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

2024-10-13

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共10篇)

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 篇1

许多观众喜欢新海诚,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其作品精致、漂亮、写实、细腻的画风,“壁纸狂魔”这次同样没让人失望。

《天气之子》依然秉承了“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当壁纸用”的原则,精至毫厘的水滴、五彩斑斓的烟花、形形色色的路人等等,都经得起观众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

而且,如果将来有机会边暂停边欣赏的话,你会发现影片中同一画面里的的水滴、烟花、行人,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堪称是“变态级”的精细。

与《你的名字。》一样,《天气之子》的故事也发生在东京市,除了继续宣传东京风光外,后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延续了前者的世界观和风格。

影片一直不遗余力地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最近还有两部电影的联合宣传短片发布,两代男女主角同框出镜。

在《天气之子》中明确出现了《你的名字。》男女主角立花泷和宫水三叶,其中泷是帆高和阳菜客户的孙子,而三叶是卖帆高戒指的导购小姐“宫本茂”,算是一个小彩蛋吧。

不过,此次《天气之子》却没得到三年前《你的名字。》那样几乎一边倒的好评,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个故事讲得太“飘”了。

影片一开场,是女主天野阳菜陪伴重病的母亲,她带着虔诚之心祈祷天晴,跨过鸟居之门穿越至天上的世界,成为了拥有神奇力量的“晴女”……

说实话,影片的故事确实有些古怪,开头打下了足够奇幻的基调,随后降落凡尘、回归人间,精打细琢男主森岛帆高来到东京讨生活的日常,之后才慢慢展开帆高和阳菜之间的羁绊,以及整部影片的“天气”设定。

但《天气之子》真正要讲的,就只有一份浓厚的“少年心气”,其他东西并不重要,于是片子的剧情感觉就有些没头没尾、没轻没重。

听闻《天气之子》是有原著小说的,但即便加上里面的诸多设定,影片仍有不少地方不够明晰,更何况大多数电影观众对此故事根本没了解到那个份上。

帆高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只身来到东京?其实这背后有家庭暴力的因素存在,但影片把主要语调放在了帆高对阳光、雨水、自由的追求上,对阴暗一面则语焉不详,削弱了不少应有的逻辑性。

事实上,影片里多处存在类似这样“阉割现实、意识先行”的处理,不少地方就是轻小说式的调调。

如果带着对《你的名字。》的印象和期待去看《天气之子》,那观众可能会失望,因为该片的故事性并不算完整,叙述手法也不出奇,在现实层面还站不住脚(没啥计划出走到东京的16岁小男孩,能遇贵人遇美少女还有猫)……

我们得明白一个现实:新海诚本就是个重画面、轻剧情的小众编导,他的故事起点、落点和立足点一直都很小。

在我看来,《你的名字。》更像是新海诚一次意外的超常发挥,把他架到了原本不属于他的位置上,接受大众的关注和评判,按着《你的名字。》的味道再来一部同样既视感的《天气之子》,自然会走下坡路。

想通了这点,再来看影片就会释然得多。《天气之子》从头到尾就只想讲少年人的奋不顾身。

帆高和阳菜都是同一人类,单纯、固执、看重当下胜于未来:帆高想以“黑户”身份在东京打工挣钱活下来,为了有恩于自己的阳菜他会冲冠一怒;阳菜想以15岁的身躯抗下整个家的重担,养育弟弟的同时,还会为了帆高和他人的微笑牺牲自己。

帆高和阳菜之间不仅仅是抱团取暖,更是用他们的天真无知对抗着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完全用成熟的成年人眼光去看,肯定会觉得别扭——况且,“成年人”正是他们眼中的敌人。

《天气之子》用了一种非常戏剧化且决绝的方式,去割裂少年人和成年人间的沟通和交流——社区服务人员找天野姐弟的“麻烦”,是因为不能放任两个没家长的未成年人不管,警察不断想控制问询帆高,也只是因为离家出走的他意外捡到了手枪。

