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呼唤反思

2024-11-22

母亲的呼唤反思(精选6篇)

母亲的呼唤反思 篇1

在课件制作上,我一直以为课件除了字体大小要合适、颜色搭配要恰当外,背景和文字一定要具有吸引性,关键是引起学生学的兴趣。所以每一次的课件制作,我都找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大多以可爱和艳丽为主,用来做课件背景或插入幻灯片中以增强课件的美观性,希望学生通过看到可爱、有趣的图片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在课件内容上,我更多的是显示我要提的问题、要求和相关问题答案。可是这样,虽然课件看起来美观了,但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却很少。

在这里我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解了课件的辅助作用,没有通过课件更好地展现课文内容,没有充分发挥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一点,在

来自一个母亲的呼唤 篇2

刘玫瑰亲切地走到我身旁,她透露,目前还在休养身体,会务工作已分派理监事一班兄弟姊妹处理。谈及澳门智障人士状況,她充满感情地说,每一个智障人士就像天上的一颗星星,每一颗星的内心世界不同,很难捉摸,但只要找对一把锁匙,就可打开他们的心扉……

清贫的童年生活

谈及童年生活,刘玫瑰用“一行眼泪”来形容,她回忆说,妈妈生了11个兄弟姊妹,一家十几口挤在青州一个约十平方米的小铁皮屋里,依靠小铁皮屋下层养的十头豬卖钱维生。后来,妈妈进入青州圣保祿赠医所做杂工,8岁的玫瑰因而有机会获得修女怜爱,让她免费於台山花地玛教会学校寄宿读书,条件是玫瑰需要兼负起学校的清洁工作,包括扫地,洗厕所等。她还获学校批准每月可返家相聚一晚,这种寄宿生活一直维持到玫瑰中三毕业。

当记者问及,童年生活毫无乐趣,是为人生一大遗憾吗?玫瑰不假思索地说,虽然自己的童年是在教会学校寄宿度过的,好像无父爱、无母爱,但她非但没有半点怨言,相反更心存感激。她解释说,可以免费读书,又有食宿提供,做些清洁工作,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当时父母整天为了生计吵架,与家里10个兄弟姊妹在狭小的铁皮屋里挨饿的景況相比,自己幸运多了。

儿子是心中永远的牵掛

中学毕业后,好强的刘玫瑰先在山顶医院学护一年,后在私家诊所任职护士近8年。1975年3月,玫瑰嫁给从事中药业的丈夫,生活尚算丰足。数年后,长子庭恩的出世,给整个家族带来喜讯。她自言当时好似得到上天的眷顾。直至数月后,家人发现庭恩的眼神有些不正常,虽然一岁就懂走路,但迟迟不会说话,去到公园,也只是躲在角落里,不敢与其它人有眼神的接触……种种異象,令从事医护工作的玫瑰难掩心中担忧之情。

在亲友的鼓励下,玫瑰带儿子去见专业医生。犹如晴天霹雳,医生诊断为“自闭症”。随着小庭恩的长大,与同年龄小朋友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带给家人无限的忧伤。她续说,虽然庭恩的外貌同其它小朋友无異,但他的異常好动令无数间学校皆婉言劝退。在自家的中药舖,小庭恩从不知痛为何物?一次又一次将手指、脚趾放入刨片机里,弄得鲜血淋淋。伤在儿子手上,卻痛在慈母心中。最难堪的是,小庭恩从不知规矩是什么?经常搔扰新桥区的街坊,更引来不少街坊歧视及说三道四,庭恩虽然是弱智儿,但对身边人的喜恶卻极为敏感,为此更与街坊发生不少次的冲突。

去年夏天,一个更大、更加严峻的考验再次降临在玫瑰身上,她因患病入医院要紧急做手术。她的儿子也因无人照看,获安排入住家协会属下的康乐综合服务中心临时宿舍。

艰辛的创会历程

在长期与各类学校争取儿子教育机会的拉锯战中,玫瑰早已身心疲惫,但值得安慰的是,因此而认识了一批有着相同遭遇的家长。玫瑰主动邀请他们到丈夫的中药舖里小聚,互吐心声,舒缓内心无限的抑郁。大家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活动和学习的场所。

