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工作总结

2024-10-16

医生职业道德工作总结(精选11篇)

医生职业道德工作总结 篇1

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其他职业者相比,似乎具有更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在医疗问题上,病人虽然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医院,寻找自己信任的医生,同意或拒绝接受某种治疗等。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医学知识不多,对某些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不了解,对一些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不了解,对经治医师在医疗他那种病的实际能力甚至医疗作风不了解,对自身的病变情况以及它的后果不很了解, ⋯⋯都可能导致病人及其家属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在一些急重症情况下就更不用说了,往往病人和家属都已根本没有了商量和选择的余地,甚至病人已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从以上简单的论证就可以看出医德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的特殊性。

医疗工作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多少有些神秘和不可知,而医疗中的任何一点差错疏漏又都可能对病人的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这些,不仅病人及其家属事先很难预料,即使已经发生了不测,他们也很难识别是疾病本身还是医疗错误造成的后果。医疗工作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一切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时刻自觉地以高尚的医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一个直接和间接与病人有关的细微环节,都应该极端负责,认真对待。

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单独工作的机会是很多的,时时处处都应该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要求自己。比如,对新入院的患者收集病史时是否做到了系统全面,重点深入;查体时是否认真细致,不漏掉任何重要体征;开医嘱时是否仔细考虑如何最有效地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医嘱不恰当时能否勇于改正;进行诊治处理时皮肤消毒是否确实达到无菌要求,是否千方百计减轻病人痛苦和注意操作准确性;平日巡视病人时是走过场搞形式,还是一丝不苟地注意病情改变,考虑对策,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遇到危重病人抢救时是设法躲开还是自觉积极参与;在做心肺复苏时,是装模做样只图省劲,还是真正把每个动作都做得确实到位⋯⋯。总之,这些都不仅是技术问题,它无时无刻不是对自己医德水平的检验。

自古以来,在医生的头上似乎总有一个神圣的光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光环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如“济世活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普救苍生”、“人道主义”等。这些闪光的词句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忘我地工作。一旦这个光环消失,如果医师和病人之间只剩下一个赤裸的金钱和生命的交易,那将是对医学的背叛和对医师这个神圣职务的亵渎!

对医生来说,如何做人可能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可以说,不是每个好人都能学成一个好医生,但好医生必须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高尚的人。

各种职业都可给人以挣钱活命的机会,医务工作也是一种职业,一种救死扶伤的高尚的职业。这个职业更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对自己不计较得失,首先是愿意为人“做好事”,而不能只盯

着报酬。应该说,“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热情”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应该永远是医生的职业信条。

有的人提问:在医学科技高度发展,规章制度和法规日益健全的情况下,医德还能具有多大的作用? 这种话反映出一种心态,即以为只有在科学技术不发展、规章法制不完善的时候才需要强调医德,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对医学科学技术而言,医德是与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医德而没有扎实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医生尽管是个好人。但只是一个无能的医生,他的良好愿望却难以实现。只有知识技术而没有医德的医生则往往是盲目的,实用主义的,他们的知识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还有可能拿它去干坏事。

对规章制度甚至法律而言,医德又是它们的支柱。就像有人说的:“法律源于道德。道德到了非强制而无法约束人的时候,就会演变为法律。法律是强制的道德,道德是自觉的法律,二者难以分开。”

法律是公正的。我国制订的医师法将既能保护公民的健康,又能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

“守法”是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而病人及其家属有理由对医生提出比它高得多的期望值,这些又正是一个医生可以引以为荣的。

病人是带着病、伤的痛苦来到医院的,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在医院里,工作人员和病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当然是平等的,但是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尽管医院工作人员也有体弱的,也有带病工作的,但是只要他还在上班,就必须承认,从总体上说比病人好。因此,仅从起码的人情看,工作人员应当体谅病人,照顾病人。懂得这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说,体谅照顾病人决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相反,不愿这样做的客观上是在道德素养上贬低了自己。

医务人员中对病人态度粗暴恶劣的确实是个别现象,但比较常见的是态度冷漠。特别是在门诊急诊,病人及其家属初到一个对他们完全陌生的环境,心情又焦急,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工作人员热情关切的时刻。可是,如果他们看见工作人员是一种漠不关心的神态;如果他们畏畏缩缩甚至低声下气地提问,得到的是待理不理、讽刺挖苦甚至恶语训斥,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在医务人员眼里,门诊急诊部门都是一个很普通的地位。但是,在病人眼里却完全是另一回事。特别是一些从外地、农村到大城市、大医院来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体力及心情不佳,人地生疏,生活条件不理想。他们一大清早赶来排队挂号、候诊、做化验和其他检查、划价、取药,到处免不了等候,感到心急火燎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假如我们医务工作人员还觉得自己态度冷漠不算错,甚至套用某些售货员的怪话,心想“您是来看病,又不是来看我的”,应该感到有些脸红才对。

几年来,北京医院经团委倡议,在门诊大厅安排了两位义务的“导医小姐”。她们每天亲切热烈地解答各种疑难问题,给病人提供各种咨询,受到普遍的欢迎和感谢,不少医院后来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这些年轻医护人员的行动,无疑是应该受到赞赏的。实际上,这是并非难以做到的事。如果我们每个在门诊急诊工作的人员都有这种观念,学一点礼貌用语,并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情况下,注意一下态度亲切和顺便给病人一点指点,那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充满温暖的氛围。

在某些情况下,讲医德,用不着说什么大道理,需要的仅仅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假如你带着亲人去看病,或者是你自己生了病,你就自然不光计较能不能看上病,看好病,也会计较等候的时间长短和工作人员的态度好坏等“细节”了。

