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社会实践报告

2024-06-20

计划生育社会实践报告(精选8篇)

计划生育社会实践报告 篇1

广告表演社会实践计划报告

09广告表演学号200930111023

姓名:杨晨

我认为广告表演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表现出

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表演来源于生活,所以,我的广

告表演实践就要从我们的生活去实践。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

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

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又称效

应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示、声明等,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

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

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

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

以上是广告的含义,了解了它的含义后就可以更

好的进行我的社会实践了。首先,广告以演员的表演

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而体现出商品的价值用途等。

因此,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有“不要脸的”表演精神。在生活中,在社会里,就要多与人交往,主动去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这样当你要演广告时就能很好的演绎出人物的特点,能具有代表性。其次,我们作为演员,要很好的去了解广告,包括它的制作,用途等。因此,在实践中,我应该去比较大的广告公司去取经,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你了解他了,才有可能做好。在家时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广告,从中去学习一些表演上的技巧。最后,我应该在平时多去锻炼自己的表演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珍惜每一次表演机会,在表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再去和好的表演对比,这样才能慢慢的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

实践就是要走向社会,不能再在这个小小校园寻

找灵感。有了以上的计划,我在社会的实践总共分为三步,第一,我要去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语言能力,所以我要去搞一些小调研,上街去采访路人,这样我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自己才能提高。第二,在宿舍收集一些好的广告,自己也学习说一些不同的广告词,从中寻找不足。第三,珍惜学校给予的每一次表演机会,去好好琢磨人物的心理等,是自己在表演上有一个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实践过程。

计划生育社会实践报告 篇2

一、大学生创业大赛几个特点

首先,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 敢于想象———有梦想才能飞翔。经过各教学单位与学院层层选拔, 进入当晚决赛的8个创业小组在决赛赛场上面对专家评委与现场观众, 侃侃而谈, 激情飞扬, 既表现了当代高职学生敢于直面就业困难, 勇于创业的大无畏精神, 又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阳光、朝气、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 通过被围挤得水泄不通的学术报告厅, 也足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 正所谓“有梦想才能飞翔”!

其次, 创业团队选题新颖, 能紧扣时代脉搏, 富于时代精神。8个创业小组中, 经管学院代表队《简约旅行社创业计划》体现了“现代生活、低碳旅游”的理念, 并紧扣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设计了“三国文化———农家乐游”、“家庭温馨亲子游”、“孝敬父母夕阳游”等系列服务产品;生物工程学院大学生村官班《绿之源生态茶场》创业团队围绕“健康生活, 有机食品”理念, 推出了有机茶、农家土鸡等经营产品, 提出鸡茶共生的生态茶场经营模式;医学院《沁馨杏———药妆》创业项目团队则很好地把目前全球“中医热”和“时尚生活与美丽同行”紧密结合, 赚足噱头;汽车工程学院《完美汽车服务行》创业项目代表队则充分利用“现代生活、有车一族”对汽车的狂热, 针对高速发展的汽车市场做足文章;还有人文、外语及医学院另一支代表队等3个代表队充分利用现代家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教育理念, 选取了幼教市场进行创业设计;化工学院代表队选取了环保主题的创业项目。应该说, 8个小组选题都很新颖, 能够把握最新市场需求, 有一定的卖点。

最后, 大学生能深入学习国家有关政策, 富有企业家的责任意识。通过各创业团队的创业计划陈述, 我们看到各代表队在创业项目设计上富有社会责任感, 在计划实施的资金筹措上基本上都利用了目前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 生物工程学院村官班还利用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相关政策, 较好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政治觉悟。

二、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几点不足

(一) 大学生创业感性多于理性, 缺乏市场经验, 项目脱离实际

参加决赛的8个创业项目中, 绝大多数项目的创业团队都自信满满地宣称项目能在头两年内有回报, 均计划创业第1年就开始盈利且每年能以30%左右的比例增长, 这些都是设计的理想状态, 也许更象是表决心。而与此同时, 项目组对创业所需的奖金、管理经验等缺乏有效沉淀, 对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更缺乏热情后的冷静思考, 市场经验的缺乏导致项目盈利模式设计不贴近市场, 项目财务分析脱离实际, 给人以浮燥、急功近利之嫌。

(二) 创业小组的组建大多处于自发状态, 缺乏可行性

8个小组中, 只有经管学院代表队成员是由旅游、会计、营销等多专业的学生组建而成, 另外生物工程学院村官班则较好地利用了成员各自的工作经验 (他们中有村主任、村会计等) , 由此出现了专业组合, 优势互补,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增强。而其余6队的成员基本上都来自一个专业或是一个班, 专业知识结构的单一也直接导致了项目陈述阶段的被动。所以比赛最终结果 (这两支代表队并列得分相同, 并列第一) 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 项目设计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 创业计划书不完善

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人、财、物及信息的管理”, 而创业小组成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 必然导致公司管理的松散化、随意化, 这一点由各小组项目陈述时对账务问题的一笔带过及面对评委财务询问时的尴尬神态可见一斑。

项目设计中漏洞很多, 论证也不严密, 有些还是常识性错误, 反映出指导还不够细致的缺陷。如生物工程学院村官班创业小组在项目设计时就犯了常识性错误:按该项目创业计划书设计, 公司提供的产品仅为有机茶和土鸡, 那么土鸡蛋算不算产品?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主产品, 而且是紧俏货, 其所带来经济效益可比卖土鸡强多了。而这点不仅项目组成员没有挖掘, 而且指导教师也疏忽了。

(四) 项目陈述面面俱到, 重点不突出

项目组在陈述过程中对评委需要重点了解的项目经营模式缺乏分析,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想当然地进行理想化设计, 对项目前期的市场调查缺乏深入, 论证不严密, 这些都导致项目创业计划书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可操作性不强。从这个角度而言, 项目组陈述效果并不算好。

三、要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一) 创业大赛比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 我以为创业计划大赛比的是项目的科学性, 计划的可行性, 论述的严谨性。组织大赛的目的是从创业的高度来引导当代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 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与追求成功的人生态度。其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不在于比较各教学单位对大赛的组织和学生比赛工作的结果, 但通过比赛来看, 大多数教学单位只是单纯地把这项工作当成了一个比赛, 为了比赛而比赛, 为了给系 (院) 争光而组织, 因而缺少了对创业项目科学性的论证, 缺少了对组建创业团队的指导, 导致出现了不少比赛性、应试性的项目。

(二) 如何进行项目陈述

如前所述, 既然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比的是项目的科学性, 赛的是计划的可行性。那么项目组在陈述时, 必须围绕这两点进行重点阐述, 严密论证。所以各创业小组在论述及指导教师指导时应该遵循以下思路。

