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24号令

2024-07-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24号令(精选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24号令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124号

《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登记规定>的决定》已经2012年8月21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公安部部长 孟建柱

2012年9月12日

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登记规定》的决定

为贯彻实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7号),进一步加强校车登记管理,保障校车安全,公安部决定对《机动车登记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在第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专用校车办理注册登记前,应当按照专用校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二、在第七条第一款增加一项,作为第六项:“

(六)车船税纳税或者免税证明”。

三、将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已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机动车所有人向机动车回收企业交售机动车时,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机动车回收企业应当确认机动车并解体,向机动车所有人出具《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报废的校车、大型客、货车及其他营运车辆应当在车辆管理所的监督下解体。”

四、将第三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因车辆损坏无法驶回登记地的,机动车所有人可以向车辆所在地机动车回收企业交售报废机动车。交售机动车时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机动车回收企业应当确认机动车并解体,向机动车所有人出具《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报废的校车、大型客、货车及其他营运车辆应当在报废地车辆管理所的监督下解体。”

五、在第二章第五节后增加一节,作为第六节:

“第六节 校车标牌核发

“第三十三条 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申请校车使用许可,应当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向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教育行政部门送来的征求意见材料后,应当在一日内通知申请人交验机动车。

“第三十四条 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申请人交验机动车之日起二日内确认机动车,查验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卫星定位装置以及逃生锤、干粉灭火器、急救箱等安全设备,审核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属于专用校车的,还应当查验校车外观标识。审查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行驶证;

(三)校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四)包括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的校车运行方案;

(五)校车驾驶人的机动车驾驶证。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教育行政部门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三日内向教育行政部门回复意见,但申请人未按规定交验机动车的除外。

“第三十五条 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取得校车使用许可后,应当向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领取校车标牌。领取时应当填写表格,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校车驾驶人的机动车驾驶证;

(三)机动车行驶证;

(四)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校车使用许可;

(五)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包括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的校车运行方案。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领取表之日起三日内核发校车标牌。对属于专用校车的,应当核对行驶证上记载的校车类型和核载人数;对不属于专用校车的,应当在行驶证副页上签注校车类型和核载人数。

“第三十六条 校车标牌应当记载本车的号牌号码、机动车所有人、驾驶人、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停靠站点、发牌单位、有效期限等信息。校车标牌分前后两块,分别放置于前风窗玻璃右下角和后风窗玻璃适当位置。

“校车标牌有效期的截止日期与校车安全技术检验有效期的截止日期一致,但不得超过校车使用许可有效期。

“第三十七条 专用校车应当自注册登记之日起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非专用校车应当自取得校车标牌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

“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校车检验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检验合格标志。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确认机动车,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核发检验合格标志,换发校车标牌。

“第三十八条 已取得校车标牌的机动车达到报废标准或者不再作为校车使用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拆除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消除校车外观标识,并将校车标牌交回核发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专用校车不得改变使用性质。

“校车使用许可被吊销、注销或者撤销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拆除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消除校车外观标识,并将校车标牌交回核发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三十九条

校车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停靠站点或者车辆、所有人、驾驶人发生变化的,经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按照本规定重新领取校车标牌。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每月将校车标牌的发放、变更、收回等信息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自取得校车标牌之日起,每月查询校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录,及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核发校车标牌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每月汇总辖区内校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和交通事故等情况,通知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十一条 校车标牌灭失、丢失或者损毁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向核发标牌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补领或者换领。申请时,应当提交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及机动车行驶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审核,补发或者换发校车标牌。”

六、将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九条,并将第二款修改为:“申请前,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将涉及该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申请时,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行驶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车船税纳税或者免税证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七、将第四十一条改为第五十条,修改为:“除大型载客汽车、校车以外的机动车因故不能在登记地检验的,机动车所有人可以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委托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申请前,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将涉及机动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申请时,应当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出具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的委托书。

“机动车在检验地检验合格后,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向被委托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检验合格标志,并提交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的委托书。被委托地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按照本规定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核发检验合格标志。

“营运货车长期在登记以外的地区从事道路运输的,机动车所有人向营运地车辆管理所备案登记一年后,可以在营运地直接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并向营运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检验合格标志。”

《机动车登记规定》的条文序号根据本决定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机动车登记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发布。

机动车登记规定

(2008年5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2号发布,根据2012年9月12日《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登记规定〉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登记

第一节 注册登记

第二节 变更登记

第三节 转移登记

第四节 抵押登记

第五节 注销登记

第六节 校车标牌核发

第三章 其他规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动车登记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直辖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负责办理本行政辖区内机动车登记业务。

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可以办理本行政辖区内摩托车、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登记业务。条件具备的,可以办理除进口机动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校车、中型以上载客汽车以外的其他机动车登记业务。具体业务范围和办理条件由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定。

警用车辆登记业务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车辆管理所办理机动车登记,应当遵循公开、公正、便民的原则。

车辆管理所在受理机动车登记申请时,对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其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登记的理由。

车辆管理所应当将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的有关机动车登记的事项、条件、依据、程序、期限以及收费标准、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表示范文本等在办理登记的场所公示。

省级、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互联网上建立主页,发布信息,便于群众查阅机动车登记的有关规定,下载、使用有关表格。

第四条 车辆管理所应当使用计算机登记系统办理机动车登记,并建立数据库。不使用计算机登记系统登记的,登记无效。

计算机登记系统的数据库标准和登记软件全国统一。数据库能够完整、准确记录登记内容,记录办理过程和经办人员信息,并能够实时将有关登记内容传送到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登记系统应当与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和交通事故信息系统实行联网。

第二章 登 记

第一节 注册登记

第五条 初次申领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住所地的车辆管理所申请注册登记。

第六条 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取得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后申请注册登记。但经海关进口的机动车和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认定免予安全技术检验的机动车除外。

免予安全技术检验的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一)国产机动车出厂后两年内未申请注册登记的;

(二)经海关进口的机动车进口后两年内未申请注册登记的;

(三)申请注册登记前发生交通事故的。

专用校车办理注册登记前,应当按照专用校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第七条 申请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交验机动车,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购车发票等机动车来历证明;

(三)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

(四)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

(五)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

(六)车船税纳税或者免税证明;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注册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

不属于经海关进口的机动车和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规定免予安全技术检验的机动车,还应当提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日内,确认机动车,核对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核发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

第八条 车辆管理所办理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注册登记时,应当对车辆的使用性质、标志图案、标志灯具和警报器进行审查。

车辆管理所办理全挂汽车列车和半挂汽车列车注册登记时,应当对牵引车和挂车分别核发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注册登记:

(一)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无效的;

(二)机动车来历证明被涂改或者机动车来历证明记载的机动车所有人与身份证明不符的;

(三)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与机动车不符的;

(四)机动车未经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许可生产或者未经国家进口机动车主管部门许可进口的;

(五)机动车的有关技术数据与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公告的数据不符的;

(六)机动车的型号、发动机号码、车辆识别代号或者有关技术数据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

(七)机动车达到国家规定的强制报废标准的;

(八)机动车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封、扣押的;

(九)机动车属于被盗抢的;

(十)其他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

第二节 变更登记

第十条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变更登记:

(一)改变车身颜色的;

(二)更换发动机的;

(三)更换车身或者车架的;

(四)因质量问题更换整车的;

(五)营运机动车改为非营运机动车或者非营运机动车改为营运机动车等使用性质改变的;

(六)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迁出或者迁入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的。

机动车所有人为两人以上,需要将登记的所有人姓名变更为其他所有人姓名的,可以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变更登记。

