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心理辅导

2024-05-22

家长会心理辅导(共9篇)

家长会心理辅导 篇1

关注心理健康,塑造和雅人格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时间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今天我讲座的主题是《关注心理健康,塑造和雅人格》。首先我要谈的是家长们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分数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很关注,于此同时家长朋友们是否知道,有时就是分数使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很多心理障碍,有些也形成了心理疾病。其实一个人在学习中的心态与习惯会比分数更值得关注。若父母都能了解孩子的心态,善于用积极的话激励孩子;若子女能主动向父母敞开心扉,及时得到支持,便有利于减轻压力、解决难题。这时好分数便不远了。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舒缓考试压力?主要有三个对策:

① 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 ② 少一些期望多一点理解;

③把所有的期望埋在心里。

孩子学习越紧张,家里的气氛越要宽松。家长在后面指手划脚、唠唠叨叨会使孩子本已十分紧张的大脑产生抑制状态。休息时让孩子听听音乐、看看报纸、讲讲笑话。如果孩子自觉性差或学习效率不高,可以征得他的同意,为其列出时间表。家长的心情我能理解,不论是哪种教育方式都是为了孩子好,而且有些建议型的方式也不是不对,关键在于,孩子不一定能接受。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 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小学阶段尤其是五六年级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 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母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如果孩子暂时与同龄同班孩子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家长也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却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常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愿意听子女谈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 康成长。

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们和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童年时光中有更多的欢乐和笑声、为塑造孩子们和雅的人格做出我们共同的努力。

家长会心理辅导 篇2

一、要注重新生开学的家长会

为进一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帮助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正确方法,让家长有效地与学校、老师合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往往十分注重新学期第一次家长学校活动。有些学校,当一年级新生第一天报到时,便可根据分班条找到各自的班级。家长与学生坐下后,班主任便进行一番自我介绍,说一说今后学习中学生应注意的事项、应准备的学习用品,发完教材之后便草草收工。接下来,家长在与班主任的相处过程中,遇到一事解决一事,毫无规律地配合班主任和地指导孩子学习。然而许多学校成功的案例不乏给我们一些启示。即便是召开家长会,有的学校是集中召开,会场中播放学校的宣传片介绍学校、学校办学理念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一年级的每位教师的名片,让家长们为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来跟如此优秀的教师学习而身感骄傲。接下来,由学校聘请的心理学专家为家长们带来精彩的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幼小角色转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向家长的开学第一课不是教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而是提醒家长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都是初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了专家的建议及经验多的教师多少次的说教,会使他们更快更稳地到达河对岸。

二、要注重心理辅导团队建设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在新学期必须有一个心理辅导室,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间心理教室,就能看出学校对心理教育越来越重视。从辅导对象上要包括教师与家长。不仅要使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形成培养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合力,更要使他们重视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接触心理教育。把心理课程的普及教育排在每周一次的班队课中,或是整合品德与生活课开设小学一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做到点面结合。然而要把心理教育做好,配备教师非常重要,但是由于种种问题,在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并不多,那么学校就要想办法自己培养一批心理老师。班主任的诸多工作,需要依托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这个班主任懂得心理教育,不仅仅对课堂有帮助,对孩子的成人成才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培训,是解决学生及家长日常心理辅导的关键之处。

三、要注重创设亲子活动

作为成年人,如果单纯地从理论上去说教,没有多大益处。当学校在指导家长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时,还要让家长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孩子。如召开了新生第一次家长会后就要指导自己的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当孩子把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与家长说时,除了第一时间与班主任保持沟通外,还要学着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学习了当今著名心理学流派萨提亚的亲子教育的课程之后,那就要平时学会灵活运用。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充分发挥“家长讲师团”的核心、引领作用,研究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前瞻问题,到家长学校示范讲课,为学生作相关的主题宣讲、调研指导等,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的不断深化。另外,为帮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学校可开展一系列的亲子活动,如,“幸福手拉手,成长心连心大队会暨亲子入队仪式”,家长将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取下来亲手为自己的孩子戴上,并赠送给孩子一份寄托着祝贺和期待的成长礼物,送上一个鼓励的拥抱;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亲子班会、亲子户外活动等,让家长近距离感受孩子成长的脉搏。

家长会心理辅导 篇3

一、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的理性思考

将团体心理辅导理念和方法用于开家长会,主要理论依据是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认为,第一,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从场论的观点看,个体不是孤立的个别属性的机械相加,它是在一定空间的一个完整系统。由此推论,团体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个体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团体的特征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每个成员的状况与行动都同其他成员的状况与行动密切相关。

第二,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勒温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由各个成员来执行,但是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要改变个体应该先使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这远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

