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港澳台论文

2024-10-28

形势与政策港澳台论文(共7篇)

形势与政策港澳台论文 篇1

关于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来中国大陆投资问题

2003/04/08 关于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来中国大陆投资问题

GUIDANCE OF INVESTMENT IN MAINLAND

问: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回来投资可采取哪些方法?

答: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者可以选择独资经营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向内地投资。此外,也可以购买债券等方式进行投资。

问: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回来投资可与哪些部门联系?需办理什么手续?

答:投资者可将投资项目的建议向内地有关部门提出,也可以请中国驻外机构帮助联系,寻求合作对象。此外,内地部门在国内举办的投资洽谈会、各种商品展销会等也是寻求合作对象。联系投资事宜的良好渠道。向内地投资,举办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项目,需经对外经济贸易部或授权批准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问: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可以何种出资方式投资?

答:可以外币出资,也可以机器设备或其它物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出资。

问: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回来投资办企业在土地使用方面有何规定?

答:投资办的企业只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其使用权不能转让。企业所需的场地,必须向企业所在地的市(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投资申请,经批准后,通过签定合同取得场地使用权。所需使用场地面积、地点、用途、期限、支付的费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出现违反合同事件时的处理办法等,都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场地使用费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定。

问:对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的企业,在物资供应和提供服务方面有何规定?

答: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的企业,在基本建设中所需的施工力量、各种建筑材料应编制计划,纳入企业主管部门的计划。企业主管部门优先予以安排和保证实施。投资企业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配套件、运输工具和办公用品等,有权自行决定是在国内购买还是在国外购买,但在同等条件下,应尽量在国内购买。

问:对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企业进口货物的税收有何规定?

答:投资的企业进口下列物资免征官税何工商统一税:(1)按合同规定作为投资者出资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它物料;(2)企业以其投资总额内资金进口 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它物料;(3)经审批机构批准,企业以增资本所进口的内地不能保证供应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它物料;(4)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辅料、元器件、零部件何包装物料。上述免税进口物资,经批准在我国内地转卖或用于在内地销售的产品,应照章纳税或补税。(5)企业进口的办公用品以及非生产用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不属于免税范围,应照章征收关税和工商统一税。但对管理生产所需的设备,如闭路电视、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可作为生产设备,按规定免税进口。

问: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企业的产品出口,有关税收有何规定? 答:投资企业出口属于应征出口税的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的品种外,都免征出口关税。

问:对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企业的产品销售有何规定?

答:国家鼓励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企业向国际市场销售其生产的产品。经有关部门批准,企业的产品也可按一定比例在我国内地市场销售;其中属于我国急需的或我需要进口的产品,可以我国内地市场销售为主。

内地与港澳经济六十年:唇齿相依 互惠互利

2009年08月26日 13: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6日讯 今年是伟大祖国诞辰六十周年。当我们回顾六十年来内地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时,就不得不谈到港澳地区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依托于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港澳地区也取得了亮丽的经济成绩,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成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经过长期的交流与发展,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合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港澳地区目前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对外投资地和经济合作伙伴。

一、内地改革开放前:港澳是内地与西方联系的重要窗口

在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内地实行封锁禁运,而香港、澳门作为内地突破封锁禁运的前沿阵地和国际通道,也是内地通往东南亚、亚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对内地亟需的商品供应。

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地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中苏关系恶化,得不到任何外界援助。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内地政府通过港澳从西方进口大量粮食和其他物资,为内地人民渡过困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内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下,港澳开始发展以出口加工工业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并在70年代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

二、港澳回归前:内地与港澳经济共同发展 互惠互利

在内地国门初开、百废待兴、急需吸引外资之际,港澳商人凭借着同文同种和地理上的优势,率先进入内地投资,成为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内地批准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就是由香港同胞伍淑清女士投资的,她拿到的是内地“合资001号”工商执照。内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首先使港澳的投资者和港澳市场获得了巨大实惠。港澳“近水楼台”,迅速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内地市场的桥梁和跳板。在这一过程中,港澳制造业大量内移,服务业随之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初前期一段时间,港澳资曾占到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80%以上,时至今日仍超过40%,是内地吸收外资的最大来源地。内地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条有效利用外资尤其是港澳资金的资本积累和发展之路。

内地与港澳的转口贸易,也是推动内地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初,内地还缺乏优良的货运设施和海外贸易网络,而当时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硬件设施和一流的贸易人才。香港企业家及时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充当了内地与外界经济联系的中介角色。

