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9篇)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篇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走月亮》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课文原文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淘táo(淘洗、淘米、淘气)
牵qiān(牵挂)(牵制)(魂牵梦绕)
鹅é(鹅掌、鹅蛋、鹅毛)
卵luǎn(鸟卵、鸡卵、孵卵)
坑kēng(坑洼、水坑、泥坑)
洼wā(水洼、山洼、坑坑洼洼)
填tián(填写、填平、义愤填膺)
庄zhuāng(庄稼、庄、庄严)
稼jià(庄稼、稼穑、庄稼汉)
俗sú(俗语、俗气、庸俗)
跃yuè(跃进、飞跃、龙腾虎跃)
葡pú(葡萄、葡糖、葡萄酒)
萄táo(葡萄、葡萄干、葡萄架)
稻dào(水稻、旱稻、稻米)
熟shú(成熟、熟睡、熟悉)
二、多音字
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客)
假jià(放假)jiǎ(假如)
三、近义词
柔和—柔软 风俗—习俗 满意—满足
浇灌—灌溉 招待—款待
四、反义词
明亮—昏暗 坑坑洼洼—平平整整
五、理解词语
洱海:名,在云南。
淘洗:用器物盛颗粒状的东西,加水搅动,或放在水里簸动,使除去杂质。
运载:装载和运送。
坑坑洼洼: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浇灌:浇水灌溉。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奇妙: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六、词语搭配
(高高)的点苍山 (细细)的溪水
(灰白色)的鹅卵石 (新鲜)的花瓣
(月光闪闪)的溪岸 (月影团团)的果园
(美丽)的月亮 (闪闪烁烁)的小星星
七、词语扩展
AABB式词语:坑坑洼洼 闪闪烁烁
整整齐齐 圆圆满满 顺顺当当 简简单单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九、句子解析
1.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明月、点苍山、大青树、乡间的路等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副山村月夜图。写出了着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为我们创设了一个静谧、美好、祥和的境界。
2.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的情景。
3.春天,我们种油菜,种蚕豆。我在豆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豆,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
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想象到从春天到秋天我和阿妈在地里劳动、玩耍的美景。这些细腻,形象生动的描写,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十、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2.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拱桥、果园和菜地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4.文中不单单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还加入了“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走到溪边,“我”想起了阿妈曾经在这里洗衣裳,“我”曾经在这里用树叶做小船的情景;走到田埂上,“我”想到了种庄稼,找兔草、吹蒲公英等情景。这些美好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了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十一、课文主题
本文描写了在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作品赏析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流着”一词两次使用,想象到“香味在流,月光在流”。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景,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四次。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些句子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如画的画卷。那柔美的语调、动情地朗读,情、景、物的融合,构成了一幅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
《走月亮》一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知识点 篇2
词语解释:
遨游:漫游;游历。
晶莹:光亮而透明。
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造句: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反义词:
渺小——巨大 慷慨——吝啬
枯竭——充足 随意——慎重
近义词:
和蔼——慈祥 渺小——微小
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
节制——限制 贡献——奉献
毁坏——破坏 感叹——感慨
课内问题: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关键句。
答: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1)地球美丽而渺小,不会再长大。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
六年级上册语文《盼》知识点
生字组词:
袖:袖子 袖口 衣袖 领袖 袖手旁观
篷:斗篷 帐篷 船篷 敞篷 篷车
缩:退缩 畏缩 缩短 缩小 节衣缩食
疯:疯子 疯狂 发疯 疯狗 疯言疯语
瓦:瓦蓝 瓦亮 瓦盆 瓦房 土崩瓦解
墩:土墩 墩布 墩子 厚墩墩 门墩儿
甩:甩手 甩车 甩打 甩袖子 甩手掌柜
嚷:吵嚷 嚷叫 叫嚷 大嚷大叫
吱:吱吱 吱的一声响
蒜:大蒜 蒜黄 蒜苗 蒜泥 蒜头 蒜瓣儿
酱:酱油 面酱 酱菜 酱色 甜面酱
炖:炖肉 清炖 炖锅 炖酒 文火慢炖
唇:嘴唇 唇舌 唇亡齿寒 唇枪舌剑
蹦:蹦跳 蹦跶 蹦床 活蹦乱跳
梯:楼梯 电梯 云梯 扶梯 阶梯 梯田
多音字:
兴:xīng兴办 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 rāng嚷嚷
形近字:
袖(衣袖) 抽(抽水)
篷(帐篷) 蓬(蓬勃)
衡(电梯) 递(传递)
词语解释: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知识点
生字组词:
棚:凉棚 车棚 顶棚 工棚 牲口棚
蔓:瓜蔓 藤蔓 爬蔓 压蔓 顺蔓摸瓜