首先, 通过市场调查, 我们了解了市场需求及市场容量———发现了潜在的商机。这一点必须是论证科学严密, 不能授人以柄, 但我们有几个小组都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如外语系“宜城小星星培训学校”在市场分析时, 对目标市场的估算就有问题;还有汽车工程学院《完美汽车行创业项目》对襄樊市汽车装饰市场容量分析时“以每辆小汽车每年维护费1000元, 企业利润率40-60%估算出市场蛋糕为6.3亿之多”,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倒推一下, 就可得到襄樊市小汽车的数量不低于100万辆, 以襄樊这个城区120万人口的城市而言, 显然不靠谱。这个问题应该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能够避免的。

其次, 进行技术论证。针对潜在的市场需求, 本项目能提供什么样的针对性产品或有效服务, 且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和市场上竞争对手相比有什么优势和特色。这是按本项目创业计划书实施开办企业的立足之本, 因此论证必须严谨。

第三, 项目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分析 (含政策风险、财务风险、自然灾害等) 以及公司应对策略等。所谓“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对项目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今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困难, 并事先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第四, 在营销策略组合及盈利分析基础上, 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规划。盈利分析时必须科学、严密, 符合行业经营常识及企业成长规律, 不能盲目求大、求快。企业开创初期事先作好头2年预亏的准备, 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

四、几点建议

第一, 在比赛内容引导上, 可先在全院组织“创业项目策划”选拔赛, 寻求好的创意和“金点子”。要创业、要投资, 必须有好的项目。通过举办“创业项目策划”选拔赛, 引导更多的同学去深入社会, 分析市场, 开展调研, 寻找创业灵感, 发现商机, 更好地培养学生市场意识。

第二, 在创业团队的组建上, 打破项目组成员班级、专业及系 (院) 界限, 以项目为载体, 促进创业小组成员自由组合, 完善组织内部知识结构, 提高执行力, 促进管理的科学化与专业化。

第三, 在项目实施上, 强调盈利模式的设计与论证。确定好了一个项目, 商业计划书写好了, 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你对自己盈利模式的一个实践论证, 这个非常重要, 当你发现商业计划书写好了, 团队正在创业中, 然后却达不到盈利状态你就没法生存了。所以必须强化项目实施前的项目选拔及论证工作, 只有具备了好的项目, 再由项目策划人 (或各系院创业办公室) 去物色志同道合的同学或老师、或去游说企业来参与投资, 提高项目的实施性。这样, 好的创意就有可能变成真实的创业行动, 我们学生中也有可能出现象比尔·盖茨那样放弃大学学习、或半工半读出去创业的成功人士。

第四, 在项目启动资金上, 可考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每年通过创业计划大赛选择资助好的项目 (1-3项) , 培养未来企业家。通过基金会给好的项目和创业团队以资金支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给予大学生创业团队以技术支持。在企业走入正轨后返还启动资金, 在企业发展壮大后回馈学院。目前国外高校一般都建立有校友捐赠基金会, 而且数额庞大, 也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创业基金的来源可以以学校适当投入点、社会捐赠点、还可将创意或项目卖给企业等多种方式, 也可适当改变目前对学生的资助方式, 变单纯的输血为造血,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

第五, 建立创业项目跟踪机制。通过创业基金会, 把好的项目、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推向社会, 跟踪管理, 提供服务。在进一步把创业大赛引向深入的同时, 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提高了学院声誉。

影响计划生育进程的三个研究报告 篇3

“我们当年计算过,比现在还要早六七年就应可以逐渐放开二胎了。国家选择现在放开,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决定。”在1980年代担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处处长的萧振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萧振禹参与了2006年社科院有关人口政策研究的重大课题,课题组的结题报告,提出了“生育政策软着陆”的建议。

于景元也是这个课题组的成员。1979年,在第七工业部(简称七机部)二院副院长宋健的带领下,时任二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于景元等人建立了数学模型,对20世纪末的中国人口数字做出了预测。

在这一预测数字的基础上,由宋健执笔写出初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国由此进入“一胎化”时代。

寻找政策变量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部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是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从此,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开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这年6月,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宋健来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出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全体成员大会。

在会上,一名美国学者告诉宋健,他手头有一个用偏微方程描述的人口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人口数量。他觉得,这个模型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可能会有用。

从事控制论和导弹研究的宋健从未接触过人口学,觉得很新奇,遂将模型带回国内做研究。

宋健找到时任二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于景元和计算站工程师李广元,一起研究这个模型。于景元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我们当时很惊讶,没想到人口还能用偏微方程来描述,和我们从事控制理论研究有共性。”

宋健让李广元去国家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一下,国家需不需要这方面的研究。

其时,国务院成立了新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担任组长。6月底,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争取在三年内把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7年时的千分之十二点一降到百分之一以下的任务。至于如何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计生工作者们并没有能够量化的措施。

“当时我们的思路是,计划生育要以思想教育为主,不宜采取过激措施。”彼时在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事统计工作的萧振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得知宋健那里有这样一个模型可以进行测算,计生办反应热烈,“正愁不知道该怎么计算呢”。

由计生办出具介绍信,李广元到公安部要来了每年的户籍人口汇总资料和建国后两次人口普查(分别为1953年和1964年)的统计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宋健小组对原人口模型进行了改写,使之更便于上机计算。

人口模型有几个重要参数,包括死亡率、生育模式(指妇女在生育年龄区间不同年龄下的生育水平),都需要通过统计数据,建立函数。为了进行人口预测和政策模拟,在模型中还需确立一个体现政策的“政策变量”。

于景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国外人口学界提出了“妇女总和生育率”的概念,即一个妇女这一生生育孩子的总数。“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代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5,代表一半家庭生一个孩子、另一半家庭生两个孩子;2,代表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以此类推。这个概念可以体现国家人口政策,正适合做为“政策变量”。

人口模型改造完成后,交由李广元所在的计算站,对设定的不同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用大型计算机进行测算。

1979年1月,中国人口学会在四川召开学术年会,李广元代表宋健小组参加,并作了发言,将这一方程公之于众。此时方程计算尚未结束,但模型本身已经引起了轰动。

不久,结果出来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2000年,中国人口为10.5亿;生育2个孩子,为12.22亿;生育3个孩子,为14.20亿。结果还显示,在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临界值为2.14,也就是说,如果“妇女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2.14,则死亡和出生人数相抵,人口进入零增长,总量基本保持稳定。

报告报送政治局

1980年1月,宋健、于景元、李广元和田雪原(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人员)联合署名,写了一份报告,送给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钱学森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许涤新。

