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史复习资料

2024-12-27

港澳台史复习资料(精选7篇)

港澳台史复习资料 篇1

题型

一、填空(基本的东西10*1分)

二、图例(港澳台三地略图,3*5分)

三、辨析题(一句话,正确或错误,错在哪里,该怎么说这句话,2*5分)

四、简答(一章一个简答题,明清政府管理台湾的条例,4*10分)

五、论述(小论文,有骨有肉,1*25分,原因、过程、内容、性质,港澳:殖民/外交(两者也有区别)台湾:国共内政问题。

第一章

1、简述三地地质形成的特点与三地历史发展悠久程度的关系

香港:原与大陆相连,后因地壳运动而形成香港岛,九龙司南端和新界仍与大陆相连。澳门:原是海中小岛与礁石,后因西江水夹带泥沙冲积而成,形成今天的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

台湾:原与大陆相连,由于漫长的地质运动,受东亚大陆板块挤压而分离形成岛屿。台湾》香港》澳门

2、简述三地人口数量变化与形势的关系 香港:人口密度大,人口受形势影响大。

自英国强占香港后,香港人口数量变化就与形势息息相关。由于香港在英国的统治之下,相对内地来说,较为稳定,成为动荡时期的避难所。辛亥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结束、改革开放时期,香港人口会大幅度增加。日本侵占香港时或者香港形势动荡时,人口就会减少。

澳门:澳门人口数量变化受时势影响也较大。17世纪至18世纪早期,变化不大。19世纪随着来华人数增加开始激增,抗日战争时期,澳门作为重要的对外转口港和通道,人口激增。抗日战争中受到日军影响,人口减少。台湾:人口数量变化受时势影响较大。

3、简述三地自然资源情况与三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香港:

1、矿产资源:铁、铝、锌、钨、绿柱石、石墨

2、淡水资源:香江、元朗河等短小河流;水塘

3、渔业资源:150多种鱼类

4、土地资源:林地20.5%、草地灌木地49.8%,可供开发的土地有限资源较少,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重工业,适合发展金融、旅游等行业 澳门:

1、淡水资源:大龙喉、二龙喉、小龙喉

2、渔业资源:150多种鱼类

3、土地资源:极其贫乏 各种资源都很缺乏,适合发展博彩旅游业。

台湾:

1、矿产资源:200多种矿藏。已开采煤、硫磺、金、铜、石油、天然气等

2、淡水资源:浊水溪等48条河流

3、渔业资源:500多种鱼类

4、地热资源:丰富

5、森林资源:4000多种植物,森林面积达55%

6、野生动物资源:土地、矿产、水等资源丰富,可以发展重工业。

第二章

1、从英国对舟山和香港的取舍看英国的侵华目的 选取舟山的原因:群岛良港众多,靠近富裕地区(上海浙江等地)和北京(当时由舟山往京城需时两星期,广州到京城却要花上一个月),拥有一条宏伟河流和最广阔的内陆航行网络。腹地江浙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丝茶的主要产区。如果把舟山辟为自由港,它不但可会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基地,还可以提供大运河与大海之间的交通控制权,以及“可能大得多的政治影响力”。

香港:中国政府广州一口通商,英国贸易被局限在华南,只能选择靠近广州的香港。香港占地不大,易于管理。港阔水深,是天然良港。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背靠中国大陆,面朝南海,为珠江内河与南海交通的咽喉,南中国的门户;又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南海与台湾海峡之交,是亚洲及世界的航道要冲。

目的:在中国口岸设立一个贸易中心,以脱离中国的管制,扩大在华的贸易权力。

2、香港地区被割占和强租的步骤?依照主权治权的拥有香港地区分属哪几种情况?

一、割占九龙半岛,《天津条约》、二、割占九龙半岛南端,《北京条约》,三、强租九龙新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从三地被英国侵占的方式看,九龙和九龙半岛南端都是通过条约强行割占,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主权和治权从中国归属到英国。新界虽然也在英国统治下,但是新界是通过租约租给英国,那么其主权仍然在中国,治权在英国。

3、如何评价中国历届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做的努力

一、早在清政府时期,中国的爱国民众和官员就强烈要求收复香港。但是敌强我弱,懦弱的封建统治者根本不可能收回香港。

二、南京临时政府:曾就租界、租借地问题有所表态。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对收回香港并没有实际行动,根本不可能收回香港。

三、北洋政府试图收回租借地:巴黎和會(巴黎和会议长以不属于和会职权范围而拒绝)、华盛顿会议。这一阶段回收要求是放在大的项目中,重点不在香港问题,没有单独强调香港问题。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三次努力落空: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1942年中英新约谈判、1945年军队进入新界。但是有专门并强调指出香港的回收问题。香港问题的逐渐突出说明了中国在飞跃运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香港收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但南京国民政府的努力失败了,原因就是虚弱的国家地位、外交缺乏独立,无法维护国家利益和中国成为列强利益争夺的牺牲者。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收回主权。暂时维护现状、在联合国的外交努力,中英就香港问题的谈判。

4、上世纪80-90年代港英政府推行“代议政制”的基本情况及其实质 1、1982年5月,26任总督尤德来港,把香港的地方行政改革发展为区议会制度,迈出了香港代议制改的的重要一步。2、1984年7月18日,尤德在立法局会议上提出《代议制绿皮书》,11月21日又发表了《代议制白皮书》,计划从1985年起,将全部由港督委任的立法局非官守议员部分改为民间选举。1985年6月26日,通过《立法局(权力及特权)条例》,赋予立法局及其议员权力。

实质:这种改的从表面上看是还政于民,将民主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必须指出的是,英国此时有其特别用意,它希望将实权转移至香港,制造一个由亲港人士组成的自治政府,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制造了障碍。

5、“三脚凳”理论的实质

三脚凳理论是指英国让香港独立地参加中英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这一问题的谈判应该是中英是两个主权国家的谈判,英国把香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拉进来,把香港地位提高到与中国一致,使谈判形成2:1的形势,就会对收回香港不利。实质是以华制华,企图把香港同胞与全体中国人民割裂开来,阻挠中国收回香港。

6、近代以来香港经济与内地的关系

7、试析20世纪中期香港经济腾飞的原因

A、自然地理因素: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南方,在中国内地不与外界联系时,充当中国对外联系的窗口。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数量较少,河流短小,不适合重工业发展,使得香港发展轻工业或金融业。

B、国际市场因素:二战后整个国际市场疲软,西欧国家受到重创,香港抓住时机,发展服装业,扩大了市场。

C、中国内地因素:

1、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内地对外的通道,外汇、物流等促进了香港经济的繁荣

2、内地资源丰富,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D、港英政府因素:港英政府改变治港方针,殖民地部取消,开始对民生予以关注。

E、香港人民因素:

1、香港人口较多,有利于轻工业的快速起飞。

2、香港人民的辛勤工作。

8、近现代时期香港经济与内地的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香港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虽然鸦片战争到香港回归之间的时间,香港主权落入英国手中,但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始终处于紧密联系的状态。近代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要从香港的转口港时期考察,现代则要从工业化时期和回归后考察。转口港时期:1860年至1950年代左右,是香港的转口港时期。

香港对内地:

1、成为内地商品进入世界市场的通道。

2、大量的华工通过香港出国,香港是内地联系世界的重要通道。

内地对香港:

1、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加强了转口港地位,内地的资金、劳动力流入香港,为香港经济发展增强了实力。

2、广九铁路方便内地生活资料进入香港,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工业化时期:上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经济的工业化时期。香港对内地:

1、成为内地文革等特殊时期时的对外窗口。

内地对香港:

1、大力支持香港经济发展,提供食品、日用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淡水等,为香港经济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回归之后:回归后的香港经济与内地联系更加紧密。

香港对内地:香港是中国一国两制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是中国的骄傲。香港经济对内地经济也有启发作用。内地对香港:内地为香港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充足的生产资料来源。内地继续为香港提供生活资料,保证香港人民的生活。内地赴港旅游人数也促进了香港旅游业发展。

第三章

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面积23.8平方公里,人口43万,地理位置:北接珠海特区,南临南海外洋,与香港、广州呈三角鼎力之势,是中国的南大门。

1、分析葡萄牙人得以长期客居澳门的原因

葡萄牙人长期居留澳门经历了相对恭顺的客居时期、非法占据时期和确定了在澳门地位的确立。第一,商业利益。中国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富裕的国家,同中国贸易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二,贿赂。葡萄牙人最初以货物打湿需要上岸晾晒为借口,通过贿赂广州官员得以入居澳门。

第三,态度较为恭顺。服从中国政府的管理并且按时交纳地租,往往遵守市毕即去的原则,不良行为较少。

2、明清政府对澳门的管理措施 A、明清政府对澳门的管理措施

a、设官(守澳官、正八品香山县丞、正五品海防同知)b、条例(《海道禁约》、《管理澳夷章程》、《澳夷善后事宜条例》)c、关闸(1574年设)

d、驻军(明末设前山寨、清初正三品参将、康熙初年从二品副将)

3、简述明清政府管理澳门的基本职能 a、征收地租 b、征收货船税 c、防止澳葡扩界 d、治安防务

4、如何看待近代以来澳门的政治地位及其变化

澳门政治地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渐进的历史过程,可分为入居、“租居”、侵占和扩张等四个阶段。1553-1571年为葡人入据澳门阶段,1572-1848年为葡人“租居”澳门阶段,1849-1887年为葡人侵占澳门阶段,1887-1910年为葡人进一步扩张阶段。近代以来,澳门处于侵占和扩张阶段。

近代:葡萄牙与英国勾结,非法占据澳门。民国时期:

1、划界谈判的继续

2、《中葡友好通商条约》

3、澳门在二战中的特殊地位 从殖民地到代管地:

1、1951年成为海外省,2、1974年成为代管地

澳门问题的解决:1972年联合国承认澳门为非殖民地,2、1979年中葡建交3、1986年中铺谈判。

5、分析澳门博彩业兴起发展的原因

博彩业的兴起与澳门当时的经济地位的巨变有很大的关系。

1、近代以来,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特别是香港的经济起飞迫使澳葡当局思考澳门未来的发展方向。2、1961年2月,确定澳门为旅游区,颁布法令特准其开设博彩旅游。3、1982年5月澳门政府制定《新博彩法》,给博彩业以合法地位。

4、专营公司支持澳门政府的市政建设。

第四章

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观动因

郑成功收复台湾只是为了找一个根据地,因为当时在清军的强势下,东南沿海几为不保,为 了找到一个安全的根据地抵抗满清和从事反青复明大业,所以它将目标投向了台湾。2、1945年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治台措施的失误以及历史启示

政治:国民党在台湾设置行政长官公署,总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并兼省警备司令。这种制度与当初日本所设的总督制没有区别,成立后背怀疑“中央不予平等待遇”。

经济方面:首先,接收日产、改组金融、商业机构时,国民党官员以权谋私,大肆贪污,侵占国有及私人财产,中饱私囊。其次,国民党实行经济管制和专卖制度,垄断烟酒火柴等商品的销售权。第三,国民党政府还在物资资金方面限制台资企业,使民间游资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政府经营的大企业出现不能复工或减产的现象。第四,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并使台湾经济与内地经济隔离。文化上:语言问题政治化 启示:

3、国民党退台后的“和平土改政策”及影响

目的:

1、给予农民恩惠,安定农村秩序,发展农业生产。

2、有利于巩固国民党的政权

3、削弱台籍士绅等地方势力。

土改以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为理论基础,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三七五减租,及解决混乱的租佃关系。1949年颁布“台湾省私有耕地租佃管理条例”和“推行’三七五减租’的若干具体办法”正式执行减租。

(一)限定租额,即规定地租最高不得超过租地全年主要产物收获总量的37.5%,原约地租不及次数者依原约。

(二)租约保障,规定地主与佃农必须签订书面租约,租佃期不得少于六年。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公地放领,以公有地扶植自耕农。

第三阶段: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以改变旧的土地分配关系。

影响:

1、直接成果是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调整了农民阶级内的阶层比例,农民地位逐渐提高,相应地改变了农村的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

3、使农村封建土地以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台湾凝噎及整个社会的快速变迁,推动了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但把耕者有其田作为最高准则,使小农经济制度持久化和制度化,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台湾进行第二次土改的动因。4、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民党对台统治出现危机的原因 七八十年代是台湾社会的转型期。

国际形势上:

1、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对台湾的外交关系产生的一连串冲击。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主权,台湾被联合国驱逐。

3、台日关系方面,国民党在保钓运动的软弱引起人们不满。

4、台日断交对台湾的冲击。经济上:。台湾只是一个小岛,市场狭小,能源缺乏,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市场发生动荡是,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受到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出现物价上涨、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的问题。

国民党内部原因:党外运动兴起,迫切希望分享国民党的政治权力。

5、“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核心及个人认识

海基会:1991.3.9,海峡交流基金会,辜振甫。海协会: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北京成立,汪道涵。

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指,在1992年11月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中国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核心: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性质是“是民间性的、经济性的、事务性的、功能性的会谈”。

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这次会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作用:在两岸交流问题上,达成了“双方均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户部”的重要共识。还商定了建立联系与会谈制度,包括双方相互给予经商定的两会会务人员适当的出入境忘啦与查验通关等便利。但是由于台湾的坚持商谈都是围绕两岸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三项事务性商谈进行的。海基会在商谈中表现出了通过事务性商谈达到制造所谓的两岸政治分裂、两岸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目的。商谈表明,台湾方面力图通过两岸事务性商谈体现所谓两岸分裂分治的政治目的,同时又拒绝讨论政治性问题,导致事务性商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港澳台史复习资料 篇2

