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

2024-07-25

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共8篇)

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 篇1

名人尊敬老师故事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都尊师敬师,被传为佳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名人尊敬老师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名人尊敬老师故事

毛泽东敬酒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殊感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朱德敬礼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在云南政治学院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认出老人是自己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司叶成林,他急忙起身,立正敬礼,礼毕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叶老师,请坐!”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入座。周恩来赠款1952年2月,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岑患病去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花圈上写道:“伯岑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后来,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他将自己积攒的500元钱送给张伯岑夫人,并嘱咐有关部门要好好照顾张伯岑夫人及其子女。

彭德怀便服见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着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我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德怀频频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怎么能行呢?”

鲁迅尊师

鲁迅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拜访他。鲁讯常常怀念日本仙台医学院的藤野老师,将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壁上以激励自己。日本有关方面要出《鲁讯文集》,鲁讯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把《藤野先生》一文选进去。

华罗庚敬师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讲学归来,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家乡江苏省金坛县去看望他数学天才的第一个发现者王维克先生。华罗庚在家乡应邀作了一次学术报告,报告前,他特意把王维克先生请到主席台上,他说:“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老师的栽培!”进会堂时,华罗庚一定要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也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张乐平不忘恩师

着名漫画家张乐平在读高小时,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走上了专攻政治漫画的道路。以后,他因画《三毛流浪记》而出名,但始终不忘当年的启蒙老师。五十多年后,张乐平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陆老师的家。陆老先生十分激动地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呀!”张乐平恭敬地说:“我一直没有忘记,我的第一幅漫画就是您教我画的。”

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 篇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年—2013年》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 愿意相信陌生人的只有两到三成, 中国当前社会的总体信任感逐步下降, 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

从“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是否该将其扶起、到贵州新建教学楼竟无法承受住37名学生的重量引发的质量恐慌, 这些都是发生在大家周围的铁一般的事实, 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质疑。截止至2013年发生在长春的被盗遇害婴儿事件, 又一次直击社会的薄凉、冷漠。

青少年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中, 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 对形成自己今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然而, 青少年更需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正确判断社会现象中的各种是非。

二、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意义

(一) 调研目的

历史名人, 浓缩了一座城市发展的精华, 永恒了城市回忆。

19世纪80年代, 动荡的年代, 宁波帮人士将商业利润投资于航运业、金融业、工业等新兴领域, 形成实力雄厚的宁波帮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 创造了第一家华人银行、第一件西服、第一条公共汽车线等近一百个左右的第一, 为民族复兴和百姓生活带去了希望和便利, 实实在在地回报社会。宁波帮创造着从无到有的辉煌, 见证着“宁波人”的智慧结晶。

对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的研究, 适用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结合之前, 党中央在全国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宁波帮精神作为民族精神之一可以是应对社会上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 使当代青少年的意识得到改变, 从而树立起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

(二) 宁波帮的发展

直至现在, 宁波帮的发展已遍布世界各地, 涉及范围涵盖商业界、政治界、港台时尚界、文化界等领域。

2012年4月16日, 首届世界“宁波帮”大会在宁波大剧院隆重召开, 千名海内外“宁波帮”人士齐聚故园, 共商开创未来大计, 共谋振兴家乡大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出席会议并讲话, 宁波帮的优秀品质, 比如敢闯天下、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爱国爱乡、诚实守信、报效桑梓等, 已经成为当代宁波精神的重要源泉和核心内涵。让我们全球“宁波帮”一起携起手来, 同源同根闯世界, 合心合力兴家乡, 为家乡宁波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奋斗。

这表明宁波帮离我们很近, 其精神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宁波帮人士的成长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 青少年对于历史名人多半处于只知他成功时的名, 而不知其机遇与努力的状态。为此, 我们选择一些影响力大、贴近生活的典型人物作为意见领袖。

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余姚四大先贤之一、“日本的孔夫子”的朱舜水是一位崇尚儒学的思想家。

然不可忽视的是他的成长时期, 正值明朝的“多事之秋”。清兵入关后, 他毅然投身抗清。即使流亡在外仍继续参加反清复明的活动。是他的民族正义感, 使他即使明亡也不愿降清, 流寓日本。强烈的民族正义感, 使他以泰然处之的态度对待流落异乡。

