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优秀家教的经验交流(精选9篇)
六年级优秀家教的经验交流 篇1
六年级优秀家教心得
孩子的受教育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但家庭教育在其一生的成长中始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第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心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记得昱臻刚上小学时,每次放学回家,我们都会让她当老师,我们当学生,把今天在学校学的知识传教给我们,让她温故而知新。闲暇之余,家长不要一顾地埋头于电视电脑中,带领孩子一起阅读。刚开始时,我们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读故事书给她听,把书中有趣的.内容分享给孩子,后来,她慢慢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慢慢地孩子也会对书产生了兴趣,你会发现孩子从一开始听,到自己认真地看,逐渐转化升华的过程就是一大进步。
第二、要给孩子树立自信心,在重视学习的同时不要给孩子施加任何的压力。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总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要轻则言语中伤,重则打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家长应以平和的态度与孩子共同总结失败的原因,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孩子共同探讨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每次她考试完后,我们都要把她的试卷拿出来一起一一分析,哪些地方为什么错了,哪些地方又可以写得更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适时加以鼓励,让其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小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要什么她就会画什么,这句话让我们很赞同。
第三、应该多抽些时间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你会发现孩子的思想也慢慢地成熟了,有些事不太愿意与父母说,这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及时和孩子沟通。四年级的时候,有段时间陈老师说她很浮燥.她当时还不知道浮燥是什么意思.我们就跟她说浮燥其实就是喜欢乱动,心静不下来,让她自己去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陪她一起读书写作业,没多久,在她的房间里发现贴了好多种静心、不浮燥等等的纸条,慢慢地我们看到了她的进步。
第四、要教育孩子对待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养成此好习惯,对其将来的一生都受益匪浅。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她总是搞不懂周长和面积的意思,我们带着她来到冰箱前,告诉她哪个是边长,哪个是周长,哪个是面积,把对她们来说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五、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可以开阔视野,我们一有时间就带她去打球、登山和旅游,了解名山大川。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抓好,才能塑造出优秀的人才。
六年级优秀家教的经验交流 篇2
一、“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分析
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并辅之于学生访谈、教师研讨, 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数学思考的方法缺失
(二) 意义建构的过程模糊
(三) 图形观察的空间观念薄弱
针对图表式开放题, 很多学生题意理解不到位。如这样一道题目:在下面正方形中各画一个学过的图形, 使它的面积正好等于正方形的一半 (见图2) 。学生画出的图形类型相同, 也有部分学生画出的是一个组合图形, 原因是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之间关系不够熟悉, 缺少转化经验。例如平行四边形。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 只能靠亲身经历,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才能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经验。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 教师是“眼中有物而无人”, 知识强于活动, 结果优于过程, 更多地关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围绕“双基”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扎实的, 但往往会让解题经验替代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表现在测试中,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 但对于图表式、对话式的试题及开放性问题失分率较高。
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
教师要想从“眼中有物”转化为“眼中有人”, 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就要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线教师, 首先要明晰教材的内涵, 用好教材, 才能积极探索“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策略。
(一) 对接生活——在经历生活数学中积累实践性经验
对小学生来说, 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在上小学之前, 他们已经遇到过许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例如, 跟父母去超市购买物品, 在生活中看到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知道什么时候播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的电脑等, 这些活动为他们建立数量和几何形体等初步观念提供了经验, 尽管这些经验是不系统的、非纯数学的, 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对此, 教师就要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 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对学生头脑中的日常数学经验进行数学化提升, 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使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 才能帮助学生生成新的数学经验。
翻阅小学数学教材, 一年级上册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认识物体和图形、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等数学内容。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认知起点, 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逐渐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为例, 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 是几何图形学习的起始课。有教师在教学时, 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喜羊羊”带来的百宝箱, 并出示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第一个环节,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 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揭示概念。第二个环节,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模型, 让学生认一认, 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 加深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第三个环节, 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 从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通过三个环节的活动, 从观察实物图揭示概念模型图到形成表象, 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 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
(二) 自主探索——在经历体悟数学中积累探究性经验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数学体悟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创设自主探索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亲历探究性活动, 在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在进一步体验、感悟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 强调对学生获得经验的回顾梳理, 通过归纳、概括和总结等方式, 让新经验自主建构于原有经验体系中, 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如像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运算定律等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 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体悟到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例如,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 这一课时, 首先出示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 两端都栽, 可以怎样植?并让学生把想法用线段图和表格以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两端都栽”的时候, 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并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 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 也有利于学生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及时地将线段图上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加以总结, 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数学问题奠定基础。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 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拓宽思路, 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三) 动手操作——在经历综合数学中积累活动性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每一册都设置了“综合与实践”内容,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随机摸球、统计、地面拼图等综合性较强的内容, 都要求学生以多种经验参与其中,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 四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 笔者做了以下改编:
1. 创编例题, 选择趣味内容作为统计教学的材料。
教学时, 笔者选择中国在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上的奖牌数作为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两届奖牌数的讨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 从中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2. 动手实践, 探究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 让学生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 比较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的优缺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图分析能力。
3. 展望前景, 感受统计知识的趣味性。
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及绘制好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 笔者提出问题:根据中国队在前两届奥运会的表现情况, 你们认为2016年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统计的趣味性。
上述统计教学中, 教师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 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提取信息、解释问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并在经验积累中掌握统计的知识与技能, 思维获得了较好的训练。
(四) 交流反思——在经历思维数学中积累方法性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预测结果、探究成因, 而学生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获得的。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数学规律, 猜测数学结论, 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积累和提升策略性与方法性经验。
例如, 四年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的教学, 教师可以分两步新授教学。
第一步,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 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六年级优秀家教的经验交流 篇3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教学经验体会
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该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性融合,师生能够共同享受愉悦、享受自由、享受人生,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生机盎然的。但是,综观今天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甚至有种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小学语文教学的诗意和魅力在逐渐丧失,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得到提高。在阅读课上,很少有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作文课上,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六点经验和体会。
一、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阶段的末期,即将踏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开始发育,人格开始走向独立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才会更加亲近教师,从而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尊重学生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笔者在教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之前,都非常注重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创设自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气氛,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课堂上,对于那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解决,例如,碰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解决,这样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积累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所以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首先应该重视读。早上或者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需要背诵的课文、古诗、名言警句等;课外阅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给学生指定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名著,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此外,教师还应该教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好的句子和段落摘抄到集锦本上,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朗读和背诵。
其次,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水平和写作素材,可以通过让学生每个周写几篇随笔、在作文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创建自己的集锦本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写作积累。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讲坛”,而学生也习惯于做最忠实的听众,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也随之消失殆尽,显然,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不利的,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这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那些提出质疑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向大胆问转变。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中学生要大胆提出自己所不明白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只有自主提出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只有产生质疑,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所以,质疑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四、借助于各種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意识
除了课堂上要学习的语文课程之外,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小学六年级是即将毕业的时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日记和习作记录下小学生活的生动的画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和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的留恋之情,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书信等方式把自己的现状告诉亲戚朋友,这些都是对语文知识的活学活用,既能体现出语文的应用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五、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除了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体味语文之美并能够弘扬语文之美,这对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教学的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之目的。审美情趣不仅来源于视听,还产生于想象、思维、情感之中,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一种愉悦体验,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于诗歌、寓言、故事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六、实现课堂和课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念
六年级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主,但是课外学习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其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外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与课外的学校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延伸。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外阅读读物等方式让学生把语文学习走出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念。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具有基础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通过坚持尊重学生、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大语文观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秀萍.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J].职教论坛,2005(32)
[2]张仕莲.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05)
