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演讲稿

2024-08-10

关于童年演讲稿(精选8篇)

关于童年演讲稿 篇1

每次看到童年这两个字,我就会想起一件傻事。

这件事从检查视力开始的。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查视力,我们每个人都很紧张。那时,我以为0。1是最好的,2。0是最差的。我们班的人很多,所以排了好长的队。我因为害怕和紧张,把自己排在了最后一个。排 在最后一个有什么用呢?该来的总会来的。

到我了,一位年轻的老师给了我一个挡板,让我先挡住右眼。我挡住了右眼之后,那位老师就开始给我指。从最大的开始到最小的,我都认真地对待。经过一番紧张又激烈的战斗,我终于查完了 。

没过一会,老师开始公布视力。老师一本正经的说:“某某某左眼0。8,右眼1。0,某某某左眼0。6,右眼0。8、、、、、、”终于到我了,老师满脸欢喜的说:“孔羽西左眼1。5,右眼2。0!”我的 心一下从头顶凉到了脚底板。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满脸欢喜、绝望、悲哀。我真想让回家的路永远走不完,可是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家,妈妈问我视力是多少,我不高兴的说:“最不好了,才1。5,2。0呀!”妈妈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我不明白的问:“1。5,2。0不是最不好的么?”妈妈狂笑,等她笑够了,才说:“我的傻孩 子,0。1才是最不好的,1。5,2。0是最好的。”我恍然大悟,不好意思的笑了一笑。

你说我傻不傻?

关于童年演讲稿 篇2

自从《伦理政治 : 自由党和保守党是如何思考的》(2002) 出版以来,Lakoff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与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了政治领域中,为政治语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Lakoff(2004)认为在政治中,架构建构了社会政策与政治机制,政治架构的改变会引发相应的社会变化。国外对政治语篇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但主要是基于批评语言学视角。国内关于政治语篇的研究相对较少,运用架构理论进行的相关研究更是少见。为此,本文运用架构理论分析2012年6月罗姆尼就美国移民问题发表的演讲,揭示其中的架构逻辑。本文选取这篇演讲主要是因其宣扬的移民政策能基本反映美国共和党的道德模式与核心价值观。

二.架构理论

Lakoff (2004 :xv) 认为架构是一种认知结构,建构了我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感知与行为方式 ;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可通过推理方式来知晓。语言能反映架构,词汇的定义都是依据相应的架构。Lakoff(2004 :73)指出人们是以架构和隐喻来思考的,当事实与架构不符时,事实往往会被忽略或否定,而架构依然存在。换言之,人们只接受与他们头脑中的架构相符的事实。汪少华(2011 :53)认为架构也是一种隐喻思维,只不过架构还有常规隐喻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架构始于叙事,为我们思考和推理提供逻辑,可用来透视深层的伦理价值观,因此架构理论更适合被用来分析政治语篇。

三.罗姆尼演讲的架构隐喻分析

2012年6月21日,罗姆尼就美国拉丁后裔的移民问题发表了演讲,提出了加强边境监管、禁止非法入境、鼓励合法移民等政策,旨在拉拢拉丁裔选民。下文重点分析其移民政策与对移民态度的内容。

在美国的政治中,“国家即人”是一个普遍的概念隐喻 ;;国家的未来在于儿童,国家的历史为老人,国家的健康在于经济发展,国家的强壮在于军事强大(汪少华,2011 :5354)。Lakoff ( 2002) 指出美国保守的共和党是典型的严父家庭模式 ( The Strict Father Family),强调国家的权威和个人的责任。在该模式中,世界永远都是充满危险与邪恶的,儿童也是性本恶。为此,父亲要承担保护家庭的责任,并教导孩子努力成为自立自律的道德公民。孩子一旦出错,并须受罚。同样在政治上,国家的职责在于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此就要加强军事和政治力量 ,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通过立法执法让公民学会自立自律。罗姆尼在演讲中提出的移民政策反映了“严父家庭模式”这一价值观。

3.1“犯罪架构”

罗姆尼在演讲中说到会着重解决“非法移民”问题,为此会加大边境监管力度、禁止非法入境与超期居留,同时鼓励“合法移民”并简化相应手续。这其中运用的“非法移民” (illegal immigration)、“合法移民”( legal immigration)、“非法入境” (illegal border crossings)等词汇激活了“犯罪架构”。它包括罪犯、受害者、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结果等元素。这里罪犯为非法移民 ;受害者是美国公民 ;犯罪动机是满足个人利益与需求 ;犯罪手段为非法入境、超期居留等 ;犯罪结果是威胁公民安全、扰乱社会治安。为此,犯罪行为必须严惩,合法行为应被提倡。按照这一架构逻辑,罗姆尼提出的“打击非法移民、鼓励合法移民”的政策就显得合情合理,易被人接受。运用法律措施惩罚犯罪行为也符合共和党提倡的“严父”价值观,即孩子出错,必须受罚 ;同样市民违法,必须受到法律制裁,才能学会自我约束。

3.2“路径架构”

为了鼓励合法移民,罗姆尼在演讲中说到未获得公民身份的移民可通过参军、服兵役成为美国公民,并认为这是获得合法身份的途径之一(a path to legal status)。由此激活的“路径架构”包括起点、路径、终点等元素 ;这里起点为非法移民身份,路径为参军、服兵役,终点为获得合法身份。这其中蕴含着“获得公民身份是目的”的隐喻,将重点放在了最终的结果,即获得了合法身份才是美国公民,之前的努力与表现一概不论,忽视了很多未获得公民身份的移民在各方面早已是美国公民的事实,影响了其演讲的接受度。鼓励移民通过参军的“路径”获得公民身份的架构逻辑反映了共和党提倡的“自立自律”的价值观。“严父家庭模式”认为公民过于依赖他人或社会来满足一己所需是可耻的 ;而移民参军是通过个人努力赢得合法身份,是自立自律的表现。罗姆尼据此说道 :“Those who have risked their lives in defense of America have earned the right to make their life in America.”(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保卫美国的移民赢得了在美国生活的权利)。罗姆尼意在表明移民应通过自身努力与合法途径赢得美国公民身份。

四.结语

关于“无原则的批判”的演讲 篇3

一、批判

1、批判的日常语义

日常语义中,批判包含两个东西,一是评判、分辩、审查、区分,无论是批还是判在汉语词典中都有这一层共同含义。除此之外,批判还有一种糟糕的含义,即批判或批评是否定性的,而前面我们说的作为评判的批判是超出肯定、否定之外的。否定性的批判或批评,就是诸如“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以及我们过去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指出自己和他人的缺点,我们在语言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东西。

但这里我们所使用的批判和批评,主要是基于评判。在这里可以追溯一下中国人所说的批判有什么意义。

2、中国思想中的批判

最典型的是庄子所说的“判天下之美,析万物之美”,庄子时期,批判还不是合成词,但“判”在先秦就已形成,且包含后来的批判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佛学中,如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天台宗等,每一教都有判教,对佛生前讲法的四十几年进行区分,每一个教都在评判释迦牟尼讲法的基础上,宣称自己所主张的经典是最好的,判教判到最后都是判到自己那里去了。

3、西方思想中的批判

西方有几个典型的人物。哲学从它开始的时候,就有批判的意义,但真正把批判作为哲学提出来的是康德,康德的代表作是三大批判,他的批判是划界,与否定性的批评没有任何关系。划界是划人类理性的界线,这有三个方面,首先人类能够认识什么,对立面是人不能认识什么,把界线划出来;其次人类能够意愿什么,再次人能够希望什么。康德的划界实际上就是为真善美划界,为知意情划界,康德有自己专门的表述方式,如关于认识的是知性,理性的领域是不能认识的,上帝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信仰的对象,康德为认识和信仰划分了界线。他有一句名言:所谓的哲学家是人类理性的地理学家。地理学家为地貌确定边界,最典型的作品是地图。康德的批判是为理性或思想确定其边界。