1991年10月19日,玫瑰与40名家长於望德堂青年活动中心正式成立了“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玫瑰接着说,虽然社团成立了,但会址的选址又屡遭小区居民的反对。一班会员並没有就此放棄,在玫瑰的中药房,每天有不同的家长进进出出,这里既是家协会会员的聚会点,也是不同家长倾吐心声,寻求玫瑰支持的平台。

在有心人的帮助下,家协会终於有了一个暂托智障儿中心,由会员轮流担当看护人员,其它的妈妈则可暂时有一个喘息的时间,返家做家务,或出街买食物。

刘玫瑰感慨地说,十几年前的澳门,不少父母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宁可把智障子女关在家里,避免其出外搔扰街坊。为此,刘玫瑰及一班志同道合的会员展开了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争取为澳门智障人士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刘玫瑰及一班理事成员经常探访会员家庭,深入有需要的家庭,鼓励他们面对现实,走出小区。各会员自发地发挥各自的力量,奔走相告,动员更多的有需要的家长加入家协会这个大家庭中来。刘玫瑰颇感满足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现时家协会会员由最初成立时仅有40名发展到今天的840名,随着会务的发展,工作人员由一个半职增加到今天有62 个全职人员,以及4所不同服务对象的服务中心。

上天赋予的重任

谈及服务家协会的心得,玫瑰这样说,每个人天生我才必有用,无论他是弱智、残疾、聋哑,只要不离不棄,相信都会有灿烂的一面……她又坦言,因为自己的儿子有缺陷,犹如上天赋予她一个重任,令她背上一生的十字架,每行一步,都是为他们争取在社会上应有的尊严。为了儿子,为了广大的家长,为了澳门的智障人士,玫瑰带同一班理监事积极同世界各地残联机构结谊,通过互访、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听取外界先进经验,督促特区政府借鉴。

她又补充说,2004年,前特首何厚铧到访家协会时,曾语重心长地叮嘱她及一班家长,仔女是你们自己的,你们应主动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兴建智障人士院舍……特首一席话令在场所有家长们感动万分,迅速组成一个专职七人小组,全部组员都是自费掏钱,轮流前往内地如珠海、斗门、中山、江门等地视察,寻求合作开办智障人士院舍的伙伴。先后拜访珠海、斗门、中山、江门等地政府领导及残疾人联合会负责人,交换意见及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最终仅有江门市政府接受了方案。

地球母亲的呼唤 篇3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你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但是,你知道吗?地球母亲也很需要一个健健康康的生命。而她的生命却被我们人类一步步扼杀,摧残!你于心可忍!

今天晚上,我坐在窗前望着久已黯然的月色,无精打采的月亮阿姨告诉我,她的好朋友地球支撑不了这样沉重的压力,我何常不是呢?――今天早上,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马路两边的××工厂不是排放污水就是喷浓黑的烟。我不得不捂着鼻子和嘴巴。来到学校,但是有一间非法的打砖场在我们学校附近。那里冒着浓浓的烟,我们呛得直咳嗽。月亮阿姨,你能帮帮我们吗?你也不想你的好朋友就这样被人类摧残吧!啊,聪明的人类,不!你们是愚蠢的!你们在破坏自己的家园。