[3]陈秀桃.试谈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几点体会[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4)
[4]刘俊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魅力中国,2010(07)
家教六年级小学作文 篇4
我和妈妈来店里吃早饭,站在门口,映入眼帘的是老板娘娴熟煮面的身影。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对妈妈客气地笑笑,“带女儿来了嘛,请进。”或许是因为在个体经营的小吃店中实在很少听见“请”这样的字眼,我微微有些发怔。老板娘年逾半百的模样,笑容令眼角的鱼尾纹愈发深邃。陈旧的围裙系在腰间,却难掩她与穿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老板娘在外面喊了一个名字,一个剃着寸头的小男孩迅速从铺面上的阁楼爬下来——这是老板娘的小孙子,他拿着抹布怯生生地走到我们桌前,腼腆又不失礼貌的向妈妈问了好。与别的店里服务员擦餐桌时的率意轻扫不同,小男孩稚嫩的双手在桌上来回游走,仔仔细细地拂过了餐桌的每一个角落。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谢谢你哦。”我对他说。
“没关系的。”他抬起头看着我,笑容和他的奶奶有几分相似。
“小孩子瞎帮忙端什么东西?”刺耳的责问声撕破了面馆内的祥和,一屋的顾客朝声源的方向望去。一位年轻女子的桌前撒了一摊面汤,滚烫的汤汁泼洒在她身旁小男孩的手上,他却像是被吓傻了似的仍紧紧抓着汤碗。那女子夸张地向后挪动着身子,毫不掩盖脸上的鄙夷与焦躁,几乎在同一时间,老板娘快步走进屋里,看到眼前的场景,她二话不说便要求孙子向这位客人赔礼道歉,在小男孩颤巍巍地照做之后,老板娘又再三向这位女士表示了歉意。
老板娘不会心疼自己孙子手被烫得生疼吗?她不会因客人咄咄逼人的态度而愠怒吗?她一定会的。她大概是把自己那一刻全部的感性与冲动压制在了脑海深处,只为把自己坚守的人生准则传递给孙子:不管别人是否同样有错在身,既然是自己的过失,就要不卑不亢地承担。
我相信,良好的家风,家教一定会在这样的家族代代相传,它们无关财富,无关权势,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却是家庭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六年级语文课改经验交流 篇5
虽说从教十余年了,但由于学生的不同,总感觉比较有用的教学经验几乎没有。只是凭借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全身心的付出做了我应做的努力。毕业班语文教学的经验,我更说不上有多少,只是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而已。我觉得语文教学中,为了“应付”毕业考,须抓好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这两块内容抓好了,就比较有把握了。下面简要谈谈我的努力方向。
一、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因此,新学期开学接到一个新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一些最能打动学生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平时在班上多表扬、鼓舞学生,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进展。对班内学习后进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舞。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舞,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三、开动脑筋,搞好作文教学。
学生对阅读缺乏敏捷的解题思路,缺乏有效的答题技巧。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从试卷分析发现,语文的确包罗万象,是名副其实的大语文。最突出的是语文的课外知识必须丰富。而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比较困难的。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指导课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展示优秀作文,明确好作文的标准。
3、重视作文评改。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
语文课改经验交流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经验交流 篇6
———六年级数学复习之我见
佛罗镇青山小学 关澜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我把平时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和大家在这里交流一下,只是在平时工作中的一点感受。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所以,我们马小就数学总复习谈谈积累的一些经验。
一、强化教育管理 1.强化学生思想教育
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因此,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和一日常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2.强化学习方法指导
我们在复习中以“两个有效”为准绳,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向科学训练要质量。要求每个学生建立错题集和精题库,将每次考试或训练中的错题进行整改,找出做错的原因,总结解题技巧,避免重复性错误;将平时学习和每次考试或训练中的典型题目分类收集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提高知识质量。
3.强化待进生转化工作
制定待进生的帮扶办法,征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班上组织一帮一活动,教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使成绩好 1 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具体复习措施
1.学校在四月就召开六年级毕业班教师会,全体教师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大局观、教育观、质量观,增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2.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搞好家访工作,协助家庭做好辅导训练,建立待进生档案,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开展“一帮一”、“一片红”活动,抓两头,促中间。
3.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把握重难点,抓解题思路,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解题准确性和灵活性。
4.复习中做好“四要四不要”:一要重基础,精心设计教案,不要偏题、难题、怪题;二要重视知练习层次性,不要浮于表面;三要突出训练有效性,精选练习题,不要题海战术;四要面向全体,狠抓待进生,不要“一头热”。
5.精心设计好复习教案,上好每一节复习课,确保课堂生动活泼,杜绝枯燥无味,使训练扎实高效。
6.做好复习巩固工作,上好复习课,教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掌握情况,跟踪反馈信息,查漏补缺到位,使复习工作顺利进行。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总之,我们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决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实工作,积极进取,最后争取在小学毕业考试中数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优秀家教的经验交流 篇7
建国60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奠基期、坎坷的挫折期后, 迎来了振奋的恢复期, 并以惊人的速度迈入大发展时期。
(一) 奠定基础期 (1949-1965年)
1949年12月全国首次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950年6月又首次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其后, 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或印发一系列规程、条例, 发布教育工作指示, 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宗旨、任务、教学组织、课程、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做出规定, 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探索, 取得了奠基性成就。
第一, 接收改造旧高校。建国之初, 我国政府逐步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百余所旧高校进行初步改造, 废除国民党党义与训导制;接收由国外教会资助的辅仁大学、燕京大学、金沽大学、协和医学院、金陵大学、华中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收回教育主权;分期分批接办中法大学、广州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50余所私立高等学校;在接收改造旧高校的同时, 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新型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 进行初次院系调整。为推进新中国社会经济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952年, 教育部根据中央精神与百废待兴的社会需求, 通过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 对全国高校院系、学科进行调整。调整的核心是突出理工学科、强化应用学科, 如新增设钢铁、地质、矿业、航空、水利等专业或专门学院。虽然50年代的院系调整拆解了一些具有很好发展基础、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大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但此次院系调整, 适应了建国初期紧迫的社会需求, 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
第三, 探索宏观管理模式。1953年10月, 政务院公布《关于修改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 提出要“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现统一与集中管理”。高等教育部统一颁发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1958年4月, 中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 其中规定:除少数综合大学、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外, 其他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可以下放。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 不再执行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高校教师亦由地方管理[1]234。此后, 根据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状况,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的收放调整。可以说, 大部分调整是可行的, 对稳定发展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改造旧大学、完成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基础上, 1958年9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其中指出:“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 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 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 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由于这一跃进目标的提出, 是年, 全国高等学校由1957年的229所猛增至791所;在校生由1957年的441181人, 增至659627人[1]786。此期, 高等教育发展虽带有跃进倾向, 并且在1961年前后退回到1957年水平, 但仍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挫折困顿期 (1966-1976年)
