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24-10-25

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共10篇)

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中方县中兴学校 杨小梅

今年又一次小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幸运的我参加了。在此次的培训中,我学到了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课程内容实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培训内容对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有针对性,各位专家的讲解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我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培训,收获的确不小,同时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很多新思考。

1、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中42-27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6、7、8、9、10可以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我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借鉴、学会转化,以期待新的进步!认识到新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提升自己,要开拓视野,改变观念,创造一个全新的课堂。

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初中数学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

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的大变革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哪些是需要保持和继续发扬光大的,哪些是急需掌握并应用于教学的,成为摆在继续教育培训部门和培训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2006年我地区200多名参加培训的初中数学教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认为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初中概率统计的学与教、新课程下的数学新题型、中考与初中数学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引起培训部门和培训教师的重视,对课程的安排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更好地满足初中数学教师的需求。

一、课程理念对教学的指导

思想决定行动是常识性的,同样课程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方式也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就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往往引起不了我们的重视。大部分教师的注意力表现为对教材的关注,而忽视对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以课程改革前的观念对待新教材,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对200名初中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基本上都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有57%的教师没有看过,有43%的教师没有认真地通读过,有21%的教师读了一遍后就再也没有看过,经常认真读的教师仅占1.5%。教师们都知道这次课程改革引起的变化很大,也知道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和课改前的数学教学有较大的差别,可就不知从何下手,这就出现了追逐表象的狂热现象,其表现是急功近利,忽左忽右。比如为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而摒弃传统的“讲授法”;为凸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而大量地缩短讲课时间;为表明注重“过程”而让学生进行一些无意义的实际操作;为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现象,而忽视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究其根源是缺乏正确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做的只是表面文章,只能是形似而神非,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再培训,不至于使新课程改革付诸东流。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如是说。毋庸置疑,计算机进入辅助数学教学必将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几何画板》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8年向全国中小学数学教师推荐的数学教学辅助软件,但从调查资料来看实际效果却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初中数学教师基本上会开关机和打字,有90%的教师不知道CAI的含义,80%的教师没听说过《几何画板》和别的数学软件,10%的教师上课时用计算机做过一些简单的演示,没有教师将《几何画板》或其他数学软件作为教学平台及师生互动、实验探索的工具。

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有关部门很少甚至没有组织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是根本的因素。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开设。新课程带来的是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内容,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教学方式。数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仅仅依赖家庭作坊式的“黑板加粉笔”搭建起来的教学平台是不够的。学生们感到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表达的不到位,抽象→形象→抽象的转换不顺畅,说的到但做不到。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功能及分析计算功能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手段大大地延伸,说得到也能做得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核心作用是在展现、演示基础上的探索认知功能,当我们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学教学平台时,数学的形象就变得可爱起来,数学学习就变的不再那么难学了,数学教育的春天就真正来到了。

三、初中数学的灰姑娘——概率统计

在新课程改革前的数学课程中概率统计是以灰姑娘的角色出现的,长期以来都不被重视,新课程改变了她的命运,灰姑娘终于变成了白雪公主,堂而皇之登上了殿堂,以代数和几何姊妹的身份出现在数学课程中。正因为数学课程中概率统计长期被漠视,造成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这方面知识匮乏、教学技能非常薄弱,常常以代数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概率统计问题,不伦不类,似是而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处理概率统计问题感到吃力,不如代数和几何问题那样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对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这样的基本过程不以为然,认为费时费力,没有代数、几何教起来实在。究其原因,除对这部分内容感到陌生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外,认识不到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概率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具备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但在中学数学课堂上,以概念、定理、例题、习题的通常模式来处理概率统计问题是行不通的。我认为在初中阶段,重要的是概率统计观念的形成,所以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而将“初中概率统计的学与教”列为初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都是亟须的。

