊类型危机:金融资产名义价值出奇地高,内容极具有虚拟性,重要资产类别与实际经济中的交换物联系甚微,证券市场的预期投资与反映出来的模仿性很强,最后初级证券市场上产生的动荡很可能其衍生市场蔓延。由于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甚为重要,不仅关系着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三) 主要内容:

本文根据金融危机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就商业银行在证券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和风险管理在实践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操作建议。风险管理在实践操作中的完善,是结合工作实际状况对风险管理提高的具体细节操作。包括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完善投资业务基础分析工作及优化风险防范体系。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投资业务基础分析工作的完善。在优化风险防范体系中,本文在内控制度、风险量化指标体系、市场风险管理及反应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

(四) 研究背景

20xx年到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量不能偿还的信贷即次贷,渗透到了放宽了管制的、赢利投资机会匮乏的金融体系中,并且进入到各个银行的资产中。这是运用“证券化”技术造成的后果。这种技术就是“把信贷机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或商业银行所持的贷款转变成可交易的证券”。这些证券都有粗陋的名称。证券化有许多好处,既提供了业务及收益多样化的机会。也把分期偿还的管理、因而把再投资率风险交给第三方,还遵守了银行清偿比率,并创造了一种新的,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证券化使向最有能力提供保险的人转移风险的做法得到普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项技术是一场根本性的金融革命。职业金融家们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甚至在今天,他们还在疾呼不要对证券化提出质疑。抵押贷款危机首先转变为金融体系的内部流动性危机,然后变成了完全意义上的信贷危机,这个过程说明了在容许银行或基金的贷款无限转手,尤其是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转手过程中将大笔利润揽入囊中这样的情况下,证券化只是使针对不同信贷形势的纯投机战略得以迅速发展。

(五) 文献综述

二、金融危机相关理论

1990年到1991年的萧条启发米揭尔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在一般性萧条情况下,市场经济主体看得较远些,他们的目光能够越过困难时期,并且拥有金融手段缓解危机。但是在金融萧条情况下,不确定因素大得多”。金融危机的特点是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资产负债严重减值,债务负担越来越重,那些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银行情况为严重。

阿格利埃塔认为,一次“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排除金融脆弱性或者至少明显地消减脆弱性所需要的时间。

三、证券相关的理论

见奥尔良理论:对于制约金融市场集体评估的常规持有任何怀疑,在证券未来兑换条件不太确定的情况下,都会深深地影响证券的流动性。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可以被看作金融流动性危机,危机导致投资者无望地寻找流动投资,主要是流动货币的替代形式,如此做法反过来又会加重金融危机。这样流动资金的人为性质就充分表现出来,事实上,所有证券不能被同事都兑换成货币。为了有流动资金,就必须有积极的投资者,投资者的积极性不是因为流动性,而是资本的未来收入,而且为此他要做好准备握牢证券,稳定市场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发行股票的作用原则上是使公司提供用于投资的融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股票代表了所有权的证券。马克思说,它是证券所有者年终结算时以红利的形式获取的对部分剩余价值的权力。但是股市给了这些证券的第二条生命,使证券成为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正如提货单在货物职位,和货物同时具有价值一样。它们成为并不存在的资本的名义代表。

四、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自古以来,风险管理就已经存在,它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然采取的措施之一。19,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德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企业经营有六种职能:技术职能、营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并认为安全职能是所有职能的基础和保证,是控制企业及其活动所遭遇的风险,维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证。

1929年到1933年,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经济衰退、工厂倒闭等社会财富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人们开始思考,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或者消除风险事故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性后果,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和处理风险。1993年,在美国经营者协会的大会上,明确了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并设立保险部门作为每年召开两次会议,除了从事保险管理外,还开展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咨询事务。1932年,由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了纽约投保人协会,彼此交换风险管理的信息,并研究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以学科形式发展起来,并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风险管理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发展。1950年,美国的加拉格尔在《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仅仅将保险作为处理风险的唯一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的方法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系统研究风险管理的方法,并寻求风险管理方法的多样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风险管理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

金融学开题报的告范文 篇2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研究

唐金龙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学者对金融监管制度或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涉及的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十分广泛,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控制论、博弈论、系统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但是,理论界对金融监管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却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务性和描述性研究较多,理论研究不足。近几年国内陆续出版的一些金融监管方面的著作,如国际清算银行编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1998)《美国银行监管》(1998)等,都是实务性研究较多。李早航1999年6月著的《现代金融监管》一书中,只有第二章讲了监管理论。梁宝柱写的《金融监管论》有较强的理论性,在表述方向和体系安排上侧重于金融监管与一些金融概念的关系和一些实务问题的讨论。

