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

2024-10-13

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共8篇)

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1

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

校园足球运动是青少年最喜爱、开展最广泛、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样也是学校实施阳光体育学生参与较多,学生最爱参与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要求学生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中,学校把足球这一体育项目列入到阳光体育活动的计划当中,但是现实校园足球教学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待而未决,真正的解决了这些制约校园足球发展问题,校园足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开展校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1、学校场地问题。

足球场面积必须符合规则的规定。国际足联曾规定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为长105米、宽68米。国内基层比赛的场地可因地制宜,但在任何情况下,边线的长度必须长于球门线的长度,场内各区域的面积不得变更。球场地面必须平坦,硬度合适,以不伤害运动员和不影响球的正常运行为原则。国际足联世界杯赛组织委员会曾指令世界杯足球赛不得在人造草皮球场上进行。但有多少学校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不要说标准就是连起码的土场地都没有这么大的面积,没有场地实施校园足球就成了一句空话。

2、体育教师结构问题。

学校足球教练员的水平不高,学校体育教师出现高龄化,大部分体育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甚至有的50多岁还在体育教学一线,存在体力和精力不足,专业性不强。换句话说,教师示范上都存在一定困难,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差,体育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示范为主,动作示范不到位,造成误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怎样来提高足球教学质量?

3、学生可支配时间问题。

由于教学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或班级好坏的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主导了学校教育,教师和家长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生根本没有闲暇时间来参加足球运动。

4、家长不支持的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追求学习成绩,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参加周六周日的补课、辅导班、兴趣班等,占用了孩子休息娱乐和体育活动时间,因此家长不支持孩子的足球运动。

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策略

1、将足球课列为专项选修课。

学校应该每周每班一节足球课,这样学生逐渐的融入到足球当中,提高对足球的认识,增加学习足球的兴趣。

2、改善场地的不足,为足球运动的普及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从笔者所在的公安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没有足球场地,有部分学校的足球场地为水泥、不符合学生运动,长期下去对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拿出一定资金给每校建立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地,其次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场地维护和体育器材的购置等。

3、加强校园足球各类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每年都要组织各类人员培训,参与足球培训的除了体育老师还应有其他体育之外的人参与,更多还是足球专项的参与。学生要提高足球参与普及率,就要提高教师足球指导员的培训普及率。

4、组织和参加足球比赛,建立足球联赛,加强足球的交流。健全足球业余训练网络,聘请足球教师,教练员以及有能力的志愿者,帮助学校搞好足球运动的开展。

5、教学和训练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安全预案。组织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学生在参加有组织的足球活动时,应有指导教师负责训练和学习,安排适宜的训练强度,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总而言之,校园足球不仅是学校的课题,也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话题,“足球从娃娃抓起”变成现实。校园足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也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学生能够热心的参与到足球训练、比赛当中。当参与校园足球的人数越来越多时,那么未来中国足球的塔基就构建而成了。校园足球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校园足球应被很好地开发和挖掘,使其真正地发展起来,让学生受益,让教育受益。

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2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有一句话贯穿报告的全局:“教育、科技和人才, 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 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这里面孕育着一个重要的转机, 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必须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 大力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是建立创新型国家重要条件。经济增长之所以为内生, 是因为在不依靠外力的前提下, 若平均而言所有的经济行为人花费在技能积累上的时间不断增加, 整个经济体系的人力资本水平就会持续提高, 经济长期增长因而得以维系。因此, 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的数量越多, 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 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就会越高。我国处于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期, 为应对全球化影响的挑战, 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性的人才。而大学生是国家知识文化的宝贵财富, 最近几年大学生创业难和就业难, 使得与国家经济建设相脱节, 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包袱。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推进, 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成功实现经济追赶的模式正被许多国家效仿。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经济增长的分类比较表明: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教育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教育结构安排, 不仅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关口,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必须在大力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扩大就业市场对高层次劳动力的有效需求, 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创造条件。如何将大学生的就业难转换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 将“包袱”转变成“动力”, 关键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为此,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把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投资和改革的重点。二是设立大学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基金, 增强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应与创新型国家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二、大学生为何“有岗不就”

据中国就业网测定, 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就业岗位存在空缺, 大多属于营销、生产、物流等一般性的就业岗位, 但大学生应聘者很低, 社会上称大学生“有岗不就”。公务员考试, 往往应者云集屡创新高, 就连相对较有保障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工, 也往往是万人争抢的火爆场面, 这种现象已经延续了好几年。因此, 一部分人把此现象归结为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 功利现象严重。事实上, 中国的就业市场已将高端岗位和低端岗位整合成了一个就业平台, 原来大学生属于高端的就业岗位, 而农民工属于低端的就业岗位, 由于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制造性、生产性的就业岗位, 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与农民工的就业岗位逐渐融合, 市场产生这样的现象:

一是大学生工资与农民工工资趋于相同, 二是大学生就业难, 农民工招工难。二是大学生利益产生损害, 比如工资已降到最低, 现在很多专业的本科生求职工资已经与农民工持平;就业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 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可能被挤出市场, 如目前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就业反而难, 而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却留在市场。三是大学生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差。

三、为什么踏实工作难以致富

一项调查说明, 踏实工作难以致富。一条题为“工作40年不如炒房3年”的帖子引发热议。当下年轻人通过踏实工作, 已很难走上致富道路。调查中76.8%的人对此表示认同。 (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踏实工作难以致富呢?这些事实说明了, 我们传统的勤劳致富观念并不一定成立;勤劳之外的东西在起着更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炒钱”行为, 还是靠灰色收入, 本身并不能创造社会价值。