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为港澳造就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比较优势,奠定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也提升了澳门的国际地位。而内地以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动力承接了港澳制造业的转移,促进了港澳经济的转型升级。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港澳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港澳回归祖国后: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更加紧密 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港澳回归祖国后,相继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减缓和“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冲击,经济发展一度受到影响。困难时刻,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港澳,保持了港澳地区的稳定,使两地间的经贸合作朝着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

目前,内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内地经济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将为港澳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而港澳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广泛的国际市场联系,优秀人才的聚集等都为港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使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更加突出;使澳门社会稳定、人民安居,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对外关系、特别在推动中国和葡语国家经贸交流方面发挥了平台作用,整体经济适度多元化取得了进展。

2001年,中国大陆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WTO的框架下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形成了“一国四席”的独特格局,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经贸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建立既能体现“一国”,又能反映单独关税区经贸关系的互动模式,以区别于一般的WTO成员之间的联系,已成为新的发展需要。

在这个大背景下,2003年6月和10月,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这标志着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2009年,内地与港澳又分别签署了六个补充协议,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CEPA签署实施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货物贸易方面,内地对原产于港澳的产品全面实施零关税。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对香港在42个领域共采取250项优惠措施,对澳门在41个领域共采取237项优惠措施。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的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截至2009年6月,内地累计进口享受零关税待遇港澳货物总值近23亿美元,关税优惠额近14亿元人民币;2500多家港澳服务提供者按照CEPA的优惠措施取得“服务提供者证明书”,申请投资内地;港澳共有56家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存款余额近600亿元;内地赴港澳“个人游”旅客人次累计超过7000万;内地与香港在建筑领域共互认专业人员2458人;内地海关在对港澳陆路口岸实行统一进出境公路载货清单和绿色关锁等通关便利化措施,便利了人员、货物通关;内地取消了赴港澳地区参会参展办展审批手续;两地商品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合作,保障供港澳食品质量安全和数量稳定;两地电子商务合作不断得到推进;有关部门推出CEPA投资指南,增加了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CEPA签署六年(2003—2008年)来,香港GDP年均增长6.3%(1997—2002年为-1%),股票市值年均增长13.4%(1997—2002年为2.1%),与内地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8.4%(1997—2002年为6.4%),失业率由2003年最高时的8.7%下降至2008年底的4.1%。澳门2003—2008年每年GDP增长率均超过两位数,失业率也由2003年的6%下降至2008年底的3.3%。港澳地区逐渐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冲击,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以上成绩的取得有诸多原因,其中,CEPA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据香港特区政府评估,2004—2008年,CEPA服务贸易优惠措施为香港居民创造4.3万个职位,特别是内地“个人游”访港旅客给香港带来了584亿港元的额外消费。同时,CEPA也为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的业务带来了459亿港元的服务收益,为内地创造了近5万个职位。

实践证明,CEPA的实施,逐步减少了内地与港澳在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加速了相互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便捷流动,对内地的改革开放、港澳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以及内地与港澳的经贸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们相信,伴随着祖国的不断发展和强大,香港、澳门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各服务行业港澳投资者申请在内地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申请手续如何? 各服务贸易行业港澳服务提供者申请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程序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不需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的行业,例如房地产、管理咨询、饭店餐饮和仓储业务。设立这类外商投资企业的港澳投资者可以直接向设立企业所在地的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根据其审批权限进行审批。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上报到商务部审批。

(2)需征求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意见或者事先由行业主管部门立项的行业,主要包括医疗及牙医、广告、会议和展览、电信、音像制品分销、电影院、建筑、分销、旅行社、海运、道路运输、货运代理、物流服务。其中建筑、会议和展览、货运代理、物流服务等行业可以直接向商务部门提出申请,由商务部门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后予以审批;其他行业应先到行业主管部门办理立项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手续,然后持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到商务部门办理设立企业的审批手续。

(3)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后到商务部门领取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行业,主要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港澳投资者设立此类外商投资企业应直接向行业主管部门即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提出申请,在经上述行业部门批准后,持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到商务部申领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上述(2)、(3)条中所列服务行业的投资项目属由国务院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项目,港澳投资者应先向企业设立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其报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

商务部 国务院港澳办关于印发《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08-07-21 【字体:大 中 小】