2月8日,钱学森致信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陈慕华称:“我认为这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者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工作者一道,共同解决国民经济问题的一个良好开端,应该支持。知道您领导这方面的工作,所以把全部材料转呈给您,供您参考。”2月10日,许涤新也给陈慕华写了信,表示自己“同钱学森同志一样,很重视这一预测和分析”。

2月25日,陈慕华亲笔回信:“钱学森、许涤新同志:你们送来的我国未来一百年人口发展趋势的资料很好,对制定我国人口政策很有参考价值,我已特报政治局。请你们代向宋健等同志致谢。”

不久,宋健受邀列席了胡耀邦主持的一次讨论计划生育的政治局会议,介绍了人口预测的结果。

“宋健回来以后告诉我们,在场的老革命家们都发表了意见,说中国人口必须要控制。如果少生一个孩子是一种牺牲的话,他们宁愿做出这种牺牲,也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1980年9月9日,邓小平会见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执行主任萨拉斯一行,提出:“我们制定了控制人口的计划,争取到本世纪末不超过12亿。”9月25日,“公开信”发出,独生子女政策成为国策。

“理论上,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也就是12.22亿,但如果上头这么规定,下面一定会有家庭生3个甚至更多,特别在农村。而且人口惯性很大,不是说今天国家倡导只生两个孩子,人口就会立刻降下来。所以,国家倡导的是独生子女政策。”于景元说。

第二次建言

1982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一年后,数据统计完成。宋健小组将最新数据带入人口模型,再次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979年初进行的测算基本准确。

“公开信”发出后,生育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同时,各种乱象也逐渐呈现出来,地方计生部门暴力执法的事件频频上报中央。

1984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向中央报送了《有关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汇报建议:“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中央批转了这一汇报,作为七号文件下发。1985年,一些学者在山西翼城进行了放开二胎的实验。

此时,宋健已从七机部调至国家科委,担任主任、党组书记,1986年担任了国务委员。这一年,科委决定进行有关人口的“软科学”研究,成立了“人口发展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已调任航天工业部(由七机部改名而来)710研究所副所长的于景元也受邀加入。

分管“软科学”的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副局长孔德涌在进行立项审批时,注意到了这个课题。同样是学自动控制出身的他,对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1969年搞“战备疏散”,孔德涌随当时所在的中科院到了北京延庆,住在村支书家里。“一共八个孩子,站一排,个头就像等差数列。我看有个孩子,全身漆黑,像非洲人一样,我问怎么回事,他哥哥说,这个孩子从出生就没有洗过澡。我当时很感慨,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如今77岁的孔德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课题立项通过后,由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问马宾任组长,孔德涌也加入了课题组,和于景元共同任副组长,成员约有10余人。

1987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已过去五年,国家统计局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10%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课题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82年的2.86下降到了1985年的2.20,但“开口子”之后,从1986年起再次回升,1987年达2.59。

1987年秋天,由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签署的课题组报告《关于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报》上达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报告指出,1986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大幅度回升,这都是由开小口造成的,建议重新审查当前正在推行的多种“口子”的方案。

于景元看到了中央批示的复印件。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在上面批示:请告计生委。为什么1986年生育率大幅度回升?胡启立则明确批示:上面开小口,下面就刮风。人口应该严控。

1988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课题组在1987年报告的基础上,写出了题为《严格控制人口,迫在眉睫》的报告,由三位负责人共同署名,打印了多份,交由在两会担任工作人员的一个课题组成员,带上两会。

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听取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珮云的汇报。

邓小平的女儿、时任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副局长邓楠列席了会议。“邓楠回来后告诉我们,说赵紫阳在会上很不高兴。他说今年两会期间有一份文件,是马宾、孔德涌、于景元三个人写的,在会上散发,他们究竟想干什么?我说,邓楠同志你是知道的,我们想干什么呀?还不是为了国家吗?”于景元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这次会议最后讨论通过了《计划生育工作汇报提纲》,强调统一思想,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工作的现行政策。

此后,“开小口”逐渐停止。“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继续严格执行。

1988年11月,受国际著名软科学研究机构、位于维也纳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邀请,孔德涌去做有关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报告。“中国对人口的控制,当时世界上都出了名。而国际同行也了解中国在人口方面的严峻形势,他们告诉我,他们认为中国严格控制人口是完全正确的。”

不久,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司的人员去欧洲访问,回国后告诉孔德涌,现在欧洲人口学界流传着一个说法:中国有一个“马孔于”学派,主张严格控制人口,又叫“严控派”。

但于景元对这个称呼不以为然,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主张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这是国家的大方向,是基本国策,不是我们几个人或者一个学派的主张。非说我们是某个学派的话,我们也是‘国家派。”

“生育政策软着陆”的政策建议

2000年,中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

这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发展研究室主任战捷中标,承担了社科院有关人口政策研究的课题,对中国50年来的人口政策对生育的影响进行评估。课题组成员10多人,经费25万。

时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萧振禹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710研究所副所长于景元都参加了这个课题组。社科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统计室主任何新华运用新的数学模型,得出了中国20年来少生了2.7亿的结果。

课题组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征询了52名知名人口学家对人口生育政策的看法和评价。“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是时候放开二胎了。”

战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年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是一代人的政策,现在20年过去了,差不多有一代人了。这20年间,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也有很多人做出了牺牲。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干群关系恶化……各种问题都浮现出来。群众也有呼声,希望放开二胎。而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只有1.22了,非常低。”

2006年,课题组做出了名为《中国人口政策效应评价与调整思路》的结题报告,提出了“生育政策软着陆”的建议。

报告提出,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山东、内蒙古和重庆这12个省级行政区,“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到了2以下,生育率低于千分之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千分之五。在这12个省级行政区,已经可以优先放开二胎了。从2006年开始实行,经过10年,再平稳过渡到全国放开二胎。

课题组本打算将报告交由社科院科研局出版,但局领导认为这一观点与当时的政策不合,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安,没有同意出版。

对此,课题组成员并不感到意外。

2004年,课题组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只剩论文需要撰写。这一年初秋,刚卸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职的彭珮云在河北保定召开了一次会议,专门听取主张放开二胎的专家的意见。出席者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口情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

战捷代表社科院人口所在会上发言,介绍了从事的课题和研究成果。“彭珮云并没有表态,当时的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也在,他也十分谨慎,并没有说什么。但我觉得,领导心里肯定有这么一笔账,否则为什么让我们开这个会?”战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萧振禹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会前,他向老领导彭珮云私下表示,自己是一个急脾气,怕在会上和人吵起来,因此不准备出席。

计生委的老同事半揶揄地问他:“严控的时候,写公开信的时候,你是赞同一胎的。现在你怎么又提倡放开?怎么都是你呢?”

