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2024-10-08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共7篇)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篇1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一)《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抓住重点,以少总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学这首诗,要在指导学生弄懂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反复吟诵,从而领会一个道理: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我教这首诗主要抓住了两点:即理解词句这个难点和启发想象这个重点。

关于词句的理解:这首诗有些词义和现代汉语差异很大,而且有些名词如“屐齿”、“苍苔”、“柴扉”等都是学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基本了解意思的同学,说说从哪看到的,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较好。对差异大的词,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应”作“大概”讲,“扣”作“敲”讲。首句是全诗的难点,我帮助学生弄懂两个问题,一是本诗中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请学生找到,学生很快找到了“怜”字,二是着重对“怜”字理解:(1)“怜”字从字面上怎么理解?(2)“怜”什么?谁“怜”?(3)从哪看出来?对于次句,我引导学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并设想当时的情形,懂得诗人识礼知趣,后两句浅显易懂,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

二、关于启发想象:这首诗结构严谨,分两层,第一层写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层写想到的,想中有看,两层意思联系紧密。我启发学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诗意,导入意境为目的。前两句引导学生以久不开而想象园主人心情,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后两句启发学生想象园中的情景,把万紫千红的景象显示出来。想象越美妙、丰富,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熏陶,从而体验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无私的,是关不住的。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中表达的对美好春天的赞美之情,还进一步联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将冲破一切禁锢茁壮成长。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二)学完课文后,学生们意犹未尽,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呤诵,进一步细细地揣摩诗意、诗境,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

生:老师,我认为最后的一句诗可以改一改,我想,万枝红杏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么?

全班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值得表扬的,那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生:我想,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红杏树一定开得十分灿烂,不可能只有一树杏花探出墙来,所以我认为要用万枝不但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更能体现满园的春色嘛!

于是,我有意把认为要用“万枝”的一方规定为正方,把同意用“一枝”的一方规定为反方。这样,一场小小的辩论在课堂上激烈地展开了。

反方一: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有那么多枝的红杏伸出来。

正方一:万枝是夸张的写法,不一定非得有一万枝杏花呀!但是万枝红杏更能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而且„„作者找不着园子的主人心里肯定很失望,如果看到万枝的杏花更容易让作者从失望的情绪中转移出来

反方二:我认为用“一枝”才更能表现出作者由失望转为欣喜的心情,而且我还看出诗人是一位性格开朗豁达、富有想像力的人。

师 :哦?何以见得?

反方二:嗯„„因为作者本来是想去朋友家赏花的,主人不在,屋门久叩不开,他很失望,但是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让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一个能把闪光点放大的人,是一个豁达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一枝红杏想像到春天万花盛开的。如果是万枝,那„„那就没意思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万枝红杏想像到春天到了。

掌声,最初提出问题的那位同学似乎有点失落,我走到她跟前,轻轻地抚着她的头说道:“老师特别欣赏你的机敏与>勇气,敢于向千古流传的名句提出质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没有你这大胆的一问,哪有今天咱们班上这场关于‘一枝’和‘万枝’的精彩辩论呢?在今天的课堂里老师也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

一阵掌声„„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在兴奋之余我沉思良久:其实在课堂上常会有这样的“节外生枝”,如何让这“节外枝”开出“智慧花”呢?我想,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个性,彰显个性,才能让他们开出各有特色的智慧之花来。今天,我巧妙地将这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延伸开去,引入一段小小的辩论,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一番激烈的“舌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自由飞翔的时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场不失时机的小小辩论可以说是激发发学生思维兴奋点,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又何必去分清孰非?结论已显得不重要了,因为学生的口才在辩论中得到锻炼,个性在辩论中得到张扬,智慧在辩论中得到生长,生命在辩论中得到成长。

名师于永正曾经指出:“语文”的课堂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一个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课堂。是的,为人师者,要善于去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要善于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和自由活泼的精神氛围,让学生投入到充满灵性的心灵感悟的对话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去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三)《游园不值》是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虽然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但有的词书上也没有解释,如 “ 应 ” 读第一声,应作 “ 应该 ” 解,但根据当时诗人想游园而不能进去的情况,只能作 “ 大概 ” 解,可无论是学生查的《新华字典》还是老师查的《古汉语常用字典》,“ 应 ” 字都没有 “ 大概 ” 的字义。这是师生发生争议的一个焦点。