为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内地企业赴港澳投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及有关规定,商务部、国务院港澳办制定了《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见附件)。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如文

商务部 国务院港澳办

二○○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

核准事项的规定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内地各种所有制企业在港澳地区投资开 办企业。

第三条 内地企业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是指:内地企业在港澳地区投资开办具有当地法人资格的贸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生产制造、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研发、投资、科技等企业,以及内地企业在港澳地区或其他国家、地区设立的企业在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

第四条 投资开办企业的方式包括:新设(包括独资、合资、合作等)、收购、兼并、参股、注资、股权置换等。

第五条 商务部是核准内地企业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金融类除外)的实施机关。省级人民政府商务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根据商务部委托,对本地区企业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进行初步审查或核准。核准时,如有必要,应事先征求国务院港澳办、中央政府驻香港、澳门联络办意见。

第六条 核准机关应从以下方面对企业申请进行核准:是否有利于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否有利于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是否能够发挥港澳地区的有利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和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是否有利于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在经济、技术上是否可行,由企业自行负责。

第七条 以下赴港澳投资不予核准: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众利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与香港、澳门地区的法律法规相悖;违反中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或多双边协定、条约;利用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从事国际犯罪活动;其他不适宜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的情形。

第八条 核准程序

(一)地方企业在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为从事境外间接上市、开展投资性业务在港澳地区投资开办的企业由商务部核准,其余由商务部委托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

须经商务部核准的,由地方企业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上报商务部。商务部在接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申请材料后,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予以受理。受理后,须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

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的,核准机关在接到地方企业的申请材料后,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予以受理。受理后,须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

(二)中央企业在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由商务部核准。商务部在接到中央企业的申请材料后,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予以受理。受理后,须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

(三)地方企业的申请获得核准后,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代发《内地企业赴港澳地区投资批准证书》(以下简称“批准证书”)。中央企业,由商务部颁发批准证书。

第九条 赴港澳地区投资开办企业的内地企业应提供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开办企业的名称、注册资本、投资金额、经营范围、经营期限、组织形式、股权结构及人员构成等);

(二)拟投资开办企业的章程,相关协议或合同;

(三)内地企业营业执照及法律法规要求具备的相关资格或资质证明;

(四)外汇主管部门出具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批复(需以外汇出资的)

(五)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决定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十条 企业获得核准后,须凭批准证书和核准文件办理外汇、银行、海关、外事等相关事宜;并按有关规定报送统计资料、参加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和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

第十一条 获得核准的企业在当地注册后,应将有关注册文件报商务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备案,并向中央政府驻香港、澳门联络办报到登记。

第十二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未经商务部批准,不得向下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核准事宜。各级主管部门未经商务部授权,不得增加核准内容和环节,不得越权审批。

第十三条 本规定第九条第

(一)款申请书中所列事项发生变更,须报原核准机关核准。

第十四条 此前管理办法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信息来源:商务厅网站)

形势与政策港澳台论文 篇2

一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认清形势和任务,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任务, 实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必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 主要应发挥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功能、特点和作用, 反映其思想的教育性, 明确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体现鲜明而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二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这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才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体现时效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栏目

每个专题 (四个学时) 我设计了四个栏目。在这些栏目的教学中, 既有教师的讲解, 又有学生的参与;既有主题内容的疏理, 又有文字及音像资料的支撑;既有相关内容的回顾, 又有本专题的内容的巩固, 使整个课堂显得轻松、自然、流畅。

1 新闻播报

上课之前利用40分钟时间, 以抢答的方式提问, 让学生回顾播报上一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并选择1-2个与社会热点、生活相关的新闻, 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观点和看法, 来检验学生在上课之前关注时事的程度。最后, 结合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国内外重大事件, 看待问题要由现象到本质,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习惯。由于一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 时间间隔较长, 用这种方式做开场白, 将同学们远去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主题, 学生迅速安静, 精力集中, 等待进入角色。

2 课堂讲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 讲解本专题涉及的话题的来龙去脉, 入情入理分析成因、经过、结果, 明确指出作为大学生应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起什么作用、担当什么角色等, 让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时事大家谈

讲课结束后, 留一小段时间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提出疑问、发表看法, 联系学生的“困惑”点师生共同探讨, 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让课堂教学活动由教师的“独唱”变成师生的“合唱”。

