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2024-12-05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通用8篇)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篇1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五单元

单元内容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个具体的内容,这三个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单元学情

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回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3、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1、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学习时数

12课时

备注

圆的认识

轴对称图形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扇形

圆整理与复习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1课时

圆的认识

教材第57—58页及做一做,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

学习内容

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圆的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展示互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画圆中感受“圆”

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介绍各种画圆方法,并实践

(二)认识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关系

1、用圆规画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剪下来,沿着直径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会有什么发现?

2、反馈:把圆沿任何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一个圆里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三)认识圆心、半径作用

1、圆的中心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圆心确定了圆的中心位置就确定了。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三、练习中深化认识圆

1、看图填空。

四、运用圆设计图案

请你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五、实践与应用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三)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第58页,做一做。第60页练习十三,第1题、第2、3题。

圆的认识

圆的半径

直径周长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2课时

轴对称图形

完成教材第59页内容和练习十三第7—10题

学习内容

教材说明了什么是圆,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轴对称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轴对称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和五年级都已经接触过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也会画某些图形的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前一类推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并且学会画圆的对称轴。应该是是很容易接受的。

学习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圆的对称轴。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习方式

探究交流、动手操作、展示互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折纸等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探究新知:

1、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悟学: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完成练习十三第7-10题

轴对称图形

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推举:圆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3课时

圆的周长(一)完成教材第62---63页内容和练习十四第1—3题

学习内容

教材向我们呈现了什么是圆的周长,以及通过操作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展示了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可见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学习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推导并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学习准备

多媒体,软尺,圆规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

圆桌和菜板都有点开裂,需要在它们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

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啊?

同学们,你们有办法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一)测量圆周长

1、课件演示

2、像这样,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圆的大小取决于圆的半径……

(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找一些圆形的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下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通过计算发现:原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2、认识圆周率

其实,早就有人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π=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只取它的近似值,例如π≈3.14。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就有:

(三)学习例1

三、知识应用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2题

四、介绍圆周率

五、课堂小结

完成练习十四第1,2,3,4题

圆的周长(一)

圆周率:π=3.14……

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2πr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4课时

圆的周长(二)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8题

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了圆周长的有关练习,有半径求周长,有直径求周长,有周长求面积等等练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进一步巩固圆周长的相关知识。最后还安排有拓展题,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操作,学生们已经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那么在本节课周长的应用中,学生们应该是学习的得心应手。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学习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圆规,直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二、快速计算:

1、口答。

10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4厘米

0

2厘米

0

三、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ww

w.xkb

1.com

已知:c=1.2米

R=c÷(2Π)

求:r=?

四、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D=8厘米

3.14×8

3.14×8×2

3.14×8÷2+8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94.2(厘米)

5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五、课堂小结。

完成练习十四第5---8题

圆的周长(二)

C=πd

C=2πr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5课时

圆的面积(一)完成第67--68页内容和练习十五第1—5题

学习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而且还能应用公式进行有关圆的面积计算。

学情分析

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4、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圆规,直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

能不能和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内外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介于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间。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1、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动画课件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近似(),宽近似于()。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面积=()×()=()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二)应用公式

1、出示: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2、从题目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先要求出圆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学生尝试解决

20÷2=10(m)

314×8=2512(元)

3.14×10²=314(m²)

答:铺满草皮需要2512元。

(三)探索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2、怎样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圆环的面积?

3、学生尝试

4、汇报

3.14×6²-3.14×2²

=113.04-12.56

=100.48(cm²)

3.14×(6²-2²)

=3.14×32

=100.48(cm²)

答:圆环的面积是100.48

cm²。

三、知识应用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2=0.5(m)

3.14×0.5²=0.785(m²)

答:它的面积是0.785m²。先求出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第71页,练习十五,第2题~第4题。

第72页,第5题。

圆的面积(一)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6课时

圆的面积(二)完成练习十五第6---14题

学习内容

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学习,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在本节课圆的运用中为“复习导入——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4、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方式

复习导入——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学习准备

多媒体,圆规,直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一个圆的周长是12.56cm,求它的半径?12.56÷3.14÷2=2(cm)

2.一个圆形茶几面的半径是3d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3.14×3²=28.26(dm²)

二、探究新知

1、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上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怎样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呢?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那么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验证吗?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当r=1

m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三、知识应用

(一)解决问题。

右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24.8

cm。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

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二)生活中的数学。

车轮,井盖

讨论: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轮为什么可以轻松的转动?

