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山村城中村改造

2024-10-18

荔湾区山村城中村改造(精选8篇)

荔湾区山村城中村改造 篇1

2013年至2014年太原市最新最全城中村改造名单显示,将拆除共40个城中村,其中2013年太原城中村将拆除21个,2014年太原城中村将拆除19个。根据太原市政府发布的公告,“十二五”期间将启动108个城中村的改造,实施60个城中村的整村拆除。

按照太原每年每个城区上报5个太原城中村改造项目,太原共有六个主城区,那么太原每年一共将会有30个城中村进入改造名单之列。差不多4年时间,太原城中村将完成改造。下面,搜房网将为您带来2013年最新最全太原城中村改造名单,关注2013至2014年太原城中村改造整村拆除计划表。

2013年要整村拆除完毕的城中村: 小店区:徐东*,新庄*,亲贤*,杨家堡 迎泽区:郝庄*,双塔

杏花岭区:道场沟,享堂,敦化坊 尖草坪区:光社*,大东流,新村 万柏林区:南社*,沙沟*,前北屯

晋源区:吴家堡*,棘针*,南阜*,城北*,义井* 经济开发区:城西* 共21个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流程如下

一、改造计划由市城改办根据太原市城中村改造规划,结合我市城市发展的重点和各区实际,提出改造村名单,报市城中村改造协调领导组同意后公布。

二、土地测绘、人口统计区国土局在区政府的领导下,按市城改办和市国土局的安排完成城中村改造村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测绘、登记、发证工作。区公安部门冻结改造村人口,澄清底数。土地和人口资料数据由区政府审核把关后加盖公章,报市城改办备案,同时市城改办抄送市规划局。

三、用地控制规划编制、报审由市城改办会同市规划局根据城中村改造计划,确定并下达城中村用地控制规划编制计划,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市规划局按照程序报市政府批准。市城改办组织有关单位划定城中村改造用地(人均133平方米)范围,市城改办、市规划局双方确定后,报市政府批准。

四、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编制及报审由村委会编制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明确城中村改造进度及旧村拆迁时序。建设方案经区政府同意后,报市城改办审查。在此基础上各村编制完成城中村改造方案,由区政府审查批准,市城改办备案,各区政府组织实施。

五、城中村改造总平面图及建筑单体设计方案编制及报审由村委会委托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城中村改造总平面图及建筑单体设计方案,由市规划局组织审查后按程序批复。

六、申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按照城中村改造进度安排,由村委会持审定后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报市城改办前置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市政务大厅规划窗口按程序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七、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村委会提出申请,市规划局按照程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八、原集体企业改制对城中村原集体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折股量化到户(人),成立新的股份制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需具备开发资质牞利于在城中村改造用地上进行经营性项目的开发建设。

九、土地转用、供地(划拨或出让)经市城改办前置审查并出具意见后,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持土地征用、转用所需的全部资料,向市国土局提出申请,市国土局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办理城中村土地转用、征用报批手续,剩余土地由太原市土地储备中心进行储备。土地征用、转用手续完成后,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及其他供地所需资料向市国土局提出划拨或出让申请,市国土局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办理划拨或出让手续。市政府按照地块及其用途核发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

十、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中村改造主体与村民签定 《城中村宅基地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与区城改办签定 《城中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监管协议》后,可申请办理单体建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经市城改办前置审查,符合建新拆旧原则的,提出审查意见转市规划局按程序办理。

十一、申请规费减免城中村改造主体提出规费减免申请,经市城改办审查,符合城中村改造规费减免政策的建设项目,按《关于城中村改造减免规费审批程序的通知》办理。

十二、申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城中村改造主体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向市城改办申请报建,按程序进行建设项目招投标,办理施工许可证。工程竣工验收后,到市城改办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

荔湾区山村城中村改造 篇2

一、研究背景

根据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 广州市 (老八区) 共有138条城中村。自2005年广州市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 新荔湾区从原荔湾只有老城区单一社区模式, 变成了北有老城区, 南有“城中村”的格局。目前辖区内有“城中村” (经济联社) 21个, 占地面积约20.5平方公里, “农转居”人员51253人。轩明飞认为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变迁中的一种特有现象, 其实质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农村被动城市的产物, 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迟发展效应”, 是所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长期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的一个微观体现。

2000年12月广州市第一次明确提出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目标, 但是随之而来的因“消灭城中村”产生的各种社会冲突, 又使地方政府领导人意识到, “城中村”的改造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有的可能要一两代人的时间, 并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可以改造好的李培林认为, 城中村的改造希望在于青年人, 他们的未来将决定城中村的未来, 他们的心态与人生态度将直接城中村的未来发展, 所以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城中村的青年人, 并以他们的人生态度作为主要切入点。

二、文献评述及数据来源

人生态度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包括人们对社会生活所持的总体意向, 对人生所具有的持续性信念以及对各种人生境遇所作出的反映方式等。萧功秦认为中国人缺乏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在人生价值方面, 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元化、板块化、同质化现象, 中国人的价值观分化程度很低。但是在对于城中村青年人生态度这个问题的认识上, 却存在在着认识的分裂。

城中村的青年基本上是伴随着城中村的形成、发展、改制与改造而成长起来的, 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被烙上了城中村的印记, 由于城中村的问题, 他们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 许多学者专家、媒体对他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研究与报导, 他们也被带上各式各样负面标签:“食利阶层”、“二世祖”, “四不青年” (不读书, 不经商, 不干活, 不务正业) 许多人也表示了对这种现象的担忧, 李俊夫提到“更令人担忧的是城中村开始出现‘二世祖’现象, 一些村民尤其是年轻人逐渐变得不思进取, 不读书, 不干活吃不了苦, 长此以往, 新一代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城市化进程中有可能会沦为弱势群体”。刘伟指出。当初由于财富来得太容易太巨大, 一些不良东西伴随渗进来, 深圳一些原住民的后代一时迷失了方向, 染上了好逸恶劳等恶习, 变成了“不做工、不经商、不学习、不回家”的四不青年。罗清则指出:城中村的居民, 绝大部分都有数量不等的私房出租, 他们不用工作, 每天打打麻将, 喝喝茶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 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租阶层”, 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 这种风气对他们下一代造成了不良影响, 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们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 部分青年游手好闲、好逸恶劳, 这种现象的存在, 不利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但也有学者指出, 情况并不都是以上所说的, 李培林认为“如果认为羊城村的村民都是‘二世祖’, 那是以偏概全的, 多少带有城里人的偏见或者媒体的渲染。其实村里的多数人, 都从事着一些可以归入‘第三产业’的工作, 村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 对于村里那些传统的老农来说, 并非正业”。李津逵也认为, 比社会断裂更为令人担忧的, 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农民的偏见, 在这些偏见的后面, 是长期以来机关干部远离农村、远离农民。