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的变更事项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在变更后十日内向车辆管理所申请变更登记;属于本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变更事项的,机动车所有人申请转出前,应当将涉及该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

第十一条 申请变更登记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交验机动车,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登记证书;

(三)机动车行驶证;

(四)属于更换发动机、车身或者车架的,还应当提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五)属于因质量问题更换整车的,还应当提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但经海关进口的机动车和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认定免予安全技术检验的机动车除外。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确认机动车,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变更事项,收回行驶证,重新核发行驶证。

车辆管理所办理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和第(六)项规定的变更登记事项的,应当核对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

第十二条 车辆管理所办理机动车变更登记时,需要改变机动车号牌号码的,收回号牌、行驶证,确定新的机动车号牌号码,重新核发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三条 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迁出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的,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变更事项,收回号牌、行驶证,核发有效期为三十日的临时行驶车号牌,将机动车档案交机动车所有人。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在临时行驶车号牌的有效期限内到住所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机动车转入。

申请机动车转入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身份证明、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档案,并交验机动车。机动车在转入时已超过检验有效期的,应当在转入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并提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确认机动车,核对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审查相关证明、凭证和机动车档案,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转入信息,核发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四条 机动车所有人为两人以上,需要将登记的所有人姓名变更为其他所有人姓名的,应当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行驶证、变更前和变更后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和共同所有的公证证明,但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的,可以提供《结婚证》或者证明夫妻关系的《居民户口簿》。

变更后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在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内的,车辆管理所按照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变更后机动车所有人的住所不在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内的,迁出地和迁入地车辆管理所按照本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变更登记:

(一)改变机动车的品牌、型号和发动机型号的,但经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许可选装的发动机除外;

(二)改变已登记的机动车外形和有关技术数据的,但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有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情形的。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在不影响安全和识别号牌的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不需要办理变更登记:

(一)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加装前后防撞装置;

(二)货运机动车加装防风罩、水箱、工具箱、备胎架等;

(三)增加机动车车内装饰。

第十七条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机动车所有人住所在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内迁移或者机动车所有人姓名(单位名称)、联系方式变更的,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备案。

(一)机动车所有人住所在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内迁移、机动车所有人姓名(单位名称)变更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提交身份证明、机动车登记证书、行驶证和相关变更证明。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备案事项,重新核发行驶证。

(二)机动车所有人联系方式变更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提交身份证明和行驶证。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办理备案。

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名称或者号码变更的,可以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备案。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提交身份证明、机动车登记证书。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备案事项。

发动机号码、车辆识别代号因磨损、锈蚀、事故等原因辨认不清或者损坏的,可以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备案。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提交身份证明、机动车登记证书、行驶证。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在发动机、车身或者车架上打刻原发动机号码或者原车辆识别代号,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备案事项。

第三节 转移登记

第十八条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所有权发生转移的,现机动车所有人应当自机动车交付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转移登记。

机动车所有人申请转移登记前,应当将涉及该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

第十九条 申请转移登记的,现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交验机动车,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现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所有权转移的证明、凭证;

(三)机动车登记证书;

(四)机动车行驶证;

(五)属于海关监管的机动车,还应当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车辆解除监管证明书》或者海关批准的转让证明;

(六)属于超过检验有效期的机动车,还应当提交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

现机动车所有人住所在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内的,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一日内,确认机动车,核对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收回号牌、行驶证,确定新的机动车号牌号码,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转移事项,重新核发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

现机动车所有人住所不在车辆管理所管辖区域内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转移登记:

(一)机动车与该车档案记载内容不一致的;

(二)属于海关监管的机动车,海关未解除监管或者批准转让的;

(三)机动车在抵押登记、质押备案期间的;

(四)有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情形的。

第二十一条 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没收并拍卖,或者被仲裁机构依法仲裁裁决,或者被人民法院调解、裁定、判决机动车所有权转移时,原机动车所有人未向现机动车所有人提供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或者行驶证的,现机动车所有人在办理转移登记时,应当提交人民法院出具的未得到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或者行驶证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出具的未得到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或者行驶证的证明。车辆管理所应当公告原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或者行驶证作废,并在办理转移登记的同时,补发机动车登记证书。

第四节 抵押登记

第二十二条 机动车所有人将机动车作为抵押物抵押的,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抵押登记;抵押权消灭的,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解除抵押登记。

第二十三条 申请抵押登记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由机动车所有人和抵押权人共同申请,并提交下列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和抵押权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登记证书;

(三)机动车所有人和抵押权人依法订立的主合同和抵押合同。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抵押登记的内容和日期。

第二十四条 申请解除抵押登记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由机动车所有人和抵押权人共同申请,并提交下列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和抵押权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登记证书。

人民法院调解、裁定、判决解除抵押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抵押权人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人民法院出具的已经生效的《调解书》、《裁定书》或者《判决书》,以及相应的《协助执行通知书》。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解除抵押登记的内容和日期。

第二十五条 机动车抵押登记日期、解除抵押登记日期可以供公众查询。

第二十六条 有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或者第二十条第(二)项规定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抵押登记。对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无效,或者机动车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封、扣押的,不予办理解除抵押登记。

第五节 注销登记

第二十七条 已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机动车所有人向机动车回收企业交售机动车时,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机动车回收企业应当确认机动车并解体,向机动车所有人出具《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报废的校车、大型客、货车及其他营运车辆应当在车辆管理所的监督下解体。

机动车回收企业应当在机动车解体后七日内将申请表、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和《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副本提交车辆管理所,申请注销登记。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收回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出具注销证明。

第二十八条 除本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情形外,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注销登记:

(一)机动车灭失的;

(二)机动车因故不在我国境内使用的;

(三)因质量问题退车的。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地车辆管理所应当办理注销登记:

(一)机动车登记被依法撤销的;

(二)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被依法收缴并强制报废的。

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情形之一的,机动车所有人申请注销登记前,应当将涉及该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

第二十九条 属于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申请注销登记的,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登记证书;

(二)机动车行驶证;

(三)属于机动车灭失的,还应当提交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和机动车灭失证明;

(四)属于机动车因故不在我国境内使用的,还应当提交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和出境证明,其中属于海关监管的机动车,还应当提交海关出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车辆进(出)境领(销)牌照通知书》;

(五)属于因质量问题退车的,还应当提交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和机动车制造厂或者经销商出具的退车证明。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收回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出具注销证明。

第三十条 因车辆损坏无法驶回登记地的,机动车所有人可以向车辆所在地机动车回收企业交售报废机动车。交售机动车时应当填写申请表,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机动车回收企业应当确认机动车并解体,向机动车所有人出具《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报废的校车、大型客、货车及其他营运车辆应当在报废地车辆管理所的监督下解体。

机动车回收企业应当在机动车解体后七日内将申请表、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和《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副本提交报废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注销登记。

报废地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收回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并通过计算机登记系统将机动车报废信息传递给登记地车辆管理所。

登记地车辆管理所应当自接到机动车报废信息之日起一日内办理注销登记,并出具注销证明。

第三十一条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车辆管理所应当公告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作废:

(一)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机动车所有人逾期不办理注销登记的;

(二)机动车登记被依法撤销后,未收缴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的;

(三)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被依法收缴并强制报废的;

(四)机动车所有人办理注销登记时未交回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的。

第三十二条 有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第(八)项、第(九)项或者第二十条第(一)项、第(三)项规定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注销登记。

第六节 校车标牌核发

第三十三条 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申请校车使用许可,应当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向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教育行政部门送来的征求意见材料后,应当在一日内通知申请人交验机动车。