2、局部性研究较多,整体研究不足。近几年金融监管制度理论研究成果中,对金融风险的研究很多,如《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管理》等。其他如对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局部研究也很多。但是,很少书籍对金融监管制度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3、学科外研究逐步深化,学科内研究相对较弱。在金融监管制度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制度系统性研究的迫切性加强,使得学科外系统向学科内延伸,有的研究水平超出了学科内的研究水平。《微观银行学》一书从对银行监管理论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但它不是一本金融监管著作,而且重点在于微观银行方面的研究。余晖等译、丹尼尔.F.史普博著的《管制与市场》一书,深刻阐述了管制的理论,对于研究金融监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国内研究滞后于国外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己经在逐步引入国外关于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著作。如中国人民银行智力引进办公室编的《国外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学习借鉴》一书介绍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美国国家研究局网上也有不少关于金融监管制度的论述,这些文章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方法分析金融监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我国学界对金融监管制度研究工作仍停在局部性和实务性研究上,没有具有系统性的、前瞻性的金融监管制度理论系统。

综上所述,国内外理论界对金融监管制度的局部研究不少,但没有把金融监管制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而且对金融监管制度中的传导机制、金融监管制度中的控制机制等方面缺少研究,也没有考虑金融监管制度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作用机理。金融监管制度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学内容,在理论研究上明显滞后。特别是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不断加深,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金融证券化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日益活跃,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加强对金融监管制度的研究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金融监管制度的研究也应当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建立金融监管制度学体系,设置金融监管制度学专业,以此来指导金融监管的实践,达到维护金融安全、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的目标。

三.论文结构

论文共分6章及导论。导论,对金融监管制度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一章对金融监管制度的概念进行定义,同时提出金融监管制度的目标:提高金融效率、优化金融结构和保障金融安全;第三章介绍了金融监管制度的有关研究理论;第四章讨论金融监管的评价与反馈理论;第五章讨论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第六章讨论金融与法治;第七章讨论金融监管全球化;第八章讨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第九章研究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第十章比较研究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十一章研究世界金融监管趋势,从而导出中国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理性选择。

题 目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研究 摘 要

关键词 金融监管;法治;监管体系;全球化;模式;

导论

一 金融监管制度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一章 金融监管制度的概念和目标

第一节 金融监管制度的概念

第二节 金融监管制度的目标

第三节 金融监管制度:安全、稳定、效率

第二章 金融监管制度研究有关理论介绍

第一节 华盛顿共识对金融监管的认识 第二节 功能观的监管理论

第三节 监管激励理论

第四节 政府管制理论

第五节 对现代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总结评述

第三章 金融监管模式

第一节

统一监管模式 第二节

分业监管模式 第三节

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

第四章 对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评价

第一节 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基础—市场失灵 第三节 金融监管效率的经济分析

第四节 监管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政府作用有限性”原理 第五节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评价

第五章 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

第一节 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的历史由来 第二节

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

第六章 金融与法治

第一节 金融立法 第二节 金融司法 第三节 金融守法 第四节 金融执法 第五节 依法监管

第七章 金融监管全球化

第八章 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第一节 我国金融监管法律

第二节 我国金融监管行政法规及法规性文件 第三节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规章

第九章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 第二节 我国证券业监管制度 第三节 我国非银行业监管制度 第四节 我国保险业监管制度

第十章 比较研究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

第一节 美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第二节 英国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第三节 德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第四节 法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第五节 日本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第六节 第七节 欧盟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借鉴与启示

第十一章 金融监管: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

第一节 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对中国金融监管的挑战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监管的挑战

第三节 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监管的挑战

第四节 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混业经营与统一监管: 中国金融业经营和金融监管的轮回

四、论文创新之处

1、论文将金融监管的丰富内容归入金融监管制度来研究,有一定创新意义;

2、论文拟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进行系统性论述,能够较好地将法律和金融结合起来,通过具体论述和写作,其中定有真知灼见;

3、“金融法治”概念的提出,为依法实施金融监管提出了很好的治理通道,有助于提高监管水平,保证金融稳定;