关于晨曦计划志愿者假期实践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投入到社会这个圈子,既能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增长见识,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是我们大学生提前走进社会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实践平台,因而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适当的社会实践显得十分必要。在假期,走出家门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在带给别人方便的同时,锻炼了我们自己的生存技巧,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在假期我和我的同学参加了“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组织的“晨曦计划”活动,志愿者回访假期受助学生。我们的任务是回访红寺堡南川乡中船小学的十余位贫困受助校校学生。

二、实践过程

根据家访学生具体任务的分配,我和冶广慧同学家访十余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并及时向资助人反馈对应受助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并且将爱心捐助款送往他们手中。同时将受助学生的感谢信反馈给资助人。

原本以为家访学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只是需要填表和看望受助学生。但是,当我真正做这项工作时,才发现它充满着重重挑战。我和冶广慧同学首先要挤身于拥挤的公交车到我们所要家访的村子---中川村。空气中带着些许寒意,但我们心中可谓热血沸腾。到了村口,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去打电话告诉受助学生我们的位置。当看到我们彼此在村口都冻得脸色发青时,我们相视而笑,谁也没有去抱怨,因为做志愿服务需要的是奉献精神。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我和同学如愿家访到了第一位受助学生。令我们感动的是,刚一进门,受助学生的家长就端来了几杯热水并把我们往温暖的火炉旁边邀请,顿时我觉得挨再多的冻吃再多的苦也值了。因为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虽然只是几杯热水,但那是我喝过的最甜最温暖的水。我印象最深的是家访红寺堡南川乡中川村的王小宏同学。他是由年迈的爷爷和奶奶抚养成长的,家里十分贫困,但是我自始至终看见的是他脸上灿烂笑容,就像一棵沙漠里的小胡杨支撑着这个家的希望。虽然资助金只是很少的一点,但却是王小宏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晨曦计划”,等待王小宏的又会是怎样的命运?但我知道他一定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因为他是幸运的。随着几天家访的进行,家访活动也以圆满完成任务划上了句号。我记得那一张张满是稚气但坚强脸庞,他(她)们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坚强的让人心疼。通过这次家访,更加让我领悟到了志愿精神的内涵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让我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学习的机会。

三、主要体会

“生活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不会体会到生活的不易。”这句话说得十分有道理。通过这次家访受助学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凡事只有亲力亲为,才能对事物有一个较为理性、真实、客观的认识。往往有些看起来容易的事,实践起来却是相当的有挑战。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志愿者,最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那些依旧在求学路上努力前行的孩子们。让他们在求学路上少几分坎坷,多一点希望。大山里的孩子上学的不易我感同身受,没有几个人可以无忧无虑的安心读书。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借口去剥夺他们学习机会,加上家长的消极支持,能真正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凤毛麟角。同时,我更加认识到,那些爱心人士的无私和伟大,正是他们的善良帮助了一个又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安心完成求学梦,一人可以不杰出、可以不俊美、但是一定要善良,一定要有一颗懂得帮助别人心。而作为志愿者,我只是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连接起爱心人士和受助学生的交流。和那些爱心人士相比,我们的奉献微不足道。知识改变命运,而命运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那些受助学生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认真求学的人生目标,让我一次有一次的感慨。是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苦难洗礼的人才能拥有更加丰满的羽翼,去翱翔于世界的天空之中。俗话说“千金难买少年穷”,少年时代经历那些磨难将必定成为他们日后走向成功的基石,他们比同龄人更早知道生活的无奈与艰苦。当我走在景色宜人的大学校园里时,会想起那些往事;当我在餐厅吃着可口的饭菜,会想起他们质朴的脸蛋;当我坐在宽敞的教室,享受知识的熏陶,会想起有人还在为学费一筹莫展…此刻,我还有什么不满?当我站在外面的世界,享受着美好的大学时光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作为一个大山的女儿,我有责任去帮助那些苦苦挣扎在求学路上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们。或许我的努力微不足道,但我还是会去坚持,不让自己留下遗憾,为我的人生增添色彩。

在这里我想感谢“晨曦计划”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我会继续努力完成大学学业,我也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家访学生的工作,为受助学生奉献绵薄之力。

四、问题与建议

我觉得通过这次假期回访受助学生活动,我提出以下建议:

1、受助学生的信息存在纰漏,导致我们在做工作时灰常因为信息的不准确而走弯路,建议在整理信息是多检查几遍。

2、受助学生家长对“晨曦计划”的助学活动宗旨理解不彻底,只是单纯的以为晨曦计划只是一个给钱的项目,应该制作一些宣传单之类的,方便箱向学阐释这个项目的真实寓意。

3、我认为在回访表内应该添加一项家长意见,有资助人填写的鼓励话语,切身拉近资助人与受助学生的离,让这个活动更加温暖。

4、主办方应该多举办几次讲座,让志愿者有更好的与人沟通的技巧,使家访工作少一些不利的人为因素。

5、有些学生的家可能比较偏僻或难以寻找,可否不去学生家,而让学生带着感谢信等到双方都可以有条件,有能力到达的地方汇合来完成回访工作。

6、在回访工作结束以后,由资助人打电话询问受助学生,看爱心捐款是否如实如数的由志愿者送入手中,以此来监督志愿者和中心,确保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并且达到慰问效果。

实践者:马自娟

计划生育社会实践报告 篇5

(乡镇企业管理专业)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由教育部组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远程高等教育。所设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为农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乡镇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质量,培养农村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管理人才,落实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管理类乡镇企业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部分。

一、社会调查

(一)目的社会调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管理工作、生产技术工作等的初步训练,对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当前管理或生产状况,使学生得到社会调查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完成调查报告(即毕业作业),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要求

1.选题: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确定调查题目、调查提纲和调查内容。选题应符合本专业计划要求,要结合学生的工作,研究乡镇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题目不宜过大。

2.选点:调查地点一般可选学生所在乡镇企业,应就近安排。应事先将调查提纲提交乡镇企业。

3.调查方法:社会调查可采取乡镇企业实习、实地综合考察、访谈、问卷等形式。要求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会设计问卷,能组织座谈会。

4.查阅文献资料和整理分析:了解国内有关主要期刊文献,掌握查询方法。应基本掌握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分析方法。

5.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提纲、设计及收回的问卷、查阅和整理的文献资料、座谈会记录、参加社会调查的态度等为依据,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三)社会调查的时间安排

社会调查安排8周,计8学分。可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安排,将所学理论知识、技能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毕业作业:

(一)目的:

毕业作业即调查报告。旨在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毕业作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

(二)要求:

毕业作业(即调查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禁止抄袭、剽窃。毕业作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般应包括所调查内容的意义、背景(问题的提出)、文献资料、现状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是体会或建议)。

完整的毕业作业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毕业作业的篇幅应不少于4000字;定稿的毕业作业一律用统一的毕业作业专用稿纸誊写或打印,用统一的封面装订。