第三十四条 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申请人交验机动车之日起二日内确认机动车,查验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卫星定位装置以及逃生锤、干粉灭火器、急救箱等安全设备,审核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属于专用校车的,还应当查验校车外观标识。审查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行驶证;

(三)校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四)包括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的校车运行方案;

(五)校车驾驶人的机动车驾驶证。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教育行政部门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三日内向教育行政部门回复意见,但申请人未按规定交验机动车的除外。

第三十五条 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取得校车使用许可后,应当向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领取校车标牌。领取时应当填写表格,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校车驾驶人的机动车驾驶证;

(三)机动车行驶证;

(四)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校车使用许可;

(五)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包括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的校车运行方案。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领取表之日起三日内核发校车标牌。对属于专用校车的,应当核对行驶证上记载的校车类型和核载人数;对不属于专用校车的,应当在行驶证副页上签注校车类型和核载人数。

第三十六条 校车标牌应当记载本车的号牌号码、机动车所有人、驾驶人、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停靠站点、发牌单位、有效期限等信息。校车标牌分前后两块,分别放置于前风窗玻璃右下角和后风窗玻璃适当位置。

校车标牌有效期的截止日期与校车安全技术检验有效期的截止日期一致,但不得超过校车使用许可有效期。

第三十七条 专用校车应当自注册登记之日起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非专用校车应当自取得校车标牌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

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校车检验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检验合格标志。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确认机动车,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核发检验合格标志,换发校车标牌。

第三十八条 已取得校车标牌的机动车达到报废标准或者不再作为校车使用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拆除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消除校车外观标识,并将校车标牌交回核发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专用校车不得改变使用性质。

校车使用许可被吊销、注销或者撤销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拆除校车标志灯、停车指示标志,消除校车外观标识,并将校车标牌交回核发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三十九条 校车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停靠站点或者车辆、所有人、驾驶人发生变化的,经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按照本规定重新领取校车标牌。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每月将校车标牌的发放、变更、收回等信息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自取得校车标牌之日起,每月查询校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录,及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核发校车标牌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每月汇总辖区内校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和交通事故等情况,通知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十一条 校车标牌灭失、丢失或者损毁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向核发标牌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补领或者换领。申请时,应当提交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及机动车行驶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审核,补发或者换发校车标牌。

第三章 其他规定

第四十二条 申请办理机动车质押备案或者解除质押备案的,由机动车所有人和典当行共同申请,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和典当行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登记证书。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签注质押备案或者解除质押备案的内容和日期。

有本规定第九条第(一)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质押备案。对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无效,或者机动车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封、扣押的,不予办理解除质押备案。

第四十三条 机动车登记证书灭失、丢失或者损毁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补领、换领。申请时,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明,属于补领机动车登记证书的,还应当交验机动车。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确认机动车,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补发、换发机动车登记证书。

启用机动车登记证书前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未申领机动车登记证书的,机动车所有人可以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领机动车登记证书。但属于机动车所有人申请变更、转移或者抵押登记的,应当在申请前向车辆管理所申领机动车登记证书。申请时,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交验机动车并提交身份证明。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五日内,确认机动车,核对车辆识别代号拓印膜,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核发机动车登记证书。

第四十四条 机动车号牌、行驶证灭失、丢失或者损毁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补领、换领。申请时,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身份证明。

车辆管理所应当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收回未灭失、丢失或者损毁的号牌、行驶证,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补发、换发行驶证,自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补发、换发号牌,原机动车号牌号码不变。

补发、换发号牌期间应当核发有效期不超过十五日的临时行驶车号牌。

第四十五条 机动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临时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车辆管理所申领临时行驶车号牌:

(一)未销售的;

(二)购买、调拨、赠予等方式获得机动车后尚未注册登记的;

(三)进行科研、定型试验的;

(四)因轴荷、总质量、外廓尺寸超出国家标准不予办理注册登记的特型机动车。

第四十六条 机动车所有人申领临时行驶车号牌应当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

(三)属于本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一)项、第(四)项规定情形的,还应当提交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

(四)属于本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二)项规定情形的,还应当提交机动车来历证明,以及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

(五)属于本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三)项规定情形的,还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属于本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需要在本行政辖区内临时行驶的,核发有效期不超过十五日的临时行驶车号牌;需要跨行政辖区临时行驶的,核发有效期不超过三十日的临时行驶车号牌。属于本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三)项、第(四)项规定情形的,核发有效期不超过九十日的临时行驶车号牌。

因号牌制作的原因,无法在规定时限内核发号牌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核发有效期不超过十五日的临时行驶车号牌。

对具有本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之一,机动车所有人需要多次申领临时行驶车号牌的,车辆管理所核发临时行驶车号牌不得超过三次。

第四十七条 机动车所有人发现登记内容有错误的,应当及时要求车辆管理所更正。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五日内予以确认。确属登记错误的,在机动车登记证书上更正相关内容,换发行驶证。需要改变机动车号牌号码的,应当收回号牌、行驶证,确定新的机动车号牌号码,重新核发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

第四十八条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被盗抢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根据刑侦部门提供的情况,在计算机登记系统内记录,停止办理该车的各项登记和业务。被盗抢机动车发还后,车辆管理所应当恢复办理该车的各项登记和业务。

机动车在被盗抢期间,发动机号码、车辆识别代号或者车身颜色被改变的,车辆管理所应当凭有关技术鉴定证明办理变更备案。

第四十九条 机动车所有人可以在机动车检验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内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检验合格标志。

申请前,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将涉及该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申请时,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行驶证、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车船税纳税或者免税证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确认机动车,审查提交的证明、凭证,核发检验合格标志。

第五十条 除大型载客汽车、校车以外的机动车因故不能在登记地检验的,机动车所有人可以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委托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申请前,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将涉及机动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申请时,应当提交机动车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

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出具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的委托书。

机动车在检验地检验合格后,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向被委托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检验合格标志,并提交核发检验合格标志的委托书。被委托地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按照本规定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核发检验合格标志。

营运货车长期在登记以外的地区从事道路运输的,机动车所有人向营运地车辆管理所备案登记一年后,可以在营运地直接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并向营运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检验合格标志。

第五十一条 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灭失、丢失或者损毁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持行驶证向机动车登记地或者检验合格标志核发地车辆管理所申请补领或者换领。车辆管理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一日内补发或者换发。

第五十二条 办理机动车转移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后,原机动车所有人申请办理新购机动车注册登记时,可以向车辆管理所申请使用原机动车号牌号码。

申请使用原机动车号牌号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办理转移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后六个月内提出申请;

(二)机动车所有人拥有原机动车三年以上;

(三)涉及原机动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完毕。

第五十三条 确定机动车号牌号码采用计算机自动选取和由机动车所有人按照机动车号牌标准规定自行编排的方式。

第五十四条 机动车所有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理申请各项机动车登记和业务,但申请补领机动车登记证书的除外。对机动车所有人因死亡、出境、重病、伤残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不能到场申请补领机动车登记证书的,可以凭相关证明委托代理人代理申领。

代理人申请机动车登记和业务时,应当提交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机动车所有人的书面委托。

第五十五条 机动车所有人或者代理人申请机动车登记和业务,应当如实向车辆管理所提交规定的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重型、中型载货汽车及其挂车的车身或者车厢后部未按照规定喷涂放大的牌号或者放大的牌号不清晰的;

(二)机动车喷涂、粘贴标识或者车身广告,影响安全驾驶的;

(三)载货汽车、挂车未按照规定安装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粘贴车身反光标识的;

(四)机动车未按照规定期限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

(五)改变车身颜色、更换发动机、车身或者车架,未按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时限办理变更登记的;