如何认识这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成长起来的城中村青年, 他们今天的生活如何, 人生态度如何, 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今天的城市还有多大的差距, 为此我们以荔湾区15~35岁之间城中村青年作为对象, 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 和人生态度两个方面, 共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05份, 有效回收率为92.08%。

三、样本分析

㈠城中村青年基本情况分析在被调查的1105名城中村青年中, 男性646人, 占58.5%, 女性459人, 占41.5%, 其中19岁~35岁的1016名, 占总数的92.0%, 15岁~18岁的89名, 占总数的8.0%;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比例为18.4%, 团员为38.7%, 一般群众为41.4%。在集体经济中占有股份的67.6%, 初高中或职业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9.7%,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1%, 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38.2%;就业领域农业占15.2%, 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占23.03%, 个体经营占13.0%, 工商企业的占9.2%, 待业的11.5%, 其他的占27.7%;从事职业中, 管理人员占29.0%, 普通工和技术工占50.3%, 服务人员和其他的占20.8%。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的占63.8%, 1500元~2500元的占25.0%, 2500元以上的只占11.2%。

从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 这次调查的对象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基本上涵盖了城中村青年人群的各个层次,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城中村青年的月收入 (主要指工资收入) 普遍偏低, 远低于2007年广州市职工年人均工资的40187元 (折合月工资3349元) , 而失业率远高于2007年广州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的2.23%, 并且其就业的层次普遍不高, 集中在蓝领, 按照社会分层理论, 他们属于社会的较低层次, 这和他们文化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 但他们的文化等综合素质较他们洗脚上田的父辈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访谈过程中, 也发现各村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部分城市化进程比较早, 处于城市中心的村, 文化程度较高, 并且依托强大的集体经济, 其工作有保障, 职位较好, 收入也相对较高;而更多离市区较远的村, 由于观念、交通与学校资源等基础设施的差异, 文化程度偏底, 一般都要自谋职业, 收入偏低, 并且失业率较高。

㈡城中村青年人生态度分析对于城中村青年的人生态度的调查, 我们主要从其与家人朋友相处融洽程度、对收入满意程度、对生活质量满意程度、情绪情况、对生活的评价、面对困难的态度、面对工作或竞争的态度、生活压力情况、对人际关系满意情况、平时谈论和业余时间消遣方式、学习技术、提高知识水平的迫切程度、未来生活的打算及预期、改变命运的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在访谈过程中,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 城中村作为一种介于农村与城市社区的过渡形态, 其发展的最终形态是和城市在建筑景观、产业形态、管理体制、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实现完全的融合, 实现无缝对接;也都承认物质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人生态度方面, 表现出村与村较大的差异, 在地理位置比较好的村里, 青年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工作条件较好, 他们虽然还顶着村的帽子, 但这个帽子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保护, 意味着分红, 因此他们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 从思想和观念上来看, 他们也已经实现城市化了, 他们表现出更多对生活的满足, 对国家、社会、集体的满意, 但是在地理位置较差的村里, 由于集体经济较弱, 基础设施较差, 青年们虽然能够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 但是相比于其他的村, 差距比较大, 因此心里的落差比较大, 相对剥夺感也较强, 对政府和集体有更多的期望, 同时也主要寄希望于通过个人的努力去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活。

四、结论

通过调查, 使我们对城中村青年的心态与人生态度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城中村青年作为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见证者, 具有典型的“过渡人”性质, 他们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夹缝中艰难生存与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肩负着城中村内涵式城市化的任务, 通过这次城中村青年的人生态度调查中, 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但是与此同时, 我们也更应该认识到城中村青年只是一个统计群体, 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也存在更多的差异性, 他们存在着共同的问题, 但是确有更多不同的问题, 至少在村与村之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够用一刀切的统一方式来处理与对待, 虽然更加细致、针对性强的政策来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城市中来。

同时以上数据是在荔湾区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之前获得的, 通过一些个案的深入访谈, 城中村青年们对于集体经济和出租屋收入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 这部分收益在他们的总收入中还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在某种意义上讲, 当前集体分红和房租收益是他们良好的心态与人生态度的重要源泉。接下来, 荔湾区将全面启动城中村的改造, 这必将影响城中村青年的收入结构与收入数量, 这时他们的心态结构将会发生什么具体的变化, 还末尝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 利益的丧失至少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心态和人生态度的影响是消极大于积极的。

摘要:城中村的青年基本上是伴随着城中村的形成、发展、改制与改造而成长起来的, 由于城中村的问题, 他们成为了一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 通过对城中村青年的人生态度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 发现他们的文化等综合素质较他们父辈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人生态度积极上进, 但是彼此之间的分化也比较严重。

关键词:城中村青年,人生态度,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津逵.中国:加速城市化的考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刘伟.福田区政府部门、辖区街道、股份公司积极为就业创业者搭桥铺路[N].深圳特区报, 2007-06-18.

[5]罗清和.深圳城中村问题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07, (6) .

[6]轩明飞.“城中村”城市化:问题困境中的悖论[J].探索与争鸣, 2006, (2) .

如何改造城中村 篇3

在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中,地方政府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主体和责任人,全面负责城中村改造政策、村民住宅拆迁补偿和村民安置方案、村民安置过渡方案制定和具体实施。

现行改造模式困境

上述模式极易导致两个极端:在大部分地区,大规模的“运动”式拆迁往往对补偿严重不足,暴力拆迁、群体性事件,乃至恶性事件发生频率大大提高;而在少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村民要价过高,很难谈拢条件,导致城中村改造项目难以推进。

以深圳刚刚操作的福田区岗厦村为例,改造前的岗厦村约有数百栋各种产权形式的自建楼房,2007年岗厦河园片区启动了改造工程,但由于赔偿标准谈判一直僵持不下,改造方案到2009年底才尘埃落定。

结果是政府不得不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特别是住房按照一比一补偿,补偿后岗厦原住民中家庭资产过亿元的达到十户,全村每户资产都超过千万元。即使如此,还是有村民不满意,迄今为止仍有5%的村民没有签约。

在第二种集体自行改造模式中,往往是村委会自行筹资开发,完成拆迁安置、回迁建设和商品房建设全部工作。改造完成后,村集体将剩余住房上市销售,形成滚动开发。

但这种模式存在开发者在建设过程中无法获取贷款、住宅开发质量不高、基础设施难以到位、开发住宅为“小产权房”无法上市等诸多问题。因此,这种模式只有极少数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庄才能推行。

目前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开发商与村集体合作改造的模式。比如深圳2009年发布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鼓励开发商与村集体合作改造,并制定了一套方法和措施。

但开发商介入改造可能带来一些问题:首先,开发商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驱动,很可能以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造。

其次,开发商的资本结构基本以少量自有资金加大额银行贷款构成,可能导致开发商因信贷政策调整陷入困难,不能按期完成甚至中途退出改造。

最后,由于一个城市的“城中村”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小村不但占地少,还有可能被道路切分成零碎地块,对开发商缺乏吸引力。

这三种模式都存在着一些共同问题,主要体现在改造后城中村虽然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大大改善,但基本上变成了中高档商品房小区和商业开发区,丧失了对流动人口的容纳功能。当前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城中村拆了,那些原来靠房租收入维系的失地农民怎么办?那些居住在城中村的大量流动人口又往何处去?

