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桥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

2024-06-25

倪桥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共12篇)

倪桥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 篇1

一、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提升学生对清明的认识,并能够在生活中逐步践行经典,做一个有根基的中国人。

参加人:全体学生

时间:4月1日

地点:各班教室

参加人:全校师生

主持人:曹博栋、王t雯

活动内容及过程:

男1:亲爱的同学们!

女1: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运师附小“践行经典 走近清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清明节主题班会主持稿男1:清明节即将来临,这让我想起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女1:别光顾着吟诗,你知道清明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吗?

男1:我知道,清明节是纪念家中逝去亲人的日子。

女1:那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

男1:恩——这个还真不知道!

女1:幸亏我早有准备,请竖起耳朵仔细听!

男2: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女2:清明最早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男2: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女2: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男1:寒食?是个什么节日?怎么能和清明搅在一起呢?

女1:别急呀,关于寒食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呢!

男1:什么故事?快说来听听——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就在我们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始终找不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为了活命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谁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男1:噢——原来寒食是专门为了纪念介子推啊!真感人!

女1:是啊,那你们有谁知道古人在清明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男2:这个我知道,每逢寒食,人们从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女2:每到清明,人们就和家人一起去逝去亲人的墓前培土、打扫、供奉水果佳肴,或植树、献花圈、致祷词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扫墓。

男2:还有的人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或者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表示怀念。

女2:他们除了祭祖、扫墓外,还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踢蹴鞠、打马球呢!

女1:大家说得都很对!那在清明时我们小学生应该做什么?

男1:清明那天,我可以和父母一起为逝去的长辈上坟。但一定要注意文明祭扫。如果要点燃纸钱等物,要等火完全燃尽之后,再离开,不要造成火灾隐患。

女2: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踏青,欣赏郊外美好的风景。

男2:我觉得健康幸福地活着,就是对已故亲人最好的纪念。

女1:对,清明不仅仅一个抒发情感的机会,更是一个展望未来的机会!只要我们健康幸福地活着,就是对已故亲人最好的纪念。

男1:同学们,让我们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幸福生活,快乐成长,

女1:在美好的时光中走近清明,践行经典。

合(小):祝大家过一个充满情谊,充满幸福的清明!

合(大)运师附小“践行经典 走近清明”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男1:请各班主任自行安排。

倪桥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 篇2

一、什么是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相对于“班会”是一个“子概念”,它的界定在本质上离不开“班会”的概念。《简明教育大辞典》上定义的非常简洁,认为“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的“班会”即为“主题班会”。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则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李银德则进一步丰富这一定义,强调班主任工作和主题班会之间的关系,认为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而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班主任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2]。

沈景娟强调了主题班会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认为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班主任与学生共同设计表现形式、表达方式,通过班主任指导, 由学生表演的一种活动”[3]。

还有一类研究从学生主体性出发,《教育辞典》上定义主题班会如下:“班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班主任进行道德谈话和讨论, 如解释《学生守则》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等。另一种是由学生班委会在班主任指导下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进行的, 如讨论和决定本班重大事项, 开展某项有意义的活动等。有时还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举行‘主题班会’。”但是,研究者关注的是学生中的“干部群体”如何发挥其主动性,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其局限之处。

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界定,研究者出发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概念之间都包含一些共通的因素,“主题班会”的实施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学生,有鲜明的主题,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等等。综合各方因素,笔者认为,所谓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经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策划的班级教育活动。

二、主题班会具有哪些功能

笔者通过对主题班会具体教育功能的整理,发现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论述。

1.从班级建设层面

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从班级角度来看,戴小梅认为它的首要作用就是“提升班级凝聚力”[4],实现对学生集体价值观的培养,增强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如迟希新老师所言,主题班会实际上背后所反映的是这个班级的文化建设,而这种文化建设才是真正影响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源,他认为这种教育的功能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要怎么做,它是一种隐性的规范的功能。另外主题班会它所运用的往往是一种体验的或讨论的形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它需要调动学生情感方面的一些元素,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动机,所以要行使情感感染的功能,最终它通过情感感染的功能要形成班级的一种凝聚的作用,最终达到凝聚的功能。