四、数学新课程下的新题型

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例题和习题,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理论的支配下,与传统的习题相比也随之发生了大的变化。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社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注重数学的应用性是数学新课程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的主旋律。而在传统数学教材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数学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无可挑剔,但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技能就显得不足,对具有启智功能和训练创新思维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开放性、探索型问题的把握感到力不从心,普遍反映新教材难教。鉴于问题的普遍性,这方面的内容需要及时适当的补充。

由于实际国情,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在短期内还难以减轻,初中数学教师对中考还是非常关注。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对待这种现象,它一方面可能会削弱素质教育的力度,但另一方面会促使中考与素质教育尽快地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有机体。尽管对于中考和初中数学教学的关系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商榷,但从各方面实际情况来说,我认为“中考与初中数学教学”加进初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会对初中数学教师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伴随着新课程的普遍展开,新观念、新视野、新内容、新方法急需传播到初中数学教师中去,而其主要途径就是继续教育。怎么样利用有限的时间让被培训的教师得到最需要的东西,课程的设置是关键。只有充分考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资源,充分了解初中数学教师的需求,放眼于世界教育领域的动态,才能规划出切合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浅谈小学升初中后数学的继续教育 篇3

一、造成成绩滑坡的原因

1.学生面临急剧的青春期生理变化。由小学升入初中阶段是学生们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普遍存在以下特点:(1)较强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抗、有意违抗父母或教师的说服;(2)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没有正确的客服评价能力,他们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有强烈的表现欲;(3)常伴有如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一些不恰当的认知,这些东西也容易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4)开放与封闭并存,他们一方面渴望彼此间敞开心扉来相待,一方面又会把想要表达的心里话写进“日记”里,形成了既想让人了解又怕让人了解的矛盾心理;(5)部分青少年会出现一些如抑郁症、恐惧症等心理障碍,会使他们丧失其特有的活力,从而影响成绩。

2.学生面临由感性教育到理性教育的变化。年龄阶段的不同会导致人的认知能力的变化,小学时候,我们要学习的是以加减乘除和应用题为主的知识内容,课件简单明了,直观形象,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小时候感性认知的能力更强一些,青春期的到来,使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能力逐渐由感性深化到理性,学生们开始注重对事物原理的理性掌握,那种纯感性的机械认知能力逐渐减弱。

二、教师在处理中小学教育过渡上应做些什么

教师在处理中小学教育过渡的问题上,一定要通盘考虑,综合研判,不能“单打一”。正如前面所说,学生在这一阶段成绩下降,有生理原因,有心理原因,有学科内容转变的原因,也有管理模式体制、负担过大、心理落差等多方面原因,绝不能草率下决定,或以点论全,搞一刀切,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我认为,在处理中小学教育过渡的问题上,除后面要重点讲的家长教育外,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面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这样的节点,有关部门应积极促成各梯段老师们之间的广泛交流,多提供机会和时间,组织老师搞经常性的座谈讨论、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让中小学教师彼此了解各阶段知识点的切合点,把这些经验带回去,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见的事例,用精彩的讲解、巧妙的算法等来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对学生身心变化,教师应遵循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电脑课件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

3.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学会“弹钢琴”。作为小学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四则运算法,又要稍微加强一下初中方程法的简单教学,其实两者原本就是互通的;初中老师也要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来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妥善进行知识嫁接,逐步改变小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教学。

三、家长在处理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上应争取的策略

在小学升初中教育的过渡上,学校教育是一方面,家长教育则更重要,后者对孩子身心变化的了解了如指掌,对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较学校更为掌握,只要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取得好的成绩不难,作为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及时了解初中阶段的管理与教育模式,教育孩子不无所节制地贪玩、要注意休息、防止伤害事故等。同时,家长可以带孩子提前到中学熟悉环境,了解中学生活的情况,结交中学生朋友,介绍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进程状况。

2.密切注意孩子身心的变化,认真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可喜的变化,纠正不足或错误,要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总结长处,引导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生的角色,取得新成绩。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用民主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忌讳“泼冷水”,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成绩观念,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偏科的苗头并加以杜绝,给孩子讲一些正确处理师生同学关系的方法。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需要我们做家长的爱心、细心、用心、耐心。

综上所述,要解决好由小学到初中的教育过渡问题,必须注意“综合治理”,从各个方面加以解决,只有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密切配合、搞好协作,才能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顺利过渡的目的。

继续教育数学心得体会 篇4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数学教学应强调整体联系,以培养学生对数学联系的理解。当学生开始把数学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时,鼓励他们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二、数学教材内容和数学教学应该是系统整体的

本次培训活动中,培训的内容极具代表性,涵盖了初中阶段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的所有内容,通过培训讲解,使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三、为什么要整体把握数学教材。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整体。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数学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数学?