公私合作新模式

城中村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城中村改造本质上是一种都市更新。

尽管土地制度不同,但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仍可为我们提供借鉴性思路。

比如借鉴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土地“增值溢价捕获”“区段征收”和“市地重划”等成功模式。

相关经验表明,“区段征收”“市地重划”等政策工具可成功解决政府公共建设的补偿难题,土地权利人亦可获得原地补偿,享有公共设施完善、生活质量提升、土地增值等多重开发利益,公私各蒙其利。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上述成功的政策工具,结合中国国情,以确权为前提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在有效改造基础设施并全面提升城中村地段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继续让“城中村”地段为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廉价优质的住房,最终建立政府、原土地权利人、外来人口,乃至地产开发商多方的利益均衡,并实现城市户籍-土地-财政体制联动改革。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首先城中村土地国有化。根据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中村土地既然已经纳入城市范围,将这些土地国有化并没有法律上的障碍。按照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城中村土地国有化有利于产权明晰化,并可在现行政策法规框架下进行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避免“小产权房”问题。

第二,政府实行区段征收。根据统一规划,政府无偿征收一定比例的城中村土地,部分土地作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另外部分土地通过拍卖获取出让金,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来源。征收比例视城中村实际情况在40%-50%之间。

第三,政府负责城中村基础设施投资。由地方政府统一按照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灵活运用城市规划手段适当提高建设地段的容积率,确保村民剩余地块的有效增值,从而使村民与村集体愿意无偿让渡部分土地给政府。以上两点为典型的“区段征收”与“增值溢价捕获”的做法。

政府可考虑在改造完成后的城中村建立一些城市公立学校,接受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解决外来人口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

土地增值后,地方政府可将节余土地公开拍卖,以补贴部分甚至全部基础设施投资。

第四,农民保留经区段征收和基础设施改造后大幅增值的剩余土地。对原住村民保有的这部分土地,发放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村民就可自行组织获得银行贷款或联合其他投资主体进行合作开发,建设住宅与商业地产。这就解决了目前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问题。

政府可以规定城中村剩余地块的开发,只能建设面向广大低收入群体的出租房,或者建设的住房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出售,只能出租。这样就可以在城市规划限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解决城市低收入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

第五,实行市地重划,对于面积过小、地块被切割成畸零细碎状态的城中村,采用“市地重划”的办法,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交换分合,重新整理,再分配给原土地权利人。

第六,开征出租屋管理费,今后过渡到开征物业税。完成以上措施后,政府开征出租屋管理费,或者今后开征物业税。

在上述模式下,政府一方面不用直接投入城中村基础设施改造,而且可以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抽取一些与土地开发、房地产建设相关的税费。

当这些改造完成,全部土地都变成国有土地后,农民开发的住宅就不再是“小产权房”,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出租屋管理费、所得税,以及今后将要开征的物业税来获得长期、稳定的税收来源。

nlc202309051028

土地、户籍、财税联动改革

通过前述城中村乃至旧城改造过程中的有效制度创新,不仅仅有助于加快城市更新和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中国在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实现有效的突破。

首先,推动城中村改造模式创新有助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中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变目前城市政府作为城市商住用地单一供地主体而带来的垄断供地、房价飙升等问题;有助于实现中央提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同地同价”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目标。

其次,有助于实现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在中央强调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城市还面临着大量流动人口因住房、子女教育难以解决而无法实现永久性定居的问题,而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创新,有助于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可支付的体面住房。如果能配合政府进行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公立学校服务提供,将有助于实现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

最后,推动城中村改造模式创新有助于实现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突破。有效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将有助于减少因各种非法房屋建设蔓延导致的政府无从抽税现象,与未来的物业税改革结合,将有助于政府从当前的扭曲性“土地财政”模式中摆脱出来,逐渐转向以物业税为主体的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实现地方财政体制改革。

如果通过上述城中村改造模式,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大量廉价住房,政府就没必要大规模搞很容易尾大不掉的保障性住房。

以产权创新与社会协作为特征的这套机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的二分法,以公私协作创新住房的提供。

进一步来看,结合上述制度改革,可以探索有效的金融创新手段。比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于村民不仅可以原地回迁,而且可以获得较大面积的出租性房产,有了稳定的资产收入流。除了向银行贷款开发,还可以此为基础,成立相应的投融资公司,发放各类信托投资产品,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建房开发提供充分的来源。

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也可以考虑配比合理或商业地产面积,实行“以商养房”,不但可以使社区生活便利、解决村民或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还可用商业面积租金收益覆盖部分物业管理费用。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顺畅。

总之,土地制度改革结合金融创新,可以把目前大量的炒房资本从增加住房需求转向提升住房供给,这对于抑制乃至逐渐消除房地产泡沫、解决广大百姓的住房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原文刊发于《财经》杂志,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城中村改造问题 篇4

来源:郑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8-25 阅读:125次

自从2007年郑州市政府103号文件出台后,我市的城中村改造已经全面铺开。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审时度势,也投身到了这一事业中去。但是据了解,目前有些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开发建设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项目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原因何在?开发商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本期“地产下午茶”邀请了几位已经或准备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商,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晚报记者 卢志峰/文图

“开盘死”凸显刚性需求

记者:目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依然严峻,你们作为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商,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各位觉得从这次的行业性危机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罗超:现在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开盘死”,就是开完盘之后当时的情况挺好的,但是后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行,我们后来也分析了,开盘的时候这一部分就是刚性的需求,把刚性的需求一满足后面就没有了。过了年后从中央到地方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效果会显现,可能会有所好转,到那个时候我觉得成交量可能会有所上升,但成交的价格出现较大的回升是不太可能的。

赵大伟:说到刚性需求,我觉得开发商要反思一个问题,就是以前我们对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研究得不够、不透。过去对投资型、改善型

客户研究得比较多,现在市场形势一变,刚性需求成主体了,就感觉到措手不及。所以有不少客户到售楼部一看,对你的房子有些兴趣,但又觉得你这个房子不能完全满足他的需要,或者远远超出了他的需要,又犹豫,这就是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要花大力气研究这部分客户的功能需求,要方正实用,要舒适,还要适度,不需要做得太奢侈,那是一种浪费,让客户花冤枉钱。

张振海:实际上老百姓的购房欲望还是很强烈的,关键是我们要弄清楚他们的真实需求,研究好市场。像郑州市东郊和西郊的需求就有差别,要搞清楚。我们在西郊搞开发,感到国家“70·90”政策还是很对症的,甚至西边矿区的也有不少来买。

“带着锁链”还要跳好舞

记者:城中村改造项目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一些政策上的限制和要求,比如容积率的要求、廉租房比例的要求,还有开发周期长的特点,这对开发商在项目运作和产品设计上会有哪些影响?

