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医生心得体会 篇1
麻醉医生是手术室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病人和医生的桥梁和纽带,他既是执行者又是保障者,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在手术的整体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内外协调的作用。那么,这样一个中流砥柱的重要角色,要干好,要当好,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就是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第三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第四就是要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那么在本次培训内容中,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首先在道德品质方面,讲到要坚持一个信念,就是先做人,再做事,并确信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功之本。这将引导我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道德品格的塑造,做人做事始终坚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坚持作风正派,宽宏大度;坚持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始终怀揣一份乐观豁达、平和低调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其次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通过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我要不断加强自身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经常性的学习一些政治
理论知识,不断改造思想,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讲原则、识大体、顾大局。其次再者在业务工作能力方面,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领导决策、用人、授权、协调、沟通、激励等能力与艺术,使我的组织管理能力、处事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均得到了应有的提高,使我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做好工作落实;在分析问题上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头绪分明,解决问题能够抓住要害,行止有度;同时在从领导和管理上看创新,从领导和管理上看战略,用战略眼光发现机会和威胁,识别优势和略势,分析和处理矛盾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通过认真扎实的学习,切实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让我明白了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哲理性问题,帮助我在工作实践中,善于用辩证的眼光和方式看待处理问题,善于用战略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德识才学的学习,了解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德”的重点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利观、事业观,求真务实,勇于担当,“识”为智慧,及要有远见卓识,能料事如神,慧眼识人,要有胆识,及敢作敢为,用于担当,“才”指知识、经验和技能,“学”,非学无以立德,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广才,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进一步解读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总书记的公私观:公私分明、克己奉公;通过对拒腐防变与廉洁从政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了自身拒腐防变能力,自觉抵制各类不良风气,严格自律,廉洁从政;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重点加强以下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政治的鉴别力、公共服务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心理调试的能力等,使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三、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全面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竞争的年代,必须坚持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充实自己,同时要学以致用,根据客观实际,在认真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敢于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多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交流,接受、学习新事物,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想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只有埋头苦干,才能在工作中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只有甘于奉献,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医生心得体会 篇2
1 门诊医生站的建设
1.1 硬件设备
1.1.1 网络硬件建设
网络规划和布局及调整一定要合理, 以便于故障出现时以最快的速度排查。结合我院建筑布局等实际情况, 针对门诊科室的诊室和导诊台的数量, 以及将来网络扩展情况等, 合理安装楼层交换机并划分好网络内部VLAN。
1.1.2 电脑设备建设
门诊医生站使用的设备主要是电脑和打印机, 由于门诊工作的特别繁忙, 如何保证医生所使用的设备具有稳定性, 可维护性就成了主要的采购标准。根据我院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采用具有高稳定性、耐用性的终端机更能适应医院的应用环境, 适合医院信息化管理发展。门诊医生站使用的打印机将按照适用和实用原则, 所以选择了平推针式打印机, 而不是激光打印机。
1.2 软件应用功能
1.2.1 门诊日志
需要填写病人的发病日期、是否为复诊病人、初步诊断及治疗处理意见, 若勾选为复诊病人, 将会弹出复诊的时间提供给医生进行选择。
1.2.2 电子处方
处方可分为西药、成药、中草药三种, 可以选择普通处方、儿童处方等其它特殊处方。电子处方的录入为医生提供三种方式:医生可以逐条录入, 也可以选择使用自己维护好的常用药品组套方式录入, 还可以选择复制以往处方的方式。尤其是最后一种, 大大方便了医生。门诊医生站系统还为医生提供了一些常用的功能, 点击药品右键就能提示此药品的基本信息、药品使用说明、药品价格、规格和分装规格, 并有药品的配伍禁忌提示。医生可以根据提示的价格、不良反应等信息征求患者意见, 如果患者不接受或配伍检查提示为不合理处方时, 医生可以立即修改处方。
1.2.3 电子检验单
检验单分为常规单项申请单、免疫单项申请单、生化单项申请单、血液检验申请单等12项检验项目申请单, 医生可根据所需要做的化验项目进行双击勾选, 非常方便快捷。
1.2.4 电子检查单
检查单分为CR检查申请单、DR检查申请单、磁共振检查申请单、螺旋CT检查申请单、超声科彩超检查等16项检查申请单, 医生选择所需要做的检查申请单填写病史摘要、主要检查、检查部位等重要信息, 再对申请项目进行勾选即可。
1.2.5 常用维护
门诊医生站还设置有药品组套维护、科室诊断维护、检查模板维护和个人常用化验项目维护。医生可以自由定制自己常用的药品组套、诊断、检查项目和化验组套等, 这样节省了不少医生开医嘱的时间和病人等待的时间。
2 实施
结合医院门诊科室多、门诊医生人员多、医技医护人员操作电脑机会少, 结构层次复杂, 培训内容需求不同等实际情况, 做好培训工作将为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首先我们按照20--25人/批次, 分科室每周一至周五晚7:00-9:00进行集中培训, 提前做好培训通知, 以做到人人都有认知。其次现场指导, 边学边用。在手工和计算机并存的适应期, 技术部门下到现场指导, 让医生们在应用中感受, 同期也可达到对一些老专家重点指导的目的。最后, 培训与试用了一段时期之后进行上岗考核, 考核通过者, 方可使用门诊医生站。
3 体会
3.1 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困难来自内部, 虽然医院大多数传统手工模式有种种缺陷, 但人们已经适应, 打破传统模式所能带来的全局效益, 并不容易被各科室和部门认同。一旦信息流程的改造触及了科室和个人的局部利益, 容易遇到阻力。其结果不是实施进度减慢, 就是系统达不到预期功能。
3.2 实施时将直接面对资金投人、人与电脑相结合的困难。购买设备的首期投人相当大, 维持运作亦需较高的成本, 人与电脑磨合不易, 部分老专家难于适应, 效益的实现并不与投人成正比。这些都是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非常棘手的问题。
3.3 困难必须依靠领导层强力支撑, 同时充分发挥医院信息部门的医院信息管理模式。协调作用。员工的抵制甚至抵抗不是一般技术人员或一般管理人员能够解决的, 也不是一般的工作力度能够扭转的, 它需要"一把手"坚定不移的态度, 需要各级管理者强有力地贯彻执行, 而且还必须在新的情况下建立起各种新的管理规程和操作制度。医院的信息部门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职能科室, 担负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和维护的任务, 任何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医院信息部门需要一位既懂医又懂技术的信息主管, 需要一支训练有素、具备广泛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技术队伍同时, 还需要提高医院信息部门的地位, 充分调动信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理顺
参考文献
[1]张琛.门诊医生站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与体会[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8) :6912.