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和静县第五小学 杜秦州

今年的继续在我们本县办。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县教科局和培训中心结合我县的教育教学现状给我们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聘请专家和骨干教师给我们授课。从2015年1月19日开始,到2015年2月8日结束。通过20天的短暂培训,我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我个人认为课程设置合理齐全,涉及到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的方方面面。比如《教师的心理健康》、《师德教育》、《教师课程能力》、《双语政策讲座》、《计算机》、《谈谈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学阅读“8+1”》、《让数学教师在研究中成长》、《教师礼仪与职业修养》、《学校法律讲座》、《教育科研》、《学校安全教育讲座》、《体育与健康讲座》、《教育模式与教学模式》、《教师职业道德之立德树人》、《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书法》、《健美操》、《教师职业规划》、《给教师100条新建议》、《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简笔画》和《班主任工作》等模块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次培训学习的形式多样。视频、课程简介、与同仁互动式的交流等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得到启发。每一专题中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培训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案例等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对我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明确了我是谁?我是导引者、领路人。其二,怎么做?我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我要退居二线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从“过去的我”变成“现在的我”,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不断获得新生。努力研究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在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的一生目标。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一切,也是我不足和欠缺的,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现在我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积累,没有长期的沉淀,何来“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姜校长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讲座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从刘燕的《教师课程能力》我知道了课程能力是从具体的实践中获得的,冷板凳上是不会有创新的、吴芳的《双语政策讲座》为我解决了对双语政策的正确解读、陈勇的《计算机》我学会了一些常用的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知识、潘杰的《谈谈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工作》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张红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指明了道路;乌市教学一线的专家郑庆瑶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分析》、乌市教学一线的专家摆存华老师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让我们找到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突破口;王惠霞的《教师礼仪与职业修养》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日常修养;吴若溪的《学校法律讲座》通过一些案例让我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林玉文的《教育科研》教会了我们怎样研究小课题;杨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模式》让我明白了导学案的书写原则;刘衍杰的《教师职业道德之立德树人》和张时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让我明确了育人方向、冯思昌的《书法》强化了我的基本功;周萍的《教师职业规划》明确了我的工作方向。继续教育学习让我和同行们走到了一起,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尽情的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聆听着专家、骨干教师们精辟的讲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名师一步步引领,促我不断成长。

回顾这20天学习的日子,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迫不及待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因此,我决心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今后,我将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适应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我有个小小的建议有些课程应该让专业对口的老师上,这样操作性更强一些。文科的老师们课上的非常好,但对我们数学老师来说我们更需要一些数学“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具体案例。

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6

集中培训心得体会

新墩镇中心学校

王 静

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在西街小学举行的2017年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经过4天的短暂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的内容相当的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在这里,让我感受了专家、名师的风采,聆听了精彩的讲座,也更新了教学理念,了解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对高、中、低年级新课标和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能拥有此次学习机会,实在值得珍惜!非常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教师的关爱,给我们创设了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现将本次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

(一)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所谓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组合作学习”等。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等。

(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四)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提升了理论专业水平,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聆听了朱丽华专家的讲座:《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我佩服至极,朱老师结合自己的几十年的教学案例与经验,给我们进行了精彩而又印象深刻的讲解,让我顿时觉得在数学专业性方面,我差得还很多,年轻的我还需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实践,在专业上更“专”。