关键词:校史资料,档案资料,非档案资料,客观性

近些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校史编写已经成为各学校进行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举措。2011年7月, 经教育部和山东省省委、省政府批准, 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山东财经大学。为了总结学校的办学历史, 并为建设高水平的财经大学寻求经验智慧和精神动力, 学校决定编写《山东财经大学史》。笔者作为山东经济学院卷的编写成员参与了这一重大工程。本文结合笔者在七、八年的对山东经济学院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实践中的体会, 初步从理论上探讨了校史编写中校史资料的客观性问题。

1 校史资料的客观性要求是校史编写首先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校史编写作为治“史”之一种, 应当坚持“尊重史实, 言必有据, 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1], 真实确凿丰富详实的校史资料是校史编写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对校史资料客观性的要求是校史编写首先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也是保证校史是信史进而实现校史的功能和价值的必然选择。校史编写如果离开了校史资料的客观性而任意杜撰, 编写出的校史就不是信史, 不但失去了校史存史的基本功能, 校史的资政育人功能就更无从谈起, 校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无从实现。校史编写中校史资料的客观性就是指校史编写要以校史档案资料为根本依据, 非档案资料要依据档案资料进行考证、甄别、辨析和归整。

2 校史编写以档案资料为根本依据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前提和基础

校史编写必须以校史资料为基础, 而档案史料是校史资料的最真实和可靠的部分, 所以以校史编写以档案资料为根本依据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校史档案资料是指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有重要历史价值并保存于档案机构中的历史记录。校史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有以下三个基本途径:

首先, 通过对高校内部的档案机构中保存的档案进行查阅得到的校史资料。高校内部都建有行政档案室或独立编制的档案馆, 档案室或档案馆中保存了高校历史档案中的全部或大部。从校内档案机构中查阅校史档案, 提取系统的全面的校史资料信息是获得校史档案资料的主要途径。

其次, 到校外其它保存有学校历史档案的档案机构中查阅相关档案并收集相关校史档案资料。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因素, 学校的某些校史档案特别是年代较早的某些档案材料, 因为合校或撤并等原因, 保存在其它高校的档案机构中或者在某些社会综合性档案馆中, 所以复制、抄录和整理这部分存储于其它档案机构中的档案资料成为获取校史档案资料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山东财经大学史·山东经济学院卷》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年10月版) 编写的档案资料来源中, 1948年至1953年的档案史料即山东财政经济学院及其前身山东商业专科学校和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的校史档案就是从上海财经大学的档案馆中复制的。1958年至1970年的山东财经学院的校史档案由于1970年撤销时, 遵照上级指示大部分档案销毁, 某些重要的档案移交给了山东省档案馆, 所以, 这段时期的校史编写的档案资料就是到山东省档案馆中复制和抄录的。还有校史人物部分的档案资料有些也是从山东省档案馆或中共山东省委员会的档案馆中查阅、复制或抄录的。

再次, 从其它非档案机构的组织和个人那里征集散失的或散存的校史档案资料。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有些校史档案资料散落在某些非档案机构的组织或某些个人手里, 这些零散的档案资料在高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征集这部分零散的重要的档案资料也是校史档案资料获取的重要途径。还是山东经济学院为例, 1953年山东财政经济学院合并到上海财经学院后, 原山东财政经济学院的部分师资留在了山东其他中等或高等学校, 其中包括五所干校 (山东省合作干部学校, 山东省商业干部学校, 山东省粮食干部学校,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银行干校, 山东省财政厅干部学校) , 这五所干校在1958年又合并组建为山东财经学院。五所干校是1958年———1970年山东财经学院的前身, 与山东经济学院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 但这五所干校的历史档案由于历史政治因素并没有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 只能到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校史人物那里征集部分零散的档案史料或到某些有渊源的现存组织机构中查询一些零散的档案史料。通过征集这部分已经散存的或散失的档案资料, 不但从中提取重要的校史资料信息进行校史编写, 而且可以把这部分零散的档案资料重新整理入档, 丰富学校的校史档案馆藏。

3 依据档案资料过对非档案资料进行考证和甄别, 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必然要求和完整体现

首先, 非档案资料是校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编写的资料除了通过查阅校史档案获得大量广泛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这条主渠道也是根本渠道外, 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更为丰富具体的非档案资料, 以完善档案资料的不足。非档案史料是校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档案史料的必要补充。

校史编写的非档案资料是指从有关组织和个人那里征集和收集的有关学校历史发展记录的非档案资料信息。这些非档案资料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但由于当时认为档案保存价值不大而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校史记录, 或者属于归档范围却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归档的校史记录。如某些校史人物自己保存的有关当时活动信息的一些手稿、照片等, 这些手稿和照片有的在当时档案保存价值不大, 所以是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校史记录, 有些手稿或照片在当时档案保存价值不大, 不属于归档范围,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些年代久远的记录历史价值日益显现, 成为编写校史的重要资料信息。如在《山东财经大学史·山东经济学院卷》中有一张20世纪60年代初原山东财经学院的一部分学生在校门口前的留影, 这张照片在当时并没有归档的要求, 但在近几年征集校史资料的过程中从当时的学生即现在的老校友中得到, 这张照片在当前的编写校史中却有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因为它是目前征集到的为数不多的记录当时校门真实状况的图像资料。非档案资料还包括后来通过校史人物的回忆而形成的新的校史记录, 如某些校史人物的回忆录资料或口述校史资料等, 这些回忆录资料和口述校史资料虽然不是当时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是间接的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的历史信息, 但是却对当时的历史状况提供很多在直接历史记录中没有的重要的历史信息, 所以成为校史直接记录的重要补充。

上述两种非档案资料, 无论是当时形成的但却没有入档的直接历史记录资料, 还是后来形成的间接的历史记录资料, 都提供了学校发展的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些活动领域的重要的资料信息或某些校史人物的重要个人信息, 可以补充和完善校史档案资料, 丰富校史信息总量。所以征集这部分非档案校史资料是获取校史资料的重要渠道, 是对校史档案资料获得渠道的必要补充。

其次, 依据档案资料对非档案资料进行考证和甄别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必然要求。尽管校史资料的来源途径很多, 史料载体多种多样, 但档案史料———无论是从现存于本校档案机构中的系统的大量的校史档案中获得的资料, 还是从散存在其它档案机构中的某个时期的某些档案中获得的史料, 或者是从个人或其他组织新征集的曾经散失的档案史料, 才是校史编写的第一手也是最重要的资料, 是校史编写的基础和根本依据。而通过其他途径征集到的非档案史料如手稿资料、照片资料、回忆录资料、口述校史记录资料等,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准确、不系统的缺陷, 必须依据档案资料进行考证、甄别、辨析和归整,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从而确保校史资料的确凿、真实、系统、完整, 这是保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必然要求。