学生交流:因为圆的边缘没有棱角,圆的一周都是光滑的曲线围成的,所以井盖制成圆形,盖起来方便。

车轮制成圆形,滚动起来轻松。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第6---10题

完成练习十五第11---14题

圆的面积(二)

右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24.8

cm。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

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7课时

圆的周长和练习课(一)

完成练习十四第9—11题和练习十五第15—17题

学习内容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学习中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学情分析

通过这一周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求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在本节课圆的知识运用中为“复习导入——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学习难点:复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的分析。

学习方式

复习导入——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学习准备

多媒体,圆规,直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一、学习过程:复习导入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d=7厘米

R=3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3”。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²。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6厘米

(4)

面积:3.14×62=3.14×12=37.68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半圆的面积: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新-课

-标-

第-一-网

已知:C=25.12米

求:S=?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三、巩固发展.思考题: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

×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半径:10÷2=5(m)面积:3.14×

52=78.5(m2)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完成练习十四第9—11题和练习十五第15—17题

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

面积:3.14×62=3.14×12=37.68

(平方厘米)

S环=π×(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8课时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二)

自己设计的练习题

学习内容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学习中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学情分析

通过这一周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求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在本节课圆的知识运用中为“复习导入——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面积。

学习难点:复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的分析。

学习方式

复习导入——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学习准备

多媒体,圆规,直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一、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怎样求圆面积?

2、在一个圆中,圆的面积指什么?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3、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研究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板书:长方形:S长=ab

正方形:S正=a2

圆形:C圆=2πr=

πd

S圆=πr2

二、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圆的面积。

(1)r=2cm

(2)d=6dm

(3)c=12.56cm

小结:计算圆的面积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注意半径与直径,使用半径而不是直径进行计算

2、注意算半径的平方,不要计算为r×2

三、计算圆环的面积(课件出示)

(1)什么叫圆环?

(2)圆环的面积指那一部分?半径的平方差指什么?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3)做这一题你希望提醒同学注意些什么?(注意:求环形面积必须知道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不能直接用直径求面积。)

(4)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计算成果。

四、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

(1)观察上面的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是一个组合图形,在一个正方形内花了一个最大的的圆)

(2)分析题目,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圆的面积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半径),怎样求圆的半径?

(3)请学生拿出卡片动手画图分析,寻找计算圆的面积需要的条件。

(4)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台汇报交流。

2、课件出示

五、延伸练习(课件展示)

(1)学生思考,并汇报解题思路。(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二)

S长=ab

边长=直径(即d=a)

S正=a2

S

正=a×a=d×d=12

C圆=2πr=

πd

因为d=2r,所以2r×2r=12

S圆=πr2

4r2=12,r2=3(m2)

S圆环=π(R2-r2)

S圆=πr2=3.14

×3=9.42(m2)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9课时

扇形的认识

完成教材第75—76页的内容

学习内容

本节课学习扇形的相关知识,认识弧,扇形,圆心角,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的概念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研究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扇形并不陌生,所以我在引课时,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知识入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所研究图形的观察和揣摩,这样由客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掌握。

学习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理解扇形的概念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

2、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研究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祖国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

学习方式

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归纳

学习准备

小扇子,圆规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课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

(1)这些物体都分别叫什么?(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1)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弧。

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3)尝试画弧。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弧。

教师课件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扇形。

(1)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

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3.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并标上∠1的标志。

问:说一说自己画的∠1为什么也是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课件出示三个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扇形。

师小结:这三个图形都可以称为扇形,因为它们都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4.三角形和扇形的区别。

(1)出示一个扇形和一个三角形。

问:这两个图形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5.设疑:在同一个圆中,怎样判断扇形的大小?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全班汇报。

师小结: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大的扇形大,圆心角小的扇形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圆心角?在括号里画“√”。

2.判断。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2)因为扇形是它所在圆的一部分,那么圆的一部分一定是扇形。()

(3)在同一个圆内,圆心角越大,扇形也就越大。()

(4)圆比扇形大。()

(5)半圆也是一个扇形。()

3.画一个半径是2

cm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圆心角是100°的扇形。

四、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材76页1--4题。

扇形的认识

弧: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10课时

整理与复习

完成教材第77—78面的练习十七第1—4题

学习内容

学习完本单元知识后,我们可以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扇形,都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并且掌握了有关有关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解决生活中有关圆的问题。本节课设计了有关圆的知识,以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目标