2.从师生关系层面

在班级这一组织结构中,有两种关系占主导: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如果没有师生关系的互动,没有师生关系的建构,就不存在教育活动”[5]。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平等,而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活动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领域。

主题班会的开展实际上反映了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度。通过交流,可以“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互换”,“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6],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不为师’,学生可以‘不为生’”,师生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师生交往,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班级和社会的关系,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观念,这对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从学生发展层面

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理论层面对主题班会的分析,还是实践层面优秀主题班会的展示,无不体现了对学生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程亚华认为主题班会准备的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重视。“主题班会的准备过程就是教育、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过程。”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准备活动,激发出上进的热情,发挥出自己的才智”,那么“不仅能把主题班会开好,而且将使学生个人得到提高”。最终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7]。李学明更多关注学生内心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主题班会要达到“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启迪学生的智慧”[8]。

三、主题班会的实施现状如何

1. 主题班会的形式概述

张锐曾对主题班会的形式做过综述,共划分了12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有“模式扮演、咨询答疑、专题报告、节日纪念、现场体验、经验交流、成果汇报、才能展示、专题辩论、实话实说、娱乐表演、总结归纳”[9],归纳得很细致,几乎涵盖了当下中小学主题班会的所有形式。李银德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式,将主题班会的形式分成讲述式,讲座式,实践式。黄勇在划分班会活动形式时,遵循“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以德育内容为基础、以德育形态为依托”[10],将目标、内容和形式细化成很多个子目标,根据这些划分开展班会活动。迟希新从活动的类型将主题班会分成体验型、讨论型、表演型、叙事型和综合型几类,从主题上可分为日常主题、政治主题、阶段性主题、节日性主题和偶发性主题。张克龙考虑到不同层次道德水平的学生,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为基准,将生成性主题班会分成“合作式”、“思辨式”、“体验式”以及“讨论式”[11]。

对主题班会的形式划分没有比较固定的说法,研究的也比较少,就目前来看,尚没有一个上位的指标体系来划分。

2. 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主题班会的开展在中小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一线的教师,他们对主题班会的问题描述都比较形象、感性。戴小梅认为目前大多数主题班会不同程度存在着“无主题、无计划、无教育、欠科学”,严卫林则用三个非常形象的词汇形容当下的主题班会----“大杂烩”“歌舞会”“群英会”。柴庆龄从形式上论述了目前主题班会中的问题,例举出四种常见的形式:随意式主题班会、单一式主题班会、包办式主题班会、放羊式主题班会。

张克龙发现,当前教师观念落后,教师德育观、学生观存在问题,过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题班会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过于空泛,内容过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方法上形式单一。他认为教师的个人素质造成了主题班会的一系列问题。

四、主题班会实施应把握哪些原则

大部分研究者在改进主题班会上都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前提。戴小梅从主题班会主题的确定、内容和形式出发,认为主题班会要把握系统性、教育性、全员性、多样性、真实性和艺术性这些原则。陈英在《关于主题班会的几点思考》中谈到,主题班会的内容应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适应现代学生特点;主题班会要适时、适量、适当,形式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李学明认为一堂好的主题班会必须要“针对性强,趣味性浓、创意新、参与面广、形式灵活”。张克龙为当前主题班会的创新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他认为,理想的主题班会应该不是预设,而是通过积极的选择、提炼、整合而后生成的,班主任要学会“巧用学生生活琐事及身边的案例”,而不一定都是离学生实际生活很远的英雄偶像们。

笔者认为,以上的研究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班会的“过程说”展开的,从主题班会的主题确立到实施,这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有相关研究者研究并提出对策。此外,李敏则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设计角度出发,认为主题班会的设计在整体上要达到“立意有高度”、“内容有深度”、“参与有广度”;在局部上要达到“环境布置要有寓意”、“主题表现形式要有新意”、“内容衔接要有创意”[12]。白芸从学生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开展优秀的主题班会,前提是理解和欣赏学生文化,要“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主题必须是具有“现实针对性”,要能调动班级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这样的主题班会才会达到教育效果[13]。

五、对主题班会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上述研究表明了我国对主题班会相关问题研究的程度,得出了很多结论,对开展实施主题班会以及进一步研究主题班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他们首先探讨了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从定义及其功能中能看出,主题班会的开展对学生自我教育和班级管理都有影响。主题班会开展的各种形式对班主任有直接借鉴作用,他们都是基于实践总结出的形式。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下实践中遇到的,对班主任也会有所启示。