[2]李刚荣, 李晴辉, 王放, 李桂祥.医院门诊电子排队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重庆医学, 2007 (12) :2365.
[3]李力, 田坚, 张晓祥.医院门诊医生站的建设体会[J].科学管理, 2009 (12) :78.
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建设的体会 篇3
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是一个具有13个社区、14万人口的大社区,也是江北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任务最繁重的社区。这样一个社区,在2010年底之前,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依托江北区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科完成。其责任医生团队均由大内科医生护士组成。但作为江北区主要的二甲医院之一,其医疗任务繁重,完成医院的门诊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都很紧张,责任医生团队形同虚设,有的医生护士甚至连自己是团队成员,管辖哪一个社区都不知道。因此,在2010年底,其健康档案建档率仅完成28%,慢病管理只是依托上门看病和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体检,以至于居民满意度调查仅40%。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北区卫生局整合卫生资源,修建了一栋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公开竞聘的方法竞选出中心主任,再吸纳了江北区三个二甲医院有志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才,于2011年出成立独立法人单位,专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方法:新的中心成立以后,中心领导对责任医生团队建设高度重视,采取了如下措施:⑴科学搭配,区划明确,公示醒目。每个团队按高、中、初级职称搭配,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生、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及其他人员组成,每个团队6~7名成员。管理区域按远近搭配、人口数量均衡的原则,明确划分。并在每个社区楼道、居委会等醒目的地方悬挂制作有团队成员照片、职称、职务、个人简历和电话号码的公示牌,让社区居民明确知晓自己的责任医生是谁。⑵人才培养:①外出培养:1年内分别送出去参加社区骨干医生培训2名,全科护士培训2名,健康教育培训2名,健康档案管理培训3名,慢性病管理培训4名,慢病自我管理小组培训3名,营养师培训1名,心理咨询师培训1名,精神病管理培训1名,医技科培训2名,药剂科培训1名,财会人员培训1名。②内部培训: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参加政治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以提高思想素质与业务技能。请社管中心、疾控中心和北京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进行业务指导,请健康管理较好的兄弟单位进行经验交流等。③组织竞赛,增强团队荣誉感。以卫生局开展“健康档案装心间”活动为契机,在中心内部各团队间开展选拔与团体竞技活动,既提高服务技能,又增强了团队荣誉感。⑶服务理念明确,拟定计划,履行承诺:各个团队分别以“真情服务,满意100”、“用爱护航,呵护健康”、“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等服务理念为行动指南。由团队组长拟定计划,做好义诊、巡诊、入户调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具体安排,向中心领导做出承诺,汇报计划完成情况。⑷下达目标,定期督导:摸索出科学合理的任务指标,要求定期出诊巡诊,按时按量完成随访任务,定期到社区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和义诊以及定额完成新建健康档案的数量等,并每个月进行督导,视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
结果
加强责任医生团队建设,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成效。在健康档案建档率,慢性病管理率和居民满意度调查方面均有显著提高,高血压管理率=高血压管理人数/地区高血压总数(人口总数×地区高血压发病率19.6%);糖尿病管理率=糖尿病管理人数/地区糖尿病总数(人口总数×地区糖尿病发病率11.7%);居民满意度采取面对面调查10人,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糖尿病各电话调查10,共计40人。见表1。
讨论
责任医生团队建设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关键的一环,搞好责任医生团队的内部管理是提高其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
责任医生团队上门也存在很多不被社区居民接受、吃闭门羹的尴尬局面,这需要责任医生团队付出更大的努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增加上门服务的次数,提高上门服务的质量,用高度的热情、博爱的胸襟去对待社区居民。此外,配备统一、醒目、具有中心特色的服装、标识、出诊箱和交通工具等,能够使活跃在社区的责任医生团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责任医生的认可。
责任医生团队又受不能够解决社区居民较大的健康问题、药品、物资短缺的局限。这一点值得社区卫生管理层的思考。
责任医生团队工作量巨大,纸质档案较多,尽快建成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资源共享可以更大地提高责任医生团队的工作效能。而江北区存在信息管理软件不统一、功能不齐全、维护与升级不及时、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录入电脑等现状。因此,急需一部功能强大,能将其他软件里的数据导入和共享的,最好是有掌上电脑功能,以便于出诊随访时能及时录入的软件进行管理,这样将更有利于提高责任医生团队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春香,杨颖,来彩芬,等.责任医生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调查.浙江预防医学,2007,7.