反之,离开技术知识讲医德,往往又会成为空话。的确,病人之所以来找医生,归根到底是希望治好自己的病。因此,一个真正有高尚医德的医生,应该,而且也必然会下决心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当然,医生自己也是一个人,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身体不适,情绪不佳,生活上有困难,精神上有烦恼的时候,甚至也会有因受到委屈而对他人、对领导、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的时候。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夹带到工作中去。穿上白大衣,医生就必须摒除一切杂念, “净化自己的灵魂”,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病人着想。

病人中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风貌各不相同,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也有在自己岗位上做出较大贡献受人尊敬的知名人物,但有时医生也会遇到个别表现不好、品位较低。甚至故意“找碴儿”刁难的人。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医生要善于保护自己,排解困难,但始终恪守自己治病救命的基本使命。

高尚的医德应该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生在各种工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医生职业道德工作总结 篇2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Hippokrates of Kos) 在2500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语言是医患交流最重要的工具, 是疾病诊疗的重要环节, 更是医生职业品德和作风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医生能够恰当使用语言, 不仅可以增加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而且对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为重要的基础。反之, 医生未能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 甚至使用了恶性的语言, 不仅会给患者增加心理上压力, 对患者病情的治愈起到延误甚至反作用, 恶性语言的刺激还会让患者产生新的疾病, 更严重的会影响医患关系。在历代的中外医案中, “一言治病”、“一言伤人”的事例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 医生的语言不等同于平常人说话,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对语言的运用是每一位医生的必修课。

二、当前医生语言存在的问题

2012年8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卫生论坛、中国医院论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分论坛上, 很多从业专家在剖析医患矛盾时都认为, 目前的医学、医院和医生都普遍缺乏人文情感, 产生了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去人性化”、医患情感沟通的“沙漠化”等现象, 直接导致医患关系日渐紧张。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王小燕教授介绍了一项对5家三甲医院医患双方的调查结果:医患双方都把“医务人员语言问题”放在影响医患关系的首位。患者普遍认为医生语言冷漠, 医生讲话的语言、表情等都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认为, 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全球都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要在医生的理性和患方的感性之间搭一座相互理解的桥, 这座桥就是沟通, 而沟通的凭借就是语言。当前医生的语言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对普通话的重视度不够

普通话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语言。医院是一个语言交杂的密集区, 病人可能来自五湖四海, 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人都有, 操各种方言的病人都会来某一个医院看病或求医。当然, 如果是同一个方言区的人使用方言沟通也未尝不可, 但病人和医生若来自不同方言区, 医生应该用普通话进行沟通, 而不是使用自己方言区的方言与之沟通。但是现在还是存在着某些地区或医院对普通话不够重视的情况, 医护人员不顾病人所操语言的实际情况, 使用自己方言进行问诊或交流, 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二) 对礼貌用语使用度不够

医生给病人看病, 每天要接触的病人数量很多, 遇到的患者各不相同。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会让医生有疲倦感和厌烦感,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医生不能够将这些负面的情感带入到工作中, 尤其是带到跟患者的交流中。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 无论是问诊还是检查, 都要使用礼貌用语。但当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医生对称谓语和问候语的省略、命令性指示语的使用都让患者觉得医生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患者来医院看病时, 本来已经有了生理上的病痛, 医生如果再给患者这样的感觉, 会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这对患者病痛的治疗和痊愈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 对面部表情和身势语的漠视

医生和患者的接触均是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 这种情况下医生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对坐在对面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在问诊或检查的过程中, 皱眉、撇嘴等细小的面部表情都会给病人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 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很严重。在与病人交谈时左顾右盼、目光散漫, 使患者对医生的诚意产生疑问, 进而导致不信任, 失去沟通的信心和兴趣。除此之外, 医生的身势语也是传递信息的一个方面。医生在问诊时, 身体是否前倾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影响。现在很多医生对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并不重视, 有时甚至达到了漠视的地步。给病人问诊时, 皱眉、撇嘴、捂鼻, 给病人做检查时, 身体不愿意靠近病人等等都让病人胡思乱想或者让患者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四) 对正面语言的使用度不够

负面语言主要是指“我不能”、“不可以”、“我不管”、“不行”等直接否定的语言, 除此之外, 还包括易给病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语言或语气语调。当患者带着病痛来医院就诊时, 心理处于一种陌生、恐怖、抑郁、痛苦、焦虑的状态, 此时, 医生的语言表达会对病人心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不耐烦的语气或是语调会让患者觉得医生的态度漫不经心。如果未曾亲身经历, 医生很难知道病人的感觉, 体会不到病人承受疾病的痛苦、面临生命危险的恐惧和对于正能量的渴望。由于医生的职业性质, 医生很容易把病人当成是一个抽象的疾病代码, 如果医生在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时使用负面语言, 患者会因为医生不能帮助自己而感到痛苦或是绝望, 可能会导致或激化医患矛盾。因负面语言而导致的医患纠纷数量很多, 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通过医生的努力或注意, 这些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改进医生职业语言素养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医生语言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供从业人员参考。

(一) 要求医生使用普通话

为使病人准确地理解医生想要表达的内容, 与患者交谈时, 医生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语气要温和亲切, 要善于引导, 不能词不达意, 让患者误解, 同时也要学会善于聆听, 这也是一种语言。

(二) 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

医生在医院工作, 每天要跟不同的病人接触, 针对不同的病人要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下面从以下几种不同的礼貌用语种类进行具体说明。

1. 称谓语

如果患者是上了年纪的老者, 可以尊称“您”、“您老人家” (如果医生较为年轻的话, 还可以称呼年纪较大的患者为“老爷爷”或“老奶奶”) , 或是使用类亲属关系的称谓, 例如“大爷”、“大妈”、“大叔”、“阿姨”等;如果是年纪较小的患者, 可以使用“小朋友”、“小弟弟”、“小妹妹”等较为亲昵的称谓;若是年纪相仿的患者, 可以尊称为“先生”或是“女士”, 也可以使用类亲属关系的称谓, 例如“大哥”、“大姐”、“妹妹”等。无论是尊称的使用还是类亲属称谓的使用, 都会让患者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尊重或者被爱护的个体, 无形之中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 对患者的心理有缓解压力的作用。