(六)机动车所有权转移后,现机动车所有人未按照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的时限办理转移登记的;

(七)机动车所有人办理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机动车档案转出登记地车辆管理所后,未按照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时限到住所地车辆管理所申请机动车转入的。

第五十七条 除本规定第十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外,擅自改变机动车外形和已登记的有关技术数据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机动车登记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缴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撤销机动车登记;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申请机动车登记。对涉嫌走私、盗抢的机动车,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办理补、换领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和检验合格标志等业务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本规定的处罚幅度范围内,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

对本规定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理程序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 交通警察违反规定为被盗抢、走私、非法拼(组)装、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办理登记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经教育不改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按照《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规定予以辞退;对聘用人员予以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交通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分;对聘用人员予以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确认机动车和审查证明、凭证的;

(二)故意刁难,拖延或者拒绝办理机动车登记的;

(三)违反本规定增加机动车登记条件或者提交的证明、凭证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五十三条的规定,采用其他方式确定机动车号牌号码的;

(五)违反规定跨行政辖区办理机动车登记和业务的;

(六)超越职权进入计算机登记系统办理机动车登记和业务,或者不按规定使用机动车登记系统办理登记和业务的;

(七)向他人泄漏、传播计算机登记系统密码,造成系统数据被篡改、丢失或者破坏的;

(八)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九)强令车辆管理所违反本规定办理机动车登记的。

第六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本规定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所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本规定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所列行为之一,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的种类、式样,以及各类登记表格式样等由公安部制定。机动车登记证书由公安部统一印制。

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的制作应当符合有关标准。

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进口机动车是指:

1.经国家限定口岸海关进口的汽车;

2.经各口岸海关进口的其他机动车;

3.海关监管的机动车;

4.国家授权的执法部门没收的走私、无合法进口证明和利用进口关键件非法拼(组)装的机动车。

(二)进口机动车的进口凭证是指:

1.进口汽车的进口凭证,是国家限定口岸海关签发的《货物进口证明书》;

2.其他进口机动车的进口凭证,是各口岸海关签发的《货物进口证明书》;

3.海关监管的机动车的进口凭证,是监管地海关出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车辆进(出)境领(销)牌照通知书》;

4.国家授权的执法部门没收的走私、无进口证明和利用进口关键件非法拼(组)装的机动车的进口凭证,是该部门签发的《没收走私汽车、摩托车证明书》。

(三)机动车所有人是指拥有机动车的个人或者单位。

1.个人是指我国内地的居民和军人(含武警)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居民、华侨和外国人;

2.单位是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外国驻华使馆、领馆和外国驻华办事机构、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

(四)身份证明是指:

1.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身份证明,是该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加盖单位公章的委托书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机动车所有人为单位的内设机构,本身不具备领取《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条件的,可以使用上级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作为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上述单位已注销、撤销或者破产,其机动车需要办理变更登记、转移登记、解除抵押登记、注销登记、解除质押备案、申领机动车登记证书和补、换领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的,已注销的企业的身份证明,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注销证明。已撤销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身份证明,是其上级主管机关出具的有关证明。已破产的企业的身份证明,是依法成立的财产清算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

2.外国驻华使馆、领馆和外国驻华办事机构、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的身份证明,是该使馆、领馆或者该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出具的证明;

3.居民的身份证明,是《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在暂住地居住的内地居民,其身份证明是《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以及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

4.军人(含武警)的身份证明,是《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在未办理《居民身份证》前,是指军队有关部门核发的《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离休证》、《退休证》等有效军人身份证件,以及其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出具的本人住所证明;

5.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的身份证明,是其入境时所持有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者《港澳同胞回乡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身份证》和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

6.台湾地区居民的身份证明,是其所持有的有效期六个月以上的公安机关核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者外交部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和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

7.华侨的身份证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和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

8.外国人的身份证明,是其入境时所持有的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居(停)留期为六个月以上的有效签证或者居留许可,以及公安机关出具的住宿登记证明;

9.外国驻华使馆、领馆人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人员的身份证明,是外交部核发的有效身份证件。

(五)住所是指:

1.单位的住所为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的地址;

2.个人的住所为其身份证明记载的地址。在暂住地居住的内地居民的住所是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暂住证明记载的地址。

(六)机动车来历证明是指:

1.在国内购买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全国统一的机动车销售发票或者二手车交易发票。在国外购买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该车销售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及其翻译文本,但海关监管的机动车不需提供来历证明;

2.人民法院调解、裁定或者判决转移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人民法院出具的已经生效的《调解书》、《裁定书》或者《判决书》,以及相应的《协助执行通知书》;

3.仲裁机构仲裁裁决转移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仲裁裁决书》和人民法院出具的《协助执行通知书》;

4.继承、赠予、中奖、协议离婚和协议抵偿债务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继承、赠予、中奖、协议离婚、协议抵偿债务的相关文书和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书》;

5.资产重组或者资产整体买卖中包含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资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6.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统一采购并调拨到下属单位未注册登记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全国统一的机动车销售发票和该部门出具的调拨证明;

7.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已注册登记并调拨到下属单位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该单位出具的调拨证明。被上级单位调回或者调拨到其他下属单位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上级单位出具的调拨证明;

8.经公安机关破案发还的被盗抢且已向原机动车所有人理赔完毕的机动车,其来历证明是《权益转让证明书》。

(七)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是指:

1.机动车整车厂生产的汽车、摩托车、挂车,其出厂合格证明是该厂出具的《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

2.使用国产或者进口底盘改装的机动车,其出厂合格证明是机动车底盘生产厂出具的《机动车底盘出厂合格证》或者进口机动车底盘的进口凭证和机动车改装厂出具的《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

3.使用国产或者进口整车改装的机动车,其出厂合格证明是机动车生产厂出具的《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或者进口机动车的进口凭证和机动车改装厂出具的《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留、没收并拍卖的未注册登记的国产机动车,未能提供出厂合格证明的,可以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行政执法机关出具的证明替代。

(八)机动车灭失证明是指:

1.因自然灾害造成机动车灭失的证明是,自然灾害发生地的街道、乡、镇以上政府部门出具的机动车因自然灾害造成灭失的证明;

2.因失火造成机动车灭失的证明是,火灾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出具的机动车因失火造成灭失的证明;

3.因交通事故造成机动车灭失的证明是,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机动车因交通事故造成灭失的证明。

(九)本规定所称“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七日”、“十日”、“十五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

临时行驶车号牌的最长有效期“十五日”、“三十日”、“九十日”,包括工作日和节假日。

本规定所称以下、以上、以内,包括本数。

第六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4年4月30日公安部发布的《机动车登记规定》(公安部令第72号)同时废止。本规定实施前公安部发布的其他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24号令 篇2

【法规分类号】210304199902

【标题】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颁布日期】1999/05/25

【实施日期】1999/05/25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消防管理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39号

【题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已经1999年5月11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实行。1995年1月26日公安部第22号令发布的《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正文】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保障公共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公共娱乐场所,是指向公众开放的下列室内场所:

(一)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

(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

(三)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

(四)游艺、游乐场所;

(五)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

第三条 公共娱乐场所应当在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中确定一名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在消防安全责任人确定或者变更时,应当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依照《消防法》第十四条和第十六条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负责检查和落实本单位防火措施、灭火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以及建筑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电源和火源管理等。

公共娱乐场所的房产所有者在与其他单位、个人发生租赁、承包等关系后,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由经营者负责。

第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娱乐场所或者变更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的,其消防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