第三,团体具有决策的动力作用。是什么力量促使团体的价值和行为发生变化?勒温认为,这是团体决策的力量。单有团体成员的变化动机不能引起团体行为的变化,必须要有足以打破社会习惯和解冻团体原有标准的力。团体决策就可以起到这种力的作用。勒温把团体决策看作是动机与行为的中介,是团体促进个体变化的一种动力。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为调动同伴群体的教育资源,开展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家长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体来说,家长团体活动对家长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人的感受更深刻。家长们往往能直观地呈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子女的方法,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促使家长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发现自我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信息更流动。家长彼此分享自己的教子心得,共享教育子女的经验、教训,由于都是身边的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例子,会更有影响力。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话题更切实。家长们可以就孩子们身上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互相学习,不仅可以降低家长的心理焦虑,还可以增进家长的教育智慧。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人的心态更开放。家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使家长会工作更能切合家长的内在需求,更有针对性。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人的思维更活跃。家长面对具体生动的教育情境,会积极尝试打破思维定式,汲取新的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方法,学习制订家庭教育行动计划,学以致用。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家长会变被动为主动,由听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在“做”中学,

心理经历一个“做到—悟到—知道”的真实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能充分激发家长的教育主体意识。

二、怎样召开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

与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只是简单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信息、要求传递给家长,对整个活动过程大包大揽,而是家长会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1.确定活动主题与活动目标

活动主题与目标的确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学生身上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何、期望家长会在家校合作方面起到什么作用等。

比如,拱北小学梁少莲老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班里有许多孩子反映家长经常批评指责自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而有部分孩子的家长却在子女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于是,梁老师选择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活动主题——“说说孩子”,并将这一主题的活动目标定为: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优缺点;利用家长自身资源,探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彼此交流行之有效的教子方法。

2.进行活动准备

在开展活动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活动用具、活动问卷、课前小调查、磁带、纸、笔等。

3.设计活动过程

教师要先设计活动的主要流程,即家长会活动的主要环节,但不事先准备好问题的结论。当然,老师对问题也要有自己的考虑,但那只是答案的一种,不是唯一正确的结论。

比如,梁老师围绕“说说孩子”这一主题设计了“相互认识—热身游戏‘夸夸孩子’——写写孩子的优缺点—找孩子们身上的共性毛病——想想办法”等主要活动环节,至于家长了解孩子缺点的多少、孩子们共性的毛病到底有哪些、该用什么办法去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毛病等具体问题的答案,老师都是通过活动引导家长去动脑筋思考。

4.营造轻松、愉快、开放的氛围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教师要营造一个团体,首先必须营造轻松、愉快、开放的氛围,使家长之间打破隔阂,能顺利沟通。怎么做呢?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家长全体参与的互相认识活动、热身游戏等。如,“刮大风”(教师说出一些家长的特点,具有相应特点的人动起来,互相换位)、“一分钟握手”(看谁一分钟内握的手最多)、“串糖葫芦”(找朋友)、小组“滚雪球”自我介绍等。

5.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家长全体参与,在活动中体验

教师要有序地组织实施活动,如通过组织让全体家长或游戏、或讨论、或纸笔活动、或角色扮演等创设活动情境,让家长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心理的成长。

活动情境的创设要让家长们有所行动,有所思考,有所讨论,有所感悟。

比如,香洲七小刘萍老师设计的《换位思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

(1)游戏:猜猜表的背面

老师出示一张两面都画有钟表但时间不同的卡通图片,让家长先说说自己看到的时间,然后,再猜猜背面的时间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背面的准确时间?引导家长亲自行动,走到老师身边看一看,初步感受换位思考。

(2)案例探讨: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在家长自由发表见解以后,教师展示一个模拟货架,请全体家长蹲下来变成一个三四岁孩子的高度,从孩子的角度看看自己在商场里能看到什么。

(3)思考并分享交流:蹲下来后,你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很快悟出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眼光去看,用对方的心去体验,想对方之所想,感受对方的感受,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接纳对方,对待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

6.激发家长思考

家长心理的成长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家长在活动中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多方位思考、与他人交流、比较中领悟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设计有一定层次的问题,促使家长进行思考。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包含:

(1)家长对自己所参与的活动本身的思考。如,这一活动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对这一活动有什么感受?

(2)家长们对自己在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等问题的思考。如在刚才的活动中,你觉察到自己是怎样看待(对待)孩子的?或假如你的孩子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你一般是怎么做的呢?你觉得你的做法收效如何?孩子对你的做法有什么反应?

(3)对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所产生的影响、所起的作用的思考。如,孩子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你认为可能由哪些因素造成?你为孩子这方面的成长做了哪些?