4课外资料

在完成每一讲的课堂内容之后, 给学生准备与课堂内容有关, 或者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关的课外资料作为课堂的补充, 主要以图片新闻和音像资料为主。比如:讲“东北亚局势”时, 给同学们下载编辑有“朝核计划”、“美日军演”、“韩日军演”、“美日韩军演”等课外内容。

三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

形势是客观的存在, 政策是人根据客观提供的条件制定的主要指导性原则, 二者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从根本上来说, 形势决定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好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形势是动态的, 教师要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正确评述国家政策, 切实消除重形势轻政策现象, 否则就会出现就现象进行讲解而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 不能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深层次含义, 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例如:台湾问题是形势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教师在回答此问题时, 要结合两岸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评述政策的变化, 在两岸关系紧张时期, 结合“九二共识”和“反分裂国家法”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其深层次的意蕴;在两岸逐渐走向对话的今天, 结合两岸三通以及其他经济政策把握台湾问题的未来。

2热点教学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形势教学中, 大学生往往更关注局势变化中的热点, 而且捕捉热点的敏感程度十分强烈。因此, 以讲解国际形势变化中的热点为切入点, 联系事件的背景, 联系历史, 教给大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如2010年9月7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 以及2012年9月11日的“购岛”事件, 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告诉学生钓鱼岛的历史。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钓鱼岛隶属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1972年5月15日, 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 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目前该岛实际由日本控制, 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 日文名称“鱼钓岛”;针对日本的行径, 中国大陆及台湾对钓鱼台列岛声张主权, 自1970年开始, 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登岛或试图登岛以具体行动宣示主权, 称为“保钓运动”。总之, 热点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 要准备把握热点的本质, 从而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

3 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

形式与政策教学中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亦即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在形式与政策教学大纲中, 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自己的主题教学内容, 在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中, 联系国家政策实际与大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比如在2008年突出奥运的主题、2009年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学习、2010年突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主题、2011年关注中印关系、东亚新变局和国内民生改善等等。通过主题的学习,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地位, 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理论性、完整性、逻辑性特点, 同时要避免教材的动态性不够问题。另一方面, 要根据教育部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以及国内外形势政策的变化, 安排有经验的专职教师自编讲义, 同时把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影像信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 更加注重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 教材的权威性、严谨性以及单纯的文字符号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故而教学中要充分影像资料。“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浓缩500年世界史, 从中国人的特殊视角探寻了9个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复兴之路”系列纪录片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中共十七大召开前, 中国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 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这两部纪录片对于大学生而言, 都是难得的影像资料, 对于大学生正确史观的形成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在道德教育专题中, 选取“道德的力量”, 将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影像片为教学资料, 学生在模范事迹的触动中完成了道德观的完善或重塑。

总之,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中心内容的需要。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艰巨任务,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他如保障机制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方式的探索等都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需要教学工作者、教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娥, 傅根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电子教育, 2009 (4) :64-66.

关于建国初期港澳政策的历史考察 篇3

[关键词] 暂不收回 维持现状 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

香港和澳门是被英、葡殖民者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届政府除黎元洪、袁世凯外都不承认英国占领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并试图收复香港和澳门。比如,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都曾提出提案,要求收回租借地;1924年3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废除租界和租借地的奋斗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也曾试图通过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奉劝英国归还香港并有两次大规模的具体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无力与外国帝国主义相抗衡,使得这些活动都告失败。解决港澳问题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从大局出发,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采取了特殊的策略和政策:“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不但促进了港澳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而且加深了其与内地的联系,为港澳的顺利回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政治胆识和高超的统战工作艺术。

一、暂不收回,维持现状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英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而葡萄牙殖民者在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于是追随西方列强,加紧侵略扩张,并于1849年强行占领了澳门。其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新界”的租期是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正是这个租期,为新中国灵活的处理港、澳问题提供了非常大的弹性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用毛泽东主席非常形象化的语言表示,就是 “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其中,当然包括港澳问题。但在具体实施步骤上,中央政府采取了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以“对我有利为主”,根据问题的性质及实际情况分别处理。具体到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台湾和港澳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台主张“一定要解放台湾”;对港澳主张“在条件成熟时经过和平谈判解决”。根据这一精神,中央对港澳做出了“暂不收回 维持现状”的特殊决定。同时宣布,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主张对于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中央对港澳的特殊政策是以“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为根本前提的。因此,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长驱直入推进到深圳与香港边界时停了下来,没有跨过罗湖桥。这并非军事和外交上的软弱,而是审时度势做出的明智的历史抉择。