成年人本身对少年人并没任何恶意,但最后在少年人眼中却演变成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矛盾,甚至是阻拦自己的障碍。

且不谈这样处理是否妥当合适,总之影片的立场是站在少年人那边……所以《天气之子》中最有嚼头的角色其实是须贺圭介。

须贺完全是按照帆高的经历长大的成年人,所以特别了解并理解帆高,留下名片给他留一条退路,力所能及地让帆高自食其力……但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他选择站在了成年人那边,毕竟帆高的言行更像是任性妄为。

当须贺最终为了帆高动手打警察时,他还是败给了自己忘却不了的“少年心气”(PS:小栗旬实在太适合这种略显颓废又痞又帅的大叔音了)。

所有的情绪宣泄,所有的不合时宜,都只是为了帆高向阳菜唱出一句“你知道,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

没有你的世界,纵使晴空万里也显得黯淡无光;为了世上有你,即便大雨永不停歇也在所不惜——只要这份幼稚、自私、温暖、决然的情绪表达到位了,那么《天气之子》的故事便就完整。

也许未来帆高和阳菜会后悔,也许很多观众会不满会嫌恶,但,那都是以后和以外的事情了。

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 篇2

三年前,当三叶与泷再次相遇,“なんでもないや”响起,电影正式落幕之时,呆坐在电影院的我,收获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全方面的满足感。那种感觉,是属于特定年龄、阅历的成长烙印,且几乎无法被时间所取代的。

相信就算讨厌新海诚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在剧作上最成熟的一次。意识互换+时空错位的设定,青春男女的情愫,无比完整的故事情节逻辑架构,再加上他一贯擅长的“新海诚”式动画美学,使得《你的名字。》创造了200亿日元和五亿RMB的票房奇迹。而这一成就,也自然而然的让观众对他的下一部作品《天气之子》抱以极高的期待。

但在迷影三年后,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再拿《你的名字。》的标准去期待《天气之子》,那必定会只剩失望。

那为什么新海诚无法通过《天气之子》去复刻《你的名字。》的成功呢?我想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剧本。

像《你的名字。》这种剧本吧,你要说它新颖呢,时空错位,意识互换那些概念人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玩过的;青春题材,男女情愫,新海诚也未必就能比别人写的更感人;而故事节奏,圆满度这些,长久以来都是新海诚被影迷所诟病的部分。那么,新海诚到底是如何做出《你的名字。》这样顶级的商业动画作品的?

对此我想只有一个解释:可遇不可求。真的,无论是科幻元素,灾难元素,爱情元素什么的,在《君名》的剧本里真的被整合的太完美了。日常生活,危机将至,叙事诡计,“最后一分钟营救”,和令人春心荡漾的HAPPY END,在完整的故事圆环与极佳的叙事节奏下,配合以精美绝伦的画面,和RADWIMPS那无法让人忘记的电影原声,我想《君名》所有的成就在这个如此“完美”的动画面前都变得如此合理,新海诚真正在《你的名字。》里做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无论怎么样的礼赞,都不为过。

那么,在确定《君名》的成就无法再度复制之后,我们又该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天气之子》,到底是一次借由《君名》的商业成功,还是一场“自我表达”的文本失败?

画面和音乐,依旧是属于新海诚的高水准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各位影迷朋友最不用担心的一点了。在更高的经费与更多的人手面前,新海诚的动画美学,只有更精致的份。其实前半段大部分镜头,给我的感觉都不算太好。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画面似乎朴素了几分,而东京街景、雨滴溅落,以及手机屏幕、地铁街道、公寓生活等元素,都是我在之前的新海诚作品里反复品味的东西,所以《天气之子》的前半段与我来说,真的好像没什么新鲜感在里面。

直到三人成立晴天小队开始,当晴天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画面风格的转变也代表了叙事上“三幕式”的承接。在视觉与故事上都开始让观众兴奋起来,而后面烟火大会上的伪“航拍”镜头瞬间让我鸡皮疙瘩,那种由3D所做出来的“穿透”感简直无与伦比。在这种被部分人所诟病的“转描”美学中,新海诚依旧保持了“动画”这种叙事载体的特殊而又无可取代的性质。