4、通过上述章节的介绍,本人完全能够对金融监管制度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完整的阐述。

5、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出发研究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避免了学界已有的仅从理论研究即理论研究或仅从实务出发研究金融监管的通病,首次从实体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角度全面研究金融监管制度。揭示了其显而易见的功能价值,又客观评估了其存在的局限性,五、资料收集与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现状

我关注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研究并将其作为论文选题的考虑由来已久,为了掌握更多的实证材料,我在长期的工作及实务中多方接触了不少金融专家、学者、教授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三会”的领导,得到过他们无私的赐教,本人受益匪浅。而且,本人现担任数十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的常年法律顾问或专家顾问,如本人现任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委员会独立委员、英国皇家仲裁员协会金融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金融仲裁员、中国证监会第六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金融证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一系列与金融专业和金融监管有关的专业职务。这样的工作经历使得本人对金融监管有着充分的感性认识,也能够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些也是促使我立意写作本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金融监管制度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并且他们已取得一些成果。但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及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业的冲击是如此猛烈,以至于学者们大多只注意到这些表面金融现象,而没有或者说很少旁及其他学科或者其他部门,使得金融与法治、金融与社会、金融与政治这些深刻和重大的课题始终得不到学界同仁和大家的关注。

(二)资料收集情况

基于上述现状,我先后阅读并收集了一些涉及金融监管的论文与著作。在国内论著方面,主要收集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界的专家、学者和监管部门领导关于金融监管、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学前沿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门别 类的整理。在外文资料方面,主要收集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研究专著、评著与译著,以及近几年美国等大学金融专业杂志及期刊评论中的一些论文。(详见本人写作本文拟参考的文献资料目录)

(三)阶段性研究成果

围绕本文选题,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也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阶段性研究,并形成一定的成果,如:本人作为副主编参与由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先生担任主编的《保险职业道德教育读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近期内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案说法:金融篇》;即将脱稿的《金融风险案例评析》;经常参与一些全国性的金融学术会议,并发表了一些文章。在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作了阶段性的集中研究,形成了本开题报告。

六、论文研究方法

1、比较的方法。通过分析中外金融监管制度,尤其是比较中外金融监管的模式、金融监管的价值取向、制度保障等方面,尝试鉴别归纳出合理的理论构架与运作机制。

2、系统论的方法。运用系统论方法探析金融监管制度,即既从理论角度分析金融监管制度,又从实际运作角度分析金融监管制度,从而可以完整理解金融监管制度,使整个金融监管制度理论与实际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明晰了金融监管制度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系。

3、实证方法。通过具体调查研究,特别是通过对若干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对金融监管制度研究不再显得空泛,而是富有实践性.七、尚需进行的工作

1、外文资料的收集尚不够;

2、对已收集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

3、文章整体框架结构尚有待进一步推敲;

4、一些重要概念的关系如何协调还需进一步研究;

5、第一手的实证材料需要加强补充和整理。

护理专业开题报告[范文模版] 篇3

论文名称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及分析

作者姓名 孙静

所在单位 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

联系方式 ***

指导老师

提交时间 2009年9月

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并非少见,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以化疗为主,但化疗毒副作用大,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化疗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张树风、吴红梅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彭素近、秦社灵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而在关于比较合理化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措施的优缺点方面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及取得成功。

三、关键词及定义

白血病;急性;化疗;护理

急性白血病:为骨髓中原始与早期幼稚细胞急剧增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无控制地增生,出现于骨髓和许多其他器官和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发病急,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它是用含有特殊化学成份的药物来杀灭或抑制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护理:护理(Nursing)一词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绎而来,原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残疾、照顾幼小等涵义。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的基本属性是医疗活动,但它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并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四、文献回顾

急性白血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病,发生于所有年龄组,像其他肿瘤一样,年龄大于50岁发病率明显增高。成人患者主要是二种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而儿童主要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2】。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3】,张树风【4】,吴红梅【5】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6】,彭素近【7】、秦社灵【8】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包括鼓励患者进食和静脉营养支持【9】。总之,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化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

【1】 沈志祥,欧阳仁荣。血液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73-274.【2】 卢秉久,张艳,孙淑娟。贫血及血液病患者必读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108.【3】 范菁,张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09,6(9):409