(4)对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困扰的方法、策略的思考。如,你觉得要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这一问题,可以有哪些方法呢?你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7.组织交流,归纳总结

与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是互动式家长会的一大优势。在互动式家长会中,通过分享、交流、总结,让丰富的信息在家长之间流动,使大家的智慧、经验得到共享,困扰得到探讨与帮助,思路得到拓展,能激发家长主动求变的愿望。

交流的方法分为:

小组内部交流,即将家长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家长们在组内分享子女教育的困扰、经验、教训、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交流,即组长或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汇报小组意见、建议等。

个体自主在全班分享交流,即有时家长们在分享交流中又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看法,教师可以通过问家长“还有什么意见想表达?”来给家长以机会。

这样的分享是层层递进的,对家长的影响力也是层层深入的。

8.鼓励家长学以致用

互动式家长会最终目的是促使家长主动求“变”,改变自己的不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并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得以落实。

家长的这一转变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不同的途径加以精心引导:

其一是比较并借鉴。即引导家长比较自己与他人面对孩子身上存在问题的理念、处理方法和收效有什么不同,引导家长从其他家长那里获得启发和借鉴。

其二是尝试练习。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练习情境,让家长尝试着用自己在与家长们的互动中学到的经验和方法去应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出、写出做法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

如,刘萍老师在《换位思考》主题活动中,出示几个情境,让家长尝试换位思考,将“怨声”换成孩子易于接受的“爱语”,用“爱语”演绎换位思考,并在组内分享自己的“爱语”。

其三是制订并落实行动计划。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渗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在家长的一言一行中,具有长期性。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家教行为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引导家长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明确计划落实的保障机制很重要。例如,为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家长打算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每天坚持做哪些事情?如果孩子有进步,会怎么奖励?家长自己没有坚持会给予自己什么惩罚?孩子可以采用什么方式监督家长?等等。

鼓励家长去实践,看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看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实效性,获得自我力量感,家长才能获得最真实的心理成长。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真的让家长动起来了,而家长们在家长会中有多少收获?感受如何呢?从以下部分家长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参加这次家长会,感触颇深。家长会内容充实、新颖,多了沟通,少了拘谨。围绕孩子的养育教育,家长之间以具体事例传递好的经验,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取其精华,学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一次高效率的家长会!”

“通过这次的互动,我的心里塌实了许多,知道了原来自己孩子的一些缺点是许多孩子共有的,这些缺点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并且通过老师、家长以及孩子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我喜欢这种形式!”

“有一本书,书名叫《父母都是教育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些独特的窍门,同时也有一些刺手的难题。在家长会上,通过老师的巧妙安排,智慧与难题相互碰撞,家长们的困惑一一找到了答案。家长会以活动的形式,让到会的每一位家长都积极参与,不再是你说我听的枯燥场面。会场的气氛十分活跃,真正达到了沟通交流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

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辅导班家长会邀请函 篇4

您好!感谢您对鳌江镇小童洲幼儿园一直以来的信赖与配合!您的支持,让我们收获更多的喜悦,让我们一直传递爱的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幼儿园教育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为此,家长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孩子更和谐的成长,加强教师与您之间的沟通、交流,我园将召开各班级家长会,望各位家长准时到园参加会议。

会议时间:20xx年2月28日(星期四)

下午18:20

会议地点:各班教室

温州市小童洲幼教集团鳌江园

家长会心理辅导 篇5

上午好!感谢各位来参加这次家长会。您今天来到这里,我相信您一定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视,同时也是对我们学校和对我们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下面我主要想跟各位家长分享我对“如何辅导一年级小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些想法和方法。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数学是小学的一门主课,是孩子们今后学习数、理、化各科的将来学习更深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工具。为此,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从一年级起,打好数学基础,学好这门主课。

作为家长大都具有相应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但若要在辅导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必须对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作一番认真的学习与分析,并要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与学校老师大体一致的方法,方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本学期主要学习内容有:计算方面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主要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包括进位加和退位减)”;另外本册教材还涉及到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内容有位置,图形的拼组、找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本学期的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正确,迅速。这里我说明一下,教参规定20以内的退位减是班内90℅以上学生达到每分钟做10道。100道,10分钟,最多错7个。100以内加减法是班内90℅以上达到每分钟做6道。10分钟60道,最多错9个。我们都知道计算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和训练才能达到高准确率和高速。这样的标准,单靠学校这点时间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在家加强练习,可以说现在我们孩子已经呈现明显的两极化,课堂听算有很部分孩子跟不上,速度太慢,原因就是不熟练,那请家长想一想马上二年级我们就要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乘法和简单的除法,我们的孩子能跟上吗?这种现象要是继续下去的话,对于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就是孩子,玩是他的天性,这是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所以就得依靠您帮助引导好他,所以希望我们家长能理解并加以重视。如何辅导好孩子的计算,让孩子提高呢?