苞:花苞 苞蕾 苞米 苞谷 含苞待放
蕾:花蕾 蓓蕾 蕾丝 吐蕾 护苗 保蕾
苔:青苔 苔藓 苔原 苔斑 苔痕
藓:苔藓
坪:坪坝 草坪 花坪 停机坪
蔗:甘蔗 蔗糖 蔗田 蔗农
瀑:瀑布 飞瀑 瀑流 飞瀑流泉
缝:墙缝 裤缝 缝隙 裂缝 见缝插针
谚:谚语 民谚 古谚 农谚 俗谚
多音字:
蔓:wàn瓜蔓 màn蔓生
尽:jǐn尽管 jìn尽头
形近字:
蕾(花蕾) 雷(雷电)
蔗(甘蔗) 遮(遮掩)
谚(谚语) 颜(颜色)
词语解释:
迅速:速度高;非常快。
苔藓:植物界的一大类,植株矮小,有假根。分为苔和藓两类,有很多种,多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丰满:(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本文把山当作人来写。
谚语: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风后暖,雪后寒”“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尽量: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限度。
反义词:
迅速——迟缓 飞快——缓慢
增加——减少 软绵绵——硬邦邦
近义词:
迅速——快速 飞快——飞速
小学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测试卷 篇3
满分:100分 基础积累
一、我能正确、工整地默写古诗《早发白帝城》。(3分)
二、字音字形。(22分)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到处()
尽力()
几百()...处理()
尽管()
几乎()... 挑战()
参观()
房舍()...挑水()
海参()
舍去()...2.读拼音,写词语。(8分)
fú zhuānɡ
huò zhě
liú lèi
bǎo ɡuì()()()()nǎo dɑi
yǎn zòu
nán hái zhǎnɡ shēnɡ()()()()3.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汉字。(8分)
目:___ ___ ___ ___ 口:___ ___ ___ ___ 虫:___ ___ ___ ___ 氵:___ ___ ___ ___
三、词语超市。(8分)
1.按要求写词语。(3分)
摇头晃脑(含人体器官)___________ __________ ..秋风送爽(描写秋天)___________ __________ 滴滴答答(描写声音)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带点词语的反义词。(5分)
(1)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3)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
四、句子乐园。(15分)
1.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
(1)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2)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3)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4)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6分)
(1)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用带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继续从火线上抬下来。(修改病句)(3)哎呀 狐狸说道 原来是这样 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加标点)3.日积月累。(5分)
(1)三个_________,顶个________。
(2)有理________________,无理_______________。(3)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林樾。(4)天门中断______________,碧水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暖于布帛;____________,深于矛戟。
阅读理解
五、阅读理解。(22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该 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列 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留 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列 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1.用“√”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2分)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短暂——()慌张——()刺耳——()3.文中两次写到同学们给英子热烈的掌声,第一次掌声的含义是(),第二次掌声的含义是()。(2分)A.赞扬英子的故事讲得好
B.给英子以勇气和信心,鼓励她把故事讲好 4.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消防栓(shuān)》,完成练习。(12分)
消防栓的使用方法
1.打开消防栓箱外盖。
2.用快速接头连接出水枪与水带。3.取出水带,向火场方向展开。4.开启出水阀,水枪对准火源喷射。5.使用消防栓灭火器需注意确定火场电源已切断。管理规定
一、管理责任人每月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
护。
二、确保消防设施功能完好、干净、整洁、标识清楚。
三、严禁消防设施前堆放物品。
1.上面的材料重点介绍了消防栓的哪些知识?()(4分)..A.消防栓 B.使用方法
C.管理规定
D.使用方法和管理规定
2.对消防栓使用方法的概括,下面正确的一项是()。(4分)..A.开盖—展开—连接—对准喷射 B.开盖—连接—展开—对准喷射 C.连接—开盖—展开—对准喷射 D.展开—开盖—连接—对准喷射
3.按规定,对消防栓的检查、维护时间,正确的一项是()。(4分)..A.每日
B.每周C.每月
D.每年
作文天地
六、习作训练营。(30分)
好吃懒做的小猪参加运动会,跑步比赛获得最后一名,很受刺激,它认为是自己太胖的原因,于是决定减肥。它向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请教减肥的方法。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编写一个童话故事。题目自拟。字数300字左右。
期末测试卷
二、1.chù chǔ jìn jǐn jǐ jī tiǎo tiāo cān shēn shè shě
3.眼 睛 眨 睁 咬 吃 呼 喊 蜘 蚁 蜻 蝴 江 河 湖 海
三、1.提心吊胆 手忙脚乱 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2.(1)重视 批评
(2)冷清
(3)收缩 难受
四、1.(1)拟人
(2)比喻
(3)夸张
(4)反问
2.(1)妈妈连续工作了十个小时,才下班,真是太辛苦了。(2)“继续”改为“陆续”(3)“!”,“,!”
