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道德讲座心得体会

2024-10-01

医生道德讲座心得体会(通用9篇)

医生道德讲座心得体会 篇1

爱岗敬业是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对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要把这种理想变成现实,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在平凡岗位上的爱岗敬业。歌德曾经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

爱岗敬业是一种境界。曾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工作的时间长了,就成了一份事业,事业经营得久了,就成了一种情怀。”当我们将爱岗敬业当作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上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懒惰,多一些上进;享受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并抱着知足、感恩、努力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取得岗位上的竞争优势。

一个人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是随不断成长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某一个时期可能对某一个工作岗位感到比较满意,但随时事的变迁,其满意度就将会不断的发生着新的变化,现实与期望随时随地都会处在不平衡状态。因此,要做到爱岗敬业,就必须要学会调整和处理好自己的理想期望与现实工作及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权衡,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对待工作,找准自己的定位,切实立足本职,安心于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干一行爱一行,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争取把平凡的工作做出极致的效果,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的。

其次,爱岗敬业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岗位赋予责任,有责要有为,有为才有位。工作岗位是一个单位的基本细胞,每个岗位都有相对应的责任。每一个人从踏入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肩上就扛起了一份职责。就好比整个社会是一台大机器,我们每一个工作者就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如果其中某一个人懈怠了工作,那么这台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因此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每项工作,承担每一项任务,一无论事情大小、任务轻重,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做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实效,以保证检验检疫工作正常开展第三,爱岗敬业必须爱护自己的团队。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我们的工作需要有自己的团队,在工作中必须学会爱护自己的工作的团队,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学会和队员们共同进步,逐渐养成主动自发做事,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习惯。我推崇这样一句话: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第四,爱岗敬业必须与时俱进。爱岗敬业要求我们时刻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避免时代的淘汰。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努力地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修为,自觉地掌握超强的岗位技能,以饱满的热情,热爱从事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使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在本职岗位上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众所周知,一座桥梁,需要诸多桥墩的支撑,否则难以负载千车万人的流通;一个乐队,要想演奏出余音缭绕的华丽乐章,离不开乐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而一个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样需要我们每一位干部职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需要我们每个员工的爱岗敬业与激情奉献。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才会为社会、为单位发展作出贡献。也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是单位的栋梁之材和单位发展的希望所在。

总之,爱岗敬业不应是随口的一句话,不应是标榜自己的一个词语,它应该是一个无声的诺言,是一个高尚的理想和强劲的力量,我愿与大家一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这个诺言。

医生道德讲座心得体会 篇2

一、更新观念, 正确把握器官移植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 阻碍器官移植扩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伦理因素。如“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损伤”的封建孝道观的存在, 对开展器官移植更是水火难容。至于活人的脏器移植他人更是大逆不道, 无法接受。致使每年有700百万以上 (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在医院中死亡) 的死亡者, 死后均进行火化或土葬处理。这部分遗体器官完全可以成为器官供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 由于受社会文化、传统观念和伦理思想的制约, 又由于没有一个可实施的法律, 使科技的发展先于伦理、法制的发展, 导致伦理观念、法制的制定严重滞后, 使大量可供移植的器官白白浪费掉。即便有些人花费昂贵的医药费用, 为延续生命苟延残喘的在死亡线上挣扎, 而数以万计患者只能在痛苦的企盼中由于没有供体的来源而遗憾地死去。

一面是每天要烧掉或埋掉的两万具可供移植的供体;另一方面则是在渴求盼望中等待器官移植的人群, 在我国器官供体来源十分有限的今天, 把大量火葬和土葬处理的尸体, 作为解决器官移植供体来源之路, 不失为明智之举。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掌握着专业科学文化知识, 有义务向全民进行摒弃旧思想, 树立新观念的教育, 提高全民的医学伦理学素质, 促进器官移植的深入发展, 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二、严格遵循知情同意, 病人利益高于医学利益的原则

注重病人自主权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实践原则。尊重供体和受体的自主权关键是要做到知情同意。倘若不遵守这一原则, 不仅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而且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1999年1月18日《健康报》报道了北京一个眼科医生没经病人家属同意, 擅自摘取病人尸体角膜为失明病人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事件警示我们:在医学研究和临床上必须坚持“知情同意”原则。“知情同意”原则要求医生和研究者, 在对病人进行医疗干预或者对受试者进行试验以前, 将有关干预和试验的情况, 包括可能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向病人和受试者交代清楚, 并取得他们的自愿同意。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病人和受试者利益, 尊重他们的自主权。知情是同意的条件, 同意是知情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 知情的内容和限度。目前至少应向受体或代理人提供有关治疗过程的概况、治疗的实验性质、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危险性和死亡率概况、生存率及存活时限概况、并发症及排异反应的预防及改进措施等。向供体提供手术的危险性、术后近期、远期的影响的可能性及其受体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存活时限度。其次, 供体与受体的智力能力的判断, 通过此判断界定供体与受体是否具有决定同意的能力。最后, 同意有两种类型, 系强迫同意和自愿同意。自愿同意才是伦理意义上的同意, 是知情同意的关键, 是伦理学上所追求的同意。帮助同意者排除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 又是自愿同意的关键所在, 对于供体更是如此。左右供给自愿同意的内部压力主要来源于道义上的压力和关系标准上的压力。外界压力可来自家庭和医务人员的干扰。