赵大伟:城中村的项目开发周期会比较长,还要先安置村民,商品房这一块要补安置房这一块的成本,对开发商资金量的要求很高。我认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利润应该在后期,而不是在前期。前期为了照顾整个项目的现金流,价格不能太高,要及时回笼现金,不然你后期的开发就会有困难。后期可以在你逐步开发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完善这个产品,这

样能够提升产品的价值,在后期提升了的产品价值实际上是你利润的主要来源。

张振海:“70·90”、容积率、日照时间这个都是要基本满足的。但是从城中村改造的特点来说,怎么样让它更人性化,更好,同时还要有市场、有利润,这个确实也很难。你是搞高层,还是搞多层,还是搞小高层,有一些客户感觉高层物业费高,想要多层的,但多层多了容积率怎么办?这就要我们想办法,尽量做到均衡。

罗超:首先我们要执行国家的政策,要按政府的规定来做,不然就要出局了。容积率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我觉得还真不少。另外,城中村改造项目共性很大,都比较靠市中心的区域,人口密度大,拆迁的成本也都差不多,再加上政策要求也比较细,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产品的雷同。所以我总觉得,城中村改造确实要努力达到高手的水平才能去做。盼望政府继续“扶一把”

记者:城中村改造项目政策性很强,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也很多,在这方面你们在开发过程中感到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张振海:城中村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多数的城中村村民一听说要改造也是很拥护,但是这里面有很多的实际情况还是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再一个就是手续的办理,希望在符合程序的前提下能够再快一点,不能拖,尽快地拆迁,尽快地去盖,加快资金的周转,这个不能慢,慢的话开发商要付出很多成本,像过渡费就要付出很多,这对开发商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罗超:城中村改造政策的支持是少不了的,有些问题可以尽快明确,让开发商吃定心丸。比如所建廉租房要先租给政府5年,那么租以前是不是要求开发商办成自己的产权?租用期满5年后要返还给开发商,到时这些房子是作为新房上市还是作为 二手房上市?说到加快各种手续的审批,提高办事效率,郑州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大一些。

城中村改造调研[推荐] 篇5

[内容提要]随着城市发展,主观方面,部分城中村居民后代自愿融入现代城市,脱离城中村社会关系。客观方面,城中村给城市景观、交通、治安、防灾等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最终城中村社区将逐渐瓦解,村民融入市民社会,逐渐完成市民化。W市L村作为本次调研的研究对象,虽然在户籍制度、行政机构、土地权属、经济组织等方面仍保留着传统农村特征和农村管理体制,但因为邻近市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具备了实施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条件。从2007年开始,L村加快了城中村改造的步伐,到2009年底已完成了回迁工作,目前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环境美化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本文试通过对L村的个案研究,寻找发现其在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难点问题,针对发现问题建构一套可行的改进措施。本次调研得到了S镇政府的支持,取得了L村进行城中村改造的一手资料,并通过访谈法对L村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以L村村委成员、部分村民为主要访谈对象,共采访了10人。报告以实地调查所得的访谈材料和有关数据为主要分析材料。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L村

一、概况分析

1.社会情况

L村位于……….,距市区约5.5公里,南靠雕山,北邻黄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3路公交线路延伸至生活小区,城市景观大道环海路依村而过,交通便利。

全村共有261户,人口为637人,其中有33户72人未在村内居住;购买户口的空挂户有51户103人。全村总面积1600亩,其中山峦面积为1300亩,占总面积的81.25%,居民居住面积和工矿用地共80亩,其余为开发商建筑用地。

2.经济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L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号召,将全部390亩耕地用于恢复林草植被,由此除大部分村民仍从事林业、渔业工作外,小部分劳动力逐渐向务工、经商、非农行业转移。2009年全村总收入4184万元,人均收入8222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6650元。近三年的总体收入及人均收入呈逐年上涨趋势,且均高于全区农村的平均水平。

集体资产管理方面,L村现有村办企业3家,包括轮胎翻新厂、L村建筑队、3亩的海参养殖池及15亩的村海上养殖厂。另有一处厂房及5000平方米的工业园现对外进行租赁。2009年,实现集体总收入130万。

二、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做法

1.制订有利于旧村居民的拆迁政策,村民资产壮大,赢得了广泛支持。

与城中村改造最直接、最大的利益关系者是旧村居民,如果不能保障他们的权益,得到他们的赞成,改造工作就无法开展。2007年L村与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合同对L村共同开发,共拆迁民房212户。开发项目占地面积261亩,村群众回迁区用地30亩,并按当时全市最高标准,实行对被拆迁人房屋按照占地面积给予100%的回迁安置政策。这样一来,旧村居民旧房变新房,且居住面积普遍扩大;旧村居民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便可充分享受新社区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及优美的居住环境;旧村居民的房屋成为商品房,可直接进入市场自由交易,按每户平均面积133平方米计算,原旧房价值从原来的约10万升值到现在的40万元左右,壮大了村民资产;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允许免交有关费用纳入统一规划、改造,土地升值的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大大激发了村民对于开展旧村改造的热情。如今村民已回迁到户,小区水、电、暖气、燃气已配套齐全。

村委成员A:旧村改造过程中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村干部要努力认真地解决好每一个居民的问题,要细致认真地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使广大村民充分了解上级的有关政策,认识到旧村改造的重大意义。

村委成员B:村两委一定要保障好群众的生活,妥善处理好群众回迁过程中的各种合理要求,车辆、建材以及少量的需求,两委会都尽量给予满足,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使群众都能顺利回迁。

村民A:每户村民一套旧房,按照占地面积给予回迁新楼房,所以基本上一套旧房都能变成两套楼房,给居民解决了没有钱给子女盖房结婚的实际难题。

2.充分发挥集体资产为社区成员提供福利的社会保障功能。

2009年底村集体共出资700万元,由村集体负担一半,个人负担一半,为全村男的45周岁以上,女的35周岁以上的村民共265人办理了养老保险。其中105人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98人参加大龄养老保险;41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另有21人在其他单位参加了保险,参保率达到百分百。村集体每年还需40万元续交保费,由此实现了养老保障全覆盖,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夯实了旧村改造的群众基础。