2 潘雪凤,朱月偉.责任医生进家庭的实践与体会.中国全科医学,2007,11.
3 娄培安,余加席,等.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病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华全科医学,2010,6.
医生工作心得体会 篇4
本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以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面贯彻执行各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很好地履行了一名基层医生的岗位职责。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身为龙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常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在医疗业务方面,我始终怀着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本着为民众健康服务的思想,认真努力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多次被龙海市委组织部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并被选举为龙海市卫协会理事。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每一个医疗工作者的职责,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以对社会负责、对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个患者、保护患者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积极向社区民众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认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如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参与甲型h1n1流感的监测预防工作,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从未出现任何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认真完成继续再教育的各期学习,并通过了各期的考核。
每年积极参加主管部门举办的规范化培训,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经常阅读杂志、报刊和网络信息,学习了大量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浪网开了医学博客,整理业务理论文章数十篇,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我也严格要求自己,不骄傲自满,坚持以工作为重,遵守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树立了自身良好的医德和公众形象。在今后工作中,自己仍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际服务的原则,努力克服理论上的不足和实际能力的不足,继续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医生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此次学习,让我耳目一新。它摆脱了以往枯燥的听课形式,而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尤其在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的理论培训。在一次次的笑声中,在一次次的鼓励掌声中,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动手动脑,群策群力,我所收获的成果不仅仅记满了笔记本,也沉甸甸的装满了我的脑里、心里。
在xx社区进行实践学习中,让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家庭医生签约和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知识”,家庭医生签约是我们基层社区这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则是我们社区卫生工作的立根之本,从行动计划到关键业务,在我的带教老师xx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带领我上全科门诊,对每一位接诊患者,事无巨细的一条条逐层分析、讲解,带领我进入到了另一个的深的层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医师签约的深刻内涵。
从xx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她认真工作的态度,对每一名患者细心问诊,仔细查体,合理用药的业务知识,及良好的品德,体会到了作为社区的一名全科医生任重道远的使命。
医生工作心得体会 篇6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条评论医生的新闻,谈到两年前的“南京儿童死亡事件”,再一次讲到了医患关系。
当医生越来越难,作为医生,我们每天和每周都工作很长的时间,而且休息的时候也不能关机,必须随叫随到。我们的确早已远远超出了规定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有时候还得不到患者的理解甚至误解。经常干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医疗制度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永远都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绝对不能玩忽职守。每每看到不利于医生的报道,都非常痛心。每次类似的媒体的报道,自然而然的就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扩大了人们对医生的误解。其实,渎职的医生毕竟是极少数,否则,天下生病的人都不敢去看病了。
忽然想起曾经在昆医学生会堂,满腔热血,热情澎湃所立下的医学生誓言,再次读一遍,作为自勉。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医生心得体会 篇7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步入临床前的重要阶段, 实习医生开始直接面对大量的患者, 是职业道德、临床经验、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实习医生顺利成长的重要保障, 但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生往往只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欠缺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失[3]。 结合多年来从事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的经验, 本文对临床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医学生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 医患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单纯“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升为 “以患者为中心” 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 要求医疗服务不仅要立足于疾病, 更要立足于人, 以人为本[4]。 患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部分患者不愿参与临床教学活动。 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有高超的诊疗技术, 而且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并运用高超的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患者的信任、理解和配合, 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5,6]。 刚步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常常因经验不足, 医患沟通技巧欠缺而不被患者和家属信任[7]。 因此,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医学生尽快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尽快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尽快进入临床医生的角色[8]。
1.2 医学生向临床医生顺利过渡的重要环节
