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朗朗的读书声

2024-07-23

形容朗朗的读书声(精选12篇)

形容朗朗的读书声 篇1

我与国学的故事

—朗朗的读书声 李雪冬

从楼道走过,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清脆的嗓音诵读着“满招损,谦受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也与这些儒家思想紧紧地联系过,只是就像我的学生一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国学”。

国学经典诵读贯穿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每周学生都会上一节国学课,他们积累了很多国学经典诵读的名句。除此之外,语文课上也教过国学中的名篇《论语》二则等等。也许正是这些儒家思想太深奥,离我们太远,所以年少时并不知其意,反而随着时间地流逝,我才慢慢体会那文字背后的含义。但我的学生非常喜欢上国学课,懵懵懂懂地诵读,对她们来说是一种享受。这与国学课的老师密不可分,那是位年轻的青年教师但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文化修养,她的谈吐,举止都让学生为之折服。一个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无比浓厚的兴趣。国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作为知识储备,永久的伴随人的一生还可以提高记忆力。通过培养记忆技巧,使学生将来不再畏惧背诵。

国学课上采取传统方式,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般来讲,学生连读三天反复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一篇。背诵时一是必须读出声来就像唱歌一样;二是把整篇的文章分成小段反复读,然后再连接起来。三是必须坚持每天都读一会儿,至少读15分钟。这样的效果,比一次读很长时间却不连续的效果好!开始学习阶段,学生年龄还小,领悟能力有限,主要是以背诵为主,根本不解释内容。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比较高,但是,随着学生慢慢长大,领悟能力开始提高,对“死记硬背”就有些厌烦了。有一次,学生问我:“学国学做什么呀?我开始说,你长大就明白了!后来,我就想,应该尽可能给孩子解释解释。

考虑到不能“误人子弟”,就翻出过去自己看的杨伯峻译注的四书细读,后来感觉需要宏观了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就开始读不同版本的中国哲学史。又去书店买了当代和历代著名学者的作品,注意收集经典名著的不同注释版本,利用业余时间,开始自学。我的自学体会:一是要先看哲学史方面的书,对整个中国传统思想发展演进有一个宏观了解。选择的书,主要应该是名著。二是要看经典著作的不同版本注释。三是要学习了近代国学思想研究成果。四是历史相关知识的掌握。这个主要是靠平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学习的次序上,我的原则是“先宏观后微观、先简单后复杂、先接受后质疑,先继承后创新。”

有了这些积累,在处理国学问题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也尽可能的用浅显的语言让学生尽可能明白,多指导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学习国学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人生的感悟。

形容朗朗的读书声 篇2

一、打开心扉,让学生走近朗读

课堂上大多数同学怕开口,怕读错,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除了从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力度几方面加以训练,还要让学生放下心里包袱,这样才能提高朗读文章的积极性,走进阅读。

1.向名人看齐:古希腊著名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少年时患有口吃,说话费力,吐字不清,然而他没有被生理上的缺陷吓倒,每天口含石子站在海边对着大海进行演讲,由于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演说词结集出版,成为古代雄辩术的典范。和德摩斯梯尼相比,我们应该怎样?这样大部分同学克服了心理障碍,才能放开嗓子,为放情的朗读打下心理基础。

2.难易循序渐进:由小短文到长文,由现代文到古诗词。如从冰心的短诗《纸船》到朱自清的《春》,继而从《世说新语》到《观沧海》等,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亲近阅读,学习朗读,才能真正地走进语文。

二、融入氛围,让学生拥抱朗读

1.师生共读:老师放下身段,不再做高高在上的指导者和裁判员,和学生读成一片,更能让学生融入朗读的氛围中。录音范读,尽管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是和老师亲身示范相比,后者更能感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因为老师近在眼前,学生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感和迫切的表现欲,就像明星演唱会,现场的气氛更能感染人。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全诗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学生听完录音朗读后能读出来一定的痛苦和挚爱的深度,但是当老师亲自给他们读了一遍后,尽管读得不如录音朗读好,结果获得了大家充满激情、不约而同的掌声,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调动了起来,随后的课堂就像干柴投进了烈火,气氛非常热烈,课堂上的朗读声不断,随后的课堂问答和质疑,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地主动参与,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配乐朗读: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声情并茂的散文,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古诗文,学生就很难入境,例如讲授《醉翁亭记》时,老师通过多媒体精心地给他们展示了具体的画面,配上典雅的古筝曲,在典雅的音乐声中,举起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这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感情距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流利地背下了课文,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点燃激情,让学生享受朗读