【4】张树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1759.【5】吴红梅。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102-103.【6】高安丽。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体会[J].中原医刊,2004.3(31):55.【7】彭素近。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护理。中国现代医生,2008,18:134.【8】秦社灵。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49.【9】马爱武,单秀梅。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3):1834.五、研究设计类型

本研究为调查描述性研究。

六、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病例入院时情况、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8.}。实验组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七、研究工具

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化疗时间及目前化疗次数、对疾病及化疗毒副作用的了解情况、心理状态及需求等。

八、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1选取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

2对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一对一地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让其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调查过程中先对患者说明此研究的目的,并向他们保证匿名调查和对调查资料严格保密,征得患者配合。若患者填写调查问卷确实有困难,可由其直系亲属协助完成。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九、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十、研究计划

时间

工作内容

1999年1月~2004年12月

选取合适患者进行小样本护理观察。

2005年1月~2008年12月

继续选取合适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并初步整理资料,总结、分析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9月

进一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十一、经费预算

法学金融开题报告 篇4

题 目: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题: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法律问题研究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贷款人(即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委托贷款由于涉及委托人、贷款人与借款人等多方当事人和委托、借贷、担保等多种法律关系,基于其关系的复杂性,理解并研究其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对正确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依法保护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从委托贷款分类、法律特征、法律关系的性质等基础理论入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制度、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这三方面提出了一点建议,以完善委托贷款法律制度。

第二、本选题所涉及的法律规定综述

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法律规定可看出,对委托贷款业务管理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现行的主要依据是《贷款通则》的有关委托贷款的规定,但《贷款通则》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性,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特别是对于新发展起来的业务比如集合委托贷款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我国关于委托贷款纠纷的处理依据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或司法解释,法律层次较低,增加了金融机构办理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

第三、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拟形成的新见解

根据笔者所搜集和整理的资料,涉及委托贷款的文章大多只是从某一方面对委托贷款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朱克鹏《关于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一文中,对委托贷款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了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仇京荣先生主要是从委托贷款合同的角度来阐述委托贷款各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刘凌燕《浅析商业银行企业委托贷款风险》一文中从资金来源、

资金用途、法律关系、商业银行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问题与风险,并从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法律层面提出来相应的对策;张学文在《委托贷款及其法律责任探究》一文中主要探讨了委托贷款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他认为应该依委托合同的一般原理并以违约损害的过错归责原则为基础来确定委托贷款各方的责任。

很少有文章对委托贷款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

本文拟形成的新见解为建议从法律层面明确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性质是一种间接代理关系,所谓间接代理,是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利益而为法律行为,使该法律行为的后果先对自己发生,再转移于他人的行为。

委托贷款行为完全符合间接代理的法律特征,明确委托贷款行为的性质,对于正确处理委托贷款纠纷意义是重大的。

第四、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等

第一部分 论文结构及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拟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

1、张惠英.委托贷款的价值、法律性质及若干实务问题[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2、仇京荣.委托贷款合同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律师,(6).

3、张学文.委托贷款及其法律责任探究[J].河北法学,1998(6).

4、江赛民,苗文.委托贷款中债权人认定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11).

5、朱克鹏.关于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新金融,2001(4).

6、刘凌燕.浅析商业银行企业委托贷款风险[J].现代企业教育,2010(3).

7、魏仕光.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及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5).

8、陈巧玲.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J].知识经济,2010(18).

9、张蓉.商业银行集合委托贷款现实分析与管理建议[J].西南金融,(8).

10、沈寅.委托贷款合同纠纷若干法律问题初探[J].上海金融,1992(9).

11、刘培森.委托贷款合同纠纷主体及其民事责任的确认[J].山东审判,(5).

12、徐莹.委托贷款的特点及风险防范措施[J].理论界,(5).

13、张胜男.委托贷款法律风险的分析[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7).

14、董碧仙.委托贷款行为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法律适用,1997(12).

15、罗敏,侯双梅.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及规范对策[J].南方金融,1996(1).

16、贾衍.应加强委托贷款的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3(1).

17、张晓哲.委托贷款协议性质及其相关问题[J].人与法.2003(9).

18、彭纯,胡月晓.解析委托贷款的契约安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2).

19、尹娟.委托贷款搭建民间融资平台[J].理财周刊.2009(42).

20、周德洋,陈志君.一起委托贷款纠纷案给予的启示[J].银行家.2010(2).