实习阶段是医学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他们既是学生, 也是医生, 是从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变过程。 突然面对临床上各种各样的病患, 他们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自信心不足, 怕说错话, 做错事。 因此, 在实习阶段有意识地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引导他们认识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对于实习医生自信心的树立, 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顺利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9]。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 是医学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1.3 提高实习医师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
临床诊断必须建立在对疾病诱因、发生、发展过程详细了解的基础上。 病史采集和体检就是医患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保证病史采集的可靠性, 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 无论是有创操作还是无创治疗, 都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交代治疗方案和相关风险,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助于临床诊疗的开展[10,11,12]。 因此, 临床教学中注重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也是增加医疗实践机会,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医患沟通是进行医疗实践、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 也是实习医生提高医疗技能的前提[13]。
2 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重视岗前培训
实习前的岗前培训, 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开始临床实践前的必要准备。 但有些临床教师和医学生对此不够重视, 甚至流于形式、应付差事, 可想而知这样的岗前培训肯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认为在实习医生上岗前, 应该进行医疗法律、医疗纠纷防范、医患沟通技巧等医疗安全培训。 医学生通过学习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疗纠纷防范条例、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疗服务准则等内容, 能够接受到系统的医疗职业安全教育, 使学生在步入临床前就领会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职业境界, 自觉增强服务意识, 强化医疗法制观念,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使学生全面了解当前的医疗形势现状, 深刻认识到医务人员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医疗行为。 同时还要在培训中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使实习医生在今后的临床学习中主动与患者和家属及时沟通, 注意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 适当运用沟通技巧, 并注意保护患者的权益, 特别是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权利。 通过严格规范的岗前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是医学生涯顺利起步的重要保障, 也是今后诊疗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 更是医学生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因此, 无论是医学生还是带教老师, 都应该高度重视岗前培训, 强化自觉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识[14], 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适应临床工作和学习, 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2.2 参与危重病情交代和知情同意单的签署
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 就是病情交代和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患者在进行大型检查、有创操作或者手术前, 都要进行详细的病情交代。 特别是向危重症患者家属交待病情, 对主管医生来说是一项挑战[15]。 因为家属往往处于焦虑、烦躁、抑郁状态, 部分家属对疾病严重程度不了解, 对治疗期望值过高, 沟通中患者家属容易产生不满, 导致医患矛盾甚至医患纠纷。 另外在患者接受有创操作或术前, 要进行知情同意单的签署。 手术医生既要详细介绍患者病情、诊断、手术必要性、手术方式, 还要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 同时还要强调手术风险和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这些医患沟通过程不仅要求医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更要求医生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 如果医患沟通充分, 就容易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
这种情况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要求由临床经验丰富、有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医生负责交待病情。 这不但是临床教师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示, 而且是一次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要求实习生参与危重症患者病情的交代和手术同意单的签署过程, 学生们从中既学到了医学理论知识, 也学到了医患沟通技巧。
2.3 带教过程中注意言传身教
带教老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有意识地进行医患沟通技能的传授。 在首次接诊过程中, 要让实习医生全程参与。 带教老师既要给予实习医生充分尊重, 非常正式地把他们介绍给患者, 使之能够以“医生”的身份名正言顺地面对患者, 又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敢于与患者沟通交流。 另外, 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 体谅理解病人及家属焦虑、不安的心情, 这样才能做到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问题、制订方案, 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16]。 作为临床医学院的教师, 在教学中要展示良好的人文素养, 有意识地向学生示范医患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师的言传身教。
2.4 采用多种授课形式进行实践教育
医学生在实习阶段, 每周由外科教研室安排临床带教老师进行理论授课, 同时结合住院患者进行典型病例分析。 要求带教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患沟通技巧的培训, 因为每次的带教老师和示范患者不同, 所以同学们能够领略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和医患沟通技巧, 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患者。 另外, 我院外科教研室还结合专题讨论、角色模拟、标准化患者教学等多种形式, 增加医患沟通培养的内容。 本文认为融入医患沟通技巧的教学模式对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7]。
2.5 请医务社会工作部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为从源头化解医患矛盾、解决医患纠纷, 我院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门诊投诉接待、住院纠纷接待、诉讼鉴定、信访、满意度调查等, 负责全面受理、 处置医院各类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 实现患者投诉和纠纷处理的“一站式”服务。 请医务社会工作部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实习医生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为医学生分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起因、后果, 对以往发生的一些医患纠纷典型案例的原因、处理结果进行剖析, 让实习医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引以为戒, 避免类似事件发生[18]。