至于后面的东京雪景,云上世界,日剧跑和最终相遇的片段,相信就不用我再多谈。新海诚再一次用顶级的动画制作水准,证明了自己依旧是那个让人心醉的“壁纸狂魔”。

而更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声音的使用,相比《你的名字。》,这一次新海诚明显更加大胆。多次使用声画分离的空间/时间转场,用来加速/压缩叙事,提炼情感。而大量情绪爆发后的静音处理,RAD作曲中的诡异音调,则更加显露出新海诚的野心。借由这种大胆而又驾轻就熟的视听处理,新海诚到底想要证明什么,表达什么?

理性与感性,是角度问题,还是立场问题

至于剧作上的处理,正如我前面所言,是一部会让那些拿着《你的名字。》标准的观众失望的走出电影院的作品。而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新海诚,终于大大方方的暴露了他的“反社会”人格。

相较于前作中立花泷为了拯救三叶而拯救整个系守町的主线,这一部简直就是完完全全的“反面立意”:帆高为了能再度见到阳菜,而做出了让东京淹没的选择。就冲着这一点,那些因为《君名》而喜欢上他的观众绝对会在电影院被“自我-集体”的价值辩论搞得厌烦,更别提获得满足感了。就算通过“为了大家的晴天而牺牲一个人”的台词,以及东京终将沦为大海的寓言来尽可能的去消除这种价值上的“隔阂”感,这种剧情立意上的设计本身就够让人头疼了。在《你的名字。》里向观众献出玫瑰的新海诚,在这部《天气之子》里,终于露出了“作者性”的獠牙。

以电影内外的成年人的理性视角去看,这是尴尬的,幼稚的,脑残的,不可理喻的。无法去理解,也无法去感受,只能通过最纯粹的利害关系去评判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与否。而在另一种视角看来,这是一部在内核上极度提纯的爱情寓言,是真正关于边缘人的“神话”载体。将存在的意义从他人转移到对方,用这种对世界的背叛换来我们的存在,如此感性,如此疯狂,如此反社会,却又如此的不可捉摸。

但颇可玩味的是,这一部《天气之子》在许多核心桥段上,似乎都可以和前的那部《新世纪福音战士:破》所相照应(“再一次见到阳菜”与“把凌波丽还给我”,还有共同“毁灭世界”的结果趋向)。而真正有意思的来了,新海诚用这么一次偏执且大胆的价值观“背叛”,却将自己变成了庵野秀明二十多年前在《Air/真心为你》所嘲讽的那种无贡献,无职责,无社会责任感的“低等死宅”。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嘲讽,是否也是本片的价值之一呢?

至于新海诚这一“失败”的畅所欲言到底值不值得,我想,还是由各位看客来判断吧。

的确狠。可惜,还不够狠。

东京求职,晴女赚钱,无能警察,黑帮与枪战,如此这些,都好像是新海诚为了市场而做出的一种“噱头”上的妥协。但在这些常规元素的衬托下,这样一个高度寓言化的故事就显得更加与主流视角格格不入。

这算可惜吗?算,也不算。在新海诚用獠牙撕碎这一切后,他却再一次用这些元素微笑的将我们的心情给拼接起来。而在这样的反差面前,新海诚总算是实现了他所久久期盼的一次对观众无情而温柔且不可抗拒的反击。

但这样的反击真的够痛快吗?光就结局来看,实在是太不痛快了。《天气之子》的结局简直太无趣了,与《你的名字。》的那种圆满感相比,这部的结局只剩下妥协后的敷衍与无奈。试想一下,哪怕是最俗套的那种结局,帆高与阳菜在空中相遇,云层上的世界逐渐远离他们而去,脚下的东京一片狂风暴雨,在RAD那绝配的原声衬托下,这个世界被海洋所同化,却不及天空中二人的爱意(就跟《搏击俱乐部》结尾看高楼倒塌的镜头一样牛逼)。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意境,是不是更加疯狂,且浪漫。