提到跨海大桥, 我们总忘不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 对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而这座大桥的最初提议者是原上海市副市长、原上海浦发银行、上海银行首任董事长庄晓天。

庄晓天是宁波人。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离开宁波去了上海, 成为一名上海的宁波人。然, 他对宁波满怀故乡情, 家乡的晚报是天天看。对故乡的深情, 使他一直关注宁波的经济发展, 跨海大桥更是缩短了他回家的路程。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与坚持, 宁波与杭州一起成为他创办的上海浦东银行的分行地之一, 这在当时已经是破格之事。

余秋雨是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 是耳熟能详的上海九九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名誉董事长。他的成长伴随着文化大革命, 他的家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随后, 他被下放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在这期间, 他仍然不忘看书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 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 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他这种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刻苦求学的精神, 很适合用于激励当代青少年克服学习道路上困难的斗志。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 丁磊对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特别着迷。在学生时代, 他组装了一台在当时是最复杂的六管收音机。进入大学后, 他经常到图书馆翻阅外文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书籍, 了解世界最新动态、把握时代格局。这些, 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透过名人现象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 他们有所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努力, 更因为他们从小就有的一种意识, 可以是兴趣、志向,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发酵成的影响自己深远的无意识的价值观。

四、赢在起跑线上

(一) 结论

“我们不穷, 只是缺钱”。这种矛盾心理, 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心声。就像闹剧世界末日———在人心浮动的浪潮, 面对专家的辟谣, 可有谁主动将心沉淀, 去思辨对错?心理发生错乱, 产生莫名的恐慌, 也许是这生活太过安逸了、也许是这生活太过绝望了。传言的流行, 恰恰显示内心的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一种深深的社会焦虑和生存危机感。

面对既有的现实, 积极面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明白祖国、社会给予我们的物质条件、再而通过对祖国、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创造人的价值。

幸福的生活现状, 一步一步减少了青少年居安思危的观念, 使得青少年安于享受生活, 缺少思辨独立能力。

没有长辈愿意自己的小辈丧失生活的能力, 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失去征服世界的魄力, 没有孩子从小就希望自己没有踏遍世界的勇气。

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 使当代青少年从上一辈的成长故事中明确“立志、立身、立言、立德”即做人、做事、做学问、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的意义。

从小树立志向、懂得如何做人做学问、沿承中华传统美德, 才能在混杂社会里, 保持好修养、真节操。经过熏陶的青少年, 步入社会, 会对不良风气产生正确导向, 有效地改变社会现状。

(二) 建议

1. 宁波帮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 多数青少年更加倾向于网络阅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新闻信息迅猛增加、科技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和娱乐信息铺天盖地等, 已导致各种信息泛滥, 百度、酷狗等搜索网页可以在同一话题下产生各种信息, 这正在造成信息消费者头脑混乱、无法对相关有用信息进行准确利用和选择。

相较于计算机前辨别消息的真伪, 我们建议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尤其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宁波帮图书馆。

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的宁波帮图书馆, 设一个综合陈列, 六个专题陈列 (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国近代商业、中国近代实业、中国近现代航运业、中国近现代教育、当代宁波帮专区) 。

青少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养成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的习惯。宁波帮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图书可以提供青少年宽广的阅读视角, 还可以使青少年对宁波帮有一个印象、慢慢接受宁波帮精神的影响。这, 对青少年的自身修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与家庭“双管齐下、刚柔并济”, 其效果是显著的: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共同关注可使社会风气得到有效的改良, 良好的成长氛围得以呈现, 家庭主动结合社会现状, 帮助孩子树立“立志、立身、立言、立德”的价值观。

政府结合现下党中央主题, 出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

当青少年还是婴孩的时候, 父母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因此, 他们的言传身教分外重要, 在平时与孩子嬉戏时不时地贯穿一些小知识, 让他们对世间的善恶对错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 可以根据题材在课前讲一些有启发性的小故事、小寓言, 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的兴趣, 也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好学、博学的种子, 伴着四季逐步发芽、开花、结果。