“十年”动乱期间, 我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一度停滞不前。1971年, 国务院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合并调整, 一批院校或被停办或被合并, 高等教育规模急速减缩, 全国高等学校由1965年的434所, 减至1971年的328所。从1966年起, 全国高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6年之久, 停止招收研究生达12年之久。1970年, 高校虽然恢复招生, 但“群众推荐”的选材方式严重影响了生源质量。有研究认为:这十年中我国至少少培养了100万大学生、200万中专生和10万研究生, 与世界先进国家拉大了差距[2]。
单位:所/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 的部分数据整理。
在规模、速度受挫的同时, 高等教育系统、高等学校管理基本陷于无政府状态。领导机构受到冲击, 高等教育管理规章被逐一废除, 高校“学术权威”被打倒, 优秀师资被强行下放, 教育质量无从谈起, 教育教学秩序极其混乱, 高等教育事业遭受重创。
(三) 恢复振兴期 (1978-1998年)
改革开放后,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 我国高等教育秩序得到迅速恢复, 并获得快速发展。1978年上半年, 中央在京分别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与教育工作会议, 邓小平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数次强调要尊重教师劳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78年8月, 教育部在河北涿县召开部属高校座谈会, 广泛讨论如何加速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等问题。是年底, 国务院批准恢复建设169所普通高等学校[3], 中国高等教育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此间, 国家召开3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 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等问题。
第一, 加强研究生教育。1983年后, 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1984年7月至12月,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部门连续发出关于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问题的一系列《通知》, 对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类型、学习年限等方面做出规定。与此同时, 国内著名大学先后成立研究生院, 加强研究生培养[4]。
第二, 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国家一方面通过挖掘高校内部潜力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厚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 特别重视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一流大学建设。早在1990年6月, 国家教委在讨论、制定教育事业“八五”规划时, 即提出在未来10至15年内,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投资建设若干所重点大学, 即后来的“211工程”。1993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 指出: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要集中中央、地方以及其他各方力量, 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 在部分高校选择一些将会对国家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领域作为重点研究基地, 以提高我国高校的学术影响力, 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三,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仅提出要重视高等教育质量, 而且针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面临的形势、任务等, 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具体改革思路, 强调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背景下,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5]。在此期间, 逐渐理顺了宏观管理中的“条块分割”, 完成了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双轨与并轨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国家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四, 推行新一轮次的院校调整合并。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政府的直接组织与促动下, 我国通过强强或强弱等不同的合并方式, 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一批新的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并重组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进而向世界一流大学发起冲击。当然, 无论是强强合并抑或强弱合并, 其在合并之初, 均产生了较大的震动, 大学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亦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磨合代价。
(四) 快速发展期 (1999年至今)
1999年1月,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一方面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在提高规模效益的同时,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要全面振兴教育事业, 使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较快增长, 提出至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l5%的发展目标。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指出:要“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 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规模, 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 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到2010年, 我国同龄人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1]。同年, 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55万人, 比上年的108万人增加47万人, 较上年增长43%, 成为建国以来高校招生数量最多、增幅最大、发展最快的一年。1999年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达409万人, 增68万人, 增幅为20%。此后,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以年均20.8%的增率增长, 至2007年,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561万人, 在校生规模达1885万人, 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8-2006年) ,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部分数据整理。
大发展时期, 我国在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 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重大调整, 一手促规模, 一手抓质量。早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上, 中央即提出“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主张。1999年,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此后,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30余所大学相继成为“985工程”大学。目前, 上述大学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积极开展学科建设、汇聚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等途径, 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特点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扩张路径。具体表现为:后发追赶的跨越态势、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内外并举的发展道路、严进宽出的培养方式等。
(一) 后发追赶式发展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主要生成于19世纪末以及20世纪初期, 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及欧美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相比, 具有明显的后发性。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1952年, 我国GDP仅679亿元 (人民币, 以下同) , 人均GDP119元;1949-1955年, 我国GDP未超1000亿元;1949-1986年, 我国人均GDP未过千元。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得到很大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升, 但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总体情况看,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在GDP中所占之比重远不及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1999年, 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后至2007年, 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于2.79%-3.32%之间, 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4.4%的总平均水平相比, 有较大差距, 不及东亚、太平洋地区的4.7%, 明显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5%, 远落后于26个发达国家的6%[6]。后发国家高等教育的落后地位与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遂激发国人追赶跃进的急切心理, 于是, 高等教育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较大规模的扩张。