为了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单读、齐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小声读、大声读、快速读,等等。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就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激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学习《生命的意义》时,我就让学生齐读有关的段落,课堂气氛热烈极了。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的作用,但也可能产生过犹不及的不良效果。还可以开展朗读竞赛,男女比、小组比、同位比、自由比等,然后评出“最佳奖”“勇气奖”“进步奖”“合作奖”等,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还怕在课堂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吗?

四、百家争鸣,我的朗读我做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朗读多了,细雨润物中学生掌握了技巧,课堂上的朗读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课外的好文章也想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于是在班上开展了朗读表演赛,配乐的、清读的、读名著的、读古诗的、读心灵鸡汤的,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热闹中不失理智,激情中斗志盎然。由“要我读”到“我要读”,在“我的阅读我做主”中,鲜活的生命状态绽放在教室中,课堂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

老师重视朗读,学生才能重视朗读。当学生爱上了朗读,老师还用担心学生思维不清、腹无诗书吗?还担心学生茶壶煮饺,口才有问题吗?还会因为用了洪荒之力,课堂上依然在金鸡独立而尴尬吗?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实用最重要的方法,注重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领会内容的丰富多彩、体味意境的深厚绵长,从而促进学生的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

让我们放飞朗读的翅膀,点燃课堂的激情!

朗朗读书声,语文的本色 篇3

一、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诵读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诵读的训练,加强对诵读的指导与训练。

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是靠反复的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反复诵读便于记忆。记忆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阁楼。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好懂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文章,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好词好句的记忆,也是语言积累的一种好方法,遇到一些诗文佳作必须要求学生背诵。

教学时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工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诵诗文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的成败的首要标准。

就现在用的教材来看, 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教材中也要求背诵的地方,以小学语文第二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涉及到七篇,这些都是要很好的把握,要求学生背诵。此外, 为了增强诵读文章的数量,我还适当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词及名篇。

二、抓好课外阅读

在博览中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

教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 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化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多写点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握便一定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叶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完整,严密。

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的阅读中涉及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兴趣,手中有书看不进去,只想看书上的画面。这样有学生即使有书,他也没有心读。更谈不上积累。针对这个现象,我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布置一些课外收集资料的作业

(二)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农村小学资源有限,书籍匮乏,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外书,让学生以较少的费用买到最优价值的书,我作为小学语文教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使其在读书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 (1)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课堂内外》,《作文大本营》等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2)提倡同学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学生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等优秀刊物,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借阅(4)假期学校要求学生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童话、寓言、名著。并要求写好读书心得和进行语言积累,力争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

(三)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 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 学生的思维,想像。我在课堂上,总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阅读课文外书时,写在积累书上。一本书读完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长期坚持学时的阅读、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给学生展示"才华"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 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1)每天的语文课抽上十分钟,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形式多样。2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读于写"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抄上,以胡想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里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响起教学论文 篇4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认为语文教学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尤为高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笔者认为:(1)明确诵读要求,作为考试的指南。精短典范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可直接要求默写;稍长一点的文章要求学生熟读。这些内容可让学生在早读课完成,使早读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2)增加要求背诵的内容。既然大家认为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背书,教师就应该提高诵读要求,增加要求背诵的内容,使学生的课后多一些朗朗的读书声。(3)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引导的工作,带领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心中要有”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试着论述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好书,以读为本读,将读书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课堂主要分成三次读:

(1)自读。在正音之后,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通读感知。

(2)译读。在朗读几遍课文后,学生对文章的大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他们一边读原文一边根据手边的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这个目标也完成得不错。

(3)品读。让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再反复地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随着朗读要求的步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读出了情,也品出了味,正所谓”读中品味“.就这样,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对这篇课文已经很熟悉了,基本做到了当堂背诵,很好地完成了这堂课的目标。

语文教学培养的学生的读能力主要是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材料转化成声音,其实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学生熟悉文本、培养语感、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都大有裨益。然而如果只依靠单一的全班齐声朗读,学生不久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还会厌烦,不仅教师预期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显得非常重要,有时我们不妨来几着”歪招“,戏谑为”另类朗读“.