如何辅导一年级小学生学好数学呢?在这里我跟各位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和方法:、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孩子刚上一年级,有许多事情得慢慢学会自己处理,比如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上课用的文具、学具,在这里我提一点小建议,希望家长不要给孩子买太花哨的文具,小孩带到学校后课堂上光顾着玩这些看起来和玩具一样的文具了!另外孩子忘带数学书、忘带文具盒在最初都是难免的。有时督促各位家长花点时间监督一下,但作为一个好家长,是不会让这样的事反复出现的。他们会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起孩子细心认真准备齐全学习用品的习惯。

有的孩子生性大大咧咧,不是忘带这样,就是忘带那样,于是出门前,母亲就反复叮嘱,别忘带作业本,别忘带钥匙 „„ 而孩子可能一面不耐烦的答应着一面又把该带的东西丢在了家中,一位有心的母亲是这样做的,她在孩子的书包上贴了张醒目的纸条:查一查,你的东西带全了吗?要是都全了,就和妈妈说声再见。当然,这种方法未必大家都实用,但多少可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本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

学习习惯的另一方面就是作业的按时完成,一年级书面作业较少,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和读一读,说一说,算一算的口头作业还是有的。要注意提醒孩子认真完成好。我们家长最好每天抽些时间听孩子说一说,看孩子做做实践操作。以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孩子必须学好,并能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学期末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 8 道一步计算题(指直接填得数),正确率达 90—95%。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可以制作卡片,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或者可以采用书中的形式:你能钻过山洞吗?你能跳过每个树桩吗? „„ 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每天几十道,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 “ 左右 ” 的认识,分辨左右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难点,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如两人面对面时,如何判别对面之人的左右边。

在时间许可时,我们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通过那些具有训练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的、毫无压力的宣泄内在的情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当孩子把 “ 成功 ” 的希望渗透到游戏中时,他们不愿输的努力就会从游戏本身扩展到学习中去。如书中的 “ 猜数游戏 ” 一人心里想好一数,另一人猜并根据提示不断调整答案,直到猜对为止。这个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推理能力。

又如用小正方体拼拼搭搭,观察小正方体的分布,数数一共多少块,对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大有益处。

再如用一布口袋,里面放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孩子蒙上眼睛摸一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可以不断加深孩子对形体特征的认识。虽然这游戏不具挑战性,但孩子却往往乐此不疲。

4、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防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 “ 语言的翅膀 ”,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和孩子交谈的形式不必过于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和孩子去公园时等等,这样交流的气氛要自然亲切得多。

对话时要有意识的激发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 “ 我是这样想的 ” ; “ 我认为 „„”“ 因为 „„ 所以 „„”。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多听少说,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引发交谈话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反馈就够了。5、把孩子推上讲台,和孩子分享功课

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 “ 请教 ”,把孩子推上讲台,做孩子的 “ 学生 ”。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式

6、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 ” 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预其说 “ 你不要这样做 ” 还不如 “ 你那样能够做更好 ” ;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

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7、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有些孩子入学前就已能认一些字,做一些简单的运算,这样在上学后老师讲这部分内容时,孩子看上去豪不费力就懂了,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孩子可能并非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非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作为家长,我们要能将孩子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的纵向比较,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着。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至形成了习惯。踏步着,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所谓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主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我想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定有收获。

另一方面,我们要能 “ 不唯分数是问 ”。分数只能作为评介孩子的一个参照,90 分与 100 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误,是纯粹的粗心,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是临考心理欠佳,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中考家长心理讲座 篇6

[ 2008-6-11 8:27:00 | By: 卢文洁 ]

学习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学习来。巴斯德 坐标需要原点,航海需要罗盘,人生需要楷模

一、我们要做哪一种的父母:三个渔民

1、矫治性救人、2、预防性插牌、3、发展性,教游泳

我们要说什么话:

(一)多鼓励,少批评。激发孩子的状态 批评并不会激发孩子的斗志

美国孩子与日本孩子,“没有自由,我宁愿死”,1776年温森特。享利,“把日本人给我干掉”,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发动核战争时,美国杜鲁门总统说的。

08年,女生存在很强的自卑心,主要是家庭成长环境问题,其父压力很大,她觉得父亲存在很强的心理问题,常常喝酒,有时到半夜还拉她们几个姐弟起来上政治课,孩子对父亲产生一种恐惧与不理解,觉得自己的家庭过得不幸福,其母很关心她也很爱她,她也很爱母亲,会以改变自己和母亲的现状为自己的学习目标.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孙甜甜两个人本来是合计奥运1日游的,就是准备上场一个回合就败下来。没想到奥运1日游变成了奥运10日游,后来干脆升国旗、奏国歌。接受采访时她们说,正常发挥能拿到前八名就很有成就感了,没想到一路拿到冠军。超常发挥的三个条件

第一,实力层面。首先要有一定的智力天分,能够理解课堂上所讲的所有内容;要有学习能力,第二,技术层面。就是有考试的经验、考试的技巧和考试的信息。第三,是高难度的层面,就是心理层面。学生能产生“我能行,我能考得好”的信念。先相信自己,先激励自己。有人高考时,老师跟他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考不上,那其他人就都考不上了。”一听老师这么看得起他,他感到一定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这就是一种“我能行”的强烈暗示,一种激励。第二天果然考得挺好,然后他马上跟老师说:“昨天听了你的话我特兴奋,今天上午考得不错。”老师说:“你看我没说错吧,你接着努力。”这就是相信了,然后就越来越感觉有股气势。使得自己有份信念,觉得自己是拿分高手。这样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不要说什么“你必须给我考上大学”“你一定要上重点”这种带有“必须”、“一定”字眼的话语,也是很容易导致孩子紧张和不安,希望家长们能尽量避免,我们可以说“你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定你的目标”,“你有实力,只要你肯努力”,“对于高考,爸妈支持你的想法,你要自己加油”。“别人我们不管,爸妈相信你,只要你尽力就好。”