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3

【摘 要】文章从校园足球开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校园足球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一、前言

足球作为当今世界第一运动,其影响力不可估量。一场世界杯足球决赛,无数的球迷为其痴迷,全球各国各大電视台体育频道同时现场直播,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还有欧洲国家杯、欧洲冠军杯、世界五大联赛、中超联赛等受关注度也不断提高。显然,足球运动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积极影响,而且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足球比赛作为低能耗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国家对于发展足球运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于2015年3月16日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广州市作为足球试点城市,结合广州市校园足球开展实际情况,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联合举办广州市“富力杯”足球系列比赛——第一届广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我校学生男子足球队参与了本次校园足球联赛,然而比赛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学生兴趣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否有兴趣是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前提。然而每次足球比赛选拔,自愿报名参加训练比赛的学生非常少,他们主要以“不会踢”“没兴趣”作为拒绝的理由。这只是表面原因。如果从根本上去找原因,可能与中国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传统强调养生以静养为主,强调内在修炼,主张学习文化知识,而对于体育运动方面有所忽视,特别是身体对抗相对激烈的足球项目。这项运动要求参与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例如较强的跑、跳、投的能力,肌肉力量,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等。由于传统教育的不重视,那么学生对足球运动不感兴趣就不足为怪。特别是我校以女生居多,女生大多怕脏,怕累,怕流汗,怕晒黑,怕对抗,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尤为不足。

(二)教师方面:师资不足

我们学校学生总数约6000人,体育教师共11人,其中专职教师5人,行政兼职教师6人,而足球专项教师只有1名(行政兼职教师)。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足球运动强调专项技术与身体素质结合,师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们学校校园足球的发展。特别是专项足球教师的不足,影响更大。校园足球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专业的技术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专项足球教师具备过硬的专项技能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规范技术动作,这是其他专项教师无法轻松做到的。

(三)场地方面:场地缺乏

一定的运动场地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基本保证。特别足球运动这一项目,草地足球场是开展足球运动的基本条件。无论是体育课开展足球活动,还是学生课余时间参与足球活动比赛,足球场地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我校校园足球的开展。体育课上开展足球课或者课余时间训练,最基本的踢高远球技术都难以实施教学,足球运动普及就无从谈起,足球比赛自然也就不容易出成绩。更重要的是,勉强在水泥等硬地开展足球运动,由于球类的身体对抗较强,技术难度较大,在练习或者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更加不足了,教师实施教学训练时风险就更大,责任就更重,压力也就更大。

(四)安全方面:保险缺乏

足球运动是身体对抗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可能会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出现意外受伤情况。然而,这方面的保障制度是不足够的,最后受伤害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家长、教师、学校。因此,在足球运动中,怎么来保护我们的学生,保护我们的教师,保护我们的学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办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以赛代练调动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校园足球发展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学生如果对足球运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全力投入,最终将会取得一定成绩。根据以往的足球教学经验,学生拿到足球就想着往球门踢。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们申请购买了三套三人足球比赛用球,把足球课第一单元内容定为脚内侧踢地滚球,考核办法为:每位学生有10次踢门机会,男生踢门距离龙门11米,女生7米,踢进一球记10分。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主动学习脚内侧踢球这一基本的、实用的技术。第二单元内容为绕竿射门。绕竿射门在第一单元脚内侧踢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脚背外侧、内侧运球技术动作要领。由于有了第一单元作为基础,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对于练习运球绕过障碍物也非常积极参与。考核办法是:背向球门,从射门线起向前运球绕三竿后再往回绕三竿至射门线把球射进门内(每竿相距4米,射门线离门框11米,大小为5人比赛专用门框)。男生60分为15秒,100分为9秒50;女生60分为21秒,100分为15秒。课堂上我们除了基本技术的教学以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实战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战术。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校园足球发展离不开专业的足球教师。然而我们学校专项足球教师只有1人,明显不足。在引进新教师方面可以向足球专项教师倾斜,如条件允许,也可通过外聘足球专项教师或者特定时候购买社会服务形式来充实我校足球教师队伍。除了从外面“引进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引进本校爱好足球运动并具备一定水平的非体育教师参与到学校校园足球发展中来。例如,我们学校学生男女足球队邀请了学校教工足球队主力门将骆东老师作为学生足球队的守门员教练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学校体育教师应该多“走出去”,出去参与上级有关部门关于足球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教学训练水平。

(三)盘活现有场地,积极开展校园足球,同时向上一级管理部门争取改善学校足球场地

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的足球场地,但我们有塑胶篮球场、有塑胶排球场、有水泥地羽毛球场,上学期还向学校申请购买了两个五人足球比赛龙门,六个三人足球比赛龙门球网。这样,在日常教学和课余训练比赛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场地器材来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例如:利用塑胶篮球场开展三人、五人足球比赛,利用排球场、羽毛球场开展网式足球等。当然,我们还要积极向上一级管理部门争取建造一个专门的足球场地。

(四)进一步加强体育课和课余训练安全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购买商业保险,防患于未然

学生健康成长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期盼的结果,也是开展校园足球的目的之一。所以在日常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解足球运动的相关安全知识,详细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充分,加强关键部位的保护。另外,建议学校在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险,把足球等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运动伤害险,以完善整个学校体育的保险机制。同时建议家长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最后,学生参与学校足球训练比赛一定要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同意。

四、总结

经过一年的尝试和改变,虽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我校校园足球开展得越来越好,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更加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我校学生女子足球队获得2015—2016年“富力杯”广州市第二届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广州市中职女子组冠军,同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锻炼,团队精神、拼搏精神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可以说,校园足球开展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好抓手。

【参考文献】

[1]姜韩.浅谈橄榄球在中国高校的发展及建议[J].体育时空,2014(16):27.