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 篇3

《天气之子》并不例外:男主角帆高是一个“上京”的16岁少年,由于找不到工作,最终在从事都市传说等奇闻异事报道的须贺那里谋得一职。帆高在寻找“晴天少女”的过程中遇到了具有暂时改变气象能力的女主角阳菜,即真正的“晴女”。后者在母亲病重时,偶然踏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社,因而成了“巫女”。作为“晴女”的代价是,她需要牺牲自己才能停止东京连日的大雨。当阳菜自我牺牲之后,帆高尽其所能寻找对方,最终也进入“云上的世界”而将其救出。东京因此遭遇三年大雨,整个城市大部分被水淹没。在电影的最后,帆高看到已经失去能力的阳菜在路边祈祷,两人重逢并拥抱在一起。

纯粹而天真的爱情、“对方”和“世界”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物社会背景的概念化,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男性自恋:可以说,从早年的《星之声》到《你的名字》,再到如今的《天气之子》,新海诚执拗地重复着“世界系”的故事——或者说,通过不断的“重复”而探讨着“世界系”的可能性。尽管在《天气之子》中出现了警察、暴力团伙、传统民俗等“社会”因素(这些在《你的名字》里也可以见到,并且颇具迷惑性——就和当年EVA里的宗教元素一样具有迷惑性),“社会”最终仍然只是在男女主角的恋爱关系之中增添一些曲折而已。不过,正因为新海诚对于“世界系”类型的坚持,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世界系”的“科普”层面,恐怕就无法把握《天气之子》真正值得玩味之处。(第二个“不过”:不过,如果我们放弃“世界系”的设定性框架,以“通常”的方式——例如,以理解好莱坞大片的叙事逻辑的方式——来理解这部电影,那么只能说,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甚至不那么“有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气之子》构成了对于《你的名字》的某种批评的回答。在一部分日本观众看来,以“将故事的bad end变成good end”为特征的《你的名字》,构成了对发生于3月11日的灾难的一种奇特的慰藉,即“当它没有发生那样忘记就好了”。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闪闪发光的日本”,体现的或许恰恰不是灾难后重建日常生活的希望,而是新海诚所属的战后一代“御宅族”们的不负责任。

如果将“灾难后的日常生活”这一维度引入《天气之子》,那么新海诚对于上述批评的回答便不难发现了。电影中男主角为了救女主角时说道:“天气什么的,恶劣就恶劣好了!”如果说在《你的名字》中,灾难被处理为男女主角终成眷属的过程中的一个辨证否定环节,从而得到克服——换句话说,“世界系”设定中的两极,从“难题”的结构变成了“正题—反题”的结构——那么在《天气之子》这里,“世界系”的两极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难题,从一开始就被消解了:男主角根本不打算为了“世界”而牺牲他与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正因如此,当女主角最终决定成为“人柱”的时候,决定性的契机居然是问男主角:你希望天晴吗?——“希望天晴”和“自我牺牲”之间的不对称性,与其说是影片叙事的缺陷,不如说反映了新海诚的伦理态度。对于从社会伦理和责任等“大问题”出发的批评,新海诚的回答是:这些都无所谓。的确,还有比这更“不负责任”的态度吗?