但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大多数对主题班会的研究都限于经验层面。这种反思本身很有价值,但是由于研究者自身理论水平有限,论述不充分,使得很多研究结果难以推敲、琢磨,研究立场难以站住脚。其次,对主题班会给出的建议,基本上比较雷同,大多数都是泛泛提出要更加重视主题班会的教育功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等等,并未深涉主题班会的实质,在可操作性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也是今后研究可以开拓的领域。

从文献中最早研究主题班会的时间来看,人们对主题班会的研究已有10多年的历程,但实际上对这一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未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在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究。

1.加深人们对主题班会教育功能的认识

以往研究多在于强调主题班会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实际上对于班会课的现状来说这似乎成了一句口号,未能真正落实下去。大部分的班会课实际上是班主任一个人的表演课或者任课老师的占用课,学校和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性将其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但是主题班会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功能却是不能够忽视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运用一些质的研究方法走进课堂,关注主题班会的现状,从而挖掘其背后的教育功能。

2.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对主题班会的影响

开展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班主任的管理风格直接影响主题班会的质量。但目前我国研究班主任和主题班会相关性内容较少,研究者大多是将两者分开,从而未能看到两者之间的紧密性。

3.主题班会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以上的研究让笔者认识到主题班会和班级文化之间的关系,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学生个体社会化的程度,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14]。良好主题班会的开展背后所折射出的恰恰是这个班级的文化氛围。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创设一些平等、宽松的课堂或者户外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从主题班会的策划到开展,这一过程实际上即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如何通过主题班会建设班级文化氛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4.创建开展主题班会的指标体系

主题班会的研究最终是为了能给实践中的教师一个导向性,帮助他们如何开展主题班会。因此,笔者认为,建构一个科学的主题班会实施体系尤为关键。这个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一节主题班会应该实现哪些目标,每项指标都能对应出一些具体的行为或者态度。同时,这个指标体系能够帮助教师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设计一个主题班会。

倪桥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 篇3

关键词 小学 班级活动 主题班会 主题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099-02

主题班会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召开的班级会议,它是一种常见的会议类型。顾名思义,“主题”是主题班会的灵魂,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对于开好主题班会至关重要。具体说来,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主题的选择要有时间性

一年四季不同的月份有着不同的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植树节、儿童节、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等,還有一些特殊的纪念日,如国际爱眼日、世界无烟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等等,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和接受特点的节日作为契机去选择班会主题,以一些特殊纪念日开展班级活动。如在感恩节时以“学会感恩”为主题,开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在自己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是父母老师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很多的爱和关心,进而引导他们,将他们的善良的本性与感恩之心付诸实际行动。这样类型的主题班会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丰富了孩子们对生活的深入了解和课外认知。

二、主题的选择要有阶段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从稚嫩到成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循序渐进的,而他们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是慢慢增加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智力和兴趣等都有差异,要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学校和各班主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契合的主题班会。例如:高年级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前,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让他们产生好奇和疑问,这时就有必要对高年级的孩子召开关于青春期知识的主题班会,帮他们解开疑惑,让他们从容面对青春期的到来。而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刚融入学校生活,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多的是依赖父母和老师,不懂得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对于这类孩子就有必要选择“团结就是力量”“我爱班集体”“我们是好朋友”“我爱我的学校生活”等正面教育的主题。

三、主题的选择要有开放性

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周杰伦的歌《蜗牛》进了教材,篮球明星姚明进了教材,跨栏王刘翔进了教材,刘德华也进了小学英语的教材,这至少可以肯定其中必有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地方。那么在面对这些新的榜样形象时要考虑的就是怎样从中升华他们背后的价值。如《蜗牛》歌词里“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坚持不懈精神,刘翔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些都是值得放到主题班会里提升的另类教育资源。

四、主题的选择要有趣味性

主题班会的设计应该有趣味性,注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选题和取材都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让他们全员参与。我曾开展过“百科知识竞赛”主题班会,这样的班会既可以让学生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也可在班会中间穿插关于班会主题的诗歌、舞蹈、小品、歌曲、课本剧等,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五、主题的选择要有教育性