(二)多倾听,少唠叨。凡事都讲究一个度,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有时甚至会出现反抗心理。所以,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当孩子与你说困难或者心中的压力时,家长要多听少说。不要说些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比如,孩子说总是担心考不好,你不要说:“不要怕,考不好妈妈也不怪你。”孩子与你诉说压力时,并不总是意味着要你马上解决它,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你的信任。其实他知道如何解决这种压力。此时,他更需要你的理解和支持。你能做的,就是倾听。在听孩子说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开放式的交谈方式,如当孩子说心烦时,如果你回答“烦也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开放式交谈,因为孩子会觉得无法再谈下去了。开放式的交谈是这样的:“我能理解你考前的心烦,你最感到担忧的是什么?”这时孩子十有八九会进一步讲到某些具体的科目或具体的问题,你们的谈话就能得以深入了。

(三)相同的语言不一样的理解 对“郁闷呀”的理解

某中学有一个学生,爸爸和奶奶一起陪她来找说,她爸爸说,孩子以前成绩都很好,可现在可能是压力太大了,书读着读着就一直哭,抓自己的头发,孩子表述,很压抑,觉得自己有能力学好,可是成绩一直在退步。

(四)关注生活,关注过程,而不是关注结果。不要总问考得如何了。

英国钢丝大师瓦伦达走钢丝的,走得很优美也很飘逸,从来就没失误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在他准备金盆洗手最后一次表演的时候,走着走着,在所有观众面前,掉下来了,她的太太后来说,以前他老公上台表演从来不说什么,最后上台前告诉她,这是他最后一次表演了,他要留给观众们最好的印象和回忆,为什么他会掉下来,因为他分心了,他想到了结果,注意力分散了,我发现我们有些孩子在走这位钢丝大师的老路,一直想中考,一直想我一定要考好,我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带着这么多负担上考场,怎么能发挥好呢?

二、考前几个需要家长关注的问题:

1、家长要先放松。曾经有一个家长来找我,推理能力很强,他跟我说,卢老师,你说我这儿子怎么办,马上要中考了,我都睡不着觉,天天想事情,我问,想什么呢,他说,我儿子也不知能不能考上一级达标,要不上不了以后怎么考大学,也不知现在什么专业热门,以后毕业出来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资也不在多少,房子这么贵,他连房子都买不起,你说谁会嫁给他。

2、睡眠不好并不可怕:

晚上时睡不着觉,中午也无法入睡,总觉得昏昏沉沉的,学习效率也不好,考试成绩也提不上去.觉得睡眠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而且越到考试期间感觉问题更严重.08年

3、孩子紧张焦虑有方法

某中学,学生家长,打电话来,她的女儿,最近总是莫名其妙的向她乱发脾气,焦急烦躁,情绪不稳定,对学习自己整天又着急又学不进去,一会看语文,一会看物理,一会又看数学,频繁更换学习科目,哪科也没有真正看进去,整天唉声叹气,还总是埋怨家长干扰了她的学习,家长喝水时发出声音,孩子都觉得烦得不得了,弄得家长在家里提心吊胆,唯恐招惹了孩子。

像这位家长的孩子就是由于高考压力过大而表现出了对学习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学习没有方法,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觉得自己跟不上,很紧张,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很怕看到班里的倒计时,有时看到会吓一跳,不敢看,但却总忍不住要看,感觉有点强迫自己的感觉.08年

07年学习压力大,觉得自己比别人努力,但成绩却比别人进步慢,以前成绩比她差的同学,现在都已经跑到前面,而自己却一直在退步,自信心受打击,觉得付出没有用了,自己高考一定砸了。

认识什么是焦虑的表现(1)易激怒、易发脾气;(2)坐立不安(注意力问题);(3)睡眠障碍;

(4)进食过多或过少;(5)记忆力问题;(6)继发行为:花钱、喝酒、偷窃、网络成瘾等。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方便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降低焦虑水平,稳定情绪。这个方法就是高考前不想像高考的后果,不要困扰于“我能考上吗?”、“如果我考不上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没有考好我该怎么面对我的父母?”、“考上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我能喜欢吗?” 之类的问题。当孩子的脑中出现这些想法时,就要有意识的打断自己的这些想法,而用另一些想法来替代,这些想法是:高考前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复习,我要把担心、焦虑的时间用来学习,不要用现在时间去担忧未来,白白耗费现在学习的时间,我能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现在。高考以后的事情还是等到高考结束后再考虑也来得及。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快。

4、饮食调理有妙招:

如果心理上需要,那就补点吧,生理上并不是必需的,只是心理上需要,曾经有一个学生家长打电话找我,卢老师,我的孩子最近很紧张呀,一直说他一定比不过别人,这位家长就说,她以前一直有给孩子吃补品,什么蛋白粉,维生素,鱼肝油,孩子状态也不错,学习也有进步,后面听说班里其他同学也有吃这些,就觉得自己没有优势了。

有点紧张,考试一天一天近了,看到别的家长都提着吃的喝的来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没有来,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虽然父母也有电话关心自己,但不知怎么搞的,怕自己考试时会紧张,会考不好,又不愿意父母来,觉得这样自己会好过点,在矛盾中无法认真复习,反而显得很烦躁。06年 考前应保持正常饮食,平时应以清补为主。

三、考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考场应试技巧

2、考后立刻消失

3、微笑与默契

4、补偿心理

四、总结

考生家长应具备的最佳心理:

1.满怀信心,相信考生能取得好成绩,帮助考生树立信心。切忌盲目攀比,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不可用自己孩子缺点和别人孩子优点比较,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2.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正确地调整好自己对考生的期望值,要结合考生实际水平,规划求学目标。

3.切忌渲染考试的艰难,告诉考生只要尽力就行,这有利于减轻考生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

4.创造宽松、欢乐的家庭气氛、避免家庭纠纷;减少亲朋好友之间的互访。

5.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家长要多倾听、多鼓励、多疏导、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用孩子优势去激励考生弥补劣势。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6.不必让考生过早的关注招生院校和志愿填报。填报志愿,现在为时尚远,从不同渠道得来的信息,往往会干扰考生情绪,无助于学习。当然家长可以关注,但不用太早传递给考生。

7.多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沟通、联系,多掌握、了解考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

川崎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篇7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川崎病 (KD) 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原因不明, 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如果未经及时诊断、治疗, 其中15%~30%的患儿会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 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目前, 川崎病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川崎病患儿3例, 以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指趾端蜕皮来院就诊, 在确诊为川崎病后对患儿给予阿司匹林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与此同时, 对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患儿家长实施了心理护理, 结果家长与医务人员配合良好, 最后2例痊愈出院, 1例好转出院。8周后随访患儿均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现将心理护理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3例患儿的父母3男3女共6人, 年龄20岁~40岁;教育程度为小学至本科。

2 患儿家长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

2.1 了解患儿家长具体的不良心理状态及其产生原因

所有患儿家长最突出的不良心理状态是焦虑、恐惧,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其次是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 其中有2名女性家长对自己缺乏信心, 害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患儿, 对患儿的生活护理及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另外, 有2名家长 (1男1女) 还表现出对医护人员能力的怀疑, 拒绝配合治疗。通过交流, 我们发现家长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源于对疾病及其治疗不了解、担心疾病的预后、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长时间照顾小孩导致的身体不适。有4名家长 (2例患儿的父母) 认为川崎病就是心脏病, 结膜充血是结膜炎的表现, 指趾端蜕皮是维生素缺乏导致的;3名家长 (2女1男) 对丙种球蛋白的使用持保留意见, 担心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1名家长 (女性) 甚至在被告知需尽早使用该药品时痛哭流涕。

2.2 制订心理护理措施并执行

针对家长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制订详细的心理护理措施并严格遵照执行, 包括护理人员着装整洁、言行大方得体;一切工作围绕患儿来进行, 对患儿尽心竭力;尊重家长,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为他 (她) 们介绍川崎病及其治疗的相关知识、目前血液制品的规范管理办法, 让他们了解为患儿制定的治疗护理计划并尽可能让家长参与其中, 指导家长轮流照顾孩子;与医生协商尽量使用低价格的药物。考虑到环境的改变也是影响家长心理状态的因素, 我们在入院后即为家长详细介绍了医院环境、病区设施以及住院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介绍其与同室患儿家长认识, 鼓励家长间相互帮助。在心理护理实施过程中护士应充分理解家长希望患儿早日痊愈的迫切心情, 对他 (她) 们的抱怨报以微笑并耐心地给予解释, 同时努力满足家长的合理需要。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 护理人员特别注意表达方式, 尽量让家长感受到对他 (她) 们的真诚, 且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应用有差别的解释语言。

3 结果

以心理护理的目标 (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提高适应能力) 为标准评价心理护理的实施效果, 结果发现所有家长对川崎病的认识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精力也较前充沛, 基本能够接受丙种球蛋白的使用。

4 讨论

川崎病目前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川崎病比较特殊, 婴幼儿易患, 冠状动脉损害高发, 应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由于不了解疾病及担心预后等原因, 许多患儿家长在孩子患病后即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这就决定了家长在孩子患病并被确诊后即会遭受非同寻常的心理煎熬, 怕引发患儿心脏疾病、怕使用血液制品继发传染性疾病等, 因而难免会出现大部分家长在孩子患病后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 如焦虑、恐惧等[2]。严重的不良情绪不但于事无补, 更会导致当事人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影响自身生理机制, 所以必须予以改善。本研究中1名患儿的母亲就因担心血液制品的安全而迟迟下不了决心给孩子使用丙种球蛋白, 所幸的是, 通过对她解释丙种球蛋白的早期应用对于减少冠脉损害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国内卫生监督机构对于血液制品的规范管理办法, 该家长最后还是接受了该药品的治疗。