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4

2008-9-12 16:42:57东莞交警支队阅读129次

现实生活中,各地特别是一些被执法对象,暴力妨碍警察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事件并非少见,演绎出一个个“警可欺而法不可辱”的版本,令人担忧。从云南的“4.20”事件、到上海杨佳袭警事件再到贵州瓮安“6.28”事件来看,现在的执法环境对公安机关来讲,是不和谐多于和谐。试问,如果连国家“合法暴力”机器--保护群众安全的警察,在执行公务时,都像“豆腐”做的一样,也保护不了、不去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任凭不法分子泄愤,而普通百姓的安全,今后还能指望谁呢?当今形势下,广东公安该如何解决维权中存在的问题呢?这将成为公安维权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公安维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实质上是保护自己的意识增强,而不是守法意识的增强),给警察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群众对法律理解不准确,加之少数民警执法不文明,容易引起群众反感,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民警不会做群众工作,不善于化解矛盾,以硬碰硬,遇到群众情绪激动时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导致矛盾愈演愈烈。

(二)社会风气不利于民警正当执法,警察也是“弱势群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暴力袭警日趋严重。暴力袭警已成为影响警察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各地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工作中遭受暴力袭击伤亡事

件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成为人民警察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而其中“与犯罪分子搏斗”和“受到围攻殴打”两种情况伤亡的数量很大,成为公安民警因公伤亡的主要原因,这不能不引起警界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第二,对警察谩骂殴打现象普遍增多。有的是违章违法被民警查纠后不服处理,出口不逊,无理取闹,扰乱正常工作秩序;有的是把抗拒、阻碍民警执法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故意给公安机关难堪;有的是动手撕扯推搡,阻挠执法;有的是集体围攻,甚至扣留执法民警,抗拒执法等等。这些行为都严重亵渎了警察的执法权威,伤害了民警的身心健康。

(三)对警察的不实投诉比例甚高。除了部分误告以外,大部分不实投诉是恶意诬告。如2005年江苏省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办结的10627件投诉案件中,失实或无法查证的8948件,占办结数的84.2%。再如2006年南京市公安局共受理群众举报投诉962件。经调查,不实投诉903件,占受理总数的93.9%。在这些不实投诉中,有的是受到公安机关打击处理后,发泄私愤、威胁报复;有的是因公安机关的公正处理没有达到其个人目的,心理失衡,故意编造事实或夸大其词,通过投诉向公安机关发泄不满;有的是为逃避违法处罚故意给民警“泼脏水”;有的是故意诋毁党和政府形象,对公安机关和民警进行无端攻击。这些不实投诉侵犯了民警的人格名誉权,干扰了民警依法执行公务,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削弱了民警的执法权威。

二、公安维权工作的对策

(一)针对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法民警必须要恪守规定,严格执法,文明执勤。

人民警察执法就是依据现行法律,目的是追求法律在社会中的效果最

大化。人民警察执法执勤时,着装规范、整洁,行为举止符合警察的身份特征。“严格”是执法的关键。在执法中,人民警察一定要在法律规定的职权内履行职责,按照程序的规定行使职权。实践中,许多同志执法中因为忽视程序上的一点点细节如出示证件、表明身份等等,最后导致我们执法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甚至导致引起一些企图故意逃避处罚的违法分子的无端谩骂、殴打围攻,最终执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此,在执法中必须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勤”。这既是我们保护警察执法权不受侵犯的前提,同时也是执法权得到救济的保障。

(二)针对不利于民警正当执法的社会风气,执法民警必须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益。

执法者的人民警察,一定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令人遗憾的是,经常发生警察被打事件。而被打警察如此软弱可欺,这让群众看到寒心,既不解又心疼。既然警察执行公务,就有必要按规定要求配带警械或者武器,可为何在关键时刻只带而不使用呢?一是警察执法没有客观地处理好管理服务社会与打击犯罪活动、谨慎使用与滥用警械的辩证关系,思想上担心有理说不清,故对正在使暴的被执法对象一般不积极使用警械;二是警察机关缺乏“合法暴力”机器的危机意识,警察使用警械的执法实践技能不精,武艺不高,应用把握不好、不当警械使用环节的技术操作性、程序合法性、目标针对性,于是干脆不想、不愿、不敢使用;三是执法环境因素不利,群众高调理解警察执法的人性化,投诉、批评、责难警察对暴力抗法者实施反暴力,往往“逼”得警察宁愿被打,也不愿依法使用警械。本人认为,警察首先作为公民个体而存在,然后才是警察群体的成员。

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我国现行法律已经有了完整的保障体系,如对一般侵犯公民人身权中的名誉权,《民法通则》规定了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等,对较严重的侵权行为如诬告、诽谤等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罚款、拘留等处罚措施,对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当然,对人身权中的身体健康权受到侵犯,法律规定更加具体、详细,在此不复一一列举。现行法律对警察权利的保护更加有力,而且均通过公法层面严格加以保护。如《人民警察法》第五条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随后在该法的第三十五条则具体规定了拒绝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五种情形,接着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就明确规定了“阻碍执行公务”应当受到处罚,并且强调“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从重处罚”等等。

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绝对不能采取容忍态度。“容忍”与“纵容”仅一字之差。一旦受到侵权,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护警察权的威严。

