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作文

2025-01-29

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作文(共11篇)

聆听她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篇1

“来,这是给你的绿豆糕!”我伸手接过来,吃了那块儿被她用苍老的、布满了皱纹的手递过来的绿豆糕。那味道,有苦有甜,好似人生。

她曾经的痛苦

从前,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只好独自带着五个孩子四处漂泊。她帮亲戚照看孩子,以微薄的收入度日。她,就是我的外曾祖母。

那一刻

五岁时,我听到了噩耗:外曾祖母过世了。当时的我并不觉得悲痛,却发现姥姥和妈妈的脸上阴沉沉的,两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我恨自己那一刻的茫然无知,这悔恨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进了我的心,深深地,深深地,永远也拔不出来。

现在

我放下手中的笔,望着窗外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杨柳。刹那间,万物仿佛都寂静无声,因为我在聆听着她身世的辛酸,聆听着她曾经的痛苦,聆听着她一生的酸甜苦辣。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吃过比从她那双手里接过来的、更甜更香的绿豆糕。

一切都静悄悄的,我聆听着她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仿佛听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怦,怦,怦”——那是她临终前的心跳声。

(指导老师 周 悦)

[小编辑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外曾祖母生前对“我”的疼爱,度日的艰辛,以及她过世时,“我”悔恨而又悲痛的矛盾心情。结尾总结全文,前后照应,点明主题,突出了“我”对外曾祖母的深切怀念之情。

(孟 易)

最后一分钟的等待作文 篇2

——题记

奶奶院里不知何时栽植了几株昙花,很少见过真正昙花绽放的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亲眼目睹这位美丽的瞬间,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每天对昙花细心的照料花费了大部分时间,甚至很多时候幻想着那美好的一刻。不久,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挂在枝叶间,随着微风轻摇,硕大的枝叶仿佛在为我的坚持而鼓掌。我知道这里不久将会是他们舞蹈的殿堂,花期将近,为了亲眼目睹这一刻,废寝忘食,全心全意,寸步不离的照顾,可是长期的疲乏劳累,使我感到心力憔悴,趴在床上沉睡过去。却在这时昙花花蕾绽放,悄然含芳吐艳洁白的.花瓣点亮昏暗的大地,使一切都黯然失色,唯有昙花绽放的美丽,这一切的我并不知晓。昙花仍在开放,不过片刻后即花冠凋零,花萼低垂,仿佛也为我错失这个机会而感到惋惜,不一会儿所有的花都凋落了,很可惜,我再也看不到了。

第二天早上来不及梳洗就去看花,果然还是错过了,看着满地的花瓣,真想有些难过,但心里却有了另一番感受,不是因为错过而是这件事。对于我以后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东西因短暂而美丽,因瞬间而永恒,人们之所以苦苦追求他们,正是因为那稍纵即逝的闪光。倘若我已做好万全准备,如果我可以再多坚持些时间,可能那些美丽的昙花一现。不会与我擦肩而过,有时候为人处事也有这方面的道理,但作为主客方的自己要以大局为重,慎重把握自己的选择,多一份等待,多一份忍耐,精彩必因坚持而出彩。

最后一分钟作文600字 篇3

绿草如茵的球场上,球员们奋力拼搏着,十分钟的5V5小型足球赛已经进入尾声,机械屏上的比分仍然是0:0,留给双方球员的时间不多了,只有稍纵即逝的一分钟。

我方球员个个精疲力尽、大汗淋漓,每个人都经过剧烈的跑动,已经快坚持不住了,速度也有所下降。我方中锋带球跑过中场,将球送到了前锋,也就是我的脚下,比赛时间正一点一点流失,现在还剩下三十秒。我一个华丽的转身,晃过对方后卫,再接近禁区,这一系列动作耗掉了十秒,目前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秒了。我单枪匹马闯入对方禁区,即将与决定我进球的关键人物――守门员展开殊死一战。已经做好了射门准备的我用右脚背使出全力,朝足球踢去。不料,脚一滑,踢中了足球底部,这球肯定会打偏。我懊恼不已,可现在懊恼又有什么用呢!踢出去的球就像泼出去的水,怎么可能收回来呢?!不出我所料,足球“哐当”一声打在了门柱上,弹了过来。那时我已耗尽全身所有气力,已经无力再去追赶那颗球了,时间不断缩短,只有九秒了!