2.6 请医学专家介绍医患沟通经验
我院定期为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举办“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怎样成为合格的医生”、“医患沟通的艺术”系列讲座, 邀请院内外德艺双馨的医学专家为年轻医生介绍医患沟通技巧和行医体会。 专家们通过自己多年从医的亲身经历, 以及接触到的形形色色患者, 向医学生传授医患沟通的技巧, 生动形象, 有较强的说服力, 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2.7 将医患沟通能力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
我院在实习医生阶段考评中, 将医患沟通能力做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采用情境化的任务来考核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19], 即:设定患者临床资料, 然后请实习医生将考官作为患者家属进行病情交代, 并完成手术同意单的签署。 通过这种阶段考核方式, 既可以督促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又是对他们医患沟通能力的一次实战演习和效果评价。 事实证明, 这一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是实习医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实习医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要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才能终生受益。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实习医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每位肩负临床带教任务的医务工作者, 更需要在临床教学和实践中不断研究、 探索和总结, 使医学生认识到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为医学人才的培养, 为医患和谐、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医患沟通是实习医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临床教师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临床教学中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提出提高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主要对策。
最好的医生还是医生 篇8
可是一天突然头昏得厉害,岂止是昏得厉害,岂止昏,还痛。赶紧找出治高血压的药来,吃了两片,哪里管用?只好送到急症室抢救去了。后来医生说:“幸好来的及时,再晚点就麻烦了,因为患的是脑溢血……”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这句话也不能算错,病生久了,对于这个病的自我调养有了点心得,也是事实。但是若说就会治这病了,恐怕就先得给些限定:感冒,知道买点什么处方药吃,大概行。一般的拉肚子,先吃点黄连素治一下也行。但感冒高热不退、拉肚子拉出血来,不管你有二十年感冒的经验,还是有十八年拉肚子的经验,都得找医生看,就连医生自己碰上了,也得找医生看。更不用说是其他的病了。
治病的事,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医生们应该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于病人,恐怕只能要求他懂得一些自我调养的方法而已。许多疾病还得靠医疗的手段,那就得靠医生了。作为医生应该处处为病人着想,努力帮助病人康复,作为病人还得信任医生,遵从医嘱检查、治疗。
如今经济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信息科技进步,互联网上有的是各种医学信息,甚至介绍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于是便有人按图索骥,自己做起自己的医生来了,或者有一己心得还介绍给亲朋好友,或者再挂在网上“与大家分享”……实在是要不得的事。
看来对“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话,还得有一个辩证的理解。如果理解为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其他的医生便不是“最好的”医生了,那么要他们何益?自己看自己的病,自己开自己的刀?当然不行。自己拿自己的主意,对医生的意见,合意的就听,不合意的就不理,恐怕也不行。据说以前法国有位医生靠着镜子的反射,看着自己的刀口,自己给自己做了阑尾炎手术,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也是万不得已,因为当时没有任何其他医务人员在场,而他的病已不能也来不及转送其他地方,况且他自己是位医生并有现成的手术器械可以利用。所以自己给自己治病,除了伤风感冒、肠炎腹泻之类应该都是不适合的,这件事人们大多可以认同。所以一般说来,“自己”是不能做医生的,当然更不是“最好的”医生了。
当然此说另有一解:“治病不如防病”,要预防疾病那就得靠自己了,这倒是不错。如今许多疾病的预防的确是要靠自己的。要预防心脑血管病,就需要控制脂肪的摄入,要预防高血压还得吃得尽量淡些,要预防糖尿病除了控制饮食还要多运动,要预防癌症首先得戒烟,要预防肝硬化绝对得少喝酒,要预防抑郁症心理上得平衡……所以治病绝对得靠医生。防病还得靠自己。
如今国人的自我意识增强,自然是好事。治病的事还得相信科学、依靠医生。有人统计,目前我国民众对医生的嘱咐,“遵从性”只有30%!或许过头一些,但的确也不容乐观。“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话看来也只能指防病,不过我以为对于防病也需要有科学性的指导,指导民众如何科学地防病,应该也是医生的职责。
医生学习心得体会 篇9
在国家的新医改政策指导下,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人民整体医疗水平,成为了实现健康中国梦的关键。推动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难题,还存在服务体系,医疗队伍的稳定与建设,医院管理导向,医疗模式等多重因素,是需要包含政府在内的多方协同,才能高效、健康的推动基层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的提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梦想,就有希望,有梦想就有激情。追逐梦想而足踏实地,不懈努力,梦想就不是幻想,就不是空想,天上不会掉馅饼。在当下医疗卫生工作由于一些制度设计还有缺陷,配套措施不完善,政府投入不到位,医保农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度,老百姓不理解,医务人员难免也有一些怨气,加之对以医学缺乏了解,把看病当做一般消费行为,医患关系很不和谐,暴力伤医、恶意欠费时有发生;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大,精神压力大,诊治风险高,从某种任务,意义上来讲,这是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所以,作为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实现伟大“中国梦”应有的职责和任务,用“健康梦”托起“中国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把心思和精力用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上来,自觉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为区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不断努力奋斗!
华裔医生:我在美国当医生的体会 篇10
虽然中美两国的医疗体制各有千秋,但不少人也很想了解美国这个世界巨头的医疗到底如何,美国的医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工作,他们是怎么给患者看病的。一名华裔医生分享了他在美国当医生的感受。我叫“秀实”,爸爸当年为我起名的时候,显然没有预见到有一天我会在美国当医生。“秀实”这个名字用英语说,听起来极像日本“寿司”。这让我有点尴尬,美国人却觉得很酷。
我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现附属于吉林大学)六年制英语医学专业,之后到北京阜外医院麻醉科工作,期间也在阜外心脏内科轮转了一年。3年后,我来美国念研究生。在哈佛读完博士后,我通过了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现在在美国洛杉矶圣盖博地区做心脏内科医生(兼顾心脏影像学)。来美7年后,我重拾本行,一转眼已经是第13个年头。
圣盖博地区是巴顿将军的故乡,华裔人口比例相当高。当地的华人社区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我们接诊的病人中40%是华人。我服务于6家医院,这在中国目前是很难做到的。在美国,医生和医院是平行关系。医生不是医院的雇员,而是跟着患者走,医院则想办法吸引我们带病人过去做手术和住院治疗。我所在的团队里有7名心脏科医生,设有4个诊所。不包括住院病人,我们诊所一周接诊近800人。这800人当中包括来做检查的病人,例如心脏超声、血管超声、运动负荷试验、核医学检查、动态心电图等。