一、配乐朗读

在教授《岳阳楼记》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景明则情喜,景暗则情悲两小节,教师播放婉转哀怨的古筝曲,动听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学生,感情的蓄积和酝酿也水到渠成,在潺潺汩汩的音乐声中大家读得投入沉醉。课后要求学生巩固朗读练习,找一首最喜欢也是和本文的风格最吻合的曲子,作配乐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录制下来,教师组织一个”朗诵会“.

二、演唱课文

教授《醉翁亭记》一课时,进行常规的集体朗读时,个个无精打采,教师灵光一闪,何不来个”唱课文“?此法一经公布,全班哗然,大家情绪高涨,纷纷踊跃地寻思什么曲调旋律节拍和文章最协调一致,最后大家一致选定《高山流水》的调子来演唱课文,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大家都嫌一遍不”解馋“,在多次”演唱“中学生自然而然熟悉了课文。

三、南腔北调集——方言朗读

虽然我们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但偶尔的”反其意而用之“也未尝不可。方言朗读,此法一经宣布,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更能读出浓郁的情韵。教授《甜甜的泥土》时,别致的读法更渲染出妈妈的悲哀,效果很好。

四、男女声二重唱

在教学《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时,尝试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朗读前作必要的`指导,男女学生各就各位,积极投入,听清指令,还要注意协调,声音要和谐。随着”男生开始“的指令,磁性的男声响起,紧接着”女生开始“的指令发出,秀丽的女声响起,既有壮美如”大江东去“,又有细腻柔美如”杨柳岸晓风残月“,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五、接龙朗读

下午的语文课学生常常精神疲倦,恹恹欲睡,注意力不易集中,读起课文来更是无精打采,甚至常常弄错要求,这就迫使老师要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分组(标准可不相同,或分为男女生组;或分为单数组双数组;或分为前排组后排组;或分为学号单号双号组,不一而足)朗读的方式,每组读要求的句子(句子可多可少,或完整的一句,或每一标点符号算一句),如果有学生思想”溜号“,被其他同学逮个正着,要接受处罚。这样一来,学生无不抖擞精神,目光如炬,不仅自己不会读错,而且还会支竖起两耳纠别人的错。

六、跟读法

现在多媒体成功地介入语文的教学,使语文教学手段日趋丰富多样,其中就包括音频资料的广泛使用。如果教师单纯地播放录音,学生听读,他们就是被动的接受者,能不能化被动为主动?教师可以在听读之前明确要求,比如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录音播放一小片段后,指名学生起来朗读,如果哪怕读错一处,便视为不过关。花季少年个个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永不服输,这样一来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兴奋点,教师往往能事半功倍。

其实,殊途同归,无论采用什么千姿百态的朗读方式,目的只有一个,一言以蔽之,带领学生熟悉文本。

菁菁校园、书声朗朗 自查报告 篇5

关于开展“菁菁校园,书声朗朗”诵读活动的自查报告

为了使“菁菁校园,书声朗朗”诵读活动能持续地坚持,并引向纵深发展,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我校对这项活动前段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先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此项活动,学校召开了专题会,成立了的组织机构,制定了活动方案,并以活动为载体,使诵读活动在全校得到了较好地开展。一是开展了全校性的正确读书活动,从纠正学生唱读、数读、无感情读等方面入手,教师运用范读、教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二是增加学生读书时间,在课内和朝读时间以读课文为主,课外以读学生喜爱的课外书籍或诗歌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举行比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方面检验各班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全校学生的诵读素质。去秋,除各班级举行的诵读比赛外,学校组织举行了诗歌朗诵、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比赛活动,将诵读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主要成绩

1、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校园里书声朗朗,学生们在朝读时、在课外读书时自觉诵读,蔚然成风。

2、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正确诵读的自信心,基本纠正了一些同学的唱读、数读现象。

3、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了高年级学生对诵读的兴趣。有感情地读课文,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与作者的心近了,对句子、段落、全文的理解轻松多了。