对于实行器官移植的医生来说, 存在着更多的道德责任, 即对于器官供给者的生命和器官接受者的生命的尊重。只有在确定是出于对器官接受者和供给者的利益考虑下, 才能施行器官移植。不应在增加施行例数等非病人的利益的考虑下, 使双方冒着两败俱伤的危险并负担相当大的医疗费用。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要求一切从病人出发, 尽可能努力使对病人的伤害减低到最低限度。病人的利益高于科学利益和社会利益,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使者, 只能对病人有利, 不能对病人有害, 所以, 活体移植必须以维护供体、受体双方利益为前提, 不能只顾及医学科研而牺牲病人的根本利益。端正对待名利的态度, 摆正医学与名利的位置, 医务人员在移植手术中要对供者与受者均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严格遵循关心病人第一、发展医学科学第二原则。在注重医学技术的同时, 还应考虑医学的伦理目的和社会目的。这样, 才能使器官移植技术在人道主义指导下正常进行。

三、严格遵循无伤原则, 保证生命质量

用作器官移植的活体器官必须是成对的, 同时, 要保证供体失去一侧器官, 也不会残废或丧生, 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以活体肾脏移植作为供体为例, 摘除一侧健康的肾脏, 显然会给供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而受体的生活质量及近期、远期的风险并没有一个满意的回答。如亲属肾移植一年存活率为9 2%。5年存活率为72%, 而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排斥和感染, 如何使这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首先要严格掌握好受体的选择标准, 做好风险与效率的评价工作。不作弊大于利的活体肾脏移植手术。对于供者严格按照相同的组织配型进行选择。否则, 不仅难以取得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效果, 而且也使供者失去一侧正常的肾脏, 代价太大。因此宜谨慎行事, 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方案应由有经验的专家制定周密计划, 应该选用经过专门训练、具备专门知识和技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来实施, 应在具备适当设施以保护手术双方健康和安全的医疗机构中进行。术后加强对双方的随访工作, 对术后双方的心理因素、工作、学习、饮食、婚姻、生育等多方面指导, 不断改善肾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创造条件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因此, 在器官移植中医生必须坚持对病人健康的关心和忠诚原则。

医疗实践告诉我们, 几乎所有的诊疗措施和手段, 对于病人都具有双重性, 即诊疗作用和损伤作用。这种双重性在活体肝脏移植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供体来说, 客观上存在着肝叶切除的危险, 一方面是切除手术本身就存在的损伤性的危险, 它是以一定的肝组织、细胞受损为前提;另一方面, 肝叶切除后使肝组织总量减少, 客观上存在着肝功能代偿能否满足生命需要的危险, 它是以一定的肝叶缺少、功能减少为前提的。对于受体来说, 除了存在肝移植带来的排斥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 这些危险是目前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医务人员应本着对受体和供体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树立高度的无伤意识, 权衡得失, 选择最佳的抗排斥措施, 最佳肝叶切除的活体肝移植手术, 力争最大限度地防止两败俱伤的事件发生, 以求得活体肝移植的最大效应。

我们看到科技领域的拓展, 推动了医学伦理问题更为深入、更高层次的探索。在器官移植的广泛应用和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大量伦理问题, 使人们再也不能认为高新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是遥远的, 而应从人本理论的高度加以审视, 为使这一高新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为了人类的健康共存, 必须对医学伦理学的应用进行认真的研讨。

摘要:本文从当代医疗器官移植现状出发, 阐述了医生在器官移植中道德准则, 即更新观念, 正确把握器官移植的科学价值;严格遵循知情同意、病人利益高于医学利益的原则;严格遵循无伤原则, 保证生命质量原则。

关键词:器官移植,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杨檬檬.器官移植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浅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 (6) :30

