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块向往的地方作文

2024-07-18

那块向往的地方作文(精选6篇)

那块向往的地方作文 篇1

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一段精彩而艰难的旅程。如同你漫步湖边,清澈的水面反应大自然沉稳的气息,令你感到心旷神怡;或是见到了成群的骏马在开阔的草原上奔驰着,风梳过马儿飘逸不受约束的鬃毛;或是像是要蹬上蓝天,漫步彩云间……这幅磅礡而气势万千的景致,让人体悟到努力向前的精神,永不凋零的生命力。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命旅车的窗口似个万花筒,而人生这张单程车票的旅行,及时行乐、秉烛夜游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光阴,好好去享受生命的旅程!

总是在电视和报章杂志中看见那遥远的国度──美国,那里有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多元习俗,造就了美国今天丰富多元的文化。那令人食指大动的龙虾胜地──波士顿;摩登的时尚广场、象征自由的自由女神——纽约;主张自由主义并代表美国奋力奔向“自由”的怀抱的沧桑历史——自由钟;使人爱不释手的贝果起司酱——费州;拥有世界最大主题之称的迪斯尼乐园和让人震慑的高科技“NASA”太空中心——佛罗里达州;曾经在篮球界令人为之疯狂的芝加哥“公牛队”、购物天堂密西根大道─伊利诺州;可口可乐的原厂、在全球规模屈指可数的水族馆——亚特兰大州;赌国风城——拉斯维加斯;好莱坞电影界的巅峰、家喻户晓的金门大桥——加州。它们总是如此意气风发,又宛若披上一层神秘的薄纱,等着我逐一去揭开、探访。

从小,我就对美国非常向往,在我三岁时,爸爸妈妈曾带我去过美国。看到那一张张我小时候在美国生活的照片,叫我无法置信,但也似乎唤醒了记忆深处那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印象,曾经遗失了的虚幻感觉又回来了。但现在绞尽脑汁努力地回想,彷佛如海底捞针一样困难;有时,半夜也常梦到它,复杂的心情加上交错的思绪,还有历历如绘的照片,昏眩的脑袋好像要火山爆发。

因此,美国便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我决定了,我要再去一趟美国,拾回遗失的记忆一角,完成美丽壮观、丰富多彩的人生拼图。等到去的那一天,我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忐忑不安?雀跃不已?不管如何,我将勇往直前,完成自己的梦想。等到我“凯旋归来”,朋友!请不吝报我以最热烈的喝采!我知道,这对他人来说或许是一小步,但却是我人生里程碑的一大步,我会永远朝这方向全力以赴,完成自我完美的人生拼图。

那块向往的地方作文 篇2

如云翻腾的心思, 使我跨过遥远的梦想,

钢铁巨龙穿越着一望无际的青藏。

碧蓝碧蓝的天空, 如同刚刚洗过一样,

我瞬间忘记了旅途的疲倦, 四处眺望。

啊!西藏高原!神的天堂!

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

隔窗视望, 那一座座雪山, 是挺拔坚实的脊梁;

我闪动快门, 捕捉下辽阔草原上, 一群群藏羚羊。

夜晚, 清风细雨滋润着草原,

聆听着动听的藏族歌声, 我陶醉着进入梦乡。

啊!西藏高原!神的天堂!

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

清晨, 火红的太阳照着我的脸庞,

那盛开的雪莲打扮着藏族姑娘,

手捧着哈达献给远来的客方;

纯朴善良的旺堆小伙, 讲述着美丽的西藏,

紫铜色的传经筒, 赋予宗教的使命和信仰,

手持的经轮转出中华民族的朴素和渴望。

啊!我的西藏高原!神的天堂!

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

碧兰色的羊卓雍措湖水, 清澈见底,

湖边放牧着洁白的群羊,

蓝天白云的倒影, 闪烁着粼粼的波光;

川藏公路边——

尼洋河“中流砥柱”傲然屹立在奔腾的波涛之中,

我滚烫的血脉, 似那激荡的河水, 融入到雅鲁藏布江。

啊!我的西藏高原!神的天堂!