4、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在人际间口语交流中,表情达意更贴切、语言运用更准确。

三、存在不足

不平衡现象严重存在。一是年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低年级训练力度不大,整体缺陷纠正效果不明显;二是学生之间不平衡,唱读、数读、无感情读的现象还严重存在。

四、整改措施

1、将此项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从严格要求语文教师诵读教学着手,坚决消灭唱读、数读现象,让学生养成有感情诵读习惯。

2、加大对薄弱年级、薄弱环节的督办力度,促使该项活动在全校均衡开展。

3、突出重点,改进方式方法,中、高年级主要精力放在纠偏上,低年级主要精力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正确诵读上,使他们从小就能正确诵读,减小中高年级纠偏难度。

4、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

浠水县玉泉小学

形容读书的成语 篇6

1、负薪挂角: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2、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3、行吟坐咏:吟、咏:声调抑扬地念、唱。走着也念,坐着也读。形容读书用功。

4、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5、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6、开心明目:开心:使心窍开通;明目:使眼睛明亮。指通过读书或做事开通心窍,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力。

7、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8、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9、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10、大璞不完: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11、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12、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13、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4、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15、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16、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17、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18、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19、凿壁借光: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20、朱墨烂然:朱墨:朱笔和墨笔;烂然:光明的样子。形容读书勒奋。

21、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22、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23、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24、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25、兔园册子: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26、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27、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28、太璞不完:太璞:未治之玉。璞经过加工,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出来作官,就丧失了纯洁。

29、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30、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31、寝馈书中:馈:吃饭。读书很专心,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32、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33、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34、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35、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36、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37、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38、硕彦名儒:硕:大;彦:有才学的人;名:有名声的;儒:读书人。指非常有名气的大学者。

39、却客疏士: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40、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41、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42、枕典席文: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43、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44、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45、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46、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47、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48、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49、囊萤积雪:囊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让朗朗书声重回语文课堂 篇7

一、教学目标中要突显朗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而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设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 以及文本背后包含的作者的情思, 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等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在无限的时空背景之下的孤独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 而且诗歌还创造了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诗人的悲叹也引发了千百年来的文人骚客的共鸣, 让古今多少文人骚客, 潸然泪下, 思接千载, 神游万里。但是这首诗歌放在预备年级的教学确实存在着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我定位于通过查找背景, 在了解诗人的处境、抱负、心理后, 通过诗歌诵读来理解陈子昂满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孤独。

我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们了解了诗人写作的背景: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 (即幽州台、黄金台) 写下了本诗。然后在朗读中, 让同学体会“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怅然———而———涕下”的停顿、重音的表达作用。在前两句中, 读到作者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悲哀;后两句因为增加了“之”和“而”的虚词, 音节显得舒缓, 就好像作者在不断叹息自己的命运一样。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环节, 反复体味了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朗读成为教学环节的点睛之笔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 教学环节应该具备紧凑性和逻辑性, 朗读的穿插不是若有若无的点缀, 也不是为了舒缓上课的节奏, 而是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朗读环节的设置要恰到好处, 朗读的形式也很多, 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等, 但不见得每种朗读形式都是有效的, 选准朗读的时机, 选对朗读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 自由读、个别读可以放在文本解读之前, 以此来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而全班朗读应该放在文本解读之后, 通过朗读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让理性认识得到深入。

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借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行文显得感情真挚, 气势恢弘。因此在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当年马丁·路德·金演讲的片断, 之后我就请同学散读、选读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要求能够读出响亮的声音、读出激昂的情感, 使学生由生情到入境、由感悟到思考。当我紧扣文本, 落实对主题和语言的探究之后, 我再通过全班朗读创设课堂教学的高潮, “这是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沉痛、愤怒;这是倡导和平斗争方式的呼吁———沉稳、睿智;这是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檄文———激昂、坚定;这是对理想世界的热切向往———深情、热烈”, 通过同学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朗读, 同学感受到作者时时交织的悲愤与热切, 最终引发一种对弱势群体、弱势民族的人文关怀。