讲到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一句时,要学生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引导、启发、点拨,有的同学说:园中的杏花开得最灿烂,但园子里还有别的花,如桃花、迎春花等也争奇斗艳;有的同学补充道:还有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一棵棵小草仰着脸冲着太阳笑呢!还有的同学抢着发言:还有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更有聪明的同学概括: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借此机会,我动情地引导: “ 是啊,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拿出手中的笔,把你刚才精彩的描述写下来。” 课后我还布置了改写《游园不值》的习作练习,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

不尽人意的是学生对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一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不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才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首先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 “ 翻译 ”,对于关键字,必须知晓它的意思;第三则是对古诗的意境有所感悟,尽可能的走进诗人的世界,揣摩诗人的心境,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及时点拨,才能做到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明白道理。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篇2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今天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学生们为“柴扉为何不开”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不在家,没人来开;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主人爱惜苍苔,怕作者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不愿意开;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柴扉久不开是因为敲门声太小,主人没听见,所以没来开。三方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三类学生三种不同的理解,我颇感意外,决定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由赞成两种不同意思的同学分别组成正、反方,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坚持没人来开的同学认为:题目是《游园不值》,是说作者去游园,因为主人不在,没能进去,才没游成;坚持不愿意开的同学认为:古诗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园主人太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坚持敲门声太小的同学认为:“小扣”是轻轻地敲。既然是轻轻地敲,主人又不一定在花园里,又怎么能听见呢?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高下。最后一齐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我。

面对学生们的争执,我没有把教参对诗句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而是都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们认真钻研的精神,但同时也指出:应,即便读yīng,意思是大概,表示猜测。对于“柴扉为何久不开”,作者也只是猜测;还可以当“应该、应当”讲。但无论是没人来开,还是不愿意开,还是敲门声太小,总的来说,柴门久不开,作者没能进到园里去,没有遇到所要访的人,感到扫兴和遗憾。这为后面意外地看到红杏埋下伏笔,更添惊喜。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篇3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

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

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

生:韩愈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

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人生有多少个不遇,看来这“不遇”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京味很浓重,很好听。)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说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就让我们带着彼此这难得的相遇——上课。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师:所以这堂课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因为那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啊!

师指着板书: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我们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

生接:叶绍翁

师:一起来

生接:游园

师: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

生接:不值

师:你们也知道这个“值”的意思就是

生:相遇。

师:不值呢?

生: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

生:不值就是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看你该怎么读?

生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基本属于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老师鼓掌

师:谢谢他,有些地方他是自己的创造。第二声都是平声,可以拉长。

范读: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

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读第三行。

生读。

师:其实读得我们有些夸张。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倾听我们的朗读,我们自己就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这句话记得不太全)

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读,师给她配以手势指导。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作者在游园时遇到了

生接:苍苔、红杏、柴扉。

师:请你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他们的了解。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一个门。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请你站起来,判断一下,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

师:如果前面的两个不是,这两个是,用两个词概括

生:很简陋,很破旧。

师:他会概括,你心里也知道简陋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就是这样用竹子支起来的大门,我们叫它光棍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师:谁再来读读。现在的柴扉与以前的不同,那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小扣柴扉(着重)久不开。(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

师范读后,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

另一个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得好多了。

师:谢谢。继续介绍,还有呢?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

师接: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他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延着街门的街道不断生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延街而上的,贴着地皮的生接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小植物,他却将生命的春天唤醒了。你会这样感慨:哇,春天

一生接:好美啊!

师: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你看到的苍苔是多么美啊!

生读得有点一般。

师:要是我啊,我就让人感觉到绿绿的很美的,可以再拉长,再

一生接:轻一点。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屐齿印苍苔。(窦老师还在拖音,学生已读完,师继续读,苔拖得很长很长。)

师:我还没看完,你们就看完了!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谁啊?

生:红杏。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了!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了吗?

生:春天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师:二月就开。这让老师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课,那是春秋时期。每到二月时,学子们就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师吟: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这是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啊?

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陆游写的诗句很多,他也爱杏花。我们也跟着一起夸夸吧!

生读: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

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我感觉这些景物给我带来春天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那叫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这柴扉将我们……

师:那红杏的红啊,那是将春天的生命

生: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

师:就让我们一起,再一次将所见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新的愉悦。

古筝起。师生齐读(师比较注重平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得也比较好。)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所遇。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少顷。

生:屐齿。应怜屐齿印苍苔。对苍苔体现这个怜的感觉。怜是爱惜的意思。(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悟出“怜”)

师:注意听,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

生:对苍苔的感觉是(爱惜)

师:哪个字?