鱼医生的道德 篇3

嘴来清除伤口上坏死的组织和鱼鳞、鱼鳍、鱼鳃上的寄生虫、微生物。这样,它既帮鱼治疗疾病,又美餐了一顿。

一位大学教授对这种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捉来一只,放在一个大鱼缸里观察它“出诊”的全过程。教授找来几条伤鱼,放入缸中,这些鱼游动一会儿后,便主动去“看病”。“鱼医生”则立即给它们清理伤口。没几天,伤鱼便好了。可在这个过程中,教授没有发现什么奇特的地方。于是,他又把这几条鱼弄伤放进鱼缸中观察。可这次“鱼医生”却发生了反常的现象,医完伤鱼后仅一天,它便死了!教授百思不得其解。为了便于观察,他做了一对一的实验:一个鱼医生,另外一条伤鱼,还是如此办法。第一次鱼医生很快给伤鱼医好了病,可教授第二次将那条鱼割伤放入缸里后,鱼医生医完伤鱼后没过多久便死了……反复几次实验后,教授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只要同一条鱼被鱼医生医过两次,鱼医生就会死亡。针对这一现象,教授大胆地做了假设一鱼医生的死是因为羞耻。当同一条鱼再来看病时,它会认为自己没有医好它而自责,最终感到羞愧而死亡。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题讲座心得 篇4

我要说说自己的计划,也就是如何做好这次讲座的两个内容————科学研究与学风建设。

首先我要说一下如何在研究生阶段搞好科学研究。研究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像本科那样,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会知识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做好这些的基础上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新的知识或是新的科学产品。所以,对于研一的课程我不仅仅要学好学精,更重要的事多多思考课本上那些理论的缘由,多多思考这些理论创作的初衷和创作背景,其次英语是我的薄弱学科也是今后做科学研究重要的学科所以我要勤加学习,最重要的事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尽量在研一阶段有自己的发明专利或是发表的论文这样我的研究生生活才会充满意义,才不会辜负祖国、学校、父母、爱人和亲人们的重托,才能配得起研究生这三个字。

其次,我要讲的就是学风建设。说到学风建设,我认为魏黎波老师所说的的“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可以作为每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行为行为准则。这两句话是既联系又独立的,它的联系在于只有心怀坦荡,不为恶事所累的人才能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科学研究。它的独立在于,对于非科学工作者来说,不认认真真做事的人不一定不能堂堂正正做人,但是对于我们科学工作者来说可以说这两句话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俗话说,“话好说,但不好做”,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又有几个人能守住自己内心的纯净,固守自己的信仰。又有几个人能在物欲横流的当代可以静下心来做好科学研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育人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分追求个人名利,助长浮躁之风等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在我们的名流学者和知名大学教授比比皆是。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事件、西安交大的李连生事件、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等。更有甚者,学校带头论文作假,如:2009年12月19日,《晶体学报》E卷官方网站公布井冈山大学二人发表在该刊物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作出一次性撤销的决定,创下世界纪录。2010年3月18日,该学报第二次37篇论文被撤稿。井冈山大学署名的论文多达20多篇,涉及作者:化工学院教授院长5篇;生命学院教授院长2篇;化工学院副教授院长7篇。这些事件都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告诉当下科研工作者,在利益面前我们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良心,真真正正的靠自己的实力脚踏实地的去做科学研究,不能因为金钱和物欲而出卖自己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曾听某位老师感慨,是论文害了国家,我国每年都会出大笔的科研经费用于各个学校各个研究所发表论文上,按照常理来看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也许也是一个制度的缺漏,抄袭、通过某种权利手段把别人的科研成果占为己有、翻译他国论文在国内发表等等学术不端的行为由此而生。由此而看,当下学风建设已经成为当下科研工作者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做到自己不做假,更要做到监督和提醒身边其他的人不要科学作假,这样中国的科学领域才能变得纯净,才不能寒了那些“认认真真做事”人的心。

我校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求是。它同样可以作为燕大人搞好研究的信条,只要在科学的道路上燕大人都坚守校训,一定能为科学界树立一个榜样,也一定能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所建树,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讲堂讲座4 篇5

公民道德规范专题讲座

学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马村中学政教处李尊社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它昭示着人类前进的精神方向。2001年9月,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更加自觉成熟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下,我着重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1.爱国爱国,即爱祖国,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是高于一切的美德。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祖国最深厚、最真挚的思想感情。祖国和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它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祖国是自己生活的家园,它的内涵丰富,包括土地、人民、历史、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政府可以更迭,国家可以消亡,但祖国永远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只有当政府、国家代表人民时,才和祖国是统一的,如果是一个反动的政府、国家,就应该推翻它。爱国主义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土地和人民,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热爱祖国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现为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的责任意识,以及履行责任的自觉行动。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有屈原、文天祥、岳飞的爱国主义,有蒋介石、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毛泽东、周恩来的爱国主义。在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祖国统一大业。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爱祖国,首先就应该进一步增强祖国意识;爱祖国,就应担负起更多的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把对祖国的美好感情化为建设祖国的动力;爱祖国,还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中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吉鸿昌到美国考察时身上挂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邓稼先在祖国的天平上做出了选择;钱学森历经磨难,终于回到了祖国等。