第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娱乐场所或者变更公共娱乐场所内部装修的,建设或者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将消防设计图纸报送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审核,经审核同意方可施工;工程竣工时,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六条 公众聚集的娱乐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必须具备消防安全条件,依法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申报检查,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发给《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方可使用或者开业。

第七条 公共娱乐场所宜设置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筑物内;已经核准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的公共娱乐场所,应当符合特定的防火安全要求。

公共娱乐场所不得设置在文物古建筑和博物馆、图书馆建筑内,不得毗连重要仓库或者危险物品仓库;不得在居民住宅楼内改建公共娱乐场所。

公共娱乐场所与其他建筑相毗连或者附设在其他建筑物内时,应当按照独立的防火分区设置;商住楼内的公共娱乐场所与居民住宅的安全出口应当分开设置。

第八条 公共娱乐场所的内部装修设计和施工,应当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和有关建筑内部装饰装修防火管理的规定。

第九条 公共娱乐场所的安全出口数目、疏散宽度和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安全出口处不得设置门槛、台阶,疏散门应向外开启,不得采用卷帘门、转门、吊门和侧拉门,门口不得设置门帘、屏风等影响疏散的遮挡物。

公共娱乐场所在营业时必须确保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无阻,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

第十条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楼梯口应当设置符合标准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指示标志应当设在门的顶部、疏散通道和转角处距地面一米以下的墙面上。设在走道上的指示标志的间距不得大于二十米。

第十一条 公共娱乐场所内应当设置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照明供电时间不得少于二十分钟。

第十二条 公共娱乐场所必须加强电气防火安全管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不得超负荷用电,不得擅自拉接临时电线。

第十三条 在地下建筑内设置公共娱乐场所,除符合本规定其他条款的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只允许设在地下一层;

(二)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二个,安全出口、楼梯和走道的宽度应当符合有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三)应当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

(四)应当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五)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

第十四条 公共娱乐场所内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第十五条 严禁在公共娱乐场所营业时进行设备检修、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

第十六条 演出、放映场所的观众厅内禁止吸烟和明火照明。

第十七条 公共娱乐场所在营业时,不得超过额定人数。

第十八条 卡拉OK厅及其包房内,应当设置声音或者视像警报,保证在火灾发生初期,将各卡拉OK房间的画面、音响消除,播送火灾警报,引导人们安全疏散。

第十九条 公共娱乐场所应当制定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紧急安全疏散方案。在营业时间和营业结束后,应当指定专人进行安全巡视检查。

第二十条 公共娱乐场所应当建立全员防火安全责任制度,全体员工都应当熟知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组织人员疏散。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第二十一条 公共娱乐场所应当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置灭火器材,设置报警电话,保证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有效。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地方性消防法规、规章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124号令 篇3

为加强对警车使用的管理,根据公安部《警车管理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警车是指符合公安部《警车管理规定》悬挂粤警字号牌的机动车。警车必须按规定喷涂车身外观标志和安装固定式警灯。不准悬挂放置非法定标志。

二、驾驶警车必须着统一制式服装,携带驾驶证、行驶证和人民警察证(或警车所属单位系统的工作证)。驾驶警车必须服从交通警察和警务督察人员的检查和纠察。

三、警车只限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执行下列公务:

公安机关用于侦查、警卫、治安、交通管理。

国家安全机关用于执行侦查任务。

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狱、劳动教养管理部门用于押解罪犯、运送劳教人员和追缉逃犯。

人民法院用于押解人犯、刑场指挥和法医勘察。

人民检察院用于侦查刑事犯罪案件和押解人犯。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执行其他紧急公务。

四、警车不准配给个人作交通工具,不准用于办私事,不准乘载与执行公务无关的人员。非执行公务不准将警车停放在高级宾馆、饭店或娱乐场所门口。

严禁挪用、转借警车牌证和将警车转借给警车使用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五、在执行下列公务时方可使用警灯、警报器:

(一)赶赴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火灾及其它突发事件现场;

(二)执行警卫任务;

(三)追捕犯罪嫌疑人和在逃犯;

(四)追缉交通肇事逃逸人员和车辆;(五)押解人犯或者赶赴刑场;

(六)执行其它特殊公务和紧急公务。

六、除护卫国宾车队和追捕重大现行犯罪嫌疑人、赶赴火灾现场等特别紧急情况外,在使用警灯、警报器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般情况下,只使用警灯;通过车辆、人员繁杂的路段、路口或者警告其它车辆让行时,可以断续使用警报器。

(二)两辆以上警车列队行驶时,前车如使用警报器,后车不得再使用警报器。

(三)执行公务遇道路阻塞等待通行时,应间断使用警报器,不得连续长时间使用警报器。

(四)夜间11时至次日早上6时,在城区内禁止使用警报器的扩声器。

七、凡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的,执勤交通警察、警务督察人员有权检查和纠正。

八、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的,视其情节分别给予口头批评、发给督察通知书、扣留车辆、收缴警车牌证、停办警车牌证业务和对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给予政纪处分。

(一)违反规定情节较轻,且能接受纠正,未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口头批评并将有关情况登记后通知警车所属单位。

(二)严重违反规定或违反规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处罚外,扣留车辆并发督察通知书给警车所属县级以上公安、司法机关派人领回限期整改。

(三)严重违反规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违反规定三次以上或不服从检查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政纪处分。

(四)对多次违反警车使用管理规定、整改措施不力的单位,由省公安厅车管部门收缴违反规定的警车牌证或暂停其单位办理警车牌证业务直至整顿改正为止。

九、《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督察通知书》由县以上公安机关督察队签发。接到《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督察通知书》的县级以上公安、司法机关必须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教育处理,并在20天内将处理结果回复督察单位。逾期不回复的,属本市管辖范围的由执行督察的单位将情况报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处理。不属本市管辖范围的,报省公安厅督察队转有关市公安、司法机关督察或监察部门处理。

十、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十一、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广东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2号令)

第一条 为加强公安机关精神文明建设,规范人民警察的警容警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和公安部《人民警察警容风纪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人民警察制式服装,是指制式“八九”式夏服、冬服,制式立领、反领衬衣和制式大衣。

第三条 人民警察在工作或值勤时,除因执行不适宜着装的任务外,均应着警服。参加隆重集会时应着式样一致的警服。

第四条 人民警察非因公外出应穿便服。身躯有明显伤残的人民警察和怀孕期间的女人民警察,不应着警服。

第五条 人民警察着装,须按规定缀订、佩带警徽、警衔标志和警号。着“八九”式夏服,须内着制式立领衬衣;着“八九”式冬服须系风纪扣;着制式立领衬衣,须系警用蓝色领带,并将下摆扎进裤腰内,使用警用皮带;着制式反领衬衣,不得将下摆扎进裤腰内。除在办公区和宿舍区外必须戴警帽。

第六条 人民警察着装应整洁大方,不得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脚、歪戴帽子、穿拖鞋、赤足;不得穿黑色以外的皮鞋,黑色、棕色以外的凉鞋和草绿色以外的胶鞋;不得围围巾、丝巾;不得外套非警用服饰;不得戴首饰、染彩发。男人民警察不得留长发、留大鬓角、卷发、蓄胡子。女人民警察不得描眉、涂口红、染指甲,不得穿高跟鞋,长发不得披肩。除路面执勤交警和驾驶警车、摩托车的人民警察外,不得戴有色眼镜。

第七条 着装时的人民警察在街上和公共场所,不得吸烟、吃零食,不得背手、袖手、搭肩、挽臂、嘻笑打闹、席地而坐;二名以上人民警察徒步巡逻、执勤时,应做到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威严有序。