2. 问候语

医生跟患者见面, 尤其是第一次见面, 要进行适当的问候。例如“您好”、“早上好”, 之后再进行问诊等工作。如果是老患者, 可以有一些关心式的问候, 例如“最近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等等。

3. 指示语

医生对病人进行检查的时候, 会用到一些指令性的语言, 这些语言尽量用祈使语气的句式, 而不是命令语气的句式。例如“请大口喘气”、“请您再把嘴张大一点”等, 而不是“大口喘气!”或“嘴张大点!”。祈使性的指示语会让病人放松, 更加配合医生检查的进行, 加快检查的进度, 而命令性的指示语会让病人紧张且会引起病人的反感, 导致病人不配合进而影响检查的进度和效果。

(三) 注意无声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

国外的心理专家指出, 信息沟通的效果是由7%的文字、38%的音调和55%的表情手势决定的。由此可见, 无声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在传递信息时占据的比例非常之大。

面部表情和身势语在医患交流时被频繁使用, 其中“点头”、“微笑”和“目光接触”使用得最为丰富和广泛。患者在求医过程时, 生理已然承受着病痛, 心理也有较大的压力, 这个时候的他们极为脆弱, 最需要关心和爱护。此时, 医生微笑时的真诚和自然, 无疑会给患者带来安慰和鼓励。这不仅能够让医患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还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当病人讲述自己病情和面临的困惑时, 医生应耐心倾听, 让病人尽情释放内心的恐惧和压力, 与此同时, 医生应该频频地点头, 并配合使用“嗯”等语气词, 表示理解并说明自己一直都在认真聆听, 这些都会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医生在和病人进行交流的时候, 要时刻保证目光接触, 并且神情要专注, 目光与病人接触时温和亲切, 向患者传递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平等的心态。医生在与患者沟通中, 可以巧妙地使用身势语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例如, 冬天医生给患者查体或测血压时, 先将冰冷的双手搓一搓, 或是在听诊之前将听诊器在手中暖一下, 这些看似简单、自然的动作, 不经意间就会让患者感受到医生为患者考虑和对患者的关怀。这些无声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能够让患者放松心情, 减小就诊时候的压力。

总之, 医生不仅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非语言信息并消除患者的顾虑, 鼓励其用语言表达出来, 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真实想法, 还要注意自己的仪态、手势、手姿、眼神、情绪等对患者的影响, 通过无声的语言传递对患者的关怀和照顾,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不要因此引起误会而使患者多疑, 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四) 使用正面语言, 传递正能量

医生要多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等正面语言, 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加快患者痊愈的进度。

1. 安慰的语言

患者在患病时往往心情低落, 情绪也较容易激动, 安慰的语言能够让使患者放松和宽心。例如“请不要紧张”、“这只是个小问题”、“很快就会好的”等安慰的语言, 在短时间内拉近医患双方的心理距离, 让患者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

2. 鼓励的语言

当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时, 使用“您看上去气色好多了!”、“由于您的良好配合, 您的治疗效果特别好”等鼓励性语言, 可以使病人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和希望。患者生病后较为敏感, 依赖性强, 此时鼓励性的语言会给患者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增强患者对诊疗措施的顺从性, 主动配合治疗。

除了安慰和鼓励的语言外, 正确地运用语调中的语速、音量、音调也能够给患者带来正能量。医生与患者交谈时, 语速应适当放慢, 针对不同患者调整语速的快慢, 或是跟患者的保持一致。此外, 医生和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 音量要适中, 太低或是太高都不合适, 同时还要善于应用音调的起伏来表达对患者关注的程度。

四、结语

一个医生的语言素养在目前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状态下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疾病的复杂变异, 总是有许多问题要探讨, 有新问题需要研究, 不可能所有的疑难病症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做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医疗技术, 还要有能善于与病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有能取得病人信任和信服的能力, 帮助病人解决心理问题, 最大程度上满足病人的需求, 给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 达成医患共识。“言不在多, 有爱则灵。”优秀的医疗技术、高新的医疗设备, 并不总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医生良好的语言, 不是药物胜似药物, 可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让他更加配合治疗。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一片墓地中的一块墓碑上, 镌刻着一位名医特鲁多 (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 的名言——“有时, 去治愈;常常, 去帮助;总是, 去安慰。”每一个医生时时刻刻都应该按照特鲁多的这句名言来要求自己。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 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瑾, 试论医生语言修养三要素[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1999 (4) .

[2]申艳星, 韩丽.运用礼貌原则规范医生职业语言[J].考试周刊, 2011 (63) .

[3]宋皓.语用学交际原则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 2010 (2) .

[4]王忠云.试论医患语言的特点与作用[J].中国社会医学, 1992 (2) .

[5]吴春容.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非语言沟通[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17) .

鱼医生的道德 篇3

嘴来清除伤口上坏死的组织和鱼鳞、鱼鳍、鱼鳃上的寄生虫、微生物。这样,它既帮鱼治疗疾病,又美餐了一顿。

一位大学教授对这种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捉来一只,放在一个大鱼缸里观察它“出诊”的全过程。教授找来几条伤鱼,放入缸中,这些鱼游动一会儿后,便主动去“看病”。“鱼医生”则立即给它们清理伤口。没几天,伤鱼便好了。可在这个过程中,教授没有发现什么奇特的地方。于是,他又把这几条鱼弄伤放进鱼缸中观察。可这次“鱼医生”却发生了反常的现象,医完伤鱼后仅一天,它便死了!教授百思不得其解。为了便于观察,他做了一对一的实验:一个鱼医生,另外一条伤鱼,还是如此办法。第一次鱼医生很快给伤鱼医好了病,可教授第二次将那条鱼割伤放入缸里后,鱼医生医完伤鱼后没过多久便死了……反复几次实验后,教授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只要同一条鱼被鱼医生医过两次,鱼医生就会死亡。针对这一现象,教授大胆地做了假设一鱼医生的死是因为羞耻。当同一条鱼再来看病时,它会认为自己没有医好它而自责,最终感到羞愧而死亡。

