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平简介

2024-08-12

陶渊明生平简介(精选12篇)

陶渊明生平简介 篇1

有关陶渊明生平简介

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身世背景/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他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当时一般社会情形很不景气,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人一样,主要靠种田过活,境况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维持极简单的生活。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镇军参军,那是他才二十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亲去世,他居了两年忧,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又起来做建威参军,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补彭泽县令,冬十一月就因为不高兴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

总计起来,他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二十九岁弃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极苦,虽偶得朋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食的时候。

人物生平/陶渊明[东晋诗人]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情感生活/陶渊明[东晋诗人]

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思想更重要。

朱光潜·《诗论》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的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冲澹”,却可能让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他一生饱经忧患,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悠然自得,极端贫穷时,到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境地,他虽不怨天,但是叫儿子们幼而饥寒,他尤觉良心有愧。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诗集之中多有忧生之嗟,可见迟暮之感与生死之虑时常在渊明心中盘旋。尤其是刚到中年,不但父母都死了,原配夫人也死了,不能不叫他“既伤逝者,行自念也”。这世间还有谁能给他安慰呢?他对于子弟,本来“既见其生,实欲其可”,而事实上“虽有五男儿,总不爱纸笔”,使他嗟叹“天运”。至于学士大夫中的朋友,大半和他“语默殊势”,令他起“息交绝游”的念头。连比较知己的象周续之、颜延之一班人也都转到刘宋去忙着做官,他送行时说:“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路若经商山,为我稍踌躇”,这语音之中有多少寂寞之感!

思想性格/陶渊明[东晋诗人]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生平简介 篇2

读者诸君, 在我们赏析这首赞美农业机械的诗《水轮歌》之前, 先来介绍一下作者祁藻的生平事迹, 这将大大增加对诗的理解。祁藻, 字叔颖, 号实甫, 山西寿阳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 (1793) , 卒于同治五年 (1866) 。他于嘉庆十九年二十一岁时中进士, 入翰林, 授编修。道光年间任体仁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咸丰初年直领枢务;同治元年以大学士衔授礼部尚书, 在弘德殿授皇帝读书。卒后赠太保, 谥文端, 入祀贤良祠。有“四朝文臣”、“三代帝师”的美誉。

祁藻是杰出的政治家、爱国主义者。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他立场鲜明地站在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一边, 不仅亲赴福建沿海会同闽浙总督邓廷桢查办鸦片及海防军务, 还写出《新乐府》三章大声疾呼鸦片亡国、亡族、亡家的危害。对英战争开始后, 他又写出《闻道四首》讴歌反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 讴歌“筹边有终始”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赞颂他在南粤为禁烟筹边报国效力!

祁藻作为宰相级的内阁大臣, 对农事、对民间疾苦特别关心。他有专著《马首农言》详细记述了19世纪上半期寿阳的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织事等事宜。此书是他42岁 (道光十四年) 归家守孝三年间写的。在他的《谷曼谷九亭集》诗集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关农事的诗篇, 如《采棉行》、《苦旱》、《河之水》、《种麦歌》、《食乡米有感》、《苦雨》、《望雨》、《捕蝗》……等关心农事的诗就有百首之多。此外写民生疾苦的诗如《哀流民》、《牵夫谣》等也有大几十首。至于在他为官数十年上朝廷奏折中有关农事民生的篇章就更不胜枚举。如此关切农事关怀民间疾苦与他的身世有关。其父祁韵士亦以进士官至户部主事, 在祁藻12岁时祁韵士因监督宝泉局库亏铜案发牵连下狱, 祁藻与其大至随侍狱中读书, 19岁进又随父赴甘肃兰山书院侍读。近十年颠沛流离的岁月使他和民间有了较多的接触, 父亲宦海浮沉人情冷暖也使他对世态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世上疮痍民间疾苦在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心灵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这便是他始终关注民生与民间疾苦的原因之一。其次, 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其父祁韵士是一位品性刚直为官清正、才学超群的人物, 因受和党羽的打击而陷于冤狱, 出狱后又苦心著述, 讲学育人。在这样一位父亲的身教言传下“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民以食为天”的农本思想必然自幼深入其心, 这是他始终关心民生农事与民间疾苦的又一原因。