3.(1)臭皮匠 诸葛亮
(2)走遍天下 寸步难行(3)骑黄牛 歌声(4)楚江开 东流至此回(5)与人善言 伤人以言
五、(一)1.刻 烈 流 烈
2.持久 镇定 动听
3.B A 4.英子,你一直都是最棒的。加油!
初一语文部编版知识点 篇4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谒yè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注释1、3、4、6、7、9、10、11;P38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篇5
(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1.积累运用(共23分)1.请把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2分)翻开七年级上册这本泛着油墨清香的语文教材,我们遇见美不胜()收的四时风.光,体会亲人之间纯cuὶ()动人的感情,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和友谊,感动于书中 zhᾱng()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反思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处模式,遐()想在.童话、诗歌,神话和离言的世界里.2.默写。(8分)①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②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③,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闻笛》)⑤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⑥淫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诫子书》)⑦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⑧,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处表达错误,请按要求修改。(4分)①日前,丹阳市稽查队发现在例行检查时,有一家网吧接纳了多名未成年人。②近年来,虽然有关方面扩大了对网吧的管理力度,然而未成年人泡网吧的现象并没有绝迹。③未成年人上网之所以屡禁不绝的原因,一是少数学生懒于学业,欺骗家长,逃课上网;二是有些网吧经营者受利益驱动,顶风违纪,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④另外,无法准确判断上网者是否未成年人,这也是个别网吧经营者心存侥幸的原因之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改为(1分)(2)第②句用词不当,应改为(1分)(3)第③句句式杂糅,应改为(1分)(4)第④句搭配不当,应改为(1分)4.名著阅读。(5分)好大圣,即现本象,将金睛兽解了缰绳,扑一把跨上雕鞍,径直骑出水底。到于潭外,将身变作牛王模样,打着兽,纵着云,不多时,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声:“开门!”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看见是牛魔王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出门迎接。这大圣下雕鞍,牵进金睛兽;弄大胆,诓骗女佳人(1)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是《西游记》里的经典,值得我们]精读,请问这是大圣第 去借芭蕉扇?(1分)
(2)这次大圣变成牛魔王骗取芭蕉扇,你能说说其他两次大圣分别用什么方法借芭蕉扇的?(2分)
(3)下列有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范爱农。
B.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有“肚子疼”绰号的是沈四太太。
C.唐僧分别在五行山救悟空,高老庄收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D.《西游记》中白骨精先后三次变为美女、老翁、老妇来哄骗唐僧,但都被孙悟识破。5.为了提高镇江市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镇江工市教研室讨论确定了我币初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推荐书目以下为七年级的阅读书目:(4分)(1)《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著
(2)《呼兰河传》萧红
(3)《居里夫人传》【法】艾芙·居里/著
(4)《故事新编》鲁迅
(5)《昆虫记》【法】法布尔/著
(6)《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俄】契诃夫著、汝龙译
(7)《城南旧事》林海音
(8)《八十天环游地球》【法】凡尔纳
(9)《动物农场》【美】乔治。奥威尔著傅惟慈/译
(10)《希腊神话》【德】施瓦布/著
因此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随我亻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交流台】请你从目录中选取一本名著推荐给大家,并写出推荐理由。(50字以内)。(2分)
(2)【心情树】假若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你妈妈。(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100字以内)(2分)
二、阅读理解(37分)(一)阅读《秋词》一诗,完成6~7题。(共4分)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8~11题。(共11分)【甲】狼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 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万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鸣鸣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8.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①犬坐()②狼亦黠矣()..③乃伪睡以俟()④犬阻之不使前()..9.翻译下列句子(4分)(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
(2)然野心不过遁逸耳。(2分)
10.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
(三)阅读郑振铎的《猫》选段,完成11~14题。(共9分)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语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日,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压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米呜!”便逃到至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1.依据文中“我”对第三只猫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填空。(2分)()愤怒()
1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这个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3分)
1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要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2分)
14.从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2分)
(四)阅读《夜晚》,完成15—19题(共13分)
夜晚(韩少功)1)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2)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九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可,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3)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4)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5)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l,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6)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5.文章第3段中加点的“烙下”一词,能不能用“印下”“留下”“刻下”代替?请你说说理由。(2分)16.第3、4段中,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摘录其中的一处,说说写法上的妙处。(3分)
17.请从“星星、太阳、云彩”中选一个词语为对象,仿照文章第一句“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写一个句子。(3分)
18.文章的结尾意味深沉,请你写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2分)
19.文章第5段中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三、作文(共40分)20.刘禹锡由秋日风光而生发独特感受,郑振铎为误解了那只猫而有锥心之痛,韩少功因月光而感受到夜晚的美好,当岁月一天天从我们指缝间溜走,当青春一日日在我们眉宇间晕开,总会有那么一件事,那么人,甚至只是一抹阳光,一株小草………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叩击我们的心灵。请以“在我的心头荡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篇6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二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官渡之战
1、(2)作战双方:袁绍——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作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2)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 年, 曹丕 称帝,定都 洛阳,魏国建立;
(2)221 年, 刘备 称帝,定都 成都,蜀国建立;
(3)222 年, 孙权 称王,229年定都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探究二:赤壁之战
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3.问题思考: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分别是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4.教师补充:
(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自满。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④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
5.材料展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教师提问: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这一战役有何历史作用?