医生职业道德心得体会 篇4

职业道德虽然说一种社会意识,但它是直接作用于社会行为的特殊意识,具有其他道德不具有的社会现实性和具体性。例如,一个人是不是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他是不是把自己的工作看做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如果当一个人从小就热爱的一种职业,并树立起对他的理想追求,那么,在他长大成人后,终于能够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或许会保持一共较高的职业理想追求,因而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被动的选择着自己的职业,或者是有自己学习的专业限制了职业的选择,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的理想与职业发生了矛盾。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不论你的职业理想是不是现在你所在的职业位置,你都必须尽职尽责,因为在你手上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你不能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二去夺得他人的性命。因此我们必须要遵守以下的职业道德:

一、舍己救人,救死扶伤,是社会主义医德的第一要求。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医务人员基本的道德义务就是一切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准则和主要规范。它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中,是医护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二、互敬互学,搞好医护协作。生活在医院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相互尊敬,更要相互学习从而搞好医护协作关系。相互尊敬是指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都应该互敬互爱、互相学习,不断进步。医务工作者之间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心怀鬼胎,趁机打击报复。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心中不应该存任何杂念,做好协作配合工作。

医生职业道德工作总结 篇5

工作以来,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只要医院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风雨无阻。把苦、累、脏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他曾经持续给一位没有心跳呼吸的病人按压一个多小时,只是源于对职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不想如此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有时遇危重病人,他以院为家,一夜一夜的守护,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曾经有一次千辛万苦把病人抢救成功准备出院,病人却因其他疾病突然死亡,但是患者家属还是非常感谢他,因为家属能感觉到他的坚持不放弃,这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简单的话语却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能做到。

,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呼吸内科,1年的进修时间中他刻苦学习、虚心请教,深受黄茂主任的赞赏。回到医院后参加了数十次呼吸危重病人的抢救及会诊,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与同事们一起开启了医院呼吸危重病人抢救的新纪元。与张晓东医生一起开展了气管镜的检查与治疗,提高了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在内二科工作,虽然他的专业是呼吸内科,但他们科是综合内科,什么样的内科病人都有,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他一直坚持不断学习,主动请教。14年的坚持,不为什么,只因为病人以命相托,他要以心相对。在本科室同级别的医生中,他始终病人最多,服务最好。病人多,事情就多,除了外出学习,长年累月坚持早晚查房,了解病人病情,以便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对病区急危重病人的诊治能做到随叫随到,对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会诊也同样如此。一周工作时间70小时以上成为常态化。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病人送红包的情况,他一概婉言谢绝,实在推不掉的就悄悄的给病人存在账户上。

医生个人职业规划 篇6

这个假期我进行了生涯人物的访谈,就业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首先去采访的一的骨科医生小王,他工作不久,当问到他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时,他说道:“在现实生活中,人脉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部分要靠自己的努力”。小王说,现在专业知识优秀的人很多,但工作岗位好似有限的,要怎么才能在竞争中去胜?人际关系很重要,所以要学会找自己的职场贵人。机遇和贵人是在适当场合出现的适当的人和事,出现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握好,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我们无法控制这样的完美组合合适出现,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人脉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不要只看到人脉中的显贵而忽视普通人,在适当的时候普通人都可以扭转乾坤,成为你的贵人。所以我们要学会建立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可以联络高中同学,联系本班本原系同学。访问一些优秀校友等。

当我问到男女在找这份工作时机会是否均等时,他说在骨科上男生要比女生更有优势。但是优秀的女生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自身素质来在竞争中取胜,毕竟骨科对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只要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男女都可以的。

从另外一位骨科医师李主任那里,我了解到医生这个工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骨科会在以后的医学领域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每天都有新的技术产生

所以作为一名医生,我要终生学习,不能放松对只是的追求。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在这五年里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工作中总是要不段输出知识和指挥,人就如池塘,如果只输出,只往外倒水,迟早会枯竭,所以要不断输入,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人的激-情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只有不断向更优秀的人学习,才能获的成功。

李主任说每个职业都有自己一些特殊的职业要求,都有一写特殊的品质要求,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因为医生面对的是生命,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只有责任心很强的医生才才是一个好医生。其次耐心也很重要,面对病人,要有很强的耐心,真诚对待病人。当然积极进去,奋发向上在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奋发想上的精神状态更能让自己人际机交往中占进先机,因为大多数人都愿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显得十分重要,其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欢迎阅读这篇儿童保健医师个人职业规划,希望各位同学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收获。

一、加强医政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质量是效益的根本。

我院将狠抓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在院内开展医疗质量评比,并定期将评比结果公示上墙,接受全院的监督,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加强《职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的学习,树立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医疗技术,完善自我;继续推进“放心药房”工程;加大力度宣传我院特色中医科,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作用。 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病历书写质量,对每台手术都要做到术前讨论、术中配合、术后总结,杜绝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建立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制度,完善医疗纠纷、医疗投诉处理办法,减少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疾病的防疫,抓好传染病的防治管理

1、疾病的预防保健,特别是妇幼卫生保健

对非传染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要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大力加强非传染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健。 我院的妇幼卫生工作仍坚持以保健为中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全面实施《两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围绕降低孕产妇死亡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为今年妇幼卫生工作重点,继续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和儿童的系统管理,全面普及新法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高褥热及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死亡率的发生,确保母-子平安,促进母乳喂养,使四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98%以上。 今年我院将继续对辖区内15—49岁育龄妇女分批进行普查普治,为广大妇女做好生殖保健服务。