再次, 经过考证的某些非档案资料转变为新的档案资料的一部分是校史编写中坚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完整体现。只有依据档案资料对非档案资料的进行反复和慎重的考证, 才会保证这部分非档案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和确凿性, 是真正有历史价值的资料信息, 是校史编写的重要资料基础。并且一部分非档案史料特别是某些因为时间的流逝其史料价值越来越显现出来的非档案史料, 经过用档案史料进行考证和甄别后, 在确保其真实、确凿的基础上, 可以按照现行的校史档案的归档范围整理入档, 成为校史档案的组成部分, 成为学校档案的新成员, 这是校史编写中坚持校史资料客观性的完整体现。比如, 在前面所述的那张20世纪60年代初原山东财经学院的一部分学生在校门口前的留影照片, 考虑到它的重要史料价值和真实性, 我们已经把它重新归入学校的历史档案, 成为了新的档案成员。

参考文献

港澳台史复习资料 篇3

史东山先生:

“香港辽宁协联会”首届会长

提起故去的史东山先生,凡是在辽宁省政协工作过的人都对其有深刻的印象。史先生祖籍辽宁省辽阳县,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他身体壮实,性情直爽,说起话来一口地道的东北乡音。

1949年,史先生和妻子辗转来到香港。当时在香港的东北人少之又少,再加上他们不懂广东话,可谓吃尽了苦头。为了谋生,他先是凭借自己的医术为人治病养家糊口,后来又和妻子经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拼搏,夫妻俩先后在香港地区成立了新陆塑胶品厂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了史氏投资公司和新陆私人企业有限公司,家族事业日渐兴旺。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香港。1982年,史东山先生看准时机北上,在北京、山东、深圳等投资建厂,事业均获得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史先生遇到了一个到香港招商引资的东北老乡。他思乡心切,迫不及待地踏上了阔别几十年的故土,决定尽己所能,为家乡的发展献一份绵薄之力。

史先生奔走于香港和辽宁之间,事必躬亲,积极投身于家乡的经济建设。由于他业绩突出,被推荐为辽宁省政协委员,后成为辽宁省政协常委。

当时,香港地区还没有辽宁籍的社团,难以凝聚爱国力量为辽宁出力献策。史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提出在香港组织一个为辽宁服务的爱国社团,这个社团由香港委员牵头,吸纳辽宁省政协港澳委员、驻港澳人员、在港澳乡友以及与辽宁有联系的港澳人士,团结香港地区及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辽宁的发展和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95年5月,经香港政府批准,“香港辽宁协联会”正式诞生。7月4日,在第一次全体会员、会董及理事会议上,与会者一致推选史东山先生出任第一届会长。

“协联会”本着协力同心、联合一致、竭尽所能的宗旨服务辽宁,很快就成为辽宁在香港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平台。

1995年7月,辽宁遭受百年不遇洪涝灾害,”协联会”号召港澳委员捐款,筹得款项十余万元,用于重建开原市李家台乡一所被洪水冲毁的小学,后来这所学校被命名为”协联小学”。翌年2月,为完善“协联小学”的教学设备,协会又发起第二次筹款,又筹募10万元捐献给该小学,并代为监督该款项用途。

正在“协联会”在史东山先生的带领下大有作为的时候,不幸的是,1996年史东山先生因病逝世。

周默予女士:

沈阳市荣誉市民

令人欣慰的是,史东山先生的太太周默子女士没有离开辽宁故土,她将史先生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并连续多年成为辽宁省政协全会的特邀列席人士。

周默子女士是吉林长春人,今年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烁,思维敏捷。身为海外游子,她总觉得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尽份力。

1989年,周女士在深圳参加一个交易会,会上她遇到了从沈阳来的三位年轻人。三个人跟她谈起他们从日本带回了一种生产电子称量仪器的先进技术,但苦于没有资金,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一心想为沈阳尽一份力的周女士萌发了投资开发高新科技产品的念头,虽然她对电子称量仪器并不在行,但她还是决定在沈阳投资建厂。1990年5月,沈阳龙腾电子称量仪器有限公司成立,终于圆了周女士的一桩心愿,这也是她在沈阳投资的一个开端。

1992年,经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周女士在沈阳投资成立了三达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她让远在新加坡的女儿也加入股份,让子女也为家乡建设出点力。三达公司开发建设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沈阳腹地的新世纪大厦。虽然这个项目在运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周默予女士建设家乡的热情。1996年史先生病逝后,她干脆定居沈阳,将所有情感和几十年的积蓄都倾注到这片土地上。

倾心家乡经济建设的同时,周女士还十分关注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她先后投资兴建昌图县大四乡中心小学,资助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大学等校贫困学生,为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及“九·一八纪念馆”捐款。1991年她被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沈阳市荣誉市民”称号,同时被东北大学、辽宁省实验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三中学特聘为名誉校长。

叶落终需归根,经历了大半生辗转和漂泊后,周女士又回到了生养她的这片土地,定居在沈阳,虽然年事已高,但她仍然继续为加强香港与辽宁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忙碌着。

史天佑先生:

房地产界精英

史天佑先生是史东山先生和周默子女士第三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满脸胡须、相貌堂堂,既老成持重又幽默风趣,既低调内敛又儒雅洒脱。史天佑先生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取得建筑设计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回到香港开始经营家族事业,现在是辽宁省政协港澳委员、沈阳三达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母亲投资房地产的决定改变了史天佑的人生轨迹。2000年,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怀揣复杂而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久违”的沈阳。一转眼11年过去了,史先生从最初一个月来一个星期,到现在一个月来两个多星期,他逐渐爱上了沈阳,爱上了这方热土。

三达公司在史天佑先生的带领下目前已跻身一线品牌开发企业的行列。从新世纪大厦到文华园,从漾日华庭再到兴隆堡,三达公司一步一个脚印,脚步沉稳而坚实。

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史天佑先生对建筑有着独特的领悟。他认为建筑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艺术,应该满足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文华园正是秉承这种精髓的扛鼎之作。作为沈阳市大东区精品小区,文华园首创“千余平空中花园,下沉式广场”,并因此获得市十佳居住小区、市玫瑰奖、省优秀建筑奖等多项荣誉。2007年,三达房产又成功开发了位于于洪区核心的漾日华庭,再一次以精工品质成为引领住宅小区升级的代表之作。

史天佑先生坦言,从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那天起,他就把楼盘品质、建筑细节、居住文化放在第一位。三达房产将专业开发、精细工艺的企业精神融汇到产品建设中,无论是建筑材料的选择、窗体的高标准配置还是建筑立面的设计,都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