三、不同的文体可确立不同的朗读重点

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选择带有作者针砭时弊、强烈爱憎的鲜明观点的语句, 或者选择通过典型事例形象有力说理的段落, 还可以挑选表现准确、严密语言的语句进行朗读。

比如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 作者表达了“未有天才之前,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的观点, 在文本最后, 作者论述到“做土要扩大了精神, 就是收纳新潮, 脱离旧套, 能够容纳, 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 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 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通过朗读, 就能使同学明确作者强调的泥土应该具有的精神就是“从小事做起, 懂得欣赏、坚实、坚韧, 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的精神。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朗读的时候可以选择能够概括事物特征、阐释事理的语句, 或者使用说明方法增强说理的句子, 或者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 平实, 简洁的特点的语句。

比如在《中国石拱桥》中,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里的“大约”“可能”“几乎”都是限制词, 有的限制了时间, 有的限制了地点, 通过朗读就可让同学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明白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记叙文、散文、小说类文体或以叙事见长, 或以抒情取胜, 或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让人惊叹, 或以深刻的主题令人反思, 在朗读的时候要选择能够表现这些主题、艺术特色的段落句子展开。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了月下荷塘那田田的叶子、袅娜羞涩的花朵、淡淡的清香, 凝碧的波痕, 塘上月色营造的朦胧、静谧的氛围, 轻盈飘忽的青雾, 错落有致、浓淡和谐秀的树影。作者沉浸在淡月辉映下荷塘的景象之中, 让他渐渐远离了颇不宁静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 同学就可以体味情景交融之美, 浓郁的诗情画意, 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四、方法指导让朗读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还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文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领悟“重音、节奏、停顿、抑扬”等朗读技巧的实际应用, 力求最大限度发挥朗读的作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曾听过传忠老师上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课。诗歌的第一节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过老师先问“作者歌颂的是什么”, 再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出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学生在“重音、停顿、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学生前前后后四五遍的朗读中, 同学们终于很好地体会到作者歌颂的是青年人具有的“朝气蓬勃”、“美好的状态”、“生命的活力”、“内在的力量”。过老师还亲自示范朗读了后面的两个自然段,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重读、“四方八面”的响亮、“微风阳光”的轻柔和温暖。“我重新变得年青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的语速加快, 如同血液因为情绪激昂而流的更快, 结尾“梦想、渴望”的重读强调。学生并没有对反复的朗读感到厌倦, 因为每一次过老师都是有指导有目的让他们去读去感受诗歌中洋溢的情感, 他们读的一次比一次有力, 一次比一次有激情, 每一次朗读都是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种价值观的获得。

那豪宅里的朗朗书声 篇8

把书院开进高端住宅,这是太立德仁北京公司总经理陈炳豪的文化愿景之一。在他看来,其实每个房地产商心里深处都住着一个文人。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有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很像外国,比如托斯卡纳风格,从房地产领域来说,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到国内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有其独特内容,要把建筑内容延展出来,第一要做的是认同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沿袭传承,并且植入现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一种模式。”

太立德仁是目前最大的专业房地产公关公司,当下房地产商最流行使用的“附加值”,一是找艺术家站台,二是和奢侈品牌勾兑,但陈炳豪的选择是强化房地产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挖掘传统文化需要找一个抓手,而这个抓手在北京,一定就是琉璃厂。

清初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琉璃厂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此,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每个城市有自己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北京的就是琉璃厂,琉璃厂和潘家园什么的都不同,潘家园是因为商业出名,去淘个手串什么的,而琉璃厂自古是文化区,是文人雅士名士大夫聚集地,在这里有很强的地域感。”

太立德仁做调研时发现,琉璃厂的国际影响力同样巨大,外国旅游团非常多,在外国人眼里,如果说天安门、长城是北京的物理形态瑰宝,琉璃厂就是文化瑰宝。而对于潘家园,“除非老外在北京住十年才知道”。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这些老店成为琉璃厂的招牌,是旧时文人墨客流连之处,它延续的光环也吸引了今世的顶尖大师。

“把大师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从高度和权威角度去诠释中国文化。”这是太立德仁的第一条产品线。

为了开发琉璃厂文化资源,太立德仁和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牵上线,这是西城区国资委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琉璃厂商业开发,包括琉璃厂品牌的对外输出,以及琉璃厂区域内的文化推广。双方成立了都市旭阳,专注做文化产业推广,以及琉璃厂的品牌塑造。