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

巴松措那著名的神湖, 似一弯透明的新月, 镶嵌在郁郁葱葱的雪域高山之上;

放弃的是忙里偷闲的自娱自乐,

山花烂漫, 蜂飞蝶舞, 美丽的湖中岛,

一派仙境的景象。

林芝, 地如其名,

林海无边, 孕育出高原的江南,

2500年的参天松柏,

年轮记录着历史, 是世界柏王。

高山上悬挂着经幡, 兰、白、红、绿、黄,

五色彩条装点着雪域高原,

一年四季, 迎风飘扬。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 依红山修建,

即使一路缓行, 也觉得五脏六腑翻腾鼓荡。

金碧辉煌的金顶, 阳光下格外灿烂夺目,

奢华的灵塔, 包裹着十余万两黄金,

塔上镶满的珍宝如此眩目辉煌。

塔前, 几盏微弱的酥油灯, 显得神秘异常,

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 带着虔诚的希望,

在宫殿前祈祷一身明净祥和安康。

英勇的武警战士, 忠诚地守卫着西藏,

百年奥运圣火, 在珠穆朗玛峰顶点亮。

啊!我们的西藏高原!神的天堂!

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

银色的雄鹰, 冰峰上空展翅飞翔,

遥望西藏的山、西藏的水、西藏的湖、西藏的每一块土地,

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如此的渺小, 如此的渴望。

这美丽的西藏, 给我留下了多少遗憾和没有去的地方,

使我再次向往, 永生难忘。

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地方 篇3

外滩公园,今称黄浦公园,位于上海的黄浦江与苏州河交界处。它地处南京路东端,上海外滩之北端——今天这里是上海这个超级大都市的心脏地带。外滩公园占地约30亩,是个不大而漂亮的公园。一百多年来,在这里发生了太多牵动中国人情感的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在北京从事文化工作的中年编辑何京生,还能清楚记得上世纪60年代当小学生时,看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时看到的情形:舞台上,一座公园的门口,外国巡警把守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白底黑字牌子触目惊心,一群愤怒的中国人在牌子前愤而起舞。在今天的中国,从学童到老翁,老幼妇孺对这个牌子无不铭记于心,它成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一个标志。

外国佬来了

时间往前推100年。外滩公园那时是上海公共租界(即英美租界)里的一部分,只对外国人开放。再往前,即160余年前,那里还只是黄浦江边上的一片泥沙之地,但是,外国人已经开始到来,这里已经被划入租界。

根据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等六人来到上海,与当地中国政府商定11月17日正式开埠。接下来,义记洋行、颠地洋行、怡和洋行等外国商事机构进入上海。

外国人来了,就存在居住的问题。根据《南京条约》,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租房住。后来中英双方又签订《虎门条约》,对《南京条约》做出补充,规定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房屋或营建住房,必须与中国官方协商并得到认可,但没有限制他们租赁或营建房屋的数量。租界的发端就肇始于此。

上海学者薛理勇的《旧上海租界史话》一书中,对这个历程有生动描述。

在一开始,外国人在上海城里租房住。那时的上海,只是个仅20万人口的小县城,居民还从来没见过西洋人。上海人对这些金发碧眼的洋人十分好奇,当最初的紧张害怕消失后,他们就尽可能地围观,小孩爬上屋顶看人家刷牙,妇女一看到外国人出来,就喊:“赤佬来了,快跑!”

不久,这种“华洋混处”的局面,随着上海道台与巴富尔签订的《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而结束。当时的上海道划出县城外北郊“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即今天的外滩所在地,作为英国人的居留地,这里后来就成为了英租界。不到一年时间,外滩沿江的土地就被外国人以“永租”的方式租赁一空。

租界内的中国人

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建立后,英国人为合理规划和利用这块面积有限的土地,第二年组织了一个“道路码头委员会”。到了1853年,太平天国军占领南京,租界里的外国人顿时紧张起来,于是英国领事阿利国提出,英、美、法三国把各自的租界联合起来,共同组织一个市政机关,以选举产生董事,统一管理上海的租界。

当年的9月7日,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导致至少2万名上海人逃离上海县城涌进当时只有数百外国人居住的租界。原来“华洋分居”的局面又变成“华洋混处”。1854年7月11日,全体租界人会议通过了《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选出了由7人组成的“工部局”(hanghai Executive Committee)董事会。工部局不久改称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中文译成上海市政委员会或上海市政厅。这实际是一个拥有对租界的管理权、行政权、对人的管辖权、征税权的政府。刚开始,工部局只向这里的外国人收税,后也向住在租界的华人收税。

根据1948年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做的“上海前公共租界历年华洋人口比较表”中统计,1870年时,租界中的华人人数为75047人,洋人为1666人;1880年时,华人为107812人,洋人为2107人;到1895年时,华人已达到240995人,洋人4687人。也就是说,工部局每年所拿到的税收,有一半以上来自华人。