21、朱大旗.金融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朴明根,王春红,邹立明.金融全球化下银行风险防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3、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蒋树瑛主编.城市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创新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25、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6、李有星.银行风险防范的法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7、张世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释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8、李玫.银行法案例选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9、韩良.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0、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31、刘隆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理解与适用[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32、陈大纲.信托法与信托制度创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33、黎四奇.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以银行法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4、刘定华.金融法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钟瑞栋,陈向聪.信托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6、曾筱清,杨益.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7、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8、郭明瑞.合同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9、何志.借款合同判例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0、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1、袁磊.个人融资理财的新途径----个人委托贷款[N].三相都市报,2010.04.29.

42、唐曜华.开发商融资难 委托贷款利率飙升[N].证券时报,2010.06.29.

43、陈皓.委托贷款成股市融资新途径[N].城市快报,2008.11.17.

44、毛秋芳.我国委托贷款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第二部分 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资料,运用民法学理论和金融学理论,力图对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现实操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如法律关系的性质、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针对出现问题的相关建议等。

本文的论据主要是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等理论论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式。

第五、论文进度安排(时间起止)

论文提纲:20XX年9月15日—20XX年10月15日

论文初稿:20XX年10月15日—20XX年1月31日

论文修改:20XX年2月1日—20XX年3月1日

定稿时间:20XX年3月中旬

第六、需要特别向导师组请教的问题

本文现在较难提出更加合适的论点。

本文主要是对委托贷款业务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阐述以及针对的对策,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请各位老师给予学生指导。

金融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题 目: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至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

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20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

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

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 刘纪鹏; 刘妍;20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

“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

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

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

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论文开题和答辩注意事项范文 篇5

为什么要开题?

论文写作的可行性论证:

选题的可行性: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数据来源、调查内容),方法与选题相符

•论文本身的内容:文献、方法、结论

•论文中没有交代的其他信息:老师提问

题 题 目

•两个或以上的核心概念(变量)

•概念的要求:学术性概念

(官方型概念)•概念的界定:简洁清楚、前后一致 •研究的限定:时间范围、空间范围

•题目的每一个核心概念都必须在正文中反映出来

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无现实:现实问题的提出和具体研究对象的介绍。

改进了。。。。。•

创新了。。。。。

•理论意义无理论:你的研究对哪个学科的哪一个研究领域有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而非实际情况

•国外学者研究中国问题

•国内研究现状

•“CNKI搜索”套路尽量避免

文献 标注全文一致

•评述而非列举,更非列表

文献标注问题

•APA、Harvard、Chicago:作者名(年份)

•MLA:注释(尾注、脚注)中标注文献

•不能混用,全文一致,首尾(文献目录)对应

•引用的都必须要标注,标注的都必须要引用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不是章节目录

•研究是一个过程:结论先于研究

错,可以先假设

•关键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题目和内容要对应

•调查法不是万能药和点缀 •随意抽样与随机抽样 •“文献研究法”概念要慎用

•各种五花八门、莫名其妙的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工科标准

课题的创新性

•“填补空白”的套话与笑话

•创新:研究题目、研究方法、理论创新

•研究生论文的创新性:规范第一,创新第二

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答 辩 摘 要

•摘要也不是章节介绍

•摘要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

•关键词与核心概念的对应

拉理论做大旗

•理论与研究脱节

博弈论的使用与滥用

结构的安排

•国内外相关情况与凑字数: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章节重复,逻辑混乱

•案例不是点缀

对策建议

•万能对策模式:

“加强管理、完善法规、提高意识……

•对策与研究结论要对应 •纯基础研究不用对策 •公共管理研究生的立场

附 录 •调查问卷

•访谈提纲

•公式推导

•相关材料

答辩注意事项

•PPT几页就够了,每页几个要点

•千万别照着念

商务礼仪:见面后的告别语 篇6

在分别时常用告别语以示礼貌.告别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客之间的告别语

客人向主人告别时,常伴以“请回”、“请留步”等语言,主人则以“慢走”、“恕不相送”等语回应.如果客人是远行,可说“祝你一路顺风”、“一路平安”、“代问××好”等告别语.

2.熟人之间的告别语

如果两家距离较近,可说“有空再来”、“有时间来坐坐”、“有空来喝茶”等,也可说“代问家人好”以示礼貌.