1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清解决题的分析解答思路。

学习方式

复习—--巩固—--归纳---应用

学习准备

多媒体,圆规,直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r=2厘米

O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

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8.26(平方米)

3.14×()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

(平方米)

=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1)圆的半径都相等。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

练习十七第1---4题

整理与复习

半径,直径,周长,面积

3.14×()2=28.26(平方米)

3.14×()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

(平方米)

=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11课时

完成教材第80---81页内容

学习内容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普遍喜欢体育活动;我们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到体育场,或做操或运动,因此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理性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学习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学习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学习方式

观察---讨论—展示---应用

学习准备

多媒体,圆规,直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情景导入:(100米和400米的比赛实况录像)

师:同学们对刚刚的两场比赛有什么看法?

生:终点位置相同,起点位置不同。

2.赛事回放:欣赏运动场上运动员起跑时的图片。

师:对比这两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生:100米起跑在直道,距离相等;400米要经过弯道,起点不一样在弯道。)

师:同学们的想法与我们体育比赛中的想法一样,进行400米的比赛。如果从同一条起跑线起跑,外道比内道长,相邻跑道之间有差距,那就不公平了。为了公平的原则,400米比赛时会将起跑线依次向前移。那么这个距离可以随便移动的吗?如果不是随便移动的,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的知识找出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确定一个公平的起跑线。(板书课题)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一)了解跑道结构:(出示完整跑道图)

这是一个标准的运动场平面图。一般来说,标准跑道是400米,共有8个道,最里面的一条我们通常叫做第一跑道,从里到外一次是1到8跑道。同学们这个400米的运动场400米指的是哪条跑道?(第一条跑道的内侧线)同学们还看懂了什么?

生1:直道长都是85.96米,跑道宽是1.25米,第一条跑道的半圆形弯道的直径是72.6米。

生2:每一条跑道的两个弯道能组成一个圆。

师:一条跑道由哪几部分组成(课件演示一条跑道)(两个直道和两个弯道)。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出示:跑道一圈长度=2个弯道长度+2个直道长度)

师:85.96米是指哪部分的长度?一条直道吗?400米比赛,运动员绕着每条跑道跑,各跑道之间的差距会在跑道的哪一部分呢?

生:差距在两个弯道。

(二)讨论寻求解决方法:

1、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张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友情提示:

(1)、弯道是什么形状?左右两个半圆形的弯道合起来是一个什么图形?

(2)、怎样找出相邻弯道的差距?相邻弯道差距其实就是谁的长度之差?

(3)、怎样求相邻跑道的长度差?

三、课堂小结

完成第81页的填表题。

确定起跑线

相邻两条跑道的差=道宽*2*π

1.25*2*3.14159=7.85(米)

数学

章(组)

学习内容

第12课时

整理与复习

完成教材第77—78面的练习十七第6—9题

学习内容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圆这一章节所有的知识,包括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求法,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以及一些简单的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求法,这一节课就是要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学期末的整理和复习和一般的某一章节结束的复习课不同,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学情分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在安排这节复习课前我着重考虑到两点: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对这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问题在于如何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知识网络。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自主去整理知识,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严密性等。

学习目标

1、通过展示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应用意识。

2、通过展示提高学生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清解决题的分析解答思路。

学习方式

复习—--巩固—--归纳---应用

学习准备

多媒体,圆规,直尺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在圆周长这节课里,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滚、用绳子围等方法,找到了()和()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1)圆的半径扩大若干倍,它的直径和周长____________,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2)圆的半径缩小到它的几分之几,它的直径和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教师精讲

针对学生讨论,梳理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反馈训练

三、明察秋毫

(说出判断的理由)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它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2)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时,就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确定为3cm。()

(3)圆的周长是各自直径的3.14倍。()

(4)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就是圆周率。

()

(5)要剪两个直径是6cm的圆,至少需要一张面积为56.52cm2的长方形纸。()

(6)当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比正方形面积要大。

()

(7)在一个圆形中,剪去一个圆,剩余部分一定是环形。()

四、对号入座:

1.一个钟表的分针长10cm,从2时走到4时,分针针尖大约走过了()cm。

A.31.4

B.125.6

C.314

2.要在一个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纸中剪出尽可能大的圆,最多可剪()个。

A.1

B.2

C.3

D.4

3.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A.л

B.лr

C.лr+2r

4.一个圆的直径等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这个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无法比较

五、应用生活

1.要求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一个挂钟,分针长50厘米,经过一个小时,分针的尖端走过的长度是多少米?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指名板演)

六、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疑问?