(三)时间安排:

毕业作业安排5周,计5学分。

(四)成绩评定:

(1)指导教师对毕业作业的评语内容,毕业作业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的情况;毕业作业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情况及其实用价值;学员独立完成毕业作业的情况;学员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完成毕业作业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

(2)成绩评定标准毕业作业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具体要求如下:

优:独立完成作业;有所在单位、地区的特色,问题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创造性;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已经实施、实现;中心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良: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中心突出,论据较充分,数据基本可靠,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

及格:有一定的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顺。

不及格:原始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差;问题分析有严重错误,层次混淆不清;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作品。

(五)毕业作业参考题目

1.关于改进我乡××厂生产的建议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设想

3.××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工厂环境治理调查

5.××地区如何构建和谐环境,吸引外资

6.××乡镇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人才调查

三、组织实施

1.各教学点应十分重视集中实践环节的组织,成立社会调查领导小组和毕业作业指导小组。根据学生和社会调查开展情况,将学生分成社会调查小组,并确定组长。指导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制定社会调查计划;

2.社会调查组织情况(包括调查计划、调查单位、指导教师、调查小组成员名单等)均报送上(省)级电大备案;

3.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指导学生确定选题,对学生调查及毕业作业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制订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文字材料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

4.对社会调查指导教师的要求:应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工作情况;应具有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每一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

5.指导小组或指导教师以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等作为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初评成绩的依据。

6.社会调查及毕业作业由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由县级电大指导小组认定,交省级电大验收,中央电大抽查、终审。

计划生育社会实践报告 篇6

中期评估情况和二〇〇九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09年8月11日在苏州市吴中区

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钟建华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和二〇〇九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

《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实施三年多来,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从2006~2008年统计数据看,《纲要》实施进展情况较好。在23项指标中,仅3项指标存在一定脱幅,其余20项指标均达到或好于规划进度要求。

——经济发展目标基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9%,超规划目标5.9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18.9%;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2%,分别超规划目标6.4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升至59.7%,与规划进度相符。但是,固定资产完成额年均增长12.9%,与年均增长15%以上的规划要求有一定脱幅;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5%,提高了5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规划要求有一定差距。——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完成。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57.7万人,控制在规划要求的59万人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但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71%,提高了0.24个百分点,与五年提高0.53个百分点的规划要求略有差距。

——富民目标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2008年末已达到26111元,提前完成24000元的规划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6%,2008年末达到11850元,与五年提高到13000元的规划进度相符;恩格尔系数为0.346,控制在0.35的规划目标以内。

——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下降13.8%,万元GDP建设用地年均下降8.8%,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逐年提升,2008年提高到97分,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均达到规划要求;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全部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在完成重点领域发展任务方面,《纲要》确定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一是三次产业协调并进。工业经济稳健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7%。“十一五”以来(注:指2006年至2009年6月底,下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52项、火炬计划20项。服务业发展提质扩量,增加值年均增 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形成了环太湖旅游、特色市场、商贸流通、科技(医药)研发等优势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1%,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18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食品12个,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二是内外资企业发展迅猛。招商选资成效明显,全区外资企业增至1335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9家,累计新增注册外资3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75.7亿美元,其中出口108.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5%和23.7%。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资、内资企业发展到15030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66.4亿元。三是载体空间拓展升级。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开发区实施“提升、精细”工程,建成了旺山、河东、东吴工业园等高水平载体,木渎、甪直、胥口、东山、长桥等乡镇(街道)相继建成特色工业小区,形成了东西贯通、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南工业经济产业带。度假区加快“提速、出彩”进程,精心打造“文化太湖、绿色太湖、健康太湖”品牌,金庭、光福两翼齐头并进,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景观景点相继建成开放,形成了底蕴深厚、韵味独特的环太湖旅游经济产业带。

——功能设施逐步完善,区域形象快速提升。一是吴中新城建设全面拉开。中心城区一批节点、地块、道路、老住宅小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顺利完成,一批现代高层建筑相继竣工,商务人居、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等功能设施日趋完善,尹山湖生态商圈建设顺利推进,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开始启动。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日益改善,现代化新兴城市形态初显。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路网体系加快构建,公路里程增加到1099.3公里;“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5个公交首末站,新增38条公交路线,全区 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水利水务设施不断完善,加固加高防洪圩堤27.1公里、37.1万方,完成各类水利水务配套建筑物272座,新开河道18条、9.3公里、33.7万方,疏浚整治河道691条、533公里、816.4万方。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家,总数达到10家,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5万吨。国家级光大环保静脉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电网建设全面加速,主变容量提高到228万千伏安。三是生态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加快推进绿色吴中建设,完成9000亩太湖生态防护林建设,累计新增绿地面积3.6万亩。全面实施东太湖围网养殖拆除和沿太湖畜禽养殖整治,累计拆除网围面积11.9万亩,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43家。全面禁止开山采石,大力开展矿山整治,山体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村庄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各项创建活动,胥口、光福完成全国环境优美镇验收。

——民生保障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一是富民工程成效显著。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十一五”以来,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26.2万人次,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1.5万个,帮助1.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失业登记率降至2.6%;全面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改革,“五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4家,受益农民达30万人,140个社区(村)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村)标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到317.4亿元,比2005年增加近1倍。二是社会保障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80元和260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和医疗费用补偿最高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和15万元,超13万被征地农民实现农保转城保。三是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住宅类商品房335.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增加到34和74.3平方米,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动迁房和农民安置小区加快建设。

——各项事业快速推进,社会景象日显和谐。一是科教优先牢固确立。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提高到6.4万人,年均增长12%以上;着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3个,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3992件、1469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健康事业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成功防控手足口病疫情;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进展顺利,医疗设施逐步完善。深入贯彻人口计生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成功承办轮滑世界杯、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卓有成效;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区、镇(街道)、村三级体育健身工程稳步推进。三是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全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总面积达到9.6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城乡社区基础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74%以上的社区达到区级以上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四是“平安吴中”扎实创建。顺利完成“五五”普法规划中期目标任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务村务公开不断深化,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安全生产、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各类突发事件和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大防控”措施,各类治安监控设施逐步完善。

《纲要》实施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环境压力不减,投资完成压力加大,提升 产业发展层次压力突出,等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预计后两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略有增长,但是保持20%的目标增速有较大困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将在12%左右,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的目标略有难度;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可能达到38%左右,距离40%的规划预期有一定差距。为了推进《纲要》顺利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围绕解决《纲要》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发展战略和规划不动摇,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相协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突破,推进节能减排不放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台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更好地紧密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创新进取,狠抓“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上半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增长1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增长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5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增长10.9%。