(三)公安机关各级领导要坚决为执法干警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只有在维权中,各级公安机关领导敢为民警说话,敢为民警承担责任,在执法中,民警才敢作敢为,敢得罪人,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本人认为,维护民警权益,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领导者要有“特权”意识。从对产生的社会效果看,警察权不仅要高于一般公民权,而且也要高于一般行政权。《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第二款和《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二款都明确规定妨碍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公务,应当从重处罚。这正是法律对警察权的保护层级高于一般行政权的明证。警察在执

法中权益受到侵犯,这不仅仅意味着警察个人权益的损失,更是对警察执法权受到挑衅,使法律尊严受到亵渎。公安机关领导树立这种“特权”思想并在这种“特权”意识的支配下,才能把警察维权工作做得更好。二是领导者要持“零容忍”态度。对犯罪,我们采取“零容忍”态度,着力打击。对侵犯警察权益,我们领导者更要采取“零容忍”态度,绝对不能对侵犯警察执法权益,坐视不管。三是领导者要顶住压力。敢于藐视警察权益违法者大都是社会强势群体,他们往往有较硬的后台,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当今说情风盛行的时代,一旦发生这类案件,这些人就会通过各级领导包括直接的上级领导为其说情。维护法律尊严尤其是自己下属的法律权益,就需要本单位领导像北京西城分局的领导一样,有敢得罪上级的胆魄和勇气,顶住压力,最终还民警以公正。

(四)针对对警察的不实投诉比例甚高的现象,司法机关要大胆为维护人民警察权利发挥职能作用。

《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此处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就是要求在实践中,三机关在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实践证明,一旦侵犯警察执法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裁,紧接着检察机关的检察权与审判机关的审判权同样得不到保障,正所谓“城门失火会殃及鱼池”。同为政法干警,应当对侵犯我们职权的行为,同仇敌忾,严厉打击。