“教育是心的唤醒。”班主任应深入生活、深入学生,发现问题,利用主题班会,选择契合的教育主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理想观的引导,使之成为有思想、有信仰、会做人、会学习的人。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朽的主题,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爱国主义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要进入小学生的心灵就应该从实实在在的小地方入手,低年级可以选择“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它们的深刻含义;高年级可以选择“讲爱国小故事”等主题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兵.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田恒平.班主任理论与实务[M].北京:京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小学生清明节主题班会心得体会 篇4

本文来自代写之家

清明节主题班会 篇5

通过班会,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更具体、详细的了解。通过讲故事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二、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能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会好好学习、热爱生活、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三、活动准备:师:有关资料 生:鲜花

活动过程:

(一)、了解清明节

1、清明节由来,清明节习俗,清明节食品,清明节纪念方式及国外清明节。

2、让学生知道清明节的日期;清明节的别名;随着网络发展,清明节有了不同的纪念方式;我们家乡清明节的食品和习俗。

(二)、学会去爱

1、故事 《刘邦祭祖》

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谁?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想的?

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祖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有爱父母的人,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2、录像片段:解放战争

(1)看片段

(2)谈体会:

3、诗朗诵《站在烈士纪念碑前》

四、活动总结:

清明节主题班会记录 篇6

活动目的:

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

2、通过教育,大家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3、培育和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把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爱国行为结合起来,学好本领,为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致辞:同学们过几天4月5日,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了。你知道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吗?说到清明节扫墓,我们也一定回想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们。

(二)、主体:

1、了解清明节习俗

2、了解祭扫烈士墓的注意事

3、革命先烈事迹

主持人:你知道哪些英雄先烈的事迹?

(1)、方志敏

(2)、刘胡兰

(3)、雷锋

(4)、邱少云等等。

谈谈你对革命烈士的认识。

三、总结:

师:通过教育,大家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这清明时节,让我们缅怀学习他们,分享英雄的光荣和幸福感,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活动收获:

倪桥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 篇7

一、小中见大“重引领”

“小中见大”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基本方法,它是指从学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表现中挖掘整合提炼主题。“小”指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普遍现象;“大”指透过这些小事、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和蕴涵的教育价值。[1]“小中见大”要求班主任养成教育的敏锐性,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挖掘进而整合出具有引领价值的教育主题。

例如,“普遍二孩”政策出台后,一些家庭有了“二孩”或准备要“二孩”,但因相应的亲子沟通、教育引导不到位,一些家庭中的“老大”出现心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反常。对此,班主任应敏感地意识到,教育的契机出现了。最近一段时间,班上有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反常态,总显得心事重重,上课老走神。交流后才知道,原来爸爸妈妈准备生“老二”,且妈妈已经怀孕了,小姑娘感觉一家三口的幸福日子即将一去不返,所以情绪低落。为此,笔者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近70%的老大不想要弟弟妹妹,主要是担心生活现状被打破,怕弟弟妹妹夺走了父母给自己的爱。

据此,我准备组织召开一次“我要做真正的老大”主题班会。事前,我通过调查,了解班里学生的家庭成员现状及未来父母是否有生“二孩”的打算,对已有“二孩”和准备要“二孩”的家长分别进行采访摸底并录像。活动当天,我邀请了部分家长共同参加活动。

整个活动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我是老大,我有小烦恼”,请部分孩子聊聊近期家里的烦心事,说说自己心底的小担忧。第二板块为“我是老大,我有小主张”,以“是否支持爸爸妈妈生个弟弟或妹妹”为辩题,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老师相机提炼双方主要观点,择机播放录像,家长择机发言,帮助孩子消除误会和顾虑。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普遍二孩”这项政策对于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意义,尤其要深刻理解这样的道理:是否生二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主张,但父母更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学会与父母增进沟通和交流,无论父母是否生“二孩”,我们都应理解父母,并以行动支持父母。第三板块为“我是老大,我要做真正的老大”,请几个原来就有弟弟妹妹的学生交流做“老大”的感受,如“我教弟弟做算术”“家有小千金妹妹”“小小跟屁虫带给我的快乐”等,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好真正的“老大”。