1958年, 伴随中国工农业的跃进热潮, 高等教育亦出现跃进态势, 在校生由1957年的44万增至66万;1960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96万, 成为建国后的最高年份, 表现出明显的追赶、跃进势头。
单位:所/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年) 的部分数据整理。
1999年, 中国政府鉴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态势, 颁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自1999-2002年, 我国仅用4年时间即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升至15%, 4年时间毛入学率共提高近5.2个百分点, 平均年增1.3个百分点。2003-2005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 分别达到17%、19%、21%, 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出现第二次大的追赶热潮, 成为21世纪初期高等教育增长最多、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 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
就管理模式而言, 建国以来, 我国政府通过法律政策、人事组织、评估拨款等途径, 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区域布局、办学方式、学科设置等实施全面统筹, 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我国政府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政府主导下的集中管理, 如1953年政务院公布《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后, 开始提出“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现统一与集中管理”[1]781。二是政府主导下的分权管理, 如1958年中央提出除少数综合大学、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外, 其他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可以下放, 不再执行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等。政府主导下的分权管理复有三种形式, 即:纵向分权、横向分权、纵横结合分权。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总体脉络看, 无论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无论是“块”的分割还是的“条”的分立, 均无法摆脱行政主导的管理属性, 其问题弊病是忽视市场, 缺少中介, 远离社会。首先, 缺少市场调节的政府主导模式, 极易形成行政管理遮蔽市场调节、主观决策遮蔽客观发展的现象;其次, 缺少中介参与的政府主导模式, 可能出现专家与社会监督缺位, 易滋生更多官僚特权, 亦形成紧张的官民关系;第三, 忽视社会力量的政府主导模式, 可造成社会公众冷观高等教育, 高校失去丰富的社会资源。此种种问题, 势必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当然, 运用行政手段, 通过政府集中管理, 将有利于高等教育的迅速恢复与快速发展, 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发展效率, 大众化即为典型案例。
(三) “内外轮值”的扩张路径
这里所说的“内”、“外”是指高等教育扩张所选择的道路或途径———“内涵道路”、“外延道路”。“内涵道路”系指通过挖掘高等教育机构 (主要指高校) 内部潜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扩张的方式。“外延道路”则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机构外建立新的或新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式。我们可通过1949-2007年部分年份普通高校数量、普通高校数量增长及增率, 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 普通高校平均规模、增长及增率的变化情况, 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走势。具体数据见表4。
就1949-2007年的总体情况看, 内涵、外延道路呈交替轮换之势, 1965、1985、2004三个年段普通高校数量尤其是普通高校数量增率较高, 分别为124%、70%、66%, 此期为外延道路发展时期。1955、1995、2000三个年段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增率分别为96%、65%、92%, 此期应为内涵发展时期。但从增率的累计情况看, 普通高校校均规模总增率达341%, 略大于普通高校311%的总增率, 略呈内涵主导态势。具体看:
1949-1955年, 高校数量增率出现5%的负增长, 而高校校均规模实现96%的高增长, 这说明, 1949至1955年高等教育主要以内涵发展道路为主, 即通过高校挖潜、扩张, 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1956-1965年, 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出现5%的增长, 但高校增率达到124%;1966-1978年, 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出现8%的负增长, 高校增率仍能达到38%的增长幅度;1979—1985年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增长17%、高校增率达到70%, 所以1965至1985年段属于外延发展时期, 主要通过设置一系列高校, 发展高等教育。
1995年后, 高等学校数量虽持续增长, 但只有2004年增长较快, 其余均在10%以内的增率进行徘徊;而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增率则大幅挺进, 连续多年走高, 2000年达到最高峰。这说明90年代后,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以学生扩张为主, 走内涵发展道路, 2000年的高峰恰逢1999年大众化起步以及新一轮的院校合并。
“内外轮值”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与“单一”路径及“内外并举”路径有别。“单一”的扩张路径一般指在较短时间内或一味扩大高等学校规模, 或一味扩大高等学校数量。“单一”路径的优长是目标单一, 容易执行;其劣势为或高校压力过大, 或一定时期后造成高校的闲置与浪费。“内外并举”路径则指在扩大高等学校规模的同时, 扩大高等学校数量。“内外并举”路径可以形成比较均衡的发展态势, 但要同时兼顾两个扩大问题, 则任务十分艰巨。我国高等教育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大众需求, 选择了“内外轮值”的中庸之路, 在一定历史时期, 既抓住了主要矛盾、化解了主要问题, 又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四) 严进宽出的培养方式
严进宽出的核心内容是控制入口、开放出口, 即通过考试等选才途径, 严格控制生源质量, 但对最终结果则不过多干预的培养方式。我国严进宽出培养方式的实行主要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国家急需人才的社会背景所做出的判断与选择。该培养方式比较适合精英教育, 即通过先行选材、集中资源的方式, 进而提高办学效率与社会效益。宽出的核心问题是缺少竞争淘汰机制, 学生缺少学习与成才压力, 影响高校教育质量与学习风气;尤其是大众化时期, 由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无原则、无条件地“宽出”, 势必影响高校的声誉与秩序。
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与国外的宽进严出、严进严出有很大差异。法国、意大利的综合性大学, 往往采取“宽进严出”的培养方式, 即举凡获得高中会考文凭者, 皆可通过注册进入综合性大学, 给大众以同等的、充分的受教育机会。例如:法国的综合性大学自1958年始, 即实行开放式入学, 但在大学内部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 逐年淘汰;而在另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则采取“严进严出”的培养方式, 如法国的大学校、美国的4年制以上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 这些机构往往采用综合的、十分严格的入学考试以选优才。我们认为, 可以针对不同层次, 提出不同要求, 选择不同方式, 层次越低, 入口越松;层次越高, 出口越严。
三、成就与经验
建国60年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其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高等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1949年, 我国仅有普通高校205所, 在校生11万余;1978年普通高校发展至598所, 在校生接近86万;至2007年, 我国共有高校1908所, 在校生1885万。可谓30年一小步, 60年一大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张, 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阶层的适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 我国已将高等教育入学门槛大大降低, 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 使得社会公共资源惠及普通人群。自1949年始至2007年, 我国普通高校共为社会输送了各种专业人才1913.66万人, 这些毕业生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长与智慧, 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促进了社会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2.高等教育布局有所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逐渐得到改善, 偏远地区逐渐设置了高等教育机构。解放前, 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分布于东南、中部地区, 最高年份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7所, 其中, 上海36所、四川25所、江苏22所、广东15所、北京13所、河北12所, 内蒙古、西藏、黑龙江、宁夏、青海等省份无一所高校;新中国成立当年, 黑龙江省即克服地域劣势, 创建6所高等学校, 摘去无高校帽子;1952年, 内蒙古创建3所高等学校;1958年宁夏创建3所高等学校;至1971年, 全国所有行政自治区全部设置了高等学校。
