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教学设计(精选7篇)
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篇1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4课中的第一首古诗,还记得诗的题目吗?一起来说说,(学生回答:《赠刘景文》),是呀!通过学习,我们对秋天多了一份喜爱,因为秋天是个丰收季节,其实秋天还是个美丽的季节, 天高云淡,景色宜人, 就在这深秋的一天,有一位诗人他乘着马车,顺着山路缓缓前行,山中的景色吸引了他,特别是那火红的枫树林激起了他的灵感,于是便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板书课题《山行》)
2、解诗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谁在山中行走?
生:杜牧
3、知作者。
(1)、谁能说说你对杜牧的了解。(2)、学生汇报。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过渡: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测预习情况: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读一读 A、全班齐读。B、听朗读划节奏。
C、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D、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单个读。(比赛)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能从诗中找到这些景物吗?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这些景物圈起来。
生:汇报(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品读第一句:
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第一句。
(1)、“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吗?
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深秋)你从哪看出来?(寒,枫林、霜)(2)、“石径斜”什么意思?
a、小路,这条路是不是用水泥铺成的?(石头做成的)
b、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这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哪里呀?(3)、有人家是指有一户人家?(不是,应该是山上有几户人家)
(4)、为什么古诗要说是“白云生处”呢?(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高了)总结: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 路伸向远方。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住着几户人家。
3、品读第二句: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呢?(枫林)
(2)、枫林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枫叶似火)
(3)、这么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 A、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看枫林)B、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枫林美景让作者如此流连忘返呢?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晚)C、D、此刻,诗人被这美丽的枫林景色所吸引住了,他会怎么说? 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枫林之美。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愉悦,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5、指导朗读。
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傍晚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三、想象意境,吟咏背诵 1.课件展示深秋美景。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3.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画面读出来。4.指导背诵。
四、作业超市。(任选两道完成)
1、背一背:背诵古诗给家长听。
2、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3、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4、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佳音美景,初感诗韵
尽管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词作品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特征来选定的,但古典诗词与现代汉语在语言习惯、描写手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于学生而言,简单直接的阅读教学,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丰富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山行》这首诗具有寄情于景的艺术特点,诗中呈现了大量的自然景观。但仅从字面上,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些景观的优美,教师还需要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营造“佳音美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使学生感受到全诗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带来一首既好听又有品位的古筝曲,再配上诗朗诵。现在大家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师播放古筝曲 《渔舟唱晚》,并缓缓朗诵《山行》)
师:大家谈一谈听到这首诗朗诵有什么感受。
生:美。
师:你内心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舒服,想亲眼看一看这些景色。
师:很好,说明你听得非常认真、细致。你听到了哪些景物?
生:有山、云、车、叶子、人家。
生:老师,我还听到有石头和枫林。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非常棒,很快就抓住了诗中几个重要的景物。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一看这些景色,看看它们到底有多美。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没有直接领读,而是以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突出诗的意境之美。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讲,虽然还达不到欣赏古筝名曲的水平,但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可否认的是,背景音乐对学生感受诗韵之美起到了助推作用。其次,教师避开直接对文本的剖析,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学生的感官体验入手,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诗中的景物上。
二、细表画卷,探究诗境
诗词教学是一个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过程,其中文本剖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使在低年级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品读诗词意境,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创设情境,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究诗中景色的兴趣,使学生融入到了诗的虚幻世界中。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重点围绕“细表画卷”来展开教学。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诗中的“山”是什么样的“山”?