提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探究三:三国鼎立
1.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2.表格展示: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
曹丕
洛阳
蜀
2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3.教师提问: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拓展延伸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要作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论从史出。
例子:评价曹操。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3、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描述不需要修改的是( )
A.赤壁大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B.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孙权称王,定都洛阳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A
三
教学反思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篇7
一、直接性默写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5.(),山入潼关不解平。
6.(),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7.(),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9.(),应傍战场开。
10.(),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夜征人尽望乡。
1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理解性默写
1.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孤零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自己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9.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之情的诗句是:
10.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接赞美秋景胜过春光的诗句是:。
1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的名句是:。
1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
”书写了诗人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
13.《潼关》中谭嗣同以大气浩然之笔抒发冲决一切人生羁绊的豪迈情怀的诗句是:
三、运用性默写
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2.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漂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的美景。
3.羁旅之人每当孤独愁苦之时,往往会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中的“
”来抒发自己的愁思。
4.九年级(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四、归类性默写
1.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2.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连续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3.请写出连续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4.请写出古代诗词中与花有关的诗句。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篇8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 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感受。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篇9
一、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19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文章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__年版)。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三、词语解释
①确凿:确实。
②轻捷:轻快敏捷。
③缠络:缠绕。
④攒:凑在一块儿。
⑤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⑥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⑦敛:收拢。
⑧鉴赏:鉴定和欣赏。
⑨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⑩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11、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12、拗:弯曲,弯转。
13、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14、倜傥:洒脱,不拘束。
四、问题巩固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解析:①“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②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3、文中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
解析:前面写了春、夏、秋的景物,这里再单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正好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
4、童年的鲁迅对他的老师是什么态度?
解析:主要是敬慕先生,信服他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很爱先生,因为学生虽然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是瞪眼睛而已。
5、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美好经历。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会弥足珍贵,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6、文中说,百草园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7、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解析:三味书屋苦中有乐。“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课间休息乐。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8、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8、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解析:矛盾的表现: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
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9、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解析: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10、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
解析: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但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
1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解析: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1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解析: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再塑生命的人》
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文章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__年版)。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想向常人昭示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三、词语解释
①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②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③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④所作所为:所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
⑤疲惫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⑥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⑦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⑧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⑨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
⑩恍然大悟: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11、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集成团。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12、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四、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艺术,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求学中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五、问题巩固
1、“迎接南方春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析:“迎接南方春天”一语双关,表面上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为春天,更深的含义是说莎莉文老师是“南方春天”,将使“我”处在冷冻中的心灵复苏,从而暗示“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
2、“我”为什么说自己的学习是“不求甚解”?