2、继续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医生职业道德工作总结 篇7

工作枯竭的定义: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工作枯竭”一词,用来描述助人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和工作满意度过低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3]。目前较为权威的是Maslach等提出的工作枯竭的多维概念:即枯竭感,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情感疏远(depersonalization)和成就感缺乏(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情绪衰竭是指工作枯竭感的压力维度,个体感到自己有效的身心资源过度透支,表现为没有精力、过度疲劳等现象。情感疏远是指工作枯竭感的人际关系维度,个体以一种负性的、冷漠的或是逃避的态度去面对服务对象或工作,表现为易怒、消极、缺乏情感投入等现象。成就感缺乏是指工作枯竭感的自我评价维度,描述了个体感到无能、工作没有成效,表现为士气低落、缺乏成就感等现象[4]。

1 医生职业枯竭的归因

关于职业枯竭的原因,西方学者Cordes和Dougherty(1993)将其分为3个主要类别:个体、职业和组织水平[5]。医生工作枯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国际上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综合文献将其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1.1 医生职业枯竭的外部因素

1.1.1 社会期望不断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期望也日益提高,这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以及职业道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也因此设置更高的目标以适应社会需要。已有研究证实:期望过高与目标理想化容易导致职业枯竭的发生[6],患方对治疗的高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不断加大医生的应激。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药到病除却不是每次诊疗的必然结果。偶尔的误诊、漏诊不被允许,医生的个人生活需求也不能得到理解,医务人员面临过高的社会期望。

1.1.2 工作环境日益严峻。

医生是特殊的职业,其直接的服务对象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心理状况的患者及其家属,每天要面对的是痛苦、抑郁、悲伤和愤怒等消极情绪,而医院则是一个让人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复杂场所,嘈杂的环境,拥挤的工作空间,细菌、病毒和放射线等有害物质也对医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除此之外,“医闹”、患者家属诽谤和殴打医务人员等医患冲突现象也屡见不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被侵犯,其付出往往不被患者尊重和理解。

1.1.3 工作负担过重。

我国百万人拥有医生数不超过29.48人的城市占61%,40%的城市不超过19.72人[7],张铁山等[10]的研究显示:中国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卫生服务中医院级别越高,其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越重。在对医生的研究中,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是其抱怨的主要方面[9]。绝大多数医生工作量过大,工作负担很重,长期高负荷、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对医生身心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90%以上的医生感到心身疲倦,尤以心理疲惫为甚。相当一部分医生感到睡眠障碍,活力下降[10]。外科医生因为长时间在手术台工作而患胃部疾病的大有人在,工作负荷超重使医生不堪重负,大型医院到了节假日更是人满为患,部分医生同时承担教学、会诊和科研等多项任务,高负荷的工作让医生精疲力竭。

1.1.4 职业风险过大。

医生行业具有高风险性,这使得医生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加之有时患方缺乏医疗知识,对疾病反复、无力医治等现象也强加为医生的责任,加重了医生的心理负担。同时,医生本身常常要面对各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有些甚至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医生群体面临更高的被疾病侵扰的危险。

1.1.5 多种角色冲突。

医生作为社会人,同样要扮演多重角色,组织对员工有多种矛盾的角色期望,或对权利、义务和责任定义不明确时,员工会产生角色冲突、混淆[2]。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医院为了维持自身经营会将精力从单纯的治病救人转移一部分到追求医院效益,医生在担负起自身工作职责的同时,还要为各种硬性经济指标所累。有的医生同时担任教师、科研工作者等多重角色,各角色都需要投入巨大精力,极易导致角色冲突。此外,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医生对家庭的感情投入不够,家庭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冲突使其情绪沮丧,引发职业枯竭。

1.1.6 组织支持程度过低。

上司的支持会大大降低个体的工作枯竭感,特别是在情绪衰竭和情感疏远方面;团队气氛与情绪衰竭和情感疏远呈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调节工作压力,防止枯竭感的产生,一般来讲,个体的组织支持程度越低,越容易产生职业枯竭现象。Me Millin认为组织支持是由工具性支持和社会情感支持所组成。工具性支持包括资讯、物质和人员等方面的功能性支持,其有助于员工执行工作的相关功能;社会情感支持包括亲密的、尊重的和网络整合等功能,其有助于员工满足社会和心理的需求。Lee和Ashfoth的分析结果发现,上司的支持会大大降低个体的职业枯竭,特别是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方面,但同事支持的作用相对较小;团队气氛与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成就感降低的相关性并不显著[11]。

1.1.7 付出与回报不平衡。

医疗行业是高知识、高技术和高风险行业,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家庭和个人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而现阶段由于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补偿不足,部分地区医生的劳动未得到相应的合理报酬,医生的知识价值、技术价值和风险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12]。此外,医生的付出还往往会遭到患方的不理解,甚至招致辱骂、殴打等,医患关系空前紧张,社会舆论过分谴责,有的媒体甚至乐于充当“放大镜”夸大事实,以制造风波吸引公众,医生的社会声望下降,辛苦劳动不为社会所承认,精神回报难以实现。

1.2 医生职业枯竭的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而产生作用,外界的压力源传至受体后,医生个体的不同特征会成为职业枯竭的内部因素而在个体身上发生作用。

1.2.1 医生个体性格特征。

个体人格、情绪和认知等特征对医生职业枯竭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外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工作枯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人容易成为职业枯竭的高发群体,例如A型人格、外控、低自尊、防御性应对、神经质和缺乏耐性的人[13]。强迫性格者总是感觉做得不够、难以下决断,把自己对享乐的追求看作一种罪恶,对自身健康的关心认为是自私,自己的身心需求减少,导致工作过度而产生枯竭[15]。此外,对工作期望值高的医生在现实与期望不符时易产生枯竭倾向,主要包括自身工作努力、高付出,所以易于导致情绪衰竭,而如果未能实现期望,则导致情感疏远[9]。