我们看一下马克思。马克思也主张批判,但他的批判不是评判的批判,而是带有否定性、革命性的,他与以前的区别在于从理论批判转向现实批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他的批判是要导致肯定无产阶级、否定资产阶级,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以马克思的批判是现实批判,他这种现实批判是否定性和革命性的。

海德格尔并不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批判哲学,但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存在的理解具有广义的批判特色,即为存在划界。存在的划界最典型的就是存在不等于存在者,且为存在者在历史形态上确定自己的界线,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思想是存在的形态学。这句话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首先,思想被存在规定,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像先有地质地貌才有地图一样,同理,先有存在的形态才有关于存在的形态学,所以思想是存在的形态学。这里首先肯定了存在规定思想。另一方面,思想的使命就是描述各种各样的存在形态。我们对世界进行分析时,此在显现的不同模态就是存在的形态的一种方式,我们进入历史阶段,就要考虑到存在的历史形态是什么,是作为上帝、理性还是作为自我。最后,还要进入语言的形态。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之间具有差异,两者与康德之间又有差异。

对我们有启示的还有后现代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解构。后现代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分析,对语言问题有种种策略。

一个是英美哲学,特色是语言分析。语言分析要提供一个基本界线,即语言的有意义和无意义。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揭示出我们的哲学、美学、伦理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意义的,人们辩论的很多问题在语言分析来看是虚拟的,不在于问题本身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在于问题本身没有答案。语言分析训练对于学习美学的同学来说是必要的,不要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纠缠,要区分出哪些问题是有意义的、哪些问题是无意义的。再一个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很多是对社会、文化的分析,但是结构主义最早是从语言的结构开始的,找出语言结构的共时性、历时性。第三个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要解除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首先是语言的结构,有中心、构成要素、整体,在解构主义看来,都需要解构。解构主义还有建构的一面。但解构主义就其语词、行动方式、思想方式而言都表明它是破坏性的,所以我们讲批判时,并没有采用解构一词,但它对我们的思考无疑是有用的。

总结西方思想,康德主要是思想的批判,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是存在批判,后现代是语言批判,三者都成为我们思想的资源。所以无原则的思想来源于中西思想,并不是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但我们要将古人所说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4、对批判的思考

尽管我们提供了日常语言中,中西思想关于批判的各种理论,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仅仅接受别人说过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再思考。再思考可以借助西方语言给予我们的启示。批判的德语就是kritik,英语是critic,来源于crisis,即“危机”,危险的时候和危险的地方。汉语中的危机包含有危险和机遇两个方面,危险是否定性的,机遇是肯定性的。那么危险的时候和危险的地方又表明了什么?我们可以将危机一词变成另一个词,即临界点。如对人来说,最大的危机是要死的时候,他活着但要死了,这里有一个临界点。所谓的批判或批评就源于危机、临界点。所以批判最根本的就是要区分边界。所谓学习思考,就是要找出所思考的东西的边界。

边界又意味着什么?在边界这个地方,一个事情才能成为自身,同时与其它事情区分,如中俄边界、中日边界。但思想的边界不是先有一个既定的边界。没有区分就没有边界,边界是定出来的,这才显示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了边界我们才变得清晰,没有边界是混沌的。懂得边界的人是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因为只有知道人自身、思想自身等等边界,人才能不仅将人与动物、人与物区分开来,而且懂得人与自身的区分,从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才能自由地参与世界游戏。

区分边界包含有几个步骤,首先是区分,其次是比较,再次是决定(即选择最好的)。

二、原则

原则即哲学中的开端、基础、原因。在中国和西方,原则有另外的名字,如中国的道,西方的上帝、理性。中西历史上的批判都是有原则的批判。

原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批判者出发,从一个我,也就是一个具有先见、成

见的主体出发;二是从被批判者出发,从物出发,包括作为被批判者的我。从我出发,原则就是我的立场,如过去所说的无产阶级立场或资产阶级立场等。从物出发,原则就是基础、原因。我们要描述一个物时,大多数时候就是要描述其原因,尤其是对于哲学来说就是要描述本体,如美的本体论、物的本体论等,但描述的时候忘记了物本身,去给物找一个本体,就像禅宗所说的头上安头、骑驴找驴。这是过去一般的思维套路,从我的立场出发去分析事情。没有我的立场、没有物的基础和依据,批判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三、无原则

我们这里所坚持的是无原则。无原则首先就是无立场,要消灭立场。我们特别强调,不要总说“我以为”、“我认为”、“我的想法”、“我的意见”,一旦采用这种语言说话时,你谈论的根本不是哲学,哲学首先就是要消灭这个日常的、局限于公共意见和个人经验的我。“文革”时,我们的哲学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没有个体经验。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出现个体言说的哲学,从我出发,谈个人感悟。这些都不是哲学,因为你的感觉与我无关,我们讨论的不是你这个我在某时某地的看法。这种个体言说有诱惑力,很多人希望在个体言说中找到与自己个体的生存境域和经验相关的东西。真正的个体言说是如尼采一样的,尼采的个体言说绝不是自己精神病的发作。 其次,无原则是无基础。我们探讨事情不是要头上安头,而是要把事情本身揭示出来。我们很多人讲美和艺术,要么为美和艺术找一个心灵的根源,要么找一个现实的根源,要么找一个物的根源,而美和艺术自身是如何显现出来的,我们并没有揭示出来。很多美学观都是讲美后面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去掉美后面的东西,谈美本身自己是如何显现出来的。

四、批判的三个维度

批判的问题本身有差异性,有的偏向语言,有的偏向思想,有的偏向现实;对有的问题的批判以去蔽为主,有的问题则以显示其自身为主。基于问题自身的差异性,批判包括三个维度,即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

(一)语言批判

语言批判即对语言进行划界。语言在哲学中最早以概念形态出现,概念辨析在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传统哲学依据概念构建体系,但现代、后现代哲学中概念不起作用。概念是理性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手段,用一个概念把握事情的差异性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现代哲学很少有核心概念,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差异。

从概念到语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对概念的把握变成了对语词的阐释(解释、揭示)。概念一般是明晰的,而语词是歧义的、多义的,需要对其进行辨析。对语词的辨析包括两个方面:1、语义分析,以及语法、语用的分析;2、对语词更多的是进行分类。康德的知情意是从人的心意功能进行分类的,乔姆斯基把康德的心意诸功能变成了语言现象。对语词的分类包括从语词形态上的分类和从内容上的分类。现代哲学注重的是句子本身表达了什么,看句子是陈述性的、意愿性的、还是情感性的,这就是从句子本身的形态来分类。从内容上分类,最典型的是海德格尔的技术语言、自然语言、诗意语言的分类。海德格尔找出了与技术语言不同的保持语言本性的自然语言,但自然语言在日常语言中已经被消灭掉了,丧失了自然本性,唯有在诗意语言中语言的本性才重能出现。

我们所说的语言是欲望的语言、工具的语言和智慧的语言。海德格尔不讲欲望的语言。将智慧的语言仅仅等同于诗意的语言也是很偏狭的。如荷马史诗来自缪斯的灵感,神话的真理早于诗意的语言。工具的语言也不等于海德格尔的技术语言,他的技术语言是技术化的语言。欲望、工具、真理三者的关系是游戏。Word与words是相区分的,这种区分是道与语词的区分。真理的语言即中文所说的“道”。但“道”不是道家不可言说的自然之道,因为自然之道是非语言性的。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的转换就在于把非语言性的东西变成语言性的。

(二)思想批判

思想表现为已思考的,包括日常的和哲学的。思想批判不仅要对已思考的进行批判,还要找出我的思想和已思考的东西的界线。而已思考的无非是西方的思想和中国的思想,注意中西思想的边界。