地球母亲的血液是我们陆地上清澈的河流,现在人类就是在她的血液上输送毒液;地球母亲的四肢是我们陆地上繁茂的树木,现在人类就是在砍伐“母亲”。如果你真的是铁石心肠,那你就在自己的身上开刀!地球母亲的生命就是人类的生命,两者是相互依存。人类,清醒吧!不要自相残杀啊!让我们手牵手,立即行动――拯救地球,重建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首先,我们培植多一些的新树苗,在每个角落里都应该种植树苗,增添绿化。(这可是我们给地球母亲的第一种补品与新绿衣服)(既然有新衣服,怎能够不给地球洗一个清新的澡呢?)我们就研制了一种新药品,放在水里就能够净化水里的杂质。还有,污水的排放也有一种新方法,污水经过净化机器的过滤,又变成纯净的自来水,又可以供应给我们的饮食,一举两得!那些浓烟通过特别处理,从地下道排放。还有马路边的一些垃圾站,苍蝇满天飞,臭气刺鼻。我们会建设压缩回收站,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过程就是把不可回收的垃圾压缩,压为一种饲料,给我们的农作物作肥料。把可回收的垃圾经过加工变成工艺品。

在不久的将来,我依然坐在窗前,望着皎洁的月光,月亮阿姨她对着我微笑,我也微笑着向她点点头。在睡梦中,我登上了黄河之巅,俯瞰蜿蜒的黄河,那就是地球母亲的微笑。在阳光的照耀下,是多么灿烂,多么雄伟,多么磅礴!地球母亲完全痊愈啦!还有山下的人们笑的乐开怀。

母亲的呼唤作文 篇4

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正要和朋友出去玩,突然听到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妈妈。我知道出去玩没那么容易,而且确实如此。她说:你做完作业出去玩了吗?我说:好了。你不能撒谎。啊哈。事实上,我没有完成它。只要我能通过海关,我就想随便说话。我没想到这件事的后果会如此严重。我妈妈请我吃饭。那时我还在同学家玩。当我听到喊声时,我立即回家了。晚餐时我大汗淋漓。我心里在想:我该怎么办?我还没有完成作业。明天我应该给老师什么?

突然,灵机一动,有一个办法。晚饭后,我的家人在玩了一会儿后就上床睡觉了,我的大动作也由此开始。我拿了一盏小电灯,在被子下写作业。虽然这对我的眼睛不好,但我不得不这样做,以免明天被老师责骂。开始时,我总是守护着我的母亲,但后来我没有太在意。我母亲当场抓住了我。我妈妈打电话给我,诚恳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我的作业做完了吗?”在那之后,我给了一个很好的教训,我再也没有说谎。

虽然我妈妈对我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但她也很关心我。我在生活中非常钦佩她。他从不与人争论,待人宽厚。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

母亲的呼唤作文 篇5

——但丁

坐在从医院回单位的公交车上,我想起可怜的母亲,不禁泪湿了衣襟。我多么渴望母亲再呼唤我的名字,和我开心地聊着家常。可是再也不可能实现了。寒假开学前一天,母亲因为突发脑干出血昏迷不醒,送到医院急救,至今治疗了三个多月了,虽然昏迷九天后睁开了眼睛,但全身插了各种救命的管子。每天承受着难言的痛苦。作为子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受罪,却不能替她承受一点点疼痛。母亲那无助的眼神常常刺痛我,爱莫能助的我们只后悔以前应该多回家几次,多关心母亲,再多打几个电话,可是……想到这里我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哗哗落下。

每到医院照顾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我都感觉好像看到了母亲照顾我小时候的样子。虽然她做了气管切开手术说不出话来,但好像也会认识我一样点头,也会像小孩一样露出暖暖的微笑,每当这时,我的心中都充满了力量。虽然医生说的话往往把我们从梦想拉回现实,但我们姐妹一如既往地做着各种努力,希望我们对母亲的爱能创造奇迹,让我们再听到母亲的呼唤。