我每周出两天(其中两个半天)门诊,剩下的两个半天和两个全天要做手术。每天都要对住院病人进行查房会诊,工作强度大,节奏快。作为私人执业者,我们不需要带教住院医和专科训练医生,但是大事小情就得事必躬亲。在美国,百姓就医不迷信大医院,99%的医疗需求都是就近解决。除了换心脏,心血管方面其他问题都可以在我们这得到治疗。
美国医院没有门诊,只设急诊,处理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急诊医生稳定病情后,病人多数回家,一周内去看家庭医生,少数严重的收治入院。病人回家后,由家庭医生负责。如果不舒服,病人不需要自己判断要去看哪一科的医生,家庭医生会做推荐和转诊,比如心悸气短、胸痛就来看心脏专科。一个好家庭医生的作用说再大也不为过。
因为不设门诊,美国的医院里总是安安静静的。美国人平时看病都在医生的诊所,采用预约制,也有小量临时无需预约的看诊名额。这种制度造就了另一种形式的“看病难”——有可能预约到的看病时间要等到一个月之后。新病人常常会担心,等待就诊这么长时间,真要真不舒服怎么办。作为医生,我们尽力让病人获得全天候的关心。比如,我们告诉病人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医生会通过电话答疑;药吃完了,护士就会帮患者把药续上。当然,即使有了这些解决办法,诊所仍然要尽力缩短患者预约后的等待时间。
今年8月,我回北京。看到阜外医院挂号厅的人山人海时,我想,来挂号的一定不是病人本人,否则盛夏里如此拥挤,心脏病就算稳定了也会复发。
记得2010年我回国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姑姑胸痛,去的是一家省会城市的小医院检查身体。我目睹了她的就医经历。挂号并不难,医生没有多问病史,听病人主诉胸痛后就让去检查。经过上上下下地缴费、抽血、做心电图之后,姑姑终于再次坐在医生面前。病人被告知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建议住院输液通血管。还好我在场,坚持说没有看见心肌缺血,姑姑才幸免住院。看诊结束后,我总觉得这病看得不明不白的。于是我为她解释每项检查都查了什么,结果如何,应该用什么药,注意什么,详细说完也不过5到10分钟。而这几分钟,或许就是就医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吧。
美国医生和病人之间有种“拥有感”——你是我的病人,我是你的医生,这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医生再高明,药再好,病人这个主体不配合也不行。所以作为医生,我们不仅为病人推荐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还会解答为什么建议手术,什么时候是最好时机,手术的好处和危险,不做有何后果,手术是怎么做的,病人会有怎样的体验,术后恢复预期,诸如此类。每一次看诊,双方满意了才算完,医患之间建立了信任,病人也因此能更好地听取医生意见,遵循医嘱。这种关系能让病人及时防病治病,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医患沟通时,懂得倾听的医生可以让整个治疗过程事半功倍。医生这个职业像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探知病情,而病史就是一扇门,聪明的大夫可以从病人神态和肢体语言中找到开门的钥匙。
可惜现在很多医生没有耐心去听。其实了解详细的病史并不花费太多时间,关键是要学会提问和倾听。举一个例子,今年89岁的英国著名编舞师吉莉安·林恩小时候坐不住,被学校当作问题少年,按现在的诊断就是有多动症。学校老师意见一箩筐,她妈妈没有办法,只能求助心理医生。医生听完妈妈的诉说和抱怨,没有说话,请妈妈出去,打开桌上的收音机,孩子立刻翩翩起舞。之后,医生请妈妈进来说:“你的女儿什么毛病也没有,她是个天生的舞者,送她去学舞蹈吧。”后来,吉莉安先是成了皇家芭蕾的明星演员,后来成了著名编舞师,并受封女爵士。试想那个心理医生如果不愿意主动了解这个孩子,仅仅开点药,试图让她安静下来,那么一个舞蹈天才就会被抹杀。
在微信上,我听说过很多关于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事。我很庆幸患者爱我们。有患者来随诊,送来白玉兰,我别在白大褂上,果然心情也跟着芬芳了一天。在美国没有红包,患者送礼物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我的原则就是从患者利益而不是我的利益出发考虑。比如,我的一位肾内科同事的妈妈是个护士,有心律不整的问题,这个症状困扰她3年,是合适的消融对象,转诊过来让我做射频消融。从心电图形态判断,病灶定位在心脏的心室间隔,位置很深,我来做有85%的把握。我就将病人介绍给了其他更有把握的医生,结果手术成功,皆大欢喜。想想做个医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局限有多么重要又不容易;虽然失去了满足自我的小虚荣,但病人是明白的。年底时收到了病人送来的感谢贺卡,我心里暖暖的。
在美国当医生也是了解社会的窗口,能看到一些社会问题。医生在美国是个高收入又受人尊敬的职业,所以山姆大叔在收税的时候对我们毫不手软。美国对穷人的福利好,本意是希望给需要帮助的人保障,可是也就因此养了一批懒人。我见过有的患者,拿着穷人保险,却穿着入时,用着iPhone 6 Plus,比我的手机还好。还有一位前来看病的42岁的单亲母亲,生了7个孩子,最小的才3岁。那边她21岁的女儿又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我担心再多的税也不够养她们。做医生是件荣耀的事情,我每天就像只忙碌的小蜜蜂,很累但很快乐。看了这名华裔医生分享的他在美国当医生的经历,我们的感受是轻松愉悦的。正如美国优雅的大学校园为美国研究者创造了一个好的学习
医生心得体会 篇11
提到《杏仁医生》,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看处方”这个针对患者的健康互助平台。正是由于有了“看处方”的经验积累,《杏仁医生》才能应运而生。
作为“看处方”平台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沈扬的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是澳大利亚公立医院的临床医生和澳洲皇家海军军医,既参与过维和部队,也在悉尼奥运会的反恐行动中工作过。除此之外,他还担任过西门子医疗信息服务业务发展总经理、iSoft集团亚太区解决方案和临床总监,以及和睦家医院副总经理。正是由于常年在医疗行业的从业经历,让沈扬在医疗信息领域对业务扩展、销售、运营、产品管理和研发有着深厚的理解。
在来到中国之后,凭借自己的独特理解,沈扬创办了“看处方”平台,帮助患者利用互联网以更好的方式解决医疗问题。可是,在“看处方”的运营过程中,沈扬发现由于国内和国外大环境的差异,国内患者似乎对自己的治疗方案了解并不多,也不太愿意分享相关经验。而且,对于国内患者而言,一个好医生远远比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看起来更靠谱,而找到好医生正好就是“看处方”的薄弱环节。于是,沈扬开始酝酿改变,策划推出一款新产品来补强自己的产品线。
要推出一款什么样的产品呢?沈扬很快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医生。医生最熟悉疾病,也对各种患者最为了解。以医生为切入点,让医生自主的对患者进行选择,并对一些需要长期跟进的患者持续关注,反而能提高医疗的效率。于是,经过大半年的酝酿,“看处方”团队在今年9月推出了国内首款以医生为主导的移动医疗跨平台APP《杏仁医生》。
让患者对医生更信任
打开《杏仁医生》,或许很多人都会感觉奇怪,因为和市面上的所有医疗APP不同的是,这款APP看上去并不是给患者使用的。的确,这款APP针对的用户并不是普通的患者,而是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医生们。
在实际使用中,《杏仁医生》相当于一个集成了诸多功能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平台。医生可以在《杏仁医生》上解答患者遇到的问题,对已经诊疗过的患者进行随访,对自己手下的患者进行管理,安排自己的行程,和其他医生交流意见,甚至可以经过简单设置提醒自己的患者按时吃药等。而患者则通过《微信》平台与医生进行交流,不仅免去了单独安装APP的麻烦,也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延伸到了医疗领域。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模式?十几岁起就开始接受西方医学教育和训练的沈扬说:“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医生本来想看的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人。患者需要医生的,不是‘我提一个问题你回答一个问题’,而是对自己真正的关注和全盘的考虑。”可在国内现行的医疗体制之下,普通患者对医生的感情非常复杂纠结。无数的医疗事件和媒体宣传让患者对医生充满了不信任,他们不相信医生在为他们做最好的决定,因为听说医生都是为了拿回扣。给医生塞红包这种普遍行为就是患者这种不信任最好的注解,一个小小的红包承载的是患者希望医生能对自己的病情更上心。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医生对患者只需要“表现出”多关注一点点,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方案的信任度会从26%上升到83%,这和医生的职称、头衔以及治疗方案没有关系,仅仅是沟通上的一点点区别。