1、西方的思想 西方的思想要注意其时代性。西方思想分为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后现代五个时代,每一时代的思想都不相同。与中国的天人合一不同,西方的智慧是人神同在,所谓的英雄、圣人、自由的人都与神性相关。西方的神具有历史形态:古希腊的神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但有众神之父;中世纪的神是上帝;近代的神是人性,即人内在的神性,也是人的理性;现代的神是世界之内的神;后现代的神在各种新型宗教中产生,然而诸神不再有众神之父。

2、中国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只有朝代的变化,无所谓时代性。时代是时间的中断,而朝代是自身的轮回。虽然中国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潮流,并具有复杂的演变,但其基本主干是儒释道三家。它们主宰了中国思想的历史,并影响了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如明清人本主义思潮无非是禅的变形。儒释道揭示了生活世界的三个方面:自然;社会、心灵。

中国后自然时代是反天人合一的时代,自然性终结之后,出现了各种可能的东西。

3、中西思想的边界

对于当代中国思想来说,思想批判不仅要对思想的一般形态进行划界,而且要对于思想的历史形态进行划界。所谓的思想的历史形态表现为已思考的,而且具体地表现为西方和中国思想的历史。柏拉图说过,思想就是要与似是而非做斗争。在此思想批判的任务就是:分辨西方思想的历史本身,同时分辨中国思想的历史本身,最后标明中西思想的边界。不要用西方的东西比附中国的东西。中西比较的边界是有前提的。比较不是两种以上的材料的排列,更不是随心所欲的比附,而是批判。首先要找到相关性;其次要有同一性;再次要有差异性,比较最根本的就是要揭示出差异性。这就是说,比较不仅要找到中西思想的同一性,而且要找到其差异性,亦即边界。边界之处正是当代思想的真正开端之处。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的思想批判就是走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

(三)现实批判

现实批判绝对不等于对一个事实的描述,而是在思想批判和语言批判基础上进行的,只有经过语言和思想批判,才能进入到现实批判。现实包括三个方面:虚无主义、技术主义、享乐主义。

1、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容易被误解,被视为一个否定意义的词,尤其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虚无主义者,如颓废主义者,吸毒者等。

哲学批判要摆脱道德偏见。进行哲学分析要注意三个东西,即存在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从事哲学分析一定要摆脱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这里有一个经典性的例子:存在判断——这个女人是受苦的;价值判断——这个女人不应该受苦;情感判断——这个女人好苦啊。哲学中最根本的是存在判断,也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都不能掩盖它。价值和情感判断容易掩盖事实真相。如黛安娜王妃死时人们都

很悲恸,但就在同一时间,世界上有另一个伟大的女性逝世,那就是修女特蕾莎。特蕾莎比黛安娜更值得大家关注,因为她直接进入到世界的痛苦当中,直接进入到存在中,世界上很多人死在她的怀抱里。而面对黛安娜大家做的不是存在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但价值判断与情感判断有其限度。她也可以感叹世界的糟糕,但并没有进入到存在当中。所以价值和情感会掩盖存在问题,并不能取代存在判断。我们学习哲学,首先要进入存在判断、事实判断中,改掉自己以情绪代哲学等毛病。

1)对虚无主义进行存在分析

关于虚无主义,我们不要觉得它恶心、令人烦恼,而是要对它进行存在分析。那么什么是虚无主义?虚无在中文的说法是虚空、没有等。西方的“虚无”一词来源于希腊文nihil,即英文的nothinso但关键问题是我们日常的虚无主义不仅是讲虚无,它还在虚无后面加上了一个词尾,即主义。主义是一个东西的极端化。现代思想家很多人不主张自己是某个主义,如海德格尔非常讨厌主义,我讲的是无原则的批判,也不是无原则的批判主义。胡适曾说过“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因为主义是极端化,从极端化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就会掩盖事实。虚无主义主张自己是某种主义,它本身就已经不是存在判断,已经有问题。所以我们要对虚无主义进行存在判断时,会发现虚无主义自身是极端化的,是有偏见的。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虚无主义无非是讲世界或人生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但光这样说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对虚无主义的形态进行具体分析。

2)西方历史上的虚无主义

西方社会当然也有觉得人生没意义、自杀、杀人等现象,但是从西方哲学上看,虚无主义从来没有成为思想的主题,不仅如此,虚无、否定、空虚等也都没有成为西方思想的主题。虚无和虚无主义在西方历史上只有否定性意义。它被否定掉了,直到尼采,虚无主义才被提出。尼采讲的虚无主义并不是说存在者不存在,而是讲存在者没有根据,没有意义。西方讲的存在者的最后根据是上帝,尼采说“上帝死了”就是否定了西方存在者的最后根据。上帝又是理性的代名词,所以上帝之死也就是理性之死。尼采对虚无主义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即“沙漠的沙漠化”。什么是沙漠的沙漠化?先有绿洲,接着出现沙漠,所以沙漠是对现有的生命的否定与扼杀;然后,沙漠的沙漠化阻碍了一切未来的生命的到来。这就是沙漠的沙漠化——扼杀已有的生命,而且阻碍了将来生命的可能,真正的关键点在后一层含义。所以尼采说虚无主义最可怕,就像沙漠的沙漠化。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虚无主义要从他的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区分存在者和存在,虚无主义是对存在的遗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讲海德格尔注重虚无、否定与中国的道家、禅宗有关,但是这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3)中国历史上的虚无

中国儒家没有虚无主义情怀,儒家相信现实世界(天地君亲师)。那么道家和佛教的虚无是否是尼采、海德格尔所讲的虚无呢?

道家讲无中生有,无具有本源性的意义,无并不是否定性的,它就是道,具有创造世界的力量。道家的无、空、虚以及与此相关的境都不具备消极性,它是本源,这里正好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有意义,且是意义的源泉。所以不能把道家的无与尼采、海德格尔的虚无进行比附。

佛教讲遁入空门,但空不等同于无,也不等同于虚无。禅宗有句话讲“学佛非大丈夫不可为,非帝王将相所做之事”。大家看看释迦牟尼本人的经历,看看达摩、慧能,都说明这一点。这里我们对佛的基本思想简单说一下。我们只讲讲大乘佛学。大乘佛学有空宗、有宗。《心经》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是什么虚实关系。空不等同于道家的无,但中国人最早理解大乘的空宗时,是用道家的玄学来理解的。真正的空宗的空,简单说来是“缘其有,自性空”,即万事万物都有原因,但就空的本性而言是没有原因的。比如一个杯子是由钢做的,钢由矿石而来,杯子就它自己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并没有自己真实的本性,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当中。所谓色空,色不光是女色,而是一切存在者,色空即一切存在者都是空的,没有自性、本性。色空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色即是空,一个是空即是色,空并不离开色,真正悟道的人不是追求色之外的另外一个空,那个空是顽空、恶空。禅宗三祖僧璨与慧可悟道之后到酒楼、妓院去玩,旁人好奇,悟道之人何以到这种地方来,僧璨回答“我自调心,关尔何事”。这说明不要追求色之外的空,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是相互阐释、相互规定的。很多同学对《红楼梦》感兴趣,“红楼梦”是什么意思?它的主题就是色空。当然红楼梦还有其他主题,如道家的、儒家的,我们讲的是与佛家相关的主题,这是《红楼梦》最根本的主题。红楼是梦,梦是空。这句话还要倒过来,即梦红楼。研究《红楼梦》要从色空与空色角度去看。所以空宗不等于道家的无,也不是虚无主义所说的虚无。有宗则是强调真如和佛性的,人的本性是清净的。慧能有一句名言“佛性本清净”(以敦煌本为依据,不是“本来无一物”。注意“本来无一物”是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对禅宗的误解,是把慧能的思想误解成空宗,然后又用道家的思想误解空宗,这里有双重误解),慧能讲的是自性清净。无论是空宗还是有宗,都不是尼采、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也不是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的虚无主义。

回到西方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无论是尼采还是海德格尔,最主要的是强调存在的没有根据性,即无家可归,与儒释道不能混在一起。