祁藻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优秀的诗人, 还是一位著名的“出柳入王, 褚、米、黄参之, 遒劲通达, 端而不浮, 美而不艳”的书法家, 和继顾炎武之后发展了清代朴学之风, 为士林所推重的学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定的十大卷《祁藻集》 (包括奏议、诗文、书法) 即将出版, 表现他生平事迹的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即将播出。当代政坛权威人物认为他是“以其出色的道德文章成为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中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

陈云生平简介 篇3

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

1919年高小毕业,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

早期革命时期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取得胜利。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

1930年和1931年先后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1932年,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

长征时期

1934年参加长征,在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5年6月,奉命秘密离开长征队伍,到达上海,从事恢复共产党的秘密工作,随后又抵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4月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11月回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干部工作有重要建树。

延安整风期间,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提出领导者指导工作应该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

1944年3月,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

1945年6月中共七屆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领导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北解放战争。转战北满和南满,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和东北经济的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8年,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先后兼任商业部部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1月,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

文革时期

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

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

1975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改革开放后

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应该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央纪检委第一书记。此后,他作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人之一。

中共十三大以后,退出中央领导工作,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中共十四大以后,开始离休生活。

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关羽生平简介 篇4

关羽(160-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关羽作为东汉末年驰骋疆场的猛将,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作为蜀汉基业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身上闪耀出忠肝义胆的伟大品格,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也因为这种品格与劳动人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意愿相拍和,关羽成为中华民族海内外儿女一致崇敬的大英雄。可以说,关羽身上表现出的对主之忠、克己之正、处世之义、作战以勇,已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鼓励后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舍生取义等社会公德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羽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生于古解梁地,发轫于涿郡,战于徐州,殁于荆州,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彰显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生追随刘备,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忠君报国,为义而动,为天地正气抛家,困苦面前不皱须眉。他从出生地解县杀恶霸亡命出走,先到卢奴贩粮度日,后到涿郡三杰相识,投在刘备麾下。在参与围剿黄巾军时历经涿郡、巨鹿郡、南阳郡,因匡辅汉室立功,在中山国安熹县任职;又先后在北海国下密县、平原国高唐县、平原县暂时驻足;在诸侯兼并割据期间,辗转于青州、豫州、幽州、兖州、徐州、冀州、扬州,最后功败垂成在荆州。他执掌荆州帅印六年,发动襄樊战役达到一生为之奋斗事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显示了文韬武略的超群绝伦风姿。遗憾的是惨遭魏、吴两大巨头的南北夹击,在内忧迭起、盟友毁盟偷袭下,败走麦城;英雄末路,战殁于南郡临沮章乡。可以说关羽一生戎马倥偬,踏遍了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湖南十省。论武勇,为三国时顶尖上将;论智谋,让被世人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称赞。特别是其忠于刘备不二,在事业最低潮时,面对曹操的金钱、美女、爵位,不为所动,与刘备的君臣契合,与同僚的肝胆相照,危难困苦时恒心不泯,确实感人至深。当然,他参与围剿农民兄弟的历史局限性,性格上的狂妄骄横这些弱点也暴露得非常充分。他执掌荆州帅印,而痛失荆州,使刘备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但千百年来人民没有挑剔这位英雄人物,而是溢美之词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后来的武圣,并演绎了许多神话故事,以至满清一朝,关羽庙宇遍布海内外华人生活的地方。

关羽的地位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关二爷”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关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名。

杜甫生平简介1 篇5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7岁学诗,15岁扬名,但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其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某某生平简介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为***同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沉痛悼念***同志奋斗的一生,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8月9日(农历2011年7月10日)中午12时去世,享年79岁。

***同志于1933年8月1日生,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至1949年6月,在普宁南阳山副官处工作,任勤务员;1949年6月至1950年11月,在普宁县九团供管科工作,先后任事务长、缝衣所保管; 1950年11月至1952年2月,参加南阳山老六区土改队,任总务长;1952年2月至1953年4月,在普宁县农村经济调查队工作,任副组长;1953年4月至1957年9月,在梅林十二区公所(梅林大乡)工作,先后任统计、生产助理;1957年9月至1963年6月,在南阳山公社计委会工作,先后任中心统计、主办;1963年6月至1968年9月,在梅林公社工作,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68年9月至1971年10月,先后参加普宁县毛泽东同志宣传大队(驻大坪)、“五七”干校;1971年10月 1

至1984年11月,在船埔公社工作,先后任生产助理、党委(革委)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宣传委员;1984年11月至1993年9月,在普宁县(市)人大办工作,任干事(副科级);1993年9月,在普宁市人大办光荣离休。