事实上,早在中国内战刚刚爆发的1946年12月,毛泽东就已经非常明确地阐释过“解决香港问题可以从缓”的战略思考。当英国记者哈默问到中国共产党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时,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中国那么大,许多地方都没有管理好,先急于要这块小地方干吗?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这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就香港问题对外做出的一次表态。1949年2月,苏联代表米高扬向毛泽东询问新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时,毛泽东也曾表达过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立场:“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由此可见,建国前后中央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态度非常冷静、慎重,采用了与内陆不同的灵活策略和手法,“暂不收回、维持现状”正是这种灵活策略的具体体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在国内,经济上,由于长期的战乱,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大肆叫嚣“反攻大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尚未巩固;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三管齐下”——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港澳政策,不但有利于香港、澳门的和平与稳定,而且为新中国保留了一条同外界联系的“国际通道”,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

首先,从政治上分化敌人,打破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红色政权的全面封锁。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发动了内战。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全力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企图消灭中国红色政权。而英国考虑到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拥有不能舍弃的、巨大的利益,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出现分歧。此时,把香港暂时留在英国人手里,有利于中英之间保持对话,维护香港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分化敌人。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执行的结果,对分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发挥了重要作用,迫使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香港的特殊利益,不顾美国的反对于1950年1月6日正式承认新中国,成为西方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在同年召开的第5届联合国大会上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权利,1954年6月,中英建立起代办级外交关系,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红色政权的全面封锁。解放初期,周恩来总理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曾指出:“我们对香港的政策是东西方斗争全局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不收回香港,维持其资本主义英国占领不变……从长期的全球战略上讲,不是软弱,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进攻和斗争。”因为,“香港留在英国人的手上……我们就拉住了英国,使她不能也不敢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和远东战略部署跟的太紧,靠得太拢。这样我们就可以扩大和利用英美在远东问题上的对华政策的矛盾。”

其次,保留了一条“国际通道”,可以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香港是一个传统的“国际通道”。新中国成立前,香港就是中国同西方世界联系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内地联系的主要窗口。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几次针对清政府的革命,大部分是在香港策划的,而且为革命所筹集的经费都是通过香港送到内地的;抗日战争期间,大批的物资、外援也是通过香港运往内地;等等。鉴于香港的特殊地位,“暂时不动香港”、维持香港的现状,就等于为新中国保留了一条传统的“国际通道”,有利于开展与西方世界、海外华人华侨的贸易、联系,为新中国的建设吸收必要的外部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输送成功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解放初期,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曾明确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香港可作为我们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可以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人华侨相对集中的地方,暂时维持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现状,有利于我们开展侨务工作,争取海外华人华侨对北京的支持,并通过华人华侨与东南亚各国政府之间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历史告诉我们:香港作为大陆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朝鲜战争期间,大量的物资和外汇源源不断地从香港和澳门运往内地,不但有助于抗美战争的胜利,而且有力的支援了新中国的建设。

最后,可以预防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威慑。新中国成立之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但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以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为前提的。对于这一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有高度共识。而苏联领导人对我党“独立自主”的立场始终抱有偏见;对于苏联在对外政策中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以及苏联一贯的“大国”、“大党”之“霸权主义”作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也是心存芥蒂:二战结束之后,由于中国的国共两党从共同抗日的盟友转变为争夺江山的对手,苏联根据其远东地区的战略需要,在国家关系上仍与国民党打交道,与共产党的交往并没有超出党际关系的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后者的需要服从于前者。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因素并没有起主导作用。中国内战全面爆发后,苏联奉行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对华政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另一方面,又劝说毛泽东与蒋介石和解,建立联合政府。直到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已经不可逆转的情况下,苏联的对华政策才做出重大的调整。也正是这一调整促成立“一边倒”政策的形成。但在整个转变过程中,苏联对华政策始终存在着消极因素,其根源在于苏联领导人对我党独立自主立场的偏见和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因此,保留香港和澳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向苏联表示:新中国还可以得到别的援助来源帮助恢复中国经济,借此警惕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威慑。实践证明,我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交恶,苏联撕毁援助合同,并向中国政府逼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政府通过香港从西方进口了大量粮食和其它物质,为中国人民渡过困难时期起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新中国对香港和澳门的“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战略决策是可行的、必要的,也是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战略决策。它不仅是新中国对外整体战略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共最大限度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布局。周恩来在1951年春同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谈话时曾对这个战略决策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近两年的发展证明我们在解放全国时留下个香港是正确的。”“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成功实践,为后来的“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决策的制定铺平了道路。