在有了大师的基础上,如何和房地产结合,让更多人去接触推广传统文化?陈炳豪想到了书院。

他在国外机场候机时发现,国外小朋友会拿出一本纸质的书籍,国内孩子在机场则会拿出电子产品打发时间。国内一些经典著作的发行量只有6000多册,他不由感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成年人对文化上的认知、品格上的成型已经固化了,可以改变的空间没有多少。我们希望在保有现代生活的同时,让小朋友热爱传统文化,一点一点了解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商而言,投入做文化也需要有目的性的支撑。书院项目从目前的教育热切入,让地产商看到了吸引客户、开拓市场的前景。 “我们走过了‘没房买房’的阶段,也走过了‘有房比房’的阶段,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居住条件更好,追求绿化率,容积率。但豪宅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以后业主不再会比较精装,比较纯意大利小牛皮家具,会更专注精神品质。地产商做文化是在满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

文化地产是一盘很大的棋,但书院项目的拍板过程,只用了短短两个小时。

“我和包头一家地产商仅仅是聊了两个小时天,就达成了这个默契。他在楼盘里拿了300平方米给书院,使其变成固态形式,我们有了根据地,就可以做传统文化展示,也可以做授课。我们花了四天时间准备,做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在那个楼盘开了第一家书院。”

通过琉璃厂合作方的关系,第一节课邀请了孔子的75代孙孔祥林先生讲《弟子规》,现场反响热烈。陈炳豪介绍,接下来和房地产商的合作将会常态化,把书院搭建在房地产项目的会所里,成为一个文化推广品牌,授课对象针对五到八岁小朋友,通过邀请琉璃厂的文化人做讲座,或是教授书法、国画、《弟子规》等,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

出乎意料的是,琉璃厂的大师们对启蒙幼童的书院项目非常积极。大师们关心如何让自己说的东西让更多人听懂,让更多人接受,关注文化上的传承。“我们可以用明星经济去诠释,比如这个人的出场价值可能是20万,但他愿意只拿一两万去做这个事,因为这些大师非常希望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除了书院项目,公司还打算借助大师效应开发琉璃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厂拥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品牌,太立德仁的合作方京都文化负责每年一次琉璃厂最大的活动厂甸庙会,现场有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比如皮影、杂技。

“我们的计划是最开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开发商合作,做文化展示;接着和传承人、新锐设计师等合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元素和新锐设计师的现代理念,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地产商宣传品牌。”

为了进一步拓宽大师的影响力,公司正在筹划两岸三地文化论坛。陈炳豪说,中国每个城市的文化和学者有不同的气质,北京比较学术,香港比较商业,上海中和了北京和香港,有商业文化也有传统文化气质,还有现代化和国际化元素融入。台湾则是继承了传统文化。每个城市文化学者气质也不同,如果把这些人聚到一起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形容读书方法的名言 篇9

2)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3)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 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孟德斯鸠

5)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6)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8)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成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莫泊桑

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0) 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美国)富兰克林

11) 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1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晋·陈寿

13) 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14)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5)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6) 他整日忧心,青年学子不再读书,他的忧愁,后来证明没有白费他们都习惯,抬头四十五度,仰望天际想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刚好正在想我。——几米

17) 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18)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19)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美国)富兰克林

形容读书有益的名言 篇10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9.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10.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11.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1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4.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书声朗朗 香韵袅袅 篇11

关键词:乐读书;勤动笔;阅读“软环境”;书香校园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

一、乐读书,勤动笔

阅读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课外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职高语文教学工作,每一届接手新的学生,最令笔者头疼的事情就是作文,因为大多数学生不会写作文。每当笔者布置作文的作业时,学生都是拿着作文选照抄一篇作文应付了事。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引导学生多读书,从阅读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有道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是把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起来,在读书时勤动笔,圈点勾画精彩语句,编写提纲,归纳结构特点,摘抄重点词句,勤写读书笔记等。二是把读书与思考问题结合起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能只是读书,在读书时要多动脑,能够从书籍文章中发现一些问题,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从读书中得到一些启示,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在读书后能够写出一些心得体会。三是联系现实生活去读书。脱离现实生活的死读书、读死书,不仅不可能有什么收益,反而会使思想僵化。因此,必须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来读书和思考。