不过,问题或许要稍微复杂一些。可以说,与《你的名字》的批评者们提出的、基于社会责任的“强伦理”相对,新海诚在《天气之子》中给出了一种“弱伦理”。当帆高救出阳菜,东京开始遭遇经年大雨后,原先的上司须贺对帆高说:别以为你们改变了世界,“反正世界本来就是疯狂的”。同样,婆婆富美也安慰帆高:如今被淹没的东京只是“回到了几百年前本来的样子”罢了。然而,当帆高看到在路边祈祷的阳菜,他的内心独白却是:“不对。世界并不是最初开始就疯狂了。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在这里,先前“大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帆高的理解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偏转:对于前者而言,帆高的举动从根本上来说对于社会的变化起不了作用,因而无足挂齿——这几乎构成了对于“世界系”类型的基本设定的嘲讽(你们的“小小恋爱”牵动着世界的存亡?cut the crap!——或者用须贺的话说:单单牺牲一个晴女就能改变气象,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但对于后者而言,“我们改变了世界”中的“世界”,已经因为男女主角之间的一系列事件和决断而变得和“原来”不同了。也就是说,“世界”被分成了“阳菜成为晴女的世界”和“阳菜拒绝成为晴女的世界”,而男主角的个人决断使得这两个世界之间无法调和,尽管在“大人们”的眼光里,两者并不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的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阳菜不仅拒绝成为晴女、拒绝“拯救世界”,而且拒绝了自己的社会意义:当她还是晴女的时候,她对于“改变气候”这一“兼职”说道:“我喜欢这份工作。晴女的工作。我呀,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角色。”甚至自我牺牲、成为“人柱”这件事,也意味着阳菜作为“巫女”而完成自身社会身份的使命。于是,就影片本身而言,这一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作用一旦消失,便意味着阳菜选择了帆高决断下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剥离、否弃“社会”的、“世界系”意义上的“世界”。《天气之子》以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出新海诚对“世界系”之“世界”的肯定、对“社会”的否定:帆高甚至举枪对准警察……

在这个意义上,帆高那里的两个“世界”的断裂,便是“世界系”类型的内部和外部的断裂,或者说是“世界”与“社会”的断裂。通过让男女主角坚持停留在“世界系”的“世界”之中,通过拒绝与“社会”达成和解,新海诚拒绝了人们从《你的名字》中读出的伦理意义和社会心理学意义,从而将“伦理”封闭在“个人决断”所涉及的狭小空间(“世界”)之中。 “神啊,求你从此不要给我们什么,也不要从我们这里夺走什么。”帆高在短暂的幸福时光中如此祈祷道。新海诚留给观众的“世界系”伦理,最终通往了宇野常宽所谓的“决断主义”:只要忠贞于你自己的决断,你的行为就是负责的。

在《天气之子》的宣传手册上,新海诚写道:“如今的世界是我们自身选择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出生时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无法选择,只能在此生活下去。”在这里,“我们”和“年轻人”之间的差异,与其说是代际的差异,不如说是“世界系”作品的“弱伦理”及其外部的“强伦理”之间的对峙。甚至这不是“选择”何种伦理的问题,而是“无法选择”,不得不将自己封闭在“世界”之中的状态。否则……否则怎么样呢?在这样的对峙下,阳菜失去能力后的祈祷又有什么意义呢?它只能在“强伦理”的社会中表现出一种姿态(“假装”与社会发生关系、“扮演”晴女的角色),而无法承担起任何伦理责任。一边为大型工业制作宣传广告、一边恪守“世界系”故事的新海诚,最终选择的伦理位置,吊诡地与“宅男”们自我满足的半封闭生活达成了一致: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来自我的日常生活——甚至,它改变与否也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决定。

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 篇4

电影的最后以即将到来的另一个离开作结。其实Maggie本人早已多次向媒体诉苦说自己的角色太老了,早该死了,这次大概是接电影前跟制作人非常强硬地提的要求吧。其实也是,剧里老夫人也90高龄了,在最后以这样一个留白作退幕,也算能贯彻整部剧的优雅。以后再见到唐顿,克劳利夫人会少了一个斗嘴的好伙伴,玛丽会少了一个人生导师,我们也会少了一个重要的搞笑担当。然而,唐顿用了六季加一部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的离去都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然而,太阳照常会升起,明天照样会到来,可能季节会变更,但春天总会再来。剩下的人,还有新来的人,都会继续着唐顿精彩的生活。电影里,汤姆向露西说到「(西波走后七年了)心已经不痛了,但有些东西缺少了,永远填不回去」。没错,但填不回去空洞的心,既然不痛了,总能展开另一段征程。

七年来楼上楼下人们来来去去,当初要塌下来的天,回过头来,发现原来一直好好地在头顶,俯视着这座庄园一直站下去。下次若能再次到唐顿,尽管人物怎样变化,我们也能继续细味这里面的一个一个小情节吧。

人客要走不到你不送 再苦的歌听多也轻松 最初怎相信?