4)中国当代的虚无主义

中国当代的虚无主义,就是中国自身传统、精神的毁灭和崩溃。传统中国人的根据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天地君亲师,在我们的时代都毁灭了,这并不是说天真的塌了,而是说天不再作为我们世界的根据。中国传统是自然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后自然主义时代,“后自然主义”是我给它起的名字。自然时代这种说法不是我的创造,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说过。黑格尔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的精神是沉醉于自然的精神。这个自然的精神对西方而言,它与神启是相对的。中国只相信天地,不相信神,西方人相信神启。我们的时代既不相信天地,也不相信神启。中国现在不是西方的后现代,而是后自然时代。后现代是超过现代和前现代,中国现在既有前现代,也有现代、后现代,但最根本的特点是后自然。这才是中国现在的虚无主义。具体地说来就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丧失了根基,西方精神也不能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很多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但自己并不相信基督教。中国现在有所谓文化基督徒,即违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但采用其文化。但我们知道基督徒是在他的言说、行动、生存各个方面实践其基督教教义。所以文化基督徒的出现只能说明基督教在中国的虚无化。所以中国现代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精神的溃败,二是西方精神的表象化,三是革命精神的丧失。其实革命精神是非常好的,当年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是非常崇高的,可惜我们的时代英雄没有了,雷锋不见了,这是虚无主义的表现。

2、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不等同于技术,技术主义是技术的极端化或技术化。如技术主义的极端

化在我们的时代表现最清楚的就是技术化伪装为科学,如科学万能等。技术主义在我们时代的表现是技术不仅仅是要控制自然,而且要控制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语言,我们时代技术化最典型的标准就是信息化,对语言的控制,如手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任何人离开这些东西就仿佛脱离了时代。

3、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在我们的时代最主要的是欲望失去了它的边界,失去边界最主要的是依赖于虚无主义,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根基,上帝不存在,天地良心不存在,于是一切都可以做,这意味着不仅一切好的都可以做,一切坏的也都可以做,正如美国人所讲的“everything Soes”(一切都行)。

五、总结

关于无原则的批判,我们的基本结构是先讲批判,然后是原则,第三是无原则,第四是三种批判,即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我们所讲的不光是抽象的道理,而且也有运作的可能。

所谓的“批判”我们基本上采用了康德的说法,即区分边界。它不同于我们一般讲的批判的意义,因为一般讲的批判是否定的。所谓的批判也不同于分析。分析哲学的分析主要是逻辑分析,对句子的分析。批判即区分边界是描述一个事物的本性。批判也不同于解构。

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讲,一是从我出发的,即立场;二是从事情出发,即根据。与我的立场相关的还有观点和先见。立场是我所站立的地方,观点是我的视角,我所站立的地方决定了我的视角。观点是我所观察的切入点。先见是从我的立场出发,根据我的观点先所具有的见解,也就是理论,我所具有的理论,因为所谓“见”,也即看,就是理论的本义。

1、立场。立场包括自然思维和理论思维。自然思维不仅仅表现为与生俱来的,还表现为天地自然等。理论思维指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传统思想。海德格尔在他思想的第一阶段关于“人生在世”,批判的是日常思维;第二阶段批判的是理论思维,即西方传统的主体客体思维;第三阶段批判的是形而上学的当代思维、技术思维。

2、根据。如冯友兰的美国实证主义根据,朱光潜的唯物唯心根据等。美学始终没有脱离根据,为美寻找一个根据。这种根据思维遗忘了一点,即美自身是如何显现的。实践美学将一切与劳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审美现象最后都还原为劳动,那么与劳动并不相同的美和艺术到底是如何显现出来的?根据有几种,如中国的根据有自然、天道等,西方的根据有理性、上帝、自我、存在等,但追问根据都遗忘了事情本身是什么。追问根据的论证在逻辑上讲有演绎和归纳,两者论证的顺序和程序不同,但都遗忘了事情本身。如演绎论证:大前提——人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是要死的。在这样一个论证中,“苏格拉底自身是如何走向死亡的”被遗忘掉了。所以我们反对演绎和归纳论证,但是在揭示事情本身时,演绎和归纳可以作为工具而使用。

中国的诗性智慧(形象思维、像思维、比喻、性灵文字等)揭示出中国人的思维有两大特性,即自然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中国人的思维中常常出现自然性的例子,如天地、万物等。中国人从自然中发现道理,如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但天和地就自身而言无所谓尊卑,天尊地卑已经有立场在其中,天地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并没有说清楚。所以黑格尔认为中国的精神是纯粹自然的关系。中国人还喜欢举一些历史性的例子,如寻找邻居会联系到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等等。

但是,西方人从现象学开始已经在反对那种纯粹的论证性思维,现象学的口号就是“走向事情本身”,这是我们思想和批判的起点。

关于童年的即兴演讲稿 篇4

那时五岁半,我迷恋上我们小区里那个喷泉小池塘,听妈妈说那里头有好多小鱼,一次周末,我迫不及待地叫上几个小伙伴们带上小鱼网,去池塘边逮鱼。到了池塘,细细的喷泉时不时洒在我们身上,池底的小鱼一见我们就赶紧冒着泡离开了。“这小鱼跑的太快了 ,怎么捞啊?”我有些无从下手。“我们就呆在这儿,等它又游上来的时候,我们就赶紧把它捞上来。”其中一位小伙伴出主意。我们拍手称好,都像躲地雷一般卧在池塘旁边。我们卧的腿都麻了,迟迟不见水面有任何动静,正当我们发愁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喊了一声:“鱼上来了!”我们听见后一蜂窝全都跑到水边,水面被我们的小网勺打破平静,小鱼被我们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惊慌逃窜,我们的出手哪里有小鱼灵活,忙活了半天,却一条鱼也没逮到。

水面又恢复了平静,我们拿着还在滴水的小漏勺,哭笑不得的看着对方,我们的脸上都溅上了水,像一只只“落汤鸡”。这时,妈妈过来找我们了,看见我们这样立刻笑了起来,“孩子们,你们逮鱼可不能胡乱捞啊!这些聪明的小鱼会趁乱溜走,你们必须学灵活一点,才能逮住它。”妈妈朝我们晃了晃她手中的空瓶子,“等会儿你们可以把捞上来的小鱼放进来。”我们重新鼓舞了士气,开始分配任务。分配好了之后,我们埋伏在池塘边,留下一位看守在那儿。不一会儿,看守朝我做了一个手势,我负责捕鱼,灵敏的蹲着跑过去,悄悄伸长脖子,看准正悠闲自得的小鱼,我的嘴角勾起一丝笑,轻轻举起手中的漏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它一个迎头痛击,只见水花一溅,小鱼腾空出世了。哈哈!我逮到了!小鱼正在我的漏勺里摆着尾巴挣扎,我把它放进灌着水的瓶子里,对它说了声:“被我逮到就别想逃啦!”我的小伙伴们都欢呼雀跃,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后来,我们又逮了几条小鱼,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各自回家了。童年,多么有趣,每一件小事都如同沙滩上的贝壳,让长大的我依然重拾欢笑。逮鱼的乐趣充实着我的童年,让我的童年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关于童年演讲稿 篇5

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成长意味一点一滴的耗尽,一生只有一次人童年,可是,据不完全统计,童年不是一人都拥有的,枯燥乏味童年并浊一个人没有,死板生硬的人只有。xx年最新调查证明,童年并不是一个诞生可以尽情享乐的,小心谨慎的确人不行,斤斤计较的人不行,爱走极端的人行。

如果你即将走出童年――这片奇趣黯然的迷宫,请好好珍惜这最后的旅途,大胆的放飞心情,使一切即将硝烟弥漫的小小场面重现,不要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给予怎样的评价,不要担心与众不同重现,不到异样的目光,不要想象人们大惊小怪的评头论足。也许在多少年后的某个地方。我会轻声叹惜将往事回望,但我能骄傲自豪的说:“我的童年没有白费。

请允许我改正人们对一个好坏的判别方法,并不是学习好,就要在“学生”二字前加一个“好”字,也不是学习差就是要在“学生”二字前加一个“差”字,我从来都不认同这种低级稚嫩,爱幕虚荣的书面表达,不论任何人,只要用了这种方式,就显得太不科学,也太不道德了,简直就是占污了从古到今遗留下的职业名词。

真像大白,我想不会有几个人愿意,站在好学生的行列(当然除有些另类)。虽然,时时都有老师的鼓励和夸奖,虽然每每都有同学的赞美和羡慕,可竟是被管理者,无法动弹。自己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好像都在监视下进行,丝毫无法展现出真实的一面,只是戴着面具要别人检查。

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折磨自己?