住在租界里的中国人,除了为洋人服务的仆役,还有商人,有买办,有外资机构的中国职员,正是从他们中,产生了对华人不能进入外滩公园(英文称Public Park,即公共花园)不满的第一批抗议者。

来自“上等华人”的抗议

1881年,外滩公园已经建成13年。当年4月5日,虹口医院的华人医生恽凯英等八人路过外滩,当想进外滩公园时,却被门卫挡住。气愤之下,他们第二天给工部局的总董韬朋(Thorburn)写了一封英文信:“先生:我们都是租界的居民,而且是纳税人,想请问你有什么条文规定中国人不可以进入公共花园?”

4月20日,韬朋的回信来了。他称:“公园不大,不可能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进来游赏。门警曾得到过指示,只让文雅的衣冠整齐的中国人进入花园”。4月25日,韬朋又一次回信,说“工部局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花园的权利。”他说,工部局根据当时的英国驻沪领事温斯达致上海道台的一封信做出的这个决定。

温斯达在这封写于1868年6月20日的信中说,“这块地方(公共花园)是给在上海的外国社区的居民作为娱乐场所或公园之用”。信写了一个多月后,外滩公园于当年8月8日正式开放。然而当时的上海道台,对此并没有表示出一个“不”字。

其实,当时的上海,禁止华人入内的外国人专用场所,何止外滩公园。英国总会、德国总会等娱乐场所,从来都禁止华人入内,著名的跑马场,从1850年建的第一个,到1854年建第二个,1862年建第三个,从来没接受过华人做会员。为什么独有外滩公园激起了华人的抗议?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分析,这与外滩公园一开始宣示的名字“公共花园”有关。既然是“公共”的,是工部局修建的,它应属于整个租界的居民共有,因为所有的居民都纳了税。而那些总会和跑马场,都是会员制,所有权和经费来源都与此不同。

在《上海园林志》的资料中披露说,当年修建外滩公园,经费来源于租界内的“公共娱乐场(俗称跑马厅)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拿出了1万两银子修公园。

而华人的抗议,无论来自民间还是政府,主要是从两方面抗议:第一,公园占用的土地还是属于中国的;第二,公园建成后,维护的费用,也是来自工部局收的税款。

华人们的第一次抗议,没有产生什么实效。四年后,到了1885年,工部局打算扩展外滩公园。这下,华人们的抗议又来了。这次带头发难的是唐茂枝等8人。11月25日,他们联名给工部局写信:“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使用公共花园方面遭受到不同的对待是令人不满的,希望工部局想些办法来消除这种招人怨恨的矛盾”。他们指出“工部局拒绝华人入园,仅仅是从种族方面来区别,这不管以权宜之计或国际礼仪作为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唐茂枝乃是怡和洋行的买办,其余七人,或是曾经的海关总翻译,或是房地产富商,或是教堂牧师,总之都属于“上等华人”之列。他们最感气恼的,是外滩公园连日本人和朝鲜人都可以进,独独中国人不能进!唐茂枝们一边抗议,一边也给出建议:可以给华人发券,允许部分“高贵阶层的中国居民”入园。这次抗议得到了媒体的声援,《申报》连篇累牍发表文章,抨击工部局,上海的华商团体也为此联名上书。

压力之下,工部局只得同意花园自1886年5月4日起有条件向中国人开放,让华人凭券入园。每券限用一星期,据统计,在1889年那一年,共发了183张。

但问题并没有全解决。华人入园要凭券,洋人就不用,本身仍是不平等。但即使这样,洋人还是嫌来的中国人太多了。在1890年,管理公园的“上海公共娱乐委员会”向工部局报告说,近一年,“申请入园的人逐渐增多起来……迟来的外国观众几乎无立足之地”,报告还说,他们发现中国人在游园券上弄虚作假,更改券面日期。

这时,工部局正准备在苏州河边第三次填滩造地,扩展公园。由于上海道的反对,最后,经谈判,将苏州河边一片河滩改建为华人可以随便进的“华人公园”。1890年12月,华人公园正式开放,比起外滩公园,华人花园(今已成为一块街边绿地)设备简陋不少,环境卫生也差很多,但此后,华人的抗议之声就基本平息了。