我方中锋像一位孤胆英雄,不顾一切地朝球跑去,当他追上足球时,时间只有五秒了!顾不得多想,球还未落地,他就一脚凌空抽射,足球在空中形成了一股锋利的气流,划出了一条绝美的弧线,高速旋转的足球从我头顶飞过,我听到了“嗖――”的一声――球速之快,力量之大!似一枚拥有巨大杀伤力的导弹,又似一颗拥有巨大破坏力的彗星,朝球门猛撞过去。守门员猝不及防,球就已经飞入了球门中。

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作文 篇4

比赛越打越猛烈,双方都弄成了平局,哪队优秀球,哪队就赢了,而这时早已赶到了比赛的最后一分钟。

对手出界了,到大家开球,我向朱一诺抛了个目光,他立刻明白了您是什么意思。我走到他的远方,他装作发送给另一人,随后快速回身发送给我,我接了球。对手们像在荒漠中碰到绿州一样,疯掉一样奔向我,想取得球投球获得比赛。眼见她们就需要夺走球了,我做了个体前变向,然后立刻回身,跑到盲区,立刻投球!朱一偌大喊到:“进!”眼见这球早已到篮球框,我的心情愈来愈兴奋,正当性我觉得跳起高喊赢了的情况下,这球如同跟是我仇一样,又弹了出去,我的心情一落低谷。同伴激励道:“没事儿,有机会。”而这时,一堆人已经偷球,我呼喊道:我能坐收坐收渔利。忽然,球滚了出去,我咬紧牙关,好似一只挨饿的猎豹向猎食进行攻击一般。我张开嘴巴,乃至连鼻腔也一张一叹。我手臂晃动的速率好似装了电机一般,两脚像踩着风火轮一般像篮球赛飞走了以往。就在我想取得球的一瞬间,忽然冒出一双手,界外球夺走。是刘洋,完后,球一旦落入对手刘洋手上,“非死即伤”。“十秒。”裁判员说,“九秒。”完后,只剩九秒了。但见刘洋来啦个“非州步”,然后三步上篮,朱一诺赶快去篮板,但是机敏的刘洋竟然用勾手,“咣当”球进了。比赛完毕。对手们不断地拍掌,大家则是一脸忧愁,灰心丧气呀!

库布里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篇5

然后我们看到影片中最为揪心的在刑场上的那一段戏,库布里克故意拖长了镜头,故意放慢了影片的节奏。从刑场那条宽阔的、对称而又平衡的大道上,三个人分别被押上了刑场。一位夸张的向神父哭诉着他对于这个俗世的眷念、不断通过动作外化着他对死亡恐惧,一位强忍着巨大的痛苦故作镇定的想以一位英雄的身份舍身赴义,而另一位荒唐的被担架抬着上场,他们对一位已经没有意识昏迷中的伤员照样执行死刑的仪式,更像是一出闹剧。节奏是那么缓慢,以至于曾经被好莱坞经典模式培养出来的观众都等待着奇迹的出现,等待着格里菲斯传统下那个“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不过库布里克告诉我们,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下,永远也不会有“最后一分钟的营救”,于是单线程的故事走到了悲怆的结尾。

当最后达克斯军官在酒店门口观看酒店里法国士兵们对一位被俘虏的德国妇女的嘲弄的时候,库布里克做了一次关于人性的“最后一分钟的营救”。当德国妇女用她胆怯的嗓音唱出家乡的民歌的时候,全场肃静。再也没有嘲弄的嬉笑,没有叫喊,法国士兵们都留下了珍贵的眼泪。库布里克想说,其实人们的内心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分享着同样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故事也许有着一个历史的原型,同样发生在一战当中。当英国士兵在战壕中哼起英国国歌民歌的曲调,战壕里的敌人也同样哼了起来。)

而这一点电影大师刘别谦在他的战争电影《你逃我也逃》中也有着同样的体现。刘别谦让他的角色们反复应用着一段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台词:

Hath 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

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fed with 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subject 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

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 a Christian is?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

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一分钟的生命作文 篇6

我真怕将来会有一天,我的青春岁月不知不觉地从我身边溜走了。而我还糊糊涂涂的,我还连收获了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我们要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既然我们是学生,那么我们就要一个好学生,既然我们有条件学习,也有义务学习,那么就应该好好的去学。我们要像明天的生命即将终结那样去珍爱周围的一切。

回过去望一望你已经走过的那一段路程,你是否因为和好朋友闹了别扭而和她一刀两断?你是否因为妈妈的唠唠叨叨而厌烦?你是否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灰心丧气?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7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王天杰◇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王天杰◇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生命每一分钟小学作文 篇8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当我吭起这首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严肃深刻。是啊!生命力的每一分钟是多么珍贵啊!你只要在这一分钟努力奋斗,可能就会迎来下一分钟的成功喜悦。其实法国举世闻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每分每刻的努力奋斗着……

雨果在三十多岁时创作了一部震惊世界的的巨着——《巴黎圣母院》,可就在这时,他被检查出得了癌症。那时许多人都替他惋惜,在事业成功时,理想实现时,却要离开人世,这无论对哪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想任何人遇到这种事,大多数都会一蹶不振,变得疯狂,甚至会坐着等待死神的来临。可是,雨果不是这样的,他坚持天天做运动。而且抓紧活着的一分一秒写作。结局是美好的.,令人欣慰的,雨果坚强地活到了八十岁,比许多没有被病魔缠身的人还要长寿。不但如此,他还创作出另一部震惊世界的巨着——《悲惨世界》。但是如果他在患病时颓废的话,或许他会英年早逝,也就不会有感动人心的《悲惨世界》了。正是他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为理想拼搏,才会有这么辉煌的成就。

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9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学校 韩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读是感情的体验,读也是感悟的升华。读得流利,感悟才能深入。“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课前准备:

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的历程及现在的发展情况。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引出香港。

一、谈话导入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香港,师相机小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学习提示,勾画出学习要求。(课件出示学习提示,生读。)指名一人用自己的话概括学习要求。

2.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思考: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课件出示自读要求)生自读诗歌。

3.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师生适时正音。4.指名会带: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的是哪一分钟? 生说。

师小结过渡:(课件出示:1997年6月30日23点 59分——7月1日00点00分)即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分钟,过了这一分钟,香港,这个祖**亲失散多年的孩子就要回家了。此刻,所有的中国人翘首以盼,等待香港的回归,人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5.快速浏览诗歌,找一找:哪个小节写出了人们等待这一分钟时的心情?

三、再读:读出体会,读出感受

学习第一小节,体会人们等待回归时的心情:急切、期盼

1.生自读第一小节,体会人们等待回归时的心情,批注体会。(课件出示要求)2.交流感受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师据生的回答(板书:急切、期盼),引导抓住关键词体会:越走越近

“叩问”就是真诚热切地询问,如果是你(如果你是祖**亲?),你向这位归乡的游子 2 询问些什么?

“让我拉住你的手”一句中,“你”是指谁?(香港)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师:拟人的写法,感觉像在和亲人谈心,那么亲切。谁能读出这种亲切,急切,期盼的情感?

指名1-2人读,师再引导读: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 学习第2小节 1.观看香港回归视频

师过渡:听,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中英两国政权交接仪式上,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仪式。播放视频)2.创设情境,表达心情。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各位同学。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谁,说什么?(随机采访一人)

你是香港同胞,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对谁(祖国)说什么? 你是大陆同胞,你想对香港同胞说什么?

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如此激动的你们,想对世界说什么?(随机指名说)师:最后一分钟,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特写镜头表达人们这无比激动的心情的呢?

