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后八天论文(精选3篇)
生命的最后八天论文 篇1
2012年10月19日, 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接见“林俊德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 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 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 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赋予林俊德院士的颁奖词, 也是对他一生戎装、鞠躬尽瘁的追忆, 更是对他永恒的缅怀与守护。
林俊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爆炸力学研究, 直至永远扎根于绽放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的马兰。而林院士生命征程的最后八天, 有一群人见证着他一次次坚韧而壮烈的冲锋, 这就是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老年病科的医护人员, 他们用爱与行动守护着这颗让人感动的灵魂。
2012年5月23日, 林俊德院士入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老年病科, 医生、护士给予热情接待和妥善安置。护士给他进行了体格检查, 详尽介绍了入院情况, 包括医院环境、医护人员、订餐制度等等。在充分了解林院士的情况之后, 医生护士通过细致沟通, 营造轻松的氛围, 与林院士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尽量为他提供生活上的便捷, 可他并未因自己的身份而申请特殊要求, 反而说:“我是你们的兵, 由你们来指挥”。
入院后, 林院士得知自己的生命不超过三个月, 就告知医生仅需为他进行支持性治疗, 以节约医疗资源, 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完善工作。看到虚弱的老人对工作如此投入, 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深受震撼。大家对他的照顾更加亲密周到, 在大家的眼里, 他不仅是一位功勋显赫的院士, 更是一位慈祥和蔼的爷爷。他每晚审阅资料至深夜, 值班护士每每心疼地提醒他尽早休息, 多加保暖, 保重身体。
每一次治疗方案的制定, 医生护士都要与他进行商讨, 告知实施过程及转归情况, 这一切都基于确保不影响他工作的前提。在为他进行各项操作时, 大家都举荐技术娴熟的护士, 以减少操作带来的痛苦。科里的每一名护士都细致入微, 谨慎仔细对待每一项操作, 不管看似多么简单。在输液时, 护士会详细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认真选择最佳穿刺部位、器具, 并与林爷爷聊天, 以缓解紧张情绪, 而林院士则笑道:“别怕, 大胆扎。”就是这样平等自然的互动, 让双方多了一份信任与包容。
随着病情的加重, 加上日夜工作的操劳, 林院士出现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症状。医生立即请示上级领导进行全院会诊, 会诊结果示:急需实施外科手术解除肠梗阻。而林院士得知术后需绝对卧床, 恳切地说:“我知道这个病的最终结果, 我需要时间来完善工作。”他对工作的执着感动了所有人, 可是这让他的家人除了支持之外也充满了顾虑和担心。面对如此情况, 护士长安丽君和护士赵俊青、杨静等人, 及时、耐心地安抚院士家人的心情, 与林奶奶促膝而谈。林奶奶也敞开心扉, 向护士们讲述林爷爷的故事, 讲自己的担心, 讲家人的心结。护士们在一旁静静倾听, 抚着林奶奶的肩膀, 帮她宽心。为减轻林院士的症状、监测生命体征, 医生决定为他行持续胃肠减压、心电监测, 但他认为这样影响工作, 要求拔除胃管、撤除心电监护仪。所有人劝他卧床工作, 他推辞道:“这样工作没有效率, 躺下来就是病人, 坐起来就是工作者”, 仍然坚持下床工作!旁边的护士都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林院士此时反而安慰护士。于是, 就在他腹胀加剧、血氧饱和度降至80﹪, 严重缺氧的情况下, 所有医护人员含泪协助他下床工作。护士赵俊青、杨静轻轻搀扶林院士坐起, 护士李静、张园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袋和各种管路, 护士刘斐提着输液瓶, 王娟护士帮院士穿上拖鞋……在大家的扶持、精神力量的支持下, 林院士费力迈开脚步前行。短短几步, 走出了老一代军人对事业的鞠躬尽瘁!到电脑前坐下后, 他用胳膊撑着桌子, 尽力维持坐的姿势, 另一只手费力地挪动鼠标, 静静看着即将永远告别的工作。他在家人、同事的协助下, 完成各项工作的整理、归档。工作半小时后, 护士轻声询问他是否休息, 他坚定而吃力地说:“不用, 谢谢”。就这样, 大家默默陪伴着他, 静静关注着他,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 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 生怕某一个瞬间林院士会突然倒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工作, 林院士终于完成了任务的移交, 返回病床。而此刻, 他已大汗淋漓, 生命气息愈加微弱。护士轻轻为林院士擦拭身上的汗水, 整理好床单位, 盖好被子, 理顺各种管道, 密切关注着监护仪屏幕以及林院士。担心林院士真的一睡不醒, 护士们一遍又一遍地轻唤“林爷爷”。为了防止院士的嘴唇干裂, 护士们一次又一次用湿棉签擦拭他的嘴唇。
2012年5月3日20时15分, 林院士完成了他生命的最后冲锋。所有医护人员都静静守护在他身边, 为他祷告, 精心完善最后的照料, 无一人因已到下班时间而离开, 内心都充满悲痛, 默默尽最后一份力。护士们饱含泪水为林院士擦洗身体, 梳理头发, 修剪指甲, 最后换上他一生钟爱的军装。当林院士的遗体被推出病房时, 医护人员排成两列, 深深三鞠躬, 向林院士表达无限敬意, 向林院士挥泪道别!