史天佑先生表示,前人已经铺好了路,他只要继续前行,走出特色就行了。

《西方舞蹈史》复习资料 篇4

一、填空题

1、芭蕾舞起源于 意大利,兴盛于 法国,1581年诞生的 《王后的喜芭蕾》 被公认为历史上第一部芭蕾舞剧。

2、在路易十四执政的法国宫廷,芭蕾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吕里、博尚 和

莫里哀 是法国宫廷芭蕾的重要奠基人。3、18世纪芭蕾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 安芝奥林尼 奠基人之一,他将芭蕾的体裁分为 怪诞、喜剧、半性格 和 崇高 四种,代表作有《唐·璜》和《谢米拉米达》等。4、18世纪前浪漫主义芭蕾的杰出代表、法国著名舞蹈革新家 乔治·诺维尔 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 “情节芭蕾” 的理论主张。

5、诺维尔的学生 多贝瓦尔 将“情节芭蕾“的改革思想应用于舞台实践,其代表作是1789年在波尔多首次公演的 《关不住的女儿》,它是活在今天芭蕾舞台上的最古老芭蕾名作,也是最早一部反映当时法国第三等级贫民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舞剧。

6、与前一时期相比,浪漫主义芭蕾舞剧变得更加富有诗意、更直接,能够更深刻地诉诸观众的感情。芭蕾舞剧 《仙女》、《吉赛尔》和 《葛蓓莉娅》分别是这一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

7、玛丽亚·塔里奥尼 是第一位立起足尖翩翩起舞的芭蕾明星,她和她的父亲是浪漫主义芭蕾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该时期的舞剧中出现的 吉赛尔 这个角色被称为是“考验女舞蹈家是否成熟的试金石”。

8、彼季帕 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间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被看作是“俄罗斯芭蕾的奠基人”,芭蕾舞剧《睡美人》是彼季帕创作的顶峰。

9、前苏联芭蕾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 探索阶段、戏剧芭蕾时期 和 交响芭蕾时期 三个阶段。

10、交响芭蕾是20年代由 费多尔·洛普霍夫 提倡的,他的名著《舞剧编导之路》则是交响芭蕾的理论基础。

11、英国芭蕾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归功于三位女舞蹈家终生的努力。惹奈 创建了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德·瓦鲁娃 筹建了皇家芭蕾舞团,而 兰伯特 则成立并主持了芭蕾俱乐部。

12、纽约市芭蕾舞团 和 美国芭蕾剧院 是代表美国芭蕾艺术主流的两个舞团。

13、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芭蕾的发展中,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进行了两种倾向的改革:一是 上演当代芭蕾经典作品,如巴兰钦、罗宾斯等人的舞剧;二是 上演法国青年编导的试验探索剧目以及外国编导的现代芭蕾作品。

14、现代人体动作的科学思想成熟于20世纪初的 德国,代表人物为 鲁道夫·冯·拉班。15、20世纪西方现代舞蹈家们聚集在现代舞的旗帜下,以 打倒偶像崇拜 为标识,标榜反传统 为特征,因而曾被统称为现代派舞蹈。

16、洛伊·富勒在对舞蹈本质进行探究之中,建立了 “整体剧场” 的概念,这一观点对美国和欧洲后来的舞蹈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7、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 伊莎多拉·邓肯 所提倡的自由舞蹈具有 对古希腊艺术精神的追求、伴随音乐起舞 和 即兴起舞 等艺术特色。

18、美国现代舞先驱露丝·圣·丹尼斯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 以东方精神和情调传播宗教精神和艺术精神,并以独树一帜的舞蹈技巧和服装设计影响美国舞蹈的一代舞风。

19、玛丽·魏格曼在论文《舞台舞蹈与舞台舞蹈家》中明确指出:现在有两种基本的创作舞蹈类型,即 纯粹舞蹈 和 戏剧舞蹈。

20、美国现代舞奠基人之一多丽丝·韩芙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与 韦德曼 共同创造了以 “失衡—复衡”为基本原理的技巧体系,后由其学生约瑟·林蒙继承与发展为“林蒙技巧”。

二、选择题 1、18世纪法国芭蕾的发展中,男子垄断芭蕾舞剧的局面被才能出众的女舞蹈家所打破,其中“炫技派”的代表人物是(A)。

A.玛丽·卡马戈 B.玛丽·莎莱 C.范尼·切里托 D.卡洛塔·格里齐

2、从题材上讲,浪漫主义时期芭蕾舞剧(B)开辟了木偶题材的芭蕾舞剧发展领域。A.《仙女》 B.《葛蓓莉娅》 C.《吉赛尔》 D.《胡桃夹子》

3、被誉为“俄罗斯芭蕾奠基人”,芭蕾舞剧《舞姬》的编导是(C):

A.菲利普·塔里奥尼 B.圣列翁 C.彼季帕 D.列夫·伊凡诺夫

4、俄国芭蕾史上最重要的经纪人,筹办“俄罗斯演出季”,并在之后正式成立固定剧团,为俄罗斯芭蕾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是(D):

A.亚历山大·戈尔斯基 B.福金 C.尼金斯基 D.佳吉列夫

5、大型革命芭蕾舞剧(A)被认为是苏联“现实主义芭蕾的范例”,它的上演标志着苏联芭蕾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戏剧芭蕾时期的开始。

A.《红罂粟花》 B.《斯巴达克》 C.《小红星》 D.《永不凋谢的花朵》

6、在芭蕾发展的历史上,“第一个立起脚尖跳舞”的传奇明星是(B):

A.玛丽·卡马戈 B.玛丽亚·塔里奥尼 C.玛丽·莎莱 D.卡洛塔·格里齐

7、(C)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舞蹈家。他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并于83岁高龄还创作出了芭蕾舞剧《魔镜》。A.圣列翁 B.佩罗 C.彼季帕 D.艾斯勒

8、著名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的编导(D),因开启了俄罗斯芭蕾本土化的大门,而被尊称为“俄罗斯古典芭蕾之父”。

A.圣列翁 B.佩罗 C.彼季帕 D.列夫·伊凡诺夫

9、芭蕾舞剧(A)是彼季帕的创作顶峰,在舞蹈样式和结构上十分丰富,不愧于“19实际芭蕾百科全书”的称号。A.《睡美人》 B.《天鹅湖》 C.《胡桃夹子》 D.《吉赛尔》

10、下列舞剧中不属于“三大芭蕾”的是(B):

A.《睡美人》 B.《罗密欧与朱丽叶》 C.《胡桃夹子》 D.《天鹅湖》

11、下列书籍中不属于芭蕾形成初期就出版的舞蹈理论书籍的是(C):