革命风暴下的标靶

时间又过30多年。1927年,《申报》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远在西历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我国方面即有……唐茂枝等向工部局提议开放,俾华人得与西人享受同等待遇,但工部局方面则置之不理”。这时,唐茂枝等人的行动,已经被强化成“我国方面”。这种叙述,已经明显带有1927年中国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印记。

19世纪在上海,华洋关系要比在广州和谐得多。当时的上海人,都以西化为时髦。西方人在上海举行的各种运动,虽然不让华人参加,但他们却欢天喜地去观看。比如跑马场赛马,上海人倾巢出动,万人空巷,连附近的苏州、杭州、嘉兴等城市的人们也不顾旅途奔波赶来。由于观众实在太多,那些简易的看台常常发生倒塌伤人事故。遇上租界兴办诸如法国国庆、英女王登基等活动,上海人均踊跃参加,积极性比庆祝慈禧的生日要热烈得多。

但是进入到20世纪初,情况已大为不同。这时,中国的民族主义在上海开始高涨。这时的标志事件,是1901-1903年的拒俄运动,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05年底的大闹会审公堂案等等。这些运动的背景,是上海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对强大起来的想与外商抗衡的社会精英阶层,1902年,一批多数出身买办的绅商们成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1904年,又成立了“上海商务总会”,后者就是抵制美货运动的发起者。民族主义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归国留学生和新学堂的学生。当时上海的报纸杂志铺天盖地的爱国宣传,在民心动员上也起着关键作用。当时宣传的一个重要标靶,就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今天,学者们对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这样一个告示牌争论不休。从历史档案中,至今没有查到直接写着这样条文的规定。能查到的工部局最早的相关文件,是1885年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章程》的第24项共6条,其中第1条说“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第5条说“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但许多文人学者言之凿凿地说,他们确实亲眼看见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块牌子。

对此,熊月之论述说,为什么在1900年以前的文献中,迄今未见到将公园规则第1条和第5条相提并论的情况,到1900年以后就多起来了?这有两种可能:一,1900年后公园确实出现过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二,是民族主义兴起后,人们很容易从这种公园规则中品出辱华的味道,从繁琐的规则中演变出简单的“华人与狗”。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条史料:1907年,上海绅士李维清在其编写的小学课本《上海乡土志》中是这样表述的:黄浦公园尚许洋人之养犬入内,独禁华人,此乃“奇耻”!这里说的是连狗都可以进,独华人不能进。1924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上海的黄浦滩和北四川路那两个公园,我们中国人至今都是不能进去。从前在那些公园的门口,并挂一块牌说:狗同中国人不许入”。这时,这块“华人与狗”的标牌,已经成了中国人的屈辱象征。

1928年6月1日,在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汹涌浪潮中,工部局宣布:外滩公园对所有中国人开放。

关于“公德”的内省

今天的黄浦公园,以人民英雄纪念塔作为公园主景。传说中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当然更无处可寻。它更像是一所中国到处可见的普通公园。在今天的中国的公园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另一种牌子,诸如“请勿践踏草坪”“禁止折攀草木,违者罚款”等等。

熊月之在《关于上海外滩公园的历史记忆》中论道:上海外滩公园引起的另一种反应,即除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权利的“外省型反应”的另一种“内省型反应”,较少为人所知。当年洋人限制华人很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华人不守公德,摘花践草。有史料记载,在外滩公园允许华人凭券入园后,华人“有挟妓以入者,此已犯西人之所忌,而妓又爱花成癖,往往一见鲜花,必欲折取”。“中国人入适园后,往往不顾公益,任意涕唾,任意坐卧,甚而到于大小便亦不择方向……”在租界的华人公园开放后,有华人游客“一人欲独坐一凳,不肯与人共坐……巡捕遂斥此人之非是,彼即骂詈不绝。又有游园诸华人见此人与捕忿争,亦不问事之是非,咸助此人,大有与捕为难之势”。

在1913年,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这样写道:“试观汉口、上海之洋街,皆宽平洁净,而一入中国人街道,则狭隘拥挤,秽污不洁,……上海西洋人公园门首榜云:‘华人不许入’,又云‘犬不许入’,此真莫大之奇辱……平心论之,华人如此不洁,如此不讲公德,实无入公园之资格。”杨昌济说,西方人虽然是欺人太甚,但中国人如果不改习惯,“养成与西人平等交际之资格,则此等耻辱终湔洗之期”。

实际上,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中这样的清醒反省,一直没有停过。但是,熊月之指出,在1928年外滩公园取消对华人入园的限制后,这种内省不见了,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一概不见了,在学者的笔下也基本不见了。外争权利笼罩了一切。