生:怜。

师:他感受到那份爱惜。注意,怜用于今天。这个字,我们会想到可怜。但他说是爱惜。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怜就是

生接:爱惜

师:现在请你注意看,由于你的发现,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他用的是嫌。嫌,你就会想到嫌弃。因为嫌,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这个“应”字可以变成

(生接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苍苔)。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的成分也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欢。惜在哪儿?再读读,再读读这句。

生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师:哪个字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哎哟,你们太厉害。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问刚才的学生)

生愿意自己再讲下去。“印”这个字体现了诗人十分珍惜苍苔。

师:所以他说印,不说踩。这印是谁留下来的?

生:诗人。

师:是脚印还是屐齿印?知道诗人为何穿屐鞋?

生:那时只有屐鞋。

师:是吗?穿草鞋也可以啊。

生:屐齿鞋底的印比较少。

师解释屐齿下有几个轮,相对整个鞋底,只留下几个印。

师:还有吗?叶绍翁穿着屐齿,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是说明自己

生:很高贵

生:很休闲

师:是啊,他要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所以他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爱。如这位同学,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生:可惜

师:明白了。这“怜”才便是真真切切地爱惜。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惜苍苔,那他该怎么走啊?请你走一走,注意同学观察。走过来!

一学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窦老师。

师:你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

师:踮脚说明你更爱苍苔,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没有看到他表情。他的表情对着我。师描述他的表情。

师: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就只能这样走啊!读得慢还轻。谁还有没有别的。我还可以这样走。

另一生走向窦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

窦老师向听课的老师描述他的神态,问:你走得挺快,还跳着走,这是为什么?

生: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

师:踩得快,印就

生:快就浅!

师:听她怎么来怜苍苔。

生读,苔读得特别轻。

师:亲爱的同学们,来吧,我们自己就对苍苔这份怜——开始。齐读,很轻。

师:看了一大片,现在舍不得,现在是印苍苔。好。谢谢同学们,这个“怜”字,同学们还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写的诗。那日叶绍翁看到想;陆游你写杏花,写春雨过后的杏花。我偏偏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过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地重重的把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浓缩到一个字上。那便是生:怜。

师: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平时,写一篇散文,三五百字。古诗仅是几个字,还要如此细致地推敲一个字。人说,引成(谐音)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才能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对柴扉,哪个字?

生: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想起来了,韩愈说用“敲”好。还有这么美的故事,那我们把“敲”送进去这首诗中。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

师指着一学生:你笑什么?

生: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这敲,做做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来扣的动作,你看这位女同学。刚才给人一个手背,现在用手心。同学们就和她一起来扣一扣。小扣就是轻轻地敲。

师:“小”字还会令人想起一个成语

生:小心翼翼。小,就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敲。把手举起来。(师做两手扣的动作,学生一起感受)

师叫起一个女孩子: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很久。

师:同学们一起帮她扣门。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评他的“久”,表示时间的长。师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其实老师的心还着急,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不开”两字读得快而短促。

师:现在你想怎么扣就怎么扣,想怎么表达心情就表达心情。扣,“扣人心弦”,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生:尊重

师:对春天的

生:喜爱

生:怜惜

师:给他掌声。他说喜爱,他说怜惜,便让我想起“扣柴扉”,体现的是对春天的怜惜。那“小扣”也体现一个字

生:怜

师:哪个字来写红杏?

生: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

师在板书下圈一圈“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没有关就没有

生:出

师:他会推敲,给他掌声。他由“出”想到了“关”。看看,关与出。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师: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字来形容红杏的出。叶绍翁用的是出,陆游用的是遮。

在清华大学钱钟书先生在整理陆游的诗时,发现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然而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如叶绍翁的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叶绍翁在唐宋鉴赏中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字的不同,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呢?前后讨论讨论,推敲推敲。这“遮”与“出”怎么就有如此大的不同?

片刻。

生:“出”表现关得很紧。“遮”表示不能出来,出墙来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很有活力。(生说得有点含糊)

师:那就是说关得我紧,我就出来,需要时间,生接:力量。

师:遮呢?