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这次培训,就自身更新优化而言,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前总以为搞继续教育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所以总觉着耽误时间,不如读读书,备备课,这次,通过听取了报告,真正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一个体会。在培训中,专家的耐心指导、学员的激烈讨论都给我不少启发。

通过培训,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教学方法太单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这次学得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做到课前有预设、有准备,课堂上不呆板,给与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后抓反馈,进行反思,有必要的还要进行课后辅导,促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飞跃。

最近几天,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再次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并且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

第一: 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2

本人看了《小学数学新课标》之后,感觉它在旧版的课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原来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好就可以了,现在并不只是这样,而是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数学学以致用,而且是快乐地学习数学。我肤浅地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来小学数学中的“两基”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多出的两个方面是“基础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在以前要求的仅仅是小学数学基础性的掌握,而现在却是把小学数学的要求提高了层次,要求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也要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这样也就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并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确实这样一种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的环境,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深厚的独立探究潜在习惯,也体现了新课标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次,对比新旧课标的基本理念,我发现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是新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群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差不多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但是并不是个别教学法,而是根据班级来衡量,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另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该把数学上一下数学思想融于学习数学之中,这样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解一些经典的数学思想,那么对于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会有莫大的帮助。

再次,新课标中的应用意识,让我们看到在数学教学应该去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不要做书呆子,应该尽可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既可以为生活提供便利,也可以让自己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积累知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通过在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是很好的掌握数学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通过实际生活来探索数学的兴趣,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更好地独立思考素养,更能在将来数学学习和进入社会都有着有益的助力。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心得体会,我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这些体会浸润其中。当然,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究数学教学,让学生在高效学习数学过程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3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通过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失。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7

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美两国。人们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多样化的。如果从全面的视角出发,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具有双重性的。对个人而言,比较浅层的,可以说其目的是“使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而比较深层的,可以说,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成人群体中的先进部分,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上持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对于社会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主动地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运作的优化完善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概况

(一)英国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英文缩写为FE,英国各地共有六百多所学院提供继续教育课程。英国学生在十六岁时均应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以决定他们继续何种学习,或者留在原校继续学习,或者进入学院学习,或者脱离全日制教育,接受在职训练。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公立继续教育学院或者私立继续教育学院学习。然而,继续教育学院并非仅仅招收中学毕业生。这些学院面向其所在的整个社区提供教育以及培训服务。英国政府负责提供大部分的继续教育课程。一些私立学校也提供十六岁之后的教育课程,大多数为涵盖各种专业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考试,或者是个别为衔接高等教育而设的预备课程。

私立学院并无强制性的认可学历计划,但是学院可以向英国私立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认可学历评审局提出学历认可申请,或者向私立继续教育联合会申请入会。一个学院若获得了英国私立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认可学历评审局的认证,那么该学院在教育质量、教学设备、校舍以及管理等方面均已达到了标准。

(二)美国的继续教育

1.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美国通过立法对继续教育干预,实行保护与监督,保证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继续教育法规已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0余部法案均对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继续教育法案立法工作的推动与重视,实为各国之冠。

2. 多渠道筹集经费,确保继续教育顺利运行。

美国政府除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应承担的义务,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

3. 社会各方积极举办继续教育,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大学开展继续教育是美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学校的额外任务。美国的大学都面向社会,努力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

4. 教育方式灵活多样,适合学员不同需求。

美国的继续教育灵活多样,成人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现实情况,参加随时随地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

5. 教育对象广泛。

美国的继续教育吸引了1/3多的成年人口参加学习。并且,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或有条件和可能学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继续学习计划。

6. 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着重于应用。

美国继续教育不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是从社会实际和学员需要出发来考虑和安排的,使受教育者提高其职业技能。“学员消费者第一”“学员市场至上”被越来越多继续教育机构当成求生存发展的口号和策略。

(三)德国的继续教育

1. 职业继续教育。

职业继续教育是以职业培训为前提的,通过改行教育可以弥补职业培训的不足之处。职业继续教育不仅可以阻止就业率的下降,而且能够使个人尽量获得晋升和扩大普通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职业继续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适应再次参加工作和更换工作的需要,缩短失业时间,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企业是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它是最大的职业继续经验供给者。