生:寒山。
师: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寒”字。这说明山上有一点冷,人很少。请这位同学闭上眼睛,一边回忆刚才听到的诗朗诵,一边想象一下诗人是怎样登上“寒山”的。
生:诗人是“远上寒山”的。
师:同学们,咱们来体会这个“远”字。这说明山路很长,诗人走了很久才到达山顶。
在教学中,教师将细品景色作为这一教学活动的重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人的动作,如走了很远的路才登上山顶,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了动态的画面。
针对低年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增加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即以音乐、画面为背景,运用通俗的语言串讲整首诗,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融入诗境。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在古筝曲中,跟着老师一起体会诗人的足迹。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上。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生机。再看,那一片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所以“我”得停下马车,好好地观赏一番。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教师运用通俗的、符合学生理解水平和年龄特征的语言来描绘诗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三、吟诵合璧,深解诗意
诗词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吟诵,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实现背诵。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一环节,是由于对诗意、诗境的理解深度不够,没能实现理解基础上的背诵,这样收到的效果自然不理想。吟诵合璧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吟中背”,又在“背中吟”。
在《山行》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诗境的画面感,为学生营造了立体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走进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在吟诵教学环节中,教师仍然延续了诗画结合的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下面来做一个抢答游戏———老师在大屏幕上播放不同的画面,同学们用诗句来解答每幅画面所画的景色,看谁答得多。
(以《山行》全诗为背景,切换不同画面)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 。
生:白云生处有人家 。
师:这位同学,画面中没有白云,你为什么会想起这一句诗呢?
生:老师,画面中有炊烟、有农家,这家人正在做饭,有烟从烟囱里冒出来,就像一朵一朵的云彩,所以我想起了这句诗。
师: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的想象力很丰富。诗人笔下的“白云”也可以理解为农家生火做饭所产生的青烟。我们试想一下,诗人站在山顶眺望,见到了山下一户一户的人家,一缕缕青烟升腾而起,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营造出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旨在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环节中,激发其记忆潜能,使学生主动探究和解读诗意,并实现“吟”与“诵”的结合。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牢牢地记住了诗词的内容。
四、诗画结合,纵情山水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对于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学生不仅容易忘记,而且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在吟诵过程中采取诗画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一边看画面产生联想,一边回忆诗句,加速了知识内化与外显的过程,使记忆更加深刻。但学生要真正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还需要经过反复练习。
比如在这堂课中,教师在吟诵教学环节后,还增加了拓展环节,将前面的“看图吟诵”改为“诵读作画”,这在能力要求上更高一层,旨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直在“看图吟诗”,接下来咱们换一种方式,在吟诗的基础上作画。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位同学负责吟诗,另一位同学负责画画,每吟诵一句诗,就在画纸上画出你心中想象的景象。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基本完成了课堂作业)
师:现在哪一组同学为大家展现一下你们的作品,同时为大家讲解一下画中的意境?
生:老师,我们画了很多深红色的叶子,因为诗里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深红色比红色还要红,所以我们用深红色来画叶子。
师:这个主意非常好,说明这两位同学在认真思考霜叶的样子。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更多地采用激励评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及时给予肯定,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山行》教学设计 篇3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做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自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
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牡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习习,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一棵棵枫树——,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笫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山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2、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三、教学难点:
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型:
诵读
五、课前三分钟:
诵读诗词: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四)学习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工具书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1)字词方面: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2)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4)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小学文学山行教案优秀 篇5
山行是人教版部编辑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 ,作者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诵传的佳作。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的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枫林晚景,经过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深秋在杜牧的眼中并不萧条,反而更加生机盎然。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写景的也积累了很多,例如,望天门山,小池,池上,望庐山瀑布等等,对于古诗的背诵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往往忽略的较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寒、径、斜、霜
2、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通过古诗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古诗意境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爬山,欣赏秋天美丽的山景(板书山)。
穿行在山林中,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行)!
二.感悟诗句
今天陪我们一起去的是一位年轻的帅哥,我们可以称他为杜公子,你们知道是谁吗?(杜牧)是的,就是杜牧,杜公子,(板书杜牧)今天,杜公子陪我们去爬山,不知道杜公子有没有灵感为我们赋诗一首呢?
杜公子坐着牛车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而行,这条石路蜿蜒而上,远远望去像在层峦叠翠的山上,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那条线通往大山深处,大山深处云雾缭绕白云浮动,变换着各种形状飘来飘去,云的后面,有个什么东西时隐时现,大家看一看,那是什么呢?
(一间茅草屋)
这大山里有这样意见小屋,住着什么人呢?谁会在大山里居住呢?(砍柴的樵夫,与世无争的读书人,神仙)
住着神仙呢!怪不得这茅草屋周围白云升腾,一不留神,这茅草屋就藏进了云朵里,不知去向了,其实这山里,云里,屋里,藏着首诗呢!