第八条 人民警察驾驶和乘坐两轮摩托车必须戴头盔;着装驾驶摩托车非因工作需要和紧急情况,不得搭载非人民警察人员。

第九条 人民警察非工作需要,不得着装进入宾馆、饭店和营业性娱乐场所。

第十条 人民警察着装时不得在公众场合饮酒;执行任务时,严禁饮酒;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酗酒。

第十一条 人民警察不着装时,也要保持仪表端庄。

第十二条 严禁将警服赠送、转卖或借给非人民警察人员。

第十三条 人民警察须随身携带人民警察证。

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人民警察,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队和执勤巡警依照公安部《人民警察警容风纪管理办法》进行纠察和处理。情节轻微的当场教育、纠正;情节严重或虽情节轻微但不服从检查、纠察的,可扣留其人民警察证,并向其所在单位开具《警容风纪纠察通知书》。

违规者所在单位收到《警容风纪纠察通知书》后,要对违规者进行教育和处理。对初次违规者,责成写出书面检查,进行批评教育;对再次违规者,在县以上公安机关范围内予以通报,并扣发当月民警岗位津贴;对屡教不改或后果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受到纪律处分者,当年不能参与评功授奖。

违规者所在单位须向发出《警容风纪纠察通知书》的机关报送处理结果。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政治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广东省公安机关禁酒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3号令)

第一条 为加强公安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发生因饮酒而引发的影响人民警察形象的问题,严整警容风纪,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全省公安机关(含边防、消防、警卫部门)实施以下禁酒令:

(一)禁止在工作时间饮酒(含啤酒及其它带酒精饮料)。

(二)禁止公休期间有值班、值勤、备勤任务时饮酒。

(三)禁止携带枪支、警械、内部文件资料时和驾驶车辆前饮酒。

(四)禁止着警服或驾驶、乘坐警车到公众场合饮酒。

(五)禁止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饮酒。

(六)禁止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酗酒。

第三条 违反前五项禁令之一者,发现一次警诫一次。一年累计三次者,在县以上公安机关通报批评,当年不予评先进。因饮酒耽误工作的,以旷工论处。

第四条 违反第六项禁令者,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应将其约束到酒醒。

酗酒滋事的,由县以上公安机关对其实行禁闭措施,禁闭的时间不少于二日;禁闭期满后,责令当事人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离岗学习,向组织写出书面检查和不再酗酒的保证书,并在县以上公安机关予以通报,当年不予评先进;禁闭和离岗学习时间按天数扣发工资,并扣发三个月的民警岗位津贴和各种奖金;再次酗酒滋事者,当年的公务员考核为不称职,列入不适合公安工作人员对象,限期调离公安机关,或作辞退处理。

第五条 因饮酒和酗酒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警纪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六条 二名以上民警集体违反规定饮酒或酗酒的,在场职务最高者从重处理。

第七条 对执行本规定的教育、检查、监督,以及对有关人员的警诫、禁闭、离岗学习和扣发工资、津贴、奖金,由县以上公安机关政工、纪检、监察、督察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实施。对有关人员的纪律处分,按干部、职工、党员的管理权限办理,并将处理情况抄报省公安厅政治部和监察室。

第八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政治部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4号令)

第一条 为加强公安机关公务用枪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等有关法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公务用枪是指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按规定配备用于执行公务的枪支,包括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等致命性警用武器。

第三条 枪支的配备以工作必需为原则,以单位集体配备集中保管为主,配备给个人负责保管的枪支须从严控制。配备个人用枪的工作人员,必须从事公安工作满一年以上。

(一)下列人员可以配备手枪,执行公务时可以佩带,执行公务后集中保管:

(1)市、县(含县级市)公安局和所属公安分局的领导;

(2)市、县(含县级市)公安局和所属公安分局的刑侦、治安、警卫、预审、政保、经文保、防暴队、特警队、巡警队、交警巡逻队的外勤人民警察;

(3)城市公安派出所的外勤人民警察。

(二)下列人员可以配备个人专用手枪,由个人妥善保管,有集中保管条件的,也应集中保管:

(1)城市郊区公安派出所的外勤人民警察;

(2)县城镇公安派出所的外勤人民警察;

(3)农村乡镇公安派出所的外勤人民警察。

(三)省公安厅以处(局、室)为单位集体配备枪支;市、县以下公安机关未配备枪支的人民警察,按所在单位集体配备枪支。执行公务需携带枪支的,经单位领导人批准,可以领用枪支,执行公务后交回。

(四)人民警察院校根据教学、训练需要,可以配备教学、训练用枪,由院校集中管理。

(五)枪支的配备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配备枪支必须经县以上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和治安部门审查同意,报分管枪支工作的领导批准。

第五条 手枪必须系上保险绳,装在专用的手枪套内,贴腰佩带。

执行警卫和特殊侦察任务时,在确保枪支安全的情况下,可贴身灵活佩带。

携带枪支必须同时携带持枪证和人民警察证(或枪支所属单位的工作证)。

第六条 枪支弹药发生丢失、被盗、被抢或者因各种原因开枪的,必须立即向发案地公安机关和本单位报告,并逐级上报。

第七条 配备枪支人员因离休、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不再符合持枪条件时,在办理有关手续前必须将配枪和持枪证上交治安部门。

第八条 携带、使用枪支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准将枪支存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文件柜、办公桌内;

(二)不准将枪支直接插在腰带内或者采用放在公文包、手提袋、衣裤口袋内以及挂、放在车上等方式离身携带;

(三)不准携带枪支饮洒;

(四)不准携带枪支离职学习、休假探亲、参观、旅游、疗养;

(五)不准在禁止携带枪支的区域、场所携带枪支;

(六)不准携带枪支到本市、县以外地区(执行公务的除外);

(七)不准携带枪支进入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执行公务的除外);

(八)不准出租、出借、转让、赠送枪支;

(九)不准违法使用枪支和用枪恐吓、敲砸群众;

(十)不准使用配枪狩猎或者从事经营活动。

第九条 配备枪支的单位必须明确枪支管理责任,指定专人负责,设置牢固的枪支弹药存放库(柜),枪支、弹药分开存放,并建立登记、交接、保管、保养、查验等管理制度。

第十条 配备枪支单位的主要领导人是本单位枪支管理的领导责任人,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对配备的枪支弹药,要严密制度,严格管理;对携带、使用枪支的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明纪律。因教育管理不力,违反本规定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要视情追究领导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的县以上公安机关给予政纪处分:

(一)尚未造成枪支弹药流失或者其它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警告、记过处分。

(二)造成枪支弹药流失或者其他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直至开除处分;对领导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警告、记过处分,后果严重的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三)违法配备、出租、出借、转让、赠送枪支或者违法核发持枪证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直至开除处分;

(四)一年内三次或者累计五次违反本规定的,或者造成后果而不宜给予行政开除处分的,应予以辞退。

第十二条 使用枪支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由该人民警察所在机关依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违法使用枪支造成无辜人员死亡的,该人民警察所在的县(市)公安机关领导责任人要到省公安厅作检查。

第十三条 县以上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队、执勤巡警和政工、纪检、监察、治安部门,负责对公务用枪的携带、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督察。

第十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企事业单位公安机构的公务用枪管理。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关于追究公安机关领导和责任人员在扫除

“黄、赌、毒”工作中失职、渎职责任的暂行规定

(广东省公安厅第5号令)