2. 普通继续教育。

普通继续教育能帮助个人实现尽可能全面发展个性的愿望。因此,这种继续教育多融合在职业教育之中。普通继续教育传授文化和理性知识,并在一个主要由理智和技术决定的、对许多人来说变得陌生的生活世界提供辅助性帮助和应变能力。

3. 政治继续教育。

政治继续教育,是德国公民学习的基础知识并使人们能胜任判断决策。政治继续教育传授民主决策过程的洞察能力,并培训有决心、有活力和经严格权衡后组成的公共团体。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培养和掌握一种自制能力,即能够容忍一种与基本意见不一致的意见。在德国各政党中,主要是各政党的基金会承担政治继续教育的办学任务。德国工会联盟工人继续教育的重点是非职业性继续教育,尤其注重对企业工人实施工会教育和政治教育。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状况

我国作为古典终身教育思想丰富及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现代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针对在职科技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工作。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标志着我国正规继续教育的起步,继续教育对象也从纯粹的科技工作者扩展到管理工作者。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成为我国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个使用终身教育概念的文件。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努力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必要条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终身教育的概念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目前,终身教育的理念已逐步贯穿于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并促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一)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会议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终身教育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已经成为各发达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各国都把终身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从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智力竞争等角度和高度进行规划、实施。

(二)专业化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有了专业化的理论研究。目前从事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逐年增多,继续教育有了一批专业化的工作团队。相关理论刊物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层次也不断提高。许多继续教育机构都成立专门的市场开发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党政系统、政府机关、企业、高校等多方面市场。

(三)职业化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现在工作岗位的获得和升迁与职业培训的关系越来越大,继续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继续教育通过系统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职业,

(四)国际化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企业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继续教育效益比较高。我国开展继续教育主要依托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补充,有可能率先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五)信息化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已经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活形态。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国际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居全球第二位。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国现已开展的继续教育已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录音、录像、摄像、电视、电影、卫星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电教手段,使学习过程更加趣味化和人性化,从而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摘要:我国作为古典终身教育思想丰富及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现代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了解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历程,分析国外继续教育及其理论研究发展,借鉴和学习国外继续教育的管理及其理论研究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奉越.美国继续教育的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07,8.

[2]冯长根.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讲话.2007,8.

护士继续教育与培训 篇8

【关键词】 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2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水平的快速进步和新医疗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学科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护理内容也大大丰富。护理工作正逐步从单一疾病护理逐步转向多元化的健康护理,护理的知识结构正从传统的单纯治疗护理知识优化为包括自然科学、医疗、护理学、人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以适应多元化人文护理要求。传统的护理专业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及临床经验式的传教培养的护理人员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沿知识[1],不断加强护士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护理工作才能保持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护理学科的发展。

1 护理技术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当前护理队伍建设现状 由于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性,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全日制学历教育以中专学历为主,专科学历较少,本科学历只有3%左右,而且职称结构不合理,70%的护理人员职称为初级。同时,医院对护士的继续教育缺乏有计划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实践锻炼及职称考试逐步晋升为护师、主管护士,只能通过自学掌握高级护理科学理论与技术,而多数护士本职工作繁忙,家务负担又重,真正能够通过自学提高业务水平的很少。护理人员与病床、病人比例严重失衡,临床护理人员严重缺编。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所医院的调查,医疗机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最低的仅为0.26∶1,尚未达到卫生部1978年的要求,即病房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为0.4∶1。现实情况是护士床位比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下滑,这就造成了护士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过大,无形中压缩了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空间。

1.2 缺乏高级护理人才的正规培养途径、专科护士培训不足 高级护理人才及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业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工作中专护士利用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专长和技术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教育。高级护理人才除直接护理工作外,还可以对其他护士起咨询和指导作用,直接决定着整个科室的护理水平[2]。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并发症等诸方面有巨大作用,特别是重症专科护士,对于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更是功不可没。实际实践中,专科护士还局限于ICU、糖尿病等领域,其他常规科室严重缺乏。专科护士人数比例低,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专科护士培训制度。