林俊德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位医护人员, 为了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2012年7月底至10月底, 唐都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安丽君参加了林院士事迹宣讲活动。先后赴总装机关、各直属部队及杭州、哈尔滨、太原、乌鲁木齐等地的科研院所和驻军基地, 作报告近20余场。安丽君护士长所作题为《最后八天的生命冲锋》的报告, 讲述了林院士与死神赛跑的感人举动, 以及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细心护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等媒体报刊也对此事进行了相关报道。
短短八天, 林俊德院士以工作为信仰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医护人员, 大家亲眼目睹了一名共和国院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形象, 深刻感悟到榜样力量的震撼。这种精神力量指引着每一位医护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中脚踏实地、勤勤恳恳, 秉持尚德济世、救死扶伤的信念去守护每一颗执着、坚韧的心灵, 书写行医道路上的壮丽诗篇。
2012年5月林院士在唐都医院照片
生命的最后八天论文 篇2
但你又会获得如何的结果呢?
还记得有一位全名是黄志全的大连市驾驶员在驾驶的中途忽然心脏病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干了三件事:
把车慢慢地停在马路上,并且用生命最终的全力拉掉手动式刹车踏板闸;
把汽车车门开启,让旅客安全性地底了车;
将熄火,保证车和旅客、非机动车的安全性。
做完这三件事后,他平静地躺在汽车的方向盘上,停止了吸气
他的具体犹如同一片蓝天矗立的永远的丰碑,始终非常值得大家留念。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或许不容易像他一样,还为他人考虑,但我或许会像他一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大家做些哪些,留有些哪些。
假如我的一生是一位脸朝黄土层,背望天的农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能把自己在农牧业层面个人所得的工作经验告知大家,说明也没有白过一生。几乎也没有觉得自身是一个农户,就不可以大有作为。
如果我的生命是一个与疾病斗争了几十年的病人,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可以鼓起勇气,微笑着对病人说:疾病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每个人都没有勇气与之斗争。如果你有一颗喜欢左而不喜欢右的心,那么你会打败它。
假如我的一生是工作人生道路,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或许会环顾天上说:我活了一生,拼搏了一生,几乎也没有因一切事而终止拼搏过,现如今人生之路即将结束,往日哪个阳光少年不容易还有了,只留有一份固执的精神实质。
最后的生命作文 篇3
哎!人老了不中用了!自从去年秋天,查出患有心脏骤停以来,老李一直是小心翼翼的活着,从不敢走出小区半步,即使如此,口袋里也不忘装着急救药。这种生活对于爱运动爱大自然的老李来说,无异于人间炼狱!心身备受着痛苦的煎熬,一死了之的想法不知在心间徘徊了多少遍,最终还是怀着对人生的留恋而驻足。可是昨晚的又一次心绞痛之后,老李释然了:如其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下定了决心,今早,老李在老伴送孙子外孙上学的档口,带了一根尼龙绳,悄悄地从家里溜了出来。虽是春天,但天仍有些凉,老李不禁打了个寒颤!刚走出小区门口,就看见不远处发生了一起车祸,老李停下脚步看了一会儿,直到交通警察来了,他才慢慢吞吞地离开了…
穿过通往海边的小径,看见了仍有些灰暗的大海,老李坐了下来眼神有些茫然,回想起自己这一生所经历的坎坎坷坷,眼眶湿润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一双儿女都已成家生子,老伴身体还算硬朗,自己已了无牵挂…
海面上,风赶着海浪,一波波的涌来又散开,海水后浪推着前浪拍打着海岸,翻滚着,低吟着。远处隐隐约约飘荡着一只渔船,在诺大的海面上,显得是那么的孤单无助。偶尔的一两只海鸥,凄叫着划过海面,溅起了点点浪花。晨练的人们陆陆续续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海边的人渐渐地少了,风却越来越大,老李恋恋不舍的看了大海最后一眼,蹒跚着走进海边的防护林,找了一棵松树,用尽力气把绳子套上,环顾了一下四周,听着风声和鸟语,老李微笑着,踮起脚尖,把头伸进了绳套里……
【生命的最后八天论文】推荐阅读:
生命最后的奉献05-13
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作文01-29
我生命的最后三天作文1150字12-04
最美丽的生命――一片枫叶最后的日记作文01-23
演讲-用细心筑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08-17
毕业论文最后的总结09-08
最后的最后06-03
电商决胜最后一公里论文06-23
最后一只鸟论文09-19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笑了散文欣赏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