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新中国暂不收回香港和澳门,维持香港和澳门的现状,是为了利用港澳特殊的历史位置,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大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主席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香港作为中国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开展进出口贸易、沟通中外民间往来的“桥梁”作用更加突出。1957年4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提出了保持香港地位“为我所用”的策略,他说:“香港是自由港,原料来得容易,联系的范围也很广,购买设备可以分期付款,成本低,有市场,技术人才容易训练出来。所以,香港发展生产具备很多有利条件。我们在香港的企业,应该适应那里的环境,才能使香港为我所用……香港应该化为经济上对我们有用的港口。”“保持和扩展香港这个阵地有好处。”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总结过去十年来对港澳工作的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港澳政策:在不改变香港现状的同时,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交战略服务。这一方针体现了中央把香港和澳门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了保证“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港澳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从政治上稳定港澳,把对港澳的特殊政策与内地区分开来,不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周恩来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香港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不能社会主义化,也不应该社会主义化。对香港的政策同内地是不一样的,如果照抄,结果一定不好。香港要完全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对我们是有利的。”“……香港的企业家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搞的是资本主义,不是帝国主义。过去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过,将来同香港的企业家还是可以合作的。港澳的同胞不要担心前途。”同时,避免内地的政治运动波及香港。“文革”动乱一开始,中央就采取坚决措施,避免内地的政治运动发展到香港和澳门,以免对香港、澳门的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并严格控制内地居民移居香港,防止给港英当局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对于发生在香港牵涉中英两国关系的政治敏感问题,中国政府也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奉行“不直接介入或干预”的精神,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来解决的正确政策。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给予香港和澳门极大的帮助,以低廉的价格向香港大量供应食品、淡水、日用品、燃料、工业原料和半成品等。从1962年起,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每日三趟往返于香港和内地的快车,以保证香港的副食品和蔬菜供应;1964年中央拨专款修建了一条由东江引水到深圳石马河再到香港九龙的供水工程,改变了香港长期缺少饮用水的困难局面。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指出:“各地凡是有可能,对港澳供应都要负担一些,不能后退。这个阵地越搞越重要,对港澳供应确是一项政治任务。”据统计,在20世纪60~70年代,香港每年进口食品中有40%是由内地提供的,1975年来自内地的粮食达到香港粮食总进口的52%。在价格上,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从内地进口的食品价格平均较国际市场低50%,钢筋等原料约低30%,衣服等消费品则便宜25%。这一切对于保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事实证明,我国政府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利于香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正是因为我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对港政策,使得香港在20世纪50~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也就是说在“香港奇迹”的背后,中国因素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1年11月,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年,中英两国达成正式建交的协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制约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前途也日益明朗化。1972年3月8日,我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地化特别委员会,强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获得第三世界各国的同情与支持。1972年10月,周恩来会见英国客人海伦时,首次披露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最后期限”:“香港的未来一定要确定。租约届满时,中英双方必须进行谈判,从中国拿走的领土必须归还……中国的政策是不会在这些事情上仓促行事。”同年11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美、英、法、葡萄牙和南非)的压倒多数通过了相应的决议,确认了中国对香港和澳问题的立场与要求,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这个决议从国际法上确认了中国对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主权,避免了港澳问题的国际化,从而排除了联合国或其他国家干预港澳问题的可能性,为我国最终通过中英、中葡谈判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创造了条件。

1974年5月,毛泽东同志会见英国当时的首相希思,在论及香港问题时,双方都同意“香港在1997年应有一个平稳的交接。”这里,事实上已经勾勒出了香港回归的光明前景,基本确定了实现香港回归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方式,为香港回归定下了基调。邓小平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见,这也是邓小平首次公开介入香港问题,为以“一国两制”科学构想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由此可见,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根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而提出的处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方针政策,体现出灵活、务实的态度,但又不失原则性,是一项原则的坚定性和斗争艺术的灵活性高度结合的战略决策。在坚持香港、澳门主权属于中国的前提下,“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保持香港和澳门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国际通道”与“窗口、瞭望台、气象站、桥头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助力、变被动为主动的明智选择。从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末的30年时间里,我国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对于我们“有用”、“有利”的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战略决策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正是中央政府采取的正确的港澳政策,促进了港澳的稳定繁荣及其与内地的联系,为后来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9.207.