生:遮就是简单地盖,想出来就出来,不想出来就不出来。

师:关就是整个门整个的一切都封锁了。所以红杏要出来需要力量。谢谢你。你们组的讨论我都听到了。瞧瞧这“关”,这“关”得越紧我就越想出来。如果不关的话,我可能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被“关”的滋味,我就不知道想不想出来的感觉。所以这一关,我就想出来。所以红杏才能显出特别的生接:美丽

师:换一个词,最有一个音相同,前面一个音读第四声。

生: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该怎么读这句?我读前半句,生接读(很有力量)

师表扬一个学生的动作。你就是那枝红杏,我要关你,你就要(出来)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看这两句,还体现了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

生:“满”。

师:一个“满”看出红杏很多。既然这样,请你来发现,春色满园要想相对,和哪个字相对生:一

师:既然这满园都是许多的红杏,那我们来看看,满园的红杏就说明(春意盎然)

师:那我们来改改,一枝红杏变为三枝。板书:“一”改为“三”。

生读

师:越多越好。再改,“三”改为“十”。

再读。

师:叶绍翁写的是一枝。你笑什么?

生:这里用“一”好,越少越好!

师:还有没有别的?刚才你发现这个“满”字,你来说。

生:一枝,只有抬头才能看见,很神秘。

师:一枝引发的让你想象

生:春意盎然

师:让你想起了

生:满字

师:“一”怎么就是“满园”?我想起了一句:满园对一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所以,一枝红杏不止是独特的特别,一枝便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春色满园。难怪后来,因这一枝红杏被后人概括成一个成语叫:

生:春色满园。

师指着一学生,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在园子内,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满园的红杏,满园的春色,满园的春天的风景

师:一枝就让你感觉到千朵万朵压枝低。那么,在园外你又看到些什么?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你比较比较园内和园外,当你冲出园子外边,里边和外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没有跳出自己,依旧把自己看作是读者,所以这时窦老师再三启发都不见她领悟有点急。最后请她坐下去了。)

师:我的这枝红杏,真让我着急。你看到园外了吗?

师:再请一枝红杏。最大枝的举手了。

师:红杏,你为什么能够出墙来?

生:因为我有梦想,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师:你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

师:你们呢?你们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现在请红杏出墙来,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一个学生问:红杏,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啊?

红杏与小草对话。红杏与小草的对话有点象井底之蛙的对话,红杏要小草快快长,长高了也出墙来看外面的世界。一会儿要小草钻出柴扉看。显然不合乎老师的意图。

窦老师提示:你把你的快乐传递给他,行不行?

红杏说:外面的世界很美,春光很美。

两生对了一句,就没话了。

师:激动的没话说了。

师引导:

你有想法,你想要出去,他……

我矮,可以让他传递,把心……

心灵相通就能看到外面的一切。

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

假如你是一标小草,你是小花,你可以经风而传,你也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关不住的是你的生:心

师:亲爱的各位,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这么细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主人听。请你把这四句,更希望你真正地象叶绍翁一样,模仿创造陆游地那个“关”,创造性地表达吧!

师:园主人啊,讲给我听听吧!电脑出示:园主人啊,我——(四行空格)

生描述

师简评;所以我的朋友也是爱我的红杏,我就特别让他想象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啊。刚才我们所进行的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不能。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的那么多,想的那么多?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有多热烈就有多热烈,有多热闹就有多热闹。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应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闹中,我们突然地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儿我们都没有进去过,这一切都是我们想的。突然我们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全凭于我们的心呐。那就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音乐起,配乐师生齐读。苔字特别长,“柴扉”延长。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两遍)来——

师:再来,挂在枝头永远定格在你心头的那枝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三遍读)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我还要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还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里的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已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叶绍翁也觉得自己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师:所以如你所说的异曲同工之妙,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已获得了满足,已有了巨大的收获。让我们跟着他再读读王子猷的感慨。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借……换成我们游园的感慨。

生: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园主人呢?

师: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进园子呢?

师: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又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深深的回味,美好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这“不值”那就是说,不遇中有(板书:遇)不遇中有遇!