看看大诗人杜公子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古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愧是大诗人,杜公子这句诗准确的描写了刚刚我们看到的山中美景,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这次老师请来了一些魔法棒来帮助大家读好节奏,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山上的小路蜿蜒曲折,白云生成的地方充满着神秘气息,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同学们,带着你独有的感受,再读一读吧
齐读
我们随着杜公子坐牛车一起去深山里探究一下,是不是住着神仙吧。(出示图片)哇,这片火红的树林太美了,同学们,看到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怎么向大家介绍这里呢?
看到这样的美景,你还愿意离开这里吗?
(不想)
杜公子也和大家一样,不愿意离开这里了,只见他站在一棵巨大的枫树下,巨大的树冠舒展开来遮天蔽日,巨大的枫叶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巨大的一片火红从他们脚底蔓延到树干,到树枝,到树冠,到天上,就在这时一阵风起,一片一片一片一片,成片成片的枫叶飞起来,飘飘扬扬,像红色的精灵围着我们跳舞,哇,太美了,地上铺满了红色的枫叶像红毯子
(放图,同学们哇)
同学们,杜公子为什么要停下来呢?
(因为想要欣赏这个美景)
其实,这片枫林里有首诗呢!
听听杜公子说了什么?
出示古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是的,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经过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娇艳。
你们喜欢这美景吗?
带着这份喜爱,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
杜公子迎风而立,逆光而行,完全沉浸在这枫林美景之中,只见他手里拿着一片巨大的枫叶,
同学们看(出示枫叶图)这枫叶上有神仙给我们写的字呢!叶子上这一根弯弯绕绕的黑色线条,写的是什么呢?咱们得一下
枫叶上出示生字(教学生字带拼音读 去拼音读 组词 形近字)
寒 斜 径 霜
寒的形近字:赛 塞 寨
径的形近字:经 劲 茎
斜的形近字:
枫叶的密码被我们解开了,寒山倾斜的小径为我们指引着方向,寒霜洗涤过的枫叶就像是邀请函,哇,该不会是神仙让我们赶紧上山,去他家做客吧!我猜神仙一个人怪寂寞的,等着我们去热闹热闹
咱们一起去给神仙读一读刚刚杜公子写的这首秋日寒山美景吧
三.诗歌诵读
学生齐诵古诗《山行》
四.情感升华
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篇6
题(鄂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山
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一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块儿背上行囊到山中去走一走,我们现在就在诗人的指引下出发吧!
二、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指导学生断句。
3.根据正确的断句方法,齐读。
4.默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5.全班讨论,解决字、词义。
6.再次齐读。
三、分析诗意
出示前两句诗的图文。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板书:白云生处)
.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登上了高山,抬头远望,山上白云飘荡的地方住着人家。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出示后两句诗的图文。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红于)
.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四、总结提高,积累背诵
.齐读课文,想想全诗大意。
2.指导学生看插图,指导学生说说大意。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4.畅谈学后所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杜牧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板书设计】
山
行
白云生处
红于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作者介绍】
唐朝杰出诗人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山行》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初秋时节话“山行” 篇7
读完《预习课文的四个点子》一文,请你继续跟着我进行一次课文解读之旅。相信下面几篇文章会让你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配合第五册第3课《古诗两首山行》)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释给你听】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将车子停下来,是因为要欣赏这傍晚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坐”字的写法是“土”上两个“人”字,表示席地而坐,因为那时还没有出现凳子之类的坐具。这首诗里的“坐”并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
【讲个小故事】
【山行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教案《山行》12-25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山行》1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08-12
杜牧《山行》优秀教学设计05-29
山行古诗《山行》12-25
归家山行,归家山行项斯,归家山行的意思,归家山行赏析10-22
山行寄刘李二参军,山行寄刘李二参军卢照邻,山行寄刘李二参军的意思,山行寄12-24
山行见孤松成咏,山行见孤松成咏张宣明,山行见孤松成咏的意思,山行见孤松成08-10
《山行》古诗10-11
山行练习12-24
五莲山行作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