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运行回暖上升。一是全力保障企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抓好上报政策的落实兑现和区内政策的创新完善,先后制定出台了《吴中区扶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 见》和房地产业税收扶持、旅游业奖励、出口企业补贴、社保经费减免、融资担保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清理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取消和停止收费项目24个,减免收费金额3470万元。全面实施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靠前服务,着力解决企业的要素制约难题,帮助企业攻克时艰,共度难关。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成立了鑫源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120.7亿元。二是持续增加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压器”和“起重机”作用,加大项目招商、建设力度,切实推进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等环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招商选资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了北京、深圳、上海及日本、德国等地专题招商活动,全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2家,新增注册外资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新发展内资企业52家,新增注册资金28.9亿元,私营企业1144家,新增注册资金34.1亿元。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12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开工率达到82%。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现代文体中心抓紧启动,太湖文化论坛土建工程基本结束,百世德太阳能一期组件项目正式投产,药明康德一期进入试运行,东瑞制药二期开工建设。三是逐步扩大消费需求。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面开展“家电下乡”活动,着力挖掘市场消费潜力,有效提振群众消费信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98.1元,增长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亿元,增长16.3%。旅游、居住、汽车、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类商品成为消费热点。充分利用假日旅游、重大节庆等契机,加大旅游形象宣传,推出旅游年卡,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实现旅游总收入70.3亿元,增长9.4%,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855.2万人,增长14.4%。通过举办购房节、房展会等活动,释放住房刚性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加速 回暖,全区上半年累计实现商品房销售115.7万平方米,销售额75.7亿元,分别增长160.5%和136.8%。

(二)不失时机促转型,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工业结构加速优化。瞄准提高和培育优势行业、优势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两大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形成,科研生产一体化全面推进。全区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9.8亿元,增长0.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466亿元,利税总额3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4.1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6%。二是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13.5%,高于GDP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5.5%,对地方税收贡献率达到51.5%。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批物流企业进驻,一批汽车、五金、建材等专业市场加速兴起;宇航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进展顺利,香山工坊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博济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创意载体建设基本完成。三是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全区特色农业面积超18万亩,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临湖现代渔业示范区靓装出彩,横泾千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建成投用。全区种植类“三品”发展到158只,“洞庭山碧螺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完成。四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全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5个,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6项、省自主创新产品7项。申请专利量387件、授权量37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91件,分别增长63%、61%和23.5%。各类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吴中科技园已建成创新载体28.6万平方米,2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研发机构、4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进驻运行。吴中科技创业园等14个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加速运行,建成孵 化面积36万平方米,进驻企业350家。

(三)统筹兼顾重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2.4万人,落实稳定就业岗位补贴260余万元。截至6月底,已有2858名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占全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8.2%。全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79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45人。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100%。上半年发放困难补贴810万元,减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用人单位缴费2300余万元。三是基础配套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开发区、度假区和各镇区建设改造步伐加快,宝带路、蠡墅片区三横两纵道路综合改造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蠡盛大厦、星光国际等一批现代高层楼宇加快建设,吴中商务中心、南苏州生活广场等一批功能载体进展顺利。“村村通公交”道路拓宽工程全面竣工,城乡公交网络进一步优化完善。运河风光带等城区五大地块拆迁力度加大,轻轨一号线拆迁任务全面完成。四是农村改革继续深化。新增各类股份合作社19家,新增入股农户5458户、农民近2万人,75%的农民成为股民。镇村两级集体资产稳步增长,总额达125亿元,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别增长9%和7%。

4.齐心协力促和谐,各项事业繁荣发展。一是文教卫事业全面发展。今年中高考成绩喜人,本一达线率比去年提高2.68个百分点。科学育儿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教育设施建成投用,一批新校加快建设,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100%全覆盖。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工程顺利推进,一批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展顺利,完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区验收。成功举办了太湖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一批镇(街道)文体中心、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加快建设,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二是生态建设大力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环太湖周边和绕城高速两侧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区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加紧建设,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全面改善农村环境,新增绿化面积4660亩,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0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近40公里,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完成5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实施减排项目9个,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934吨。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积极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全区各行各业“国庆60周年行业文明风采展”和评选“行业文明之星”主题活动,群众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四是平安吴中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构建大信访格局,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机制,成功调处各类纠纷424件。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极大提高,刑事案件有所降低。安全生产工作得到重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及伤亡人数大幅下降。

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板块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凸显,有些镇、街道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第二,外贸出口低迷,全区进出口总额21.7亿美元,出口额13.7亿美元,均下降2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25%左右;第三,企业效益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利润分别下降13.6%和21.4%,亏损额上升9.7%,亏损面达到36.4%,扩大5.6个百分点;第四,企业 投资乏力,工业投资下降16.4%,外商投资下降11.7%,外商投资占比从去年的17.4%降至13.4%,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区委二届七次扩大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在“大危机”中抓“大机遇”,在“大调整”中赶“大趋势”,在“大发展”中创“大优势”,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确保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不变。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企业服务,夯实经济增长基础。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企业。要按照“增强发展信心、帮助战胜困难,推动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全力保障企业平稳健康运行。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减负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强争取和兑现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想方设法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运营成本,营造宽松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掌握企业发展态势,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着力化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要素瓶颈制约,重点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抓住创业板开设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多渠道有效缓解企业资金难题。