学生一旦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必将终身受益。动笔读书,首先要教给他们一套有关的符号,圈划批注的训练可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初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生字词,理解有关词的意思;再读课文时,圈划文中精彩的句段。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便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笔者还要求学生做摘记,每天读完一篇文章后,都要把文章中精彩的词语和短句摘记下来,每个月检查、交流、表扬一次,每一学期都要评比读书、摘记积极分子,发给奖状,以此鼓励学生养成读书摘记的习惯。

二、营造校园阅读“软环境”

书香校园靠朗朗书声营造。我校提倡全校学生在早读时间必须朗朗,可诵读《三字经》、唐诗、宋词、美文等。几位名师无论是在示范课上,还是在其讲座中,均多次提出要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感情充沛、激情满怀地诵读文章,使书味好比“炼油”,越炼油越香。

另外,“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因此,我们力求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和心灵的陶冶。我们学校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学生自己写的格言牌,插在校园的绿化带中,令师生驻足欣赏。为了更好地促进书香行动的扩大,我们还进行了“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和“读书学士”的评选。我们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演讲比赛,每学年开展一次辩论赛,用多种形式朗诵古今優美诗词、散文,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用充沛的情感和诗情画意的舞台形式,彰显青春活力,表达对青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生中举办“化学史话”“漫游数学世界”“国防军事形势和我国的国防力量”“读书漫谈”“谈谈武侠小说”“法律知识”“绿色环保知识”“国际互连网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专题讲座。通过听这些讲座,学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重视推荐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如配合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摘抄”等,在校园掀起“读书热”。通过阅读课,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学生勇敢、自信的性格,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软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学校要书香四溢,学生要读书,教师要读书,校长也要读书。知识的迅猛发展,让我们都具有了“本领恐慌”,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不读书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淘汰。教师必须读书,“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校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电子阅览室这一校本资源,加大对教育图书资源的购置,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写学习心得,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积极撰写论文。全校师生都在校刊《三秀》上留下了读书与耕耘的足迹。

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培养读书兴趣,形成阅读习惯,是造就书香校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使学校充满生气、充满希望,回归本真、突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朱永新.写在新教育的边上[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形容朗朗的读书声 篇12

然而, 高中语文课堂比小学、初中语文课堂要安静很多, 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 使朗读教学变得可有可无。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正逐步淡化, “书声琅琅”已经或正在变成一个只有空壳的课堂词汇。

其实, 好课往往是“读”出来的。特级教师于漪几十年后再回忆两位国文老师朗读诗词的情形, 说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培养了她“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教学, 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传统的朗读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 不但不应该废弃, 反而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 还琅琅书声于课堂, 让朗读教学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进一步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现代教学中, 是极重要的教学方式, 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 而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朗读,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这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就“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意义。因此,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朗读有助于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 培养学生语感。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有声。”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 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注重课堂朗读教学, 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学会进入情境, 发展和丰富语言, 培养语感。如:读《故都的秋》, 仿佛走进了郁达夫所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中;读《荷塘月色》要读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读《我有一个梦想》, 让自己成为有不屈精神的为民请命的马丁·路德·金。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大都是这样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朗读,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 发展和丰富语言大有裨益。

语感是一种感性经验, 是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的。洪宗礼先生曾说:“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 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 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

反复地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读得声情并茂, 从中理解掌握词语的含义, 达到一定的词汇量, 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 朗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 进入作品优美的意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明其义理, 悟其趣味。比如:《雨霖铃》的婉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 《荷塘月色》的朦胧淡雅, 《记念刘和珍君》的义愤沉痛。通过朗读渲染语音表情, 化声音为形象, 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 身临其境, 体其味, 缘其情, 把握其情感的起伏, “怒而如潮”, “疾而如驰”, “舒而如云”, 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共鸣, 从而达到朗读的艺术效果。读者真正感悟到了作品的意境, 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加强朗读指导, 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 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朱熹《熟读精思》中提出:“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部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浪漫诵读, 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这里, 朱熹所谓“心到”指的便人的思维活动, 且“最急”。这说明从严格意义上讲, 朗读时人的思维是处于活跃状态的。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事实上,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是让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审美的过程。例如:指导朗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的情节时, 注意提示让学生想象、体会王熙凤出场时的精彩描述:人未到声先到、众人屏声息气、黛玉内心疑问及王熙凤穿戴等一系列细节, 让学生们在朗读中细细品味, 一个聪明放肆、精明干练、乖巧虚伪的形象便呈现于学生们眼前了。