我无所谓,因为心,早已伤痕累累。

关于亲情的演讲稿

目录

玩着也就忘了再跟婆婆打电话,告诉她我们会晚回。大概晚上八点多,在回家路上的我和姐姐,远远的就听见有人在喊我们的名字,声音很熟悉,是婆婆,在那一刻,我明白一直的我都肆意的享受着婆婆给我的爱,甚至都有些自私,我应该学会更爱她,保护她,直到永远。

在我生命中,有另外一位女性也在我的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那就是我的妈妈。和很多母亲一样,妈妈对我和姐姐疼爱有加,面对我和姐姐的无理取闹,吵架,她总有一套将我们俩制服。我和姐姐也经常会因为妈妈更喜欢谁这个问题,斗嘴半天,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两个妈妈都喜欢,一样喜欢。在生活中,妈妈更像一位好友,有什么不开心的都可以跟她倾诉,她并不会因为自己是妈妈而将看法强加于我们头上。有时候她又像小孩,需要我和姐姐去讨好她,陪她玩。谈到妈妈,就不得不谈一下我最最最可爱的爸爸,小的时候,我们同爸爸的关系真的如同猫和老鼠一样,基本上不同时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也许是长大了,胆子变大了,一丁点也不怕爸爸了,其实他从来也没打过,骂过我们,没有什么可怕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们真是傻,不知道和爸爸好好玩一下。也许正因为如此,现在的我们更珍惜和爸爸呆在一起的时间了,和爸爸说话也完全不注意礼貌,随便开玩笑,偶尔也亲亲他,想让他知道我们都很爱他,呵呵!现在在外上学,我除了定期跟爸爸妈妈打电话外,经常也会跟他们发短信,说出我对他们的爱,虽然只是一条很简短的短信,但我相信收到短信的他们会感到很幸福。我这么喜欢他们,爸爸竟然老跟妈妈说他生我气了,因为我又有多少多少天没跟他打电话了,像个孩子。

我们班的同学应该差不多都知道,我有个双胞胎的姐姐,今天我

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她。她叫周蓓,比我大十五分钟,她自称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经常臭美。她听说我要写关于我家人的演讲稿后,一再强调让我把她写好点。但说实话,我也觉得她很漂亮,这里并没有间接夸我自己漂亮的意思,她比我漂亮很多,很多,如果你们也仔细观察她的话,应该也会这样觉得,还有,她五月末又要过来玩了,说来给我过生日,呵呵,她对我好好!上次老师问双胞胎有没有心灵感应,这个我觉得是有的,比如初中的时候,我和姐姐不在一个班,有一天我觉得很难受,上课的时候趴在桌上,老师还以为我生病了,等放学的时候,姐姐的同学跑到我班上跟我说姐姐生病了,我想这应该是我觉得难受的原因。最近一次就是寒假的时候我和姐姐相隔几米,同时望着对方,一起摸着肚子,表示我们都饿了,当时我们都笑了,身边的人也笑了。在生活中我和姐姐同时说一模一样的话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我们俩的爱好,兴趣以及喜欢的科目等等都大致相同。也许是缘分,我和姐姐小学六年以及高中的两次分班竟然都在一起,老师大多也特意把我们两个放在一起坐着,只是当中隔着一条走道。姐姐的成绩一直都比我好,老师很喜欢拿我们两个比,特别是高中历史老师,我的文综一向就很差,偏偏历史老师又超喜欢点我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一问三不知,老师就会把姐姐点起来,最让我生气的是一般情况下她竟然都会答,然后就是历史老师就会说出那句“姐姐毕竟是姐姐”,我晕。还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姐的衣服,打扮都是一样的,每次出门都会有人问我们是不是双胞胎,现在长大了,慢慢的两个人的样子有点不一样了,我们互相都不觉得像对方,有时闲着无聊,也会翻一下以前的照片,她说这个是她,我说这个是我,也许是以前长的太像,我们现在也实在分不清楚了。同时,我们也会特意打扮不一样,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我和姐姐约定我们俩不能让班上的同学知道我们两的关系,经常有同学问我们是不是双胞胎,我们都会说怎么可能,我们只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这样的回答一直骗了同学们一个多月,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让我们全班读一首含有我们两个名字的诗的时候,同学们知道了我们的关系,我们也就承认了。我和姐姐的关系应该说一直都很好,现在长大了,我们反而更加粘对方了,表达对对方爱的方式在他人眼里也许会觉得肉麻,受不了,什么亲爱的,我爱你,经常都挂在嘴边,见面的时候也喜欢亲亲对方,也许这样的行为真的有点过了,但是我们都很喜欢,那就行了,呵呵。

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成员很多,并且关系极好,除了上面几位外,还有叔叔阿姨,姑姑,堂弟堂妹等十几口人。每逢过节,无论大小,我和姐姐都会编短信发给他们,有时候回家,叔叔还会说什么什么时候我收到谁的短信,怎么另一个没有给我发,我和姐姐也会比看谁发短信积极,谁又给忘了。如果我家谁要去哪玩,就会在家募资,最近一次小姑姑要去上海看弟弟,我和姐姐也都赞助了,当然,赞助费是我和姐姐自己赚的,可不是我爸妈的。这里再为大家讲一下我最爱的堂弟堂妹阳子和曦曦,当我们都还小的时候,我,姐姐还有他俩就会分成两派开始打架,其实是闹着玩,现在想想真是可爱。最搞笑的是有一次西西让阳子装她的男朋友去拒绝其他男生,两个人还在家谋划了好久。

关于我家人的故事,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我对我家的描述,能感觉到亲情的可爱之处,也能更加大胆的表达出自己对

家人的爱,可以经常对他们说出“我爱你”,谢谢!当然亲情没有爱情的轰轰烈烈,山盟海誓,但毕竟血浓于水,它无需这些浮夸虚华的表象,仅仅是母亲不厌其烦地唠叨要注意身体,父亲的谆谆教诲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兄弟姐妹的偏爱袒护,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的小片段,就能让我们一次次的震撼,一次一次的感动,也让它更加的伟大,演讲稿《关于亲情的演讲稿》。

曾经有一个初中的学姐在校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做《亲情、爱情、友情》。学姐在文中提到:如果让我按重要性排列爱情,亲情,友情。我会将亲情排列在首位,不是因为我不相信爱情,友情,而是,在我看来,老人之间的相依相偎,不离不弃,更多的是携手同行,共度风雨而生的亲情而不是爱情,亲密的朋友也是一样,相互之间已经被看成了对方的亲人,真挚永恒的友情,爱情已经转化成了一种非血缘的亲情。这跟老师当初对李孝义(也就是这门课 是没多少机会能时常回家看望二老,以尽孝道。希望我们大家能把握住现有忙碌中的些许空闲,哪怕只是一条报平安的短信,一个问候的电话,也深深包含着我们的一片孝心。说得最近的,希望我们大家能在即(好:)将来临的暑假中尽量多挤出时间陪陪家人,能和家里人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亲眼见到整个事情全过程的一位数学老师说,他教这名大学生的课。该男生老家在河北农村,学习成绩不错,是学校的贫困生,平时自尊心极强,也很少和同学有交流。当天他发现这名学生正在校门口拦着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两人在争论,于是他就站在男学生的背后,听了一会儿才知道这位妇女是男生的母亲。因为儿子春节没有回家,母亲就从数千里外的老家来看儿子。端午节快到了,她还拎了一篮子粽子。母亲的到来让这名大学生感到不快,并且还十分震怒,他觉得衣着破旧的母亲会使自己“丢脸”,被同学们看到后笑话,于是坚决不让母亲进校园。经过十多分钟的僵持,在儿子的一再催促下,这位母亲含泪掉头离去。母亲还反复小心地问儿子:要不要把粽子留下来吃?但儿子嘴中嘟囔一句:你快走吧,谁还吃这个东西?