天气之子观后感影评 篇5

此番发布的预告以男主角的故事为切入点,透露出影片对“当下年轻人焦虑生活”的现实思考,并提出“即便生活严苛,也要勇敢漂亮地生活下去”的主题,引发不少年轻观众的共鸣。同时,这也是导演新海诚首次尝试现实而积极风格,鼓舞人心的故事加之极致唯美的视听效果,令不少观众称赞其为“初冬最治愈”。

预告文案引发热议 新海诚新作更具现实意义

从“加油吧!少年”版预告中可以看出,此次《天气之子》延续了新海诚极富文学色彩的创作风格:在唯美细腻的基础上,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你的名字。》中生活优越的男女主角相比,此次《天气之子》聚焦当代焦虑的年轻人,拥有更强的代入感与现实感。

为了更好突出年轻人焦虑的现状,引发更多观众的共鸣,新海诚此番在影片设定上下足功夫:背景上,与《你的名字。》中东京繁华的一面不同,预告中展现出网吧、快餐等贴近生活的地点,将东京作为现代社会的缩影,突出了大城市冷漠而孤独的一面;人设上,正如新海诚所说,男主角帆高是“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的少年”,面对生活焦虑而迷茫,就像每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细节上,此番公布的预告利用被解雇、住网吧等情节,透露出男主角生活艰辛、工作不顺,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

除更加贴近生活的设定外,此次新海诚在风格上也做出创新突破,影片主题更加积极而正面。此番预告中的文案引发热议,展现了电影中男主角面对生活与社会的严苛,选择“再坚持一下”,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晴天”。这样积极而明朗的结局治愈了许多身陷迷茫的观众,并为其带来继续前行的力量。对于此番风格的变化,新海诚解释到,“的日本大地震改变了我。希望可以通过作品,鼓舞观众向未来勇敢前行。”

新海诚首部“积极现实”之作 “初冬首暖”明日上映

作为新海诚导演“积极现实”风格的开篇之作,《天气之子》被不少观众誉“初冬必看的治愈良方”。

首先,如上文所说,影片将贴近当下年轻人生活的设定赋予积极主题。男女主角相信爱与希望,勇敢前行的样子,鼓舞了许多身陷低估、迷茫而焦虑的年轻观众。

其次,影片极具少年感的爱情,将青春最美好的一面完美呈现,令不少观众回忆起曾经单纯而执着的年少时光。

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 篇6

无论是《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还是后来让他名声大噪的《你的名字》,画面都十分惊艳,几乎可以说是完美,那水、那雨、那花......细节满分。

新海诚的动画作品主题万变不离其宗,大多与“爱情”有关。暗恋、师生恋、异地恋、灵魂之恋......相恋的方式有很多种,这些在新海诚的作品里,你都能找到。久而久之,就有人给他贴上了标签,叫:“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什么是“无可救药”,就算被质疑、被诟病,还是要在“爱情”这个题材里,说出一朵花来,《你的名字》成功了,但新作《天气之子》却有些一言难尽。

《你的名字》之后,新海诚走出了“壁纸狂魔”的作品局限,开始通过人类情感反思社会现实,《天气之子》同样如此,新海诚的执着在于,希望通过它来讲述“人类寓言”。

大都市的个体孤独感是第一个寓言。你依然可以在《天气之子》中找到那些熟悉“符号”,大量的城市空镜、穿衣针般游走的电车、绵延不绝的雨、狭窄的单人公寓,这种近乎炫技式的背景作画,几乎穿插于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在诉说东京这个现代都市的疏离与冷漠。

《天气之子》电影观后感 篇7

新海诚曾被粉丝誉为“新宫崎骏”的称号,其作品擅长与青春爱恋有关,前作《你的名字》在国内收获了超过5亿的票房,这一次的《天气之子》对于新海诚而言,中国市场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所以,尽管日程忙碌,但还是协调时间来到北京!