3.“再见”

国际金融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7

金融为国家经济发展之基础,起初对于金融活动采取种种限制与严格管制,那么国际金融博士论文怎么写开题报告

?以下文是yjbys小编搜集整理的国际金融博士开题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论文题目

台湾金融改革对银行产业之影响。

二、研究动机

金融为国家经济发展之基础,起初对于金融活动采取种种限制与严格管制,是为7金融抑制8。但是,受到世界贸易自由化及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全球化己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之主要趋势。愈来愈多的个人与厂商企业将其事业与投资范围扩展到国际间,使得各国的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得不随着贸易及资金的流动而朝向国际化发展。因此,为求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适当的金融改革与金融体制健全发展,进行7金融深化8是必要的手段。

然而,要将原来实行严格管制的封闭性经济社会跨入开放自由的国际市场,必须是经过长时间的制度峰正与环境适应后,才有可能逐渐进入全球性的国际市场。但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等待准备好才进入国际市场。最快达成国际化及全球化的方式之一即为加入国际组织,以国际组织会员的身分得到国际资源的帮助及优惠等条件,不但加速国内经济的成长,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国家收益等等的优点,使得各国纷纷以加入国际组织为全球化的首要目标。

但是,在享有利益的同时,加入之会员国亦需将国内市场开放成为.国际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政府应优先考虑国内的经济与市场是否经得起国际性的冲击,并且为即将成为国际性的市场做最完善的`准备。例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金融服务等等,这些基本设施的准备与管理,除了配合国际市场需求外,更应该以增强本国产业对外竞争能力为主要目标。尤其,金融服务业对于影响国内经济最大,因此在进入国际市场前,除了必须了解国际性金融环境外,对于本地的金融服务产业之发展与现况更应该认识清楚,以便于为迎接全球化而准备。

三、研究目的

一般而言,亚洲大部分的银行组成是由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成立,或是财团或家族集团为了替相关企业筹措资金来源而设立。(李佩芝、庄安棋,)。台湾银行的发展过程亦如一般亚洲银行组成相同,由政府、财团、家族集团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替相关企业筹措资金来源而设立。台湾经济发展初期为稳定物价、安定金融及发展经济目标,当局政府采取严格管制金融制度。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组织的成立、加上通信科技的发达,资金的自由流动的趋势下,对于金融管理进行弹性调整与开放措施,朝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国际化方向推动。

近年来,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台商的外移,以及消费金融的兴盛,在这多变的金融环境下,政府当局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国际化为主要目标,采取金融开放政策、修改金融制度的方式,主导本地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改革与转型。银行产业在这一波波的改革与转型方案中,是受影响及冲击最大也是关系着改革与转型成功或失败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一切的金融改革措施主要是以符合全球金融市场环境的需求为目标的前题下,台湾政府当局所主导的金融改革与转型策略如何影响本地银行业以及是否适合本地银行业的发展,乃本论文主要研究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拟针对下列之事项进行研究。

一、全球金融环境变迁对银行产业之影响。

二、台湾金融改革过程与制度分析。

三、台湾金融改革对本地银行业之影响。

是后,经由分析结果提出台湾金融银行业之未来发展策略与可行之方向,以供相关单位之参考与建议。

四、研究方法与限制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探讨法与归纳分析法,首先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报章杂志,含括经济、金融发展相关之文献与统计资料以及相关法规,进行整理归纳出全球金融演进方向及台湾金融改革策略,对台湾银行业之影响。同时,采取相关台湾金融统计资料长期时间序列方式,分析并实证经由实行金融改革后银行业之成果。

基于银行的属性为市场信用中介机构,经营的特性不同于一般企业,其受到国家制度的监督与管制。必须透过良好的策略规划,才能跨越国界的藩篱,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在金融改革开放策略的实施后,对于银行产业的影响范围甚广,对于银行业内部环境之影响,包括货币、外汇、经营项目、金融商品等;而对于外部大环境之影响,将是迁动整个金融机构系统之改变,及国家政策之修订。因此,本论文讨论之范围是以对于整体银行业之改革方向、国家管制政策之改革策略为主要研究主体;而分析之项目是以台湾的金融制度改革策略对本地银行产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由于金融改革项目所涉及层面非常的广泛,并非个人或一篇论文研究可以完成的,因此,本论文将金融改革项目及影响范围,以平衡计分卡提出之四构面为分割基础,再由四构面加以分析金融改革之策略目标及银行业成果评估。