(五)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爱警护警氛围。

通往法治的进程,正如农村通往城市的道路,我们可能被填没了“耕

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5

浅谈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理念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司法所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强司法所整体工作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是一项历史性任务。本文就提高司法所规范建设水平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想法。 一、当前司法所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经过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积极努力,司法所建设得到了加强,在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司法所建设的历史演变。 恢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来,从司法助理员一个人开始,基层司法行政机构从司法办到司法所,回顾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几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作用的重要举措;是司法所自身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保证其继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司法所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根本措施。 2、司法所建设的基本要求。 ⑴ 司法部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原则要求。一是规定了司法所的主要职能。1.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2.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助;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5.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6.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7、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8.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二是明确了司法所业务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基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把法律送到千家万户,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信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措施。要逐步将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安置帮教、“12348”热线、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等各项工作整合在一起,形成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综合服务平台,树立统一、规范的整体形象。 三是规定了司法所工作的原则。是要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严格依法开展工作。司法所不得超越职权范围,办理依法应由其他部门办理的事务,不得侵犯群众利益的活动。 四是规定了司法所队伍建设的原则要求。司法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和鼓励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责分工与岗位目标责任制度,重大业务请示报告、集体研讨制度以及对突发、易激化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原则的定期考评、奖优汰劣等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开展业务相配套的登记、检查、统计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便于强化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自我监督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业务公开公示制度以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治所,保障司法所日常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⑵ 中央领导对司法所建设寄予厚望。中央领导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发展,对司法所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政法工作会议要求加强“两所一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建设,从充分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出发,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3、我区司法所建设的现状。 我区现有六个街道司法所,核定司法编制12人,平均每个所2人。其中中共党员10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7人,高中的5人;从事司法业务工作时间5年以上的1人,3年以上的1人,2年以上的6人,1年以下的4人;其中担任司法所长最长的2年,专职从事司法业务工作的6人,兼职从事司法业务工作的6人。各司法所现有办公用房平均三间以上,设有办公室、调解室、接待室等,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基本的办公用品,保证了基本的工作需要。初步建成把人民调解、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公证、法律援助和“148”咨询、安置帮教、法律宣传等职能整合在一起,为有法律需求的群众提供一条龙式服务的规范化司法所。 特别是今年全面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以来,普遍建立了接待室,独立的调解室,增加了一间办公室,用于调解中心人员办公,明确规定增加大调解工作经费预算,为开展司法业务创造了条件。 二、当前司法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司法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规范化建设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处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像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仍然存在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机构没有列入序列、人员编制不足工作压力大、人员调动频繁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条件差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 1、司法所机构虚设,未能列入街道机构序列。目前,司法所列入街道办事处工作机构序列的不多,只是一个虚设机构,一般采取与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合署办公的方式。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看似一个职级高配机构,主任由街道副主任兼任,副主任配备的机动性,可以是街道中层正、副职,职级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这个机构人员不稳定。南京市采取由公安部门选派担任街道综合治理副主任的办式,这一岗位人员来源的确定性,决定了下一职级业务人员的升迁无望,成为这一机构人员频繁轮岗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2、人员岗位任职时间短,或者在岗不在位。 综观司法助理员队伍的整体结构,从事司法业务时间最长的6年,最短的1年,平均在位时间2年;目前在位人员专职从事司法工作的比例较低,只占二分之一;有的街道配备的综治干事能力弱,有的街道甚至没有配备综治干事,综合治理工作压在现有人员身上,助理员参与综合治理工作兼职过重,这是司法所在位人员少、在岗不在位以及频繁转岗的直接原因。 3、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司法所现有人员法律专业知识缺乏,目前大都没有法律专业毕业学历,也没有经过法律专业证书学习培训,虽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短训、以会代培等措施来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但由于从事司法业务工作时间太短,司法业务素质提高不快;从事司法业务工作大多以应付为主,缺乏创新的基础;从专业方面职级升迁无望,敬业精神也有待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 4、考核机制不健全。当前,对司法所管理存在多重性质,有的是直接管理,有的双重管理,有的没有列入编制序列而难以管理,这些决定了考核的主体多样性。客观上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观上存在考核的随意性,有些考核还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更加深了考核的难度。 三、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关键。 领导高度重视往往是一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河南省开展“护城河工程”是领导的重视,南京江宁区司法所建设的实践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当前,建立“大调解”机制是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良好契机,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要大力宣传打造乡镇(街道)大调解平台的建设,充分运用各种调解手段中人民调解的优势,为分解市(区)县矛盾焦点,从根本上方便群众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提高基层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就地矫治犯罪分子,预防重新犯罪的能力。着力提高当地居民的法律素养,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纷争这一调节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依法治国方略。 各级领导的重视,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用人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改善司法所的办公用房条件,配置必要的交通、通讯、文印、档案管理等办公设备,为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司法所的办公用房和装备配置水平,要达到基本满足司法所履行各项职能的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应达到适应形势发展、丰富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职能作用的要求。 2、收编管理是解决司法所管理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几年前,南京江宁区实行司法所作为区司法局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负责指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本辖区的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这一举措开了南京司法所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改变了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内设机构的管理体制,发展了司法行政工作事业。收编管理可以直接决定司法所人员流动和素质的提高,从影响到直接控制是最重要的转变。近年来,南京普遍实行区、街财政预算的统一管理,为实行司法所作为派出机构的管理机制创造了难得的条件。 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首先实行组织机构规范化。收编管理后,对司法所实行市、县(区)司法局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建立。司法所要达到机构独立、编制单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科学规范的`问题。 当前,收编管理还有一项紧迫任务是,应积极争取落实人员编制,来保证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要按照《市县乡司法行政机关机构改革座谈会纪要》精神,清理、核查已经下达的用于配备司法助理员的政法专项编制,被挪做他用的,要尽快收回,确保专编专用。机构改革时,司法专项编制从原来的一个街道一个司法助理员编制,增加到2个编制,但是从当前工作实际来看,人员力量仍然显现不足。社区矫治试点工作全面推开,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起来。应加大协调力度,从市(区)县乡机构改革中县(区)级司法局精简的编制,律师事务所、公证处脱钩改制后腾出的编制、并乡建镇、扩大街道地域调整出来的编制都集中用于司法所。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编制,充实司法所,保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人员编制需要。 3、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司法所的队伍、业务和管理上,体现在司法所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上。队伍建设是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司法所业务工作实际需要三名以上工作人员组成,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人员保证才能真正实行所长负责制。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具备国家公务员条件,热爱司法行政工作,具有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新任命的司法所长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法律专业学历或相当学历。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问题。要建立健全以基本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制度,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业务技能教育和知识更新教育。当前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素质的业务培训,要围绕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工作理论和实践、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基层依法治理、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进行,当前要把大调解业务中人民调解案件的受理、调处技巧、卷宗归档整理、调解协议的起草与生效等业务知识作为培训重点。 4、完善司法所人员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使命。 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的要求,首先要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的队伍。要通过当前政法系统集中教育活动,大力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联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要建立健全“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管理严格、充满生机”的人员管理机制。当前最为突出的是要严把入口。要认真贯彻司法所新录用干部的规定,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会同人事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并严格按照用人标准、考录程序以及审核、审批、任免权限规范运作。今后,新录用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试用期满后方可正式上岗。要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措施。对于不称职的人员,报请组织、人事部门及时调整;对违法乱纪人员,予以严肃查处。 要建立健全加强司法所管理的各项制度。要从司法所内部管理、行为规范和工作目标考核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司法所人员守则、接待制度、文明用语制度、值班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行为规范、工作目标以及司法所考核制度,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干部的行为。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机制。在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特别要结合“双争”活动健全司法所考核制度,要采取领导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干警工作目标考核与公务员年度考核相结合,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激励机制。在实行收编直管后,我们才能在人员使用上,对司法所干部实行了考核任用制和岗位轮换制。每年年终都要对司法所的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所长每年都进行一次述职,征求所在乡镇、街道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继续任职。对考核不合格者和经培训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要做调离或辞退处理。要将岗位职责与学习培训和考核奖罚等制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作的创造性,增强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责任心,坚持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尽快造就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高素质基层司法行政队伍,使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落到实处。

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论文 篇6

足球是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也是青少年最喜爱、影响力较大的体育运动项目。青少年是足球运动的未来,通过开展校园足球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能达到有效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目的,涌现出更多的足球人才,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足球是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当下,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员极少、足球后备人才匮乏。要想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无疑要依靠青少年这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队伍。校园足球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最喜爱、影响力较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其目的在于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但在现实生活中,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却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作为一名体育教育的教师和一名热爱足球的球员,试就如何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普及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性

足球运动是目前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故有世界第一大运动的美称。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适宜的运动刺激,促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体质,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礼仪礼貌,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有利于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中国足球要走向世界,没有捷径可走,必须面向现实,从长计议,从娃娃抓起。开展校园足球就是开拓希望之路,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将来都成为国脚、球星,但却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和健康。所以,在校园中普及足球文化格外重要。