村民B:没有农村拆迁改造,村委就没钱给村里人办理养老保险,通过旧房改造,解决了钱的问题,居民的老有所养的问题得到了保障,退休老年人基本上每个月可以领到800-1000元不等的退休金,解决了自己吃饭穿衣的问题,减

轻了子女的负担。

村委成员C:通过农村拆迁改造,村集体的外债和内债已全部还清,壮大了集体经济,使得集体经济有后劲,有能力再投资,再创收,农村改造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居民的个人收入也增加了,每户居民两套楼房,自己住一套,向外租一套,既有房住,又有钱花,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越性。

3.开展村(居)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集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L村作为首个镇试点,于近期开展了村(居)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计划逐步将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其他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实现集体资产管理与社会事务管理相分离。改革后的村行政管理职能将由村委会(居委会)承担,同时将村集体的村办企业及其他集体资产交由完全市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使居民变股东。此举的目的在于克服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权不明晰、集体资产流失、收益分配不公、财务收支不透明、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不明确等。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由原来的共同共有变为按股共有,产权更加明晰,运作更加规范,更有利于集体资产的管理;集体经济改为现代股份制企业后,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与市场对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体资产盘活、资金筹集、资源配置等问题,能够有效解决集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政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管理分开,资产管理在每个股东的监督之下运行,做到用好村中的每一分钱,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更加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问题及思考

在调查中仍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目前L村尚未完成“村改居”工作,因此未能真正纳入城市化社区管理轨道,许多相关政策信息衔接不畅,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如虽然全村符合条件的居民均已纳入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但在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补贴方面,农村标准与市区标准仍有差距。并且目前村民对“村改居”及社区建设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来的村“两委”体制上,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村改居”对他们来说,跟原来没有什么大的分别,不同的只是挂着的牌子从“村委会”换成了“居委会”。由此可能造成“村改居”后社区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新社区职责不清,功能模糊,社区服务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混乱等问题。

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加强村务公开,落实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制度改革中农民的发言权。村委应加快办公楼及公开栏建设,定期公开

财务、村务,定期召开村委会、党员代表大会,保证村里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要充分吸收村民意见,让村民明明白白。建立村干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及对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每年一次村干部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述职,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

城中村改造宣讲材料 篇6

一、城中村改造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我市发展模式由原来的逐渐外溢式向跨越式多核心模式转变,同时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中村”也在地域上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其经济组织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保持着农村的模式,自身存在的问题愈来愈凸显,已严重破坏城市的形象,成为制约城市的发展的瓶颈,加快和推进“城中村”改造的任务十分紧迫。

(一)呼市的城市发展战略

1.“一核双圈一体化”城市发展战略。

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我市的“一核双圈一体化”城市发展战略,把“城中村”改造提到了一个推动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民生发展的高度。具体的讲,“一核”指市四区范围内的核心区,“双圈”指以五个旗县所在地为节点、以50公里为半径的半小时经济圈、城镇圈,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保持全市经济社会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目标分“三步”实现。近期从2008—2015年,在全面完成“十年巨变”任务的基础上,基本实现核心区工业项目外移,完成二环路内城中村改造,城市环境将改善,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卫星城、小城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壮大。远期,从2016—2020年,城乡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核心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卫星城、小城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远景,到2030年,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将逐步形成以中心区为核心、卫星城为节点、小城镇为补充的半小时经济圈、城镇圈,建成结构合理、要素聚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功能体系,把呼和浩特市打造成宜学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草原大都市。

2.具体实施“一街五区”的建设规划。

“一街”就是抓好机场路至新华大街的改造和建设,把这条路精心打造成具有一流水平的景观大道、迎宾大道,成为自治区首府的“区门第一街”。“五区”是新区的5个功能区块:一是火车东站周边的交通枢纽综合功能区,建设集交通、商贸、金融、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型中心商务区,努力打造呼和浩特东部门户的标志性形象区域。二是机场周边的空港物流区,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同时发展旅游、文化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努力打造空港——城市——区域高度融合的新型经济区域。三是如意开发区的行政

商务金融中心区,要逐步将这一区域的工业企业全部外迁至工业园区,按照行政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和总部基地的定位来建设。四是高职园区及周边的教育产业区,要在现有布局和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城市建设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商业服务及相关配套产业,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组团发展。五是以内蒙古党校新址为中心的大小黑河之间的滨河新区,要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综合性组团区。按照我市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周边30多个村庄变为了“城中村”,其中重点改造的“城中村”19个,我区为南店村、毫沁营、一家村、三合村4个“城中村”。

(二)我区城市发展战略

1.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

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和“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继续实施“三产立区、二产强区、一产补区、城建靓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加

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一翻,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自治区综合实力强区,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三个30平方公里的战略

目前,新城区基本形成三个30平方公里的发展格局。即:第一个30平方公里为建成区,该区域东至腾飞路、南至健康街、西至通道北路、北至防风林(不包括三合村、一家村),是首府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电子信息中心的聚集区。建成区以城区改造和小街巷道路、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维修、整治为主要内容,打造更加宜居的现代化城区。第二个30平方公里为新北区,该区域东至东河、南至防风林、西至通道北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以成吉思汗大街为中轴,集中展现蒙元文化特色,汇集体育、文教、餐饮、娱乐、商业、居住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城区。经过十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第三个30平方公里为东河新区,东至机场高速路连接线、南至铁路、西至东河、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这一区域将按照“一街五区”规划,结合火车东站周边的交通枢纽综合功能区的建设,以南店村整村拆迁和呼和浩

特火车东客站、工业园区为重点打造新城区工业、商贸、物流区,并成为新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东客站的建设为切入点,实施了道路、管道、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城市路网结构基本形成。

目前,新城区基本形成三个30平方公里的发展格局。即:第一个30平方公里为建成区,该区域东至腾飞路、南至健康街、西至通道北路、北至防风林(不包括三合村、一家村),是首府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电子信息中心的聚集区。建成区以城区改造和小街巷道路、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维修、整治为主要内容,打造更加宜居的现代化城区。第二个30平方公里为新北区,该区域东至东河、南至防风林、西至通道北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以成吉思汗大街为中轴,集中展现蒙元文化特色,汇集体育、文教、餐饮、娱乐、商业、居住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城区。经过十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第三个30平方公里为东河新区,东至机场高速路连接线、南至铁路、西至东河、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这一区域将按照“一街五区”规划,结合火车东站周边的交通枢纽综合功能区的建设,以南店村整村拆迁和呼和浩特火车东客站、工业园区为重点打造新城区工业、商贸、物流区,并成为新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以东客站的建