广告也是中坚力量, 大众媒介所提供的电影、电视剧等经常植入广告, 易产生视觉冲击力, 使受众在接受媒介内容的同时受到植入品牌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大众媒介在传播内容中可适当结合宁波帮人士成长故事, 并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放。出版社也可结合社会需求, 出版相关青少年读物, 封面可选用色彩鲜艳的图片。

希望青少年借鉴宁波帮人士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 用行动改变自己, 影响他人, 放大沉默螺旋理论———放大正能量, 使社会风气好转。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标榜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走向。

摘要:以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为研究视角, 从中总结出典型的宁波帮人士成长教育故事的例子, 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借鉴、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传承宁波帮精神并与培育当代青少年价值观达到“双赢”, 从而使当代青少年的意识得到改变, 进而树立起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传播方式,宁波帮

参考文献

[1]周春英.近代宁波帮的经营管理思想与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 2004 (3) .

[2]张跃.孙善根.论宁波帮精神——宁波帮精神的一种历史诠释[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4) .

[3]项枫.宁波帮精神与品牌战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陶云飞.宁波帮的成功之道对当代宁波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2, 24 (5) .

[5]应金萍.“宁波帮”精神传承与宁波商贸教育发展研究[J].宁波工商职业技术学报, 2009 (1) .

[6]周方怡, 陈丹燕, 徐一昕, 陈吉露, 杨悦.弘扬“宁波帮”精神, 重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考试周刊, 2012 (76) .

怀念尊敬的濮冰如老师 篇3

濮老师与太极拳结缘是在她17岁护送患肺结核的弟弟到叶大密先师家学太极拳时。上世纪初,太极拳被人们认为是可以调治肺结核、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的“特效药”。弟弟学习太极拳,濮老师陪学陪练,当她的弟弟将杨式太极拳学完后,她也会练了。一次,她主动要求自己打一下给叶先师看,叶先师看后非常高兴,在旁边看的都说她拳打得如此的好,是学拳的好人才。叶先师当下对濮师说:我免费收你为徒。被叶先师选中,使濮师后来成为叶门的一大三小(蒋锡荣、金仁霖、曹树伟)中的一大资历深者。她跟随叶先师数年学拳的经历和她独特的智慧和苦练,为她后来成为先师李景林和先师杨澄甫门下的女高足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听濮老师说,她在学拳期间正在画社跟名画家学国画,那时郑曼青老师也在画社学画,他亦患上肺结核,咳嗽、咯血。濮老师引进郑曼青老师到叶大密先师处学太极拳治病。之后,这就使得濮、郑二位老师不仅是学画的同窗,又是叶门、杨门太极拳的师兄妹。由于有这样的关系,才有了《太极拳体用全书》在濮冰如老师的父亲濮秋丞老先生的促成下。由郑曼青老师执笔而写出。

1927年11月,被誉为“剑仙”的李景林先师来上海后,叶先师和他的高徒濮玉老师又约同“致柔拳社”社长陈微明老师和其助教陈志进老师同拜李景林先师学武当对剑。在学剑的过程中。濮老师经常得到李景林先师的赞扬,后来叶先师武当剑的成就最大,与濮老师同他辛苦对练是分不开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几位濮老师的弟子约好去上海淮海公园拜访金仁霖师叔时,巧遇上一位年高的长者孙裕德老先生。孙先生是著名的国乐琵琶大师,上世纪初曾任国乐团团长。当他知道我们是濮冰如老师的弟子时,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叶大密、濮冰如是他数十年的好友,还说叶先师与濮老师的武当剑太好了,外形优美,武者的气势表演得淋漓尽致,使人心旷神怡。老人还告诉我们,最难得一见的是叶先师和濮老师的散剑,即无定式的随势而变的对练。他说:随着他弹的琵罾节奏,两位老师如古战场上正在作战中的将帅,刺杀得难分难舍,不分胜负。他们把李景林传的武当对剑练得炉火纯青,几乎可谓之首屈一指。我们这些听者也真感到有福分。