解析:“我”最初的学习动力是来自对手指游戏的兴趣,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文字,只是模仿老师的动作而已。
3、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
解析: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过程并不顺利。海伦总是把“杯”和“水”搞混。莎莉文老师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的游戏,分散海伦的注意,平息她烦躁的心情。然后带海伦?凯勒到井房散步,让她把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面,感受水在手上流过,在她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次次拼写“water”,使她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就是流过手上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样才让海伦认识了水。
4、标题中的“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解析:字面上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在本文中是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她的人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生命的意义焕然一新。
5、莎莉文老师应该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从学识字开始写起?
解析: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莎莉文老师从识字的经历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样事物,洋娃娃是有感情的,水是有生命的,这个世界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知识,也用爱和温暖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解析: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5、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人生的那些启示呢?
解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
6、创造奇迹的两个人──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你认为她们的成功具备哪些因素呢?
解析:莎莉文老师: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海伦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7、莎莉文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什么特点?
解析:莎莉文老师富有耐心,讲求教育方法的艺术,做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的智慧和情感,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
8、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什么是“爱”。所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窃读记》
一、作者介绍:
林海音(1918—20__),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
二、文章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__年版)。略有改动。林海音五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五年,这里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此为背景和素材写成的。林海音在《窃读记》这篇散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由于贫穷而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中看书。
三、词语解释
①贪婪:文中形容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②倾盆大雨: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③适宜:适合,相宜。
④汗涔涔:流汗的样子。
⑤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⑥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⑦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煞,极,很。介,这。
⑧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⑨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⑩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11、支撑:①抵住,使不倒下。②支持住局面,使不崩溃;勉强地维持。
12、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13、贪懒:图省力,图安逸。
14、惯技:经常使用的手段,含贬义。文中带有调侃的意味。
15、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16、四平八稳:①非常平稳;②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③形容做事只求稳妥,不出差错,缺乏进取精神。
17、羞惭:感到羞耻和惭愧。
18、难堪:①难以忍受。②难为情。
19、枉然: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四、问题巩固
1、“我”窃读的经历其实是充满酸、甜、苦等各种滋味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解析:酸:“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长时间地站立看书,身体很酸。甜:“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渴望得到的书本一旦拥有,便如饥似渴地阅读,满足了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很快乐。苦:“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我”为了读书,煞费苦心。
2、“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吃饭长大的”指的是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读书长大的”则是指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身体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在爱中长大的”是指作者得到了店员的关心与帮助,让自己明白这世界还是充满爱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
3、从本文中你感受到“我”是怎样一个学生?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的。
解析:“我”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4、作者在两次“窃读”中分别遭遇到了什么?把两次“窃读”的经历放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窃读时遇到了粗暴、冷漠的老板,使“我”羞惭、尴尬,甚至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第二次窃读时遇到了细腻、善解人意的店员,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作者把两次截然不同的“窃读”经历放在一起,目的是为了突出后一次“窃读”时得到的关爱、支持。平凡的生活中融入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去发现、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和爱。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二、文章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 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文体知识: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四、古今异义
①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②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次,虚数今义:数词,三)
③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④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⑥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六、词类活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③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④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救,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八、问题巩固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解析:“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
解析: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3、“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展。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解析: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
6、请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解析: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7、请试着解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
解析:“夺”原意是“夺走”,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8、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解析:“博学”指广泛学习和学问渊博,“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整句就是要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
9、第八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解析:该章把高尚的感情寓于详细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10、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解析: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1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解析: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一个问题或一门功课很喜欢,甚至从中感觉到乐趣,那么,我们就感受到了学习的真谛。
1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①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②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③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
④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⑥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⑦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⑧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词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名句理解: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乍离乡土的青年,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诗词翻译: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的时候,(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名句理解: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但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时,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介绍: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至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词翻译: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名句理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课件05-08
一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08-16
语文部编版八上教案11-18
七年级语文部编上10-29
秋二年级语文部编教材培训心得07-05
春语文部编版七下语文教学计划5则范文12-09
小学二年级语文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05-25
小学语文部编08-26
语文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0-27
语文部编二上古诗二首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