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读书笔记300字作文

2024-11-24

《朱德的扁担》读书笔记300字作文(精选10篇)

《朱德的扁担》读书笔记300字作文 篇1

假期里,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是一则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主要讲的是朱德在部队时,粮草紧缺,他为了部队有更多粮食,就跟着部队下山挑粮,还总是走在最前面。尽管战士们不让朱德下山去挑粮,但朱德总会想方设法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

战士们既敬佩又心疼朱德军长,想到他为每晚考虑作战计划,白天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便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让他好好休息。但他又自己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并特地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战士们被朱德军长的精神给打动,再也不好意思藏起来了。

朱德这种以身作则、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我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这位中国革命领导人一样,能以身作则不怕吃苦,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为了让孩子们彻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这种品质,我采用了观察插图与分析人物行动的方法:

一、仔细观察插图,感受朱德的品质

在弄清了为什么要去挑粮、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起初,孩子们都没有仔细观察,只说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战士一起挑粮。我提醒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经过提醒,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没有任何区别;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从图中,孩子们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贵品质。

二、认真分析朱德的行动,体会朱德的品质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始终引领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动来体会朱德的品质。我先让孩子们数一下第三小节共有几句话,孩子们数出了7句,然后我们就一句句来分析。重点分析朱德的穿着、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其中,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是重中之重,我问孩子们战士们为了体谅朱德同志,想出了什么办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劝、藏,我又问孩子们:当战士们劝朱德不要去挑粮食时,朱德有怎样的行动?当战士们藏了朱德的扁担之后,朱德同志又有怎样的行动?孩子们从文中的“不肯”与“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3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图文结合 感知人物形象《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为了让孩子们彻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这种品质,我采用了观察插图与分析人物行动的方法:

一、仔细观察插图,感受朱德的品质

在弄清了为什么要去挑粮、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起初,孩子们都没有仔细观察,只说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战士一起挑粮。我提醒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经过提醒,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没有任何区别;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从图中,孩子们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贵品质。

二、认真分析朱德的行动,体会朱德的品质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始终引领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动来体会朱德的品质。我先让孩子们数一下第三小节共有几句话,孩子们数出了7句,然后我们就一句句来分析。重点分析朱德的穿着、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其中,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是重中之重,我问孩子们战士们为了体谅朱德同志,想出了什么办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劝、藏,我又问孩子们:当战士们劝朱德不要去挑粮食时,朱德有怎样的行动?当战士们藏了朱德的扁担之后,朱德同志又有怎样的行动?孩子们从文中的“不肯”与“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4

姓名:海莲 班级:二年级(5)班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部分生字。2.读通课文的句子,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守、攻、必。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

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标出课文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3)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 朱德、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可能会质疑;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

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 ”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杨舍玩,大约走40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一个来回不到这么远的路。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三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朱、志、冈、守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四字两词。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5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并学会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人民同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现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上。

2、通过课文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的描述,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的有关朱德同志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来一个小测验,放松放松。(出示板凳和扁担的绕口令)谁认为自己能把它给读好,请你站起来自己读一读。

这则绕口令提到了哪两种事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扁担。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有一根普通而又珍贵的扁担,它是我国著名将领朱德同志的。说起这跟扁担,他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的扁担一课。

二、了解课文

1、通过课前的预习,让同学们说说对朱德同志的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并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

(2) 课文几次写了战士们藏朱德同志的扁担,朱德同志几次削扁担。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及时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三、探究课文

1、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文中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战士们挑粮上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2、而作为军长的朱德,和战士们相比又有哪些更大的困难?(年龄大,工作繁忙,经常开会到深夜。)

3、面对战士们无数次的劝告,朱德同志并没有停止挑粮工作,战士们想的“妙计”是什么?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战士们对朱德军长的关心和尊敬,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啊。)

4、这个妙计对朱德军长来说有用吗?战士们藏了几次扁担,朱德军长共削了几根扁担?到最后战士们为什么不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军长在这根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几个大字;藏了之后他还会再继续削一根新的。)

5、是啊,看着一心为自己着想的战士们,朱德同志怎么忍心责备他们哪?而朱德军长这种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大家。所以,当时在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课件出示: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6、从这首歌谣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军长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

四、总结升华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课件出示图片)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军长的故事,请课下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朱德的非常之路》等课外书。到时,我想朱德同志的高大形象一定会再一次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扁担图,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板书:扁担)指生认读。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谁的扁担吗?补全课题:朱德的扁担,指生认读。齐读课题。

2、指生介绍朱德,师进行补充。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1)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学生看图片试着说一说。)

(2)教师小结: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朱德同志可能已经在察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布署一天的任务。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耕田种地。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呢?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五六十里:单靠两只脚要走上以整天!路远吗?谁来读好这个数字?