1.2.2 人口学变量因素。

有研究证明,年龄、学历、性别和科室等均会影响医生工作枯竭[5]。在年龄方面,年轻人较容易产生职业枯竭感;在性别方面,女性医生比男性医生更容易产生职业枯竭;在婚姻家庭状况方面,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职业枯竭,而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职业枯竭[16];临床科室医生个人成就感高于非临床医生;工作年限16~20年的医生情感衰竭最为严重,职称越高和工作年限越长,其个人满意度越高,枯竭程度越低[17]。

2 医生职业枯竭防治对策探讨

职业枯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其不仅会对枯竭者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如失眠、头痛、高血压及慢性疲劳等,还会导致个体工作效率下降从而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医生这一特殊群体长期与病人接触,一旦发生职业枯竭,很容易成为医患关系剑拔弩张的“导火索”,这对医患双方乃至社会稳定都会产生恶劣影响。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内职业枯竭现象已不容忽视,李超平[18]等人对3家医院的218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42.1%的被试对象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22.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48.6%的被试者没有个人成就感。因此,建立医生职业枯竭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机制,探讨缓解医生职业压力的有效对策刻不容缓。现阶段对于医生职业枯竭的对策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及个人两方面来进行的,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社会干预对于职业枯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1 社会干预

2.1.1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建立并完善医院改革的筹资机制,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抓住现阶段医患关系的关键矛盾所在,为医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医生的个人成就感,体现医生工作的技术价值,增加医生精神收益。

2.1.2 加强新闻监督与引导。

新闻媒体对于医疗纠纷事实的报道应当客观、公正,避免论点过分偏激,以消除公众对医务人员的误解,为医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

2.1.3 建立健全医疗法律制度。

我国法律充分赋予了患方知情权、参与权以及投诉权,却忽视了医疗工作的特点,及对医务人员的执业权、人格,甚至人身安全的保障[2]。“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在充分维护患方权益的同时也使医生由于担心吃官司而背负过大的心理压力,应加快完善医患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平衡的法律关系,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2 组织干预

2.2.1 合理改善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上下级沟通机制,维护医院内部相互理解、支持、友好和融洽的组织氛围;建立科学的工作编制和分工机制,合理排班,以人为本,控制日均诊次,尽量保证医生个人休假,以缓解工作负荷过大所带来的情绪衰竭;对于工作任务繁重、风险大的科室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2.2.2 建立公平及时的激励机制。

组织内部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内部激励和物质、职位等外在激励,医院管理部门应主动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使其从医务工作中感受到责任、成就和成长;人职合理匹配,及时对医务人员成就予以肯定,适当时机应注意提高人事待遇。

2.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许多研究表明: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可以增强医务人员应对工作需求的能力。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自身感染不良情绪的几率也很大。作为正常的社会人,医生也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医院应建立专门的维护医生身心健康的管理机构,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医生面对医患冲突、人际障碍及工作负荷过重等压力源的应激能力。

2.2.4 建立组织和家庭双重支持系统。

医疗行业风险高,不可能完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医院应建立完整的突发事件的控制处理机制,在解决医患纠纷时增强医生的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营造组织文化,使其在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等方面获得员工的认同;关心医生的个人状况和家庭生活,充分调动家庭这一坚强后盾为医生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3 个体干预

2.3.1 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现阶段医患关系恶化,侵犯医务人员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医务人员处于人员混杂多变的环境中,一方面应学会识别危险信息和暴力因素,以适时避开危险;另一方面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遇险时选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维权意识。

2.3.2 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方式。

培养严谨认真、有张有弛的工作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作为医生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进行长时间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劳逸结合,保证体力、精力充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之余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过硬的心理素质,学会从为患者服务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工作乐趣。

2.3.3 进行积极的医患交流与人际沟通。

医院复杂的环境需要逐渐适应,医务人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行医观念和价值观念,加强与患者交流的信心与耐心,学习与患方沟通的技巧,从而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医务人员应进行积极的人际沟通,学会团队协作,增强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营造团结向上的组织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2.3.4 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

医务人员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注重劳逸结合,遇到压力要注意选用科学的减压方法正确减压,如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净化心灵和情感;生活中广交朋友,工作中积极与他人协作,学会自我减压、自得其乐。

3 总结及展望

医生职业枯竭的产生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组织特点、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和医生个体因素密不可分的[19],缓解医生职业枯竭现状需要多部门从多个角度共同努力。就现状而言,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对职业枯竭的对策研究主要是“对症下药”,针对其引发原因找对策,而对于多种原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较少,且没有明确职业枯竭在不同阶段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后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2)加强对该项目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往往是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理论研究,而本土化实证研究则相对匮乏。(3)职业枯竭的测量目前仍未成熟,如何判定职业枯竭已经发生,缺乏本土化的测量标准,须进一步明确相应的判定标准。(4)对于应激源及发生原因的研究较多,而对于枯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介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得较少。

积极探讨应对医生职业枯竭的对策,构建有效的预防控制机制,对于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以促进医疗工作的良性循环。

摘要:目前,职业枯竭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卫生领域也不例外。医护人员中的职业枯竭现象在逐年增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将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医生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综合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组织及个人三方角度出发,对产生职业枯竭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进行归结,探讨其预防及控制措施并提出展望。