第一条 为了更好好地履行国家赋予公安机关扫除“黄、赌、毒”的职责,严厉禁止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活动,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报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追究领导干部在扫除“黄、赌、毒”工作中失职、渎职责任的暂行规定》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扫除“黄、赌、毒”的日常工作由县(市、区)公安局(分局)、乡镇公安分局、派出所负责组织落实。县(市、区)公安局(分局)的局长、分局长,或代行局长、分局长职权、主持全面工作的其他领导是公安机关扫除“黄、赌、毒”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人;分管扫除“黄、赌、毒”工作的局(分局)领导是分管领导责任人;治安科(股)负责人、乡镇公安分局、派出所的负责人是直接领导责任人。

第三条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必须认真受理、查处群众举报的“黄、赌、毒”线索。对群众举报的线索,受理单位必细认真登记造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发案所在地公安机关核查处理。

(一)属本级机关查处的,必须在接到线索之日起3日(工作日,下同)内查处。

(二)需转下一级公安机关或报上一级公安机关查处的,必须在接到线索之日起2日内办理转接手续。转下一级公安机关查处的线索,由上一级公安机关负责督办。

(三)对上一级公安机关转来的线索,必须在接到线索之日起3日内查处,并在10天内将查处结果报上一级公安机关。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并说明原因。

第四条 凡群众举报或上、下级公安机关要求查处的“黄、赌、毒”线索,有关单位或个人在本规定期限内不查不转或贻误时机的,对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政纪警纪处分;对因违反本规定被处理的单位或个人再次违反本规定的,对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要调离工作岗位或就地免职。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要严格遵守有关保护举报人的规定。凡因泄密,致使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应视其情节,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政纪警纪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 公安派出所因管理不力;致使辖区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被县(含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查处的,撤销派出所负责人的行政职务,调离工作岗位;对责任区民警进行离岗培训,培训结束后,原则上不得回原岗位工作。

(一)在公共场所设“百家乐”、“大小”等形式公开聚众赌博,设赌超过一周;

(二)设有各种赌博机30台以上的大型赌场,设赌超过一周;

(三)现场一次查获30名以上参赌人员的聚赌窝点,设赌超过一周;

(四)在同一场所一次查获7对以上卖淫嫖娼人员的;

(五)在同一派出所辖区内卖淫嫖娼、色情活动泛滥,现场一次查获5家以上容留卖淫嫖娼活动的经营场所的。

第七条 乡镇公安分局因管理不力,致使辖区内发生第六条规定情况之一,被县(含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查处的,免去分局治安股负责人的行政职务,责令分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出书面检查。一年内被查处二宗的,免去分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行政职务,调离工作岗位。

第八条 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因管理不力,致使辖区内发生第六条规定的情况之一,被市以上公安机关查处的,责令治安科(股)负责人作出书面检查。一年内被查处二宗的,免去治安科(股)负责人行政职务,责令分管领导责任人作出书面检查;年内被查处三宗的,免去分管领导责任人行政职务,责令主要领导责任人作出书面检查;年内被查处四宗以上的,主要领导责任人要引咎辞职。

第九条 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秉公执法,严禁办人情案、关系案。对“黄、赌、毒”窝点坚决予以取缔。对被多次查获涉嫌“黄、赌、毒”的旅馆业和娱乐服务业等场所,要吊销其特营许可证或安全合格证,并建议文化、卫生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吊销其有关证照。对查处的赌具、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物品要坚决予以销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从重处理

(一)凡为“黄、赌、毒”违法人员说情开脱责任、通风报信或包庇、纵容“黄、赌、毒”活动的,视情节轻重予以政纪警纪处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在查处涉嫌“黄、赌、毒”人员中,对已触犯刑律构成犯罪而故意包庇不追究的,依照《刑法》规定,以渎职罪论处,追究审批领导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对“黄、赌、毒”违法人员,不依法处理,该送劳动教养、收容教育而不送或降格处理以及不按规定收缴、销毁赌具、毒品和淫秽物品的,对审批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政纪警纪处分;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予以撤职,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对主要领导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人和直接领导责任人的政纪处分和降低、取消警衔,由各级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广东省公安机关警务规范化建设规定(广东省公安厅第6号令)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省公安机关警务工作,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警务管理体制,加强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警务活动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警务规范化建设坚持以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便民、廉政、高效”的要求,遵循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以工作规范、行为规范和装备规范为主体的警务规范体系。

第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全面实行警务规范化建设,人民警察在警务活动中应当遵守警务规范化建设的各项规定。

第四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建立职责明晰、相互制约、廉政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实行执法质量考核制度,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执法办案程序,统一使用公安部和省公安厅规定的法律文书和内部行政文书。

第六条 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公安机关应当明确审批范围和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审批责任制和重大审批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公平、公正办理行政审批事务。

第七条 实行警务公开制度。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向社会公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结果、服务承诺、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以及监督投诉渠道等警务活动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条 推行集中办证制度。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应当逐步设立综合办证窗口,对群众前来办理有关牌证照实行集中办理,方便群众。

第九条 实行报案、办事回执制度。群众到公安机关报案、投诉或申办有关牌证照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处理。未能当即办结的,应当开具回执。回执应当注明经办民警姓名、查询方法、监督投诉电话;有时限要求的,应注明办理时限。

第十条 依法实行公开听证、公开调解、公开裁决制度。公安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对符合条件要求听证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举行听证会。在调解、裁决治安案件、交通事故时,应当公开进行。

第十一条 完善内部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人民警察录用、职务任免晋升、轮岗交流、奖惩等管理制度。规范经费预算、重大经费开支、大宗物品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等工作程序和审批制度。规范请示、报告、会议、值班、备勤、交接班制度和日常办公秩序。

第十二条 实行人民警察全员培训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上级公安机关制定的培训目标和大纲,有计划地对人民警察实行全员培训,提高人民警察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和实战能力。人民警察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培训工作由政工部门负责规划、组织、落实。

第十三条 人民警察应当严格执行公安部和省公安厅制定的行为规范,警容严整,仪表端庄,文明用语,举止大方,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执勤、值班的人民警察应按规定携带装备。

第十四条 人民警察必须严格执行工作规范,认真、负责、高效地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禁刁难群众或故意拖延、推诿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事项。严禁索取或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及贵重物品。

第十五条 接待群众办理牌证照、报案、投诉、咨询等窗口单位的民警工作时必须按规定着装,公开姓名、职务、警号,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第十六条 逐步建立符合警务工作需要的装备体系。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依靠党委和政府,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统一制定的基本装备标准,保障必需的警用器材、装备配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人民警察装备的现代化建设。

第十七条 加强对警务规范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单位的警务规范化建设。实行领导责任制,局(分局)长负总责。省公安厅各业务部门负责指导本警种、本部门警务规范化建设,上级业务部门领导对下级业务部门警务规范化建设负上级领导责任。

第十八条 完善警务规范化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严格执行省公安厅制定的警务规范化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制定监督管理措施,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把警务规范化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建设的内容和责任目标,政工部门应当把警务规范化建设列为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公务员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对警务规范化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对违反本规定的有关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诫勉谈话或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或作辞退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宣汉县人民政府1号令 篇4

第1号

《宣汉县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9年县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并报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县长:赵波

二○○九年四月十七日

宣汉县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清洁、优美的城市工作生活环境,全力打造“新宣汉、新环境、新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四川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达州市城区门前清洁绿化市容管理暂行规定》(达州市人民政府令第51号)精神,结合宣汉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宣汉县城区(东至宣南路收费站,西至周家桥收费站和谢生坝规划区,北至明月坝规划区,南至张家坝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十四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违反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以教育为主。第三条 本办法由县规划和建设、公安、交通、工商、环保、卫生、商务、爱卫等职能部门和东乡镇人民政府分别负责组织实施。县城市管理部门根据相关行政机关委托,履行部分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监督与管理职能。