(2)山高路陡:什么是山高路陡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体会“同甘共苦”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

1、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草鞋、斗笠。

2、说话练习: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文: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学生齐读。

4、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

5、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6、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你想想:战士们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交流)

体会“做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料)

2、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地劈、认真地削、仔细地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朱德司令是什么样子?(交流)

3、看到朱德同志连夜赶做的新扁担,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而且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呀,大家是不忍再藏,不能再藏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三、拓展延伸:

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永远学习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小朋友一样受到教育,和小朋友一样感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四、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部编版二上《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等于1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或实物、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朱德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朱(朱德)(朱红)德(德行)(品德)扁(扁担)(压扁)担(担子)(扁担)志(志气)(志向)伍(队伍)(行伍)敌(敌人)(敌军)抽(抽到)(抽签)陡(陡坡)(陡峭)难(困难)(难办)斗(北斗七星)(升斗)仗(打仗)(仗势欺人)疼(心疼)(疼痛)根(树根)(根本)料(意料)(预料)敬(尊敬)(敬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 “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6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藏扁担 朱德找扁担

(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

《朱德的扁担》读书笔记300字作文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不怕苦累、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教学重难点]

1.2.感悟革命领袖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以及战士们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1.(多媒体出示朱德的2.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朱德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他?(学

3.师:是啊,朱德是人民爱戴的总司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有关朱德的一个小故事。(板书:朱德的扁担。指名读,齐读。认读“扁担”,biǎn dɑn。)

1.师:请同学们边听课文录音,边看书,想一想:课文讲了朱德与扁担之间的一

2.3.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读文情况。(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大家争着去挑粮的是哪一自然段?朱德和战士们

5.(1(2)请四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

1.2.3.扁:注意最后三笔是一横两竖,不要战:注意部首“戈”的写法,点最后写。4.5.学生练习书写,展评。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的故

(学生讲述,指导按顺序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2.结合教师讲解,自读第1(1)交流:“会师”指的是谁和谁会师?(朱德同志带领队伍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会师”不久就成立了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

(2)指导朗读: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强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这一段话。(齐读第1自然段)

师: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红军也很难出山,敌人就是想把红军战士饿死、冻死、困死。请大家自读第23.朗读第2(1)红军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

(2)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到山下去挑粮?(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

(3)从哪里可以看出挑粮的艰难和战士们大无畏的精神?(从井冈山到茅坪,(44.朗读第3、4(1)战士们都争着去挑粮,朱德同志是怎样做的呢?(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①“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体会朱德与战士

②“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体会朱德同

(2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抓住“藏”体会战士们对朱德总

(3(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都不能拿走。因为他知道战士们心疼他,不让他去挑粮,故意让他没有扁担可用,先前的扁担会失踪,这一根一定也会失踪,所以他写上自己的名字,别人就不会再藏起来了。这表明了他坚持挑粮的决心。)

(4)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爱戴朱德同志?(因为他们被朱德同志的品格和精神感动了,越发尊敬和爱戴他。)

作文读书笔记300字 篇9

这本书的形式有点奇特,是我第一次读到。它是以多个微型小说组成的。讲的是一些外地人到杭州打工,放生的许多感人的故事,其它还有些能给我们启示的故事,有一篇(苏保安的错误)我感触很大。

苏保安看到一个腋下是一件质地柔软的连衣裙,是最近公司新加工的童装,苏保安知道她是一名小偷,但苏保安还是放她过去了。

第二天,经理批评了保安一顿,保安说:“那个女人的丈夫遭遇车祸而变成植物人。每天只有一点点钱,而她们今天就要去姥姥家了,不能太寒酸......没想到她居然把连衣裙还回来了”经理听了,叫苏保安把1000元交给女人,并把苏保安调到工会去做管理员。

读书笔记作文300字 篇10

读了这篇文章,我对微笑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微笑不仅仅代表愉快的心情,更体现了一种坦然、平和的心态。文中的小作者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很少和同学发脾气,每天都以微笑示人。但是是有些同学好像觉得她没脾气,总往她身上发泄不满。尽管在这些同学面前很不高兴,却还是强颜欢笑,心中有说不出的苦涩。我觉得她应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让这些同学了解自己的做事原则,不是只会微笑的“老好人”。再说,微笑不是只能“示人”的,它也可以绽放自己的心中。想要以微笑面对生活,就先在心中给自己一个微笑吧。我相信,当她坦然、自信地面对这些同学时,同学们也会被她真诚的微笑打动,因为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表情,它展示的是一种气度和宽容。

家长手记:微笑面对人生,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气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高兴的事情,你会愤怒,会伤心,有时也会很无奈。这时候候微笑就会彰显出它非凡的魅力,因为它有种可以让坚冰融化的力量。微笑面对自己,微笑面对他人,微笑面对生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微笑,这个社会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上一篇:中华经典阅读征文下一篇:×公司工会工作制度_规章制度,,人大政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