1928年杨少侯(1862~1930年)、杨澄甫(1883~1936年)兄弟俩先后来到南京,叶大密先师就赶到南京师从少侯、澄甫先师学拳、剑、刀和杆子。叶先师身练心悟的太极拳架中(后人称叶式太极拳)增加了辅助练习的动作。杨氏大、中、小拳架的主要特点及八卦掌和武当剑中的特点都吸收进去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沉着、松净、活泼、舒展大方的独有风韵。这套拳学起来极不容易,练起来更非易事,更需精诚所至、深求善悟。

叶先师到南京学拳时,随杨先师到南京的褚桂亭、武汇川、武汇川的学生张玉三人。由于中央国术馆安排不下,杨澄甫先师将三人交托叶先师同去上海。三人都住在叶先师家,并逐步安排他们设点授拳。当少侯、澄甫先师到上海后,叶先师将自己学生中家境较富裕的、对拳较有造诣和悟性高的濮玉、郑曼青等人通过濮秋丞老先生的介绍推荐,转拜在杨澄甫门下。这也使得杨先师到沪生活有了保证。濮老师常常对我们讲:少侯、澄甫先师,从未打得她感到疼痛过,倒是感到如风吹走,如水漂流(我想这是二位杨先师对这位豪门闺秀学生濮玉老师的特殊待遇吧)。可是濮老师就见过男学生被打的情况就惨了,濮老师的一位师兄被澄甫先师发劲将砖墙撞穿,人夹在墙壁里,伤养了三四个月方痊愈。还有一位与澄甫先师对杆子时被发得腾空飞出去,惊得当时在场的濮老师大叫起来。

传说,杨氏气功非常高超,大家似乎没有谁敢要杨先师表演的!一次她见少侯先师掌灯正要吸大烟,濮师拿着烟枪叫:“师大爷,师大爷,您不给我表演气功,就不让您抽烟……”少侯先师无奈于濮师的耍闹,他说:“小丫头,真厌。”于是用剑诀指使烟灯的火柱跟着他的手指旋转起舞,火柱腾空了又让他的剑指导引接上了,那真是极少见的奇观了,让濮师饱了眼福。濮老师神情活现地讲说,使我们这些学生们也饱了耳福。

濮师一生勤奋好学,拜师较多。上世纪20年代初,她去看赵朴初(生前任佛教学会会长)先生的太太,她们是亲戚关系,濮师年轻,但辈分高,还是赵太太的长辈。当时濮师了解到赵家楼上房客是拳师陈微明先生。从此濮认识了陈微明先生。并成了陈微明先生“致柔拳社”最早的女社员之一。

有一次,濮师与广东籍的女师兄弟在练拳交流中,好意指出她们练的不对之处,可非但不被接受,还反遭围攻,气得濮师回家大哭一场。父亲濮秋丞安慰她说:“虽然杨澄甫师已辞世,但张钦霖师兄仍在上海,长兄代父,我请他来教你,提高自己最重要。”于是请张钦霖师到芜湖的别墅闭门数月教濮师——继续提高太极功夫。

1993年初秋,台湾王延年老师到大陆旅游时,特别放弃广西等名胜游,离团带着学生们从太原飞来上海拜访濮老师,王延年老师是张钦霖师伯密传杨式太极拳弟子,濮师将张钦霖传授的过程,又讲给王延年老师和学生们听。她还告诉王师,她多次去北京时,都要专程到河北张钦霖老师家乡看望张师。濮师的尊师重道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1975年,一位师兄弟到北京并在友人陪同下拜访李天骥老师。李师说上海拳师中特别欣赏濮老师的拳艺,还说在1929年首次全国性的“国术游艺大会”上,她参加杨式太极拳的表演,显露出她优美的太极拳才艺。当时报上亦有报道。

上世纪80年代初曹树伟老师从香港回上海时,濮师叫我送武当剑资料给曹老师,使我首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曹师叔。他也是一位英俊潇洒、和蔼可亲的老师,虽是初相见,但毫无陌生之感。他对我说:你的老师能大能小,在叶门里,我叫她濮大姐,如果从她和叶师同拜李景林先师学武当剑来论,她就大到我称其为师姑了……正巧曹师的学生厉德生从温州来拜访曹师,他也很好客,并给我留下地址,叫我们到温州去他家做客。