在***同志因病住院期间,其家人及子女,竭尽全力悉心关照,精心护理,尽力求医,多方邀请专家诊治;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也多次过问、办公室同志时常关照探视,总是盼望他能早日康复、健康长寿,怎奈药石无效,回天无力。

***同志的一生,是勤勤恳恳的一生,任劳任怨的一生,无论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是一心一意工作,毫无怨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他重视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研究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公道正派,襟怀坦白,清正廉洁,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同事戚友中享有较高威望、良好口碑。他对儿女从严教导,以父亲博大,宽厚的胸怀,影响着儿女们的为人,为事;更为自己,为党,为人民培养出了好儿女。

***同志在他工作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获得了很多荣誉,曾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

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名好同志,好党员,好干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那种为人正直,忠厚坦率的高尚品德;那种严父教子,宽大博爱的胸怀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尊敬和爱戴的老干部深感悲痛。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希望家属及亲朋好友化悲痛为力量,以***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以慰籍***同志的在天之灵。

***同志,安息吧!

杜牧生平简介 篇7

介绍

杜牧

(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文学成就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文风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王之涣 生平简介 篇8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是一个名门望族,从他往上五代都是当时为官之人。王之涣在家中排行第四,从小聪明好学,长到20岁,文章就写得很好了,少年时期的王之涣喜欢行侠仗义,常常击剑悲歌。一直到了中年他才开始虚心求教专心写诗,此后十几年诗名大振,不久后他在冀州衡水县主簿,但是遭人诬陷,王之涣愤而辞官回家。

王之涣的诗在当时可以说是将唐朝大壮丽山河都描绘了出来,但是现在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就只有6首,收录在《全唐诗》中。王之涣一生没有走科举之路,而且他做官时双亲已经去世了,辞去衡水主薄的官职后,在家闲居,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他再次入仕,以清官著称,很受当地老百姓称道,但是在文安县染病,从此卧床不起。

王之涣是怎么死的

王之涣死于壮年,在做文安县县尉的时候死在任上,最后葬在洛阳。王之涣之前的.一份工作是在衡水主簿,当时衡水县令李涤将女儿嫁给了王之涣,当时是公元722年,王之涣已经是35岁而且已婚有孩子了,李氏18岁,比王之涣小17岁。

李氏嫁给王之涣必定是为这位才子的才华倾倒,二人的感情非常恩爱,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王之涣在家中闲居15年,李氏安贫乐道,跟着王之涣苦了15年,但是毫无怨言,不过李氏不到40 就守寡了,而且王之涣死后6年李氏也病死,因为有前妻,两人不能合葬。王之涣的生平在史料中鲜有记载,我们后人对他的身世也知道的不多,但是他留下来的6首诗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才子的盛名不是空有的。

王之涣给我们留下的资料不多,但是他留下的寥寥6首诗歌却带给我们边塞诗的浪漫风采,人们大多认为《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之作。王之涣的一生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追名逐利,反而有侠客之心,这样的诗人还是很少见的。

拓展:

王之涣经典的诗句名句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5,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 王之涣《宴词》

6,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王之涣《送别》

7,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王之涣《宴词》

8,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王之涣《送别》

9,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 王之涣《九日送别》

10,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1,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2,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庄子的生平简介 篇9