二、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在全校普及推广足球文化后,校园足球教练员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先,校园足球教练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抓好运动员的常规建设。有些学生认为足球踢得好,其它什么都无所谓,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行为无拘无束。这时教练员就要教导学生,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其次,要懂得与队员交流,懂得通过什么来激励运动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足球训练计划。必须了解青少年训练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各年龄阶段的不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并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形式、方法的储存体现了教练员的业务能力,是教练员灵活机动安排训练的前提,是提高队员足球思维的关键。因此,校园足球教练员要多参加各级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从而科学的训练运动员。

在此基础上,教练员应有计划地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或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然后向全校师生宣传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与学校领导、班主任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最后,按照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去部署各项有关活动。这样做,就是让全校师生了解了校园足球的意义,进而鼓励学生接触足球,为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做好铺垫。

三、开展校园足球的途径和方法

1.建设足球场并配齐场地训练设施

这是保证校园足球活动和校队日常训练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要从训练时间、教练、经费保障等方面对足球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为其普及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同时,在学生中灌输快乐足球的理念,保证所有在校学生每周有一节足球专门课程或不少于一小时的足球活动时间,让学生充分接触到足球运动,培养足球兴趣。

2.组建足球队

学校要挖掘具有足球天赋的学生,组建男女足球队各一支,并根据其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专业训练,代表学校参加足球比赛。

3.把校园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管理

将校园足球纳入学校的体育课程,排入学生的体育课表,注重提升学生的足球品位和体育修养。例如:在足球技术、战略学习和比赛中,一方面要倡导和发扬团结拼搏、努力进取、集体合作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足球比赛的规则,做到文明踢球,杜绝拉人、撞击对手等不文明的行为。

4.教学手段要创新

学校的足球教练员必须要有一定经验,懂得青少年的心理,把足球运动的实质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足球运动中,提高对足球的认识,增加足球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一切必须以保证文化课的学习为前提,突出足球运动的教育功能,达到以足球促进文化课学习的目的。

5.突出和体现农村校园足球的特色

在农村中小学推广实施校园足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生热爱和从事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体育教师不必拘泥于正规比赛场地、规则等条件的限制,适当对传统的足球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农村中小学的设施条件,更能调动农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大幅度提高足球的普及率。

6.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

在搞好足球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指导和设计好学生的课余足球锻炼,让学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有关足球的战略战术运用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提高足球技艺。

四、淡化比赛成绩重在培养素质

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宗旨是广泛普及、大众参与,不能用足球是竞技运动、学生必走专业足球运动的思维去开展工作,要淡化比赛成绩,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比赛,从根本上杜绝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等不良行为。学生本身是争强好胜的,教师应该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获得胜利,但要告诫他们,获胜不是足球的全部,踢球的快乐、队友的合作才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足球比赛的规则,做到文明踢球,杜绝恶意犯规等不文明的行为。

五、激发学生快乐足球的兴趣

开展校园足球关键的一点,是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让他们在训练中感到快乐,有兴趣去了解足球,愿意接触足球。同时,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很重要,应该抛去传统的专业队的训练方法,多以游戏、竞赛为主。足球游戏有很多种,传统的训练如颠球、运球、传球、射门,都可以结合游戏来完成。比如:在基本功颠球练习中,给学生设定一个可以超越自己的目标,让学生在一个规定范围的圈里面,每个人都有一个球,脚下运球,可以随意地带球,教练员在圈外面喊口令,让学生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停球,可以是头、脚、膝盖、臀部等,反应慢和停不住球的学生就会被淘汰出圈,最后剩下的是获胜者。这种结合游戏的快乐足球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训练中,还要让学生感知到足球是一项团体配合的运动,要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六、训练必须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很多校园足球教练员都受过专业的学习,也知道青少年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但在实践操作中有时难免会偏离,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一味地想出成绩,违反运动规律开展训练。目前在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方面,很多教练员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从小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足球人才。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正确,而且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目前在欧洲一些足球水平较高的国家,青少年的训练体制基本相同,即从10~18岁之间,有一个指导思想明确的总体性培养大纲。而这一指导思想就是“培养”,所以他们的足球训练并不注重成绩,而是制定了各年龄段详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内容。青少年在其所处的年龄段训练中,必须达到同时也只限于完成此年龄段的训练大纲要求,如果哪位教练超出这个年龄段大纲的要求,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与具体情况,这位教练都会被解职,从而在客观上杜绝为成绩而训练的现象。

开展校园足球 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以评促教

高校学生评教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态度、水平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活动。“学生评教”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兴盛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萌芽,发展至今,尽管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甚至目前在有的高校“名存实亡”[1],但是,瑕不掩瑜,学生评教的积极作用是主流,其已成为各高等院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好高校学生评教,将学生评教做实,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人认为把准学生评教目标、完善评教指标体系、科学运用好学生评教结果是搞好高校学生评教当前急需解决好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谈谈认识,以求共识。

一、把准学生评教目标是学生评教的重要前提

高校学生评教的目的是保证教学质量。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达到学生评教的目的,就要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二个积极性,这也就是学生评教要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而达到目的。所以说,把准学生评教目标是进行学生评教的重要前提。

然而,在学生评教实际工作中,有的高校管理者存在着只是将学生评教作为单纯的监督管理教师上课的一种手段[2];有的学校将学生评教表一用几个学期,评教内容不调整不更新,教师的现状和时代精神得不到很好的显现;有的学校规定学生要先评教才能看到期末成绩,才能选课,还有的学校规定不评教会影响期末成绩,宣传组织不够,学生敷衍了事常有,正常的师生关系出现失衡;有的学校将对老师的评教分数,简单地用作其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的依据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进行学生评教的目标把握不准,忽略了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中心地位,缺乏促进教师发展不断提升完善教师自我行为的作用,为评而评,有失偏差。因此,学校领导要一以贯之地重视和加强学生评教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走入社会后的社会贡献价值也是学校教学质量重要方面的反映。现在学生评教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要保证常规工作不走样不偏离目标方向。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不断总结、改进、创新工作,保证学生评教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学生评教的质量保证