每每看到躺在病房里的母亲,都会让我回想起母亲在我生病住院时照顾我的一幕幕……

那是的冬天,我突然感觉身上奇痒无比,便独自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急性湿疹,开了点药就回家治疗了。可是用药好几天不见好转,母亲见我难受的样子心急如焚说:“要不咱去济南看看。”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带我坐上了第一班车,连续三次在济南的大医院看过,输液治疗半个月后,我的病情得到控制,但还是从头到脚没有点好皮肤。我被疾病折磨地意志消沉,整天以泪洗面。母亲说:“还是去住院吧,不要担心钱,花多少钱都得治!”就这样我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我的病逐渐好转。慢慢地,我会笑了。但母亲的头上却增添了些许白发,眼睛也是红红的。这都是为了照顾我熬夜所致。没有母亲的精心呵护,我的身体不可能恢复这么快。心里一直感念母亲把我从病魔手中拽了回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母爱是一首无字的歌,再亮的歌喉,也唱不出她的音符;母爱是一架无弦的琴,再纤长的手指也弹不出她的旋律。谢谢您妈妈,妈妈呀,多么希望能替您承受病痛的折磨!

希望通过治疗疾病能让您痛得轻一点,再轻一点,能让我们多看看您,能让我们有机会好好报答您的恩情。

母亲的呼唤反思 篇6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新年伊始,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的故事,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吗?

我想打破亞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文/蔡美儿

有些词语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我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们有时受不了,背着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杰德觉得我过于苛求,认为我的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他们不满时或开玩笑时,就喊我“虎妈”或“伏地魔”。我喜欢这称呼。

最初,一家报纸报道了我严厉教育女儿的事。我的邮箱收到了300多封信,其中不少是指责我的教育方式极端残酷的。1月8日,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再后来,《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

其实,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我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在学习上,我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

我的大女儿索菲娅五年级时,有一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我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我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周强化训练后,索菲娅次次稳拿第一。小女儿露露有一次没做考试加分题,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做加分题,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从此,露露再也没放弃过加分题。

在美国社会,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教孩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我在家里并不占优势,我丈夫杰德就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要求我不要太严。我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我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我问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露露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

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真正喜欢的事

有人对我不让女儿参加同伴聚会不理解,其实,我指的是不参加玩伴聚会,是因为时间很宝贵,会耽误练琴时间。有一次,索菲娅一直央求说她想参加最好的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心一软就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没心练琴了。一盘问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听一位同学谈论对性的神秘尝试。我后悔让孩子接触这类糟粕聚会。我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再学习。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她们抵制学习、练琴这类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那时她才3岁。我要求她练琴,结果她连打带踹,又哭又闹,我忍无可忍地将她拖到门外。也许是为了表示反抗,索菲娅还偷着将钢琴咬得到处是牙印。当她们不好好练琴时,我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

我每时每分都得软硬兼施,用尽了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一切办法,让她们做一些现在不乐意、但将来有益处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地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有人问,是什么原因令你对女儿如此严格?我想有两点: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国式教育,我认为,这种严厉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我害怕两个女儿走下坡路。

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会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

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我父母对我很严格。当时也经常抱怨,我的事为什么他们老做主。这事在我申请读大学时得到了解决。父母坚持让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离家近,可以住家里。我想摆脱“虎笼”,于是就瞒着父亲,伪造了他的签字悄悄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被录取。父亲为此折腾了整整一宿,一边因我违抗父命大发雷霆,一边又为我考取哈佛而骄傲。

现在回头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也会理解我。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有人担心严苛的教育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童年。事实上,我们还有其他快乐时光。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当然,根据“家规”,我会提前预约好琴房,以免孩子们生疏了琴艺。

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摘自《京华时报》)

不是我们太强大而是他们太谦虚

◎文/陈鸣

在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之前,蔡美儿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她的祖先最初从中国移民到菲律宾,1960年,也就是她出生前两年,父母才移民到美国。

和所有初来乍到的移民家庭一样,奋斗和每日上进是家庭的主旋律。“我的父母刚到美国甚至穷到没钱交取暖费,夜里不得不抱在一起度过整个冬天。”她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生一边模仿她英文单词Restaurant的发音一边哈哈大笑,当时她就发誓要改掉中国口音。

蔡美儿的爸爸每晚工作到凌晨3点,一双鞋子穿了8年。她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妈妈”,永远觉得她做得不够好,哪怕今日蔡美儿被各地邀请演讲,妈妈依然会批评她语速太快。