3.默读第二小节,找一找表现人们激动心情的特写镜头。(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4.交流学习体会:学生说自己找到的镜头,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师引导抓住特写镜头,体会人们激动、自豪的情感:旗帜——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土地和天空、刹那的寂静、微微颤抖的嘴唇(师据答板书:升旗仪式 激动)5.再读第二小节,读出人们的激动之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4小节

师过渡: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紫荆花旗的伴随下冉冉升起时,作者又联想到了些什么呢? 1.小组共同学习第三小节,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诗句,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师巡视。

2.汇报交流:(据答板书:回顾历史)

抓住“虎门上空的硝烟、发黄的旧条约”理解,感受历史的屈辱及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体会人们的愤怒;抓住“终于散尽、悄然落地、使大海沸腾”理解,体会百年的痛苦、伤痕、耻辱得以雪洗的喜悦、欢乐、自豪。(相机板书:回顾历史痛苦、欢乐爱国情)3.师引读:这是沧桑的一百多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多年,回顾历史,我们痛苦,我们愤慨。请男生读。

百年的痛苦,百年的伤痕,在最后一分钟得以雪洗,我们激动,我们欢乐。请女生读。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如此强烈,如此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我们一起读。学习第四小节

1.师引导读: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历史的新篇章。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 2.“紫荆”指什么?指名回答。

3.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个时间的代名词吗?不,它是屈辱的结束,是崭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祝福香港,同它一起开创美好的明天,请大家再读第四小节,读出对香港的美好祝愿。(板书:美好祝愿)

四、总结升华

师:时至今日,香港回归已经18年,如今的香港已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的地区之一,这与香港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分不开,也与祖国的强大、繁荣 4 分不开。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今天,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可以自豪地向世界高喊——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课件出示,师引生反复高呼。)下课!

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说课 篇10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设计理念】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景;然后交流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两次读书,方式不同,目的不同。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

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⑴ 指名读第1小节。

⑵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⑶ “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⑷ 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激动无比。)

⑸ 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⑴ 自主学习第2、3节:

(课件提示)

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

⑵ “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

① 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②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③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⑶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板书:

自豪、激动、喜悦。

⑷ 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⑴ 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⑵ 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

美好祝愿。

指名读,齐读。

五、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课件播放:

(香港回归的录像资料。)

如果你亲眼目睹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自豪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练习设计】

1、这些带点的字看起来那么熟悉,可有时却经常听到人们对他们错误的称呼,请你试试找出正确读音。请用“√”勾出来。

脊(jǐ jí)梁

刹(shà chà)那

颤(chàn zhàn)抖

骨髓(suǐ suí)

悄(qiāo qiǎo)然

崭(zhǎn zàn)新

硝(xiāo xuē)烟 叩(kē kòu)问

2、诵读诗歌,浓浓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溢于言表。请再一次回忆这些激情澎湃的诗句。

此刻,是午夜,又是„„

所有的眼泪都是____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____。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___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____,去迎接那新鲜的

___的、芳香的

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___„„

3、香港、澳门、台湾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牢记国耻,激励自身。

⑴ 香港于__年__月__日,__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的怀抱。

⑵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这里的“旧条约”是指______。

⑶ “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11

现在的小学语文非常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古诗还在积累,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视程度就明显不如前者了.就连我们的阅读等级考核,也只是在6级测试中见到了一首《再别康桥》.虽然我本人一向认为中国诗歌的最精华所在是古诗,尤其是唐诗.但是,不可否认,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难能可贵的珍品.而且,现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现今的语言习惯相同,描绘的内容情感也更贴近当今生活,所以学生在诗句的理解上应该更容易一些,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学生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特别有帮助.同时,由于诗歌是语言最凝练的表达形式,现代诗歌中包含着许多古代没有的,现代独具的优美词藻,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孩子们积累语言也很有帮助.《最后一分钟》就是这样一首现代诗,语言凝炼,包含激情,用简短的篇幅表现了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无比激动表现地淋漓尽致.不过《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还是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签订《南京条约》的纪录片,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接着要求学生边联想那屈辱的场景,边朗读诗句,从而读出了对往昔的沉痛,读出对如今扬眉吐气的珍惜之情.《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我结合本组训练重点,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自读自悟,通过课前的检测反馈,我发现学生预习较充分,于是对课的流程做了适当修改。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同时,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的做法如下: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上一篇:电子公文报送系统功能研究(浙江档案)下一篇:弟弟给姐姐写的一封信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