第二章 环境卫生的监督与管理

第四条 随地吐痰、便溺或者乱扔果皮、纸屑、烟蒂等废弃物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清除,可并处5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并处50元罚款。

第五条 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油污、粪便及敞排污水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清除,可并处50元罚款。

第六条 经营食品、百货、饮料、蔬菜、瓜果等的店铺,不设臵垃圾容器或者不负责收集废弃物的,熟食摊点无“三防”(防蝇、防尘、防鼠)设施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可并处50元罚款。

第七条 违规收集、储存、运输、投放或焚烧垃圾的,责令立即改正,可并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八条 越门撑杆搭棚、放臵广告牌匾、晾晒衣物、悬挂拖把、摆“骑门摊”的,占道摆摊设点、堆物作业、搭桌设座、棋牌娱乐、拉场卖艺、看相算命、游动叫卖的,责令立即整改,可并处50元罚款。

第九条 禁止在公共场所饲养、敞放家畜、家禽,饲养观赏犬只,须经县公安机关批准,违者,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可并处100元罚款。

第十条 临街店铺、单位、个人一律实施“门前五包”(包环境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无乱停乱放、包无“牛皮癣”)责任制,对“门前五包”责任不落实,脏、乱、差严重的,责令整改,可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 在城区行驶的车辆违反环境卫生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改正,对违法个人可并处10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单位或者经营者可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一)运载生活、建筑垃圾沿街撒落或者泄漏的;

(二)客、货运车辆车容不整洁、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

(三)向车外吐痰、倒水、抛撒食品袋(盒)等废弃物的。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违法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单位处3000元以下罚款 :

(一)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的;

(二)将医疗垃圾或其它有毒有害危险废物混入建筑、生活垃圾的。

第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向航道、港口水域内倾倒泥土、砂石、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违者,由县地方海事处责令其改正、限期恢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恢复的,由县地方海事处予以强制恢复,其发生的费用由建设或者施工单位承担,并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章 广告宣传的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 新设臵店招、户外牌匾、户外广告、宣传画等宣传广告事项,须报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审查备案,并按批准时限和标准发布,违者,责令限期纠正;情节严重的,强制拆除,对违法个人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和经营者可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 在公共设施、树木和建筑物体上刻画、张贴、喷涂各类小广告的,责令清除,并处5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第十六条 禁止设臵过街布幅广告,违规张挂过街布幅广告标语或违规设臵气标、气柱、气拱门、彩旗的,责令立即整改,可并处50元罚款。

第十七条 经批准临街张挂的宣传广告不规范、不整洁、不完好或者未按规定时间清除的,给予批评教育,对其责任人可并处50元罚款。

第十八条 经批准临时占道宣传或经营,但超占面积或者移动摊位的,以及经批准临时占道开展各类宣传、咨询、社区服务等活动结束后,主办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拆除或者不清除废物的,责令其改正,对违法个人可并处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或经营者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户外广告、霓虹灯、标语牌、宣传栏、地名牌、路牌等,其内容不健康、外形不美观、用字不规范或者不定期维修、清理、清洗的,责令其维修、清理或者拆除;对违法个人可并处1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或经营者可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擅自在桥梁、杆线、建筑物设施上设臵广告牌或者其他悬挂物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违法个人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或者经营者可并处20000元以下罚款。第二十一条 使用音响器材,白天不超过60分贝,夜间11点后禁止噪声,中、高考期间另行制订标准。音量过大,影响居民的工作或者休息,不听制止的,处50元罚款。

第四章 市政园林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 践踏花卉、草坪、树竹和攀沿行道树、花坛、水池的,处10元罚款;损毁花草树竹的,照价赔偿,并处赔偿金两倍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擅自拆除、损坏、占用或者挪用城市雕塑、护栏、凳椅、路灯、果皮箱、邮筒、公用电话、灯箱广告、亮化灯具或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管(缆)线及其他公用设施者,责令照价赔偿,并处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故意损毁或偷盗者,给予治安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擅自占用城市道路设臵摊位烧、蒸、煮食物的,责令其改正,对违法个人处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或者经营者处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在城区主要街道的临街建筑物阳台和窗外堆放、吊挂影响市容物品的,责令其纠正,给予批评教育或对其责任人处50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 建设施工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 城区工程设施作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对违法个人可以处1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或经营者可以处2000元以下罚款:

(一)临街工地不打围作业的;

(二)在城区道路施工现场未设臵明显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的;

(三)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施工产生的垃圾不及时清运或者竣工后不及时恢复路面原状的;

(四)临街施工现场的建材、机具及渣土等超越围护墙堆放的;

(五)施工废水、泥浆不按规定处理或者随意排放的;

(六)装修、维修的生活建筑垃圾不及时清运、处理或者不在所指位臵倾倒的。

第二十七条 占用城区道路,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违法个人可以处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或者经营者可以处20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擅自挖掘城市道路的;

(二)擅自在城区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上搭建棚、房、亭等临时建筑物或者修建花台、洗衣台、阶梯、水池等构筑物的;

(三)擅自在城区道路上设臵集贸市场或者停车场的;

(四)擅自在城区道路上设臵洗车场(点)或者维修机动车辆的。

第六章 交通安全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 行人走人行道。过街(公路)不走斑马线或不服从管理人员指挥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可并处5元罚款,情节严重,影响较坏的,处30元罚款。

第二十九条 对东至江口大桥,北至川孔子农贸市场,西至西门转盘的城区街道实行交通管制:从每日上午7:00至晚上10:00严禁货运车辆(含三轮车、拖拉机)违规通行,滨河路禁止机动车辆通行(执行公务车辆除外)。违者,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在县城规划区内行使的摩托车,限载二人(含驾驶员),司乘人员均应戴安全头盔,同时,不得安装遮雨(阳)篷。违者,处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一条 违反交通管理,有下列第一项至第三项之一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有第四项至五项行为之一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有第六项到第十项行为之一的,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有第十一项行为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三)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四)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牌证或者驾驶证的;

(五)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

(六)机动车违反规定停放、临时停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虽在现场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

(七)在禁止掉头或者掉头时妨碍正常行驶的车辆和行人通行;

(八)除执行公务的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外,在城区鸣笛的;

(九)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未减速或停车让行的;

(十)机动车不按交通信号灯规定通行的;

(十一)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乘车人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

第三十二条 出租车、旅游客运、公交车经营者在车站等客源点不按规定场所、不按规定秩序排队乘运旅客的,处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车辆维修经营者非法占用公路、公共场所等进行维修作业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擅自占用城市道路装卸物品,未按规定时间进行的,责令其改正,对违法个人处5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或者经营者处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下列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城区范围内洲河以北,后河以南,江口电站以西,检察院新楼以东。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燃放,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拘留。

第七章 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生活垃圾、或者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存贮固体废弃物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第一项至第四项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第五项行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2万元以下罚款;有下列第六项行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它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

(二)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

(三)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

(四)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

(五)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

(六)在人口集中地区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可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建筑施工单位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集中区域内,晚上8:00后或中、高考期间进行禁止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的。

(二)经营中的文化娱乐场所,其边界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三)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其经营管理者应当采取措施,使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违反此款规定,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处罚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执行。第四十条 执法机关或受委托执法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做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等行政处罚,必须向当事人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罚没票据,其罚没款或没收非法财物按规定公开拍卖后的变价款,全额上缴国库。

第四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二条 执法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根据情节及产生的后果,按照《达州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规定,给予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因违法行政导致国家赔偿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四川省行政执法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由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负责解释。

上一篇: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问题研究下一篇:电力增容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