严厉的家教营造着这个移民家庭的主要氛围。她们姐妹3人在家中都要说汉语,如果一不小心说出英语单词,就会必遭父母筷子敲桌的待遇。父母能够接受的女儿的学习成绩只能是A,蔡美儿曾要求父亲出席一次获得第二名的颁奖庆典时惹得父亲大怒,并警告今后不许再这样羞辱他。

“当朋友们听说了我儿时的故事,他们经常会想象我的童年很痛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奇特的家庭里我找到了力量和信心。”蔡美儿这样说。如今,蔡美儿可以用自己的成就——一个受普遍尊敬的职业来证明这种教育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她打算在自己的女儿身上继续实践这样的教育方法。

(摘自《南方周末》)

“虎妈”不代表中国教育方式

◎文/廖雁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战歌》,使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使得媒体对蔡美儿的关注度甚至一度超越了奥巴马。而不久前出现的上海“猫爸”,更是引发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猫爸”现身说法,他对自己女儿从小实施“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表示,家庭教育不应剑走偏锋,而应该因材施教。“‘虎妈’也好,‘猫爸’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也许‘虎妈’的方式到‘猫爸’那儿行不通,‘猫爸’的方式到‘虎妈’这也行不通。”

朱永新说,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他说,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教育的规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教育。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孩子的性别、个性,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父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用自身的榜样,用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行为影响孩子。

朱永新曾经提出家庭教育的八个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亲要和孩子一同成长。“因为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他说,父母亲都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做父母比开汽车要困难多了。开汽车还要有一个驾照,做父母不需要领照,但还是应该学一点教育,学会懂孩子。父母自身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关键的。很多教育成功的家庭,往往与父母亲善于学习、以身作则有很大关系。

朱永新并不认为“虎妈”代表中国的教育方式。“西方媒体是盲人摸象,他们看到一个虎妈就认为是中国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总体来说东方的教育偏严格、重管理,而西方的教育偏自由、宽松,“但这是总体特征,中国不也是有‘猫爸’吗?‘虎妈’不也是在西方出现的吗?”

(摘自《北京晚报》)

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文/佚名

前不久,在“虎妈”还没有到访伦敦之时,其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故事,已经在全球传得沸沸扬扬。

“虎妈”一到伦敦,即刻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座上客。虽然她在《“虎妈”战歌》中记述的故事均发生在美国,但也引起了同样面临中西式教育问题的英国华裔家庭的兴趣,成长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虎妈”的育女方法的呢?

就读于英国帝国学院本科工程学专业的中国女孩Liz刘,4岁时随父母从中国举家迁徙到英国。父母目前都在英国的传媒机构工作。

Liz刘通过BBC英伦网表示,读了《“虎妈”战歌》,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一个类似“虎妈”教育方式的中国家庭。

她说:当初是在妈妈的推荐下读这本书的。刚开始,感觉“虎妈”的做法和妈妈的做法很相似,但我妈妈没有“虎妈”那么严厉。

“我小时候,我妈也不让我在同学家过夜,也要求我每天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而且要求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比起‘虎妈’,我妈的政策还是怀柔了很多。比如,我妈并没有规定我每门功课必须得A,也不会规定每天的弹琴时间……”

Liz刘说:“小时候总感觉我妈对我要求太苛刻了,因为小孩子都喜欢玩嘛,要你不停地学这学那,然后还有一大堆的规定,肯定过得不开心。

但是现在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的苦心,已经能够体会到他们当年对自己严格要求,完全都是为了我长大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但小时候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这份苦心的。”

(摘自英伦网)

编后:

很多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可怕”的中国妈妈。她一边张牙舞爪地逼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一边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地告诉你,她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做。时光无法倒流,谁都无法想象如果自己从小不是这样的去学习,以后会是怎样,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怀念少年时光,去为缺失了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童年回忆而遗憾。

上一篇:KTV服务员培训心得(总结)下一篇:全民健身知识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