学生对王熙凤形象的认识过程, 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就是对文学形象审美的过程。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 “诵”绝不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因此, 学生在“读”中悟, 在“听”中悟, 心、眼、口、耳并用, 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认识, 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 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地位

(一) 高中语文课堂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

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考功利思想、学生自身认知和性格生理、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等因素, 教师在课堂上, 过多地注重讲解、分析, 而朗读教学正在减少甚至被忽视,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一是在高考指挥棒下, 教师和学生认为高考又不考朗读, 只注重语文考点弄懂练透, 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放弃了朗读教学的自觉性;二是课堂教学任务重, 教学量大, 教师以讲代读, 搞“满堂灌”, 丢失了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教学训练计划中不列朗读教学, 实践中显得盲目、随意, 迷失了朗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忽视朗读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二) 高中课堂朗读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常态教学方式。

积累是基础, 训练是技巧, 朗读是手段。朗读教学必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常态教学方式, 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 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 通过朗读会更深刻地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 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

(三) 课堂朗读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高中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各种精妙的词语, 生动活泼的句式, 精彩的语段, 文体形式, 等等, 都可以激发学生追求语言美的情趣。“教学千法读为本”, 这是古代圣贤总结的最佳认知诗书的真理。实施好课堂朗读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是教师应指导有方, 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二是应组织得法, 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空, 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 从而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做准备。

因此, 高中教师有必要从思想上进一步重视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地位, 牢牢抓住朗读这一重要环节, 有效发挥其巨大功能。

三、进一步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因此, 让琅琅书声回到课堂, 充分发挥朗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应进一步改进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策略及方式。

(一) 重视指导, 多元评价。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 熟读和背诵又是学生逐步积累起来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注意指导学生朗读方法, 小到读音, 语调、语速的处理, 大到全篇课文的朗读指导, 可分阶段进行:疏通文义的读法, 推理文理的读法, 品味意境的读法。循序渐进, 掌握方法,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评价上, 要作多元化评价, 激励学生“乐读”, 可以教师评, 学生评, 家长评, 口头评, 书面评, 师生互评, 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二) 花样朗读, 别样效果。

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 等等。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不一而足, 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课时采取不同的方式, 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就很善于利用朗读代替枯燥的讲解, 因为很多时候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比教师单纯地讲要更快地融入课文。如:学习曹禺的《雷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作品时,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三) 借助科技, 创设情境。

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朗读教学, 多媒体朗读教学的运用, 能够以其文、图、声并茂的特点, 给“读”注入全新的活力, 使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在朗读教学中可运用专家的配乐朗读, 也可自己配乐朗读, 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 《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情境, 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 更好地演绎作品, 感受朗读的魅力。

(四) 参加实践, 展示自我。

组织参加班级、年段、教研组, 学校朗读竞赛, 激发竞争意识, 鼓励上进;鼓励学生参加有朗诵节目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节日联欢演出) , 在朗诵中展示自我, 成就自我, 进而带动课堂朗读教学的实施。

洪镇涛老师甚至认为朗读是语文第一教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练就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摸索出一套以朗读为重点, 以培养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让朗朗书声重新回到高中课堂, 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与精彩纷呈。

摘要: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认为高中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进一步重视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地位, 进一步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策略及方式, 呼吁还朗朗书声于高中语文课堂, 提高高中生的朗读水平,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洪镇涛.新课程标准观照下的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6.4.

[2]朱海燕.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20) .

[3]降军光.浅谈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及应用.教育部2009教师远程培训, 2009.7.24.

[4]文毅.以“读”为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思.教育部2010教师远程培训, 2010.8.2.

上一篇:幸运的一件事小学作文300字下一篇:典型事例写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