两千多年来,庄子的存在即一直是个谜,一个漫无际涯,云诡波谲,惊心动魄的谜。在庄子的世界里,可以一会上天一会入地。在他的世界里,有住在天池的大鱼,一个翻腾能把天池的水给打翻;也有抟扶摇直上九重云霄的大鹏,展开的翅膀能够遮天蔽日。他的世界总是波诡云谲的,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世界是个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世界。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特色的人物。庄子比较特殊,他不像孔子、孟子,人们能够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庄子似乎来无影去无踪的样子,人们似乎知道一些关于他的行踪,又对他一无所知。庄子,名周,生卒年失考,据说与孟子是同一时期的人,曾经做过漆园吏。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人将庄子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一生自由且洒脱,他不愿意像鱼池里被善待的鱼儿,更愿意做个在泥水里拖着尾巴优哉游哉的乌龟。他出生的年代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得天马行空,他的思想也被人看作是“消极”,而对世间事物无裨益,庄子很孤独,他的神秘不为人所道。在纷乱的世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时间都静止,他就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圣贤的超脱我们能够做到几分,庄子的超脱和自适,让世人都对庄子刮目相看。庄子和孟子、孔子都不太一样。孔孟之道谈道义、谈仁义,空而不实际,以教义来教育人们,但庄子不一样,虽然他的理论继续沿着老子思想,推行万物有道,继续践行着老子的道路。庄子把孔孟用来研究帝王之术和社会法则的时间,拿来研究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他擅长天马行空的想象,总是用飞禽走兽来隐喻人的境界,因此,庄子的世界充满了诡谲,充满了想象,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为什么,后世的李白、苏轼能够过得如此洒脱,因为他们深深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他们读懂了庄子的世界。当一个人超越了世俗的`得失欲和功利心,就会像“鹏”一样,拥有挟泰山以超北海,有抟扶摇直上云霄的雍容气度,庄子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却介于老子和禅宗的特质之间游走。他跳跃而跳脱在心物之中。曾经一位叫胡文英的学者曾评价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庄子游走在万物之中,糊涂一点,混沌一点,反倒自在逍遥,这便是庄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文章里,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而且神秘离奇得让人目瞪口呆。在文章里庄子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只有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真正逍遥,无所阻隔。在《逍遥游》自由遨游的鲲鹏,本是一种在天池的大鱼,变为鸟之后,扑腾翅膀一飞冲天,展开的双翼遮天蔽日,飞向遥远的天边。天马行空到,鲁迅先生也感叹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可见,庄子的想象力和文学功底。

某某某同志生平简介 篇10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原安康军分区正团职离休干部邸贵仁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向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作最后告别。

邸贵仁同志1931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县,1946年10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1月至1950年10月在120师358旅714团担任司号员、卫生员;1950年11月至1969年8月分别在1军1师1团、西北第四疗养院、西北军区第五陆军医院、西北干休团、安康军分区卫生所任医助和军医;1969年9月至1981年5月任安康军分区卫生所所长、卫生科副科长科长等职;1981年5月退休;1982年8月离休;2015年6月26日上午 4 时 20 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4岁。

邸贵仁同志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解放战争期间,面对炮火连天的战场,邸贵仁同志革命意志坚强,阶级立场坚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救死扶伤,先后参加了荔北、西府、凤翔、固关战斗和青海剿匪战斗。在革命建设期间,他坚持原则,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能服从组织安排,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派,襟怀坦荡,顾大局识大体,为人谦和,不计个人得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积极忠诚,1954年9月在宝鸡第五陆军医院抗洪抢险中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与洪水搏斗,保护了国家财产;同年12月,在永乐店车站营救了一名落水儿童,挽救了人民生命,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得到了部队的表扬和群众的好评,1988年10月17日被兰州军区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邸贵仁同志革命事业心强,思想作风过硬,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他生活简朴、严格要求子女,关心帮助干部和战士,深受广大干部、战士的尊敬和爱戴,是党的优秀党员,军队的好领导、好干部。

邸贵仁同志移交军干所休养后,离而不休,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与军休老干部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对军干所干部职工关心爱护,体谅工作人员的难处,主动协助化解矛盾纠纷;积极为军干所的建设和发展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军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邸贵仁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位忠诚的好党员,我们的军休老同志失去了一位亲密的好战友,他的子女们失去了一位慈祥的好父亲。

邸贵仁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勤勤恳恳、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善良的高尚品德,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雷锋生平事迹简介 篇11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父亲在湖南农民运动中当过自卫队长,后遭国民党和日寇毒打致死。母亲在受到地主的凌辱后,于1947年中秋之夜悬梁自尽。雷锋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被好心的六叔奶奶收养。

1950年,雷锋当上了儿童团长,后被乡政府保送免费读书,并加入少先队。1956年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雷锋生平事迹简介】雷锋生平事迹简介。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青团。1958年先后调团山湖农场和支援鞍钢工作。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60年1月参加人民解放军,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他立下誓言:“我要坚决做到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决不屈服、投降„„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他入伍后刻苦学习,苦练本领,克己奉公,表现突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员”,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196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雷锋牺牲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其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总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生平事迹简介】学雷锋活动成为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的概括。从此,全国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一次义务劳动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锋被一群工人围住了,面对大家他说:“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吧!”这天下午,打听到雷锋名字及部队驻地的市二建公司组织工人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锋做了一件好事,过了个特殊的星期天

.可敬的“傻子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人民的勤务员

除夜作高适生平简介 篇12

高适生平

高适 (7—765年)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 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上一篇:2022年创建平安医院半年总结下一篇:关于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