国家控制与医生职业伦理的失范 篇8

在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医疗情境中,医生的处境非常尴尬,他们的许多执业行为被患者诟病严重丧失职业道德。如何确保医生的行为能够符合病人利益?而现实情况中国家对医生的规范与控制为何会归于失败?《国家控制与医生临床自主性的滥用——对公立医院医生执业行为的分析》一文即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基于田野调查和分析,作者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后,公立医院一方面占据着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却经历着“畸形市场化”的改革过程。医疗服务被市场化和商品化,但政府依然严格控制着医生群体和医疗服务的价格,致使医生不仅要承担自负盈亏的压力,同时还需面对劳动价值被严重扭曲的现实。于是致使恶果向患者转嫁,提供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成为医生将自己的行医权转化为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这同时也造就了公立医院中的“双轨分配制”,即除去合法正式收入之外,通过过度医疗获得更多的绩效工资及非正式收入,这就势必导致医生执业行为的失控和临床自主性的滥用。此外,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和“以药养医”的需求成就了医生与医院对患者和医药厂商的“双向支配”地位,医生的处方权在这一过程中也被严重商品化,经济利益进一步侵蚀了其应有的职业伦理。作者认为,究其根本,这种常态化的不道德根源于国家对医生职业法团自主性的剥夺,使其只能完全依附于公立医院,并被动接受制度安排,而国家对医生临床自主性和执业行为却失于管控。因而促进医疗市场的平等竞争,形成流动的医生劳动力市场,是改变现实窘境的当务之急。

nlc202309090411

医生职业道德工作总结 篇9

医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事迹20**

**同志热爱卫生事业,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在几十年的妇产科工作中,她一直积极上进,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以优良的品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严谨求实、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赢得同事的敬佩、患者的信赖。

1978年从**卫校毕业以来,毕业时,她被组织分配至**地区人民医院;但是,由于她一位家在**的同学母亲年迈多病,家中无人照顾,她将这个机会让给了这位同学。受父亲的教诲,她还主动请缨,要求到农村工作,来到了**中心卫生院。她丈夫一直在外地工作,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母亲的身体又不好。八九年,家人帮她办理了调动手续,准备到广西南宁一家省级医院上班。当地群众知道这一消息后,苦苦相留。**毅然留了下来。她说:“作为一名医生,农民朋友更加需要我。”一年又一年,无论是逢年过节,只要病人有约,她就留院值班。**扎根农村,她将她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了农民朋友。

在工作中,**对待病人如亲人。八一年她刚到**中心卫生院时,妇产科就她一个人,全乡的妇科检查、治疗、产妇接生、母婴保健等一揽子事都是她一肩挑。只要病人来到了**中心卫生院妇产科,她不管再苦再累,加班加点,她都毫无怨言,一切都为了能使病人安全、得到康复。由于卫生院人员较少,她经常连续几个晚上不能睡觉,白天仍继续上班。九一年的一天晚上,**中心卫生院妇产科的诊室里,连续来了三个孕产妇,第一个平产,第二个、第三个相继难产,她为两个难产妇施行了胎吸手术;当时,她自己也是个身怀数月的孕妇。懂产科的人都知道,胎吸手术,医生很费力气,何况,她还有孕在身。但她没有退缩,硬是撑了几小时,直到两对母婴健康平安,她才离开病房,可是自己却因此早产了。**乡上关村**八八年在**的检查下,诊断为宫颈癌早期,**及时带着她到上级医院施行了手术,术后十几年中还时常到她家去询问、观察。**常说,如果没有吴医师的精确诊断和她热心地带她去做手术,她自己早就不在人世了,是吴医师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乡上关村的另一位患者**也深有同感。她被吴医师检查诊断为卵巢肿瘤后,情绪极为低落,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吴医师看到这种情况后,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工作,向她详细介绍这种病的各项相关知识,以减轻心里压力,而后,为她办理了住院手续并施行了手术;术后头几天,吴医师24小时对她进行监护,在她可以进食后,吴医师每天早上都将自己订购的牛奶送到病房。早年,**中心卫生院条件有限,病人洗澡问题很难解决,吴医师就在自己的住房里准备了两套洗澡用具,一套给病人及其家属用。**用满腔的热情不知打动了多少患者,在**卫生院工作的几十年里,她与农民朋友打成了一片,把农民朋友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她以高尚的医德深得患者的爱戴。

医生个人职业操守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10

医生的职业操守即医德医风,最起码的要求是尊重患者,对患者负责。医疗行为自始至终认真规范。高标准的医德医风要求医生做到对患者极端的热忱,对工作极端的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其具体方面就体现在医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即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上进心。责任心不仅是对自己和工作的负责,更是对患者和医院的负责,对国家和社会的负责,因此这就要求医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权力观、价值观。

责任心是医生工作的基础,爱心却是医生工作的动力,博爱,这一儒家思想精华所在,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因此医生对待每一位患者都有一颗博爱之心。有人说医生的爱不仅让社会变得温暖,还会让病人战胜病魔,同时还会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并且这种爱不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而应该始终坚持为患者服务这基本核心原则。爱心是医生工作的动力,而耐心却是医生工作的具体方法,患者来求医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心里上与常人相比肯定有些烦躁、焦虑、恐惧、孤单、失

望等一些低落情绪,那些长期受病痛折磨的还会对义务人员怀有抵触情绪。其实此时的患者内心也是矛盾的,这时候就要求医生有足够的耐心与其沟通,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引导。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去感到患者,让他接受和配合我们的治疗,患者是带着希望来的,而医生就应该在医疗环境许可的情况下,耐心的给患者一个希望。医术也是一种技术,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必然身怀一手好的技术,而好的技术的形成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岁月,这就要求医生通过长期的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 毕竟生命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因此一个好的医生必然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因为细心在每个医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术只有细心的医生才会随时的掌握病情并作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可见细心是每个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有人能说医学是世界上更新速度最快的一门学科,因为每一天都有一种新的疾病被发现或一种新的整了技术被发明,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提高为患者的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医生积极进取,努力的钻研和学习新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只有上进的医生才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也只有上进的医生财是患者信耐的白衣天使,因此上进心是医生进步的内在因素。

医生职业操守的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

医生职业道德工作总结 篇11

关键词:医疗剧医学生临床思维人文素质

医疗剧(medical drama)这一概念源自美国,主要以医生行业作为故事主体,以医疗行为和医疗案例作为故事的主线。美国的医疗剧比较成熟,形成典型的专业 + 人性的“双P模式”,如《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周一清晨》、《实习医生格蕾》等剧中的医学案例典型生动,剧情中蕴含丰富的医学知识,剧情场景和角色台词专业性强,并且还从多角度展现了医务人员的医德素养与人文关怀。医学生观看医疗剧不仅能获得专业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还能从中获得许多感悟和启示,可以促进其培养医生职业个性,尽快适应医疗环境。