33岁的杨露梅和孩子在房间里,泥石流滚滚而来,只得用右手撑起孩子腋窝,右膝抵住孩子屁股,将孩子的脊背靠在冰箱上,灌入的泥石流一直埋到杨露梅的脖颈。

报道还说,母亲一直保持着托举孩子的姿势,直到八小时后获救。这位母亲体重仅有86斤。在回答《兰州晨报》记者是如何坚持下来的问题时,她微笑表示,母亲永远不会离弃自己的孩子。

■说起当时坚持下来的动力,杨露梅说:“我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大劲儿,或许,就是儿子给的吧,我是他妈妈,当然要保护他!”

你养了儿子十年,儿子却难养你十天 33岁的杨露梅

进城打工的王大春长得英俊潇洒,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守寡一生,将其拉扯长大。王大春长的像父亲,而母亲则很丑,所以王大春从小就很怕别人知道他有一个丑娘。王大春打工时与同在一个酒店打工

的漂亮城里姑娘赵小旭相识后,由于已父母双亡的赵小旭特别注重男友及其家人的相貌,再加上王大春对赵小旭特别细心的呵护,两个人相恋了,深爱赵小旭的王大春因为虚荣心和因为有个丑娘而几次被女友抛弃的经历,使他向赵小旭隐瞒了自己的家中有丑娘的事实,说他自己也是父母双亡。

今年76岁的向兆刚和81岁的邢兰英夫妇,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大寨村村民,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该是享享轻福的的时候了,可让老两口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是个顶个的不孝顺。

他们老两口,吃不上,穿不上,就连喝水也成了问题,房子破了还得自己修。可这忍忍倒也罢了,可这几个儿子隔三差五就对他们又打又骂的,他们实在是受够这个气了。从1986年到现在,两位老人先后四次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湖南茶陵6个不孝子女竟叫母亲住猪圈》,居住在茶陵县舲舫乡中洲村的共和国将军谭家述的嫡亲侄媳妇,虽有六个儿女,但却常年居住在猪圈。几个儿女都有闲臵的房屋,而谭奶奶却被儿女们安臵在猪圈改造的小屋内,靠捡垃圾独居

当你四岁时,她教你绘画,你则以满间的彩色来谢谢她 当你五岁时,她在假日将你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你则以噗通掉到一塘泥淖里谢谢她

当你六岁时,她带你去学校,你则以尖叫“我不去”来谢谢她 当你七岁时,她给你个棒球,你则以打破邻居的窗户来谢谢她 当你八岁时,她给你个冰淇淋,你以满嘴的奶昔来谢谢她 当你九岁时,她让你学钢琴,你则以不曾练习来谢谢她 当你十岁时,她整天载你去上体育踢足球及参加一个接著一个的生日party,你则以头也不回的跳出车外来谢她

当你十一岁时,她带你和你的朋友去看电影时,你则以要求她坐在不同排来谢谢她

当你十二岁时,她警告你不要看某些tvshows时,你则以等到她离开时注视这些tvshows来谢谢她

当你十三岁的青少年时期,她建议你要去剪个头发时,你则以告诉她她一点品味都没有来谢谢她

当你十四岁时,她让你去夏令营,你则以忘了写封家书来谢谢她 当你十五岁时,她工作回来并期待一个拥抱,你则以房门深锁来谢谢她当你十六岁时,她教你如何开车,你以尽你所能的到处冒险来谢她

当你十七岁时,她正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时,你则以整夜电话中来谢谢她当你十八岁时,她让你去受高中教育,你则以外宿,到天明来谢谢她

愈来愈大,你已经十九岁,她让你去念个大学,载你去学校,带

著你的袋子,你则以在宿舍门外,怕她会让你在你朋友面前蒙羞,就赶紧说再见的方式来答谢她当你已二十岁,她问你是否有约会,你则以“那不关你的事”来答谢她

当你二十一岁,她建议你让为你的未来找个好工作时,你则以“我才不想像你一样”的口气来答谢她

当你二十二岁,她在你的毕业典礼紧紧的拥抱你,你则问她是否要付钱让你去欧洲游学来谢谢她

当你二十三岁,她替你的新公寓买个家俱,你则告诉你的朋友,它实在是丑的不像话,的方式来谢谢她

当你二十四岁,她问你有关你的经济及你未来的计划,你则是拖长声音“妈......妈,你也拜托一下好不好”的回谢她

当你二十五岁,她资助你的婚礼及高兴的哭著对你说,她有多爱你,你则以搬离半个国家的距离隔绝她的方式来谢谢她

当你已三十岁,她跟你说她想要有个孙子可以抱,你则是非常谢谢她的跟她说“时代不同,世事皆非了” 当你已四十岁,她提醒你要记得一个亲人的生日,你则是谢谢她的告诉你,你“现在真的真的很忙” 当你五十岁了,她身体不适而且需要你多多关心她,你则是以自己已是深责大任的父母来回谢她

然而,有一天她死了,你则发现你未替她做到任何事,让我们花些时间为我们所称呼的“妈”,关心,付出,仅管有些人可能无法对他们的母亲说出他们的爱.但她是无法取代的,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感情也许,她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也许有些想法真的与你不同,但她仍然是你的母亲!她总是在这里听你诉说你的喜怒哀乐,但问问你自己吧!你可有花足够时间陪陪她?听她说看看她在厨房的困扰及疲劳?

以贴心,爱心,尊重的心来对待她时,你会发现你会看到不同的观点.

一旦错失了,将只有美好回忆陪伴著你,而过去的遗憾也是不要将最贴心的人视为理所当然,请一辈子紧紧守住她们,假若没有她们,生命将顿时失去意义。是父母,把所有的心血倾注给了我们;是父母,把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是父母,这艘充满爱的帆船载着我们劈荆斩棘驶向理想的彼岸。

当父母将他们舍不得入口的美食留给我们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妈妈不是“爱吃鱼头”,那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吃在我们嘴里,甜在父母心里;

当我们将美味的食物给母亲吃的时候,妈妈眼里却闪现出了泪花,不停地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多么容易满足的母亲,多么不求回报的母爱,蓝天一样的宽阔,大海一样的深邃!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请给辛苦了一天的父母端上一杯热茶; 请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洗一洗脚; 请在父母生日之际,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

请在父母烦恼郁闷时,送上我们真诚的问候和安慰......他们不求任何回报,而我们千万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今天,在这里我想对我的妈妈大声说:妈妈,您曾用您坚实的臂弯为我撑起了一方蓝天,而今,我也要用我日益丰满的羽翼来为您遮风挡雨!

最后,让我用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来结束我的演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谢谢大家!更多文章: 感恩亲情演讲稿 珍惜亲情演讲稿 感动 亲情 演讲稿

童年演讲稿 篇6

冰心说过“童年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没错!童年,原本就是每个人最纯真的年代,也是每个人回忆时最美好的记忆。如今,我就要告别童年了,哪怕心里有万分的不舍,但这是必须面临的。虽然童年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但是回忆起来总能让我含泪微笑。

昨日的童年,是天真的。记得儿时的我,每天下午放学,便和爷爷到山上去放牛。有一次,突然想到,不知道拉牛尾巴好不好玩?于是,我便青亲自去尝试。当我刚拉上牛尾巴时,没想到牛就像发了疯似的向前跑去,一下子把我甩出几百米,被旁人当众笑话。

昨日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每到夏天,我就会和几个小伙伴,到河里去抓鱼摸虾。每次抓到大鱼或是大虾就会像伙伴们炫耀自己的战绩,让伙伴们都羡慕自己。晚上,大家便围着火堆,一起分享自己的战利品,那日子别提有多美了!