毕竟医疗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关系患者的健康甚至生死。从目前的网络医疗来看,大部分都局限于单纯的线上沟通。可是医生在没有和患者进行接触的情况下,只能做出一些低质量的问答,这样的问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诊。而《杏仁医生》的医生和患者在线上沟通之前都曾有过线下接触的经历,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了解,这就让线上的沟通更有效率。同时,这种类似私人门诊的操作方式也可以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让医生通过APP对患者进行更多的关注,以便改善医患关系。而随着医患关系的不断改善,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依赖性也在不断提升。而医生也在为自己的患者提供更好治疗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名气、口碑、影响力和收入,打下个人品牌基础,并最终实现“患者跟着医生”走的粉丝经济,从而实现一个双赢的效果。
医生多点执业松绑,未来大有可为
目前,已经有几千名医生入驻了《杏仁医生》。而沈扬也惊喜地发现,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医生的行为在发生转变,他们也带动着患者的行为观念发生变化。沈扬说:“在杏仁医生虚拟平台上的环境,也就是欧美发达国家现在的现实环境”。
医生心得体会 篇12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使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步入可持续的轨道,上海市嘉定区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贯彻新医改方针的过程中,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比较现实,易操作,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政策,这些成效可为我国乡村医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现状和做法
1.1 现状
嘉定区现有乡村医生278人(其中退休返聘81人),不包括2011年刚毕业的30名定向生,30岁以下的传统乡村医生基本没有,40~49岁的有57人,50岁以上的有105人,分别占乡村医生总数的28.93%和53.30%,两者合计占82.22%,可见乡村医生队伍严重老化。
1.2 做法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进,为了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嘉定区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采取了以下措施。
1.2.1 新生代乡村医生的培养。
上海市嘉定区在2008年启动了新生代乡村医生(也称社区医生)的定向培养工作。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新生代乡村医生培养的特定政策:(1)定向培养生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线,由学校统一按该校分数线录取,委托单位不参与录取,确保录取定向生的基本文化素质以及学历的合法性;(2)录取的定向生在校就读的学费、书杂费和住宿费由区财政负担,除此以外,每人每月还可领取500元生活费。(3)录取后的定向生在通过区卫生局面试后,即签订协议,毕业后纳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事业编制管理,在服务站工作。(4)毕业后,定向生由区卫生局统一分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中心安排到服务站工作,连续工作至少10年;(5)定向生工作期间必须在规定年限内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否则将取消其事业编制的资格;(6)定向生暑期参加区卫生局为他们组织的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实践,使这些学生在踏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时就对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快速进入角色。目前,嘉定区已连续录取了4批123名学生,一共准备培养6批。2011年第1批30名学生已毕业,分配到他们居所附近的服务站工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
1.2.2 在岗乡村医生的培养。
针对实际需要,对在岗的乡村医生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培养与培训。为了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嘉定区与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乡村医生培训中心联手,对45岁以下的在岗乡村医生进行600学时的社区卫生服务专题培训,其中500学时进行理论学习,100学时进行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践,培训证书由市卫生局统一发放,为乡村医生转变服务模式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及时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需要。对尚未获得正规医学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嘉定区与上海市交大医学院成人学院合作,在市教委的支持下,首开上海市第1届乡村医生临床医学大专班。为帮助他们能考入学校,嘉定区还专门组织对他们的文化课进行补习,开设了语文、数学等课程,尽最大努力扶持乡村医生,帮助他们顺利通过上海市的成人入学统一考试,并提供各种条件确保他们能在工作期间完成学业。另外,还组织了两次专门为乡村医生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职业助理医师资格。
1.2.3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嘉定区现有的乡村医生已全部纳入新型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对符合以下条件的,即(1)在乡村医生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20年,(2)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职称,(3)已获取医学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面试,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管理,所有待遇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人员一致。对不符合以上条件的乡村医生实行非编企业代理管理,通过社会人力资源公司对乡村医生实行劳务合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岗位聘任,把乡村医生从以前的由村委会管理中分离出来,统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其待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编人员基本一样。对不能胜任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乡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协商,实行转岗,安排其他社会工作,确保其转岗有工作,待遇有落实。以上3项措施使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地步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乡村医生的财务管理彻底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分配实行绩效考核,不与乡村医生的医疗收入直接挂钩,而与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挂钩。日常收入待遇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提高,2011年除去缴纳社会保障部分的支出,人均收入为4.02万元。纳入新型镇村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的社会保障全部享受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在业务管理上,乡村医生已编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成为全科团队中的一分子,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共同承担当地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 讨论与建议