3.高等教育结构得到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在经历巨大起伏动荡后, 逐渐趋于稳定合理。1949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05所, 其中, 综合性大学49所, 占普通高校总量的24%, 约1/4。此期虽总量较少, 但普通本专科生比例比较合理。1978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598所, 其中, 综合性大学32所, 占5%, 因综合性大学比例过小, 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发现与培养。1998年, 我国共有普通高校1022所, 其中, 本科高校600所, 占59%, 比例过大;普通专科高校422所, 占普通高校总数的41% (见表5) 。1999、2000年普通高校本科院校数量与普通高校总数所占的比例保持在56%以上。普通高校本科生比例过高, 一方面造成高端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 也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培养质量。2001年后, 我国高等教育在保持一定增长幅度的同时, 开始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 虽然本科院校的总量基本稳定, 但在普通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则大幅减少, 降至49%, 比上一年降低9个百分点;同时, 普通专科高校快速增加, 提高到628所, 占总量比例突破50%大关, 达到51%。此后, 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虽仍逐年增加, 但所占比例却逐年减少, 2005、2006、2007连续3年普通本科高校占普通高校的比例不足40%。可见, 高校已经形成了相对合理的梯次结构[1965,7,8]。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8—2006年) 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
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转轨。
如前所述, 建国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格局, 经历了数次的“收”“放”调整。1993年, 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纲要》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 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9]通过高教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解决了部门办学、“条块分割”、“学科壁垒”、“专业过窄”等问题, 逐步扩大了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以及高校的自主权。
5.民办高等教育获得发展。
改革开放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发生悄然革命。早在1982年, 国家《宪法》即开始鼓励社会力量承办各种教育事业, 1982年3月, 中华社会大学在京成立, 开新中国民办高校之先河。198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其后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以及发展战略, 均积极倡导鼓励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尤其是200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鼓励社会积极创办教育事业, 允许投资者合理取酬。为此, 民办高校在国内各省纷纷创建, 至2007年, 我国普通高校1908所, 在校生1885万, 民办普通高校 (含独立学院) 占普通高校的32%, 民办高校 (含独立学院) 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形成了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初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6.高等教育大国战略初步实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推进中,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由高等教育小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大国, 并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普通高校招生320.50万人, 在校生903.36万人;2007年, 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达565.92万人, 在校生总规模达1884.90万人。通过高等教育扩张, 高等学校的学科分化不断加速, 专业设置不断调整, 社会需求的覆盖面不断加大, 教育质量不断得到加强, 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合格人才。
四、未来发展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面向新世纪, 在系统梳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全面总结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关注公平、促进效率。
公平原属于经济学概念, 既指具有客观性的付出与收入的比例系数, 亦指一种相比较而存在的主观体验;而效率主要指有限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实现最优化的利用。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生活中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矛盾的客观存在, 没有公平的效率影响稳定, 离开效率的公平缺少支持。近30年来, 中国社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高等教育从社会中获得的资源总量亦愈来愈丰;同时,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的问题亦愈发凸显。为此, 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公平理念应努力实现以下几方面转换:
其一, 从“兼顾公平”到“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 尤其是社会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况下, 为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 国家往往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分配严重失衡、社会矛盾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社会公平即成为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所以, 各级管理者在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方略时, 要特别重视公平对效率所形成的潜在的、持久性的影响, 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从而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 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从以往的管理实践看, 我们往往关注形式公平, 重视程序合法, 忽视结果公平、实质合法, 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公平的效度和信度。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例, 其原初动机之一是为每一个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高昂的教育收费使原本可以进入高校学习的优秀青年被拒之门外, 使看似公平的事物, 却蕴涵着实质上的不公平。所以, 不仅要起点公平、过程公平, 而且要结果公平, 实质公平。
其三, 从“单一公平”到“多元公平”。高等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上大学的机会, 或者社会为每个学生提供工作岗位。高等教育公平涵盖方方面面, 包括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专业, 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信仰个体等均具有同等的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高等教育通过输出思想、传递知识等方式, 为社会每一组织、个体提供公共性服务。
2.稳定规模、质量并行。
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不懈追求的两大目标。在未来一段时间里, 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数量上的有序扩张, 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满足社会与大众需求;另一方面, 通过校内资源共享、高校与社会互动、校与校联手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途径, 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首先, 借助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 通过各种交流平台, 实现资源互补, 提高高校教学科研的学术水平与理论创新能力。其次, 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严把培养出口, 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中贯彻“严进严出”、“宽进严出”和“宽进宽出”的发展战略, 较低层次高校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甚至尝试开放入学;而对于本科高校, 尤其是“211工程”与“985工程”高校则严控质量关, 加强出口的跟踪评估。把开放入学与限制入学结合起来, 把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起来, 创新选才与培养机制。第三,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通过实施“高校引智计划”, 引进国外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加强本部门的师资培养, 打造更多优秀创新团队。总之, 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稳步增长。
3.突出特色、以特促优。
高校办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点或属性。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高校办学的层次特色、类型特色、学科特色与方向特色等。层次特色主要依据高校学术活动方式及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几种办学类型, 如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技术型等;类型特色一般依据高校学科设置数量、学科覆盖程度以及高校培养目标等而确定的办学类型, 如综合类高校 (覆盖或部分覆盖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教等) 、理工类高校、师范类高校、艺术类高校等。一般情况下, 诸种办学特色可同时并存。当然, 高校越多, 越依赖于学科特色与方向特色, 进而形成高校办学特色。正如伦敦大学副校长斯图尔特·薛瑟兰所说:全世界的大学, 分守着他们各自对真理、学术和科研所做出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 高校在确立自身发展战略时, 既要客观评价高校自身特点与优势进而提出战略目标;同时, 又要密切关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布局与结构, 要结合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 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突出特色意识, 以特色求生存、以强势促发展, 将高等教育大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4.加强职教、注重实践。