濮师把其潇洒、活泼、舒展大方、连绵贯串、内涵丰富、优美的杨式太极拳架势和太极内功传给我们后人,从第一届全运会太极拳获得冠军到1979年的南宁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都有其弟子夺得太极拳金牌。她虚心好学。努力上进,以实际行动报答各位先师的培育,同时也将各位先师的特点传给我们学生。

2006年9月我从美国回上海,在一个场合上,一位友人对我说:“现在有根

了,能接受较大的推力。”我说:“用力推不动你,但我无力,我们搭上手,你就站不稳了。”当时他是不解其理的,事隔数月,在越洋通话中,他问我:“从前杨先师打男生和打女生是不一样的,对吗?”我说:“你说得对,濮老师被先师们用气势精神打出去,所以不会痛,不会伤,有如被风吹走、被水飘出,那是长劲;打男生多为使短劲,较为凶猛激烈。”

2008年12月初,我在沪有机会请叶太师母、蒋锡荣老师、金仁霖老师及师兄弟们一起欢聚一番,亦请了当年徐汇区工人体育场场长李立群先生,他是拳操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提起濮冰如老师,李立群先生赞不绝口地说:“濮师拳剑优美,内涵丰富,很难得的是濮老师胸怀宽广,度量大,无门派之分。文革后。当吴英华老师和马岳梁老师出山教拳时,她要自己的学生统统去学,而且自己带领大家一起学,真是难得,真是可贵。濮老师还请人给吴英华老师拍吴式拳照,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吴英华老师美丽的拳姿,这也是濮师的功劳。濮老师的好学精神,高尚的武德,精美的武艺是我们学生学不完的宝藏。”

我能成为濮老师的弟子,真是三生有幸,不仅将我从体弱多病的死亡线上拯救过来,还要我们向诸位名师学习,吸取各门派、各名师之特长。我非常感激濮师在武术界中难得的宽大胸怀,使我从师多,收益广。虽功夫谈不上,但在拳友交流中,我可以仿效一点各位老师的特长,讲出来、做出来。还能教太极拳、武当剑。

尊敬老师的小故事 篇4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名人尊师的故事二: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三:朱德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名人尊师的故事四: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五: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名人尊师的故事六:江泽民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江泽民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泽民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1995年,当江泽民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江泽民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师母。

足见,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名人尊师的故事七: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名人尊重老师的故事 篇5

华仔表示,自己小时候不是一个好学生,也不大会体谅老师。他在文中第一个感谢“女王的教室香港版”--可立中学的训导主任蔡邓燕华,并指蔡太像日本电视剧《女王的教室》中的魔鬼老师一样可怕。过往华仔曾犯错,被蔡太罚“记大过”及“见家长”,害得他被母亲打了十八下。华仔说今天回想起,“心里的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感激”.而他在签名会时自爆曾被老师误会是黑社会分子,被反黑组警员召见。原来那时华仔与六个男同学一起合称“七剑侠”,专门保护女同学,结果被人误会是坏学生。不过,华仔在文中称,如果没有被蔡太重罚自己,他就够胆继续逃学,无心向学,甚至变成坏学生。

华仔也感谢了当年的地理及话剧老师杜国威(香港知名舞台及电影编剧),“假如没有你,或者我今天不会这么热爱演艺事业。”同时被感谢的还有当年可立中学的班主任Miss Wan以及后来无线训练班的导师。一张新歌《模范生》的e-card也由华仔送给天下师长。据悉,最近刘德华已主动联络以前教过他的老师,令老师很惊讶。

华仔倡导尊师重教的日记发表后,已有歌迷随后留言。有歌迷称,华仔新歌《模范生》写出了老师的辛酸和无奈,也写出他们为教育下一代毫不为己的付出。“我还是比较喜欢以前老师跟学生的那种关系,该罚时罚,该鼓励时鼓励。”也有歌迷参与探讨时下的师生关系。毛泽东向老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 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 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 张夫人和子女。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 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 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德怀穿便服接见老师。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 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 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穿军服才好。”彭总说:“我今天是去见老 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 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 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鲁迅百忙中脱身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 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 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 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 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1 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曾子避席——孔子弟子尊敬老师的故事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 2 都向他学习。普京冒死救恩师