设为切入点,实施了道路、管道、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城市路网结构基本形成。

二、城中村改造基本情况

我区“城中村”改造共涉及府兴营、麻花板、毫沁营、南店村、一家村、三合村、下新营、上新营、代洲营等9个村,总面积约3050公顷,45700亩,涉及拆迁户约43800户,123500人。其中重点改造的南店村、毫沁营、一家村、三合村4个“城中村”总面积约2100公顷,31500亩,涉及拆迁户约18600户,54000人。目前,府兴营村和麻花板村的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2007年启动了毫沁营村、下新营村、南店村和代州营村“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了毫沁营、下新营村、南店村(一期工程)和代州营村民还迁小区,2008年启动一家村、三合村和上新营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了上新营村民还迁小区,2009年开工建设一家村、三合村村民还迁小区。上述还迁小区除一家村、三合村正在主体施工外,其余均已竣工。

三“城中村”改造的措施

浅析“城中村”改造的效益 篇7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效益

“城中村”,狭义上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土地大部分或全部被征用后,农民的身份转变为居民并仍然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广义上指在城市高速化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门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在通常的认识观念里,“城中村”即“都市里的村庄”。

为了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政府大力征收城区周围的农村土地,以获得更大的城市扩展空间。但是,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基本都留在了原居住地,逐渐发展成为“村庄进入城市,城市包围农村”的景象。同时,我国的二元所有制结构使得村民能够用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有的甚至是无偿地获得,各家各户自行搭建出租,谋求土地和住房租金的最大化收益,这更进一步促使城中村形成的加剧。在这些主客观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城中村”便应运而生了。

“城中村”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治安形势严峻,违法建设集中,环境卫生质量低下,消防隐患严重,土地的使用、管理极为混乱等等,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将会带来很大程度的经济、环境以及参与者效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经济效益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国家对房价的调控日益严格,土地也因此变得更为稀贵。但是城中村的土地资源管理相对滞后,致使土地利用率很低。通过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率,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要求也愈见愈高。通过城中村的改造,城市环境质量可以获得极大提高,使得土地的相对价值更为提升,也使得城市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大提升,提高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了对投资商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起来。

(三)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经济增长

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收入逐渐提高,生活水平也日益改善,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也大大提升。人们在注重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自身发展地区的时候会把目光投放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人力资源,使得城市的发展有强大的人才军做保障。

二、环境效益

(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基础设施薄弱,排污相对集中,另外,依托区位优势而建设起来的小企业和加工业众多 ,这些小企业、加工业排放大量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严重造成了城区的污染。通过城中村的改造,改善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废弃物的乱排乱放的问题,规范小企业的运行模式,对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随处可见的城中村景观,导致城市的整体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在建成区,随处可见的是整齐的楼房、宽阔的道路,而在没有改造的地段则是破旧低矮的窝棚,杂乱无章的线路,影响了城市的总体环境。经过改造,政府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实施规划项目,按照现代标准建设的建筑物、公共设施使城市的总体景观得到了改善,提升了城市整体的形象。

(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城中村的改造,根本目的是想要居民的生活的更好,想要改变城市的总体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使社会更和谐地发展。在这之中,环境的改善也是改造中的成效最为明显的。经过改造后城中村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适宜。村民们利用新配备的活动设施,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促进社区治安的稳定,使新建设的社区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社区,大幅度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质量。

三、参与者效益

(一)政府效益

在条件适宜的村庄投入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改造,统一建造规范的住房小区,可以有效吸引各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就业, 稳定社会治安,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伴随城中村治安状况的改善,城市治安也将得到大规模的提升,这一改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此外,改善了城市“脏、乱、差”的景象,改善了城市建筑景观和居住环境,推动绿色城市的发展。

(二)村民效益

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把城中村归入城市统一的规划管理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切实解决村民在生活质量方面的需要。同时,城中村的改造解决了城中村居民长期出路的现象,增加了就业机会,减少了社会犯罪率,使得社区的综合建设得到, 推进了科教文卫的发展,同时也更新了居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居民的素质,使城中村居民跟上了城市化进程的脚步。

(三)开发商效益

无论是从当下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对城中村进行改造都是一项极其艰巨且复杂的大工程,开发商介入城中村的改造工程, 很大程度的缓解了仅由政府投资或者村民出资改造时的财政紧张和困难, 解决村民的安置补偿问题, 最重要的是锻炼了企业的运营能力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实现了企业利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城中村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对开发商知名度的提升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知名度的提高,对企业的综合实力给予了极大肯定,也对企业吸引各界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同行业里得到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一系列的效益都将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材料 篇8

一、基本市情

郑州市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现辖6个区(包括金水、二

七、管城、中原、惠济、上街)、1个县(中牟县)、5个县级市(包括巩义、荥阳、新密、登封、新郑)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包括郑东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即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24.3万,建成区面积294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约354万人,除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建成区内共有124个城中村(共228个自然村),占地约70平方公里,约占建成区总面积的1/4,村民人口约30万。

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和发展。5000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出生、创业和建都,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3600年前,成为我国商代早中期都城,享誉世界的商文明从这里起步。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等是郑州历史文化的主要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创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郑州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国家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浮戏山、轩辕黄帝故里、北宋黄陵、河洛汇流、康百万庄园等名胜古迹,嵩山少林寺以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闻名海内外。

二、城中村改造进展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提出是在1998年,在郑州市人大代表会议上,部分人大代表对城中村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及影响城市形象和发展的诸多弊端,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并建议对城中村实施改造。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各相关方面对城中村以及城中村改造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所以未能得到推行。直至2003年,郑州市政府才正式将城中村改造提上了议程,在考察借鉴一些城市城中村改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实际,研究制定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试行)》(郑政[2003]32号)文件,对城中村土地、规划、拆迁管理以及村集体经济转制办法做了初步规定。2004年,市政府成立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指挥部”,并再次组织考

确定,原则上三层以下(含三层)的合法建筑,按市场评估价给予补偿。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的, 原则上三层以下(含三层)的合法建筑,按拆一平方米还一平方米的标准给予安置。对开发企业,我们及时研究出台优惠政策,保障其在城中村改造中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比如对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部分我们规定,除国家、省规定不得减免的部分,其余全部返还,用于该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又对相关规费进行了缓缴、减、免;同时,我们经常深入村(组)、开发企业调查研究,或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征求意见,提出建议,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改造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充分调动开发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性。