北京学者梁晓燕将这种公共空间归结为这样一个定义:“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公共规则下,自由享用的空间。”

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上只有私人空间和官家的空间。在公园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却是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平等权利,都应受到尊重的空间。在这里,你对公共规则的遵守,实际就是对他人利益的尊重。梁晓燕说,当年严复将密尔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其实这是一个极为准确的说法,即每一个人的权利的内核和权利的边界。群体不代表个人,个人也能不否定群体,公共空间的含义就从这里而来。

我向往的地方作文 篇4

从小,我就不是个爱旅游的孩子,爸爸妈妈带我几次旅游下来,我发现每个旅游景点的风景都大同小异,没什么吸引我的点,去了这个看见了什么,换去另外一个地方竟然还有。这使得我对环游世界没有一点点向往,我向往的地方是人的心里。

相比对物质世界的向往,我更向往精神世界。我总是好奇别人在想什么,也好奇别人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总之,凡是人心所想,我都非常好奇,我如果发现与人的语言交流无法打开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就会钻进图书馆,钻进书里去了解作者的想法或者作者笔下人物的想法。好像如果不经常了解这些想法,我就会丧失精神粮食般“面黄肌瘦”。

这也就使得我好像比别人更喜欢说话,也更喜欢倾听。我说话是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这样我就可以让别人看见我脑海里的风景,我倾听也是为了和别人交朋友,只有倾听才能够让我可以看见别人脑海里与我不一样的风景。正因为这样的习惯,也使得我的朋友比其他同学的朋友要多很多,我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我能够与之交谈,我都会尽我所能的帮助别人,进而和别人交上朋友,这样我的精神世界就可以更加丰富了。

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作文 篇5

在山脚下向上望去,只见被雾气笼罩着的大山,接着,我们乘坐缆车游览冰川公园。我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变化,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从满山的植被,随着海拔越来越高,巍峨的山上植被越来越少。缆车这一路下来,我们看到了高大的灌木丛,雪白如银的大山。像是自己处于悬崖峭壁之中,既惊险又刺激。

随后,到达雪山脚下。看着云中的雪山,真像是沉睡的巨龙,难怪被叫做“玉龙雪山”;除去这个,导游还告诉我们,之前有个美丽的传说:玉龙与白云两个纳西族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因为家庭的反对,两个有情人最终殉情的事。

多么动人的故事,多么神圣的雪山!想到这,我裹紧羽绒服,心里想着要征服它,一览它的风采。到达冰川公园后,玉龙雪山映入眼帘,抬头仰望尽显它的巍峨挺拔,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我抱起了我的两瓶氧气瓶开始了突破自我的道路。刚开始我激动不已,快步的往上爬,爬了几步后开始起了高原反应,呼吸急促,脚下像是绑了千斤。于是坐到台阶大口的呼吸着氧气瓶。这时我往四周看看,我看到好多游客都在努力着往上攀爬。

于是我克服心理障碍,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前行。在登山过程中,抬头看着天空,天空的云仿佛触手可及,在风的吹动下变幻着各种形态,与玉龙雪山构成一幅幅的壮丽画面。在周围朋友的鼓励下,终于登上了4576的海拔高地。距离4680的登顶还有100多的海拔,咬紧牙,心里想着:一定要登到终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三个伙伴登上了山顶,靠在栏杆上往下望去,真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心里边都豁达舒畅,我挑战成功,战胜了自己。

我最向往的地方的作文 篇6

俗话说不上长城不是好汉,我多么想看见约12600公里的万里长城啊,那是多么雄伟的建筑啊!在太空中只能看到他这一个建筑。可是见起来哪里有那么容易啊?秦始皇命令近百万人建造万里长城,这些建造人数就已经占了全国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器全,不都靠人民劳动建造起来的!

“不吃北京烤鸭真遗憾”这句俗语中的遗憾,肯定说明了北京烤鸭特别好吃,一定比鲍鱼好吃的100倍。我想烤鸭,应该是外面脆,里面嫩像炸鸡腿一样,甜甜辣辣的,像辣酱一样,我想着想着嘴巴里都忍不住流口水了。

“不见北京的颐和园,就不知道什么叫最大最美的公园”,也去过颐和园林的人都这么说,我想应该是在很大很大的地方里面种着许多高大的树,里面耸立着许多美丽的建筑物。

上一篇:廉洁从业教育活动记录下一篇:勤俭节约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