可见,“小中见大”的班会课因其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能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契合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因而对引领学生成长大有帮助。

二、大中见小“接地气”

“大中见小”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常用方法,指从社会大背景或热门话题中联系教育实际提炼主题。在这里,“大”指国内外近期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小”指学生对重点、热点事件的真实态度和认识。“大中见小”要求教师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或大事件中挖掘主题。

例如,体育新闻、体育明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2015年8月底,在田径世锦赛4x100米接力决赛中,我国运动员获得银牌。事后,四名队员莫有雪、苏炳添、谢震业、张培萌都成了孩子们的偶像。开学后我即以此为素材,提炼出班会主题“成功的背后”,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运动员训练的艰苦、比赛的激烈,观看对他们的专访,从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再如,游泳世锦赛100米自由泳飞人大赛中获胜的宁泽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后,我让学生联系“飞人”刘翔曾经的退赛,领悟运动员成长的艰辛,认识到要真正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既敬仰他们成功时的伟大,更理解他们作为一个个体的渺小,看到卓越运动员夺目光环下身体和心理的巨大付出和历练,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再如,“扶不起的中国老人”事件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就此,笔者曾在所教班级中做过调查:“看到陌生老爷爷老奶奶摔倒在地,你会去扶吗?”结果全班41名学生中,有39名孩子明确表示不会。原因主要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有关报道,怕被冤枉。就此,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案例剖析、深入思辨、遥想未来、角色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关主题的教育。结果,至主题活动告一段落时,还有4名同学表示不会去扶摔倒在地的陌生人。这样的教育效果虽出人意料,但恰恰证明是成功的,因为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主题班会创设的教育情境、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利于反映学生真实的心理和观点的。

“大中见小”的班会课因主题架设起重大事件、热点话题与学生生活、思想的沟通桥梁,显得“接地气”,因而往往能取得真实而深刻的效果。

三、旧中出新“拓视野”

“旧中出新” 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创新方法,指的是从常见的观念中引发新的思考,在思辨提升中提炼主题。[2]“旧中出新”要求教师改变思维定势,以更开阔的教育视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给学生以新的启迪与教诲。

例如,对“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往的教育焦点是“团结合作”,学生也大都认同,但这恰恰固化了他们的思维。为此,我借用这个老故事,设计实施了“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主题活动。以下为活动实录摘要:

活动伊始,老师直接导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都听过吧?许多人批评这三个小和尚。我不赞同。我细细研究了这个故事,觉得要为他们鸣不平。我觉得,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罪魁祸首是——庙里的那根扁担!谁让庙里只有一条扁担呢?这根扁担,一个和尚可以用它挑水,两个和尚可以用它抬水,三个和尚咋办呢?就是这一条扁担惹的祸嘛!

“我不同意!”“没道理!”“跟扁担有啥关系?”不出所料,教室里反对声四起。

当然此时他们只是以一种思维的直觉作了一个浅显的判断。

nlc202309081835

“为什么不能怪扁担,请用你设计的方案说话!注意:三个和尚暂且称为甲乙丙。”老师提醒学生先安静思考,然后开始辩驳。

结果,学生想出了三四种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甲乙丙分别挑水,一人一周。

为用好这一生成性资源,老师追问:“这个方案好在哪?弊端在哪?”

有学生说:“还是一人轮一天更好,不然太累了。”有学生说:“这个方案不错,另外两个和尚在不挑水的日子可以全心念佛。”

见学生的回答大多集中于以上思路,为进一步激活、深化他们的思考,老师问:“哎,三个和尚每天念经,生活其实很枯燥,那挑水这种事就仅仅只能用这种轮值的方式吗?有没有更有趣的方法呢?”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一时间,“剪刀石头布”“猜谜比赛”等等方法应运而生。课堂里顿时一片沸腾!

“这样很公平!”“这样大家都服气!”

老师继续追问:“三个和尚同居一室,每天朝夕相处,挑水这件事非得每个人干一样多,体现所谓的公平吗?”

教室里先是一阵沉默,而后又热闹起来:

“其实当天谁有空,谁就主动去挑水嘛!”

“要是谁身体不舒服,生病了,其他人就帮帮忙呗!”

“大家都主动做,不愁没水喝!”