老师读,不遇中

生接:有遇

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就象我们所感觉到的,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师:下课!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我想留下一个字

生接:“值”。

窦老师课后说:

各位老师,你看我在教学古诗中,我有哪些特点?和以往的古诗有哪些不同,要突破些什么,追求特色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大家可以借鉴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困惑或问题。

第一点,这小小的古诗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一个小小的古诗里,我们要注意它背后的大背景。台下我们的纪老师昨晚和我交流,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

为什么要咀嚼推敲?我追求的是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现在我来谈《游园不值》一课的推敲预案。这一课,我关键想要研究的就是两个字:不值。我的丛书《窦桂梅主题教学》,就是说要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如《朋友》的主题就是朋友,两肋插刀的是朋友。《秋天的怀念》的主题就是:好好儿活。围绕好好儿活来展开,娘儿俩怎么好好活。我俩怎么好好儿活,我们怎么好好儿活。《圆明园的毁灭》抓两字:毁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的毁灭的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晏子使楚》的主题就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尊重。《晏》这一课反响比较大,网上网下都在研究讨论。我认为:没有意见的课是不存在的。完美的课是虚假的课。我们的课堂里究竟哪些问题需要回避,也是我在思考着的问题。

我不象江南的小女子那么诗情画意,小鸟依人。我是北方人,很豪爽,很本真。所以一般来说,我不轻易教古诗。十多年前,曾教过一次,以后一直不敢碰它。这次,说什么也要我讲古诗,怎么办?于是我就挖了好几天。有一条我在想,今天的古诗应该怎么讲?以前学古诗,解诗题,理诗意,……然后就结束了。无一例外,落脚点在情景创设上。我在教学中琢磨:我应该站在怎样的背景下教学的问题。宋诗和唐诗有什么不同?唐诗的形象如,草色遥看近却无,属于写实的。而宋诗,大多抽象、理性,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宋诗的理学很含蓄。李白虽然也有相看两不厌的意境,但相比较宋诗,还是宋词有哲理,含蓄。于是要寻求一个突破,在原来的意境的教学上突破意象的突破。在这堂课中,我就是从意境情境创设中走向意象,揣摩诗人的意图,寻求在精神上的同构。所以,今天的孩子不知道我怎么上课,基本上我所走向的意象孩子们基本达到了。

第二点,要学会发现。教古诗的时候不就多读两遍吗?不推敲!所以我从头至尾都在推敲。哪个地方都在推敲。有些地方不能点到,如“小扣”,原来是“十”。久是“九”,九是虚指,在课中我都没有研究。很多诗的内涵,不可能都讲。在教学中,今天学古诗,不点化,品一品,嚼一嚼,就如水上浮萍。读完了,小孩子原来怎么来的就怎么走的。

教学太浅。一个老师走得多远,学生就走得有多远。

我们要把能读到的尽量就读。这首诗的题眼,我从头围绕“怜”来做。“怜”里不仅仅是爱,还有惜。怜里带着深深的爱恋。教学时,你琢磨琢磨。一孩子说燃烧。宋朝的陈理学,我在备课时研究,没完没了地挖“怜“。有一个孩子说“印”不说踩。多好?印里有没有心心相印,谁知道一枝红杏是谁啊?叶绍翁哪能知道是那个事啊?现在都把一枝红杏出墙来演化成婚外恋了。叶绍翁肯定有这种可能,他可能是去见心爱的人,爱她想她来了,来的时候都那么小心翼翼。红杏出来,你的心是向着我的,足矣。园主人不一定是女的。园也可能是精神的家园。

做教师的你得知道那么多那么多的背景,你才能选东西。

再例:钱钟书“关”一词!古诗讲对仗,上一句用怜体会,换词,动作,美丽的传说补充。用动作比较。“满”和“一”相对,“关”和“出”相对。根据古诗的特点来讲,敲扣用古诗的特点来讲。要比。一定要比,不比不行。就这样,在备这课时,尽量要让他深入还要浅出。备课的功夫就是如何挖进去如何跳出来。口语交际,热闹之中回去再比较。发现不管怎样,画龙的点睛之笔,不遇中有遇。

第三点:教古诗要有灵魂

一首古诗,背完了,学完了,和别的古诗有什么不同要琢磨。为什么不好好研究两首春天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可惜的是,今天学一首,明天一首,学了一大堆,吃什么都不知道。问题就在于人不会建构不会梳理。这又涉及主题教学:一个诗抓一个点。例好好儿活,在最大的母爱中做文章,和别人的妈妈有什么不同,在病入高盲时,要好好儿活。要研究。所以这里的“不值”要研究。干嘛说“不值”,关键在“不值”,不值还不止是不遇。为什么这里说“不值”,还有一种可能:不忍心,舍不得,呵护,永远在梦中啊!所以教师们,我的教学从三点出发:

第一步:与文字相遇读好,读出七言的韵味。读文字本身。“苍苔,柴扉,红杏”,理解这些诗意,用今天的理解。所以老师要琢磨要细听。落脚在文字层面,探春爱春。今天的春天,那才是风景这边独好。就这个破园子,破苍苔……可是风景这边独好,要和学生感觉。

第二步,进入文学的层面,诗歌的特点就是涵咏、推敲。比较,不是训练。真正地去感觉,让孩子们体会。再造人物形象。红杏、园主人,这是为了闹中有静。训练了诗意,红杏你为啥这样?这事都不能发生,这些都是文学性。

第三步,文化。前面画龙,后面点睛。春天,抓情感。突出“不遇中有遇”点到为止,给孩子们种下一棵种子。悟性如何。不遇中有遇,人生遇到挫折时,会想到:缺憾就是幸福的滋味。这是人生的哲学。人生有许多事可遇不可求,其实天地大美而不言呐。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啊,叶绍翁如果进入园中,那美丽就破了。如果真的结婚那爱情就平淡了。这样的渴望才会幸福一辈子。不遇中的“遇”啊!人生吃亏就是福。这些都是人生辩证哲学的平衡。人要太完美,想要干什么都要实现,这人生就没味道了。

不遇中的遇,我想大家都和我想想。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这样说:命运给我关了一扉门,我要努力打开另一扇窗,就象红杏一样。有了生活、情感,教学才有了他的意义。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凸显他的专业性。光积累没用,感悟很重要。

教学案例游园不值 篇4

涪陵城七校 傅小殷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 诗教”传统。古典诗歌具有注重“ 意”,崇尚“ 神”的特点,对陶冶情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与积累。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在本学期的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中,很幸运观看了一堂由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游园不值》录像带,可供我们参考研究。(注:因课堂实录太长,足足有80分钟,所以根据本文的需要作了删减。)【案例再现】 【镜头一】„„

师: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看你该怎么读?

(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基本属于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范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女生读,师给她配以手势指导。

【镜头二】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所遇。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悟出“怜”„„ 生接:爱惜

师:现在请你注意看,由于你的发现,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他用的是嫌。嫌,你就会想到嫌弃。因为嫌,所以他就不给我开门。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这个“应”字可以变成(生接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苍苔)。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的成分也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欢。惜在哪儿?再读读,再读读这句。生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师:哪个字说明他惜苍苔。生:印 „„

师: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平时,写一篇散文,三五百字。古诗仅是几个字,还要如此细致地推敲一个字。人说,吟定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才能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对柴扉,哪个字? 生:扣。„„ 学生做动作。„„

师:“小”字还会令人想起一个成语

生:小心翼翼。小,就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敲。把手举起来。(师做两手扣的动作,学生一起感受)„„ 师评他的“久”,表示时间的长。师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其实老师的心还着急,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不开”两字读得快而短促。

师:现在你想怎么扣就怎么扣,想怎么表达心情就表达心情。扣,“扣人心弦”,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

师:哪个字来写红杏? 生: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

师在板书下圈一圈“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再看这两句,还体现了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 生:“满”。

师:一个“满”看出红杏很多。既然这样,请你来发现,春色满园要想相对,和哪个字相对生:一 师:那我们来改改,一枝红杏变为三枝。板书:“一”改为“三”。„„ 师:一枝引发的让你想象„„

师:“一”怎么就是“满园”?我想起了一句:满园对一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所以,一枝红杏不止是独特的特别,一枝便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春色满园。„„

【镜头三】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我还要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还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师: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又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深深的回味,美好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这“不值”那就是说,不遇中有(板书:遇)不遇中有遇!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就象我们所感觉到的,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案例评析】

中国是诗的国度,窦老师的课堂是诗的课堂。一个多小时的《游园不值》,领着孩子在古诗的国度里畅游了一翻,让人感到酣畅淋漓之际又觉意犹为尽。细细回味窦老师的课堂,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在一字字的推敲中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那么窦老师的这一堂《游园不值》也是在反复的推敲中成了又一堂语文精品课!单一个“怜”字,她反复推敲了多少次,才把这一字“怜”到了心坎上,“怜”到了骨子里。“苍苔”本是那么普通的小植物,由于诗人的笔令人心生爱惜之情,由于窦老师不断地挖掘,又令我们滋生出了别样的怜爱。那片绿绿的苍苔啊,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叶绍翁穿着屐鞋小心翼翼地、轻手轻脚地,不忍践踏的情形;那片娇嫩的苍苔啊,仿佛让我走进了诗人那一刻的情怀,感受到了他心中那一份真真切切的爱惜。与文字相遇,与诗人碰撞,一个“怜”字,窦老师让学生走进了古诗的灵魂。