(三)着力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实践证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拆迁补偿是城中村改造的三个关键环节,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克难攻坚,全力突破。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科学规划、超前规划,着力建立一个层次清晰、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强调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要求彰显地方特色,凸现功能定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味,强化产业培育,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高度关注村民的医疗、健身、休闲、教育、就业等需求。在具体实施中,要求合理规划和建设停车场、公共绿地,以及中小学、托儿所、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尽力为村民的生活便利、生活愉快着想。已完成土体招拍挂的19个村(组)共规划中学7所,小学20所,幼儿园43所。还要高度重视城市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和来郑大中专毕业生的住房问题,为他们提供经济、适用的住房房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保持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市在城中村改造时,规定开发企业原则上要从开发建设总面积中,提供5%的小户型简装修住宅,村集体原则上也要从安置的村集体办公也经济用房总面积中,提供5%的小户型简装修住宅,按照每月每平方米5元的租金标准,出租给辖区政府,租用期为5年,作为过渡性廉租住房和周转房房源,由区政府统一管理。我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建廉租住房约22万平方米。二是坚持依法供地,着力创造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村(组)使用的土地,经村民(股东)大会或代表大会同意,区人民政府审核确认,按土地利用现状依法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并依法确认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村(组)使用的土地,以村(组)为单位,一次性全部按《土地登记规则》规定的程序办理申请和登记发证手续。对安置用地,我们明确由村委会以自办出让方式办理手续;对配套开发用地,我们坚持走招拍挂程序,通过土地招拍挂选择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目

作程序和各城中村改造进展实际,逐村列出工作任务分解表,并明确各项工作落实的时限、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抓住重点、明确时限、倒排工期、加强督促,使各项工作尽快得到落实。

四、几点体会

通过近年来的城中村改造运作与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城中村改造必须坚持科学决策、务实为民。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千万家村民的利益,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政策作指导。在操作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区级负责,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原则。实践证明,我市确立的城中村改造原则符合我市实际,基本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我市规定以建筑面积为基数的l:2的安置开发比,为城中村改造土地利用和优惠政策的享受确定了合理标准,保护了村民的合法利益和开发企业的应得利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激发了开发企业的投资兴趣,调动了村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认为,要顺利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城中村改造必须坚持宣传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工作是城中村改造的基础性工作,群众同意不同意、答应不答应关系到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始终把群众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动员、教育、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使广大群众对通过城中村改造带来的经济、社会等效益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城中村改造中去。

(三)城中村改造必须坚持依法进行、规范运作。城中村改造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依法有序运作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为此,在改造过程中,我市依法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按照法规政策程序开展工作。特别是对城中村改造土地出让,坚持走招拍挂市场化运作途径,公平、公正、公开,杜绝暗箱操作,在实现土地现有价值的基础上,让有实力、有能力的开发企业参与到城中村改造中来,为城中村改造工作依法、规范、有序、健康推进提供了良好保证。

五、几点探讨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根据各地的城中村改造经验,结合当前的工作形势,我们认为有些问题还需要做深入的探讨。

(一)土地政策制约问题。从目前各地城中村运作情况来看,土地政策是制约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的一个瓶颈。现行《土地法》规定,集体土地只有在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后,方可出让用于开发建设。但根据城中村改造实际,它是对整个村庄的重组,拆建面积大、涉及村民多,资金补偿压力很大,政府很难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所有城中村的补偿和安置。所以,政府征用转国有存在很大困难。前一个时期,我们在省国土厅的大力支持下,依据土地法规定,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并提出申请后,对城中村集体土地进行确权、登记,转为国有,但尚未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认可,下步可能会对我市的改造工作推进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安置房建设有关规费问题。安置房建设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工作实际考虑,安置房是用于村民安置的房屋,不等同于一般的房地产交易,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相关规费和税费的缴纳,是否可以考虑减免。

(三)调动开发企业参与改造的积极性问题。根据目前形势,城中村改造所需资金量巨大,而受国家信贷资金政策影响,房地产开发融资相当困难。去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市场低迷,销量大幅度降低,多数开发商对房地产开发信心不足,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更加大了融资难度,开发商普遍存在着等待、观望现象,办理各项手续的积极性大为降低。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探讨一些更为优惠的政策,减少开发企业资金压力,确保开发企业有合理得利润空间,调动开发企业参与城中村改造得积极性。

这些措施和想法,很多还不成熟,与兄弟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此,希望有关专家和领导对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也恳请兄弟市的领导不吝赐教。谢谢各位!

城中村改造的创新实践,为解决大城市发展中遗留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促进了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积极转变。

我市的改造引起了国内兄弟城市和建设部的关注。截至目前,已有38个兄弟城市前来进行考察学习。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先后两次派员赴我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2008年2月19日,在北京专门召开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及实践探讨课题研讨会,对我市改造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10月31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召开的中国首届城中村改造高峰论坛暨城中村改造行业经验交流会在西安隆重召开。各城市代表对西安市城改办在大会上的主题发言,以及对城改现场的参观,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几点做法

我们经过系统调研和科学筹划,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效果,三年大见成效,经过四至五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在全国达到一流水平”的总体思路。本着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平稳快速发展。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机构建设,精心组织,推行目标责任管理新机制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机构建设已成为搞好城中村改造的关键。西安市于2007年8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直属正局级改造部门—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率先采用了市发改委、市建委、市房地局等部门委托,规划、土地部门外派双管处室的办法,集中办理改造范围内,计划、规划、土地、建设、房产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站式办公。有效解决了以前多头管理模式下,行政效率低下等各种问题。各区和各开发区按照市上模式,相继组建了独立的工作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市委、市政府将改造纳入市、区两级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原则,我们坚持分级管理,层层督落,始终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每年年初由市长与各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检查落实,实施工作奖惩制度,确保改造任务顺利完成。2009年3月5日,在召开的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会上,对改造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了总金额百万元重奖,褒扬了先进,激励了后进。

(二)科学决策,破解政策瓶颈,拓展城市建设新途径

城中村是新出现的城市化问题,既是行政管理的交错区又是法律法规的空白区,存在着诸多难点。为此,我们科学构筑政策平台,有效地指导城中村改造工作。相继

整村拆除是城中村改造的标志,是改造的先决条件,没有村拆除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改造。由各区改造办负责整村拆除工作,市城改办本着“三不拆”原则,即没有控规不拆、没有方案批复不拆、没有缴纳安置楼建设监管资金的不拆,严格审查落实。在改造工作中,市区两级紧紧扭住整村拆除不放松,整村拆除强势推进。仅2008年至今就完成43个村的整村拆除工作。

“安置先行”是指在整村拆除之后,首先建设安置楼。2008年是我市大拆之年,2009年是大建之年。现在我市改造被拆迁群众在外过渡7.6万人,受金融危机对楼市影响,安置楼建设已成为事关改造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适时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加快整村拆除的同时,把安置房建设作为保障改造村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来抓。提出了安置房建设在符合方案、规划、消防、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先行动工,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不予处罚。为确保安置楼建设迅速、回迁高效。我们落实安置回迁责任制,各责任单位要制定安置回迁计划,倒排工期,做到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在下达方案批复前落实安置用地和资金,实行市区两级监管安置资金;同时加大政府投入,以多种方式拓宽安置房建设渠道。计划在全市四个方位,建设4个大型安置小区,真正做到安置优先,实现安置回迁双保险;如果个别改造项目出现不能及时回迁的现象,由市城改办启动专项资金扶持安置房建设应急预案,做到安置回迁万无一失。