目前, 我国已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为“基”大于“顶”的梯形或塔型格局。在未来, 应继续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在梯形顶层, 坚持发展精英教育;在梯形底层, 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为此, 首先要提高认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应从中央到地方, 从社会至个体均应积极关注高职教育, 尤其是农村高职教育, 修正认识中的偏差。其次, 要明确定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在客观分析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 根据学科优势、地域特点、培养目标、社会威望、综合形象等若干项指标, 合理地确定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角色与位置。第三, 要突出实践、强化高等职业教育。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实践教学为主要途径。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社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 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 加强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部门的合作, 建立高校与企业、部门互惠共赢的实践、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研究问题、亲身实践的能力, 实现课堂传授与实践指导、学习经验与实际体验、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间接接受与直接获取的有机结合与灵活转换。
5.积极开放、采借多元。
今天, 各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间的互动和交流亦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当然,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高等教育的“自性”亦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 既要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 融入世界文化, 通过实施国际交流合作计划, 切实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 也要注意保持、创新“自性”, 以“自性”融入世界。
6.承担责任、加强资助。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公益性事业, 政府财政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来源, 是高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所以, 国家首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将高等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 从经济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切实做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其次, 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方式, 尽快解决高校因扩招、院校合并等增加运行成本所形成的债务危机。第三, 积极支持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按照政府公共财政制度要求, 建立财政激励机制与董事会管理制度, 合理分配、使用教育经费。此外, 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应法律政策, 鼓励、引进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事业, 形成国家预算、社会投资捐赠、学生缴费等多元筹资格局, 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逐步完成了对旧高等教育机构的收编与改造, 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 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使我国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弱国、高等教育小国后, 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借助数据与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60年来的发展特点、成就和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历程,经验与成就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2]郭峰.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五十年[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999 (05) .
[3]刘光.新中国高等教育大事记[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333.
[4]王胜今, 等.中国高等教育60年历程[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02) .
[5]中国教育年鉴 (1994)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95:4.
[6]王胜今, 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04) .
[7]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6)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9.
[8]教育部2006-2007年全国教育统计公告[Z].
智慧家教让孩子更优秀 篇8
一、寓教于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随处都有孩子学习的资源。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引领孩子把学当成玩,寓教于乐。一般孩子都贪玩,富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我们要积极引导鼓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春天到了,很多家长会带孩子踏青游玩,借此可以让孩子知道所见到的植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可利用树木辨别方向等知识。去游玩购物时,我们可以让孩子认识各种标志,指导孩子学着点餐、付钱,告诉孩子点餐时要条理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意图,付钱时,要思考买了什么,一共多少钱?付了多少,找回多少。在家玩游戏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任何游戏都有游戏规则,我们要按规则玩。寓玩于乐,寓教于乐,孩子在快乐的生活中快乐地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知识,这应该是孩子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二、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祖父母带大的,孩子的很多事都被祖父母包办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被剥夺了。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学着做只动嘴不动手的懒爸懒妈,不要帮孩子去做这做那。在孩子幼小时就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慢慢地从各方面放手,让孩子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可以要求孩子每天适当做点家务,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娈得能干起来,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当然,在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父母绝不是真正的袖手旁观,而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这样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越走越稳。
三、亲子阅读,垫底孩子的幸福人生
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需要静心,因此爱读书不是孩子的天性,需要我们家长去培养。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最有效的途径是亲子阅读。在孩子不识字时家长可以读书给孩子听,孩子初识字时可以陪伴孩子阅读,孩子能熟练阅读时可以与孩子一起研读一本书。我们与孩子的亲子阅读,不仅让孩子在阅读中长知识长智慧,而最重要的是让家人在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享受那无可替代的分享和交流的乐趣。
六年级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 篇9
很惶恐坐在这儿,我深知,作为班主任,我还有很多地方要向大家学习。下面就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一些体会与心得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养成与目标教育并重,树立方向感。
每届新生报到后的第一堂班会,我都会跟他们讲相同的故事,《选择》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咱们是选择享受现在,还是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认为,开学阶段的目标教育与养成教育同样重要。因为假如没有方向与目标的指引,单纯的养成教育便没有载体。因此,开学之初,我引导同学们订立班规、班约,制定奖惩分明的制度,找学生谈心,了解其家庭现状及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其订立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或者找上界成功的师哥、师姐现场介绍经验等。事实证明,入学之后,谁先进入状态,二、通过激励鼓励争先和向上
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每当考试前,我都会给我们班学生订立相互挑战的“龙虎榜”:假如我向你挑战,成绩公布,你输了,就送一个小礼物给我!(当然我规定礼物不能超过三元。)通过这样的激励与刺激,同学们热情高涨,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班级的学风也因此改变!关于激励,另外,在每次大考之前的一两个礼拜,充分了解他们的基础上,找学生谈心,给他们出主意。假如经过了解,这位同学还没有进入复习状态,就给他加压。因为心理学上说,适当的焦虑有利于成功;假如这位学生对于这次考试已进行认真准备,但仍感紧张甚至恐惧,我就会鼓励他放松心境。安慰他:试卷不会很难,你基本功很扎实,只要你保持良好的心态,你肯定行的!老师的鼓励也许能缓解他的压力。成为学生成功的助推剂。到了初三,当某一同学单科成绩特别优异的时候,我会采用另类奖励法。何谓另类奖励法?就是如果某位学生数学考得很好,但他的英语成绩不是很好,我就奖励他一本英语资料或词典,以提示他各学科均衡进步,综合发展!(这一招也是向袁校长学的!)