昨日的童年,是调皮捣蛋的。吃樱桃的季节到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和妹妹们一起去偷樱桃吃。每次都是自己在树上吃的津津有味,而把妹妹留在树下被邻居骂。然后回家被父母骂。有些时候,虽然回忆是悲观的,但却仍然会微笑。

昨日的童年,是……

关于童年演讲稿 篇7

人, 是需要童年的。

小的时候, 人在童年中自由徜徉;长大后, 人也常喜欢在童年里畅想;老的时候, 人更是喜欢将童年翻出来, 在冬日暖阳下晾晒。所以, 肖伯纳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

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的心就是被“童年”这个词一直牢牢拴住的。其实, 每一个人有关童年的回忆, 一定逃不脱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情景, 而每一次对童年的回忆, 一定会从这儿出发, 然后一直绵延出更多更丰富的回想和联想。

我想, 林海音的童年情结、故乡情结大致也如此吧。林海音从20 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末, 主要生活在北京, 差不多有30 年, 从童年到青年, 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啊!而在老北京度过的童年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她脑海里缠绵。所以, 她说:“我漫写北平, 是为了我多么想念她, 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 情感发泄在格子上, 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陈谷子·烂芝麻》) 而《城南旧事》就是通过一个小姑娘的眼睛,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我以为, 整部小说, 林海音都是在回忆着她的北平、她的童年。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似乎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 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我也像是醒着, 又像在梦里, 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又清晰的呼唤, 看见了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我真是深深地沉醉在“那种纯真、质朴、含蓄而隽永的美”里。所以, 我一度想拒绝所谓文本细读。我内心深处常这样以为, 有些作品, 是无须细读的, 也是不能细读的, 因为, 细读有可能让我们在过多技术化地关注细节之后, 丢失了最原初的直觉和感动。眼前是林海音的作品, 我更希望自由地、不带任何目的地去读, 让文章中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诗意将自己包围和浸润。

然而, 我们是教师, 是语文教师, 我们不能做“常人”, 我们得发现文字中那种“微妙的形式” (宗白华《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 , 然后让学生也对这种形式有所领悟。

细读题目

《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个题目, 曾让我的目光长时间驻留。

一是因其少见的形式, 三个词, 加两个间隔号, 读来像音乐般, 具有节奏美。

二是因为三个词语的顺序, 我尝试将它们换一换:童年·冬阳·骆驼队、骆驼队·冬阳·童年、冬阳·骆驼队·童年, 没有哪一个比原来的题目更合适———冬阳必须在前边, 童年必须在中间。

三是因间隔号里的空白, 着实让我浮想联翩:暖暖的冬阳, 带着老北京独有的气味, 融融地, 在闹市、在胡同、在四合院、在每个角落缠绵。清亮的驼铃声悠悠传来, 一个小姑娘立刻从屋里飞奔出来, 在巷口翘首张望。过了一会儿, 走来一队骆驼, 那般高大, 那般丑陋, 又那般傲慢。小姑娘目不转睛地望着, 多么新鲜的庞然大物啊……

究竟这三个词语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以哪一个为主?于是, 我用了一个笨的办法———统计词语的出现频率。我数了数, 全文中, “冬阳”一词出现两次, 另加一次“太阳特别暖和”;“童年”一词也出现两次;“骆驼”一词出现频率最高, 明写的就有19 处, 还有表示骆驼的“它们”8处, 几乎遍布全文所有段落。于是, 我对题目或者说是主旨有了这样的认识:英子的童年回忆, 是从“骆驼”发轫的, “骆驼”就是她回忆的源头。从“骆驼”出发, 她对老北京的景色和人物的回忆, 如同电影画面绵延不绝;从“骆驼”出发, 她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 如同一溪活水自由流淌。而这些回忆, 都笼罩在暖暖的冬阳下, 于是, 回忆就带上了一种特有的色调、特有的温度、特有的气息、特有的情味。

由此, 我想, 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童年回忆都是有源头的, 正如我的童年回忆是从放牛归来奔跑在田间道上开始的。这种源头对正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来说, 并非一种自觉。他们并不知道, 他们正在经历的某件事会成为将来回忆的源头。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进行追忆, 让他们找找类似这样的源头?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文本, 教会学生翻检自己的生活, 用笔、也用心将这些情景作为一种宝贵的回忆资源珍藏?我们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对这个题目本身进行一些多元的理解和感悟, 甚至联系自己的童年, 也来给自己的童年回忆取一个题目?那也许是个有情有趣的事儿。

细读课文

骆驼队来了, 停在我家门前。

骆驼队来了, 回忆开始了, 如同电影的序幕。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 沉默地站着, 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 头上 (秃瓢儿) 冒着热气, 是一股白色的烟, 融入干冷的空 (大) 气中。 (括号中为原文, 下同)

这一段三句话, 分别写骆驼、天气、拉骆驼的。首先关注骆驼, 是一个孩子自然、真实的视角。然后描述天气, 放在一般人的笔下, 可能会先写天气, 但是在这儿, 我们却并不感到突兀。仔细一读, 发现这儿写天气的又干又冷是为下边作铺垫 (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 所以, 这句话与后边的关系要紧密一些。自然, 正因为天气的干冷, 冬阳才会更加可爱,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 作者一定要在题目中加上“冬阳”。

教材改编时将原文的“秃瓢儿”改成了“头上”, 大概是基于学生理解难度的考虑, 不过, 这么一改, 老北京的味儿就淡了。另外, 《城南旧事》塑造的英子是个懂事的女孩形象, 同时, 她又稍有些可爱的调皮和倔强, 也许在她的眼里, “秃瓢儿”才好玩儿呢, 这无关乎礼貌。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 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 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 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 拉骆驼的说, 他们从门头沟来, 他们和骆驼, 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这个自然段, 编者进行了大的改动, 大概也是担心学生不理解“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吧。我以为, 这是编者多虑了。首先, 这两个词极为生动和形象, 五年级的学生若读着这两个词, 必然发问, 必然会有自己的猜想, 相信能心领神会的学生不在少数。而且, 后边说小英子在白墙上看到的, 是否也可对学生进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这样有趣的汉语:这两个词是煤商招揽生意的广告语, 比现如今许多的电视广告更有品位。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 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 屁股一撅, 就跪了下来。)

这是原文中的一段, 教材编者干脆略去了。虽然去掉后, 前后依然连贯, 可是, 削弱了骆驼在小英子心里的有趣、重要。“前脚一屈, 屁股一撅”, 多么简洁, 多么准确, 多么生动!换了我们, 还真不知怎样写骆驼跪下去的呢!教学时, 应该让学生读到这样的文字。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 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 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最有趣、最传神、最能勾起学生生活联想的场景。作者看得呆了,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样“呆”的时候, 这才是真童年啊!从文字看也是非常简洁、生动:骆驼的态度是“安静”的, 多贴切的形容;写咀嚼的样子, 抓住牙的“交错地磨来磨去”, 还有大鼻孔里的热气和胡须上的白沫子, 没有一个废字, 把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学生心中自然也有喜爱的动物, 能否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写一写动物吃东西时的样子, 相信这样的训练是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会练有所得。即使是学困生, 也应该可以悟到一些观察和写作的窍门。

老师教给我, 要学骆驼, 沉得住气 (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 (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慢慢地嚼, 总会走到的, 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 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 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 你会知道, 打头儿的那一匹, 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 走起来, 铛、铛、铛地响。