七、作业

1、一张长方形纸,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它剪成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请用圆规和直尺画出长方形和半圆。这个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如果在这张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又该如何画?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又是多少呢?

2、把一个圆形纸片等分成若干份后,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cm。原来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cm2?

练习十七第6---9题

整理与复习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篇2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篇3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篇4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在推理公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计算公式的过程。问题解决:能用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比较、推理和概况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时安排:9课时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 2.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 3.梯形的面积„„„„„„„„„„„„2课时 4.组合图形的面积„„„„„„„„„„2课时 5.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87~88例1及练习十九第1、2、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摆、摆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方法: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生:剪刀、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某社区准备要修建两个大花坛(出示教材第87页情境图)。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猜测:你觉得哪一个花坛大一些?多数学生认为不容易猜测,极少数同学猜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大。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总结出:要想比较哪个花坛大,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 3.提问:你会算它们的面积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数方格,比较大小。

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及平行四边形图:

通过比较、讨论,得出: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 2.猜想验证。提问:通过数方格子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田地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吗?(不能,很麻烦)

[3.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推导过程。(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4.教学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板书)5.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教材第88页例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教师板书。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2题。可先让学生试着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作业: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3题。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

×

例1 S =ah ↓

=6×4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

×

=24(m2)↓

↓ S

a

h 第二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十九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教学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练习十九第4题)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3.练习十九第7题。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第三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2例2及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3.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出的?(演示推导过程)]

二、互动新授

l.谈话: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佩带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要怎样解决呢?(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追问: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猜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2.请每个小组拿出三角形学具,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每组都有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师提出操作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并思考: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这里不让学生回答,而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3.分小组操作,并利用下表做好记录。

我们是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形的();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形的();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形的()。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呢?] 5.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2(板书)6.教学教材第92页例2。出示第92页例2:红领巾的底是lOO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7.让学生再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 学生可能会回答:“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三、巩固拓展

[1.出示: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学生独立解答,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找一找三角尺的底和高,使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作高。如底是 7.2cm,高是12.5cm。再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先说一说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再计算。(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2.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作业: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2题。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例2

S=ah÷2

=100×33÷2

=1650(cm2)第四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三角形的面积——练习二十 教学内容: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练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6题。(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2)学生独立解题。(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BD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

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

h=2s÷a

S=ah÷2

=2×20÷=3×8÷ =8(cm)

=12(cm2)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练习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第五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5~96例3及练习二十一第2、3、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谁来说一说它们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

让学生回忆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的。)] 2.揭题:生活中的图形除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梯形,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梯形)2.让学生利用梯形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测。

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提醒学生用剪刀剪一剪,再拼一拼。[3.交流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指学生到黑板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以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可能会这样做:(1)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出示推导过程: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因为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小结:大家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用字母表示:S=(a+b)×h÷2 5.教学教材第96页例3。

出示教材第96页例3情境图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思考:横截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这是一个梯形;而且有两个角是直角,是一个直角梯形。)

让学生找一找,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你能理解这个横截面的含义吗?

通过交流,学生能明白: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6米,下底是120米,高是135米。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这个直角梯形的面积吗? 让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见板书设计)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96页“做一做”。先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并对该图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大梯形,梯形的上底是(40+45)cm,下底是(71+65)cm,高是40cm,也可以看成两个直角梯形,其中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0cm,下底是7lcm,另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5cm,下底是65cm,高都是40cm,算出两个梯形的面积再加起来。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本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3.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先让学生观察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什么形状,(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机翼的面积。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lOO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3.用字母表示:S=(a+b)×h÷2。作业: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例3:S=(a+b)h÷2

=(36+120)×135÷

2=156×135÷2

=10530(m2)第六课时

课题:

第六单元:梯形的面积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5~10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教学难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学练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梯形。

(l)我们已经学过了梯形,什么是梯形?(2)谁来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在梯形中比较特殊的梯形是什么?(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2.梯形的面积。

(1)我们在前一节课里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出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 S=(a+b)h÷2(2)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和下底,如何求得高呢?]