[2]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80.

[3]金尧如.保持香港现状和地位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战略思想——漫谈许家屯回忆录之三十八.香港经济日报,1993-7-2(10).

[4]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353-355.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473.1475.

[6]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2.

[7]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353.

[8]马洪.怎样利用香港经济为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服务.经济参考资料,1979,(39):16.

[9]孟庆顺.港澳与海峡两岸关系.武汉出版社,1999.20.

[10]香港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人民日报,1984-9-27(4).

形势与政策港澳台论文 篇4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7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三关于提高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

3用人单位:

⑴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⑵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应该能找到能与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相称的人才.另外许多优秀女生的做事能力并不比男生差,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利润。⑶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4大学生:

⑴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⑵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⑷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⑸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⑹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5

刘康2010-06-0

1摘 要: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总体而言,2010年整个世界经济整

体上要好于2009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预计2010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这种背景下,中国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关键词: 实体经济,经济复苏,大宗商品,贸易保护,货币政策,金融危机

2009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先分析一下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年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

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继续维持强大的政策支持,来确保经济进一步复苏;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2011年下半年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可能性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不确定。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三)美国金融生态与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

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规模。美国政府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而美国房价企稳是判断本轮金融危机见底时机的重要依据。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住房市场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9月份,美国房地产建筑商信心指数攀升至19%,但此后两个月连续下滑至17%,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购房免税和信贷优惠的政策将在11月30日结束。美国国会通过投票决定将该政策延长至2010年4月份,明年该政策退出后会怎么样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四)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可能性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主权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我们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预估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但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高失业率的影响。我们从去年失业率预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那些欧美国家是相当高的,像去年1月份美国有7.6%的失业率,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2%。这不仅超过了10%这一重要的心里关口,而且也超过了以前专家们的预计,使人们对今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担忧。去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做了一番预测,预计今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要高于去年,像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特别是欧元区要达到11.7%。

二是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刺激等短期的因素推动了当前经济复苏的缘故,并不是由企业和市场推动的结果。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大约有3%的增速,在补库存方面就贡献了2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这表明企业投资和企业投资居民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是很小。另外近几个月增加失业保险福利等等政策也刺激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因此,虽然美国的经济已见底了,但是今年出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还是很小。

三是不断积累的通胀风险是由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从去年10月份IMF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国家去年的财政赤字占世界GDP的百分比平均为6.7%,比前年增加了4.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8.9%,高于前年5.4个百分点;公共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也非常大,去年世界各国平均为68.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平均高达91.9%。如此高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不仅使下一步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政策面临资金不足的硬性限制,而且使潜在的通胀风险不断积累。

(二)对国际贸易走势的预测

从去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复苏从年中开始出现的,但是全年减少的贸易额还是很大,整年减少了11.9%。我们预估今年的贸易额会有所增加,预估的增加量将在2.5%左右。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改善的状况下,去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连续几个月的出口降幅远远低于进口降幅,是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好转的状况下,因此我们说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改善。

国际贸易好转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宗商品贸易慢慢恢复。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来看,去年7月份到去年11月份的商品价格由2000美元增加到2250美元,4个月的时间已经增加了12.5%的幅度;波罗的海的综合运价指数也是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增加,但是总不能稳定下来,起起伏伏的,到去年6月份开始回落,但是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又再次上升,从2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从去年10月份到去年11月底,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增加到两倍。

二是外需持续萎缩局面出现了改观,去年5-8月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被美国出口环比给扭转了,去年6月份和去年7月份欧元区环比的增长幅度分别是0.9%和4.1%连续增长了两个月,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从去年年初的下降趋势转而开始回升。

三是对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预测。估计今年整个经济复苏将会促使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波动向上。但是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强烈预期下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国际资金追逐大宗商品,这大大地推动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指标数据分析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向上增长的趋势不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来看,去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是每桶61.5美元,今年将增加到每桶76.5美元,增加24.4个百分点。黄金价格也将不断上升,虽然前年发生了金融危机,黄金价格有所下降,但价格下降幅度不是很大,黄金价格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冲破了1000美元大关,在去年11月底又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165美元。

四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趋势的预测。去年下降的国际直接投资是非常多的,下降率也是相当大的,由前年14%的下降率到去年又继续下降30-40%,今年将会有缓慢的增加,估计会增加16%,到明年的时候直接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今年整个世界经济整体上要好于去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那些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