(二)加大有效投入,培育经济增长后劲。现阶段,投资仍然是保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要趁着下半年推进项目工作的黄金时期,继续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确保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更多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利用国家在非常时期对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积极金融政策的有利时机,强化时序观念,切实加大各项工作抓落实的力度,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全力以赴把落下的进度赶上去。加快推进东太湖综合整 治、绕城高速光福互通度假区连接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跟进上马一批大项目,拉动投资较快增长。下半年,太湖水底世界、香山国际大酒店、渔洋山生态文化园等项目力争建成运营。二是着力推动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的项目投资。加大对光伏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跟踪推进东瑞制药、百世德光伏等项目,百世德太阳能年内争取500兆瓦组件、300兆瓦电磁片、两条薄膜电池生产线以及研究中心运行,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抓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生产布局的重大机遇,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配套能力强的龙头型产业项目,大力引进合作配套企业,迅速提高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项目在招商引资中的结构比重,尽快形成用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爆发效应。三是着力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调整和振兴产业以及引进技术设备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大幅度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三)加快结构优化,促进产业振兴提升。一是加快壮大新型工业集聚区。抓紧制定落实全区十大产业振兴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方向,落实配套政策,调整振兴轻工业、石化产业、冶金产业、纺织产业、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服务外包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推进科技园、科技创业园和各镇区特色产业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依托各类载体,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重点企业,组织和扶持一批自主创新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壮大、做强做优。适时调整落后产能,有序推进拆迁安置。继续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 才计划,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快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增创开发区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区对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争取早日跨入国家级行列。二是加快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出口加工区重点,加快推进吴中物流、宝供物流、宇航物流、九江物流等物流园区建设,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物流企业,完善物流网络,形成聚集效应。做大做强专业市场,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提升汽车销售市场、汽车配件批发市场、五金机电市场、新型建材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逐步建成大进大出、强力辐射的商品集散基地。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开发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为重点,积极做好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规划和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申报工作,积极培育软件、动漫、创意设计等外包产业集群,力争全年服务外包产业产值实现翻番。三是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重点加快东太湖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加大果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深化完善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八大基地”和“十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格局。有序开展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着力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打响农产品特色品牌,延伸农业休闲观光产业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四)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依托地理区位、山水人文资源和各类载体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人居商住等城市经济。加快推进东吴路商圈、尹山湖生态商圈、越溪副中心以及重点镇区的城市经济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经济扩容升级。适时把握商住地块上市的时机和规模,积极筹备十月房展会和赴上海展销活动,稳步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二是大力推进 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城乡各类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城镇、农村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木渎镇和沿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先导区要率先垂范。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与农村对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内完成村庄整治16个,建成省级卫生村10个以上。继续深化农村股份合作改革,鼓励支持合作总社、联社整合资源、资金和资产,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力争每个镇(街道)组建一家以上的合作总社联社。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建和拟建高层楼宇建设,重点推进运河风光带、南苏州生活广场、吴中商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太湖路、宝带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步伐以及主要道口、重要节点的绿化改造;加快实施郭巷片区改造建设步伐,精细化做好交通道路、产业布局、生活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加快商业业态形成,加快配套项目入驻,加快总部经济集聚,全面接轨工业园区。

(五)加快民生工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强就业状况的监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好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广大市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改善群众生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农村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房保障受益面,提高保障对象的住房条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帮扶工作,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程。三是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太湖应急监测与防治。加快推进河道清淤清障、废弃物综合利用、垃圾和污水集 中处理三大环境整治工程和湿地营造、林地再造、宕口废地改造三大绿色配套工程,力争全年新增绿化面积7000亩,修复改造生态湿地5000亩。四是推进文教卫事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育名师、创名校步伐,全面完成木渎实验小学新校、度假区舟山小学、光福第二小学、碧波实小幼儿园、藏书实小幼儿园建设,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位提升。加快推进区现代文体中心,光福、胥口、东山等镇(街道)文体中心和20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实施“三送”工程,满足居民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医改,加快推进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项目建设,启动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建设,全面完成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切实加强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五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完善大调解机制,构建大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大力开展“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加强矛盾纠纷和治安风险排查,努力为国庆60周年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切实做好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夏季高温和汛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监控预警信息平台,提高企业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的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探讨 篇7

(一) 生育保险制度概念

生育保险一般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女性劳动者因怀孕、分娩等生育行为

而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 中断经济来源时, 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医疗保健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是国家对生育职工给予经济、物质等方面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并且通过社会保障立法的形式明确其重要性。其目的在于当生育女职工在生育过程中停止劳动活动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 为其提供生育津贴、产假及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待遇, 确保她们仍能获得基本劳动收入并且可以享受应有的医疗保健, 为生育女职工尽快恢复劳动能力, 重返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社会帮助。

(二) 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

1. 初创阶段 (1988年至1994年) 。

1988年9月原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 规定女职工怀孕期间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 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该办法主要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范围内实施。这个规定最初在部分地区实施, 范围逐年扩大, 成为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

2. 发展阶段 (1994年至2010年) 。

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规定生育保险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管理, 且该办法主要在城镇企业中实施。2008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健全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禁止用人单位在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解除劳动合同等内容。

3. 立法及完善阶段 (2010年至现在) 。

2010年10, 我国人大颁布《社会保险法》, 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第六章对生育社会保险做出法律规范。《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二、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制度不健全

自1994年《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劳部发 (1994) 504号) 颁布以来, 涉及到生育保险的立法规定很多,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迈出关键一步。但是法律条文中关于女性生育保险的规定只是寥寥几条, 太过于笼统, 其内容还有待于细化。而且相关法律虽然对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做了表述, 但过于泛泛, 关于生育保险待遇的规章还有待于在立法中细化, 尽管地方政府在实际执行中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政府规章, 但未能从立法的意义上对生育保险加以完善。因此未来国家的相关部门有必要统筹规划一部针对生育保险的法律。

(二) 覆盖面窄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2013年5月28日公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 到2012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5429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1537万人。全年共有353万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 比上年增加88万人次。从数据分析我国生育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近年来逐渐扩大, 但是生育保险和其他保险相比较依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规定,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 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从法律规定看目前生育社会保险的覆盖人群仅限于用人单位职工, 主要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的职工, 而很大部分的农村妇女、乡镇企业的职工、灵活就业的城镇女性劳动者和无业或失业的城镇女性不在生育保险的范畴之内。

(三) 统筹层次低

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实行县 (市) 统筹, 统筹层次明显偏低。而从西方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国家看, 大部分是由国家一级统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规律是:风险的承受能力与基金的统筹层次呈正比, 统筹层次越高, 社会保险的互济性就越有保证。而我国的县 (市) 统筹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偏低。如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 用人单位生育保险费征集困难, 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调剂使用, 而地方政府的财政往往也都比较困难, 没有能力对匮乏的生育保险金予以补足, 致使一些地区不能按期支付。

(四) 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

目前女职工生育所有费用均由用人单位承担, 个人不缴费, 政府不补贴, 没有体现社会保险基金应由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三、我国生育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 制定全国统一的关于生育保险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亟需颁布一部独立的《社会保险法》, 将五大保险进行统一规定, 其中设立专门章节对生育保险进行规定。同时由国务院制定具体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办法》以及其他行政规章来对保险法当中的生育保险的具体运作进行详细规定。各个地区也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对具体实施作出更进一步的微观规定, 从而形成错落有致、高低结合的立法体系。只有将生育保险制度的制定提上日程, 通过法律形式规范生育保险制度, 才能使涉及到生育保险的行为有法可依, 更加完善, 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从法律上保护女性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

(二) 扩大生育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将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进行适当的扩大, 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采取逐步扩大的原则, 首先将乡镇企业的女职工、灵活就业的城镇女性劳动者纳入到生育社会保险范围, 有条件后, 再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纳入到生育社会保险保障范围。

(三) 适时提高统筹层次

生育社会保险基金应实现在省级统筹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国家统筹。考虑到中西部地区比较困难, 尤其在目前基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有必要建立生育社会保险中央调剂金,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地区间的调剂, 保证经济负担重的地区基金的支付能力。中央调剂金的资金来源可以从各省市生育社会保险基金中筹集一部分, 但主要的应当通过变现国有资产和增加中央财政预算补贴等措施来筹集。