在《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另一个精彩的片段就是——“比”。窦老师拿出了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同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比,让学生体味叶绍翁的“关”比陆游的“遮”用得更妙,一个“关”字突显了红杏独有的魅力。“一枝红杏出墙来”,窦老师又让学生在“三枝”、“十枝”的比较中,领悟了“一”乃无穷,心有多大园就有多大,想象有多大春色就有多大,“一枝红杏”并不是“一枝”的独特,而是“春色满园”。

课上到这里,窦老师并没有止步,紧接着又把学生引入了更深的一个境界——深入文化的层面。围绕“不值”,窦老师抛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还要非进园子不可吗?我还要非见园主人不可吗?”的疑问,在让学生拓展阅读了王子遒的《雪夜访戴不遇》之后,让学生从中顿悟那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意象,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满足,那么多的收获。回头再看“不值”是不遇中有遇,不说“不遇”而说“不值”是不忍心打破留给诗人的那份美好的、深深的回味啊!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但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缺憾才突出了那么多的美!那“遇”与“不遇”的人生哲理在窦老师的点化中令人大悟彻悟。

但是,在窦老师的课堂上,我也认为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强调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窦老师的这堂课重视朗读,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但是,在新课伊始,窦老师就让学生读古时的四声读法,由于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此诗,所以没法把情感“送”进去读,老师反复示范多遍,悟性好的学生勉强会了,老师好像才找到个下的台阶。但是,我想学生心里肯定疑惑:古诗难道非要像这样读不可吗?把学生搞得一头雾水,跟着读也只是觉得新鲜而已,并无多大实际价值,况且就因为这“古时的朗读法”费时还不少呢?请问,课堂的效率在哪里?花两节课的时间去学习一首古诗,值得不值得。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联系学生自我体验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通过吟诵把情感抒发出来。如果只是侧重于从音节、平仄上指导示范,而忽略了情感这一重要元素!我想学生的朗读也毫无生命力。实际上这首诗从“久不开”的失望到“出墙来”的惊喜感情线索很明显,应该在这方面作以指导!

2、窦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般语文课上有的东西她有,比如:文本的朗读,文字的推敲等等。更促我深思的是:一般语文课上没有的东西她有,比如:不遇中有遇等等。毫无疑问,这样的语文课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对于窦老师引出“不遇中有遇”,我去持怀疑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是成人,所以特别能理解这句话。”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代替学生的体悟,“不遇之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人生不完美就是完美”,孩子们真的明白了吗?不论是什么课堂,我想老师的观众还是学生,不是听课的教师吧?不要为了取悦听课教师或评委而把学生当作表演的道具,不要把自己的感悟体会强加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消化不良的。叶绍翁的这首诗的诗眼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对于这首诗人们可能记住的也是这一句,而这一句可能也是这首诗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它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新生事物(或美好事物)是束缚和封锁不住的,它终究会脱颖而出的!实际上学生理解这层涵义并不难,只要明白了“围墙关不住红杏”(因为它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个道理,那么由特殊到一般,顺势启发,完全可以水到渠成。

《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5

1、理解古诗《游园不值》,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关键:

1、理解《游园不值》的第一句。

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春天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老师上初中的时候,曾学过到过一篇著名的作家朱自清的文章《春》。有几句话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

师朗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春天。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小诗,看看古人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学诗

1、投影题目 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自由说。

2、投影诗文

1)学生不同形式地读诗

2)了解诗人(投影诗人简介)

3)怎么理解诗句的意思,回忆一下,有哪些好的方法?

补省略、换语序、看注释、看插图、查字典

4)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这首诗。(投影古诗)

经过自学,你学懂了什么,汇报一下。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5指导朗读。(投影出示古诗让学生按节奏读)

(a)按节奏读。自由读。

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句话?

