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的教学总结

2024-10-18

橡皮泥的教学总结(通用5篇)

橡皮泥的教学总结 篇1

橡皮泥兴趣班教学总结

2015-2016第一学期

三、1李士燕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在3年级学生中开设的橡皮泥兴趣班的任课老师。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乐意参加的活动课程,而捏橡皮泥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意义,对孩子有积极作用的活动。有专家指出孩子的智慧存在他的四肢上,通过各种的动手经验,孩子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灵巧的控制力,更能激发出意志力与专注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他延伸的想象力。因此我意在把此课设计成一个气氛活跃,手段灵活多样,学生自主的趣味课程。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主题的时候也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动物植物以及食物。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并能有此展开丰富联想的东西。而且我们还会将这些内容设计在情景之中,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感觉单调,乏味。同时,我还会在正式制作前先有一段比较有趣的导入,让孩子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兴趣。比如,我们在教他们制作动物的时候,分成了两次课程。第一次专门是陆地动物,第二次是海洋动物。先用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常识导入动物的主题,再问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动物,当然会设定一个范围,比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这在森林里的等等,依次开拓他们的思维。接着会要求他们以一个背景为主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每当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做出的作品也充满想象力。

通过这个兴趣课程,学生初识了斑斓的色彩世界。学生对物体的颜色有一定的惯性思维,在常规的颜色之外,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给孩子不一样的色彩世界,特别是对于花、蝴蝶等可以有丰富色彩的物体,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当我们提供给孩子其他一些辅助材料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让孩子积极地去创造。在培养学生动手的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特别是一些精巧物品的制作,很能锻炼一个孩子定性。我们还适当的给学生欣赏橡皮泥、泥塑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让他们体验美,感受艺术的魅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方面。比如从动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亲情,从植物上可以衍生到环保,而从食物上我可以教育孩子吃饭的好习惯。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教授的这个兴趣班课程,在其中还渗透了各种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品质教育,我们感觉是比较成功的。

橡皮泥的教学总结 篇2

1.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浮在水面上, 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 过程与方法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 使之能浮在水面上。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做出沉浮判断。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 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三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水槽8个, 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 刻度杯8个, 记录表8份。

四教学过程

1.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情境导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 而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还能装载货物呢?这节课我们以橡皮泥为研究对象, 想办法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 并探索其中的原因。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实心的橡皮泥, 如果把它放入水中, 你们猜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教师做演示实验, 学生仔细观察。)

师: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 放入水中, 观察它的沉浮。 (四人小组合作观察)

思考: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了, 它的轻重改变了吗?体积改变了吗?

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

讨论: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测量各种不同的实心橡皮泥的体积?

小结, 引出概念: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作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面刻度-原来量杯中的水量。 (大屏幕出示, 学生齐读。)

强调说明: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排水量是有区别的, 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2. 测量不同形状实心橡皮泥的体积

第一, 明确实验要求: (1) 实验前, 先观察刻度杯中的水是多少毫升。 (2) 往刻度杯里放橡皮泥时要轻缓, 不要让水溅出来。 (3) 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 (4) 读数后要及时记录。 (5) 认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总结实验结果。

第二, 小组合作, 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见表1。

第三, 汇报数据, 交流发现。

第四, 概括实验结果:改变实心橡皮泥的形状, 它的重量没变, 体积也没有变, 因此沉浮状况也不会发生变化。

3. 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 能不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大家试想想办法, 看哪一组先能做出浮的形状 (前提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不能有其他添加物) 。 (2) 仔细观察, 浮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3) 讨论:同一块橡皮泥, 改变形状后, 为什么有的能够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原因使橡皮泥浮起来的? (预设:学生认为橡皮泥能够浮起来的原因可能是浸入水中的体积改变了。)

4. 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第一, 明确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1) 向刻度杯倒入300ml水, 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 放入刻度杯中, 观察它排开的水量, 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各种形状, 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 也记录在表格中。 (2) 特别提示:在测空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时, 要轻轻把它往水下按, 当按到水即将进入空心橡皮泥时, 才能记录它的水面指示刻度。放入橡皮泥前, 检查刻度杯中的水是否300ml, 如果不足用滴管从水槽中取水补足。第二, 小组合作, 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见表2。

第三, 讨论:从上面的数据中, 我们发现了什么?