沟通在心理护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真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它能够让家长真正从内心接纳医护人员, 从而为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本研究通过对患儿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让他们对川崎病的基本知识及其最新的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不良的心理状态, 与医护人员建立了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积极参与到对患儿的治疗护理活动中, 最后2例痊愈出院, 1例好转出院。8周后随访, 3例患儿均无冠状动脉损害出现。尽管囿于样本含量较小, 不能做出统计推断, 但作者认为, 患儿均未出现冠脉损害除了诊疗及时和患儿本身的原因, 对家长实施的心理护理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能够让家长理性地看待出现的问题, 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与医护人员一起战胜疾病。

参考文献

[1]张倩.川崎病的研究进展[D].济南:山东大学, 2007:1.

家长强势,子女心理易脆弱 篇8

孟茜是辽宁朝阳中学的一名高一女生,因为心理纠结非常苦恼,以致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她发过来的几次电子邮件,基本整理出了孟茜的故事:

我从小就是个乖乖女,父母甚是喜欢。平时爸爸工作很忙,我的学习基本是妈妈在操心。也许是妈妈在单位当领导的原因吧,她对我的学习管得特严,要求特高。她经常对我说,她希望将来能够成为杨澜那样的女人,有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智慧、伶俐的口才和优雅的气质,所以必须从小严格要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后来妈妈干涉我交朋友的自由,爸爸也说:“孩子有孩子的朋友圈子,你怎么能这样武断地限制孩子的交友自由呢?”妈妈似乎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与爸爸吵了起来。我在一边大气不敢出,只得悄悄躲进自己的房间。心想:如果在交友的问题上,我不发表意见,也许爸妈就不会发生争吵,难道这就是我不懂事导致的结果?

有了这次事件的教训,从此我在家里、学校里和生活中再也不敢随便发表意见,做事小心谨慎,说话细声细语。既使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也要反复考虑一下,我的言行会不会伤害到妈妈。有时为了避免说“错”话引起别人的不快,我就会尽量少到或不到人多的地方云,若是迫不得已到了人多的地方,我也会尽量少说话或不说说话。我本来很能言善辩的,如此一来,我痛苦极了:要么不说话压抑自己的感情,要么忍受别人情绪不快带给我的精神折磨。因此,我的心理经常处于极端激烈的矛盾斗争中,严重影响了我的健康成长。我总是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为何太把别人当回事儿呢?

专家点评:

如果幼年时的家庭气氛过于严肃、专制,孩子就没有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或者表达总是被拒绝、被打击或被忽视。如果经常得不到家长感情的温暖和支持,孩子的性格就容易走向退缩和脆弱。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察言观色,并善于掩饰自己真正的情感需求,而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老注意别人在想什么,对自己做的事事会怎么看等。由于他们总是压抑自己,顺从他人,有时还会变得很虚伪。这位女生的心理困扰和纠结,正是来处自于因不能接纳自我而导致对他人能否接纳自己的怀疑与担心。

由于少年时代的记忆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中,她要表达自己,结果总是受到要求完美母亲的压制,这样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且还要遭受较多的心理压力,令她总是处处小心,事事谨慎,看起来似乎是担心伤害到自己,而实质上却是担心因自己伤害别人,反过来却伤害到自己,如遇到别人的攻击、排斥、侮辱等,从而勾起对过去受伤害的回忆。她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被压抑破坏了的精神世界,这使她经常感到抑郁和沮丧。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心理脆弱带给自己的压力和伤害呢?

坦然面对,大胆表现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沟通,要敢于大胆表现自己,只要坚信自己的言行对别人没有恶意,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说出来,只有坦然面对现实,勇敢表现自己的情绪或情感,不回避,不退让,就不必做过多、过偏和过远的联想及担忧。当肯定了这一点,便不会老琢磨他人会对自己怎么看,而当自己不是脆弱得不堪一击,你也就不会总是担心你的正常行为会为对别人有什么伤害。

接纳自我,增强自尊

当有一天,突然发觉自己心灵脆弱,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够坚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一定是要保护好自己。无论当时我们是多么孤独、多么无助,一定要在心里激励自己,冷静坚定地面对困境,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而不管我们要什么,做什么,只要跟着心走就好。哪怕是用想象的办法,也要自由地表达和释放自己的内心。

人生的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荣耀,获得多少赞誉,而在于自觉地选择人生。我们无法改写自己的童年,我们却有希望依靠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阅历指引我们走出迷茫,走向坦途。我们都渴望有高人来指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而如果我们能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真正的高人就是自己。