五、研究创新与贡献

台湾金融业之初期是采取传统保守的方式,为了跟上国际发展的脚步,台湾对于金融改革之策略采取依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因应,并以诱导的方式引导银行机构进行改革与转型。尤其在决定加入WTO之前后,金融改革更是如火如茶的展开,对于金融改革议题的研究与讨论更是不胜枚举的情况下,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与贡献如下。在许多论文及研究报告对于台湾金融改革措施大多数是以现阶段政策评论的方式提出讨论,而本篇研究是从国际金融环境转变的角度来分析台湾金融改革历史及其实施之策略,此为创新之一。

另外,多数研究方法是以模型量化之方式来验证银行经营绩效,本篇研究则依据实际银行产业的长期经营之金融统计资料,来分析银行配合金融改.革过程及成果趋势,则为创新之二。

以银行体制为研究范围者,大多数是以银行各别绩效、一财务或风险等做为个别深入研究项目,本研究是以金融市场中之银行产业为对象,以市场结构、顾客面、企业流程及学习创新等项目做市场分析,则为创新之三。因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迁,台湾所提出的金融改革政策,对于本地银行业所造成的重大冲击与改变,其成效评估与对未来发展之建议,为本研究贡献。

六、研究架构

本论文之研究架构主要包括:

第一章绪论,说明本研究之基本动机与目的。由于信息科技发展推动全球自由化风潮,全球金融环境的改变实与各国金融机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针对金融产业外部环境分析。第二章对于全球国际经济随着全球化投资引发金融环境之变迁进行说明。基于全球资金自由流动的驱使,金融自由化在各国如火如茶的展开,在金融体系与管理的理论基础下,整个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阐述于本章节。第三章基于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金融的转型,对于整体银行产业而言,国际性跨国银行兴起,同时为维持稳定安全的金融秩序,国际金融规范亦随之改善其规定,影响银行机构组成发展与策略。本章节主要以跨国性金融机构为改革策略与现况进行金融产业环境分析。

一经由金融产业外部环境的分析结论,对于台湾金融环境与金融机构之演进与改革成果之分析说明于第四章与第五章。第四章对于台湾金融环境之演变深入的说明,并对于台湾近期金融改革策略管理之拟定及实施方式研究,以及进行台湾金融产业之分析。第五章将台湾实施金融改革前后,银行业实际发展成果之数据分析。

第六章对本研究结果做总结论述。以平衡计分卡之四构面为基础,对于金融产业大环境之分析结论,与台湾金融产业内部环境之分析结果,整理台湾金融机构面对的机会威胁结合自身的优点缺点,提出台湾在金融改革的后续可行方向与方法,提供政府与业界未来营运之建议与省思。

七、论文提纲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

第二节研究目的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限制

第四节研究创新与贡献

第五节研究架构

第二章全球金融环境变迁与银行业发展

第一节全球金融环境之改变

第二节国际金融改革与规范

第三节全球银行产业的改变与转型

第三章台湾金融产业之演进与发展

第一节台湾1990年前金融业的复业与演进历程

第二节台湾1990年后金融改革政策与影响

第三节台湾金融改革策略分析

第四章台湾金融改革对银行业之影响

第一节台湾金融市场组织结构改变

第二节台湾银行产业服务成果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结论

第二节建议

互联网金融余额宝开题报告 篇8

选题目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对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不仅为客户提供“3A”(Anytime Anywhere Anyway。任何时间、地方和方式)的结算方式,也提供在线购买基金、保险、理财和小额贷款等金融产品,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金融行业的创新脚步也在加速,获得信息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今年6月份,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出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集合了货币职能、支付职能、金融产品职能和收益风险对冲的功能的余额宝。截至2013年11月14日,余额宝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余额宝借助于支付宝平台原有的大量客户与申购金额起点仅需1元的低门槛,吸收客户支付宝上的闲散资金,其快速增长的规模和强大的吸金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和理财业务都有所冲击。余额宝本质是一种灵活的理财模式,客户对支付宝的安全与信誉的认同,使得客户将余额宝等同于高息活期存款,促使支付宝客户将银行活期存款转入余额宝的概率提高。同时,余额宝模式大大拓宽了基金销售渠道,减少了基金公司对商业银行代销的依赖。

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服务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带来的竞争冲击中,商业银行应该借鉴互联网金融产品,寻求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创新思路