(b)引导学生将后句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

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

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c)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

你们想不想欣赏这满园的春色?(投影出示录像欣赏)

(d)欣赏了满园的春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寻春

1.老师这儿也有几首优美的诗文可以用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请大家组成学习小组,一起研究一下。(投影两首诗)

(设计意图:顺势研读《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形成了一种诗中有诗、景中有景的意境,课堂结构呈现出一中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态势,这是和古诗本身的意境幽远相和谐的。)

(1)找到哪几句话可描绘满园的春色?

(2)任选一句或几句,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要从纯粹的技巧性的指导转向“启发语感、训练朗读”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真正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四、悟情

1.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

2.《游园不值》是叶绍翁的代表作,尤其是诗中后两句广为流传。

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方得感悟

热爱大自然,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设计意图:至此为止,整堂课的结构已实现“递归”,这两句诗的第二次朗读,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己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的话,让我们齐声朗读。(投影《春》中的几句话)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4.配乐背诵古诗。(投影古诗)

五、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游 园 不 值

游赏(兴致勃勃)柴扉 红杏

冀教版《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掌握本课生字词。

2、根据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读、诵、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诵、背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知诗人 解诗题

诗中的美景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轻轻的翻开书11页。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自由读,要求读正字音。

2、知诗人,解诗题。

这首古诗是叶绍翁写的,那你说说对作者了解多少呢?(指名学生交流)预设: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诗以七绝著称,有《四朝问见录》、《靖逸小集》。

3、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不值、应、屐齿、苍苔、小扣、柴扉”来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提示:

“值”的意思就是(相遇)不值呢?(没有相遇、遇到要拜访的人)预设:

这个“怜”字,用在今天就是?可怜

1、“怜苍苔”主人仅仅是喜欢苍苔吗?对,主人不仅仅是怜苍苔,也是怜春天。老师也希望你们热爱春天,爱春天的一草一木。

2、理解“应”、“屐齿”

师:在当时,穿木屐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是一种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叶绍翁穿着木屐鞋,那是说明自己很休闲)他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他对苍苔的爱。

这句意思:大概是花园主人爱惜这苍苔,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3、扣的意思(敲)

师:小扣的意思就是?小扣就是轻轻地敲。小心翼翼地敲 师:扣了多长时间?(很久)表示时间长。

师:“小扣”说明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

(作者不仅扣出了对主人的尊敬,也扣出了对春天的热爱。老师也希望你们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这一句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或者说你怎样理解呢? 诗句意思: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过渡:诗人说是园主人怕苔藓被踩坏,其实我觉得是诗人太爱这些绿色了,是他舍不得踩怀。说明他爱大自然的一切,连这些不起眼的苍苔在他眼里都是不能被破坏的。

苍苔:绿绿的,长在地上的,有点像青苔。阴暗潮湿的地方。厥类植物。春雨过后,这个贴着地面长出的小植物就是苍苔!(课件出示苍苔图片)

柴扉:(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门。很简陋,很破旧。就是用竹子或树枝支起来的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4、小组交流,体会画面。

5、小组展示。

6、再读古诗(根据对词句的理解):指名读,要求:读正字音,读清节奏,读准语气。

三、问题探究:

根据重点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预设:

1、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

意思:满园的花开得正艳,这美好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得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2、诗人想进去却没能进去,他看到了什么? 这句应该怎样理解呢?

意思: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老师引导:读了这句你又有什么感受

一枝红杏就代表春天来了。从字面看是写一个花园的春色,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向往。这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叹。杏花是春天最有特色的景物之一,因此他由杏花想到了春天。

带感情读。读出作者赞美春天美景,对春天向往的感情。

3、正当他扫兴想回时,无意间抬起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给诗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不由发出感叹!

课件出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来赏园,柴门关着,他进不去,但他可以从门缝里看到园里大概景象因此他在想象园里一定很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替诗人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的充满生机。院子里生机盎然。飘出浓郁的芳香,花儿们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小结:是啊,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一枝红杏却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古人的文字真是精妙呀。

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美景中,但作为北方的孩子,我们很难在春季中欣赏到春色,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方走一趟。(多媒体演示春景图)

四、小结: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想必同学们已经能背下来了,下面让我们配上美妙的音乐一起背诵这首诗吧。诵读这首诗体会情感: 要求:读正字音、读清节奏、读准语气、读出情感。

叶绍翁由这一枝红杏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生活中有些事可遇而不可求。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五、背诵古诗。

六、课外延伸

1、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边欣赏一边再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想说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篇7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上一篇:装修垃圾运输协议下一篇:内部审计人员职责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