……

这一活动,真可谓课已尽意未穷!在这个讨论型主题活动中,“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已经远远超出原来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这里有友谊,有情义,有对公平的深入理解,其内涵不断加深,学生思辨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培养。

可见,“旧中出新”的班会课往往主题灵动,学生思维的框架被打破,思想火花不断迸发。

四、即兴生成“引共鸣”

“即兴生成”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有效方法,指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捕捉“点”,延展“面”,即兴生成更具挑战性和有意义的主题。这样的话题往往更利于唤起孩子们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一节品德课上,男女生开展竞赛,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宣布比赛成绩:“因为男生在比赛过程中不够遵守纪律,所以女生组加50分,最后的比赛结果是:女生赢。下课!”教室内顿时一片唏嘘:“不公平!”“绝对不公平!”“这样的比赛没有意义。”老师原想通过给女生加分的方式,“教训”这些不遵守纪律的男生,但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了。对此,老师没有“气急败坏”,而是灵机一动,说:“我好像听到有同学在说不公平。既然这样,这个周四我们就以‘论公平’为主题,来开一次班会课吧。”

结果,班会当天,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公平的含义是什么?”“真正的公平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绝对的公平吗?”这三个问题分析、辩论、探讨。当时,恰逢区运动会刚刚结束,班上有两位运动员一同参加了百米赛跑,结果一个获奖,一个失利。老师采访这两位运动员说:你们认为比赛结果公平吗?当两位同学都斩钉截铁地回答“比赛很公平”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无论输家还是赢家,他们都觉得是公平的?同学们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因为规则公开,标准统一,所以大家都认为公平。接着,在“生活中凡事有绝对的公平吗?”这一环节,许多同学举例谈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就这样,在这种不断的追问与讨论中,同学们对“公平”的理解不断深入,思辨能力不断提升。

“即兴生成”的班会课因其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易于引发学生共鸣,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因而效果显著。

综上可见,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其选择和提炼的方法很多,但无论何种方法,都应该有鲜明的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学生生活或思想实际,并最终对班会课的质量与内涵有提升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瑜洁.主题班会设计的三要素[J].班主任之友,2004(8).

[2]周建丽.浅谈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J].中小学德育,2012(5).

清明节主题班会教案 篇8

一(1)清明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节的民风民俗以及饮食,了解烈士的事迹。

2.通过教育,让学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准备:

1.诗朗诵

2.清明节来历和风俗等资料

活动过程:

1.了解民风风俗

a.祭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b.踏青春游

c.放风筝

d.斗鸡

2.清明饮食

青团、螺蛳

3.缅怀感恩

a.观看扫墓图

清明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篇9

三年级

一、活动目的:

通过清明节的主题教育,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让学生知道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学生通过学习和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深知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二、活动时间:4月1日

三、活动地点:教室

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上网等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全体队员共同参与,由队员代表李晓语介绍)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三)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句:

A: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则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即是从这首诗中化出。

C:温庭筠《清明日》:“清娥画扇中,青树玉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他写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闭在后宫的宫女们,在清明节也得到了放松,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会儿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会儿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画图中一样。

D:宋代王禹称的《清明》诗则写出了一个穷书生的困苦生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就是贫穷的读书人过的清明节。

(四)开展“清明节小报”展评活动:

1、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已完成的一份“清明节小报”。

2、各小队在队长的组织下推选1——2份优秀小报参加展评活动。

3、各小队讨论后选派代表参加评选活动,推选出优胜小报和优秀小报。

五、活动总结:

清明节主题班会的心得 篇10

一、活动准备工作到位,人员分配合理。

本次活动的前期准备我们按细节分配给每一个人去做,在活动举行前天我们除了检验准备工作是否到位之外,还为活动当天做了详细的分工,确保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求分工明细,使到我们很好的开展了这次活动,更加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齐心协力,相互帮助,让我们克服了活动准备中的所有阻碍。

二、秩序良好,南北青协齐心合作。

在活动当天,从进场扫墓到组织游戏,甚至最后集中回校的过程中,都很好的维持了秩序,避免由于秩序不好造成场面混乱引致的许多问题。特别在扫墓过后的南北青协联谊活动中,大家相互合作,使游戏进展顺利,使大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日后南北校青协的愉快合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三、全程用心,坚持到底。