法律、道德、文明、纪律教育讲座 篇6

主讲人:赵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由于处境和利益的不同以及思想和行为的多样性,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或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碰撞或冲突,也就是说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为了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碰撞和冲突,即为了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国家的社会秩序,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就需要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用什么来规范呢?由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也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政治规范、经济规范、文艺规范等等都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而法律和道德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法治和德治也仍然是我们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够,甚至忽视了德治的作用。结果,法治也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

在2001年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又深刻地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承。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个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法律和道德的特点及作用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内涵)?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所制定和由法院、警察机关等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社会性规范)。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基于人们内心评价机制的行为准则,它既不是由国家制定的,也不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法律和道德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不同。

由于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法律把社会成员的权利界限和义务责任用明确的条文规定下来,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确性和逻辑性,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手段要有效用,当然要仰仗社会成员守法的自觉意识,但法律主要靠“他律”,是靠外在的强制力来发挥作用,是通过社会成员的惧怕心理来起作用的。法律在社会成员违法犯罪和蔑视法律规范时,可以依靠国家机器强制执法,直至采取剥夺公民权利、限制人身自由及至消灭肉体等极其严厉的措施。因此,法律的约束功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然而,道德规范却不具有以国家权力作后盾的强制性。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教育、舆论、习惯和传统对人们发生作用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社会规范的。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劝导力”就是指通过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养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甚至招至事业的挫折和失败。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重要影响。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关系到人们之间利害冲突的问题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人们是按照社会所公认的、所提倡的,自己内心所认同的标准进行选择和评判的。也就是说,道德的效用完全要建筑在社会成员遵守德意识的基础上,即完全靠“自律”,或者蠊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和“羞耻之心”。

其次,法律和道德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不同

由于法律的“他律”性、强制性等特点,决定了法律在规范人的行为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程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那些私人性较强的社会关系,还有那些涉及思想意识领域的问题,如认识、观念、信仰、情操等法律是不宜干预的,是鞭长莫及的。

道德对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调整范围要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宽泛得多。一般说来,凡法律能够调整的领域,道德都可以调整,即使法律不能涉及调整的领域,道德也可以调整。道德不仅对人的行为有要求,而且,也对人的思想、观念、情操、信仰等意识有要求,不但可以制约人们的公共关系行为,也能制约人们的私人关系行为。或者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一般是违反道德的,而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是违反法律的。当然,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和内在性特征,对于那些不顾道德,肆意破坏社会秩序和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道德则无能为力,只能诉诸法律。

2、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法律和道德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它们各自具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相互补充的,它们也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各自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不能互相替换。如果互相替换,不但起不到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使原有的社会关系遭到人为的破坏。

第二、法律一方面要受道德的制约,但另一方面法律也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众所周知,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其覆盖面又广于法律。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其他一切社会规范莫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法律也不例外。首先,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些道德标准,可以通过一定程序使之法定化,变成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其次,道德也是执法的基础。由于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为了使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便有意采用一些模糊性条款,使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执法者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样,执法者能否公正、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这一自由权,就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如果执法者的素质低下,这种权力就会被滥用,就会出现处罚轻重的失误,甚至会出现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贪脏枉法等情况,造成冤假错案。因此,执法、司法人员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也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当然,法律也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全体人民法治观念的增强,依法律已自觉性的提高,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能力的增长,都有助于形成扶正去邪、扬善惩恶的道德风尚。

第三、对于调整社会关系的有效性来说,法律和道德是互为基础、互相配合的。

一方面,法律是道德有效用的基础,即当道德规范不被社会成员所信服,社会成员形不成相应的道德良心的时候,法律便成为保障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的行为规范,成为道德失范后的社会秩序的盾牌。

另一方面,道德也是法律有效用的基础,即道德是社会成员守法的基础。没有道德觉悟和道德良心,就不可能很好地遵守法律。在正常的社会里,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守法自觉性的强弱成正比。一般而言,能遵守道德的人一定是遵守法律的人,而能遵守法律的人不一定是遵守道德的人。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可以大大提高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道德建设加强了,人们的道德觉悟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守法意识就更加牢固了。此外,还必须强调的是,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 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外在的法律规范必须转化为大多数人的内心自觉,当大多数人对某一法律不屑一顾时,就会出现“法不责众”的局面,法律则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守法的意识,本质上已升华为道德意识。