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学生评教的核心,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但从有关资料反映来看,目前不少高校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有:教育理念体现不够;评教指标设置模式化,评价内容过多,评价指标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特色;评教结果存在失真情况等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教育理念的体现、评教指标的设计、指标的表述、评教主体的体现和评教质量保障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一)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应是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是时代赋予的,是时代的产物。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我国高校的社会职能之一,也是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就应体现出这种教育理念。传统的、旧有的教育理念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教师教学活动基本按照统一的模版,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当前我国高校所施行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有较多指标强化的依然是传统的、旧有的教育理念,其评教活动所起的现实促进作用却是很有限,有的甚至是消极的。因此,要用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指导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建立,并在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将其得以具体体现。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1.建立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不应过分注重对教学内容宣讲的评价,而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指标权重。如:“能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提出问题?”、“能否启迪学生思维,给予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老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是否对学习帮助很大?”、“能否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助力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否提倡不同观点的交流与争论,鼓励合作学习?”、“是否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发展学生个性?”等一系列能够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指标内容,建立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建立重视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及突出学科课程特点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学生评教,无论哪个学科、哪个专业,不管是理论课、实验课还是实践课,也不考虑班级的大小,都使用同一个评教指标体系来对所有任课老师评教[3],评教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使得教师对学生评教争议大,很容易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严重的是这种评教缺少对专业课程特色和教师风格的个性化评价,很容易造成教师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局面,从而扼杀了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这样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创新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现代大学创新教育的最重要方面是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去创造适合不同学科课程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多样性也是现代大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对多样化课程教学的评价理应有多元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教才有针对性,才有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师的发展。评价标准应是统一性和差异性的集中设计,可以采取必选指标(共性)和自选指标(个性)相结合。首先是按照不同学科性质和课程类型分别设计的全校通用必选指标,从教学共性上确定出学校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由教师及学生参与根据学科和课程教学的特点,自己设计或从备选标准中选择自选指标,与必选指标共同组成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出学生评教表,避免用同一种评教表对所有学科课程进行评教的问题。

3.建立师生共同参与评教指标制定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目前,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大多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管理者的经历、倾向等对评价指标的制定有一定影响,有时还会受个人情绪好坏的影响。在评价指标制定中将师生吸收进去,使他们充分了解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制定出的评教指标体系将会更科学更实际更见成效。当教师参与评教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接受评教结果,并能够在日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评教意见积极有效地改进教学工作。学生参与评教指标的制定,可让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有针对性且比较客观的建议和意见,有利于调动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也避免出现一些评价内容与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水平不一致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促进工作,加强管理。

4.建立全面反映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教学过程是多个有目的、有顺序的教学环节的集合,各环节之间有机配合、相互影响,共同对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发挥合力作用。因此,学生评教不应只局限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单个环节的评价,而应将评价的内容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授课前的准备、课程设计、教学、实验操作练习与评价、课余时间的辅导、考试环节的评价、教材和教学资料的评价等。要想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进行认真了解和检查,强调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评价是一种反馈。当这种反馈是全面地客观地反映教师实际情况时,学生评教就较好地起到了帮助教师提升能力,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个体持续成长与发展的作用。

三、有效运用学生评教结果是学生评教的价值依归

学生评教结果是否得到科学有效地运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使用恰当,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积极发展;反之,则很有可能起到消极的作用。

目前,较多高校对学生评教结果使用不恰当。一是对评价结果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或反馈结果不及时,或反馈信息模糊甚至失真,不能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和获得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信息。二是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惩、晋职晋升等的唯一依据[2],有真正负责的老师受到挫伤;有的没有建立起良性沟通和工作机制,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在学校或学院(系)范围内公开公布,老师看到的只是冷冰冰的分数,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际状况,看不到优点与缺点,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的学校没有建立教师申诉的机制,造成老师的质疑。有的学校评教的结果没有向学生反馈,不利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深入开展。

科学有效地处理和运用评教结果。学生评教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应科学、人性化地运用评估结果。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学生评教结果时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评教结果的基础上,尊重事实,应考虑对教师心理的影响,保护教师的自尊心,从而达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目的。鉴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实施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评教结果的总体情况对全校公开,个体情况只向教师本人及其领导公布。重点放在对教师反馈和教师改进上来,有针对性对其提供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对评教差的教师进行惩罚。学生评教结果可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尤其在教师聘任、奖惩、晋职晋升等方面应与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评价结果综合运用[3]。通过学生评价,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职业上的成长,打造过硬的整体教师队伍。允许教师对有异议的评价结果申请复议,相关部门必须严肃对待,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和了解,及时给予教师答复。要把评教结果及处理意见反馈给学生,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其他同学对教师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看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增强主人翁意识,加深学生评教目的认识,提高以后参与评教活动的积极性,以利于评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雅娟,黄和萍.“高校学生评教:名存实亡”[N].中国青年报,2016-01-18(09).

[2]邹小婷,刘波.“高校学生评教现状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1,(6):55-56.