1970年,普京考入彼得格勒大学(即现在的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大三时,他遇到了政治生命中最大的“贵人”——主讲经济学的教授安纳托利•索布恰克,虽然班里学生甚多,教授却偏偏喜欢这位性格桀骜不驯的小个子学生,并经常给普京开小灶,让同学们心生嫉妒。毕业时,普京以一篇《论国际法中的最惠国原则》论文,赢得了索布恰克的赞誉,并让这篇论文得了“优”。

毕业前夕,索布恰克围绕普京以后的打算与他做了一次长谈,教授劝他去做一名律师或者检察官,他却说想加入克格勃。既然如此,教授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叮嘱他,以后不管在哪里,都不要忘了5年间的师生情谊。普京深情地对教授说:“请老师放心,如果老师有难,即使我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感动得教授泪水涟涟。

普京如愿以偿加入了克格勃,后又在彼得格勒大学工作。其间的1989年,索布恰克也弃教从政,成功竞选圣彼得堡市市长后,将38岁的普京调到身边做市长助理。虽有许多人对普京在克格勃的经历颇有微词,但索布恰克淡然一笑:“他只是我的学生,仅此而已。”在恩师的精心栽培下,普京很快升为第一副市长,并兼任市政府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时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苏联作为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让普京意外的是,叶利钦与索布恰克是政坛上的夙敌,不久恩师遭报复而垮台被监禁。而此时,普京却很受叶利钦赏识,还被总统提升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该职务在国安会及相关的活动中拥有广泛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总理,总理只管政府,而国安会决策的范围却超过政府。

尽管普京位高权重,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政治上的领路人,多次精密谋划救出恩师,并利用职权从芬兰租了一架飞机,在1997年“国庆节”深夜,将索布恰克营救出境送往法国避难。做完这件事后,他已做好以叛国罪被叶利钦处以极刑的准备。但当他将事情讲给叶利钦后,总统却对他微笑道:“知道我为什么器重你吗?因为你身上有两个优点,一是具备军人的气质与果敢,二是对于自己恩师的态度。我仔细观察过,虽然我和索布恰克政见不合,多次在你面前故意说他的坏话,却从未见你附和过一次,这非常难能可贵和令我尊敬。好了,这件事就当没发生过,以后会有更重要的担子让你挑呢。”也就是从这一刻,叶利钦已在脑海中选定普京就是自己最合适的继任者。

普京冒死营救恩师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他只是淡淡地说:“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2000年1月19日索布恰克去世后,还不是总统的普京,又用飞机接回恩师的遗体,并公开前去吊唁。他的敢作敢为,深深打动了俄罗斯民众和叶利钦,为他顺利登上总统宝座奠定了基础。媒体评论说:先抛开普京在这件事上的政治品格不说,仅从他对恩师的态度上衡量,就足以说明他是个大男人,大丈夫。叶利钦本应对普京公开站在自己政敌一面而将他打入地狱,却由衷对他产生了感动和尊敬,最终将国家最高权力交给了他,这就是心诚、真诚和忠诚产生的力量!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梅兰芳“雪中送炭”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学画。一次,梅兰芳应邀参加一个宴会,他一到就被大家团团围住,握手寒暄。忽然,梅兰芳一眼看见齐白石先生也在席间,由于他衣着寒酸,被冷落在了一旁。梅兰芳急忙挤出人群,快步走到齐先生面前,一躬到地,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坐在老师下首,问寒问暖,敬菜敬酒,直至席终。齐白石深为感动,送了一幅《雪中送炭图》给梅兰芳,并不无感慨地题诗道:“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张良拜师

关于尊敬师长的名人名言 篇6

2.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3.师道既,学风自善。——康有为

4.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5.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6.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7.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8.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9.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10.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11.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2.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13.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4.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1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16.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17.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18.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19.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20.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2.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25.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6.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27.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8.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29.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0.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3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3.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34.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35.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37.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39.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40.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41.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42.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43.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业了。——夸美纽斯

44.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曰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4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48.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49.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 篇7

相识见证成长

相识便是缘, 孙老师与杂志的“牵手”就称得上是一份不小的缘分, 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了合适的彼此。