综上可见,法治和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一个健康运行的社会中,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抓法治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德治建设。抓德治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法治建设,而是法治和德治齐抓共管、相互协调配合,以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因此,现在强调加强道德建设,提出“以德治国”不但不是反对和排斥法治,恰恰相反,而是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极重要的措施。

三、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强调的这两个“坚持不懈地加强”,是我们我们确立治国方略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我国的治国方略中,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矛盾,强调法治是极其必要的。因为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执法措施,我们就不能给那些违法犯罪分子以应有的惩罚,就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是,我们决不能也不应当因此而忽视甚至否定“德治”的重要作用,而要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

1、什么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

我们所说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

首先,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中的德,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反映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即以爱祖国、受人民、受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规范,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新型道德。而不是反映和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不是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那一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二、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中的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道德。是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强调选拔干部必须德才兼备,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当以身作则、注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德治”。

第三、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 是与“法治”相辅相承的“德治”,重视以德治国,但决不是也决不能过分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说成是万能的,而只是给予道德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应有的地位,使德治与法治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四、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而决不是超越甚至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的的德治,决不是“人治”。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所倡导的“德治”,还是法家所倡导的“法治”,本质上都是“人治”。因为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都不是在法制的范围内进行的,都摆脱不了皇帝的一人之治,因而没有真正的依法治国,没有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必然会导致“人治”。而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建立在法制社会的基础之上,是在法制社会的范围内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方式,因而与“人治”有着根本的区别。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1)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条目标,其中的第一条是建设物质文明,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第二条是建设政治文明,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条是建设生态文明,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条标准,缺一不可。可见,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关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对于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一目标中所包含的内容都不是仅仅依靠法治所能实现的,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并把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特别是在公民素质的提高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更起着主要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思想道德在素质的构成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对素质的其他构成因素起着统率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使人们自觉地扶正去邪,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第二,人的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主要依靠个人自觉自励的学习和修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不是靠外在的强制。

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来衡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理想淡漠、信念动摇,价值观念混乱,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一些人不顾社会公德,不讲职业道德,不修家庭美德,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损公肥私、化公为私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 社会上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年龄趋小;许多青少年在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下,分不清方向,而受到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的影响,心灵被毒害;一些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以权谋私、大搞钱权交易,贪污受贿、贪脏枉法、生活腐化、道德败坏、买官卖官、渎职误事、祸国殃民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就能奏效的,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而且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奏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法律是治标,而道德是治本。因而道德比法律更具根本性。就拿治理腐败来说,党中央提出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因为腐败产生的根源是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所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依法惩治腐败,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是对干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说依法惩治腐败是治标,那么,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就是治本。可以认为,如果党内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将极大地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靠法治才能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宏观调控。但市场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必须看到,当前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收入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利益关系的趋动,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导致的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屡禁不止。这就迫切需要规范市场秩序,调整各种利益关系。而这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运用道德的特殊调整手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解决市场经济的各种消极因素对人们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将各种利益矛盾调整到社会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利益矛盾的激化和对抗,并逐渐缓和或化解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利益矛盾。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必须用德治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并与法治相结合,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例如,诚信是人类道德文明的果实,也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已有专门的机构对经济行为的诚信程度进行监督、评估,确定资信等级,它往往对一个市场主体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

3、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承。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所谓基本行为准则,就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上规定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即:

爱国──是对一个公民首要的道德要求,爱国实际上是一个公民对祖国的道德观念的体现,不爱国的人是最大的不道德,背叛祖国的人,是最大的缺德。

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守法往往与遵纪连在一起,人们常说,要遵纪守法。那么,什么是纪律呢?纪律与法律是什么关系呢?纪律是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组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根据工作的不同性质、特点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制度。纪律只对本单位的成员具有强制性,如果违反了纪律,就会受到相应的处分。有一些纪律是与法律相一致的,如果严重破坏纪律,构成犯罪,就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明理(讲文明、讲礼貌)──这是做人的起点,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文明礼貌已成为国家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切道德得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将会给个人、企业、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团结──是做人处事的一种基本的和高尚的道德品格,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友善──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以友善的态度与同事、与家人、与朋友相处不仅可以使我们心情愉快,而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可以化解矛盾。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物质上的克勤克俭意味着自律,同时体现了奋斗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自强──是永无止境的道德追求,是努力向上、奋发进取,奋斗拼搏,是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新河中学

医生职业道德的核心 篇7

【关键词】医生;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医生道德修养就是医生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一定道德标准在不同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自觉自愿抉择。它把医生内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以活动形式呈现给自己或别人,同时又表现出医生为达到某一道德目标而主动作出价值取向。医生职业道德的良好修养,是医生实行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首要前提,是医生用道德手段调节医疗活动中人际关系,维护医疗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医疗事务符合社会需要并得以顺利实施重要保证。