A.比尤尔的《对古今舞剧的看法》 B.梅涅斯特利耶的《根据戏剧的规则谈论古今舞剧》 C.诺维尔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 D.费利耶的《舞谱:舞蹈记录的艺术》

12、芭蕾舞剧《仙女们》作为“芭蕾史上第一出无情节的芭蕾”,被史家誉为“现代芭蕾的处女作”,其编导(D)因而被尊称为“现代芭蕾之父”。

A.亚历山大·戈尔斯基 B.圣列翁 C.尼金斯基 D.福金

13、(A)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女演员”,1907年,她在福金的度身创作中,塑造了《天鹅之死》的不朽形象,并因此被誉为“不朽的天鹅”。A.巴普洛娃 B.乌兰诺娃 C.塔里奥尼 D.玛戈·芳婷

14、意大利舞蹈教育家(B)素有“芭蕾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盛誉,他所创造出的严格教学方法和严谨教学体系对意大利芭蕾学派的发扬光大影响深远。A.圣列翁 B.切凯蒂 C.兰伯特 D.图德

15、心理芭蕾的创始人是(C),其编导的《丁香花园》作为“心理芭蕾的开山之作”至今还在上演。

A.李法 B.切凯蒂 C.图德 D.巴兰钦

16、作为前苏联芭蕾的代表人物,(D)曾多次受前苏联政府的派遣,出国传授俄罗斯的芭蕾艺术,其中包括1957年至1960年间来华,在北京舞蹈学校开设的《第二届舞蹈编导训练班》上任教,并创作了中国题材的民族舞剧《鱼美人》,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A.李法 B.切凯蒂 C.图德 D.彼得·古雪夫

17、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现代芭蕾”的是(A):

A.《丁香花园》 B.《奥涅金》 C.《卡门》 D.《斯巴达克》

18、当代芭蕾力作《多少悬在半空中》编导是(B),他是美国著名芭蕾编导大师、当代芭蕾第一阶段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A.伊日·基里安 B.威廉·福赛斯 C.马茨·埃克 D.克里斯多夫·布鲁斯

19、(C)作为在西方现代舞台上点燃第一支火焰的美国现代舞蹈家,建立起了“整体剧场”的概念,对美国和欧洲后来的舞蹈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邓肯 B.圣·丹尼斯 C.洛伊·富勒 D.魏格曼

20、提出纯粹舞蹈主张,常以“黑暗”、“死亡”为作品主题的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是(D)。A.玛莎·格莱姆 B.圣·丹尼斯 C.泰勒·肖恩 D.魏格曼

三、简答题

1、诺维尔在《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提出的舞蹈改革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答:乔治·诺维尔是18世纪前浪漫主义芭蕾的杰出代表,伟大的芭蕾改革家。在他的著作《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提出了一整套舞蹈革新理论,为后世芭蕾理论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这些舞蹈改革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情节芭蕾

②主张大自然是唯一的审美对象、灵感的源泉,是情节芭蕾的范本。③重视戏剧结构,同时又强调舞剧的特殊性。④重视情感的表达,反对偏重舞蹈技巧。⑤强调舞蹈艺术家的全面修养。

2、彼季帕对芭蕾艺术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答:彼季帕是所有来俄国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舞蹈家。被誉为“古典芭蕾之父”,其对芭蕾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①对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鹤大型群舞等各种古典芭蕾进行创造性拓展;

②将法国芭蕾的优雅流畅与意大利芭蕾的高度技术糅合,同时体现俄国的现实主义传统; ③接受并发展了浪漫主义芭蕾的交响原则,是一位成功运用交响化的芭蕾舞剧音乐创作舞蹈的舞剧编导;

④在古典芭蕾与性格舞的结合问题上做出了革新与突破。既保存了古典的高难度动作,又使剧情有严整、合乎逻辑的发展。

⑤他曾任教于圣彼得堡戏剧学校舞蹈科,培养出不少俄国芭蕾演员.3、浪漫主义芭蕾时期芭蕾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哪些?

答: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芭蕾特点概括如下:

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一种诗意轻盈的风格。

4、米歇尔·福金给现代芭蕾提出的五项编导准则是什么?

答:1914年,米歇尔·福金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公开发表了著名的《现代芭蕾宣言》,严厉抨击了古典芭蕾后期的种种弊端之同时,也给方兴未艾的现代芭蕾提出了五项编导准则:

第一,这种新型芭蕾不应去编排现成或即定舞步的组合,而应在每一次的创作中,都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创造相应的新形式,以此为表现某个特定的时代服务,体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第二,哑剧手势只有在表现戏剧的情节时,才能出现在新型芭蕾中,否则便毫无意义; 第三,程式化动作只有在重现某种时代的风格时,才能出现在新型芭蕾中,否则便属于堆砌; 第四,组舞和群舞应在新型芭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并同独舞一道为表现整部作品服务,而不应继续扮演装饰性的角色;

第五,新型芭蕾提倡舞蹈与其他姊妹艺术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关系,既不作音乐和舞美的奴隶,也不把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强加给音乐和舞美,而是确保彼此都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

5、西方现代舞的总体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哪些?

答:现代舞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它的最鲜明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但其艺术特征还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在艺术创作中,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生命的自由委身不断流动的动态之中,探求奔放的情感表露,其艺术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2)在艺术风格方面,崇尚自然,不再追求优雅和谐,而是紧张、粗粝、神秘、压抑和沉重。

(3)在艺术倾向上,带有古典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某些特征,承认美的多样性。

(4)在艺术思想上,主张真实地反映世界,追求个性解放,以人体的解放与自由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自由。

(5)在艺术探索上,注重个人风格,并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探索创造富有个性化、系统性的动作体系和技术流派。

6、玛莎·格莱姆创造的“以呼吸为原动力的收缩——伸展技术体系”特点有哪些? 答:玛莎·格莱姆作为一代现代舞宗师,为世界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套极具表现力的身体运动技巧,即“以呼吸为原动力的收缩——伸展技术体系”。这套技术技巧体系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成为了现代舞蹈技术的经典。概括而言,其特点如下:(1)以呼吸为原动力;

(2)伴随着呼吸,以身体躯干为轴,向四肢收缩与伸展,即吐气时收腹内敛,吸气时肢体挺直外展;

(3)伴随着呼吸,复以脊椎为轴,身体进行螺旋式的拧转;(4)伴随着呼吸,顺应地心引力,不断地实现重心的转换。

四、论述题

1.从自身谈起,阐述芭蕾审美标准有哪些。2.为什么天鹅湖成为芭蕾舞剧史上最富盛名的经典?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篇5

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

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 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

4、王韬办报情况: 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

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

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

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

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

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

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 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

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 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 “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15、《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改革过程:

A.版面顺序进行调整:

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B.社论改革:结合实际;