第四, 概括实验结果: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 即浸入水的体积小, 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 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 而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

5. 拓展实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3

育才一小李卓

学情分析:前面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和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课安排一个课前在家长陪伴下寻访小动物的活动,意在通过活动积累体验,在课堂中通过表达自己的体验与困难,在具体事情中解决一个个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并通过模拟寻访进行应用,课后寻访得到再次实践。

本节课的安排是从探究开始,让学生反复思考如何能使沉到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多次试验后得出橡皮泥改变形状后,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多,就越能浮起来。

但是本节课在试课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首先是橡皮泥的选择,通过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使用的橡皮泥必须是油泥,而不是常用的黏土。但是,采购回来的油泥,存在最大的缺陷是在水中极容易融化,一旦融化就明显出现质量的缺失,导致实验的结果有问题。最后在课堂上,我只能强制性的要求试验时,橡皮泥在水中的时间不能超过十秒。

其次是如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很多学生在操作中很难把握橡皮泥的形状,他们能够想到碗形,空心,但是捏的时候很难控制。这个时候必须考老师亲自去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反复练习,才能在短时间内捏出正确的形状。

最后是观察的结果,很多学生在捏完之后能够将橡皮泥浮起来,但是他们无法将这个现象与排开的水量联系起来,最常解释的就是橡皮泥中有空气,这时的解决方法是教师下座位去指导,最好能够在课前将实验的任务布置下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

《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教学解读 篇4

一、设疑导入

1. 谈话:

大家一定听过“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这句俗语, 弦为什么能把箭发出去?

2. (教师出示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 , 如果突然剪断细绳, 乒乓球将怎样运动?

3. 用手托着课本, 突然撤掉托起课本的手, 课本将怎样运动?

二、探究新知

1. 在玩耍中体验, 认识弹力

(1) 每小组派两位同学拉拉力器, 从拉开一段较小距离到拉开一段较大距离。

回答:拉开的距离越大, 所需要的力是越来越大, 还是越来越小?

教师归纳:拉力器的弹簧被拉开越多, 所需要的拉力越大, 反之, 则越小。

(2) 用支架悬挂橡皮筋, 橡皮筋下挂一小变形金刚。

2. 讨论

(1) 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小变形金刚上下运动? (向下拉动一小段距离后松手

(2) 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小变形金刚旋转起来? (扭转橡皮筋)

(3) 怎样才能使小变形金刚旋转得更久? (扭转圈数越多, 旋转越久)

教师归纳:从上面两个实验中, 我们看到:无论是拉力器的弹簧, 还是橡皮筋都发生了形状上的变化, 物体发生形状时, 总想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于是对使它发生形状变化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个力我们把它叫做弹力。而且形状变化越大, 产生的弹力也就越大, 反之, 产生的弹力就越小。

学生讨论:弦为什么能把箭发出去?

教师讲解:弹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 支持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如手对课本托起的力等) 、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悬绳对物体的拉力 (如绳对乒乓球的的拉力) 等都是弹力。

三、动手动脑, 在实验中巩固拓展新知

1. 弹力能作小车动力吗? (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实验器材:实验小车一辆橡皮筋四条圈尺一把

2. 给你以上器材, 能不能使小车自己运动起来?

教师演示: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教师提示: (学生跟着老师做) 转动车轮, 使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上。

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吗?

将小车放在地上, 松手, 让小车运动起来, 小车的动力来自哪里?

刚才我们使小车前进了, 现在如果不让小车掉头, 有办法让小车倒回来吗?

(让学生充分讨论, 并在实验中验证各自的想法)

教师小结:小车前进与倒退的原因。提问:想想看

(1) 有什么办法使小车在原来的基础上走得更远一些?

(2) 橡皮筋在小车轴上缠绕圈数的多少与橡皮筋的形状改变有什么关系?

(3) 橡皮筋形状改变的大小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实验检测:各组横排成一条直线, 并在各自面前画一条水平起跑线

分别以橡皮筋缠绕4、8、10圈, 按照课本第73页实验表格要求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初步归纳实验结论。

四、课外思考

1. 橡皮筋能否在小车车轴上无限制

地缠绕下去?