1加强医生职业道德修养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1.1加强医生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医生职业道德,是构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反映和具体体现。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医疗卫生单位的道德风貌,也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加强医生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1.2加强医生职业道德修养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医疗质量就是医疗服务的效果。临床医疗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对病人实施正确、及时、完善的诊疗医务,达到可能达到的医疗效果。医疗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它是医院各方面、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在影响医疗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医生职业道德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医院一切工作的核心,就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良好的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障。

2当代医生应该具有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

2.1牢固的专业思想:专业思想是指医生的职业定向和职业理想, 是每个医生首先要解决的心理动力问题。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任何重负所吓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而作出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无疑医务工作是为千万人造福的事业, 我们应该为能从事这个事业而感到骄傲。必须明白医务工作是直接与患者的疾病与生命息息相关。否则会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甚至造成终身遗憾。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 才有可能奋发努力, 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

2.2专业的职业技能: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精湛的医术,是医务工作者必须的看家本领。对青年医生来说,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打好坚实的医学基础更为重要。努力提高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多向有经验的老医生学习,多看、多做、多思考,职业技能自然就会提高。

2.3基本的心理知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告诉我们,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发生重要影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损害人体健康。给病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医务人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给病人以温暖,会给病人以信心和力量,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减少疑虑,振奋精神,增强战胜疾病的能力。

3当代医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3.1加强宗旨教育,增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感。我们重点引导大家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关系,使大家认识到,在医疗服务领域,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医务人员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切实纠正和克服市场经济就不能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错误思想,树立效益与宗旨相统一的医德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3.2实施医学伦理教育,增强做合格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针对一些同志医学伦理学知识不足、医德理论欠缺的实际情况,应该发动大家收集整理古今中外有关医德医风有关知识,组织大家逐条学习;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介绍中外医德的起源和发展,宣讲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规范;介绍自己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医德修养的体会;开展重温“从医誓言”和回顾“ 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活动,使大家自觉做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3 实施传统教育,增强职业自豪感。我们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传统、忆传统,使大家懂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伤病员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面向部队、面向基层,为兵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正是具有我军卫生工作特色的医德医风,是我军卫生工作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为所从事的职业感到自豪,珍惜广大患者的信任。

医生职业道德状况调查(佳) 篇8

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怎样,医疗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关乎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医生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备受大家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本人对医生职业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当今医生职业道德的基本状况,以及其对民众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寻找解决办法。

二:调查对象

对象:医院的工作人员,部分医院患者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宣城市部分医院中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其中分为群众组和医务人员组。

四:调查时间

2012年2月3日 到2012年2月4日

五:调查人员

本人(张佳佳)

六:调查内容

(见附一)

七:调查结果

本人就医生的职业道德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就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来说,83%以上的医务人员认为很重要,少数人觉得医德不能代表一切;大约50%的群众对医德问题表示关注,其余的表示只是有时关注甚至几乎不关注;这说明医德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人们对此认识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现状来说,74%左右的人认为医德现状一般,只有少数人认为医德现状好,而还有20%以上的人觉得目前医德面临严峻的挑战,少部分的医生的职业道德低下。这表明我们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依旧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部分医生的职业道德有待改进。

根据调查,当今医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下按照支持者人数由高到低排列):开贵药,拿回扣、态度冷淡、收红包、在职医生私开诊所牟利、开假药、不尊重患者隐私等。由此看来医德方面还是面临很多问题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特别是医务人员开贵药,收红包,以及态度冷淡的问题。

这次的调查结果充分表示,大多数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还是很关心的,这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然而,目前,我们的医生职业道德问题还是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金钱的诱惑和利益的驱动,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使少数医务人员忽视了道德修养,见利忘义,这种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并且,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医师法,但是却很少看到些处罚医生的案例,说明相应的执行条例依旧缺乏,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也不强。此外,医德问题只是靠医务人员的自觉是完全不行的,医院的管理方面的疏漏也可能让问题愈演愈烈。再者,就是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的的问题,一个人的素质状况和其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是很难遵守职业道德的。

八:调查体会

如何养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依旧是我们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面对现在的医生职业道德所面临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医德观念。对于在职医生,要继续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提高职业道德,帮助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管理,严格执法,处置违反职业医师法的不法分子。加大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帮助医疗事业更好的发展;还有,要加强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改善社会不良风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医院自身来说,要提高对医德问题的重视,强化院内的管理力度,加强建设医德医风制约监督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管理,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医德氛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德问题会渐渐改善。

参考资料: http:///Read/Read.aspx?id=986866

1附一: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问卷调查表

大家好!(*^__^*)„„

为进一步规范行业作风和采取措施提高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问题进行如下问卷调查。

此调查仅为研究而收集真实资料,不针对任何组织和个人,恳请大家积极配合,如实填写。

针对以下问题,请您如实填写(请您在认为接近的答案序号上打“√”)您关注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吗?