一、医疗剧的专业性促进医学生养成临床思维能力

美国医疗剧多为别出心裁的剧情路线,编剧团队强大,故事精彩生动,因此深受大众欢迎。美国医疗剧从《急诊室的故事》就开始形成“双P模式”,凡是定位为医疗剧的剧集在拍摄前,其制作团队都经过相关医疗机构的审核和培训,因此美剧中的医疗场景显得比较真实与专业。美国医疗剧都是以主人公医疗行为作为故事主线一直延伸拓展,单集剧中设计一个或多个典型病例,有些剧节奏明快着重展现医学案例,有些剧故事细腻深入挖掘医德人性,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医疗剧有《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周一清晨》等。

《豪斯医生》将破案剧情与医疗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主人公豪斯医生带领的团队在诊断病人的过程中,对相关事件的真相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此剧剧情精彩,故事令人回味,人物形象生动,能够很好地激发普通观众的观剧兴趣,而对医学生而言,剧中展示的许多医学专业知识与豪斯医生卓越的临床思维,是极好的学习样榜。据统计,《豪斯医生》在播出的8年中,通过豪斯医生诊断与治疗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这种剧情设计至少让观众熟悉了百来种怪病。

《急症室的故事》则承担了普及公众医学知识的使命,此剧以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医学知识,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医学知识教育,此剧可以作为医学生观看医疗剧的入门作品。

《实习医生格蕾》是以年轻实习医生的成长为主要线索而展开,剧中主人公从初入临床,经历了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从热爱医学追求技术精湛,到培养了能对生命负责的临床技能,通过典型的医学案例反映了这些年轻医生的成长历程,其中既有情感的升华,也有才学的进步,更有人格的完善。

日本医疗剧《仁医》中脑外科医生南方仁穿越到幕府时代,在古代用现代医疗技术救助患者,编剧通过南方仁自创医疗器械和因地制宜改进医疗技术等故事情节,让我们知道,医生如果拥有卓越的临床思维,就能够超越教科书的陈规创造性地解决医学技术问题,这让医学生认识到,今后治病救人的工作并不都是穿白大衣在医疗条件具备的环境中,还有可能在任何其他场所,因此,需要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过硬的医疗技术。

总之,医疗剧突出的医疗专业性特征,可以让医学生在观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塑造职业个性。

二、医疗剧的人性关怀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涵养

美国医疗剧《周一清晨》的切尔西医院每周周一都召开医务人员的内部会议,医生同行们会在一起用医学伦理观念理性地审视上一周的一些案例,在讨论中,案例的技术细节和医学伦理,都受到严格的考量。这种自省模式让我们认识到,医生必须是成功者,但成功的标准却是因人因病而异。从《周一清晨》展示的周一病案讨论会形式中,反映出医生职业面临是人的宝贵生命,如果出现差错后果往往不可挽回,行医就像是在深渊上走钢丝,容不得有半点差池,否则就会跌入无尽的深渊,所以,对医生的要求除了精湛的医术以外,医学伦理判断非常重要。

《周一清晨》许多被讨论与进行反思的医学案例都具有典型意义。13岁小女孩拒绝接受肿瘤摘除手术,因为她害怕手术失败给她带来的痛苦,她不愿意为活得更久而承受痛苦宁愿快乐生活短暂几个月,医生们根据她的病情说服她接受手术的过程中,小女孩要求胡顿医生把头发剃光才做手术,胡顿医生守诺剃发小女孩同意手术,胡顿医生与小女孩医患关系体现了对她的尊重与关怀,而不是简单地听任病人自生自灭或者强迫病人接受手术。朴成医生在面对因脑颞叶瘤而患上癫痫的作家德里克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固执地劝说病人进行手术,因为他看到了德里克身上独特的写作天赋,德里克把这个视作自己生命的本身,深怕手术后失去这种才能,而朴成也深深地理解了这种心情,所以他尊重德里克的决定选择了保守治疗。医生这种医学伦理判断与人文关怀,不是读教科书获得的,只有在具体的医学案例中通过道德两难选择得以涵养。

《实习医生格蕾》中主人公实习医生身份和成长经历的故事,让医学生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这部剧着重展现了青年医生从普通人的心理角色向医生职业心理角色转变的艰难历程,剧中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实习医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及在经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验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气质,观看这部剧可以让医学生深受启发,努力培养责任意识,学会对病人及其家属实施人文关怀。

三、医疗剧能提高医学生适应医疗环境的能力

美国医疗剧《急症室故事》的编剧曾有当实习医生的经历,所以剧情案例中经常展现出科教片一样准确的医学知识,医疗场景也非常写实,医学生观看此剧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急救医疗现场的基本情况,对今后的医疗职业需要的沉着冷静、大胆心细等心理素质要求有感性上认识,从而主动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日本医疗剧《直升机抢救医生》展现了发达国家直升机抢救的医疗形式,通过一群直升机抢救医生和实习医生的专业性救治案例,让我们看到,先进的医疗制度需要优秀的医生团队才能获得成功,医疗环境是复杂多变的,需要临床医生有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部剧中的医学案例有多种多样的发生地和表现形式,医学生观看后能提高适应医疗环境的能力。

中国近几年也播出了多部医疗剧,反映了医生追求职业精神和坚守道德底线的同时经受着现实的考验,即有社会问题的表达也有医患关系紧张的揭示,剧情设计中也有各种各样案例的展示,医学生观剧对了解中国医疗制度和现实医疗环境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群.一把柳叶刀 百般医疗剧——观医疗剧《心术》及其他[J].当代电影,2012,(7).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方案下一篇:2016主管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