2. 每位同学各找五个弹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五、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的探究活动以实验贯穿始终, 深入浅出,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不断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导入,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对探究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激发和保护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教学中首先选用运动场作为教学场所,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紧接着用生活中常见的拉拉力器、手托课本等常见事例,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这样一来, 探究学习氛围营造得活跃而浓厚。

2. 注重质疑, 带领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前提。本节教学设计以实验让学生全程参与, 从生活中常见事例中提取知识要点, 再用获取的知识指导实验, 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寓教于乐, 在轻松愉快的探索中获取知识。

3. 注重协作, 为学生提供共同提高的机会

橡皮树的盆栽技术 篇5

1 形态特征及栽培变种

橡皮树为桑科榕属, 常绿乔木, 露地栽培高可达30 m以上, 盆栽高1~2 m, 全株光滑, 皮层内有丰富乳汁。叶片肥厚而绮丽、宽大美观且有光泽, 厚革质, 亮绿色;叶形呈长椭圆形或矩圆形, 先端渐尖, 边全缘, 中脉显著, 羽状侧脉多而细, 且平行直伸;叶柄圆筒形, 粗长;托叶单生, 淡红色, 批针形;幼芽红色, 具苞片, 红色的顶芽状似伏云, 托叶裂开后恰似红缨倒垂, 颇具风韵, 新叶展开后脱落, 并在枝条上留有环状托叶痕;花单生, 雄花、雌花生于同一花序托中, 雌雄同株, 夏日由枝梢叶腋开花 (隐花) ;果长圆形, 成对生于叶腋, 无柄, 成熟时黄色或带红色;高温高湿环境中近地面茎节上常发生大量气生根。

常见的栽培变种有:金边橡皮树, 叶片具金黄色边, 入秋更为明显;花叶橡皮树, 叶面具黄白色斑纹;丽苞橡皮树, 叶片浓绿色, 叶背的主脉及叶苞均呈鲜红色;黄边橡皮树, 叶片有金黄色边缘, 入秋更为明显;白叶黄边橡皮树, 叶乳白色, 而边缘为黄色, 叶面有黄白色斑纹;金星宽叶橡皮树, 叶片远较一般橡皮树大而圆, 幼嫩时为褐红绿色, 叶片成长后红褐色稍淡, 靠近边缘散生稀疏针头大小的斑点。

2 生活习性

橡皮树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 喜温暖、湿润天气, 亦较耐旱;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 忌粘性土, 不耐贫瘠;喜光照充足和通风良好的环境, 春季到秋季整个生长季都应放在阳光下栽培, 冬季亦应放在较强光线处, 但也能耐阴, 在室内低光照下栽培表现也较好;适温为20~25℃, 夏季在30℃的温室内生长繁茂, 不耐寒冷, 冬季应移入室内向阳处养护, 保持室温10℃以上, 最低气温不低于5℃, 低于5℃时易受冻害。

橡皮树又是一个消除有害物质的多面手, 能对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等有害气体有一定的吸收能力, 还能消除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对室内灰尘能起到有效的滞尘作用。

3 栽培技术

3.1 入盆换盆

盆栽时, 根据橡皮树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花盆, 对盆底的漏水洞可适当凿大, 再用两块瓦片交错覆盖, 利于水分渗漏, 避免盆内积水。将泥炭土、园土及少量的肥料混合均匀后配成营养土, 放入盆中约1/3~1/2处, 植入橡皮树小苗, 扶正, 继续添加营养土, 并压实, 至盆沿约2 cm适可, 浇透水, 置于阴凉处约一周后可进行正常管理。

盆栽橡皮树幼苗时, 一般宜在每年春季新芽生长之前翻盆换土1次, 盆径应逐年增大, 对生长过快的植株还可在9月再换盆, 生长5年后可每3年换盆1次, 但仍需每年更换部分盆土。换盆时, 适当剪去卷曲的根系, 添加新的培养土和肥料。如果长时间不换盆, 会使盆土严重板结, 土壤通气状况不良, 导致橡皮树的须根窒息坏死, 引起植物叶片枯黄脱落。