A.关注B.有时关注C 很少关注 D 几乎不关注

2、您认为目前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总体评价是?

A.好B.较好C.一般D.不好

3、您认为医务人员在遵纪守法,遵循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操作规程方面做得如何?

A.好B.较好C.一般D.不好

4、您认为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医技水平怎样?

A.大多如此B.较多如此C.少数如此D.极少如此

5、请问你认为目前政府对不良医德作风的惩治系统怎么样?

A 不错 挺完善B 有部分有待完善的地方C 不清楚D 不好

6你认为当今医德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A 收红包B 不尊重患者的隐私权C 态度冷淡D 药物开假药E 开高价药,拿回扣F在职医生私开诊所牟利

7你认为导致医生职业道德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可多选)

A 利益驱使B 人心冷漠C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强D 社会风气 E 政府管理问题没有完全落实

8你认为医生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 提高专业医疗技能B 加强职业道德C待人接物D加强政府管理E改善社会风气,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9、您认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可多选)?

A.改革现行医疗体制

B.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善社会风气,重建社会信任

C.加强医疗行业管理,行业自律

D.进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道德修养 E.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F.树典型、立榜样,用身边的感动感召大家,积极弘扬奉献精神

G.其他

谢谢大家的配合佳佳在这里祝大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哈O(∩_∩)O ~ #〓§〓〓〓〓〓§〓〓〓〓〓〓§〓〓〓〓〓§〓#

↓↓↓↓

☆★☆☆★☆☆★☆☆★☆

☆ 祝 ☆ ☆ 你 ☆☆ 幸 ☆ ☆ 福 ☆

☆★☆☆★☆☆★☆☆★☆

↓↓↓↓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讲座稿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人类产生社会分工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培养造就劳动者的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要造就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其保证在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的,因为:

一、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

二、教师的劳动任务,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上去造就完美的个性,塑造高尚的灵魂,而不是简单地从外部去“雕琢”对象。

三、教师的劳动“产品”具有全面性和高质量。

四、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以自己的学识、才能、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

五、教师的劳动过程,是直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各个教师作用的有机总和,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对于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高尚的职业道德又能鼓舞教师自觉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既是新时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特点和崇高职责的客观要求。

教师职业,就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一种职业。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师德意识要求高水准。

2、师德行为要成为楷模。

3、师德内容具有继承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l、调节功能。

2、教育功能。

3、反映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l、教师道德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

2、师德对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

3、师德有助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1、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4、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5、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觉悟,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激励和鼓舞教师自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1、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晶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8、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一、师德:时代的召唤,教育的期待

(一)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

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师德修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是引领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灵魂,是教师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师德的品质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能和教师的教育生活品质,是学生幸福和教师职业人生幸福的心灵根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

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师德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

新时期历史时期虽为师德加入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有人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不宜妄自菲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二 师德的宗旨——为人师表 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特殊之一就在于其示范性,在于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人格的长远影响。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加里宁要求教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的严格的监督”。

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为人师表。三尺讲台,包罗万象,无论天文地理,还是古今中外,没有渊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感到教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必然会从内心产生敬佩感,从而增强其对知识的求知欲,处处向教师看齐;反之,如果学生眼中的教师是平庸的,肚里的墨水“一瓶不满,半瓶晃荡”,自然会轻视教师而导致教育的失败。可见,教师不但需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跟学生的“一杯水”相比,教师不仅应该是“一缸水”,而且应该是一缸“活水”。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

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为人师表。即要求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教师的素质和人格的魅力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如无形的旗帜,引导学生走向人生的明天。教师要成为真、善、美的使者,去启发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使每个学生认识自身的能力,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位人格完善,且善于感染、影响学生的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

教师只有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因为“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处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苏乌申斯基语)试想,教师一边大谈反腐倡廉,一边却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学生能信服吗?在组织学生劳动时,教师自己只动口不动手,学生能心甘情愿吗?因此,教师作为为人师表者,必须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和方向,千万不要受世俗风气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 师德修养的起点 — 爱岗敬业 敬业,就是敬重教师职业,就是要求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发自内心的神圣感和尊严感,从而激发自己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1、敬业是自动自发