由负转正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作者:刘康

出处:中国经贸导刊

经济类别:国际形势

《形势与政策》讲稿 篇6

学号:1220140201 学院:物理学院

班级:物本三班

《形势与政策》讲稿

“16年英语退出高考 将以会考形式判分”

大家好,我叫钱康,来自物本三班,今天很开心和大家一起探讨“16年英语退出高考 将以会考形式判分”。将从以下方面谈谈英语改革带来的影响。1,对2016年高考生是否有影响? 对2016年的考生是有影响,难度在降低,因为考试的方向还有方式,其实我们学英语就这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方向,第二个就是方式,考生方式的变化还有方法的变化,直接决定我们学英语的方向和方式的变化。对2015届的考生也有影响,因为2015届的考生英语是150分,如果发挥不好2016年高考的优势消失,所以对2015届英语成绩特别好的考生压力会很大。

2,会减少考生英语学习的压力吗? 对学生的压力没减少,就是高考他是总分体系,只要是英语算入总分,还是在基础上说我这个总分考多少,不是说英语考多少,高考总分一分的话会涉及到上千个人。会减少考生的精神上的压力,时间上的压力不一定减少,不会减少学生而对英语学习的压力。不会减少压力,但是会增加机会,因为压力这个本质还是教育资源稀缺带来的,并不是因为考试。学生的压力可能没有减少,家长压力可能会增加,对家长来说会有一些新的挑战,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要在给孩子做准备的同时对政策有一些关注,给孩子正确的指导意见。3,会降低中学英语老师重要性吗? 还无法评估,如果未来培训机构作用在加强,他的位置就相对是在一种降低状态,如果中学的老师现在的这种教学模式不去往应用层面去转,还是有一定的威胁。不是降低,是平移,第一个平移是年级的平移,以后高

一、高

二、高三的分数等距了,不至于集中在一个点上。第二个平移,给老师提供了一次真正做英语老师的机会,从考试上英语平移,有更多的机会去教学生英语。4,“英语热”会降温吗? 如果外语没有退出高考的话,“英语热”不太会降温。英语热不会降温,因为有一个前提是,希望给孩子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的人并不全部为了高考,重点在应用上,无论是做学术还是职业发展都需要,这样对他来说其实并不会降低,但是这个温度也会平缓的释放,不会到三年级一下释放,渐渐恒温了。5,对英语培训机构有何影响? 有正面的影响,估计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去参加一年的很多的辅导或者考试。对培训行业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如何能够去更好的进一步的,培训机构对于公立教育的英语教学的补充,处在一种次重要的位置点上,并不是说能够有很强的主导性。机会挑战并存,机会由于他下放了所以高

一、高二,甚至初

二、中考[微博]这个年级,其实很多英语都释放了,这是个机会。但是同时家长会有许多新的需求,比如说英语考试英语方面的需求,新产品的研发,特别是和考试双轨进行的研发,其实对培训机构来说肯定是挑战,在下放的时候,包括老师的培养都会有些转型。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7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 至今已经10年,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毛入学率达到23%, 学生数量增加4倍,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 功利性增强, 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 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 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 一是内容庞杂, 教学领域宽, 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 属于交叉学科, 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 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 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 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科学分析形势,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把握政治方向, 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 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 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 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 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 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 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 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 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 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 262名学生 (81.86%) 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 (50.62%) , 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 (79.06%) ;尤值得一提的是, 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 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 (86.25%) , 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 (78.75%) , 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 (57.19%) , 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 (11.86%) 。

从中可以看出,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 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 但缺乏学习主动性, 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 (1) 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 [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 不能产生共鸣, 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 (2) 理论教学过多, 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 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 (3) 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 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 制作相对简单,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 (4) 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 讲解引导不够。 (5) 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 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 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 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 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 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教师是教学中心, 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

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 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 , 拓宽其知识面, 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 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 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

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参与到教学中, 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 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 如态势 (SWOT) 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

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 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 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 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 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优化组合, 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 积极开展网上教学, 扩大覆盖面, 形成合力。

5. 拓展教育空间, 课堂教学社会化。

开展社会实践, 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 了解并服务于社会, 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 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 叶忠明, 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 2008, (5) .

[2]刘庆国, 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

上一篇:平庸之恶作文900字下一篇:小学生我爱我的祖国演讲稿