(四) 拓宽生育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

无论是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面, 还是不断提高统筹层次, 都需要充足的生育保险基金作保障。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 生育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明显过窄。因此有必要将筹集渠道拓宽为由受保人、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生育保险基金, 基础保险金所需资金由省、市、区 (县) 财政共同筹集, 并对参保人员进行补贴。受保人和雇主缴费计入个人账户, 在缴费方面, 规定实行按年缴费的方式, 设立最低的缴费标准, 最低缴费标准以上部分由参保人员根据承受能力自由选择。弹性缴费机制满足了参保人的个性需求, 增强受保人生育保障能力, 明确政府在生育社会保险方面的义务, 还符合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摘要:生育保险制度是国家对生育职工给予经济、物质等方面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并且通过社会保障立法的形式明确其重要性。当前, 我国的生育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低、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等。我国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关于生育保险的法律法规, 扩大生育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适时提高统筹层次, 拓宽生育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 从而使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真正进入到法制化轨道, 切实保障受保人利益。

关键词:生育社会保险,法律制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路双.我国失业社会保险政策与促进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 2011 (35)

[2]孙洁, 高博.我国失业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J].西北师大学报, 2011 (1)

[3]杨思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重大发展与实施挑战[J].前沿, 2011 (11)

[4]邹艳辉.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大学学报, 2012 (6)

计划生育社会实践报告 篇8

关键词: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社会心理;失范;现代化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中国社会今天面临的转型,不只是经济、政治层面的转型,还是一场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的转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的变迁。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导致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历经许多次极大的震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在趋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向趋于严重的失衡,失范和失控之中。”[1](P..551)本文拟从计生标语转变的角度探讨中国民众在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变迁中社会心理的变化。

一、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的分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巨大的成绩与我国基层广大的计生工作者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要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国家进行全国性的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的使用是计生工作者的首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规范的社会压力和信息社会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心理”[2](P..321)。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并接受这一基本国策,就应该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教育宣传。计划生育口号标语就是直接而有效的手段,计生标语经常见诸新闻媒体以及大街小巷,为民众喜闻乐见,应该说计生标语的广泛使用,对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国策起到了深入民心的作用,而不同时期的计生标语也反映了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笔者根据常见的计生标语,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正面的计生标语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男女平等,推进社会进步”、“少生孩子多栽树”、“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珍惜土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见证怀孕,持证生育!”诸如此类的计生标语是正面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这些标语体现了国家在计生方面的政策方向,充分说明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二)极端的宣传标语

“超生就扎!”、“一人结扎,全家光荣”、“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坚决打击流产女婴!”、“对不自觉落实环扎及缴费的对象,坚决实行实物抵顶,断水断电,封屋捉人等强制措施”如此的计生标语却是极端的冷漠、生硬,带有强迫性,而且根本不能体现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质,让人产生极大的反感情绪,表达方式相当的极端。大体上看,以上计生标语带有强烈时代特征,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变迁。

二、计划生育标语折射出的社会心理

(一)20 世纪70 年代末期的计生宣传标语表现出的社会心理

我国早期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多是极端、冷漠、生硬的语气,这些极端标语充分反映出标语制作者麻痹、冷漠的心理。而这样的标语作为我国宣传政策的工具,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说明它们代表当时一定的社会大众的心理。如此表现我们可以认为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失范”的社会心理。

笔者认为这种心理的出现与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的社会在最短的时间里体验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当时的中国在经过长期的封闭、停滞乃至倒退后,又突然面对改革开放,面对一个急速发展的外部世界,这种强烈的反差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体验只有中国的民众体验的最为彻底。许多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把这样的经历称之为“文化震荡”。“文化震荡”的体验能使人们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面前张皇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麻痹与震颤。甚至于对人的人格及人的社会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变迁中最为常见的三种人格取向是:进取型、守旧型和反社会型。”[2]( P..529)

早期极端的计生标语反映出来的就是守旧型人群的社会心理,如“一人超生,全村结扎!”、“一人结扎,全家光荣”,与文革时期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如出一辙,“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与“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是同一语调。说明这时的民众面对社会的变迁,无法做出相应的转变,当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时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而以往的经验就是“文革”的烙印。因此,这些标语的表现方式与过去历史上的宣传标语惊人的相似。这种表现就是人们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无法适从,产生心理失衡面对新生的事物只能作出“怀旧的、以不变应万变和偏执的”心理。

当然在改革大潮中也不乏进取型的社会人群,而且这些人群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才是社会的主流。在计生标语中我们看到的正面标语如“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则反映出这些标语制作者了解并理解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可以说,他们能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重新调整自己,再社会化的能力很强,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但从这些标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思维还是相当的狭隘,只懂得或是只敢引用国家颁布政策的文件中的内容作为宣传的标语,诸如“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也说明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期的社会心理还是处于“失范”状态,即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以至于计划生育工作者用粗暴的、冷漠的、命令式的计生标语去苛求人们的生育行为。

(二)20 世纪80 年代末到21 世纪初期的计生标语反映的社会心理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同时计划生育工作也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前文所提到的正面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如“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等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宣传与热火朝天搞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心理开始在“失范”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自主意识”开始觉醒了,不再像20 世纪70 年代那样只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之类的宣传标语,思维有所开拓。而像“朋友,你计划生育了吗?”这样的计生标语已经表现出社会心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当然极端标语还是存在的,如“对不自觉落实环扎及缴费的对象,坚决实行实物抵顶,断水断电,封屋捉人等强制措施”,但这种标语在不断减少,说明“失范”心理有所缓和。

(三)进入21 世纪以后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折射的社会心理

看着现在大街小巷的计生标语“生男生女同样好,儿女都是传后人”、“人口发展与和谐社会同步,婚育新风与小康生活同行”这时的计生宣传标语不再像以往那样生硬冷漠,也不再是单纯的摘用国家政策,更不是单一的强调经济因素。如今的计生宣传标语包含了综合治理“性别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优生优育、关爱女孩、生殖保健及避孕节育、政策法规及村民自治、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口国情、优质服务、婚育新风、奖励扶助、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如今的纷繁众多的计生标语的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语调缓和、立意新颖、以人为本。这些标语充分表现出大众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等心理,这与社会心理学中强调的有关人的现代性的特征基本上是吻合的,即从这些标语的转化中折射出如今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已经站在现代化的入口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总体上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而且从现代的计划生育标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我们还看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初步具有了现代化心理的特征。正如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说的,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等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许峰.社會心理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上一篇:家庭小主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弹琴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