敬重自己的职业,首先是对自己职业的自动自发的热爱与激情。忠诚、敬业是人的天职,尽职尽责是敬业的根本,自动自发是敬业的最佳表现,即没有人要求、强迫你,你能自觉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2、敬业是热情、激情融于技能之中 热爱教育激发教育热情。只有热爱,才会有热情。

爱岗是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工作和热爱学生。热爱工作,意味着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着对教育界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感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学生是他生命的给养,讲台是他生命的舞台,教学是他生命的源泉。

3、敬业是一种境界和使命

朱熹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

敬业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在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不敷衍塞责;也表现为对学生的热切关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践;

4、敬业爱岗相辅相成

爱岗和敬业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从二者的联系来看,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体现。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更加认真地创造性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一个敬业的人会在认真负责其所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快乐和幸福,从而进一步热爱教育事业。从二者的区别来看,爱岗更多是一种情感体验,敬业更多是态度和行为体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教师在爱岗敬业的践行中做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一个有工 作绩效的人。

爱岗敬业需要教师自觉的践行。爱岗在践行过程中体验,敬业在践行过程中展现。教师在认真踏实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收获的幸福,进而提高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反之,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又会使教师更加珍惜其工作,更加认真地对待他的工作,更加细心地呵护他的学 生。

5、敬业精神的养成

教育选择了我,我选择了教育。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选择了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很多东西,包括琐碎、规范和约束,当然也有欣慰与尊严。如果没有教师职业带来的自我约束,职业就不会有美丽的光环。敬业精神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内在的品行修养。

教师的高素质是爱岗敬业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有激情、有责任心、有智慧。一个有激情的教师,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感受到向上的力量。有责任心意味着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体现在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敬业、投入;对学生负责,体现在对待自己的学生坦诚、友善、包容、公正;对学校负责,体现在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把自己的行动看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自己的价值实现融入学校的发展之中。一个有智慧的教师首先是有知识的人,他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新兴的各种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知识;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还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拥有高强的思维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特的创造能力。总之,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能以激情燃烧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责任心滋养责任心;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能以激情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能以智慧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能以责任心感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完善。

教师的高素质有赖于其不断发展。作为一个教师应该主动地发展自己。一是要善于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要向前人学习、向同时代的人学习,特别要向同事学习;要学习他人的理论;要不断积累,及时梳理,将各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二是要勇于探索,不断地超越自己。要深入研究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也要研究自身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寻求优质教育和高效教学的模式和自身成长的途径。三是要勤于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要及时地、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语言、行动、经验、思想,在反思中不断地提程式自己。四是要敢想敢做,不断地形成自己。在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勇于实践自己的灵感和思想,形成高素质的教育品行。

四 师德的灵魂——师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是一种内在推动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教育,才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才会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才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是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重任的。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师爱的特殊性

师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发挥他的巨大的作用。更奇妙的是,师爱在悄悄感化学生的同时还完善了教师自身。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宏大而广博的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是“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语)的爱。今天的教师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有教无类”、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等珍贵遗产,把爱洒向全体学生。一方面,教师爱学生不能以学生容貌、穿戴、经济条件、家长地位等来衡量。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教师是公平的象征。教师一定要好好珍惜,要尽可能提供给每一个学生感受人世间公平的机会。另一方面,爱学生不能以学生学业、品德优劣为转移。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一个曾被人认为不值一爱的学生身上确实存在着可爱的因素,存在可喜的苗头。”但在传统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人才观、质量观使我们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倾向于他的学习的好坏。教师往往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不自觉地有一种偏爱,即使其偶有差错,也认为情有可愿;而对一些学习成绩差且经常违纪的学生则认为“朽木不可雕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在一些我们通常认为所谓“差学生”的身上也有潜能,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同样倾注一份爱,同样多一份尊重,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崇高所在。

爱要具有发展性。即爱要有深度,爱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有的教师承担更多的责任是把学生送入大学,而对培养出来的是否是“完整的人”却不承担太多的责任。教育应该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活动,未来的竞争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培养学生成才才是真正的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并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想学生所想,从心里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平时会主动和老师交流思想,遇到问题,也会主动征求老师的意见。老师遇事要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现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父母的期望,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使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容易形成孤僻、霸道的个性,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优越感的失去,生活上的不顺心在心理上造成了阴影。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我们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地方就在于教师是培养人的人,教师的劳动功在他人,功在社会,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其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在教师的头上镶嵌着耀眼的光环,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但教师的具体教育劳动又是相当平凡的,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教师只有拥有对事业的一份热爱,才能脚踏实地,甘于寂寞,默默奉献。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凭着对民族、对社会的良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清贫于教师职业,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份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心。

上一篇:神机妙算的反义词下一篇:2010办公室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