小英子对骆驼的关注没有停止于它咀嚼草料的有趣模样, 她想起了老师说过的话。编者对于“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慢慢地嚼, 总会走到的, 总会吃饱的”的改动, 是基于写作的考虑, 引导学生进行比照, 一定能发现条理的微妙变化。

但将两段合为一段, 似乎不太合理。原文上一段是写老师的教导, 另一段才开始写铃铛———为后边小英子发问作铺垫。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童年就是这样, 事事好奇!电影中小英子像这样的提问很多。这才是真童年。

爸爸告诉我, 骆驼很怕狼, 戴上了铃铛, 狼听见铃铛的声音, 就不敢侵犯了。 (爸爸告诉我, 骆驼很怕狼, 因为狼会咬它们, 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 狼听见铃铛的声音, 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 就不敢侵犯了。)

改动之后的课文比原文更简练、干净。

小英子的爸爸是个和蔼的人, 对女儿的发问总是觉得有意思, 而且会详细地给女儿解答。这其实是童年幸福的一种。想想我们, 是否会对孩子、对学生的问题都这么认真地对待呢?那可是孩子将来回忆的一部分啊!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 没有一点点声音, 您不是说, 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 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 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 笑笑说:“也许, 你的想法更美些。”

一个稚气十足而又极具诗情的可爱的女孩, 一个可以尽情想象、尽情表白的童年!在小英子的心里, 真的藏着无穷无尽的天真想象。正如爸爸后边的回答, 我们成人的思维往往显得庸俗而局促。

从小英子的话里, 我们还可以推想, 爱想爱问的她, 以前已经对骆驼有过许多的思考和提问了———她一直是那么喜爱骆驼!之所以说骆驼是她回忆的源头,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些端倪。

冬天快过完了, 春天就要来了, 太阳特别暖和, 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 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 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 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 也都脱下来了, 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乌金墨玉”都卖了, ) 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冬天快要过去, 春天即将来临。这是文章中第一次明写时间。这里有一种惋惜吗?春天即将来临, 意味着骆驼来的次数会渐渐变少。春天即将来临, 小英子也就要长大一岁。这是在为下文作铺垫。

太阳的暖, 这是第一次提到, 那暖暖的阳光应该可以带给人愉快的心情。于是, 小英子继续饶有兴致地观察她喜爱的骆驼, 也饶有兴致地看那些“秃瓢儿”脱去毛皮大衣。当然, 产生剪骆驼的旧驼绒袍子的奇怪想法, 则只有小英子这样稚气十足、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才能想出来。她一定想象着剪旧驼绒袍子的有趣情景, 也一定想到了剪去后的骆驼是啥模样。与前文的学骆驼咀嚼如出一辙, 这就是真童年。这样奇妙的想法一旦产生, 就成为小英子一生的念想, 多么温馨、多么难忘的念想。

夏天来了, 再不见骆驼的影子, 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 她说:“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 ”

“再不见骆驼的影子”, “影子”一词的背后, 我们似乎看到小英子多少次在老地方翘首企盼的骆驼终未出现, 多少次侧耳倾听的驼铃声终未响起———多么扫兴!于是一向爱问的小英子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个“它们”要是换成了“骆驼”, 意思是一样的, 但意味却大相径庭。之所以直问“它们”, 是她以为自己天天念念不忘的骆驼家人也记挂着。好一个没头没脑的“它们”!由此, 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孩子自然纯真的童心;由此,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明白, 好文章就应该像这样让当时的事实说话, 真实、自然;由此, 我们也再次发现, 林海音对于童年的点点滴滴记得多么深刻。童年啊, 那是作者一生的挂牵;故乡啊, 那是作者一生的爱恋!

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 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 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这里原本为三段, 教材编者合为一段了, 从语义的衔接来看, 似乎比原文要好一些。但是, 作者为什么在这样语义明显紧密相连的地方, 硬生生无情地断开?这应当不是作者的失误。

写到此处, 作者的情感明显与前文不一样了。“夏天过去, 秋天过去, 冬天又来了, 骆驼队又来了, 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定然不是啰唆, 这样的写法有多重意蕴:有小英子对骆驼的日日苦盼, 盼而不得又失望, 然而还是在盼得执着;有骆驼不再来, 童年最大的乐趣、最大的盼头落空的失望;有小英子对时光流逝、童年远去又不复返的叹惋……而当作者发现骆驼队又来了的时候, 那些傻事她再也不会做了, 长大也是一种可惜啊!

一个“可是”, 可谓笔力千钧, 它表达了作者全文、全书, 甚至整个人生最想表达的心愿!一个感叹号终于在作者饱满的情感再也压抑不住的时候, 夺“笔”而出———这是全文叙述语言中唯一的一次。

对自己说, 这是少有的事;即便有, 也不会入文。但是, 林海音这样写了———这是作者在表白一种强烈愿望。这样一表达, 使得这件事情变得郑重而深情。如果换成“于是, 我就这样把它写下来了, 写成了《城南旧事》”这样的说法, 意味就迥然不同了。

作者写到这里, 深情不能自已。它激烈而又凝滞, 奔放而又顿挫, 于是, 作者采用了这种方式———不该分段的地方分段。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这样的形式里, 更深含作者要表达的浓郁情意。教材编者似乎没注意到这一点。

这一段也展现了作为一本书的序言所特有的笔法, 作者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在这样情况下写成的。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体会。

我默默地想, 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默默”与“慢慢”里, 藏着作者一颗对童年、对故乡的永远眷恋的心。

看见骆驼队又走过来, 不是简单的照应开头。那一道风景——骆驼队向她走来的风景, 一定是作者童年回忆里永远抹不去的风景, 也是作者童年回忆的源头。所以, 紧接下去———“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重”意味着多次, “临于”一词, 诗意而不矫情, 自然率性中饱含浓浓的童年情结。

书香童年,童年书香 篇8

为提高学生摘录质量,我设计了“星数”评比活动。周一到周五,每名同学每天完成一次“书香童年”的摘录,老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分别给予一到三颗五角星的评价。周五进行星数的统计评比。全班按座位自然分成8个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学生在星数评比的激励下,摘录明显认真了。

家长会之后,几个家长留下来询问孩子的情况,说到孩子的“书香童年”摘录,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家长说:“我没见孩子看多少时间书,倒是花了不少时间在那边认真地抄。”他的话让我着实大吃一惊。我突然意识到,一味要求学生认真摘录,却只是在数量和卷面上做文章。至于学生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我没有过问。一番思虑之后,我决定开展师生共读,即老师和学生同读一本书。为了确保学生真正去阅读了,除了让学生每天摘录规定章节中的好词佳句,我还专门开出了“读做结合”的药方。药方一:学生每天阅读师生共读书目的一个章节,根据每章节的内容,我设计了10道选择题。第二天语文课上,用上三五分钟完成。对完成好的同学,予以星数的奖励。药方二:每月读完一本书,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就所读书目,谈自己的收获。学生们的阅读渐渐转入有效阅读了。

一天,班上的小沈跑到我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你能借我本书吗?”我很纳闷儿:“不是每人都有一本课外书吗?”“我早看完了!家里的书也都看过了。”原来,随着师生共读的开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渐渐养成。一些同学不再满足一月一本整班阅读书目了。那就组建个“班级图书角”吧,动员学生把家中的藏书搬到班级。动员之前,我故设悬念,先给学生讲《石头汤》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和“分享”的重要性,然后再吊起学生胃口:“老师今天也想煮一锅石头汤,你们愿不愿意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拿出自家有的材料?”“愿意!”学生高呼。“那好,同学们把自己家中的课外书,拿到班级中,我们一起交流阅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图。班级图书角顺利组建了,学生阅读量大大提高了。

上一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听《谁跟小羚羊去避暑》有感下一篇:团委学生会新老生交流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