缺乏高级护理人才正规培养途径,高级护理人才的缺失,不仅妨碍临床护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影响护理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也不利于中、初级护理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1.3 培训安排不合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一是医院的人力资源部还在负责考勤、薪资、档案管理等一些低水平的人力资源工作,没有完成角色转换以适应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缺乏把人力当成资源来看待,强调人性化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无法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计划。二是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内容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教育培训形式死板,护士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趣和动力。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护理工作是一套系统工程,护理效果和护理水平无法以科学、严谨、有效的量化指标来衡量。教育培训往往最后以学分为考核标准,无法真实有效地反应出教育培训的效果。

2 科学规划,切实加强护理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育培训人才培养计划 护士继续教育与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人力资源部在制订教育培训计划时应以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护理发展规划需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人才教育培训计划。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工龄等特点,主动帮助护理人员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打破护理人员职称的“天花板”,拓展护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充分尊重不同科室的不同需求,给予护士长在的培训人员、教训内容、培训方式上更大和自主权,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到教育培训计划的制订工作中来,让教育培训计划更加科学、适用,也可更好地调动护士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3]。

2.2 加强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 人力资源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护理人力资源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计划需要合理的经费保障。在申报教育培训经费预算时,应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绩效的基本原则。根据护理工作教育培训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结合实际需要,对比上年度预算经费实际执行情况,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做到科学化和精细化。保证教育培训实践中计划目标保质保量,重点项目倾斜有度,激励项目取得实效。

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对于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效果评价缺乏一个完善的体系或制度,很多的护理培训,包括院内或院外的短期学习班、进修都缺乏教育效果的评价,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采取学分考核的方式。甚至出现学习为学分、学分为晋升,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目的,对于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过程”,忽视“结果”。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整体性、科学合理性、可发展性。要求评价体系在建设中应以医院护理发展的整体规划为出发点,评价指标协调一致、科学准确,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目标要求,并可以根据医院整体目标发展需要做出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聂成梅.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探讨[J].医药前沿,2012.1.

[2] 程旭.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J].全科护理,2011.9.

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9

教师:戴婷婷

最近参加了2014年沙坡头区青年教师远程提高培训,开班后我每天坚持在网上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网上培训,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对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精辟见解所折服,更被班级学员们的参加培训的热情所感染,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要说:“乐中学,学中乐。”站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我走过了困惑,经历了紧张,也曾有过无助,但这些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多。

一、聆听专家讲课,在收获中提高。思想灵魂、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礼。听了专家们的报告,更是被专家们独到的教育理论所吸引。“书到用时方恨少”聆听了以后,自己的思想真可谓是豁然开朗,许多困扰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问题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们所讲的东西对我来讲,我的感触非常大,“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要更加重视人文思想的渗透,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完美。

二、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5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

三、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所以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更新观念。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外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深度,拓宽广度,我知道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四、重视反思实践

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我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思后实践”并且写好教学随笔和反思案例等,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西华池小学贾海霞

7月15日,我们参加了合水县中小学教师暑期继续教育培训。聆听了王教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杨老师和小蜜蜂班种豆芽的故事。满眼的精彩让静坐不再单调,虽然连续几个小时让人腰酸背痛,但是,学得新知的清新让我的心头越发温暖…

一、对《新课标》有了深入的理解。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小学阶段中的重要地位。

二、要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

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去搞新花样;有的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新课标》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慢慢的渗透到实践中。

五、杨老师的教育故事时刻提醒我们: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杨老师引导学生种豆芽,观察豆芽的成长过程、写日记、豆芽庆典活动,还有她那生动精彩的教育随笔,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学习的很少,对学生的赞赏、关注、鼓励、引导等都不够到位。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要培养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位学生。

上一篇:初中地理会考试题一下一篇:我烦妈妈的五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