1995年, 在告别了插队生活、工人生涯和科研工作后, 孙老师来到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踏入了一个对他来说全新的领域, 从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 他一直兢兢业业, 并努力通过阅读装备领域的杂志和撰写专业论文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行业动态, 学习并尝试建立更好的设备管理工作模式。20世纪末, 高等教育技术物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物资流通模式、购销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给教育技术物资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时任北京教学仪器设备协会会长、北京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秘书长的赵英斌同志作为领头人创办了内资刊物《教育设备信息》报, 围绕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核心整合高教、基教资源, 这就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雏形和前身。由于工作原因, 孙老师自那时起就开始关注刊物, 常常通过阅读《教育设备信息》报, 获取产品信息和会议动态。2000年,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 孙老师因此转入该校资产与仪器设备管理处 (以下简称“设备处”) 工作, 期间从未中断过对杂志的关注。2003年3月,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正式成立, 由内资刊物升格为具有正式刊号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 跨入了杂志的新纪元。作为一份服务教育装备行业, 初生的《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被广大技术物资工作者寄予厚望。据孙老师回忆, 当时杂志虽然还显青涩, 但却能为教育装备工作者提供咨询和沟通平台, 相较于其他科技期刊的高度专业性, 这份刊物更亲民、更接地气。在孙老师的积极推荐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很多教师和职工接触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并发表了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如赵小虎老师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的《浅论高校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与管理》刊登于2009年第15期上, 陈清梅老师的教改论文《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刊登于2011年第24期上, 等等。

孙老师于2008年年底卸任该校设备处处长一职, 并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退休。对他来说, 忙忙碌碌地奋斗了大半生, 突然停下来总有些不适应, 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 便接受了杂志社的邀请实质性地参与杂志审稿、编校等工作, 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见证了杂志一步步的成长。

相知帮扶进步

所谓相识, 缘分天成;若要相知, 便需二者志同道合。只有心怀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能让二者的合力攻克现实的困难, 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随着科技、信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教育装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对杂志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 也给杂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2011年起, 经过多年的积淀, 杂志进入品质发展时期, 增速飞快。孙老师此时成为团队一员, 见证了其脱胎换骨的变化。他说, 杂志由“8开小报”起步, 继而发展为正式刊物, 再后来高教基教双轨运行, 经历了由“量”到“质”的飞跃。杂志起步阶段, 稿件稀缺, 编辑不得不四处组稿, 这就好比杂志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需要大量文章作为支撑提升其对教育装备领域的影响;在不断地积累和树立品牌后, 其稿源日渐充沛, “裁文保质”成为工作重点, 杂志采取加大审核力度和严肃学术价值评估等措施, 保证载文质量, 提升影响因子等学术指标;杂志栏目日渐完善, 业界口碑也屡获赞许, 却未停住发展的脚步, 而是大步向前, 向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 基于高教、普教分刊特点设置若干原创专题, 提供行业沟通机会、促进学术研究发展。孙老师认为, 这种变化在无形中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 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欣赏高质量的作品, 提高自身档次, 吸引更多教师投稿, 形成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 不断发展进步。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依势而动,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终于在保证服务教育装备领域的前提下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在励精图治中渐成特色。孙老师如是阐释杂志特色, 其一, 高教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栏目口碑极佳, 且对于关心中心发展的同仁具有较大启发。其二, 重视资产管理部门来稿, 独树一帜, 形成自身特质。其三, 重视实验教学一线教师来稿, 鼓励教师积极投稿, 保证稿源充沛且具时代价值。其四, 高职、中职栏目设定有新意, 领先同类期刊。其五, 重视基教教师来稿,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教育装备、教学方法沟通, 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相伴共创辉煌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孙老师相信杂志在不断的努力中一定能更进一步, 成长为装备领域的品牌媒体。

面对充满未知和希望的未来, 孙老师为杂志提出了中肯建议。他认为, 杂志应紧抓自身特点, 突出优势, 重点突破,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立足特色寻求壮大发展的机会, 稳步成长。最直观的发展目标就是努力跻身核心期刊行列, 只有进入更高的层次才能吸引更多行业有志之士投稿, 使得交流平台更具学术价值, 更好地服务装备领域。当然, 值得注意的是, 一旦迈入核心期刊队伍, 也就意味着杂志将肩负更大的责任, 也因此拥有更大压力。只有保持自身不断进步, 才能使压力更好地转变成发展动力, 稳步实现既定目标。面对未来发展, 杂志应正视自身缺点, 补齐短板, 以进军核心期刊为前进动力, 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