(四)有形无形并重,加大保障力度,建立生活新环境

我们所进行的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是有形与无形改造同步推进、互相促进,实现彻底意义上的改造。我们认为有形改造是基础,无形改造是目的。这里的无形改造是指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制经济,撤村建社区,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通过无形改造彻底消除城中村中的“二元”管理体制,使村民纳入到城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得以转变,让广大村民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真正融入到现代城市文明当中。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率越高,就越稳定。所以城中村改造就要加快无形改造的步伐,认真落实改造村民社会保障等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无形改造工作非常重视,下发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我市无形改造工作的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实施的基本程序,有效解决改造村民医疗、养老保险、就业以及改造村民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在5年内,改造村民可以继续享受优于城市社区

方案已审批、并已开工建设但手续不完备的改造项目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改造行为。加强源头控制,堵住各种非法建设的口子,从根本上解决和遏制改造秩序混乱的局面,确保改造工作规范、健康发展;三是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改造政策。每年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布已批复改造项目名单,防止有人借城中村改造之名,行非法房地产开发之实;四是完善制度,创新手段,形成市、区和相关工作部门齐抓共管的信访维稳互动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排查和化解矛盾,力争改造项目实现零投诉、零上访。使上上下下形成了城中村改造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搞好城中村改造的关键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中村改造作为一项民生新工程,写进了每年的市委《工作要点》和市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对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深入城中村改造一线调研,视察指导工作,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城中村改造中的政策、机制等核心问题。市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市城中村改造步伐”的指导意见,市人大在多次视察基础上做出了“关于推进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决议,市政协做出了对改造工作有很大指导意义、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市政府及时研究解决改造中的困难和问题,出台政策。从组建正局级改造工作机构,接受相关部门委托,实行一站式办公,到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城中村改造政策,都体现了市上领导对改造工作认识到位,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关心和支持,这就为搞好城中村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扬民主,科学论证是搞好城中村改造的基础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群众最关心的是利益问题,最关注的是改造是否公平公正。我市城改工作始终坚持发扬民主、科学论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在综合考虑村民和开发商合理诉求基础上,根据改造村所处地段、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制定规划设计条件,编制改造项目控制性规划,容积率定在3-6之间。特殊情况由市级领导召开相关部门开会审定;二是由区城改办负责组织编制改造工作方案。改造方案必须征得85%以上村民同意。方案编制完成后,各区城改办要聘请西安市高校有名的专家教授,组织召开方案论证会,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过市城改办审批的方案,是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三是拆迁过程公开透明。采取逐户发放拆迁政策手册,入户宣讲,现场答疑等形式,让被拆迁群众吃透政策。在拆迁时,在拆迁现场设立咨询接待室,人大、314

同志们,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刚刚起步,许多尝试和做法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借这次机会,我们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兄弟城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和做法,不断研究探索,使城中村改造模式更趋完善。面对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楼市萎靡等不利因素影响,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实把经济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努力推进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谢谢各位。

充分调动,各区都有一批改造项目已完成或正在组织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已进入了积极平稳、全面提升的重要阶段,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和常设机构市城改办,市城改办设在市规划局,各区也常设了区城改办。目前,市城改办已成为全市负责改造政策、改造计划、改造规划、改造资金为一体的综合协调和办事机构,市统筹、区实施的市区分工体系已形成。

二是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出台了《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及其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宝安龙岗两区城中村(旧村)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为推进城中村(旧村)改造工作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三是建立了城中村改造计划和规划体系,制定了改造中长期计划,并建立了计划制度。编制了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纲要、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城中村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内容、深度及技术指引等技术文件,建立了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制度。

四是全面推进了城中村全面改造和综合整治项目,全市已列入各城中村改造计划的全面改造项目共137项,已批准专项规划42项,批准总建设规模1000多万平方米,一批项目已竣工。在综合整治改造方面,已有166项项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列入改造计划,共下拨市、区城改扶持资金8亿元,全面扶持城中村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其中33项已完工,并打造了一批示范性综合整治改造项目。

国务院近期审议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实施纲要(2008-2020年)》赋予了深圳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一区四市”的发展定位,给深圳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树立了新标杆,深圳城中村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城市的总体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深圳城中村改造工作任重道远。

三、深圳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经验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全新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几年来深圳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我们认为有以下实践经验可在今后的改造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和发扬。

(一)符合深圳实际的改造政策。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主要有全面改造(整体拆建、局部拆建)和综合整治改造两种模式,以综合整

合整治改造工作。市城改扶持资金由市城改办统筹使用,随着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政府在城中村综合整治方面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2009年市财政安排用于城中村综合整治的专项资金为8亿元。

(四)注重人的城市化。我市城中村改造主要的参与主体是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城中村改造范围的各类拆迁责任能否顺利完成,往往取决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原农村经济组织各方面的能力,在改造利益平衡的过程中,原农村经济组织和原村民的经济、民主、公平等意识得到了加强,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如我市第一个竣工的渔农村改造项目,为公平、公正的分配改造后的房产,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惜花费60多万元开发自动分房软件。

四、深圳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发展方向

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前一时期主要是以外延式的模式发展,尚未系统地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目前,土地资源的匮乏及城市转型的内在要求,使得深圳即将进入向存量土地要空间的新时期。城中村改造这项艰巨工作的顺利开展极大地调动了老住宅区、旧工业区改造的积极性,社会积极性高涨。我市城村混杂的情况非常普遍,仅靠城中村改造政策在已不能完全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为此,在城中村改造实践的基础上,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更新的政策研究和推进力度。2008年市政府决定启动工业区升级改造,并将市工业区升级改造办公室合并设在市城改办。2008年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到2020年,深圳的包含城中村在内的城市更新规模将达到190平方公里。目前,市规划局、市城改办正按市政府工作部署研究起草覆盖全市、统筹各类更新改造类型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草案),并计划按照全市城市更新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规划统筹、市场运作、稳步推进,有序分期选取若干更新单元进行试点示范,逐步推开。正在拟定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草案)全面借鉴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践经验;如,参考国外城市更新及城中村整村编制改造专项规划的经验,确定了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度,打破以宗地改造的旧模式,高标准地实施城市规划;此外,在城市更新扶持资金、更新模式等方面都充分吸收了城中村改造的实践经验。

我们相信,通过城市更新的整体统筹,深圳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将会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圳的城中村也将会成为深圳城市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谨代表深圳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预祝此次论坛和大会圆满成功,欢迎兄弟城市的同行到深圳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谢谢大家!

上一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抓住四个点下一篇:橡皮泥的教学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