C.新闻报道改革:以我为主;副刊改革:文艺——综合;

D.各栏目改革:①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②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③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④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⑤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解放日报》面貌改变的具体表现: 第一,增强了党性。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当办报,在组织上与当保持一致。第二,增强了群众性。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第三,增强了战斗性。第四,改进了文风。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②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改革意义: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办报”思想的确立。】

16、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报业发展令人瞩目的现象: A.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1947.7-1949)

B.城市办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48下半年)C.加强学习,改进报道

D.清理接管旧有的新闻事业,并区别对待 17、1947年中共宣传的机构:新华社 18、1947年3月新华社的任务:

1947年3月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留小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省涉县坚持工作。此时《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19、1947年文萃周刊三烈士: 陈子涛(1920-1948)、吴承德(1920~1949)、骆何民(1914~1948)20、抗美援朝中哪两种体裁广泛运用:战地通讯、报告文学

21、建国后新闻事业的特点:

⑴、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⑵、建成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是当时党和政府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22、“邮发合一”什么时候形成的:

1949年1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的报纸发行方针,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局办理,通过全国邮局扩大发行范围。

23、定本制度:

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布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24、时务文体(报章体)特点:平易畅达、语言丰富呀、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25、苏报案简介: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26、大江报案简介: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湖广总督瑞徵阅后大怒,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投案。之后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体抗议,谴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新军士兵至报馆声援。湖广总督瑞徵慑于民愤,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27、癸丑报案: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案”。

28、第三条道路:(消极)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29、第二条战线:(积极)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30、“诚言”事件

对日益高涨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及其军阀政府不仅使用暴力镇压,而且利用新闻工具进行造谣欺骗,挑拨离间。五卅运动开始后,外国通讯社和报纸歪曲事实真相,破坏五卅运动。然而,直到7月初,五卅运动都未能平息。于是他们一面收买无耻文人,为帝国主义辩护,一面由上海工部局出面,于6月27日成立了出版处,出版了一种名叫《诚言》的类似传单的宣传品。

《诚言》形式暧昧,态度明朗;没有固定篇幅,无出版机关名称,却编号出版,出版者将他到处散发、张贴、专行挑拨、造谣之能事,力图离间参加运动的各阶级的关系。然而,《申报》和《新闻报》竟在广告栏将《诚言》用大字刊登出来。《诚言》以及《申报》、《新闻报》的行径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许多群众将“诚言”涂改成“谣言”,以示轻蔑和抗议;许多报刊纷纷撰文斥责申新二报。

在强大的压力下,申新二报不得不以接受罚款、登报向读者道歉、引发辟谣的传单来表示认错。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帝国主义欺骗宣传的彻底破产。此次事件,被称为“诚言”事件。

31、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创办的意义:

它们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意义重大,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声讨了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行并进行了斗争;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32、《.新华日报》在抗日时期的斗争做法和经验、意义: 做法和经验:

⑴给国民党算账(写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来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⑵善于利用矛盾

⑶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 ⑷开拓销路 ⑸扩展消息来源 意义:

⑴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⑵做好统战工作,大搞企业式的经营 ⑵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⑷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33、孤岛时期抗日报刊的战斗作用:

上海“孤岛”:1937年11月12日至1942年12月8日之间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文汇报》。

34、邹韬奋的办报思想和经验: ⑴、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⑵、主张办报要有个性; ⑶、适合大众的文风; ①“促膝谈锋”;②“明显畅快”; ⑷、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①言论上的独立精神;②工作上的敬业精神;③读者至上的读者精神 ⑸、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①处理好“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②处理好广告和新闻的关系;③实行“集体的管理”和“明主的纪律”;④“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⑤为公择人。

35、人民日报工作的改革和收获: 改革:

A.扩大报道范围 B.开展自由讨论 C.改进文风

D.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

E.编辑部全体成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 F.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

G.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 收获: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冲破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目迷信,认识到对于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加以借鉴,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 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传播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 ③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36、新中国成立初期报道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2)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

3)让人民群众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37、反客里空运动的意义:

反客里空运动是通过批评与被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的,同时发动群众揭发,把新闻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充分体现党报的群众路线和对于革命事业、人民利益负责任的精神。它还改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业务工作,报纸更加注重编者按的使用,注意报纸的通俗化,从路线上确立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38、练笔运动:1951年2月新华社开展了练笔运动,颁布《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旨在消灭稿件中事实错误、文法错误与文字冗长的现象。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39、北大新闻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校长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简章,规定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40、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一、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二、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三、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四、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五、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报刊的监督功能)

六、记者应拥有新闻敏感,应先知先觉

4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的讲话: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 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 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 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篇6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小徐”。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大篆”、“籀书”。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二、简答题

1、《尔雅》的价值与影响

(1)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后人模仿《尔雅》写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

(3)研究雅书又称为一门新的学问,被称为“雅学”

2、《说文解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1)创造了按部首编排字典的体例

(2)保存了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指出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所谓的“六书”

(4)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

(5)在字义解释上也有创建

3、《中原音韵》的三大贡献

(1)《中原音韵》是以元代中原实际语音为依据的一部韵书

(2)该书分为19部,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为乐府而作(3)周德清认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4、简述《切韵》音系的性质(1)《切韵》所代表的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音系(2)也不是各地方语言和古今语音的随意拼凑混合(3)《切韵》的音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读音系统

5、简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1)阐述了字书的体例

(2)词汇方面对《说文解字》有进一步的阐发,能正确的提出“凡单字为名者,不能与双字为名者相牵混”这一条训诂原则对“联绵字不可分释”有

明确认识。

(3)对于词义问题也有较深的考察,如《说文解字》只讲本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兼讲假借义、引申义和名词的多义。

不足:(1)没有充分的证据而擅改《说文解字》

(2)拘泥于小篆字形,谈字形有空凿之处

(3)谈引申义有许多不恰当之处

6、简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1)材料丰富,例证取材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与段书相得益彰

(2)材料选择有次序,有条理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

不足: 很明显在于桂馥的著作思想,首先认定许慎《说文》中讲的都是对的,他只是从群书典籍中找到例证来印证这种指导思想,必然导致墨守许慎的说法,如果许慎的说发错了,那桂馥所用的例证也必然是勉强谦和的。

7、简述段玉裁古音学的最大贡献

(1)支脂之分立,候幽分立,真文分立(2)建立同声必同部理论(3)提出古无去声说,其《六书音均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古韵17部。

8、简述《马氏文通》的成就与影响

成就:(1)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它是一般人认识到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开拓了后来研究汉语语法的风气。

(2)他研究与法的目的很明确,为的是揭示语文的规则,以刊于语文学习,把中文西文进行对比。

(3)他研究的方法很科学,既吸收了西洋语法的优势,又兼顾汉语的传统与特点,首创了“找词法”,句法分类论述近代型语法体系,指出了中西共有的八种词类,“助”字成为独立一类