三、以情感人,以德服人,撑起德育天空
带过五班的老师都知道,五班有几位爱打架的冲动分子。比如吕超,张亚运。就说吕超吧。刚到这个班级,吕超就在一堂课下课与一位同学到北六楼比试,看谁更厉害!对于这位好战分子,我觉得采取硬攻肯定不行。我了解到:吕超尽管好斗,却很讲义气。我就动之以情,对他说,你看你是吴老师介绍进来的,你隔三差五这样干架,让吴老师真的没面子,将来老师在五班哪能批评其他同学?这么一说,吕超很是后悔。保证今后不再打架。我又根据他极富责任感这一特点,委以重任,让他负责班级卫生和一日常规,他的自信从此被唤起。哎呀,整个世界从此安宁!不仅打架没了,班级卫生也上去了。尽管这个孩子后来到寿县参加中考,但拍集体照我还是提前通知他,让他感觉这个集体还记得他。在XX年中考,他也如愿考上寿县一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只用真诚和真心去关爱学生,他们才会在内心里真正的佩服你,听老师的话!
四、科任老师的团结协作和鼎力支持,班级才大有希望
五班的张友芬老师尽管年龄大,但对待却工作一丝不苟。不论什么时候,经过五班我们总会看见她坚守在一线,任劳任怨。值得大家学习和敬仰。语文余老师是五班同学心中的实力派偶像:他上课,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时而深沉忧郁.同学们经常因为上语文课忘了下课。而英语吴志奇老师则是青春派掌门。同学们由于着迷,听课也非常认真。成绩自然很好。物理施凤华主任更是以娴熟的功底、让五班同学折服。化学程老师上课时欢声笑语不断,程老师以他深厚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让学生深信:生姜还是老的辣!历史汪显美老师留给五班同学的印象是:让中考成绩说话。体育刘绍华老师,对五班同学要求十分严格,尽管身体不好,但从未因此耽误一节体育课,令人钦佩!如果说五班这三年还算不错的话,那是因为五班的学生和班主任很幸运,因为他们遇到这么多负责任的老师!因为假如没有你们的真心付出,就没有五班孩子的今天!我真心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和爱护之歌班机成长的领导和老师。
五、关爱后进生,推进班级和谐
说到后进生,想起一个故事: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家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当然,我们绝不是有意将后进生比作故事中的驴,但但历史一样的。有些事情,有些学生看似没有希望,实际上,有时我们不经意中的一点点关爱和善意的提醒,也许就能改变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对周围世界的态度。让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爱!我们班的后进生较多,像胡晓斐,张开如,逯娟等,对于他们,班级的要求是,从最高处着眼,从最低处要求。作业要尽力完成,纪律要牢牢地遵守!我告诉他们,在学习方面,你们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同学们很同情你们,会帮你们慢慢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方面大家可以打折。比如我班的胡晓斐同学,三年来尽管成绩一直不好,但他从不捣乱,而且比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关心集体,你说,这样的学生班主任怎能不心存感激!
班主任工作千辛万苦、千头万绪,但我们仍然要千方百计、千锤百炼!
总之一句话:“班主任工作,啥也别说了,眼泪哗哗的!”
最后套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一句话与各位同仁共勉,“咱们失去的只是个别家长的不理解,赢得的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尊重!”
【六年级优秀家教的经验交流】推荐阅读:
有关六年级的优秀作文精选:掌声05-16
于为生命喝彩的优秀六年级作文05-23
六年级写有关植物的优秀作文08-19
六年级班级团结的优秀日记200字08-28
六年级优秀毕业读书的乐趣600字09-05
六年级优秀叙事文:最美的沿途10-02
六年级优秀作文:难忘的小学生活12-06
国庆见闻的六年级优秀作文12-21
成长的烦恼的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08-11
六年级那令人难忘的目光优秀作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