中国股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篇8

新股发行制度性缺陷依旧

新股发行制度除了要满足公司融资需求外,还必须有利于维护股市的稳定与发展,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同时做到操作简单方便,社会成本低,效率高,形成多赢的局面。从以前采用过的无限量发售认购证、与储蓄存款挂钩、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上网竞价、上网定价、市值配售、网上网下申购与认购等方式看,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恢复IPO后,由于采取“市值配售+全额缴款摇号”且沪深市值分开计算的做法,仍然没有解决原有制度性缺陷,导致新股发行前资金不断搬家、发行结束后资金闲置浪费、发行社会成本高、效率低、引发股市波动等问题,尤其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参与认购,并从中获得收益。笔者认为,比较起来,新股发行采取一个有效股东账户(不合格、休眠、已注销、无市值证券账户除外)只能申购一个单位的新股,并预缴相应款项或无需缴款,再摇号认购,或采取市值配售,摇号中签后再缴款,放弃认购的由承销商包销等办法,都能够带来多赢的局面。

爆炒新股也是我国股票市场一直没有治愈的顽疾。今年证交所虽然制定了史上最严厉的新股上市交易监管制度,但仍然没能有效抑制住新股的非理性炒作。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与股票发行与上市联动制和交易制度有关。由于新股发行日与上市日基本同时决定,而且间隔时间很短,使得新股认购成为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就能快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造成全民参与摇新股,一级市场资金泛滥,新股上市后暴涨。这显然有悖于股票投资风险与收益共担的市场公平原则,也不符合股票投资收益取决于对未来的市场预期的本质要求。如果对股票发行与上市联动制进行调整,延长新股发行与上市的时间差,或根据市场状况确定新股上市时间,就会增加新股认购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提高新股申购资金变现的周期和不确定性。这将有效减少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资金,引导资金流向二级市场;有利于根据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确定新股的供给量,实现对股市的调节和股票发行与上市的常态化;有利于上市公司信息的充分披露,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避免短线炒作,鼓励长期投资。至于新股首日上市限涨跌和临时停牌等规定,不但没有遏制新股炒作,反而为无量拉升提供了方便。由此看来,新股上市采取和老股一样设定10%的涨跌停制度也许才能有效。

股票破净破发问题

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是公司股价的绝对支撑点,市净率(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也因此成为股票投资的重要防御性指标。我国大量上市公司的股价,包括业绩优良的银行股持续低迷,长期跌至“白菜价”,出现全面“破净”局面,严重背离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而监管部门和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对此熟视无睹,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充分暴露了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和制度性缺陷。如果任其蔓延,必将加剧投资者的失望情绪,损害上市公司形象,并引致股市继续大幅下跌乃至长期低迷。而要解决“破净”现象最重要措施是尽快完善股票回购制度。国务院发布的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国九条”虽然提出了“要完善股份回购制度,引导上市公司承诺在出现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等情形时回购股份。”但这样做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强制性回购股票制度,从法律上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时应分步回购股票。此外,对于股价长期“破净”的上市股票,还可以采取特别处理、不得进行再融资、转为优先股、停牌、甚至转板等制度,以监督和激励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维护公司股价和资本市场的稳定。这样才能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维护上市公司的信誉,增强投资者持股的信心,挽救低迷的市场人气。

上市公司股票价格长期跌破发行价也是我国股市常常出现的现象。高发行价、高首发市盈率和业绩变脸是新股“破发”的关键因素。“破发”现象的出现并持续下去,必定会透支新股未来的成长性,增加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影响市场的融资功能,打击市场人气。解决“破发”现象需要建立事前预防机制和事后纠错惩罚机制。例如,以折扣价发行新股,要求承销商认购一定比例的新股并锁定一定时期;规定在有效的价格区间内,让出价高的询价对象以较高的价格认购;要求上市公司用超募资金回购跌破发行价的股票;对股价长期在发行价以下运行的保荐机构课以罚款,暂停其承销资格,禁止高管减持股票等。

上市公司退市及转板问题

股票市场最主要的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使市场稀缺的资源向有发展潜力和效益好的企业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基石,其内在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存续与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维护股市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还是从培育价值投资理念,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都要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我国虽然构建了上市公司退市相关制度,但与成熟证券市场相比显得不够完善,存在退市标准混乱、退市通道和出口不通畅等问题,导致“鸠占鹊巢”、“上市公司不死”神话等现象依然存在。对于这个问题讨论比较多,本文不想多加阐述。这里要说的转板制度除新三板挂牌企业达标后可申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外,还包括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向主板市场转换制度。因为中小板块是为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是为扶持高科技企业发展,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退出机制而设立的。然而,许多在中小板块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经过发展后规模不断扩大,有的总股本已经超过10亿,完全达到了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理应将这些公司转到主板市场。这样就能腾出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空间,防止利用大盘权重股左右股指现象的出现。

维护市场公平,恢复“T+0”问题

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市场的公平与公正,包括确保投资者地位、信息披露和市场交易的公平。其中投资者地位的公平就是要使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具有对等的机会进入和退出市场,且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成本对等,其实质就是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信息披露的公平就是要求所有可能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披露及时并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开放的。市场交易的公平就是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防止和打击操纵市场、进行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我国股票市场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机构投资者或大户可以获得较多的新发股票、较低的证券交易成本、上市公司的信息,认购新股的资金可以先于普通投资者解冻等。而恢复“T+0”交易规则是为了与股指期货市场对接,体现市场交易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股票现货投资者及时止损,实现风险对冲。从全球股市交易制度的现状和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看,实行“T+0”是大势所趋,是中国股市及其投资者迈向成熟的标志,因而要尽快推出,根本不需要多加讨论。

上一篇:城镇供水应选择正确的供水系统下一篇:小露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