2.1 新生代乡村医生的培养必须改革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城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将长期存在,中国还没有能力培养大批本科医学生到农村最基层机构服务,乡村医生这支来自于农村地区,服务于广大农村居民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具有存在的长期性[2]。嘉定区在岗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缺少新生力量,但是本科毕业的全日制大学生又不愿意到村卫生室和服务站工作。要稳定这支队伍就必须增添新生力量,即培养新生代乡村医生。新生代乡村医生的培养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新生代乡村医生必须是本地居民,他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容易与居民沟通,语言无障碍,他们住有居所,工作成本低,下得去;二是定向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严格准入标准,确保基本素质和质量,其毕业的学历全国通用,具有合法性;三是入学后应与区县卫生局签订合同,完成学业后由区卫生局统一安排服务岗位,纳入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管理,在管理上不留后遗症,留得住;四是实行临床医学大专学历定向培养,工作若干年,在积累了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方可进入在职就读专升本和全科医学学习,确保他们能在村卫生室和服务站用得上。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乡村医生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能胜任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新医改提出的各项任务,能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用得上[4]。
2.2 在岗乡村医生培训必须改革
对在岗乡村医生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组织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和充实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他们个人发展的实际问题。对没有达到医学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鼓励他们去取得学历,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成人学历学习,帮助他们获得医学大专学历,提高他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知识水平,为他们进入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创造条件。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时期,要组织乡村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一样参加全程的、规范的全科医学培训,提高他们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从基本医疗服务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模式提供知识储备。未获得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要组织他们进行定向学习,完成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质。最后,要根据当地当时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种业务培训,确保他们能胜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各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3 乡村医生日常管理必须改革
乡村医生是我国提供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成员之一。但是,对他们的管理却一直处于松散状态,没有一个具有法律资质的机构管理乡村医生,造成他们的社会保障无着落,身份不明确,收入在医务人员队伍中最低。嘉定区为解决乡村医生的这些问题,首先从乡村医生的体制管理改革出发,将符合标准的乡村医生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对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但能很好地开展和完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实行非编企业代理管理[5],将原先仍持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变成社会人管理[4]。通过这些措施,乡村医生的管理体制得到理顺,涉及乡村医生的相关社会保障问题、身份问题和待遇等问题同时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因此,体制改革是解决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完成对乡村医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实行管理机制的改革,即对乡村医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乡村医生的所有收入必须全部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管理,他们的收入等待遇与其医疗服务数量不再挂钩,并逐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乡村医生的报酬从以前主要靠医疗服务来解决转变到以健康管理为主的服务模式上来,对乡村医生实行绩效考核,以此为依据,确定他们的收入,其收入水平应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编人员的平均收入相当。如他们的基本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政府应当出面托盘,确保乡村医生收入与其工作量相当,成为一个社会上体面的医务人员。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地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类人员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待遇基本一致。
2.4 村卫生室和服务站建设必须改革
建设好村卫生室和服务站是建设好乡村医生队伍的基本条件。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金字塔中最基层的一级,是乡村医生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服务必不可少的场所。村卫生室和服务站不能靠市场经济模式来进行管理,村卫生室和服务站应由政府建设和举办。对原来的村卫生室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进行改建或重建,使它们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机构,确保乡村医生能有一个舒适、干净、安全的工作场所。只有这样,乡村医生才能安心地为当地社区居民服务,队伍才能稳定发展,医改任务才能有效开展,乡村医生才能真正成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对培养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今天,全国乡村医生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还有像嘉定区这样在基层积极研究和探索乡村医生培养与建设的尝试,这种基层实践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取得的成效,较好地、全面地解决了乡村医生队伍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全国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必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信息统计中心.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04-20.
[2]田疆.中国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与发展[G].首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论坛论文集.北京,2011.北京: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2011.
[3]徐建德,陆旋.镇村一体化与全科团队在上海市嘉定区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7):256-258.
[4]张勘,吴诗瑜,胡天佐.上海市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前瞻[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4):261.
【医生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医生扶贫心得体会05-30
内科医生工作心得07-08
医生学习两会心得体会08-09
医生道德讲座心得体会10-01
医生护士实习心得感受08-26
医生年度个人工作心得11-29
医生学习九不准心得体会06-26
外科医生个人实习心得体会07-28
icu医生进修心得体会09-09
医生爱岗敬业心得体会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