负责活动的每个人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一直坚持到最后集中回校的时候,负责活动的工作人员都提前回到了集合地点做起了点名工作,保证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安全准时的回到学校,使这次的活动真正的完满成功。

四、活动的不足与改进。

1.没有组织进行好开展联谊活动中游戏的环节,在开展游戏之前很多人就已经自由活动去了,为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预先告诉人们活动的流程,以保证活动按原定的程序开展。

倪桥小学清明节主题班会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通过清明节的主题教育,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让学生知道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学生通过学习和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深知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二、活动时间 4月3日

三、活动地点:高一(8)班教室

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上网等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全体班委共同参与,由主持人徐冲介绍)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二)了解清明节的习俗:(由注册人徐冲介绍)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插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三)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句:(由班委代表胡孔辉来朗读)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班委代表王翱介绍: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则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即是从这首诗中化出。由班子张梦媛介绍:温庭筠《清明日》:“清娥画扇中,青树玉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他写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闭在后宫的宫女们,在清明节也得到了放松,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会儿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会儿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画图中一样。由班委代表范辉辉介绍:宋代王禹称的《清明》诗则写出了一个穷书生的困苦生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就是贫穷的读书人过的清明节。

(四)开展“清明节小报”展评活动:

1、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已完成的一份“清明节小报”。

2、各小队在队长的组织下推选1——2份优秀小报参加展评活动。

3、各小队讨论后选派代表参加评选活动,推选出优胜小报和优秀小报

五、活动总结:

本次高一(8)班清明节庆祝活动圆满成功,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动画录像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及清明节的习俗。在看完录像我们还向同学进行了提问,进一步巩固大家对清明节的了解。在采取录像时,我们收集的是青年版的录像,这样更直观了解清明节。在看完录像之后,我们下一环节是让同学们分享带来的青饼,青饼也是清明节的一道食品。在这一环节上我们主要让大家品尝出青饼与其他饼的不同之处,而且在大家认真品尝完之后,主持人还请同学进行了提问:“你吃到的青饼是什么味道的?”。有些同学便回答到:“我的青饼里面有芝麻馅、红糖”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大家的知识经验也得到了提升,同时,也符合了我们高一(8)班组举行此次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我们的同学显得更加的认真。王翱同学认真捕捉同学有意义的镜头,范辉辉,胡孔辉在场内维持秩序。

六、小结

整个活动显得更加有序,在这样活动中我们大家也得到了很多经验,更有助于今后活动的开展。希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学生学习英雄先烈的革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做一名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好学生。

七、反思

对于清明节安全主题班会推荐 篇12

班会目的:继承传统习俗,懂得尊敬父母,爱护、保护自我 主 持 人:吕新波

班会时间:20某某年4月1日

地 点:2楼练功房

参与人员:某某1、某某2班全体学生

主要内容: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要到了,这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根据学校指示,,今天我们班召开名为“清明假期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

安全无小事,细节很重要,清明假期期间具体安全注意事项如下:

一、交通安全:

乘车前往祭祀或出行时千万不要乘坐“三无”车辆,要密切关注车况;骑车出行时,要注意遵守相关的交通法规;步行出门时,过马路时候要牢记“一停、二看、三通”,“先向左看,再右看”,注意来往辆。

二、祭祀过程中的安全:

在进行点香、放炮、烧纸等活动的时候应注意周围的林木的防火事项,不要在易引起火灾的地方和时间段内燃放,不要在有风的情况和草地上燃放,祭祀完毕后,一定要确认祭祀用火已无安全隐患方可离开。

三、谨防欺诈、传销等不法欺骗行为:

要提高个人的警惕性,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类似于诱惑的言语,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信“天上绝不可能掉馅饼”。

四、上山时,不乱爬树。

五、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吃三无、过期食品。

六、牢记“110、120、119”等紧急求助电话,遇到紧急突发状况时,不要慌张,保持头脑冷静,沉着应对,适时拨打电话求助。

班会目的:继承传统习俗,懂得尊敬父母,爱护、保护自我

主 持 人:欧启利

上一篇:新视野眼镜十周年店庆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第次“全国助残日”电视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