二、探究新知 灵活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35M,下底是25M,面积是1140M2,高是多少M? 学生自主发言,再由其余同学和教师来判断是否可行。

三、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指名板演,再讲解。]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4.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作业:教材第97~98页练习二十一第5、7、10题。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练习h=S×2÷(a+b)

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求剩下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

剩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七课时

课题: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1)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汁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1)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

2(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m2)第八课时

课题:第六单元: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P100例五及练习二十二第7~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通过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用数格子方法和近似图形求积法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教学难点: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树叶、透明方格纸。生: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秋天的图片。并谈话导人: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树叶的面积。

[出示一片树叶,先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指名几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

学生通过交流,会想到用方格数出来,如果想不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中的树叶。

引导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 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2.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明确:为了计算方便,要先在方格纸上描出叶子的轮廓图。先让学生估一估,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引导思考:余下方格的怎么办?

质疑: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是“大约”?

学生自主回答: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3.让学生拿出树叶及小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树叶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汇报本组测量的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计算叶子的面积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后,会想到可以把叶子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估算。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平行四边形)思考:你能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 [5.让学生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回答: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先让学生数一数阴影部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学生可能数的是阴影部分;也有的把阴影部分填补成学过的图形,算出图形的面积再减去填补的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选出较简单的方法计算。

2.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通过上一题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师引导学生先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学过的近似图形,再估算。3.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

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图上手掌的面积,再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2.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都不是准确值,而是一个近似数。作业: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7、11题。板书设计: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S=ah

=5×6

=30(cm2)第九课时

课题: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P103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二十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并巩固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面积的计算。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巩固利用分割、填补等方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强化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难点: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建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本、彩笔、尺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导入: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将它们的字母公式写出来。

[2.我们应该复习哪些东西呢?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并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出示教材第103页第1题。)

(l)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下,并思考:这几个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2)沟通公式间的联系,完善知识体系。

质疑:在小学阶段,我们为什么首先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都是在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引导:在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将这些图形变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总结: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这些面积公式的研究过程中用的就是转化的思想,](3)引导:这几种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试着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出示教材第103页第2题。

想一想,我们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经常用到哪几种方法? 学生回忆交流:切割法和填补法。

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在小组内交流做法,并说一说想出了几种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说一说每种图形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让学生思考要想求共需要多少块砖要先算什么?这是一个组合图形,它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要先算墙面。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4.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火箭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再算一算。学生汇报:是由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组成的。5.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数一数,然后估算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小组交流。6.教材第103页思考题。

分析: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其中三角形1和2的面积相等。三角形1和2各占了大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或者说三角形1和2面积的各正好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汇报。

[作业:教材第104~105页练习二十三第2、5、6、9]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长方形:S=ab平行四边形:S=ah 梯形:S=(a+b)h÷2 三角形:S=ah÷2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篇5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①没有括号的要从左往右算。②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方法(特征:混合运算里有相同分母的分数):

①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②添括号:括号外面是“+”,不改变里面的符

号。括号外面是“-”要改变里面的符号,“+”要变成“-”,“-”要变成“+”。③去括号。④移动交换位置等。

5.分数化成小数: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除数

6.小数化成分数:原来小数有几位小数就再1的后面添几个0作为分数的分母,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为分数的分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7.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法规律:结果分数的分母等于两个分母的乘积,分子等于两个分母的和(差)。

第五单元组合图形面积

(二)知识点

1.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方法:①图形内,分割法,求和。②图形外,添补法,求

差。

2.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方法:①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形。②数方格。

3.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①逐一列表法。②跳跃列表法。③折中列表法。

共同特点:根据头来确定情况,根据腿来判断对错。

4.点阵中的规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数形结合,发现规律。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知识点

1.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共有N中可能,得到一种或A种可能时,可

能性就是N分之一或N分之A。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篇6

填空。

1、从A到B地,甲要4时,乙要5时,那么甲所行的时间比乙所行的时间短%,乙的速度比甲慢%。

2、如果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那么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是cm,这面国旗用布平方厘米。

4、国庆节商场某品牌商品按原价的八折出售,也就说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240元的商品,现价只需元,现价240元的商品,原价是元。

5、甲数是5,乙数是4,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

6、一台洗衣机原来售价是3500元,先降价10%,在降价10%,现价元。

7、莉莉将1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年利率是4.23%,到期时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元。

8、商场出售一款羊毛衫,原价480元,现在六五折出售,降价元。

9、已知一个数的.60%是90,它的40%是。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篇7

圆明园是清代的御苑, 其基址为明代皇帝亲戚的故园遗址。1709年, 即康熙四十八年开始修整旧园, 后又赐予皇四子胤禛 (yìn zhēn) (即雍正) , 并题名为“圆明园”。1725年, 雍正即位第三年, 扩建圆明园, 增建殿堂和楼阁, 作为听政之所。乾隆即位后, 六次巡游江南, 喜江南湖山之美, 将所见的名园胜景绘制成图, 仿置园中。