说起《天气之子》这部动画,相信不少观众早已有所耳闻,在今年暑假的时候,《天气之子》在日本上映,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累计收获票房137亿日元,目前位居日本20xx年年度票房冠军!虽然不及前作《你的名字》250亿,但依旧是备受好评!而且,《天气之子》这部电影同《哪吒》一样,同样都是竞争奥斯卡!

同前作《你的名字》一样,《天气之子》同样带有日本神话的民俗设定,同样是有关爱情的,同样都有绝美的画风、应景好听的歌曲,但从初次观影上看,距离《你的名字》还是有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播出之后一定会引来观众热议!至于为何要拿新片和《你的名字》相比,因为两部电影的很多设定都非常的相似,而且里面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到时候如果你选择去看的话,就会知道了!

《天气之子》电影中学生观后感 篇8

《天气之子》由日本动画家新海诚编剧并执导,于20__年7月19日在日本上映,将于11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这是新海诚继《你的名字》后,时隔3年的又一部动画电影,也是他的第7部及进入令和时代后的首部动画电影,更获得代表日本角逐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资格。影片讲述的是在气候调节失控的时代,被命运捉弄的少年和少女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的故事。新海诚导演被称为“少年心事代言人”,其作品总是与青春爱恋有关。

当晚,《大鱼海棠》导演梁旋、《姜子牙》导演程腾、《哪吒之魔童降世》敖丙配音演员瀚墨、音乐人赵英俊等嘉宾也一同到场为影片助力。对于青春的迷茫,《姜子牙》导演程腾在观看影片后感同身受。《大鱼海棠》导演梁旋对片中年轻人所独有的勇敢而奋不顾身的爱情感触极深:“导演能一直保持初恋的心情,令人敬佩。”音乐上,同为音乐人的赵英俊对RADWIMPS情绪饱满的配乐给予极大肯定,甚至夸张表示“听到后,腿都不会动了”。

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 篇9

最被垢病的是BUG多,剪辑混乱:

古天乐饰演的地藏至少2次对刘德华饰演的余顺天提及20多年的兄弟情,但电影里根本没交待这段兄弟情,只靠古天乐说出来,总是让人感觉单薄无比。这和第一部里面刘青云、古天乐和张家辉3人的兄弟情相比有着天渊之别。

文戏完全经不起推敲。唯一有点感觉的是林嘉欣饰演的余太太对刘德华哭诉时打开心扉,让人动容。可惜这种坦白后却是分道扬镳,令人唏嘘。据闻配音版看得观众心累,那么文戏就更加一败涂地了。

苗侨伟饰演的林Sir是大配角(太浪费三哥了!),他也确实整场戏非常尽职地东奔西走,个人觉得他从头到尾做着无用功式的拼搏和一身正气是不是在暗讽香港警察和司法完全拿毒贩没办法?他和下属保护花天酒地的古天乐的画面滑稽得娱乐性十足。所以最后在他无法阻止两大男主角互相残杀后,向天鸣枪以示无奈可谓是出了一口憋在胸口已久的闷气。

余太太请私家侦探调查自己老公,这位侦探居然到余先生上班的地方拍他的大头照?委托人不提供调查对象的照片吗?大老板每天上班的地方到处是自己人,捉住一个智商掉线的私家侦探确定不是为了增加搞笑桥段?余太太也至于缺钱到请不到专业的私家侦探吧?

阿巴斯的“货”被余顺天抢走的时候,这两派人马加上警方枪战的那一段真的看得人只剩下“一轮混战”之感,看完的当下是懵的,不知道谁打谁怎么回事,刺激是刺激,但真的太乱了。后面有几场短暂的入室枪杀片段由于毫无由来地出现,有插播之感,非常突兀。

电影沦为爽片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深化主题,毒品的危害和扫毒禁毒的必要性表达清楚了,但没把法律无法及时有效地把毒贩绳之于法时、是否需要法外惩治恶人的问题展开并深化,当然,也许受99分钟的时长限制,本片无法承载太多信息量,只能点到即止,相当可惜。

当然,电影也不是一无是处,不然不就会合格了。有几处细节处理得很好:

古天乐和大毒枭聊电话时,情人来电,他就撩了情人几句才继续和前者聊正事,同时还在猪肉冰库里拷打背叛自己的小弟,这一段古天乐在三种不同的情景下切换得自然生动,一个有血有肉的毒贩就这样呈现在大银幕上,给跪了!