9、简述《说文通训定声》的内容及价值

内容:包含说文、通训、定声三个方面

(1)“说文”:是以许慎《说文解字》内容为基础加以补充并举例

(2)“通训”:讲的是转注、假借

(3)“定声”:就是把文字按古韵分类

价值:朱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全面的解释词义,“无征不信”所以朱骏声每下一个定义,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一是例证,而是训诂。

10、清代说文四大家最重要的贡献

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他归纳并说明了说文解字的体例,使后人对说文解字的体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注意到了词义的变迁,对有些词义的变迁作了说明,对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不足有了更正或者补充

桂馥:著有《说文解字义证》,他证明了《说文解字》中说解的大量材料,为我们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材料,他精心收集的材料经过筛选和组织,在书中安排的有次序、有条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筠:著有《说文句读》,他对有些字形字义的解释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他注意到文字学的普及工作,所以他的研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朱骏声: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它是一部全面研究词义的著作,突破了《说文解字》只讲本义的框架,还解释了引申义和假借义,填补了《说文解字》的空白

11、简述《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1)首先它对语言学史的体系构建和研究方法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扬雄的方言研究是从人们口头中活活生生的语言为基础的,这就改变了过去的语言研究只是注重典籍研究方式,为人们开拓了语言研究的一个崭新的方式和领域,并建立了这门新的语言学科。

2)它在汉语史描绘和记录当时的方言情况和共同语情况方面有着深远影响。为后世

人了解汉代共同语和方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史料。

3)它对方言学本身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4)《方言》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最后一次用个人的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一本书,也是第一次对全国的方言和共同语进行科学分析和描写的一本书。它对后世研究方言和共同语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和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12、简述清儒古音研究的主要成就

古韵分部清楚顾炎武开始,经过数十位语言学家300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该题没有整理好,哈哈哈你们自己找找)

三、论述题

1、清代语言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提高;清代讲究学术上的师承,使优良传统传递相接受;清代学者具有民主讨论的优良学风;清代学者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2、试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1)古文经与金文经由于来历不同,自然会存在差异。这差异不仅表现在一是古文字写成,一为今文字写成;而且表现在小到句,大到篇章都有较大出入;

2)古文经的出现,遭到了“儒俗”的激烈反对;

3)斗争的原因除了二者都认为自己握有真理之外,还存在着门户之见和待遇不公两个因素;

4)今文经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关于用经世致用、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

5)古文经学派则力求保持先秦儒学的史官文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主张对古书的解释一定要从字句出发,有来历,有根据。

四、填空题

1、我国古代最早分部的字书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港澳台史复习资料 篇7

1 内地与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2003年6月29日, 《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在香港签署, 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两地签署的第一份, 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份加强经贸合作的文件。2004 年1月1日,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以下简称《安排》) 正式实施。双方在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商品检验检疫、法律法规透明度和中小企业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内地与港澳CEPA的签订实施, 是中国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一步, 也必将在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产生示范作用。

2 内地与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

2.1 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优惠贸易安排

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 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安排》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 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顺应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促进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着“先易后难, 逐步推进”的思路, 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两地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② 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③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

2.2 CEPA带有明显的自由贸易区特征

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组成一个贸易区, 在区内各成员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 但每个成员仍保留对非成员的原有壁垒。目前, 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势头迅猛,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提到与多边贸易同等甚至更优先的地位。CEPA也具有自由贸易协议性质, 是中国国家主体与其特别行政区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性质的经贸安排, 带有明显的自由贸易区特征。从宏观角度看, CEPA的基本目标是: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提高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经贸合作水平。

3 广东与港澳的经济合作

对于毗邻港澳的广东省来说, CEPA的出台给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 向世界展示了大珠三角的整体形象。2009年1月8日, 发改委联合广东省政府召开发布会, 正式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除了要求粤港澳紧密合作, 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上也多有侧重。同时在此基础上, 辐射泛珠三角区域, 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根据规划, 到2012年, 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 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纲要》要求珠三角以广州、深圳为中心, 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 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 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深化粤港澳合作, 促进港澳经济发展, 对于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彰显“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4 大陆与台湾的合作

2008年7月广州、厦门、南京、上海和北京周末包机直航台湾, 拉开了两岸交流历史新序幕。2008年11月海峡两岸扩大直航客运包机航班与航点, 并且新开货运包机直航、海运直航, 开启“通邮、通商、通航”的大三通新时代, 航线“截弯取直”。海运也同样进入直航时代, 两岸船舶可在台湾11个港口及大陆63个海、河港间直航。2008年12月15日上午两岸首次空中直接通航, 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两岸海运直航在同日开始, 中海集团的“新烟台”作为津台海运直航的首班货轮从天津港开出前往台湾基隆港;之后中远集团的“远河”号和中海集团的“新非洲”号从上海洋山深水港出发开往台湾高雄港。两岸直接通邮仪式在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

台湾恢复其区域优势地位, 两岸产业分工可望开启新局面, 创造双赢。台湾仍将以其优质人力资源、软件强项、科技研发创新等优势, 吸引跨国企业及台商到台湾设立全球运筹总部。

4.1 CEPA对台湾的影响

香港长期以来就在两岸经贸关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台港关系发展对台湾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香港对外经济关系的任何改变都将对台湾经济产生持续而重要的影响。

首先, CEPA的实施会加快台湾对香港的投资, 目的是以香港公司名义享用CEPA优惠, 加快进入大陆;其次, CEPA中的“零关税”措施, 加上香港资金运作灵活与方便, 吸引台湾及海外中小企业增加在港的投资或合作, 通过资本向香港流动或“借道”将“原产台湾”演变成“原产香港”, 再以香港产品免税出口大陆, 享受大陆市场开放的利益;再次, CEPA影响台商的经济分工格局, CEPA将内地与香港在经济上的联系障碍降到了最低, 也就意味着立足香港, 就可以以内地作为市场与发展的腹地, 引发内地与香港、台湾经济优势分布的改变, 诱发台商调整在香港的投资重点

4.2大陆与台湾经济合作远景

台湾与大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处于产业链的不同发展阶段, 因此有着高度的经济互补性。目前,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密切, 台湾是大陆主要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地, 大陆自台进口的增加促进了台湾GDP的增长, 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也是台商主要的投资地。大陆的发展为台湾发展提供了机遇。两岸各界人士已提出加强两岸经贸关系的各种设想, 如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陈艳华, 韦素琼.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同构化的实证研究[J].热带地理, 2007 (1) :54-59.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J].经济论坛, 2004 (15) :112-113.

[3]陈漓高, 郑昭阳, 齐俊妍.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d

上一篇:远程教育自检自查报告下一篇:《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