借鉴经验,自我修炼

也许,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处理此类问题的直接经验,但是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中获得间接经验,这样,不仅可以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还能充分发挥心理的自我复原力。比如,美国影片《心灵捕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有借鉴意义的间接经验。

同样是由于幼年经历导致的心理脆弱,与这位女生的退缩不同,电影的男主角、天才少年威尔?杭汀,因幼年被遗弃、被虐待的经历让他在成年后表现出极强的防御性和攻击性。在被迫进行的心理咨询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将心理咨询师打攻,直到第六位—肖恩出现时,我们才看到了一名优秀的咨询师是如何在来访者没有咨询动机的情况下有效地帮助来访者的。一次会见时,肖恩重复说:“孩子,这不是你的错。”在肖恩诚恳的接纳下,终于,威尔用力地抱着肖恩,痛快地哭了出来。为什么肖恩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句话呢?为什么威尔坚硬的外壳一下子就崩溃了呢?

威尔幼年时遭遇了遗弃和虐待,这些经历让他的心理防御很强,他很清楚自己的问题,他知道自己有依附情结,所以他害怕被人看透内心孤独、脆弱的一面,害怕去回顾那痛苦的童年,更不愿向人提起自己的过去,所以他在受到伤害之前,一定要先云攻击别人。而肖恩却没有像其他心理咨询师那样借着专业和经验去判断和否定威尔,而是坦诚地告诉威尔:我知道的不多,但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幼年的经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有弱小无助的童年时期,那时孩子的大脑皮层还未发育完全,还不足以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只会把那些不幸当作是对自己的惩罚,于是在心里认定:因为自己不好,所以,被拒绝;因为自己不好,所以被忽视;因为自己不好,所以被呵斥……在那样的情形下,我们开始学会了自己评判自己的负面语言,开始学会了自己处理外界的防御机制……等到有一天,我们长大了,虽然知识丰富了,智商提高了,判断力提高了,人格独立了,可是幼年的创伤仍然停留在那个受伤的年纪。当再次面对外界类似幼年遭遇的事情时,我们仍然是以那个受到伤害的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处理长大后的问题。

虽然我们明白自己的伤痛,可我们却不接纳自己,甚至责怪自己的无能和软弱,却忘了要去保护和呵护那个受伤的自己。我们日复一日地责怪和抱怨自己,也日复一日地用幼年时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却使得我们长大后的生活过得更不快乐,过得更加孤独。而肖恩用关怀、理解的方式,让威尔的心中那道又高又厚的心墙终于彻底地瓦解了,他哭了,释放了多年来的压力,他所有的一切仿佛被人理解,他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被人信任和尊重的幸福。心灵的空虚被肖恩的关爱填补,他也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那个心灵的牢房。

也许,我们不会都如威尔一样幸运,遇到肖恩这么优秀的心灵捕手,但是,影片告诉我们的是,只要我们能够愉快地接纳自己,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过去和创伤,我们一样可以拯救自己,获得心灵的解放和升华。

家长如何辅导高中孩子 篇9

“三多”和“三少”

多商量少命令。比如让孩子做作业可以提醒而不是命令,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多引导少训斥。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家长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定出一些惩罚措施。

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

注意,千万不要翻看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这是孩子最反感的。

好环境+好习惯

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安静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要,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一个“学习角”,使孩子可以在那儿安心学习。同时,平时注意保持家庭的安静,尽量不要将聚会之类吵闹的活动安排在孩子学习时间内。

家长应该培养和监督孩子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学习的时候专心,不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完成课后作业后,提前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复习当天所学知识,补充和完善白天课上的笔记,归纳总结学习上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略知教材内容

对于大部分有一定能力的.家长来说,孩子上高中了,应该对孩子所学的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各科都要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有了这些的基础,在孩子学习上才能有初步交流的可能。

如果有些家长觉得这样有困难,可以和老师沟通,大致了解学校课程的内容和进程,询问老师家长需要在哪些方面督促孩子。

一起分析试卷

每次考试完后,老师会要求孩子分析试卷,也会在班上讲解试卷。虽然老师在班上讲了试卷,但是家长还有需要做的事。老师讲的是共性的东西,家长要做的是对孩子的个性问题进行分析,这样针对性强,孩子对自己各科的优势、劣势也更清楚了,更容易找到方向。

如果家长按照孩子各科的成绩分析记录在案并做出成绩的曲线图,用于分析成绩的上下波动,帮孩子找到的兴趣学科、优势学科,对症处理。

与老师配合

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平时需要加强和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如果家长和老师联系少,很难及时把握孩子在校的情况和表现,教师也不了解孩子在家情况,不好配合。建议家长们采取主动态度,与老师经常联系。

家长要想办法和孩子做朋友,尽量谈他感兴趣的事,即便听不懂也没关系,有时你们只需要做听众。让他习惯对你们说,慢慢的关系就会拉近,在谈学习就会容易些。

上一篇:猴年经典拜年贺词祝福语下一篇:路灯线路短路、断路故障的排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