嘉庆、道光、咸丰三个朝代, 圆明园愈发辉煌。整个园区占地5200亩, 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相当于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前后经历150多年, 先后建成“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个主要部分。因“圆明园”建置最早, 规模最大, 又是外朝内寝区, 所以习惯上将三园统称为“圆明园”。

圆明园造景的意境多取自神话中的仙宫幻境, 或仿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的深山幽谷, 或采用江南绮丽多姿的名园胜景, 还兼取了国外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 成为当世罕见的园林建筑集大成者。

这座大型行宫御苑是封建帝王的宫苑, 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在园中过着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园外兵营林立, 没有皇帝的特别赏赐, 就是那些封疆大吏也不得擅自入户游玩。1897年, 李鸿章自西欧回国, 前往颐和园朝见慈禧, 受到慈禧的赏赐。他在宴饮、听戏之后, 私带幕僚数人游览圆明园废址。虽然当时的圆明园已被英法联军焚毁成为废墟, 但仍然是皇家禁苑, 像李鸿章这样的宠臣, 也因私闯禁苑受到罚俸处分。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数学 篇8

x靚g f? y#5 zi zh? y臁? c"Do ch#3ng

ji"^ m鑙 x鷑 zh#3o l鷑 chu醤 m韓 z?

r髇g y臁? nu#3n huo s"恘g sh? zu? ti"Dn

二、填空。(44分)

1.加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8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4分)

客( ) 坏( ) 昨( ) 粉( )

容( ) 环( ) 咋( ) 份( )

3.填上合适的词语。(9分)

( 耐心地 )等待 饿 得( 发慌 )

( )奔跑 开心得( )

( )成长 冷 得( )

( )劳动 长 得( )

一( 块 )菜地 一( 口 )水井

一( )菜油 一( )白菜

一( )菜籽

4.选字填空。(9分)

幸 辛 在 再 己 已 以 渴 喝

我( )苦地走到离家很远的街上,( )运地( )那家小店里( )次找到这件玩具,买下来( )后就回家了。到家( )经很晚了,我口( )得很,就自( )倒了一杯饮料,一口气( )了个精光。

5.照样子填写。(6分)

神气极了 荡来荡去 立刻欢呼起来

极了 来 去 立刻

极了 来 去 立刻

6.填写诗句。(8分)

①写老朋友分别时难舍难分的诗句是: , 。

② 写诗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再回到自己故乡的诗句是: , 。

三、写出句子中带点字的反义词。(4分)

1.天这么晚了,你还要上哪儿? ( )

2.火车在铁路上高速行驶。 ( )

3.这时,一辆新型火车开了过来。 ( )

4.燕子南归天气转寒。 ( )

四、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请写序号)。(6分)

①d"恥 ②d"? ③h醝 ④hu醤 ⑤h鄌 ⑥h#3o

都市( ) 还有( ) 好事( )

都是( ) 还书( ) 好奇( )

五、给句子加上标点。(5分)

1.你们快过去吧( )

2.你不是开玩笑吧( )

3.我就买这支铅笔吧( )

4.开始上课了吧( )

5.举例来说吧( )我们班就从来没有人缺过课。

六、给下列句子重新排队(在括号里写序号)。(6分)

( )我生气地走了。

( )有一道题,我怎么也做不出来。

( )我要看他的答案,他怎么也不给我看。

( )小刚来到我家,给我讲明了道理。

( )我们又和好了。

( )我和小刚一起做数学作业。

七、读短文,答问题。(13分)

(一)

一个秋天的下午,忽然间,雨点落下来了。毛泽东看见毛四阿婆正在收稻谷,就连忙栓好牛,跑过去帮忙。有了他的帮助,阿婆家的稻谷没有淋着大雨,可毛泽东家的稻谷却被雨淋湿了。

1.收稻谷的事发生在(时间) ,主要讲(谁) 。(2分)

2.用“——”画出毛泽东帮助毛四阿婆收稻谷的句子。(2分)

3.这件事说明毛泽东是个 的孩子。(3分)

(二)燕子过海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大海上航行。

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子。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停地飞呀飞……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就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

1.燕子往哪儿飞?为什么要过海?(4分)

2.燕子看到船后,为什么一起落在甲板上?(2分)

八、写一篇日记。(10分)

上一篇:摄影征文大赛含外联下一篇:时间与自由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