高山流水遇知音, 孙老师和杂志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伴走过了一段美好而又愉快的时光, 他们之间有着伯牙与子期一般不用言语的默契。随着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系统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 杂志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彷徨时好友的一句提醒便会如醍醐灌顶为其指点迷津, 因此杂志离不开每一位关心、关注其发展的朋友。只有拥有他们的保驾护航, 杂志才能实现成为一份集综合性、学术性、实务性为一体, 全方位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优秀刊物的目标。相信在信息化时代的考验下, 杂志和广大读者、作者、编辑团队必将披荆斩棘, 携手共谱发展新篇章。

采访后记:

孙老师作为我刊高教版的编辑, 时常到杂志社审校稿件, 记者利用这些时间对他进行了几次采访。同为杂志编辑, 一个是经验丰富的前辈, 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新手, 采访除了交流沟通外, 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孙老师的随和让每次采访都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采访中他向记者讲述了很多年轻时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故事, 让记者在获得丰富采访材料的同时体味到这位老前辈对待生活、工作的认真态度。低调, 是他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他将职位、成就看得很轻, 从不刻意提起, 在审核采访稿时几次建议记者将相关内容隐去。他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 不必刻意提起, 认识我的人自然知道这些事情。”细细体味每一个采访瞬间, 前辈的专注与朴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相对于我们的浮躁, 他们依旧保持着沧桑岁月不曾洗刷掉的风骨。

尊敬的老师[定稿] 篇8

一、培养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寒暑假期孩子更有大量的闲暇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古今中外名著,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拓展孩子的视野,还能引发孩子对人生的思考。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挖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探讨书中的哲理,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就能使孩子受益终生。

二、家长要养成辅导孩子作业的习惯。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家庭作业,因为家庭作业能有效地反映出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当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后,家长一定要仔细给孩子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遇到难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查阅百度,直到孩子学会为止。如果能天天如此,那么孩子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了,到考试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三、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教育专家黄全愈说过:“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官位显赫的爸爸,也不是日进斗金的妈妈。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顺其自然的教育。”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就要尽量避免家庭矛盾,父母双方不要吵架,更不能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否则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其实孩子每天在学校学习很辛苦,当孩子回到家时,我们一定要多与孩子交流,耐心地听孩子絮叨学校琐事。孩子做错事时,要宽容孩子,理解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您对孩子多一丝微笑、多一分尊重!以上,就是我教育孩子的一点心得,方法不一定正确,语言不一定得体,如果我今天的分享能给各位家长朋友一点借鉴的话,我就很欣慰了。谢谢大家!家长:张志艳 2015、11、20 邢老师和五年四班的孩子们给了我儿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使孩子每天都能在快乐中学习。孩子能取得今天的好成绩,离不开邢老师的谆谆教导,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孩子个人的努力,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辅助。

作为老师和孩子的助手,我觉得家长要做好三件事:

一、培养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寒暑假期孩子更有大量的闲暇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古今中外名著,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拓展孩子的视野,还能引发孩子对人生的思考。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挖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探讨书中的哲理,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就能使孩子受益终生。

二、家长要养成辅导孩子作业的习惯。

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家庭作业,因为家庭作业能有效地反映出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当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后,家长一定要仔细给孩子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遇到难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查阅百度,直到孩子学会为止。如果能天天如此,那么孩子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了,到考试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三、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教育专家黄全愈说过:“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官位显赫的爸爸,也不是日进斗金的妈妈。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顺其自然的教育。”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就要尽量避免家庭矛盾,父母双方不要吵架,更不能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否则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其实孩子每天在学校学习很辛苦,当孩子回到家时,我们一定要多与孩子交流,耐心地听孩子絮叨学校琐事。孩子做错事时,要宽容孩子,理解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您对孩子多一丝微笑、多一分尊重!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蛋糕教案下一篇:怎么做好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