在林嘉欣给观音上香求子的片段中有一个俯拍的镜头,是从观音像的后背向下取景,神像的高高在上和人物的渺小对比强烈,喻意极妙。

承上,贵为知名律师的林嘉欣为了求子不仅拜观音还问了扶乩,可见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和对神灵的信奉之深。

刘德华每次和林嘉欣出场,二人总是爱意满满,最后签离婚文件时,刘只是看了林一眼,二人全程没交流就爽快地签名 ----- 都是做大事的的,越是重要的事就处理得越冷静,绝不拖泥带水。在楼下送别时,刘提出送林到机场,林伸出手给刘,刘握住,她温柔地看着他轻轻摇头,刘送林上车并关门。这些细节显示二人仍然相爱,但无法再维持婚姻关系。

观看《天气之子》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 篇10

毒品对于人类社会之危害,毋庸讳言,我国人有最深的痛悟。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从此国耻国殇!

刘德华扮演的余顺天早期加入阿叔领导的社团,砍杀间血雨江湖;因阿叔将他养大,他又不能不报恩?古天乐饰演的冯振国,绰号地藏。哥俩儿从小出生入死,皆出同门。影片开头,余顺天女朋友出走,忍受不了余顺天刀口上的生活。余顺天深感后悔不安,之后替阿叔执行家法。其实地藏开始是冤的,他也痛恨贩毒。当三根手指被斩断,兄弟从此成路人。地藏也就成为地下四大毒枭之首……

那么谁栽脏地藏呢,我想应该是余顺天。

余顺天呢,通过奋斗成了金融巨子,又娶了名律师邹美凤,一时声明显赫。

但两口子都有秘密,邹文凤不能生育,余顺天有私生子,余顺天是真爱,邹文凤却受不了欺骗,分手终归是结局。

苗侨伟扮演的林正风是好警察,好丈夫,好父亲,但常感对罪犯无力。

妻子死于普通扫毒,女儿长大后,最好的同学死于吸毒。小姑娘沒有办法,雨中狂奔找到余顺天,并写了一封信。新仇旧恨,余顺天爷爷爸爸死于毒品,私生子死于毒品,如今……

他索性向媒体宣布,拿出一亿港币悬赏,只要能击杀香港地下最大毒枭。法律总是滞后,以暴治暴充满魅力。

一时间,枪林弹雨,互相火拼,四大毒枭,死了两个,应采儿饰演的女毒枭躲进警察局,地藏在大杀之余,寻求警方保护。

林正风恨死其人,但又不得不尽职尽责。

天空罩大地,大地多深广,风连天与地,三个男人,三种宿命。

每个眼神,每句台词,每个镜头,这是男人的电影,这是港片的荣光!

余顺天死了,他已成孤家寡人,两个妻子死了,儿子死了,叔公死了,他选择死;

地藏在怨恨中由好变坏,坏得一发不可收拾,在疯狂报复中每天空虚而痛苦,所以必死。

风还在刮,他要去完成余顺天的遗愿,建免费戒毒中心,筹建抗癌基金会……

我好久沒哭了,周美娜离开余顺天时,我如同身受,眼圈红了

那个女警察中枪,当那个男警察在糖盒里拿出戒指,戴在她的手上,我哭了

当余顺天不顾及名声,毅然参加叔公葬礼,我又哭了

名声和亲情义气比起来,又算什么?

天地对决,生死必分,世事无常,寂静涅槃!

上一篇:我的家乡大兴安岭范文下一篇:工资表编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