3.2 日常管理

橡皮树放置室内时, 应尽可能选择明亮处, 过阴会引起落叶。江南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移出室外。温度在20℃以上时, 橡皮树生长迅速需肥量大, 可每2周施1次腐熟的饼肥水或以氮肥为主的肥料1次, 早上或晚上在盆土发白时浇透水, 并向叶片喷水。且每隔15~20天在盆土较干时松土, 以免因反复浇水导致盆土板结而促成烂根或根系萎缩。气温超过35℃以上时应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 并喷水降温。橡皮树虽喜光, 但夏天应避免强光直射而导致叶面缺乏光泽, 此时需将其移至花阴凉处或室内通风半光处。入秋后逐渐减少施肥和浇水, 有条件的在盆土上盖一层草木灰, 既保暖又供肥, 促进植株生长充实, 利于越冬。当气温降至15℃左右, 即可搬入室内, 越冬温度不可低于5℃, 防止冻害, 同时保持盆土较干, 甚至可以不浇水, 通过对植株叶面喷水来供给水分。若室内有暖气, 室温不低于20℃时, 其顶芽会继续生长, 则应每隔一周左右, 根据盆土的湿润状况浇一次水。要注意室内的空气流通, 可于气温较高的中午打开门窗更换室内空气, 以免因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导致落叶;另外, 预防介壳虫等的滋生。

3.3 繁殖方法

扦插法:操作简单, 易成活。扦插时间在春末夏初, 可结合修剪进行, 插穗多选用1年生半木质化的中部枝条。插条截取后, 母株上要待其伤口愈合方可进行叶面喷水, 插穗上待其流胶凝结后, 应及时用胶泥或草木灰封住伤口, 防止剪口乳汁流出过多, 影响成活。插穗的长度以保留3个芽为标准, 剪去下面的一个叶片, 将上面两片叶子剪去一半, 以减少叶面蒸发, 插穗插入沙土或蛭石的基质中约1/3~1/2, 插后保持有较高的湿度, 但不要积水, 做好遮荫和通风工作, 约3~4周可生根, 50天后可移入盆中, 放遮荫处, 待新芽萌动后再逐渐增加光照。

高枝压条法:每年6月左右, 选用2年生、大小适当、发育良好、组织充实的枝条, 在预定的包土部位作宽度l cm左右的轻度环状剥皮, 用湿土将环割部位包裹, 外面用塑料薄膜包扎, 下端扎紧, 上端留孔, 以利通气和灌水, 注意养护, 1~2个月后可生根, 生根后即可剪下盆栽。

3.4 修剪

橡皮树若其自然生长, 一般较少分枝, 可在其第一年分枝成活、小苗长至30 cm以上, 于次年在4月中下旬出室外, 置于阳台光照充足处, 并增施1~2次氮肥或以氮为主的复合肥料, 到5月上旬左右即可将茎干截顶, 立即用胶泥把切口堵住或涂上木炭粉, 以免因汁液流出过多而失水枯死。剪口下面保留4~5个芽苞, 修剪时一定要在半木质化的位置剪断, 这个部位萌发力强, 且令植株株型丰满, 在6月底7月初即可形成良好株型。修剪后由于枝叶较少, 应控水, 间干间湿性的浇水, 要继续施用肥料, 直到夏季炎热时稍停肥, 秋季再施用以磷钾肥为主的肥料, 利于越冬。

3.5 病虫防治

橡皮树病虫害较少, 主要有介壳虫危害, 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1000倍液喷杀;如数量较少, 可用人工捕捉。

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灰斑病, 炭疽病多发生在叶片上, 叶脉两侧居多。病斑初为圆形或椭圆形灰斑, 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此病多发生在6—8月。防治方法:及时剪除病叶;发病初期喷洒70%托布津1000~1500倍液。

灰斑病一般于9—10月为害较重, 初现小灰斑, 扩大成不规则形, 内灰白色, 边缘暗褐色, 后病叶干裂, 出现黑色粒状物, 病菌由伤口入侵, 发病初期可喷50%的多菌灵1000倍或7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摘要:介绍了橡皮树的形态特征及栽培变种、生活习性, 并介绍了橡皮树的盆栽技术。

上一篇:荔湾区山村城中村改造下一篇:好像的同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