利用SWOT模型进行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竞争环境分析,借鉴余额宝在金融产品模式下的创新点,寻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启示。

论文提纲

一、引言

二、余额宝产品概述

1、余额宝本质——理财产品

2、余额宝操作流程

三、余额宝的创新点

1、购买赎回的灵活性

2、电商平台的营销模式

四、余额宝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1、存款业务

2、理财业务

五、基于SWOT模型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竞争环境分析

六、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1、客户群体的开发

2、基金代销方式改进

3、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搭建

金融学开题报的告范文 篇9

题目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年 四 月 十九 日

学院 管理学院专业 *****学生 ***学号 *********

论文题目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研究状况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自2007年在我国6个省市首次试点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迅猛,据银监局的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1年5月,我国村镇银行已有536家之多。然而由于其成立时间短、规模小等原因,在其经营中面临诸多金融风险问题,已经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和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因此,当前研究和探讨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国外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早,大量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指导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Yaron(1997)提出由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带来的高风险和高交易成本是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供求接口的根本原因,因此技术的创新和机构的创新应是减少金融中介成本和风险的关键。Hugh T.patrick(1995)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农村金融模式:一是“需求先于供给”模式,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而是“供给先于需求”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Zeller(2003)认为市场自由化倡导者提出的“一个不被压抑的金融体制能够自身最优的发挥功能”命题并不正确,金融市场自由化仅仅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晚,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刚刚起步,随着村镇银行的成功试点和发展壮大,对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薛林、卫倩倩(2011)认为当前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自身经营风险、五险集中的风险、联保贷款的风险;村镇银行监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管难度大,监管机制不健全,基层监管基础薄弱等。应该通过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强农村自身风险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的联保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财税支持,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等方面进行应对。王亚敏(2009)认为应通过放宽村镇银行准入机制,开放更多融资途径,明确村镇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以及完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来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增强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武晓芬(2011)

济南大学

认为应该进行银行风险控制和化解方式的创新,正确识别风险,开展多途径的风险化解方式,放宽银行外监管,加强内部监管来有效化解村镇银行风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尽管诸多学者专家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仍需进行深层探讨,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形成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更好更快发展。

2.选题的目的、意义:

目的: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小,发展时间短,金融风险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问题的研究,提出有效防范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分析和探讨村镇银行金融风险与管理问题,我们可以有效树立村镇银行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我认为该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

(一)前言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金融风险

1.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三)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村镇银行融资困难,融资流动性风险高

2.村镇银行内部监管机构不够健全

3.专业人才匮乏

4.农村金融政策法规不健全,外部监管乏力

5.市场准入及退出制度不够健全

6.农村信用信用制度建设滞后

(四)有效防范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增强吸储能力

2.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构

3.吸引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养

4.健全农村金融政策法规,加强外部监管

5.健全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

6.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济南大学

7.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五)结论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将以货币银行学为指导,运用宏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对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及其表现进行概述,通过对金融风险成因的深层探究,为村镇银行树立风险意识和预防金融风险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针对这一项目,通过收集资料、数据、以及现场观察,经过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作出规划。

2.文献归纳法:收集社会上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包括自己亲身体验、相关研究成果、统计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归纳,从而找出有价值、可借鉴吸取的观点。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几个经典相关案例的研究,得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更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四、参考文献

[1]刘玲玲,杨思群,赵冬青: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5)

[3]李树生,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

[4]张琪:我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8(6)

[5]高思:中国村镇银行总体现状与发展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8(9):12-1

3[6]石丹林: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完善[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3):7-8

[7]熊玉军: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J].金融电子化,2008(5):17-18

[8]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改革,2007(7):29-32.[9]张杰:中国从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高伟:对我国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7-19.[11]马伯龙:我国村镇银行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基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J].华商,2009(60):11-13.济南大学

[12]郭素贞:关于村镇银行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8(6):13-15.[13]柳松,刘春桃:村镇银行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2).[14]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15]高凌云,刘钟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5).[16]程凯,张庆亮:对我国村镇银行监管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0,(6).[17]刘诗娇,谭文雯: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商贸,2009,(7).[18]张传良: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9] Berger AN, Udell G 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Finance 1998(8):22-25.[20]Keeton W, Harvey J, Willis P.The role of Community Banks in the US economy [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 2003.济南大学

五、指导教师评语

六、审核意见

上一篇:安全活动演讲比赛开场白下一篇:社区居委会通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